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感人的演讲十篇

时间:2023-04-05 11:04:20

史上最感人的演讲

史上最感人的演讲篇1

以声音为媒,创作、传递与接受在同一场域。一场史诗的演述中,歌手在全身心投入的演唱(或讲述)中,有着特定的仪式背景。歌手往往处在与神灵相通,与他界无相隔的状态,因而,歌手的演述引导听众超越现实种种局限。民间文学讲授者——教师的讲述,若能对史诗歌手演述的精髓进行新的演绎,怎不会把同学们带进美妙的民间文学殿堂呢?以史诗的演述为例,民间文学课堂的口头演述的再演绎就有了明确的活蓝本。史诗通常在人生重大仪式中演述。北方的英雄史诗常在生老病死等人生重要仪式上演唱,《格萨尔》在藏族的人生礼仪习俗中演唱——新生儿降生的时候,吟唱史诗中格萨尔王从天国降生人间的段落;丧礼上则吟唱格萨尔王功德圆满、重升天界的段落。蒙古卫拉特人举行婚礼时,请江格尔奇演唱《洪古尔的婚礼之部》,求家庭幸福和睦。南方的史诗演唱同样与人生仪式紧密相连。海南乐东等地的黎族当孩子还在襁褓里的时候,就以“摇篮曲”的形式给孩子哼唱民族史诗《褪祷跑》。广西巴马等地壮族男方到女方家接亲的那个晚上,男方接亲的人要在女方家唱《布洛陀》中的“造婚姻”、“造风俗”、“造礼仪”等内容,从而显示男方这一家的人懂历史,懂古训,有知识,有教养,让女方家放心。广西巴马壮族在六旬以上、德高望重的老人死后,要举行较大的丧葬仪式,在仪式上要吟唱全篇史诗《布洛陀》送魂。

由上可见,在人生礼仪中吟唱民族史诗,除了有某种呼唤祖灵的功能以外,更多的是在一个人人生每一个阶段的起点和终点传授民族历史和民族传统,培养民族的认同意识。这些活动场合大部分庄重肃穆,一部分也渗入比较轻松活泼的气氛,显示了一种从实用到渐带娱乐性质的倾向。民间文学教学与史诗讲述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民间文学教学的美学渗透有了一个全新演绎的契机。笔者以彝族的史诗演述为蓝本,对照讲述《民间文学概论》的“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的“民间文学概念”,“民间文学的价值”、“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等内容,笔者就以庄谐并用的演述方式,精炼与个性化的语言,民间文学音像的运用,把灵魂深处的深层热爱忘情地融进民间文学的讲述,从而把同学带进了一个如同史诗演述的境地。在课堂里,不是单一的知识讲授,而是对民间文学的欣赏、投入,把激情投进其中以后,再以理性的眼光讲述其中的知识点,让同学们能够在一种忘情的情境中,认识到民间文学的“瑰宝”特质。为何课堂的知识讲授与史诗的讲述存在着类似的美学特质呢?我们以史诗的演述的主要因素与民间文学课堂的若干要素作一个对比,可看出民间文学演绎史诗演述之美的可能性:史诗演述与课堂讲述的比照,可知,课堂讲述与史诗演述有一些不同点,史诗演述背景是重大民俗事件,讲堂的讲授背景是高校的人文素养培养。史诗的演述以唱为主,而课堂以口述为主。但两者也存在着诸多相同点,最大的一致性是以声音传递为基本要素。课堂以口头讲述为主不用赘言,史诗的演述同样以口98头传递为主。正如美国人类学家丹尼斯•泰德洛克(DennisTedlock)所说:“口头诗歌始于声音,口头诗学则回到声音。”因而,强调语言的生动性与现场效果;此外,两者同样以传承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为理想;同样需要讲述者全方位的素养;强调讲述者与接受者因时因地而产生的“神来之笔”的瞬间心灵共鸣。在这个意义上,民间文学的教学对讲授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讲堂讲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在一种心灵感应、发自灵魂深处之热爱的状态下,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培养文化多样性观念,增加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创造力。具体到教学过程而言,这不仅要求讲授者有民间文学的知识,还要有热情与灵魂的投入;讲授者不仅要准备教案,还要化知识为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口头语言;不仅要把知识点讲授清楚,还要把民间文学的多元文化精神传递给学生。笔者以史诗演述的观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取得了较好的美学渗透效果。在神话的讲授过程中,把流行歌曲的激情与神话的激情作对比,让学生耳目一新;对民间谜语的讲授过程中,以充分发挥各自的知识储备,师生互动,本人能迅速地猜出学生出的谜语,让师生的角色互换,达到了口头传递的另一种效果;让学生看民间小戏等视频,起到了增加讲述情景的作用,辅之以自己的深入体会与情感归依,加强课堂沟通的感染力。

二、美学渗透与学术性的交融

民间文学讲授不能脱离民间文学的学术性。本科生教学与研究生教学的学术性要求不一样,后者侧重培养思辨力与创造力,前者侧重于民间文学情怀及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民间教学要让学生领略其“本真之美”,民间文学之美不因为即兴的感受而消失,而是从心底追求它,把它当成自己知识与信仰的一部分。这需要讲述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沉迷于流行文化,容易被流行文化所蒙蔽,把流行与主流,把流行与唯一选择划上等号。讲授者以学术的理性,让学生认识文化多样性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大学生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的重要性。民间文学教学运用恰当的思辨性讲述必不可少。以福柯的话语权来分析种种流行话语、政治话语对民间文化的遮蔽,让学生认识民间文学本真之特质:不管你说不说它,它就在那里。民间文学,如广西的史诗与民歌,因为流行文化的冲击而受到了较大程度上的冷落,但它的文化多样性价值,以及对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贡献,却永远不会消失。因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旅游的兴起以及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回归等学术增长点,可以让大学生感悟民间文学的永恒魅力的实质。另外,民间文学因其作为对象,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也可以此激发学生对它的热爱。如对谚语、俗语的学习,从一般的认识角度,它只是一种的民间文学体裁。但由于民间文学的多重学科价值,因而它也具有了独特的认识功能。民间文学既浓缩了人类情感的真善美,也是社会情感的缩影,从中可以提炼出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在这个意义上,民间文学起到了社会文化研究的实验室的作用,对于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因而,谚语等民间文学又具有原材料的价值。如有的学者以民间文学中的谚语为例,阐述中国社会的“气”,并将之归结为“以忍御气是主流,以气立人是补充,任气行侠是特例。”对民间文学至真至善的认识,可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美的情感认同。当今社会很多美学理念(特别是后现代的审美追求)往往因为走得太远而偏离了人之初的本性。在这个意义上,传统的口头文学可为当代社会注入新的血液,对于人性的偏差是有力的补救。民间文学可以为大文学注入力量。笔者以大文学观的文学人类学理念,指出“于人类学的本土文化自觉立场,提出对西学东渐以来中国的文学观和文学史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建构出的‘中国文学’学科,做批判性的反思,质疑其西化的现代性范式的普世合法性,揭示其遮蔽、割裂本土文学特性和丰富性的负面作用,并针对性地提出‘活态文学’等三组具有还原性的认识策略,打破随着西学东渐而在现代大学制度中建构出的学科本位主义,倡导一种着眼于‘地方性知识论’的本土观点,论说重建适合本国国情的文学和文学史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文学人类学的新理念阐释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对于提升学生的认识,起到了理性带动情感、求真带动求美之效。笔者讲授中既参考教材的知识点,也跳出教材的框框,查阅相关内容的最新学术成果,选取可深入浅出的、适宜于本科教学的学术视角与同学共分享,以期达开拓视野,打开思路,促进情感提升与认识能力的提高。

三、美学渗透与本土文化自觉

史上最感人的演讲篇2

为此,我设计了“历史播报”这个环节。具体做法是:利用课堂前五分钟,学生进行历史演讲。所谓的课前演讲不是漫无目的地即兴演讲,也非脱离现实的东拼西凑。内容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与课文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背景及相关新闻报道、传说、历史之谜等。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在课上用3~4分钟演讲。既要有历史内容又要有自己的观点,即有讲有评,这里的评就是融入自己的观点。最后由学生自主评议。

一、激发学习兴趣

瑞士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智力方面的工作都必须依赖于个人的兴趣。但在历史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对历史课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情绪,包括那些喜欢历史的学生也不喜欢上历史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能用八股文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来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追求的是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如何激发兴趣?这是一线教师应该研究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了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当然,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必须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即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领会能力。否则,根本谈不上什么兴趣,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求知欲旺盛,对世界万物都要问个“是什么”、“为什么”,爱表现自己,爱受别人表扬,这些都是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历史播报”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他们非常积极地寻找素材,精心准备,认真应对,写出自己对演讲内容的看法,也更深刻的自学了新课内容,这是因为演讲内容本来就与新课有关。同时因为要牵涉到点评和提问,无论对演讲者还是观众都得集中精力做这件事,必然会投入更大的精力,这在无形中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们感觉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不再是枯死的尘埃落定,在准备过程中感受历史,体悟历史,与历史对话。

二、发挥自主学习

学生是通过学习认识客观世界进而获得发展的主体,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体验、探究活动创造条件,但绝对无法代替学生。学生演讲不是复制课本现成知识,而是通过各种途径形成对知识的建构,讲的过程又是对知识的再一次加工和重现。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以说,短短的五分钟,却给了他们极大地展现自我能力的空间。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动脑(想)、动嘴(说)、动手(整理、制作课件),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得心智的发展,把学习变成一种活动,一种需要和乐趣,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话语能力

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之四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讲起来,他认为:“话语能力是一个人终生最有效的重要本领。讲话是一个人展示才华的能力,是征服别人的基本能力,而我们的学生常常是听读有余,而说写不足”。

刚开始学生的表现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上台后手足无措,表情不自然,说话吞吞吐吐,声音也是低如蚊虫,语无伦次,跳跃性强……经过长期的练习,慢慢的原来不愿说话的学生都能张开嘴了,心里胆怯的学生都敢发表见解了。我让大家总结演讲收获,他们用九个字来概括:敢说了,能说了,会说了,而且学生普遍感到思维能力提高了。

四、评价别人,提高自己

在进行历史播报的活动中,还要由学生进行评议。学生点评从来不走形式,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后来者都不敢马虎。在讲话中,学生看到了别人,也看到了自己,讲评别人的同时,也在规范着自己,互相取长补短,这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

五、教学相长

史上最感人的演讲篇3

关键词:旅游文化教学 项目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 历史情境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旅游文化不仅是中职导游专业的核心课程,而且还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升学生的导游职业能力的重要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新版中职《旅游文化》教材,构建了“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专业课程新模式。教材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共分八个子项目。旨在提升旅游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但是在实践教学中,若纯粹采用单一的项目教学法,势必显得势单力薄,而且较难达到项目教学法所企求的教学目标。

为凸显《旅游文化》教材的教学宗旨,笔者将项目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进行了有效融合。并基于多年的导游教学和导游岗位的实践经验,探索出了项目教学法下的情境构建教学模式。笔者以《旅游文化》项目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例,对项目教学法下的历史情境构建进行研究。

二、理论依据

1.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作为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的学习的教学方法,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项目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体验、感悟、论证、探究。

2.情境教学法的特点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要求,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3.项目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有效融合的基础

对项目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进行比较分析后,可以发现:两种教学方法的宗旨是一致的,都是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两种教学方法关于师生的定位是相同的,都认为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角,而教师则是配角,只起到引导、指导和监督的作用。但是项目教学法更侧重于学习任务向工作任务的转换,而情境教学法则注重于学习情境向工作情境的转换。

基于此,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效融合后,则能形成一种优势互补,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笔者提出了“项目教学法下的情景构建模式”。该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工作任务,在虚拟的工作情境中,逐步展开完成工作任务,从而帮助学生将知识能力转换成职业能力。

三、旅游文化项目二历史情境构建模式

旅游文化项目二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该项目的活动任务是“认识各历史时期”。教师先将这一活动任务转换成工作任务对学生予以布置。通过对各主要历史时期的认识,最终转换为人文景点的导游词讲解。主要历史时期可以选:秦朝、两汉、三国、隋唐、两宋、明清。如:教师让学生在完成对北宋的认识后,就地取材选择了横店影视城的“清明上河图”景区。让学生对该景点进行模拟讲解,最后进行实地讲解训练,并由教师对学生的讲解进行审核、考评。

教师布置完工作任务后,应着手构建历史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历史情境的感知、体悟和再现,完成角色的转换,并能在虚拟的工作环境中,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任务。构建项目二的历史情境分成以下三个步骤完成。

1.感知历史情境

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纷繁复杂的中国文化,令中职导游专业的学生感到很难把握。在构建历史情境的第一阶段,教师可采用图片、文学作品、视频、故事等多种途径来营造历史情境,帮助学生完成对历史情境的感知过程。上述材料准备可由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来完成。

(1)用生动、形象、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感知历史情境。生动、形象、直观的图片不仅是教材知识的补充,而且可以帮助教师营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对历史情境的感知。

历史图片可以分成历史版图、历史人物图、战争形势图、历史古迹图等。教师可以利用新版《旅游文化》教材中较丰富的图片资源,同时还可以从网络图库中有选择地收集图片。如:北宋没有完全统一中国,先是辽国、西夏对峙;后来又有金政权和蒙古族的崛起。这段历史政权的演绎,若没有“北宋、辽、西夏”历史版图,学生就会感到困惑。而有了历史版图以后,学生就较易把握频繁的政权更迭。

(2)用经典的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感知历史情境。中国的文学作品品类繁多。在诗词歌赋中,有不少是咏古怀史类的。而在小说中对历史又多有涉及。因此,巧妙地利用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或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都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营造历史情境。如:在讲到北宋的“靖康之耻”时,可以结合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就有金兵入侵中原这段历史。金庸还为他笔下的两位男主人公,分别取名“郭靖”“杨康”,来影射“靖康之耻”这段民族的耻辱史。教师也可用岳飞那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来讲述北宋历史。

(3)用感官冲击力较强的视频,帮助学生感知历史情境。教师还可以利用视频较好的感官冲击力,来营造历史情境。如:运用《百家讲坛》来帮助学生解读历史,感知历史情境。《百家讲坛》对各主要朝代的历史,都有进行讲述。如:关于宋朝的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史上最牛历史老师”的袁腾飞,所主讲的《两宋风云》。

(4)用生动曲折的故事,帮助学生感知历史情境。“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教师应将历史知识、历史史实故事化,以曲折的情节和幽默的讲解去吸引学生。学生有兴致了,对历史情境的感知也会更加深刻。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故事。在讲故事时,学生模拟导游,把其他师生当作游客。讲故事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历史情境。

师生的故事来源可以是《中国通史》《史记》《上下五千年》等正史,也可以是野史。正史和野史的结合,可以为下面学生改编、创作导游词做好铺垫,这样能使导游词雅俗共赏,符合不同游客的欣赏需求。历史故事繁多,教师应指导学生精选老百姓喜闻乐听,并与景区关联度较大的故事。如:在两宋的历史情境感知中,学生可选择讲述“杨家将一门忠烈”“包拯铁面无私”等故事。

2.体悟历史情境

通过阶段一,教师帮助学生营造历史情境,学生通过图片、文学作品、视频、故事等多种途径感知了历史情境,从而获得了对某一朝代历史的了解。在第二阶段,学生将继续认识历史,体悟历史情境。在阶段一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专题PPT演示和历史课本剧表演来体悟历史情境。

(1)专题PPT演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大组,每个大组制作一个专题PPT。历史专题可以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亦或感到比较困惑的知识,然后将其制作成PPT。并派代表在课堂上向全体师生予以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进行解说。演示结束后,让师生共同参与讨论,最后由演示者,对其演示的主题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普遍认为,两宋是积贫积弱的朝代。因此当教师介绍两宋的经济、教育科技、文化之鼎盛时,学生多有疑惑。学生通过资料的查找,制作完成了“灿烂的宋代文明”PPT。最后演示者引用了陈寅恪的话,对宋代的文明进行了归纳总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灿烂的宋代文明”PPT,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了宋代文化的发展之辉煌,体悟了宋代的历史情境。

(2)历史课本剧表演。所谓“历史课本剧”,就是把历史教学项目中有情节的部分,改编成剧本。近两年,“穿越剧”非常流行。所以历史剧本的改编、参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学生根据改编的课本剧,来充当里面的角色,并通过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把人物角色较为鲜活地表演出来,从而充分理解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时代特征。表演的过程是学生认识、体悟历史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全身心的感触历史,有助于理解历史人物和把握历史脉络。

当然,在“历史课本剧”从编导到演出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与点拨。而且由于受时空条件的限制,所编的剧本必须短小精悍。如:在两宋的历史中,学生挑选了关于包拯、杨家将、岳飞的一些小故事、小片段进行表演。

3.再现历史情境

通过前面二个阶段,学生了解、认识了历史,并全身心地感知、体悟了历史情境。但历史情境最终能否真正在具体工作中得以再现,学生能否对相应的人文景点进行讲解,这是完成项目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阶段三再现历史情境就是对学生完成项目教学后的一次评审和检验。再现历史情境分二步进行:第一步是在导游实训室中,对景点进行模拟讲解。第二步,是把学生带到景点中,让学生亲临其境进行讲解。

(1)导游实训。教师可以选择和历史相关的人文景点,播放VCD或DVD,让学生在多媒体立体虚拟景点场景中,进行讲解。教师事前可以将景点的概括知识、背景知识、原有的导游词等相关资料给予学生。学生自行进行准备,并利用前面两阶段,对历史情境的感知和体悟,对老导游词进行适当地修改或补充。如:播放横店影视城的“清明上河图”景区的片子。该片子中的各类建筑物,包括城门、虹桥、府衙、私宅、酒楼、店铺等较好地再现了北宋的历史情境。学生跟随片子的内容,和着片子的节奏,融合自己之前对北宋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对该景区进行了介绍。学生介绍完毕后,师生可以参照景区导游资格证书面试和国家职业资格导游证书面试的标准,对其讲解进行评价。当然,如果旅游文化课时不够的话,可以利用现场导游课的课时或是课外时间进行实训。

(2)导游实习。导游实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校内的虚拟、仿真的工作情境。节省了物力和财力,但是它不可能完全替代真实的工作情境。所以,教师在完成项目二的整个教学后,至少应安排学生进行一次实地景点的导游实习。如:教师带学生去横店影视城的“清明上河图”景区,让学生在更为真切的氛围中,沉浸在北宋的历史情境中。通过导游词的讲解,对历史情境进行生动地再现。从而真正实现了项目二教学的学习任务,完成了教师预先布置的工作任务。教师可以将其实习的过程,用摄像机拍下来,回校后进行情景回放,再对其进行综合评审。另外,学生还可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对历史情境的再现则更为有效。

从阶段一、阶段二到阶段三的历史情境构建模式如下图所示,是一个递进发展的过程。通过最初的历史情境的感知,到历史情境的体悟,最后到历史情境的构建。在完成对历史情境的构建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而且完成了项目教学的任务。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从而能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自主地进行创新学习。而情境教学法则注重工作场景的模拟,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知、体悟、熟悉职业情境。在新版《旅游文化》教材中,在项目教学法的教材体例下,适时融入情境教学法,构建以项目任务为主题的情境,能更好地发挥两种教学法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学生在学习项目下构建情境,在情境背景下完成学习项目。此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且能帮助学生将知识能力转换为导游职业能力,并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导游素质,达到中职导游专业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叶宜同.激发课堂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中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案例[J].职业,2010(23).

[2]杜江.旅游文化与旅游服务[J].旅游发展研究,2012(05).

史上最感人的演讲篇4

一、历史课堂沉闷的原因

(一)忽视了人的存在。

这里的人不单单指学生,也包括教师。虽然课改已实施几年了,但一些教师迫于分数的压力,使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基本上被剥夺了,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处理的主观能动性也被自己忽略了。课堂的主宰者是一个个知识点和考点,它们是课堂真正的最高统治者,教师和学生却是知识传递和接受的工具,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教师在课堂上强调重点,经常说:“这是考试重点,画下来,这段话全部背下来。”这种做法完全把历史看成了僵硬的东西,自然学生也就把学习历史和死记硬背、枯燥无味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得历史和历史课的生命力丧失殆尽。这样的传授是丧失了人本性、思想性、情感性、时代性的历史知识的传授,换言之,教师把活生生的历史变成了死的知识,不仅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剥夺了、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缺少了情感性。

初中生对感性认识很感兴趣,但对于理性认识很难接受。而现在的历史课堂多是一二三四和ABCD等干巴巴的知识点,甚至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为了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上课直接勾画知识点,然后让学生背,最后做巩固练习。这样的历史课堂不可能出现师生智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历史事件的人文启迪也不能凸显,使历史教学失去了魅力。

(三)缺少了思想性和时代性。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以史为鉴”,但为了片面追求高分,在课上不给学生真正感悟历史的空间,不给学生思考历史的时间,不联系现实问题,就只能是死的课堂,无用的课堂。学生记忆的历史知识也只是短暂的记忆,并非“有意义”的学习。如在讲“大禹治水”一课时,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讲述治水的方法、过程、精神等,然后让学生背诵,则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我在讲述后,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否在现实生活中举两个例子来证明堵和疏的不同结果?”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学生几乎全部理解了疏导的真正含义。

二、促使历史课堂“活”起来的策略

(一)要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

所谓有效的历史情境,即教师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语言、挂图、实物、模型、录音机和录像等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感悟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如在讲完孔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假如我班有一位孔子老师,一位庄子老师,一位韩非子老师,对于犯错误的同学,他们会如何处置呢?你认为哪一种处置方法更好?学生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参与的热情很高。这样不但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了孔子、庄子和韩非子的思想,而且让学生进行了运用和转化,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其把古代的知识教学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得遥远的历史具有了时代性,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提供了应用历史知识的空间。

(二)要锤炼自己的语言。

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美感,生成一种积极的动力。教师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师生情感交流,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平时要不断加强自己的语言训练,声调要有节奏,抑扬顿挫,吐字清晰,明白流畅,要尽可能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讲解要有生有色,描述要有血有肉,力求形象生动,这样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产生和保持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如在讲解“万里长城”时,如果只说“长城工程浩大,雄伟壮观”,就不够形象。若改为:“一外国宇航员曾说,从太空看地球,只能见到两项人工建筑,一是荷兰的拦海大堤,二是中国的万里长城”,“用长城的砖石土块筑成一道高二米半,宽一米的长堤,足足可以绕地球一周”,这样就使长城的“壮观”、“浩大”显得形象鲜明。可见,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改变历史课枯燥乏味的主要手段。

历史教师的语言是教师基本功的重要内容,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语言科学得当,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巧用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角色扮演”即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模拟角色扮演,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展示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和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角色扮演”可以是老师根据课堂的需要,指导学生进行历史人物的角色扮演,生动地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让扮演者和观看的学生体会历史事件的深刻背景和历史人物的心情,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体会加以引导和升华。比如,在“张骞通西域”一课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第68页下面的情景插图组织学生表演张骞踏上西行的漫漫征程前向汉武帝告别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张骞与汉武帝之间的对话,进而感受张骞的坚定、忠诚与伟大。

史上最感人的演讲篇5

一、借“时”发挥

就职演讲总有具体化的特定时间,有的领导干部巧借就职年份这个特定的时间尽情发挥,非常成功。贵州省福泉县连任县长**代表正副县长在县人代会闭幕式上作就职演讲,其中有一段就是借就任时间作了精彩的发挥:

第二句话是表态。就是对今后三年和三个决议表个态。今年是马年,过马年,大家扶我们上马背,我们五个“马上人”的态度是:骑马背、扬马鞭、唱马歌、讲马话。那就是:立马行动,一马当先,五马齐驱,快马加鞭,马不停蹄,抢立汗马功劳,争取马到成功。

**同志从“马年”的“马”字出发,以“上马背”比作为新当选出任县政府的领导要职,以“五个‘马上人’”比作为五位新上任的县政府正副县长。至于新上任后的施政态度是:以“骑马背”“扬马鞭”“唱马歌”“讲马话”比作任劳任怨、无声无息的埋头苦干。以“立马行动,一马当先,五马齐驱,快马加鞭,马不停蹄,抢立汗马功劳,争取马到成功”比喻为县政府五位主要领导就任后立即行动、团结拼搏,抢创大业的决心和争取各项工作全面获得成功的信心。这里一连串以“马”为词素的喻体组成博喻,妙语联珠,贴切生动,使这次表态情真意切,颇具感染力。

二、借“物”发挥

辽宁省商检局研究决定把辽阳市商检局副局长孙玉刚调往抚顺市任商检局长。孙玉刚在抚顺市商检局干部、群众代表会上的就职演讲构思十分新颖,巧妙地借他物寓以深刻的意义,发挥自如。例如:

同志们:

省局把我交流到抚顺,我坚决服从,能熔入你们的火炉,我感到荣幸,但要说明:辽阳产的这块煤,灰分肯定不少,尽了努力,热值不一定很高,靠大家帮忙了。

来这里主持工作,随身带了三件东西:第一,我带来了一个碗。平时,碗口总是向上,什么意见都能装,一定广采众议,悉心听取;形成了决议碗口朝下,包括我在内,谁也不能轻易再翻动——要实行集中指导下的广泛民主,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的最大集中。同时,还要用它装满“水”,举起来,大家看端得平不平。第二,我带来一张纸。决不用它打收条、打欠条,我要用血汗写下今后的历史,交上合格的答卷。第三,我带来一颗心。除了布置工作和检查工作,大家就是同志朋友的关系,手足之间以诚相待。我要用自己的心换同志们的心……

演讲的开场白,构思新颖,不落俗套。“辽阳产的这块煤”,这是自比,寓以自己不是“闪闪发光的金子”的含义;把抚顺商检局比作为“火炉”寓有能锻炼人的含义;“灰分肯定不少,尽了努力,热值不一定很高”,这里寓有自谦的意思。这三个比喻都寓有深刻的含义。

演讲最大特色在于“来这里主持工作”,随身带来了第一件东西,即“一个碗”。以一个碗的三种形态构成三个比喻,寓于办事三条原则的深刻含义:以“碗口总是向上”,寓于办事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悉心听取群众意见;以“碗口朝下”的比喻,寓于办事坚持民主集中制;以“装满‘水’,举起来”的比喻,寓于坚持办事公道。

这段演讲辞借了“一个碗”的三种形态寓于深刻的含义,尽情发挥,十分自然得体,足见演讲者的匠心独运。

三、借“事”发挥

领导干部的就职往往是在选举结束之后进行的。就职演讲可借选举中的某一具体事项作尽情发挥。例如:

这次党员大会选举,我再次当选支部书记,得了“180%”选票。

不要笑,这里头80%是大家投的票,还有100%是我自己投的票。这两个百分比中,80%的选票,最少可以说明三点:一是大家对我任上一届支部书记不够满意;二是有部分党员同志对我能再当好支部书记持有怀疑;三是多数党员同志没有把我看死,对我还有信心和希望。我投了自己的票,大家看得出我还想当这个“官”。不怕笑话,我是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因为我是党员,带领群众改变管区贫穷面貌我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能因为有困难而退却;二是我……决心在这一届任期内“将功补功”;三是因为有了上一届的实践锻炼,我积累了一些经验,比较有把握在这一届干好。

这段演讲出自一位农村最基层的领导干部,开场白出人意料,独特新颖,以选票票数的结果作出了尽情发挥,妙趣横生,入情入理。“我再次当选支部书记,得了‘180%’选票”,故设悬念,吸引了听众;以“其中‘80%’是大家投的票,还有‘100%’是我自己投的票”,解除了悬念;然后,对“两个百分比”作了三点分析,恰如其分,声声入理。接下去对“我还想当这个官”的三个有利条件作了简述,语言十分幽默诙谐,又令人觉得他诚实、可信、可敬。

四、借“景”发挥

成功的就职演讲者很善于捕捉会场场景,甚至听众的目光,也可作为演讲发挥的缘由。请看某部队一位连指导员的就职演讲:

各位战友:

我一到这里,就收到了大家送来的不少“礼品”,(惊讶、疑惑)而且现在,准确地说,在我说话的时刻,很多同志,几乎百分之百的同志,还在源源不断地送来。

大家不要纳闷:我没送什么给你呀。其实,大家确实送了,只不过没有在意,或者说不知不觉罢了。这“礼品”就是目光。(笑)目光?是的。我发现,大家向我投来了各种各样的目光:有信任的,有期待的,有疑惑的,也有无所谓的……我觉得,大家的这些目光,就像为我这个指导员走马上任而准备的一堆礼品:有玫瑰,有玉兰,也有仙人掌,也有霸王鞭……(大笑)不管什么样的目光,不管什么人是怎样的“礼品”,我都愿意收下,我都收下了!(热烈鼓掌)并且,我还应说上一句:谢谢大家!(再次鼓掌)

以上这位连指导员的就职演讲以场景中的“目光”为线索,贯穿整个演讲,作了尽情的发挥。开场以送来“礼品”故设悬念,引起听众的惊讶和疑惑,从而自然地引出“礼品”就是指听众的“目光”,接着对“目光”作了饶有兴趣的两次分类:一是信任、期待,二是疑惑和无所谓。演讲者表态这些礼品一并收下。最后从不同的“目光”即“礼品”里找到任职在多方面作出成绩的不同“动力”,决不让大家失望。这些围绕“目光”的发挥环环扣紧,有机统一。:

五、借“地”发挥

有不少领导干部就职演讲,很注重捕捉就职所在地的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作尽情发挥,溢于言表,使整个演讲十分精彩,吸引听众,撼人心弦。请看——

各位代表:

在**县第11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我荣幸地当选为**县人民政府县长。在此,我谨对各位代表对我的无比信任和大力支持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我是**县人民的儿子。我为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而感到荣幸和自豪。我热爱这2100平方公里的土地,我更热爱这80万勤劳勇敢、善良、正直的人民。我愿把我的全部身心献给这块哺育了我的土地和教育我成长的人民。

史上最感人的演讲篇6

一、活动目的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党史、国史教育,讴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历程,追寻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活动内容

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举办“童心向党颂党史”---党史故事大王比赛,重温党的光荣历史,讲述党的先进事迹,讴歌党的光辉业绩,抒发爱党爱国情怀,表达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的坚定决心。

(一)、活动时间:5月10日

(二)、活动地点:阶梯教室

(三)、参赛选手:3---5年级各中队推选一名选手参加

(四)、比赛要求:

1.故事取材要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以领袖人物、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为主,着重宣传他们艰苦奋斗,顽强拼博,不怕牺牲的崇高品德,可以尝试有创意的表演形式。

2.参赛选手限定在10分钟内脱稿完成(不足8分钟或超时扣1-2分),普通话标准、表达流畅、表情丰富、服装大方、得体,可使用道具、配置音乐等。

3.比赛通过抽签决定选手出场顺序.

4.3---5年级各中队先在中队开展比赛活动(上交活动简报及图片到大队部),再择优推选一名选手参加比赛,于4月29日前将选手名单及故事内容报送至大队部。

(五)、奖项设置和评奖办法:

本次比赛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若干.

比赛实行百分制,评委现场打分,现场亮分,现场统分,(依分数高低确定获奖者(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取平均分,并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若出现同分,则精确到后三位)评委在前三位选手演讲结束时统一打分,在第四位选手演讲结束后公布前三位选手的得分,之后在下一位选手演讲结束后公布上一位选手的得分。

评分标准:

演讲内容(35分):要求演讲内容紧扣主题,主题鲜明、深刻,格调积极向上,富有真情实感.

语言表达(35分):要求脱稿演讲,声音洪亮,口齿清晰,普通话标准,语速适当,表达流畅,激情昂扬.讲究演讲技巧,动作恰当.

形象风度(20分):要求衣着整洁,仪态端庄大方,举止自然、得体;上下场致意,答谢.

综合印象(10分):根据选手的临场表现,创意特色作出综合评价.

附件1:

铜仁市第二小学“童心向党颂党史”

---党史故事大王比赛活动报名表

中队

姓名

性别

参赛作品

史上最感人的演讲篇7

如果我们重视演讲词的口语文体特征,并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从教师层面能做的是引导学生对这种实用类文本“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其经验和教训,从中获得启示”。课堂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从演讲词的独特表达方式和内容,从受众的角度探究演讲所达到的效果,从探究演讲词发表的背景和社会影响力,来还原文本的某些典型特征。我深信,只要我们能抓住这些特征来开展教学活动,最终必然让典范的演讲词还原到它本来的生存状态,也会让实用类文本教学的课堂重获生机,产生真正活化的课堂话语,形成师生共同探究的自由空间。

而从学生层面来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演讲、辩论等口语文体的模仿写作,口语交际的参与程度,口语表达临场经验的习得过程,来悉心指导和积极评价。学生在自主模仿、群体纠正、自我完善的语文能力培养过程中,同样能使课例中的某种难以言传的经验得到还原、活化、吸收。但口语交际能力方面的教学努力,目前我们做得还非常有限。希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有时间去尝试拓宽“读”“写”之外的天地,实现语文课的真正价值回归。

总之,学习实用类文本的真正意义,就是还原文本在社会生活中信息传递、人际交流的实际功用。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把典范的实用类文本中所包含的写作、表达的语言经验,通过师生共同感受、揣摩、探究,最大程度地还原出来,并使之成为学生个体的语言表达经验,我想这样的实用类文本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学生喜闻乐见并终身受益的。

本文以《我有一个梦想》来设例,参照解读论述类文本的教学策略,探究口语文体的独特之处,从三个维度来理清演讲词“文本还原”的课堂教学内容。

文本还原之一:话语功能和受众

演讲词的话语功能指向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的内心需求。只有当演讲者把自己的演讲与听众发生联系以后,演讲才算完成。演讲的准备和进行,都得充分地考虑听众的身份立场、知识水平和实际需求。从这个维度来看,我们的课堂教学重点,不再是常规的议论文教学中的结构分析法: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因为实际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和听众,他们共同关注的焦点根本就不是什么导入、分析、结论的构思。

而从话语功能和受众的角度来分析文本,我们必须关注演讲者预设和呈现的情感、情绪控制的主线。只有当学生能自觉地关注演讲者和听众思想情感的契合程度时,我们才能点出隐藏在这条线索后的逻辑结构。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如果设身处地从马丁·路德·金演讲现场的25万民众内心的期望来看,他们从各州赶到华盛顿参加民权集会,绝不仅仅是聆听一场精彩的有逻辑性的演讲。他们渴望的是马丁·路德·金作为他们的代表,宣示广大黑人同胞的维权意志和决心,表明他们的迫切诉求和庄严立场。《我有一个梦想》的全篇话语构成如下:

(1)引起广泛的身份、价值认同

《我有一个梦想》的开场白看似随意,其实话语的分寸感极强。第1段:“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参加即将载入史册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争取自由的运动”这句开场白的信息有:①意味着这次运动是全体集会者共同的权利诉求。②“参加”表明“我”是争取民权运动的全体当中的普通一员。③预示了运动必将得到广泛认同,能经得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从而客观地展现作为领导者的充分的自信。④明确我们参加活动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⑤没有故意单独区分黑人,说明并不排斥白人等其他人群的利益和要求。

作者善于把“我”引向“我们”,不仅能增强感召力,赢得在场听众的支持,也充分体现了非暴力抵抗的普世价值,黑人争取民利并不是制造新的种族排斥。演讲中的人称以“我们”为主,就是时刻在强化,这种共同争取民利的团结意识。而当出现“我”时,往往是起到引导听众情绪的作用。

教学策略:重点可以让学生听演讲现场录音,模仿特定语调下的段落首尾句的表达。“我们必须正视黑人……悲惨的现实”“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都能让人体会到号召话语的掷地有声,激动人心。

(2)层层对比煽动情绪

为什么黑人要通过集会来争取民权?第二段作者提到了林肯总统签署的《解放黑奴宣言》,有教师解读得很精彩,认为这样写黑人所争取的权利是合理、合法的,这次集会的权利诉求立足于法律的制高点。从演讲的话语结构来看,我们还能看出这段和以下三段是强烈的对比的关系,目的就是通过对立、矛盾的关系来激起黑人的愤怒情绪,或者本身就是在场的黑人听众内心真实情绪的宣泄。

林肯的废奴运动顺应了历史潮流,而之后的历届政府没有把变革深入下去,没有消弭种族隔离、种族歧视。只有从话语功能的角度,理解了这种语言表达中情感的转换,才可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口语中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宪法》《独立宣言》尤其是《解放黑奴宣言》保障了黑人享有人权,但这作为仍然没有兑现的“梦想”和残酷的现实形成对比。法律文件曾被比喻成灯塔,最终还是蜕变成“空白支票”!由此听众的情绪形成了演讲的第一个高潮——“现在是实现民主诺言的时候”,作者连续用了6个“现在是”的排比句式,一下子打开了情感的闸门,现场的情绪反应亢奋、热烈。全场产生的无形的力量,既昭示了集会示威的崇高目的,又把矛头直指美国当局。

教学策略:让学生把握对比的话语结构贯穿全篇,使全篇演讲保持了一种热情、激进的情感力度。通过反复地辨听、揣摩录音,学生不难发现,为什么作者迟迟不说出主题句——我有一个梦想。“在此时此刻,我们虽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梦想是什么?黑人对国家的认同,执着于“美国梦”,却和前面反复陈述的在这个国家黑人的苦难命运,所蒙受的种种不公待遇,形成鲜明对比。“我”的梦想就是“我们”的梦想,情感从悲惨转为悲壮。

(3)合理引导、升华听众情绪

在通过对比手法,引导听众的情绪进入强烈的愤怒后,作者口气一转“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使难以抑制的情感回复到理性的层面,恰当地引出了斗争的策略,表明了他主张的以宽恕、仁慈的精神力量,以非暴力抵抗的形式,以团结白人的方式,来开展合理合法的斗争。

那么斗争的过程和结果又是什么?作者引入了“有人”的挑衅和质问“你们什么时候才满足?”借着充斥着对立反感情绪的这句话,作者又使听众的情绪高涨起来,同时展现一连串黑人四处受欺压,被剥夺人权的事实,让大家理性地意识到斗争道路曲折漫长。“不!我们现在并不满足,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滚滚而来”这个回答,可谓是对所有敌对者的一声痛喝,让所有同胞感到酣畅淋漓的痛快,犹如夏日饮冰,既解了征途疲惫暑热,又在鼓舞前行的信念。

教学策略:重点诵读结尾,这一处的话语成功运用了演讲结尾惯用的视觉化语言。作者用了排比和反复的手法,用铿锵而有节律的“我有一个梦想”带领听众进入情感高潮。7次反复“我有一个梦想”仿佛在描绘一幅人人平等、幸福、和谐的大地场景;而7次“自由响自……”,又用山谷回声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宁静、洁净、崇高的山岭场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两幅画面叠加所构成的渴望自由的广大疆域。

文本还原之二:逻辑结构和修辞

当演讲者以听众为中心,用情感饱满的话语感染了听众,用富有视觉化的语言塑造了鲜明的景象,他已经成功地把自己的思想、理念、感觉移植到了听众的内心。因为听众产生了情感共鸣,主动强化了演讲者的话语。但为了使演讲取得更好的效果,清晰的思路、恰当的修辞手法也是演讲的重要因素。那究竟怎么开展这第二维度的文本还原呢?

有位老师以严密的“逻辑的力量”来解剖《我有一个梦想》的逻辑结构:为什么我们要集会,为什么我们要有这种争取自由和民主的“梦想”(分析问题)——我们应该怎么争取自由和民主的“梦想”(解决问题)——我们实现自由和民主的“梦想”的展望(提出问题),我觉得这样分析,思路清晰,有助于高中生的理解。这篇演讲虽然语句浅显,但因为是大型的公众演讲,演讲所牵涉的人群、阶层并不单一,实际上所谓逻辑结构的严密,不再囿于典范三段论的理想化模式的。而且,马丁·路德·金在民权运动中为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他的演讲常常围绕“美国梦”展开,本篇演讲结合了他几年来演讲的精华,并有一个团队负责帮助他策划和撰写,并确定主题,难免构成复合论辩。

教学策略:选择逻辑结构典型的“例文”是关键。

只有经历过字斟句酌的品味,真切感受丝丝入扣的演绎、归纳、置换等的逻辑之美,他们的语言表达才可能逐步趋向严谨和思辨。

文本还原之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交错

我们有引导学生解读经典演讲的责任。如果重读经典,学习内容的意义一旦消解,学生就会迷失学习的方向。所以,还原的第三个维度,追寻文本的意义也是必要的。

种族对立是美国的社会痼疾。《我有一个梦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交织得更加密切。黑人一踏上这块广袤的新大陆,就是作为奴隶的身份。他们被剥夺了基本人权,长期遭受奴役、压迫、歧视、剥削、践踏。正是马丁·路德·金等领导的历次民权运动的推动,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极大提高。

2009年产生了首个黑人总统奥巴马,他在竞选时提出消除种族分歧、实现“一个美国”的梦想。但是上任半年,偶发了一件引起舆论轩然大波的事件。哈佛大学黑人教授盖茨回家时因门锁故障欲破门而入,被邻居误认为是贼,后来又拒绝配合白人警察克劳利调查,结果被捕。误会澄清后,盖茨指责警方种族歧视,还说要打官司。而克劳利说,他完全是照章办事。双方交锋时,盖茨的好友奥巴马说,警方行事“愚蠢”,更激化了矛盾。克劳利要求奥巴马道歉。最终,聪明的奥巴马邀请盖茨、克劳利到白宫喝啤酒解决争端。聚会上,盖茨和克劳利都没有互相指责,但也没有道歉。

由此可见,长期的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给黑人造成了受害者情结。但随着黑人社会地位的攀升,白人也逐渐产生了独特的受害者情结。种族之间的冲突,仍然根深蒂固地扎在精神层面。

史上最感人的演讲篇8

一、讲述历史故事,诱发探究欲望

历史故事短小精悍、形象生动、趣味性强,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而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恰当地讲述历史故事,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激活课堂氛围,促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如在学习《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炎黄大战蚩尤的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传说四五千年前,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其中黄帝和炎帝是黄河流域最有名的部落首领。而在长江流域有个强大的部落,他们的首领叫蚩尤,相传蚩尤部落擅长制作精良坚利的兵器,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有一次,蚩尤部族与炎帝部族发生了冲突,炎帝部族被击败,失去了居住的“九隅”,于是炎帝部族向黄帝部族求助,两大部落联合起来,在涿鹿地区大战蚩尤。从此,炎帝、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融合,形成日后的华夏民族。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我们为什么会被称为炎黄子孙?为什么炎帝、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为当时及后世的人们做出了哪些贡献?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二、编演历史故事,加深情境体验

编演历史故事是学生体验历史情境的有效途径,通过编演故事,既可以使历史情境得到再现,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受到故事情境的感染,同时还可以增长学生的历史见闻和编演才能。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编演历史故事,通过历史人物的演绎和历史事件的呈现,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在情境参与中感悟历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掌握历史,提升历史学习能力。如在讲授《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时,教师可先讲解有关诸子百家中各家的政治主张,让学生了解诸子百家中各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的思想成就,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然后在此基础上编演一场新闻访谈节目,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共六名学生):主持人(由一名学生扮演)正在报道当前发生的热点新闻,即一个老百姓(由一名学生扮演)因赋税过重,生活困苦潦倒,于是偷盗了邻居家的钱财,被邻居发现并送到了官府,针对此现象,主持人分别请来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中的代表人物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分别由四名学生扮演)评说这一现象,其他学生作为现场观众,可针对该现象向四位名人提问,提出自己的质疑。这样通过表演、评议、质疑,既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当时百家争鸣的局面,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增强学生分析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交流历史故事,领悟历史真谛

历史本身蕴含着许多丰富、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这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普及,学生能够搜集到的历史故事越来越多,这为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历史故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设定一些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去查找和搜集相关的历史故事,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识历史,领会历史的真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学习《科学技术和世俗文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围绕“明清时期世俗文学的成就”这一主题,如中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历史故事,并整理成文,然后在班上开展故事交流会,畅谈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激活学生思维:(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个人物形象?为什么?(2)《水浒传》中你最喜欢和讨厌的人物分别是谁?为什么?世人对宋江这个人物褒贬不一,对此你怎么看?(3)《西游记》成功塑造了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孙悟空,你如何看待孙悟空这一形象?(4)《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着怎样的性格?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个形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内容的认识,理解作者创作作品的真正意图,从而学会欣赏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的艺术性,培养艺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史上最感人的演讲篇9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要求真正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历史学科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不利于学生感知和认识,这就使得历史课缺乏魅力,难以吸引学生。另外,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现状表明,以传授和记忆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尤其强调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必须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注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转为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针对学生年龄和心理实际,采用"历史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逐步摸索出了一些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活动形式。

1师生演练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如同"舞台"上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共演一台戏。教师的教学艺术在于运用形象、生动、幽默的语言和形体动作,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创造一个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竞赛、对话、歌唱等形式,使学生充分融入历史情景、感受历史人物命运、体验历史事件氛围,把历史本身的魅力,借助师生的灵感、体验,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例如在讲述"贞观之治"时,让学生扮演唐太宗、魏征、长孙皇后等形象,把唐太宗重用魏征这一段历史真实地展现在同学面前,使时空拉近,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引发他们情感的共鸣。又如在讲授文化史时,将文化史的重点内容整理出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竞赛的快乐氛围中掌握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总之,历史教学中借用师生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的描述、丰富多彩的演练,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交融,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上的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这是一堂历史课取得成功的关键。

2影视再现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教学之中。特别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再现场景与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讲授《鸦片战争》一课时,先播放电影《鸦片战争》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背景。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虎门销烟是一项正义的行动?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不是由禁烟而起?学生纷纷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气氛活跃。这样,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的参与。教材中某些内容比较抽象、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帮助学生强化感知,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如讲授"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明白。通过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显著,大多能弄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而且印象深刻。

3音画联想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相当数量的与插图、音乐相关的历史题材。在实际教学操作中要充分利用它们,发挥学生的联想。这不仅能克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心理障碍,而且由于它们给教材增强了直观性、可读性、欣赏性,刺激了学生视觉和听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帮助他们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比如讲"南京大屠杀"时,就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日军砍杀中国人民的真实照片,并结合相关材料让学生展开联想,谈谈心中感想。使学生真实地感受日军暴行,进而激发他们的民族精神。这样既生动又深刻,若利用得当、效果是显著的。又如讲授《血肉筑长城》一课时,先播放一首革命歌曲《大刀进行曲》。让学生在激昂的歌声中展开联想,感受当年抗日军民砍杀日军的豪情壮志。听完后,教师向学生提问:这首歌曲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什么事情?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组织了那几场著名的战役?取得了哪些辉煌的胜利?以此引入教学。这样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4物体展示

中学生求知欲是很强的。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实物、模型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把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如讲授四大发明之指南针时,就出示指南针这件物品,让学生仔细观察,交流、讨论指南针的原理。从而即使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又了解一些物理常识。再如在讲授秦始皇陵兵马俑时,出示一些兵马俑模型,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要求他们课后去自制兵马俑,在班级上交流。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审美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了古代劳动者的智慧和自身创作过程中的喜悦。

总之,初中历史情景教学法,是按照现代教育理念,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历史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认真创设好历史情景。使学生真正身临其境,在历史情景中学会学习、学会体验、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当然能否真正发挥其推动历史教学的作用,还需回到实践中去探索和检验。因为理论不是永恒的,永恒的只有不断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张燕,《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3期.

[2]范小平,《新历史课程理念下的能力培养》,南京教研网,2002年1月20日

史上最感人的演讲篇10

历史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但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的特点,造成学生学习历史的某些特殊的心理障碍,因此,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探索、尝试各种教法,来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历史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新教法,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好历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历史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所需的特定情境,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联想,使学生融入情境之中,由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从事历史教学多年,就情境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有一定的探索和实践,在历史教学中,我注意采用了以下方法,给学生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感悟历史、理解历史、体会历史、认识历史。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有位教育学家说得好:“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也就是说,历史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不断创设“因疑而学,因学而疑”的问题情境,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情境中,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探索,从而顺理成章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操,使学生成为会学主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讲到西安事变的时候,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实行‘兵谏’,最终为什么还是没有杀掉反而把他给释放了?”再如:讲唐朝历史时,要求学生思考讨论“有人说唐朝衰落的原因是因为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这样问题的设计,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争相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在活动中进行合作探究,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在相互碰撞下迸发灿烂的火花。

可见,巧妙的设置问题,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创造智慧,培养学生成为会学主人的重要手段,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会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2创设语言描绘情境,增强课堂实效

历史学科过去性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的讲课必须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引人入胜,才能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很大的指向性作用。提高感知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当教师讲述仁人志士献身祖国的英勇事迹,并且充满敬意时,学生也会情动而相随;当教师讲述某些奸凶与敌勾结、出卖民族利益,并且充满仇恨和蔑视时,学生也会对其产生憎恨。正所谓以情动情,师生感情达到共鸣的境地,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上所说的情感的感染性。例如:在讲到“共产党艰苦的反扫荡”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场景: “当五壮士英勇跳崖后,日本的军事指挥官,命令所有的日本战士整齐的排列成行,站在五壮士跳崖的地方,恭恭敬敬的鞠了三个躬,然后慢慢转身离开……”讲到这里的时候,学生眼睛里闪烁出一种目光是我从来都没有看到过的,他们对五壮士那颗崇敬之心油然而生,就在这瞬间迸发出来,无法压抑。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受到了未曾有的震撼,与此同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就是历史情景的魅力。

因此,用语言描绘情境确有其感染性,教师的情感影响着学生的情感,调动了整个课堂气氛。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逐渐形成清晰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和道德观,而这正是情感教育的目的所在。

3设计表演体会情境,培养综合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计表演情境,对于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有一定作用。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由于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或扮演角色,使历史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人物,而是自己或自己班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历史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内心的体验。与此同时,学生的说话、观察、模仿、思维、想象、分析、理解等能力也在不断开发,并且进一步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经常设计这样的表演情境:假如你是……你准备怎么办?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思维。例如:在世界近代史《南北战争》一课中,为使学生理解《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的作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演情境:假如你是南方的一个黑奴,看到这个宣言后,你决定怎么办?当时,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思维也相当活跃:有说决定立即逃跑、投奔北方的;也有决定就地起义的;更有决定不露声色留下来,等待时机一举摧毁南方奴隶主的势力的。学生们个个讲得有声有色,如此一来,教材上那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黑奴的革命积极性”的描述,学生就理解得非常透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