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十篇

时间:2023-04-01 13:46:33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篇1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达到熟读成诵。

2、进入诗歌意境,体会“山”“海”的含义及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人生。

教学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领会全诗所闻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初读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

2、朗读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朗读知识:语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语气。

3、教师讲授朗读知识后,学生按要求自读。

4、师生朗读比赛(教师配乐朗读《大海》),学生评价这组师生朗读比赛的得失。

5、学生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认为不恰当的地方可让该学生示范朗读),教师提示: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6、全班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7、再读,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教师用课件出示思考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局部品味――研读(自主、舍作、探究)

师: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且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学生以两人、三人或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一)教师准备学生可能发现的问题: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写出了作者什么心情?用了什么写法?

师引导: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师引导:飘来的东西确实不易扎下根,何况是深根?惟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才能扎下深根。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指导朗读)

3、“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有什么好处?

师引导: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句)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怎么理解?

师:朗读这句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试试。(学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5、“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的含义。

师引导学生理解: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6、同学们有没有过成功的经历?(鼓励学生用洪亮的声音回答,调动学生激情。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激情去齐声读课文。)

(二)画出理解中的“山”、“海”

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用你的“神笔”画出你心目中的“山”和“海”。(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可以几人合作,也可以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参与。)

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作品,然后小组推荐优秀作品通过投影仪在全班展示,并讲解创作的意图。

师: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齐声朗读这首诗。

四、情感体验――悟读

师: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学生结合自己经历谈启示,教师适当引导。

师:正是在艰难曲折的不断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2、再一次饱含激情齐诵这首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地成长!

3、迁移:任选一句仿写。

五、总结方法

学了这首诗歌,你有哪些收获?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地图;课堂语言;简图

相信任何一位地理老师,都知道地图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性,也一定很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因为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啊!我也时常用自己的一句顺口溜提醒我的学生:“学地理,讲方法,手眼脑,不离图。”但是,综合地图往往信息容量太大,要素繁多,不分主次,而且能见度低,有时候不利于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学习。如:铁路公路干线、河流流域水系、国界线、省界线等混合在一起,学生很难准确掌握。还有的时候,在教学新课中用比较法教学时,需要用到已经学过的地区做比较,不可能再找出以前的图,那样太费时。而这时,绘制地理简图来辅助教师教学或学生学习的优势就十分明显了。

地理简图就是用简单的线条去勾画地图图形。教学实践中用最简单的笔画,在短时间内迅速而准确地绘出课堂教学所需要的示意图、简图,或是结合教材边讲边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曾经沉闷单调的课堂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这时,学生的目光和思绪一定在你手中那支活动的“粉笔”上,他们的注意力定会集中于你所要引导的问题上。

举两个我用画简图教学的实例:

七年级下册讲《西亚石油海上运输线路》时,我首先在黑板上大体描绘出世界版图,然后边介绍边画出波斯湾石油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的运输线路经过的大洋和著名的海峡,并且通过线条的粗细,让学生分析运输量的大小及原因。学生看教师绘图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形成长久记忆。可见,简图在地理教学中用处很大,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独特的作用。

八年级下册讲《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讲到新疆的地形特点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勾画出三条粗横线自北向南分别代表“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在三条粗线中分别画两个圆代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然后让学生据图总结新疆的地形特点,学生就很容易得出“三山夹两盆”的答案。如此简单的几笔图画,很清晰地揭示了这几个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具有很直观的表现能力,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这种地理简图通常取其神似,不计细节,抓住基本,突出特点,鲜明醒目。教师边教边画,每一个知识点出现,就在图上落实,图文融合,学生习惯以图忆文,图文转化顺利,会大大促进学生地理空间感的形成。

在教学中,我在绘制地理简图辅助教学的同时,也要求学生模仿勾画,如讲授《中国地形》一节,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归纳出我国地形的特点,并进行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我国地形有两大特点:一是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二是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然后,在黑板上把这两个特点落实成我国的地形略图。一边提问,一边用白色粉笔绘出主要山脉是由几列平行山脉组成。即东西走向的一组: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东北―西南走向的一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弧形走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然后粗略地勾出我国的陆疆和海岸线,让学生仔细观察由于海拔高低不同,这些山脉组成几个阶梯,进而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疆域的轮廓形状。

为了让学生记录自己学习地理的轨迹,我要求学生每人设立一本画图薄,学生将在课堂上跟着老师画的图和教师布置的画图作业,按时间的先后,收集在这本画图本上,教师定期进行检查,并将好的作品利用墙报展示出来。这样学生不但可以看到自己成长的过程和结果,还会自然养成画图的习惯。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篇3

一、激情导入,初识人物

(课件展示:李时珍画像、郭沫若题词“医中之圣”“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1956年,我国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经为李时珍的墓题词,开头的四个字就是“医中之圣”,医生中圣人级的人物。题词的最后一句是:“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郭沫若给予李时珍极高的评价。李时珍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他是通过怎样的努力一步一步地攀登到祖国医学界的最高峰的呢?今天,我们随着课文,一起走进他寻访药材途中的一个小故事,一起走进李时珍夜宿古寺的那一夜。

设计意图:引用――树立人物的高大形象

选用郭沫若为李时珍的墓题词的开头和结尾两句话,让李时珍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高大起来,深深地根植在学生的内心深处。

二、自主读文,感受一夜

那一夜是怎样的一夜?请你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用心感受。读完后,冉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想用什么词语?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艰苦 认真

设计意图:浓缩――在概括训练中整体感知课文的主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文学创作中,认识、情感、思维以及想象是合一的,阅读者应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凶此,这一环节把长文读短,旨在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另一方面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

三、在“吃点苦”中,感受艰苦历程

对于这一夜,我们都感受到了艰苦,而李时珍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

出示:“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同学们,李时珍为修订《本草纲目》,吃的只是一点苦吗?他所说的“吃点苦”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苦呢?请你自由品读课文,画出能让你感受到艰苦的词句,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品读课文后交流学习感悟。

1.路途艰苦

出示语段:“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

抓住“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好几个月”进行理解,引导学生想象:“餐”“饮”什么?体会李时珍所到的地方之多,所走的时间之长。

补充材料:李时珍走遍了出产药材的名山,他到过江苏的茅山、湖北的武当山、江西的庐山、安徽的黄山、河南的云台山。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程一万多里。

读了这段材料,你除了感受到一路奔波之苦之外,还有什么更深的体会?

(荒山野岭、路途艰险、采药时会有生命危险)

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烈日当空,骄阳似火,他――饥餐渴饮,晓行夜宿:

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他一一( );

寒风呼啸,大雪纷飞,他依然是――( )。

崎岖不平的山路上留下了他的脚印,荒山野岭中留下了他的身影。李时珍跋山涉水,身临峰谷,明明吃尽了千辛万苦,他却说――

出示:“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设计意图:激活文字――在想象中获得情感体验

叶澜教授曾这样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了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那么,想象便是这“生命的涌动”过程中最强大的推动力。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体验,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创造,去延伸,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内涵。

2.住宿艰苦

出示语段:“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李时珍说:‘庞宪,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寻访所得记下来吧。’庞宪从行囊里拿出笔墨砚台,又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

读着上面的几段文字,你从哪些字词感受到住宿的艰苦?

引导学生抓住“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长满了青苔、厚厚的、露天的屋顶、几块砖垒成桌子”等重点词语,体会古寺的摇摇欲坠、破败不堪,住宿环境的恶劣和T作条件的艰苦。

一心察访药材,一路奔波,一路疲惫,推门看见的却是满眼的破破烂烂,如果是你,你的心情如何?

再想想家里有( ),有( ),有( ),你说住的条件能比吗?

出示:“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

但李时珍坚信:“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设计意图:咬文嚼字――在对比中体悟语言色彩

这一环节以读为主,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长满了青苔”“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露天的屋顶”“几块砖垒成桌子”“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等词句来体会这是一座荒凉、阴暗潮湿、破败的古寺,感受条件的艰苦。然后把住古寺与住家里进行对比,进一步感受到察访药材的艰辛。抓住关键词,就是抓住了细节,在让词语的内涵丰富起来的同时,文本的内涵也就立体、丰润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3.吃喝艰苦

出示:“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一个“啃”字,你“啃”出了什么?(干粮的硬、难以下咽、没有营养……)

无数个日日夜夜,他们都喝的是泉水,啃的是干粮,有时好几天都不下山,你说这日子苦吗?可李时珍却笑着说――

出示:“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四、在“吃点苦”中,树立人物形象

李时珍35岁断然决定,不惜一切重新编写《本草纲目》。在寻访药材的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翻山越岭,访医采药,到现在已经快50岁了,这样长期在外奔波已经快15年了!他挺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日子,是什么让他那么执着,那么坚持呢?

学生交流。

补充资料:李时珍24岁开始行医。在行医的过程中,李时珍发现,前人所作的药典《本草纲目》并不完全可靠,有些分类不清,有些记录的药效不准,有些甚至是错误的。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该多么危险啊!于是35岁的李时珍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重新修订《本草纲目》。

读了这段材料,你有哪些想法?

正是为了万民得福,李时珍才不怕吃苦,甘愿吃苦,值得吃苦!

设计意图:补充材料一一在补白中升华人物形象

这一环节补充的材料,让学生不仅了解了李时珍察访药材的原因,而且体会到了李时珍的那种决心,真正领悟到李时珍说的“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句话的含义,同时李时珍的形象和学生对他的情感都得到了升华。

【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搜集李时珍的小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篇4

是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通往以印度为主的南亚国家最便捷、最经济的陆路通商口岸。本文主要分析保山建设面向南亚区域性商贸中心的优势及劣势, 以使保山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保山 南亚 区域性商贸中心 优势 劣势

随着上海市浦东新区、天津市滨海新区、重庆市、成都市、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的推进,国家将逐渐扩大试验区试点范围,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因此,我们应抓住国家正在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战略机遇,依托保山的区位优势、城镇及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把保山建成面向南亚的区域性商贸中心,促进中国与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及友好往来,可全面增强保山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总体实力,并且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促进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战略的实施。

一、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内涵及基本框架

(一)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内涵

把保山建设成为面向南亚的区域性商贸中心,这里的“区域性”实际上就是指包括云南保山及与之接壤和邻近的东亚、南亚、东南亚的广阔区域。保山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其目标指向应是:以保山为中心,依托中国内地广阔的市场,发挥保山地缘优势,加大向西开放力度,开拓东亚、南亚、东南亚及纵深市场,使保山成为东联西出,西进东出的枢纽,成为我国西南部区域性商品交易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与服务中心和向西出口商品加工制造业中心。

(二)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基本框架

以隆阳区和腾冲县为重点,以施甸县、昌宁县和龙陵县为辅助,以大瑞铁路、保山-腾冲高速公路连接,利用“增长极”理论,将蒲缥片区和保山工业园区打造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市场的现代物流园区和出口小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将腾冲猴桥片区和工业园区打造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市场的综合保税区和特色旅游商品加工基地。提升保山整体竞争能力,促进中国保山―缅甸密支那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立。

二、保山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的优势

从世界上已经形成的国际经贸、金融中心来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国际经贸、金融中心,比较典型的有伦敦、纽约、东京;另一种是依托区域经济的发展,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惠的政策,形成和发展的国际商贸中心,新加坡、中国香港就是这一类的典型。要把保山建成面向南亚的区域性商贸中心,从保山目前的条件看,属于后一种情况,即依托保山的经济优势、独特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资源及文化优势来进行建设。

(一)经济优势

保山资源丰富,对外开放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电力、矿冶、建材、旅游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下面是2008~2009年云南临近西南周边国家五个州市的相关数据。

2008年云南临近西南周边国家的五个州市国内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

(单位:万元)

2009年云南临近西南周边国家的五个州市国内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

(单位:万元)

从上面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08―2009年,云南临近西南周边国家的五个州市,即保山、普洱、临沧、德宏和怒江,除了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保山稍低于普洱市外,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这几项指标,保山都居于领头羊的位置,保山在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沿边州市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不断发展的保山经济为把保山建设成面向南亚的区域性商贸中心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区位优势

保山地处我国云南西部,国土面积19637平方公里,总人口248万人。辖区为隆阳区、腾冲县、龙陵县、施甸县、昌宁县一区四县,东与大理州、临沧地区接壤,北与怒江州、西与德宏州毗邻,西北、正南同缅甸交界,国境线长167.78千米,市府所在地距昆明498公里。

保山具有较为完整的双向开放口岸体系。有部级一类口岸一个(腾冲猴桥口岸属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该口岸与缅甸甘拜地口岸对接,距缅北重镇密支那133公里,到印度雷多仅500公里);有龙陵木城、腾冲滇滩、自治、三岔河等边境出境通道15个,边民互市点5个,是陆路国家和省级口岸相对集中、边境通道相对较多的边疆地区之一,形成了较完整的双向开放口岸体系。保山还同时辐射周边的瑞丽和清水河2个部级一类边境口岸及片马、南伞等出境通道,是“滇西咽喉”。

在我国通往西南周边国家的陆上大通道主要有两条:西线和南线,西线是经和新疆向西进入印度和巴基斯坦,但被喜马拉雅山和戈壁阻隔,要从和新疆修建通往印度的陆路通道成本高、难度大,很难实现陆上运输。南线是从保山腾冲―缅甸密支那―印度雷多,仅513公里,且建设成本低。若以昆明为起点,从昆明到雷多公路里程仅为1240公里,若全部建成高速公路或铁路,从昆明到雷多一天之内即可到达,且全线海拔较低,辐射人口多,运输成本低,国内其他地区难以比拟。陆路上从广州―昆明―保山腾冲―缅甸密支那―印度加尔各答公路里程为4168公里,比水路经新加坡缩短里程1200多公里。又能有效避开马六甲海峡。因此从保山腾冲―缅甸密支那―印度雷多是一条路程最短、可营运日期较长、交通最优越、沿途辐射效应最广的国际陆上大通道。

从市场枢纽的地位看,中国比西南周边各国发展水平都高,向西南周边各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是机电、医药、轻工、纺织、化工、食品、金属制品和纸制品等,高附加值的工业制品受到普遍欢迎。保山作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连接点,一方面背靠商品趋于相对饱和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又面对辐射30亿人口商品短缺的西南周边市场。

(三)交通优势

历经几代人的智慧和建设,如今的保山已经形成或正在建设“天上飞”,“地上跑”的交通格局,已不再是闭塞的死角,而桥头堡建设的构思,为保山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变大后方为最前沿,构建面向南亚区域性商贸中心的规划,注定是发展带来的硕果。

1.“天上飞”。从全省看,保山是较少的同时拥有两个机场的州市(保山机场和腾冲驼峰机场),目前腾冲机场发展迅速,借助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已开通了国内多条航线,改扩建后的腾冲驼峰机场,有望成为国际机场。

2.“地上跑”。(1)大瑞铁路横贯保山。大理至瑞丽铁路,是我国西南进出境通道之一的中缅国际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6]大瑞铁路是我省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建设的关键通基础设施项目。目前该铁路正在建设之中,将于2013年建成通车。大瑞铁路建成后,将开辟中国通往印度洋的陆路通道,保山将成为滇西重要的物流中心、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这对加快保山政治、经济、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开创保山各项事业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

(2)保山腾冲至缅甸密支那二级油路已全线贯通,缅甸密支那―印度雷多二级油路建设计划正在着力推进,昆明―保山腾冲―猴桥―密支那―印度这条国际大通道的建成通车将把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连接起来。目前,昆明至保山已开通高速公路,保山至腾冲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优越便捷的交通条件必将使保山成为中印缅国际大通道上的重要关口。

(四)资源优势

从资源条件看,保山自有资源丰富,又毗临一个资源富集地区,缅甸、尼泊尔、泰国、印度等国矿产、水能、生物资源均较丰富,铅、锌、银、锰、铜、镍、锡矿等,宝石和玉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保山地处三江成矿带,矿产资源丰富,仅铁矿储量就接近8亿吨(境内外共15亿吨)。硅矿石量大质优,现已探明储量在2000吨以上,远景储量在8000万吨以上,纯度为99.5%-99.6%,总体品质为特级品和一级品,属滇西优质硅矿矿床。总体而言,在桥头堡建设中,打造保山加工制造基地,产品离国际市场近,运输半径小,产品生产、物流成本低,竞争力强,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大能源,有利于就地消化能源、提升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保山区位优势,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五)文化优势

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一个成功经济体最难被别人模仿移植是该经济体借以成功发展的文化内核。保山古称永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高黎贡山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火山热海等大批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保山古猿”、“蒲缥人”、“哀牢故郡”、“永昌文化”、“抗战文化”、“腾越文化”、“哀牢文化”、“丝路文化”、“侨乡文化”,成为保山在建设面向南亚区域性商贸中心最为显赫的历史资源和文化品牌。

三、保山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劣势及对策措施

把保山建成面向南亚的区域性商贸中心,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区位、交通、资源和文化优势,但要真正把商贸中心建起来,保山在交通、口岸、城镇建设、信息网络、人才等方面的建设还很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山的交通运输体系还不完善

建设面向南亚的区域性商贸中心,交通是第一位的,但目前保山通向南亚的路上通道很单一,仅有腾冲至缅甸密支那二级油路,大瑞铁路和保腾高速公路尚在修建中;空中运输虽有保山机场和腾冲机场,但这两个机场规模不大,急待扩建;保山是内陆地区,没有水路可走。建设商贸中心最迫切的战略任务尽快打通经缅甸进入印度和南亚的国际通道,从区位上把南亚和东南亚与保山紧密联系起来,把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统一起来。因此,要尽快完善面向南亚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必须加快保腾高速公路、大瑞铁路建设进度,尽快开工扩建腾冲机场、开工建设保山―腾冲―缅甸密支那铁路、腾冲―缅甸密支那高速公路、缅甸密支那―班哨公路等工程项目,尽快规划建设缅甸密支那―班哨―印度雷多高速公路和铁路工程项目。争取开通腾冲―加尔各达或印度其他城市的航线,为加快与南亚国家的人员往来、旅游服务、经贸合作创造良好的航运平台。

(二)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保山是一个农业地区,农业相对发达,但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发展的起点较低,缺乏有影响力的主导产业。长期以来在保山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烟叶和蔗糖收入,但烟叶和蔗糖都是一些初级产品,附加值低,且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近几年,昌宁县核桃种植业、龙陵县的石斛种植业、腾冲县旅游业发展很快,这些产业都很好,但都是一些区域性产业,规模小,都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因此,保山应加快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大力发展纺织、机电、高新技术等产业,加大对工业的投入,促使工业快速增长,带动全市人民共同富裕。

(三)口岸建设水平低

口岸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口岸活、外贸兴。保山市口岸建设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全市口岸查验和配套设施差距大、高科技和信息化水平低、口岸交通和物流基础弱,口岸建设与商贸中心建设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缩小这种差距,一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进一步扩大保山口岸的开放规模,尽快推动二类口岸和重点通道升级开放。二是要继续加大对口岸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扎实做好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提升口岸公路等级、口岸设施、口岸网络,高标准、高起点进行规划,不断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三是要积极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高层交往,签订检验检疫、运输便利化等协定,促使对方口岸建设加速和对等开放。

(四)保山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保山是在老城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和改扩建的,由于原来老城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现在进行改扩建,受到了很多的限制,而新规划的一些地段也存在很多问题,城市规划缺乏长远目光。

1.街道规划。在规划的时候怕占地太多,规划得很狭窄,才过了两三年,原来规划的街道就显得拥挤不堪,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

2.排水系统规划。建设时管子埋得太细,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排水量也增加,遇到下雨天,一些街道的下水道不能正常排水,雨水漫过街道,给车辆和行人通行造成诸多不便。

3.地下电缆和通讯设施规划。保山出现一怪现象:经常见有关单位组织民工去挖路埋线,搞得一些街道乌烟瘴气,而这应该是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就应做好准备的。

4.市面建筑物规划。保山的市面建筑物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放手让个人自建,资金和意识都不到位,炮楼林立,品味不高,对于城市的整体面貌破坏很严重。

5.片区规划。保山片区规划不配套,商业购物的项目基本都往城中间挤,给南北两边的住户带来诸多不便。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保山应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综合发展条件,借鉴先进城市的建设经验,聘请国内外专家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确定功能分区,优化区域空间布局(目前这一工作正在进行中)。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把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紧密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中,提高城市的综合发展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大力改善城镇交通、供排水、污染治理、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医院、学校、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建设。创新城镇管理手段,开展综合管理试点。

(五)保山的信息网络建设还很落后

目前保山主要城镇和部分农村已经实现有线宽带网络,但广大农村还无法实现有线宽带网络,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则更低。因此,保山应加大力度发展有线和无线宽带网络,推进数字保山建设,实现高速宽带无线网络覆盖全市;积极发展下一代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加快网络升级换代;大力整合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积极推进保山“三网融合”建设;着力建设有线、无线和卫星传输相结合的通信网络,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

(六)缺乏外贸、翻译、投资等方面的人才

建设现代化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商贸中心,需要一大批精通管理、外贸、投资、翻译等方面的人才,包括:

1.随着商贸中心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高层次、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及精通缅语、印度语、孟加拉语、英语等外语的专门人才,但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因素,我市与南亚国家的交往甚少,缺乏对这方面人才的储备[7]。

2.商贸中心的企业直接与外商打交道,参与国际竞争。需要一大批熟悉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的专门人才及熟悉财会、工商、税务、法律、金融、商务、会展、政工等方面的人才。

3.商贸中心的企业进行融投资活动。需要一批精通证券投资的专门人才。

4.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必须配备数量合理、质量较高、具有一定物流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以确保物流作业活动的高效运转。

目前,商贸中心急需翻译、国际贸易、投资、物流及高级管理人才,因此,保山应根据商贸中心实际需要,制定引进人才的若干优惠政策, 通过人才市场和社会招聘, 引进一批翻译、市场营销、国际贸易、计算机网络、证券投资、物流等各类紧缺专业人才。

打造保山面向南亚的区域性商贸中心除了广纳博引积聚人才之外,更多还要靠保山本身的教育、培训、科研院所等部门培养人才,依靠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以及发达的公共服务环境等留住人才,而这些无一不需要依赖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区域性商贸中心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现代服务业体系。

把保山建设成国面向南亚的区域性商贸中心优势是明显的,基本条件也是具备的,虽然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但我们相信,经过努力,我们一定可以把这个商贸中心建立起来,保山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也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保山市统计局,国家统计保山调查队.保山统计年鉴 [M].2009年.

[2]普洱市统计局,2008、2009年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 2009-10-13.

保山学院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011NYK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篇5

【教学科目】:初二地理 ,1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课内容来自于学生课堂代家长提出的问题。山西晋中的枣树引种到新疆能否成功?它是一节课外探究的乡土地理课,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一些引种的基础知识。2.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转化为一种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耐心走访调查,虚心求教老农,细心观察分析,悉心研究活动成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增强学生学到地理知识的优越感和实用感。2.为实际增进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睦邻关系作出自己的贡献。

【学习者特征分析】:在学生预习完地理课堂的书本内容后,常常会提出一些好奇心强的问题,作为教师,不但不能挫伤学生课外探究的积极性,反而应倍加珍惜这样的互动机会,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活动,热心地帮助他们查询资料,走访调查,寻找较佳的答案来弥补知识的空白。

【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着教学大纲的要求,尽量使地理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为此,我就课外探究问题“山西晋中的枣树引种到新疆能否成功”专门备了一节课,可作为一节较为理想的乡土地理课来上,既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又为农科研究提供了一项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

1、教师通过投影新疆图片和歌曲导入:

天山南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教师原本的设计思路是重点讲新疆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新疆农业及瓜果,矿产资源等方面,并请各小组将收集的内容展示出来。然后学生进行讨论来分析新疆的各方面内容,这样既让学生了解新疆,又可突破教学的难点。)

学生阅读课本:天山南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结果在小组发言的过程中,突然引发起一场学生小组之间的争论,这是教师始未料到的,学生你一言,他一语,有的说新疆的瓜果没有咱们的红枣甜,有的说那儿的瓜果就是比咱们这儿的甜。)

2、为了让学生对新疆的瓜果特别甜的知识有所了解,教师让学生各小组展示了他们收集的有关内容并展示讨论。

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真是的,我们村的果农还要我们问一下,咱们这儿的枣树能不能移植到新疆,结出来的枣是不是也很甜?”

(起初教师认为是个别同学起哄,心里非常生气。但后来转念一想,新课程标准上讲“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师立刻调整自我心态和课堂结构,迎合学生的心理活动。)

3、就此问题,教师把学生以不同的观点分成了两大组:A组为山西代表,B组为新疆代表。

学生争论开始:具体论题① 山西省晋中区的枣树能不能引种到新疆。②有关两地糖类作物含糖量高低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4、教师积极参加大家的讨论,倾听大家的言谈,并加以指导和板书两组对话的内容。

A组:我们晋中盆地的枣树引种到新疆能否成功?

5、教师:“这个问题应从两方面来讲。”

全体学生:“哪两方面呢? ”

师:第一,应了解枣树的生长特点。山西代表组能谈谈吗?

(讨论片刻之后),山西代表站起来发言:“老师我们讨论的结果是:枣树是一种耐寒抗旱的树种,根适宜疏松的土质,扎根很深,树皮厚冬季可保暖;夏季可防水分蒸发。”又有一名学生补充道:“管理上,枣树一年至少喷两次农药①农时立夏的前后喷一次,防治粘虫,否则会吃掉树嫩叶的。②农时的白露前后果实将红之时,再喷一次农药,可防治食心虫。”

6、师:“你们知道的真不少啊!”

B组(代表坐不住了),问道:“哪喷些啥农药了?”

A组:“到农资销售处咨询一下就知道啦。”

7、B组:“老师你讲的第二个注意点是什么?”

.师:“引种还需要考虑到纬度位置,海拔高低,气候条件等等,大家现在先讨论一下,并查查你们的地图册。”(教师指导,看地形图,温度带图,气候图,降水量图--)

8、师:(过了一会儿 ,各组准备差不多了。)“现在请A\B两组代表发言!”

9、师:“经过列表比较,我们大家觉得枣树引种到新疆能成功吗? ”

全体学生:差不多。

10、一个学生问道:“的含糖量到底那边更高些呢?”

另一学生说道:“你的忘心可真够大,初一我们就学了,新疆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比咱们这儿大,植物呼吸作用弱,有利于作物贮存糖分,所以自然是新疆的更甜一些哦”。

看看,他们俩互动开了,真是互通有无。你们可真棒!哈哈!为师放心啦!

11、师:“那新疆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矿产资源还要不要讨论了?”

全体学生:“不用了,我们早在预习时记住了。”

(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

作业:课后向老农讲解( 山西晋中的枣树引种到新疆能否成功)的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

本着教学大纲的要求,尽量使地理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为此,我就课外探究问题“山西晋中的枣树引种到新疆能否成功”专门备了一节课,可作为一节较为理想的乡土地理课来上,既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又为农科研究提供了一项重要内容。

【教学评价设计】:

1、本节课所有同学都参加了热烈讨论,而且帮助老农解决了实际问题,非常感谢大家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这个问题虽然提得比较突然,但是同学们真正学到了身边有用的地理知识,相信大家今后还会有好多类似的问题提出来,我是举双手赞成的。

2、老师,这样的课今后我们渴望多上几节,大家都觉得非常实用,它有利于我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创新和探索研究。

【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教师板书设计如下:

【结论】:

1、师:“经过列表比较,我们大家觉得枣树引种到新疆能成功吗?”

全体学生:“差不多。”(事实上,现在非常成功。市面上新疆大红枣价格:38元/斤)

2、一个学生问道:“的含糖量到底那边更高些呢?”

另一学生说道:“你的忘心可真够大,初一我们就学了,新疆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比咱们这儿大,植物呼吸作用弱,有利于作物贮存糖分,所以自然是新疆的更甜一些哦。”

【教学反思】: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篇6

片段一:

上课铃一响,学生伴随着《寂静山林》的音乐声,在我创设的山谷美景中开始了今天的音乐之旅。

“同学们,在这个美丽的山谷里都会出现些什么声响呢?”(鸟儿的叫声)

“你能说说小鸟是怎么叫的吗?”

教室里一片寂静。我想,难道学生没听清楚我的问题。我提高分贝放慢速度又说了一遍:

“你见到过的小鸟是怎么叫的呢?”

学生一脸茫然,教室里还是寂静的可怕。我开始有点心慌,原本放松的心突然间揪了起来,但又强装镇定地问了一遍:

“谁能说说小鸟是怎么叫的?”

这时有些学生开始“蠢蠢欲动”,想举手但似乎又怕说错让人笑话。我马上对这些“心中的救星”送去一个信任的微笑。在我的鼓励下,终于一双小手脱颖而出,我三步并两步地闪到他旁边向他发出邀请。眼见着他站起身,一双圆鼓鼓的大眼睛盯着我的脸,然后伸出小手抓了抓头皮,嘴里嘟喃着:

“那个……那个……好像是……嗯……嗯……”

那么多双期待的眼睛看着他,也许是太紧张了吧!我赶紧说:

“别急,慢慢说!”

他伸出小手继续抓了抓头皮,然后不好意思地说:

“嗯,嗯,老师,我忘了。”

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的哄堂大笑,有的趁机说悄悄话,有的……我原本的设计意图是想通过让学生回忆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鸟儿歌唱从而引出歌曲的难点,难道大自然中这点声响能够让这群小精灵这么素手无策!我极力地控制住内心的慌乱,尽可能平和地说:

“那请同学们边听边观察鸟儿是怎么歌唱的?”

在万般无奈下,我只好通过自己的范唱把旋律清晰地呈现出来,待休止符、气息问题、顿音唱法都一一解决后,我按照预先的设计在原旋律的基础上加入了青蛙的声响,然后来了一次鸟娃二重唱。课在我的努力下生硬地进行着!

片段二:

“山谷里,鸟儿在歌唱,青蛙在歌唱,如果你用心聆听,还可能会听到什么声响呢?”(泉水的叮咚声)

“那么泉水的叮咚声在力度上会有一些什么特点呢?”

“时高时低,时强时弱。”

“让我们来唱唱这动听的泉水声。”

课按照我的预设顺利地进行着,正当我有点沾沾自喜时,问题又来了。

“山谷里,鸟叫声、蛙鸣声、泉水叮咚声交织成了一首美妙的乐曲,请一、二大组来扮演鸟叫声,三四大组扮演蛙鸣声,老师来当泉水叮咚声!”

“听,什么在唱”……

全场鸦雀无声。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出了犹豫以及内心的无助。我赶紧指着大屏幕重申道:

“我们来分工合作,一、二大组的同学来唱鸟叫声(啾啾),三四大组来唱蛙鸣声(呱呱),老师来唱泉水叮咚声!听明白了吗?”

同学们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这一次的合作在同学们的努力配合下艰难地结束了!可那歌声丝毫谈不上好听,更别说优美动听了,简直就像菜市场那混乱的叫卖声。我百般无奈下,只好硬着头皮撑到下课铃响。

二、仔细揣摩――原来是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惹的祸

课后,我反复地问自己,预设和生成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差距呢?问题出在哪里呢?那么精心设计的一堂课怎么会让我这么狼狈呢?明天就要优质课比赛了,我该怎么办呢?正当我感到世界末日来临时,一位教研员的几句话让我重先看到了希望。她说教学中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始终处于最重要的位置。一堂好的公开课,除了优秀的教学设计以外,还需要精炼的语言来引导,同时始终不忘音乐的反复性、弥漫性特点,让学生在不断的聆听和歌唱活动中,感受那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

我再次拿起教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教学中该如何处理好形式和内容这两者间的关系,做到在“说”上体现得动情,在“唱”上体现得深情,在“奏”上体现得形象,在“演”上体现得逼真呢?在反复地研读、揣摩、修改后,我再一次站上了讲台。

“美妙的音乐带给我们无限幻想,欢迎同学们来到开心快乐的音乐课堂。刚才一曲《寂静山林》,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山谷。这是一个怎样的山谷呢?”

借着学生精彩的回答我轻而易举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了下一环节。

“在这个寂静美丽的山谷里,一声声优美动听的鸟叫声打破了它的沉静。听,什么在唱?”

话音刚落,一双双小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有的还举得特别高,生怕我看不见。课堂中,学生们情绪高昂,眉飞色舞、兴致勃勃!随着学生激情洋溢的演唱,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不管是孩子们还是听课的老师们个个聚精会神,被山谷里美妙的音乐所陶醉着。在加入打击乐器那一环节中,我拿出生活中最常见的石头时,教室里顿时沸腾了,同学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期盼和渴望。当他们手持石头伴随着音乐演奏时,是那么的快乐,那么的兴奋,那么的投入,那么的忘我,那么的亲切,那么的真实!

三、分析与启示

1.熟悉的音乐才能产生感情

重复是音乐学习中必要的教学环节,熟悉的音乐才能产生感情,要想让学生产生共鸣就要不断反复。就像吴斌老师讲的:“一首乐曲反复聆听过、一个乐段形象生动表演过,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能使学生记住音乐,哪怕过了很长时间,只要听到就一触即发,这就是音乐教学的归宿。”

2.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影响学生情感共鸣的关键

音乐教学是以感知美、体验美、表现美为目的的。教育家加里宁说:“要使学生感动,首先要教师感动。”因此,只有当教师自己真正了解音乐,感受到音乐之美的时候,才可能带动学生一起在音乐的国度里畅游!因为只有爱音乐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教会学生去感受音乐,只有真正欣赏音乐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去被音乐所感动。

3.语言之尽,音乐之始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音乐艺术是听觉艺术,它的深刻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哲学家尼采说:“任何抒情的语言也难以把音乐至深的内容加以披露”。因此,音乐课堂教学应避免过多的语言描述,而要从音乐的本义出发感受作品的韵味。学生只有唱起来、动起来,才可能有所体会,有所感悟,有所创新,从而体验音乐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和无穷的魅力。

4.教学内容比教学形式更重要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篇7

针对以上问题,怎样组织学生以读文本,做到快乐教学呢?我个人认为:

一、教师授课前,读透吃透文本,精心设计好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合格的语文课,课前导入尤为重要。导入新课的技巧是否巧妙、有吸引力,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可见,在课堂教学之初,采用何种方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至关重要。从目前我国总体的教育教学情况来看,似乎很多的教师都没能注意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而更侧重于在学生进入状态后来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正基于此,有些学生在上课开始的五分钟内难以安静下来听课,也无兴趣读书,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接受能力,创设课堂情境,从而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本人在教《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山洪暴发那可怕的一幕,课前做了精心的设计:根据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积累的词语,学生害怕时会出现惊慌失措、毛骨悚然等神情,这与文本中山洪暴发时,乡亲们可怕的心情是一样的,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们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于是,本人就以“同学们,你们在害怕的时候会用哪些成语?”导入新课,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举起了小手,争先恐后地说:“害怕时可用心惊胆寒、心惊肉跳、毛骨悚然·······”,于是,我就顺势利导“那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走进一个小山村去感受黎明时山洪暴发那可怕的一幕吧!”同学们便兴趣盎然的走进了文本,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二、以“读”为抓手,贯穿全文

对于语文课来说,无论学习何种文本的课文,课堂上一定要多读,如果一节语文课没有读书声,我认为就不是一节合格的语文课。学习现代文可以采用自由读、齐读、小声跟读、小组比赛读、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品读、研读等;文言文及古诗词可以采用吟读、诵读、译读、唱读、赏读等方式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知识的积累、语言的品味和赏析、感情的培养和情操的陶冶,做到多读、多思,“熟读”和“精思”相结合。

我们主张多读,更主张“熟读”与“精思”相结合,朱熹曾提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也就是说,读书要一边读,一边想,想作者之所想,与作者在思想上沟通,在感情上共鸣,一味地强调多读,即使读到烂熟,也难有心得,这是不可取的读书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做到“熟读”与“精思”相结合,教学时,应花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去引导学生读,要求学生每次读书要有明确的目的,避免为读而读,根据每次读书的目的确定读的形式,朗读、默读要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要使全体学生切实做到: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如:学习《山雨》时,我采用了跟读、齐读、分组读、诵读、熟读与精读相结合,学生很受到山雨的音韵美,色彩美,能真切体会出作者对山雨及大自然的喜爱,同时也感受到语言的优美。

三、指导学生学会边读边批注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随批注,就是最好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批注习惯,可以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学习《唯一的听众》一文时,读到那句:“她慈祥的眼神平静的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我发现有的同学批注了“比喻句,体会出老人眼睛的明亮与慈祥”;有的同学写下了“老教授的眼神里流露出的全是爱和鼓励”;还有的同学则批注了“记得我妈妈曾经也用这种眼神望着我,那眼睛里充满了鼓励与期待”······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读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我不时的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四、指导学生在读中质疑,培养其问题意识

新课标指出:“带着问题的阅读是最有效的阅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树立“问题意识”,并及时表扬,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踊跃参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阅读效果。

五、指导学生学会在读中分享阅读心得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篇8

钱旭: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副主任、甘肃省语言文字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中国地方志学会理事、甘肃省党史学会副会长。及诗歌、散文百余篇,编著出版《新世纪的甘肃教育》《语言文字评估方法》《九日诗选》等著作十多部。

最近,网上有个帖子,说某电视台记者采访一位教师,记者问:“教师工作不错了,钱也不少吧?”教师回答:“见过教师考公务员的,你见过公务员考教师的吗?”帖子上说的这个事情可信度不大,笔者也无从考证,但帖子上教师的回答却是实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这一职业远没有达到人人羡慕的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包括教育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差异较大,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一些老少边穷地区仍然比较落后,生活和工作在那里的乡村教师仍然处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之下。从交通来说,虽然村村通了公路,但有公路不通车;日常生活面临很多困难,甚至买一袋面、挑一担水都要走很远的地方。笔者曾听过一个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故事,说某贫困县的教育局长到一所边远山区学校检查工作,看到老师们自己动手做饭,就答应给该校增加一个“计划内临时工”名额(这是当时的叫法,属于编制内的非正式工人)。老师们听到后非常高兴,但大家认为,做饭不算什么,最困难的是每天要到十多里外的深沟里挑水。于是经过讨论,决定凑钱买一头驴,用“计划内临时工”的工资买草料养驴,用驴驮水。怎么才能让驴领到“计划内临时工”的工资呢?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给驴起名叫“吕有功”,填入工资表报了上去,工资也就按月领取了。过了几年,县上决定把这批“计划内临时工”转为正式工人,打电话让“吕有功”本人到县上体检并办理有关手续。东窗事发,校长只好到县上说明情况、作出检查。三十年过去了,“吕有功”的故事不会再发生了,但那些地方的条件依然艰苦。从媒体上报到的情况看,现在老少边穷地区仍然缺少教师。近两年,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联合发起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大型公益活动所报道的“最美乡村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奉献精神令人钦佩、敬仰。同时,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付出的艰辛也令人动容。可见,到边远山区当教师就意味着奉献。近年来,虽然有很多人报考边远山区的教师,但其中不少人迫于就业无门,是无奈之举,并非心甘情愿。

要让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各级政府就应当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解决教师的住房、交通等问题入手。如果教师的收入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教师的住房能够通过提供保障房、经济适用房等途径优先解决,人们才会羡慕。对于在老少边穷地区工作的教师,更应当着力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比如说,在学校附近建教师住房,作为公寓,调走者退出,新调入者继续使用;也可以参照公车改革的办法,给在交通不便利的地方工作的教师发放交通补贴;还可以在这些地方建立岗位津贴。总之,通过各种激励和扶持政策,使教师愿意并且安心在艰苦的地方任教,使教师的奉献精神建立在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怀之上。各级教育、人事等相关部门要从管理上多关心边远山区教师,在教师录用上,对边远山区学校按需设岗,并建立新任教师到边远山区服务的任期制度;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上,要向边远山区倾斜;还可以利用假期组织边远山区的教师外出考察,使他们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放松心情,以增强职业荣誉感和工作责任心。

以上是笔者的一家之言,所提的建议也不一定可行。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看到一些地方的政府也好、教育行政部门也好,包括社会公众,近年来不断对教师的工作提出这样那样的严格要求,这无可非议,但是对教师的待遇问题却很少提及。长此下去,笔者担心教师不但不能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而且还会使愿意当教师、愿意到边远山区任教的人越来越少。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篇9

[案例一]

出示爬山虎的全景图,引导观察。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研读课文,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和它生长茂密的样子。请大家仔细看图,在这郁郁葱葱的叶子下面,隐藏着什么?

生:叶子下面隐藏着爬山虎的脚。

师:同学们想知道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吗?请找出描写脚特点的语句读读。

师:请同学说说爬山虎有哪些特点?

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1:我知道爬山虎的脚颜色是……

生2:我知道爬山虎的脚样子是……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脚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

然后老师让学生画爬山虎的脚,共同纠正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合作演示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的过程,理解体会“一脚一脚”。……

[案例二]

师出示课题——《爬山虎的脚》,指导审题。

师:请同学们反复读题。课题中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

生:爬山虎的“脚”。

师:请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有关段落,朗读文段,边读边想,跟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接着,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发现,如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议一议等等,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反思]

这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有所区别的,前者遵循文章的思路,步步引导,通过对课文词句的理解,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后者则用直奔重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先研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并在读中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学习课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这样设计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吗?显然,这样的设计过于简单了,未能真正触动学生内部的探究欲望。因为,教师仍未完全顾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自主也只能是浅层次的。

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设计:

在学生以图文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的一和二自然段后,教师让学生展示有关爬山虎的彩色图片。正当学生被爬山虎碧绿、浓密、生机盎然所深深吸引,由衷赞赏,联想翩翩的时候,教师出示爬山虎的仿真枝条……

师:是啊,阳光晒不蔫它,风雨撼不动它,爬山虎以它那盎然的生机,给我们的城市、乡村增添了无数绿色,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好心情。请看,这就是“爬山虎”,我们让它也长在我们教室的墙壁上……(师请学生演示爬山虎长在墙上的样子。学生很快发现它很难“长”在墙上,一脸疑惑)

师(也一脸疑惑):咦,爬山虎顾名思义会爬,而且它一旦爬了上去,就很难能把它扯下来。是什么东西在帮了它的忙?

生:是爬山虎的脚!

师(拿着那根仿真爬山虎):假如这跟爬山虎是真的,它的脚一定能帮它爬上这块墙壁了。

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上好几米的高墙;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不怕风吹雨打,牢牢地在高墙上扎根。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你想用什么词语赞一赞它?

除了“厉害”、“不简单”等等词语,学生大多会说到“神奇”一词。教师可借此词进一步引导。

师: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能这么神奇?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了解它的神奇?

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如:实地考察,以便距离接触;查找课外资料,以研究它的生长原理;钻研课文,因为作者的观察与描写都很细致……

师(商量的口吻):看来,最快的办法就是借助我们收集到的小资料深入地研读课文了。我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到课文当中“寻宝”吧。

学生兴致勃勃地读书、画图、写旁注……教师来到学生身边,与学生一起研读,也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引导性的,帮助学生疏通思路的话语)。在学生不断地有所发现,急于得到别人认同的情况下,合作探究的时机成熟,师于是鼓励学生大胆与同学交流看法,通过多种途径(抓住关键的词句说,画,演等等),达成共识,如有不同见解,要以充分的根据说服对方。在合作探究逐渐成熟之际,教师及时让出讲台和投影仪,让它们成为学生的展示台,从各个角度展示爬山虎脚的“神奇”……

……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篇10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之下.中国现代园林正面临着发展的严峻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外来文化、设计理念的冲击.使中国的现代园林设计失去了传承与特色,没有了园林设计的精神内涵。如何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来优秀的园林设计更好地融糅在一起.在融入全球化中提升中国景观设计同时又体现出中国景观设计的特色,正是中国景观设计师探寻与追求的。本文通过分析宗教对日本传统园林的影响及在精神层面上的阐释.揭示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在精神层面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文化现象总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中心向周边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文化会在被传播地慢慢积淀下来,并在最后一个被传播地得以保存。不仅如此,积淀下来的外来文化会与当地文化在风土环境等条件下融合,形成当地新的独特文化体系。

一、宗教与东方园林

宗教在东方园林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儒、道、释对中日古典园林影响深远。由于中国汉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兼容并包的特点,而形成对外来文化强有力的同化。各宗派相互融会、相互吸收而变异复合,形成独特的东方文化。儒、道、释的思想和艺术修养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很大程度影响了日本园林艺术。我们稍加注意就能发现在园林中,处处隐寓着儒、道、释的诗意,或心灵世界,或人生作为,或山水审美和艺术风格,无不折射出创作者的精神世界。

佛教早在东汉时己从印度经西域传人中国,是为“汉地佛教”。它的教义和哲理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融会了一些儒家和老庄的思想,以佛理而人玄言。作为一种宗教,它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之说对于苦难深重的人民颇有迷惑力和麻醉作用。因此得以广泛流传。佛学作为一种哲理渗透到社会思想意识的各方面,甚至与传统儒学相结合而产生新儒学—理学。道教开始形成于东汉.公元450年前后,中国的道家思想传人了日本。其渊源为古代的巫术、合道家、神仙、阴阳五行之说。中国道教以阴阳变化、天人合一、形神并进为指导思想。讲求养生之道、长寿不死、羽化登仙。中国偏于儒,显现出人世治世的特点和仁者的理想观,日本偏重于佛,以智者的形象带有出世解脱的色彩。中国园林生动形象,表现了乐天爱人的景象,日本园林则是在荒凉孤寂的山林中体现着孤独的禅意和对短暂人生的寂寞思考。

中日园林都基于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也从来都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正是因为道家的这种思想才造就了东方园林体系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园林创作宗旨。目的在于求得一个精炼、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但是,在对待天人关系上,中日园林在创作上的表现手法、思想追求上存在诸多不同。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属于“人”型。人定胜天,人类至上主义。中国园林中的建筑通常是园林中的视觉中心,亭、台、楼、阁、厅、堂、榭、舫等诸多建筑形式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以建筑轴线的延伸而控制园林全局。在园林的总体上使得建筑美与自然美融揉起来,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天人谐和的境界。

而对比来说,日本园林属于“天”型。日本是一个岛屿国家,海洋性气候明显,地处火山、地震、台风多发的地带,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力量使得日本人们认识到生命的无常和自身的渺小。加上道教、佛教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保持这一种浓重的神秘感和崇拜感。所以日本古代的自然观,自然就是可信赖的“神”。在日本的园林创作中,多用自然材料体现原生自然的枯荣和力量。山、水、石、木一直是园林的主角,而建筑不占主要地位。经常采用拟佛拟神抽象的处理手法来表现园林艺术。在对中国文化全盘照搬直接引入的时代,日本在园林创作上仍然表现出自己独有的特色。也许就是因为深深扎根于日本民族意识中的那种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那种对泛神论中众神的崇拜以及对多样事物兼容并蓄的态度所决定的。禅宗主张远避俗世,修身于自然,以天地自然为静,并以之为修身养性之所,以求有所悟,通过“顿悟”、“静虑”、“冥想”得出“无我”或“空”之境。受其影响日木园林逐渐摆脱开诗情画意和浪漫情趣,走向了枯、寂、佗的境界,日本园林用质朴的素材、抽象的手法表达玄妙深邃的哲学法理。着重人内心的精神体现。

二、日本的园林精神

(一)枯庭。日本庭园的特色是把大到大海那样的大型风景,小到身边周围有限的小型风景,从高处、大处着眼,使其融于一园。日本的庭院以描写自然风景为目的,枯庭即枯山水庭园。它是一种利用地形地势建造的庭园,园中无泉池等水景。以石、砂、苔鲜等为主要素材,以砂代水,以石代岛,往往平铺白砂,这种白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经过雨水的洗测,更加纯白、美丽。也许正是这种美感和洁净感抓住了人们的心理,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利用它做出海流、海滨、水畔、水流、水纹等造型,其中放上几块石组象征山岛,创造出一个寂寥的空间,使人进人静思和冥想之中。它作为一门艺术,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仅用白沙和石块,就能做出奔流的大河、幽邃的溪谷,还可以做成飞流直下的瀑布。其背景造型受禅宗的禅界意识和水墨山水画宗表现出来的禅学观念影响颇大。

据说中国战国时代的帝王和贵族们都期望自己能成为仙人,能像仙鹤一样自’由飞翔,像海龟一样潜入深海,并且会长生不老。要像达到此目的,必须饮用仙丹。于是便下令召集各路修道士四处寻找。而仙丹往往在各地的灵山神岳上。在长满青苔的洞窟里,或在遥远的海中漂浮可见的孤岛上。因此,这些永世长存的愿望就作为象征,寄托在如须弥山、蓬莱山、鹤、龟等身上。后来它又作为一种蓬莱神话传说传人日本。这种虚幻的想象以及对它的憧憬,一经传人日本庭园,就出现了鹤龟蓬莱仙境的石组造型。龟石和鹤石是江户时代最流行的枯山水模式,景石有时一个,有时一组,形似龟或鹤。龟鹤作为长寿的象征,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拜。在佛教的宇宙观中,倡导天动说。据说须弥山是被视为伫立于世界中心的高山,相传这是一座了不起的圣山,有九山八海相互环绕,日月均以须弥山为中心旋转。人们就是由此产生灵感,做出了须弥山石组造型。

(二)池水庭院。日本的庭园无论是泉池庭园,还是枯山水庭园,它们的一个大主题就是“大海”。池水庭园的荃本构思在于涌泉、泉水、湖泊、河流等,大概是来源于神池神岛。这与古人包括现代人的居住都离不开生活用水有关。有意识地选择河岸、池塘边或者水源丰富的地方居住,是人们的共识。古代的日本人认为,涌泉里有神,它们往往怀着一种对神的敬畏,虔诚地祭拜泉池。日本国土的}o%为山地,从山涧流出的溪流沿山谷汇成大河。自古以来就具有丰富的水资源。由于河川的水源、湖泊、涌泉形成了神态各异的岛屿,日本的祖先从中看到了神的身影,感到了神灵的存在,于是就用泉池来供奉 降临的诸神。特别对涌泉、清水和流水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情和 憧憬,将其作为水神来崇拜。这大概也是泉池庭园到处可见的 原因之一。人们还建造神社和神社牌坊,作为神体来参拜。在 四面环海的日本有着得天独厚的降雨量,到处可见涌泉、水 井。可以说日本庭园之所以能浓缩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就 是得益于这种优势的地势。在古代日本,有很多有关涌泉水井 的传说。人们崇拜弘法井、姥井、阿弥陀井、婴儿出生后初浴的 水井等,一直把它们作为池神、井神、河神、给水神来敬奉。一 般在庭园内设计的涌泉造型有喷泉、喷水池等,而在书院式庭 园、茶室庭园中则必须有涌泉、水井等。

“一池三山”是从中国传承过去的水处理形式。它表现是虚无缥缈的水中神仙所居住的岛屿景观。关于“一池三山”的来历也有佛家说和道家说两种,佛家说源于须弥山,道家说来源与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壕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三神岛,为神仙居住的岛屿。据说这一传说传人日本是在允恭天皇时期。这种神话传说的核心是道教思想,这种思想幻想到大自然中采集野生的草药,做成长生不老的仙药,喝后就能成为神仙。它的修行方式是在修道、修行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锻炼意志和精神,并借助神灵、神威来完成成仙的修炼。人们希望通过实践体验,进一步领悟而成为神仙,于是就把这些愿望寄托在有形的山石上,用石组来造型,将其引人日本庭园。

在枯山水庭园里,没用利用清泉建造的水流。但是在大型池泉式庭园里,必须建造水流。庭园的水流形式很多,平安时代流行的曲水宴,来源于中国的“曲水流筋”。曲水流筋最初是来自于宗教的诗歌活动。这种活动从中国传到朝鲜,再由朝鲜传到日本。古代中国有这样的例行活动:人们把每年农历3月的第一个巳日当作季节变换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把筋(酒杯)放到河川上,任其顺水漂流,以示拔楔不祥,后来传到日本,发展为“游宴”形式的曲水宴。坐在流水边,趁着漂浮在水面上的杯盏还没流到自己身边时,开始赋诗吟咏,然后举杯痛饮。这种消遣游戏,曾经一时曲水庭园就是因此而兴盛起来的。这种弯曲的小溪称为“曲水”。利用从假山山谷飞流而下的瀑布流水,或把附近河流的清水以及地下的泉水、自来水等引人庭园,建成富于变化、多姿多彩的“大江”、“小河”、“溪流”、“沼泽”等。

(三)茶庭。中唐以后逐渐兴起的品茶习尚普遍盛行。品茶已成为细致、精要的艺术即所谓“茶艺”。宋徽宗曾提倡以“清、和、淡、洁、韵高致静”为品茶的精神境界。然而茶道却大成于日本。中国的茶道传到日本,经日本人民消化、吸收、创造与中国大不相同的茶道文化,目的是修养心性和参禅悟道。日本受到宗教中“神”的影响,出现很多具有象征意义的空间划分的标志。如神社人口处的“鸟居”,同样茶庭中被称为“中门”,神社的“水手”,茶庭的“蹲”,都是一种意念上的东西,表示以此为界,一边是圣地,一边是凡尘。

茶庭庭园在室叮时代后期诞生于京都和奈良。茶庭也叫露地或露路。日本人把茶道融人园林之中,为了进行茶道礼仪而创造了这种园林形式。一般的庭园,都具有观赏、游览、接待的功能,而对于庭园的观赏方法则没有任何限制。一般说来,在茶室庭园,人们相约去茶室往往是为了喝上一杯清茶,身临茶室庭园,感受一种返璞归真的闲寂噶幽雅。一般是在进人茶室前的一段空间里,布置各种景观。步石道路按一定路线,经厕所、洗手钵最后到达目的地。茶室庭园设施齐备,有草庵式茶室的院门,还有把茶室内院和外院隔开的中门,有石制洗手盆,用于茶道仪式的净手,象征着圣洁的泉水,是茶亭的显著标志,有踊口(饮茶的客人在茶室内的出人口)和石灯笼,创造出肃穆清净的环境。通往茶室的路上,沿途都是人工种植的林木,凸起的地方是山坡,涓涓细流是河川。途中经过铺设着许多称为“役石”的石头的地方,那是茶室主人接待重要客人时寒暄的地方。日本人崇拜白然岩石,认为岩石中有神灵附体,是神石,在举行茶事的时候,人们不能大声说话,而用这些岩石的位置、形状、尺寸来起到暗示作用。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追求茶道所讲究的“和、寂、清、静”和日本茶道,使人们容易忘却俗世中的烦恼、私欲,洗清心中的尘埃。昔日,千利休(千家流茶道的鼻祖)建造了草庵式茶院,开创了简朴、清静的日本茶道的纪元。当今很多人尤其是生活在大都市中的人们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往往渴望能够在清新幽静的大自然中体验平淡无奇的生活。走进那掩映在绿色丛中的茶室,那’涓涓细流、清澈的泉水,那典雅、朴素的草庵,那竹篱笆,还有那铺满松叶的院地,都在悄然地把人的心灵净化,显示了“千百妄想抛云外,一身清净万事空”的茶文化心境。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