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谚语十篇

时间:2023-04-03 01:59:44

气候谚语

气候谚语篇1

1、石柱出汗,大雨滚滚。

2、十雾九晴天。

3、早雾晴,晚雾阴。

4、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5、久晴夜风雨,久雨夜风晴。

6、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7、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8、春雾晴,夏雾雨,秋雾蒙蒙有点水。鹭飞溪河,洪水必然到。

9、直雷雨小,横雷雨大。

10、久晴见雾雨,久雨见雾晴。

11、头发响,风一场。

12、风吵有雨。

13、河里浮青苔,毕有大雨来。

14、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15、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到月半。

16、白鹭飞溪河,洪水必然到。

17、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18、朝霞雨,晚霞晴。

19、缸壁出水,会落在雨。

20、鸡早(进笼)睛,鸭早(进笼)雨。

21、木棉树开花,雨季要提前。

22、星光含水 雨将临

23、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

24、大棘开花好种棉,小棘开花好莳田。

25、未吃五月节粽,破裘不敢放。

26、老鼠做窝,寒流将到。

27、月光生毛,落雨居多。

28、朝有棉絮云 下午雷雨鸣

29、久晴天射线,不久有雨见。

30、燕子低飞,出门带蓑衣。蜘蛛结网屋檐下,外出要带雨伞或笠麻(斗笠)。

31、南闪四边打,北闪有雨来。

32、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

33、笋壳包蚤(跳蚤)来,芒花扫蚤去。

34、星星眨眼,下雨不远;星星闪烁,风力变强。

35、春雾晴,夏雾雨,秋雾蒙蒙有点水。

36、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

37、热头(太阳)送山,天光(明天)一般般。

38、西北天开锁 午后见太阳

39、长虫过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40、天上云交云,地下雨淋淋。气象气候

41、久雨刮南风 天气将转晴

42、南闪(电)三日,北闪对时。

43、燕子低飞,出门带蓑衣。

44、狗食(喝)水,天落(降)雨。

45、雷公先喝歌,有雨也唔(不)多。

46、日落射脚,三天内雨落。

47、东虹日出,西虹雨;晨虹有雨,晚虹晴。

48、雷打惊蛰前,四十九日不见天。

49、乌云在东,有雨也唔凶。

50、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51、好中秋,好晚稻。

52、对时雨 连几天

53、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蝼蛄唱歌,天气晴和。

54、月亮撑红伞 有大雨

55、云绞云,雨淋淋。

56、蚂蚁搬家,长虫(蛇)穿道,大雨滂沱。

57、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

58、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59、将下雨:春看海口,冬看山头。

60、晚上看见月亮、星星,明天会是大太阳。

61、白蚁绕灯飞,天将发(降)大雨。

62、春雾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63、蜘蛛结网屋檐下,外出要带雨伞或笠麻(斗笠)。

64、月亮撑蓝伞,多风去。

65、热(日指太阳)朗昼,两头溜。

66、早晨地罩雾,尽管洗衣裤。

67、朝起红霞晚落雨,晚起红霞晒死鱼。

68、热头射一射,落雨落到夜。()

69、缸穿裙,大雨淋;盐出水,铁出汗,雨水不少见。

气候谚语篇2

关键词 农谚;气候预测;应用

中图分类号 P4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244-02

农谚既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尤其是气象方面的谚语,对预测气候的变化,进而指导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意义。该文利用长治市近40年的气象资料进行普查,发现“重阳黑洞洞,来年好收成”,“八月初一洒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等气象谚语在指导当地旱涝预报和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以农立国”的历史。直至如今,我国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仍在与“公历”并行。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乡贤老农,根据他们对云、雾、雷、风、雨、旱、涝、丰、欠的观察及历代传承的经验,编造了许多农谚,作为安排耕作的依据,它们以口语、谚语相传,成为历代农民必知应会的信条。这些农谚虽不一一应验,却也还是有一定可靠性,对从事的农活、天气灾害的预防颇有裨益。结合现代气象理论和天气预报技术,归纳和提炼有关天气预测的部分农谚服务于农业生产,有其现实的意义和易于推广的价值[1-2]。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很大,因而在不同的地方,谚语的意义也不尽相同。那么,在用气象谚语作预报时,首先要搞清楚谚语的含义,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分类使用,找出天气演变的规律,以此作为气候预报的一种判据[3]。这些天气谚语,反映了季节气候特点之间的联系,通过对长治地区近40年的气象资料进行普查,发现下列气象谚语对长治地区的旱涝预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短期气候预测的气象谚语

相距一定时间2种天气气候之间有一定的变化联系,气象学上把这种联系叫做韵律。许多做天气气候预测的天气谚语是属于韵律性质的。

1.1 预报降水量

1.1.1 春雷来的早,雨水来的好。即春雷的迟早与夏季及7月降水量的多少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春雷3月响为早,6月响为晚。早雷时,7月的雨量≥180 mm,晚雷时,7月的雨量≤150 mm。早雷时,夏季的雨量≥430 mm,晚雷时,夏季的雨量≤295 mm。

1.1.2 腊月船不通,6月水来冲。即1月雨水少,则7月雨量多。

1.1.3 正月十五雪打灯,来年定是好收成。即正月十五有降水,对应春播期(4月10日至5月10日)降水量偏多。

1.1.4 正月初一有雪是旱年。即正月初一有降水,对应春播期(4月10日至5月10日),降水量偏少。

1.1.5 重阳黑洞洞,来年好收成。或重阳无雨一冬晴。所谓“重阳黑洞洞”,是指农历九月初九有雨或阴雨。“来年好收成”指下一年降水量偏多,庄稼丰收。若九月初九无雨,则对应下半年降水稀少。

1.1.6 八月初一洒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所谓“八月初一洒一阵”,是指农历八月初一这一天有降水,R≥0 mm,“旱到来年五月尽”,指冬季或冬春降水量偏少。

1.1.7 收秋不收秋,全看五月二十六。即阴历五月二十六前无雨,则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一般在8月),降水稀少,出现卡脖子旱,造成农作物减产。

1.2 预报霜冻

1.2.1 秋天暖,秋霜晚。即秋季气温偏高,则初霜冻将晚于历年平均值。

1.2.2 冬天暖,春霜晚。即冬季气温偏高,则终霜冻将晚于历年平均值。

1.2.3 春雷来的早,下霜也来的早。用来预报终霜冻比较适用。

1.2.4 雷打180 d,霜冻在眼前。用来预报初霜冻指标,意为春雷和初霜冻相隔180 d[4-5]。

1.3 预报温度

例如:春暖的迟,秋冷的迟;冬暖防春寒;年前立春过年暖,正月立春二月寒等等。

1.4 3个月韵律测气候

3个月韵律表现为季节之间的联系:如“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春季无大风,夏季雨水穷”、“大暑不雨秋天旱”、“夏寒秋长”、“秋水纷纷,冬雪满天”、“秋有旱,冬有冰”、“寒水枯,春水多”、“打冬雷,落春鱼”、“春雪百日雨”。

1.5 5个月韵律测气候

许多天气谚语反映天气气候5个月的变化和联系,大约相隔1个季节[6-7]。如“不得春风,难得秋雨”、“春有几次大风,秋有几次大雨”;“九里一场风,伏里一场雨”、“九九南风伏里旱”、“四九南风伏里旱”。

以上2组天气谚语主要是根据冬春冷空气活动来预报5个月(150 d)左右的降水天气。针对天气谚语进行验证,利用西风环流指数,查近5年1月冷空气活动与6月降水的联系,发现10次冷空气活动,8次在以后的150 d左右有降水过程,占80%,降水过程平均为3 d。由此可以看出,用5个月韵律预测气候变化,可靠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2 典型谚语的预报实例对比分析

2.1 “八月初一洒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

经对当地的气象资料对比分析,发现八月初一有降水,对应冬季降水偏少。

从表1可以看出,历年八月初一有雨的年份共19年,对应当年冬季降水量和春季降水量偏少的年份均为13年,预报准确率为68.4%。从春季的降水特征来看,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春季降水普遍偏多,利用谚语预报连续6年都是失败的,没有受到谚语的印证。但此方法应用十分简单,只要查下农历八月初一是否有雨就可大体断定冬季干旱趋势。

2.2 “重阳黑洞洞,来年好收成”

通过普查长治市历年日降水量的资料,发现农历九月初九有雨且日降水量≥0.0 mm时,对应下一年年降水量偏多。

从表2可以看出,历年九月初九有雨的年份共9年,对应下一年年降水量偏多的年份共7年,预报准确率为77.8%,可信度偏高。此方法应用简单,只要查下农历九月初九是否有雨就可大体断定下一年降水量多少。

3 结语

气候预测问题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在这里不再累述。单用一个谚语即做预报是不科学的,但它的神秘性与魅力也在于此,预报准确率也是我们气象工作者追求的一个目标,只有预报准确了,才能发挥气象预报的作用,因而能更好地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4 参考文献

[1] 王廷彩.气象谚语同农业生产的关系[J].现代农业,2012(6):76.

[2] 马晓虹,陈洁.气象谚语在海晏地区气候预测中的应用验证[J].青海气象,2007(2):26-27.

[3] 贾小龙,陈丽娟,高辉,等.我国短期气候预测技术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2013(6):641-655.

[4] 黄秀艳.常见气象谚语中的气象知识[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7-38.

[5] 邓昕.浅谈气象谚语在观测工作中的运用[J].四川气象,2004(1):57-58.

气候谚语篇3

【有关大暑节气的农业谚语】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24节气谚语

小暑收大麦,大暑收小麦。 农民谚语

小署大暑,灌死老鼠。 农民谚语

小暑小割,大暑大割。 种田节气谚语

芒种万物播,夏至做黄梅;小暑耘收忙,大暑是伏天; 种田节气谚语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种田节气谚语

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 种田节气谚语

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 节气天气谚语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 节气天气谚语

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 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 重雾三日,必有大雨。 天气谚语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 风静天热人又闷,有风有雨不用问。 瓦块云,晒死人。 天气谚语

芒种万物播,夏至做黄梅;小暑耘收忙,大暑是伏天; 种田农业节气谚语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种田农业节气谚语

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 种田农业节气谚语

小暑小割,大暑大割。 种田农业节气谚语

大暑摘瓜。 植物瓜果谚语,农业作物蔬菜谚语

雨水甘蔗节节长,春分橄榄两头黄,谷雨青梅梅中香, 小满枇杷已发黄,夏至杨梅红似火,大暑莲蓬水中扬, 秋分菱角舞刀枪,霜降上山采黄柿,小雪龙眼荔枝配成双。 植物瓜果谚语,农业作物蔬菜谚语

大暑早、处暑迟,立秋晚暑正当时。 农业天气谚语

大暑不割禾,一天丢一箩。(江西) 农业天气谚语

小暑捋,大暑割。

大家都知道“热在三伏”。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这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而且全国各地温差也不大。刚好与谚语:“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相吻合。大暑相对小暑,顾名思义,更加炎热。在《1971~2000中国地面气候资料》中,从30年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统计中可以看到:有一部分省区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出现在7月下旬,而绝大部分省区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都是出现在8月上旬,刚好都出现在7月下8月上的大暑时期。

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了。

台风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诗人陆游形象地描述了台风袭来时的壮观景象。在热带气旋家族中,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的破坏力是不言而喻的。于是,它们理所当然地成为夏季天气舞台上的主角。

根据1951~1995年45年的热带气旋资料统计,平均每年在我国沿海登陆的热带气旋有7个,登陆最多的一年(1971年)有12个,登陆最少的年份(1951、1998)仅有3个。在我国沿海登陆的热带气旋7月和9月一样多,平均都是1.9个;8月份位居第二,平均登陆1.8个。

长江中下游等地的高温伏旱

大暑节气时,我国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40℃的酷热也不鲜见。著名的三大火炉:南京、武汉、重庆在大暑前后也是炉火最旺。比“三大火炉”更热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安庆、九江等。每年最热的地方也不相同。2003年6~8月的最热城市是福州、杭州、长沙和南昌。当然最热的“火炉”,要属新疆的“火焰山”——吐鲁番。大暑前后,下午的气温常在40℃以上。旅居新疆的清代诗人肖雄在他的《西疆杂述》诗集中写到“试将面饼贴之砖壁,少顷烙熟,烈日可畏。”由此可见,“火焰山”的美称的确名不虚传。

大暑期间的高温是正常的气候现象,此时,如果没有充足的光照,喜温的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就会受到影响。但连续出现长时间的高温天气,对水稻等作物成长十分不利。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这样的农谚:“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烟”。可见,高温少雨是伏旱形成的催生条件,伏旱区持续的大范围高温干旱的危害有时大于局地洪涝。除长江中下游地区需要防旱外,陕甘宁、西南地区东部、特别是四川东部、重庆等地也要防旱。

实际上,伏旱并非年年都有,若遇盛夏副热带高压较弱,位置偏南或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两场台风降雨或时不时有些雷阵雨,就不会出现大范围伏旱。

“七下八上”北方汛期的关键期

所谓“七下八上”是指7月下旬和8月上旬,我国北方地区如华北(内蒙古、河北、山西、北京、天津)、黄淮地区(山东、河南)、东北南部以及位于黄土高原的陕、甘、宁部分地区,在此期间的暴雨天气相对集中。故“七下八上”也就成为防汛关键期的代名词了。

气候谚语篇4

关键词:哈萨克族;谚语;意象;积极心理治疗功用

中图分类号:I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22-02 收稿日期:2016-07-26

课题项目: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哈萨克语、汉语谚语意象比较研究”(XYZY2014KYB008);“《诗经》参照视野下的哈萨克族婚恋歌文化个性研究”(XYZY2016KYB003)成果。

作者简介:宋彩凤(1975―),女,山东青岛人,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谚语是民族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同民族运用谚语这一语言精华塑造民族性格。谚语的治疗作用往往是在谚语的运用中完成的,运用者利用民族心理中对文化和传统的继承,以典型意象作为载体,增加了谚语的积极治疗作用,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传统道德观念的熏陶。

一、马意象在哈萨克族谚语中的运用

谚语的积极心理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它们通常指向一种被人们认为积极有效的价值标准,人们认为它们能够纠正个体对这一指导原则的偏离。这在教育和劝勉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的规诫谚语中体现得最明显。为了使谚语达到更好的教育、警戒目的,哈萨克族谚语经常用马作为意象。马是哈萨克民族的“翅膀”,是哈萨克族最熟悉和喜欢的动物,它对故乡、对主人忠诚、勇敢,在哈萨克民族文化中是包含着能激励人生的丰富内容的精神形象,是一种美好人格的象征。与汉民族文学上更多地将“骐骥――士不遇”联系在一起完全不同,在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中,马形象正是和英雄、勇士联系在一起,和忠贞联系在一起。马意象在谚语中所传达出来的传统,也很好地继承了哈萨克民族自身文化的精髓。

哈萨克谚语说:“一句格言抵得上一只单峰驼的价值,一项忠告抵得上一匹好马的价值。”谚语很多时候像是给人们的忠告、提醒、劝诫、安慰、教育,发挥着自身的积极治疗功能。其中,马意象有时候充当着劝慰人们正确面对人生困境的角色:

高头大马有时肥,有时瘦;大丈夫在世有时穷,有时富有。

面对人生困境时,谚语成为治疗工具,将高头大马与大丈夫对举,马形象中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内涵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怒气像野马难以驯服,理智却尾后缓缓移步。

手是头的奴隶,脚是头的马匹。

马意象又成为一位哲学家,抚慰怒气冲天的人,引导善于思考的人。有时候又充当着某方面例子来表达对某类人的嘲讽,从而引起大家的注意:

不嗅到料袋底子,马不知饱。

这句谚语刻画了马吃料的习性,还用来揶揄贪嘴的人不吃光盘碗里的食物不知饱之相。哈萨克族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骑马是牧区人民从小养成的习惯,正因为日日相处,天天使用,哈萨克族对马的观察非常仔细,也善于在谚语中表达各式各样的态度和思想感情。

舍不得给马喂料的,迟早得步行;舍不得大方待客的,迟早会挨饿。

以马与人对举,教育人应热情待客。

再说那马日行千里,身上没膘,没人骑它;再说那人学问多,不知羞耻,人民不爱他。

说假话的人,骑的是四蹄不沾地的飞马,说真话的人,骑的是半天挪不动一步的灰马。

都以马意象强调好客、正直。谚语具有高度的知识性、思想性和哲理性,马意象正是三者的结合,它来自哈萨克族对马的习性的了解、对马的品格的喜爱,谚语也正是利用这一点达成了更加深刻的积极心理治疗目的。

二、英雄意象在哈萨克族谚语中的运用

在哈萨克族谚语中,英雄意象也是非常典型的载体,它承载着哈萨克民族文化中的勇敢、勤奋、忠诚、可靠等现实常模。萧兵先生在《中国文化精英》中认为:“英雄的一生必然是苦难的一生。他时刻生活在紧张奋斗和种种严酷的考验中……英雄的命运必然是:痛苦、折磨、危险、烧炼、战斗、奉献和牺牲。但是他不但安之若素,而且甘之如饴,流汗流血,而不流眼泪,带着伤口和欢笑去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直到奉献出生命。”这些对史诗中英雄的描述显示了民族对英雄的认识。谚语由于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在运用英雄意象的时候着重刻画主要特征,利用这些特征达到积极心理治疗的目的。英雄最大的特征就是勇敢:

英雄看到的是生,懦夫看到的是死。

学者为人民打开眼界,英雄为人民献出生命。

对死亡毫不畏惧,这是游牧民族必须培养的积极心理,生存环境严峻,布满了死亡的可能性,只有不怕死亡,猛打猛拼,才能减少死亡,扩大生存空间。

谚语还以精练的语言展示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的原因――勤奋、忠诚、可靠:

劳动使人成为英雄,不劳动使人成为可怜虫。

英雄的荣誉就是人民的荣誉,鱼的名气就是湖的名气。

英雄的财富是群众,英雄的荣誉在群众中间。

英雄之所以得到人们的敬爱,主要是因为他们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都是为人民争取利益,保护人民的幸福,英雄来自人民,也忠于人民。

与英雄意象相似的是好汉意象。在哈萨克族谚语中,英雄与好汉是有区别的,英雄更强调的是超众的勇敢、忠诚和奉献,好汉则更强调勤劳、荣誉、诚实的品格。如:

大地有了庄稼,才显得可爱;好汉辛勤劳动,才显得健美。

这则谚语强调的是勤劳能干的才能称之为好汉。

好汉肚里,存得住比金子重的秘密;淑女肚里,孕育着金头的儿子。

这块地比那块地差在哪儿,既然它长庄稼又育花朵?这位好汉比那位好汉差在哪儿,既然他言必行,行必果?

这两则强调的是诚实、守信的可以称之为好汉。还有正直、爱人民被看作好汉的特征:

好汉不侵吞你的报酬,土地有人不会使你徒劳。

同样,也强调好汉来自人民,顾惜自己的荣誉:

巴依夸他的牲畜,好汉顾他的名誉。

英雄和好汉意象承载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在游牧民族对抗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它们继承了人类积极进取的心理禀赋,激励着哈萨克族不断正视困难。

谚语中塑造的意象来自独特的民族文化,也塑造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从根本上来说,哈萨克民族用意象这种符号象征体系,成功地传递着哈萨克族文化的信息。哈萨克族对谚语的利用率也非常高,即使在一些调研论文中,都不断引用谚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表明谚语在平常社会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乌丙安.民间文学概论.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

(德)佩塞施基安.积极心理治疗:正向的理论与实践.李培忠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气候谚语篇5

浅论民间谚语的艺术特征

钱时马

(宣城市第二中学,安徽  宣城   242000)

 

 摘  要:民间谚语之所以深受群众喜爱,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具有适合人民群众欣赏趣味的艺术特征,即精炼性、形象性、音乐性。

关键词:民间谚语;艺术特征;精炼性;形象性;音乐性

民间谚语是民间文学中最精短的文学形式,是经过高度提炼而成的艺术品,是人民群众对宇宙自然、社会生活 深刻认识的结晶,是世世代代人民群众经验的宝库。在日常生活中,它常被人们 广泛运用,以增强表达效果。谚语之所以倍受人民群众喜爱,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具有适合人民群众欣赏趣味的艺术特征。

一、精炼性

 所谓精炼性,具体而言,就是形式精短,言简意赅。高尔基曾说:“谚语和歌曲经常是简短的,其中包含的思想和感情可以写出整部整部的书来。”例如,在安徽宣城一 带流传的谚语“农村不作颠,街上不冒烟”就简练而深刻。尽管只有区区十个字,但它所包含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它形象地表现了城乡之间紧密 的经济联系,说明城市商品的购买者主要是广大农民。只有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城市里商人才能生意兴隆。这条谚语对企业、对商家来说有着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努力开拓农村市场,必定大有 作为,商机无限。流传于甘肃一带的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只用十四个字就概括了西北地区气候一日多变的特点。再如“ 穷人的汗,富人的饭”这条谚语仅有八个字,就把阶级剥削的实质揭示得十分深刻。“精打细算,油盐不断”、“细水长流,吃穿不愁”这两条谚语都只用八个字告诉人们过日子不能铺张浪费,要勤俭节约。民间谚语的这种精炼性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深刻的分析力、高度的概括力以及运用语言的才能。因此,可以说,谚语是最天才的炼句。              正因为谚语精短,便于记忆,易于流传,所以谚语的生命力非常旺盛。

二、形象性

 谚语既是精炼的哲理诗,又是充满艺术形象的警句诗。谚语在长期流传中,经过群众加工、打磨 ,语言形象生动。例如“一青一黄是一年,一黑一白是一天”,用四种颜色这些视觉形象描写出草木由盛至 衰,黑夜白昼的交替,从而把时光飞逝的道理讲得十分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宁交双脚跳,不交咪咪笑”,也是富于形象性的谚语,它刻画了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日常生活中,“双脚跳”一旦情绪激动,就会暴跳如雷,但这种人往往把心放在表面上,把喜怒哀乐挂在脸上,没有多少城府,人们往往愿跟这种人打交道做朋友。而“咪咪笑”这种人表里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阴险狡猾,颇有心计。因此,人们不愿与“咪咪笑”这类人交朋友。

谚语的形象性还体现在比喻手法的运用上。比如“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是暗喻,把栽树比作修水库,形象地描写出植树 造林对于调节气候、作物生长的重要作用。又如“适时除稗草,秧如快马跑”,是明喻,用快马的疾驰来 描写秧苗生长之快,夸张地突出除稗草的重要。又如“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对比中含明喻,告诫人们无论是过日子还是做事情都应节俭,不能浪费。再如“树老根多,人老识多”,起兴中有比喻,是说老人见多识广,如同老树自然根多一样,这条谚语旨在劝告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应该多向阅历丰富的老人学习。

 正是因为谚语形象生动,易于理解,所以才会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

三、音乐性

 一般说来,民间谚语句式整齐,节奏匀称,押韵顺口,音调和谐,富有音乐美。

谚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整齐排列的双句。例如,“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天省一把,三年买匹马”,“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些谚语在韵脚上也十分和谐,节奏也匀称。

谚语用韵形式多样。有的以相同字尾构成声韵,如“人比人,气死人”、“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错过”、“人多讲出理来,稻多舂出米来”;有的字尾不同但韵脚相同,如“人心齐,泰山移”、“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富人四季穿衣,穷人衣穿四季”;有的交叉押头尾韵(头韵多用相同的字相押成韵),如“今天来客,往日有意;今天打架,往日有气”;也有头腰尾都押韵的,如“交人交心,浇花浇根”,腰韵有时也用相同的字相押成韵,如“种田不离田头,种园不离园头”;有的谚语虽不押韵,但平仄和谐,抑扬顿挫,铿锵有味,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上句四字平平仄仄,下句四字仄仄平平。

谚语富于音乐性,使得它 读来上口,听来悦耳,在人民群众的口耳相传中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总之, 正因为谚语具有如此高的艺术价值,所以它不仅倍受普通百姓喜爱,也受文人墨客欢迎,表现在创作中吸收民间谚语,借以丰富作品语言。民间谚语就这样在百口交诵、广泛流传中不断被加工润色,成为民间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

参考文献:                            .                      

[1]张紫晨.民间文学基本知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 

 

气候谚语篇6

母行千里而不愁,儿行千里母担忧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子不知父母恩。 —— 谚语

从小不知老娘亲,育儿才知报娘恩。 —— 谚语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谚语

德行与技艺,是子孙最美的产业。 —— 谚语

赐子千金,不如赐子一艺。 —— 谚语

入田观察,从小看大。 —— 谚语

言教不如身教。 —— 谚语

娇生惯养,没有好儿郎。 —— 谚语

月里婴儿娘引坏。 —— 谚语

孩子不好慢慢教,哪有挖井只一锹。 —— 谚语

树杈不修要长歪,子女不教难成材。 —— 谚语

老受夸奖的孩子,最容易放任自流。 —— 谚语

教子光说好,后患少不了。 —— 谚语

树小扶直易,树大扳伸难。 —— 谚语

牛要耕,马要骑,孩子不教就调皮。 —— 谚语

新衣裙头次就要洗净,人从小就要品行端正。(维吾尔族) —— 谚语

人从小时教,马从驹时训。(蒙古族) —— 谚语

衣服要从新的时候爱惜,孩子要从小的时候教育。(维吾尔族) —— 谚语

得过且过成大祸。 —— 谚语

人不教不懂,钟不敲不鸣,树不修不长,娃不管不成。 —— 谚语

幼小读书要琢磨,休怪老师批评多,生铁百炼才成钢,宝剑再快也要磨。 —— 谚语

家兴出孝子,家败出妖孽。

国威不可内伤,家丑不可外扬。

斗气不养家,养家不斗气。

亲人间的他恨比蝎子还危险。

生活在失去和睦的家庭里,等于生活在地狱里。

父之爱子,教以义方。

家庭不是别的,正是人类自己。

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

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若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立不住。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兄须爱其弟,弟必恭其兄。勿以纤毫利,伤此骨肉情。

人道之兴,必由夫妇。

母亲在家事事顺(阿尔科特)

只生不养的母亲不是真正的母亲(约·谢得)

人最终总要离开母亲(贺拉斯)

没有母亲,何谓家庭?(艾·霍桑)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萨克雷)

儿行千里母担忧

河里孩子岸上娘

慈母泪,有化学分析不了的高贵而深沉的爱存在其中(英国)

宁死做官的爹,不死讨饭的娘

母亲的击打决不会使孩子残废(犹太人)

走遍天下娘好,吃遍天下盐好

母亲的低语总是甜蜜的(英国)

父母的爱,为诸德之基(英国)

母爱最高尚(德国)

母爱之爱,春天常在(法国)

母爱只有做母亲的才知道(沃·蒙塔古)

孩子是母亲的生命之锚(萦福克勒斯)

甜不过蜂蜜,亲不过母女

女是娘的罗裙带

娘挂闺女,记在心里,闺女挂娘,急断肝肠

十朵菊花九朵黄,十个女儿九个像娘

苗好米好,娘好女好

有其母,必有其女(英国)

儿行千里母担忧

河里孩子岸上娘

娘痛儿,路样长;儿痛娘,线样长

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哭一场

娘想儿,长如江;儿想娘,扁担长

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意大利)

打在儿身,疼在娘心

慈母泪,有化学分析不了的高贵而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打铁不惜炭,养儿不惜饭。

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

十个叔叔抵不上一个老子,十件褂子抵不上一件袄子

气候谚语篇7

英语谚语一般都比较生动形象,有丰富的寓意,语言特征比较富有哲理,能够充分体现英美的文化特点。谚语是种民间语言,语论文联盟言活泼简洁,具有深刻内涵,在文学作品中合理运用谚语可以引发人们的思考。但一定要注意英语作品殊语句谚语的书面意思和实际表达意思的巨大差异,在翻译的时候要特殊对待。

1、英语谚语的特点表现

首先是词汇简洁,句式规整,比如说out of sight,out of mind. 眼不见,心不烦。

其次是音韵协调,朗朗上口,比如empty vessels make the most noise. 滴瓶不响,半瓶叮当。

再次是比喻形象,含义深远,比如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

2、对英美文学作品殊语句言语的误解

英美文学作品中有特殊语句谚语出现的时候,经常会翻译失误,比如莎士比亚的剧本the merchant of venice中有这样一句谚语“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对于这句话,梁实秋翻译为:“聪明的父亲才能认识他自己的儿子呢。”朱生豪翻译成:“只有聪明的父亲才会知道他自己的儿子。”《袖珍英语谚语词典》译为:“只有聪明的父亲才认识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贤父知其子或者知子莫如父。”《英语知识》中《关于父亲的名言》把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译为:“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明智的父亲。”等很多版本的翻译,但却没有一句是完全译出了原著的表达意思。《翻译的技巧》将这句话译成:“任何聪明的父亲都不见得完全知道自己的儿子。”《英文疑难详解》翻译为:“无论怎样聪明的父亲也不见得知道自己的儿子。”《英语惯用法大词典》解译成:“无论怎样聪明的父亲也不见得都了解自己的孩子。”这些都是正确的翻译。

3、正确理解和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殊语句谚语

只有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翻译,如果不能完全理解原文的表达意思,就不能正确的翻译出来。在英美文学作品殊语句的英语谚语与普通的陈述表达语句是完全不同的,它没有表达强调的意思,是需要反译的特别语句。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在主句中加入表达强调语气的词语,包括“再”或者“即使是”等。另外将原文的肯定与否定分别反译过来,比如说it is a dirty (foolish) bird that fouls (soils) its own nest. 再脏(傻)的鸟也不会将自己的窝弄脏。也就四,鸟不脏巢,人不毁家;it is a good workman that never blunders.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两句谚语的翻译就遵从了上面的方法,这就是对特殊语句谚语的特殊翻译方式。

4、英美特殊语句谚语的翻译方法

因为谚语是表达自己民族特点的文化的精华浓缩,即使是一样的谚语,但是因为不同的民俗文化背景,在表达的时候也有不同的方式。这样一来,在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谚语翻译中,要灵活进行,经过总结,一般的谚语翻译有几下几种方法,可以根据其特点灵活应用于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中。

第一,同义谚语借用。英语谚语和汉语一样存在很多修辞手法,和对仗排比的运用上都几乎相同,表达的意思也一致,这时候就可以采用同一谚语翻译的方法对作品中的谚语进行翻译,以使其符合原文表达思想,例如like begets like可以译成“龙生龙,凤生凤”。

第二,直译谚语。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要保留谚语的原有语言的形式,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以及原句内容,思想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尽量体现原文的表达内容。例如英语谚语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翻译成“禁果分外甜”。

第三,意译谚语。对于不能直译的谚语,其本身几乎不存在比喻修饰,一般其隐含的意思都不能直接解读出来,深入剖析,可以解读出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必依据原文形式对其翻译了。主要是在翻译谚语的时候重点把握其内容和寓意,使其表达符合全文的发展。例如when greek

转贴于论文联盟

meets greek.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应该译成“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第四,结合使论文联盟用。因为英美和中国的文化存在差异,其语言表达和习惯都有一定差距,在不能单一的使用一种方法翻译文学作品中的谚语时,可以使用直译和意译两者结合的方式对其翻译,直译可以将原文形象生动的意思保留下来,意译可以起到补充的作用,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原文。

5、英语谚语翻译时要注意的内容

首先要注意民族特点,要在翻译的时候保留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民俗文化,人们的生活习惯,不能用自己国家的民族特征对英语谚语进行理解,所以不能使用中国地名和人名的汉语翻译英文的谚语。

其次要注意口语化,一般谚语都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在翻译的时候也要特别强调这一点。例如the leopard can''t change its spots.书面化的翻译是豹改不了斑纹,是狗改不了吃屎。口语化的翻译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再次要强调艺术化,一方面要简洁用词,另外一点要对仗工整,尽可能保证译文能够韵律和谐,语感押韵,容易理解。比如men may meet but mountains never.译成“山和山无法碰头,人和人总会相遇。”

气候谚语篇8

《九九歌》之一

一九和二九,满天寒气冷飕飕;三九尖嘴九,滴水变成冻琉琉;最冷是四九,冰上行人结队走;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六九解冻九,渐渐舒开两只手;屈指数七九,脱下棉衣把路走;时节交八九,家家户户犁耙修;张口说九九,牛鞭遍野响不休;九九尽了九,冬去春来花草稠。

《九九歌》之二

扳指数九冷风来,毛衣外套滑雪衫;二九天气变了脸,大衣毛帽不支(顶)寒;三九四九冰封河,火炉旁边读报刊;五九禽畜圈里看,牛生新犊鸡下蛋;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黄青菜绿茵茵;八九吹面风不寒,收拾农具忙生产;数九尽了草木青,红红绿绿新春衫。

通过阅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两首民谚有如下特点:

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两首农谚每首只有短短九句或七句,但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九九歌》的命名,反映了沭阳人民的文化价值取向。我们中华民族向来以“九”为大,认为“九”是最吉利的数字,如“九九重阳”、“九九归一”、“九五之尊”、“一言九鼎”等等。名为《九九歌》,第一首歌正好九句,暗合“九”意。由于五六七九天气的变化不太大,所以第二首便合三为一: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黄青菜绿茵茵。读起来更加简洁易懂。

另外,从一些语句中可以透视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观。我们知道,“红色”是喜庆的象征,“绿色”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红绿相配不仅符合大自然的配色规律,而且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充满智慧的沭阳人民也许早已发现了这一规律,沭阳的俗语中便有“红配绿,看不足(看不厌)”的说法。所以第二首谚语便有“红红绿绿新春衫”之说。

二、形象生动的语言

两首农谚中使用了许多方言俗语,当地人读起来倍感亲切自然,充分表现了地方语言特有的淳朴和深刻,即便是外地人也能从中品味到其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如“尖嘴九、交、冻琉琉”等词。“尖嘴”在沭阳方言中意为“厉害、刻薄”,如,“这个人尖嘴毛唇的”,在这里充分表现出天气的干冷无情;“交”在沭阳方言中为“到”意,如“他交新年十八岁了”。“冻琉琉”指冬天雨雪天在屋檐下结挂成的冰柱,在本地还常用来指透明的物体,如称玻璃球为“琉琉球”。

还有一些表现物象的词语,准确地表现出数九天不同时节人和物的不同表现。有的再现了数九寒冬冰天雪地的酷冷,如:滴水变成冻琉琉。有的写出了寒冬中人们行动的艰难,如:冰上行人结队走。有的写出了春回大地,人间焕发出的新春喜庆气息,如:沿着河岸插杨柳、冬去春来花草稠、数九尽了草木青、红红绿绿新春衫。

在言语表达中,两首农谚充分体现了民歌的感情朴素、纯真、活泼的特点。如有一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二九天气变了脸。写出了二九天气的寒冷无情,变化无常,时而寒风凛冽、寸步难行,时而北风呼啸,滴水成冰。我们也能从中想像出人们在风中缩头拢袖的情景,形象生动,表意深刻。

三、真实独特的感受

这两首农谚,把人们在不同时节通过各种感官所获得的不同感受描述得淋漓尽致。如通过视觉来写时令景物的变化,如:冬去春来花草稠、韭黄青菜绿茵茵、红红绿绿新春衫、数九尽了草木青;通过触觉来写人对冬季来临的无奈和对春回大地的喜悦:扳指数九冷风来、满天寒气冷飕飕、渐渐舒开两只手、八九吹面风不寒;从听觉上来写入冬后寒流南下,北风呼啸的独特感受:一九和二九,满天寒气冷飕飕;还有写了春回大地,牛鞭不绝于耳的声响:牛鞭遍野响不休。

这两首谚语,还形象巧妙地通过入冬以后人们随时令而变的所有穿着打扮来表现对冬天的切肤之“感”,如:毛衣外套滑雪衫、大衣毛帽不支寒、脱下棉衣把路走、红红绿绿新春衫。

四、鲜明的时代特征

尤其让人欣喜的是两首农谚虽同出一地,形式上如出一辙,但内容却有所不同,从中可以透现出民歌的人民性和时代性特点。

几千年来,农业生产一直是华夏儿女生存发展的根本。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勤劳的农民,最紧要的应该是适时而耕、及时劳作。农事大于一切,所以要“家家户户犁耙修、收拾农具忙生产、牛鞭遍野响不休”。当然也充分反映了过去人们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从事农业生产仍然要依靠笨拙的木制农具和工作效率极低的耕牛。而在第二首中,却出现了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现代的时髦名词:毛衣外套滑雪衫、火炉旁边读报刊。这些名词的出现,充分地表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前后比照真可谓是沧海桑田,翻天覆地!

五、科学准确的结论

这两首农谚还形象地揭示了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时节气候的关系,与现代科学家竺可桢的物候学理论研究成果竟不谋而合,如: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九九尽了九,冬去春来花草稠。

农谚中“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之说,这里的“回阳”是有科学依据的。地理学、天文学研究表明,从冬至日也就是开始数九之日始,太阳已从南回归线渐渐向赤道转移。到了五九时节,天气明显变暖,太阳也离人越来越近了,当地的农民的“回阳”之说正与此不谋而合。

气候谚语篇9

关键词:日本 中国 谚语 翻译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239-02

谚语是产生于民间、并在人民群众中世代相传并带有讽刺、警示、知识、趣味性等意义的短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是一国语言乃至文化的代表。语言和社会是并存的,每个社会都包含人文风情、国民特性的文化,一个社会就是其全体生活史的总体。一般来说,从语言表现中可以看到该民族的文化特色。特别是作为大众智慧结晶的谚语,能够充分反映各民族的事物认知方法和思考方式。因此,该文通过对日语谚语翻译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中日两国文化中所存在的差异。

1 日本谚语的翻译

谚语在日语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翻译的时候区别于普通的文字。如果把日语谚语细分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翻译这些谚语的时候,根据分类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

1.1 来自中国的谚语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都是亚洲国家、汉字文化圈国家、儒教文化的国家,因此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日本文化长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日语中有大量来自于中国的谚语。在引入这些中国谚语时,或者后面在使用的过程中为了使它们适应日语的表达习惯,并且能够更好的在日本国民中流传,大部分谚语都经过了加工改造。对于这些谚语,翻译的时候最好使用还原法,也就是说按照原型翻译就可以了。比如,「青は{よりいでて{よりiし(『荀子・劝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五十i百i(『孟子・粱惠王五十步笑百步、「瓜田李下一瓜田に履を{れず、李下に冠を正さず(中国古诗『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举以下例子:

「どこでお会いです、|京ですか

「いやここで、|京へは、も二十年の出ん。近はとか言うものができたそうじやが、ちよっと\ってたいような荬する。

「まらんものですよ。やかましくって

「そうかな。蜀犬日にほえ、遗T陇摔えぐというから、わしのような田h者は、かえってこまるかもしれんてのう

「困りやしませんがね。まらんですよ「そうかな

译文“在哪里碰到的?在东京?”

“不,在这里碰到的,东京我有二十年不去了。听说近来有一种车子叫做电车。我倒想去坐坐呢。”

“无聊的东西!嘈杂的很。”

“这样的么?所谓蜀犬吠日,吴牛喘月,像我这样的乡下人,也许反而觉得不便呢”

“不是不便,是无聊。”“这样的么?”

原文中「蜀犬日にほえ、遗T陇摔えぐ这句谚语就是来自于中国。翻译过来就是“蜀犬吠日、吴牛喘月”。「蜀犬日に吠え指的是因为疑神疑鬼所以过度害怕。而且,因为见闻少所以无知,因此用来比喻即使对于一些很平常的事情都会感到很惊讶。有时也用来指见闻少的人对优秀的人品行持怀疑的态度。这个谚语出自于韩愈的信。“蜀中山高雾重,见日时少,每至日出,一群犬疑而吠之。”即使在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也提及到,蜀南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如果出太阳的话,一大群的狗就会一起吠。「遗T陇摔えぐ比喻过于疑心疑鬼。主要因为怀疑而担心,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臣犹吴牛,见月而喘。”江苏、浙江一带的水牛很怕热,月亮一出来就以为是太阳,所以在喘气。

1.2 日语中固有的谚语

这类谚语大部分有出处。比如:

(格式可参考此处)「きじもQかずば(祸从口出)

「Lいものにはまかれよ(胳膊扭不过大腿)

「地zは壁一重(咫尺之间便是地域;一失足成千古恨)

「长媳灸芩陇摔り这句谚语用中文来翻译的话,就是“真正的意图不在这里”、“声东击西”、“别有用心”,也可翻译成“醉翁之意不在酒”。「长媳灸芩陇摔り这句谚语背后有一个故事。明智光秀对主君织田信长产生了谋反之心,最终袭击了住在本能寺的信长。但是,在这之前,光秀一次也没有表明过其意图,只是说要进攻毛利氏。途中,光秀一指东方,“敌在本能寺”,起兵谋反,讨伐信长,率军攻入本能寺。这句谚语从字面来看,并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这种情况下,首先得从字面来挖掘谚语深层的意思。一般,翻译日本固有谚语的时候,有两种基本的方法。第一种是转换成与汉语意思相近的谚语、歇后语、成语。第二种则是如果不能翻译成汉语的谚语和成语的时候,尽量要使之简单易懂且合乎汉语的表达习惯。

1.3 从西方传到日本的谚语

这些谚语并非民间的传说,而是大部分出自文学作品,特别是出自于《圣经》,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西方传来的谚语在中国也有与其同等意思的。比如:

「知Rは正xなり(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

「健康は富に伽搿梗家有万贯财,不如一身健)(Health is better than wealth.)

「rは金なり(时间就是金钱)(Time is money.)

2 从日本谚语的翻译看中日文化差异

从中日两国谚语来看,两国在很多方面拥有共同性。但是,另一方面,因为历史、地理环境、生产活动和人的生活习惯、思考方式等的差异,风土人情和宗教文化等也有各种不同。

2.1 共通性

2.1.1 共同的农业文化

中日两国的谚语都是人们口头代代相传下来的东西。以前,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人们希望社会得到发展,因此觉得有必要把自己从劳动中得到的知识传颂给后世。谚语,这种既简洁又精炼的语言,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在文字出现以后,农民依然用谚语来传达所了解的知识,逐渐地产生了更多新的谚语。因此,与农业生产和天气有关的谚语的典型例子就相当的多。

日本:「秋荒れ半作(秋荒收成减半)

「の白が急に散れば大L(破白云急散必有大风)

中国:「r家は一技の花,すべて粪尿しだい(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清明b雨四月の空、Nまき取り入れWれるな(清明谷雨四月天,播种早秋莫迟延)

另外,由于中日两国的谚语作为广泛在民间使用的一种通俗简洁的语言,因此,使用范围很广,在生活中也被广泛的使用。

日本:「猫に小判(对牛弹琴)

「犬と猿(水火不相容)

中国:「身上有屎狗跟踪(粪のついている体には犬がついてくる)

「人の心のくことなきはまるで蛇が象をむよう(人心不足(犹如)蛇吞象)

2.1.2 共同的作用

两国谚语的作用大体上是相同的,可以分成下面三点:

(1)反应生活的智慧。

日本:「朝雨は睛れの兆し(晨雨预兆晴天)

中国:「春分秋分、昼夜が等分(春分秋分,昼夜等分)

(2)蕴含人生的教训。

日本:「出る杭は打たれる(枪打出头鸟)

「可爱い子には旅をさせよ(对爱子不可娇生惯养)

中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の欲せざる所は人に施すなかれ)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人寄れば、文殊の知{)

(3)用作事物的比喻。

日本:「猫に小判(对牛弹琴)

「鬼に金棒(如虎添翼)

中国:「说曹操,曹操到(うわさをすれば、影がさす)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自が特技をk]する)

2.2 不同点

2.2.1 自然环境的差异

众所周知,文化直接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中日两国谚语的表现也会有不同。日本是一个岛国,在太平洋暖流和千岛寒流的影响下,海洋渔业非常发达。因此,日本人接触海产品的机会就非常多,关于海和鱼的谚语也非常多。比如「海に千年川に千年(老奸巨猾)「河豚は食いたし命は惜しし(想吃龙肉,又怕下海)「腐っても(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比起岛国的日本,中国国土辽阔,被陆地包围。在北方,畜牧业很发达,有很多关于马和牛等哺乳动物相关的谚语;而在南方,农业比较发达,关于农业的谚语就相对较多。比如:「生まれたばかりの子牛は虎を恐れず(初生牛犊不怕虎)「羊の毛は羊の体から取れる(羊毛出在羊身上)「一年のは春にあり(一年之计在于春)。

2.2.2 历史传统的差异

日本虽然从古代就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但是,由于中日两国历史背景和传统的差异,即使在表达同样意思的谚语上,表现方式也是不同的。比如说,日本人用「花は@木、人は武士这句谚语来赞美人是因为樱花在日本是美的象征,而武士是日本民族精神的化身。中国人则用“人中吕布,马中赤免”来夸奖人。吕布是东汉末年有名的一位武将,非常的勇猛,被称为“飞将军”,而“赤兔”是“吕布”的一匹马,跑得非常快。因此,用这句谚语来比喻非常优秀的人才,万里挑一。

2.2.3 风土人情的差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上的人,思想观念也不同,为人处事不同,文化性格特征也不同,而这种差异就会相对地影响到对事物的看法。以动物为例子,中国人虽认为狗是一种非常忠诚对人非常友好的动物,但是,另一方面,却也有很多类似于“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改不了吃屎”这种不好的评价。相反,日本人对于狗的态度却格外的宽容。再比如说,在中国说到鸟,就会想起恶势力或者不祥的预兆。比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乌合之众”等等。但是,在日本,大部分关于鸟的谚语都是好的。比如,「酩涡兴、「今Qいた酩もう笑う、「斛の争い。

3 结语

谚语大部分来自于民间,是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是勤劳大众智慧的结晶,是一国语言乃至文化的代表。通过对日语谚语翻译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日两国在很多方面拥有共同性。但是,另一方面,因为历史、地理环境、生产活动和人的生活习惯、思考方式等的差异,风土人情和宗教文化等也有各种不同。认识中日两国文化中所存在的差异,对我们学习日语了解日本社会文化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参考文献

[1] 彭丹,吕婧.中日文化差异及日语习语的汉译策略[J].考试周刊,2007(10):17-18.

[2] 王和平.汉语谚语和日语谚语的比较研究[J].中国校外研究,2012(11):120.

气候谚语篇10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节气谚语,欢迎大家阅读!

节气谚语1立夏小满雨水相赶。(梅雨季节雨水多。)

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鳞云重叠,翌朝必起大风。)

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雾浓必大旱,夏则大雨。)

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四月农作物忌长雨,收获不多。)

四月廿六海水开目。(入夏之後,海水浪潮渐大。)

五月端午前,风大雨也连。

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日出时,有红云是台风兆。)

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未过五月节,天气尚未稳定。)

六月十二,彭祖忌,无风也雨意。(台风季节,没有风也有雨意。)

六月绵被拣人甲。(六月身体虚弱,尚须盖绵被。)

年惊中秋,月惊十九。

节气谚语2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簑。(田蠳群聚群飞乃雨兆。)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下雨,五月多雨,六月久旱。)

早落早好天,慢落遘半暝。(晨下雨,午後阴转晴。午後下雨,就会到半夜。)

霜降,出无齐,牵牛犁。(霜降时,稻穗长不齐,收获不好。要重新拖牛耕地。)

十月日,生翅,贫弹查某领袂直。(十月白天短,太阳下山快。懒女人工作不完。)

晚雾即时收,天晴有可求。(夕暮添雾易散,翌日天晴有望。)

送月雨,後月无焦土。(月底下雨,占下月雨多。)

落霜有日照,乌寒著无药。(阴冷天气,虽落霜,如有日照可温暖,否则就冷了。)

大寒不寒,人畜不安。

初三四,月眉意。十五六,月当圆。廿三四,月暗暝。

节气谚语3晚看西北黑,半暝仔起风雨。(傍晚,西北天上有乌云,半夜有风雨。)

十二月初三,黑龟湳,落雨落甲廿九暗。(十二月三日若下雨,下到廿九日除夕。)

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在月初,年底很寒冷。)

冬节月中央,无雪也无霜。(冬节在月中,当年冬天很少有霜雪。)

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冬节在月底,冬天不会冷,会冷在次年一二月间。)

节气谚语41) 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落雨到月半。

2) 乌云若接日,明天不如今日。(乌云近日)

3) 正月雷,二月雪,三月无水过田岸。(三月水少不够灌溉)

4) 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夏天早来,却因涸早,晚冬收获减少。)

5) 五月端午前,风大雨也连。

6) 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日出时,有红云是台风兆。)

7) 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未过五月节,天气尚未稳定。)

8) 六月十二,彭祖忌,无风也雨意。(台风季节,没有风也有雨意。)

9) 六月绵被拣人甲。(六月身体虚弱,尚须盖绵被。)

10) 年惊中秋,月惊十九。

11) 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簑。(田蠳群聚群飞乃雨兆。)

12)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下雨,五月多雨,六月久旱。)

13) 闪烁的.星光,星下风会狂。(星光闪烁,夜虽晴,有大风。)

14) 雷打蛰,雨天阴天四九日。(惊蛰日鸣雷,雨或阴的天气会有四九日之久)

15) 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二三月冷暖不定)

节气谚语51、立夏种绿豆。

2、立春晴,雨水匀。

3、立夏芝麻小满谷。

4、立夏前后种络麻。

5、立夏前后,种瓜点豆。

6、立秋响雷,百日见霜。

7、一穗两穗,一月入囤。

8、麦秀风摇,稻秀雨浇。

9、立夏的玉米谷雨的谷。

10、立夏种麻,七股八杈。

11、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

12、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

13、春天孩子面,冬天后奶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