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略阅读答案十篇

时间:2023-04-09 01:30:39

忽略阅读答案

忽略阅读答案篇1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而这种综合能力体现在英语教学中,既要传播信息,又要培养学生摄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在英语语言运用中才能体现出来。英语阅读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实现交际为目的的。高中英语阅读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够掌握像单词、短语、句子、语法等基础知识,并且能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语言运用能力。从目前高考来看,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尤其突出,这方面的分值一直占很大比例。但是从历年高考试卷分析中得知,学生在阅读理解部分丢分较多些。因此,高中英语阅读及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已成为广大高中英语教学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高中英语阅读的教学存在问题

(一)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阅读的要求比较高,但是由于不少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思想、方式方法上存在着误差,在进行上重视力度不够,从而导致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成为英语教学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

1. 重视阅读题的对错,缺乏完整的英语阅读教学理论

英语阅读教学是一套完整的体系,进行教学时不仅要放在完整的英语语言情境之中,还要有完整的英语阅读教学理论。有些教师只是在教学中对学生做阅读理解题的答案后进行校对,学生也只是关注答案的对与错,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语篇结构、中心思想、优美词句、写作技巧与修辞手法等“漠不关心”。他们认为没有必要运用理论去指导学生阅读,对英语阅读教学缺乏深入的钻研,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去指导学生的阅读。

2. 重视语言知识传授,忽视词汇语法在语言情景中的运用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把阅读材料作为用来传授语言知识的一种形式,强调词汇、语法知识,将完整而有意义的文章分解成若干个零散的语言知识点进行讲解,把阅读当成精读课文逐字逐句分析。最终可能导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这种孤立的知识教学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忽略联系性和拓展性,致使学生在阅读理解中遇到生词就束手无策,对一些复杂长难句不能准确理解,严重地影响他们的阅读速度和对阅读材料的全面、正确理解。

3.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对阅读策略的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多数教师采用信息传递型教学模式,把词汇、语法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主体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针对英语阅读教学,注重的英语词汇、语法以及英语习惯等大量信息摄取,所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注重某一方面,要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词汇量,掌握重要的语言习惯,迅速提炼语言信息等。这些方面的训练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捕捉有效信息的策略,从而阻碍他们快速做出有效的推理判断。

(二)学生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学生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

英语阅读过程应当是一个自主获得、培养创造力的思维过程,学生主动地进行英语阅读学习才能更好地提炼文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并作出正确的推理判断。但是,由于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常采用“满堂灌”的精读分析,对课文都是逐字逐句地进行讲解,限制了学生自主思维能力,以至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维过于局限,阅读水平无法提高。

2. 学生过分强调结论的正确而忽视思维过程的理解

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学目的性和教学任务的制约,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往往阅读训练就是老师发几套题让学生做,然后运用标准答案来评判学生的答案。这种突击式的阅读教学方式过分重视结论和答案的获得,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这样的教学过程忽视了英语阅读教学情境的构建,因而常常使教学脱离实际的生活情境,学生进行阅读只是为了找出答案,缺乏系统的阅读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学生只是运用片段的、局部的信息做题,很可能会忽视问题的关联性和隐含信息,对问题判断的准确性也不高,长此以往也逐渐丧失学习英语的激情。

二、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英语测试中的阅读理解主要是测查学生否能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既要理解具体的事实,也要理解抽象的概念;既要理解字面的意思,也要理解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意图、态度等,并能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由此可见,英语阅读不仅是一种语言工具,它还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能仅仅为了做出几道题作为教学目标,还要更深层次要求,多方面运用教学策略,达到英语阅读教学要求。

(一)积累文化背景知识,准确把握篇章有效信息

忽略阅读答案篇2

英语阅读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师们探讨的话题,时下里流行的一句话叫作"得阅读者,得天下",姑且不去考虑这句话的真实意义,但至少说明大家已公认阅读的重要性。以下是我通过在教学中不断尝试与改进,总结出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一、阅读课上过多依赖多媒体或电化教学手段。多数教师上课时利用课件先在屏幕上呈现课文人物的精彩图片,然后听课文录音并回答几个故事情节的表层问题,接着课件在屏幕上呈现问题的答案。这样上课确实能引起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学生好像看故事片一样,忘了学习的主题,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也缺少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技能的训练。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方式的辅助手段,不能过多依赖,否则适得其反。

二、忽视对句子语法结构的分析和阅读材料中出现的歧义词的处理。在阅读课上教师注重阅读的"整体理解",舍弃了对词汇特别是忽略了对歧义词的教学,对涉及含有从句等学生一知半解的语法结构避而不谈,仿佛这一讲解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殊不知,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结构也趋向复杂,如不帮助学生理解句子间的复杂关系,难于清楚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意。而且词汇的教学也非常必要,因为语篇是以词汇为基本构成单位的,词汇又依托于语篇产生特定的语境意义,有时对一个词或一个短语的理解有误就会导致对一个段落甚至对整篇文章的偏离。

三、偏重对教材单元内的阅读文章的教学,轻视阅读材料的补充教学。要达到新课标中"学生课外阅读量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的初中英语阅读目标,教师首先应该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训练和形成学生的阅读技能;其次就要选择提供给学生难度适中的课外读物加以补充,如在平时教学中我在不同年级分别选用《初中英语阅读基础训练》《初中英语阅读强化训练》《初中英语阅读提高训练》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教材内的补充阅读材料也不可忽视,它们都是精选出来的有阅读价值的英语文章,让学生用掌握了的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去独立而准确地阅读,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外独立阅读能力。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但"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是新课标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一项具体要求。阅读能力一般指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两个方面,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能否快速有效地汲取有用信息,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促进英语听、说、写能力的提高。下面是我在指导学生培养阅读技能及阅读题的几点做法:

一、略读短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所谓略读,就是要求考生粗略地、快速地阅读。具体步骤:(1)引导学生快速找出所读材料的主题段;(2)引导学生找出某一小节的主题句;(3)引导学生找出某一小节的关键词;(4)引导学生用关键词归纳所读文章的内容;(5)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并据此概括所读文章的中心思想;(6)引导学生抓住所学文章中的时间和空间顺序;(7)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逻辑线索等。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有效的阅读策略去感知文字传递的信息,去归纳文章的主旨。阅读不同体裁的文章应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去抓文章的主旨。如说明文:文章的主旨大意多出现在第一段,文章最后一段多于第一段呼应。文章的中间部分,多是论据或说明文的展开部分,所以回答主旨大意题时,要将阅读重点放在首尾部分,中间部分采用略读的方式,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明确目标。记叙文:记叙文一般描述一个很完整的故事,由于故事主线和题目是相关联的,所以叙事性的文章在做题目时可以采取一边看一边做的方法,以节省时间。议论文:指导学生可以先略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了解讨论的对象,然后再看题目,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带着题目和关键词去看文章,有针对性地找出双方的不同观点。

二、揣测文中生词,分析句子结构

影响阅读速度的最大障碍莫过于生词,有时很难根据上下文来推测其词义,而它们对文章的理解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猜测词义的方法有很多,根据语境、下定义(A hospital is a place where doctors and nurses work...)、标记词(refer to...)、重复标记词(in other words...)、列举标记词(for example...)以及同义词 、反义词等;还可以运用构词法强化词汇分析技能的形成性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构词方法,扩大词缀范围,培养学生分析语言的能力:(1) 利用同词根讲解词义,如教过use后,可以推测出useful的词义;(2) 利用分析前缀讲解词义,如教过"retell"后,学生明白"retell" means "to tell again"。 依此类推 rebuild 等词;(3)利用分析后缀讲解词义,如 "work"加后缀"er"就构成 "worker"。类似的单词有:teacher,singer,cleaner等;(4)利用分析合成词讲解词义,如在学生学了wait和room的基础上,就很自然地推测出 waiting-room的含义来。

三、培养学生做细节题时需注意的方法和步骤

注意排除干扰项,突出主题。细节题的设计干扰项一般都是某一细节的错误叙述与论断,可先排除干扰项。作为命题内容的细节一般总是以短文的要点为主要依据。因此正确的选项往往与短文的主题密切相关。所以,在训练学生做细节题时,要求他们快速通篇跳读,眼睛自左至右,自上而下呈Z形扫视,直到找到细节出处,待找到含细节句子时,放慢速度,仔细核对比较内容,直至找到答案。

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阅读是读者理解文字,融入意境,感受作者心声的过程。因此,阅读训练旨在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在全神贯注地读的过程中推敲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运用启发式调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阅读材料的广泛性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巧设检测题,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限定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以及抽象与概括等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养成认真检查和复核的习惯

忽略阅读答案篇3

[关键词]中考英语阅读理解有效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36

中考英语试卷中阅读理解题的设置目的主要是为了考查初中生的英语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做好中考英语阅读理解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学习基础之外,还需要具有超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了让学生在中考英语阅读理解题中能够获得更高的分值,很多一线初中英语教师对阅读理解的有效指导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由此也探索出很多有效的中考英语阅读理解指导策略。关于中考英语阅读理解,我认为初中英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作出指导。

一、宁心静气,破解生词

初中生在面临中考英语阅读理解题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得非常浮躁,过于浮躁的情绪对于他们在中考英语理解中的发挥会起一定的阻碍作用。基于此种情况,初中英语教师在学生中考之前,必须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要求学生在面临阅读理解题的时候能够平心静气,从而有条不紊地对英语材料进行阅读和理解。诸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之前深呼吸,调整自己的心率;还可以要求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前闭目养神30秒或1分钟,调整自己的心态等。通过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初中生更好地在阅读理解题中发挥。除此之外,我们知道中考英语阅读理解中一般都会包含很多生词,这也是出题者有意构建的阅读障碍。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遇到生词的时候不能慌神,应该以自己看得懂的内容为基础,对生词的具体含义进行猜测,从而有效克服阅读障碍。例如,在“We are not singular in our judgment.”这句话当中,动词judge根据构词法得出judgment是其名词,由此就可以很容易猜出该生词的具体含义。

二、限时阅读,提高速度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的内容一般较多,对于阅读速度较慢的学生来说,很多都感觉阅读时间太紧张。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初中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当中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的阅读速度进行训练。经过长期的限时阅读训练之后,学生在中考英语阅读理解中的阅读速度和效率一定会大幅提升。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我经常会根据具体的英语阅读材料篇幅以及阅读材料难度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然后再根据阅读所得对阅读材料进行简要概述。为了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成效,我还经常会结合一些中考模拟试题、真题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限时训练。经过我的长期努力,学生在中考英语阅读理解中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也得以有效提升,大多数学生均在中考英语阅读理解题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诸如,近年的中考结束之后,很多学生都跑过来和我说:“老师,真的非常感谢你平常对我们进行的限时阅读训练。在这次中考中我的阅读理解题做得非常好,感觉时间也游刃有余。”

三、合理排除,确定答案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中会给出很多干扰性选项,因此很多初中生一不小心就会落入出题者的圈套,进而答错题目。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初中英语教师在中考之前必须要帮助学生掌握排除法。这里所说的排除法主要是指将一些与陈述事实不符的选项进行排除,还有将一些与时间陈述不符的选项进行排除,将一些阅读材料中没有提到的选项进行排除等。排除了这些选项之后,学生就可以更加快速、准确地确定正确选项,从而有效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在中考之前的一段时间内,为了让学生掌握这种选项排除法,我专门安排了几堂课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选项排除法的训练。训练完毕之后,我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训练,经过系统的训练,学生在做中考英语阅读理解题中有效运用了排除法,从而有效提升了他们的答题准确性。

四、反复核对,审视答案

忽略阅读答案篇4

关键词:阅读教学;“无为”教育

叶圣陶说:“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教学之成功。”相信在一线教学的教师,一定也知道,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不在教师身上,也并非只有知识的积累才是教学的全部,更重要的应该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

回到课堂看阅读教学,作为教师,我们似乎更习惯去讲评和赏析文本,而疏忽了学生的自我感悟和独立阅读体验。这样的课堂,剥夺的不仅仅是学生独立感悟的阐释,也许还有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一定不是我们想要培养的。那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乐此不疲地重复去做“有心栽花花不开”的事情呢?能不能尝试进行一些改变呢?与其让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拘囿了学生的思维,不如让语文课做到“无为”而教。结合具体的教学,笔者把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尝试,分享给所有教师。

“无为”之一:教师不做“法官”,答案不是“法条”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不能脱离标准答案的定势思维。教师喜欢用一种模式、一个标准去解读文本。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后,便是等待教师的正误判定。而教师依据的所谓的正确答案,更像是一个标尺。教师的“法官”形象,使答案变为了“法条”,也抑制了学生创新的空间,给他们的思维带上了镣铐。如下段课堂节录: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孔乙己》)

师:你对这一情节,有怎样的理解?

生1:孔乙己为了炫耀自己,让别人觉着自己是读书人。

生2:孔乙己可能在想,只有谈知识,才能让别人不取笑他。

生3:孔乙己这么说,可能是回应“你当真认识字么”这样的取笑。

师:回字的几种用法,有实际意义吗?

生4:孔乙己钻研的类似这种问题,在他自己看来挺神气,其实迂腐无用。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挺有道理。孔乙己跟小伙计这么说,既是为了显示自己是读书人,也有希望小伙计也像他一样去学习和钻研。这一点,暴露了孔乙己只要与人交流就表现出“迂腐”来,也暴露出孔乙己学的尽是些僵死无用的东西。

注意这一环节,教师只用了“同学们回答得都挺有道理”对学生进行点评,一句带过,然后进行了总结。

教师在这一环节上,先提问、再引导、后总结,看似层层深入,紧扣主题,其实在无意识中做了学生思维的牵引者,给学生的理解定了标准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期待教师的总结,依赖教师的定论,而放弃深入思考的兴趣。

有些问题,无解就是最好的结果,创造争论而不过早亮出底牌,思考也就愈发深入。

就像上述问题,教师不妨变“总结――提升”为追问。追问学生,“你觉得由此可以看出孔乙己的什么特点?你对孔乙己印象如何?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你们有什么看法”等。

不去发表自己的看法,别给学生标准答案的期待,教师似乎什么都没做,可是其实什么都做了,因为学生已经理解到了。

无为之二:不堵死“未选择的路”――那里是兴趣所在,那里才大有可为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有一首诗叫《未选择的路》,这样描述: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芳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旅途的路,我们喜欢选择人迹罕至的路,而语文课堂,却往往相反。经常是选择了这条“应试”的路,就无法去体验那条兴趣的路,甚至要堵死那条自由理解、自由发展的路。理解,并非一定要遵循教参,一定要按照考试标准。

学生能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兴趣是关键,有了兴趣,教师再辅导方法,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以下是几种教学习惯的分析:

(一)阅读文本――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总结问题

这条路,是我们经常选择的路。这种课堂,紧凑严谨,可是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是停滞的,他们将缺乏兴趣、创新。

(二)阅读文本――兴趣阅读――发表见解:理解可能不全

这条路,我们偶尔为之,不敢放开,担心要点讲不透。其实,短期受影响,从长远看,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阅读文本――随性阅读――交流感受:可能不对

这条路,我们往往堵死,自由抒发,有时会离题千里。但能有独立见解,且学会了表达,难道不是一得?

教师渐渐弱化“教”的角色,学生渐渐强化“学”的角色,这岂不是教师“无为”,学生“有为”吗?

无为之三:每篇文章都不一样――不使归类教学绝对化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安排了精读与略读课文,既然有精读、略读之分,就该有不同的教法之别。长期以来,我们形成的思维定势或认识误区是:精读课文考试概率较高,所以应该细致分析理解,精讲细教,最好所有的要点全部讲到。略读课文考试概率较小,所以可以讲得粗略一些,把大体要点讲到即可。

这二者的区别仅仅在教师讲解的细致程度,而并没有在教法、学法的创新与变革方面思考问题。如果真是这样,那对文本的理解就过于狭隘了。教师的简单理解,错误地剥夺了学生的理解和知识拓展、能力提高的机会。

语文课本,看似二十多篇课文,但可以归类,我们可以简单地归为现代文、文言文、诗歌;或者归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或者归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当我们这样“作为”时,教学方法也会不自觉的模式化。其实,这样的作为不如“无为”。诚然,文本之间确有可归类的地方,但文本间的差别性和特殊性,正是学生的兴趣所在。

每篇文章都不一样,它们或细腻或粗放、或重知识或重思想、或严谨或飘逸,这些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我们无权替学生做主。只是我们应该想一想:精读课文精在什么地方,是不是面面俱到就是精?略读课文略在什么地方,是不是简单讲解就是略?

我想答案一定不是这样。我们的课堂,今天的定然是和昨天的不一样,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阅读吧。或者,我们尽量避免那周而复始的教法习惯,或许还能走出另一片天地。

语文课堂包罗万象,可是我们只能观其一面;它穿越古今,可是我们无法全部触及。语文的无奈,正是语文的魅力。语文其实是有生命和灵魂的,只有用生命和灵魂与其深层次交流的人,才能理解其精髓。

参考文献:

忽略阅读答案篇5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阅读能力 培养策略

阅读是人类进步发展的阶梯,是人类获取成功的“钥匙”。阅读,作为汲取、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是人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首要前提。在教学活动中,听、说、读、写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素养的重要技能。阅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主体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数学教材及相关材料的阅读是数学学习的基础环节之一,教学实践证明,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有助于学生能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应能通过观察、阅读和思考领会数学语言所表示的数学概念、原理,善于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与推理的方法描述数学问题和证明数学问题,并且语言简约、条理清楚。”但在实际教学中,它却常常被一些教师忽视,片面地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英语、政治等学科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只要能够记住数学公式、性质、定理、法则即可,最终导致学生无法深入阅读题目,不能摄取完整、正确的信息,准确读懂题意。在新课改大背景下,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是提高初中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紧扣教学情境情感激励特性,让初中生在阅读中激发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感是学生能动积极开展学习活动的思想保障。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初中生在研究和分析新知内涵要义、问题案例策略的过程中,经常忽视“阅读”方面的训练,采用单一的探析方法开展学习活动。究其原因,是由于初中生忽视阅读活动的重要性,缺少阅读学习的自觉性。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和激发初中生阅读的积极性,通过生动典型的现实案例,让学生感知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同时,根据教材特点、学生个性特性,以教材为载体,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阅读训练为主要任务,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情感,主动地进行阅读学习活动,从而实现从“要我读”向“我要读”的转变。

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活动中,教师抓住学生学习认知的特点,设置问题情境:“王叔叔家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的菜地,腰长为40米,一条笔直的水渠从菜地穿过,这条水渠恰好垂直平分等腰三角形的一腰,水渠穿过菜地部分的长为15米(水渠的宽不计),请你计算这块等腰三角形菜地的面积。”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知问题条件过程中,认识到掌握和解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内容的现实意义,从而带着主动情感,认真、仔细阅读问题案例内容,解析案例。

二、抓住数学知识点内在联系,让初中学生在阅读中把准意图。

数学知识点之间是相互独立且深刻联系的。学生在研析问题案例的过程中及找寻解题策略的过程中,就是要通过分析思考等活动,深刻领会和掌握问题设计的意图,从而实现由给定的条件与或求证的结论与有关定理相结合。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研析问题条件内容活动,逐步引导学生领会和把准问题案例的内涵要义,在掌握问题条件内在联系过程中,正确、深刻地把准问题案例设计意图及深层次的内涵要求。

问题:如图所示,已知在ABC中,AB>AC,AD是∠BAC的平分线,P是AD上的任一点,求证:AB-AC>PB-PC。

在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AB>AC,AD是∠BAC的平分线,你能得到什么讯息?”学生答道:“会得到这个三角形是不规则的三角形,要运用到三角形的相关内容。”“问题中要求证AB-AC>PB-PC,应通过什么方法?”“截取法,在AB上截取AE=AC,连接EP。”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分析活动,得到了该问题的解答策略。同时,也领悟到该问题的解题意图是,正确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内容,通过把一个角沿它的平分线对着,从而使两部分重合的特点,进行等量替换,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思考、阅读和联想掌握了解题意图,有了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解题方向,解题时自然得心应手。

三、利用数学学科知识丰富内涵,让初中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弦外之音”。

忽略阅读答案篇6

在做题过程中,有时学生思路混乱,不知道某一类题目要如何作答。同时,学生也容易犯审题不清的错误。更严重的是,很多学生从来不曾正视、反思过自己答题时的问题。究其原因,除了有的是由于文本选材不当,学生阅读总量不足,或者是语文教师不够重视外,更多的是学生缺乏反思意识。我们知道,学习策略包括两方面意思。一个是作用于学习内容的认知性策略,另一个是对自己学习和思维的内部过程的监察和调控,即反思意识。[2]正是由于缺乏这样的意识,我们很多学生在反复做同类型题目时仍会出错,得分仍然很低。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答题的反思意识和习惯。

答题过程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看清文章思路,读懂文章写了什么,进而去揣摩一些词句,为作答其他题目做好充分的准备。但仅有这些还不能算答题过程的完美无缺,反思的过程会让学生收获更多。反思即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学生善于反思,善于总结,有利于促进提高学习的自主性,真正学会学习。

发现学习理论者认为,发现是一种学习方式,主要是指知识的再发现,它强调让学生在重演、再现知识发现过程中内化前人发现知识的方法与能力。[3]学生可以先自主做出问题答案,然后与参考答案做对比,对比时不能只看自己哪几个点答不出来,重要的是要想想为什么自己这几个点答不出来,是思路上出了问题还是知识储备不足?是基础不扎实还是审题不仔细?是思想不重视还是心里浮躁?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有的是审题不仔细;有的是阅读过程中习惯不好。如,不喜欢在文中圈圈点点,造成重要信息遗漏等;有的是主观题答得过于简略等。可惜的是,高三二模之后,学生大多数只会看答案,而不去思考答案得出的思路,同样的问题重复出错也就在所难免了。

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反省自己:①做题习惯好不好。好的习惯应包括心静、画线等。心静是做好题目的前提,很难想象一个心浮气躁的人能有良好正确的思维。做题时圈圈点点的习惯很重要,对于重要的信息应随手画上,以便加深印象。②做题思路对不对。例如作用题,既要从内容上回答,也要从结构上回答。③做题速度是否适中。高考毕竟有时间限制,因此,平时练习就要强调速度,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④审题仔细不仔细。有没有把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看成“选出正确的一项”;有没有注意到某些问题要求“从两个角度回答”等等。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让学生多些反思。

1.教师帮学生分析答案

教师从学生平时作业中找几个典型的答案和学生一起分析答案问题所在。例如,一道现代文阅读作用题,问“开头画线句的作用”,有学生只答出“引出下文,为下文写什么做铺垫”,很明显,学生对于这类作用题要回答什么不清楚,从哪些方面回答也没思路。因此,教师可告诉学生,这类作用题可从“内容、结构”上考虑,内容上即是告诉读者什么,结构上要注意到这句话是在开头,自然会想到“引出下文,为下文写什么做铺垫”、“总领全文”、“设置悬念”等等作用。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把某题答案写到黑板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包括具体能得多少分,可以如何改进等。展示学生典型错误,既可以让学生客观地知道自己的错误所在,也可以避免其他学生犯同样的错误。教师还可以把某题的规范答案写出来,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个答案的几个要点怎么来的。展示规范答案,可以让学生知道解题思路清晰的重要性,也让学生知道怎样才能争取得分点。构成“比照”的呈现反差鲜明,一目了然,不仅便于甄别和评估,而且可以省却不少解说和点拨环节,有利于提高复习课堂效率。[4]这样的课堂互动,既避免了高三复习课死气沉沉的局面,也体现了新课标“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效果显著。

2.提供一些现成的经验

要想唤起学生的自我改进的意识,除了有意识地去告诉学生一些反省的方法外,提供一些现成的成功经验,让学生看到效果。现成的经验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也可以是教师的,但往往是学生的经验更易让其他学生接受、认可。例如,我们可以请现代文阅读得分高的学生谈谈自己如何做这类题的,每个小题答题方法都详细交流,还可以就某一道题让学生来分析其合理和不合理之处,并给出其认为合理的答案和理由。这些现身说法能让学生看到效果,让其他同学少走弯路、规范答题,提高他们的得分率。除了让学生交流这些 “土”方法外,教师也应该把相关题型答题技巧和答题思路编印成册,让学生熟悉并应用。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忽视了教学策略的研究, 使学生在大容量获取知识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常常听到同事说现代文阅读讲了也白讲,做了也白做,反正学生就那点水平,得不了几分。其实,这是我们很多教师长期只注重讲参考答案,轻视了反思意识培养的结果,是教师的不作为。因此,重视反思意识培养是当前提高阅读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学生养成了反思意识和习惯,学生才会在答题时不断调整自己答题的策略,从而提高他们答题的准确性和得分率。好的学生比差的学生答题答得好,不仅在于对文章的理解结果更全面、更深刻,而且在于阅读时对策略过程的监控和调节。[5]

参考文献:

[1] 张先亮. 中学生语文水平标准研究[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2] 韩雪屏. 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 沈江峰. 发现:实现主体性阅读的通道[J]. 上海教育科研,2005(1).

忽略阅读答案篇7

【关键词】阅读能力;运用能力;主动思考;大胆实践

阅读是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方法,是听、说、读、写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教学只顾强化词汇和语法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较差,致使在各种考试中常出现一种似乎难以理解的现象,有些学生基础知识很牢固,考试成绩却很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阅读理解题失分太多,这恰是我们阅读教学的失败。在近年来的考题中注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察已是大趋势,阅读理解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新课程标准和小学教学大纲都要求,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要完成传统阅读教学中的传授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能力,还要深化理解课文知识并拓展到社会生活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考,大胆实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本人认为要达以标准要求,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任务型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传统教学法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过分强调语法、句型练习。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结果是学生掌握了语法规则,却患上了外语“聋哑”病。在学生接触课文之前,老师应提出一些问题,限时阅读课文。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在限定的时间内学生能集中精力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能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学生就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紧接着教师应提出一些细节问题,让学生根据课文去分析、思考或小组讨论来解答,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二、课文教学要坚持整体性

课文教学应围绕课文进行各种训练。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速读课文之后尽管有些词、短语和句子理解得不太透彻,也不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应把每篇课文都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先整体了解大意、中心思想和文章体裁。然后进一步了解具体细节和情了。应由浅入深,由整体到个别,由简单以复杂,要指导学生把所有问题都拿到全篇考虑,不能因个别细节而偏离了思考方向,要整体理解课文。我们已采和“课文整体教学模式”很久了,但是强调词、句、语法过多,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得还很不够。必须加强训练,培养学生通过书同描述分析同文章的内涵和处延,挖掘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三、大量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深刻地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老师在帮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难度与课文相当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在阅读实践中才能提高。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语言表达方式,丰富英美文化知识,掌握阅读技巧,以提高阅读速度,加在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拓宽知识面,做到见多识广。

四、认真解答阅读理解题

1.认真审题,整体掌握。扫读短文,识别文体,掌握大意,准确理解题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内容更接近信息化和时代化,内容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各种文体。通过整体阅读简明扼要地抓住所须信息,准确理解短文内容。统揽全篇要点,一些显性答案往往可从要点中直接回答。准确理解原意后,须认真斟酌,有许多题目是通过各种形式来考察学生对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其答案常常是文中相关词句的解释或变形,做题时不可脱离短文。

忽略阅读答案篇8

英语阅读中许多非语言因素对阅读能力的影响不容忽视,包括阅读习惯、阅读心理、阅读方法、技能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良的阅读习惯。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坏习惯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身心负担,而且会降低学习效率。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所说:“恶劣习惯存在于我们身上,将使我们蒙受重大损失。”因此,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客观上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为了集中注意力,学生常常用手指、笔或尺子等指着单词或放在这些词下面阅读,即指读,也有的采用出声读、默读或心读的方法。在实际阅读中许多读者会因没有读懂而多次返回重读,这就是普遍存在于学生中的不良阅读习惯:指读、声读和回视。事实证明,制度大大减慢了阅读速度,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同时,阅读速度慢一般都采取了某种声读的方式。而回视,既影响了阅读速度又影响了对语篇的理解。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二是不健康的阅读心理。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情绪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时就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从而使阅读理解大打折扣。不少学生阅读时缺乏自信心,或者急于求成,这些不健康的阅读心理客观上会限制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三是贫乏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各具特色的语言。所以,学生必须了解熟悉一些英语国家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等。然而,高中生普遍缺乏对英语语言文化、社会历史、风俗习惯等的理解。换句话说,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不能真正地读懂英语文章,甚至出现在认识每一个英语单词和句子的情况下,仍不明其内涵或造成误解的现象。例如:A: How do you like this kind of car? B: Oh,it’s a Dead Sea apple.其中 “a Dead Sea apple” 来自《圣经》,传说死海沿岸 出产一种苹果,外表鲜艳可爱,可是吃后很是苦涩,后来“a Dead Sea apple”就用来形容那些徒有其表、败絮其中的东西。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准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不难发现,英语文化的缺乏是造成当今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低下的一个因素。

阅读能力由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构成。由于阅读材料的选取受到限制,教师在选取材料时既要考虑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注意各种不同材料的交替使用,尽量避免体裁和内容的单一。所以学生从高一到高三所读材料的梯度较模糊,即便师生共同努力,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往往也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常常对感兴趣或熟悉的内容比较关注,我想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望特别强的年龄阶段。因此,为了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特别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更应该重视这一点。有学生在QQ的说说里这样写道:“如果周杰伦来教语文,张靓颖来教英语,我们肯定学得好。”可见学生喜欢的人与事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了提高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可以提高阅读的趣味性,从网上下载一些笑话和幽默故事,这就可以让学生在得到片刻的放松和休息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兴趣,了解他们的热点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的求知欲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的整体素质。

理解能力取决于词汇量和语法掌握程度,而阅读能力更多地依赖于阅读技巧。下面简单向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阅读方法。

一是英语阅读分为精度与泛读,快读与慢读。浏览是快速阅读中的一种方法,通常又称为略读法。浏览的关键是在抓住文章要点的前提下以个人最快的速度阅读,以获得足够的信息准确地回答有关文章主旨和大意的问题为主要目的。利用略读法阅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首尾两段。因为文章的第一段往往点明文章的主题或是中心思想,或者作者的意图,而文章的最后一段则常常总结归纳或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是学生应该有意识地积累英语单词,没有一定量的英语单词做基础和保障,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都无从谈起。学生可以根据“词不离句”的原则,把一个生词放在具体的句子语境中记忆分析,根据上下文判断词义法。另外,构词法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法项目之一。学生在进行阅读训练时,要加强对构词法知识的实践,熟悉常见前缀和后缀的含义及派生、合成、转化法的特点,确定所构词的词性和词义。

三是学生可以不需要阅读整篇文章,而只需要找出可能包含所需信息的部分,从文段中获得所需的具体信息,然后加以阅读,这种方法就是查阅法。查阅法主要是获得具体的信息,回答具体的问题,常常和Who,What,When,Why 和How有关,也有测试中的细节问题与具体的数字如长度、宽度、高度、距离、大小、尺寸等有联系。在使用查阅法时应注意文章的结构和顺序排列。文章的结构有的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有的是按空间顺序排列的,有的是按逻辑顺序排列的。弄清楚文章的排列顺序能帮助学生在阅读和回答问题时做到高效省时,准确无误。

忽略阅读答案篇9

[关键词]陷阱 张冠李戴 欲擒故纵 管中窥豹 一字千金 形近障目 画蛇添足

高考阅读理解题中所给出的有些选项,看起来与原文中的某个句子十分相似,但由于命题人在提供选项时已经换掉了其中的部分文字,使得该选项的内容与原文原句所表达的意义产生了很大的不同,该选项不能作为正确选项。而真正的正确选项虽然与原文原句所使用的词语或句式不尽相同,却能够正确表达原文内容。

高考阅读理解题时,不能仅凭某个选项与原文原句相似或一样就不假思索,草率做出决定。这类选项有可能是正确选项也有可能是命题陷阱。识破命题陷阱并不是很难的事,只要克服考试时的紧张、浮躁的情绪,仔细审题,认真思考就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

本文就阅读方面的陷阱从六个方面进行论述以达到反陷阱的目的,反陷阱法就是揭示命题陷阱设置的规律,学会几个通用解题模式,实战时完全可以套用,对的选项对在哪里胸有成竹,错的选项错在哪里一目了然!

陷阱一:张冠李戴

原文中用于指甲事物、甲现象的叙述在选项中用于指乙事物、乙现象,从而形成陷阱。

如About half of the bacteria identified by the molecular analysis belonged to one of four established bacterial groups known to live on human skin. About three quarters of the total number of species were found to be unique to each individual, showing that the range of bacteria differs clearly between people.

Which statement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lmost half of the total number of species were found to be unique to each individual.

The variety of bacteria on any one individual changed over several weeks.

About three quarter of the bacteria belonged to one of four established bacterial groups known to live on human skin.

The colonies of the bacteria on men are different form the ones on women.

在A,C选项中描述部分和原文相符,只是数字部分相互交叉,致使A, C均出错。

应对策略:仔细查看关键性词。 时间,数字,人名,地名等。

陷阱二:欲擒故纵

整个选项中前半部分与文章完全相同,只是在语句的最后边丢掉关键性用词。

如The scientists also found the variety of bacteria on any one individual changed over the several months.

上一题选项B,查找原文出处over the several months但到了B中,则变成了weeks.

应对策略:读完选项全句,看完全文再下结论,尤其注意句尾词和下文。

陷阱三:管中窥豹

遗漏信息是最常见的错题设计方式,认真阅读把握准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原文涉及的要素是多方面的,而选项却只择其中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所概说的非全部要素,从而形成陷阱。

Their tug-of-war match is a little different from ours. They have eight men for each team, while we may have the match between two sides with equal men or women players.

In foreign countries a tug-of-war team .

has eight men or women players

has men players equal in number to the other side

has eight men players

is formed in the same way as in our country

仔细审题In foreign countries a tug-of-war team,原文中是They have eight men for each team,而选项A用了eight men or women

应对策略:关注全句,尤其是修饰成分,形容词,介词短语,定语从句,状语等。

陷阱四:一字千金

关键词就是题干或者选项中的某个词或词组,它具有和原文中某个词或词组意思一致、相近或相反的特征,是可以帮助你回到原文找到命题人隐藏答案的词或词组。这个关键词的寻找非常有价值,是你能否找对答案的关键所在!见到这些词时,就用笔划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

We don’t have endless energy, for a match lasts only a few minutes.

漏读否定词don’t,造成理解意义完全相反。

忽略否定词从而陷入陷阱。高考阅读理解题的命题人,常使用原文原句中所使用词语的反义词,使所给选项,看似表达原文意义,而实际上却与原文意义相反。

常见的否定词如下:no,not,never,few,little,seldom,hardly,scarcely,none,nobody,nothing,nowhere,neither...nor,without等。

2. 忽略否定前后缀dis-,il-,im- un-,non-,-less

如:impossible unusual unfortunately dislike useless略表示转折的词,从而导致理解偏差。

常见的转折词如下:however,but,but for,but that,rather,rather than, unless,regardless of,instead of等。

应对策略:细心阅读,忌囫囵吞枣,否定词,否定前后缀,转折词,都是特别关注的对象。

陷阱五:形近障目

一字之差,意义相反。利用词形相近的两个词,模糊你的双眼。

1.this“canned” music is especially importantin developing children’s musical taste.

考生在读到taste时,误看做talent,造成理解意义上的偏差。

2. Trying to find a diet that can cure your illnesses, or make you superwoman is a fruitless search.

Search 与research形相近,意相远。

应对策略:研究句子的细节,熟悉词语日常用法,找出容易出错的地方。熟记形近单词,沉着答题,了解文章大意

形近单词举例:

simple简单的 sample样品;little小litter扔垃圾

signal 信号single单独;sacred神圣的 scared恐惧的

flavor味道 favor喜爱,支持;customer顾客 consumer消费者

window窗户widow寡妇;expect 期望 except除了

陷阱六:画蛇添足

忽略阅读答案篇10

高中生物课的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内容很难,很多教师及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忽略对教材的学习,这给我们生物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为此,本校高二生物备课组确定了微型课题――《生物课中的阅读教学》,以下是笔者运用阅读教学的体会。

一、指导学生阅读时做好“批注”,提高阅读效率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直接在课本上“画、添、注、粘”。画:用各种不同的颜色画线来表示知识所要理解的程度。《课程标准》对学习的能力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即了解、掌握和理解。学生在预习和听课的过程中能够把理解的内容、掌握的内容、了解的内容,关键字、词、重要的段落,用各种符号或不同显色的笔标出,这样也能从另一方面反映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认真思考问题。添: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批注式的文字说明做好记录。例如,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全能性,关于试管婴儿、胚胎分割移植等,教材上没有解释,学生可把它增补在教材上。注:对于课本内容的个别地方必须前后联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可批注在旁以备忘,便于阅读时随时查阅。如脂质中胆固醇的具体功能,此节教材没讲,但在“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中就提到。粘:课下请学生总结本节内容,粘上该章节的知识纲要,以及本节课的易错易混点,做个把握程度的记录,以备巩固。

二、将课本正文与插图、表格联系阅读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插图、图解、表格,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但学生往往忽略对其的阅读。如果我们教师能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参照插图、图解、表格,与教材文字内容对应阅读理解,将会事半功倍。例如:①参看组成人和玉米的部分元素含量表,结合正文第一段,让学生自行相互提问和解答,理解表格传达的知识,得出相应的结论。②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流程图与课本文字说明联系阅读,区分每一个步骤,并思考各种操作步骤的目的。③减数分裂的过程图表与正文内容对应阅读,观察各个时期的特点,总结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以便应用于遗传和变异的内容。通过对应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增加记忆的深刻性。学生在考试时碰到文字题,能快速地在大脑里搜索相关图形,增大答题的准确性,碰到填图题不再害怕,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挑出隐藏考点,增加阅读

所谓隐藏内容,即课文中无文字说明,而在插图中隐含、不易被学生发现的内容。例如:①在蛋白质学习中,肽键数、水分子数、氨基酸数及肽链数的关系;②种子萌发过程中代谢类型的变化,细胞干重的变化,吸水方式的变化,有机物种类的变化;③呼吸作用过程图解,隐含着呼吸作用既有水参与又有水生成;④DNA与RNA碱基种类的对比等。这些隐含未显内容都是学生把握知识、完成习题的障碍。所以,我们在引导阅读过程中要带有启发性的点拨,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隐含的内容,学生悟出了书本文字没有表述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四、难理解的、抽象的内容进行专题阅读

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一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织成体系,利于学生阅读把握。如核酸,教材上出现过多次,可把它整理成下列几方面:①核酸的种类;②核酸的功能;③核酸的分布;④组成核酸的化学元素;⑤核酸的基本单位及结构简式;⑥核酸中的五碳糖、碱基、核苷酸等。关于蛋白质,把它整理成下列几方面:①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②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其结构;③蛋白质多样性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④蛋白质的功能;⑤蛋白质的生物合成;⑥蛋白质的有关计算。开设专题性阅读,目的在于使分散的基础知识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网络,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