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古诗十篇

时间:2023-03-29 12:31:58

元旦古诗

元旦古诗篇1

关于元旦的古诗精选1 元日——(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 田家元旦——(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3 元日(玉楼春)——(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4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5 元旦试笔(选一)——(明)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6 丁卯元日——(清)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7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关于元旦的古诗岁旦

宋伯仁

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

桃版随人换,梅花隔岁香。

春风回笑语,云气卜丰穰。

柏酒何劳劝,心平寿自长。

杜甫的《守岁》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成文斡 元旦

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

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

孟浩然(唐朝)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

王安石(北宋 )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 毛滂 (宋朝)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旦古诗篇2

新年伊始,欢乐祥和,正是文人骚客大发感慨的时候。自古以来,诗人无不在元旦抒情言志,吟诗作赋,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篇。宋代王安石《元旦》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寥寥二十八个字,便将新年放爆竹、贴春联、饮美酒这三种特有习俗写得有声有色,堪称千古绝唱。

当然,古之元旦是指农历正月初一,与公元纪年的元旦不应“同日而语”,但都作为岁首,吟诗之情当是一致的。宋代宋伯仁《岁旦》诗云:“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春风回笑语,云气十丰壤。柏酒何劳劝,心平寿自长。”反映出诗人知足常乐、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元旦是人们辞旧迎新、走亲访友、来年憧憬新生活的时刻。唐代孟浩然《田家元旦》:“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诗意清新淳朴,大有陶渊明遗风。唐代刘长卿亦有诗云:“春衣试稚子,寿酒劝衰翁。”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老人儿童各得其乐的情景。唐代朱鹄《早春》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写出人们燃放爆竹、集庆满庭的欢乐场面。唐初诗人骆宾王咏道:“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人们在元旦的早晨常常会互相祝贺新年,唐代薛逢就曾咏道:“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元旦代代有绝唱,元旦诗出自现代名人之手,其意境和情趣更为别开生面。 1930 年,行军途中写下《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全词清新自然,充满了乐观昂扬的气概。 1924 年元旦,董必武在重庆国统区工作时吟诵的一首诗,表达了他高风亮节的革命情操和对战友的祝福:“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女士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当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也写有一首动人的春节观花诗:“迈街相约春花市,却看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此诗妙就妙在最后一句,以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达出当代新年的无穷意蕴,耐人寻味。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赵朴初也有意境新颖的新年诗:“东风又入新年,迎来春色无边。”

元旦古诗篇3

元旦手抄报版面元旦手抄报版面图1

元旦手抄报版面图2

元旦手抄报版面图3

元旦手抄报版面图4

元旦手抄报版面图5

元旦手抄报版面资料:元旦的由来古代中国的元旦日,并非如今通用的“格列历”——公历的1月1日。从殷代定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岁首,到汉代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曾有多次反反复复的改变。到民国时孙中山于1920xx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顺农时”、“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改公历1月1日称为岁首“新年”,但仍称“元旦”。直到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统一使用“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公历1月1日规定为元旦节,并决定全国在此节放假一天。同时为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前后,因此改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元旦一词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龄等人写的《晋书》上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南朝梁人兰子云的《介雅》诗也云:“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元旦古诗篇4

>> 谈谈对我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的理解 第二十一章 信息的传递 飞离美国(续完):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一间屋 第二十一讲 1947年 第二十一讲 法家(一) 第二十一章 协调思维方式 对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第二十一课《曹刿论战》的几处注释的质疑 浅析《物权法》第二十一条关于登记错误的规定 第二十一课《世界的文化杰作》 第二十一届“哈洽会”看点多 委托理财法规出台遭遇“第二十一条军规” 第二十一届“柔刚诗歌奖”征稿启事 第二十一次论文评选评审综述 第二十一届华南国际印刷展即将举行 第二十一讲 黑头蜡嘴雀 第二十一卷 作弊?你信不信我 第二十一届中国财务学年会召开 第二十一届“佐临话剧艺术奖”揭晓 第二十一次・腹部损伤致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⑤引自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以下所引《诗经》原文均出于此.

⑥转引自程俊英.诗经译注.

⑦[宋]朱熹.诗集传.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下引朱熹文皆引与此。

⑧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⑨[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清同治十年刻本,第七卷:140.

⑩[周]左丘明撰.[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集传正义.阮刻十三经注疏本,第六卷:137.

{11}同上,第六卷:139.

{12}同上,第七卷:182.

{13}转引自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287.

{14}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286.

{15}袁梅.诗经译注(国风部分)[M].济南:齐鲁书社,1980:289.

{16}[晋]杜预撰.[唐]孔颖达撰.春秋经传集解.四部丛刊景宋本:461.

{17}陈子展.诗三百解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8}冯浩非.历代诗经论说述评.[M].北京:中华书局,2003:157.

参考文献:

[1][周]左丘明撰.[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集传正义.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2][晋]杜预撰.[唐]孔颖达撰.春秋经传集解.四部丛刊景宋本.

[3][宋]朱熹.诗集传.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4][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清同治十年刻本.

[5]陈子展.诗三百解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7]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8]冯浩非.历代诗经论说述评[M].北京:中华书局,2003.

[9]袁梅.诗经译注(国风部分)[M].济南:齐鲁书社,1980.

[10]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1]陈桐生.《孔子诗论》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4.

元旦古诗篇5

通知,是运用广泛的知照性公文。通知,一般由标题、主送单位(受文对象)、正文、落款四部分组成。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2元旦放假安排通知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2元旦放假安排通知书贵家长:

您好!根据上级有关规定,20__年“元旦”假期为20__年1月1日至3日,共3天。1月4日(星期_)正常上课。

为使孩子过上一个愉快充实的假期,请您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

1、教育孩子注意交通安全、居家安全、防火用电安全,预防流行疾病,确保过一个平安假期。

2、1月11日将进行一至六年级语数期末考试,请督促孩子认真完成假期作业。

自觉复习本学期课文内容,迎接期末考试。

祝新年快乐,合家安康!

__东埔小学

___年12月30日

元旦节的由来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

有现存文献记载的“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了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古代的元旦是哪天古代虽然也有元旦,但日期却不固定,殷代是以十二月初一这天为元旦之日,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时期,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可见每个朝代的元旦都是不一样的时间,唯一相同的就是都是以每个月的第一天为元旦之日。

民国时期,孙中山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公历的一月一日为新年,但当时还没有元旦的叫法,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叫公历的一月一日这一天为元旦。民国时期,当时虽然定公历的一月一日为新年,但老百姓不怎么在意,当时只有一些学校机关以及政府部门放假一天,老百姓依然以农历初一为新年。可见春节这个大年深入民心之深。

元旦,顾名思义,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是开头第一的意思,旦这个象形字意味着太阳从地平在线升起来,意味着新的一天开始。元旦,是一年之元,一月之元,一时之元,元即首。“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晋书》对元旦作了最初的记载,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

还有一种说法是把在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定为古代的元旦日。尧的儿子无才难以成大器,便传给了品德兼备的舜。舜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爱戴。因而当时就把纪念尧的那天定为元旦日。内地元旦的庆祝方式相当于春节的缩影版本。因为元旦之后就是春节,再一个元旦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因而在人们心中占有的位置并不高。

当然,现在元旦的热潮还是成上升趋势。一般平民百姓庆祝元旦主要表现是放鞭炮、杀三牲、拜祭祖辈等等。写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的民间活动也逐渐成为元旦的主要庆祝活动之一。“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晋代诗人辛兰在诗歌《元正》里记录了当时元旦的情景。“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南朝梁人兰子云在也其《介雅》一诗里对元旦作了大概的记录。

元旦古诗篇6

关键词: 方文山 歌词 元素 蒙太奇 情趣美

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发达为多元文化的交流与接受提供了便利。方文山的歌词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创作、流通、被接收的,因此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的歌词之所以如此受到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其古典性强,还因为歌词中融合了多种类型的元素带来了情趣美。

一、东方元素的自由之舞

中国风歌曲是方文山创作的一个亮点,何谓“中国风”,从广义而言,“则是曲风为中国小调或传统五声音阶的创作,或编曲上加入中国传统乐器,如琵琶、月琴、古筝、二胡、横笛、洞箫等,以及歌词间夹杂着古典背景元素的用语,如拱桥、月下、唐装、绣花鞋、灯芯、蹙眉、红颜等”。①单从歌词而言,是指凡歌词中出现中国古典元素的都可称为中国风。古典元素是我国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把这些古色古香的词语运用到歌词中,不仅可以丰富歌词内容,还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东方的古老事物一直是方文山关注的焦点,包括古物、历史、文化、建筑等,歌词中这些带有中国风味的元素俯拾皆是。东方文化中的很多东西对于多数今人来说已经很陌生。根据心理学研究,人们对于自己陌生的东西往往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可以给人以寻根究底的动力。方文山对很多古文化现象并未进行详尽的解释,很多地方只是一笔带过,但越是这种简略的写法,越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尤其青少年一代的猎奇心理比较重。他的歌词中还有很多本身就带有神秘色彩的东方元素。种种因素结合在一起,方文山的一些歌词就有了“抛砖引玉”的味道,引发人们对古典文化的关注。

第一,方文山常选用一些历史感浓厚、具有东方神秘情感的地方作为文本背景,如敦煌。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有莫高窟、榆林窟、月牙泉、西千佛洞等主要历史文化景观和世界瞩目的“敦煌文化”,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方文山有《月牙泉》一曲,歌词就取材于敦煌月牙泉。月牙泉古称沙井,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常受到狂风凶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荡漾,水声潺潺。歌词中企盼爱情可以像月牙泉一样跨越时间永不枯竭。方文山在《敦煌》、《大敦煌》、《龙拳》、《周大侠》中都提到过敦煌,以这样有历史感、神秘感的地方为背景,可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一种疏离感,但正因为这种疏离感,反而开辟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敦煌》和《大敦煌》都在编曲中加入了梵音,千百年岁月里的苍凉、古往今来历史的悲壮及时空轮回交错里爱情的感伤在梵音中铅华洗尽,剩下的是对宿命的认同及心灵的超脱。驼铃、大藏经、石窟、菩萨说法图、飞天壁画这些是敦煌的特色,作者把这些元素有机融合成一体,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态,用敦煌的景物写敦煌的灵魂,荒凉感油然而生之际又没有忽视那历史的厚重,可谓成功之作。

第二,现代白话汉语为歌词大量容纳东方元素提供了便利。文言文讲求精简,一般句子较短,以五七言为主,加上诗词格律的要求,这样,古人作诗时句子的容量就会受到限制。而自白话文改革以来,句子长短和形式不再受到限制,在这种大背景下,近代诗词虽然忽略音韵、节调等古典诗学关注的问题,“但新诗所用白话的灵活性、清晰性和对现实生活的贴近与敏感是旧诗无法企及的”。②方文山正是得益于白话文的上述特征,才可以在歌词这种篇幅短小的题材中把东方元素大量表现出来。他还有一些歌词是以中国武术和戏曲为题材的,如《双截棍》和《刀马旦》。《双截棍》除了用“教拳脚武术的老板/练铁砂掌/耍杨家枪/硬底子功夫最擅长/还会金钟罩铁布衫”等不规则跳跃的句式把我国武术中几种功夫名看似不经意地娓娓道出,表现了老板的博学,还用“飞檐走壁莫奇怪/去去就来/一个马步向前/一记左勾拳/右勾拳”这样的三言两语把动作描写得惟妙惟肖。少林、武当、太极、轻功、任督二脉及东亚病夫在词中一一出现,这首词的容量之大是古典诗词及一般歌词无法睥睨的。《刀马旦》是一首梦幻色彩浓厚的歌词,刀马旦本是京剧、豫剧等国剧里“旦”的角色之一,专饰巾帼英雄,提刀骑马、武艺高强,身份大多是元帅或大将,如穆桂英、樊梨花等。歌词以“我”这名刀马旦演员贯穿全文,从香港九龙茶馆到西安护城河的位置转化用隐喻的方式暗示了戏剧场景的变化及“我”入戏太深,以致不知自己身在何方的感受,最后两小节从各个视角写“我”表演的认真与成功。耍花枪、马步、虞姬和霸王、二胡、北大荒、丝路都有提及,这些戏曲中常出现的元素汇集于此并无深意,但丰富了歌词内容。《刀马旦》和《双截棍》的共同特点是摆脱了以情绪为主的单线索,改为以元素贯穿为主,因此东方元素很多,节奏感、画面感强。

二、西方元素的交融

进入信息社会后,人们对梦想、历险、精神及情感的关注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随心所欲。流行歌曲为了适合整体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繁衍出更多的新元素。如乡村风格、R&B与民族音乐相结合、嘻哈、节奏蓝调等曲风,为了配合这些曲风的变化,方文山刻意在歌词中加入了许多异域的、时尚的元素。总之,多种情感、多种风格、多种文化倾向并存于他的歌词之中,清新悦耳的、哀婉缠绵的、豪气冲天的应有尽有。

《爱在西元前》以汉摩拉比法典、祭司、神殿、弓箭、楔形文字等这些已经消失的西方古文明事物入词,书写深沉且带有绝望色彩的爱。在由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底格里斯河、苏美女神构造的虚拟之境中,出现了“我感到很疲倦离家乡还是很远”这样的思乡之句,可见作者的情感还是中国化的。故乡情结是汉语文化中的一大显著特征。当然思乡情怀在各国文化中都有体现,但在疲惫之际首先想到故乡,把故乡看得如此之重的只有汉文化。汉语有“魂归故里”“落叶归根”等词,这些都是描述对故乡斩不断的感情的。

《威廉古堡》取材于西方的吸血鬼传说,运用了反讽手法,写了一个搞笑的吸血鬼家族。《北欧神话》和《爱在西元前》很像,都是以祭奠消失的古文明写爱情的。《月桂女神》取材自希腊神话中阿波罗和达芙妮的故事,《印第安老斑鸠》、《壁虎漫步》用比拟手法,赋予物以人的动作和思维,像一部部搞怪的动画片。这些与众不同元素的入词,使方文山的歌词像一幅幅立体图画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时代的映照——在解构与重构中塑造现代形象

解构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反权威、反中心主义、反非黑即白、反二元对抗的理论,是对以往文学观念和形象的颠覆。“如果说现在主义的文化精英总是怀有拯救堕落的人性、重建人类家园的使命感,那么,后现代主义则彻底消解了这种努力。在后现代文化视野中,人类一切庄严、神圣、崇高、理想的事物都成了游戏,世界呈现的是一幅支离破碎的画面”。③

文学经典的解构在中国文论中被称为“本事迁移”,“本事迁移”实质上是创作主体对原生态本事所做出的一种重构,“指的就是原发性事件被其他文本所引用、转换、扩充、改编、续写、改写、重写和戏仿等”。④本事迁移不是指照搬原生态发生的事件或是阐释它原来的为人所共知的思想或主题,而是指利用原生态原型提供的相关材料对本事进行处理和改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发挥,建构新的艺术世界,使得“本事的再生产”具有当下性。现在的大众文化消费要求本事迁移重在戏仿、戏谑、解构和戏说,在这种戏仿、戏谑、解构中,特定经典及与其原发性事件相关的英雄、历史等被“祛魅”,进而使其当下化、生活化和日常化。

方文山在《嘻游记》中用戏仿模式解构了传统文学,消解了传统意识形态和历史的深度、意义,并重构了一种大众的、日常的意识形态。在经典著作《西游记》中,佛神圣不可侵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是释疑解惑的智者的化身,而方文山在《嘻游记》中把他写成只会用“不可说”掩饰自己的无知,又不准弟子发问的愚蠢之人。这是对一种信仰的颠覆,是对佛教文化的质疑,体现了现代人的怀疑精神。“我”身上具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四个人的特点,是一个血肉丰满的现代人,这就从反面讽刺了《西游记》中四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平面化。方文山歌词里的“我”不拘一格,怀疑,是现代自由精神的一种体现。将跟朋友们的斗嘴取乐穿插其中,使经典离开案头文学的厚重,融于日常生活,是对经典的另一种解构。

如果说《嘻游记》侧重于自由精神的传达,那么《威廉城堡》则比较关注形象的重构。戏谑性地用反讽手法解构传统吸血鬼形象,祛除其恐怖身份,重构具有现代人性色彩意义的新吸血鬼形象是方文山在《威廉城堡》一词中的最大特色。吸血鬼是西方文学中一个神秘而古老的传说形象,历来被文学家和读者所钟爱。西方文学作品中出现吸血鬼形象,主要是为了探索神秘体验,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调动人的直觉、想象、情感及其他各种非理性因素,激起人们的恐惧情感。因此,西方文化中的吸血鬼形象和恐怖基本上是形影不离的,这成了西方恐怖电影的一大题材。方文山在《威廉古堡》中一开始渲染了一个荒凉恐怖的古堡形象,在读者误以为这是一个恐怖故事之际,笔锋逆转,后面变成戏剧化的嘲讽。他用反讽手法消解了传统吸血鬼优雅、绅士、恐怖的形象。胖女巫不会骑扫把,黑猫笑起来像哭,威廉二世吸完血后开始打呼,凯瑟琳公主专吃老鼠,管家是猪却举止优雅,它们像人一样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嗜好,害怕日出,每天还要辛辛苦苦,这样搞笑戏谑的情景颠覆了人们在其他文学作品和影视中看到的吸血鬼形象,是对大众文学中吸血鬼形象的重构。

四、用蒙太奇手法建构诗意性画面

歌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为了传唱的方便,不适宜太长。方文山的很多歌词涵盖的内容很多,要创作出符合歌词篇章要求的作品,必须使用恰当的写作方法。则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意是“装配、构成”,电影借用这个词作为镜头、场景和段落组接方式的代称。蒙太奇的功能是对拍摄时空的重新排列,从而形成电影时空,产生各种效果。蒙太奇既是电影独特的剪接的技法,又是电影基本的结构方式和叙事手段,更是一种图像化思维。方文山善于用文字建构画面,并且在进行画面组合时运用蒙太奇手法,将多种不同性质画面的交织形成具有审美意义的诗意化图画。

方文山喜欢用文字描绘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并使用“蒙太奇”手法对这些画面进行剪辑、联结,他的很多歌词就像一部部电影,充满跳跃性,极富创造力和想象力,构成一个个立体化的思维空间。这种大的跨越,如果用传统的文学审美标准来审视,会觉得结构散漫,中心不突出。但对于使用汉语和在“读图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而言,恰好与他们的思维合拍。随着时代的变更,图像、影像等视觉内容与形式正日益成为我们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形式。“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⑤青少年这一代的思维模式正在适应或已经适应了这种转换。方文山在歌词中使用不同的蒙太奇手法,具有不同的表现效果。

使用叙事蒙太奇,对场景画面进行选择、省略,如方文山为台湾桃园县品格教育歌曲填的一首词《有种幸福叫做年轻》。这首词很短,作者选取了诸如“蒲公英飞舞,孩子在操场奔跑嬉闹,屋檐上的风铃随风飘动,发出清脆的响声,观察窗外飞舞的蜻蜓,荡秋千,折纸鹤”这些孩提时代校园里最常见的情景入词,省略了直接说教的言语,通过对儿时美好校园生活的回忆向孩子传达了应珍惜美好童年时光的含义。

歌词中运用蒙太奇手法,十分适合表现情感。“表现蒙太奇是导演利用两幅画面的并列、撞击来产生思想和感情从而感染观众的一种艺术表现技巧”。⑥作者在歌词《流浪诗人》中运用蒙太奇手法,用“等发芽/树有树枝/等写字/我有地址/等它满/茶有茶叶/等消息/我们都在想她/春天/花有花蕊/等展翅/田有蜻蜓/等结局/流浪诗人的回忆”数十个字勾勒出六幅不同事物等待的画面,组合成温情等待的画面群,从而形象地刻画出流浪诗人在流浪途中想起暗恋女孩时内心的甜蜜之情。

当感情受到创伤时,非逻辑的内心语言在文字中一般很难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述出来,方文山在《夜曲》中成功地运用蒙太奇手法化解了这一难题。在这首词中,诗人描写的是失去爱情后内心千煎百熬,思维不清晰,又不知如何发泄的情绪。“‘内心语言是一种非逻辑的、受情感驱使与激励的思维’。蒙太奇以富于情感的形象或华丽的修辞转写了内心语言”。⑦为了准确地表达内心情绪,他借助平行蒙太奇手法,把歌词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内容用文字描述成相互之间没有关联的画面场景,如腐肉吸引蚂蚁的孤独,诡异的乌鸦在压抑的墓地传递出冰冷,不再同情断翅的蜻蜓,以及感觉风在嘲笑自己的敏感等,并将之用悲伤的情绪化语言联系到一起,表现出内心语言的混乱。

歌词是时代生活的映照物,在文化多元时代,方文山用现代艺术技巧融古典与时代为一体,采撷中西元素为己用,创作出很多语言诗意化与情趣美相结合、韵律感强、内容蕴藉丰富、图画感突出、为大众所喜爱的歌词。

注释:

①方文山.青花瓷——隐藏在釉色里的文字秘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3.

②张桃洲.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新诗话语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3.

③崔欣,孙瑞祥.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136.

④童庆炳,陶东风.文学经典的建构、结构和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38.

⑤[美]W.J.T.米歇尔.图像转化,参见大众研究第三辑[C].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7.

⑥田兆耀.电影美学与文化学:电影思维的特质与审美救赎作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61.

⑦田兆耀.电影美学与文化学:电影思维的特质与审美救赎作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68.

参考文献:

[1]方文山.青花瓷——隐藏在釉色里的文字秘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2]崔欣,孙瑞祥.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童庆炳,陶东风.文学经典的建构、结构和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美]W.J.T.米歇尔.图像转化,参见大众研究第三辑[C].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5]田兆耀.电影美学与文化学:电影思维的特质与审美救赎作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元旦古诗篇7

古剑寒黯黯,铸来几千秋。

有客借一观,爱之不敢求。

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

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

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

白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

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

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

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太原,生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县)。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历任翰林学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秘书监等职,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侍郎致仕(退休)。会昌六年(846)安逝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自然。有《白氏长庆集》,存诗2800余首。代表诗作有《秦中吟》《新乐府》“长恨歌》《琵琶行》等。

白居易特别看重闲适诗与讽喻诗两类诗歌的创作。闲适诗意在“独善”,表现从容淡泊闲逸之情;讽喻诗继承儒家关注现实传统,以诗明道,志在“兼济”。这首诗咏物寓志,同样体现出诗人欲为朝廷恪尽职守斩除奸佞的信念。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前后,时白居易在朝中为左拾遗(谏官)。诗题中的李都尉名字不详。首二旬渲染古剑不同凡俗的形貌。古剑寒光凛冽,自铸成之日至今已经近千年了。白色的剑光收纳日月光辉,紫色的剑气上彻于天,直冲斗宿和牛宿。宝物,自然吸引人的目光,“有客借一观,爱之不敢求”。“不敢”非“不欲”,用词精妙,暗示古剑只可观而不可亵玩。因此,宝剑依然’躺于剑匣中,散发着如太阿剑般的铮铮傲骨与凛然贵气。如果说前文只是铺陈宝剑的卓越,下文则重在言志,抒写自我抱负。古剑“百炼成钢”锋利无比,宁可将身寸寸折断,但它绝不趋炎附势,化为“绕指柔”。它的志向就是充当斩杀谗佞的先驱,而非效命于以刺杀和报私仇为目的的小恩怨。因此,古剑与诗人直化为一体,通过古剑颂扬的是高洁刚直的勇士,和诗人欲为朝廷铲除奸邪的抱负。诗也因作者的浩然之气而呈现出如虹般的气势。

元旦寄语

一宇

冬渐寒时岁又深,

时光急泻半生人。

山青不解春花老,

年少还贪水镜痕。

四季轮回多悔憾,

一元复始待耕勤。

新年不寄风云事,

且把明朝跨入门。

魏俊春

碧落闪银光,

六瓣花飘洒。

投到山河田野,

愿身躯融化。

含情献瑞来,

洁白品高雅。

留给世人丰饶,

盼富足天下。

赏梅

孙启鹏

幽谷腊梅吐清香,

琼花纷飞气自扬。

虬枝日照玲珑影,

冰肌水映琥珀光。

凛凛风中情脉脉,

溶溶月下影长长。

元旦古诗篇8

上古的一些帝王,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到周文王、周武王,除掉帝王的甲胄,都有一套诗人的衣裳。像舜帝就曾和群臣集体创作了《卿云歌》,这首诗十分有名,北洋军阀时期曾以此诗谱曲作为民围的国歌。歌中有“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之句,复旦大学从中取了两字作为校名,足见其影响力之深远。

上古帝王是否做过诗,毕竟是传说,于史无证。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大概算是帝王诗的开山鼻祖了。这俩人不仅争天下,也争诗人的桂冠。项羽兵败,作《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兀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数年后,刘邦也写了首《大风歌》,与项羽“PK”:“大风起兮羽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两首诗各有千秋,这两位战场上见了胜负,诗歌上依然难解难分。

秦皇汉武,秦始皇没留下啥诗歌,大概是不屑为之,汉武帝却是位不折不扣的诗人。他写过《秋风辞》、《天马歌》、《瓠子歌》等诗赋,明代王世贞认为其成就在“长卿下,子云上”,把老刘抬到跟司马相如和扬雄不相上下的地位。

代汉的曹魏虽是小王朝,但诗翁辈出。魏武帝曹操堪称帝王诗的翘楚,他写的《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诗乃诗歌王冠的瑰丽珍珠。在老曹的影响下,曹丕、曹植、曹口都诗作颇丰。尤其是陈王曹植是“专业诗人”,其代表作《七步诗》以豆萁与豆做喻,唱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绝唱,兀怪乎其人被后人赞叹“才高八斗”啦。

南朝帝王的诗歌素养普遍很高,像宋文帝刘义隆、梁武帝萧衍父子、陈后主陈叔宝写诗都相当不错,但他们的诗多儿女情长,风云气少。这种诗病一直“遗传”到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三位皇帝奠定盛唐,其诗水平一般,放在唐诗里根本就不显山露水。

唐宗宋祖并称,宋太祖赵匡胤只能算半个诗人,他只写过一首半诗,果然是“稍逊”。老赵的手下败将南唐李后主李煜在文学上远胜老赵,他后期的《虞美人》、《浪淘沙令》凄凉悲壮,意境深远。王国维赞誉李词“神秀”,纳兰性德更将李词置于宋词之上。

元旦古诗篇9

论文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包含《中国文学史》与《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两门基础必修课和一系列选修课,是中文系排名第一的主干课程。但和丰富的教学内容相比,《古代文学》课时却被严重压缩,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合理分配《文学史》与《作品选》的讲解时间、各段之间的教学时间及各种文体之间的教学时间,争取在有限的课时内,尽量完整和合理地讲授出文学史和经典的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包含《中国文学史》与《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两门基础必修课和一系列选修课。不计选修课,单从《文学史》和《作品选》来看,《古代文学》课程在整个高校中文系也是属于重中之重的专业课。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在诸多专业课程之中,《古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文学概论》等七门课程被定为专业主干(核心)课程。而从学分和课时设置来看,古代文学凭借16学分、288学时的权重,远超排名第二的《古代汉语》和《外国文学史》[1],成为名副其实的中文系第一主干课。但和古代文学大量的教学内容相比,排名第一的288学时仍然显得捉襟见肘。从先秦到明清近代,数千年的文学史和汗牛充栋的优秀文学作品,远非288个学时所能讲毕。在此情形下,古代文学的教学想要面面俱到,既无必要,也无可能。且大多数高校在《文学史》和《作品选》之外,还开设有多门选修课,由古代文学任课教师结合自身的学术专长,对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专门文体进行讲解,开设了诸如《诗经》、《楚辞》、《史记》、“唐诗”、“宋词”等选修课,以之辅助《文学史》和《作品选》的教学。故此,《文学史》和《作品选》的讲授内容须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而无需面面俱到。从课时分配来看,一般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段和唐宋文学段分配学时较多,元明清段分配较少。讲授内容主要以作家介绍、作品艺术风格的分析、文学现象、文学史流派、文学理论、文体衍生变异等为主。

具体来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合《中国文学史》与《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为一体的课程:“史”是对文学发展脉络的叙述,“作品”则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为文学课的落脚点。大致说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时间,一般是平分给《文学史》和《作品选》,二者各占一半。具体到某一阶段,则会有一些出入。例如在讲授元代文学时,笔者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发现只有极个别的学生会在课后阅读《作品选》中的戏曲作品,绝大多数学生对元杂剧丝毫不感兴趣,也就没有自主地去阅读《作品选》。因此在讲授元代文学时,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多讲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诸种文体之种,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诗词。最为典型的便是唐诗宋词中的一些名篇,有些篇目是学生在小学、中学的语文课堂上就学习过的,甚至有些作品在孩子入学之前,便被家长拿来作为启蒙读物来教授孩子。因此,学生对这些作品熟悉、有感情。而先秦段如《诗经》、《楚辞》等作品,因时代久远,文字艰涩,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对其熟悉程度自然不能与唐宋段相比。而元明清段虽然阅读难度降低,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唐、宋段相比,也大为降低,这既因学生对戏曲的兴趣没有诗、词那么高,同时也因为有“一代之文学”之称的明清长篇小说,篇幅较大。大学生的课后时间多花在对英语、计算机等科目考级、考证的准备上,他们不太愿意花过多时间去阅读长篇小说。对于作品的陌生,使得一些学生在考试答卷时,只能空谈一些通过死记硬背得来的文学史概念、常识,而不能通过具体的作品来加以印证。因此在教授先秦、元明清段文学时,作品的讲解便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间的分配上,也要适当倾斜于《作品选》,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作品的阅读,找寻自己的感悟,而不是仅仅止于被动地接受文学史教材所提供的结论。对于中学教材已选的一些篇目,不能因为学生已经学过,便一笔带过;恰恰相反,对于大多数将来要走向中学讲台的高师学生来说,此类篇目更需要精讲、细讲。对一些重要的篇目,最好是要求学生背诵。事实证明,这一看似落后的教学要求,却最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的道理在今天并不过时。

文学史的教学内容,大多数高校是按照从先秦到明清近代的时间顺序讲授。这种做法易于把握每段文学的总体风貌,但也容易遮蔽文体发生、演变的历史。在按段教学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突出文体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李炳海先生指出:“文学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在知识上具有系统性。不仅如此,这门教学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对于相关的文学现象,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具体落实到文体上,就是不仅要知道某种文体的生成根据、发展演变,而且要了解文体名称的由来。而对于文体名称进行追本溯源,正是文学史教学和研究的薄弱环节。”[2]以时间顺序进行教学,并无不可,但要有意识地突出文体的变迁。比如,在讲授到唐代近体诗时,要对历代诗体的发展作一综述,让学生了解《诗经》、《楚辞》、汉魏古诗、齐梁新体诗以来的诗体演变轨迹,从而更好地理解唐代近体诗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又如,在讲授元杂剧之前,应对中国戏曲的发展、成熟作一系统介绍,将中国戏曲成熟之前的诸种艺术形式如原始社会歌舞、春秋战国的优伶伎艺、秦汉百戏、南北朝“代面”等歌舞戏、唐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等略作介绍,指出以上艺术形式可以归纳为说唱艺术、歌舞戏、滑稽戏三类,而元杂剧正是在综合这三类艺术形式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

另外,教师还应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关注学术界最新动态,及时将学界已经有定论的新成果加以吸收,不能一本讲义用数十年而不变。比如,袁行霈先生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在介绍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著述时,说:“至于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中说还有‘《诗说》若干卷’,可惜已失传,只能从前人的诗文和《儒林外史》中看到只言片语。”[3]1999年,失传已久的《诗说》被复旦大学学者周兴陆于上海图书馆发现[4],这自然可以修正文学史教材的旧说。又如,《寒花葬志》是明代归有光的散文名篇,还被选入了中学语文教材,但今天我们所见的版本实为删节本,删节本把寒花当做归有光普通的侍女,遮蔽了她为归有光之妾的事实。复旦大学邬国平教授从上海图书馆所藏《归震川先生未刻稿》中找到足本《寒花葬志》[5],补出今本所无的“生女如兰”等重要内容,这就颠覆了对《寒花葬志》的传统认识。在《作品选》教学时显然也要将此成果及时加以吸收,对《寒花葬志》进行新的也是正确的解读。如此教学,既能传授学生最新的知识内容,也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研究型学习。

注释:

[1]古代汉语和《外国文学史》均为7学分,126学时,见http:///wwwroot/jdnewsview.asp?id=733,2010年12月12日。

[2]李炳海:《关于中国古代文体的思索》,学术交流,2010年,第7期。

[3]袁行霈主编,黄霖,袁世硕,孙静本卷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68页。

元旦古诗篇10

由此可见,守岁是我国人民春节时早就有的一种饶有风趣的习俗,最早是为了驱赶百鬼的含义早已荡然无存,而今已成为人们除旧迎新、合家共享天伦之乐的家庭年会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对“守岁”这一习俗进行了描绘,为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章。

早在南北朝时期,梁代徐君倩就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写道:“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诗歌生动地记叙了诗人在除夕与妻子一起宴饮守岁的情景,反映了1400多年前人们在除夕之夜准备欢乐待晓的情景。这也是我国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守岁诗之一。

隋唐时期,除夕守岁之风更是十分盛行。宫廷里的除夕,历来讲究排场,繁文缛节,与民间不同。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写过一首《守岁》诗,诗中详细描写了当时的宫廷之内除夕守岁的豪华、欢乐情景:“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酶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而唐初诗人杜审言的《守岁侍宴应制》诗则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王孙公子、达官贵人除夕守岁时谈笑风生、酒绿烛红的奢华场面:“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庭灯烛上薰天。弹琴奏即梅风入,对局深钩柏雨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灯烛照夜,歌舞娱乐通宵达旦。大概是唐王朝上升时期君臣同乐的节日气氛。

到了宋代,除夕守岁更是盛行,“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达旦不眠为‘守岁’”。公元1062年岁末,宋代大文豪坡在风翔为官时,因公务在身“思归而不可得”,便分别以《馈岁》《别岁》和《守岁》为题作诗三首,把当时民间的这一风俗如实地反映了出来。其中《守岁》一诗写到:“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诗中描写了除夕夜孩子们尽情嬉闹的欢快场面,抒发了诗人对时光如流、岁月不居的人生感悟。诗首尾有些慨叹,当中如实地反映了当时民间的守岁风俗。这风俗流传到清代还是这般隆重热闹。诗人张问陶在《戊申除夕》诗中作了细致生动的描绘:“耳闻腊鼓鸣,心已复邦族。土风重守岁,红烛暖茅屋。阑底腊猪肥,饔中家酿熟。承欢聚庭帏,属餍到僮仆。巷北闻呼卢,市南或征逐。灯火乱前街,儿童欢似鹿。邑小人声杂,达晨不肯宿。”

文人雅客们在这天晚上也往往要宴饮赋诗、守岁迎新。如唐代诗人董思恭在其《守岁》诗中就记叙了诗人除夕守岁的情景:“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而大诗人杜甫在其《杜位宅守岁》诗中对除夕守岁这一习俗描绘得更加细致生动:“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和帝王臣子、御用诗人们所写的守岁诗不同,普通文人们所作的守岁诗多是有感而发,无论是内容还是格调都要高出前者许多。如唐代诗人卢同在其《守岁》诗中就抒发了自己对已逝岁月的无限眷恋之情、对时光永逝的无奈之感:“去年留不住,年来也任他。当垆一盍酒,争奈两年何?”而张说在其《岳州守岁》二首中则描写了人们守岁时醉舞酣歌、辞旧迎新的欢乐:“夜风吹醉舞,庭户对酣歌。愁逐前年少,欢迎今岁多”;“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歌舞留今夕,犹言惜旧年。”

古今名人皆认为,虚掷光阴就是浪费生命,应把握现在而勿幻想将来。北宋坡在《守岁》诗中写道:“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可以看出,诗人在此强烈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今日品读,仍有醒世警人的作用。意义。清人席振起有一首题为《守岁》的诗,诗中充满了对虚度年华的悔恨和对岁月的无限眷恋之情:“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擅长诗书画的明代才子文征明,在他25岁那年的除夕,挥毫赋诗,一方面感叹:“二十五年如水去,人生消得几番除。”另一方面又记下了自己的志趣:“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夫是文词。”足见其惜时奋进之意。令人最感兴味的,是清代诗人赵翼在85岁时,还写出自己那老当益壮心情的《除夕》诗,诗云:“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赵老守岁达旦,心里萌动一股活力,明年要与时俱进,创造人生的新辉煌。

在合家团圆的年夜,有些漂泊异乡的文人,因飘泊在外、客居他乡在除夕不能回家与亲友团聚,在诗中流露出思亲怀乡的愁苦之情。如白居易的“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客中守岁》)、唐代人称“大手笔”的张说在《钦州守岁》一诗就生动地再现了那些因公务在身或因其它原因而不能与家人团圆的远方游子,在除夕之夜守岁不眠的思乡之情:“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张说恪尽职守,在所任州郡里过年,那么另一位诗人戴叔伦是在旅途中辞旧迎新的,“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除夜宿石头驿》)天涯孤旅,又遇除夕,难免百感交集。唐代诗人孟浩然写道:“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诗人高适也在《除夕作》云:“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抒发了漂泊在外者内心的无限感慨。而清代蒋士铨在《除夕过太常金先生宅守岁》(其五)一诗中把这种感情抒写到了极致:“爆竹声中岁两更,怀乡思母岂无情?长安客有终身住,百感心同一夜生。尘世华年喧梦蚁,朱门歌舞到侯鲭。谁知冷屋灯檠畔,游子凄然坐到明。” 诗人客居异乡,被热忱的友人邀去过年守岁, 尽管主人家热闹又盛情款待,还是不能免除诗人怀乡思母之情,因为除夕正是亲人团聚的日子,“他乡信美非吾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