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的诗句十篇

时间:2023-04-08 08:07:05

菊花的诗句

菊花的诗句篇1

2、丛幽一笑东篱晓,霜华又随香冷。晕色黄娇,低枝翠婉,来趁登高佳景。谁偏管领。是彭泽归来,未荒三径。最惬清觞,道家标致自风韵。——《齐天乐(菊)》作者: 高观国

3、簇簇竟相鲜,一枝开几番。味甘资麹糵,香好胜兰荪。古道风摇远,荒篱露压繁。盈筐时采得,服饵近知门。——《采菊》作者: 李建勋

4、稚子书传白菊开,西成相滞未容回。月明阶下窗纱薄,多少清香透入来。——《忆白菊》作者: 陆龟蒙

5、怎奈花残又莺老。槛里青梅数枝小。新荷长池沼。当晴昼、燕子声闹。亭栏花绽颜色好。风雨催催、等闲开了。酒醒暗思量,无个事、甚刚烦恼。——《菊花新》作者: 杜安世

菊花的诗句篇2

关键词:《离骚》;秋菊;落英;观点

“按陆佃《埤雅》:菊,本作^,从鞠。鞠,穷也。《月令》:九月,菊有黄华,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1]929今“^”字基本上不再使用。是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山海经》中已经有关于的记载,“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其木多^,其草多菊”。[2]此外《别录》中提道:“生雍州川泽及田野。”[1]929雍州即今湖北东部。在先秦时期,楚国曾一度兴盛,其管辖地大致包括现在的湖北全部、湖南等广大地方,可见屈原所处的楚国应有。从古人对特性的各种描述,可以肯定屈原所见的与我们现在看到的相同,不存在《离骚》中“秋菊”与现在的秋菊不同的说法。当然,现今出现了一些古代没有的人工培植,这另当别论。本文通过查阅前人对“秋菊落英”的各种看法,总结概括出四种:1.秋菊的叶子;2.秋菊的落花;3.秋菊刚开出的花;4.采摘。

一、秋菊的叶子

沈约《宋书・符瑞志》中说:“英,叶也。言食秋菊之叶。”他认为此处的“英”作为“叶”。《菊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观点,书中将“落”训为“始”,“落英”指的嫩芽。这种观点本质上与沈约的看法没有多大的区别,都认为“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落英”是指秋菊的叶子。对于沈约的观点,吴仁杰在他的著作中已经否定,笔者认同吴仁杰的否定。的确,的叶子可以采食,用于泡水喝,类似于茶叶,但菊叶的采摘有时间限制,《本草纲目》提道摘采菊叶的时间,即“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1]929从诗句看“木兰”与“秋菊”相对应,可知“秋菊”是指花,采花的时间是在九月,这时的菊叶已经变得苦涩,不适合食用。沈约混淆了采叶与采花的时间,所以沈约的观点不宜采取。当然,另一个“秋菊的嫩芽”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

二、秋菊的落花

王逸认为“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落英”指落花,他解释此句为“暮食芳菊之落华”。《离骚草木史》中说“《水经注》:郦县城南,菊水注之,菊水即今名菊潭,源傍悉生菊草,所云食菊是也。《花木释异》曰:南阳甘谷水,其山上有大菊落水,从山涧流出,饮其液者多寿。合二说考之,乃知菊有落英不诬也”[3]。此外《警世通言》中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此故事中有一个情节涉及到对“秋菊落英”的看法。小说讲道苏轼去拜访王安石,在东书房,看到有一首未完的咏菊诗,前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看完诗句后认为开于深秋,只会焦干枯烂,并不落瓣。于是他续写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看到诗后就将苏轼调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做团练副使。苏轼到黄州上任之后,有人送给他,他将其种在后院。有一天大风过后,他看见散落满地,才知道会掉落。对于“秋菊落英”是“秋菊的落花”观点,笔者有异议。《本草纲目》“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霜落,叶枯不落,花稿不零,味兼甘苦,性秉平和”[1]930。李时珍从秋菊本性上说其不会掉落,《西溪丛语家室旧闻》“今秋花亦有落者,但菊药不落耳。”[4]“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秋菊”毫无疑问是指野,楚国的地理条件适合生长野,况且野的特性也符合屈原那种自爱,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质量。并且野有调中止泄、破血的功能,属于菊药,自然不会掉落,所以王逸的理解有误。但在苏王和诗的故事有所例外,原因是宋朝时期,的品种已很多,况且苏轼的是友人送的,属于欣赏类型,不应是野,而且还在大风后,所以会掉落的可能性很大,与王逸的观点不同。

三、秋菊刚开出的花

吴仁杰在《离骚草木疏》中有写道“考落之义,非陨落之落。《尔雅释诂》文:m落、权舆,始也。郭璞引访予,落止为证。盖成王访群臣于庙中,谋始即政之事。邢m乃云:落者,木叶,陨坠之始,失其义矣”。[5]从句意中可得出,黄仁杰认为“落”是“始”的含义,同时他也否定邢m的说法,结合他在《离骚草木疏》中也否定沈约的观点,可得出他认为“秋菊落英”是指秋菊刚开出的花。关于“落”的含义,《屈辞精义》中作“始”,马其昶《屈赋微》认同并采用吴仁杰的观点,“落英谓始华之时”。在秋天开放,食用其刚开出的嫩花,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放入诗中看“落”解释为“始”仍有问题,这在后文会解释。

四、采摘

洪兴祖《楚辞补注》中说“秋花无自落者,当读如‘我落其实而取其华’之落”。[6]他认为“落”不是“自落”,而是“他落”,是屈原自己弄落菊实,食用菊瓣。汪瑗《楚辞蒙引》中提道“夫落者不必自落而后谓之落,采而取之脱于其枝即可谓之落,如取露于水兰之上,亦可谓之坠也。若果谓坠之于地,则露岂可饮乎”[7],这里指出凡脱离“枝”就是“落”。这种观点把“落”得含义复杂化,屈原果真要表达采摘等意义,就会直接用与此有关意义的词,不会拐弯抹角用“落”来表示,并且“落”在诗中也没有体现出特别的意义,所以笔者按此处的“落”不应如此解释。这同时也解释了上文“落”作为“始”的含义在诗中行不通。

对于“秋菊落英”,笔者认为是指秋菊的落花,但此“落”不是“自落”,也不是洪兴祖所说的那种“他落”。这里的“落”主要是指自然风雨,动物触碰等造成的掉落。正如笔者在上文提到的,苏轼看到满地的菊瓣是在大风之后,而且《本草纲目》中记载不零落,是从的本性来讲,而并不包括其他外在条件的作用,自己不会掉落,但在外力的作用影响下是很可能会掉的。狂风暴雨或者动物的触碰都会使掉落,所以《离骚》中的“夕餐秋菊之落英”极有可能指的是食由此原因造成的菊瓣。此外,会掉落在古代文人的诗句中也有体现,如唐代杜甫《宿赞公房》诗“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诗中的一个“荒”字突出的掉落。私下认为屈原只是看到秋菊掉落在地的花瓣,他没有考虑秋菊的花瓣是否会掉,以及是怎样掉的。

其次,从《离骚》的写作来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两句诗中“坠”与“落”都有“掉下”的意思,只是字不同。屈原在这两句中都有想表示“掉落”的含义,但他为了避免重复使文章更具美感,他就采用同义不同字的方式。这也是屈原惯用的方式,在《离骚》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例如“朝搴o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中的“搴”与“揽”都有“采”的含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中的“滋”、“树”、“畦”都有“种”的意思。此外《湘君》中也有,如“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中的“采”与“搴”也是有含义相同的一面。所以总结以上,笔者认为“秋菊落英”是指秋菊的落花。

关于诗句“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秋菊落英”,笔者认为从更符合全诗形式,以及屈原的写作特点来看,“秋菊落英”就是指由外力条件(非屈原本人)导致掉落的。也因为屈原的这句诗,后人多把屈原看作是第一个采食的人,很多文人都效仿屈原,如张耒、张虻龋现今流行茶也许就与此有关。(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明)李时珍着. 本草纲目 第1、2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929

[2]史礼心,李军注. 山海经[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125

[3]《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 续修四库全书 集部 楚辞类[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2002. 81

[4](宋)姚宽,陆游. 西溪丛语家世旧闻[M]. 北京:中华书局, 1993:104

[5]吴仁杰撰. 离骚草木疏[M]. 北京:中华书局, 1985:4

菊花的诗句篇3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簇,犹向陶公觅宠光。

[注]① 糗粮:干粮。首句典出《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 政:通“正”。

1.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 请自选两个角度赏析颈联。(3分)

3.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的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第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的赏析。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参考答案:(1)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 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色彩:“碧”、“黄”。情感:喜爱之情。

(3) 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通过阅卷,发现学生在回答本题时存在以下问题:

一、 审题不清,所选角度不准确。比如第2题“请自选两个角度赏析颈联”,即赏析“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这一联。生甲:“写出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写出了傍晚相见山坡的景色。”生乙:“从内容上看,写出了菊傲然于世、高洁傲岸的精神;从结构上看为全诗点明了主旨。”显然这两个学生审题不清,强加因果,答非所问。生甲在没有认真审题的情况下,上来就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属于答非所问;生乙的“点明主旨”属于强拉因果。他们所给的答案,赏析角度不够准确,导致该题不得分。那么这类赏析型的题目该如何作答呢?首先应选准角度,其实对诗句的赏析,首先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的赏析。比如炼字角度、修辞角度、色彩角度和情感角度。其次应看清是“两个角度”,而有的学生只选了一个角度,比如生丙:“已晚”表现出作者对的喜爱,突出了诗的主题,令人深思。可见该生只是从情感角度进行了回答,是很难得满分的。而有些学生就回答得很好。请看生丁:(1) 对偶用得好,“半山碧”与“一枝黄”对仗,堪称完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和音乐美;(2) 色彩对比鲜明,“碧”与“黄”勾勒出一幅深秋傍晚图景,凸显了的鲜艳美丽,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这一答案就非常棒。首先按题干要求,从修辞和色彩两个角度切入进行赏析,并且有分析性的语言,感情也答出来了。角度准确、全面,又有分析,这样的答案就能得满分。

二、 答案表述不够准确全面。比如第1题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一生:“描绘了野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傲岸的形象”。只能给1分,为什么?因为答案包含两个方面。(1)生存状态:“政缘在野有幽色”,即在自然界中的客观形象,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1分)(2)内在品质:“肯为无人减妙香”?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1分)综上所述,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分两个方面作答,即客观形象描述加内在品质挖掘,然后进行语言的整合即可。

三、 语言表述过于笼统、宽泛,导致表达不恰当、不准确。比如第3题尾联化用了陶渊明的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菊花的诗句篇4

眼下已是秋季。星期六晚上,爸爸告诉我,星期天要带我去中山公园看菊展。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找来一些菊花的资料细细品味。早在屈原的《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以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等诗句。而陶渊明更是写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细品菊花的诗句,领略菊花的美,我的心早已飞向菊展的现场……

星期天一大早,我就和爸爸来到中山公园。我走进大门,公园里是人山人海。两排淡黄色的菊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摆,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把我们引入会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约6米的菊花篮,配以蝴蝶以及其他花卉组成迎宾花坛。牌坊两侧制作高6.5米的菊花龙柱“盛世龙腾”,展现菊花栽培及布展技艺,共同渲染菊艳花香、喜迎宾朋的气氛,突出“潮风菊韵迎嘉宾”的主题。忽然,我被一股扑鼻而来的香气吸引住了,于是,我和爸爸顺着香气找去。我们来到了菊花的世界。看看这朵菊花是花枝招展,那朵菊花是婀娜多姿。我的眼睛应接不暇,看看这朵菊花很美,那朵更美,美得无法用一个词来形容。花美,名字就更美:白雪、风起云扬、金壁凤还……每一个名字都充满诗情画意。菊花颜色各异:黄的若金,红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像雪,紫的如纱。我轻轻地吟咏着元稹的《菊花》,遨游在菊花的海洋里:“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的千姿百态让我大开眼界:有的含苞欲放,有的绽开灿烂的笑脸迎接来宾,有的勾起手指,仿佛在示意人们过来欣赏,还有的风情万种,在微风中轻轻摆动袅娜腰肢,仿佛热情礼貌的迎宾小姐……菊花不时散发出一阵阵清香,吸引了一只只蜜蜂在上面跳舞,“嗡嗡嗡”的唱着悦耳的乐曲。

菊花的诗句篇5

重阳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为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短短一诗,表达了诗人深切的乡情与亲情。而“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成为千百年来游子思乡、道不绝口的名言警句。刘禹锡的“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露深。年年上高处,未有不伤心”(《九日登临》);岑参的“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都是通过对重阳登高来表达诗人触景生情、怀念故园、忧国忧民的心声。

登高、赏菊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更是诗人们在重阳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孟浩然在《秋登万山寄张五》中写道:“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平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诗人没有直接写重阳节,可面对眼前的佳景,却憧憬着即将到来的重阳节,期望着和朋友登高聚饮。诗引而不发,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空间,并让人感受到浓郁的重阳气息。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见”,范成大的“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晏几道的“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阮郎归》)等等写出了重阳赏菊簪花的情思情趣。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写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丝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流露出诗人看见白菊的无限欢欣,抒发了作者的不老童心。

九九重阳,正值秋冬之交,倘若诗人生逢乱世又时运不济、潦倒困苦或怀才不遇,就难免不发出悲秋的感叹。因此,同是写重阳登高赏菊,境遇相异诗境便大不同。杜甫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重阳节的七律《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老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描写所见江边秋景,抒发晚年老病寞落、壮志未酬的悲愤心绪。句句自然对仗,不见雕琢痕迹,句法交错,句意相联,密针走线,丝丝入扣,景中含情,情中见景。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诗人试图用登高的快慰来排遣内心的苦闷,以抒发内心的难言之情。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重阳》词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人用一个“瘦”字,将自己在重阳节赏菊时孤独凄清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菊花的诗句篇6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释义为并非我特别偏爱菊花,只是秋菊谢后,再也无花可赏。该句出自于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菊花》,全诗描绘了菊花的情态,表达了对菊花的喜爱。语言淡雅朴素,饶有韵味。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菊花的诗句篇7

是该姹紫嫣红了!看看身边那些娇艳的花儿,我知道夏天已进入鼎盛时期。叶子是翠绿的透明的,那万千种颜色集于一身的娇花软玉,醉在了夏日的姿色里。

走过一池蒙蒙的烟雨,寻觅着心中那一份洁净的淡然姿态。此时盛夏,我还是寻觅不到你的身影。浅绿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摇摆,婷婷玉立。好久没有这样想你了。妹妹还好吗?潇湘的烟雨已经漫过柳堤,没入你的江南,你的故乡。其实,你不该来北方这块生冷的红尘禁地,你原本就是江南的一棵仙葩。

你的模样如淡淡的雏菊,总是那样的从容淡然。像一副花卷游入我的眼底。让我深深的渴望秋天的到来。炎炎夏天,烈日当头,火红的流云穿过七月的胸膛,织出片片灿烂明媚的笑颜。我努力地摒弃眼前这些醉人的芳香,一路穿越风尘前行。雨还是那样怜我情衷,一连下了半个世纪的轮回。终于,我的秋天如约而至。

我沿着记忆中的小径,来到了你的身边。几竿翠竹夹路,中有小卵石铺开,石上落满青苔。这是什么所在?又见几棵芭蕉开得正艳。翠绿的叶片,像美人的纱衣,随风摇摆。腥红的泪眼,有血色的温柔悄悄绽放。掩泪谢西风,却也点缀着这个静寂的小院。红色的软烟罗,裹着纱窗,它隐匿着多少淡淡的哀伤?无人知晓!

清冷的雨,敲打着窗台上的青藓,已经好久没有人搭理了。我叹息着,一路行来,屋檐下,清寒的雨,无声的滴落着,声声敲打着我的心肺。透过落寞的纱窗,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昏暗的烛光下,一个纤弱的影子,执灯书写着秋夜的凄凉!你还好吗?还记得当年的菊花诗吗?清冷孤傲的潇湘子,留下了多少世人的眼泪!不得而知!

我曾经百思而不得其解?菊花诗中有这样两句“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妹妹因何做此悲音?菊乃花中之隐士,仙风清骨,不入俗流!妹妹的诗文原也风流别致,从海棠诗社起至偶添柳絮词,无一不渗透着妹妹清肌玉骨,遗世独立的品格。百花多在灿烂的夏日时节选择绽放,而菊花却迟了半个季节,少女的情怀其实早已绽开心蕊,可是花开却迟了。

自古以来,菊花被尊为山中隐士,因为它淡泊名利,处世泰然,俨然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模样。而秋天则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选择在秋天开放是不是有些许深意呢!原本她可以选择春与夏,因为那是一个少女花季的象征。可是妹妹没有,心中的花季明明已开却迟迟未开,过了春天,错了夏天,只等一场秋雨的淋漓,孤独地绽放。然隐者谁可同行?问菊,菊无言,只把一滴清泪埋入尘土,试问“明媚鲜艳能几时?只落得,满地花残满天愁。一朝飘泊后,却又何处寻觅芳踪?凄凄凉凉一曲葬花词,徒惹痴公子一腔热泪。如今泪染纱窗,湿透心蕊,谁可知怜?

花中隐士菊为尊!心之高洁唯潇湘。种露南山山更艳,冰清玉骨傲残霜。谁言寸寸芳心碎,断肠又岂绿怡红?这是我为妹妹写下的诗句,不成文,却是心底的挽歌!妹妹素来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句,却因何不知自己其实也是难以摆脱一个“情”字!为情而来,又为情而去。只说是还泪而来,却因何情果深种?仙妹有泪,只在人间演译,没了,香魂一缕!

记得那年秋天,秋爽斋里花团锦簇,美女如云。藕香榭里水阁子里,摆下宴席。四面环水,又有几个女官和着管弦唱着清婉的曲子。此时正是赏菊的好时节,宝姐姐与湘云妹妹夜里出得题目,说必得超越古人,前人咏菊题太多,不可落了俗套。别出心裁拟出咏菊十题,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众位姐妹各自选题搜索衷肠。只有妹妹不言不语,拿来毛笔,顺手勾了咏菊,问菊,菊梦!却并不急于下笔。一会在树荫下侍弄着花草,一会又看会姐妹钓鱼玩。只有一柱香的功夫!眼看着姐妹们都已完成。那宝玉此时也不顾了,只怕罚,就匆匆落笔!妹妹不慌不忙,拿笔信手拈来。说道:“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清新的诗韵,淡淡的愁绪,隐匿其中,诗句新颖,落笔生花,让人叹服!果然是另一番心肠!连李纨都叹宝钗不如!又看:“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不觉拍案叫绝!从何处想来!一举夺得菊花魁。

众人只道是妹妹才华所致,却不知却是妹妹的心声!孤标傲世,隐者又谁可与之同行?宝玉也不能,只不过是人间一痴客而已!只影孤单,美丽的绽放着少女的芳香!迟了,迟了,问菊为何选择在秋季开放?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菊怎么回答?只把个菊问得亚口无言。妹妹原本就是一朵孤独的秋菊,她那种处世的态度岂是凡人可以比拟?问秋也未必知晓!只好将一腔愁怨诉于笔端,霜前月下,口齿噙香,满纸自怜,片言谁解?

妹妹若不是因情所致,断不能忘却了自己曾经的菊花香。飘泊的人呵!什么时候能够真正理解这一份淡淡的情怀?

斯人已去,诗还在。茜纱窗下还散发着淡淡的菊花香。手捧着这些枯萎的菊瓣,不觉感慨万千。妹妹原是绛珠仙子下世,也配芙蓉花!可是我更希望妹妹是一朵清丽的菊花。她不用长在温室里,也不用细细的呵护,她长在阳光下,花园里,甚至山野间。任风吹雨打,霜侵寒袭,一样绽放清颜!不必自怜,不必哀怨!花开迟了,已经迟了,不必悲伤,不必嗟叹!然花已经开在心底,不是吗?

菊花的诗句篇8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考生应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古代诗歌是一种最精练的艺术形式,其艺术形象的概括性、抒情性都很强,最能突出的表现社会生活的典型意义。因此,高考试题把对古代诗歌的鉴赏作为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古代诗歌鉴赏题多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置题点:

从重点字词处设置 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理解字词,才能准确鉴赏诗歌。因此,重点字词成为题点设置的一个内容。 阅读唐代严维的诗《丹阳送韦参军》,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丹阳国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A作者在诗中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

B“江南”、“江北”在诗中有照应的作用,突出了江水的阻隔;“望”字传达出思念之神态。

C第四句写望中所见,给人以寂寞、空虚、孤独的感觉,“水悠悠”暗含着无限的思想。

D作者将对友人的真挚感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题导引]这首诗,写作者送别韦参军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参军之间的真挚情谊。对诗中“秋”的理解,关系到整首诗的把握和鉴赏。表面上“秋”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了当时作者的情绪,作者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因此,如果认为“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那就错了。答案应为A。

从关键语句处设置 读懂诗句是阅读鉴赏诗歌的基础,试题多在关键语句处设置题点。 阅读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选出对这首词的文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A、“醉里”二句写了一个梦境,描写了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形象。

B、“八百里”二句,生动的描写了将士们在军旗下分烤熟的牛肉的宴饮场面,“五十弦”指合奏的各种乐器,“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C、“了却”二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道出了词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

D、末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收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

[解题导引]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由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整句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梦回吹角连营”,是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也不是写梦境。而且,这两句也并没有写到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情形。答案是A。

从意象上设置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 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从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恋忘返的情景。

C、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义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解题导引]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一谈到菊花,就想到它的高洁气质。但本诗作者之所以喜爱菊花,是因为菊花在百花之中最后凋谢,“此花开尽更无花”,与菊花高洁的气质无关。因此,如果对菊花这一意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会导致误选。答案是C。

从感情的角度设置 感情之于诗,如血液之于人体,如水分之于花草,它是诗歌的生命。鉴赏诗歌就应当从诗歌的意象出发,仔细体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 对[甲][乙]两首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甲]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乙]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A、从词中所写的人物来看,甲词所写的一是一位思妇——秦娥;乙词中没有人物姓名,没有人物活动,是一首写景词。

B、从时令上看,两词均描绘了秋季景物。

C、两词均以借景抒情之笔收束,均是借对夕阳下景物的描绘来抒发一种悲壮豪迈之情。

D、两词结尾均具博大苍凉之气,但前者略显伤感,后者则透露出昂扬豪迈的英雄气概。

[解题导引][甲]词作者传为李白,从诗中意象看,体现了博大的盛唐气象,同时也给人一种苍凉之感,但仔细体味那幽怨的箫声、秦楼的冷月及西风残照的汉家陵阙,又无不给人一种惆怅空寂的伤怀之痛。[乙]词作者是伟人毛泽东,从凛冽的西风、雁叫的长空、如铁的雄关、如海的苍山、如血的残阳中,分明感到词中所抒发的是红军战士那种昂扬、悲壮、豪迈之情。答案为D。另外,[甲]词是一首叙事词,写的是冬景;[乙]词没有抒发豪迈之情。据此排除前三项。

从意境上设置 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古人创作诗歌,十分重视诗歌的意境,把意境的优劣作为评判诗的重要标准。鉴赏诗歌就应当能够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意象,进入到意境中,去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杜甫的诗《漫成一首》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此相同的一首是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题导引]备选的四个答案中,只有C项诗的意境由四景组成,即“江山”、“花草”、“燕子”、“鸳鸯”。所以,答案选C。

从风格上设置 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有不同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作品或不同的创作时期所表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因此,鉴赏诗歌不能不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 对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见例2)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结构布局奇变,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写法,把上下两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过片(下片的开头)内容不变。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起一意;前九句是想象中的军容和雄心,末句却是现实情况。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连用两个比喻,生动的描写了抗金的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十分振奋人心。

C、这首词词题是“壮语”,前九句雄姿英发,堪称壮语,而末句却是感情大转折,使全首词变得低沉凄凉,一变而为婉约派的风格。

D、尾句是写现实生活,与前文的想象之辞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

[解题导引]这首词和辛弃疾的其他词一样,格调是豪迈高昂的。末句是对前九句的大转折,使全词顿生悲壮之气,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其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这种艺术手法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本题答案是C。

从表达技巧上设置 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D、 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解题导引]这首词揭示了作者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怀,内容曲折而含蓄,笔调跌宕而有致,在与侍女的一问一答之间委婉含蓄的流露出惜春的情愫,并非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因此答案为C。

从用典处设置 在我国的古代诗词典中,经常出现一些典故,运用典故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 对《出塞》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A、首句运用互文见义的写法写诗人由眼前的“明月”和“关”联想到秦汉两代曾经有效的抵御匈奴的入侵。

B、二句写外族入侵,战士们因抵御外侮而长期不能归还。

C、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赞扬。

D、这首诗的情绪悲壮而不凄凉,明畅而不浅露,慷慨而又含蓄,体现了王昌龄七言绝句所特有的风格。

[解题导引]《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这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答案是C。

从节奏方面设置 诗歌是一种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我国的古代诗歌非常重视节奏和韵律。把握诗歌的节奏,进行诵读,对于我们鉴赏诗歌有着很大的帮助。 对王维《山居秋暝》的诗句,诵读节奏划分不恰当一项是

空山/新雨/后 明月/松间/照 竹喧/归浣/女 随意/春芳/歇

菊花的诗句篇9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文学家之一,自幼博通诗书,晓韵律,以诗、词、散文著称,而其中词是最有成就的。前期多写悠闲生活,清新俊秀,后期多悲叹身世,苍凉沉郁,凄咽悲楚。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上阙写秋凉情景。“薄雾浓云愁永昼”,写“浓云薄雾”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瑞脑销金兽”,以香尽灰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佳节又重阳”,点明了时令,接着笔锋一转,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凉初透”的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阙“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下阙写重九感怀。“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重九赏菊饮酒。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之句。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的幽香盛满了衣袖。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一个“暗”字则表明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几句则写见到西风卷帘,楼中的人儿比瘦削的还要憔悴,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

李清照以52个字,简单的几笔,就塑造了一个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其细腻的艺术风格和多变的艺术技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刻画了重阳佳节的孤寂与凄凉,真切感人。所以能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所选意象“皆著我之色彩”。开篇“薄雾浓云愁永昼”就写了特殊的时间、特殊的环境,简单明了地描绘了本该是秋高气爽的重阳日却阴郁暗淡,不见晴暖丽日。“瑞脑销金兽”通过“瑞脑青烟袅袅,长燃不熄”来直写词人入室闷坐的时间之长,刻画闺中的孤寂与无聊,为下面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心和情态做了铺垫。

菊花的诗句篇10

有一天中午,苏轼去拜会王安石,正巧主人在睡觉,他只好被管家带到书房用茶。苏轼边喝茶边欣赏书房里的字画摆设,忽然他发现砚台下面压着一张墨迹未干的纸,取出一看竟是王安石写的诗《咏菊》,诗的前两句为“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看完,失声大笑道:“原来宰相写诗也出错误啊,黄花即,菊开在深秋,能冒风霜斗严寒,即使花期过去枯萎枝头也不会落瓣的,怎么会因为一夜秋风而落‘满地金’?此句岂不与实际相差万里也!”于是他提笔依韵续了两句为:“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后悄然离去。

王安石醒来后回书房,发现了桌上的续句,认为是苏轼所作,一问管家,方知真是他来过。王安石暗自笑他少见多怪,主观臆断。心想:他自己学识不广倒反过来教训我,对他这样恃才放旷的人,应该让事实教育他。

事隔几年,王安石借苏轼被贬之机向皇上奏本请让苏轼前去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来到黄州后,有人送来十几株,苏轼把它栽到后面院子里。重阳节到了,苏轼邀诗友陈季常来赏菊。他们来到后院,看见秋菊朵朵怒放,争芳斗艳。此时他忽然想起了当年王安石的那两句诗。于是他便对友人说:“王宰相写‘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可笑,你看这此时哪有落瓣的呢?”

不料陈季常却说:“王宰相的诗也有道理,黄州的就是落瓣的。”

苏轼不相信地笑道:“你真会开玩笑,难道黄州的和外地的不一样?”

他的话还未说完,刮来了一阵狂风,只见眼前瓣儿纷纷扬扬地洒落下来,不一会儿落得满地铺金。苏轼目瞪口呆,十分惊奇。此时,他才恍然大悟,明白世上没有绝对的事情,任何事物没经自己仔细观察过,就盲目臆断是不对的。他羞愧地对友人说:“王宰相的诗没有错,是我盲目地下错了结论。”日后他还专门为此事向王安石赔礼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