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细胞十篇

时间:2023-03-30 18:31:07

伟人细胞

伟人细胞篇1

干细胞移植,目前尚处临床阶段。然而,国内有多家医院打着干细胞移植的“幌子”,向患者收取高额费用,而一些疑难杂症患者,对此也趋之若鹜。近日,记者对干细胞滥用现状,展开了调查……

国家目前尚未放开

记者以糖尿病患者的名义,致电天津某知名军医院细胞治疗中心,咨询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法。接听电话的是一名女士,她说,经过检查,如果没有肿瘤等其他问题,就可接受自体干细胞抽取和培养。通常从大腿根部抽取,经过2~3周的细胞培养,就可进行回输治疗。

在该细胞治疗中心的网站上,记者看到,干细胞治疗几乎可以治疗所有疾病,尤其是一些疑难杂症,包括一些很难根治的皮肤病,像牛皮癣一类的。

随后,记者以真实身份,找到该治疗中心的负责人潘女士。她告诉记者,医院的干细胞治疗很正规,干细胞主要取自自体周血干细胞或者骨髓。针对每种疾病,干细胞植入的方法也不同,糖尿病是直接回输,帕金森就得是内部植入了。

“干细胞移植,国家目前也没有相关的评价标准,但我们肯定是正规的,而且有中科院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潘女士说。不过,她也向记者道出了真相:“其实国家对干细胞治疗还没有放开,仍还在研究阶段。

现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据潘女士透露,干细胞治疗的时间为一周,如果在本地,通过门诊就可治疗,治疗费用需要两万多元。至于治疗效果,以糖尿病为例,若无需打胰岛素,病程只有两三年的患者,通过手术可彻底治好;但若需打胰岛素,病程比较长如十年左右的患者,效果就会慢或者差,恢复时间也很长。

“高昂的费用背后便是高昂的利润。”有业内人士在采访中说道,截止到目前,在中国,所谓的干细胞治疗,已经从细胞的来源、制备到对病人的营销、治疗,都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而在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是盈利的,特别是利用脐带血干细胞来进行治疗,其利润就更是可观。

该人士指出,从患者身上采集脐带血,在医院里面一般价格大概在300元左右。但是,经过体外一系列的培养过程,到用到病人身上,可能是4万甚至8万,这中间确实是要消耗一些费用,如人工成本等,但相对来说还是很低。也就是说,这个中间的利润,是相当可观的。

手术存在多处混乱

“目前国内有认知性的误区,”清华大学医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教授郭伟告诉《北京科技报》,“科学上所提出的胚胎干细胞,是特指胚胎早期从囊胚内细胞团里取出的干细胞。但是在国内所指的胚胎干细胞,则是指从胚胎中提取的组织干细胞。

“当然,一些干细胞移植病例治疗效果非常显著。”郭伟说,有瘫痪病人在打入干细胞后,手都能够自主活动。“但这些干细胞的性质,没有经过科学鉴定,也就是说,这一批干细胞可能对这个病人产生作用,但是下一批可能就不会如此幸运了。”

由于缺乏科学的鉴定,对于干细胞产生的疗效,郭伟表示需进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究竟是打入体内的干细胞起到了作用,还是外源干细胞分泌的某些物质,诱导了体内的一些物质或细胞产生了治疗效果,目前还需要进一步鉴定。”

“干细胞治疗的主要问题,在于身体对干细胞的排异反应。而除了这些可知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并不清楚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翟中和说,目前,干细胞研究还处在动物实验的阶段。虽然有医院在临床治疗上使用,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干细胞研究有前途,但并不代表一定会有很好的应用结果。”

术后缺乏跟踪和鉴定

在国外,对干细胞手术极其严谨。以胚胎干细胞为例,国外的医学者发现将胚胎干细胞直接打入体内,就有可能引起畸胎瘤,而畸胎瘤就是一种癌症,所以胚胎干细胞只有在体外分化成为特定的组织干细胞或者成熟细胞,并除去胚胎干细胞后,才能用于临床治疗。

郭伟告诉记者,美国在进行干细胞移植时,此前要在实验室验证干细胞的效果和毒性,然后进入动物实验,在进入人体试验后,必须经过美国FDA的批准,才能开始临床1期的安全性测试和毒理性测试,临床2期初期疗效测试,3期大规模测试,在足够有效以及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临床使用。“这个时间大概还需10年。”

然而,郭伟发现,“中国有医院已实际进行了干细胞移植手术,有的医院甚至在推广干细胞治疗。”令他感到遗憾的是,在进行手术后,几乎没有严谨的术后长期跟踪和鉴定,也没有针对干细胞本身的特性进行科学的论证。

伟人细胞篇2

2.人midkine基因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构建及鉴定徐莹莹,张勇,刘云鹏,XUYing-ying,ZHANGYong,LIUYun-peng

3.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Pak4相互作用蛋白质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李彦姝,李晓东,吴怡,李丹妮,李丰,LIYan-shu,LIXiao-dong,WUYi,LIDan-ni,LIFeng

4.Cajal间质细胞及突触素在直肠畸形动物模型末端直肠壁的表达及意义贾慧敏,陈青江,张涛,白玉作,袁正伟,王维林,JIAHui-min,CHENQing-jiang,ZHANGTao,BAIYu-zuo,YUANZheng-wei,WANGWei-lin

5.不同幽门螺杆菌菌株对大蒜素药物敏感性的差异及其与胃疾病的相关性王莹,刘博,宫月华,袁媛,WANGYing,LIUBo,GONGYue-hua,YUANYuan

6.GPR48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关海霞,宝荣,王翠芳,高芸,GUANHai-xia,BAORong,WANGCui-fang,GAOYun

7.成人喉状瘤的基因芯片研究白伟良,宋岩,高红,BAIWei-liang,SONGYan,GAOHong

8.IL-8基因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疾病中的表达付浩,王旭光,富伟能,孙秀菊,袁媛,孙开来,FUHao,WANGXu-guang,FUWei-neng,SUNXiu-ju,YUANYuan,SUNKai-lai

9.复式滋养层培养法构建组织工程化小鼠角膜上皮的实验研究马小力,孔珺,张劲松,刘汉强,赵江月,MAXiao-li,KONGJun,ZHANGJin-song,LIUHan-qiang,ZHAOJiang-yue

10.高碳酸血症对急性肺损伤时一氧化氮依赖途径的影响杨丽丽,肖莉,刘志,戢新平,刘刚,YANGLi-li,XIAOLi,LIUZhi,JIXin-ping,LIUGang

11.经腔离体主动脉夹层的制备及CT、MR表现李红,肖亮,徐克,李延亮,邵海波,王强,卢涛,LIHong,XIAOLiang,XUKe,LIYan-liang,SHAOHai-bo,WANGQiang,LUTao

12.基于主成分的老年前期女性肺总量参考值的地理分布曹利霞,葛淼,何进伟,闫燕春,王欣,CAOLi-xia,GEMiao,HEJin-wei,YANYan-chun,WANGXin

13.宫内生长受限大鼠肝脏Toll样受体4表达的变化焦伊胜,刘晓梅,JIAOYi-sheng,LIUXiao-mei

14.高氧致新生大鼠肠黏膜SIgA的变化刘冬妍,陈旭芳,李玖军,LIUDong-yan,CHENXu-fang,LIJiu-jun

15.S100A4蛋白和上皮细胞钙黏蛋白在肾癌中的表达及意义陈晨,辛忠秋,王维平,吴斌,CHENChen,XINZhong-qiu,WANGWei-ping,WUBin

16.大耳白兔气管切开术后炎症及机械损伤导致气管狭窄的实验研究宋岩,杨静,季文樾,SONGYan,YANGJing,JIWen-yue

17.肌肽对ECV304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白剑,张俊,迟戈,刘丽娜,樊淼,刘海东,李伟伟,杨菁,BAIJian,ZHANGJun,CHIGe,LIULi-na,FANMiao,LIUHai-dong,LIWei-wei,YANGJing

18.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柳爱华,杨向红,王延琳,王跃中,张亚佳,LIUAi-hua,YANGXiang-hong,WANGYan-lin,WANGYue-zhong,ZHANGYa-jia

19.下段食管癌转移淋巴结检测的临床价值卢敏,胡永校,LUMin,HUYong-xiao

20.Cx43在人胎早期小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刘学红,LIUXue-hong

21.超前应用氟比洛芬酯、曲马多和芬太尼对雷米芬太尼复合麻醉苏醒期的影响周静,于,孟凌新,ZHOUJing,YUTie-ying,MENGLing-xin

22.GLUT1和MC在肺癌患者胸水中的表达及意义方长清,吴晓辉,吴广平,FANGChang-qing,WUXiao-hui,WUGuang-ping

23.试论开展城市亚健康人群健康状态的社会预警监测李万冬,王涛,王昕,LIWan-dong,WANGTao,WANGXin

24.老年进展性脑梗死与血脂、纤维蛋白原关系的探讨李颖,张惠敏,LIYing,ZHANGHui-min

25.部分型房室隔缺损的外科治疗臧鹏,修宗谊,谷天祥,喻磊,侯杰,程实

26.老年患者同期心脏瓣膜手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喻磊,谷天祥,师恩祎,修宗谊,张玉海,刘波

27.老年病人心脏手术围术期护理体会王颖,朱丽英,WANGYing,ZHULi-ying

28.1144例乳腺病变冷冻切片诊断分析宦大为,王星,孙虓,孙洁,王翠芳,张弘

1.哮喘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电压依赖性钾通道的活性研究贺素荣,狄安稞,白雪峰,姚维凡,魏敏杰,HESu-tong,DIAn-ke,BAIXue-feng,YAOWei-fan,WEIMin-jie

2.3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种胃癌细胞株中GSTP1基因表达及其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的研究张晔,曲秀娟,刘云鹏,荆薇,杨向红,侯科佐,滕月娥,ZHANGYe,QUXiu-juan,LIUYun-peng,JINGWei,YANGxiang-hong,HOUKe-zuo,TENGYue-e

3.嗅鞘细胞促进脊髓损伤轴突再生机制的实验研究孙德日,朱悦,朱海涛,王峰,SUNDe-ri,ZHUYue,ZHUHai-tao,WANGFeng

4.异种抗原治疗肿瘤对荷瘤小鼠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孙丽斌,胡喜钢,张积仁,SUNLi-bin,HUXi-gang,ZHANGJi-ren

5.喉鳞状细胞癌中EphB4基因突变与表达的研究李子政,刘剑利,李巍,李晓瑜,郭星,李福才,LIZi-zheng,LIUJian-li,LIWei,LIXiao-yu,GUOXing,LIFu-cai

6.C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SOEing法引入228位点突变徐晓雪,房凯,钟连生,潘忠诚,吴土焕,赵雨杰,XUXiao-xue,FANGKai,ZHONGLian-sheng,PANZhong-cheng,WUTu-huan,ZHAOYu-jie

7.高糖对肝星状细胞T6表达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B及层黏蛋白和透明质酸的影响苌新明,焦明丽,任莉,常远红,CHANGXin-ming,JIAOMing-li,RENLi,CHANGYuan-hong

8.愈肾合剂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肾脏细胞TGG-β1、PDGF-B表达的影响成秀梅,常风云,王晓松,路帅,CHENGXiu-mei,CHANGFeng-yun,WANGXiao-song,LUShuai

9.Wnt拮抗因子SFRP5在胃癌中的甲基化和异常表达赵成海,尚超,徐彦金,卜献民,张宁,王巍,ZHAOCheng-hai,SHANGChao,XUYan-jin,BUXian-min,ZHANGNing,WANGWei

10.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兔腰椎间盘内分化的研究孙禹,朱悦,夏茂盛,仲涛,田野,SUNYu,ZHUYue,XIAMao-sheng,ZHONGTao,TIANYe

11.MMP-9在Apo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表达及高脂饮食影响朱杰,汪茜,张旭,周君,ZHUJie,WANGQian,ZHANGXu,ZHOUJun

12.急性髓系白血病中FANCF蛋白表达研究娄晔,于艺冰,詹立辉,孟锐,邓娜,樊华,LOUYe,YUYi-bing,ZHANLi-hui,MENGRui,DENGNa,FANHua

13.不同类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CDX2蛋白的表达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其表达的影响王旭光,张忠,张晔,袁媛,WANGXu-guang,ZHANGZhong,ZHANGYe,YUANYuan

14.镍接触工人中Cap43蛋白的过表达:一个潜在的筛查指标吴迪,曹春燕,王大庆,张志强,付立业,王新利,姜又红,WUDi,CAOChun-yan,WANGDa-qing,ZHANGZhi-qiang,FULi-ye,WANGXin-li,JIANGYou-hong

1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Flt-1、KD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罗祥东,辛彦,肖玉平,LUOXiang-dong,XINYan,XIAOYu-ping

16.红细胞表面CD44s对红细胞免疫黏附胃癌细胞的影响陈进涛,郝一文,陈海伟,CHENJin-tao,HAOYi-Wei,CHENHai-wei

1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及其与营养状况关系麦洪珍,王秋月,韩丽萍,康健,MAIHong-zhen,WANGQiu-yue,HANLi-ping,KANGJian

18.雷帕霉素和紫杉醇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抑制作用及细胞毒性的比较田文,程颖,赵卫华,高远,齐国先,TIANWen,CHENGYing,ZHAOWei-hua,GAOYuan,QIGuo-xian

19.上皮钙黏蛋白和γ-连环蛋白在大肠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胡长梅,霍继荣,周世权,任剑珍,HUChang-mei,HUOJi-rong,ZHOUShi-quan,RENJian-zhen

20.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基因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刘亮,赵丽,刘江惠,郭建文,王静,左连富,LIULiang,ZHAOLi,LIUJiang-hui,GUOJian-wen,WANGJing,ZUOLian-fu

21.红细胞补体受体1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研究张洪峰,肖卫国,ZHANGHong-feng,XIAOWei-guo

22.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突变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发病中的作用胡新华,杨军,李志文,张志深,何家安,杨德华,张强,辛世杰,段志泉,HUXin-hua,YANGJun,LIZhi-wen,ZHANGZhi-shen,HEJia-an,YANGDe-hua,ZHANGQiang,XINShi-jie,DUANZhi-quan

23.聚ADP核糖聚合酶1在人类乳腺纤维腺瘤中的表达王旭,林哲洙,张春苗,姚凡,佟伟民,金锋,WANGxu,LINZhe-zhu,ZHANGChun-miao,YAOFan,TONGWei-min,JINFeng

24.胰腺实性假状瘤的诊断和治疗刘哲,许元鸿,于国志,郭克建,LIUZhe,XUYuan-hong,YUGuo-zhi,GUOKe-jian

25.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在大肠癌患者中肿瘤标记物的早期检测研究张庆彤,冯勇,刘亚莉,ZHANGQing-tong,FENGYong,LIUYa-li

26.肺癌患者血清TNF-β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研究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孙文利,许顺,SUNWen-li,XUShun

27.RIGIDfix与Intrafix螺钉应用于前、后交叉韧带一期重建的临床观察白伦浩,王勇,王佳时,吕大鹏,王广斌,付勤,BAILun-hao,WANGYong,WANGJia-shi,LUDa-peng,WANGGuang-bin,FUQin

28.Ki67、p53和P糖蛋白在肺鳞癌、腺癌中的表达关系及意义刘树立,姜波,徐彦金,李建华,LIUShu-li,JIANGBo,XUYan-jin,LIJian-Hua

29.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形态表现及其临床病理特点常筱颖,李丹,杨向红,CHANGXia-ying,LIDan,YANGXiang-hong

30.p16基因、人瘤病毒与外阴癌变的关系赵毅,武昕,季鑫,吴爱弟,ZHAOYi,WUXin,JIXin,WUAi-di

31.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系孕激素膜受体表达的初步研究朴曙花,杨清,PIAOShu-hua,YANGQing

32.不同浓度脂多糖对JEG-3细胞系凋亡的影响吴婷,李思扬,李淑娟,尚涛,WUTing,LISi-yang,LIShu-juan,SHANGTao

33.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组织SOD和MDA的影响于,孟凌新,王媛,YUTie-ying,MENGLing-xin,WANGYuan

34.氯诺昔康用于小儿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研究郭一闽,王忱,GUOYi-min,WANGChen

35.呼气末正压对低潮气量单肺通气氧合及气道压力的影响李丹,孟凌新,LIDan,MENGLing-xin

36.艾司洛尔对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和切皮期间血流动力学和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赫冠男,吕黄伟,HEGuan-nan,LUHuang-wei

37.人孕中期胎儿结膜上皮干细胞定位特征的免疫组化研究张昊,洪晶,ZHANGHao,HONGJing

38.95例双侧声带病因分析及手术干预王丽萍,臧艳姿,李国栋,王铁,WANGLi-ping,ZANGYan-zi,LIGuo-dong,WANGTie

39.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的特点和效果比较研究马秀岚,宋岩,久保武,MAXiu-lan,SONGYan,KuboTakeshi

40.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造仿真人颅脑骨骼模型何叶松,徐韬,何婧,洪洋,李莉,吴琳,付淼,HEYe-song,XUTao,HEJing,HONGYang,LILi,WULin,FUMiao

41.卵巢卵泡膜细胞瘤超声表现的诊断价值探讨张震,李雪丹,王学梅,ZHANGZhen,LIXue-dan,WANGXue-mei

42.社区老年人口咽部寄殖菌分析王爽,李冬,褚云卓,朱丽英,刘凤芝,WANGShuang,LIDong,CHUYun-zhuo,ZHULi-ying,LIUFeng-zhi

43.健康促进评估的模式转变和两个原则刘谦,LIUQian

44.应用灰色摆动模型预测沈阳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趋势郭立春,吴伟,郭军巧,王萍,周宝森,GUOLi-chun,WEWei,GUOJun-qiao,WANGPin,ZHOUBao-sen

45.3种模型在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拟合预测中的比较研究梁会营,李雪莲,郭军巧,王萍,周宝森,LIANGHui-ying,LIXue-lian,GUOJun-qiao,WANGPing,ZHOUBao-sen

46.NF-κB抑制剂PDTC对CCL19调控人头颈鳞癌细胞增殖活性的作用刘法昱,赵震锦,黄绍辉,孙长伏,LIUFa-yu,ZHAOZhen-jin,HUANGShao-hui,SUNChang-fu

47.颌下入路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的临床解剖研究谭学新,李波,刘纯义,马丽,TANXue-xin,LIBo,LIUChun-yi,MALi

48.常用颌骨矢状向位置关系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分析阎秀林,郝玉全,丁伟忠,YANXiu-lin,HAOYu-quan,DINGWei-zhong

49.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Hallervorden-Spatz病1例报告陈柳静,欧茹,丰岩清,冼文彪,刘焯霖,徐评议

50.婴儿烧伤创面的临床治疗体会张挺,王玉山,孙树,刘晓虹,姜英令,薛宝升

51.三维CT重建对小儿气道异物诊断及治疗分析李巍,王宏伟,季文樾,刘磊峰

52.盆腔脾组织植入误诊1例报告黄喆,刘德赢,宋纯,王辉

伟人细胞篇3

食管贲门癌伴高血压术后非特异性降压效应的临床分析 白卫云,BAI Wei-yun

康泉片剂预防化疗引致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 于丁,邓华邦,范玉华,杨玲

进展期胃、大肠癌手术前后腹腔滴注化疗的价值 李桢,贾良,田建伟,LI Zheng,JIA Liang

上颌窦良恶性肿瘤的CT诊断 魏文洲,李俊,WEI Wen-zhou,Li Jun

脑转移瘤几种不同治疗方法疗效分析 冯纪祥,陈晓燕,张九成,徐崇明,任庆荣

612例鼻咽癌放射治疗预后因素分析 胡国清,肖仁兰,郑祖安,胡长耀

23例中晚期胰头癌临床分析 张新华,杨晓荣,曾书娥,梁石诚

颅内脂肪瘤的CT和MRI诊断 关长群,崔兴华,周怀伟,GUAN Chang-qun,CHUI Xi-hua,ZHOU Huai-wei

放射线诱导肺腺癌细胞增殖凋亡 邹跃,周云峰,刘开均,周福祥,胡杰,胡珍姣

不均等分割放射治疗口腔癌的临床研究 万志龙,马煌如,何晓军,赵季忠,刘向阳,顾红芳

癌症病人疼痛情况调查及对策探讨 夏桂兰,姜文珍

小儿巨大异位肝母细胞瘤1例报告 富锰,程世华

酪氨酸激酶介导的细胞信号传递与肿瘤的关系 于晓辉,赵丽嫣

甲状腺恶性淋巴瘤1例 韩德旭,谭德银

妇科恶性肿瘤与雌激素替代治疗 吴绪峰,陈惠祯

多药耐药基因的临床意义与检测方法 张真路,吴人亮

原发性骨肉瘤的分型及其特点 殷汉民,毛永荣,张明和

幽门螺杆菌和胃癌关系的分子研究 任刚,蔡嵘,陈强,许幼如,吴政宏,李学义

阿霉素抑制骨巨细胞瘤的机理 章莹,侯春林,宝建中,ZHANG Ying,HOU Chun-ling,BAO Jiang-zhong

高原地区进展期胃癌患者脾脏免疫状态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王见,梁景星,周晶萍,王政

大肠癌中人瘤病毒感染与p53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于久飞,屈汉廷,虞有志,于虹,房振环

尿中单羟酚类物质的测定对妇科肿瘤诊断的临床意义 侯华新,赵农,梁永红,黄燕军,黎丹戎

PVI治疗恶性胸腔积液45例临床疗效观察 车成云,杨波,周荣军,孙冲涛,李明基

血清CA-50检测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意义 张登学,张翠萍,顾华丽,张琪,辛莉莉

nm23-H1、p16抑癌基因蛋白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李立,丁祖玖,黄裕华,石砳磊

乳腺血管肉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罗国强,夏和顺,LUO Guo-qiang,XIA He-shun

MV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熊建萍,万以叶,王迪进,陈文俊

联合腹腔内和静脉路化疗治疗晚期消化系癌的临床研究 卢介珍,卢启应,陈兴正,詹颖

腹腔化疗治疗复发及转移性宫颈癌的近期疗效 蒋兆香,阎福华,赵新霞,JIANG Zhao-xang,YAN Fu-hua,ZHAO Xin-xia

引流治疗食管癌纵隔穿孔21例分析 江浩,梅步铎,彭开桂,JIANG hao,MEI Bu-duo,PENG Kai-gui

青春期鼻咽癌的放射治疗试析 廖玲霞,李长青,LIAO Ling-xia,LI Chang-qin

激素受体、癌蛋白c-erbB-2、PS2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刘存,陈晓,金兰新

细胞周期素依赖蛋白激酶抑制蛋白(CKIs)与肿瘤 吴兴桂,迟彦邦

全球常见恶性肿瘤的当前流行趋势 李广灿,叶召

肿瘤患者死亡前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和意义 王东风,王凡,吴惠芳

肺癌化疗近期进展 王晓稼,吴金民

卵巢纤维上皮瘤1例报告 杨春秋,毕进

鼻咽癌的影像学诊断及其进展 吴沛宏,李贻卓,李立,卢丽霞

25例甲状腺隐匿性癌诊断的体会 张帆,余广群,郝大海

急诊电视胸腔镜行心包开窗术的护理 陶大桂,李向荣,陈黎,陈秀英,文丽

原发性肺癌中bcl-2与ER、PR、AR的表达及相关关系 梁澍,李红,王琦,赵瑞霞,刘祖华

吡喃阿霉素、阿霉素在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中的比较 黄杰,郑显明,巫云立

急性白血病血浆内皮素水平及其对纤溶系统的影响 陈春燕,贾继辉,张荣梅,张为,董艳,于学军,乔颖

大肠腺瘤与腺癌CD44V6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张振玉,陈江,王崇文,祝金泉,张昆和,黄德强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 蔡琳,俞顺章,张作风,CAI Lin,YU Shun-zhang,ZHANG Zuo-feng

平痛宁片治疗晚期肺癌19例临床疗效观察 仲小玲,孙红莉

胃癌病人唾液中ABH血型物质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肖瑞卿,吴毅,林武存,蔡志民,余佩武

视黄酸对胃癌细胞的诱导分化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陈玉强,陈正明,吴乔,苏文金

改良EAP方案治疗胃中低分化腺癌22例 汪令胜,盛蓉,范黎,张燕军

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放射敏感性及异质性的研究 苏颖,沈世仁,高频,邹长棪,王衡,汪相如

HDCF/5-Fu-DDP方案配合放疗对晚期恶性实体瘤治疗效果观察 张丽珍,郭艳红,程炳权

银染-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的建立 何晓松,俞军,戴美红,高长明

吐温80对温热抑瘤作用的增强效应——小鼠黑色素瘤实验研究 杨耀琴,杨虎川,陶惠红,朴文姬

激光对荷瘤小鼠免疫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 陈建民,熊国欣,贾林红,张琳

癌基因蛋白P21、P185、EGFR及LN、IV型胶原在骨肉瘤中的表达 宝建中,郑建明,周霖,倪灿荣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cl-2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马向东,隋延仿,王文亮

乙肝病毒感染与淋巴瘤化疗后肝损害关系初探 陈道光,黄雪珍,CHEN Dao-guang,HUANG Xue-zhen

小儿非何杰金淋巴瘤P53基因突变与预后的研究 孙圣荣,李志华,涂毅,刘学锋

30例体外放疗加立体定向放疗肺癌近期疗效分析 郝俊芳,刘秀清,孙惠英,李万隆,翟利民,王学青

胃平滑肌肉瘤10例治疗体会 黎才海,舒味冰,杨世杰

皮肤多发性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2例报告 常青,毛军,龚选举

端粒酶在肿瘤临床应用中的研究 陈兵,刘为纹,房殿春

端粒、端粒酶与妇科肿瘤 李红梅,辛晓燕

DNA甲基化与肿瘤研究进展 刘丽华,肖文华

GSTs与肿瘤及其化疗耐药之间的关系 张转,汪晖

可手术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 徐朝久,徐兵河

健脾中药预防肝癌研究进展 钱妍,凌昌全,俞超芹

膀胱鳞状细胞癌15例报告 刘运初,刘修恒,钱辉军,詹炳炎,吴荣扬

自制吸引刀行肝切除的临床应用体会 尹涛,包乐群,鲁建林,杨自万,殷刚,吴艳红,李爱平,张忠铃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自体血液照射回输的放射保护作用 肖小炜

异丙酚辅助硬膜外麻醉用于腹、盆腔肿瘤根治性手术的临床观察 杜嘉陵,薛亚军

皮肤蕈样霉菌病1例 朱振龙,张荣,陈永军,魏守礼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微小转移灶对预后影响的研究 李金锋,张蕾,孙素莲,徐光炜,林本耀

原发性肋骨海绵状血管瘤3例报告 王福顺,朱贵昌,王晓玲,田子强

乳腺癌PCNA表达与肥大细胞密度的关系 刘有平,张友元,邢寿富,LIU You-ping,ZHANG You-yuan,XIN Shou-fu

近红外光结合ICG染色诊断乳腺癌初探 王晓芳,谢则平,张先林,刘曼西,布林顿·钱斯

食管鳞癌局部淋巴结微小转移的分子学检测 葛明建,李良彬,张玉洪,王梅

5个免疫组化指标预测胃癌预后的意义 吴菲,黎家庆,万远廉,才文彦,王笑梅

胃癌MG抗原检测对消化系恶性肿瘤意义的初探 曾寰,蔡昔,李婉祺,ZENG Huan,CAI Xi,LI Wan-qi

血清中sIL-2R和CA19-9水平对消化道癌的诊断价值 吴瑾,于雁,白玉贤,赵宁

1-氧-4-羟氨基喹啉在小鼠肝肺组织中的还原性酶代谢 刘克年,LIU KE-ian

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褚晓源,陈龙邦,王靖华,龚涌灵,张群

卵巢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1例 杨洁清,周秀荣

122例肺癌与血小板计数关系分析 范妙英,徐辉,FAN Miao-ying,XU Hui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及Fas/FasL表达的关系 魏卫,陈菊荣,金河凤,尹学哲,曹东铉

肺炎性假瘤15例临床病理分析 徐腊梅,毛军,杨小玲,XU La-mei,MAO-Jun,YANG Xiao-ling

MMP-2、MMP-9酶活性与人肝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研究 赵跃武,孔令非,唐华,银平章

早期宫颈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 杨悦,YANG Yue

35岁以下女性乳腺恶性肿瘤69例报告 罗振声,丘国兹

p16基因在膀胱肿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魏少忠,张克亮,陈继红,谈凯,李长青,程志斌

宫颈癌组织中p15基因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李霞,LI Xia

图像定量分析系统(ICM)在骨巨细胞瘤DNA含量检测中的应用 郑伟,黄健文,ZHENG Wei,HUANG Jian-wen

nm23-H1表达预测大肠癌转移的价值研究 余保平,王伟岸,于皆平,沈志祥,罗和生

氧化砷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 邓志华,蔡洪培,李石,沈健伟

HPV16型感染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关系的研究 周宇,于皆平,沈志祥,罗和生

喉癌细胞PCNA表达和DNA含量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凌玲,周敏妤,王辉萼,丁伟

TGFα-PE40对人低分化胃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王兵,徐永华,王杰军,黄渊,许青,高勇

新城疫病毒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赵铁军,田伏洲,李小军,刘晓波,尹志良

胃癌单克隆抗体临床诊断应用及与幽门弯曲菌相关性的探讨 吕同德,于兰,陈新民,曾玮,贺建萍,邢传平

肺癌患者血清CA125Ⅱ检测的临床意义 江旭,于仁波,曾磊,JIANG Xu,YU Ren-bo,ZENG Lei

隐血珠对上消化道疾病诊断价值初步研究 张芝兰,李茂生,王理伟,耿昌友,秦德兴,王国清,袁凤兰,华召来

p53、p21WAF1及p16在胃癌前病变和胃癌中的表达 蓝菁,熊永炎,田素芳,余少平

人肝癌细胞放射敏感性体外研究 石卫民,范义湘,陈龙华

多形性腺瘤内癌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研究 杨小玲,朱剑,毛永荣

VEGF与MMP-9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的研究 金海燕,沈志祥,谭诗云

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在老年胃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官国先,寿楠海,姜希宏

C-erbB-2及nm2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王涛,周云峰

环胞菌素A逆转数种人类胶质瘤细胞多药耐药性的体外实验研究 焦保华

麻醉中2例心跳呼吸骤停的抢救 李英

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贲门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刘钧,赵永年,朱治键,黄一凡

食管穿孔修补术后并发食管癌1例报告 周磊,周叔恭

4种水果的致突变及抗突变同步试验 赵泽贞,魏丽珍

β-胡萝卜素对人体乳腺癌MCF-7细胞的细胞毒性研究 王成鑫,鲁汉兰,刘冬玲,屈三甫,甘孝英

检测血清恶性肿瘤特异性标志物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实验研究 薛建平,王先广,朱虎,李伯良,刘大珍

呕必停改进方案预防大剂量顺铂所致迟发性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 马磊,马海龙,赵旭林,贺利民

术前静脉术中腹腔化疗对胃癌手术影响的观察 李文惠,杨文举,高峰,韩晓鹏

晚期胃癌联合化疗疗效分析 陆海波,白玉贤,吴瑾,杨淑萍

生化调节方案MTX/5-FU/DDP(MFP)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王哲海,孔莉,张恩宁,冯斌,周登光

低位直肠癌术前放疗对保肛的意义 黄小明,葛旭明,匡久树,高方喜,蒋芹

原位复发性脑转移瘤的手术治疗 黄强,戴伟民,余国峰

直肠癌保留诸手术局部复发原因探讨及预防对——附39例分析 徐雷,刘大伟,邵明吉,贾尔民

2000例肿瘤术后镇痛效果的临床分析 余鸣,薛亚军,杜嘉陵,刘义树

河北磁县、河南林县食管癌流行趋势 贺宇彤,杨玲,侯浚,邵壮,张思维,孟凡书,连士勇,乔友林

肺癌异质性的分子病理学研究 张伟,林宜先,熊永炎

HAB18G在肝癌细胞中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研究 段旭东,石梅,陈志南

细胞凋亡及其与肿瘤治疗 江曼,刘铭球,林宜先

原发性肝癌的局部治疗 李琦,凌昌全

伟人细胞篇4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网开通运行

肥胖伴OSAHS患者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手术治疗 卢晓峰,唐友盛,沈国芳,朱敏,李青云,邱蔚六

下颌骨骨折患者围术期咀嚼肌肌电变化的初步研究 史俊,徐兵,唐友盛

内置式下颌骨牵引成骨术的早期并发症及防治 蒋朝华,唐友盛,沈国芳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第二次常委会会议纪要

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16例诊治分析 顾晓明,周树夏,刘宝林,毛天球,罗峰

ACC-M与ACC-2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 黄丹,陈万涛,张萍,李金忠,邱蔚六

超声热疗联合顺铂治疗口腔鳞癌裸鼠移植瘤的实验研究 羊一飞,郭伟,邱蔚六,陈亚珠

评述 毛祖彝,王大章

MEE细胞在鼠腭发育及腭裂形成过程中的分化与转归 傅豫川,金辉喜,李小丹,李祖兵

爆炸伤对犬面神经影响的实验研究 雷德林,王彦亮,刘彦普,周树夏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A系小鼠胚腭突细胞增殖代谢的影响 孙晋虎,石冰,王大章

微创正颌外科的进展 蔡鸣,沈国芳

面部微小切口治疗下颌角部骨折 万光勇,刘太生,李晓光,赵锋,石亮

Mobius综合征1例报告 蔡鸣,沈国芳,房兵

下颌骨颏部原发性黏液表皮样癌1例报告 焦建军,张学强,陈洪祥,田云霄,陈京奕

下颌骨外侧下弧线的形态学研究 徐立群,张陈平,黄耀德

腮腺D族链球菌感染1例报告 段金生,姚咏芳

应用国产消旋聚乳酸载体复合rhBMP-2和hTGF-β1修复兔下颌骨缺损 王伟,邱蔚六,袁文化,胡勤刚,沈健,陈强

顺铂化疗对口腔颌面部鳞癌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张萍,陈万涛,徐骎,陈方安,M.Abraham Kuriakose,邱蔚六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的体外研究 尚政军,李金荣,李祖兵,赵怡芳

蛋白质组学进展及在口腔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孙俊勇,郭伟

面侧旋转皮瓣修复眶下、颧、颞部缺损12例报道 于丹,陶智潞

光索在儿童颌面瘢痕畸形困难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徐辉,耿清胜,但颖之,姜虹,朱也森

颈部异位胸腺1例报告 蒋朝华,周弘,曹选平,唐友盛

上颌骨成釉细胞瘤肺转移: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郑家伟,车宗刚,张志愿,陈传俊,徐袁谨,范新东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界杰出人物志 王翰章,周树夏

特邀编委介绍 Stephen E.Feinberg DDS MS,Head Professor Dr.Paul J.W.Stoelinga

1084例颌骨骨折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邹立东,张益,何冬梅,刘林,安金刚,段登辉

下颌前部骨折拉力螺钉与小型接骨板固定的疗效比较 刘林,张益,何冬梅,邹立东,安金刚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定量UPPP手术及其评价 卢晓峰,唐友盛,李青云,朱敏,邱蔚六

Parry-Romberg综合征19例报道 沈国芳,唐友盛,张志愿,邱蔚六,卢晓峰

准确定位模板在种植义齿治疗中的应用 张世周,马泉生,马睿,吴益华,张东升

下颌骨骨折患者围术期咬合功能变化的研究 徐兵,史俊,唐友盛

内镜辅助慢性阻塞性腮腺炎的病因观察与药物灌注治疗 俞创奇,杨驰,邱蔚六,胡北平,沈宁,郑凌艳,丁永敏

也谈"下颌正中(区)骨折的命名"

单侧唇裂修复术中唇红瓣的量化设计 刘云生,车宗刚,王冰,王勇,彭化海

重视循证医学、学习循证医学、应用循证医学--主编寄语 邱蔚六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界杰出人物志 夏良才,董淑芬

血管化自体下颌下腺移植术后腺体功能的变化及干预 张雷,俞光岩,毛驰,蔡志刚,彭歆,黄湛,朱正宏,吕岚

频谱分析技术在腭裂语音研究中的应用 封兴华,魏建华,张立军,马威,何亚会,石冰

98例唇腭裂患者牙颌面畸形的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分析 沈国芳,唐友盛,N.Samman,张念光,房兵

2种治疗方法对下颌骨骨折患者的心理影响 徐华顺,林国珍,杨育生,张益

加热对Tca8113细胞UPA mRNA表达的影响 梁新华,毛祖彝,郭伟

E-钙粘素表达与成釉细胞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研究 张彬,黄洪章,陶谦,潘朝斌

腭裂牵张成骨整复术的新设计--动物实验结果与评价 陈刚,王大章,刘宝林,胡静,高占巍,李继华

人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合成Ⅰ、Ⅱ型胶原蛋白的研究 卫晋雄,赵怡芳,程珺,朔敬

微波加热对下颌骨生物力学的影响 张杰,张建国,俞光岩,毛天球

中国汉族人多形性腺瘤基因1多态性位点分析 杨雯珺,张陈平,王铸钢

关于"下颌正中(区)骨折"的命名

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血管畸形的系统评价 郑家伟,陈传俊,张志愿

对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系统评价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史宗道

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应用现状 陈传俊,郑家伟,张志愿

67镓显像与CT在头颈部肿块诊断中的价值比较 李宁毅,孙健,贾暮云,尚伟,金晓明,左书耀

Bra^nemark种植体冠桥修复55例回顾分析 于丹

头颈癌患者牙槽骨放疗剂量的定量研究 蔡以理,王中和,胡海生,陆顺娟,张霖,邱蔚六

平阳霉素抑制舌鳞癌细胞系的量效和时效关系及可能的抗癌机制 陈传俊,张志愿

MMP-2抑制剂对成釉细胞瘤细胞体外侵袭的影响 黄洪章,张彬,陶谦,潘朝斌,魏菁

人成釉细胞瘤裸鼠移植瘤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张彬,黄洪章,陶谦,侯劲松,唐海阔

人下颌骨骨肉瘤细胞系HMOS-99的建立及形态学研究 李江,潘红芽,周晓健,何荣根

人下颌骨骨肉瘤细胞系HMOS-99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潘红芽,李江,周晓健,何荣根

6种咬合负载情况下下颌体骨折坚强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孙庚林,周健,李滨飞,郑孝慈,吴炜

高影响因子外科学外文期刊近5年发表口腔医学文献分析 刘兰平,王勇

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治疗的发展与现状 邱亚汀,杨驰

下颌支-髁突联合体内镜辅助手术进展 王玉良,杨驰

158 例髁突骨折回顾分析 李波,龙星,程勇,乔永明,蔡恒星

前臂游离全厚皮片修复前臂游离皮瓣供区缺损的临床观察 袁冶,邢树忠,施星辉

颊脂垫修复口内缺损1 3例报道 焦建军,张学强,巩兰平,陈永革,陈洪祥,张建卫

头颈部血管外皮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黄志权,陈伟良,李劲松,曾韵洁,李海刚

1.下颌骨方块切除与节段切除对下份口腔鳞癌生存率的影响

3.影像学显示未累及下颌管的下颌牙龈癌的方块切除

2.伴有2(q13q23)复制的腭裂新生儿

累及相邻器官的晚期舌癌的手术治疗:附1例报告 廖贵清,苏宇雄,侯劲松,杨小平,曾融生,陈亦阳,汪大辉

髁突骨瘤的外科治疗:附3例报告 许彪,王卫红,黎明,庞文筠

KAT性腮腺炎8例报告 张亚洲,姚玉胜

5.T1和T2期口腔癌的颈部处理

4.组织工程骨用于上颌窦提升

自体下颌下腺移植治疗重症干眼症的供体制备 廖贵清,苏宇雄,沙翔垠,陈家祺,许扬滨,向剑平

腮腺区异位脑膜瘤1例报告 梁利荣,杨为江

先天性双侧唇裂伴男性假两性畸形1例报告 焦建军,张学强,靳书滨,陈振东

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

血管生成素是否可作为口腔鳞癌的预后指标?

口腔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谢培豪,倪少凯,谭耀文

颞下颌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赵云富,姜晓钟,查玮,刘渊,黄建涛,徐悦

下颌下腺癌的生存率与预后

模板导向的下颌骨牵张成骨装置

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颌面骨病变的恰当治疗

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同期修复下颌骨缺损:1例报告 彭歆,毛驰,王兴,林野,俞光岩,伊彪,李自力

15例下颌骨囊性成釉细胞瘤开窗术治疗的疗效观察 王伟,刘磊,刘洪娣,丁勇

自体组织工程骨重建下颌骨缺损

钛板重建髂骨游离组织瓣制备后供区的缺损

口-面-指综合征Ⅰ型1例报告 苏宇雄,廖贵清,侯劲松,陈亦阳,王剑宁

舌根鳞癌颈淋巴结微转移灶检测对预后的影响 赵洪伟,李龙江,谢文扬

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对三叉神经痛病因诊断的价值 陈敏洁,杨驰,张伟杰,沈加林,王平仲

婴幼儿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及意义 李劲松,陈伟良,李海刚,王建广,程慧琳,何璇凌

人口腔黏膜角化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胡秀莲,王兴,林野,邱立新

舌鳞癌癌周淋巴管的形态特征及与颈淋巴结转移关系的探讨 赵建江,温玉明,王昌美

成骨细胞在机械力刺激下细胞骨架及细胞形态改变的体外研究 戚孟春,胡静,韩立赤,邹淑娟,王大章

后牙区牙种植手术导板准确性的初步研究 宋光保,李群英,黄建生,朱晓斌,周丽航

计算机及三维导航技术辅助外科手术的应用进展 张诗雷,张志愿,沈国芳

Cyfra 21-1肿瘤标志物在头颈鳞癌诊断和预后评价中的作用 钟来平,刘炜,赵士芳,陈关福

伟人细胞篇5

2.人类基因组计划-21世纪免疫学知识创新的源泉陈竺

3.研究免疫系统,揭示免疫细胞生命活动的特殊规律陈慰峰

4.探索免疫识别的奥秘-21世纪分子免疫学中的热点金伯泉

5.肿瘤免疫-在确立人类肿瘤抗原的基础上面临新的飞跃张友会

6.胚胎干细胞和异种器官移植--21世纪移植免疫学面临的挑战周光炎

7.新型疫苗--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新途径闻玉梅

8.重组人IL-4抗血清的特异性评价汪建华,唱韶红,熊凌霜,王勇波,周涛

9.多发性骨髓瘤细胞XG-7诱导CD8和TCRαβ阳性的T细胞增殖分化成为细胞毒效应细胞顾综江,王月丹,邱玉华,谢炜,朱华亭,张学光,GuZongjiang,WangYuedan,QiuYuhua,XieWei,ZhuHuating,ZhangXueguang

10.磷酸脂配体体外激活人外周血γδT细胞的研究黄岚,陈松华,戴慧敏,刘伟,葛锡锐,HuangLan,ChenSonghua,DaiHuimin,LiuWei,GeXimi

11.自体角朊细胞引起Th1向Th2极化抑制同种异体免疫应答曹颖平,郑泽铣,李宁丽,沈佰华,史济湘,周光炎,CaoYingping,ZhengZexian,LiNingli,ShenBaihua,ShiJixiang,ChouKuangyan

12.活性染色质诱导抗核抗体生成及肾损伤上海免疫学杂志 吴厚生,马爱妞,张鹏,郭玲,胡新美,WuHousheng,MaAiniu,ZhangPeng,GuoLin,HuXinmei

13.破伤风类毒素非磷脂脂质体疫苗的实验研究沈诚诚,刘庆良,ShenChengcheng,LiuQingliang

14.从健康人外周血建立人软骨抗原凝集原G1区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株李宁丽,张冬青,周光炎,AnnieCartman,Jean-YvesLeroux,A.RobinPoole,张一平

15.实验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血清ICAM-1、TNF-α和IL-2水平及意义刘强,程志清,李树雯,姚航平

16.基因工程技术制备人源抗HBsAg抗体Fab片段尤长宣,罗荣城,丁雪梅,韩焕兴,胡栋平,范列英,YouChangxuan,LuoRoncheng,DingXuemei,HanHuanxing,HuDongping,FanLieying

17.GM-CSF和TNF对人血树突状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影响张锦堃,陈海滨,孙劲旅,周燕琼,曲耀君,ZhangJinkun,ChenHaibin,SunJinlu,ZhouYanqiong,QuYaojun

18.老年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及基因调控的研究朱健,蔡文玮,陈朝婷,ZhuJian,CaiWenwei,ChenChaoting

19.竞争RT-PCR定量测定IFN-γmRNA方法的建立朱晴晖,帅月敏,章谷生,ZhuQinghui,ShuaiYuemin,ZhangGusheng

20.重症肌无力实验模型中胸腺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殷伟,乔健,吕传真,YinWei,QiaoJian,LuChuanzhen

21.一种简单快速的γδT细胞扩增方法陈雪华,马安伦,张冬青,王树军,张笑人,张惠珍,葛海良,ChenXuehua,MaAnlun,ZhangDongqing,WangShujun,ZhangXiaoren,ZhangHuizhen,GeHailiang

22.脑血管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对T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杨卫红,马伯扬,陆兵勋,王为,YangWeihong,MaBoyang,LuBingxun,WangWei

23.维生素D3结合蛋白对人单核细胞的激活作用吴国球,高茂馗,何岳文

24.抗核周因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意义张晓,余运能

25.慢性肾衰患者血浆IL-10、IL-6、TNF-α量的变化及血液透析对其影响王沙燕,戴勇,黄瑞芳,彭保,齐晖,李德萍

26.抗人红细胞血型B抗原单链抗体基因的构建表达王长军,唐家琪,李先富,潘秀珍,操敏

27.云南拉祜族人HLA-DQA1基因分型洪坤学,褚嘉佑,林克勤,杨昭庆

28.细胞凋亡的线粒体调控与Bcl-2基因家族施勤,刘继明,张学光

29.分子克隆技术在变应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王金德,许以平

1.器官移植进展:2000年国际器官移植会议述评唐孝达

2.免疫突触与T细胞活化金伯泉,贾卫

3.α黑素细胞刺激素保护内毒素休克小鼠的免疫学机制研究韩德平,田野苹,张明徽,赵勇,周正芳,郑玲莉

4.γ干扰素增强阿霉素对HeLa细胞的杀伤作用张意仲

5.抗独特型单抗NP30抗山羊血吸虫病的免疫研究冯振卿,李玉华,仇镇宁,李祥瑞,许立新,管晓虹

6.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的变化张怡玲,姜鼎鼎,冯永利

7.IL-2的真核表达载体对乙肝病毒基因疫苗的免疫佐剂效应杜德伟,刘清泉,陈红梅,李谨革,连建奇,冯志华,周永兴,姚志强

8.静息B细胞体外诱导同种T细胞低反应的实验研究杨小丽,秦慧莲,何球藻

9.甲基强的松龙诱导淋巴细胞凋亡特点的探讨郑骏年,谢叔良,孙晓青,陈家存

10.高活力人降钙素类似物vhCT的免疫原性研究张念一,俞超,周国明,李伯良,吴祥甫,张惠展,崔大敷

11.肝硬化患者血清中一氧化氮和sIL-2R水平的变化刘兴祥,董翠英,潘林梅,梅秀珍

12.眼镜蛇蛇毒与全身照射在非协调性异种心脏移植排斥中作用的研究沈振亚,欧阳忠,倪斌,于曙东,余云生,叶文学

13.小鼠轻度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心肌组织MHCⅡ类抗原的表达成建定,陈玉川,胡丙杰,黄旭平

14.博莱霉素致肺纤维化中TGF-β1表达蔡后荣,戴令娟,郑培德,孟凡青

15.猪苓多糖对巨噬细胞一氧化氮生成和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影响侯敢,黄迪南,祝其锋

16.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Ⅳ型胶原和层粘连蛋白测定的意义徐胜前,刘功转,王芬,徐建华

17.上海免疫学杂志 亲和层析纯化膜抗原的方法及抗体的检测沈传来,张建琼,贾力敏,林陵,吕海芹,潘宁

18.SCID小鼠接种人白血病细胞HL-60的流式细胞术分析周剑芳,杨锡强,王宇泓,李欣,张远维,王莉佳

19.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中LPS、sCD14变化的临床意义郑瑞丹,林福地,徐忠玉,饶日春

20.三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全血中血小板活化史桂英,石学耕,龚艳春,郭冀珍

21.霉酚酸酯联合环孢素A治疗GVHD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杜欣,张建军,翁建宇,陆泽生,吴穗晶,林伟,黄梓伦

22.IFN-γ对人胃癌细胞侵袭力及转移力的调节作用彭贵勇,庞政

23.淫羊藿对血液透析HCV感染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汪年松,唐令诠,竺艳娟,廖履坦

24.肾炎患者尿液巨噬细胞FcγRⅢ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李宏向,张纪云,杨剑辉,孙念政,郑楠

25.哮喘青春期缓解者外周血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测定倪磊,许以平

26.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检测王玉新,李大启,李公宝,徐琴君

27.肺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分子CR1和IL-8受体的变化郭峰,张乐之,许育,钱宝华

28.树突状细胞的分离纯化与鉴定陈向荣,石汉平

29.白细胞介素15与天然免疫孙安源,孙洓,田志刚

1.树突状细胞亚群的研究进展吴励

2.滤泡树突状细胞:一些新的概念和进展黎力

3.IL-3、IL-6联合转基因的基质细胞促进异基因小鼠骨髓移植后的免疫重建蒋激扬,金永柱,郝洁,张庆殷,谢蜀生

4.种SLA-DR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陈福祥,谢晋,周光炎

5.初发SLE患者Th1/Th2及IL-10、IL-18基因的表达黎莉,王晓栋,陈顺乐,沈南,鲍春德,顾越英

6.抗人CTLA-4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蔡雷,于善谦,朱乃硕

7.狼疮性BXSB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初步分析徐志伟,吴国庆,苗乃法,魏兵,邓鸿业

8.三种蚊唾腺蛋白IgE亲和成分的初步分析毛佐华,孙建华,舒勤,何玉良,程训佳

9.MHCⅡ类抗原的诱导性表达和同种异体软骨细胞移植的免疫排斥柳子星,张惠珍,王建,张勇,赵阳,周光炎,葛海良

10.肠血管活性多肽或生长抑素抑制大鼠肠CD8+淋巴细胞归巢杨辉,唐承薇

11.转染IκBα显性失活突变体对膀胱癌细胞系IL-6和IL-8表达的影响谢东华,李惠明,唐孝达,夏术阶,谭建明,鲁军,蔡勇

12.细胞因子对肾癌细胞株786-0Fas表达及其凋亡的调控郑骏年,孙晓青,陈家存,姜福金,李望,谢叔良

13.肾病综合征大鼠中TNF-α、HA与CD44相关性的实验研究严彬,孙脊峰

14.17β-雌二醇对未成熟雌性大鼠体液免疫及胸腺内雌激素受体的影响沈苏南,费捷,肖杭,王勇,姚根宏,侯亚义HttP://

15.可溶性肝抗原的克隆、表达及初步临床应用范列英,仲人前,王皓,朱烨,娄加陶,侯小菁,孔宪涛

16.免疫磁珠法分离白血病转基因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曹文俊,王立,周隽,孟秀琴,成国祥,陈竺,陈赛娟

17.重症肌无力患者CD4、CD8细胞表面Fas分子的变化张清勇,杜英,梁长春,王铁栓,阮丽荣,李倩如,魏云,徐梅英

1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异常的表型王永才,张辉,安月,许方

19.慢性支气管炎吸烟患者外周气道粘膜层内炎性细胞特点李玉,王玲,姜明,吴大玮,许仁和

20.NKT细胞王胜旺,王福庆

21.T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作用郭丽丽,周勇

22.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郭强,顾越英

1.天然免疫在脊柱关节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上海免疫学杂志 朱剑,黄烽

2.小鼠胃癌MAGE3抗原H-2Kk限制性抗原肽的筛选吕斌,刘炳亚,陈雪华,张轶,纪玉宝,朱正纲,尹浩然

3.胃癌患者血清IL-6、IL-8、sIL-2R和TNF-α水平的检测分析杨兰泽,高静,米建强,冯笑山

4.树突状细胞在榄香烯复合瘤苗主动免疫效应中的作用屈虹,郭连英,施广霞,李丹,朴花,沈洁,钱振超

5.K562细胞转染HLA-B分子对NK细胞杀伤功能的影响龚卫娟,杨珏琴,姚芳娟,许玲娣,范丽安

6.SmB/B'抗原表位的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研究吴瑾,吴厚生,熊思东

7.rIL-2对T细胞CD69、CD137和CD28表达的影响陈学鹏,彭晓,王镜

8.口腔鳞癌细胞系HLAI类分子异常表达及其机制探讨唐秋莎,张建琼,祁兵,沈传来,鲁晓萱,鲍海逊,SoldanoFerrone,XinhuiWang,谢维

9.PCR-SSP结合测序分析快速筛选HLA-A*0201亚等位基因郭薇,张建琼,沈传来,孟凡岩,谢维

10.猪到猴异种胸腺修饰对猪心脏移植物存活及与外周血IL-2水平的影响瞿冀琛,沈振亚,张治,何建明,余云生,叶文学,倪斌

11.IL-4对DC产生IL-12影响的研究丁传林,姚堃,张天泰,周锋

12.体外筛选对猪具有免疫刺激活性的CpGODN马艳琴,李光富,朱鸿飞,邵国青,张兆松,张映,聂向庭

13.骨形成蛋白-7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凋亡的影响李娅,陈楠,王伟铭,戴胜川,周同

14.补肾中药对溴隐亭致流产鼠模型中蜕膜CD56+NK细胞表面CD69和CD94表达的影响陆方贤,归绥琪,储以微

15.重症肌无力患者抗Ryanodine受体抗体检测及其意义张祥,乔健,吕传真

16.银屑病血小板表面CD35分子变化分析郭峰,钱宝华,花美仙,许育,刘辉,薛春燕,郭品娥

17.夹心ELISA检测可溶型LAIR-1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的研究薛江楠,欧阳为明,贾卫,谢鑫,刘京梅,宁双飞,户义,宋朝君,金伯泉

18.小鼠血浆IL-1β和IL-6水平与脑不对称程度的关系闫朝武,付清玲,李康生

19.实时定量PCR监测MM患者反应停治疗后微小残留病林法迎,侯建,丁思奇,谭龙益,王皓,王东星

20.SLE患者淋巴细胞凋亡和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李富荣,叶志中,戴勇,齐晖,任莉莉,洪小平,王新根

21.四聚体技术的新进展易绍琼,高杰英

2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高文涛,张一楚

1.抗原模糊识别--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新认识栗占国

2.猪-人移植细胞性排斥反应相关候选基因pOSR1的克隆和鉴定胡为民,李幼平,卢晓风,廖顺尧,曾令宇,李胜富,程惊秋

3.猪IL-10在软骨细胞中的表达王树军,赵阳,王颖,张惠珍,葛海良

4.hDaxx基因转染抑制地塞米松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刘安元,万艳平,谭立志,吴移谋,余敏君

5.腺病毒相关病毒增强型mIL-10质粒的构建及表达何志锋,倪一鸣,邹煜,冯强

6.昆明汉族儿童HLA-DQA1基因多态性黄永坤,戚勤,生,郝萍,李海林,周丽芳

7.C3d对基因免疫诱导的HBV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关庆东,王立新,汪晓华,郭强,郑秀娟,熊思东

8.体外培养系统中各细胞组分在IL-18诱导的肿瘤特异性CTL中的作用谭岩,方艳秋,段秀梅,刘立华,张雪松,姜艳芳,时阳,刘桂英

9.LPS对MRL/MpJ小鼠脾T细胞表达TLR4和TNF-α的影响沈小雁,薛峰,陈晓鸿,郑捷

10.支气管哮喘患者B淋巴细胞膜CD23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张峻梅,郭华,唐方,李玲

11.rhIL-11和rhG-CSF联合应用对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例影响蒋祖军,孟凡义

12.上海免疫学杂志 胃肠癌根治术患者输血中异体白细胞对患者免疫细胞水平的影响高新谱,刘正敏,王玉芝,刘富然

13.EBV-LMP2基因密码子优化对其蛋白表达及免疫效果的影响左建民,周玲,王琦,曾毅

14.异种胸腺修饰对大鼠抗豚鼠天然抗体产生的影响沈振亚,倪斌,何建明,张治,瞿冀琛,余云生,叶文学,焦鹏,孟自力,滕小梅

伟人细胞篇6

【关键词】 冬凌草 冬凌草素 抗癌

冬凌草Rabdosia rubescens var. taihangensis,又名冰凌草。冰凌花、雪花草,因其植株冬季凝结薄如蝉翼、形态各异的蝶状冰凌片而得名。

冬凌草系唇形科香茶莱属植物碎米桠的变种,曾被收入1977年版《中国药典》,并编人《全国中草药汇编》。其对冬凌草的一般描述为:味苦、甘,性微寒。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主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感冒、头痛、气管炎、慢性肝炎、关节风湿痛、蛇虫咬伤。而近年来经过多家研究单位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发现,冬凌草全株对食管癌、贲门癌、乳腺癌、直肠癌、白血病等有缓解症状并延长生存时间的作用,冬凌草重新受到重视,被称为“中华神草”。检索文献发现,关于冬凌草的文章有半数是关于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报道,有体外实验也有临床观察的实例。现报道如下。

1 冬凌草抗肿瘤体外实验研究

张俊峰等[1,2]通过实验证明冬凌草甲素能抑制人肝癌细胞BEL-7402和白血病原代细胞的生长及诱导细胞发生凋亡,而且呈现出明显的量-效与时-效关系;刘加军等[3~7]以不同浓度的冬凌草甲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NB4细胞、白血病HL-60细胞株、白血病K562细胞、U937细胞,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结果表明冬凌草甲素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并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王洪琦等[8]通过小鼠灌胃给药实验表明冬凌草提取物可以使腹水肝癌H22细胞大量坏死和凋亡;刘艳秋等[9]研究冬凌草甲素促进人淋巴瘤细胞U937分化的巨噬细胞吞噬凋亡小体的机制。肖大江等[10]通过观察发现冬凌草甲素对人鼻咽癌细胞系CNE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率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薛宏伟等[11]探讨发现冬凌草甲素(RuA)对人胆囊癌细胞株(GBC-SD)有诱导凋亡的统计学显著作用;刘明月等[12]观察了冬凌草甲素体外诱导人结肠癌HCT8细胞凋亡的作用,且凋亡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张春玲等[13]研究了冬凌草甲素诱导人黑色素瘤A375-S2细胞凋亡的作用,发现其作用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和时间依赖性;张守伟等[14] 研究复方冬凌草甲素对肺癌SPCA-l细胞株的体外抗肿瘤作用,以不同浓度的复方冬凌草甲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SPCA-l细胞,检测不同药物浓度对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在普通及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态,结果不同浓度的药物作用一定时间后均可诱导细胞发生凋亡,流式细胞仪的检测表明细胞凋亡率在一定范围内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杨胜利等[15]探讨发现,冬凌草甲素具有明显的抗DNA突变作用。

2 冬凌草抗肿瘤临床实验研究

徐培元等[16]通过临床实验观察发现冬凌草液热疗对预防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的效果可靠,复发率降至5%以下。车新平等[17]用冬凌草液腔内热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92例,治愈率77%;管仪周等[18]的研究表明,冬凌草素注射液对缩小肝癌瘤体、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比较满意的疗效。李登宝等[19]通过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冬凌草液膀胱腔内热疗可以提高膀胱癌患者的免疫功能。王瑞林等[20]观察了437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陈绍棠等[21]观察了鲁山冬凌草治疗食管、贲门癌的80个病例,结果是完全缓解(X线钡餐食管摄片及体检见肿瘤完全消退,维持>1个月)3例,部分缓解(摄片及体检见肿瘤缩小50%,维特>1个月)4例,有效(肿瘤缩小<50%,维持>1个月)24例,总有效率38.8%。王瑞等[22]观察了加热冬凌草液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临床疗效,结果40个病例,未复发38例,复发2例。陆灿红等[23]在残留白血病的中医治疗中、张申英[24] 在30例贲门癌中医治疗复方中都应用了冬凌草,疗效满意。

3 讨论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冬凌草对食管癌、贲门癌、乳腺癌、直肠癌、白血病等多种肿瘤具有抑制作用,陈美芳[25]在其食道癌的中医防治中、苏同义等[26]在防治食管贲门癌研究近况中、韩锐[27]在抗癌中草药研究进展中都无一例外地论述了冬凌草的价值,因此,冬凌草是一种很好的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的抗肿瘤植物资源。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 张俊峰,陈规划,陆敏强.冬凌草甲素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J].中成药,2006,28(9):1325.

[2] 张俊峰, 刘加军, 陈规划.冬凌草甲素对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J].热带医学杂志,2006,6(3):256.

[3] 刘加军,陆惠玲,黄仁魏.冬凌草甲素对白血病NB4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4,15(6):384.

[4] 刘加军,黄仁魏, 潘祥林.冬凌草甲素对白血病HL-60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作用机制[J].中成药,2004,26(12):1027

[5] 刘加军, 潘祥林,伍新尧.冬凌草甲素诱导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的机制[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3,15(4):222.

[6] 刘加军,伍新尧, 潘祥林.γ-干扰素联合冬凌草甲素对白血病U937细胞的增生抑制作用[J].白血病·淋巴瘤,2003,12(6):342.

[7] 王 筠,刘清芸.冬凌草甲素诱导HL-60细胞凋亡[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1,17(4):402.

[8] 王洪琦,崔娜娟,胡 玲.清热解毒和补益中药对小鼠腹水肝癌H22细胞的作用及免疫学机制比较[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2):156.

[9] 刘艳秋,游 松,田代真一.冬凌草甲素通过激活ERK途径诱导U937细胞凋亡[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23):1856.

[10] 肖大江,朱国臣,王晓岚.田基黄、冬凌草甲素对人鼻咽癌细胞系CNE细胞毒作用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26(12):1396.

[11] 薛宏伟,潘祥麟,杨尚军.冬凌草甲素诱导GBC-SD细胞凋亡及表达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43(4):336.

[12] 刘明月,范魁生, 樊青霞.冬凌草甲素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4,17(3):167.

[13] 张春玲,吴立军, 左海军.冬凌草甲素通过改变Bax/Bcl-xL表达激活caspase-3诱导A375-S2细胞凋亡[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20(6):669.

[14] 张守伟,刘加军.复方冬凌草甲素对肺癌SPCA-1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2003,8(3):204.

[15] 杨胜利,张 巧.冬凌草甲素对大鼠肺及肝原代细胞非程序DNA合成的影响[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2001,36(4):415.

[16] 徐培元,赵高贤,常连胜.冬凌草液热疗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12):1115.

[17] 车新平,赵高贤,车宪平.冬凌草液腔内热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92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5(5):265.

[18] 管仪周,魏团海.冬凌草素注射液介入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5,4:43.

[19] 李登宝,赵高贤,谷 江.冬凌草液膀胱热疗对膀胱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SIL-2R的影响[J].临床医学,2005,25(7):5.

[20] 王瑞林,陈绍棠,王明武.食管癌437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12) :740.

[21] 陈绍棠,王瑞林,王明武.鲁山冬凌草治疗食管、贲门癌80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 ,8(1) :43.

[22] 王 瑞,武玉东,赵高贤.加热冬凌草液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4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 20(2) :153 .

[23] 陆灿红,李 怡,巫 蓉. 残留白血病的中医治疗思路[J].四川中医,2000 ,18 (1) :10.

[24] 张申英. 破淤散结治疗贲门癌30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0 ,22 (5) :23.

[25] 陈美芳. 食道癌的中医防治[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 (3):41.

[26] 苏同义, 刘焕荣,蒋立范.中医药防治食管贲门癌研究近况[J].中医药信息, 1994 ,11(2):20.

伟人细胞篇7

2.组织特异性启动子SM22α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和效率丁灿,詹燕,马俊芳,谢敏杰,吕家高,王伟

3.抗心律失常肽对蛋白激酶C激动剂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影响倪明科,张存泰,李连东,阮磊,王琳

4.TGF-βRⅡ、NF-κB在肺癌中的表达及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计数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颜临丽,李娜萍,YanLinli,LiNaping

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丁艳萍,苏冠华,钟禹成,李海禹,曾秋棠

6.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减轻大鼠肺气肿和肺泡壁细胞凋亡机制探讨刘红梅,马利军,张罗献,吴纪珍

7.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综合康复治疗的评价夏文广,郑婵娟,朱遂强,唐洲平,王媛,华强,郭珍立

8.中药金克通过G1期阻滞和诱导凋亡抑制HL-60细胞增殖张永红,李永翔,于冬冬,陶德定,胡俊波,龚建平

9.囊性听神经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张方成,丁金铎,魏志玄,ZhangFangcheng,DingJinduo,WeiZhixuan

10.Neogenin诱导滋养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探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胡彬,钟少平,邹丽,HuBin,ZhongShaoping,ZouLi

11.EZH2shR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卵巢癌A2780细胞系的稳定表达胡沙,于利利,李智敏,韩方,吴莉英,黄在菊,王泽华

12.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诱导人卵巢癌A2780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仲任,宋善俊,ZhongRen,SongShanjun

13.白桦脂酸抑制鼻咽癌细胞CNE-1生长及其机制探讨向芳,袁琨,XiangFang,YuanKun

14.KIF21A基因p.Arg954Trp突变引起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陆秀兰,徐承启,张明昌,黄渝侃

15.铜绿假单胞菌pvdQ基因在肠道上皮细胞Caco-2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叶露,李洪涛,王丽丽,邢铭友,宋建新

16.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磁性纳米颗粒增强MR价值初探:与传统增强MR比较沈亚琪,王秋霞,冯定义,冯友梅,周洁,胡道予

17.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不同表面处理钛片的生物相容性研究黄怡,李源莹,杨成,田元,黄晓菲,刘鑫灿,薛文斌

18.兔肥厚心肌细胞内膜和外膜慢反应延迟整流钾电流和动作电位时程的变化蒋诗琴,余光清,潘龙瑞,龚新荣

19.丙酸氟替卡松吸入对肺纤维化大鼠MMP-2、TIMP-1表达的影响余维巍,夏秦,YuWeiwei,XiaQin

20.炎症诱导性早产小鼠胎盘淋巴细胞表型分析李莉平,康佳丽,雷蔚华,祝琳,吕军,郭颖,冯淑瑜

21.新生小鼠耳蜗血管纹边缘细胞的原代培养及鉴定韩芳,褚汉启,熊浩,王燕,周良强,陈金,崔永华

22.TNF-α/TNFR1在内耳免疫反应中的表达许丽娟,龚树生,汪吉宝,黄翔,陈佳,陈小林

23.eFlow成像评价重组蛋白疫苗联合低剂量吉西他滨抗小鼠肿瘤血管生成郑少萍,翁志宏,郑少江,郭峻莉,王蕾,谢明星

24.乌司他丁预先给药对大鼠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影响付笑飞,刘东雷,王建军,FuXiaofei,LiuDonglei,WangJianjun

25.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脐静脉血清中VEGF及sFlt-1的表达及其对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宋荣,周琼,乔福元,刘海意

26.IL-1基因多态性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江冬莲,陈宇萍,代勇,JiangDonglian,ChenYuping,DaiYong

27.神经颗粒素蛋白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异位表达与调节李守新,关隽,王晓慧,李烨,涂巍,雷小妹,何培根

28.手术和放疗在晚期舌体鳞癌治疗中的价值孙传政,陈福进,曾宗渊,张晶,叶丽娟,隋军

29.HPV多重感染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研究姚军,李曼,钟萍,朱春江,曾思恩

30.花粉浓度对过敏性鼻炎临床症状及抗过敏治疗效果的影响祝戎飞,黄南,张威,祁姗姗,刘光辉,王良录

31.弱B表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王娟,魏晴,WangJuan,WeiQing

32.肝脏少见病例超声造影表现邓远,李开艳,张喜君,DengYuan,LiKaiyan,ZhangXijun

33.家庭中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心理因素研究韩煊,周华,韩娟,胡美容,刘筱娴

34.干眼患者生命质量研究徐志蓉,陈飞,姜发纲,曾艳彩

35.食管下段颗粒细胞瘤1例临床报道并文献复习黄华,赵金平,高思海

36.前内侧入路治疗"恐怖三联征"的疗效分析叶钢,高真国,彭朝安,孙华斌,朱抗,田前军

1.胺碘酮对陈旧心肌梗死兔心缝隙连接重构及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李连东,张存泰,阮磊,倪明科,方雁,王国强,王杏芬

2.1,5-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二咖啡酰奎宁酸对MPP+所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曹旭,肖海兵,李慧,孙圣刚,褚晓凡

3.过表达连接蛋白32对人肝癌细胞株MHCC-97H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朱倩,夏羽佳,涂炜,罗敏,周珍珍,晏维,林海华,邓欢,田德安

4.抑癌基因ING4转染对乳腺癌细胞MDA-MB-435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刘科,张波,王国斌,陈剑英,童强

5.17β-雌二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RK1/2信号转导通路活化的影响镇澜,刘义,吕立群,陈宏,海娜,廉红梅,满奕村,刘娜

6.RhoCGTP酶的表达与宫颈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贺晓琪,熊宇芳,钱颖,蔡惠兰,王泽华

7.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盛慧,刘义,吕立群,尹婕,王冬花,肖维,龚成

8.自身免疫调节因子促进THP-1细胞的自噬性凋亡石亮,李一荣,胡丽华,ShiLiang,LiYirong,HuLihua

9.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和TaqⅠ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的关系朱晨曦,叶章群,陈志强,ZhuChenxi,YeZhangqun,ChenZhiqiang

10.中国人群MEF2A基因突变与冠心病易感性的关系李婧,杨钧国,李伟,杜容,田莉

11.人类生精相关基因TSARG6的原核表达和抗体制备刘刚,卢光琇,LiuGang,LuGuangxiu

12.大鼠生精细胞共培养系统的建立黄东晖,赵虎,熊承良,HuangDonghui,ZhaoHu,XiongChengliang

13.联合应用fMRI和DTI技术对儿童与成人额顶叶工作记忆功能的对比研究潘初,夏黎明,朱文珍,漆剑频,王承缘

14.PPI1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紫杉醇敏感性的影响曾麒燕,曾麟杰,黄勇奇,贺菽嘉,张红

15.卵巢癌中ASC基因表达缺陷与其甲基化的关系沙慧兰,李艳辉,冯地路,汪宏波

16.糖尿病大鼠直肠感觉功能减退及其机制乔娴,黄虹,刘劲松,QiaoXian,HuangHong,LiuJinsong

17.Oct4及Wnt/β-Catenin在肝癌中的表达及相互作用周文波,邹灿,张有顺,胡洪生,朱正鹏,郑启昌

18.肿瘤坏死因子α反义寡核苷酸对内毒素诱导的葡萄膜炎的抑制作用李劲,宋琳,彭伟,朱格非,胡慧丽,聂爱芹

19.螺内酯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重构的作用邓次妮,沈潞华,DengCini,ShenLuhua

20.鞘内注射氟代柠檬酸对切口痛大鼠痛阈和脊髓TNF-αmRNA表达的影响周子超,姚尚龙,ZhouZichao,YaoShanglong

21.电针对化学性炎性胃痛时幽门括约肌几种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许晓利,易卉玲,鲁雄兵,叶章讯,赵珊,李琴,茹立强

22.人hepcidin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稳定转染细胞系的建立曾芳,卢银平,王凯平,ZengFang,LuYinping,WangKaiping

23.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朱朋成,晏菲,马燕凌,敖启林,邓仲端

24.腹腔镜手术治疗合并肝硬化胆囊结石的临床分析辛建,陶凯雄,夏泽锋,刘兴华,陈少飞,赵建国

25.低分子肝素干预对普胸外科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徐澄澄,付向宁,XuChengcheng,FuXiangning

26.过敏性哮喘患者外周血中IL-17和IL-23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杨玉梅,杨炯,赵杨,王以炳

27.胎儿心内注射氯化钾用于中央性前置胎盘(状态)引产的临床初探曾万江,高庆蕾,乔福元,周琴,李科珍,牛惠惠

28.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早产的危险因素袁世新,YuanShixin

29.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Ⅸ/Ⅴ复合物与疾病严重程度、血小板激活的相关性唐庆,范恒,沈霖,张丽娟

30.HPVL1壳蛋白与hTERC基因检测及联合分析对宫颈癌筛查的意义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黄斌,李瑞珍,吴瑞芳,汤惠茹,刘志红,乌兰娜,李鹃,王纯,周艳秋,翁雷明

31.芬太尼镇痛对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彭坚,夏建国,杨镭镭,毕好生

32.Ki67免疫组织化学定量分析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病理分级中的应用牛晓泉,李芹,车东媛,汪键,孙小蓉

33.腱膜性上睑下垂的个性化手术治疗陈宏,张明昌,ChenHong,ZhangMingchang

34.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症状学分型及发病部位不同对治疗效果和成本的影响张良,张琪,陈俊国,尹岭

35.湖北省城乡居民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受损流行状况分析程茅伟,宋毅,易国勤,许四元,郭本元

36.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艾滋病/性病的认知程度、性态度及的现状调查王志英,黄连成,WangZhiying,HuangLiancheng

37.预防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两种康复方法对比黄琴,杨朝辉,张璇,吴文

1.人胰腺癌干细胞对吉西他滨的敏感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朱峰,王敏,秦仁义,申铭,王欣,田锐,张志发,石程剑

2.2种钾离子转运蛋白在血管纹性老年性聋发病中的作用(不同基因型小鼠的听觉生理研究)褚汉启,周良强,熊浩,王燕,陈请国,陈金,李志勇,李建玲,黄孝文,黄红彦,崔永华

3.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补体的激活和调节聂君,李劲松,王建军,江科,郑志坤,杨振华

4.血红素加氧酶-1对人气道黏液高分泌的影响雷蕊霞,周向东,LeiRuixia,ZhouXiangdong

5.HLA-DR1二聚体的构建及其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和纯化宋银宏,刘燕,牛力,翁秀芳,孙伟,于倩,吴雄文

6.IL-17在小鼠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表达及其意义余海静,黄加权,周广海,刘阳,艾国,宁琴

7.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调控作用及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预保护效应周文祥,杨永丽,杨晓,夏章晖,韩敏,聂祥智,徐翠玲

8.17β-雌二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活化的影响镇澜,刘义,吕立群,陈宏,海娜,廉红梅,满奕村,刘娜

9.KDR启动子驱动的双自杀基因抑制乳腺癌的体内实验研究孔恒,黄宗海,苏国强,李强,陶霖玉,齐柯

10.缺氧诱导因子-1α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淋巴道转移关系的研究周思静,金常娥,刘建,盛文超

11.应用微阵列芯片分析人不同分化鼻咽癌细胞株miRNA的表达揭伟,王晓燕,罗泊涛,黄培春,敖启林,申志华

12.慢性房颤导管消融治疗中二尖瓣峡部消融的方法学研究喻荣辉,马长生,董建增,刘兴鹏,龙德勇,汤日波,苗成龙,陈刚,桑才华

13.己酮可可碱对脓毒症大鼠肠HSP70、NF-κB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祝伟,吕青,陈华文,钟强,杨光田

14.吡非尼酮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脏间质纤维化的影响纪春阳,李娣昕,曾红兵,JiChunyang,LiDixin,ZengHongbingHtTp://

15.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P2X4受体的表达及意义史艳燕,吴明富,张雅琴,彭晓红,张传汉

16.缺氧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对绒毛外滋养细胞侵袭力的影响罗健英,乔福元,LuoJianying,QiaoFuyuan

17.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WWOX与Bcl-xl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熊宙芳,王泽华,XiongZhoufang,WangZehua

18.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p55PIK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单克隆株的筛选左学良,王桂华,蔡娟,邓豫,董硕,蔡少鑫,李小兰,陶德定,胡俊波

19.穿膜融合多肽TAT-N24对S180腹水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吕峰,王桂华,邓豫,曹小年,来森艳,陶德定,胡俊波,龚建平

20.脂质体转染NF-κB诱捕物寡核苷酸抑制大鼠静脉桥血管内膜增生朱学海,魏翔,吴黎,李军,徐利军,胡敏,张毅,周雁荣,陈涛,潘铁成

21.大麻受体激动剂THC抑制肝癌细胞HepG2增殖和诱导其凋亡的实验研究朱晓琴,周于婷,陈新美,肖顺华,赵青

22.大鼠左肺原位移植模型手术技术改进张俊,王胜,王建军,汪文东,丁静民,王家顺

23.电针督脉腧穴对脑缺血大鼠缺血灶周围巢蛋白表达的影响韩肖华,黄晓琳,HanXiaohua,HuangXiaolin

24.脾切除对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陈振勇,冯贤松,杨鹏,周有生

25.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一氧化氮供体型二氢吡啶类衍生物的合成及体外NO释放活性测定赵朝阳,何智涛,焦明昆,洪亮,瞿小兰,张静,杨畅,丁楠,项光亚

26.自锁托槽摩擦力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邓莉华,熊国平,马丽辉,刘艳,陈伟璇,梁晨曦

27.医源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方忠,李锋,熊伟,李光辉,肖骏,陈奇,杜杏莉,陈安民

28.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肺癌诊断与临床分期中的应用程黎明,邓玲燕,李辉军,管青

29.阿托伐他汀对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潘阳彬,万建新,江德文,许昌声

30.子宫腺肌病在位、异位内膜中EST和COMT的表达及其相关性谢淑琴,郑红兵,XieShuqin,ZhengHongbing

伟人细胞篇8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检测与生物医学的关系 董晓军,李振甲

血清游离甲状腺素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董伟

微剂量14C尿素国产试剂盒呼气试验效果评价 戴皓洁,赵佩琴,肖芬,姚林峰

冠心病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ET水平分析 杜同信,王自正,傅雷,王书奎

195例饮食公共场所服务行业HBsAg阳性者乙肝标志物分析 任敏,张维芬,袁国良,徐俊祥

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患者血清胃泌素浓度测定 高健青

核素碘及血清激素碘在亚急性甲状腺炎诊断中的意义 胡晓英,韩潮

老年哮喘患者血清IL-6和TNF水平变化的研究 保勇,赵豫琴,陈玉清,余坷,龙武彬

高血压病各期血与尿中的α1-微球蛋白的变化 李惠玲,程峰

用放免法检测高浓度AFP、CEA和HCG血样的一点改进 吴德祥

流式细胞仪检测巨细胞病毒感染 周春喜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检测及其临床诊断意义 宋旭华

肌红蛋白测定在急性心肌梗塞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肖玉艳,邢燕芳,绳建敏

中国核医学质量控制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龚萍,顾继安,彭海维

围手术期血浆ET-1/CGRP比值的变化 李玉坤,蒋彦永,陈素娟

胰岛细胞自身抗体、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在初诊2型糖尿病中的测定与意义 冯真贵,杨士军,方小正

高血压病伴房颤患者血浆内皮素与心钠素含量测定的意义 顾晓明,周兴华,陈建国

正常孕妇血清游离雌三醇动态监测的临床价值 徐增秀,徐燕红,彭晓燕,杨吉生

中性粒细胞凋亡与凋亡中性粒细胞表面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的研究 李英丽,陈泮藻,颜光涛

TH5对雄性大鼠与血清性激素水平影响的研究 周激文,李文琦,潘汝能,刘黎闻,李欣,张宪民,罗宁云

地塞米松诱导大鼠胰岛素抵抗机制的研究 路长巨,李克田,康立久,高群杰,张桂芳

抗TSH受体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傅雷,王自正,王书奎

灵敏的人血清甲状腺球蛋白单克隆抗体ELISA法的建立 汤特,叶静,张天庚,陈祖培,阎玉芹

纤维蛋白原IodOgen法125I标记的研究 高云朝,高保华,王浩丹

尿钠素放免测定及其与临床的关系 陈素娟,李振甲

应用PCR和ELISA法检测血清HBV的结果分析 赵辉,朱树敏,赵协忠,张杨

声带小结患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 张体勇,龙海峰,侯钦亮,童德元,李书海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TSH、FT3、FT4的临床应用 张允平,单汉青,徐龙宝,邓民斌

Graves病早期联合检测TG、S-TSH、TSI的临床意义 王亦薇,金贞玉,李贤厚,刘国信

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患者甲状旁腺素和骨钙素的变化及相互关系 崔志勇,曾莉,章俊,曾熙兰

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傅雷,王自正,王书奎

重度妊高征患者血浆一氧化氮与内皮素-1水平测定意义 李延忠,李大珍,林莲初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IL-6、IL-8、TNF-α和CRP含量的观察 龚萍,顾继安,彭海维,许元初

多聚人血清白蛋白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李延忠,李大珍,林莲初

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中NO和ET的动态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吕智尉,李光明,吕有灵,郭宁,叶兴贵

二种细胞因子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赵豫琴,保勇,余坷,陈玉清,涂勇,曾英,刘德英

老年矽肺结核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的临床观察 叶一秀,王巍,姜平,刘伟民,陈东进,李洪敏,冯柏,姚昊

ELISA检测梅毒IgM抗体在早期梅毒诊断中的应用 石怡珍,施辛,杨辰,吾为一,黄宏,吴锦昌

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骨代谢变化的探讨 储绍琳,李晓虹,雷秋芳,叶培红,柴鲁华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和C肽兴奋水平的测定 杜同信,王自正

Graves病与可溶性凋亡相关蛋白Fas关系的研究 肖锦华,孙钧铭,高玉芬

黄连素对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大鼠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及激素的调节 华卫国,宋菊敏,廖菡,李永方,莫启忠

肺心病患者β-内啡肽与细胞免疫变化关系的研究 苗小俐,李艳华,程峰,崔军英

C肽、胰岛素在实验性NIDDM大鼠GT实验中的变化 刘欣秋,雷鸣

全血肌红蛋白快速免疫层析分析 刘宏伟,张彬,葛洪,王仁芝,仲伟强,刘力生

人体胃组织褪黑素受体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沈玉美,刘志民,顾明君,张慧

昆明地区正常人甲状腺相关激素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 徐燕红,杨吉生,马德林,彭晓燕

肿瘤标志物的实验诊断及其进展 管梁,陈刚,朱承谟

消化系统肿瘤血清标志物的应用进展 梁治平,刘秀琴,刘长征

标记免疫分析法在风湿病中的应用 林星,郑斌生,魏忠光,高建东,陈灿隆

血清和唾液抗HAV-IgM放射免疫检测的相关性探讨 胡金贵,陈雪红

血清甲胎蛋白对多电极射频治疗肝癌近期疗效的监测 王广贤,王轩,万柏键,戴萍

血清铁蛋白高值对急性炎症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临床应用探讨 龙宪和,程序

不典型甲亢在肝病中的表现 刘俊驰,杜素君

性腺激素水平变化对男性更年期的影响 陈雪

CA125检测在卵巢癌临床中的应用 陈晓萍

血清β2-MG测定的临床应用 张丽珠

白细胞介素-10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董晓军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母血中胎儿红细胞含量的新方法 周春喜

前列腺特异抗原及其密度测定在前列腺癌 胡国瑛,喻铭启,冯新利

甲亢患者血清HA、C-Ⅳ、CG的临床意义 马德林,徐燕红,杨吉生

胆囊切除术患者血浆ACTH和β-EP在创伤反应中的变化 李光明,刘勇,陆伟,郑谊

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血浆肾上腺髓质素临床观察 查金顺,张桂仙,崔党珍,舒娜翎,田迎春,黄金龙

人脂皮素-1重组蛋白的表达与鉴定 靳雁斌,李英丽,石丽萍,颜光涛

甲状腺激素对大鼠脾淋巴细胞内ACTH的影响 汪保安,窦京涛,汪寅章,陆思珍

血清肌红蛋白快速酶免疫分析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刘宏伟,仲伟强,王俊朝,葛洪,王仁芝

CA125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及其临床应用 肖华龙,蔡刚明,黄飚,朱利国,谭成,纪书仁,金坚

分子生物芯片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董伟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放免测定及其在 陈素娟,李振甲

泌尿系统肿瘤检测的新方法 杨才明

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生产及其质量控制 綦林芳

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神经肽Y在高血压病中的临床价值 王文亮,卢辉和

133例肾小球疾病患者血清骨钙素的变化 师凤国,李长荣,寇祥,戴玉梅

血液透析患者血β2-微球蛋白与肾功能指标对比分析 王颖,戴皓洁,肖芬,李眉

小剂量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花生四烯酸代谢 焦贵霞,褚红,郭敏,郭宏,李诗海

RIA测定血浆前列腺素和血栓素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意义 袁卫红,罗志航

糖尿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测定的临床意义 孙术红,于华,于辉

糖尿病患者并低T3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崔福兰,周凤霞,王雪鹰

检测血清CA19-9和CA50对诊断胰腺癌的临床价值 王虎春,耿玉芳,曲冬,高琦,赵声茂

血清铜蓝蛋白、铁蛋白联合检测对葡萄胎患者的临床意义 龚再菊

伟人细胞篇9

【摘要】 目的观察马齿苋活性成分对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 cell)、人喉表皮样癌细胞系(hep-2 cell)、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 cell)和人恶性胚胎横纹肌瘤细胞系(rd cell)生长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条件下用不同浓度的马齿苋活性成分处理4种癌细胞,通过溴化二甲噻唑二苯四氮唑(mtt)试验法测定癌细胞的增殖;同时处理s180荷瘤小鼠,观察荷瘤小鼠的体重、瘤重、死亡率和抑瘤率。结果马齿苋生物碱对离体培养的a-549肺癌细胞、hela细胞和hep-2细胞的增殖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马齿苋多糖对hela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马齿苋脂肪酸对hep-2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马齿苋黄酮对rd细胞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并存在浓度剂量效应,高浓度抑制作用强。结论马齿苋活性成分能选择性地杀伤癌细胞,有进一步研究的潜在价值。

【关键词】 马齿苋; 活性成分; 溴化二甲噻唑二苯四氮唑试验; 抗肿瘤活性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the active constituents from portulaca oleracea l.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four human tumor cell lines. methodsthe anti-proliferation activities of active constituents from portulaca oleracea l. upon a549 cell, hela cells, hep-2 cell and rd cell were analyzed by mtt in vitro.body weigt, tumor weigt, inhibition rate and death rate of these active constituents from portulaca oleracea l. on the transplanted tumor cells of sarcinoma 180 were observed in mice.resultsraw screening of the four compounds by mtt indicated polysaccharides, flavonoids, alkaloids and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exerted obvious suppression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tumor cell lines in a dose dependent manner, respectively. the experiments in vivo indicated that the four active constituents had certain inhibition against the cells of implanted tumor ascites sarcinoma 180. conclusionthe active constituents from portulaca oleracea l. have selective cytotoxicity to the tumor cells and is worthy of further investigation.

key words:portulaca oleracea l.; active constituent; mtt assay; antitumor effect

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害人们生命和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而化学合成的抗癌药常常对人体正常细胞产生毒副作用,因此从天然动、植物中寻找毒性低、疗效高的抗癌活性成分仍是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之一。药食两用植物马齿苋含有去甲基肾上腺素、生物碱、香豆精类、黄酮类、多糖、多不饱和脂肪酸等活性成分[1],其中马齿苋多糖具有抗癌作用已被报道[2,3]。为了探讨马齿苋其它活性成分的抗癌作用,本实验对马齿苋总提取液、多糖、总黄酮、生物碱、不饱和脂肪酸等活性成分进行了体内和体外抗癌作用实验研究, 对马齿苋活性成分的抗癌活性进行初步筛选,为进一步系统研究马齿苋的药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与试剂rpmi 1640培养液:美国gibco公司产品;胎牛血清(fbs):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品; 溴化二甲噻唑二苯四氮唑 (mtt)、胰蛋白酶和二甲基亚砜(dmso)为amresco公司产品;其余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国药集团)。倒置荧光显微镜(ix-71):日本olympus产品;二氧化碳培养箱(thermo forma series-ii,美国 thermo scientific,forma公司)产品;全自动酶标仪(multiscan mk3, labsystems公司)产品。

1.2 材料新鲜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于2005-09购于江西省南昌市农贸市场,经本校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鉴定。用清水洗净,沥干水分,60℃鼓风干燥6 h,粉碎备用。称取上述备用马齿苋干粉50 g,加蒸馏水(按1∶30的比例分3次加蒸馏水),煮沸后煎20 min,取其上清液减压浓缩使其生药浓度为2 g/l,得粗提取液,置4℃冰箱保存备用。同时,称取相同重量的马齿苋干粉,分别采用周晶[4]、上官新晨[5]、黄阿根[6]等的方法提取马齿苋粗多糖、不饱和脂肪酸、生物碱、黄酮及定量,所得样品4℃干燥保存备用。临用时配制使用。

2 方法

2.1 细胞株及体外抑瘤作用观察

2.1.1 肿瘤株选用人肺腺癌细胞(a-549 cell)和人宫颈癌细胞(hela cell) 由南昌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细胞研究室友情提供,人喉表皮样癌细胞(hep-2 cell)和人恶性胚胎横纹肌瘤细胞(rd cell)由江西省疾控中心友情提供。

2.1.2 马齿苋活性成分对a-549 细胞生存能力的影响选对数生长期的a-549细胞,用0.25%胰蛋白酶消化后,用含10%fbs的rpmi1640培养液制成5×104个细胞/ ml,接种于96孔板中培养24 h后, 吸去上清液。阴性对照组加入同体积的未添加马齿苋活性成分的培养液;实验组分别加入含有终浓度为10, 50, 100, 200 μg/m1的总提取液、多糖、不饱和脂肪酸、生物碱、黄酮的培养液处理4 h后,更换培养液继续培养24 h,采用mtt法间接测定癌细胞生存能力[7],按公式计算其抑瘤率。抑瘤率(%)=[(对照组a值一实验组a值)/对照组a值]×100%。

2.1.3 马齿苋活性成分对hep-2细胞、hela细胞和rd细胞的作用实验方法与“2.1.2”项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取指数生长期的hep-2 cell、rdcell和hela cell,用含10% fbs的dmem培养液配制成1×105个细胞/ml悬液,接种于96孔板中,随后的处理同“2.1.2”项。

2.2 实验动物及体内抑瘤作用观察

2.2.1 实验动物及瘤株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5周龄,体质量19~23 g,由江西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021-97-03),一级动物。实验小鼠肉瘤s180腹水型瘤株由江西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2.2.2 小鼠s180实体瘤模型建立与分组s180肉瘤细胞接种选择接种s180细胞后1周的小鼠脱颈椎处死,无菌条件下抽取腹水,用生理盐水调节细胞浓度至1×107 个细胞/ml。以每只小鼠0.2 ml接种于小鼠右腋下皮下。将动物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其中一组为阴性对照组,其余5组为实验组。

2.2.3 马齿苋活性成分对小鼠s180移植性实体瘤的影响阴性对照组每日腹腔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0.2 ml/d),实验组分别每日腹腔给予100 mg/kg·b.w.的马齿苋总提取液、多糖、总黄酮、生物碱和不饱和脂肪酸。接种肿瘤24 h 后给药,连续14 d,分别于实验开始和实验结束时称小鼠体重并记录。实验结束后,脱颈椎处死小鼠剥离肿块,称瘤重,并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

2.3 统计学处理实验结果以±s表示,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法分析,用t检验统计处理。p<0.05被认为两变量之间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3 结果

3.1 马齿苋活性成分对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见表1。终浓度为100 μg/ml和200 μg/ml的马齿苋生物碱对a549肺癌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15%和28%,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呈现浓度依存性抑制关系。马齿苋总成分、多糖、脂肪酸和黄酮各剂量组对a549细胞无明显的抑制作用。表1 马齿苋活性成分对a549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略)

3.2 马齿苋活性成分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马齿苋多糖和生物碱对宫颈癌hela细胞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终浓度为100μg/ml和200μg/ml的马齿苋多糖对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率约为18%~30%,而马齿苋生物碱对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率约为35%,且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见表2)。表2 马齿苋活性成分对hela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略)

3.3 马齿苋活性成分对hep-2细胞的抑制作用马齿苋脂肪酸和生物碱对hep-2细胞体外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的趋势。但马齿苋黄酮对hep-2细胞没有抑制作用。相反,在10~100 μg/ml浓度范围内,有促进hep-2细胞增殖的作用见表3。表3 马齿苋活性成分对hep-2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略)

3.4 马齿苋活性成分对rd细胞的抑制作用马齿苋黄酮对rd细胞体外增殖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抑癌效果与剂量呈正相关,在终浓度达200 μg/ml时,抑制率达50%。但马齿苋总成分、多糖、脂肪酸和生物碱对rd细胞没有显著抑制作用。见表4。表4 马齿苋活性成分对rd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略)

3.5 马齿苋活性成分对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马齿苋活性成分对小鼠s180移植性实体瘤的影响由表5可以看出,各活性成分对肉瘤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各成分处理组小鼠平均瘤重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01),其中黄酮抑制作用最强,达38%。同时,荷瘤小鼠的死亡率得到明显抑制,生理盐水处理组小鼠在实验结束时小鼠死亡率为50%,马齿苋生物碱、黄酮、多糖、脂肪酸和总成分提取液处理组小鼠15 d后的死亡率分别为0,16.7%,16.7%,33.3%和33.3%(见表5)。整个实验过程中不伴有体质量降低或其它副作用现象出现。表5 马齿苋活性成分对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略)

4 讨论

近年来资源丰富,有效低毒的植物多糖作为抗肿瘤活性物质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马齿苋多糖体外实验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2]和bel-740[3]的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小鼠结肠癌细胞株cocon-26无明显的抑制作用[3],提示马齿苋多糖的抗癌作用具有选择性。本次实验结果表明,马齿苋多糖可抑制hela肿瘤细胞增殖,但对a-549细胞、hep-2 细胞和rd细胞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再次证明了马齿苋多糖对肿瘤细胞株的直接抑制作用具有选择性。其抑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增强免疫功能和提高抗氧化能力有关[2,3,8]。

对黄酮类化合物抗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首次报道了马齿苋黄酮类化合物对人恶性胚胎横纹肌瘤细胞rd体外增殖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对a-549、hela 和hep-2细胞没有明显的抑制效果,表明马齿苋黄酮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株的直接抑制作用具有选择性。其抗癌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其具有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有关[9]。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多种植物生物碱具有抗肿瘤活性作用[10]。本实验首次发现马齿苋生物碱对人a-549、hela和hep-2细胞的增殖,以及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均具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rd细胞没有抑制效果,对瘤株的抑制作用具有广谱性和选择性。但其抗肿瘤作用的机理及抗瘤谱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早期研究发现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近期有学者认为不同种类pufa的作用也存在差异,n-3 pufa可抑制肿瘤生长,而n-6 pufa的作用则相反[11]。在本研究中,马齿苋脂肪酸(n-3 pufa)对hep-2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实验结果与有关n-3 pufa的报道一致[11]。

综上所述, 不同的活性成分对肿瘤细胞株的敏感性不同,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目前关于马齿苋活性成分为何对瘤株具有选择性和究竟是通过何种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的还不十分清楚,本课题组正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期待为更好开发利用马齿苋活性成分提供更全面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向 兰,邢东明,王 伟, 等. 马齿苋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 亚太传统医药, 2006, 7: 64.

[2]崔 吴,尹 苗,安利国. 马齿苋多糖的抗肿瘤活性[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17(1): 72.

[3]王晓波,姜 红,王本华,等. 马齿苋多糖对肿瘤细胞的体内外抑制作用[j]. 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12) : 1485.

[4]周 晶,刘号文,符敬伟,等. 马齿苋中多糖的提取与含量测定[j]. 中草药, 2001, 32(2): 124.

[5]上官新晨, 李景栓, 陈锦屏, 等. 华山松籽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离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04, 24(7): 1303.

[6]黄阿根,施洪飞,韦 红, 等. 荷叶黄酮和生物碱的提纯及调节血脂作用比较[j].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6, 3: 23.

[7]杨秀伟, 冉福香, 吴 军,等. 马钱子生物碱成分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j]. 中国现代中药, 2006, 8(9): 11.

[8]段玉峰, 韩果萍. 马齿苋多糖组分的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 食品科学, 2005, 26(3): 225.

[9]孙希云,刘 宁,陈 波. 马齿苋总黄酮抗氧化性质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 37(1): 108.

伟人细胞篇10

邵秋莲 综述,钟晓明 审校

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如雀斑(遗传性)、黄褐斑(内分泌性)、晒斑(炎症性)、瑞尔黑变病(代谢性)等因影响美观, 越来越多的患者迫切要求治疗,因而产生大量的美白祛斑产品,其中中药美白产品以其独特的优势(安全,刺激性小,副作用小)倍受欢迎。但是,目前还没有建立完整、系统的美白祛斑药效研究方法及产品效能评价体系。本文就中药美白祛斑药物药效实验研究及进展综述如下:

1皮肤黑素形成机理及美白机理

1.1 皮肤黑素形成机理:黑素的形成过程,存在于黑素细胞组织中的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等酶的作用下经多巴、多巴醌、多巴色素、二羟基吲哚等中间体逐步转化为真黑素,进而黑素细胞组织将黑素转移到表皮基底层细胞中,随着细胞的新陈代谢而被带到角质层中,最后随角质化细胞脱落[1]。但是由于受紫外线、遗传、内分泌、炎症介质、饮食不当等因素的影响,黑素代谢异常,皮肤黑素过快增长和分布不均,就会造成局部皮肤过黑及色素沉着,表现为黄褐斑、雀斑和炎症后色素沉着等[2]。

1.2 美白机理

1.2.1 改善异常的血液流变学: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医宗金鉴》认为本病“源于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外科正宗・黧黑斑》曰“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本病的产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甚密,而“气血瘀滞,经络不通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是黄褐斑的主要病机[3]。选用药物时,众医家多以活血化瘀为先导。活血化瘀法可疏通瘀阻,使气机得以流畅,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改善面部皮肤代谢,使面部色素逐渐消散。临床上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黄褐斑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林新瑜等[4]检测黄褐斑患者全血粘比、血浆粘度、血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纤维蛋白原等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所以认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黄褐斑的发生关系密切。

1.2.2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细胞的增殖及合成:皮肤黑素抑制机理是美白机理的核心内容,可通过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或者阻断酪氨酸生成黑素的氧化途径,从而减少黑素的生成达到美白祛斑的效果。

1.2.3 提高机体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清除多余超氧自由基:黑素的生成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该过程除与酪氨酸酶有关外,还与自由基等因素密切相关[5]。研究表明,酪氨酸酶的催化作用和多巴醌及其以后的自动氧化反应均需自由基的参与,自由基数目减少可减少黑素的生成[6]。王国丽等的实验显示黄褐斑患者治疗后血清中SOD含量明显降低、丙二酮(MDA)含量升高。从而提出OFR与皮肤黑素的形成及色素沉着有关。抗氧化剂SOD能有效清除多余超氧自由基,使LP0、MDA形成减少,从而阻止黄褐斑的产生。

2美白祛斑实验方法

2.1 细胞生物学实验

2.1.1 细胞选择

2.1.1.1 正常人黑素细胞体外培养:李诚让等[7]取环切术切下的包皮作为标本进行不同浓度的中药单体芦荟素对体外培养的人表皮黑素细胞的影响观察。采用人表皮的正常黑素细胞体外培养体系虽然接近人体实际生理情况,但是成人表皮中黑素细胞含量极少,基底层的黑素细胞数平均为1 560/mm2,只占表皮细胞的2%。正常情况下,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生长缓慢、增殖能力极为有限,容易被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污染,能得到的黑素细胞量少,限制了黑素细胞的临床应用。但可以在黑素细胞培养基中添加促黑素细胞生长因子以刺激其增殖。

2.1.1.2 活体动物皮肤内的黑素细胞:中药外涂于动物的皮肤,作用一段时间后,取动物表皮中的黑素细胞并研究其变化,这种方法最接近真实情况[8]。过伟峰等[9]用黄体酮注射液攻击雌性小鼠,同时灌服克斑胶囊,通过检测皮肤黑素细胞的消长情况等来探讨克斑胶囊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

2.1.1.3 永生化黑素细胞株:正常组织来源的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生长和分裂,但经过有限次的细胞传代后,就会停止增殖,发生衰老和死亡,这就限制了细胞培养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因此,学者们常用永生化的黑素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8]。常用的有Melan-a鼠黑素细胞株、小鼠永生化黑素细胞株B10BR。Melan-a鼠黑素细胞株来源于新生C57BL鼠皮肤的永生化二倍体黑素细胞,基因型为agouti/agouti(纯合子,显性),该细胞保留了正常黑素细胞的特征,体外无限增生依赖十四烷佛波酯(TPA);Melan-a鼠黑素细胞株接种到同系小鼠或裸鼠身上,不能诱发黑素瘤的发生,该细胞株广泛应用于研究黑素转运、药物对黑素合成的影响等方面。Melan-a鼠黑素细胞株比B16F10、S91等黑素瘤细胞株更接近于普通黑素细胞[10]。李永伟等[11]在观察siRNA抑制InnVit基因后对鼠黑素细胞黑素合成的影响实验中采用了小鼠永生化黑素细胞株B10BR。

2.1.1.4 黑素瘤细胞:在人体原代皮肤黑素细胞培养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很多科研单位在筛选美白剂的过程中也广泛采用黑素瘤细胞。常用的有鼠B16黑素瘤细胞株[12]、鼠黑素瘤Cloudman S91细胞株[13]、 A375人黑素瘤细胞[14]。在研究中药对黑素合成的抑制实验时常选用鼠B16黑素瘤细胞株,它是一种实体黑素瘤细胞株。康琰琰等[12]采用小鼠B16黑素细胞为受试细胞,分别研究药物对黑素细胞的细胞毒性、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合成的影响。鼠黑素瘤Cloudman S91细胞株一般在中药促进黑素合成的研究中选用较多。A375人黑素瘤细胞是一种人恶性黑素瘤细胞株。

2.1.1.5黑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体系: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的共培养在体外模拟“表皮黑素单元”,更符合表皮的生理学特点。Nicolay等使用共培养系统观察到被广泛用于化妆品组成的L-酪氨酸衍生物对于UV引起的黑素生成呈现剂量依赖性刺激作用,精氨酸则通过使黑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产生适量的NO而促进UV引起的黑素合成。国内尚没有中药对共培养体系影响的任何报道[15]。2.1.2 检测对黑素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马晶波等[16]通过研究添加旱金莲提取物后对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等的测定发现旱金莲提取物有抑制黑素合成的功效。采用以L-多巴为底物,参考NakajimaM等方法测定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康琰琰等[12]采用几种天然活性物质对黑素合成影响的进行研究,采用了经典的MTT法来测细胞增殖率。杨亚军等[2]在研究天然活性物对黑素形成的影响时采用了NaOH溶解法测定黑素含量。牟宽厚等采用微孔滤膜分析法研究了首乌提取物对黑素细胞迁移的影响。有研究发现,皮肤受紫外线照射后,其角质细胞会作出反应,并释放出一种称为内皮素的物质。内皮素与黑素细胞膜受体结合会促进黑素细胞增殖,合成更多的黑素及新的DNA,以对抗紫外线的照射[1]。bFGF是一种碱性多肽细胞生长因子,既往研究发现它是黑素细胞的重要促分裂剂,而且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的bFGF在体内可能是黑素细胞的自然生长因子[17]。所以研究者也可以通过中药作用于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的共培养体中ET-1、bFGF的含量变化来进行美白祛斑的效能评价。吴艳等采用westernblot和实时RT-PCR法分别测黑素细胞酪氨酸酶及酪氨酸酶相关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发现桂枝可以抑制酪氨酸酶mRNA表达,减少这种限速酶的蛋白产量,有很强的抑制黑素产生的作用。

2.2 动物实验

2.2.1黄褐斑动物模型的治疗实验[18]:用紫外线照射或给予黄体酮的方法复制黄褐斑模型,以皮肤病理学检查和黑素细胞多少等检测受试药物的治疗作用[18]。周继刚等[19]在探讨祛斑胶囊的药理作用时采用黄体酮致大鼠“黄褐斑”,测定其血液流变学变化和大鼠皮肤、肝脏中丙二醛、酪氨酸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得出祛斑胶囊能显著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大鼠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降低大鼠皮肤、肝脏中丙二醛、酪氨酸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对黄褐斑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李洪武等选择UVB照射豚鼠背部皮肤并涂药3周后组织活检取材,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药物干预前后豚鼠皮肤中酪氨酸酶m-RNA表达水平。胡军等[20]对外涂“祛斑霜”的小鼠局部皮肤组织液中SOD活性进行检测分析并与空白组比较,结果表明,实验小鼠用药处皮肤组织液SOD活性均明显增高,表明提高机体SOD活性,清除多余超氧自由基,减少黑素形成,是“祛斑霜”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制之一。

3讨论

色素沉着性皮肤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用中草药治疗和护理各种皮肤疾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近年来,出于对化学美白祛斑产品毒性、刺激性的疑虑,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者倾向于从天然植物中寻找安全高效的美白活性物质。

总体上说,中药美白祛斑实验研究可以从细胞生物学、整体动物、组织器官水平去考虑。结合美白祛斑原理,研究者可以做黑素细胞生物学、抗氧化、抗衰老、清除氧自由基等实验研究。在美白祛斑产品的效能评价时,还可做抗炎、防晒实验,若能消除紫外线及各种炎症因子对黑素形成的刺激作用也能提高产品美白祛斑效能。通过以上系统的实验研究,可以进行美白祛斑中药的筛选、药效实验研究以及产品的美白祛斑效能评价,以便更好地促进中药美白祛斑产品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徐 良,步 平.美白祛斑化妆品及其未来发展[J].日用化学工业,2001,31(2):42-45.

[2]杨亚军,林 莉,丁家宜,等.天然活性物美白功效的细胞生物学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02,32(3):19-21.

[3]李英松.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施治[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4):281.

[4]林新瑜,周光平,李利,等.女性黄褐斑患者的血清酶学及血液流变学初步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26(6): 359.

[5] 傅国强,马鹏程,吴勤学.21味中药乙醇提取物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样活性的研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2):134-136.

[6]Sanchez-Ferrer A,Rodriguez-Lopez JN,Garcia-Canovas F,et al.Tyrosinase: acomprehensive review of it smechanism[J]. BBA,1995,1247:1-11.

[7]李诚让,朱文元,王大光,等.芦荟素抑制人表皮黑素细胞酪氨酸酶的最佳浓度选择[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8):506-508.

[8]常淑彪,李永伟,许爱娥.中药对黑素细胞生物学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5(4):247-249.

[9]过伟峰,徐 立,项晓人,等.克斑胶囊治疗黄褐斑的动物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1):43-48.

[10]鲁 严,朱文元,谭 城,等.芦荟素对Melan-a鼠黑素细胞株黑素生成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9):502-505.

[11]李永伟,张迪敏,刘东银,等.InnVit基因沉默对黑素细胞B10BR黑素合成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21(1):3-4.

[12]康琰琰,张美英,邢少,等.几种天然活性物对黑色素细胞毒性及美白功效的比较[J].日用化学工业,2005,35(6):361-363.

[13]马慧军,朱文元,王大光.胡椒碱等6种中药单体促进黑素瘤Cloudman S91细胞株黑素合成的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4):145-147.

[14]夏 俊,陈治文,胡守芬,等.芦笋提取液抑制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增殖的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4,29(2):95-97.

[15]张迪敏,李永伟,许爱娥.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的应用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05,14(2):236-238.

[16]马晶波,黄岚,冯淑芳,等.旱金莲提取物祛斑作用的实验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5):56-58.

[17]Akiyama M,Smith LT, Holbrook KA.Growth factor an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localization in the hair follicle bulge and associated tissue in human fetus[J].J Invest Dermatol,1996,106(3):391-396.

[18]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62.

[19]周继刚,汪鉴植,陈仁美,等.祛斑胶囊治疗黄褐斑的实验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5):15-17.

[20]胡 军,孔 力,鲁春光,等.“祛斑霜”治疗黄褐斑作用机制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0,22(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