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的诗十篇

时间:2023-03-16 22:21:35

离别的诗

离别的诗篇1

一、春夏秋冬均可别,春花秋月别韵长

从大的季节来讲,一年四时都可以别离,无论是和煦花开的春、炎热烦闷的夏,还是草木枯黄的秋、冰冷凄寒的冬,人们总会离别。宋朝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在夏日的美景中洋溢着惜别浓情,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冬日的酷寒中气势磅礴激昂慷慨而又充满着离愁和乡思。可是,古代诗歌中离别的季节更多在春秋。诗人们往往借助春的盎然、秋的凄凉或烘托或渲染传达离别的情意。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莺飞草长,杂花生树,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离别,让人倍感怅惘。“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豪迈奔放的诗仙无限惆怅;“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淡泊洒脱的“诗佛”也感慨万千。当然,离别诗的征候最好最多在秋季,金桂飘香,秋风萧瑟,秋雨绵绵。“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秋的冷落寂寥让柳三变潸然落泪;“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送魏二》),橘柚飘香的秋季的风雨使七绝圣手内心凄婉悲凉。

当然,与季节有关特别是与春秋有关的自然意象也是常常出现在离别的诗词里面,“春草”“春水”“东风”“西风”“霜风”“秋雨”“秋霜”,季节的生机盎然与冷落清凉渲染出离别的无奈与依依不舍的真情。

二、十二时辰均可别,暮色苍茫愁思长

从小的时间范围来讲,许许多多的诗人往往把离别与傍晚、月夜等联系起来,悲凉的环境有助于突出传达离别的伤感孤独。常见的这一类的意象有:“日暮”(黄昏)、“斜阳”“夕阳”“落日”“残照”“晚风”“暮雪”“暮钟”“新月”“弯月”“明月”“残月”等。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孟山人的旅途的忧愁苦痛可见一斑;“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送魏十六还苏州》),皇甫冉送别友人时内心沉重感伤。“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送灵澈》)刘长卿描写友人所去之地的自然环境,以表崇敬留恋的心情。“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丹阳送韦参军》)严维诠释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种真挚感情。

三、亭陵道楼作意象,难分难舍真情永

离别地点的安排,古人也很讲究。古代的离别诗,常常出现这样的处所――“离亭”“长亭”“劳劳亭”“谢亭”“北梁”“灞桥”“霸陵”“灞陵亭”“古道”“歧路”“渡头”“阳关”“西楼”(高楼、小楼、危楼)等。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谢亭送别》)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I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面,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的句子。

在中国古代诗词里,“灞桥”是最富有离情气息的经典意象。唐朝时,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特有的送别习俗。其后经过历代墨客骚人妙笔的润饰,日久天长,灞桥竟被人们改称为“情尽桥”“断肠桥”“销魂桥”。《全唐诗》中直接描写或提及灞桥(灞水、灞陵)的诗篇就超过110首。李白叹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忆秦娥》),岑参写道“初程莫早发,且宿灞桥头”,刘禹锡唱道“征徒出灞澹回首伤如何”(《请告东归发灞桥却寄诸僚友》),不一而足。

四、离别水路作意象,江水滔滔别意涨

南方的交通以水路为主,平原广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所以在送别诗中“南浦”的意象相对颇多。“南浦”是水路登舟送别地点的泛称,用“南浦”来表达离愁别绪情怀的离别诗作,屡见不鲜。

离别的诗篇2

关键词:唐诗;离别;意象

自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之言出,抒写离愁别绪便成为文人的永恒主题。离别诗歌中有很多表示离别的意象,比如:杨柳、长亭、孤帆、灞陵等,笔者在这众多的表示离别的意象中选取了几个主要的意象,简要分析其包含的情感内涵,并浅析离别诗歌描写意象的主要表现手法。

一、亭

“亭”又有长亭、短亭、离亭、劳劳亭等多种称谓,在词中几乎成了离人走陆路时最主要的送别的地点。[1]在唐诗中亦是如此。李白《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这首诗中令天下行人伤心地劳劳亭,就是抒发诗人离别心绪的意象。亭作为送别的固定地点,经常进入文人骚客的诗篇中,成为离别诗的固定意象之一。

这在唐诗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王昌g的《留别郭八》“长亭伫马未能前,井邑苍茫含暮烟。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 ”中长亭似乎已经成为了诗人与朋友间离别愁绪的承载物。又如李白的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是一个有名的送行地点,由于灞陵的特殊地理位置,送行之人来往于灞陵,于此亭中话别,这致使其成为了一个离别之人的伤心地。还有岑参在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中的表述,唐代边塞诗中有很多关于离别的诗歌,岑参这一首可谓是其中的代表,写的是慷慨激昂,代表了离别诗的另一种风格,诗歌中六月的赤亭虽是行人绝,但见证了诗人送友人赴军中取功名的豪情壮志。

二、水

孔子川上咏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最早的写流水意象的诗句。唐代水运发达,在交通不如现在时,水运是人们远行经常选择的一种交通方式。水本无情之物,但在离别的人们眼中,流水意象所传达出的绵绵不绝的神韵与人们心中的离别愁绪相对应。[2]那幽幽的离别之情正如滔滔江水那么多,那么长。唐代诗人在送别诗中描写流水意象的很多,优秀的诗篇也是层出不穷。

李白的送别诗中所写的流水意象就是其中的典型,《渡荆门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金陵酒肆留别》这三首离别诗在写流水意象时,虽各有不同,但表达的情感却是相同的。诗人总是将无形之物化为有形之物,因而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句,而以写流水意象来表达诗人的离情别意,和这亦是有同工之效。除此之外,唐代其他诗人也有相同之作。比如司空曙与孟浩然也写了和流水相关的送别诗。

三、酒

古人饯行常常要饮酒、作诗,古代交通的不便,致使人们离别时伤感不已,不仅是面对离别“逝去”的瞬间,更是对离别后朝去夕来的痛苦,离别的瞬间因时空的改变而造成心理时空的拉长,让诗人惆怅无比。[3]而酒不仅是饯行宴席上最好的助兴物,更是诗人麻痹自己,逃逸现实的最佳选择。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这首离别诗可谓是此中的经典,故人远行的伤感消融在一杯杯的酒中,愿这最后的酒保留住彼此的友情的记忆。李白的《送殷淑三首》“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远去的征帆在浩浩的流水中渐行渐远,不忍见朋友离去,心中的伤感达到了情感的顶峰,此时唯有“更进手中杯”来祝福对方,也借酒安慰自己痛苦的心情。又如“ 晴烟漠漠柳毵毵, 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这是韦庄的《古别离》。诗人与朋友已是酒半酣,只因为即将远行去江南。当然唐诗中不乏情调激昂之作,如陆龟蒙的《别离》虽是伤感的离别,但却是志在功名的开始,情感的基调上扬,就是离别的饮酒也是杖剑而立,这是多么的阳刚之气。酒在此已经不是离情别意得麻醉剂,而是助兴展望未来的催化剂,这也给离别诗中描写的酒意象增添了新的光彩。

四、月

在唐诗中,月亮也是出现频率相当高的意象之一。这大概是因为月亮意象柔和温馨的审美特征与离人的感情需求相一致,月亮意象的惟一性、共享性使离人产生超越空间的玄妙之感,从而获得感情慰藉,此外月亮意象更是离人期待团聚的寄托与象征。[4]这一切都在唐诗中得到了体现。

以孤篇立于世的《春江花月夜》就是这类月亮意象的代表,虽然这首诗以春、江、花、月、夜五点为背景,但其中当以月为主体,月在诗中情景交融,从“何处春江无月明?”的叩问,到“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望月感叹离别的悲苦,孤月轮的这一永恒意象的铸造,是情景飞跃的后果,更是诗人离别伤感的体现。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联以月亮产生超越空间的玄妙之感所获得的感情慰藉描写的淋漓尽致,由于运用了月亮这一意象,骤然改变了诗中的空间观念,消除了阻隔,变遥远为咫尺,孤寂的心暂时得到了安慰。还有白居易《琵琶行》中多次写月亮来烘托自己与友人离别时的伤感,茫茫江水中的孤月,正是诗人送别友人后自己贬谪异地的写照。以上种种诗篇中月亮意象的描写,体现了唐代离别诗不同的风格,抒发着浓浓的离情别意。

唐代离别诗中的种种意象体现了中国古人的特定文化结构体系。无论是柳、亭、水、月还是酒,它们本来只是客观的事物而已,只是因为它们同离别之人的行为和情感产生了交集,从而寄托了这些幽幽的离别愁绪,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也为人们所传唱。

参考文献:

[1]崔柳青.浅析宋词中表示“离别”的主要意象[J].艺术殿堂,2009(7).

[2]卓子文.古典离别诗词意象问题探微[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5(04).

[3]李晓峰.李白离别诗中水、酒、问 [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4]一曲寄情深婉的恋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5]刘洁著.唐代文学审美十论[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离别的诗篇3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4、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5、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6、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7、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8、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9、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10、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1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1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3、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14、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15、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16、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17、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18、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19、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20、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21、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2、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23、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24、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25、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6、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27、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云,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28、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29、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30、年年负却花期!过春时,只合安排愁绪送春归。

31、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32、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33、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34、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35、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36、且复穹庐拜,曾向藁街逢。

37、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

38、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39、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40、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41、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42、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4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44、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45、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46、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

47、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

48、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49、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50、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51、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52、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53、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54、奈何今之人,双目送飞鸿。

55、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5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7、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58、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59、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60、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61、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62、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63、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64、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

6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66、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67、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68、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69、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70、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

71、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72、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73、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74、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75、断送一生憔悴,只销几个黄昏。

76、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77、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78、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79、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80、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81、惟将永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82、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83、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84、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85、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86、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87、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88、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

89、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

90、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

91、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92、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9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94、唯有相思似春*,江南江北送君归。

95、文翁翻教授,不敢依先贤。

96、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97、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98、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99、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100、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01、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102、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103、背灯和月就花阴,十年踪迹十年心。

104、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105、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106、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难分别。

107、人间别久不成悲。

108、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离别的诗篇4

释义:我们离别的太久了,已经是七次中秋。

2、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陆龟蒙《别离》

释义:既然决心闯荡天下建功立业,离别家常便饭何须叹息怨尤。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释义: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4、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释义:高楼送客,与友人依依惜别,心情悲愁,喝酒也不能尽兴。四周一片寂静,对着寒冷江天,只有高悬的明月照我心。

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释义: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6、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钱起《送僧归日本》

释义:天海浮沉,小船驶去那遥远的边际;超脱世俗,自然会感受到法舟轻盈。

7、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离别的诗篇5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友离别往往数载难以相见。尤其是在动乱的年代里生离有时就意味着死别。因此,在古代,人们特别看重离别。离别时也就更见人问真情。江淹在《别赋》中说:(自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也正是这些难以承载的离愁别绪。拨动着别离人的心弦,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送别诗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宋代柳永在离开都城汴京时,以一首《雨霖铃》抒发了跟情人难舍难分的感情。诗人虽不是送行人,但被送人的别离之苦溢于言表,亦感人至深。现行各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几乎都将其选作课文。

【原文】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令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赏析】

这首词先着意渲染离别时场景的悲凉――“寒蝉”“长亭”“骤雨”这些意象成为了诗人抒发难舍难分之情的载体。“执手”“泪眼”“无语”“凝噎”,则直接表达与情人依依惜别之情。这是实写。一句“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则是一半实景一半虚景,实写江面的烟波。天边的暮霭。又想象到达楚地的情景,实现了由实到虚的过渡。下片却完全是虚写了,想象“今宵酒醒”后的孤寂,想象“此去经年”后生活的了无生趣。诗人以风月的残破喻指心灵的残破,以无人诉说的万种风情,衬托与情人的浓情密意。全诗以离别时的所见所闻所想,表达了真挚的爱情。

从这首词中我们不难看出送别诗(或称离别诗)的一些主要特点。

一是送别诗常常从叙事人手,先交代送别(或离别)的时间、地点、场景,以此渲染气氛。构筑抒情的基础,否则就难免突兀,甚至让人感到无病。

二是借重意象。意象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景物。送别诗中常见意象有寒蝉、孤雁、孤蓬、长亭、杨柳、夕阳、酒、秋风、落花、黄叶等。其中长亭是送别时分手之地,夕阳衔山常常是行者上船之时:杨柳常是分别时送行之物(含“留”之意),而把酒话别常是壮行之仪;至于形单影只的孤雁,无根随风的孤蓬,飘零的落花、黄叶则是离人的自况。这些意象虚实相济,能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三是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的结合。诗人袁枚说:“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俳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此说虽有将景情割裂之虞,但就“言情难”来说。不无道理。所以送别诗中除了直抒胸臆,还常常借景抒情。例如《雨霖铃》中除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直接抒情外,还借助暮霭、寒蝉、骤雨初歇等实景与晓风残月等想象之景来抒发浓重的离愁。让草木说话,风月传情,更富有意蕴。

四是运用想象与联想。离别时的百感交集,往往把思绪迁向远方,让人联想到昔日聚时之乐,想象到来日分时之苦。送别时,诗人的思绪常穿越时空,借此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雨霖铃》主要是通过想象别后的孤寂,来表达离别时心情的沉重的。

五是送别诗以写离愁为主(如《雨霖铃》),兼有其他丰富的立意。送别时由于送别对象不同,背景不同,送别时各人的境遇不同,心绪不同,送别诗的立意除了共同的“惜别”之情外,常常还有各自的侧重。这一点在赏析送别诗时也应充分注意。

二、古代送别诗常见的立意

古代送别诗既然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其主旋律当然是写诗人与亲友的依依不舍,但在此共同的主题中。常常各有侧重。有的侧重抒发友情,有的侧重感伤世事;有的侧重对亲友劝勉鼓励,有的侧重惜别时表达自己的志向……凡此种种立意都有其健康、积极的一面,值得玩昧。

1 抒发友情

【原文】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赏析】

这是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陈子昂26岁离开家乡四川射洪赴东都洛阳求取功名,友人为他设宴饯行时他所作的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诗人在诗中是如何抒发与友人的深情。先写夜宴难散,别情难离。两个字,一个“吐”,一个“对”特别传神。“银烛”“金樽”“绮筵”,突出饯行盛宴的豪华,以表达对送行友人的尊重。然而,筵席之上,唯有银烛吐烟,金樽相对,友人与诗人相对无言,这万语千言。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个个语塞。其友情的深重充溢于这一“吐”一“对”之间。

再写送别路上难舍难分。耳畔回响着夜宴的乐曲,别路在山川间绕行,送了一程又一程,不忍分手,以至西沉的明月隐没于高树,浩瀚的银河消失在拂晓的天空。正是“张郎送李郎。送到大天亮”,这友情之深重尽在不言中。

末尾直抒胸臆。这漫漫的洛阳之路,山高水长,从此天各一方,相会无期,诗人的惆怅失落,催人泪下。

2 伤感世事

【原文】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 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赏析】

这首词依依惜别之情写得袒露:“唱彻《阳关》泪未干”,直写唱完王维的《渭城曲》――“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后。仍然泪雨未干。“浮天水送无穷树”,写水中舟行,岸边树退。送一程又一程,不忍道别,这别情难舍,一望便知。但词中还有何深意呢?是感伤世事。这一立意,写得凝重深沉,应细加体昧。“功名馀事且加餐”,诗人视“功名”为“馀事”,姑且把酒言欢吧,隐含激愤之情。“带雨云埋一半山”,固然有友人前路遥遥,愿君一路平安之意,然而又何尝不含诗人对自身未卜的前程的忧虑呢?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诗人直发议论:古今之恨有千种之多,难道只有离别之悲(相聚之欢)?暗指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国家分裂,百姓受难,这些深重的忧虑都胜于与友人的离愁别绪。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诗人以江头急风险浪衬托人生之旅的险恶,更是对世事人生的浩叹。

这首诗就是这样含蓄地写出了在乱时背景下的离别之情,表达诗人对世事的感伤。

3 劝勉鼓励

【原文】

韩冬郎为诗相送寄酬(其一)

李商隐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风清于老凤声。

【赏析】

这首诗题目很长,全文是“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待坐徘徊久’之句,有志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晚唐诗人韩僵,小名冬郎,父韩瞻。字畏之,是李商隐的故交与连襟。离别时韩冬郎只有10岁,他在别宴即席赋诗。才华惊动四座,后李商隐返长安,重读韩冬郎当时临别题赠的诗,写两首七绝酬唱,这是其中一首。诗中就表达了诗人对晚辈的劝勉鼓励。

诗人先赞美韩冬郎才华横溢:别宴上的冷灰残烛牵动了别离之情,于是走马成诗,如东晋的袁虎一样早慧。接着就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一句表达了他对晚辈的殷切期望。丹山路上,万里桐花怒放,冬郎前程似锦。又以雏凤与老风分别喻指韩冬郎与韩畏之,希望韩冬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就超过前一辈人,这样的赠别诗对青年人是多么大的鼓励啊f

4 临别言志

【原文】

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选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赏析】

诗人李白在宣州谢楼饯别自己的族叔――时任校书郎的李云。借饯别赠言,表达了自己的心志。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诗人赞美李云的文章有“建安风骨”(蓬莱是对校书阁的美称)。又表达自己对小谢(谢肫)清新明丽的诗风的钦慕之情,抒发自己的文学理想,又贴合谢胱楼送别族叔的特定环境,个中结合得何等巧妙。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诗人表达自己与族叔一样心怀对光明世界的热切追求,且为之不遗余力,也把言志与赠别结合在一起。

诗中其余各句则表达对黑暗政治的憎恶,对豪门权贵的鄙弃,显示了诗人傲岸不羁的性格和豪爽磊落的胸怀。这首诗堪称把赠别与言志结合的送别诗之典范。

当然,送别诗的立意不止这些,以上四种仅为举例而已,希望引起同学们对送别诗具体立意的关注,防止先人为主,见到送别诗就以为仅仅是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三、古代送别诗赏析指津

1 走近诗人,走进诗作

走近诗人,还原诗人创作时的原始状态;走进诗作。具体解析诗句,领悟诗意,防止先人为主,或“死在句下”,这原本是古诗鉴赏的基本要求。送别诗有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对象,因此赏析送别诗就更应遵循这条原则。

【原文】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赏析】

赏析这首诗先得走近诗人,了解创作背景。原来卢梅坡是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交结的朋友,情谊笃深,但聚少分多。这次作者与卢梅坡在京城又是短暂相聚。随后即将分别。深深的一杯飘着的美酒。传来悠扬的 《梅花落》的笛声,牵动诗人的离愁,于是吟诗抒怀。

走进诗作尤其要补足诗句中省略的部分,挖掘其隐含信息。这“云边孤雁,水上浮萍”,还有“尘随马去,月逐舟行”都存在省略。前者省略了“你我”,把你我比作孤雁、浮萍。喻指别后你我的孤寂难耐,且四处漂泊,行踪不定。后者省略“我”,写诗人想象别后夜不成寐,想着自己如尘埃随你骑的马浪迹天涯,想着自己如月,随你的船,一路同行。这朋友之情的确感天动地。

2 把握感情基调,紧扣诗歌主旨

这也是赏析诗歌最基本的原则之一。由于送别诗的主旨,不只是写别离之情,因此准确把握其主旨尤其重要,不然。可能出现误读。

【原文】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赏析】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若误读其主旨,很可能会以为诗眼为“送”。实际诗眼为“悲”,“悲”是全诗的感情基调。首联直写“离别之悲”,颔联写“景色之悲”,李端欲往之路伸向寒云之外,“我”归家之时暮雪纷飞,还不悲吗?颈联写“身世之悲”,从小父母双亡,客居异地,多难中与君相见恨晚,这身世够凄凉的了。尾联写 “未来之悲”,君走后,“我”独自向你离去的方向掩面而泣,这动乱的岁月,不知后会何期。瞻望前程,不寒而粟。具体分析,不难发现这首哀婉动人的送别诗是以抒发悲情为主旨的。

3 注重情感载体的体味

送别时的离情通常都有其载体,赏析送别诗,应对其载体细加体味。

【原文】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赏析】

这首送别诗的情感载体是“微雨”。诗人前三联都写微雨:首联写暮钟声里的微雨,点题;颔联写微雨使船帆沉重,飞鸟归迟;颈联写微雨使海门隐没,浦树湿重。尾联以“散丝”再点微雨,写泪雨沾襟好比微雨,这别情的深重顿现,这种表达效果极佳。

【原文】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赏析】

这首送别诗的情感载体却是“看”。一般离别时,都是依依不舍,希望多看亲友一眼,然而这首诗中诗人让亲友别回头看了――“好去莫回头”。他不是有点反常吗?再一想。诗中写道:“一看肠一断”,原来诗人在说,“你别看了,你回头看我一眼,我肠子断一截,再看,又断了一截,我实在受不了啦。”于是一咬牙,一跺脚。吼一声“好去莫回头”。这岂不是人人心中有,个个口中无的佳句吗?如此清淡如水的语言。道出了如此缠绵悱恻的情怀,诗人驾驭语言的功夫了得。

4 注重细节传递的真情

李白的《赠汪伦》脍炙人口。这首送别诗就有一处细节值得玩味――“忽闻岸上踏歌声”,似乎汪伦的送别有几分意外,且汪伦的送别是踏歌而来。何其轻松。其实此处细节正合于李注这次愉快的相会。桃花潭豪士汪伦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一游。信中写道:“此地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李白欣然应邀。却不见汪信中所写之景。汪伦解释道:“我说的是十里处有桃花,潭边有万氏开的酒店。”李白大笑不已。如此轻松的会见,当然会有如此轻松的送别。李汪二人的豪爽、旷达性格跃然纸上。

四、(2006年湖北省高考题)读下面两首送别诗。回答后亘的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末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沪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风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释】凤城:京城

离别的诗篇6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大类,每年的高考试题都要涉及这一重要题材。如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湖南卷的《示长安君》(王安石);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湖北卷的《丹阳送韦参军》(严维)和《暮春水送别》(韩琮)等。从所选送别诗的考查情况来看,命题的着眼点主要在诗歌的意境、情感以及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方面。作为古典诗歌中一朵奇葩,对送别诗的解读鉴赏不可等闲视之。那么,如何解读送别诗呢?

一、抓住意象,理解诗意

在古典诗歌中,某些客观事物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是特殊意象,借助这些特殊意象,可以探究诗人的情感所在。就送别诗而言,“长亭”是古代送别诗中最常出现的意象,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中;“杨柳”中的“柳”与“留”谐音,古代有折柳留客的习俗,也是抒写离别之情的诗篇里常见的意象;“酒”除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更是不胜枚举。通过对诸如此类的典型意象的把握,理解语言所传达的信息,这是解读和鉴赏送别诗的前提。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借“柳”“酒”点明离别之情,“朝雨”“渭城”“客舍”“阳关”则说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以及友人的行程。

二、品味语言,开拓意境

意境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和表现出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古代的送别诗往往注重营造气氛,在景物或生活气息中透露出送别时的主观情感和诗歌格调。解读鉴赏古典送别诗,要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它的意境。对意境的把握,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在头脑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画面;二是把画面中没有直接写到的那一部分想象出来;三是领会画面背后无限深远的意蕴。如韩琮的《暮春水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诗人将“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一幅感伤的画面,融情于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深沉和复杂。再如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荆吴相接,春江渺茫,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深沉,意境中蕴涵着作者无边的离愁别绪。

三、分析景物,领悟诗情

读诗要以把握诗歌情感为目标,因为情感是诗的生命和灵魂。就送别诗而言,情感表达主要是朋友间真挚友谊的告白,或临别时坦诚的抚慰,或依依不舍的留恋,或发自肺腑的感慨,只是表达方式或情感的侧重点不同。诗人通过何时的景或物来表现什么,这些景或物有怎样的典型特征,它们要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都是在通读诗的过程中要反复推敲、琢磨的问题。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肺腑之言,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王昌龄的《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友人远去难免感伤,诗人却说两地流水相通,青山一道,云雨相同,明月共睹,巧妙地化两地为一乡,宽慰友人的离伤,语意新颖而情思旷达。

四、考查手法,评价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来表现诗歌的内容情感。就送别诗的抒情手段来说,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景中寓情、情景交融;就送别诗的表达方式来说,多见的是运用修辞手法和虚实结合;就送别诗的景与情的关系来看,常用“哀景哀情”来渲染,或“乐景哀情”来烘托。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桃花潭水直抒胸臆。再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全诗定格为一个特写画面,钟声、归影勾起诗人的思绪,耳闻而目送,心驰而神往,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全在意境之中,深得融情入景之妙。

阅读训练一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色?“隐”“没”两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这首离别诗,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

阅读训练二

于易水送人一绝[注]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赴秦国刺杀秦王。临行时,燕太子丹着白衣冠(丧服)送荆轲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结合全诗,说说“今日水犹寒”表达了什么意思?

2.这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来推测,诗人所送之人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训练三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的三四句被后人认为是炼句的典范,请说说其中的道理。

2.诗的最后两句“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表达了什么意思?

阅读训练四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注]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首联用哪些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2.颈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五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有人说,第一句中的“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佳在何处?

2.试简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阅读训练六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诗人在什么季节和时间送韦参军?送别地点是在江南还是江北?

2.这首诗写得非常精彩,请选取其中一句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阅读训练七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注]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相符,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阅读训练八

送梁六自洞庭山[注]

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此诗是作者谪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阳)的送别之作。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日见孤峰水上浮”中的哪两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中“景”与“情”是怎样结合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诗歌类阅读之送别诗》

阅读训练一:

1.描写的是黎明时分天空的景色。“隐”“没”两字表明宴会从夜晚已延续到拂晓,而主宾双方却还不愿分离散去。借空间背景的扩展和时间的推移来进一步映衬离别之情,更显示出情感之深。

2.先写离别时华筵的人和物(室内),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随着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

阅读训练二:

1.表明了荆轲不畏、英勇赴死的高风亮节和诗人对荆轲的崇高敬意。

2.从诗歌激昂壮阔的场景来看,所送之人定是与诗人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的挚友。

阅读训练三:

1.这两句的语序本来是:不堪愁里听鸿雁,况是客中过云山。调整后更合乎对仗和押韵,而且把“鸿雁”“云山”放在句首,这是感官首先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再说“愁里听”“客中过”,这样由景生情,合乎事理,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2.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以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可谓语重心长。

阅读训练四:

1.“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落日”比自己像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表达了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阅读训练五:

1.“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他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这一切融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

2.运用了反诘与对比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相比,是望尘莫及的,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

阅读训练六:

1.诗人在秋天的傍晚于丹阳送好友韦参军去江北。丹阳在江南,送别地点在江南。

2.“一别心知两地秋”,既点出了分别的季节,又用两人各自度秋的事实点明分别后相互思念的悲愁,虚实结合,情景融合,意蕴丰富。

阅读训练七:

1.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2.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乎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越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

阅读训练八:

离别的诗篇7

这种说法是不错的。作为离别诗,不忧愁是不可能的。那些整体情感基调忧伤的诗我们且不去说,就是那些所谓积极向上的离别诗,也有忧愁、伤感的意味。比如唐朝诗人高适《别董大》中的“千里黄云白日醺,北风吹雁雪纷纷”,此景虽壮,但也免不了悲。再如唐朝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前路迷茫,宦海飘泊,心中的忧愁伤感自不待言。当然,这两首唐诗之所以千古传诵,是有他们的独特之处的。高适对朋友董大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对朋友的勉励,也有自勉的意思,在这种自勉勉人中间,一种对前途未来的自信鼓舞着他们,也鼓舞着读诗的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认为,朋友之间的心灵相通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空间距离的,所以在离别的时候,没必要弄得哭哭啼啼的。

在《再别康桥》中,诗人把河畔的金柳说成是夕阳中的新娘,让人想像她的美丽;因为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招摇,诗人也甘愿做柔波中的一条水草,这样写依依不舍的情感,很具体,很个性;那如虹似梦的潭,自然勾起了诗人寻梦的冲动和行动;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又不能,因为夏虫也为我沉默,因为诗人想悄悄地离别。清词丽句抒发着淡淡的离愁,确实能打动人心。但如果仅此而已,那么《再别康桥》不过是一首一般优秀的诗歌,她会淹没在大量同类诗歌的之中。

那么,使得《再别康桥》成为《再别康桥》、徐志摩成为徐志摩的独特性在哪里呢?上面所说的确实有了一定的个性,但在情感方面,和其他同类诗的共性更多。诗歌第一节中说“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点明离别主题,可是到了最后一节,诗人有了变化,“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人对康桥情深一片,一刹那间产生了带走康桥云彩的痴想。但康桥的云彩,康桥美好的一切景物,是诗人能够带走的吗?如果诗人说:“我挥一挥衣袖/带不走一片云彩”,情调就偏于消沉。既然康桥的云彩和美好的一切景物都是带不走的,那何不顺水推舟,干脆不带走,让她们好好地在康桥美丽着,在诗人的心里美丽着并且追忆着。对康桥一往情深,却又不苦苦纠缠,因为有了如此通透的想法,所以诗人能够浪漫洒脱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离别的诗篇8

关键词:送别诗 情感 类别

由于古时候交通不便,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要吟诗话别以表达情感,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时至今日,送别诗仍是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类题材。而部分学生,对于送别诗情感的把握,往往停留于感性层面,只能抓住“伤感”“依依不舍”等常见的送别时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是细腻而复杂的,送别时的情感更如此,我们不可将其简单化。本文对送别诗歌情感内容作一个较为具体的概括分类,以便于学生能全面地掌握送别诗的情感类型。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其中,“凄凄”一词形象地点出了送别时内心的凄凉、愁苦;“袅袅”一词描绘的萧瑟、黯淡之秋景更增添了送别时的伤感;“看”,本来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是送别诗中最为常见的一类情感。

2.体贴入微的宽慰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在“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一句中流露伤感之意后,在后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温暧孤独的一剂良药。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三四句是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坦陈心志的告白

有的送别诗往往借送别明心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自己将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

5.前途艰险的担忧

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其中第三句,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 诗人代人设想,船停何处?投宿何方?通过渺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发出深情一问,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6.表明朋友间的深厚友谊

李白《赠汪伦》一诗的三四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是如此之深,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第四句用“不及”一词,将水与情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

7.积极奋发的勉励

鉴赏诗歌,一定要能知人论世,初盛唐的诗人在诗歌中总是充满一种积极乐观精神。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全诗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运用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的典故,诗人以此激励友人,希望他名扬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这一勉励,使全诗充满了积极奋发向上的豪情壮志。

8.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的最后两句“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诗人用笛声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昏暗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 “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将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充分地表达出来。

离别的诗篇9

关键词:情景交融 离别之情

成都近郊,杜甫草堂不远,至今耸立着一座薛涛的“吟诗楼”,点缀着蜀地的青山碧水,那是薛涛晚年所居之地。“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从王建的《寄蜀中薛涛校书》可知,她的美貌她的才情如何的倾倒一时。当时的大诗人元稹在薛涛四十岁时出现在她的生命里,并写了“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寄赠薛涛》)。卓文君和薛涛,两位才女,都是四川人。虽然薛涛生于长安,但她在年纪尚幼时就随父迁到了蜀地,可以说薛涛是在巴山蜀水的灵秀浸染中成长起来的。

薛涛,字洪度,幼时随父入蜀,因父早亡,遂沦为乐妓。虽为乐妓,但来往于幕府之间,以不凡的才艺而名躁一时的女才子有机会结识了很多的社会名流。她的文才也受到了当时许多大家的注目和赏识。她的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不论是送别友人,思乡念亲,还是酬唱寄赠,感怀民事,诗歌中都深蕴着诗人饱满的情感。昔人曾称道她“攻绝句,无雌声”。她的《送友人》是一首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送别诗,也是薛涛诗中较为著名的一首,是可与“唐才子”们竟雄的名篇。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唐薛涛《送友人》

这首诗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常被编入各种唐诗选本中。诗歌以传统的送别为题,表现诗人对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诗人对于离情的渲染,在她营造的凄凉氛围中得到了完全的发挥。诗歌留给我们的,是需用心去体会的诗人对友人悠远缠绵,牵连不断的丝丝情谊。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水中蒹葭,月夜寒霜,远山苍茫,离人凄怆。诗人不言秋,但秋山秋水秋月夜令人心生秋凉。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经·秦风·蒹葭》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吟咏。《诗经》中别离在水另一方的是梦寐以求的情人,而诗人将忍受的离别之苦则是因友人的远去而生发。这凄凉的夜景折散出的阵阵寒意,无不是来自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友人离别的凄寒感受。秋季相送格外难堪,“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离别的诗篇10

关键词: 赠别诗 意象 思想感情

诗歌侧重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离别,极有可能永不再见面,离别这种特殊的情境,往往给人们的心灵以巨大的触动和震撼,以往的和现实的种种复杂的社会体验和人生感悟也会在此时被激发和集中起来。因此,诗人十分重视这难舍的时刻。为了永久地记住这难忘的日子,诗人们总是赋诗赠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赠别诗。

赠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赠别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早在文学形成之初就已出现,如《诗经・卫风・燕》就写了卫君送别女弟远嫁的情景。其中“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伫立以泣”,读来让人忧伤。

赠别诗不仅仅是作者一时感情的表现,也不仅仅记录着远行之人或送别之人的人生与命运特别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深深地刻上了时代和社会的痕迹。历代诗人为更好地表情达意,常使用一些意象,通过意象组合,来传递感情。

所谓意象,就是诗中的艺术形象,它是经过诗人审美再创造的,渗透了主观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人感情的载体。纵观历代赠别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常常选用以下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不同的情感。

月是诗人们常用的一个意象。月亮的圆缺,象征了亲人的聚散,而不同的月亮,不同的月色,也给人不同的感受。“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秋天的月色,寒冷的风,渲染秋色,制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表现了不忍分别的心理。“乱烟笼碧透,飞月向南端。”(王勃,《江亭夜月送别》)月在飞,说明时间很快过去,表明话别时间之久,写出了依依不舍之情。“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王昌龄,《送郭司仓》)借眼前景色,抒发深厚情谊,贴切自然,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别离的时分怎能少了酒,因而酒作为一种意象,在历代赠别诗中也是经常出现的。“未尽樽前酒,妾泪已千行。”(范云,《送别》)酒还没喝,早已是泪流满面了,何等悲伤。“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柳恽,《临行与故游夜别》)酒已喝尽,再相聚却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日子,增强了伤感的调子。“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李白,《广陵赠别》)到底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借以销愁的酒用玉瓶装着,不再有伤感痕迹,表现了诗人浪漫豪放的性格。“惜别添壶酒,临歧赠马鞭。”(岑参,《送杨子》)写出了朋友之间情浓似酒的特点。

有酒就容易醉,在赠别诗中,诗人也常以酒醉为意象入诗。“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王昌龄,《重别李评事》)表面写送行欢宴,实则蕴含着惜别的痛苦。“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得相聚,所以今日非尽醉不足以销愁。“枕上未醒秦地酒,舟前已见陕人家。”(韩,《送客水路归陕》)酒还没醒,客已到家,真是送到家了,没有半点伤感的情调。

离别总有一些不舍,这就注定了泪也成了赠别诗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只有泪可出,列复情可吐。”(佚名,《丁督护歌》)情人不忍分别,可说什么呢?除了流泪,再也无话说。确实是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杜甫,《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离别之情写得感伤凄惨,悲怆动人。“一曲离歌两行泪,更知何地再逢君。”(韦庄,《咧萁上别李秀才》)分别时的悲伤,以离歌催人泪下,表达了深厚的情谊。“泪眼无穷似梅雨,一番匀了一番多。”(苏轼,《席上代人赠别》)多少的泪,一阵少一阵多,分别时的伤感,自然流出。

赠别诗中还有许多意象,如风雨,也是历代诗人爱用的,风雨可以衬托环境,也可以寄托情感。这时的风雨有了感受,不再是冷冰冰的自然界的风雨了。如:“风雨好东西,一隔顿万里。”(鲍照,《赠傅都曹别》)“秋风两乡怨,秋月千里分。”(范云,《送沈记室夜别》)“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柳恽,《临行与故游夜别》)“别有相思处,啼乌杂夜风。”(庚信,《别宋常侍》)“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王昌龄,《送魏二》)

云的漂泊无依,给了诗人不尽的想象,作为一种意象,云在赠别诗中经常出现。“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佚名,《李少卿与苏武诗》)“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应`,《别诗》)“落日川渚寒,愁云绕天起。”(鲍照,《赠傅都曹别》)“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李白,《送友人入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汉代以来,诗人还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无名氏,《送别》)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另外,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常用一些有感彩的词,如“寒”、“孤”、“秋”等来修饰自己选取的意象。“芸斋淅淅掩霜寒,别酒青灯语夜阑。”“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同作逐客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些意象的选取,很自然地就把诗人离别时寂寞、凄苦、孤独无助的心情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