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名人名言十篇

时间:2023-03-24 23:54:59

教师节名人名言

教师节名人名言篇1

1、一个人在学校里表面上的成绩,以及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点是你对于你所学的是否心里真正觉得很喜欢,是否真有浓厚的兴趣……--邹韬奋

2、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佚名

3、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爱因斯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5、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爱因斯坦

6、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7、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8、教师要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昆体良

9、机会对于不能利用它的人又有什么用呢?正如风只对于能利用它的人才是动力。--西蒙

10、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11、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卢梭

1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13、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佚名

14、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布鲁纳

15、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16、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17、假定美德既知识,那么无可怀疑美德是由教育而来的。--苏格拉底

18、好花盛开,就该尽先摘,慎莫待美景难再,否则一瞬间,它就要凋零萎谢,落在尘埃。--莎士比亚

19、养体开智以外,又以德育为重。--康有为

20、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

21、谁若是有一刹那的胆怯,也许就放走了幸运在这一刹那间对他伸出来的香饵。--大仲马

22、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23、故欲改革国家,必先改革个人;如何改革个人?唯一方法,厥为教育。--张伯苓

24、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25、愚蠢的行动,能使人陷于贫困;投合时机的行动,却能令人致富。--克拉克

26、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罗素

27、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陶行知

教师节名人名言篇2

关键词:花样点名 乐于表达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新《纲要》颁布后,幼儿语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该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使用语言,学会说话。3-4岁是幼儿语言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教工作者的一项艰巨任务。该年龄段的孩子语言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的环境刺激,取决于教育的影响。那么教师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创设最有效的语言学习环境,充分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呢?通过实践发现传统的晨间点名比较枯燥乏味,传统点名都是老师点名,幼儿起立响亮的应答,没报到名字的幼儿要保持安静。一开始孩子们都能挺直小腰认真地听,可没过多久,就表现出不耐烦,耷拉着脑袋、东张西望,有的甚至开始和旁边的小伙伴说话了。而这一环节虽然只有5-10分钟的时间,但如果科学的采用花样点名,使其成为一种游戏的方式,有效地与幼儿参与表达说话整合,抓住这个教育时机,就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利用晨间点名环节,结合花样点名在促进小托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首先,温馨的花样点名可促进小班幼儿语言表达的信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在一个时间段得到老师的拥抱或鼓励。小班年龄的幼儿依恋亲人,情绪不稳,注意力仍以无意注意为主,凡是生动、活泼形象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在小班初,可以采用抱一抱点名:请幼儿大声的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ⅹⅹⅹ,我喜欢你们。"当幼儿表达完后,给予幼儿大大的拥抱,幼儿的信心倍增。

在这段时间里,我班有个男孩比较内向不爱表达,每次在点名环节中总爱看着其他小朋友大声的介绍,然后当看到其他小朋友被老师拥抱夸奖时脸上也会露出笑脸,感觉着其他孩子带来的幸福感,一天一天过去,他终于跨出这一步,虽让第一次他的声音很轻,但每天每到这个时候,只要他表达了,他都能得到每天都有的拥抱和肯定,现在的他在表达时声音响亮完整更有信心了,成为小朋友学习的榜样了。

小班幼儿刚刚离开家来到陌生的环境,情绪很不稳定,他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不安的情绪,一种深刻地对被爱、被关心、被抚慰的渴望感这时老师利用点名时间这样增进了师幼之间的情感,从而促进幼儿乐于表达敢于表达的信心。

其次,晨间花样点名面向每位幼儿,更能成为幼儿语言训练的练兵场。小班幼儿的语音发音不清楚,代词使用混乱,语句不完整,语序颠倒是常见的通病。点名环节点到幼儿的名字就请幼儿来说一句话,在逐个的简短句的表达中能更细化的纠正幼儿的常见语病,有针对性。如小班中下学期开展花样点名"我穿的衣服",当老师拿出一幼儿的名字卡片点到该幼儿时,幼儿简单说说自己的衣服。会有个别幼儿说:"我穿了裙子,红色的,今天。"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及时指导幼儿用正确的顺序来讲述,并可视情况利用一小阶段时间调整,慢慢地幼儿就会讲较短的一句完整的话了。

再次,为了统计每天的出勤人数,点名是每天必不可少的环节,点名环节每天进行,每个幼儿每天都能得到一次集体面前说话的机会,更有利于幼儿养成参与表达的习惯。

当然,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到活动的效果。比如:教师没有把握好讲述的进度等等,结合实践,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相应的策略。

一、打破传统点名,走出花样点名形式化误区。

晨间花样点名环节是教师可采用的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但不能说只要用了花样点名就提高语言教学实效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讲述的内容方面考虑不周,没有阶段性和循序性。对幼儿讲述能力不能做到心中有数。对花样点名只走形式化。对此,教师只要找到了孩子的讲述兴趣所在,结合趣味化的点名方式,让孩子敢说、想说、愿意说也就不再困难了。

1、 使点名方式花样化,趣味化,实效性。把点名的趣味化作为幼儿乐意来讲述的一个重要的切入口。如:教师利用名字宝宝开火车的点名方式,拿出一张贴有幼儿照片的名字卡片,请幼儿根据内容表达一句话后教师把他的名字卡片排到"火车"后面。幼儿会更乐于来表达,更希望马上就点到他的名字。

2、 讲述内容简短并贴近幼儿生活。并注重计划性、阶段性和循序渐进性。同时,要善于看到孩子的表现及发展,语言能力的发展状况,及时的调整内容,让孩子的快乐持续保存。

3、 准备充分的凭借物。凭借物可以由教师准备,也可以由幼儿自己准备,如:讲述"我的玩具"可以带幼儿喜欢的玩具,讲起来会更有自信。

4、 对幼儿的讲述及时点评。不要吝啬你的鼓励。孩子总是希望得到成人的夸奖,对幼儿来说,教师是一个重要人物,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特别是对于胆小懦弱的孩子,我们更应给予充分地肯定与积极的鼓励。

二、 培养晨间花样点名的良好习惯。

《纲要》中提出小班幼儿就必须学会安静地听同伴讲话,不随便插嘴。如何让孩子们爱上点名,真正利用点名环节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呢?可以开展各种点名游戏:比比谁的耳朵灵:让孩子看老师的口型猜猜老师在叫谁的名字,点到的该幼儿再来表达......孩子们对这些点名方式很感兴趣,每次都会安静地倾听什么时候轮到自己了,有意倾听的意识和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很多。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尤其是对倾听习惯不好的幼儿加强个别教育,采用眼神、手势、模仿(可以是能力弱的幼儿向能力强的幼儿学习)等多种手段给予提醒和帮助,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总之,幼儿在有趣的点名环节中训练说完整话是一个愉悦的语言教育契机。切忌讲述太强调教育目的性,我们的意图是培养幼儿"想说""敢说""会说"。唯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在语言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教师节名人名言篇3

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菜园里》的教学。

对于这一内容的教学,两位老师都首先出示了茄子、辣椒、黄瓜、豆角、萝卜、南瓜、白菜、卷心菜、西红柿等几种蔬菜让学生认;然后出示各种与蔬菜相应的名称卡片,让学生建立起实物和文字之间的联系,同时借助拼音认读、教师教认、学生自认、个别抽认、全班齐认等方法教学;最后都有一个与图文相对应的认读检测环节,用于强化识字。对这一环节,两位老师的做法各有不同。

第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1.将事先准备好的各种蔬菜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2.老师逐一拿出蔬菜的名称卡片,请学生将名称卡片贴在黑板上相应的蔬菜图片下面。

3.老师评析学生的对错。

第二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1.将全班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然后依次编号。

2.将事先准备好的8套蔬菜图片和相应的去掉拼音的名称卡片发给各组组长,让他们摆放在桌子上。

3.1号拿蔬菜图片,2号拿出对应的名称卡片,3号认读名称卡片,并说说自己是怎样记的,然后1~3号依次轮换一次,4~6号听、看、评;

4.4号拿名称卡片,5号认读,6号拿出对应的蔬菜卡片并说出这种蔬菜的颜色或形状,然后4~6号依次轮换一次,1~3号点评。

5.各小组的代表汇报,教师点评。

6.推举8名学生分成男、女生两组(每组4 人),按照第一位老师的配贴图卡游戏进行比赛,同时把由老师逐一拿出一张名称卡片让学生去贴改成这种方式:把所有的名称卡片摆贴在黑板上,由1号去拿名称卡片,2号认读,3号再拿出对应的蔬菜图片,4号抓住蔬菜的颜色或形状,用一句话说一说该蔬菜的特点(1~3号可以补充)。老师计时,其他学生认真看、听、记,准备评析。

7.学生点评后,教师点评。

上面的两个教学片断同样是指导、检测学生认读的环节,两位老师设计的环节基本相似,第二位老师做了很多细节上的改变,这些改变可以说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更是观念上的改变,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两个教学片断,我们不难体会到,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注意以下的几点。

1.教师必须从学生“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精心设计好学生的学习活动,明确本堂课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会遇到什么困难,哪些问题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可以解决的,哪些是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解决的,教师该怎么引导效果才最好。

2.精心设计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环节,想一想每个环节的目的、效果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第二个教学片断将“教师拿出一张蔬菜的名称卡片让学生贴在黑板上相应的蔬菜图片下面”改成“将所有的蔬菜名称卡片摆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从众多的蔬菜名称卡片中挑选,认读后贴在黑板上相应的蔬菜图片的下面”,这一环节的改变,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提升,学生在各种蔬菜名称的比较中,对所学的字进行了无声的辨析和强化。

3.设计教学流程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要顺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第二个教学片断中,学生的学习处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教师则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4.遵循学习规律。第二个教学片断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了“复现”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在反复的语言实践中和生字词见面,强化记忆。

5.发掘探究点,引发学生的探究。如“用一句话说说该蔬菜的特点”是对认读检测环节的强化,有利于学生建立起文字与实物之间的联系,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是对下一环节学习儿歌的铺垫,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将自己所说的口头语言和儿歌中的书面语言进行无声的对比,在对比中充分感悟书面语言的美,从而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师节名人名言篇4

关键词:语言;人物个性;细节;结局;享受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90-01

古典名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遗产,它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细腻的语言描写等,让读者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快乐。读这些古典作品,对于认识古代社会,对于提高某方面的文学修养,对于提高语文能力都有积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典名著的节选或改编的文本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为例,本册教材单独设立了古典名著欣赏单元(第五组),四篇课文《将相和》、《草船借剑》、《景阳冈》和《猴王出世》分别节选或改编自中国古典名著《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由此可见教材编者对中国名著的青睐。但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在古典名著节选或改编文本的教学中扮演突出的角色,引导学生走近名著,“享受”名著的经典。本文就小学语文教材中名著类课文教学策略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去语言华丽处,学习经典

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形式为纲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关注语言形式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而生动形象的语言及其表达形式是古典名著永恒的魅力所在,更值得我们关注。在古典名著节选或改编文本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细心揣摩其语言及特点,一方面可以落实语言训练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猴王出世》一文中有很多对仗工整的句子――“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禽有禽言,兽有兽语”等。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感受到“简洁的句式、整齐的节奏,突出了环境的优美”,体会到作者的独具匠心。学生的阅读热情被点燃了,由无意识阅读转变成有意识的欣赏,从语言表达的形式读出了作者的行文意图。这样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在古典名著节选或改编文本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加强对语言形式的探究和推敲,赋予无声的语言形式以情感,充分联系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最大限度地挖掘语言的内涵。

二、从人物个性处,走近经典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古典名著的永恒魅力。但是由于节选或改编文本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学生往往很难全面认识人物的个性特点。为此,在古典名著节选或改编文本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文本呈现出的人物形象的同时,要进行文本拓展,弥补节选或改编文本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人物形象。如,《景阳冈》的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单一的文本阅读后,很容易认为武松是个多疑的人物――他对店主的一片好心不但不领情,反而怀疑店家是拿老虎吓唬他的,想要谋财害命。要认识武松的个性特点,还需要从武松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出发。为此,我挖掘原著这一资源,让学生通过拓展阅读了解到:武松身处乱世,盗贼啸聚山林,有关蒙汗药、人肉包子的事件时有耳闻,这使他不得不小心谨慎。所以对于店老板的好意,武松留了个心眼,这与其理解为他生性多疑,还不如认为他是个小心谨慎的人。在这样的拓展阅读中,武松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了,不仅是个打老虎的武夫,还是个小心谨慎的细心人。学生对文本人物的认识更加全面了,就更能体会到古典名著刻画人物的高超技巧。

三、赏细节描写处,感受经典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文本内容、故事情节、形象感悟、语言表达等上面,对于文本的细节描写经常会不经意地一带而过。但实际上,细节描写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的性格合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它也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可以作为解读文本的突破口。如,《景阳冈》一文中,“武松打虎”这一情景主要分两个部分描写――“老虎进攻,武松躲避”和“武松反守为攻”。前半部分作者抓住老虎的“一扑”、“一剪”、“一掀”三个动作,让读者感受到老虎的凶猛残暴,令人生畏,而武松此时的“三闪”让人感受到情况的危急和武松的机敏。后半部分中,武松的英雄形象在“掀”、“按”、“踢”、“捉”等一系列动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这两个部分的细节描写,体味古典名著在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之处和精彩传神的语言表现力。

四、在探究结局中,阅读经典

从古典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文本尽管能独立成篇,但对于整部古典名著来说又是不完整的。通过文本的学习,还不能让学生全面了解有关故事的来龙去脉。所以,在古典名著节选或改编文本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文本教学结束后抛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事件结局的兴趣,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古典名著。如,《景阳冈》一文最后写到:“武松在石头边找到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步挨下冈来。”于是,在教学结束时,我向学生抛出了问题:“武松下冈并没有扛着老虎下冈,人们怎么知道老虎是他打死的?他下冈后又遇到哪些事,做了哪些事?”我在无疑处生疑,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武松性格的感知――他不仅是个小心谨慎的草莽英雄,更是个不计名利、不好钱财、忠厚仁德的绿林好汉。

经典名著值得推敲的地方很多,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阅读,引导学生触摸经典、感受经典的脉动,去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浸染,学生定会被经典的魅力吸引,语文素养一定会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教师节名人名言篇5

关键词: 文学名著 中学历史教学 运用

历史和文学课程都有着深厚而宽广的人文教育资源,人类文化和文明的精髓尽在其中,是一门能激发人的灵性和美感的课程。而文学名著自身则具有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情节,以及丰满的情感表达等独特的艺术魅力。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并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将会使历史课堂更具有灵性和美感。

1.文学名著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1.1课程改革大背景的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正是在这史无前例的课改大背景下,历史教师纷纷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自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而这些新的教学方式都主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课改大背景为我们开展文学名著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提供了机会。

1.2人文教育的呼唤

十九世纪以来,由于物质和精神的失衡,人们过于追求物质造素养的严重缺失。人文素质的危机,引起世界的普遍重视,人文教育也成为了一项世界性的课题。我国也不例外,无论是政府还是教育界现在都非常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历史本身就是一门人文学科,所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历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文学名著为历史教学提供了相关的素材。文学名著是文化的魂宝,是经过历史长河洗涤过的经典,它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学生净化心灵、塑造人格、陶冶情操,因此恰当的运用,可以使课堂更生动,更有吸引力,更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

1.3历史教学的需要

在历史课堂中运用文学名著,可以丰富历史教学的呈现形式,展示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枯燥的历史课堂多了一些活力,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文学名著是有必要的。

1.3.1渗透文学名著以激发兴趣

文学名著语言优美,人物刻画清晰,情节跌宕起伏,具有故事性和叙事性。据了解中学生思维似乎是一种叙事性思维,而文学名著恰好与此思维吻合,将文学名著运用于历史教学中适应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也比较喜欢,因此能够提高教学的情趣,活跃课堂气氛。

1.3.2鉴赏文学名著以加强美育

很多文学名著写作取材于当时的社会生活,语言优美,情节生动,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而且具有优美的表现形式。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志趣都处于发展阶段,文学名著的优美语言,生动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将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将文学名著引入历史教学而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美育阵营。

2.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文学名著的途径

2.1导入新课时文学名著的运用

一段精彩而短小的导语,会使一堂课精妙生动、锦上添花。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导入,譬如我们可以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语言优美、情节生动、学生喜欢的文学名著来导入新课。

案例:《美国南北战争》片段

老师:名著《飘》大家都熟悉吧?

学生:熟悉。

老师:书中的女主人公是谁呢?她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学生:郝思嘉。她生活在一个种植园家庭,生活还算平静,不过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

老师:恩,是这样的。思嘉生活在南方一个普通种植园家庭,过着平静而安逸的生活,但一场突入其来的战争改变了这一切,庄园被毁,亲人离去而思嘉也饱经生活的磨难,成为了一名坚强的女性。那么这场改变她和无数美国人生活的是什么战争呢?

学生:南北战争。

老师:这场战争是怎么发生的呢?一起来学习《美国南北战争》。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创设情境。以“这场战争是怎么发生的呢?”导入从而引出南北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学生一起走进《美国南北战争》的学习。

(2)讲授新课时文学名著的运用

讲授历史新课时运用文学名著,充分贯彻“以史导论”的教学原则,尤其是教学重难点的分析,以文学名著中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历史结论的理解,帮助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锻炼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案例: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片段

在讲授《辛亥革命》这节课时,如何评价辛亥革命是本课的难点,书中都是结论性的语言,学生不易理解。我曾听一名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引用了鲁迅的《阿Q正传》、《祝福》、《药》等片段,将这部分内容讲得绘声绘影。

①“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②“那还是上午的事。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早去拜访那历来也不相能的钱洋鬼子。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所以他们便谈得很投机,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因为老尼姑来阻挡,说了三句话,他们便将伊当作满政府,在头上很给了不少的棍子和栗凿。尼姑待他们走后,定了神来检点,龙牌固然已经碎在地上了,而且又不见了观音娘娘座前的一个宣德炉。”

③“阿Q将手向头上一遮,不自觉的逃出门外;洋先生倒也没有追。快跑了六十多步,这才慢慢的走,于是心里便涌起了忧愁:洋先生不准他革命,他再没有别的路;从此决不能望有白盔白甲的人来叫他,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投影显示)

老师: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这段话,然后说说你从这段话中读到了什么?

学生:这段话是讲辛亥革命的。

老师:很好,我们先看第一段说的是什么?

学生:说明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没有大的变化,阶级关系、风俗习惯照旧。

老师:这些都没有改变,那么更不可能改变是什么呢?

学生:不可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老师:从第二段话中看出了什么呢?

学生:资产阶级太软弱,他们欺软怕硬。

老师:这段话是说明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导致了一部分地主官僚投机革命,他们欺软怕硬,破坏革命,使革命埋下了隐患。那么第三段话呢?请各组相互讨论,每组派一个代表来发言。

学生总结:说明辛亥革命脱离群众,没有唤起群众、依靠群众,使得愚昧的群众根本不理解革命。官僚地主投机革命后不准下层人民起来革命,反而镇压革命。

(3)结束新课时文学名著的运用

结课即教学结束,它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最后一环,部分知识或全部知识的讲解在这个环节中将得到归纳总结和提升,同时还要延伸拓展到新知或是将学过的知识学以致用化为技能与实践。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此环节,因为它是巩固环节、升华环节。我们可以用文学名著组织练习题以达到巩固新知识的效果。比如:“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狂人日记》这部作品反映了下面哪几点?①抨击了儒家的传统道德,②推动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③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④全面肯定了西方的思想文化。

3.历史教学中运用文学名著应注意的问题

如果想在历史教学中更好地运用文学名著,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3.1适度性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文学名著时,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堂教学,切不可刻意和随意地运用,否则适得其反;课堂时间有限运用时要注意量,不要把一堂历史课变成一堂名著欣赏课,这就要求历史老师调查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有利于选择学生喜欢的熟悉的文学名著。

3.2科学性问题

一方面由于文学名著本身的不真实性,作者出于艺术加工等原因会对情节进行夸张渲染甚至编造虚构。这就要老师在运用时要明辨真伪做到恰当使用。另一方面文学名著中虽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但只是表现历史的形式,同历史教材内容有明显的区别,它毕竟是通过典型夸张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在表现历史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上与教材内容存在差异,在运用时切忌误用乱用,这就要求老师特别了解文学名著和教材内容,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和名著,客观把握教材和名著,精心设计以确保文学名著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科学性。

3.3反馈性的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文学名著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馈。比如:课上要注意学生的反应及互动情况,课下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评价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文学名著的好坏、成功与否,若有问题就可以及时地改进,以使文学名著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得恰到好处。

4.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文学名著在各个教学环节的应用。用文学名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营造逼真的历史氛围。用文学名著突破重难点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用文学名著对历史课堂进行小结,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总之,文学名著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更好地运用,这只是一个开始,今后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完成,希望本文能够为文学名著辅助历史教学提供帮助和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师节名人名言篇6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117-02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呈现出差异性,好老师往往深受学生爱戴。为什么学生对教师存在好恶感呢?其中教师的个人魅力起着关键作用,而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构成教师个人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对枯燥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做好选择和设计,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课堂导入时引入生活化语言

思想品德课在许多学生看来都比较乏味和单调,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语言,使教学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亲切感。初中学生大多思想活跃,喜欢热烈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兴趣取向,适时引入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语言,让学生消除距离感。所谓生活化语言,就是我们平时生活中常用的语言,有很强的随意性和生活气息。如果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和学生“拉家常”,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教学开展也会更顺利。

在教学《劳动创造人类 劳动创造文明》一课时,教师这样进行导入:“中午吃饭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同学将大半个馒头直接扔进垃圾筒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吃,你猜他说什么?‘嘴里没味,吃什么也不香。’我真想好好教育他,就对他说:‘要想嘴里有味,就三天不吃饭,保证你吃嘛嘛香。’这不是浪费吗?想想父母劳动挣钱容易吗?我相信咱们班上没有这样的同学。爸爸妈妈不管干什么工作,都是光荣的劳动者,现在请大家都来说说爸爸妈妈都是做什么工作的吧。”学生开始议论纷纷,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学生的思维快速启动。

教师在课堂导入时没有使用多媒体,也没有提出什么带有悬念的问题,而是给学生讲了一件生活中的小事,运用生活化语言,以“拉家常”的方式讲述学生的身边事、身边人,让学生感觉亲切,也与学生的认知相符,学生自然能迅速进入教学。

二、思维启动时利用风趣的语言

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历来深受学生的喜欢,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幽默不起来。教学任务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心情不佳等,都会降低教师语言的生动性。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利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再高也不能使课堂高效。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给学生带来轻松快乐的学习体验。

在《快乐的劳动者》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课堂辩论活动,辩题为“中学生需不需要参与家务劳动”。学生展开激烈辩论。正方学生认为,中学生需要参加家务劳动,因为劳动能够给我们提供体验和经历,劳动还可以磨练我们的意志。反方学生认为,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学习时间那么紧,过多参与家务劳动会耽误学习。这时,教师幽默地总结道:“大家说得都有理,倒叫我这个主席为难了。正方说需要参加家务劳动,劳逸结合一张一弛是王道;反方说不能因为参与劳动而耽误了学业,也是很中肯的说法,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啊。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有我这个裁判没了理,不知该如何定夺了。这样吧,辩论双方都算赢,这叫双赢。不管怎么说,这样的辩论很有价值,大家都获得了思想历练。”

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语言运用富有个性,特别是教师自嘲的说法,让学生听得过瘾。教师的幽默感深深感染着学生,学生也从教师的风趣解读中获得认知。需指出的是,教师使用风趣的语言时要根据教学环节的需要自然地呈现出来,不能为了追求幽默而哗众取宠。

三、总结训练时运用哲理性语言

所谓哲理性语言,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总结出来的带有哲理意味的语言,或是采用俗语、俚语,对教学现象进行总结,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迪,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丰富性。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有较强的逻辑性,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剖析,在总结训练时利用哲理性语言进行概括,给学生一定的思想启迪,有助于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博学多才的形象,展示教师的个人魅力。

在教学《市场经济》相关内容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模拟经营活动:让部分学生利用小纸片写上商品名称,如橡胶、钢材、粮食、水果等;另一部分学生设计一定量的虚拟钞票,展开商品交换活动。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以下“交易”活动:一是手中持货币的同学在第一次采购时,必须买橡胶、钢材两种商品,每种商品数量为一吨;二是将手中的货币自由交换,同时说明交换的理由。活动开始后,课堂热闹起来,学生纷纷展开“交易”。教师展开调查,询问学生:“第一个“交易”行为体现什么经济属性?”学生回答:“规定交易数额和内容,这是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教师反馈:“叫你买什么就得买什么,不买不行,这不是强买强卖吗?计划经济看起来很方便,老百姓日子却越过越穷。”对于第二个“交易”行为,学生说:“自由交易时,我们根据需要交易,各取所得。”教师总结:“箩卜青菜各有所爱,这才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有自身的规律,违反自然规律行事,必然要遭到淘汰。”

教师设计虚拟的市场交易活动,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感知机会,学生通过不同的交易操作,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在点拨和总结环节,教师的语言不仅生动活泼,还富有哲理性,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课堂评价时展示肢体语言

教学语言丰富多彩,肢体语言也是不可或缺的。在课堂教学评价环节中,教师利用肢体语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往往可以获得“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肢体语言包括表情、手势、眼神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肢体语言。教师不妨借鉴网络语言标志,如点赞、加油、胜利等手势,在诸多教学情境中都能发挥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教师的肢体语言大多运用在教学评价环节,当学生有特殊表现时,教师可以用肢体语言或提醒、或称赞、或批评。例如,在教学《品质赢得市场》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找出自己家中的名牌产品。有学生说:“我们家的名牌产品非常多,有海尔冰箱、格力空调、海信液晶电视等。”教师给出点赞手势:“不错,看来你们家很有名牌意识。”有学生说:“我们家里的洗衣机是小天鹅牌的,智能化程度高,噪音很小,即洗即干,非常好用。”教师给予掌声鼓励:“好,不仅列出名牌和商品,还做起广告了。应该建议小天鹅厂家给你发点代言费。”学生听后都笑了。此时,教师引导:“品质是市场竞争的核心,为什么大家都对名牌产品这样青睐,这是因为名牌产品的品质高。只有有了高品质,才能打开市场,获得生产经营效益。”

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家的名牌产品,学生对此非常熟悉,自然滔滔不绝地介绍。教师适时给予肢体语言进行评价,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激励,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感染。教师的肢体语言运用在评价环节,切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对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有重要帮助。

教师节名人名言篇7

[关键词]“山寨教学”;解决策略;教学突围

时下,“山寨”这个网络词汇大家已十分知晓。对“山寨”这个词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盗版、克隆、仿制等,由此衍生的词汇有山寨手机、山寨明星、山寨鸟巢等等。如果把“山寨”这个词移植到教学中又会是如何一种景象呢?笔者暂且将这个景象称为“山寨教学”。

有些学校在校本研修中有“名师模仿秀”环节,这个环节允许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挑选不同层次的模仿级别:一级模仿(全盘模仿)、二级模仿(大同小异)、三级模仿(小同大异)。通过模仿后剖析,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和教学细节。“名师模仿秀”是运用“名师”这一资源,理性地提高自我,建构自己的教学思想。从这个层面上讲,模仿名师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现在我们的课堂中并非都是理性地模仿名师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已把名师的教学设计作为一种范本,一遇上公开课、观摩课,马上就会查找名师(现成的)的教学设计,而后便运用这个设计或者稍加改动就想当然地搬入课堂。这种简单的作法便成为“山寨教学”,而这种“山寨教学”的习惯一旦养成,那么教师也便成为了空壳,其结果是既害了自己,也苦了学生,还损了被模仿的那位名师。

那么,如何避免“山寨教学”的倾向,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倡导过程,注重文本细读

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虽然各具风格,但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设计教学过程前,对文本细读的功夫做得很足,许多名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其实都源自他对文本的细读。而时下,文本细读这一形式,已做为教师个人修炼的一种形式,走进了教师研修的行列中,这是让我们感到欣喜的。

1.对文本进行细读,让教师走到文字的背后。课文中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有着一定的内涵,教师要引领学生透过字面去探寻字后的“秘密”、字后的“故事”,揣摩作者的用意。

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课,针对“为设果,果有杨梅”一句话,引导学生从“设”、从“果有”这些细枝末节中,体悟到不是只有一种水果,还摆上了其它水果;从为客人准备的多种水果,体会到杨氏之子的热情好客。

文本细读,就要静心细读,在想象、体验之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最终达到“悟”,悟到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和作者的用意。

2.对文本进行细读,让教师入情入境。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要“潜心会本文”、“入境始与亲”,入情入境的阅读就是通过感受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情境,仿佛画面中的情境浮现在“眼前”,产生如临其境的阅读“心理图像”。它是读者与作者心灵对话的桥梁。

3.对文本进行细读,让教师感悟语言表达。语言表达,即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例如,窦桂梅老师执教《丑小鸭》(原译文)一课时,引导学生研读写丑小鸭出壳后的样子这一部分,原作中只有“他是又大又丑”六个字,没有如课文中那样对“又大又丑”进行具体描写(过了几天,这个蛋才慢慢裂开,钻出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窦老师让学生将这六个字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揣摩作者为什么不进行具体描写。学生在对比之中,体味到了作者对丑小鸭的爱怜之情,领悟到了作者“惜字如金”的真正用意。

应该说,对文本进行细读,是我们一线教师着力要加强的一种技能。只有沉下心来对文本细细品,慢慢悟,才能使自己的教学 “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感受内涵,重视教学思想

当然,我们不否认名师的课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的地方。在这样的学习和研究中,可以使我们从中找到教学的方向,但更重要的是感受名师的教学内涵,重视名师为什么要这样教,这样教有什么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感悟到名师内在的教学思想。对名师的课堂,我们也必须抱着“文本细读”的态度进行“细读”。如一位新教师模仿特级教师薛法根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思路:从读课题到学习字词,再到指导朗读课文,最后学习课外材料《沙漠之舟》等环节与薛老师的教学设计一一对应。但上完课后,听课教师觉得不对劲,便回家查看了薛老师的教学实录,才发现了这位教师模仿中的一些误区。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位老师也试着采用了薛老师课堂上提供的资料《沙漠之舟》,她请学生阅读了此文,然后让学生画出表现骆驼各个部分作用的句子,请学生读读骆驼还有哪些值得自豪的地方。最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地方。

不妨再看薛老师是怎么做的?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我感到自豪的是( )”的句式选择课文中的内容自由地说说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

生:我感到自豪的是我们骆驼耐饥耐渴、性情温顺。

生:我感到自豪的是骆驼的寿命可达35~40岁。

生:我感到自豪的是骆驼有惊人的耐力,在气温50℃ ,失水达体重的30%时,还能20天不饮水;它还能负重200公斤以每天75公里的速度连行4天。

师:骆驼有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有值得自豪的地方。现在请你写几句话,用上“我感到自豪的是( )”的句式。

生:我感到自豪的是我的绘画很出色,曾经在好几次比赛中得过一等奖。

生:我感到自豪的是我有一个温馨的家庭,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教师节名人名言篇8

叶圣陶先生讲过一段话,什么是“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那么,小学语文自然课堂应该是一派什么样的景象?我在思考着,也在描绘着。如今,我对小学语文自然课堂的设想可以用四个词语来表示:趣味横生、其乐融融、智慧启迪、和谐共生。课堂是一个智慧、和谐、平等对话的场所,就像家庭一样,所有的成员围绕一个主题在平等、开放、自由的气氛中进行交流和碰撞,这样的课堂是自然的、充满温情的,也是充满教育的浸润力和感染力的。

一、在团队合作中寻方向

名师不是“独行侠”的代名词,而应是引领一个团队成长的向导。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意义在于:这个团队必须是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和课程发展的研究者,是小学语文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思考者与实践者,是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推广和引领的先驱者,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方向的探索者。工作室成立伊始,我就开始思考我们这个团队的研修方向。人无完人,课无完课,任何一节课中都会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进行思考和调整的,只有能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实在在的问题,我们的研究与实践才有价值。“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工作室的研究方向。在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工作室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从铜陵市映湖小学黄美娥老师执教公开课《这片神圣的土地》开始,我们这个团队踏上了语文教学的寻梦与践行之路。工作室的每一位老师在自己的学校和地区都小有名气,不少老师本来就被称为名师,但在这个团队之中,我们重新整装待发。我们接连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名家面对面”让我们见识了名家们的睿智与境界;“真语文高峰论坛”让我们领略了大师的风范与魅力;“徽派名师联盟”让我们感受了名师的才华与风采。每次活动中,看到老师们幸福的笑容,我也被深深地感染着,为大家的点滴进步感到欣慰。

二、在徽商文化里寻变革

明清时期的徽商,因为怀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结伴走出徽州,走向世界。他们身上隐含着一种变革的精神,这种精神启发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自己,寻求个人风格的蜕变,追求更高的境界。我们要有变革的勇气、变革的能力、变革的思维,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持续的吸引力。在“名师论道――相约铜都”活动中,一位香港老师执教《包拯审石头》一课,上课伊始即直奔语言文字的本质,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表演和发挥,老师问得少,学生说得多。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思考,一节课似乎变成了一个剧本创作的舞台,课堂气氛和谐而灵动。反观我们的教学,不正是需要这样的变革吗?课堂上,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每个人都能在课堂中积极参与活动,找到自己的舞台。

三、在江河文化中寻激情

大江大河的激情,有的时候显露在表面上,也有的时候表面平静,但内部潜流涌动。语文教学中,老师的表现也分两种,有的老师课堂语言激情奔放,有的老师只是使用平实的语言。我相信,不论是哪种风格,只要教者真正深入理解了文本,他的内心一定会涌起波浪,绝对不会心若止水。一节打动人的课,不一定表面上激情澎湃,但教者在内心深处一定有着饱满的情绪。所以,在解读教材时,在走进课堂之前,我们要先问问自己:这篇课文有没有感染我,是否触发我的情感?吴福雷老师在工作室“教真语文,打造自然高效课堂”活动中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他以精彩的朗读、澎湃的激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吴老师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才是品味语言文字背后的激情,以及如何引领学生走进经典著作,体会语言的魅力。

四、在传统文化中寻人性

一节好课,一定是有文化味儿且包含人性情感的。课堂是人与人之间智慧的对话,老师应该放下身段,让学生体会人性的温暖。贾志敏老师执教《爸爸的老师》一课,当讲到“鞠躬”的时候,先是讲了过去的礼节,对有文化的人或者长辈才鞠躬。可是,当课堂交流环节,一个学生出现精彩的回答时,贾老师给他深深地鞠了一躬,顿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细细回味起来,其实贾老师在前边的教学中对于人性有了充分的诠释,这件事看似发生得突然,却又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这是一个闪耀着人性光芒的课堂,更是我们所追寻的自然的课堂。

教师节名人名言篇9

一、 在“描红”中感受名师的教学态度

纵观名师,虽然他们的课堂各具特色,但透视其中,他们无一例外地做到了“眼中有生”、“心中有生”,为学生生命成长而教。名师们的课堂都能直面学生的生命存在,尊重学生的生命差异,都在用自己的教育行为开启学生的生命智慧,丰满学生的生命价值。不论教学内容如何变换,他们都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的起点与归宿,教学环节的设计、评价语言的运用、课堂意外的处理,无不处处体现“以生为本,以爱育人”。因为他们眼中有了“生”,心中有了“生”,他们的教学张扬着生命活力。反之,没有对眼前学生的充分认知与尊重,单一的模仿是毫无意义的。因而对名师课堂的“描红”,起步不是循规蹈矩地搬用完整的教学设计,而是用心去感受名师们课堂教学背后所蕴含着的教学态度与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关注学生的学习力、思考力、合作力,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并鼓励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在学习实践中努力为学生积累经验,打开思路,获取收益,充实生命。

二、 在“仿形”中借鉴名师的教学特色

名师们的课堂环环相扣,妙趣横生,令人拍案叫绝,我们常常会被其精妙的设计所折服。学习名师就是要善于“仿形”,借鉴不同名师的教学特色,领悟他们设计的思路与初衷,钻研他们设计的匠心所在,从深层次去发现他们存在的共性和差异,从整体上把握课堂教学的结构和走向,提炼出每节课的价值,从而借助名师课堂实例实现由“描”到“仿”的过渡。

1.“仿”名师教学的激情

课堂教学有了激情,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能双向互动。有了激情,学生才会乐于倾听,勤于思考,敢于言说。名师们的课堂总是充满激情。教学中,当学名师们依据不同文本的感情类型营造出的充满激情的课堂,或清风拂面,或壮怀激烈,或泉水叮咚,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滋润他们的情思,启迪他们的心智,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激情融入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也就注入了生命活力,更加魅力四射。

2.“仿”名师教学的精致

名师的课堂不求纷繁复杂、包罗万象,只为聚焦核心,做足功夫。不同的名师在教学中都有其特色的课堂组织结构和文本处理技巧。一线教师要在钻研他们的教学实录时吸收其精髓,如薛法根老师的版块教学模式、孙双金老师的启情益智教学特色。既要注重揣摩名师教学整体的精神所在,也要关注各个环节设计得巧妙不同。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学习名师在课堂导入处重兴趣、在拓展延伸时重需要、在合理取舍中重关键的做法。学习他们善于把基础做扎实、把简单做精彩、把体会做深刻、把空白做丰富、把平淡做新奇。学习他们不求形像重在神似,如此方能实现精致课堂的生成。

3.“仿”名师教学的灵动

这里的灵动是一种智慧、一种活跃、一种创新。灵动的语文课堂教学,师生的思维都能在创新的教学形式中活跃起来。如薛法根老师教学《哪吒闹海》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叙述哪吒闹海的经过,可谓是教学灵动的典范。仿名师的灵动就在于学会通过富有智慧的设计和举重若轻的启发使学生聪慧起来,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要学习名师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灵动张扬,让学生的创新在课堂中灵动闪现,让学生的自主在课堂中灵动存在。

4.“仿”名师教学的扎实

名师教学特别强调“扎实”,始终不放松词句教学,不离开理解与表达,让字、词、句、段的学习情趣扎实地生成于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仿名师的课堂就要做到书声朗朗读得扎实,着力于读,重视不同方法、不同层次的读,以弹奏起语文课堂的情感乐章。做到学词赏文品得扎实,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赏读、推敲,激活学生的内在体验,引起情感共鸣,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到随文练笔写得扎实,在文本的空白处、在语言的共鸣处、在主题的升华处,不求字数多少,可以是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关键在于学生用这样的形式来触摸语言、内化语言,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素养。

三、 在“创新”中传递名师的教学价值

教师节名人名言篇10

一、精讲指导法

我们都知道名著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内涵、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语言,名著不仅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但是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来说,没有老师的帮助,他们是否能消化得了这道“大餐”?七年级下册的《西游记》附录资料中提到小说中“反封建思想”学生能明白吗?八年级下册的《水浒传》附录资料中提到的“思想”学生能理解吗?更别提一些外国名著阅读中存在的语言差异带来的阅读障碍,要立即了解其思想内涵就更难了。

所以,面对这些“大部头”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名著的魅力,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名著的魅力,老师一定要精讲指导。例如,我在教学《水浒传》的时候对于书上的两个片段,每个片段我都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来精讲,让学生充分体会小说中丰富的人物形象、经典的叙事结构、精妙的用词。随之学生在今后的自由阅读中就知道哪些地方是精彩之处,哪些地方是值得品味的细节。课后学生都普遍反映对小说的理解比以前更深了,好像读出了以前没有读出的内容。

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地感受名著的魅力,而也只有感受到名著阅读魅力的人,才会将名著阅读坚持下去,陪伴自己的终生。

二、“囫囵吞枣”法

上文提到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有囫囵吞枣的不好现象,而这里所说的“囫囵吞枣”是指识记背诵关于名著的相关基础知识,而不是小说内容。名著是一部“大部头”,要想“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识记背诵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把它当作小枣子吞下去。例如,看完《西游记》,你总要知道里面主人公的名字吧;你总要知道里面作者的名字吧;你总要知道小说的章节安排吧。而这些知识很简单,是不需要老师精讲的,只需要老师指点一下,让学生背诵就可以了,这样也帮助学生节省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三、改编创新法

当今社会什么都要求新求变,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方面。语文学习的创新最佳体现在创造上。

名著是经典,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为什么不能以名著作为范本让学生进行创造呢?比如,《朝花夕拾》中很多散文我们可以让学生改编成小说。本身这部散文就是鲁迅先生追怀青少年时代的往事而作的,其中很多故事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来仿写。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儿童文学,虽然外国作品经过翻译,但是因为一些语言上的差异,还存在着阅读上的障碍,学生普遍兴趣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先大略地翻一遍书,挑出自己感兴趣的片段改编成剧本让学生进行排演,这样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运用猜谜法

猜谜是学生很喜欢玩的一种游戏,它简短、易懂、易记,对于名著来说出题也很方便。猜什么呢?比如,看题目猜内容,听故事猜题目,听片段猜国籍,听起因猜结局,看插图猜人物,看典型动作、语言猜角色。

以上是我对名著教学的一点想法,我想名著教学的关键是利用一切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名著的兴趣,让名著真的走入学生的心中,才能用名著真正地感染学生。当然,任何一种活动都必须经过老师的认真设计,任何一种活动都必须是有目的的,不能流于形式,成为空架子。

最后,说说对于现在名著教学中,有些老师利用电视或者电影片段来辅助教学的做法,本人是不赞同的。

电视、电影用画面、声音来传递信息,这与我们的语文课通过文字来传递信息是不同的。我们鉴赏名著还是应该仔细品味语言,品尝原汁原味的语言,才能品味到名著真正的精华。然而,这种影视作品为了达到一定的视频效果,已经对名著做了修改,学生从中获得的信息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了,这不仅会误导学生,也会减弱名著的魅力。这种改编与我上文提到的改编创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学生的表演是建立在剧本上的,剧本是学生自己创作的,这种改编表演是经过阅读、经过思考的主动信息,而看电视、电影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它们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