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语录十篇

时间:2023-03-24 03:17:32

张爱玲语录

张爱玲语录篇1

1、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2、我爱你…为了你的幸福,我愿意放弃一切---包括你。

3、失望,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所期待所以才会失望。因为有爱,才会有期待,所以纵使失望,也是一种幸福,虽然这种幸福有点痛。

4、世上最凄绝的距离是两个人本来距离很远,互不相识,忽然有一天,他们相识,相爱,距离变得很近。

5、然后有一天,不再相爱了,本来很近的两个人,变得很远,甚至比以前更远。

6、爱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爱情。

7、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

8、喜欢一个人,是不会有痛苦的。爱一个人,也许有绵长的痛苦,但他给我的快乐,也是世上最大的快乐。

9、两个人一起是为了快乐,分手是为了减轻痛苦,你无法再令我快乐,我也唯有离开,我离开的时候,也很痛苦,只是,你肯定比我痛苦,因为我首先说再见,首先追求快乐的是我。

10、凡事皆有代价,快乐的代价便是痛苦。

11、开始的时侯,我们就知道,总会有终结。

12、情还没有来到,日子是无忧无虑的;最痛苦的,也不过是测验和考试。当时觉得很大压力,后来回望,不过是多么的微小。

13、有些人注定是等待别人的,有些人是注定被人等的。

14、缘起缘灭,缘浓缘淡,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我们能做到的,是在因缘际会的时侯好好的珍惜那短暂的时光。

15、曾经相遇,总胜过从未碰头。

16、为什么要那么痛苦地忘记一个人,时间自然会使你忘记。如果时间不可以让你忘记不应该记住的人,我们失去的岁月又有甚么意义?

17、我以为爱情可以克服一切,谁知道她有时毫无力量。我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阴晴圆缺,在一段爱情中不断重演。换一个人,都不会天色常蓝。

18、爱情要完结的时候自会完结,到时候,你不想画上句号也不行。

19、同一个人,是没法给你相同的痛苦的。当他重复地伤害你,那个伤口已经习惯了,感觉已经麻木了,无论在给他伤害多少次,也远远不如第一次受的伤那么痛了。

20、爱情,原来是含笑饮毒酒。

21、爱一个人很难,放弃自己心爱的人更难。

22、当爱情来临,当然也是快乐的。但是,这种快乐是要付出的,也要学习去接受失望、伤痛和离别。从此,人生不再纯粹。

23、我们也许可以同时爱两个人,又被两个人所爱。遗憾的是,我们只能跟其中一个厮守到老。

24、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总会有点害怕,怕得到他;怕失掉他。

25、你曾经不被人所爱,你才会珍惜将来那个爱你的人。

26、不能见面的时候,他们互相思念。可是一旦能够见面,一旦再走在一起,他们又会互相折磨。

27、只想找一个在我失意时可以承受我的眼泪;在我快乐时,可以让我咬一口的肩膊。

28、如果我不爱你,我就不会思念你,我就不会妒忌你身边的异性,我也不会失去自信心和斗志,我更不会痛苦。如果我能够不爱你,那该多好。

29、别离,是为了重聚。

30、爱火,还是不应该重燃的。重燃了,从前那些美丽的回忆也会化为乌有。(经典语录 )如果我们没有重聚,也许我僣带着他深深的思念洽着,直到肉体衰朽;可是,这一刻,我却恨他。所有的美好日子,已经远远一去不回了。

31、感冒原本是一种很伤感的病。

32、追求和渴望,才有快乐,也有沮丧和失望。经过了沮丧和失望,我们才学会珍惜。你曾经不被人所爱,你才会珍惜将来那个爱你的人。

33、如果情感和岁月也能轻轻撕碎,扔到海中,那么,我愿意从此就在海底沉默…你的言语,我爱听,却不懂得,我的沉默,你愿见,却不明白

34、爱情本来并不复杂,来来去去不过三个字,不是“我爱你”,“我恨你”,便是“算了吧”、“你好吗?”、“对不起”。

35、相爱却不能相恋,相恋却不相爱。

36、我也相信爱可以排除万难;只是,万难之后,又有万难。这是我更相信的。

37、你的心就是我的海角和天涯,我不能去得更远。我们此生共赴天涯海角,不是游走半个地球,而是人间相伴。

38、你爱我吗?已经爱到危险的程度了。危险到什么程度?已经不能一个人生活。

39、相逢,不是恨晚,便是恨早。

40、爱情是风花雪月的事,失意的人是玩不起的。

41、无法厮守终生的爱情,不过是人在长途旅程中,来去匆匆的转机站,无论停留多久,始终要离去坐另一班机。

42、离开之后,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要忘记想念我。想念我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也在想念你。

张爱玲语录篇2

2、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 ——张爱玲

3、你还不来,我怎敢老去。 ——张爱玲

4、我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 ——张爱玲

张爱玲语录篇3

看完收有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往来书信的《张爱玲私语录》,感觉宋淇、邝文美真是值得托付的、有古风的人物,想不到香港还有这样的人物。张爱玲与这夫妇二人在香港美国新闻处、电懋电影打了3年交道,从此视为知己。张爱玲自云:“越是跟人接触,越是想起Mae(邝文美的英文名)的好处,实在是中外只有她这一个人。”

自从张爱玲1955年赴美之后,与宋淇夫妇只是书信来往,直到张爱玲1995年去世;但宋淇夫妇从不借认识、帮助张爱玲来抬高自己身价。宋、邝夫妇二人40年间只写过3篇记述张爱玲的文章,其中还包括为《张爱玲文集》做宣传、推动(如宋淇的《私语张爱玲》),而且从不涉及张爱玲的隐私。相反,宋淇为了减少麻烦,更多是以“林以亮”为笔名写文章,免得大家把他与张爱玲扯上关系。

这本《张爱玲私语录》的当事人都已不在人世,不牵涉隐私,所以所有内容都可以公布了。这本书的161页透露了一个“小秘密”,那就是张爱玲的“三围”。因为张爱玲1956年11月在美国写信给邝文美,要她帮自己做旗袍,张爱玲发挥她一贯的绘画特长,画出了旗袍形状,对颜色、花型、滚边、盘扣都提出具体的要求,其中标注的三围是“32、27、36'1/2”,这尺寸是英寸,换算成厘米的话是“81、67.5、92.7”,换算成市尺的话是“二尺四寸、二尺、二尺八寸”,身材算是窈窕了。不过,过几天张爱玲又写信说穿了件旧旗袍,臀围三十七点五英寸正合适,因而让邝文美再把臀围放大些,可能是没有来得及改,第二年3月张爱玲又写信说自己最近瘦了些,那件旗袍穿上去正合适了。也可能是张爱玲为他人考虑,为了不让邝文美惦记,谎称旗袍又合适了吧。

并非因美国扔两颗原子弹?,二战日本投降 《美媒:日本投降另有端倪》

《波士顿环球报》近来发表文章,介绍了历史学家在研究日本投降原因时得到的新成果。文章称日本投降并不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广岛、长崎核爆炸,而是另有端倪。文章摘要如下:

在近70年的时间里,美国公众都接受了同一个导致日本投降的原因。1945年,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在短短几天内,日本投降,结束了战争。然而,近年来又出现了对这一事件的新解释。加利福尼亚大学一位有名望的历史学家长谷川整理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是苏联介入太平洋战争迫使日本投降,而不是广岛和长崎的核爆炸。

“长谷川改变了我的想法。”因《原子弹出世记》一书获得普利策奖的理查德・罗兹说,“日本投降的原因并不是那两颗原子弹。”

杜鲁门总统发展核武器的决定一直是争议的来源,因为很多人认为(用核武器)攻击平民永远都不是正义的。20世纪60年代,一位“修正主义学派”历史学家认为,日本在被原子弹袭击前马上就要投降,投放原子弹是没有必要的,杜鲁门批准这么做是为了用这种新力量恐吓苏联。

张爱玲语录篇4

事情始于那个多事之秋。一九七月二十六日《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发表周劭(黎庵)的千字短文:《张爱玲“数典忘祖”》。文中周氏娓娓道来,回忆近半世纪前与张爱玲的一次会面,却声称张错认其祖。犹如一石激起波澜,争讼由是引发:

经人介绍,承她下访,那时的交往,初面必先询问家世,现代人这一套是不时行了。她顿时敛起面容,黯然地说:“先人虽做高官,但不幸惨遭刑戮—”云云。我听了很觉奇怪,按她的容貌和语言,全是北地燕赵而非南国闽粤,而清季张姓大吏遭刑戮的,只有南粤而无北籍其人。原来她以为她的祖父是张荫桓,广东南海人,清季曾任驻美钦使,回国后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外交部),以参与遣戍新疆,庚子时追论前罪,正法于兰州。于是我说:“你不像是广东人。”她说:“我原籍是河北丰润。”一听,我知道她是自幼在海外,家庭的事不大清楚,是数典忘祖了。于是我用另一角度探问:“你的外曾祖父知道是谁吗?”她立刻回答:“听说是李鸿章。”我说:“既然你的外曾祖父是李鸿章,那么你的祖父决不是广东籍的张荫桓,而是直隶丰润籍的张佩纶,他并未曾遭刑戮,而且还是李鸿章的女婿。”这样,她总算有些领会,说要回家去问问她的姑母,看她怎么说。她家住在常德路愚园路转角的一座高楼公寓里,姑侄两人大概都是时装设计者。

张爱玲之所以“数典忘祖”,原因是上了曾孟朴《孽海花》小说的当,曾的这部历史小说是写真人真事的,他把人的姓名用谐声或同义的字更换一下,算是小说而不是历史,兼可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两张都是《孽海花》书中重要人物,他把张荫桓字樵野的,改成庄焕英字小燕;张佩纶字幼樵的,改成庄佑培字仑樵。张爱玲对上代的知识虽不得于家庭,却得之于小说,她对《孽海花》这样的名著一定是看过的,对两张名字中的“樵”字和“纶”字,实在难以搞得清楚,于是长时期成了“数典忘祖”的人,这也无可归过于她。

《新民晚报》读者众多,辐射面很广。此文见报后,便因其中几处令人诧异的提法,遭张爱玲在沪亲友的质疑。很快,张的姑父李开第找到他在九三学社的同事黄伟民,于《环球文学》杂志一九九年第一期发表《张爱玲的身世与生平》(发表时作者误作“王惠民”),对周劭文中所述张爱玲“幼年侨居海外”、“认祖”等多事,分别辩诬。今天,普通的“张迷”也都知道,张爱玲幼年在国内生活,只是后来去香港读了三年大学。至于“张爱玲认祖”,黄文亦举证:

张爱玲长期和她姑母生活在一起,她(原误“他”—引者注)姑母藏有张佩纶的十五卷《涧于(原误“子”—引者注)集》,张爱玲自然很清楚自己的身世,怎么会有疑问呢?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起,张爱玲生前最后发表的作品《对照记:看老照相簿》在台湾《皇冠》杂志分三期刊载,旋由一九九四年二月五日《文汇读书周报》部分转载,其中有:

我弟弟永远比我消息灵通。我住读放月假回家,一见面他就报告一些亲戚的消息。有一次他仿佛抢到一条独家新闻似的,故作不经意地告诉我:“爷爷名字叫张佩纶”,“是哪个佩?哪个纶?”“佩服的佩,经纶的纶,绞丝边。”

此处“弟弟”,即张爱玲的胞弟张子静。敏感的读者应能发现,这段文字也恰是对前述周劭文章的反驳:张爱玲早在圣玛利亚女中住读时即从弟弟口中知晓了祖父的名讳,而此时最晚也在她和周黎庵晤谈之前几年。张子静的回忆(《我的姊姊张爱玲》,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更为详细:

我听到父亲和朋友闲聊《孽海花》,就是在一九三一年一月三集出版之后。那年我已经十岁,才知道我祖父叫张佩纶,外曾祖父叫李鸿章。后来我就把《孽海花》找来看,从人名索引里知道“庄仑樵”就是影射张佩纶;“威毅伯”就是影射李鸿章。姊姊放假回到家,我立刻把这本书拿给她看,她如获至宝,读得津津有味,对于我第三祖母(李鸿章的女儿)嫁给我祖父的那段轶事,尤其好奇,一直缠着我父亲追根问底。

经两度澄清,事情似应告一段落,但争议远未停息。不难猜想,由于此事是周劭的亲历并印象深刻,所以之后他仍不依不饶,继续老调重弹。

一九九五年周另撰《晚清奇才张荫桓》,一九九六年再撰《尴尬奇才唐景崧》,分别刊于《文汇读书周报》,依旧咬定张爱玲错认祖父。上述两文,结集于《文饭小品》(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一管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类似的,还有先后刊于《文饭小品》和《葑溪寻梦》(古吴轩出版社1999年版)里的文章:《魂兮归来,张爱玲!》。

影响所及,其他学者也随声附和。

唐振常说:“周劭先生有文章谈张荫桓(文见《文汇读书周报》),言及张爱玲曾误以荫桓为她的祖父,周纠之。这真是数典忘祖。”(《张佩纶徒事空谈》,载1995年9月27日《新民晚报》)

金性尧道:“由于她家里从来不提祖父,所以她会把张佩纶(字幼樵)和张荫桓(字樵野)误混为一人。”(《关于张佩纶》,载1995年10月28日《文汇读书周报》)

韩石山亦认定:“直到二十多岁,张爱玲还以为她的祖父是南海张荫桓,而不知是丰润张佩纶(字幼樵),还是一次谈话中,周黎庵先生(现名周劭)帮她纠正过来的。”(《也谈张爱玲与胡适》,载1998年9月26日《文汇读书周报》)

直到二七年,李福眠著《疏叶陈林》(山东画报出版社),尚有一文:《周黎庵〈张爱玲“数典忘祖”〉教我淘得〈涧于日记〉》。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平心而论,关于张爱玲祖父是谁,看似简单,但早年间信息不发达,远非今日之唾手易得。一九九二年安徽文艺版《张爱玲文集》所附《传略》提及张的祖父是张佩伦(原文如此—引者注)。在一九九七年张子静《我的姊姊张爱玲》出版前,别说普通读者未必知晓,就连一些研究者也并不了然。

例如,台湾学者水晶的《读张爱玲新作有感》道:

她的祖父—猜想是张之洞,或者李鸿章;如果系后者,严格说来,应该是外祖父……她家中在父系这一边,想必和安徽人的关系很深。(发表于1968年,引自《替张爱玲补妆》,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而上海的随笔作家素素不知受谁误导,在文章《来易来,去难去》中竟称:

张爱玲的祖父张荫恒。(原文如此—引者注,引自《就做一个红粉知己》,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

鉴于争议双方的说法都系于多年后的回忆,而回忆录之类,局限性极大,如不借助日记或客观史料,不可尽信。争执的两端,一是文史大家,一为著名作家,谁更可信呢?

好在几经查检,找到周氏早在一九四三年即发表的类似文章。仔细对照,却与几十年后的版本存在显著差异:

近顷有以女作家名海上者,有张爱玲女士,吾友《万象》主者平君襟亚揄扬甚力,尝见平君之文于报章,谓女士南海人,方返自香港,其先人为《孽海花》说部中人物云云。晚清政局粤人而张姓者,舍张樵野侍郎荫桓无他人,即《孽海花》中庄小燕(焕英)。侍郎为清季外交界出之人物,出身佐贰,扬历八座,虽严谴新疆,卒致祸戮,然其人才学,实出侪辈,盖绍通中西文化,侍郎之力居多。张女士返自天南,又夙攻西学,遂信侍郎继起有人,不知南辕北辙,相去竟不可以道里计也。

既而某小姐介张女士来谒,贶《古今》以数文,均清丽可诵,询其家世,初颇茫然,仅谓先祖父母在《孽海花》中颇有一段Romance云。余大疑,南海侍郎于《孽海花》中初无恋爱事迹可稽,有之,其唯丰润。乃询其籍贯,则河北也;询其父之外家,则合肥也……

女士求学于香港大学,战后方来沪,其母则与父仳离,近方浪迹南洋,不通音讯,女士与姑居于沪,仅恃鬻文自存云。

女士又言,其姑盖即丰润仅存之女,颇悉丰润合肥两家故事,思与能知天宝故事者一谈,亟盼余过其所居。而余尘事鞅掌,竟未一践夙诺,颇为恨事……(周黎庵:《〈孽海花〉人物世家》,《古今》1943年37期)

引文开头“近顷”二字十分关键,表示事情刚发生不久,发生记忆差错的概率极低。

显然,误认张爱玲是南海人的,乃《万象》创办人平襟亚。先误信张爱玲是南海人,进而推断张爱玲祖父即南海张樵野的,不是别人正是周先生自己。

对话中,张爱玲自谓祖父母在《孽海花》里有一段爱情史,祖父是河北人,祖母是李鸿章之女,在在表明她在对话前早已认知祖父是小说第五回里的“丰润庄仑樵”。谈话的结果对于周氏,是打消了他先前的误解。同时张爱玲还邀其与姑姑再晤,以进一步明晰张佩纶与李鸿章两家的往事。

可叹造化弄人,几十年后,调皮的记忆女神Mnemosyne的灵光一闪,却让整件事奇妙地颠倒过来:晚年的周氏显然错得离谱。

虽说张爱玲不至于答错“祖父是谁”的简单问题,但具体到“祖父做过什么事”,她小时候倒真的是相当“茫然”的。其例证,见于张的多次自述,尤其集中于《忆胡适之》:

我们家里从来不提祖父。有时候听我父亲跟客人谈“我们老太爷”,总是牵涉许多人名,不知道当时的政局就跟不上,听不了两句就听不下去了。我看了《孽海花》才感到兴趣起来,一问我父亲,完全否认。后来又听见他跟个亲戚高谈阔论,辩明不可能在签押房撞见东翁的女儿,那首诗也不是她做的。我觉得那不过是细节。过天再问他关于祖父别的事,他悻悻然说:“都在爷爷的集子里,自己去看好了!”我到书房去请老师给我找了出来,搬到饭厅去一个人看。典故既多,人名无数,书信又都是些家常话。几套线装书看得头昏脑涨,也看不出幕后事情。又不好意思去问老师,仿佛喜欢讲家世似的。

祖父死的时候我姑姑还小,什么都不知道,而且微窘的笑着问:“怎么想起来问这些?”因为不应当跟小孩子们讲这些话,不民主。我几下子一碰壁,大概养成了个心理错综,一看到关于祖父的野史就马上记得,一归入正史就毫无印象。(《张看》,皇冠出版社1976年版)

原来,由于父亲不耐烦,姑姑认为不民主,自己年幼看不明白线装书,又矜持不想问老师,这种种原因导致幼年张爱玲的印象里,只剩野史里的“假爷爷”,不见正史中的“真祖父”。小说毕竟虚诞不实,因此长大后当旁人问及,她便谈不出更多的,只有茫然以对了。

很久以后,关于祖父和家世,张爱玲的认知也未显著增加,如《对照记》中她写道:

我祖父出身河北的一个荒村七家岮,比三家村只多四家,但是张家后来也可算是个大族了。世代耕读,他又是个穷京官,就靠我祖母那一份嫁妆。(花城出版社1997年版)

这一叙述并不准确。张家发迹,起于佩纶之父印塘。他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已官居安徽按察使,并与李鸿章交厚,“曾共患难”。而确如张爱玲所评“我弟弟永远比我消息灵通”,张子静在《我的姊姊张爱玲·家世》中的记述详尽而准确。个中原因并不难理解:在于他握有祖父的《涧于日记》、《涧于集》等第一手材料,而这些却是张爱玲年幼时读不明白,以后身在海外又难以企及的。

—不过,“身世茫然”与“认他人作祖父”能相提并论么?

至于平襟亚何以会误认张爱玲是南海人呢?试举一例:

民国初年,刘体智著《异辞录》刊印于世。书中《讥张佩纶三联》中第二联:

后先判若两人,南海何骄,北洋何谄;督抚平分半子,朱家无婿,张氏无儿。(此据中华书局1988年版)

此处的“南海”显非南海张荫桓,而指代主持福建马尾对法海战的张佩纶,为与“北洋”李鸿章对举,才作此别扭称呼。当时,这些对联很可能四处传布,如若轻率失察,会不会由此误人?

张爱玲语录篇5

比起线装古书来,民国版近代装帧书的拍卖价格显然不高。比如一套署有“孝胥署检”的两册本商务印书馆版《辞源》,在孔夫子旧书网上,2015年仅仅拍出了180元。换言之,和买套新版的价格差不了几个子儿。

而同样是民国年间的版本,一套《历代画史汇传》,因是线装的缘故,2011年在孔夫子f书网上就拍出了2500元。民国版线装书之价格,已经高出同年代近代装帧书许多,遑论更早年代的中国古书。

但这并不意味着民国版近代装帧书就毫无价值。其史料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不容小视。因为目前来说价格尚未高企,外加各种附加价值的逐步体现,民国版近代装帧书,未来升值空间较大。

史料价值逐步凸显

“2012年国家图书馆策划的‘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启动实施,一系列民国文献普查、征集、保护、整理、出版以及文献研究的学术活动相继展开,在民国文献的整理和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刘民钢如此说道。

2016年11月,《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民国文献珍本图录》出版。日前,在上师大召开的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国际研讨会上,刘民钢向与会者介绍了图录中收集的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时期文献252种。

通过检索图录,我发现了许多个人的兴趣点―― 民国时期名人著述、有影响的学科代表作、珍稀版本,重要著作的初版或早期版本,以及馆藏较为有特色的一些小题材文献,如敦煌学研究著述、民国老教材等,不一而足。

上海师范大学并非从晚近开始重视民国版近代装帧书。因为馆藏丰富,通过逐步梳理,2015年、2016年,该校相继推出两个年度的《民国文献整理研究发展报告》。

而此次图录的完成,更是分门别类,仔细搜集学校所藏图书。既然是师范大学,且看其对于民国时期教材的选录。“我们综合考察其本身所具有的代表性、体系完整性以及是否为送审本、审批批注本。”刘民钢说。

我注意到图录中,有类似《算学课艺》各卷、商务印书馆《新学制算术教科书・小学校初级用》等。无疑,这些教科书显示的是中国从清末到民国,从旧式教育到新式教育的一种过渡。比如《算学课艺》,总体上还是呈现出了中国古代线装书的装帧格局。当然,仔细查看,会发现此书采取了一些近代装帧的办法,可谓是新旧、中西结合的一种版本。而《新学制算术教科书・小学校初级用》,尽管在封面美术设计上保留了一些中国古书的元素,但总体来说呈现了近代图书模样。

还比如开明书店发行的《中文名歌五十曲》,编辑者是著名画家丰子恺。从这些细枝末节中,能找到许多趣味。

我还发现了《永安月刊》第二期。这是当年南京路上四大公司之一的永安公司出版的一本杂志。虽由百货公司出版,但其办刊之专业,即便放到今时今日也属于精致的范畴。

我曾经在其他渠道看到过《永安月刊》的一些封面。创刊于1939年孤岛时期的《永安月刊》,其创刊号封面女郎是永安老板郭琳爽的千金郭志媛。而之后一些封面,诸如手提马鞭的“田姐儿”黄宗英、比基尼美女作家白薇、京剧名伶童芷苓、游泳健将黄婉贞、巧笑倩兮的京昆名家言慧珠、身披白裘的电影明星欧阳莎菲,尺度在当年,绝对堪比如今的《男人装》。然而,上师大所藏这本《永安月刊》第二期封面女郎,身着藏青色旗袍,旗袍上点缀点点梅花,女郎洋溢着健康的笑容,明眸皓齿,大牌风范。若问此是何方闺秀?其实根本不是什么大牌明星,而是永安公司的女职工吴丽莲。原来,在《永安月刊》初创期,永安百货公司曾在上海率先举办大型时装表演,让女营业员身着由国内大型纺织厂出品的丝绸时装吸引眼球。作为一个普通的女职员,吴丽莲的身姿、装束和风范,经由设计的视觉传达明显的暗示出丝绸时装的消费价值,直接提供了一个值得社会女性效仿的样板形象。期刊则以收藏的完整性作为主要标准,兼及刊物的影响度、重要性及馆藏特色。

当然,上海师范大学所出版的图录,主要收纳的还是图书而非期刊杂志。“目前,大多数图书馆都已编成民国文献馆藏书目,或已建成书目数据库,但随着保护、整理、利用和研究的深入,简单的书目编制,只能揭示馆藏的数量,而对馆藏质量,即馆藏中的珍本、善本、有价值文献,尤其是在前人已编制的目录或整理出版成果中尚未被发现或遗漏的文献,还需要进一步充分挖掘。而图录的出版,能更好地发掘史料价值。”刘民钢说。

文化价值尚待发掘

“我拿到这本图录,感到惊讶与惊喜。”一位与会专家如是说,“这本图录有这样几个特点―― 首先是继承了我国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对图书以学科类分,然后对各学科以文献的产生为线索,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评述,实质上对学科的发展进行了概述,同时对所选择的文献中的馆藏图书再加以评述。这需要相当的功力,对上师大的实力,我相当惊讶。第二,配以图书的书影,提高读者对民国文献的感受度,可以增加对民国文献的了解,同时注重版本的选择。第三,就是注重索引的编制。”

纵观此本图录,分成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等12个大类,每个大类目前均有2000字左右民国文献出版概述及馆藏概况介绍,对民国时期各学科文献的出版情况进行概括,并作为本书文献选录的学术依据。在收录的时间范围上,主要为民国时期,即1912-1949年出版发行的原始文献。考虑到民国时期的一些报刊创刊于晚清,某些学科研究也发端于清末,为揭示民国期刊的源流以及教材的发展轨迹,并兼顾学科研究的延续性,图录收录少量清末期刊、图书及老教材。

根据出版方的介绍,图录所具有的研究意义在于―― 本项目的开展,即是对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的深度梳理,在对民国文献出版概况、馆藏情况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展开,不仅可以摸清家底,而且可以找到和发现文献价值和精华,为全国范围内民国文献的普查和整理提供文献线索;通过图录形式揭示珍稀本文献,相较普通书目更加直观和真实,如一些珍贵的签名本、批注本等,即可通过这一方式有效如实展示,同时也以图片形式保存原始记录,保护原始文献。

总起来看,虽然国内有诸如上师大这样对民国版本图书加以收集整理、编辑图录者,但民国版特别是民国版近代装帧书的文化价值,尚待开掘。

艺术价值需要慧眼

同样与会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做了题为《民国时期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的报告。之后,陈子善出现在上海北外滩的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在一场纪念作家张爱玲的名家对谈活动中,陈子善大谈张爱玲作品的封面与书籍装帧艺术。

张爱玲早期作品,封面设计大多为张爱玲亲力亲为。“我收藏的这几版张爱玲小说集《传奇》,第一个版本的封面设计看似最简单质朴,但其实用色很有讲究,这是一种很特殊的蓝色,张爱玲管它叫湖蓝;第二个版本的封面设计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人事纠葛复杂的状态;第三个版本的封面则颇具象征主义意味,有一种生活在时时刻刻被窥视的紧张感。”陈子善说,“再来看看张爱玲散文集《流言》的封面,这两个版本的封面整体上差不多,都是用黑白色块与线条勾勒出一个女人的大致轮廓,而这正好符合张爱玲这本散文集讲述自己故事的主要内容与风格。“通过这本散文集我们可以了解张爱玲;通过这个封面设计,我们就可以大致明白张爱玲这本文集的用意。”

无疑,通过陈子善自己收藏的民国版张爱玲作品,通过这些民国版图书的一个个小小的封面设计,就能勾连起张爱玲的作品风格、人生经历、审美追求及读者理解等等多方面内容。

张爱玲语录篇6

在美国访学快一年了,才知道加州伯克利大学还曾经驻足过一位非著名女学者——张爱玲。张爱玲虽然少年得志,说出“成名要趁早”的豪言,但真正蜚声国际,离不开哥伦比亚大学的夏志清教授。

夏志清的文学批评巨著《中国现代小说史》至少挖掘出现代小说史上三位巨匠:张爱玲、钱钟书和沈从文。酒香也怕巷子深,好小说家也需要好评论家,可以说,没有夏志清,就没有张爱玲。夏教授对赴美的张爱玲的帮助也是不遗余力的,帮她作序、写评论、写推荐信,乃至租房子、找工作……

张爱玲来到伯克利也是受益于夏,经过夏引荐,1969年丧偶而潦倒的张爱玲来到加州伯克利大学任中国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这也是我做访问学者的研究机构。让一个风华绝代的女作家撰写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显然是明珠暗投,结果可想而知。据夏志清在张爱玲给他信的按语中说,“这封长信是爱玲两年间在加大中国研究中心的工作报告,也可以说是她在美国奋斗了十六年,遭受了一个最大打击的报告。”据说张爱玲在柏克莱期间的写作兴趣,是放在《红楼梦》考证上,因为她有机会在大学图书馆看到脂本《红楼梦》。不难想象出这幅图景,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陆席卷神州,美国大学校园内的学生运动也如火如荼,一个寂寥孤清的身影埋首于故纸堆里,醉心于自己的红楼梦世界,隔绝于窗外万丈红尘的喧嚣。

其实,张爱玲不乏洞察力,文学家的时代敏锐性往往高于学者,例如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对极权主义的刻画没有哪个学者的论文堪与比肩。从这一点来看,张爱玲可以说是一个先知。看过张爱玲自传体电影《滚滚红尘》的都知道,她1949年留在了上海,1950年还参加上海文艺代表团到苏北农村参加两个月,可是林妹妹无法爱上焦大,鸳鸯蝴蝶派的妙笔也无法写出《暴风骤雨》、《小二黑结婚》那种大气磅礴的“歌德”式作品。张爱玲观察到的是中农民内心的恐惧和压抑,以至于离开大陆之后,在香港创作出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深入刻画了极权体制和有组织暴力渗入乡村社会之后农民个体的生活和命运,为那个时代做了不同于众的记录和背书。

一个敏感而聪明的人注定是个不合时宜的人。张爱玲在1944年到1947年如日中天之际却和有妇之夫的汪伪汉奸胡兰成进行了三年轰轰烈烈的恋爱,爱得很惨烈,她送给胡兰成照片背面写着那句著名的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可胡兰成回报她的是不停的另觅新欢,还连累她差点背上文化汉奸的污名。1955年,张爱玲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来到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的麦道伟文艺营遇到了第二任丈夫、65岁的落拓作家赖雅。两人相依为命,赖雅年老多病,中风多次,瘫痪在床,张爱玲不得不从名门闺秀变成了食人间烟火的家庭主妇。

张爱玲语录篇7

关键词:张爱玲 女性 生存状态 生命价值

张爱玲是享誉海内外,并曾被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称为除曹雪芹外无出其右的“大作家”。这样的界定是否妥当,文学史家们自会去讨论、辨析。不过,张爱玲的确是非常有特色的文化人。那么,张爱玲怎样认识和把握自身(女性),自然对笔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在生活和工作中,此类问题也时常对笔者有所困扰笔者窃以为:认识和把握自己以及认识和把握环境――含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是人生的两大课题。出于对文学的爱好和对人生的探讨,所以笔者不揣浅陋,以蠡测海――因为笔者毕竟是个文学的“门外女”,试图在本文中,对张爱玲女性的生存状态、生命价值作初步的梳理和探析,以资借鉴、或“几供景行”(鲁迅语),并就教于方家。

正如历史对现实的发展具有贯力和载荷力双重作用一样,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中国人意识形态的更新同样具有推动和滞留的双重作用。更有,中国封建社会如此地漫长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究其原因,大概不外乎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结构形态的超常稳定,辅之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结构的超常稳定。这两个“超常稳定”决定了它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所起的“载荷力”和“滞留”的作用是何等的沉重:中国近代史的惨痛事实鲜明而突出地证明了其“沉重”的程度。在此背景下,现代中国女性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其艰难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女性的生存状态

本文所说:“女性的生存状态”并不完全指张爱玲的生存状态,而是指张爱玲对她所处时代的女性(含外国女性)的生存状态所作的梳理、评判、并进而探析其中的文化内涵。

张爱玲对其所处时代的中外女性是非常留心的,这完全符合体验型、情绪型、自传型女性作家的创作心理特征的(庐隐、白薇、淦女士、苏青、萧红、丁玲等莫不如此,当然她们也各有不同的侧重点)。

张爱玲关注女性的角度大概是一般人也想象不到的――女性的名字(张爱玲从小看人看事就有一种奇异的眼光)。她认为“名字”代表一种“需要”、“缺乏”和期盼、取名是一种“小规模的创造”;并幻想今后是否会出现“名字”数字化(“数字化”这是我们现在电视和平面媒体出现最多、科技含量最高的词汇之一)的“符号运动”;她还收集过二、三百个英国女子通用的芳名,比较中外“取名”不同的内涵,从中可以看到张爱玲对中外不同的国情和文化背景有深遂的洞察和见解。文中眼光的特别,语言的活泼和文气的老到让人惊诧。

从宏观上来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载荷力”(负面因素)对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的“滞留”作用是相当沉重的,但影响到每个当事人的具体情形又是完全不同的。

张爱玲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梳理涉及到很多方面、内容很丰富,罗列起来有如下方面:

1.女性的形态美、服饰美(《更衣记》、《谈女人》);

2.男女“真正动了感情”的不同特征(《谈女人》);

3.女人爱“说谎”的习气(《谈女人》);

4.女人“认错难”的心理特点(《谈女人》);

5.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的悲怆(《有女同车》);

6.男女“调情”的不同心理特点(《谈女人》);

7.男女“求婚”的不同“权力” (《谈女人》);

8.如何看待“男性化的女人”(《我看苏青》);

9.怎样看待职业女性和“使男性异化”的女权(《苏青、张爱玲对谈录》);

10.女性择偶的年龄标准(《苏青、张爱玲对谈录》)等等。

从以上张爱玲对所处时代中外女性生存状态的梳理和评判中,所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笔者窃以为,她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现代的眼光、炙热的情怀倾诉了她对女性生存状态、女性生命价值的关注。这种内涵的女性意识表明:张爱玲的价值观已处于时代的制高点上,或者说站在时代的最前沿,给人的启示是意味深长的(笔者进而以为:如何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价值观念是人生又一大课题。其思路是,应以世界上几个起杠杆作用的大国的价值走向综合权衡――尤其是结合中国的国情――为标准,始终使自己站在正确价值观的时代最前沿)。

二.女性的生命价值

这里所说:“女性的生命价值”侧重于探讨张爱玲对自身价值的思考和实践及其中所包蕴的文化内涵。

张爱玲对自身价值的思考和实践反映在问题的两个方面:认识和把握环境以及认识和把握自己的能力问题,也经历了感性体悟和理性思考两个阶段。

小时候,由于家庭的压抑和摧残,她对自己和人生感到十分迷茫,“望着这发狂似的世界,茫然不解这人生的谜”,并忧虑着“数十载风雨绵绵的灰色生活又将怎样度过?”(《迟暮》)进入香港大学就读以后,她这种迷茫态度有些正面的变化,在《天才梦》中(发于香港的《亚风》杂志)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说明她觉得生活是可以期待的“有了梦想,就有了未来”,这是第一阶段。

香港炮火的洗礼,又一次经历了生死诀别(第一次是1937年夏天,父亲曾将张爱玲“软禁”在家,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并曾扬言要用手枪打死她)的张爱玲回到上海后,又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靠卖文为生)。在“理性需求”和“生计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张爱玲成功地走上了职业文学创作的道路。这以后,张爱玲对女性生命价值的理解“达到对人的生存价值和人类文明的本体意义的形而上关注”的高度了,这是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张爱玲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实践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反映在她的言论和行动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父辈”(含祖父母、父母亲等)的生命价值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包括文学创作中的描写);

2.对自己生存条件(换言之,生存能力)进行了定位和选择;

3.对自己生存方式进行了设计和实践,具体体现在她的所谓“食之欲”(饮食上的嗜好)、“穿之欲”(衣着上的审美和实践)、“眼之欲”(遇上自己喜欢的电影连看两场)和“名之欲”等行为规范上;

4.所谓“名之欲”,笔者理解:是张爱玲生命价值追求的核心部分,其中内涵包括她的功名思想、义利观和死亡意识等。熟悉鲁迅的读者都知道:尽管在很多方面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大多持否定态度,但在个人生命价值追求上,其文化内涵却是传统文化儒、墨文化的重义轻利论和义利兼顾论(这是通过将鲁迅的价值追求与儒、道、佛、墨等价值观比较后的结论)原因是否因为鲁迅说过:真正的“明哲之士”对中外思想文化应持“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这样的话。仔细辨析,张爱玲生命价值追求的核心部分的文化内涵和鲁迅一样,都接近儒、墨两家的价值观。他们的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证明了鲁迅和张爱玲就是真正的“明哲之士”。这是笔者理解的牵强?还确实是“事出有因”(中国理解乌克兰危机用语),值得我们认真体会和思考。

纵观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都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然而,她们却上演着各自不同的悲剧。她们不寻求独立自主的生存状态,没有体现生命的价值,张爱玲通过对一些处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女性心理进行细致深刻的描绘来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向社会传递:“关注女性、解放人性”的信号,由此告诫所有的女性必须靠自己的双手撑起一方希望。现代女性意识的内涵应该是“自信、自尊、自立、自强”。

参考文献

1.张爱玲:《私语》、《张爱玲文集》四卷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101页。

2.《孟子・滕文公下》、《四书五经》.北京友谊出版公司.1995年版51页。

3.《孟子・告子上》、《四书五经》.北京友谊出版公司.1995年版65页。

4.《礼记・昏义》、《四书五经》.北京友谊出版公司.1995年版337页。

5.谢凌岚:《荒凉中的人生诱惑》.北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4月

张爱玲语录篇8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广播作品的欣赏水平也提高了,这对广播节目制作人员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借助两个广播技术质量奖(金鹿奖)作品,探讨广播语言录制、音乐和音效的使用设计等内容。

关键词:

广播;节目录制;音效;音乐;声音设计

广播节目是一种纯声音节目,声音是广播最为鲜明的特点。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是声音,这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原始素材。最近几年,六安广播电视台创作的许多广播作品在全省评比中屡获佳绩。广播作品的制作,不仅仅是语言和音乐的拼凑,而且是通过对实际生活的理解,对生活的再次创作。

一、录制前的准备

为了确保录制出满意的效果,除了音源好之外,更重要的是有符合声学设计的录音棚和优良的拾音设备。首先,根据节目内容和要求选择符合声学特性的拾音设备。其次,安排主播人员的位置,确定拾音设备摆放的位置。再次,如果主播人员与话筒距离较大时,考虑到空气吸收特性,会有一部分的高频衰减。为了弥补这部分的损失,尽量使用带有高频提升的拾音设备。当然后期处理也可以。此外,监听设备是录音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帮助录音师正确评价节目录音质量的一个重要设备。监听设备能如实放大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同时也放大作品中的每一个细小的缺陷,方便录音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语言录制和人声的设计

在语言录制的过程中,拾音设备是最关键的一关。每个人之间的频率差别很大,我台在录制节目时采用的是电容话筒AKGC3000B,它的特性是灵敏度高、噪声小、频响好、失真小。从声学设计来看,语言录音中对混响声有一定的要求。拾音距离最好在混响的半径以内,约25cm,当然具体情况还要根据录音棚的位置来分析、调整。混响时间长,调整距离近一点;混响时间短,调整距离远一点。在实际录音时,演播人员发音时的位置应该和话筒在一条中心线上,这个时候的话筒频响效果最佳。在录音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一些“砰砰”的爆破音,这就是所谓的“近讲效应”。此时可以采用带有低音衰减开关的指向性话筒来进行低频衰减,或者使用调音台的均衡器进行低频衰减。广播作品主要是用声音来表现的。因此,在录制一部作品时,为了能让听众产生共鸣,就必须对人声的音色和音调处理得有层次,速度、节奏和音量都要有不同的变化。这就对演播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根据节目内容选择不同的演播人员。同时也需要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和音效来增加作品的情感色彩。以我台制作的广播语言节目《至爱》为例,依据故事内容,人声的音色定位于以情感为主、厚实和传统。作品在播音上以一个人解说为主,7个场景是两人或者多人一起演播。故事里女主角的内容较多,包括内心独白、角色扮演、旁白等。在整个节目录制中,我们为了区分开来,就以语速和音色的变化来展现。为了让作品内容更具有可听性,我们在设计上把7个场景演播穿插在整个作品故事内容的中间。其中,第2个是现实生活中男女主角在一起散步的场景,为了体现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使用的是两个人对播的手法。第3个是聚会初次见面的场景,为了体现两个人初次相遇的羞涩和两个人相互爱慕之情,此时采用了对播和独白的方式。两个场景的过渡是通过音乐来完成的

三、音乐的设计

广播节目虽然能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但是表达的手法却很有限,所以广播节目需要精美的语言和恰当的音乐来丰富。音乐能使录制的节目产生更多层次和色彩。在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情绪所表现的氛围。氛围的营造要靠声音、音乐和音效的运用。为营造整个广播作品所展现的氛围,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往往在作品的高潮部分运用音乐来烘托,配乐的基调决定了作品的基调。如充满热情和正能量的配乐,适合用在广播专题类节目中;温馨而浪漫的音乐,适合用在综艺类节目中。在我台创作的语言节目《芳华绝代张爱玲》中,为了让听众更加了解张爱玲和她的小说,首先用音乐把听众带回到那个旧上海的时代,用的就是一首《天涯歌女》的节选。这首歌曲充满了对那个时代的回忆,而且张爱玲的故事就发生在那个社会背景下。这首歌曲同时也奠定了这个作品的基调。为了展现效果,还穿插了一些电影原声。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有很多爱情故事,制作时为了能恰到好处地突出故事情节,我们最终选择用音乐来表现。一首舒缓的歌曲《知道不知道》的节选放在故事的开头,把听众带入一个唯美的画面中。然后,由演播人员慢慢解说这个爱情故事。这样的设计很好地渲染了气氛,很自然地让听众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四、音效的设计

把生活中的声音都运用到广播节目中来,同时加以艺术化处理,既能形成一种气氛来渲染人物的情绪,也可以作为场景的表现形式,让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场景的还原,音效的有机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在《至爱》作品中,为了使这个广播故事能有强烈的吸引力,故事开头就用了很多音效的组合来展现交通事故场景,引领听众走进这个故事中。先是表现汽车声,利用立体声的效果,由远及近,声音由大到小。同时雨滴声、哨子声、走路声和车辆的声音,由大到小地展现在听众面前,然后一个急促的车辆撞击的声音,紧接着出现救护车的声音,这些声音的有机结合就制造出了整个交通事故场景,扣人心弦。这样的音效运用增加了广播故事节目的感染力。

五、结语

张爱玲语录篇9

黄韵玲的身份主要是一位创作者,而非一个纯粹型的歌手,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这是一种荣誉,而在今天,人们已不会再在乎这些光环。当老将复出成为了常态,它就并非这个时代的重头戏了。

《美好岁月》在整个基调上是不张扬的,安静、内敛、柔顺,构成了音乐的主要肌理。这得益于黄韵玲和合作者,金曲奖制作人钟兴民的共同完成。它注定不是一张流行概念的制作,拒绝冰冷的电脑合成器录音,采用24人编制的“中国爱乐乐团”为伴奏班底,让专辑在音乐性上得到了最丰满的延伸。大部分作品主题简明扼要,没有装饰性,和今天许多动辄在歌名上哗众取宠的歌曲形成鲜明对比,如《素描》、《岸边》、《憧憬》、《在我身边》,这样的表达心态,需要一种对市场视死如归的勇气。

令人可以理解的是,《美好岁月》也是黄韵玲友情岁月的一次记录,多首作品都是她和好友的合唱,和陈奕迅的《乐园》、和何炅的《我们约会吧》、和林俊逸的《关于爱的两三事》,遗憾的是,恰恰是这些歌,成为了专辑中索然无味的鸡肋,让想感受黄韵玲独特气息的乐迷大大败兴。我们可以想象到黄韵玲在试图让乐迷感受到她崭新气质时的用心良苦,可惜这些事倍功半的努力稀释在新专辑中,效果甚微。既然为了照顾友情,那么只能让作品沦为行货。和同样8年才出片的老牌歌手黄小琥一样,黄韵玲也选择了专辑的第一首为快歌,在BigBand的节奏中,陈奕迅玩闹式的嘻哈舞曲大杂烩《乐园》揭开了《美好岁月》的面纱,但让人满头雾水的是,一个快要奔五的歌手,依然要识时务为大局,靠快歌吸引年轻乐迷,这就是我们万象更新的华语乐坛。像《岸边》、《憧憬》这样作品的大型弦乐画面非常开阔动人,但配上黄韵玲稍显平淡的演唱,让作品的整体感染力总是打了折扣。

怎么办呢,我们已经听过了那么多嗓音优美华丽的歌手,审美器官早已破败不堪。《美好岁月》是一次理想主义的出发,它不想向你贩卖甜言蜜语,因为生活一开始就是安静的黑白电影;它不一定是你最爱的旋律,它不准备美化今天;它不属于这个商业时代,因为它缅怀人在没有受到现代化腐蚀前的善良和纯真。

张爱玲语录篇10

杨魏玲花是著名歌唱组合“凤凰传奇”的主唱,来自大草原的她声音高亢激昂,穿透力极强,在内地歌坛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狂潮。玲花的丈夫徐明朝是音乐主编、著名乐评家和词曲作家,两人从相识的第一天起,就结下了不解之缘,2011年3月,他们携手走入婚姻殿堂。他们的爱情就像玲花在歌里唱的那样:“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

偶然邂逅:音乐的河流里彼此情深

2004年6月,深圳的一场大型演唱会上,徐明朝作为TOM网站的音乐板块编辑应邀参加。在休息大厅整理资料的时候,一个朋友过来悄悄地捅了他一下,轻声问道:“你有没有姐姐或是妹妹?”徐明朝被问得莫名其妙,顺着这位朋友的手指,他发现演播厅东北角的座位上。坐着一个与自己的衣着打扮十分相似的女孩子。那个女孩也穿着一件浅白色的羽绒服,下身是一条天蓝的牛仔裤,一双大眼睛格外明亮,眉眼清秀。徐明朝对朋友笑呵呵地说:“你别说,还真是有几分相似!”

那个女孩并没有注意到徐明朝投来的目光,只是专心地听着节目组给她的伴奏带,更显娴静文雅。徐明朝的心加速跳了起来,他想跟她聊几句,于是走了过去。

没想到,这个叫杨魏玲花的女孩竟然认识徐明朝,她谦逊地站起来说:“我知道您啊,以前在TOM网站上我上过节目,我应该管您叫老师!”徐明朝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叫老师可不敢当,你还是叫我‘阿苦’吧!”

玲花很诧异:“你怎么起了这么个奇怪的名字?”徐明朝对她解释道:“这是朋友替我起的一个外号,寓意是先苦后甜,我很喜欢,也觉得很适合我的行当……”这天,两个人聊得非常开心。那天的演唱会,玲花一连唱了两首民歌,徐明朝的目光痴痴地盯着舞台,再也没有办法从她的身上移开。玲花美妙的歌声犹如一条看不见的丝带,一下子把徐明朝的心牢牢拴住了。

两人互留了联系方式,之后一直保持着联系。这年年底的时候,在一次演唱会上,徐明朝又遇到了玲花。当天晚上,两人吃饭后去唱歌,徐明朝不断为玲花“献唱”。听到最后,玲花有点奇怪:“你为什么总是唱张国荣的情歌,你就这么喜欢他?”听出玲花的话语里带着几分,爱情的魔力让徐明朝有些结结巴巴:“我只是觉得,张国荣的歌最适合做表白啊!”徐明朝如此明显的话,让玲花的脸一下子红了。

2005年3月,徐明朝出任百人文化公司的CEO,事业渐入佳境,徐明朝决定在感情上趁热打铁。一个月后的情人节,他买了一束娇艳夺目的玫瑰,还在卡片上写了玲花的蒙古文名字。玲花接过鲜花后,看到上面的蒙古文,心里感动莫名。她对徐明朝开玩笑说:“你的公司里有那么多漂亮的女艺人,你是不是经常送她们玫瑰啊?”这一下,徐明朝着急了:“到现在为止,我只送过两个人玫瑰花。”玲花得意地笑了:“露馅了吧,快说,那一个是谁呀?”徐明朝认真地说:“那一个是我妈妈!”

原来,徐明朝的母亲从小到大一直苦心培养他,对他的音乐梦想更是不遗余力地支持着,他之所以能成为优秀的音乐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妈妈的影响,每年母亲节时只要妈妈在身边,他一定会给她买上一束玫瑰花。

玲花的眼睛顿时湿润了,眼前的这个男人是多么知情知意啊!抹了一下眼角后,她恢复了刚才的调皮:“那我过生日时,你会不会也送我一束?”徐明朝不假思索地说道:“当然会,这件事我求之不得呢!”玲花点点头说:“那好,每年的12月20日是我的生日,你可一定不要忘记!”徐明朝郑重地点了点头。

那一刻,两人都听到了爱情悄然绽放的声音……

风雨共度:让幸福在音乐里绽放

2005年4月,玲花与曾毅组成的“凤凰传奇”推出主打歌曲《月亮之上》,该歌一推出便好评如潮,深受广大歌迷的喜爱。经过一年多的热唱之后,好消息传来,2007年1月,鉴于“凤凰传奇”组合在网络上的火爆,春晚剧组向他们发出邀请,结果,《月亮之上》过关斩将,通过了层层的审查。

就在玲花对进军春晚充满了希望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有人爆料《月亮之上》涉嫌抄袭英国歌曲《All Rise》……玲花觉得很委屈,她知道这是一首明明白白的原创歌曲,怎么就成了抄袭作品呢?为了弄清楚事情真相,春晚专家组对《月亮之上》与《AllRise》进行了全方位的鉴定,最终认为并不构成抄袭。

可令人遗憾的事情还是发生了。2月15日,春晚剧组进行了第六次彩排,《月亮之上》因为争议太大还是最终出局了。

最后的时刻,这首歌被拿下了,玲花当时心里很难过。这件事一度打击了玲花的自信,她很长一段时间里闷闷不乐。徐明朝一直在安慰玲花,他说:“挫折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事情,不能被其击垮,你说对吗?”

为了彻底解开玲花的心结,徐明朝很快联系了一家旅游公司,安排她到欧洲旅游。在爱琴海偏远的岛屿上,玲花每天徜徉在湛蓝色的海水之滨,恍若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一个月后,回到国内的玲花完全变了样,她对徐明朝说:“我终于悟出了这样的一个道理,人生其实就像是一场旅游,在乎的并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接连不断的美丽风景,再有就是看风景的心情。”看到玲花的心境已经彻底改变,徐明朝非常欣慰。而就在第二年的春晚,《月亮之上》重返了这个舞台,看着玲花激情高歌,徐明朝为她激动。

之后,经过两年多精心的准备,凤凰传奇开始着手录制新专辑《吉祥如意》,与此前的第一张专辑《月亮之上》相比,这张专辑花费了玲花更多的脑力、体力与时间,特别是前期歌曲的选曲十分艰难,专辑里的10首全新歌曲是从四百多首小样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因为录制过程已经全面超越了《月亮之上》,因此玲花对这一专辑充满了期待。

出人意料的是,这张专辑的初期发行情况并不理想,徐明朝宽慰她,哪知道玲花听后,呵呵一笑说:“我可没那么脆弱,你放心好了!”

不久,专辑的销量有了很大的改观,《吉祥如意》也渐渐受到了热捧。自己的专辑犹如过山车一般,从低谷再次攀爬到业绩新高,玲花却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惊喜,她告诉徐明朝:“我只是尽力去做好该做的事情,无论结果好与不好,我都无所谓!”玲花的话让徐明朝心生无限感慨:“玲花,现在的你真正做到了宠辱不惊,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

巅峰时刻:让婚姻见证一切美好

2010年1月,徐明朝一手打造的百人娱乐积极引进海内外杰出的艺人与娱乐产品,事业繁忙的同时,徐明朝没有减低对玲花的关爱。无论在何地进行活动,徐明朝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到一处便给玲花捎一件她喜欢的商品。最妙的是,徐明朝给玲花买的每一件衣服都十分得体,玲花为此很是感慨,常说徐明朝买的衣服比她自己买的还要台身。徐明朝说:“你的脸型、皮肤、气质都刻在我心里,没事我就琢磨你穿什么样的衣服更漂亮,这样一来,我送你衣服时,你不惊喜才怪呢!”听了徐明朝的话,玲花心里溢满了说不出的甜蜜。

还有一次,玲花到昆明去采风,忽然有一天没了徐明朝的消息,连发给他的短信也收不到回复。徐明朝向来都是24小时开机,为什么一直联系不上呢?紧张的玲花开始胡思乱想。第二天,当电话终于打通时,徐明朝向她汇报:“我现在在北京,手机昨天没电了。”可是,电话那头分明传来昆明机场的广播声,玲花在电话的另一头笑出声了,徐明朝也尴尬地嘿嘿傻笑…

在爱情的滋润下,玲花在歌唱事业上的信心更加坚定。一天晚上,玲花为徐明朝唱起了新专辑里的主打歌:“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在一种江南水乡的古典美之中,徐明朝彻底陶醉了。玲花深情地说:“这些年来,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这首《荷塘月色》是为你而唱。”徐明朝将玲花紧紧地拥入怀中。

2010年7月,《荷塘月色》专辑自推出以来表现抢眼,连连取得骄人战绩,不仅在诸多音乐网站的试听量创下了破千万的奇迹,而且连续打人百度TOP500、新歌TOP100、中文金曲榜三大榜,成为唯一一首三榜连贯金曲,是华语乐坛最受关注的新作之一。

为了让玲花在歌坛走得更远,徐明朝积极为她寻找各种新歌。有一次,他偶然听到一首民谣风格的歌曲小样,感觉里面有很多玲花需要的元素。他将这首小样带给了玲花,果然,玲花听了一遍之后惊喜不已,并确定这就是她一直想寻找的蒙古感觉。

在徐明朝的斡旋之下,玲花的签约公司出面多方洽谈,不惜重金买断版权,这首名为《我从草原来》的小样也从最初的民谣清新曲风改编成了大气磅礴的蒙古民族音乐。录制前的半个月内,玲花做足了功课。结果,进入录音棚的玲花十分轻松,前后只用了一个小时便搞定了这首歌曲,所有的制作人员都情不自禁地为她鼓掌。朗朗上口的《我从草原来》在发行三日内,便登陆全球最大的试听门户网站一听榜,成为不折不扣的“空降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