小公司管理制度十篇

时间:2023-03-29 07:05:31

小公司管理制度

小公司管理制度篇1

1、公司必须制定好基本的管理制度。

基本的管理制度包括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工作流程、部门管理规定等等。这些制度之所以称为基本管理制度,是因为这是保证公司正常运营的基本保障,是必须的。比如说:招聘一个什么样的人担任什么样的岗位,需要制定怎样的薪酬制度,上下班时间、工作内容,还有,不同的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个部门管理规定等等。这些制度对于很多小型公司来说,有的形成了文字,有的是老板口头通知员工,并在员工心中形成了习惯。但是,如果公司要作大作强,从一开始就应该形成公司的文字制度,并随着公司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完善。为以后公司发展成大公司了,进行制度管理的“法治”阶段打下基础。

2、公司要极力推行人性化管理。

“大公司靠制度管人,小公司靠老板管人”。所以,小型公司的人性化管理就非常重要,“人性化”主要表现为老板的人格魅力、领导魅力、处事能力、管控能力等等。有很多小型公司,员工和老板称兄道弟,关系非常融洽,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治”。“人性化”与“人治”是不一样的,“人治”没有规章制度或说制度存在于员工的“心中”,“人性化”是有制度的,但是不仅仅依赖制度,还有老板的为人处事的作风起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很多小型公司在开始时都是“人治”,慢慢到“人性化”和制度管理阶段,最后发展到制度化管理的“法治”阶段。

3、想方设法留住优秀的“人财”,促使公司快速发展。

人们常说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人,这话咋听起来好像没错,实则不然。记得有一个资深人力资源总监曾说过,企业的人分为4大类,第一类是“人裁”,就是能力很差、态度很差的人,走到那个企业都会很快被裁掉的人;第二类是“人材”,这种人能力很差,但是态度很好,所以企业还是留着可以用的;第三类是“人才”,这种人能力很强,但是态度很差,很难领导和管理,对于企业来说,这种人用得好就有很大的价值,用得不好就有很大的破坏性。第四类是“人财”,这种人能力很强,态度很好,这是任何一个公司都想要的人,这种人才能为公司带来滚滚财源。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留住优秀的“人财”,除了制度和人性化管理之外,公司的快速发展让“人财”看到希望和前景,才是留人的关键,另外,留住了优秀的“人财”,公司也才能快速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加强职业培训,全面提升人员素质。

这个社会生存就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当老板,二是给老板打工。对于打工的人来说,主要需求有两个方面:一是“钱途”,二是“前途”。想要“钱途”,主要是努力工作,业绩优秀;而想要“前途”,就必须参加培训,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所以,公司要加强员工的职业、专业培训,全面提升人员素质,给员工一个美好的“前程”。

小公司管理制度篇2

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制度本制度;

2、为规范公司日常财务行为,发挥财务在公司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便于公司各部门及员工对公司财务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监督,同时进一步完善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维护公司及员工相关的合法权益制度,结合公司相关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财务工作岗位职责

(一)财务经理职责

1、 对岗位设置、人员配备、核算组织程序等提出方案。同时负责选拔、培训和考核财会人员。

2、 贯彻国家财税政策、法规,并结合公司具体情况建立规范的财务模式,指导建立健全相关财务核算制度同时负责对公司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

3、 进行成本费用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监督各部门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4、 其他相关工作。

(二)财务主管职责

1、 负责管理公司的日常财务工作。

2、 负责对本部门内部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选调聘用、晋升辞退等提出方案和意见。

3、 负责对本部门财务人员的管理、教育、培训和考核。

4、 负责公司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推行会计电算化管理方式等。

5、 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和公司各项制度,加强财务管理。

6、 参与公司各项资本经营活动的预测、计划、核算、分析决策和管理,做好对本部门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

7、 组织指导编制财务收支计划、财务预决算,并监督贯彻执行;

协助财务经理对成本费用进行控制、分析及考核。

10、 负责监管财务历史资料、文件、凭证、报表的整理、收集和立卷归档工作,并按规定手续报请销毁。

11、 参与价格及工资、奖金、福利政策的制定。

12、 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会计职责

1、 按照国家会计制度的规定记账、复帐、报账,做到手续齐备、数字准确、账目清楚、处理及时;

2、 发票开具和审核,各项业务款项发生、回收的监督,业务报表的整理、审核、汇总,业务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督、保管及统计报表的填报;

3、 会计业务的核算,财务制度的监督,会计档案的保存和管理工作;

4、 完成部门主管或相关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出纳职责

1、建立健全现金出纳各种账册,严格审核现金收付凭证。

2、严格执行现金管理制度,不得坐支现金,不得白条抵库。

3、对每天发生的银行和现金收支业务作到日清月结,及时核对,保证帐实相符。

三、现金及支票管理制度

(一)现金管理

1、 所有现金收支由公司出纳负责;

2、 建立和健全《现金日记帐》簿,出纳应根据审批无误的收支凭单逐笔顺序登记现金流水收支帐目,并每天结出余额核对库存。作到日清月结,帐实相符;

3、零星开支所需库存现金限额为5000元,超额部分存入银行。

4、 出纳收取现金时,须立即开具一式三联的收据,由缴款人在右下角签名后,交缴款人、出纳、会计各留存一联。

5、 任何现金支出必须按相关程序报批。因出差或其他原因必须预支现金的,须填写借款单,经董事长签字批准,方可支出现金。借款人要在出差回来或借款后五天内向出纳还款或报销(详见差旅费报销规定)。超过还款期限从当月工资扣还,原则上试用期内不允许借款,特殊情况经董事长批准方可借款。

6、凭发票、工资单、差旅费单及公司认可的有效报销或领款凭证,财务审核、总经理、董事长批准后由出纳支付现金。

7、 收支单据办理完毕后出纳须在审核无误的收支凭单上签章,并在原始单据上加盖现金收、付讫章,防止重复报销。

(二)支票管理

1、支票的购买、填写和保存由出纳负责;

2、建立和健全《银行存款日记帐》簿,出纳应根据审批无误的收支凭单,逐笔顺序登记银行流水收支帐目,并每天结出余额;

2、现金支票只能由出纳员从银行提取现金时使用,公司与其他单位之间金额在结算起点以上的经济业务往来,一律使用转帐支票。各部门或个人因工作需要领用支票时,应填制规定的借款单,由总经理、董事长审核签字,由出纳人员签发。借款人应在支票领用之日起,十日内到财务处办理报销手续,其程序与现金支出报销程序一样。支票领用人应妥善保管已签发的支票,如有丢失应立即通知财务部门并对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

3、出纳员不得签发不确定的日期的支票,不得签发任何种类的空白支票,当付款金额无法确定时,可签发限额转帐支票,并写明用途和收款单位。

4、财务人员不得在支票签发前预先加盖签发支票的印章,签发支票时必须按编号顺序使用,对签错的支票或退票必须加盖“作废”戳记并与存根一起保管。

5、应及时登记支票登记簿,与银行及时核对存款余额。

6、所开出支票必须封填收款单位名称,须由收取支票方在支票头上签收或盖章。

四、资金审批制度

1、所有款项的支付,须经董事长批准。如果董事长不在公司,应以电话的方式与其联系,确认是否批准款项的支付,事后请其在支出单上补签意见;

2、往来款项的冲转(指非正常经营业务),须董事长批准;

3、非正常经营业务调出资金须经过董事长批准;

4、公司管理人员的费用报销,须经董事长批准后财务方可报支;

5、用以支付各种款项的原始凭证必须保存原件,复印件不得作为原始凭证。如遇特殊情况须经公司主管领导批准。

6、涉及应酬等非正常费用,须公司主管领导批准。

7、公司对货币资金支付的审批建立以 “谁批准,谁负责”为原则的责任追究制度,审核人、批准人要对由本人审核、批准支付的货币资金负责任,以防范货币资金风险,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对于违反公司财务制度的规定而批准支付的单据,各相应审核人或审批人以失职论处。

8、报销人营私舞弊、弄虚作假,对违规违纪金额不予报销,对已经报销的,除退回违规报销金额外,同时对报销人予以违规报销金额5—10倍的罚款,情节严重者一律开除并做进一步处理。

9、财务人员在收到报销单据后应审核报销单据是否填写、粘贴规范,是否经过有效批准,所附附件是否合法合规等,对符合要求的报销单据应及时制作报销凭证并交与出纳处付款,对不符合要求的应退回报销人并向报销人说明退回理由。

10、出纳收到报销单后应检查部门负责人、公司负责人、会计签名是否齐全,对审批手续齐全的报销单据应及时给予报销,对于不符合审批手续的报销单出纳有权拒绝报销或付款。

五、发票管理制度

(一) 各部门对发票实行专人管理,领取发票由专人负责,责任到人,财务部设发票管理台帐,由领用人签字;

(二) 不准转借、转让发票,发票只准本单位的开票人按规定用途使用;

(三) 发票启用前,应先清点,如有缺联、少份、缺号、错号等问题,应整本退回;

(四) 填开发票时,应按顺序号,全份复写,并盖单位发票印章,各栏目内容应填写真实、完整,包括客户名称、项目、数量、单位、金额,未填写的大写金额单位应划上“”符号封顶,作废的发票应整份保存,并注明“作废”字样

(五) 严禁超范围或携往外市使用发票,严禁伪造、涂改、撕毁、挖补、转借、代开、买卖、拆本和单联填写;

(六) 开具发票后,如发生销货退回情况需开红字发票的,必须收回原发票,并注明“作废”字样或取得对方有效证明;

(七) 使用发票的部门和个人应妥善保管发票,不得丢失;

如发票丢失,应于丢失当日用书面报告财务部,再由财务部上报处理

(八)如因发票管理不善而发生税务部门罚款,公司将直接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经济责任。

六、费用报销管理制度

(一) 报销人必须取得相应的合法票据(相关规定见发票管理制度),且发票背面有经办人签名。

(二) 填写报销单应注意:根据费用性质填写对应单据;

严格按单据要求项目认真填写,注明附件张数;

金额大小写须完全一致(不得涂改);

简述费用内容或事由。

(三) 报销5000元以上需提前一天通知财务部备款或以转帐形式转入工资帐户由员工自行提取。

(四)差旅费报销

1、员工出差应填写《出差申请单》,并注明出差随同人员、事由、地点、天数、时间、所需资金,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凭出差申请单填写借款单报批后到财务部预借差旅费,原则上之前出差借款没报销的,这次出差不予借款

2、凡与原出差申请单上的时间、地点、人数等不符的差旅费不予报销,因特殊原因或情况变化需改变路线、增加天数、人数等需经部门负责人、公司负责人签署意见方可报销;

3、出差期间发生的共同费用报销,报销单上需同行人员签名确认;

4、出差人员应在回公司后五个工作日内办理报销事宜,根据差旅费报销标准填写《差旅费报销单》后附出差申请单及原始报销凭证,按程序审批后交财务部,由会计审核借款金额,出纳开收据冲抵借款

5、出差报销标准见行政相关规定。

(五)电话费的报销

1.普通员工手机通讯补助见行政相关规定;

2.固定电话实行定额制,由人力行政部统一报销。

(六)交通费的报销标准

普通员工外出办事原则上应尽量乘坐公交车,特殊情况经部门经理以上(含)事先批准,可以乘坐出租车,报销凭证上需注明时间、路程起始点、外出工作内容。市场人员交通费补贴见行政相关规定。

(七)办公费及办公用品、低值易耗品等报销

由行政部负责办公用品统一采购,填写购买办公用品借款单,后附“办公用品请购单”,执行公司借款流程,行政部采购专员在借款之后3个工作日内,必须采购完成并办理报销事宜,执行公司费用报销流程(月结另议)或是不借款先采购后报销付款给供应商。

(八)招待费报销

1、公司招待费用原则上由行政部统一安排,统一结算。

2、部门因公需招待时,应事先申请,经公司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招待。

3、进行招待申请时应填写“业务招待申请单”,应详细注明招待时间、地点、对方人员、己方陪同人员等信息。

4、其它非公招待客人一律由个人承担

(九)教育经费及培训费报销

1、教育经费及培训费用由人事行政部统一进行预算、统一管理、统一安排。

2、费用发生前使用部门应向人事行政部门申报员工培训计划、培训时间、所需经费,经人事行政部门审核后传一份至财务部门。

3、费用使用部门应严格按照计划在申请范围内使用费用。

(十)费用报销单填写及粘贴的规定

1、报销单据填写应力求整洁美观,不得随意涂改;

2、报销单封面与封面后的托纸必须大小一致,各票据不得突出于封面和托纸之外(票据过大时应按封面大小折叠好);

3、若报销票据面积大小相同或相似(如车票等),需有层次序列张贴;

4、报销单据金额、类型相同的(如车票等),应尽量张贴在一块,并按金额大小排列;

5、报销票据在粘贴时,确保审核人能够完全清楚地审阅到报销金额;

6、报销单据一律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填写,不得使用圆珠笔或铅笔填写;

7、报销单各项目应填写完整,大小写金额一致,并经部门领导有效批准;

8、有实物的报销单据须由验收人验收后在发票背面签名确认,需入库的实物单据应附入库单;

9、出租车票据需注明业务发生时间、起至地点、人物事件等资料,每张出租车票背面需有主管领导签字确认;

10、在空白报销单上将原始报销凭证按小票在下、大票在上的要求,从右至左呈阶梯状依次粘贴;

若票据较少,可直接在正式报销单的反面粘贴(原始凭证的正面与报销单的正面同向);

若票据较多,可在多张空白报销单上粘贴。

11、以下情况不予报销:违章罚款及其它因当事者过失造成的损失浪费,其它不符合国家开支标准的单据,无理由跨年度的单据。

七、应收应付管理制度

(一)现金收款管理

1.送货人员在为客户送完货验收完成后,应要求收货人员签回《送货单》。

.2原则上现金支付必须由财务人员亲自办理,若送货人员接受委托在收取客户现金货款后,必须在回到公司后第一时间上缴到财务部,并填写《现金缴款单》,与公司出纳进行交接,不得以任何形式私自坐支公款。

3.出纳应在收款后第一时间知会会计,便于应收帐务处理。

4.会计应定期统计整理欠款客户名单、欠款金额、欠款时间、预处理方式等。

(二)月结收款管理

1.对于月结付款客户或者欠款客户,由会计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台帐,列出明细,月结时间之前一周由会计向客户发出《请款单》传真,由会计向对方相应人员催欠。

2.收到货款的同时寄送货款发票或是收款人携带发票上门收款,如需要进行现款回收时公司派出收款人员收款,以下为公司委托员工向客户收取货款的规定:

① 有关人员进行收款业务时,须先到财务处办理客户回签白单的领出登记以及有关委托手续。对于未收到款项的白单在回到公司后及时返还给财务,并作出还单登记;

对于已收到的款项,收款人要凭有出纳盖章确认的《现金缴款单》到财务处进行销单手续。

② 有关人员收到的货款,必须在回到公司后第一时间上缴到财务部,不得私自坐支公款。

③ 如所收款项属打折收取的,必须经得董事长签名认可,否则财务部将按单据的实际金额向收款人收缴。

3.在公司发出《请款单》且对方无法明确货款清结时间时,会计将此项货款催欠工作移交给该项业务联系的业务员,进入欠款处理流程。

(三)采购付款管理

1.采购部必须根据多途径,少环节,货比三家,适时、适质、适量、适价保证原物料的供给,提供报价单至少有三家可选择比较。

2.采购部必须有完整的采购结算档案,并建立有效的采购分析档案。采购部应在每批原料收货后一周内及每月底与供应商核对帐务,防止出现差错。采购部和财务部应于每月末与供应商核对供货数量、应付货款和商务处理等资料,采购部应对供货市场,供应商情况,需购原物料质量、价格、数量、运输资料、进销数据、原物料库存、原物料耗用情况等作出定期分析,并及时提交原物料的市场行情、月原物料采购计划、外欠货款及资金需求计划给董事长(部门负责人)。

3.一批原物料验收完毕,采购部应及时整理各种单据,打印“付款申请单”一并送财会部做为付款凭证。付款凭证有:采购申请单、合同、验收单、发票;

4.必要的原物料预付货款应遵循以下几点:

(1)必须是信用良好的固定供应商,对贸易公司性质的供应商不得采用预付货款的结算形式。

(2)必须事先派专人或信用良好的第三方,如派采购、品管人员一起去实地调查供应商的实物供应,质量保证情况和目前的经济状态等情况,并将调查报告提交董事长。

(3)必须有完整的正式合同,重要合同须经国家认可的公证机关予以公证。在合同中必须有明确的交货地点,交货期限,质量标准,和在需方所在地的法院管辖范围内履约。

(4)原物料预付货款支付以后,采购部和财会部必须同时明确专人负责该项原物料和货款的追踪记录,直至该合同履行完毕。

5.如发生付款后进货量不足等情况造成公司多付款或供应商欠款,财务部要责成具体经办人员尽快追回,必要时应采用法律手段追回。

6.经办人员根据采购凭证、入库单或相关协议(合同)与财务部确定付款方式,由经办人员填写《付款申请单》,按财务权限审核。要求供应商或请款方提供正规的发票,同会计审核请款手续。

7.所有手续合格后,出纳付款。

8.对于频繁业务往来或超过一定金额的应付款,公司原则上进行月结或分批付款,特殊情况由董事长批准后进行。

(四)其他付款管理

1.公司人员工资、奖金的发放,须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每月的工资、奖金由人事主管部门填写发放表,经会计、总经理、董事长签字同意后,财务部审核发放。

2.需交纳的各项税,,按国家税法有关规定办理,经财务部会计审核,董事长批准后缴纳。

3.因工程需要所发生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人员外出培训费用由财务负责人、、总经理、董事长按管理预算费用标准严格控制批准。

4.所有付款凭证必须由财务部负责人(或被授权人)签字、总经理、董事长审批后才进行办理。

5.经办部门持发票报销时,发票内容必须与付款申请表内容相同,且金额不得超出付款申请表金额。发票必须有效、填写齐全、规范,不符合财务报销规定时,必须更换发票,否则财务人员不予受理。

6.经办部门要按照要求认真填写付款凭证,由经办部门负责人签字,未注明相应合同编号、订单编号以及不按合同规定办理预付款和结算款的,财务人员不予受理。

八、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1、财务部应有专人负责保存会计档案,定期将财务部归档的会计资料,整理装订后按顺序立卷登记。

2、会计档案一般不得带出室外,如有特殊情况,需带出室外复印时,必须经财务部经理批准,并限期归还。

3、由于会计人员的变动或会计机构的改变等,会计档案需要转交时,须办理交接手续,并由监交人、移交人、接收人签字或盖章。

4、会计档案保管期限:

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从会计年度终了后的第一天算起。

会计凭证类:

(1)、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汇总凭证 15年

(2)、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和银行对账单 5年

会计帐簿类:

(1)、日记帐 15年

其中: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帐 25年

(2)、明细帐、总帐、辅助帐 15年

(3)、固定资产报废清理后固定资产卡片及清单保管 5年

会计报表类:

(1)、主要财务指标报表(包括文字分析) 3年

(2)、月、季度会计报表(包括文字分析) 5年

(3)、年度会计报表(包括文字分析) 永久

其他类:

(1)、会计档案保管清册及销毁清册 永久

小公司管理制度篇3

摘 要 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最具活力的元素,在其创立、发展过程中与会计、公司制度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研究这种内在联系产生的原因和这种联系所发挥的作用,将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管理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会计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由传统型会计转向全能型会计,全能型会计是以管理职能为导向的主动式会计。建立以管理会计为核心的内部规范控制体系对中小企业管理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现实经济环境中,中小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和管理需求,对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如何从管理会计角度看待企业经营行为的规范,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中小企业会计 公司制度 管理会计 传统型会计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后危机阶段,中小企业无论处在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都面临着生存和管理创新的挑战,企业会计职能转变,即由传统企业会计转变为能够参与公司各项经营活动的全能型职能会计有助于企业迎接挑战,应对危机。会计的管理规范职能在中小企业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经营成本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全能型会计参与制定公司制度,指导企业流程再造,有助于提高中小企业公司内部治理有效性。要了解会计职能转变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必须了解公司制度、会计与企业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

首先,企业制度与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小企业发展对管理制度规范的要求促成了企业制度的形成和完善,企业制度使公司业务规范化,为公司管理绩效评价提供依据。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最具活力的细胞,是管理创新的源泉,中小企业的生命力及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力的指标之一。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着数量众多、企业经营管理质量水平不高、生命存续期短暂的特点。通过制度化、会计职能转变与创新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型企业数量多、成长慢、长不大的问题。会计规范性与中小企业公司制度规范性同等重要。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公司制度,随着公司的发展不断完善,从无到有,从粗到细。这主要是由我国的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创业者的文化水平和管理素养所决定的。

一、从法律环境上看,公司法明确公司创立时必须有公司章程。公司申请成立之初,中小企业创立者往往不看重公司章程的作用,一般设立的公司章程主要是满足工商等部门要求,中小企业公司章程内容模式趋同,不能充分反映本公司的经营特点和企业文化。此阶段公司创立者意识不到公司章程的作用,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公司管理对公司章程的规范性、指导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管理层将设立完善的符合企业特点及企业文化的公司章程。公司章程犹如企业的宪法大纲,起到统领公司制度的作用。根据章程的总要求,制定公司各项制度,主要有公司采购合同制度、存货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授权制度、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内部风险控制流程、内部审计流程及审计章程等。公司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将公司每一项经营活动和每一位员工都纳入到了制度化的轨道中来。这样,也体现了会计中守法和谨慎的精神。

二、从社会环境上看,公司创立阶段,公司的管理层关注的往往是盈利能力,生存是第一位的,只要有足够的利润,管理层就认为管理是成功的。但是,一旦公司进入高速发展期,伴随着人员、业务的增加,如何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绩效评价成为了该阶段的主要问题。在中小企业创立阶段,会计工作主要是传统会计内容:记账、报表、报税。一般,小微企业往往会计工作外包,会计的监督职能一般不能体现。社会环境往往影响企业的内部环境,比如,相同行业中的不道德的各类潜规则,影响企业正当的经营行为,如何把这种道德风险降低到企业可以接受的水平,需要会计对潜在的不道德收益和成本进行比较,从数据上明确提出违规的严重性,从而在中小企业发展时期,避免中小企业发展成为大型企业后的原罪问题的出现。

三、从创业者的文化层次和管理知识结构上看,虽然创立者一般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但是,管理知识和管理素养欠缺,很难解决企业在今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管控难题,这将为公司发展带来巨大隐患。如不能及时解决隐患可能倒逼着企业进行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的再造。中小企业如果能够在构建企业制度之初,将企业章程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及企业文化融入企业制度,那么企业将会获得制度化管理的先动优势,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水平和公司治理成本。最理性的创业者是通过多方采纳各部门人员的建议,系统接收管理会计控制思想,将公司业务流程规范化,将人员工作中例行的工作通过工作细则明细化,从而避免人员流动对中小企业岗位工作的影响。当然,小部分中小企业在创立之初,就有完善的公司制度和较高管理水平的管理者。

其次,会计与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在企业创立阶段,大部分创立者认为会计可有可无,只要能满足外部信息需求者的需要就行。企业往往为了节约成本,聘用兼职会计或是会计记账公司进行账务处理,企业的现金往往由企业主直接控制。在企业成长阶段,公司将设置专门的会计机构和聘用专业的会计人员进行传统的会计工作。本阶段会计工作仍处于传统会计领域。中小企业随着自身的发展阶段吸收行业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对公司业务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管理控制。中小企业的高速发展给管理层带来了管控压力。传统管理手段无法满足企业业主对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公司在利润高速增长期,一般是不会考虑企业的规范化。当企业如果出现增长率大幅度降低、公司利润出现增长瓶颈、人员流失严重的问题时,中小型企业才重视会计的预警作用。企业管理一般是创造性的工作,然后将创造性工作中能够抽象出来例行工作规范化,形成企业的公司制度。会计是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经济管理学科,因为它植根于实践,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再用于实践,在发展过程中与企业发展和管理周期相一致。

最后,会计与公司制度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作用。从财务会计的定义上看,财务会计是当代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运用簿记系统的专门方法,以通用的会计原则为指导,对企业资金运动进行反映和控制,旨在为投资者、所有者、债权人提供会计信息的对外报告会计。从定义上看,会计的内在作用是一种通用的商业语音,通用性即是规范。我国有完善的会计制度作为规范会计业务的尺度,会计制度与企业制度在满足业务规范化方面要保持一致。会计是一种反映和监督活动,也是一种资本流转方式的历史记录,在会计活动中,会计人员能够深入了解公司,便于整体上把握公司动态。在企业制度制定的初期,会计制度中存货管理、收发、盘点等规定往往成为企业相关制度借鉴的基础。这使得会计制度和企业制度有着天然联系。随着公司制度的逐步完善,会计制度影响公司制度,使公司制度向有利于会计核算的方向发展,会计人员希望公司制度尽可能的符合会计制度的要求,使统计口径和会计要求相一致,会计制度通过这种影响企业制度作用,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管理者希望公司内部人员能够提出规范化的建议,用公司制度加以强化,这是公司阶段化发展对会计人员参与制度建设的外在要求。会计人员了解企业数据整体情况优于其他部门的人员,提出的制度化建议往往能够被企业所接受。企业通过对完善制度实现公司章程的具体化。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的发展、企业制度和会计的作用密不可分。会计在中小企业的创立、发展过程中,由传统会计逐步转变成为公司制度的构建者。我认为,会计作用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中小企业创立阶段,会计管理是可有可无的;在企业发展阶段,会计成为一个重要的职能部门,会计人员是企业制度建设的参与者,规范化工作的推动者。面对经营环境复杂化和竞争国际化,会计工作应该向现代化管理会计转变,为中小企业成长奠定制度基础。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会计职能转变有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会计内在含义(诚实、正直、保密、谨慎、守法等)将赋予企业文化新的内涵。

职能型会计将成为会计工作未来发展的方向,现代化管理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法学、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管理、统计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善于发现企业中的舞弊行为,通过提出合理化建议,进一步完善公司制度,从而系统的构建企业规范化的管理体制。一般情况下在企业建立之初,中小企业企业没有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的部分职能将由管理会计承担。当企业发展到稳定期,管理会计的作用是企业流程的规范及向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财务报告,而内部审计职能主要是评价流程的有效性和加强内部公司治理,二者之间的职能作用不同,不存在职能冲突的问题。目前职能会计人员紧缺的现状,难以满足大量中小企业管理的需求,国家相关部门如能出台一套适合广大中小企业管理需求的制度汇编及实施细则,可以为中小型企业制度化建设提供法律依据,制度汇编及实施细则的制定将降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满足企业文化建设的需求。如果制度汇编及实施细则能够涵盖相关会计制度内容,那么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公司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 风险 监管

一、小额贷款公司风险及监管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小额信贷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学和金融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如杜晓山和刘文璞的《小额信贷运作及其原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何文广和李莉莉的《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价》(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焦瑾璞和杨骏的《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等。二是以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的研究居多,如杜晓山等的《中国公益性小额信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程恩江和刘西川的《中国非政府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国内真正对小额贷款公司研究始于2005年进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之后,如谢进(2008)在《小额信贷机构面临的主要信贷风险》中指出,虽然小额信贷机构不吸收公众储蓄,但流动性风险仍然存在,其资金获得能力对其流动性具有重要影响;向明(2007)在《江口小额贷款公司运营模式的实践》一文中认为,江口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风险是经营风险;刘维红(2008)指出,小额贷款公司本身风险控制能力较弱,再加上多数公司人员素质较低且缺乏必要的培训,都增加了贷款风险等。

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监管研究,邢(2009)指出,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应注重制度上的约束,通过制定合理的准入制度、贷款流程制度和惩处制度来达到目的;杜晓山、聂强(2010)首次引入博弈论,他们认为小额贷款公司和监管部门实质上在进行一次次的博弈,博弈的均衡结果是监管部门为控制风险,将小额贷款公司行业的准入门槛不断提高;王嘉锡(2011)建议以内外结合的方式建立起风险防范的制度,要想控制住风险,需要将内部防控和外部监管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风险的防范问题。

二、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回顾

20世纪70年代以来,小额信贷(Microcredit)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在小额信贷发展初期,以福利型信贷占主导,这类组织以・尤努斯创立的孟加拉乡村银行(又称格莱珉银行)为代表。・尤努斯指出,“赋予穷人改变生活的金融支持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商业组织向低收入者提供金融服务并非无利可图,在为低收入者提供金融信贷服务与机构自身商业化持续经营间是可以实现平衡的。”Khandker,Khality和Khan的研究指出,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小额信贷计划不仅减少了贫困人口数量,提高了参与家庭福利,而且还提高了家庭长期维持收入的能力。我国关于小额信贷制度的开端一般认为是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引入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模式为标志。随后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推动下,全面试行并推广了小额信贷活动。2005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在四川、山西、贵州、陕西、内蒙古等5个省、自治区推行“商业可持续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05年12月,“晋源泰”和“日升隆”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在山西省平遥县成立,标志着小额贷款公司在我国的正式成立。2008年9月开始,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浙江全面试点小额贷款公司。根据《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温州市第一批最多可有16个名额,刚开始一些支柱企业为了开办一家小额贷款公司不惜动用各种资源挤掉对手。2008年10月,苍南联信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从工商部门正式领取了营业执照,成为温州市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以来发放的第一张执照,随后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相继在温州部分县市运行。

根据央行的数据显示,2013年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已达7 839家,较2012年末的总数量同比增长了近三成,而2012年小额贷款公司同比增长速度也高达四成;贷款余额8 191亿元,全年新增贷款2 268亿元。其中,浙江小额贷款机构数量达314个,从业人员达3 867人,实收资本达654.10亿元,贷款余额达899.85亿元,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温州市小额贷款公司行业经过六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经发展到会员45家,从业人员600余人,在平均注册资本金、平均贷款规模、人均管理贷款资金等方面在全国均处于领先水平。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不足。然而受法律制度的欠缺、行业性质不清、资金来源渠道受限等影响,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人们对于小额贷款公司诱发的风险往往缺乏正确认识,这些势必会影响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三、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分析

(一)信用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的放款对象主要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这些主体比较分散,贷款规模不大,一般缺乏可信的长期信用记录和正规的抵押品,也没有规范的具有公信力的财务报表,往往是银行筛选后淘汰的客户,导致小额贷款公司的信用风险水平较高。因此,如果小额贷款公司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获取利润,则只能导致新一轮的逆向选择,所以小额贷款公司一般会通过评定贷款对象的风险等级、加强监管其资金用途等来降低风险。这又会使得小额贷款公司用于评估贷款对象风险、确定贷款对象和监督贷款的费用与支出增加。而且对他们的风险评估主要依靠客户经理的个人判断,信用调查也主要依靠管理层或信贷员的个人了解,这对于信息的掌握显然不全面,从而导致贷款信用风险远远超过银行。再加上小额贷款公司大力扩张之后,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为争取客户,充分满足小微企业“短、频、急、快”的融资需求,它们对业务流程实施了根本性变革,整合了业务环节,简化了业务流程和决策机制,但这就更难保证在放贷之前对客户进行详实的资产调查和信用评估,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的信用风险。甚至有些客户在贷款到期后,往往以各种理由拖欠,而小额贷款公司出于发展客户需要又不愿给予罚息等违约惩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额贷款公司借款契约的执行力,增加了信用风险。

(二)操作风险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从目前全国各地小额贷款公司的内部工作人员来看,高管基本上都有金融业从业背景,有着一定的管理经验,但其员工却普遍没有金融业的相关知识和操作经验,整体素质不高。同时,小额贷款公司内部机构设置较为简单,岗位职责不够清晰,一些小额贷款公司为了节约人力成本,往往存在着交叉任职现象,缺乏风险控制和内部审计独立专业人员,为操作风险埋下了隐患。根据温州市小额贷款公司协会的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11月底小额贷款公司内金融专业人数的比例仅为23.38%,大专以下学历人数占到公司总职员的49.12%。目前,小额贷款公司基本上是由民营企业和自然人股东出资设立的专业性贷款公司,采取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形式,原则上要明晰公司治理结构,明确前中后台的岗位职责,明晰项目评审的流程等。但事实上很多小额贷款公司并未真正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公司法理结构,公司的股东会(权力机构)、董事会(执行机构)、监事会(监督机构)并没有真正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目前小额贷款公司不良贷款核销的现行做法是依照《金融企业财务制度》相关规定,核销时需要法院配合,手续繁杂,效率很低,不利于小额贷款公司的财务核算。

(三)经营风险

《指导意见》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应服务“三农(农村、农业、农民)”,但实际上,许多省市都将服务对象延伸至农户和微型企业,甚至扩大到中小型企业。以温州为例,众所周知,温州的传统制造业发达、商贸经济活跃,小微企业广泛分散于各个特色产业集群、专业市场、核心企业上下游,为能快速响应和满足客户的需求,小额贷款公司必须在各地紧紧依托与产业集群配套的中小企业,做客户身边的融资伙伴,因地制宜开展融资服务。如温州苍南的小额贷款公司以当地的优势产业印刷、农渔业为服务对象;乐清的小额贷款公司以发电器、电子及电气制造业为服务对象;洞头、泰顺、文成的小额贷款公司以渔业、林牧业和农业为服务主体。在上述服务对象中,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一直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而且受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较大,导致农户的还贷能力影响较大。同时农户和小微企业由于难以直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往往在获取信息上具有滞后性,容易带来市场风险,而且它们往往是由于在正规金融机构得不到贷款才会向小额贷款公司申请,所以出现坏账、死账的概率就更大,使得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风险大大增加。

四、实施有效监管,控制小额贷款公司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以企业法人身份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却经营着银行业务性质的金融业务,同时又拿不到金融许可证,只能“只贷不存”,导致小额贷款公司既要依托于《公司法》,又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框架来明确其法律地位,其性质决定了它不是金融机构,因此其准入及监管自然就由地方政府来承担。然而,事实上作为非金融机构的小额贷款公司却从事着金融业务,中国银监局和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其准入与监管的制度性规定,这样一来就造成了行政主体上权力与职责的不相符合,存在着监管体制不健全,监管机构缺位的现象。笔者认为要实施有效监管,控制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必须从政府层面、行业协会自律和加强公司内部控制三管齐下。

(一)政府监管层面

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指导意见》第5条第一款规定:“凡是省级政府能明确一个主管部门(金融办或相关机构)负责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并愿意承担小额贷款公司风险处置责任的,方可在本省(区、市)的县域范围内开展组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各地的具体实施意见中也多为成立金融办作为监管主体,而浙江省是全国唯一由工商部门整体负责小额贷款公司日常监管的省份。浙江省工商部门按照“强化服务监管,确保运营安全”的要求,力求构建好涵盖主体资质和主体行为的监管框架,尤其是要强化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通过融资前申报和融资后备案,重点关注融资的对象、资金来源和流向及资金风险等行为,严厉禁止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及高利贷等金融违法行为,但政府层面监管应本着从有利于行业发展出发,少一些限制,多一些扶持,要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考核制度,不断创新监管和服务小额贷款公司的手段,如温州通过成立小额贷款公司专业委员会,实行季度例会制度等,来加强监管部门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工作指导。尤其是这两年,温州受民间借贷风波的影响,个别银行的坏账率已高达10%以上,浙江省考核小额贷款公司的不良贷款率是不超过2%,大部分的小额贷款公司难以达到这个要求。根据温州市小额贷款公司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5月底,温州小额贷款公司行业的平均逾期贷款率为3.88%,超过了2%的规定。实际上小额贷款公司全部是由民营资本投资设立,资金来源不是社会公众存款,一般不会因流动性不足诱发金融风险,所以只要他们遵循“小额、分散”的信贷原则,进行合规经营,不参与变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等,政府部门也就只需做好服务,引导和帮助小额贷款公司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即可,不必严于监管。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指出,一般来说,对非吸收存款类微型金融机构无需采用审慎监管,而只采用非审慎监管。所以政府监管部门应减少行政干预,主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对小额贷款公司实行监管。要与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中介机构合作进行专业化监管,通过构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动态监测系统来加强信息化监管,提高监管效用。

(二)行业自律层面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经济群体高速发展并且面临着许多共性问题和困难时,就有必要成立一个由该群体成员组成的协会,协助会员解决普遍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有关的政策,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为会员提供各类社会化服务,规范会员的市场行为。针对小额贷款公司高速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各地都纷纷建立了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作为多层次监管框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成员搭建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平台。温州市小额贷款公司协会成立于2012年11月30日,以“自律互助、创新发展、服务小微、助推经济”为宗旨,对小额贷款公司开展信用评级、业务监管、信息披露等,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引导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不断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通过协会这种民间监管组织的作用,可以让会员之间互相制约监督,实现行业自律管理,推动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

(三)公司内部治理层面

目前在已有的小额贷款公司实践中,不仅存在某些股东滥用权力为自身谋求不正当利益,也存在着内部人控制现象,给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带来了较大风险。所以小额贷款公司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正能量,就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合理设置职能部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规范公司运作机制,使公司建立靠制度和团队运行的模式,而不仅仅是靠某个管理者的个人能力和经验。这就要求小额贷款公司一方面根据《公司法》要求建立规范的公司法理结构,明确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职权,形成科学的权力制衡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规章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全流程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前期市场调研、业务发起、客户审批、放款、贷后预警所有业务环节,将风险偏好提前传导至客户准入和筛选环节,确保前中后台统一。如永嘉县瑞丰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贷款风险管理办法》、《内部控制制度》、《信贷管理及其操作规程》、《财务管理办法》、《贷款审查委员会工作细则》、《贷后管理制度》、《信贷业务担保管理办法》、《内部激励约束制度》、《贷款管理责任及损失追偿制度》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为公司的正常运营和有效管理奠定了基础,从而保障了各相关工作规范有序进行。Z

参考文献:

1.邱建寅.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王军涛.试论我国小额贷款公司法律制度的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9.

3.王赛芝.小额贷款公司的制度缺失[J].经济导刊,2011,(11).

小公司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终极控制人 两权分离度 盈余管理 公司治理

一 、引言

我国作为一个典型的新兴资本市场, 发展时间短, 保护投资者的司法体系和外部监管市场等还不健全, 存在股权高度集中, 人为的市场分割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人为政府等不利因素。 终极控制人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不断涌现,这已成为制约我国资本市场稳定运行和规范发展的一个难点和焦点问题。 其中, 终极控制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施盈余管理实现对中小股东财富的剥削, 误导外部投资者进行决策。 因此, 本文试图从复杂的控制结构分析终极控制人特征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与中小股东的冲突, 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揭示中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特征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从而证明终极控制人有能力和动机侵害中小股东利益, 增进对终极控制人与小股东之间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作一些基础性工作。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Anastasia,Angela (1998) 分别对控股股东分离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交叉持股、金字塔结构以及多重股份结构这几种方式进行了分析。Julia,Whitney(2002)也表明,大股东为了使控制权和现金流权产生分离,普遍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当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金字塔式持股结构对中小股东利益上的侵害方面 。Claesens , Djankow 和 Lang(2000) 改进了 LLS ( 1999 ) 提供的分析方法 , 以所有权衡量现金流权、 以投票权衡量控制权, 分析了东亚 9 个国家 ( 地区 ) 的 2980家上市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 控制性股东通过运用金字塔持股结构和交叉持股方式分离所有权与控制权。 尤其是, 家族控制公司或规模较小的公司。 与此同时,我国约59%企业的高管都是由控股股东担任,企业经营者与控股股东很少有相分离的情况,这也表明了控股股东为了达到强化控制上市公司的目的,不仅通过金字塔持股结构和交叉持股方式对所有权和控制权进行分离,还通过指派自己的家族成员担任上市公司的高管。

(二)国内文献 林菲、刘全新和陈桂圆(2002)依照LLS(1998)提出的终极产权原则为前提,并采用了国家及私人终极产权控制这两个概念,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作了重新划分,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被政府控制的约为80%,而非政府控制的约为20%。张华、 张俊喜和宋敏 (2004) 发现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人大多采用金字塔持股结构实现以较少的投资控制较多公司股份的目的。 平均而言,终极控制人对公司的投入为 18.93% ,而其控制权为 32.15% 。 与其他东亚国家相比,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两权分离度更大。目前我国家族上市公司普遍采用金字塔型持股结构。李晴晴、江华、刘思明(2002)对我国由家族企业控制多家上市企业这种现象作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家族企业广泛使用金字塔持股结构来对多家上市企业进行控制,加重了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的分离,致使企业价值降低;另外,这也造成控股股东侵害少数股东权益的概率加大。陈建平和余志中(2004)表明,在我国大部分的控制性家族企业通过多层控制以及金字塔持股等方式,对上市公司进行控制,造成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相分离,且分离程度比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家族控制上市公司都要高。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终极控制人股权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存在两方面假说, 一是“利益协同效应” 假说,二是“利益侵害效应” 假说。当终极控制人控制权比例较低时,较高的股权集中度提高了终极控制人在公司治理中的参与度。 随着终极控制人控制权的增加, 其所有权也增大, 为了保护自己的投资, 终极控制人有动机控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此时随着终极控制人控制权的增加, 盈余管理会降低。 但 随着终极控制人控制权比例的增加到一定程度,终极控制人可能沉溺于非公司价值最大化行为中。因此假设:

假设1: 其他条件相同,盈余管理与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比例呈现 U 形关系。 即盈余管理先随终极控制人控制权比例的增加而降低,而后随着终极控制人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大

如果控制性股东拥有现金流量权越低, 控制性股东对上市公司享有的共享收益就越少, 控制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等手段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动机就会越强。 许永斌、 郑金芳(2007)的研究表明终极控制人的现金流权越大, 就越有动力去经营好公司,而会减少降低企业价值的盈余管理行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2: 其他条件相同,盈余管理程度与终极控制人的现金流权比例负相关

西方学者研究认为,终极控制人与小股东之间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这使得终极控制人能够逃避其不利决策给公司带来的影响, 最小化自己的损失,而且复杂的所有权结构下,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使终极控制人有手段和能力采取利己的行为。终极控制人为了掩饰其侵占行为, 会实施盈余管理,增加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使小股东、 外部投资者更难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3: 其他条件相同,盈余管理程度与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与控制权背离程度正相关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 2008 年在深圳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制造业所有 A 股上市公司为实证研究样本, 研究选取数据主要包括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数据、 控制权数据、 股权分离度数据以及上市公司会计指标数据。在具体选择研究样本的过程中,实施了以下的步骤:为了规避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以及考虑到 Jones 模型需要采用上一年的财务数据,样本中不包括 2008 年当年首发上市的公司。剔除被 ST 的公司, 将这类公司从样本中剔除, 因为这些公司的绩效数据可能存在异常会纵。剔除无法从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 CSMAR 数据库(以下简称 CSMAR 数据库) 获得研究数据的样本。经过以上选择,共得到研究样本 723 个。本文有关上市公司的主要财务数据资料来源于 CSMAR 金融数据库。此外,上市公司2008年的年报下载于中 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和巨潮资讯网站( .cn )

(三)变量定义和模型建立 本文选取如下变量:(1)被解释变量。夏立军 (2003) 对国外主要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及其调整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进行了检验, 结果表明, 在中国使用截面 Jones 模型能较好地计量盈余管理的程度。因此, 本文认为, 在目前情况下,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研究最好使用截面模型。 同时, 在公司利润表中, 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讲, 线下项目的利润操纵要比线上项目的更容易识别( Chen 和 Yuan , 2004 ; Haw etal. , 2005 ),在我国, 通过操纵线下项目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不少见(如: 上市公司与终极控制人进行直接的关系资产交易形成营业外收入), 因此, 本文使用基于线上应计的截面 Jones 模型和线下项目损益两种方法来计算可操纵性应计利润衡量盈余管理的程度。(2)解释变量。现金流权是指上市公司股东通过付出现金流而取得的权利, 有的文献称之为所有权。 控制权是与投票权相对应的, 有多大的投票权就有多大的控制权(包括直接控制权和间接控制权)。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偏离是指控制权超过现金流权, 导致两者不相等。 当一位股东实际持有 A 公司股票,则可称之为“直接持股”;但如果这个股东转而投资另一家 B 公司,而这家公司又再投资 A 公司,这就形成了“间接持股”。 因此本文定义的终极控制人为沿着控制链条追溯至最顶端的终极控股股东,该股东不再为其他股东所控制。终极控制人的现金流权终极控制人的现金流权( Cashfolw Rights,CR ) 通过所有控制链累积持有上市公司的所有权比例之和表示 , 其中每条控制链顶端终极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所有权比例等于该条控制链上各层股东持股比例之积。 即 CR = ∑ ∏ a it , 其中 a it为第 i 条控制链的各层级之间所有权比例。终极控制人控制权控制权包括直接控制权与间接控制权 (Control) ,等于各条控制链上的控制权比例之和, 每一条控制链中, 有效的控制权为终极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各环节持股比例的最小值。 即 Control= ∑ min(a i1 a i2 …… a it ),其中 a it 为第 i 条控制链的各层级之间所有权比例。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度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度(Separation Rate,SR) ,定义为控制权与现金流权之差,即 SR=Control-CR,SR 越大,表明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越大。(3)控制变量。独立董事比例。 本文采用公司独立董事占董事会全部董事人数的比例表示对终极控制人的监督力度。第二至十大股东的股权制衡度。本文采用变量 SI 来表示上市公司第二至十大股东的股权制衡度, SI 的取值用公司第二大股东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来衡量。资产负债率。本文选用上市公司当期的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 用以检验上市公司对待盈余管理的态度。公司的总资产报酬率,公司的总资产报酬率影响了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和空间。成长性,企业通常经过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当公司面临着好的成长机会时,推迟转移资产会使终极控制人获得很大的控制权私利, 此时终极控制人是不愿意从上市公司转移资产的,所以,不同成长阶段会对盈余管理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 本文采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来表示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规模。通常,大公司的管理层拥有等广阔的空间进行盈余管理, 本文选用上市公司当年的员工人数的自然对数来控制公司规模的影响。 具体变量定义见表(1)。

本文将盈余管理程度用两个研究变量表示|DA|和|Below|,所以将同一个模型分成两个类别。针对研究假设1,建立模型1:

|DA|=?琢0+?琢1Control+?琢2Control+?琢3SD+?琢4LEV+?琢5ROA+?琢6Growth+

?琢7LnNumber+ξ1

|Below|=?琢0+?琢1Control+?琢2Control+?琢3SD+?琢4LEV+?琢5ROA+?琢6Growth

+?琢7LnNumber+ξ1

针对本文研究假设2,建立模型 2 :

|DA|=?茁0+?茁1SR+?茁2CR+?茁3SD+?茁4SI+?茁5LEV+?茁6ROA+?茁7Growth+?茁8LnNumber+ξ2

|Below|=?茁0+?茁1SR+?茁2CR+?茁3SD+?茁4SI+?茁5LEV+?茁6ROA+?茁7Growth+?茁8LnNumber+ξ2

针对本文研究假设3,建立模型 3 :

|DA|=?姿0+?姿1SR+?姿2CR+?姿3SD+?姿4SI+?姿5LEV+?姿6ROA+?姿7Growth+?姿8LnNumber+?姿9State+ξ3

|Below|=?姿0+?姿1SR+?姿2CR+?姿3SD+?姿4SI+?姿5LEV+?姿6ROA+?姿7Growth+?姿8

LnNumber+?姿9State+ξ3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总样本组为 723 家上市公司, 其中国有组 386 家, 非国有组 337 家。 首先对线上项目盈余管理值| DA|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丛下表可以看出 DA 的数据分布特征,| DA| 的均值为 0.518916 , 中位数为 0.332729 , 标准差为 0.64649 ,最大值为 5.6394 ,最小值为 0.0014 ;均值略高于中位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较大, 数据分布较不集中。 此外 1/4 位数是 0.142305 3/4 位数是 0.639994 。 线下项目盈余管理|BELOW | 的均值为 0.034791 , 中位数为 0.027323 , 标准差为4.84638 ,最大值为 1.0827 ,最小值为 0 ;均值高于中位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较大,数据分布较不集中。 此外 1/4 位数是 0.015322 , 3/4 位数是 0.043002 。终极控制人控制权的均值为 37.564% ,中位数为 36.69% ,标准差为 0.14617 ,最大值为 1 , 最小值为 3.94% , 最大值为 100% 。 可见, 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比例普遍偏高 . 终极控制人拥有的所有权比例的平均值为 30.548% , 中位数为28.31% , 标准差0.16282 , 最大值为 92% , 最小值为 23.9% , 此外 1/4 位数是18.614% ,3/4位数是 41.349% 。 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度的平均值为 0.0701 ,中位数为 0.00744 ,表明一半以上的企业两权分离情况较小,最大值 0.4234 表明部分企业的两权分离度较高。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平均值为 0.3609 ,表明绝大部分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己经达到证监会所要求的标准(独立董事占董事总数的1/3 以上 ) 。 用来衡量股权制衡程度的SI的平均值仅为0.1892, 说明第二至十大股东所持股份较少, 其余的大股东很难对终极控制人形成制衡作用,一股独大现象非常严重。

(二)相关性分析 变量的相关性检验结果见表(3)。 结果显示, 线上项目盈余管理程度| DA | 与现金流权比例、 控制权比例、 控制权比例的平方、两权分离度、 独立董事比例、 股权制衡度、 资产负债率、 ROA 、 成长性和企业规模等变量正相关。 线下项目盈余管理程度|BELOW|与现金流权比例、 资产负债率、 ROA 正相关, 与控制权比例、 控制权比例的平方、 两权分离度、 股权制衡度、 独立董事比例、 成长性和企业规模等变量负相关。有些变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现金流权和控制权比例 ( 控制权比例的平方 ) 之间, 相关系数为 0.835(0.830) ;控制权比例与控制权比例的平方之间,相关系数为 0.972; 其余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 0.8 以下,对于模型的建立没有不利影响。本文将考察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 控制权、 两权分离度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 为避免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共线性问题, 本文将现金流权比例与控制权比例、 控制权比例的平方项纳入不同的模型。 为避免终极控制人拥有上市公司控制权比例与其平方项之间的共线性问题,模型中将终极控制人拥有的控制权比例进行标准化,标准化过程为控制权比例减去均值后除以标准差。

(三)回归分析本文进行以下回归分析:

(1)终极控制人控制权与公司盈余管理回归结果见表(4)。第一,终极控制人控制权与公司线上项目盈余管理。列 1 表示终极控制人控制权与公司线上项目盈余管理程度多元 OLS 回归的结果,回归方程的 F 值为 10.663 ,显著性概率为 0.000, ,说明该方程整体有意义。从回归结果来看, 控制权比例的平方( SqrControl ) 与上市公司线上项目盈余管理 |DA| 在 10% 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这与假设 1 相符, 即盈余管理与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呈现 U 形关系, 盈余管理首先随着终极控制人所有权的增大而降低, 而后随着终极控制人所有权的增大而增大。 这表明在公司治理中, 终极控制人在拥有较低控制权时, 终极控股人没有较大动力和能力通过线上项目操纵盈余。 当终极控制人拥有超过其现金流权较高的控制权时, 有动机有能力通过线上项目谋求控制权私利。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在 5% 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 这与预期正好相反。 说明在我国上市公司,或者至少在本文的研究样本中, 独立董事并没有发挥人们预期的代表广大中小股东利益对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进行监督的职能。公司的股权制衡与盈余管理正相关, 这说明上市公司的第二至第十大股东可能没有很好地发挥参与公司治理的职能, 但这一结论得不到统计意义上的证据支持。公司的 ROA 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且在 1% 的水平上显著,这与预期的符号相反。 但这也说明, 上市公司的应计利润受到其财务业绩的影响, 作为衡量企业财务业绩的 ROA, 当其不断提高时, 公司高管可操控的非正常应计利润项目数与绝对值更多,也即公司非正常的应计利润与其财务业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公司的成长性与盈余管理在 5% 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与预期的符号一致。首先, 处于成长期的公司, 有较多的不确定因素, 公司的成长机会越多, 约有压力迎合盈余预期增长, 而且公司成长机会越多, 意味着公司需要进一步的支持,可能存在较大的融资需求等,公司也越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进行“包装”。公司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在 10% 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说明当公司规模越大, 组织复杂程度越高, 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隐蔽性越大, 内外部相关利益者均不易直接察觉,从而导致发生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增大。 资产负债率与盈余管理程度在 10% 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 这说明在资本结构方面,负债越高的企业违反债务契约的可能性越大,管理层有通一方面有为了获得配股降低资产负债率的盈余管理动机, 另一方面也有通过盈余管理避免违约的强烈动机。第二,终极控制人控制权与公司线下项目盈余管理。列 2 是终极控制人控制权与线下项目进行多元 OLS 回归的结果,回归方程的 F 值为 32.616,显著性概率为 0.000,,说明该方程整体有意义。从回归结果来看,控制权比例的平方(SqrControl) 与上市公司线下项目盈余管理|BELOW| 在 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这与假设 1 相符, 即盈余管理与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呈现 U 形关系,盈余管理首先随着终极控制人所有权的增大而降低, 而后随着终极控制人所有权的增大而增大。 这表明在公司治理中, 终极控制人在拥有较低控制权时, 终极控股人没有较大动力和能力通过线下项目操纵盈余。 当终极控制人拥有超过其现金流权较高的控制权时, 有动机有能力通过线下项目谋求控制权私利。在线下项目法下, 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这与预期正好相反, 但是与上述线上项目盈余管理程度回归的结果相同。 说明在我国上市公司, 或者至少在本文的研究样本中, 独立董事确实没有发挥人们预期的代表广大中小股东利益对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进行监督的职能, 由于多种原因, 独立董事可能无法有效控制通过操纵线下项目发生的盈余管理行为在线下项目法下, 公司的股权制衡对与盈余管理正相关,且在 10%的水平上显著, 这说明上市公司的第二至第十大股东可能没有很好地发挥参与公司治理的职能, 甚至迫于终极控制人的压力, 或者与终极控制人相互勾结操纵盈余。在线下项目法下,公司的 ROA 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不显著,这与上述线上项目盈余管理回归的结果正好相反, 但是预期的符号一致。 可能是由于线下项目盈余管理比向上项目盈余管理更好识别, 公司财务业绩越高,通过线下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就越低。在线下项目法下, 公司的成长性与盈余管理负相关, 不显著, 这与上述线上项目盈余管理回归的结果正好相反, 但与预期的符号一致。 可能由于线下项目盈余管理比向上项目盈余管理更容易识别,处于成长期的公司为了吸引市场的参与者对其关注、 避免声誉受损, 会尽量避免采用隐秘性较差的线下项目手段操纵盈余,而更多地采用线上项目的盈余管理。在线下项目法下, 公司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在 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资产负债率与盈余管理程度在 10%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 这与上述线上项目盈余管理程度的回归结果均一致, 说明公司规模越大, 发生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增大。 在资本结构方面,负债越高的公司有实施盈余管理的强烈动机。

(2)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度对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第一,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度与公司线上项目。盈余管理模型 2 的回归结果如上表所示。 列 1 表示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度与公司线上项目盈余管理程度多元 OLS 回归的结果, 回归方程的 F 值为 10.248 , 显著性概率为 0.000,说明该方程整体有意义。从回归结果看, 终极控制人的现金流权与上市公司线上项目 盈余管理 |DA| 在 1% 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假设 2 未得到验证。 本文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当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比例在较低范围时, 其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能力受到限制, 相应上市公司出现较低的盈余管理幅度。 随着控制人现金流权比例的上升, 其在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权受到较大的影响, 因而其对上市公司的盈余更敏感, 受到的限制越小,盈余管理更多。 而且,随着现金流权比例的上升, 控制权比例也在上升, 终极控制人对现金流权的关注程度小于控制权, 此时两权分离度加大, 终极控制人有较大的动机和能力实施盈余管理。从回归结果来看, 终极控制人的两权分离度( SR ) 与上市公司线上项目盈余管理 |DA| 在 10% 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这与假设 3 相符, 即盈余管理程度与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与控制权背离程度正相关。 当终极控制人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度较高时, 终极控制人利益和公司整体利益偏离度较高, 终极控制人有动机有能力通过线上项目谋求控制权私利。 终极控制人实施盈余管理最深层次的原因是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在 5% 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这与预期正好相反,与模型 1 线上项目盈余管理回归结果一致,说明在我国上市公司,或者至少在本文的研究样本中, 独立董事可能无法有效控制通过操纵线上项目发生的盈余管理行为。公司的股权制衡对与线上项目盈余管理正相关, 这与预期正好相反,这说明上市公司的第二至第十大股东可能没有很好地发挥参与公司治理的职能, 但这一结论得不到统计意义上的证据支持。公司的 ROA 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且在 1% 的水平上显著,这与预期的符号相反,与模型 1 线上项目盈余管理回归结果一致。 公司的成长性与盈余管理在 5% 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这与预期的符号一致, 与模型 1 线上项目盈余管理回归结果一致。 公司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在 10% 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模型 1 线上项目盈余管理回归结果一致。 资产负债率与盈余管理程度在 10% 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与模型 1 线上项目盈余管理回归结果一致,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第二,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度与公司线下项目盈余管理。回归方程的 F 值为 30.378 ,显著性概率为 0.000, ,说明该方程整体有意义。从回归结果来看, 终极控制人的两权分离度( SR ) 与上市公司线下项目盈余管理 |BELOW| 在 10% 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这与假设 3 相符, 即盈余管理程度与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与控制权背离程度正相关。 在公司治理中, 当终极控制人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度较高时, 终极控制人利益和公司整体利益偏离度较高,终极控制人有动机有能力通过线下项目谋求控制权私利。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与上市公司线下项目盈余管理 |BELOW| 在 1% 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与线上项目盈余管理回归结果一致。 本文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当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比例在较低范围时, 其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能力受到限制, 相应上市公司出现较低的盈余管理幅度。 随着控制人现金流权比例的上升, 其在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权受到较大的影响, 因而其对上市公司的盈余更敏感, 受到的限制越小, 盈余管理更多。 而且, 随着现金流权比例的上升, 控制权比例也在上升, 终极控制人对现金流权的关注程度小于控制权,此时两权分离度加大, 终极控制人有较大的动机和能力实施盈余管理。在线下项目法下, 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这与预期正好相反。 说明在我国上市公司, 或者至少在本文的研究样本中, 独立董事可能无法有效控制通过操纵线下项目发生的盈余管理行为, 但这一结论得不到统计意义上的证据支持。在线下项目法下,公司的股权制衡对与盈余管理正相关,且在 10% 的水平上显著, 这说明上市公司的第二至第十大股东可能没有很好地发挥参与公司治理的职能, 甚至迫于终极控制人的压力, 或者与终极控制人相互勾结操纵盈余。在线下项目法下, 公司的 ROA 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 不显著, 与模型 1线下项目盈余管理回归结果一致,公司的成长性与盈余管理负相关,不显著,与模型 1 线下项目盈余管理回归结果一致, 公司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在 1% 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资产负债率与盈余管理程度在 1% 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 这与模型 1 线下项目盈余管理程度的回归结果一致,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

五、结论

基于前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 盈余管理程度与终极控制人拥有的控制权比例在形态上呈U 型关系。 在公司治理中,终极控制人在拥有较低控制权时,终极控制人没有较大动力操纵盈余。 当终极控制人拥有超过其现金流权较高的控制权时, 有动机和能力谋求控制权私利。第二, 终极控制人的现金流权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本文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当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比例在较低范围时, 终极控制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能力受到限制, 相应上市公司出现较低的盈余管理幅度。 随着控制人现金流权比例的上升, 终极控制在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权受到较大的影响,因而其对上市公司的盈余更敏感, 受到的限制越小,盈余管理更多。而且,随着现金流权比例的上升, 控制权比例也在上升, 终极控制人对现金流权的关注程度小于控制权,此时两权分离度加大, 终极控制人有较大的动机和能力实施盈余管理。第三,目前, 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并没有发挥人们预期的代表广大股东利益对上市公司董事会进行监督的职能。 一方面可能由于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偏小,不能对公司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另一方面可能是我国独立董事任免程序的缺陷使其独立性大打折扣。 目前我国独立董事主要是通过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且以一股一票的方式居多, 这就产生了终极控制人控制独立董事的可能性, 而且, 独立董事的提名也多由控股股东提出, 独立董事迫于压力等问题, 难以发挥正常职能, 也就无法有效控制可能发生的盈余管理行为。公司的股权制衡对与盈余管理正相关, 尽管在统计上得不到支持, 但这说明上市公司的第二至第十大股东可能没有很好地发挥参与公司治理的职能。

参考文献:

[1]高飞、戴阳:《关联交易与盈余管理――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财会通讯》2009年第1期。

[2]杨寅:《大股东对资金的使用》,《证券市场》2005年第11期。

小公司管理制度篇6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信贷管理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控制缺失、诈骗或其他一些人为错误而导致信贷资产的损失。操作风险直接与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管理体制有关,一旦发生,引起的损失可能非常巨大。操作风险是导致小额贷款公司信贷风险的一个主要因素。从理论上说,操作风险是小额贷款公司通过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规避的,但是目前,我国小额贷款机构的操作风险普遍较大,影响小额贷款公司内控机制发挥作用。导致我国小额贷款公司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内控机制不严密

目前,小额贷款公司虽然按《公司法》和金融机构内控要求建立了 “三会”、贷款三查和贷审会制度,但由于从业人员普遍缺乏从业经验,一般仅有一名总经理有金融行业背景。因此,多数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决策及日常经营管理,基本取决于总经理个人的风险偏好和自我约束。一旦其决策失误或过度追求高盈利则非常有可能招致贷款风险,进而造成一系列不良连锁反应。同时,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从业人员多为没有很多金融经验的大学生,或者是由公司法人家属及有关联的几乎没有金融从业经验的管理人员,因此很容易造成操作失误、违法行为、越权行为和流程因素中的流程执行不严格等操作风险事件。

制度不健全

由于成立时间不长,小额贷款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有待完善。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管理层风险意识不够,对于建立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和业务系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出现时间尚短,全国正处于试点阶段,表现在在内部控制制度上不够完善,公司管理、规章制度及业务操作流程上容易存在漏洞。涉及金融的机构应该配有相应的IT技术人员和安保人员,但是一些小额贷款公司限于管理意识的薄弱和人员的限制,在系统安全性方面所做工作不够,产生了潜在的操作风险隐患。

定位不准确

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为“三农”服务的问题,即为农户,农村,农民服务,以提供小额信贷为主。但是目前小额贷款公司的市场定位依然比较模糊,还处在与传统的商业银行争利阶段,客户有一定的交叉。随着小额信贷公司试点的深入,其主要业务的拓展受到限制,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将大量资金运用在企业贷款上从而偏离了其市场定位。部分公司主要通过下调利率吸引贷款,增加了操作风险。

信息不能互联互通

虽然政策允许小额贷款公司接入央行征信系统,但因技术、成本和管理等诸多原因,小额贷款公司至今不能完全和央行征信系统对接。小额贷款公司从事贷款业务,需要了解贷款企业与个人的资信情况。由于征信系统对其不开放,小额贷款公司无法及时了解借款人的征信信息,从而增大了小额贷款公司的操作风险。

控制小额贷款公司操作风险的对策

完善小额贷款公司的治理结构

小额贷款公司一方面应秉承小额信贷服务于贫困人口的社会投资理念,另一方面要保证公司的贷款质量,平衡增长、风险和盈利能力。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必须认同其服务对象为中低收入人口,可以考虑将政府相关部门引入小额贷款公司的决策层,尽可能地发挥政府在调动资源方面的优势。

健全小额贷款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小额贷款公司在聘用工作人员时应摒弃“用人唯亲”的观念,制定并严格遵守招聘制度,要坚持核对应聘人员的从业证明,考查个人道德品质。对任职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各类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培训。建立有效的惩罚激励机制,有效防止内部欺诈行为的产生。

小额贷款公司明确其市场定位

小额贷款公司应明确其市场定位为服务于中低收入人群,认识到发放小额贷款既可以服务三农和微小企业,也可以盈利。小额贷款公司在向三农和微小企业发放贷款时,应注意贷款集中度,避免为了图省事向少数企业或个人提供金额较大的贷款服务。

提高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水平

小公司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中小型证券公司;财务系统;内部控制

一、引言

2008年,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衰退,企业经营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国内外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基础,该规范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政府推动下,中小企业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逐渐发展与完善,特别在外部风险不断增加背景下,中小企业必然通过良好的内部控制来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以降低企业市场经营风险。2010年以来,各级部门先后《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规范提供了借鉴。证券行业具有风险较高、回报率较高的特征,在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健全的背景下,证券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及流动性风险都相对较高,因此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就成为必然。财务系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本文以J证券公司财务系统内部控制现状为基础,对中小型证券公司财务系统内部控制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并运用COSO框架构建相应的财务系统内部控制体系。

二、中小型证券公司财务系统内部控制体系现状

(一)J证券公司简介

证券公司成立于2003年,在上海市注册成立,注册资金为6亿元。J证券公司以国际投资银行现金管理经营及国内投资银行本土化优势为基础,建立了相对严谨规范的组织管理结构与专业团队,在国内市场上逐渐建立起良好的优势。截至2013年底,J证券公司有员工169人,其中金融专业36人,经济专业42人,财务专业28人,管理专业18人,建立了相对多元化的人才队伍,其中财务专业员工占比为16.57%,为J证券公司完善财务系统内部控制体系奠定了人才基础。在推动J证券公司发展过程中,J证券公司不断完善组织结构,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项目委员会、发行委员会及内核小组及相关部门,下设财务管理部、法律合规部、营运管理部及市场部等部门(如图1),为J证券公司开展市场经营活动奠定组织基础。

(二)公司财务系统内部控制现状

本文运用COSO内部控制框架对中小型证券公司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现状进行探讨,主要从控制环境、控制活动及风险评估、信息沟通、监督体系等四个方面展开。(1)控制环境现状。J证券公司已《证券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为基础,结合证券公司法律法规要求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组织管理结构。同时建立了本公司经营章程,明确规定了工作程序,对公司运营进行全面管理。但是,当前J证券公司控制环境还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J证券公司对财务系统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当前J证券公司各个部门以业绩为核心,各个部门都以实现业务指标为根本。同时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流程相对复杂,影响各个部门经营活动,部分员工或负责人为了实现业绩指标,而忽视经营过程中的控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财务盈余管理压力。二是J证券公司财务部岗位设置不合理,权责也不明确,各个财务管理流程衔接不畅的问题也相对突出,当前J证券公司有财务人员8人,其中总账会计、财务报表编制岗位由一人完成,同时还承担统计、报税等工作,各个岗位缺乏明确的岗位职责说明,导致资金收付过程中存在很大问题。三是J证券公司财务人员素质亟待提升,虽然当前J证券公司财务人员大多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但是数量相对有限,而且财务人员年龄相对较小,大多集中于20~35岁之间,实践经验不足,也直接影响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效率。(2)控制活动及风险评估。目前,J证券公司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断提升,各个部门对财务风险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并逐渐将风险因素进行分解,形成应对策略,但控制活动以组织控制、人力资源控制为主,各个主体之间的协调性较弱,还难以发挥其作用。具体来讲,J证券公司会计流程、控制措施还没有把握财务系统的关键风险点,对各个业务流程风险控制识别也存在一定缺陷,应对风险措施系统性不足,数据遗漏的问题相对突出,如固定资产处置手续不齐全,不相容岗位分离的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较为突出。同时J证券公司大多数财务人员对会计准则、监管政策的变化把握不到位,难以对税收法律法规、会计政策进行深入把握,容易引起政策运用失误的风险。此外,J证券公司重大会计事项信息处理随意性较大,处理效率也相对较低,导致金融资产分类、资产增减值处理都滞后的问题。(3)信息沟通。信息沟通是证券公司进行内外部信息交换,充分把握内部控制风险关键点,构建完善财务系统内部控制体系的关键。J证券公司合同管理包括经济合同、劳动合同两个方面的内容,各个业务部门以经济合同为主,各个合同原件由行政部统一归档管理,各个市场业务部需要运用经济合同,必须办理相关借阅手续,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个证券营业部经济合同原件的备案工作相对困难,导致个别经济合同归档时间相对较长,在该过程中可能引起经济合同原件丢失的问题,引起内部控制缺陷。与此同时,当前J证券公司还缺乏相应的内外部信息传递机制,导致财务数据真实性受到影响,财务数据统计或内涵都存在一定差异。除此之外,财务人员对各个业务部市场经营业务的信息收集也相对滞后,可能引起重大财务信息漏洞,各个主体之间缺乏必要沟通,对会计准则理解与运用存在较大差异,也影响J证券公司财务系统内部控制质量。(4)监督体系。监督体系是财务系统内部控制的关键,对规避中小型证券公司潜在风险具有重要作用,是推动中小型证券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J证券公司设立法律合规部对公司各项证券业务进行监督检查,主要审计方式包括专项审计、常规审计与离任审计,各个审计涉及的内容较多,但是J证券公司法律合规部人员相对较少,仅有3人,导致监督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J证券公司并未建立相应的财务系统内部控制措施,虽然结合实际需要制定部分财务系统内部控制程序与措施,但是各项程序与措施的执行较差,并未发挥控制活动的作用。除此之外,J证券公司审计工作以总体审计为主,缺乏对各个职能部门的审计,没有对财务管理部的审计活动,导致审计过程存在监督不到位的问题,在范围确定、审计标准、审计充分性等方面都缺乏实质性价值。

(三)公司财务系统内部控制缺陷的成因

(1)中小型证券公司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还未建立,大多数中小型证券公司成立时间较短,采用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完善度不高,管理层次较多,工作效率较低的问题非常突出,现代企业制度还未建立,对企业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协调、间接利益与直接利益协调不足,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缺乏交流,信息沟通不畅,直接影响财务系统内部控制效率。(2)中小型证券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作用并未发挥。从J证券公司内部审计来看,设立法律合规性部门,内部审计职责由该部门承担,其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问题值得商榷,J证券公司审计职能难以实现。与此同时,内部控制要求权责的对等性,但是当前中小型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机构行使监督职能,同时以获取市场效益为经营目标,双向服务机制导致权责不明的问题,内部控制目标也就难以实现。(3)中小型证券公司财务系统内部控制度完善度相对较低。当前,J证券公司财务系统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完善,会计岗位设立及财务人员安排不当,业务工作交叉,会计人员之间权责不明,会计流程建设滞后。大多数中小型证券公司内部审计都没有针对部门的审计,导致财务工作开展缺乏内部监督,企业财务管理措施执行不力问题也相对突出。(4)中小型证券公司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J证券公司虽然招聘了大量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其中财务专业人员28人,但是从事财务岗位工作的仅为8人,而且从事财务工作人员对财务系统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对财务系统内部控制流程产生误解,导致财务系统内部控制难以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大多数中小型证券公司财务系统内部控制以领导意愿为导向,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制度,部分中小型证券公司为了获取更多市场利益,甚至要求财务人员做假账。除此之外,中小型证券公司管理方式直接引起内部控制监督薄弱的问题,内部审计机构难以发挥作用,也不利于中小型证券公司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中小型证券公司财务系统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一)营造良好的中小型证券公司财务系统内部控制环境

根据COSO内部控制框架可以看出,控制环境是中小型证券公司财务系统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组织结构、财务人员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从组织结构角度来看,当前大多数中小型证券公司都还没有建立良好的财务系统控制体系,组织结构层次较多,但是并没有针对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健全组织结构,设立总会计师,要求总会计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中小型证券公司的发展奠定组织基础.从财务人员管理角度来看,当前J证券公司还未建立完善的财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对证券公司内部各级员工考核缺乏基础,财务人员薪酬与职级调整的依据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因此,中小型证券公司需要在COSO内部控制框架下完善激励制度,一方面结合各个岗位设计相应的薪酬激励机制;一方面完善内部考核流程,完善风险评估体系,为制定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奠定基础。从企业文化角度来看,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中小证券公司财务系统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关键,企业文化有助于提升财务人员职业道德观,增强其工作积极性,企业财务人员职业行为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专业知识包括财务会计、审计、税务法律及信息技术等知识;职业技能包括合理运用专业财务知识、良好职业道德观、高素质信息沟通技能。与此同时,中小型证券公司应该结合当前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完善财务人员培训体系,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素质,为实现财务系统内部控制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构建科学的中小型证券公司财务系统风险评估体系

中小型证券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较大的问题,但是当前中小型证券公司风险评估体系还不完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结合证券公司财务系统内部控制现状,以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以中小型证券公司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为导向,识别已经发生的风险或潜在风险,通过对J证券公司财务系统内部控制现状分析,运用德尔菲法对J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

(三)健全中小型证券公司财务系统内部控制活动

内部控制活动是财务系统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为了保证风险应对策略执行,该过程主要包括授权、复核、审批等方面的内容,中小型证券公司可以根据服务目标将其划分为策略相关控制活动及与报告相关控制活动等,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对中小型证券公司财务系统管理流程控制活动进行规范,对各个财务部门、财务人员及相关部门、人员提出要求,对财务系统中的分账、总账、业务分类等负责。一方面重视中小型证券公司的岗位分离,对会计、审计等相关法律规定提出的不相容岗位职责分离的要求,结合当前实际遇到的问题,进一步细化各个财务管理岗位,明确岗位的职责。另一方面完善岗位权责分离制度,通过制度明确各个岗位权责,在总体控制内部流程基础上,各个财务岗位员工自主进行业务活动的控制。

(四)优化中小型证券公司财务系统信息沟通机制

信息沟通是中小型证券公司及时准确采集传递相关财务系统内部控制信息的渠道,通过信息沟通,为管理者、员工及时获取开展财务工作各类信息,对于提升财务系统内部控制效率具有重要作用。J证券公司财务系统信息沟通渠道的建立,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运用信息集成技术实现财务系统内部控制信息共享,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引入现代ERP系统,提升J证券公司各类财务系统信息传递效率。中小型证券公司信息系统应该包括全部业务交易记录及识别、充分详尽地描述各类财务报表相关交易、正确以货币价值计量、计入恰当会计期间、合理在财务报表中列报与披露等功能。与此同时,中小型证券公司完善沟通渠道,以证券公司规章制度、网站、会议等沟通渠道为基础,将财务系统内部控制信息在内部各个层级传递,使员工参与到财务系统内部控制中来。

(五)建立中小型证券公司财务系统监督管理体系

首先,完善各类财务系统信息相互印证监督机制。预算管理与执行差异是审核相关财务信息的重要方法,中小型证券公司可以根据编制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表,检查与预期相差较大的交易事项,从证券价格、交易量、交易产品结构及市场份额等财务信息的内在联系进行检查,异常信息相互印证的信息监督体系。其次,加强财务系统日常工作监督检查。中小型证券公司不断提升财务工作质量,以此防范财务系统会计风险,证券公司建立财务工作检查辅导机制,由中小型证券公司财务岗专员负责相关检查或辅导工作,以专项检查辅导为主,强化财务系统的工作开展机制。最后,以内部审计为基础强化财务系统监督。中小型证券公司通过岗位优化建立审计稽核岗位,在宏观组织管理下,明确审计岗位职责、内容及方法,加大财务系统审计力度,及时对中小型证券公司财务工作开展检查与纠察工作。

作者:薛佳 单位:西安医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婧、王美云:《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界定》,《财经界(学术)》2012年第12期。

小公司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4)05-0016-07

一、引言

2004年6月,经国务院和证监会批准,中小企业板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设立,这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加规范和广阔的发展平台。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其无论是在企业数量上,还是在对GDP的贡献、上缴税收,以及提供城镇就业岗位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已成为支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柱。然而,“绿大地”等公司财务造假案的发生,使得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一般说来,盈余管理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缺陷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直至发生财务舞弊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司治理特征及内部控制缺陷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方面。Chan等[1]选取122家在“SOX法案”生效后披露自身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为样本,分析内部控制缺陷与盈余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操纵性应计项指标在统计上显著高于其他公司。Doyle等[2]以美国2002年8月至2005年11月期间报告内部控制有重大缺陷的705家公司为样本,以应计项质量代表财务信息质量,以是否存在内部控制缺陷代表内部控制质量来进行二者关系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所报告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与较低的应计质量相关联,并推论内部控制问题正是应计质量较低的根源。Ashbaugh-Skaife等[3]发现在内部控制审核中有重大缺陷的公司,比没有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有更多的异常应计项和应计项噪音。

国内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部控制对会计盈余质量,以及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方面。刘亚莉和杨兴全[4]分析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差异,指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是独立审计理念的创新,是提高资本市场信息质量的重要举措。张国清[5]以2007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并未伴随着高质量的盈余,内部控制质量得到改善并没有伴随着盈余质量的提升,而公司的一些内在特征和治理因素确实会系统地影响内部控制和盈余质量。郝玉贵和孙永新 [6]以2009年深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内部控制对盈余信息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部控制的加强有助于减少上市公司对利润的操控,能够提高盈余信息质量。张龙平等[7]以2006―2008 年沪市A 股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内部控制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内部控制鉴证提升了会计盈余质量。方红星和金玉娜[8]以2009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高质量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够抑制公司的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具有更低的盈余管理程度;获得合理保证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更低。叶建芳等[9]以2008―2010年深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正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企业比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有更高的盈余管理程度,内部控制缺陷得到修正后的企业,其盈余管理程度会降低。

从上述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来看,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问题鲜有学者进行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选取深市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相关性问题,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产生了委托关系。而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为人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动机和基本条件。财务报告是解决委托人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方式之一,而内部控制制度是缓解委托人与人之间利益冲突的一种制度安排。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限制人对财务报告信息的故意操纵,降低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运用,以及会计处理过程中无意或有意的程序和差错风险,从而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内部控制质量越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则越高,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矛盾会缓解,从而能够有效抑制人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与空间,降低盈余管理的程度。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仅涉及财务报告控制和资产管理控制,还涵盖了企业运营管理的诸多方面,如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运营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和运营等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内部控制不仅能够降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的程度,还可以通过其本身的有效执行来抑制以销售操控、生产操控和费用操控方式进行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具体来说,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销售操控活动,降低实际现金流量低于期望值的偏离水平(提高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抑制生产性操控活动,降低实际生产成本高于期望值的偏离水平(降低操控性生产成本);抑制酌量性费用操控,降低实际酌量性费用低于期望值的偏离水平(提高操控性酌量费用)[8]。另外,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还能够减少管理层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的机会与空间。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假设3: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高,操控性生产成本越低。

假设4: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高,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越高。

假设5: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高,操控性酌量费用越高。

(二)盈余管理的度量

本文将盈余管理区分为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种,并分别选择模型进行计量。

1.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的度量

本文选择截面Jones模型作为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即:

模型1:NDAi,t=α1(1/Ai,t-1)+α 2(ΔSALESi,t/Ai,t-1)+α3(PPEi,t/Ai,t-1)

其中,NDAi,t为i公司第t年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即期望应计利润;ΔSALESi,t为i公司营业收入变动额,等于i公司第t年的营业收入与第t-1 年的营业收入之差;PPEi,t为i公司第t年固定资产原值;Ai,t-1为i公司第t-1年年末总资产;α1、α2、α3是公司特征参数,根据以下模型回归得到:

2.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度量

本文借鉴Roychowdhury的研究,分别计算公司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操控性生产成本和操控性酌量费用来度量销售操控、生产操控和费用操控,进而得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总额。

模型2.1:

模型2.2:

模型2.3:DISCEXPi,t/Ai,t-1=α1(1/Ai,t-1)+α2(SALEi,t-1/Ai,t-1)+εi,t

其中,DISCEXPi,t为i公司第t年的酌量性费用,即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

模型2.4:

其中,DREMi,t(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为i公司实际的应计利润与期望应计利润之差的绝对值;DPRODi,t(操控性生产成本)为i公司实际的生产成本减去期望生产成本,即模型2.2中的误差项εi,t; DCFOi,t(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为i公司实际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减去期望经营现金流量,即模型2.1中的误差项εi,t;DDISCEXPi,t(操控性酌量费用)为i公司实际的酌量性费用减去期望酌量性费用,即模型2.3中的误差项εi,t。

(三)内部控制的度量

本文采用迪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数ICI来衡量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四)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模型

为了检验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否抑制盈余管理行为,本文建立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其中,DEMi,t为盈余管理程度,分别为DNDAi,t、DREMi,t、DPRODi,t、DCFOi,t、DDISCEXPi,t ;ICIi,t 为内部控制指数;Xi,t为影响盈余管理的一系列控制变量,包括公司治理因素(董事会规模、股权集中度、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高管薪酬)、公司运营因素(财务风险、公司业绩、公司成长、营业周期)以及公司特征因素(行业)。各变量及其定义如表1所示。

(五)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2011年深市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使用的财务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 非财务数据由笔者手工收集得到。本文对样本执行了以下筛选程序:(1)剔除金融保险业的上市公司。(2)剔除ST、*ST公司。(3)剔除所需财务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有效样本共计475家。

三、实证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本文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对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另外,ICI与DREM、DPROD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DCFO、DDISCEXP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而与DNDA并不显著相关。据此可以推断:中小企业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但对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可能由于存在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抑制效果并不明显。

表3显示:内部控制指数与各控制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不超过0.5,表明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二)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各项假设,本文选用内部控制指数作为高质量内部控制的替代变量,采用中小企业板样本公司数据对模型进行多元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表4的回归结果显示:(1)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负相关,但并不显著。(2)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假设2得到验证。(3)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操控性生产成本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假设3得到验证。(4)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假设4得到验证。(5)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操控性酌量费用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假设5得到验证。由此不难看出,中小企业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会计选择盈余管理,能够明显抑制生产性操控活动、销售操控活动、酌量性费用操控活动,从而能有效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在回归结果中,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尽管呈负相关,但并不显著。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1)会计选择盈余管理主要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变更、会计估计的运用及变更等方法进行操作,而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并不能轻易改变,且更改后需要在公司年度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会计选择盈余管理本身所具有的较高透明度,可能导致内部控制质量对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不明显。(2)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以及上市公司监管法律法规建设的不断加强,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的空间会越来越小,中小企业管理层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导致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较高,因而内部控制质量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的负相关并不显著,即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抑制作用明显,而对会计选择盈余管理作用不显著。

由回归结果可知,会计选择盈余管理与董事会规模在10%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表明:中小企业董事会规模对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具有抑制作用,董事会成员人数越多,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程度越低;而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对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同样具有抑制作用,可能由于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所有者与管理层的利益取向高度一致,从而导致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程度降低;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属于中小企业成长性指标之一,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表明中小企业成长性越好,企业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的程度则越高。

此外,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与前10大股东持股比例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前3位高管薪酬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资产负债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营业周期自然对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表明:中小企业前10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股权集中度越高,大股东越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以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即产生所谓的“隧道挖掘效应”;中小企业前3位高管薪酬越高,进行盈余管理以获得自身利益的动机越低,从而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小;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面对的财务风险越高,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大;中小企业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采用盈余管理手段以提高业绩的动机越低,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小;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越高,进行盈余管理避税的动机越强,就越有可能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中小企业营业周期越长,企业运营能力越低,越有可能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各模型回归结果中DW值均在2左右,且残差均值都为0,因此,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问题;膨胀方差因子VIF都不超过2,进一步说明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降低极端值的影响,本文分别剔除了样本中会计选择盈余管理(DNDA)、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操控性生产成本(DPROD)、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DCFO)、操控性酌量费用(DDISCEXP)5个变量中小于1%分位数和大于99%分位数的样本,对467个样本重新进行回归,结果表明,剔除极端值后的回归结果与原模型回归结果基本一致。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选取2011年深市中小企业板475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分别选取模型衡量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程度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以迪博内部控制指数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替代变量,并引入公司治理因素(董事会规模、股权集中度、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高管薪酬)、公司运营因素(财务风险、公司业绩、公司成长、营业周期),以及公司特征因素(行业)等一系列控制变量,对样本进行实证研究与分析。回归结果表明:(1)中小企业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操控性生产成本、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及操控性酌量费用,从而能有效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会计选择盈余管理。(2)中小企业董事会规模、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能够抑制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同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越高,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程度则越高。(3)中小企业股权集中度、前3位高管薪酬、净资产收益率,以及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越高,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则越低,而资产负债率越高、营业周期越长,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则越高。

(二)政策建议

1.对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建议

第一,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中小企业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会计选择盈余管理。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就不可能形成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因此,为了提高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质量,中小企业除了要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相关规定,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部控制的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使内部控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做好以下工作:适当增加董事会成员人数;尽可能采用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组织模式;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来优化股权结构,摒弃董事会“一言堂”格局。

第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研究结论表明,中小企业前3位高管薪酬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呈显著负相关,即前3位高管薪酬越高,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基于此,我们建议:中小企业应对高管人员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便弱化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减少盈余管理行为,从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第三,努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研究结论显示,净资产收益率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呈显著负相关,营业周期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企业运营和获利能力越强,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可能性越低。基于此,我们建议:中小企业应把增强核心竞争力作为提高自身运营和获利能力的基础,并将诚实守信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这恰恰也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2.对监管部门的建议

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指导与监督,通过鼓励引导和定期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进行质量评价,促进上市公司增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积极性,以此推动上市公司提高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的质量。

3.对投资者的建议

投资者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只有在高质量的内部控制环境下才能生成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来说才是真正的有用信息,因此,广大中小企业投资者应当密切关注所投资的公司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定期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以及内部控制中有无重大缺陷等问题,以便有效规避公司盈余管理甚至财务舞弊所引发的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Chan,K., Farrell, B., Lee, P.Earnings Management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404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2005[R].Working Paper, Pace University, December 2007.

[2]Doyle,J.,Ge,W.,McVay,S.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7 ,44(1-2):193-223.

[3]Ashbaugh-Skaife, H., Collins, D., Kinney, W., LaFond,R.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J].Accounting Review, 2008,83(1):217-250.

[4]刘亚莉,杨兴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提高资本市场信息质量的新理念――兼析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差异[J].审计研究,2004,(2):75-78.

[5]张国清.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基于2007年A 股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08,(Z3):112-119.

[6]郝玉贵,孙永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相关性研究――来自2009年深市A股主板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178-196.

[7]张龙平,王军只,张军.内部控制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0,(2):83-90.

小公司管理制度篇9

第一条为加强公司企业文化管理,塑造推动公司发展的企业文化,规范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工作,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发展,鼓舞和激励公司员工,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对公司企业文化管理的内容与实施做出规定,是公司开展企业文化工作的依据。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总部及下属子、孙公司的企业文化工作。

第二章 企业文化管理机构

第四条公司企业文化组织机构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领导小组由总经理任组长、分管(协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公司下属各单位、部门负责人组成。工作办公室设在综合管理部。各子公司成立相应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办公室,并设立企业文化建设专责人。

第五条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审定企业文化建设整体方案,

审定企业文化建设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综合管理部的职责是策划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方案以及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各个阶段的相关工作。各基层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办公室及专责人的职责是推进企业文化理念的具体落实和信息反馈工作。

第六条公司综合管理部是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审核、指导其他各单位、部门的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为:

1、制定公司企业文化管理制度;

2、制定公司企业文化发展规划;

3、制定公司企业文化年度工作计划;

4、制定公司对内对外宣传规范,并监督执行;

5、组织进行对公司企业文化重要议题的相关研究;

6、开展公司对内对外企业文化宣传,组织公司企业文化活动;

7、公司企业文化培训的组织、考核、管理、培训效果评估;

8、审核对外宣传内容,指导各单位、部门开展企业文化活动。

第七条公司将企业文化建设情况纳入各单位、各部门的绩效考核范畴,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为本单位、本部门企业文化建设的责任人,并设立企业文化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其具体职责为:

1、制定建设计划,协助企业文化在本单位、本部门的建设、推广、宣传。

2、协助综合管理部落实文化建设工作,合理安排,保证员工参加公司组织的各项企业文化活动时间。

第三章 企业文化理念管理

第八条公司企业文化理念是指:公司的企业愿景、企业使命、核心价值观、经营哲学、管理思想等企业文化核心内容。

第九条公司综合管理部是公司企业文化理念管理的执行机构,综合管理部应充分调研国内外先进企业文化,总结大通的经验和特点,研究制订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

第十条综合管理部在开展企业文化工作中,应深入实际调研分析,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分析公司所处产业的特点,广泛听取各单位、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提炼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思想,使公司的企业文化理念能够切合企业实际,对公司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十一条各单位、各部门应为公司综合管理部的工作提供充分支持和密切配合,积极提供建议和意见。

第十二条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公司企业文化理念进行审议和确定;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审议确定的公司企业文化理念将作为公司企业文化工作开展的依据。

第四章 企业文化制度管理

第十三条公司企业文化制度是公司企业文化理念的表达和规范,必须与企业文化理念保持一致。

第十四条公司的企业文化制度系统涵盖下述三个领域:

1、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规范。该制度对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进行设计,是企业思想文化塑造的基础;

2、企业员工行为规范。该制度对企业员工行为规范进行了设计,是企业行为文化塑造的基础;

3、企业风俗文化制度。该制度在对内工作上,对企业教育培训、礼仪仪式、服饰、体态语言、工作场所相关规范做出规定;在对外工作上,对企业营销观念、服务规范、公共关系、银企关系、公益活动、文化传统做出规定,是企业风俗文化塑造的基础。

第十五条综合管理部是公司企业文化制度的编制和监督机构。相应管理制度经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审批生效后,综合管理部负责推动落实。

第五章 企业文化器物管理

第十六条企业文化器物是公司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对相关器物的设计,可以直观、生动地表现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思想。

第十七条企业文化器物系统包括如下内容:

1、公司 vi 系统(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2、企业象征图案;

3、企业宣传标语;

4、企业吉祥物;

5、企业之歌;

6、企业容貌。

第十八条公司企业文化器物系统应用范围包括:

1、办公用品、事务用品;2、企业证照、文件类;3、交通运输工具类;4、指示、标识类;5、广告展示陈列类;6、商品及包装类;7、服饰类;8、公司出版物;9、公司礼品;10、公司网页;11、其他。

第十九条综合管理部是公司企业文化器物的设计管理机构,综合管理部在充分听取相关意见后,组织设计单位对企业文化器物进行设计。各项设计经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审议认可,综合管理部负责推动落实。

第六章 企业文化实施管理

第二十条综合管理部负责推动公司企业文化的实施,组织开展公司对内企业文化宣传工作。

第二十一条各单位、各部门在开展对内对外宣传工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公司企业文化的要求,不得违反公司企业文化相关规定。综合管理部负责对公司各部门宣传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第二十二条各单位在开展对外宣传时,必须将宣传内容上报公司综合管理部审核,并会同综合管理部开展工作。

第二十三条综合管理部应协助各单位做好企业形象推广工作和企业标志标识使用规范的检查工作。

第二十四条为更好地培育、塑造公司企业文化,综合管理部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

第二十五条各单位、各部门可以提议开展企业文化活动,由综合管理部研究并提案,公司分管领导审批后,综合管理部组织开展活动,或协助分公司开展活动。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本制度由董事会负责解释、修订。

小公司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模式;利弊分析

一、宁波住宅小区现行物业管理模式

住宅小区是城市微观地理单位之一,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是城市管理的缩影,是衡量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宁波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总体上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满意度和好评率较高,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抱怨声和质疑声,从表象上看,主要是由于物业管理和服务不到位引起的,但实际上,一个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模式是否适合其本身的发展,是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之一。根据市住建局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市共有住宅小区2312个,其中有1906个住宅小区实施物业管理,物管覆盖率82.4%,涉及300多万居民。当前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物业服务企业(以下简称物业公司)包干制;二是物业公司酬金制;三是小区业主自治模式。此外,还有直管公房管理模式、单位自建自管模式等,由于这些管理模式所占比例较小,且从目前看来并不符合未来房地产业发展趋势,本文暂不作讨论。

二、三种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

物业管理与每个居民都息息相关,因此,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了解一些,但又不甚清楚,甚至有诸多的误解。因此,对小区主要管理模式的利弊做个简单的分析,以便在选聘物业公司投票时作一参考。(一)包干制选聘物业公司包干制是指业主向物业公司缴纳物业费,通过合同与物业公司约定服务内容和标准,物业公司按约定完成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盈亏均由物业公司享受或承担。优点:业主在选聘物业公司时,通过在合同中约定物业服务的内容和标准以及物业服务收费标准,把小区物业管理事项几乎全包给物业公司,收缴的物业费属于物业公司,物业公司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业主和业委会只需监督物业公司按内容和标准做好小区的各项物业管理事务。理论上两者权责清晰,沟通成本低,业主和业委会只要出钱就能享受服务,较为轻松。因此,现在大部分的小区通过包干制选聘物业公司。缺点:一是物业公司利润最大化与提升服务质量之间的矛盾凸显。在固定的物业费前提下,物业公司能节约多少开支,利润就能提升多少。因此,物业公司会千方百计地节约成本,从而导致物业服务质量下降。比如通过缺编节约工资支出、降低转包费用等。二是透明度大幅度降低,业主的不信任度提升。一般来说,包干制物业管理合同很难约定物业公司的内部运行和费用开支。比如物业公司会公示做了多少事、花了多少钱,但这钱具体怎么花的不会告诉业主。企业内部的开支,比如服务小区的物业公司上面的项目部门、分公司、总公司在你这个小区分摊了多少成本也不会告诉你。因此,物业公司资金使用上的不透明,常常引起业主的抱怨和不满,加剧了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三是物业服务项目转包,导致成本提升,服务下降。如绿化养护、保洁等物业公司可能会转包给第三方公司,第三方公司也是需要有盈利的,因此转包导致成本上升,用于小区物业的资金必然减少。四是税务提高成本。物业管理虽是公益性项目,但物业公司是经营性公司制,有盈亏管理,因此需要纳税。纳税部分说到底羊毛出在羊身上还是由业主承担。五是上级公司提取管理费,导致用于小区服务的资金进一步减少。一般物业公司都会按照小区预收物业费总金额的10%左右提取管理费,主要用于上级公司的费用开支,无论小区所在物业公司盈亏,都会事先提取。管理费加纳税,这两个重要环节一过,真正用于小区管理服务的资金又少了一大截。(二)酬金制选聘物业公司酬金制是指在业主缴纳的物业费中按约定比例或者固定金额用作物业公司的酬金,其余部分用于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管理事项支出,盈亏均由业主自担。优点:一是业主对资金使用的自由度较高。这个模式下的物业费属于业主,经营性收入也属于业主。相当于业主出钱,聘请一家物业公司为业主打工。二是业主自负盈亏,但一般不会亏损。业主给物业公司的酬金和小区的日常开支年初都是有预算的,除非发生其他重大意外事件,一般都不会出现亏损。如果眼看着即将亏损,则可以把某些非紧急事项留到第二年资金宽裕了再实施。三是透明度提高。这一模式下,物业公司需要将物业服务方案和对应的费用预决算提供给业主审核,如在运行过程中需要调整,也必须由业主再次审核通过方可实施。缺点:一是物业公司的积极性难以发挥,对物业公司来说,酬金是固定的,干好干坏一个样,尽量朝着少干事、少惹麻烦的方向发展。因此,物业公司一般都不愿意签订酬金制合同,这也是当前酬金制模式较少采用的主要原因。二是小区物业管理的成本上升,物业公司为了做好工作或者提高效率,会向业委会提出诸多要求,比如需要增添各种设施设备,这些设备一年可能也用不了几次,但业委会还必须得买,否则事没干好,业主不满意,还会成为物业公司工作没做好的托辞。三是业主和业委会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大量增加。相比包干制,酬金制不仅需要业主经常性地去监督物业公司和第三方公司的工作,加强日常管理和考核,评价物业管理的绩效;而且还要管理物业服务费和经营性收入,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干好了应该的,少了一分钱都得自己贴,更不能接受的是可能经常被不知情的业主怀疑和猜忌。尤其是业委会成员,本身是无报酬的义务劳动,工作量大量增加后,要选出一届业委会的难度也相应增加。(三)自治模式自治模式,其实是酬金制的另一种体现,或者说是业主直控型的酬金制模式。小区同样需要自行成立一家非盈利性类物业公司,类物业公司需要聘请一个管理团队来负责小区的日常物业管理。或者干脆直接选聘一家物业公司,但不同于酬金制的固定报酬,物业公司的日常人员工资和开支由小区业主负责或事先约定。优点:一是相比酬金制,业主的参与度更高,可控性更强。尤其是对小区物业管理服务资金的把控自由度更高,一般业委会受业主委托直接控制着小区所有的物业管理服务资金,在安排和使用上更加游刃有余。二是小区管理服务各项事务及资金使用情况更加透明,业委会定期公示当期事务和费用开支,业主可以及时、直观地了解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情况和物业费使用情况,信任度和满意度必将提升。三是小区改善环境所需的投入资金得到保障。其他模式下,利润属于物业公司,小区用于建设的资金除了经营性收入外几乎没有其他来源,而在自治模式下,不仅原先的利润部分转为小区所得,而且由于不用提取管理费、非盈利公司也不再需要纳税,因此用于小区投入的资金会大幅增加。缺点:一是业主和业委会付出多。当前,采用自治模式的小区少之又少,主要是这种模式下,业主需要事无巨细,样样都管,除了招聘物业管理团队和分项委托第三方服务公司,还需要做好财务管理、日常工作管理和监督、物业管理各团队考核等工作,需要牵扯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二是对业委会的要求更高。业委会成员需要基本掌握物业管理相关专业知识,积累一定的渠道资源和人脉关系,熟悉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及其细则等专业的法律法规。三是业委会成员不仅要团结一致,而且必须大公无私,清正廉洁。业委会掌控着小区物业管理服务资金,不能有一点私心,否则,就会引起业主的不信任,自治模式也难以持续。四是找到一个强大的管理团队非常不容易。业主招聘的管理团队不仅要能力强、而且同样需要拥有丰富的资源、人脉和专业知识,以减轻业委会的工作压力,业主还要付出远远高于一般物业公司同级人员的报酬,否则很难完成招聘工作。

三、选择物业管理模式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