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想象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08 21:36:33

奇妙的想象作文

奇妙的想象作文篇1

这天晚上,结束了一天愉快的学习生活,我早早地进入了梦想。在梦里,我梦到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妹妹一起去野外郊游。我们走着走着,来到了一片大森林中,森林里满是各种各样的苍天大树,还有一条小河哗啦啦唱着歌从中间流过。远处还有几座绿绿的高山,真的是山川秀丽、风景独美呀。

我和妹妹快乐地沿着小河奔跑,好奇地左看右看,忽然发现脚下有一粒种子。我们急忙把种子捡起来,妈妈说就埋在小河边的土里吧,它会自己成长的。于是我和妹妹就把种子埋在了河边,还用矿泉水瓶舀起半瓶河水浇了上去。只见这粒种子慢慢开始破土发芽,枝丫不断地往上长,越长越快、越来越高,一下子就长成了一棵大树。树枝上还开出了几朵鲜艳的小花,我和妹妹忍不住拍着手喊道:好漂亮的花儿呀,真是太神奇了!

过了一会,只见花朵逐渐掉落,枝头上长出了好多的果实。仔细一看,有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子,还有红白相间的水蜜桃,我们真是又高兴又惊讶。爸爸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摘下了好多水果。妈妈把水果放到篮子里,在小河清澈的水里清洗干净,我和妹妹连忙一人拿起一个放进嘴里,嗯,真的好甜,好好吃。妹妹开心地说着。我跟爸爸说剩下的水果我和妹妹要带回学校,让好朋友们一起分享。爸爸笑着说这样很好,懂得分享给别人,才能有更多的朋友和更多的收获。

真是一粒神奇的种子,真是一个美妙的梦。

奇妙的想象作文篇2

这天,我正在给孩子们讲述《逃家小兔》。

“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小兔子还会变成什么?会怎么和妈妈说?妈妈又会怎么回答?”

有一个孩子站起来不假思索地说:“小兔子想变成泥土,他会这么跟妈妈说:‘如果你变成树,我就变成泥土,躲在你的脚下,让你看不到我。’”

紧接着,孩子马上变换角色,变成妈妈:“如果你变成泥土,我就变成蚯蚓,给你松土,让你能自如地呼吸。”

在这自问自答中,我被深深折服,孩子的语言诗意又符合科学常识。

我追问道:“你的想法很有意思哦!你怎么会想到小兔子变成泥土,兔妈妈变成蚯蚓的呢?”

孩子听了,反倒问我:“老师,你忘了,你给我们讲过《蚯蚓的日记》,《蚯蚓的日记》里,蚯蚓妈妈告诉小蚯蚓,它们松土,是为了让地球能自如地呼吸。”看着孩子一脸“就这么简单”的神情,我羞愧于自己的健忘、思维的孤立和呆板。

从那以后,我有意识地留意,讲过的绘本故事,哪些会在儿童心中扎下根来,并在新的绘本学习中显露“痕迹”。原先未加留意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一留意,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发现孩子们的“胃口”在不知不觉中变大了,他们的读图能力、读文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快速地增长,愿意走进故事、参与故事发展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他们经常会把这一故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到另一个故事中,把这一故事中讲到过的知识运用到另一故事中,把对这一个故事中的角色情感投射到另一故事的同一角色中……他们自如地在讲过的绘本故事中穿梭,体验创编新故事的美妙。

这些行为,是儿童在无意识地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和阅读经验。此时,我想,如果我有意识地把拥有共同点的绘本组合成“绘本群书”,在课堂上,让“绘本群书”如海浪般一浪接一浪去冲击儿童的精神世界,又会激发他们怎样的读写欲望,产生怎样的读写效果呢?

绘本群书读写,就在孩子们的呼唤中走出来了。

一个理念:“读”大于“写”

因为没有群书读写的教学经验,在课堂开展读写活动自然心里没底。我上网搜索“群书阅读”,跳出的网页并不多,打开看看,均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和策略。

倒是蒋军晶老师的课堂群文阅读给了我一些启发。蒋老师认为,群文阅读,从课堂阅读现场看,强调的不是学生阅读文本数量的增加,而是对阅读教学价值的一种追求。群文阅读倡导“发现至上”的理念。速读、体验与思辨,是群文阅读实践课堂教学的核心关键词。

绘本教学的核心理念也是“发现至上”,发现图画的秘密,发现文字的美妙,发现图文结合中的趣味……绘本阅读,让儿童敏觉于文字的存在,流连图画提供的多元想象空间,并在“图”“文”结合的阅读过程中,生发无限创造可能,他们会自然地“走进”故事,和故事中的角色同呼吸、共命运,体验着角色的悲欢,构建出一个又一个充盈自身个体经验的故事。

提供具有共同特质的多个绘本,让孩子们在“绘本群书”中纵横穿梭,引导他们多面向阅读,多角度收集信息,不断获得发现,再通过交流、讨论,达到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目的。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方式的“写”,呈现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收获。这样的绘本群书读写活动,是回归儿童本身,顺应儿童本源,扎根儿童的实感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儿童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和读写实践中,获得读写经验,促进个体成长。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绘本读写当以“读为主”,以“写为辅”。在“读”中,体验阅读的美好,对整本书阅读产生亲近感,从而爱上阅读,这是绘本读写最大的价值所在。“写”是“读”的自然之果,切不可过分放大“写”。

群书组合有原则

绘本群书读写,教学材料的组织是关键。也就是说,把哪几个绘本如何放在一起是教学的关键。“教师为什么选取这些绘本”“这些绘本之间的读写联结点在哪里”“这些绘本该如何进行加工、调整及再创造”等等问题,都要有清晰而全面的思考,如此,绘本群书读写才能跳脱“书籍数量叠加”的简单模式。

在绘本群书读写中,要明确几个观点:一是“群书”是彼此互相依存、互相交融的学习材料,它们共同作用于读写活动,不存在主次之分;二是“群书”具有某些内在的关联性,且这些关联性使儿童通过阅读能够发现,能够认识,能够产生新的意义。

以下是我在绘本群书组合时遵循的几个原则:

1.可联结

选取组成“群书”的绘本,在绘本与绘本之间、儿童与绘本之间要具有可联结性。这种联结,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

追索联结。根据多个绘本间的人物、情节、语言、图像、主旨等的显著相同或相异进行联结,在比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自由联系。即绘本故事同儿童自身经验相联结。在群书读写中,引导儿童置身其中,享受故事的美妙和读写的愉悦。

2.可对比

如果说“联结”是由此及彼的过程,那么“对比”则是对绘本群书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有目的地进行比较阅读。对比过程,强调儿童发散性的思维,在绘本群书中能够选出一两个最能刺激儿童兴奋点的环节、内容,或提出某个问题。

绘本群书的可对比性,容易引发儿童的讨论,甚至争论,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就容易打开话匣子,畅所欲言。这样的群书材料组合是最佳的。

3.可统整

绘本群书的组合,还要关注到可统整性。儿童在教师的引领下或用自己的方式对绘本群书作比较赏读后,可以得出整体性的结论,将原来不同绘本中本无联系的若干信息,经由联想、类比、分析后重新加以排列组合,形成新的优化信息群。

群书组合的方式

有了这样的组合原则,就会衍生出多种绘本群书读写的组合方式:

1.同一作家系列作品的组合

每一位作者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绘画风格。在系列作品中,这种风格的传承和运用会更加明显,表现在人物角色相同、叙述方式相近、绘画风格统一等等。这种相同或相似的呈现方式,近似于文学作品的反复手法,利于实现儿童在阅读比较中发现的准确性。在这种可预测的比较阅读中,不断地发现,乐此不疲,语言和思维均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以下作家的同主题系列作品是儿童的最爱。

谢尔・希尔福斯坦系列:《失落的一角》《失落的一角遭遇大圆满》。

安东尼・布朗系列:《我爸爸》《我妈妈》。

宫西达也系列:《我是霸王龙》《你真好》《永远永远爱你》。

李欧・李奥尼系列:《一寸虫》《自己的颜色》。

庆子・凯萨兹系列:《狼大叔的红焖鸡》《我的幸运一天》。

中江嘉男、上野纪子“鼠小弟”系列:《想吃苹果的鼠小弟》《鼠小弟的小背心》《鼠小弟,鼠小弟》

……

2.不同作家相同主题的组合

很多绘本,虽然作者不同,但是反应和表现的主题却完全相同。如“自我认知”“爱护环境”“亲子感情”“认识死亡”等等。每一个主题,都可以罗列大量的优秀绘本。一次主题群书读写,犹如把儿童带进一个绚丽丰富的世界。

不同作家相同主题的群书读写,便于帮助儿童建立一种鲜明的主题意识,逐渐体会到阅读是有明确意识的,从而逐渐增强阅读的主动性,培养儿童理性阅读的意识和能力。

3.比较性赏析读写系列组合

选择相关的绘本,就某一个点,进行比较式赏析与读写,也是绘本群书读写的另一种组合方式。

关注人物形象的比较读写

庆子・凯萨兹的《我的幸运一天》和阿兰・麦特《挖鼻孔的大英雄》组合。这两个故事的内容都是讲小猪如何战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小猪冷静、智慧,读完后令人印象深刻。

关注故事情节的比较读写

庆子・凯萨兹的《我的幸运一天》和阿兰・麦特《挖鼻孔的大英雄》组合。这两个绘本故事除了人物形象相似外,故事情节也极其相似。都是讲小猪被敌人所抓,动脑子想办法,最后逃离魔爪。故事情节非常相似,只是采用的逃离方法不同。

关注绘画风格的比较读写

日本新美南吉创作的《小狐狸买手套》,在我国市场上就有多个版本的绘本,有黑井键绘图、彭懿翻译的《小狐狸买手套》,还有若山宪绘图、崔维燕翻译的《小狐狸买手套》。画家不同,绘画风格自然不同,细节处理也不同。把这样的绘本放在一起阅读,儿童的发现会让我们惊叹。

关注表达方式的比较读写

英国罗伦・乔尔德的《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和英国艾伦・杜兰的《汉堡男孩》,这两本图画书都是讲挑食儿童的故事。《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讲了一个叫查理的男孩哄妹妹罗拉吃东西的故事,故事就在兄妹之间俏皮、充满想象力与游戏色彩的对话中展开。《汉堡男孩》也是讲一个叫维尼的小朋友除了汉堡什么都不吃,结果变成了巨型汉堡后发生的一系列惊险故事。故事想象丰富,惊险刺激。两个绘本以挑食为主题,但是表达方式截然不同。

关注思辨色彩的比较读写

美国琼・穆特的《石头汤》和美国德瑞克・莫森(文)、泰拉・葛拦罕・金恩(图)的《敌人派》组合。《石头汤》讲述了三个和尚来到一个饱经苦难的村庄,用煮石头汤的方法,让心肠坚硬、不愿接纳任何人的村民们懂得分享,明白付出越多回报越多。《敌人派》则讲述一个小朋友如何将自己的头号大敌人变成好朋友的秘诀。这两个故事都是从心灵的封闭走向开放,从坚硬转向柔软,思辨色彩浓,具有生活指导意义。

关注绘本主旨的比较读写

德国赫姆・海恩的《最奇妙的蛋》和日本中川李枝子(文)、山胁百合子(图)的《古利和古拉》组合。这两个绘本除了赞赏、爱、快乐等主旨外,还都有一份对创意无限的追求。《最奇妙的蛋》,传递出“奇妙”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是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都值得赞美。《古利和古拉》故事里,创意就像泉水,汩汩流出:做蛋糕场地选择的逆向思维,把材料拿到现场做;鸡蛋壳可以做成什么呢?无不吸引着儿童边读边围绕主旨放飞想象。

当然还有其他不同的角度,如“语言风格”“故事结构”等等,只要儿童有兴趣,都可以作为群书比较读写的关注点和切入点。

群书读写课堂范例

绘本群书组合,侧重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组合方式,读写活动的形式也会多种多样。即便是相同绘本的组合,也可以从不同的读写角度开展教学活动,这就决定了低段绘本读写的教学实施没有固定的方法。

下面,我就以二年级《最奇妙的蛋》与《古利和古拉》的组合为例,对低段绘本群书读写课堂教学的实施做一管之窥。

一、《最奇妙的蛋》与《古利和古拉》绘本群书读写教学设计

1.绘本故事简介

《最奇妙的蛋》就像一个用亮水彩创造的童话世界。讲了三只母鸡都认为自己是最漂亮的母鸡,因为吵不出个结果来,决定去请教国王。国王告诉她们:长得好看不好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会做些什么。他还做出了承诺:哪只母鸡下出的蛋最奇妙,他就封谁当公主。三只母鸡,一只下了最完美的蛋,一只下了鸡蛋中最大的蛋,还有一只下了鸡蛋中最奇怪的蛋。三只鸡蛋各具特色,最后,国王把三只母鸡都封为公主。

《古利和古拉》讲了田鼠古利和古拉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做好吃的,吃好吃的”。他们在森林里捡坚果,发现了一个大鸡蛋,想了很多办法也搬不回去,只能回家拿来做蛋糕的材料和工具,在森林里烤蛋糕。蛋糕烤好了,就和森林里的动物们一起分享,吃了个精光。最后作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会用鸡蛋壳做什么呢?作家在最后一页里说“用大大的蛋壳做了一辆汽车!哈哈!它们一边唱歌,一边开着蛋壳汽车回家了”。想法大胆、奇妙,富有创意。

2. 读写线索联结点确定

这两个绘本组合为读写结合教材,以“奇妙”为线索联结点。第一个绘本侧重主旨理解,借此帮助儿童打开认识“奇妙”的窗口――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奇妙”;每一种“奇妙”的形式都值得称道;“我”也可以拥有“我自己”的奇妙……第二个绘本侧重对“奇妙”的个性理解和创意表现。

3. 教学目标

(1)倾听故事,感受故事的美好;

(2)学习运用推测、联结、图像化、统整等阅读策略参与阅读绘本故事,体验阅读的快乐;

(3)围绕“创意”,画画鸡蛋壳的妙用,并能用几句话展开想象写话。

4. 课前准备

(1)准备绘本《最奇妙的蛋》《古利和古拉》的PPT。

(2)每人一张绘写学习单。

(3)铅笔等绘写工具。

5.读写活动流程

第一板块:感悟“奇妙”内涵

(1)预测:最奇妙的蛋会是怎样的蛋?

(2)为什么说它是“最奇妙的蛋”呢?听老师讲故事,感悟到三只蛋各自的奇妙。

(3)重点观察最后一页的图像:这三只蛋还奇妙在哪里?(能孵出富有各自特色的奇妙的小鸡。)

(4)对“奇妙”表现方式的讨论和统整:三只鸡蛋的想象各具特色;孵出的小鸡承传鸡蛋的特点;在表现“奇妙”时,注重前后之间的联系。

第二板块:听说“奇妙”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古利和古拉》,讲述中间可根据实际需要,结合说说、读读、唱唱、猜猜、做做等。

(2)说说古利和古拉会用鸡蛋壳做什么,并用简笔画画出来。

(3)四人小组交流,评出组内最奇妙的想法,在班级里汇报。

(4)给同伴提出修改建议,完成绘本群书读写学习单(除“写”之外的内容)。

第三板块:创编“奇妙”故事

(1)自由创编。想象古利和古拉会用鸡蛋壳做成的物品干什么?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把这个小故事写下来,完成学习单中的写话。

(2)交流分享。展示分享绘写的故事。

(3)对比完善。呈现原故事结尾,再次感悟“奇妙”。

(4)完善自己的画面,像作者一样添画一些东西,让整幅画看上去更丰富、更好看。

(二)《最奇妙的蛋》与《古利和古拉》绘本群书读写学习单

《最奇妙的蛋》与《古利和古拉》绘本群书读写学习单

学生的作业令老师欣喜,他们不但完全有能力读懂绘本中“奇妙”的主旨,而且结合自己的经验,尽情展开想象,读写作品创意迭出:有的把蛋壳倒过来,做成了屋子,缕缕炊烟从烟囱里飘出;有的做成了帽子,古利和古拉戴在头上,神奇极了,动物们都羡慕地看着他们;有的做成了吊床,古利和古拉悠闲地躺在蛋壳床里;有的变成了游泳池,古利和古拉舒舒服服地在里面泡澡;有的变成了花盆,里面的花儿开得正艳;有的变成了尿桶,古利和古拉在往桶里撒小便……

奇妙的想象作文篇3

在菠萝城里,有着一所梦想小学。梦想小学,就是为梦想而生的!这是梦想小学的立牌。梦想小学有三个班,但个个都是有自己的优点的——樱桃班是专门画画的,他们总是画出世间五彩的缤纷,画出世间金碧辉煌的殿堂;画出世间奇妙无比的梦境;桃子班是专门作文的,她们总是写出奇妙的世界,写出神奇的境界;苹果班是专门科技的,他们总是做出科学之光,做出奇妙仙境。

想加入梦想小学吗?就在你的梦中出现!看你的想象力吧,这样才能进入想象的仙路之旅……

重庆市双碑莲光小学五年级 魏滟欢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奇妙的想象作文篇4

【关键词】想象;美术创造;课堂教学

一、了解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从小学中高年级少年的身心特征来分析,这一时期的学生是处于幼稚与成熟,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时期,把追求绘画对象的逼真作为作品评价的唯一标准,创作对表象的创造性改造逐渐增多,思维发展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形成了初步的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具体化和系统化能力,学会了进行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表现出较完整的思维过程。从《思维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少年期的想象发展的特点归纳为三方面:①有意想象占主要地位。②想象趋于现实化。③创造想象日益占优势地位。写实与想象是一对矛盾,从表面上看,这阶段失去了绘画的想象创作能力,但从其思维发展的心理品质来看,蕴涵着丰厚的创作愿望。从绘画想象创作和质量来讲,低幼儿童一般都超出写实期少年。

面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利用视频短片、图片、声音等教学手段,依据美术课直观性原则、审美要求,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从而营造生动直观、情趣共济的学习情景,让每个学生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如《奇思妙想》一课的导入环节,我将学生喜爱的电影、动画片、广告片剪辑制作成片花,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奇”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那些镜头内容是人们超越常规的想象,促进学生记忆图示最优化。

二、研究学习任务,创设良好的想象环境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它不只存在于课堂教学伊始,而是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它是多维度、全方位的。营造生动直观、情趣共济的学习情景,充满激情、活泼热烈的互动交流场境,会使学生思维活跃,发展学生的美术构思与创作能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首先要了解学习内容和任务目标。

在本套人美版实验教材中,《线的系列》相关知识脉络贯穿于每一册教材中,随着年级由低到高,教学深度各不相同。在第二册学生学习了《我们身边的线条》第三册学习了《会变的线条》,第六册学习了《会动的线条》,第十册学习了《精细的描写》,第十一册学习了《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第八课《奇思妙想》又是一节线描课,本课是我们以前学习的关于手绘线条的知识的综合运用(疏密、点线面、黑白对比等)。它围绕奇思妙想的主题,运用线这一美术语言进行想象力的表现,旨在打破学生思维上的固化,从看似规范的框架中跳出来,走向异想天开的创意。

课标中教学内容中指出:“5―6年级: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纪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在研究好学习任务的基础上,为了使学生在交流中,调动经验,形成独特的创造构思。本课教师教学行为是:用一半苹果为原型,引导学生在探索尝试中归纳总结出联想的方法。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再通过“找原型”巩固新知。运用发散思维相反的集中式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不按一般常理进行思维解除了学生思维上固有的定势,又增加了趣味,使学生感受到了联想带来的奇妙乐趣。可见,了解学习内容和任务目标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想象环境的前提。

三、充分利用教学多媒体,激发想象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创造的兴趣,才有创造的欲望,这是学生主动参与创造的前提。如:《奇思妙想》一课中,为了使学生结合内心情感进行联想,情感产生共鸣,产生创作的愿望。本课教师教学行为是:通过课件展示奇思妙想的图片及达利、埃舍尔等画家奇思妙想的绘画作品,感受作品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美感,使学生体验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让他们在惊叹之余展开奇思妙想的艺术构想,不自觉地表现出对未来的狂想与勾勒,进一步坚定学生艺术创作的决心,使学生产生创作愿望。

四、变更评价方式,延伸想象欲望

评比作品,重在表扬鼓励,使学生感到成功的愉悦,产生再创造的欲望。我在《奇思妙想》一课中变换评价方式,通过:①乐中畅想②小组交流③快乐创奇三个环节进行评价。在展示评价中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象,体验创新和异想天开的快乐。

通过激活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是实施美术新课标的重要中介,是造就创造性人才的有效途径。只有了解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年龄特点,研究学习任务,采用有效的教学形式,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土壤,才能激活美术课堂,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提高审美创造力。才能使孩子们在想象的天空中展翅翱翔,育出创造的苗子,结出创造的果实。

参考文献:

奇妙的想象作文篇5

关键词 道教 天人合一 大象无形 意境 审美

老子“道法自然”思想辐射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对哲学、军事、艺术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老子“天人合一”、“大象无形”、“有无相生”、“奇正相生”等理论,是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哲学基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天人合一”论及和谐审美观

1、道的概念的提出及“天人合一论”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母。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

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从时间而言,它历久不衰,天长地久。从空间而言,它无处不在、无穷无尽。它孕育着宇宙万物而生生不息。因此说:“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老子》第六章

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宇宙至高无上的主宰。“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第四章不是上帝(天帝)造物。而是“道”生上帝(天帝)。继生万物。

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应该遵循“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第二十五章)在这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是第一位的。肯定了人为宇宙中之一大存在,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老子创造性的贡献,建立了宇宙大道本体论,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早的一种“天人合一”论。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主张无为而治,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追求个人的生活方式、思想、道德和行为准则与道、自然、天地相契合的最高境界。

2、和谐审美观及其在传统艺术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艺术,如中国山水画、中国园林,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统一的,都要求创造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意境。由于自然的伟大,人们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来敬拜它,赞美它。亲近它,描绘它。来表达对自然的感情。而中国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因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影响。而对创作对象全身心地投入,“物我两忘”。浑然而一体,与客观创作对象产生共鸣,抓住对象的精神,将自己的、对象的生命力所表现出来。正如朱光潜所言:“在美感经验中,我和物的界限完全消灭,我没入大自然,大自然亦没入我,我和自然打成一气,在一块发展,在一块颤栗。”例如日常应用的汉字,在书法家的作品中,那些线条成为表达生命的元素,组成的“字”成为具有生命的意象,这是书法家生命力的融入。也是象形文字生命本身的表达,结体章法等无不是生命的表现形式。徐悲鸿的《奔马》,其强有力的动感正是生命的体现。花、乌、虫、鱼均能入中国画,关键也正是在于艺术家所表现的精神。松、兰、梅、竹之所以成为中国画的永恒主体,就是因为它们做寒的生命力,这已不仅仅是客观物体的生命,也成为了中国多少文人墨客、艺术家的人格标志。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之所以在中国传统艺术审美观念中成为美的典范,是因为它表达的幽雅、恬适的精神境界是生命力的升华,是“道”——最初的本源的回复。艺术家对于自然之源的探索,实际上是对自身的探索。对自身的探索,却以对自然的探索作为形式。

另外。从生物学意义讲,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无论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质方面,从古迄今,都表现为一种近乎原始的依赖性,有如婴儿之对母体。古人有云:“人穷则反本。”这个所谓的“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也就是指“自然”,这个人类和万物的母亲。屈原长诗《天问》为什么会提出许多对宇宙天体、历史、神话和人世方面的疑问?当他对政治前途和黑暗现实感到失望时,很自然地会产生一种对自然的返归心态和求助愿望。出于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和焦虑,推本及源,急切希望找到人在神秘的自然力面前的合适位置。因此,古代许多仕途不顺,愤世嫉俗的文人,寄情于山水之间,借助中国画、山水诗证明内心怀有“出世”的清高。当然,对于那些献身于官僚政治的文人,虽不能忘情于山水,但他们以山水画、山水园林来代替真山真水。满足其纵情林泉的高远情致。

二、老子“有无相生”思想及“虚实相生”理论

1、老子“有无相生”思想及“虚实相生”美学理论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认为有与无是可以相生的,可以相互转化的。“有无相生”体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实际也体现了艺术创作的辩证关系。后世的作家、艺术家,他们逐步从老庄哲学中引申出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过“有声”、“有色”的艺术,而进入“无声”、“无色”的艺术深层境界。才是至美的境界。与之相关。“虚”与“实”的概念也随之应运而生,而“虚实相生”理论也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独具特色的理论。

2、“虚实相生”理论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体现

以山水诗为例,在中国诗歌创作中,常化实为虚,“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四虚序》。山水诗中,也有许多虚实相生的范例。例如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江水共澄鲜”。诗人用浓墨重彩将乱流争趋,水天一色,云日辉映,绮丽清新的景色实写,使人如身临其境,令人身心愉悦,灵魂得到净化。然后,笔峰一转,用“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的大片飞白,表达了诗人观景后的感喟,虽未具体写景。却从“表灵”、“蕴真”中感悟到诗人对大自然神奇末测的造化之功的由衷赞叹。

在中国园林中虚与实常表现为山为实。水面为虚:近景为实,远景为虚:景物为实。倒影为虚等许多景致的对比。园林布局曲折自由,常用假山、小院、漏窗作屏障,适当阻隔游客视线。使人们几经曲折才能逐渐见到园内全貌,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使游客感受到的意境更加含蓄深远。

在中国画的画面上,通常是景物是实。空白是虚:黑是实,白是虚:有色为实,无色为虚。中国画家总是在画面中留下大面积的空白,极少将整个画幅涂满。这些“留白”是经过提示的想象空间。例如游鱼的四周一定是水,乌的身后则是天空。以马远绘《寒江独钓图》为例,画面只绘一叶扁舟与一独钓寒江的渔翁,大片的空白不着一笔,黑白对比强烈,衬托出了江面辽阔,渔人专注闲适的气态和气氛,空白处虽无图像,但却表尽了无言的意境,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三、老子“大象无形”理论与意境审美观的形成

1、老子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认为,作为宇宙万物诞育之根的“道”是玄妙的,实际上只能意会,难以言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老子》第一章意思是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因此,“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一章

老子认为,“道”是虚体的,无形无象,人们视而不见。触而不着,只能依赖于意识去感知它。因此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第四十一章)。

又说“湛呵!似或存。”《老子》第四章。

由于道是玄妙的,无形的,所以人们只能借助审美的想象获得精神的自由。从而体悟到道。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艺术中影响深远的“意象”与“意境”之说。

2、意境审美观及其在传统艺术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观念认为,美虽然不能离开形,但美的本质却不在于形而在于神。因此中国传统艺术对美的追求是由形入神、以形传神。中国的绘画、建筑、书法、音乐、诗歌等艺术均是被看作对物的表达,这些艺术样式要表达、追求的是传神,这就不仅仅满足于形式的华丽、感观的愉悦,而深入到其内在的意蕴。这与西方传统审美观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模仿自然”。所以,西方传统的审美观点就认为能准确生动地表现物,也就是具象的表现,这就是美。于是乎,西方的雕塑、绘画等艺术样式追寻的就是逼真、强烈地反映事物真实、表达人物的强健、风景的美丽,焦点透视、比例、投影等技术手段的运用,黄金分割律的发现才会出现在西方的艺术表现实践中。

例如:南齐画家谢赫认为人物画不应求形似,应讲究“气韵”:东晋画家顾恺之更提出“传神”说。宋代画家郭熙(1020-1109年)在他的名著《林泉高致》中指出:“君子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他认为山水画应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景,“画凡至此。皆入妙品”。并希望“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林泉高致》一书中还论述了山水画的选材:“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山水画所要提炼的,是自然的“大象”和“大意”,这显然是对道家“大象无形”思想的发挥。又如明末思想家兼画家方密之(即方以智)自号“无道人”。他画山水淡烟点染,多用秃笔,不甚求似。尝戏示人日:“若猜此何物?此正无道人得‘无’处也!”这“无”正是中国艺术最深沉的底蕴。

对于中国园林来讲,“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等艺术化的处理手段进行再创造,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即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即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造园主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的中最大限度驰骋的再创造过程。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园林景物,取自然之山、水、石组织成景,寥寥几物便使游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言”之感。

在书法的评判标准上,南朝齐的著名书法家在王僧虔《笔意赞》中有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其实质是追求书法的意境美。

四、老子“奇正相生”理论及其在艺术中的应用

“奇”与“正”这对范畴涉及艺术创作中整齐与变化相统一的创造、表现方法,为中国古代作家、艺术家所常用。“正”指正常、正规、正统、整齐、均衡,“奇”指反常、怪异、创新、参差、变化,二者在艺术创造中是“多样统一”规律的具体表现之一。在创作者们看来,其意味着事物与事物或形式因素之间既有对称、均衡、整齐以有参差、矛盾、变化,彼此相反相成。正中见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于是产生出和谐的、新颖的艺术美。倘若寻根究源,“奇”与“正”作为对立的哲学范畴,正始见于《老子》五八章:“正复为奇”。

以书法为例,“奇”是突破传统的框架,但又不违反书法要素;“正”是与“奇”相对,严守书法法度,给人方整感觉。字须奇正相生。不可一味正,也不可一味奇。而将这对范畴移用于文学理论中,则始于刘勰《文心雕龙》。刘勰在给予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以很高的评价之后,做出了“酌奇而不失其贞(正),玩华而不坠其实”的理论概括。奇与正,华与实,看似两对概念,实际上“华与实”不过是补充、加强“奇”与“正”。“正”、“实”相同,是指内容而言的,要求思想感情的雅正。合乎经义:“奇”、“华”同义,则主要是指语言表现和技巧运用说的,要求语言活泼多姿,运用奇诡的幻想、夸张,使艺术形式也气象万千。在奇与正、华与实之间。通过调节掌握了一定的度,从而形成内容与形式之间富有弹性的艺术张力。

奇妙的想象作文篇6

1.初步认识儿童诗,了解儿童诗的表达形式。

2.初步感受儿童诗的美,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激发想象力,学着以诗歌的形式表达情感。

【点评:教学目标的设立合理。一是定位较准确。“初步认识”“了解”“初步感受”“学着”等关键词将目标定位在“启蒙”。指导孩子们读诗、赏诗、写诗,引导孩子们在习作起步阶段,学会用诗意的眼睛去观察、思考、想象,学着用诗歌的思维视角记录思维轨迹。二是指向较集中。传统的作文教学启蒙,往往重技法,而忽视心智的开发。本课的目标设定可以明显感受到对学生生命体验、审美熏陶、思维启蒙的关注。】

【教学时间】

50分钟。

【教学内容】

儿童诗欣赏、写作。(适合三年级学生)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背诵课文中学过的儿童诗。

一、读一读,说一说,聆听诗的声音

1.说“圆”。

师:(板画一个圆“”)看到这个“”,你会想到什么?(预设:小鱼吐的泡泡、太阳、月亮、气球、车轮……)

【点评:借助图画引发想象。小学生最宝贵的心理品质是想象,而图画是学生从原有认知到创造性想象之间的美丽桥梁。用图画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刺激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达到了良好的热身效果。】

2.读“诗”,感受诗歌想象的奇妙。

师:恭喜你们,具备了诗人的优秀品质――丰富的想象力!有一位小诗人,看到了这个圆,就在下面添了一条线,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屏幕显示)

夕 阳

夕阳是一个苹果,

黑夜是贪吃鬼,

一口就把夕阳,

吃掉。

师:请你们自由地读一读,读完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或有什么地方打动了你。(预设:很好玩、把黑夜比作贪吃鬼想象很奇特……)

师:你发现这首小诗与一般的文章或古诗相比,有什么不一样?(预设:一句一行,每行字数不一样,充满想象,非常有趣……)

【点评:引课巧妙。《夕阳》是基于圆“”的思维产物,想象新颖、有趣,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启蒙的很好载体。这首诗的质朴、稚嫩,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让他们对儿童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赏“诗”,感受诗歌想象的贴切。

师:你们很有眼光,很会发现诗歌的美妙之处!请看,另一位诗人,看到这个圆,也在圆下加了一笔,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屏幕显示)

太阳喝醉酒

太阳喝醉酒,

不小心撞到山头,

就倒在山头后面。

于是,

黑夜就出现了。

师:自己去读一读,你发现这首小诗中的夕阳又变成了什么?这样的想象妙在何处?(预设:很有趣,把太阳当作醉汉,想象力很丰富,把红彤彤的夕阳比作醉汉很恰当……)

师:根据自己的体会把诗读给大家听,比一比,谁的读法最吸引人。

【点评:这首诗的教学别具匠心。第一,这首诗的选材本身就是学生同题材发散性思维的良好范例。同样是写夕阳,但想象却截然不同。第二,教师的教学没有在同一层面上平移,而是在感受想象奇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想象的贴切和恰当。第三,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童诗言语秘妙的钥匙。童诗可以有多种读法,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依着各自的理解读,反而更能读出童诗真正的趣味。】

4.小结。

师:两首小诗,短短的几行字,无拘无束,都充满了奇妙的想象,(板书:想象)这就是儿童诗的无穷魅力。难怪有人说儿童诗是快乐的思维舞蹈。

二、猜一猜,试一试,感受诗的美妙

1.给诗填空,感受童趣。

师:让我们一起跳跳这快乐的思维舞蹈。请看,这是第三位诗人的作品,他由圆想到了什么呢?请看――(屏幕显示,师读)

不学写诗有坏处

小虫写信给蚂蚁,

它在叶子上咬了三个洞,

表示。

蚂蚁收到他的信,

也在叶子上咬了三个洞,

表示。

小虫不知道蚂蚁的意思,

蚂蚁不知道小虫的想念,

怎么办呢?

师:听完之后,你又有什么感受?(预设:很有意思、非常有趣……)(板书:有趣)

师:请你猜猜看,小虫和蚂蚁分别说了什么?(预设:小虫说“你好啊”,蚂蚁说“你好啊”;小虫说“我病了”,蚂蚁说“我帮你”;小虫说“在干啥”,蚂蚁说“在搬家”……)

【点评:猜测阅读是儿童诗阅读教学的常用策略。在猜测阅读中,可以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童诗的“意想不到”,而童诗独特的思维和情感,也就在不经意间和孩子们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2.给诗补尾,放飞想象。

师:真的很有意思,让我们继续这快乐的体操。请看第四个诗人,他由“”想到了“蛋”,他是这样写的:(大屏幕显示,师读。)

这个皮球不圆嘛!

也可以滚吧?

滚呀滚……

“啪嗒”,

师:啪嗒,发生什么事了?(预设:蛋破了,从里面蹦出一只小鸡;从里面跑出一只小恐龙;从里面滚出了许多黄金;从里面跑出了一个小太阳……)

师:你们的想象真神奇,把你的答案放到诗里,一首有趣的诗就诞生了!快把自己的想象放进去读一读。

【点评:诗歌补尾是从童诗欣赏到写作的有效过渡方式。想象,是诗歌创作的不竭源泉,给诗补尾的方式很好地激活了学生的想象。不一样的想象,不一样的答案,奇妙而有趣的想象就创造了一首首奇妙而有趣的诗篇。】

3.给诗命题,品味真情。

师:不一样的想象,不一样的答案,就创造了一首首奇妙而有趣的诗篇。老师想说,从蛋里,跑出来的是一个个小诗人。让我们继续创造奇迹。请看第五个孩子的作品,在他的眼里,圆又变成了什么呢?(屏幕显示)

梦中,

我把小手伸出来,

让它透透气。

梦中,

我把小脚踢出来,

让它散散步。

梦中,

我把小屁股钻出来,

让它乘乘凉。

梦中,

我一个喷嚏,

吓得妈妈跳了起来,

惊醒了。

看着我的睡相,

心疼我的妈妈把我的小手、小脚、小屁股

一个一个藏进暖融融的被窝,

于是,

香甜的梦又开始了。

师:请一位同学读诗,其他小朋友闭上眼睛一起走进梦中,待会儿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心里的感受。(预设:心里暖暖的,这首诗很感人,诗里满满的都是爱……)

师:儿童诗充满了想象,是非常有趣又充满真情的。这是儿童诗的又一大特点。(板书:充满真情)读读特别温暖你的那一句,然后给这首温暖的小诗加个题目。(预设:梦中、香甜的梦、暖暖的梦……)

【点评:体验是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诗歌讲究含蓄、跳跃,所以其中的一些意象、情感并不容易为学生所直接感知。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简简单单的情境创设,将抽象的意境具象化,学生很自然地就把诗中的孩子转换成自己,体验唤醒了,情感也就有了。】

4.给诗加腰,体会形式。

师:第六位小诗人说,看到这个“”,他想到了眼睛。于是,他写道――(屏幕显示,师读。)

眼睛

星星是天空的眼睛,

( )是大地的眼睛,

( )是( )的眼睛,

师:谁来照着样子写几句?(预设:池塘是大地的眼睛,窗户是高楼的眼睛,小朋友是祖国的眼睛……教师现场打字,记录学生的经典发言。)

【点评:模仿是儿童诗读写的纽带。这首诗选择的是比较经典的诗歌结构和句式。这样的选材和设计降低了写诗的难度,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符合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原则。有了范本的依托,容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视角和表达方法的迁移。】

5.给诗排序,感受诗韵。

师:你一句,我一句,连起来就是一首诗了。不过,一首好诗,用词用句都很讲究,包括诗句的先后顺序。让我们一起给刚才大家创作的诗句排排队,让诗变得更优美。(师生一起尝试排序)

师:好诗是写出来、改出来、反复推敲出来的,还要用心读出来。让我们一起用心读一读我们一起创作、修改的诗。

【点评:教学无痕是一种境界。这个环节有两处不露痕迹:一是不露痕迹地渗透了诗歌的结构、韵律等方面的知识;二是不露痕迹地渗透了诗歌修改的方法。让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奥妙不露痕迹地渗透在有趣的“诗句排排队”中,可谓“无痕而有效”。】

6.给诗点睛,提炼诗眼。(机动环节)

师:老师也想给诗歌加一句,你们也帮我想一想。奶奶年纪大了,看东西越来越模糊了,谁可以做奶奶的眼睛,帮帮奶奶?(预设:我是奶奶的眼睛、少先队员是奶奶的眼睛……)

师:多了这一句之后,这首诗就多了份温情,多了份哲理,引人深思,给人启迪,就像人拥有了灵魂。这样,诗就达到了更高的境界。能干的小朋友,也可以试一试。

三、画一画,写一写,品尝诗的味道

师:此刻,在你的眼里,这个圆又是什么呢?接下来,老师送给每位小朋友一对“想象的翅膀”(发放裁成蝴蝶形状的作业纸),请你在翅膀的左边,把圆变成你想变的东西,画下来。在翅膀的右边,把画变成诗。你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续写前面几首小诗中的一首;二是仿写前面几首小诗中的一首;三是自由创作,(生自由选择创作;师巡视指导,随机点拨。)

四、贴一贴,赏一赏,种下诗的种子

1.展示、分享。

师:已经完成创作的“诗人”请反复朗读、反复修改,愿意与大家分享的小朋友请带上“翅膀”飞上来。(将学生的作品用小磁片贴在黑板下方)

2.交流、评价。

师:请小诗人用心地把自己的作品念给大家听,其他小朋友当大众评委。如果大家认为该诗具备了黑板上的三点:有想象力、有趣、有真情,作者就可获得彩色翅膀一对!(学生念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修改、评价,优秀作品飞到黑板上方,并奖励彩色翅膀一对。)

【点评:从小培养学生的发表意识、读者意识很有必要。教师及时地创设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让学生从小有发表意识、读者意识,让他们明白作文是表达思想、情感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这样的做法非常值得肯定。】

3.小结。

师:(指着满黑板“飞翔的翅膀”)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在诗的王国里遨游。老师希望,今后大家就用这想象的翅膀创造出更多动人的诗篇。

【总评:本课设计很好地关注了儿童的特点、童诗的特点,架起了两座桥梁,是指向思维和想象发展的儿童习作启蒙的成功尝试。这节课可以引发更多的思索:

1.儿童诗教学的意义。儿童诗相对于其他文学形式而言,是最富有想象特征的。教学中,诗歌的欣赏与创作过程就是一次有创意的旅行,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想象,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儿童诗短小、精致、富有趣味,与学生的心灵、情感、思维方式、表达方式非常接近,因此,儿童诗是最适合小学生的语言启蒙的教材之一。

2.儿童诗教学的程序。本课精心设计了读诗、赏诗、仿诗三个阶段,使学生对儿童诗的形式、语言、音韵、节奏等特点都有所了解。这时,写作已经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整节课,从儿童诗的赏读到仿写、创作,“一圆”贯穿始终。读赏、填白、补尾、命题、加腰、点睛、创作,“圆”“圆”相扣,巧妙地建构起了童诗读写比较完整、规范的序列。

3.儿童诗教学的策略。本课教学设计至少有四个策略值得关注:第一,给学生一个载体――“圆”,让他们的想象有所依托。第二,给学生一个刺激――“翅膀”,让他们有自我言说的冲动。第三,给学生一种方法――“写绘”,先用图画记录思维的痕迹,再将画变成诗。这样,“童思”“童画”“童诗”便成了三股相互推动的正能量。第四,给学生一个台阶――“分层”,正视学生的差异,让他们自主选择。

奇妙的想象作文篇7

【关键词】李贺诗;想象;意境;意象

唐代诗坛名家辈出,千古不朽的诗篇浩如烟海。在这繁花似锦的诗歌苑圃中,有一枝绚丽夺目的奇范异卉,这就是李贺的诗歌。

李贺(公元790—816)是中唐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仕途蹭蹬,贫病交加的困境下,仅仅度过了人生的二十七个春秋。生命虽短暂,但作为“唐诸王孙”的李贺,目睹朝政混暗,国势衰微,加上自己遭际坎坷,因而愤强激越,他把这种思想感情熔铸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长吉体”诗风。李贺天才奇旷,熔古烁今,又独辟路径,自成面目,以不同凡响的创意,给人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篇,在唐代诗歌史上卓然绝立,为后人所不及。李贺诗歌一直让后人交口称誉,深为赞叹,李贺是中唐至晚唐诗风转变的重要人物,在唐代诗坛和我国诗史上永放异彩。

李贺诗歌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总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想象丰富特异,构思奇诡,把人们带入神秘幽奇、色彩缤纷的艺术境界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李贺,他的想象是奇妙的。诗人想象的时空不受拘束,是广阔无垠的,自然界、神仙、传说、鬼怪,一切在他的笔下都重现异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的浩瀚大海,“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的幽幽深山,无一不在他的笔下重披想象的朦胧面纱。

李贺写鬼神的世界所发挥的想象更表现出其非凡的创造力。鬼神世界里的鬼神有非凡的服饰与能力,但都有凡人的仪态和情感,这样的意象虚幻又质实,浪漫主义的魅力尽显无遗。

黑格尔曾经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家的想象。”[1]马克思把“想像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入类发展的伟大天赋” [2]。李贺创作诗歌感情炽热,神思驰骋,无论何种题材,经诗人丰富的想象,迥然异趣的艺术构想,画面气象万千,新意叠出。在唐诗中,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奇特的夸张都来自诗人丰富的想象。李白和李贺都是典范。然而,李贺同李白最大的区别,在于李贺诗作想象十分奇特,并妙用大量通感,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清晰,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使作品更具艺术的震撼张力,达到袭人心脾的效果。如《听颖师弹琴歌》,此诗是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时听颖师弹琴后所作,描摹了颖师美妙绝伦的琴声,赞叹了他高超的琴艺。诗中描绘琴声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有以声喻声的“双风语”、“敲水玉”,还有以“挟剑赴长桥”的武艺、“浸发题春竹”的书艺来喻琴艺使人耳目一新。又有运用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用“别浦云归”、 “芙蓉叶落”、“秋鸾离”来形容琴声的清悠优美,以越王夜游天姥,仙女骑鹿渡河形容琴韵的轻盈飘逸。更见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通感的运用使诗作灵感激荡,意趣横生,韵味深长。

再如《梦天》,诗人把月亮的幽光幻想成蟾、兔的泪水,把天空的云层描绘成琼楼玉宇。如“玉轮轧露湿团光”一句,把明月在云雾中飘过说成是“玉轮轧露”,真是虚幻离奇的奇想。《梦天》不仅意象奇特,构思也奇特,邀游月宫已是奇诡;突然转问哲理的探索,更是奇之又奇;在艺术构思上,变幻奇谲,与李白的《古风》(十九)有迥异之处。同为梦游诗,李白诗的前后两部分一幻一真,一虚一实,而李贺诗却是一虚一玄,更显精奥含蕴。黎简语:“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九州二句妙有千古。”在诗人如橼巨笔之下,诗味仪隽永引人入胜,有悠然不尽之感。

《金铜仙人辞汉歌》是李贺历来脍炙人口的一首诗。“忆君清泪如铅水”比喻非凡,绘声绘色地写出金铜仙人怀旧、惜别之痛——泪水涔涔,落地有声。“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想象尤其奇伟,表达历史无情的感慨,它的艺术魅力在于意蓄多层,言外有言,饱含深刻的哲理。因其风格独特,成为千古绝唱。《罗浮山人与葛篇》中用“毒蛇浓吁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来描写溽暑薰蒸,酷热难当的天气。《美人梳头歌》中用“一编香丝云撒地”来形容美人梳头临镜解鬃的一刹那。《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中用“踏天磨刀割紫云”来赞扬端州石工采割砚石的技巧。李贺笔下,太阳会发出玻璃般的声音,银河上漂浮着闪耀的星星,流云学会人间流水的声音等等,充分表现诗人想象奇伟、运思精妙,为鬼斧神工,产生惊人的魅力。

二、幽邃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构设意与境浑的美学特质,给人以深刻的精神启示和审美情趣

李贺诗境界幽邃朦胧,使人遐思无穷,迷离恍惝,想象空间广漠无垠,意蓄多层。这和李商隐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李贺诗与李商隐不同之处,是李贺诗构成瑰艳凄冷的意境。李贺诗膜脱美、静穆美、动态美的图景,给人以阅目怡神之感受。

《李凭望篌引》诗中一系列的典故,使人读起来如坠五里雾中,一片朦胧。如索解其典故,就可以知道作者技艺的精湛。全诗中心是李凭演技高超,作者处处按演奏的艺术效果来加以描写——云彩为之不流,舜纪素女因此而惆怅,声音如玉碎风鸣,像荷花的露珠那样圆润,又像香兰在微笑……这一切,都得调动读者的想象,去完善诗中未讲到的演奏效果。这样用典,既灵活自如,又化为诗魂。同时许多典故又有了“多主性”,表达意蕴更为深奥高远。(下转第41页)

其诗神出鬼没,意境深邃。如《巫山高》诗人一开笔便将读者的情退思引向苍穹。神女瑶姬是诗中主角。她的行踪飘渺,不念旧情,“一去一千年”、“楚魂”在峡中往返徒劳,只能“寻梦”而已。诗中瑶姬的形象纯是写意,未着一笔描绘,但她的行踪、风韵却似可见。如此用典,“味外之味”极浓。“楚魂寻梦风飔然”一句,非常幽冷。通篇造境奇特,笔触新奇。

李贺诗与李商隐诗不同之处,在于李贺诗歌神秘阴森的氛围,瑰诡凄冷的意境,从而充分表达诗人身处病态社会的烦闷、压抑、凄凉与愤激心绪。如《将进酒》诗的前面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缤纷绚烂,有声有色,给人极强的敏悟。美酒佳人,欢歌曼舞,人生之乐似乎莫过于此,但结尾笔锋倏转,出人意料地推出死亡的意念和死的悲哀,一片苦涩幽怨的意绪。《秋来》中,诗人深感韶华易逝,想到呕心苦吟无人赏识,只有同病相怜的古诗人魂魄来相吊慰,有幽明同悲,千古一慨之意。运思凄苦,意境幽艳,强化了作品的奇诡冷艳之美。

三、生动灵澈,神奇超常的意象,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大凡艺术,都必须具有形象性,才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内蕴。构成艺术特征的形象,在诗歌中就是意象。意象是心灵化的心意附着物,是内情与外景的重合,意象包括按生活实有之景重新组合的现实意象和跃出生活常情的超现实意象。用现实意象创作的诗人颇多,运用超现实意象创作的极少。在唐代诗坛,敢于运用超现实意象的惟李贺一人。成功地构塑新奇意象使李贺成为一名杰出的诗歌天才。

李贺的《老夫采玉歌》与白居易的《卖炭翁》和韦应物的《采玉行》界定了不同的艺术分野。《卖炭翁》严格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老翁卖炭,炭被官府豪夺一事,暗含对时政的讽喻,思想意识不可谓不积极,但这种现实意象缺乏创意,缺少诗歌表现性的审美价值,韦应物的《采玉行》亦然。同是写民生疾苦的李贺的《老夫采玉歌》则是诗人忧愤情绪经过内化的艺术表现。诗人想象超常,笔调沉痛。构塑了“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的超现实意象,阐明采玉老夫积年累月在蓝溪采玉,搅得龙不安宁水不清,却难填统治者的欲壑。“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诗人好像是说蓝溪之水与劳动人民结下了不解的怨恨,实是诗人用意微情浓的微词去启发人们,委婉含蓄地指出谁是罪魁祸首,对统治者的深仇大恨用恨溪水来表达,更是妙笔生花。这种超现实意象赋予蓝溪水以人的性格,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从而领略其中意趣,产生愉悦的审美。这是李贺诗神奇意象运用的高妙之处。

【参考文献】

[1]张福庆.唐诗美学探索[M].华文出版社,2000.

[2]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

奇妙的想象作文篇8

【关键词】博物课程;国际理解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31-0089-02

一、立足傳统,注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弘扬

我国现行的《纲要》中指出:“适当地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怀幼奇妙博物主题课程:以3-6岁幼儿为对象,它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挖和拓展,以妙思、妙探、妙寻、妙享、妙品活动为课程组织形式,旨在萌发幼儿对大自然、社会生活、世界文化的广泛兴趣和热爱之情,形成包容、尊重的博爱精神的幼儿园课程。在课程活动中我们追随幼儿的好奇天性,激发他们的奇思妙想,让幼儿在奇妙的经历中自主探究,丰富体验,感受大千世界的丰富性,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二、讲求实效,注重学科渗透和校本课程开发

“奇妙博物”主题课程的学习是幼儿在奇妙的经历中提升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游戏乐趣分享的过程,我们支持幼儿用自己的探索、发现和创造,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方式懂世界。在“奇妙博物”主题课程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幼儿通过主题学习,探索与发现大千世界的精彩,获得有益的社会适应经验,形成了尊重、接纳世界文化的胸怀,为成为未来世界公民积累了基本素养。园所则形成适合小、中、大年龄段幼儿的“奇妙博物”主题课程,并通过家园共育和园博共建,提升幼儿、教师、家长的国际理解意识。我们将通过以下两项举措推进项目进程。

举措一:梳理课程思路,建构课程体系

“奇妙博物”主题课程释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安排和运行模式的梳理,是建构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

奇妙:是指在课程活动中追随幼儿的好奇天性,创设新奇环境,让幼儿在奇妙的课程经历中自主探究,丰富体验。

博物:体现了主题背景下课程内容的粗浅广,幼儿探究的宽广深“。奇妙博物”主题课程是指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挖和拓展,以妙思、妙探、妙寻、妙享、妙品五步流程为课程实施过程,它包括“五大模块”:发现之旅——主题活动,创想之梦——探究活动,自然之翼——实践活动、身心之美——生活活动、亲子之乐——家园活动,它渗透于学前教育的各个领域和一日生活中,是让幼儿自主探索世界和自我表征的奇妙之旅,能培养幼儿的国际视野。

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幼儿形成了广泛关注、深入观察、积极探究、乐享共享、静心欣赏的自主学习品质;教师追随幼儿,不断提高课程游戏化开发、实施、评价的能力;幼儿园逐步创建家、园、馆共享平台,建立新型的师幼、家园、园博成长共同体。

举措二:创建奇趣环境,支持自主学习

我们通过室内环境的“变”,支持幼儿探究欲望,满足幼儿好奇天性。首先我们通过“四个一变化”打造奇趣环境,支持幼儿对一个博物主题深入地观察、发现。架构一园一博览,陈列常州市博物馆提供的和主题相关的资源,展示幼儿在博物主题中发现、探究的相关物品,让幼儿在参观的同时更能和这些资源进行互动,再创造。同时打造云平台,建立空中数码园,实现家、园、博课程资源共享。创设一班一场馆,师生共同打造班级博物主题的体验馆,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游戏公约和情景环境。这里的每个区域都是一个个小乐园,包容多样化的游戏资源,让幼儿畅玩每一区。

学区域中的一家一微展更为幼儿创设足够的留白空间,在这里他们在课程实践中的关注点和兴趣可以任意放大,幼儿自发生成的愿望得以落地发芽。这些“微展”中的藏品来自家长的支持和幼儿的兴趣持续,每个幼儿都在其中表达了自己对主题事物独特的理解和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展现每一个独特的自我,并以实际行动实践“世界小公民”行为公约,组织方法体现启蒙性、多元性,强调日常化与游戏化。

三、构建网络互动平台,促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合作交流

奇妙的想象作文篇9

徐安全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从第一册至第十二册,都选有古诗。这些古诗都是名家写的名 诗,造诣甚高,风格流派各显特色,从中可见中国文学史上古典诗歌精华之一斑。通过这些古诗教学,可以丰 富和美化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美好的情趣,使之具有初步的鉴赏美的能力。究竟怎样教学古诗呢?我以为可 以运用“赏析法”教古诗。下面略谈一孔之见,与诸君切磋共勉。

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

用“赏析法”教古诗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意,就是诗的思想感情,诗的立 意;境,就是诗的艺术境界。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的统一,就是诗的意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叶圣陶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和作者情脉相 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在各种境界中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 ,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例如第七册《绝句》,是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到成都草堂,怀着喜悦的心情写的。全诗四句, 四幅画面:鹂鸣翠柳、鹭上青天、千年积雪、远帆待发。一句一景,各臻其妙。教学时,可提出如下问题让学 生思考后回答:每句诗展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让学生披文入境,凭借有关词语,领 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讲读第一句诗,要注意一个“鸣”字,写出了欢欣雀跃之态,呈现了一片生机,这是诗人 在那战乱频仍的年代难得见到的和平景象,于是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讲读第二句诗,要注意一个“上”字,表 现白鹭自由欢畅的姿态和扶摇直上的勇敢精神,再次流露出诗人内心喜悦的感情。讲读第三句诗,要着重抓一 个“含”字,表现诗人在观赏到“千秋雪”的美景时,油然而生舒畅的心境。讲读第四句诗,要抓住一个“泊 ”字,诗人想到从此可以飞舟东下,“青春作伴好还乡”了,中兴国家的壮志豪情又有了新的希望,怎不喜上 心头呢!这样,就使学生领会了四句诗构成了一个优美开阔的意境,步步形象地袒露了诗人无比欢畅的情怀。

二、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推敲品赏诗的语言美。

用“赏析法”教古诗,要善于诱导学生咬文爵字,品味语言美。诗人作诗是十分注意锤炼字词句的。教学 时,应从语言入手,注意字斟句酌,推敲揣摩。对于那些关键的传神的体现诗眼的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字词句, 要启发学生细细咀嚼,以探求诗的深层意蕴。

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字里行间回荡着诗人的乡愁情思。笔法洗练,锤炼字句精工巧丽,达到了炉 火纯青的程度。教学时,应着重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为什么用“绿”字?用“绿”字有什么好处 ?通过对照比较,让学生懂得:诗人经过“到”、“过”、“入”、“满”、“度”、“拂”、“来”、“回 ”、“吹”等十多个字的反复推敲,细细品味,精心筛选,觉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恰当,极富于表 现力。这样通过咬文嚼字,品词品句,学生不仅深悟了全诗浓浓的乡情,而且欣赏了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 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三、引导学生驱遣想像,展开联想。

诗重感情,诗重想像,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像就没有诗。诗歌的语言,尤其是古诗的语言,特别 精炼含蓄,富于想像。因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驱遣想像,引起联想,由此及彼,生发开去,才能欣赏到绝胜的 佳景、动力的情思、美妙的旨趣。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豪迈壮观,想像丰富,构思不同凡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美妙奇幻的境界之中: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峰,在红日的映照下,蒸腾着紫 红色的烟霞,飞旋缭绕,飘忽于青山、蓝天之间。一个“生”字,便生动传神地状写出了烟雾升腾的动态,似 乎那飘散萦回的紫烟,是从香炉中生出来的一样,给人以神奇缥缈之感。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如仙境一般的 朦胧,而且涂上了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平常的瀑布创造了一个不平常的环境。接着展现了香炉峰前瀑布 的雄姿:远远望去,一道瀑布从高山峭壁上奔泻而下,银光闪烁,飞珠泼玉,犹如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 川之间。“挂”字用得极为工妙奇绝,引人遐想。要让学生想像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绘出了瀑布高悬的壮 美形象。其实谁又能将这天然巨物“挂”起来呢?因而这“挂”字也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想像与 赞颂,真是笔力千钧,造语惊人啊!引导学生深入一步想像,诗人挥起巨笔,极力勾勒瀑布的动态美:遥望瀑 布如从云端飞泻直下,凌空而落,真叫人疑心天河从九重云霄飞落了下来!诗人极尽夸张、悬想之能事,一个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个“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飞”一“落”,一“直”一“疑” ,“三千尺”“银河”“九天”,突出了流速之急,水势之猛,源流之高,气魄之大,惊天动地,撼人心魄, 令人神往!更为绝妙的是诗人神思飞驰,想像飞跃,从眼前的奇景想到离奇的神话,进而奇想到像是一条银河 从天而降。这一比喻新奇而又真切,夸张而又自然,手法高妙,出人意料,想像奇特,用语惊人,使得瀑布整 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意境更为雄奇瑰丽,充分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展开联想,进入意境,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 理,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愉悦。

四、指导学生反复吟咏,加强感染。

古人吟咏诗句,总是带着感情边读边思,读到兴奋之时,往往手舞足蹈,心潮激荡,可见一首好诗具有极 大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训练。要学生反复诵读,带着感情读, 读出韵味,领悟旨意。

奇妙的想象作文篇10

[关键词]冥想;抽象;深邃;潜力;境界

冥想艺术与抽象画艺术设计的完美渗透、升华,就如同画家与其画笔和作品合二为一一样。这时的人将达到忘我的艺术境界。总之,善于冥想和沉思的人通过控制自己的精神来获得深邃的思想觉悟,并征服自己的大脑、感觉、情感、思想和理智,挖掘本身的潜力,获得无穷的能量,创造出惊世奇妙又耐人回味、深思的抽象画艺术。他们是一份生命的礼物,给予你的往往超出想象;他们让你获得奇妙的天赋;他们是宇宙的创造力,是永恒的精神之力;他们让你体会与众不同、达到妙不可言的艺术享受。

冥想是一种深邃的、让你获得深度宁静、随心自由与快乐,回归本我又升华本我,回归自然又超越自然,且深入挖掘你潜力的艺术。抽象画艺术设计是一种最纯粹、最极致、最深奥、最超然、最奇妙、最无法用语言表述的艺术,它让你认真思索和想象,与冥想艺术的相互渗透、碰撞、升华所产生的精髓是前所未有、不可思议的。

冥想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是通过获得深度的静谧状态而增强自我认识的良好状态。冥想并非仅放松这么简单,后者只是简单的身体和心情放松休息下来,冥想却是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点或想法上的长时间及复杂练习下大脑进入更高的潜意识(类似禅的入定),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冥想的方式不胜枚举,有坐定的冥想,也有站立姿势冥想甚或舞蹈式的冥想,还有祈祷也是冥想的,读经或念诵也是冥想的一种。环境的选择也很重要,可面向大海一春暖花开,拥抱大地一回归本我,感受阳光一超越本我,放空自我一升华本我,等等。在冥想期间,人们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并调节呼吸,采取某些身体姿势(瑜伽姿势),使外部刺激减至最小,产生特定的心理表象或什么都不想。冥想的追随者认为,冥想是宁静而机敏、达到深邃而致远的特殊状态,即冥想至少可以减少焦虑,特别是对那些环境中充满应急的个体。然而,冥想的目标不只是暂时缓解紧张。冥想的实践者已经提出,有规律地进行冥想可使心理超越西方心理学所认为的局限,甚至可导致在可测量的智力和认知操作上的增进。冥想仅对呼吸的知觉以及只是欣赏你周围的事物都可以成为通向心理平衡的美妙途径,尤其对于艺术者更是一种取用不尽的能量。冥想其实就是停止和合理性的大脑皮质作用,而使自律神经呈现活络状态,简单地说就是停止意识对外的一切活动,从而达到(忘我境界)的一种心灵自律行为。这不是要消失意识而是在意识十分清醒的状态下让潜意识的活动更加敏锐与活跃,进而与另一次的宇宙意识波动相连接,尤其对抽象艺术意义重大。以研究超导体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英国人布莱恩佐瑟夫训逊,也是养成由冥想收取心灵信息的人,他曾经说过以冥想开启直觉,可获得发明创造的启示,冥想可使得新皮质熟睡,即由旧皮质的功能提高我们潜在意识的能量,彻底放空,对抽象画艺术设计极其有用。为了进入冥想状态,我们必须使全身的肌肉细胞以及血液等作用都缓慢下来,只要是任何使身心感受舒适的方法都可以。根据科学的实验证明,当你进入冥想状态时,大脑的活动呈现出规律的脑波,此时支配性与理性思考的脑部新皮质作用就无法加以控制的自律神经,以及负责调整荷尔蒙的脑干与脑丘下部的作用都会变得活化性。冥想可以让我们的左脑平静下来,让意识听听右脑的声音,这样我们的脑波会自然的转化,此时想象力、创造力与灵感便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对于事物的判断力、理解力都会大幅提升,同时身心呈现安定、愉快、心旷神怡的感觉。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由冥想的方式创造奇迹,不要把它认为是什么超能力,它是心理上本来就有的东西。而且是任何人都唾手可得的东西,因此冥想艺术与抽象画艺术相结合所创造的艺术设计作品是妙不可言的。

抽象画艺术设计有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妙意境,它的隐喻和内涵是观赏者之间心灵的对话与情感交流,又是作者智慧的体现,手段是无限的,可尽情发挥和创新。抽象画艺术是一种纯粹的视觉科学与心理学。抽象是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抽象可指任何由世界中精炼出的物件或图像,或者是完全无实的其他概念。用深邃的思索去表现概念和作画,而这种方法基本就是属于表现主义,最早见于康定斯基,他是感性抒情抽象画派的创始人。抽象艺术在毕加索看来并不存在,他认为只不过是有人强调辐射光线主义风格,有人强调生活罢了。在米歇尔看来,抽象艺术是把我一切不带任何提醒、不带任何对于现实的回忆,此艺术美其名曰抽象艺术。抽象画艺术是艺术中的主流、时兴线。是“艺术世界”、“红方块王子”、“立体未来派”、“青年联盟”、“青骑士”、“蓝玫瑰”、“驴尾巴”等画派的对主观感悟和认识。抽象画艺术能让人产生形而上学的精神感召与升华体验。总之,抽象画艺术设计的魅力无限,它是感性地理性创造,亦可是理性的感性表现。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最持久、最具深远意义的感性抒情抽象主义奠基人康定斯基,最有活力的至上达人马列维奇(见图一),最纯粹、充满单纯奇妙幻想的米罗(见图二),不断创造革新的毕加索,等等。罗扎诺娃的有感觉抽象概念,菲洛诺夫的努力弱化自己的思维想象力,从而使自如的表现服从于奇异的抽象法,形成了他们的感性抽象主义。还有在粗麻布上描绘这早已脱离画家意志的黑暗光线,传达无尽的、不受时间限制的感觉的拉利昂诺夫。而作为音乐家、作家兼画家的马秋申则致力于可听的感觉形象……总之,抽象画艺术设计是一门奇妙的极具创新的艺术,它永远追求新的形式与创作理念,它是一门关照内心感受和精神领域,并创造人类全部的精神领域和深入发掘人们潜力的艺术。艺术家身负精神的幻想,将这种天赋传给芸芸众生。

冥想艺术让人专注一心,为人的内心建立平静、健康、积极的心理机制,是一种深层的精神调节,让我们的精神放松下来,与抽象画艺术的完美结合、升华,让人真正体味到生活的快乐从容与创造的妙不可言。二者所碰撞出的火花,所产生的艺术效应,不但升华人们的艺术境界,更能挖掘人们深藏的潜力。冥想艺术与抽象画艺术设计的完美渗透,让人成为人,让人真正成为人,让你的人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