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城市十篇

时间:2023-04-04 21:11:49

海底城市

海底城市篇1

三十年后的的城市已移居到了海底,而我就是海底城市的市长。

“布谷,布谷”的声音响了起来,是我的闹钟响了,它叫的时候能够发出一种脑电波使人清醒。正要出门同外商交易,液晶显示屏上出现了一连串的紧急信号,我赶紧骑上避水车来到海底控制中心,原来有不明生物前来袭击,数量不明。我马上出动装甲部队和激光战队,但是由于敌方数量太多,部队渐渐抵挡不住了,但是部队的成员们还是吼出:“誓死保卫家园,不让人们受到丝毫损伤。”

这时外商从不明生物中走了出来,笑嘻嘻地对我说:“对不起我们只是想试试你们的品格,现在我们可以做生意了。”在谈判中我提出海底城市每年向外商出口10万只海参,1万吨鱼,300只乌龟等等。我们还洽谈了价格,税收等问题,洽谈终于成功了,为国家了,为国家换回了几十亿元的外汇,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我一定要把海底城市建设的更加美好。让中国人民能够永远幸福,安定。

海底城市篇2

由于城市的土地紧张、环境被污染,人们向海底发展。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五十迁移到海底城市居住,我有幸成为海底移民的一员。

今天是第一次生活在海里,感觉很特别。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先进。我们的海底城市是环形的,城墙长180米,火山口的形状。上面建着一座半圆形剧场似的30层居民楼,有建设面积为75平方米的住宅30万套。这些住宅都位于火山口的外圈,因此从窗口可以直接看到外面的深水层,不用走出家门就可以观赏到海里的鱼。天天看着鱼儿从身边游过,有种好奇的感受。

我们的海底城市旁,有许多抗压力的球组成,在这些球体内,有形状奇特的住宅、医院、学校、商店和娱乐场所,有四季常青的菜园,有趣味横生的海洋公园,有色香味俱佳的海鲜饭店等。

室内温度自动调节,可以自由的来往于海底城市之中。人们在这里工作、生活,感到舒适、爽快,别有一番情趣,人们像鱼一样自由自在地在水中生活。

你一定会问,你们怎么呼吸吧?

鱼能够在水中生活,是因为鱼有鳃,鳃具有特殊的生理构造,鱼鳃能够将水中所含的氧气分离出来,供机体使用,同时将鱼体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鳃排出体外,从而完成鱼的呼吸循环。科学家们制造出像鱼鳃一样功能的呼吸器,我们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生活。

另外,海底城中还有设备先进的疗养院,那些需要疗养特别是神经方面有问题的患者,住在幽静的海底,呼吸着能调节神经的空气,透过特制的透明窗户,观赏千资百态的海底动物,他们的心灵会得到净化,所患之病要不了多久也会不冶而愈。

天,介绍了这么多,已经八点啦!还好,我们的城市有专门的“学生运输通道”。这是由透明的水晶体制造的,耐高温,耐压力,又结实又薄。它有低中高三个阶段,由慢到快不等。我选择了高,结果一阵风后,我就到达了学校,正好打上课铃。

2025。10。17星期二

爸爸带我去“海底餐厅”吃晚饭。

海底城市篇3

“咚咚咚。”我揉了揉惺忪的眼睛看看窗外,原来是我的好朋友小螃蟹在敲海底城市的防护膜呢。自从半年前我们一家搬到了海地城市,我就结识了许多的好朋友。

海地城市是科学家在2080年新研制的一种城市。它有一层十分柔韧又十分薄的保护膜,你可以触摸到城市外面的虾兵蟹将,还可以观赏许多你没见过的美景。

今天是休息日,我要和爸爸妈妈去看看海底城市,顺便就带上你吧。

我们的第一站是海底花园,海底花园坐落在海底城市的东南角,有1000平方米大,那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种地面上的花草树木,还有一部分种海中的珊瑚、海草。人们既可以观赏到地面上的名贵花木,还可以看到多姿多态的珊瑚,真是美妙极了。可是,在这没有阳光的海底世界,怎么样那些地面上的花草树木呢?你不用担心,我们聪明的科学家早制造了一种人造太阳,和地面上的太阳一模一样,也能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接下来我们要去市中心,市中心有一个大工厂,这个工厂里有两台机器,一台是氧气供应机,在氧气极少的情况下,氧气供应机就会发挥很大的作用。还有一台是海水过滤器,可以把海水过滤成淡水、盐和电,提供城市所需的一切。

下面我们要去逛一逛学校了。学校是海地城市最大的建筑物,有四栋房子,一栋是铅笔型的,一栋是橡皮型的,一栋是胶布型的,还有一栋是书本型的,它们各自有自己的主任。铅笔型的属于小学生们,橡皮型的属于初中生们,胶布型的属于高中生们,书本型的当然是属于大学生们喽。

最后我们要到海中去玩玩。我们走在特殊的街道上。这个街道有三道,散步道、赛车道和自动人行道。散步道适合老年人,赛车道适合那些喜欢刺激的朋友,自动人行道则是大家最通用的。自动人行道分为5道,速度各不相同,分别是100公里/时、50公里/时、30公里/时、20公里/时和10公里/时,随人调整。

海底城市篇4

我心中未来的海岸是清洁、湛蓝的,我在座位上想象着未来海洋的样子。

22世纪,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人均耕地面积正在逐步缩小。所以一些科学家便想把目光转向海洋,在海底建设城市,这样既可以扩大人均面积,也可以美化地球。

“啪……啪……啪……”海底城市完工了,大家都往新的城市搬家。我和家人也一起搬去。可是到了海边,便把大家给难住了——怎么进去呀。这时,海底城市总指挥小张来为大家讲解,他按一下一个绿色的按纽,马上一条海底隧道便出现在我们跟前,小张指着隧道口对大家说:“只要大家站在隧道口,按下外面的红按纽,它就能快速地把你传送到海底城市。”我们按照他的指挥,一齐站在隧道入口按下红按纽。突然,前面出现了一个光点,有人大声喊:“终点到了。”我抬头望去,只见远处有一个很大的玻璃罩着整个城市,听小张说“玻璃罩是特制的,可以提供氧气,既可以防一些鱼类的进攻,又可以欣赏美丽的海底奇景。”这时,我才明白,原来我已经到海底城市啦。只见“马路”上大大小小的车辆来来往往,人们乘车忙着工作购物。有许多小学生赶着去上学,他们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宽阔的操场,周围倒垂的杨柳碧绿柔美,清洁的校园令人向往。马路两边高楼林立,街心广场的草坪在阳光照耀下像一块圆形的绿色的绒毯,五颜六色的鲜花像绒毯上点缀着的宝石,绚丽多彩。海度城市不仅美丽诱人,而且各种公共设施齐全别致,有医院、儿童城、幼儿园,还有购物商场、超市……我不禁暗暗赞叹!

最吸引小朋友的是一座海底观光台,我也来到台上,透过望远镜看到海底的景象:海豚在跳舞、小鱼在妈妈的看护下,嬉戏玩耍,还有大鱼在捕食,成群结队的鱼群在珊瑚丛中游来游去,海底的动物多的数也数不清。海底的植物看得人眼花缭乱,千姿百态的珊瑚真不愧为底的“美容师”,把整个海底装扮得瑰丽无比。“刘安然。”我睁开眼一看,原来是同学刘磊找我玩游戏,打断了我的美梦……

多么美好的海底城市啊!我一定要勤奋学习,用知识来营造这未来世界的海底城市!

海底城市篇5

的确,深海底部的大多数地方极度贫瘠,只是零星散布着一些居民,它们唯一的指望就是从几千米之上的海面缓缓降下的食物碎屑――这些碎屑主要由浮游生物的尸体或粪便组成,形如飘落的雪片,被称为“海雪”。大部分海雪在降落的过程中会被其他生物抢光,能够落到海底的少之又少,海底的居民们很久才能吃上一顿,然后在无尽的黑暗中等待下一次天降甘霖。

但是,海底也不全是沙漠,也有热闹的地方,甚至有繁华的“大城市”。那里虽无灯火通明,却也烟囱林立,寸土寸金,有生产,有消费……

万物生长靠烟囱

在陆地和浅海,绝大部分能量都来自太阳。植物依靠光合作用合成含有能量的物质,动物和微生物则靠“燃烧”这些物质获得能量。在没有阳光的深海,能量也来自可以“燃烧”的还原性物质。

许多生物可以靠海面接济食物过活,有时只是零星几片海雪,幸运时能有一块沉木,如果有一具鲸鱼尸体,那就是一笔飞来横财了,足以吸引大批海底居民赴宴。

这些生物的食物来源,归根结底还能找到光合作用的头上,而在更为繁华的海底聚居地――深海热泉,居民的生活方式就有些挑战想象力了。它们的“燃料”是硫化氢之类的还原性物质,而与植物光合作用相对的,则是细菌氧化这些物质获取能量的化能合成作用。

深海热泉一般分布在板块边缘的火山带上,其实它们自己就有点像火山――渗到地壳中的海水被接近地表的熔岩加热、溶解,裹挟着许多矿物质,从热泉口喷出来。典型的如硫化物热泉,其中的矿物质会在喷口处结成黑糊糊的烟囱,高的能有十几层楼高,还不停地往外冒黑烟;烟囱壁上和烟囱周围,都密密麻麻挤满了螃蟹、贝壳之类的生物――当1977年,科学家们循着海水温度慢慢地往偏高的方向探寻,第一次找到深海热泉时,呈现在他们眼前的就是这样一幅怪诞景象。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难以相信,在不见天日的海底,竟有这样一群不靠沐浴阳光,而是靠冒黑烟的“大烟囱”存活的生命。

如同人类社会,海底城市的居民也有分工与合作。将大烟囱喷出的还原性物质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就是城市的生产者,其他生物都要从生产者身上获取能量:有的螺类像牛羊吃草一样直接啃食这些细菌;有的螃蟹在自己身体表面养了一群细菌,不时收割一回;而聪明如管状蠕虫者,干脆在自己体内养着细菌,与它们共生,连吃的步骤都省了。

既然生产者都要靠烟囱,其他人全要靠生产者,难怪大家喜欢挨挨挤挤住在烟囱附近。可要想住到烟囱口,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海底热泉口喷出的海水非常烫,有时甚至可达三四百摄氏度(如果在海面上,这水早就沸腾了,因为海底压力很大才得以保持液态),而底层海水则是冰冷的,温度低至将近零摄氏度,只有少数耐热本领超群的古细菌,才有机会抢占烟囱口第一排。当然,前面几排的位置都颇具挑战性,有些蠕虫生活在烟囱外壁,脚踩80摄氏度的滚烫“地板”,头顶着只有2摄氏度的海水,这冰火两重天的生活真不是人人都忍得下来的。

再接下来,在温度比较宜人的地方,就得看大家抢位置的本事了。蠕虫和贻贝往往见缝插针,找到空位就原地不动,坐享体内细菌的化能合成产物。不过,热泉的世界变化也很快,科学家曾发现,东太平洋的一处热泉口原本满是蠕虫,过了几年再去看,那里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换成一批贝类了。

深海热泉这些建在烟囱上的城市,其实范围不大,只局限在烟囱口附近一小块地;也并不能长久,热液喷发结束,就曲终人散了;更惨的是,城市与城市之间还离得特别远,最近的城市在几百公里以外也有可能。可是,只要新的海底热泉口一产生,周围就会迅速崛起一座新城。这些新兴城市的居民都是怎么搬来的呢?

有些细菌是一直都在的。在荒凉的海底沙漠中,分布广泛的化能合成细菌就蛰伏在沉积物里,等待时机。这样,不论新的海底火山在哪里喷发,都有一小撮细菌在那里等着。等到新烟囱带来丰富的还原性物质,它们就可以大量增殖,充当新城的开拓者,恭候更多生命到来。

海底城市篇6

胶州湾跨海大桥及海底隧道全线通车那天,我和几位友人相约前往观光。这是个激动人心的日子。这一天,我们已经期待很久了。

青岛是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这里的气候冬暖夏凉,很适宜居住。整座城区大部分都在蜿蜒的海岸线包围中。当然,这种地理风貌与自然景观在其它沿海城市也是有的。可青岛这座城市更有着与其它沿海城市不同之处和差异,这便是城区被美丽的胶州湾海水隔开了,一分为二,形成东、西两个片区。西面是黄岛区,东面是青岛的主城区。主城区的经济、文化、商业等都很发达与繁荣。而西面的黄岛区在文化、经济、商业等方面,就相对要落后一些。虽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青岛市政府就把发展黄岛区作为工作重点,但由于黄岛区与青岛主城区有胶州湾海水相隔,交通不便,发展的速度总是不尽人意。

从青岛建制起,到现在的120年中,在风风雨雨的社会变迁里,两岸的往来都是走水路,或是舍近求远,走环胶州湾公路来完成。胶州湾天然深水航道为10-15米,无泥沙淤泥,冬季不结冰。但受天气影响非常大,遇到大雾大风时,就得停运。而走环胶州湾公路是要绕胶州湾海岸一圈,要多走很多路程,既耽误时间,还多增加了费用。这就给青岛胶州湾东、西两岸的客、货运输带来许多不便,也是制约西面黄岛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而在经济发展迅猛的现今时代,青岛市区与黄岛区之间就需要便捷通道相连接。所以,在胶州湾两岸之间,修建便捷通道也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修路容易,建桥也并不难。但在海中修路,在海上建桥就绝非是件易事了。

从1993年起,青岛市政府就开始组织海上通道专家进行方案论证了,经过多年,数十次论证后,在报国家发改委审批,核准立项后,才开工建设。工期从2007年开工,到2011年完工,经过4年的努力,一条穿越胶州湾海底的隧道终于修好完工了,而另一座跨越胶州湾海面上雄伟、壮观的美丽互通高架桥也如期竣工了。从而结束了青岛市主城区与黄岛区不接的历史。

青岛市主城区与黄岛区的交通在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建成后,也翻开了这座城市历史性发展的新一页。

那天,我们来到海底隧道入口时,人很多,排起了长队。我想人们都是同我一样带着新奇的心情,在进行一次海底之行吧。

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南起黄岛区,北止青岛市主城区云南路、四川路,全长7800米。其中陆域段3850米,海域段3950米。目前是国内最长的海底隧道。也是我国现有的第二条海底隧道。这条隧道在全世界排名第三位。隧道内建有两条主道和一条服务隧道,双向六车道。隧道内设计车速为每小时80公里。设计基准工期为100年。在青岛主城区距离洞口2000米处设有进出隧道时的匝道。隧道中最小岩石覆盖层厚度30米,隧道顶部最深处海水深达42米,隧道拱顶最深点距离海平面78米。

我们从青医附院站乘上了开往隧道的1路公共汽车。这趟线路是刚开通的。

带着新奇,坐在了车的最前方,还拿着相机不时的摁动快门,记录下这最美时刻。客车行驶很平稳,进入隧道时只是光线暗了些,没有什么异样感觉。但我的心跳明显加快了,思维在不时的提醒我,这是一次在海底之行,有着对大自然的穿越与征服。大海的壮观、宽广与美丽一直是我心中的印记。能有在海底穿行的机会是多么美好,令人神往。

隧道内的灯光很好,没有黑暗感觉,也没有杂音,只是觉着很静。因为车窗是全封闭性的,无法打开。车外的声音几乎传不到车里。只能看到车外隧道中明亮的灯光折射过来。

眼前渐渐亮了起来。车已经缓缓的驶出了隧道。我一看表,整条隧道之行才仅仅用了十几分钟。从前,从青岛主城区到胶州湾西岸的黄岛区,每次都要乘船,或乘环胶州湾公路汽车,汽车走的路远不说,票价也贵。而乘船相对要便宜一点,可很慢。现在走海底隧道,公共汽车一次只要2元的车票,这比乘船花的8元钱还便宜好几倍呢。更主要的是节约了好几倍的行程时间。

下了车,心情无比顺畅,好像刚刚去了一趟另外一个世界。是的,我去了另外的世界,那就是神秘的大海深处。

美丽的海底成为人们的征服者。

青岛跨海大桥也是建在美丽的胶州湾海水中。大桥东起青岛主城区的308国道,西至黄岛区的红石崖,全长35.4公里。其中海上域段为26.75公里。青岛城区一侧陆上桥梁为5.85公里。黄岛区红石崖一侧陆段为0.9公里。连接红岛路线为1.9公里。这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青岛至兰州段的起点,也是山东省公路网主框架中济南与青岛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岛跨海大桥是国内第一座海上互通的立交桥。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这座跨海大桥创造了六项世界之最。

青岛跨海大桥的建成,使青岛市区到黄岛区的距离缩短近30公里,这无疑给胶州湾两岸人带来极大方便,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我们乘车驶向了跨海大桥。车一上桥,海风便吹来,使人心旷神怡。

海底城市篇7

什么?没听说过那个地方,想让好好老师先介绍一下那座城市?好的,那是一座极其美丽神奇的城市,既有小美人鱼的海底花园,又有孙悟空的花果山水帘洞,还有哈利·波特的魔法学校、洋葱头的水果蔬菜村庄……总之,只要是你能想象到的,那里都有。更为神奇的是,那里的景色可以根据你的精彩描绘任意改变。比如:你认为X星球的大海应该是紫色的,海底还住着紫色的精灵们;橘色的珊瑚丛中,一群群五颜六色的水晶鱼游来游去……这样的愿望你霎时就会实现。当然,这种改变得使它变得更美、更不可思议。好吧,让我们坐着夏天的彩虹船出发吧!

看到了吗?前面彩云中的那座城市就是克隆城了,金光闪闪的是城市的大门,门上贴着告示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告示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到语言克隆城旅行!本城拥有最美的景色,最动人的歌声,最神奇的魔法……相信这次旅行一定会使您大开眼界,终生难忘。但是本城也郑重提醒您,在游玩的过程中,您必须根据景区提示完成相应任务,否则就会迷失在城中的迷宫中,后果不堪设想……

祝您旅行愉快!

词言克隆城市长

2012年6月

第一景区:王宫、城堡区

在海底最深的地方是海王的王宫,宫墙由珊瑚砌成,(长长尖尖)的窗户都是用(最明亮)的琥珀做成的,宫顶则是贝壳的。随着水的流动,贝壳时张时闭,看上去真是美丽极了,因为每个贝壳里都有(闪闪发光)的珍珠,只要一粒就会把皇冠装点得美丽无比。

王宫外面有大花园,里面长着(火红和湛蓝)的树。果子像金子似的闪着光,花儿总是摇曳着花枝和叶子,就像一簇簇(熊熊)的火。地上是(最精细)的沙,可是是蓝色的,就像磷光一样。下面是一片(奇妙)的蓝色世界,不禁令人以为自己是高高地站在天空之中,而不是在海底;眼中便只有头上和脚下的天。可以看到太阳,太阳像朵紫花,它的光球射出的光,泻满了四处。

你能仿照上文括号中的词语,填写出恰当的词语,然后发挥想象,自己再独立写几个吗?(填得越多越好)

( )的窗户

( )的琥珀

( )的珍珠

( )的树

( )的沙

( )的世界

( )的( )

( )的 ( )

( )的(   )

亲爱的同学们,这段选自安徒生《海的女儿》的文字,让我们觉得海底王宫是如此美丽与神奇!好好老师告诉你,其实你也可以轻松地写出来。让我挥一挥我那无所不能的魔法棒,破解它的秘密吧!

第一,选择最具海底特点的、最神奇、最美丽的景物来描写。我们一块儿来看看海底王宫都有什么吧:珊瑚墙、琥珀玻璃、珍珠贝的屋顶、海底花园等等。其实,墙、玻璃、屋顶、花园这些一点都不神奇,但是和神奇的事物放在一起,就立刻闪耀光芒,绝对带有海底特了。所以,当我们想把一处风景变得分外美丽时,这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啊!

第二,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同学们填完空之后,细细观察思考,一定会发现,你填写的都是描写颜色、形状、粗细等事物特点的词语。聪明的小朋友会问,海底的这些景物已经这么美了,还用这些词语干吗?那就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加上这些词语后有什么变化?对了,它们让你眼前的画面更加清晰。这是因为景物的特点有了,你也就更加清楚她的样子,你就会觉得更加美妙、真实!

知道了这两个秘密,同学们也试着用刚才填空的词组写一两句话吧。

例:(五彩缤纷)的果冻河

在遥远的天边之城,有一条五彩缤纷的果冻河。每天,都有不同的水果朋友闻到它不可抗拒的味道,来到它的身边沐浴,最后投身于它的怀抱,成为它的一份子。

海底城市篇8

年末,土地市场突然升温,不少城市“地王”频现。而楼市岑寂地度过冷淡的“金九银十”后,也出现一波诡异的“翘尾”行情,“日光盘”与通宵排队买房的耸闻又见诸报端。“地王”的出现,或将助长人们对房价升高的预期。因此,国土资源部再度出手整治“地王”,最新思路是,“进一步加大分类指导力度,区分不同城市,平抑土地市场价格的异常波动。”

年底“地王潮”突现

11月底以来,一、二线城市突现一波“地王潮”:

11月27日,北京市公布出让朝阳区农展馆北路一宗住宅混合公建用地。该宗土地规划建筑面积不足6万平方米,但起拍价高达20亿元,折合楼面价3.38万元/平方米。这一起拍价已与今年早些时拍出的“万柳地王”相当。

同日,上海黄浦区一处地块以27.7亿元高价拍出,楼面价达36176元/平方米,是为今年上海土地单价地王。

11月28日,深圳宝安尖岗山一个地块以20亿元的价格成交,可售楼面地价为27268元/平方米,创深圳历年土地拍卖地价新高。

11月30日,南京下关区滨江江边路以西2号地块卖出56.2亿元的高价,晋升今年全国总价地王。

12月,上海年内新总价地王诞生。上海徐汇区漕河泾社区一商务区地块被万科、绿地等四家公司以54.31亿元联合拿下。

与土地市场呼应,楼市也现“暖冬”情景。多地出现“日光盘”,广州甚而再现通宵买房“盛况”。

国家统计局11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数据显示,和上月相比,价格下降的城市10个,持平的7个,上涨的则达到53个。其中,北京11月新房房价环比上涨0.8%,高居70个城市涨幅榜首。

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调查则显示,11月,百城房价环比10月上涨0.26%,自6月止跌后连续第6个月环比上涨,涨幅较上月扩大0.09个百分点,其中60个城市环比上涨,38个城市环比下跌,2个城市持平。

在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惨遭几年来最冷清的“金九银十”后,11月,楼市成交量价双双走高,在“暖冬”中出现“翘尾”行情,已是大概率事件。

土地市场“供需两旺”

“地王”背后,是政府推地与开发商拿地“兴致”的同步高涨,土地市场呈现一派“供需两旺”气象。据中原集团研究中心监测的13个重点城市的数据显示,11月份的经营性用地供应面积较10月同期上升约219%,除深圳环比下降外,其余城市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据了解,今年品牌房企大多可提前完成销售任务,如绿城10月底即已完成400亿元年度销售目标的96%。大开发商握持丰裕资金,有了“攻城略地”的资本。数据显示,11家标杆房企下半年拿地882亿元,而上半年仅有304亿元。11月以来,万科、绿城、招商、保利、富力和金地6家企业合计拿地权益支付价已超过百亿,达到110.45亿元。

“上半年,地方土地财政受到很大压力。下半年,地方政府加大力度推地,可能还会给优惠政策。而且此时大房企有了足够的现金,调控政策也较为稳定,并无加紧趋势,此时拿地就很合理。”上海鑫灵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汤辉对时代周报表示。

此轮“地王”主要在大城市产生,且以总价地王为主,单价地王相对较少。“从上海看,‘地王’并不像2009年那么疯狂,没有出现面粉比面包贵的现象。总体来看,楼板价并不算很高,说明今年开发商拿地还是比较理性的。”德佑地产研究主任陆骑麟告诉时代周报。

据记者观察,上海今年新总价地王楼板价为11000元/平方米,南京的全国总价地王楼面价为7753元/平方米,相对而言并不算高。

与单价地王相比,总价地王对后市房价影响较弱。“单价地王对购房者的心理预期的影响很大,暗示市场底部已经到了,房企敢于高价拿地,说明以后房子更贵。”汤辉解释。

“总价地王对楼市影响不大。而且今年推地总量并未增加,只是呈现前低后高态势。”资深地产分析师顾海波也对时代周报表示。

在顾海波看来,楼市“翘尾”行情也并不像表面上看来那么“暖”。“很大程度是虚拟故事。北京辟谣了,说是销售有所上升,并没有那么火爆。‘日光盘’之类的说法,有开发商捂盘惜售、借机炒作的因素。”

“应该说是涨跌互现。在浙江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楼价仍在下滑,之前炒作过头了,有个风险释放的过程。其他一些二、三线城市,楼市供应量都很大,很难说楼市就此回暖了。”顾海波称。

“一线城市从上海来看,现在处于量平价稳状态。我们作过统计,今年上海成交排名前十的楼盘,七个楼盘以上半年成交为主,而全年成交均价仅比上半年高出1%-2%。这说明房价在下半年只是略有上涨,楼市只能说在底部略有回升。”陆骑麟表示。

整治“地王”疑为表面文章

在调控的大背景下,“地王潮”赫然登场,引起了国土部警惕。12月18日,在2012年房地产用地管理调控情况新闻会上,国土部土地利用司司长廖永林首次划分“市场异动三类城市”,并完整披露了该部的“防波动”调控思路。

所谓市场异动的三类城市,是指国家统计局房价的70个大中城市中,凡属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交易价格指数同比上涨或者环比连续三个月上涨的城市;住宅或者商用商埠用地供应量偏离过去5年平均值,地价同比或者环比上涨的城市;近三个月以来出现住宅或者商埠用地较高异常地价的城市。

对市场出现波动的城市,国土部要求在三个方面采取切实措施,一是加供应、稳后市;二是控异常、防波动;三是避免误读误导、稳定市场预期。

为整治“地王”,廖永林提出三招:一是对总价较高的地块,实行分割处理,划为多宗地供应。对地段较好、单价较高的优质地块,或与条件较差的土地放在一起供应。二是灵活使用多种竞价方式。对可能出现过度竞争的地块,选用“竞地价、竞配建”等多种竞价方式。三是进一步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加强竞买人资格、购地资金合规性审查。

首次划分市场异动三类城市,在业界人士看来,意味着未来调控可能会差异化。“全国楼市的格局不一样,一线城市房价上涨比较明显,二线城市只是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候,三、四线城市现在还非常痛苦。要针对不同的城市采用不同的调控方法。”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研究总监薛建雄对时代周报表示。

而“化整为零”、“好坏搭配”、“竞地价”之外“竞配建”等防“地王”招数,则引起了业界普遍质疑,认为只是做表面文章。

与限制“地王”相比,陆骑麟认为,加大力度打击囤地,对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更有积极意义。“这会真正增加供应,也有利于减少‘地王’出现。”

国土部此次也再度念了“清理闲置用地”紧箍咒,要求各地继续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严格按程序及时调查、认定和处置。

并不乐观的是,囤地依然普遍存在,为开发商通行策略。国土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底,全国闲置房地产用地1.1万公顷,仅比2010年5月底的16.95万亩减少了4500亩。也就是说,两年半时间里,全国闲置房地产用地规模仅下降了2.65%。

海底城市篇9

>> 上海里弄风味小吃 小S红唇妖娆靓爆上海里弄 上海里弄文化及保护现状浅析 上海早晨:记忆中的里弄情怀 上海石库门里弄典型性文化解读 浅析民国时期上海花园式里弄建筑空间设计 上海迪士尼九问 花不宜太香 树莫超三盆 别把家里弄成“森林” 脑海里放歌的高三男生 三问三答 大上海里的小老板餐巾纸里包真金 户籍三问 作风三问 三问中国核电 “锦江模式”三问 性伦理三问 问家三兄弟 淮滨“三问” 巡视三问 权力“三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上海里弄三问 上海里弄三问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李彦伯")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上海弄堂

“庐”是“居所”,“逸”代表“安逸”,但位于上海黄浦区济南路185弄的地标性建筑――“逸庐”近来却无法“安逸”。这个有百年历史的石库门建筑因面临拆迁,引发了包括学者、上海地方媒体在内的舆论高度关注。

逸庐现在生死未卜,不知道最后会被保留下来还是被拆掉,但不管怎样,其实我们不应该忽视其背后另外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城市的肌理。逸庐所在的街区是典型的上海里弄街区,密密麻麻的里弄曾撑满了整个街区,但逸庐周围的街区现在已几乎要被拆平了。

要不要保护这些里弄

翻看20世纪30年代南京路的老照片,你会发现,除了南京路沿线的这些高耸的建筑之外,周围的那些底色并不是烟尘,而是密密麻麻的里弄街区。那么,它们对城市而言应该放在什么样的位置? 2014年6月14日,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当天,爷孙俩在上海一处石库门风情展示墙边观看“老弄堂里的棋局”老照片

大约在1947年,整个上海的中心城区布满了我们今天所说的里弄,构成了上海的城市底色。

有人说,上海中心城区的里弄太多了,拆掉一些并没什么关系,可以腾出空间来建设我们的新城市。

到底上海有多少条里弄呢?据我个人统计,1947年的上海中心城区,里弄超过3800条;2000年,2500条;2013年,1400条。近两年拆迁速度尤甚于以往,竟无法尽数。

66年里,上海里弄减少了2400条。仅存三分之一的里弄意味着:原来可以形成一个街区的轮廓与基底的状态,已不复存在。

消失的不仅是城市的底色,更是“上海”本身。因为,以里弄为代表的城市历史街区是真正将上海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主要标志。在上海的城市发展中,里弄街区和城市历史街区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上海城市未来发展的不可再生的核心资源,甚至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我们要保护的究竟是什么

多年来通过所有的保护工作者投入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上海的城市风貌保护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果,整个社会的城市文化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任何失当的做法都将遭致批评。然而,从批评到做实事还有非常远的距离,即便是对学者或是管理者来说,都是如此。比如,一个街坊被推平了,专家会讲“怎么都拆光了?应该留下城市底色啊,应该把上海精致的海派文化,把精细的市民精神保留下来。粗暴拆掉肯定不行。”

既然拆掉不行,拆掉以后再建起来怎么样?批评又来了:“假古董有什么好的?一点也没有原真性,你拆掉又建起新的复制品,无非是个商业噱头罢了。”这种论调似乎表示,把里弄拆旧建新用作商业用途是行不通的。

那住宅呢?比如说所谓的“保护性开发”。把居民迁出去、房子修好,然后还恢复它的住宅功能,不改变用地性质,行不行?然而,我们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的那种居民的高密度居住,以及因此造成的人与人之间近距离接触下形成的一种上海文化、市民文化消失了。

把老百姓赶走了不行,让他们自主发展又如何?田子坊是现在非常热门的一个旅游景点,外国外地朋友来了,大家都会推荐去看看,好像在这里找到了上海。可这是不是上海呢?其实也有人批评――“原住民呢?把我们当地居民的生活影响了,而且大部分居民也没有了。这个不是上海,是换了个壳的小商品市场。”

批评都有道理,但是我们需要看到,在这样一个已经高度现代化的当代上海,要求这些居民去固守一个所谓的传统生活,在伦理道德上行得通吗?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无论如何,上海的保护意识与效果是在进步的;对于上海城市底色的保护,其实也是越来越精细化的。

所以,我们要问一下,我们要保的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应该保的,是让这些里弄街区能够在当今社会继续良好存续的、综合了空间和社会诸面向的一种文化的复合体、一种文化范式。对此,我认为,里弄的空间和社会应当能够跟当前的城市共同发展,城市的发展应该让里弄的街区空间和其中居住的人能共享红利。这也正是城市之为“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

保护与发展,怎么协调好

很多在早期开始研究里弄或者城市历史街区的专家觉得,保护是文化或历史的事情,是专业人士怀着一种悲天悯人的乡愁来推动的。但如果只谈文化、不谈经济的话,会有什么后果?那就是把保护和开发、保护和经济无形中对立起来了。

举个例子。闸北区的慎余里,大概于1932年建成,2004年入选了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但是2012~2013年,它被遗憾地拆掉了,这个例子其实可以倒逼我们思考,保护和发展是不是一个对立的关系?如果一定要以对立的模式相处,那么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远远超出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范畴,它涉及了更广阔的层面,是更加复杂的话题。而关乎上海里弄街区的事情最终都指向公共政策。其中包括土地的、经济的、城市功能布局的问题,在社会层面包括人口、社会保障、物权的问题,甚至还会涉及一些现代社会治理的核心,即财政、税制的问题。经济是里弄街区发展所必需的血液,如果不解决好,任何里弄街区的保护想法都有些一厢情愿。 位于黄浦区济南路185弄拥有百年历史的石库门建筑――“逸庐”面临拆迁,引起社会舆论高度关注

目前的“里弄保护”是以一种输血的方式,即依靠大量的、一年比一年增长的财政来支持这一块。但如果反过来看,里弄、历史街区保护工作恰恰成为了财政的负担。而且原来可能要保护的建筑数量比较少,但是一旦扩展到整个城市的层面,到历史街区以后,数量迅速地以几何数级的方式增长。财政就算再厚实,也难堪重负;同时资金会被摊得非常薄,从而使得保护效果不理想。

以环境治理领域的案例看,我们也许能找到答案。多年前环境保护为什么推进时阻力重重?因为在很多时候它站在利益的对立面,注定了效果不理想。但是如果把环境保护和经济结合起来,便出现了一个“绿色经济”的模式和理念,很顺畅地由输血的方式变成了一种造血的方式,进而成为当下可持续的一个经济增长点和运营模式。借助绿色经济,生态也好,环保也好,都得到了共同发展。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借鉴是,我们需要基于里弄既有的价值,来帮助它自身甚至这座城市造血。

从顶层设计看,提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也提出,“旧区改造中要尽最大努力保护历史建筑,传承好上海的历史文脉。”顶层设计的政策导向非常明确,作为管理者或是研究者应该如何及时回应和调整,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在“新常态”下,整个经济的发展模式正由原来的增量经济向存量经济转化,这对城市的建成环境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通过现在正在编制的上海2040总体规划,我们可以看到土地“零增长”等描述,这是非常明确的信号。在下一阶段的城市发展当中,中心城区、城市历史街区、里弄街区势必会成为发展的战略重点。发展到底是有长远眼光的务实经营?还是焚林而猎的疯狂拆建?我们都需要好好思考。

海底城市篇10

吃过早饭,告别爸爸妈妈,我踏上了通往学校的水晶通道。说到这水晶通道还有一番大学问呢!

这是由水晶体玻璃管道修筑而成的,共分为电力赛车道、散步道自动人行道三层。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应该就是第一层自动人行道了,它同时又分为四排,一、二、三、四排速度分别为50公里/小时;30公里/小时;20公里/小时;10公里/小时。像流水线一般输送着成千上万的乘客。第二层为电力车道,适合车迷们使用;第三层是散步道,在这儿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年人带着自己的宠物慢步;这样的三层水晶通道在这个城市纵横交叉,方便又高速。

五分钟后,我到达了市中心,这儿有一座五层宝塔似的巨大喷泉。它不仅美观,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全市氧气机。喷泉旁是个车站,确切也说应该是“球站”,人们只需进入一个球体里,球体便由电脑控制升往另一座海底城市或陆地。每个周末,妈妈带着我就是乘坐此球体去外婆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