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诗词全集十篇

时间:2023-04-10 13:44:20

陆游诗词全集

陆游诗词全集篇1

关键词:陆游;汉中诗;词语

陆游作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自古以来便享有盛名。南宋以来,陆游便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与研究,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陆游诗歌的研究有着其不同的认识与侧重点。总的来看,主要有陆游诗歌题材内容研究、陆游诗学理论体系研究及陆诗传播接受研究三个方面。然而,对于陆游诗歌词语的研究却略显不足。

乾道八年,陆游赴汉中王炎军幕参与军务。虽然陆游在汉中的戎马生涯只有短短八个月,却创作出了大量佳篇。前线戎马生活的砺练,令诗人领悟到了“诗家三昧”,使其诗风为之一变。陆游少年时诗风工于藻绘,中年务于宏肆,晚年渐造平淡,而他在汉中从戎的这段时期,正是其诗风由“藻绘”转向“宏肆”的关键阶段。汉中诗诗体无体不备,题材多种多样内容丰富,“这些诗篇,节奏明快,意境幽远,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战斗气息和对山川人文的细腻感情。”所以,一般地说,“汉中诗”指乾道八年从陆游入幕南郑到幕府解散后的30多年所作的300多首全部诗歌,对研究陆游诗风的转变与最终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因此,本文将从陆游“汉中诗”入手,挑选若干有研究价值的词语进行研究论述,以便为我们更精准地阅读、理解陆游汉中诗夯实基础。

一、感激

远望纷珠缨,近观转雷霆。人言水出奇,意使行人惊。人惊我何得,定非水之情。水亦有何情,因物以赋形。处高势趋下,岂乐与石争。退之亦隘人,强言不平鸣。古来贤达士,初亦愿躬耕。意气或感激,邂逅成功名。(《蟠龙瀑布》)

朱东润先生在《陆游选集》中为“意气二句”作注如下:“指出贤达之士,尽管愿意躬耕,但遭遇乱世,激于救国救民的责任感,不得不以天下为己任,有时不期而遇地功成名就……最后四句透出自己志在躬耕,但是因为意气激动,可能不期而遇地功成名就。”朱注主要从陆游的生平事迹和词语本身的意思出发,对“感激”进行释义,看似合理,但在仔细推敲之下,朱先生的注解虽然详尽却不是十分精确。

单就“感激”的义项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感动奋发。如宋 陆游《自唐安徙家来和义出城迎之马上作》:“要令出精神,感激使叫呶。”②感谢。如《水浒传》:“韩存保感激无地,就请出党世雄相见,一同管待。”③有生气。如唐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本诗中的“感激”一词,当属义项①。

当然,除了考量词语本身的多个义项外,我们还应当注意到该词所属的具体语境。这首诗题名为“蟠龙瀑布”,又于蜀中所作,不由得令人想起三国时代的名相“卧龙”诸葛亮。钱仲联先生在注释中对此亦为认同。由此可知,本诗与典故“三顾茅庐”有一定关联。虽说陆游诗歌并不像同时代江西诗人那样具有浓厚的文人气书卷气,但陆诗中亦不乏有大量的用典。尽管“古来贤达士,初亦愿躬耕”一句在字面上说的是“贤达之士”,但陆游其实是用“躬耕”一词暗指这位“贤达之士”正是当年“躬耕陇亩”的蜀相诸葛亮,后四句以孔明的壮伟业绩发起议论,并非一味刻意强调自己。在陆游的诗作中,孔明不仅是陆游的精神楷模,他的事迹更是其用来抒怀言志的诗材。如《游诸葛武侯台》:“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病起书怀》:“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更有说服力的是,汉中一带正是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匡扶汉室的主战场,陆游正是以诸葛亮北伐中原的壮举进行自比。因此,对“感激”一词进行释义,当以诸葛亮的《出师表》为佐证,陆游是因有伯乐礼贤下士(刘备之于孔明的三顾茅庐正如王炎将自己纳入军幕一样),在北伐中原收复两京上有着共同的期望和战略目标而与其意气相期共生死。所以,《蟠龙瀑布》诗中的“感激”一词当以“受伯乐之遇而感动奋发”义进行注释,朱东润先生对此词的解释或有不妥。

二、耿耿

云栈屏山阅月游,马蹄初喜踏梁州。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扬日夜流。遗虏孱孱宁远略?孤臣耿耿独私忧。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归次汉中境上》)

此诗作于乾道八年陆游外出视察敌情后返回南郑的途中。陆游对征西大幕的前途是十分关注的,以一个参议官的身份呕心沥血地为进略中原做着准备工作,事无巨细,皆亲力亲为。然而,朝廷不久就下达了将王炎调回枢密院的文书,陆游进军长安的梦想再一次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

对于诗中的“耿耿”一词,不同版本的陆游诗选均有不同的注释。归纳如下:①心事重重的样子(邹志方:《陆游诗词选》);②忠心耿耿(疾风选注:《陆放翁诗词选》);③心里有事不能忘怀(陆应南选注:《陆游诗选》)。从以上注释可知,注释①和注释③意义相近,乍看之下,注释②的解释更符合我们通常对“耿耿”一词的理解。下文,我将对以上释义进行辨析。

就“耿耿”一词来说,有以下几种义项:①“不安”貌。如宋 陆游《秋旱方甚七月二十八夜忽雨喜而有作》:“嘉谷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②明亮貌。如宋 陆游《除夜》:“残灯耿耿愁孤影,小雪霏霏送旧年。”③长长。如宋 陆游《除夜》:“盈盈耿耿意无尽,月不忍落人忘眠。”④持久、专一。如清 黄宗羲《感旧》:“寒江才把一书开,耿耿此心不易灰。”由此可见,邹注和陆注中的“耿耿”义与义项①相近。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忠心耿耿”的“耿耿”,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释义为“忠诚的样子”。若以此推论,则以上义项皆与疾注中的“耿耿”义不符。

如此便有必要对“忠心耿耿”的“耿耿”一词进行考释。至少从陆游所处的南宋时代起,便有类似于“忠心耿耿”这样结构的词语出现:如宋 陆游《郊行》:“壮心耿耿人谁识?往事悠悠恨未平。”宋 陆游《衢州道中作》:“耿耿孤忠不自胜,南来清梦绕觚棱。”元 萨都剌《回风坡吊孔明先生》:“赤心耿耿天必从,烈火回风山亦赭。”从以上用例中可以看出,“忠心耿耿”、“丹心耿耿”的“耿耿”应是“持久、专心”的意思。结合常识可以知道,“忠诚”、“忠心”两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沉毅、难以轻易改变。譬如“尽忠报国”、“赤胆忠心”、“尽忠竭力”等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均有坚定持久的意思。“所以,‘耿耿’当为‘持久、专一’义,仅释为‘忠诚的样子’、‘形容很忠诚’等都未抓住其实质。”综上可知,疾注中的“耿耿”义当与义项④相近。

全诗讲述诗人在实地踏勘了地势险要的汉中和秦雍后,深感这里是北击金人收复故土的军事战略要地,但一想到朝廷主和派权臣当道,君王意在偏安,尚无北伐中原的意图,最终将坐失良机,忧便不免从中而来。以此而论,“心事重重的样子”义与“心里有事不能忘怀”义相较“忠心耿耿”义更贴切诗歌的叙事背景。然倘若从“忠心耿耿”中“耿耿”的正确释义即“持久、专一”义出发解释,也符合诗义。陆游对金人一贯持以强硬的态度,主张以武力的形式收回故土,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沙场中一显男儿本色。无奈在政见上屡遭主和派抨击而孤掌难鸣,官场上遭政敌弹劾而郁郁不乐,然这些挫折都无法改变他国士的天性,不断借诗歌对朝廷主和派表示强烈不满,这种赤诚的爱国情怀伴随着陆游一生,至死不渝。所以,“孤臣”一词寓意其主张不得朝廷重视之“孤苦”。如此,“耿耿”即为“信念、主张之专一”义,以此表明其誓死效忠宋室,欲执长戈王前驱的心迹。综上,《归次汉中境上》中的“耿耿”一词既可释为“不安”义,也可释作“持久、专一”义,但当从“不安”义更佳。

三、消魂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的诗集在流传的过程中不免因传抄、迁徙、战乱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而遭讹传、损坏甚至佚失,从汉中诗中便可见一斑。汉中诗本有百余首,均收录于陆游的《东楼集》中。可惜的是,《东楼集》亦已失传。而流传至今的三十余首汉中诗,也因保存不当而出现了大量的衍文、脱文和错字。综上,我将就《剑门道中遇微雨》诗中一有字形争议的词语(“消魂”抑或“销魂”)进行辨析。

从以《剑南诗稿校注》为代表的不同陆诗注本对字形的选择来看,大多均选用“消魂”。只有邹志方先生的注本选用“销魂”,并作注如下:“销魂:使人心神黯然。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单从“销魂”一词的释义来看,邹注无疑是正确的,但究竟应写作“消魂”还是“销魂”,窃以为值得探讨。“销魂”一词最早出于《昭明文选》中江淹的《别赋》。邹志方先生之所以认为应写作“销魂”当受到了该词出处的影响,这在他的注释中亦有所体现。

“销”、“消”两字均为形声字,只在于表义的形符不同。《说文解字》对两字的解释分别是:“消,从水,本义作‘尽’解”;“销,从金,本义‘熔化金属’”。因此,这两个字均有“消失”义。至少在汉代以前,这两个字同表“消失、消散”义,且“销”字的使用较“消”更常见;而在汉代以后却恰恰相反,“消”字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使用。如《庄子・则阳》:“是圣人仆也,是自埋于民,自藏于畔,其声销,其志无穷。”《汉书・刘向传》:“夫明者起福于无形,销患于未然。”《汉书・东方朔传》:“销忧者莫若酒。”宋 曾巩《上杜相公书》:“观其不合而散逐消藏,则未尝不恨其道之难行也。”清 洪亮吉《治平篇》:“其间有户消落之家。”

因此,“消魂”、“销魂”两词字形不同的原因是古人在后来的使用中因“销”、“消”同音并共有“消散、消失”义,逐渐用“消”替代了“销”。然就总体来说,古时“销魂”与“消魂”两者可基本通用。到了现代,这两个词的通用范围则趋于缩化,在现代汉语中以“销魂”用得更为普遍,“消魂”并不属于常用词。“消魂”与“销魂”两者在词义上并没有太大差别,只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习惯用法不同。

另外,“消魂”一词在古诗词中的使用一般来说较“销魂”多些。例如唐 周朴《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宋 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 张元干《石州慢》:“天涯旧恨,试看消魂几许?”在古诗词中用到“销魂”的比较少,如唐 杜甫《入衡州》:“销魂避飞镝,累足穿豺狼。”宋 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由以上分析可知,“销魂”与“消魂”两者的意义相同,都表示“伤感或快乐到极点”,并往往多用来表示悲伤愁苦的感情。在古诗词中,“消魂”一词出现的频率要远高于“销魂”。

再看陆游本人的习惯用法。通过查找,陆游在其诗词中更习惯使用“消魂”一词而并非“销魂”。如《夜与子y说蜀道因作长句示之》:“忆自梁州入剑门,关山无处不消魂。”《大寒出江陵西门》:“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次韵师伯浑见寄》:“穷乡久客易消魂,短发秋来白几分。”《沁园春》:“消魂处,是鱼笺不到,兰梦无凭。”《浪淘沙》:“清泪怕藿恚各自消魂。”

综上,从“销魂”、“消魂”两个词语在不同时代的习惯用法、两词在古诗词中使用的普遍程度以及陆游个人的诗歌创作习惯等三方面综合起来考虑,本诗中有字形争议的词语应当写作“消魂”而非“销魂”。

结语

今人在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时,总会存在着诸多困难,因此必须对古代文学进行认真的1校注。陆游一生创作了万余首诗,现存的也有九千三百多首,历代研究资料之多、成果之丰亦实属罕见。但令人遗憾的是,现代学界对于陆游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其诗歌的思想内容、诗歌创作特色及诗歌传播接受等方面的研究,却忽视了作为诸多研究基础的“校注”研究。只有不断地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多做文章、努力创新,陆游研究才能在现代学术体制下焕发出新的活力。(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

注解:

① 本文所引陆诗均出自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陆游诗词全集篇2

关键词:陆游;姑恶诗;主题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009-01

姑恶,是一种野鸟,其名源于它的叫声。《本草纲目》云:“今之苦鸟,大如鸠,黑色。以四月鸣,其鸣曰苦苦。又名姑恶,人多恶之,俗以为妇被其姑苦死所化。”因为其叫声凄凉悲惨,所以民间盛传恶姑鸟是媳妇被婆婆迫害死后所化。历姑恶鸟的诗不胜其数,其主旨大多不离姑婆关系,或为媳妇叫冤,或斥诉媳妇。宋代最早写姑恶诗的是苏轼,其《五禽言》为媳妇抱不平,认为媳妇的死是婆婆凶恶所致。其次是范成大《姑恶诗》,此诗是站在婆婆这一方的。明清的姑恶诗更是不可枚数。而陆游作有姑恶诗十四首,数量较多。这一现象引起学者的关注与讨论。有学者认为陆游姑恶诗是陆游感于唐琬被逐之事而作。如周作人《姑恶诗话》云:“放翁恐怕因为有沈园的事,故不好来做正面的文章,然而那样地做却似于更有幽怨之意了。”齐治平也认同这种观点。陆游诗选注亦多认为姑恶诗与唐琬相关,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曾有学者认为陆游身处宋学教化的时代,即使对于唐琬被逐之事不满与无奈,也不会在诗中对其母以“姑恶”相讥。而且,陆游姑恶诗多作于其母逝世多年后,更不会如此。众说纷纭,各持一辞。

笔者认为陆游十四首姑恶诗中,确有一部分是感于唐琬被逐之事而作,但不能一概而论。陆游最早的一首姑恶诗――《夏夜舟中闻水鸟声甚哀若曰姑恶感而作诗》,清代姚范、李元春与近代学者顾佛影皆评析过此诗,都认为此诗与唐琬被逐有关。而钱仲联认为此诗是因陆游政治不得意,有感而作。此诗作于五月,此年春天,陆游曾写过《沈园》二首,可见陆游对于唐琬之事,仍久久不能忘怀。春天游沈园,夏季作此诗,两首诗的内容应该有一定的联系。再者此诗详尽叙写一位,尽其所能地侍奉婆婆,而最终仍不得其欢心,被遣出门。叙述之详,是陆游其它姑恶诗所没有的。且所叙之事,与唐琬之事颇像。故笔者认同大多数论者的观点,此诗应是感于唐琬之事而作,并非是感于政事而发。我们试着分析几首陆游的姑恶诗,便可清楚知道陆游的姑恶并不全与唐琬有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主题:一是描写山阴的乡村景色及田园生活。陆游的姑恶诗都是退居山阴时所作,如《春晚杂兴》,此诗描写田园事物,如蒲丛中的姑恶、密树丛中的杜鹃、山茶、村酒等。二是表达了陆游欲渔隐,不理尘世的思想。如《晨起》,从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来看,陆游作诗时的心情忧闷。而诗后所谓的买渔衣,则是有归隐之意。陆游作有二十多首“渔隐”词,所表现的是欲摆脱世间所有烦恼,希冀不得志而受伤的心灵在山水中得到一些慰籍,如《渔父》、《长相思》等。三是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且感叹光阴逝去。这一主题的诗作较多,如《夜坐水次》体现了作者身处僻乡,但是心仍在战场。诗中的姑恶声,只是作为乡村环境描写的一部分,烘托渲染了诗人心中的不平与无奈。正如疾风所说:“诗人虽寂处山乡,仍念念不忘国事。”同时于北山也认为此诗:“足见志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一类的姑恶诗实是作者爱国之心的表现。此类姑恶诗还有很多,如《南堂坐》,此诗后两句,诗人以大鹏自比,虽心界高远,但是只能“徒营营”,而“秋虫春鸟”即指鹎与姑恶鸟,虽不是同类,但也为诗人而“鸣不平”。又如《夜雨》,诗中极笔墨之至,渲染了作者所居之处的简劣。又写萤火虫欢喜地相互追逐与姑恶鸟哀怨的叫声,一喜一悲,反衬作者悲凉的心情。“终碌碌”一词体现自已不被重用,碌碌无为,而即将终老一生。此诗充满感叹时光飞逝的悲哀。再如《五更闻雨思季长》,高利华认为:“诗是在特定时期写下的,彼时年老体弱,回首往事,故交零落。今天的寂寞冷落与往日的豪壮风发相形,好梦难成,难免不伤感心苦。”此笃实之说。纵观以上几首姑恶诗,皆与唐琬被逐之事无关,可见陆游的姑恶诗的思想内容并非是单一不变的。

陆游为何钟情于姑恶这一个意象呢?推原其故,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与陆游居住的自然环境有关。山阴是南方水镇,其生态环境适合姑恶鸟生存,陆游在经常可见姑恶鸟的踪影。其次,姑恶鸟的哀鸣声,易引诗人的联想。最后,由于唐琬之事,陆游可能对于姑恶鸟更加留心。鉴于以上几种可能性,陆游的姑恶诗数量较其它诗人更多,且内容主题亦呈现多样化。

参考文献:

[1]周作人.周作人散文(第二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2]参见高利华.越文化与唐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陆游著,疾风选注.陆放翁词选[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58.

陆游诗词全集篇3

关键词:陆游;唐婉;诗词;爱情悲剧

“有了英雄至性,才成就的儿女心肠;有了儿女真情,才做得出英雄事业。”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他的一生正是这句话最好的印证。

陆游一生壮怀激烈却坎坷曲折。在仕途上,一心报国,却遭朝臣嫉恨;爱情上,多情多意,却被迫休了爱妻唐婉而遗恨终生。

陆游在人生最紧要的两件大事上政治与爱情上面,同样表现了恒久的执着。陆游至死有两个没有解开的情结,一是收复河山,二是怀念唐婉。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时年34岁的陆游步入仕途,在半个世纪的宦海生涯中,他魂萦梦系的都是收复中原。尽管他官职不高,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只要有机会,他都要上书言事。

陆游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时局变化,甚至睡梦中也不忘收复失地,“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一旦有胜利捷报,他便涕泪满颐,欣喜若狂。

但是,南宋统治集团醉生梦死,苟且偷安,全不以社稷为意,先后与金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绍兴和议》、《隆兴和议》,积极抗金的岳飞、韩腚斜簧保韩世忠、张浚等被罢黜。眼看着恢复无望,陆游悲愤地写下“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重泪痕”,“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等诗句。

1210年,85岁的陆游撒手尘寰,赍志长逝,中原仍未恢复。易箦之际,他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梁启超读陆游那些悲壮激昂的爱国诗章时,曾称他为“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岂料沈园诗篇又展示了这位亘古男儿也知儿女情长之趣,陆游除了一腔爱国情怀,还有对表妹唐婉一生的牵挂。

陆游的作品多为抒发其其爱国情怀的,少有一些描写儿女情怀的爱情诗词。但他仅有的几首诗词中所表现出的正是他难以忘怀的年少时的爱情悲剧。

1143年,19岁的陆游迎娶与自己青梅竹马的表妹唐婉为妻。唐婉是美丽、温存、多情而有才的女子,陆游的母亲是唐婉的姑妈。这本应是一对美满的新人,两人亲上加亲,恩恩爱爱,生活美满。但是陆游母亲偏偏对这个儿媳不满意 ,一说是认为陆游迷恋唐婉,“惰于学 ”,影响前程,但从陆游诗句“所冀妾生男”看,主要因为唐婉婚后久未生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陆母要儿子休妻再娶。陆母“数遣妇 ”,要陆游休了唐婉。陆游既舍不得妻子,又不敢违抗母亲,就在外边买了一所宅子,时时和唐婉相会。最终被陆母发现,在陆母干涉下,他终于休了唐婉。其后陆游续娶蜀郡人王氏,唐婉改嫁赵士程。

陆游24岁时和王氏生了长子子爽,26岁时生次子子龙,27岁时生了三子子修。他的家庭生活外表看来还是美满的,可失去唐婉的心灵创伤却无法治愈。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的沈园重逢,在二人心中激起巨大波澜。终因这次相会,留下了千古流传的《钗头凤》。陆游的诗写得慷慨激昂,可词却流传不多,只有这首《钗头凤》因陆游与其表妹唐婉的故事在后世广为流传。因此故事而得以流传至今的还有沈园。沈园,伤情之园。一个宋朝的园林,能够一代代传下来,到今天还依然有名,也许只有绍兴的沈园了。沈园的出名却是由一部爱情悲剧引起的。诗人陆游和表妹唐婉在园壁上题写的唱和词《钗头凤》便是这段悲剧的见证。

沈园在山阴城东南四里处,禹迹寺之南,是当地的名胜。相传3月5日是禹的生日,禹迹寺游人纷至,成为节日。这天陆游来逛禹迹寺,并到附近的沈园游玩。恰巧唐婉、赵士程也在沈园踏青。二人相见,千言万语无以诉说,只有默默地分开。一会儿,唐婉让人给陆游送来酒菜。陆游感慨万千,在沈园壁上题词一首: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碰掮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

这就是凄美哀婉、感伤千古的爱情绝唱《钗头凤》。有好事者抄而传之,为唐婉所见,乃和一阕其词云: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就在陆游与唐婉沈园一见后不久,唐婉抑郁而死。陆游年轻时代的爱情婚姻的悲剧,在他的内心深处留下了不可愈合的创伤。

《钗头凤》一词也是对他的爱情悲剧的一个描写。尽管一个人一生中可能有不止一次的恋爱,但刻苦铭心的对象应该只有一个,而且是无可替代的。爱情无疑占着人生极大的分量。连陆游这样伟大的爱国诗人也一样久久不能忘怀。陆游与表妹唐婉婚后感情很好,唐婉自幼熟读诗书,琴棋书画样样娴熟,与陆游即是爱侣又是知音。可是婆婆不满这个儿媳,威逼自己的儿子离婚。《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重演,令陆游内心万分痛苦。他不忍母亲伤心,只好让唐婉搬出去住,但两人仍秘密往来。后被母亲发现,断然逼他两人从此断绝来往,唐婉不得已,听从家命改嫁他人,陆游也另娶了她人。

陆游诗词全集篇4

论文摘要:激情的抑制和消退以及与此相关的高华绚丽的诗歌风格的消失是从唐诗转向宋诗的重要表征,而陆游诗中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前妻的沉痛追念,于国于家构成其诗歌情感最强烈的两翼,抒情方式有回归李白、杜甫的趋向,这对过于冷静、内敛的北宋诗风是一种反拨,在宋代诗歌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陆游在宋代诗歌创作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刘克庄称其为“过江后一人”(《题放翁像二首》),赵翼甚至认为“宋诗以苏陆为两大家、一而不知陆实胜苏也”(《瓯北诗话》),在这样的评价中已注意到了苏、陆诗歌的差异性。其实,推而言之,陆游的诗歌和以苏轼为代表的北宋诗歌的确有了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在诗歌强烈的抒情性上,陆游的诗歌堪称宋诗中的“另类”。

吉川幸次郎先生在认真考察唐宋诗的抒情流变趋向后说过“在陆游的诗中,有一种对于往往过于冷静的北宋诗风进行反拨的倾向……抒情的复活是通过这个大诗人的行动型性格才结出果实的”。的确,北宋诗歌的发展在唐诗之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面目,从唐诗到宋诗,激情的抑制和消退以及与此相关的高华绚丽的诗歌风格的消失是很明显的一个现象,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宋诗是作为对唐诗的反题而出现的”。宋代诗歌抒情趋向出现这样的转化,首先根源于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和生活态度。在北宋,严峻的边防形势和激烈的新旧党争都使得士大夫诗人很难保持唐人那种热烈张扬的性情,再加之老庄淡泊无为的思想的复归和禅宗随缘任运思想的流行,宋人的精神面貌和人生态度更趋于理性、沉稳、淡泊,“宋代文人的生命范式更加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动,而臻于成熟之境”。于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成为宋人激赏的人格范式,正如洪迈在《容斋随笔》卷十四中所作的形象描述:“士之处世,视富贵利禄当如优伶之为参军……见纷华盛丽,当如老人之抚节物……遭横逆机,当如醉人之受骂辱,耳无所闻,目无所见,酒醒之后,所以为我者自若也,何所加损哉?”这样的文化性格和生活态度与唐人相比是沉潜内敛得多了,反映在诗歌创作中,就少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式的得意,也少见“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式的痛苦呼喊,情感抒写中避免了大悲大喜的过激倾向。

另外一方面,北宋诗歌情感抒写的转向也与宋人对诗歌这种文体的重新定位有关。词在晚唐五代的兴起和渐趋成熟.为宋人私人化感情的抒泄提供了一种最为适宜的形式.而诗文的政教色彩和正统地位更加突显出来.作为显示正统士大夫身份学养襟怀的诗文作品中有效的收敛了大悲大喜的肆意泛滥也正在情理之中。在北宋欧阳修的诗作中,这一特点已很明显,如其《戏答元珍》写于贬滴之中,这样的题材如放在李白、韩愈这样唐代大家的手中,不知会激起多么深重的身世悲慨、引发多么巨大的情感能量。在欧阳修这里,虽有滴居山乡的寂寞、怨愤、伤感,但是情感的处理却极为平稳内敛,“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滴岂能来”(欧阳修《黄溪夜泊》),一种旷达以待、宠辱不惊的士大夫人格风范已经成形。所以,真正的宋诗的面目是在欧阳修及他的“左右骏”苏舜钦、梅尧臣这里才显现的。

对宋代诗歌抒情趋向的这种转化,后世评价中往往与唐宋诗之争纠结在一起,褒贬不一,但如果从诗缘情这一命题出发,宋诗以理节情虽然创立了不同于唐代诗美的另一种诗歌美学范式,但激情的消退最终使得北宋诗歌走人书斋,专注于诗技的研练却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一背景下,陆游诗歌对冷静的北宋诗风的反拨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特别是在南宋中后期“暖风燕得游人醉,便把杭州作汁州”(林升《题临安邸))的浮靡世风诗风中,陆游的爱国主义诗章中强烈的爱国情怀抒发无异于黄钟大吕,正如梁启超所言:“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读陆放翁集》)。

其实,南宋诗歌“抒情的复活”并不始于陆游。靖康之难的爆发,对于养尊处优的北宋文人士大夫无疑是天崩地裂的巨变,徽、钦二宗被金人所掳,极大的刺伤了宋人的民族自尊心。在这样的国家变乱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优雅姿悉已不可能保持,很多诗人带着国破家亡的彻骨之痛颠沛流离,在这种环境中的诗歌创作便撼弃了北宋那种沉静脱俗的面目,有了大悲大喜或悲喜交加的抒写,特别是江西诗派的几位重要诗人的创作变化值得关注。陈与义,这位位列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的诗人,经历了乱离之后,抛弃了江西诗派的家法,真正的从精神实质上学习杜甫,感时伤乱,优国优民,如其《伤春》,堪与杜甫《春望》比美。感时抚事,悲喜交加,诗情的优愤深广已和南渡前的平稳内敛大不一样了,所以,杨万里认为陈与义后期“诗风已上少陵坛”(《跋陈简斋奏章》)。其他的如吕本中、曾几等人的诗歌创作也有类似的变化,而曾几作为陆游学诗人门的师长,其“一饭不忘君,殆与杜甫之忠爱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茶山集》)的强烈的爱国情怀对陆诗抒情性的形成是意义深远的。

陆游诗歌强烈的抒情性的形成一方面根源于时代、家世。陆游生于靖康之难前夕,随其父陆宰辗转流徙,饱经战乱之苦。“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三山杜门作歌》)。父亲陆宰是一个学者和藏书家,同时也是一个坚决的主战派,所以陆游回忆说:“某少长矣。一时贤公卿与先君游者,每言及高庙盗环之寇,乾陵斧柏之优,未尝不相与流涕哀坳,虽设食,卒不下咽,引去,先君归,亦不复食也”(《跋周侍郎奏稿》)。幼时“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皆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诩戴王室”(《跋傅给事贴》)。另外,陆游所师从的曾几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略无三日不进见,见必闻优国之言”(《跋曾文清公奏议稿》)。现实的苦难、家教、师教对陆游思想影响都非常深刻,使他从小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雄心大志,并激励陆游终生为恢复大业鼓与呼,由此而产生了感人至深的大量的爱国主义诗歌。

另外一方面,陆游的个人性情以及在南郑前线的一段火热的军中生活与其诗歌抒情风格的形成关系很紧密。陆游的诗歌创作道路与其生平经历相适应,按照清代赵冀《瓯北诗话》的说法,陆游诗歌有三变,即少工藻绩,中务宏大,晚造平淡。陆游学诗。与当时多数人一样,从江西诗派人手,童年喜读吕本中的诗,私淑吕氏,从十八岁开始,又师从曾几,但其富于浪漫情趣的性格却是江西诗派昏法拘束不了的,所以一旦外在环境的激发,其诗就以明朗瑰丽的语言、悲壮磊落的情调,发为激越豪迈的声音,自成一家。人蜀以后的经历就证实了这一点。乾道六年(1170),陆游被起用为夔州通判,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八年人蜀生活。在陕南南郑王炎幕府中,在这宋金交界之地,陆游过栈道,人剑阁,奔驰各地,与前方战士同射骑、出猎、饮酒、彩舞、警惕敌情、枕戈待旦,度过了一段火热畅情的军中生活,从而写下了大量慷慨激越的爱国佳作。从戎南郑,找到了最适合陆游情感性情的宏肆奔放诗歌风格,是对其才华的解放,达到了“不摄江西篱下迹,远追李杜与翱翔”(姜特立《陆严州惠剑外集》),所以陆游大量的爱国主义名篇都产生在这之后,如《金错刀行》、《关山月》、《胡无人》等,为了纪念这段难忘的生活,他把平生诗文集分别命名为《剑南诗稿》和《渭南文集》。也就在这个时期,真正的形成了其诗歌强烈的抒情性,把南宋初就已出现的“抒情的复活”倾向推向了高潮。

陆游诗歌的题材广泛,“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人诗”(赵冀《瓯北诗话》),但从其抒情的强度而言,爱国主义情感抒写无疑是其诗歌的最强音,贯穿其一生的作品,至死不渝。八十一岁高龄时仍然慷慨高歌:“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临终绝笔诗《示儿》念念不忘的仍是抗金恢复大业:“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但陆游并没有停留在抒发内心优念家国的思想感情之上,或者停留于从旁观者角度指点责令当权者和将土去抗金光复中原,他要求自己直接投人到火热的对敌战斗中,以身许国,“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擎”(《夜读兵书》),表现出为国献身的壮烈情怀,这在唐代边塞诗中反复赞颂的精神在南宋的陆游诗、辛弃疾词中得到了有力的回响。所以,在陆游的诗中常可看到其不甘以诗人终老的抒写,如《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人剑门"。令人落魄“消魂”的乃是诗人此时从汉中业已解散的王炎幕府赴成都范成大幕府,就此结束了火热的军中生活,诗中蕴含着对失地未收,报国未成,并不甘心充当行吟驴背的诗人的复杂矛盾心情。陆游称自己“本意灭虏收河山”(《楼上醉书》),而只是在失意之后,“蹭蹬乃去作诗人”(《初冬杂咏》),所以他在诗中始终以一个抗敌志士的身份去为恢复大业抗争呼号,这就是在绍兴和议后,宋金对峙渐成定局,文坛上爱国主义呼声渐弱的情况下,陆游仍能高唱爱国主义旋律的重要原因。陆游所担心的是“后人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咨磋!”(杨大鹤《剑南诗钞序》引)。所以杨大鹤说:“放翁非诗人也·一论其世,知其人,考其志,以放翁为诗人而已可乎?知放翁之不为诗人,乃可以论放翁之诗”(同上)确为精辟之见。

其爱国主义激情的核心是“王师北定中原”,所以一部《剑南诗稿》处处“皆寄意恢复”(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直抒者如《金错刀行》:“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策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磷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个人的功业热情、幻想源自于对恢复大业的坚定信念,风格雄肆奔放。陆游这种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除直抒之外,还渗透在各种题材之中,正如《唐宋诗醇》卷四二所评:“其感激悲愤、忠君爱国之诚,一离于诗,酒酣耳热,跌宕淋漓。至于渔舟樵径,茶碗炉熏,或雨或晴,一草一木,莫不著为歌咏,以寄其意。”

与陆游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相伴随的是志士失路之悲,在情感强度上与其爱国热望抒发是等量的。陆游所处的朝代,绍兴和议订立,宋金对峙已成定局,恢复的希望已经渺茫,庙堂之上文恬武嬉,讳言用兵,屈辱苟和,划疆守盟已成为基本国策,在此局势下,必然地造成了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悲剧:“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荤金絮输胡羌。夜夜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所以陆游诗中多写壮志难酬之悲愤,如《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龚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从中可看出陆游所经历的乃是一个由激昂到消沉的时代,其对恢复事业也由追求而幻灭,塞上长城的自许被投闲置散,无所事事的命运暗暗消磨了,只余下对诸葛亮的一腔企羡。这种沉重悲愤的心情是当时社会政治的典型反映。

陆游的一生,与抗金恢复大业紧密相连,所以其诗歌的题材内容有着强烈的现实政治色彩,但是,其诗中执著的爱情歌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陆游诗歌中,能够与其抒写许国之心与未酬之志的作品情感执着强烈相类的,是他为前妻唐婉所作的爱情诗。因为这两种情感,不管是其爱国主义情感还是对前妻的追念,都是至死不渝的,于国于家恰好构成陆游诗歌情感最强烈的两冀。直到临死前一年,他还有诗作追怀悼念这一段往事:“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春游》四首),其中最有名的是庆元五年(1199)诗人七十五岁时写下的《沈园》二首:

城上抖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甘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纬。此身行作稚山土,扰吊遗踪一演然。

时隔四十多年,年逾古稀的诗人故地重游,还是禁不住清然泪下,可见此情之深挚,所以近人陈衍在《宋诗精华录》卷三中说:“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与此相类的“绝等伤心之事”,在苏轼那里我们看到是在词这种形式中表现出来的,如其《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陆游则更愿意把它置于诗中来抒写,所以才留下了这样“绝等伤心之诗”,说明陆游在诗歌创作观念上并不象北宋诗人那样排斥对过激情感的接纳,也不着意于在诗中保持理性沉稳的优雅姿态。

人们习惯性的把陆游与杜甫、李白相提并论,有人喜欢把陆游比为杜甫,称誉他的诗为一代“诗史”,同时也有人把陆游呼为“小李白”。其实,陆游诗歌并非机械摹仿李白、杜甫,而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性色彩,所以“其声情气象自是放翁,正不必摹仿李杜”(李兆元《十二笔舫杂录》)。陆游对李杜两家的诗歌创作方法是进行了有意识融铸的:“吏部仪曹体不同,拾遗供奉各家风。未言看到无同处,看到同时却有功”(《与儿辈论李杜韩柳文章偶成》)。他所吸取的是杜甫的忠爱缠绵、优时伤世的现实感怀,形成其沉郁悲壮的诗风;吸取李白的奇情壮思、纵横患肆的抒情气势,形成其诗歌掉厉风发、豪迈激越的一面,而舍弃了杜甫叙事诗的情节性和李白诗歌光怪陆离的奇情幻景。

从以上论述中可看出,陆游诗歌抒情方式有回归李杜的趋向,而与北宋诗人显现出差异性,其实质乃因陆诗与李杜诗一样,都是以激情作为诗歌底蕴,而且在激情的流走方式上兼具了李杜诗的豪迈奔放和沉郁悲壮。所以,陆游的爱国主义诗歌在艺术风格上最大的特点是兼具沉郁悲壮与豪迈激越,这两种风格都本于胸中对“征战恢复之事”的激情和坚定信念,当这种激情受制于现实环境的压抑时,便形成沉郁悲壮的风格;而当这种激情冲决现实的束缚时,便形成其飞动激越的诗风。所以陆游在反映现实的诗篇中,呈现出高度的概括性和抒情性,如《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诗中三幅画面相互映照,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爱憎。同时,揭露了南宋社会复杂而尖锐的矛盾,也揭露了这错综的矛盾的关键在于下诏和戎,苟且偷安。诗作把巨大的现实内容压缩在12句诗中,舍弃了具体的情节,层与层之间感情跳跃性很大,深沉激愤,悲慨苍凉。另外如上所举《书愤》一诗,还有如“公卿有党排宗泽,帷握无人用岳飞。”(《夜读范至能<揽舍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其五)等都能体现陆游诗歌把强烈的悲该寓含在现实政治内容的概括之中,形成了诗歌沉郁悲壮的艺术风格。

但是,在陆游抒写抗金恢复之志的诗篇中,语言雄肆奔放,多用壮语,慷慨悲壮,激越飞动,如(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醉人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手袅逆贼清旧京。金印煌煌未人手,白发种种来无情。成都古寺卧秋晓,落日偏傍僧窗明。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常作寒盆鸣,兴来买尽市桥洒,大车磊落堆长瓶。豪竹哀丝助剧饮,如巨野受黄河倾。平时一滴不人口,意气顿使千人惊。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空有声。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该诗被人推为陆游诗的“压卷之作”(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其雄放态肆的语言风格与李白《将进酒》相类。陆游被称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其诗歌语言技巧渊源各派,显示出风格的多样性,但与李白相类的这种语言风格无疑是最适合抒写其内心抗金复国的激情壮怀的。

陆游诗词全集篇5

11月7日,“北京传统文化演出季”拉开序幕。本次活动由北京市宣武区人民政府、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联合主办。“演出季”历时14天,共计约60场风格各异的传统演出,包括老舍茶馆、湖广会馆、天桥剧场、梨园剧场、鑫融剧场、德云社、万胜剧场、张一元茶楼、云龙茶楼、宣南书馆在内的10余个演出场所参与演出活动。11月7日、8日两天的开幕演出是由辽宁省演艺集团公司精心打造的一台民族音乐艺术精品《女儿风流》。本次传统文化演出季的闭幕演出在11月20日举行。

此次演出季根据不同市场对象进行票务销售,还提供了家庭套票、旅游团队、青年特价、老年专场等多种选择,为群众更多参与更多体验北京传统文化提供了展示和推介的平台。(京波)

纪念陆俨少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在京举行

今年是已故国画大师陆俨少诞辰100周年。为了缅怀这位艺术大师,展示大师的艺术成就,近日,由浙江省政府、中国文联主办,中国美协等单位承办,陆俨少艺术院协办的“陆俨少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历经上海(6月26日)、南京(7月10日)两地巡回展览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迎来高潮。

此次北京站的活动,特意精选出了陆俨少上世纪50―60年代、70年代、80―90年代三个不同时期的精品力作150余幅,充分、完整、全面地展示了陆俨少一生的创作历程和艺术风貌。同时北京站的活动,还将邀请郎绍君、薛永年、范迪安、邵大箴、万青力、水天中、洪惠镇、严善醇等一批美术界名人,开展相关学术研讨活动。

日前在北京站举办的《陆俨少全集》首发式,也是本次百年陆俨少系列纪念活动的重头戏。(金波)

商丘举办华商文化节

11月6日,2008中国商丘国际华商文化节在河南商丘华商文化广场开幕。以“弘扬商业文化,促进开放合作”为主题的本次文化节由河南省政协、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河南省商丘市人民政府承办,文化节期间成功举办了国际华商论坛、经贸洽谈与项目签约、商丘改革开放30年成就展等活动。尤其是开幕式上举行的以忆商祖、颂商文、树商德、铸商鼎等为内容的华商始祖拜谒大典,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反响。出席的领导及华商代表向华商始祖王亥像敬献花篮,河南永煤集团、神火集团的代表点燃了华商始祖雕像前的长明火,象征中华源远流长的商之火长明不灭。华商文化节的举办旨在弘扬中华商业美德,构建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的现代商业美德体系,增强海内外人士对商丘的关注度,把商文化资源打造成品牌。(贾建峰 一欣)

诗评家杨四平获“荣誉博士”

第28届世界诗人大会日前在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市召开。在会议安排的诗歌论坛、诗歌朗诵、诗集推介等活动中,活跃着多位中国诗人、诗评家的身影。其中来自中国安徽的著名诗评家杨四平,荣获“荣誉文学博士”学衔。

据悉,世界诗人大会每年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举行,闭幕式上会给对诗歌作出突出贡献的诗人、诗评家颁授“荣誉文学博士”“荣誉人文学博士”学衔。 (闻新)

诗歌集《心潮》出版

近日,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乔布英老人出版了诗歌集《心潮》。这部诗歌集是他多年生活的真实记录,在喧嚣的世界里平静地叙述着一个人对社会现实的真挚理解。乔布英,1939年生,中国档案学会会员,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会员,曾任鄂尔多斯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现任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副会长。多年来撰写了大量论文、诗歌和歌曲(作曲),在国家、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多次获奖。(张璐)

第二十二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在南阳举办

近日,由中华诗词学会主办,南阳市委、市政府承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在河南省南阳市召开。 岳宣义、郑伯农、谭博文和南阳市领导褚庆甫、姚进忠、李中杰、赵金文等出席了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百余位诗友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研讨会举办期间,各位学者、诗人就诗词理论与创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同时还考察了南阳市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闭幕式上,郑伯农和谭博文代表中华诗词学会向南阳市赠送匾额“民睦诗昌”,祝愿该市明天更加美好。(欣闻)

北京诗词学会喜庆二十华诞

11月15日上午九时,纪念北京诗词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大会在北京京民大厦举行。何鲁丽、张健民、杜德印、郑伯农、刘征等参加了相关活动。大会由北京诗词学会会长段天顺主持。北京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桂兴作了工作报告。

二十年来,该会在普及中国古典诗词知识、繁荣诗词创作、培养诗词人才、弘扬主旋律、讴歌时代精神、服务北京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两次被评为北京市“先进社会团体”“先进民间组织”。(欣闻)

第六届中国海鲜美食文化节开幕

由中国烹饪协会与舟山市人民政府主办,舟山市旅游局承办的舟山群岛・第六届中国海鲜美食文化节,于2008年11月在舟山举办。本届美食节的主题是“中国海鲜?吃在舟山”。为营造气氛、推动节庆与市民的互动,10月底、11月初分别推出了“中国海鲜之都”海鲜家常招牌菜PK赛、剥虾快手擂台赛等活动。同时启动“中国海鲜之都”图案标识征集活动,开通“中国海鲜之都”网站。

中国海鲜大餐争霸赛于11月6日在海中洲海鲜美食城举行。来自全国沿海省市的7个代表队、舟山东道主的1个代表队共8个代表队参加角逐。据笔者了解,舟山市经营舟山海鲜的餐饮企业2500家,星级饭店、社会饭店、海鲜排档、“渔家乐”等推出不同形式的舟山海鲜菜,游客可以品味不同风格的舟山海鲜菜肴,当地海鲜餐饮企业在舟山随处可见。(杨子平)

话剧《于无声处》30年后重登北京舞台

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重排的话剧《于无声处》于11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首都剧场上演。这部话剧由宗福先编剧,苏乐慈导演,1978年9月在上海工人文化宫正式演出,1978年10月在北京演出后,全国的许多剧团先后上演了这部戏,成为中国话剧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经典作品。

这部戏曾被誉为“新时期话剧的发轫之作”,与《暗恋桃花源》《倾城之恋》等并列为十大经典话剧之一。时隔三十多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再次排演,以此向改革开放30周年献礼。这次的重拍沿用了富有戏剧张力的故事,情节几乎没有改变,只是表演方式和舞台处理上更加侧重人物的情感表现,力求展示在特殊的年代中人们真实的情感状态。为了再现三十年前的舞台风貌,这次的舞台设计采用了完全写实的风格。(一欣)

线装书局推出《诗词之树》

陆游诗词全集篇6

摘要:《文赋》成书于是陆机四十岁左右的年龄,经历了文坛上的三次高潮(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和太康文学),期间很多优秀文人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陆机所在的时代,文学从政教功利意识向纯文学意识转变,《文赋》比较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文学创作和艺术构思的问题,对促进文学独立观念的形成,突出文学以审美为基本形态的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对文学审美标准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绮靡;创作;审美标准

一、“绮靡”的文学创作标准

陆机在《文赋》中说到“诗缘情而绮靡”,对作为独立文学形态文体――诗歌提出了审美化的要求。“绮”原意为素地织有花纹的丝织品,“靡”意为华丽美好①。陆机的诗歌创作和诗文评价以“绮靡”为审美标准,《文赋》②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主张:

其会意也尚巧,其遗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声之相宜

陆机在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中也践行了文学作品应当“绮靡”的主张。钟嵘对陆机的才华有着很高的评价,他评陆机诗词创作源于曹植,追求形式美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意识体现的重要表现,也就是说陆机自己的诗文作品当中大都体现出言辞富美的特点,虽然在时代文风影响下不免矫枉过正,过分追求文辞的堆砌导致了冗繁的缺点,这一点也导致陆机的作品颇为后世所诟病,但陆机的作品追求字词的细致安排,工与雕琢,这一特点不但受到了极大地重视,并且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绮靡”陆机诗歌创作中的表现

(一)“拟古诗”更具文学性

《古诗十九首》是早期流传于民间的诗歌,具备了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陆机作十二首拟古诗,大多数内容和结构和原作较为类似,虽为蹈袭原作,但是也反映陆机自觉的文学创作主张,无论是在诗歌技巧还是叙事情感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更加讲究用词。以《迢迢牵牛星》和《拟迢迢牵牛星》③为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昭昭清汉晖,粲粲光天步。

牵牛西北向,织女东南顾。

华容一河冶,挥手如振素。

怨彼河无梁,悲此年岁暮。

彼无良缘,焉不得度。

引领望大川,双涕如沾露。(《拟迢迢牵牛星》)

这两首诗在内容和结构方面都基本一致,但是风格和词采上都有较大的差异,原诗整体语句简洁,通达易懂,以陈述的方式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拟作中不但词采丰茂,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如原诗首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只是客观展现了牛郎织女之间的遥远距离,“迢迢”表现距离,“皎皎”将银河具象化,以水的形态表现星空,但是又兼具了“星汉灿烂”的视觉感受,同时暗示织女美好的面容;而拟作首句“昭昭清汉晖,粲粲光天步”则更具有书面特征和诗化特点,且更加兼具艺术美感――“清汉”指代星空或天空的用法也沿用至后世诗人作品当中,“粲粲光天步”,则摹写出白天日光灿烂的样子,相比较原句所涵盖的时间感更加宽泛,表现出日夜轮回时间不停的流逝感。

原作中摹写织女形貌和情感的形容词较为基础和口语化,而拟作中出现了“悲”“怨”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是非常典型的文人用语,“牵牛西北向,织女东南顾”所表现离别的画面感很强。“引领望大川,双涕如沾露”句在表现思念强烈的程度上也更深一层。拟作虽然不如原作朴素可爱,在理解层面也稍显晦涩,但是选词锻句更加考究。和原诗相比,拟古诗在语言形式上追求雅丽精致,语言更加考究,和古诗的质朴大相径庭,民歌和文人创作的区别开始显现出来,文人创作所呈现的艺术表现力更胜一筹。

再如《日出东南隅行》(又名《罗敷艳歌》):

扶桑升朝晖,照此高台端。高台多妖丽,浚房出清颜。淑貌耀皎日,惠心清且闲。美目扬玉泽,峨眉象翠翰。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窈窕多容仪,婉媚巧笑言。暮春春服成,粲粲绮与纨。金雀垂藻翘,琼佩结瑶[。方驾扬清尘,濯足洛水澜。蔼蔼风云会,佳人一何繁。南崖充罗幕,北渚盈Z轩。清川含藻景,高岸被华丹。馥馥芳袖挥,泠泠纤指弹。悲歌吐清响,雅舞播幽兰。丹唇含九秋,妍迹凌七盘。赴曲迅惊鸿,蹈节如集鸾。绮态随颜变,沉姿无定源。俯仰纷阿那,顾步咸可欢。遗芳结飞飙,浮景映清湍。冶容不足咏,春游良可叹。

这首拟汉乐府《陌上桑》而作,题目就是化用《陌上桑》首句,但是内容和《陌上桑》有较大差别,《陌上桑》主要内容是表现罗敷机智地拒绝使君,是以道德为主题的诗作。而本诗着重描摹女主人公的美貌。

首先是对女子静态美貌的描摹,在一众女子中,就只有这一位美貌异常,她容貌清丽,皮肤洁白,美好的面容就好像初升的太阳;除了相貌美丽,她也拥有美好的品德,别具“惠心”,她的眼睛有美玉一般温润的光泽,眉毛色深而细长。她是这样的美丽,让人不自觉的想要亲近她,“秀色若可餐”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视觉的美貌和食用的美味通联起来――这也是成语“秀色可餐”的出处。

接着“馥馥芳袖挥,泠泠纤指弹”是动态的描摹,“芳袖挥”说明这个女子正在舞蹈,而她身上的香气随着她衣袖的挥动飘散而来,这样貌美的女子跳起舞来是怎样美妙的场景,她纤细的手指在琴上弹奏出精妙的乐曲也同样让人赞叹不已。接下来又写到她的歌声清越而悲切,舞蹈优雅曼妙。

如此繁复而细致地描写一个女子的美貌和《洛神赋》有相似之处,用写赋的手法,铺陈大量华美的语言,对女子的美貌进行细致的描摹,这首诗作体现出了魏晋以来文学作品风貌的变化,诗歌民间口语化向文人风格的转变非常明显,除了言辞的雅化和文人化,陆机还注意语言技巧的使用。讲求对人物情感和细腻心里变化的刻画描写,从不同侧面描写,层层铺叙,这些增强了他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并且还吸取赋的写作手法,在诗中使用大量对偶句,将对偶大量引入乐府是陆机首创,除了音韵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对偶和叠音字的使用还能带来形式对称的美感。

(二)陆机在创作中对文字的锤炼和动词的精妙使用

除了讲求文辞华美和形式美之外,陆机对于文字本身的锤炼也十分讲究,在文辞选择方面《文赋》中是这样说的:

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

陆机在自己的创作中――无论诗歌还是文赋,都十分注重文字的考究。首先《文赋》本身除去理论意义,文学层面也是审美价值极高的作品: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文赋》中的这段文字描摹了作家在写作之前的准备和感情状态,陆机细致地描绘了作家写作是如何有感于万物,感慨时间流逝,为秋天万物萧条而悲,为春天万物复苏而喜;阅读前代文人的作品,感知具有美感的文学作品给自己带来心灵的悸动,然后再进行创作。创作时胸中仿佛有着天地一般,能够自如锤炼文字,创造出具有新意而文辞优美的作品。在描述这个过程时,陆机所使用的动词使得这个创作过程的描述显得非常传神,“游文章之林府”中“游”字的使用显出一种畅游之感,显出作者在汲取前代文人创作经验时一种如饥似渴而精神愉悦的状态;“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中“观”和“抚”描摹出作家经过了充分的准备后,在下笔时胸有成竹,自如地谈古论今的潇洒感;“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中的“笼”和“挫”也表现出作家笔下自有天地的气势。这些精妙的论述事实上将文学创作的地位抬高到了曹丕所谓“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省事”的地位上。

陆机对于词语选择的考究体现在诗歌作品中更多表现在动词的选择和锤炼上,建安诗人曹植也十分看重动词的锤炼。动词精妙的运用能够赋予静态景物以动态的视觉感受,让作品更加传神。如《赴洛道中作诗二首》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山泽纷纡余,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顿辔倚高岩,侧听悲风响。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这两首诗交代行踪,渲染景象所主要借助的都是动词。第一首中,以“登”和“辞”来表示主人公踏上旅途,紧接着“叹”来表现作者的情绪充满了离愁别绪,“行行”表明越走越远,“虎啸”和“鸡鸣”表示途中荒凉,而主人公却孤身一人;最后一句中“望”和“顾”虽然表达的意思相同,都是表达看和回望家乡,表达游子的乡愁,但是不同动词重复使用,进一步加深思乡之感。第二首也是以动词串联主人公的行踪,首句“越”有种翻山越岭之感,不但表现出远行,而且表现出远游之辛劳,“振策”和“安辔”表示旅途中前行和休息的状态,接着“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中,“抱”字十分传神,“抱”是要两个人才能完成的动作,而主人公独身上路,睡觉时也只能“怀抱”自己的影子,更加反衬出孤独感;“衔”字有怀着,带着之意,本来思想是无形无状之物,但是“衔”给予了思维具象的特征,好像这些心中的感受是随着自己而来,又被自己带走。接下来一句中的动词“顿辔”“倚”“听”都用来交代主人公的行踪和行为,为后文产生的感受进行铺垫。最后一句“抚枕”中“抚”字表现一种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的状态,“振衣”则体现出作者失眠,漫漫长夜实在难熬,最终起身的状态。

陆机之前,文人作诗并不刻意锤炼动词,钟嵘评价陆机诗歌时也说“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是对陆机诗歌锤炼的肯定。陆机着意使用动词对诗坛也有深刻影响,锤炼动词逐渐成为诗歌创作技巧和诗句成为警句的必备条件之一,甚至直接影响诗作整体的艺术效果。

总体来看,南朝文坛本身就重视文采,这和陆机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都密不可分,陆机在当时的文坛上也起到了引导诗歌创作的旗帜作用,并且在诗歌文人化、精细化、技巧化的发展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诗歌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注解:

①楚永安、李达仁等《古今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1月出版,490页,419页

陆游诗词全集篇7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是陆游爱国诗篇的代表作之一,感情深厚,含义深刻,为后世推崇景仰,收入多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题目中的“愤”和首联的“气”是理解本诗感情及主题的关键。对此,文献资料上有两种理解:其一,游国恩、李易选注《陆游诗选》对“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注解是:“言北望中原,失地未复,自己胸中愤恨之气郁积如山。”[1]人民教育出版社原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该诗(现收入选修教材),对“气如山”的注解是:“积愤如山之重。诗人目睹北方大片山河被金人占领,而南宋王朝不图恢复,故有此语。气,悲愤。”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对首联的讲解是:“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其二,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注解是:“谓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2]钱钟书《宋诗选注》对该诗的注解是:“这首诗是陆游六十一岁所作,想起少年时要恢复中原,‘气涌如山’。”[3]

“气”为多义词,《汉语大词典》释其第16义是:“指精神状态,情绪。亦特指勇气;豪气。”第18义是:“气恼;生气。”(第六卷第1024页)《汉语大字典》解释“气”的第8义是:“愤怒;气恼;生气。”(第三卷第2012页)《书愤》中的“气”,根据诗歌内容、主题、诗人的遭遇及个性等,我们认为上述第二种理解才是恰当的,即“气”为“气概;豪气”。

首先,金人南侵,宋朝国土不断沦丧,陆游自幼随家人逃难,颠沛流离,成年之后进学和仕途也屡遭挫折。这些固然足以使陆游悲愤满腔,但他从小深受爱国思想的熏陶,个性豪迈奔放,并不是空怀嗟叹之人,所以,家国之恨也必然激起他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这种精神气概贯穿陆游一生,是其诗歌的一大主题,比如:“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可以说,青壮年时期陆游所怀有的是满腔豪情壮志,即使有悲愤哀伤也是其次的。所以,把“气如山”理解为“积愤如山之重”不符合诗人的性格,而应是“(收复失地的)豪气像巍巍高山”,这才跟诗人豪放的性格和一生的抱负相统一。

其次,上述《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从全诗来看,后两联写壮志未酬的感叹,可以说“悲愤异常”,但是前两联并不包含这种感情。因为,“早岁那知世事艰”是以反问句表示否定,表明诗人早年并不知道世道艰难,对于投降卖国行径并没有什么认识,也就谈不上什么悲愤。

第三,把“气”理解为“悲愤”,可能还受到题目“书愤”的影响。如果将“愤”理解为“愤怒”、“悲愤”,那么“气”也就成了“悲愤”,似乎相辅相成。这也不恰当。“愤”也是多义词,《汉语大词典》释其第①义为:“郁结于心;憋闷。”朱熹《论语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第④义是:“愤怒;怨恨。”宋玉《大言赋》:“壮士愤兮绝天维,北斗戾兮太山夷。”(第七卷第731页)“书愤”之“愤”应是第①义,即“郁结于心;憋闷”。陆游从小立志报国,而可悲的是朝廷软弱无力,投降派把持朝政,所以一生并未有多大作为;但他矢志不渝,从未放弃北定中原的豪情壮志。如此人生遭际和思想性格,在他六十一岁时抒写出来而成《书愤》,决不是“悲愤”一词所能概括的。本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非常丰富,至少包括:(1)收复河山的豪情壮志(首联),(2)投身战场的热切之情(颔联),(3)壮志未酬的失落痛苦(颈联),(4)恢复无望的悲哀无助(尾联)。这样复杂的情感在诗人胸中郁积了大半生,最终以“书愤”为题赋诗抒发。所以,把“书愤”的“愤”理解为“郁结于心;憋闷”,更符合陆游的坎坷遭遇和丰富复杂的内心体验,它包含了“悲愤”在内的复杂感情,不仅“心求通而未得”,而且越积越重,深厚沉郁。

从诗句之间的关系来看,如果把“气”理解为“气概;豪气”,同时把“愤”理解为“郁结于心;憋闷”,题目与全诗以及诗句与诗句之间的联系便丝丝入扣。首联“起”――出句写诗人早年思想单纯,不知道世道艰难,满以为凭一腔热血就能大显身手建功立业,所以,对句写北望中原顿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此豪气如巍巍高山,一发不可收,便有颔联相“承”――联想起瓜洲渡和大散关两次胜战,渴望投身杀敌报国的火热战斗。两仗不仅使诗人快意,而且看到收复中原的希望而倍受鼓舞,收复之志得以具体化。可是,艰难的世道阻碍这理想的实现,于是颈联“转”――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进而由尾联“合”――深情却无助地呼唤一生志在“北定中原”“还于旧都”的诸葛亮,“恨南宋竟没有人再为国出力”[4],而不是像教材注解所说的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以诸葛亮自况。

总之,诗人将大半生的郁积发言而为《书愤》,抒发的是深厚沉郁的爱国之情,此中之“愤”和“气”并不是简单的“悲愤”和“悲愤之气”,而是从小“郁结于心”的豪情壮志,历尽坎坷之后不免融入无限慨叹和悲愤,但此情此志并未泯灭,而更加深沉厚重。该诗因此更显苍凉沉郁,起伏跌宕,震撼人心,因而千古传诵。

参考文献

[1]游国恩、李易.陆游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25.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90.

[3]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三联书店,2001:313.

陆游诗词全集篇8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要在求知的道路上传承经典文学,积累更多的知识,丰富内涵。在美德方面,真正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以高标准、高素质要求自己,做一个新时代的国家栋梁。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中华好诗词观后感,请您阅读。

中华好诗词观后感1爱国诗是我国古典诗词中最浓烈奔放的一枝奇葩,充分展现了我国历代诗人炽烈的爱国情怀。爱国诗的内容极其丰富,有的揭露入侵者的残暴凶残;有的热情讴歌民族英雄,爱国将士;有的直抒报国之志,表现民族自尊心;有的表现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抒亡国之痛,去国之恨,思国之情;也有揭示沦陷区人民的痛苦,企盼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所有这些内容的诗篇,可以说诗人都使用血泪写成的,它是中华民族崇高的爱国精神的最突出最强烈的表现。

较早的代表人物要首推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忧国忧民,满腔热忱,却不被昏庸的楚怀王任用,反遭流放。坎坷的政治命运并不能削弱他对楚国的一片赤诚,在他的代表作《离骚》里,诗人写道:“岂余身之惮秧兮,恐皇舆之败绩。”(并不是害怕自身遭到祸害,只是担心国家会一败涂地。)“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诗人泣涕长叹,只为人民的艰难。在《国殇》一诗中,屈原更是刻画了忠勇刚强,冒死迎敌进行惨烈搏杀的战士形象,讴歌他们英灵永在,浩气长存,写出了千古以来炎黄子孙所崇尚的爱国精神。热爱祖国的深情,贯穿屈原的一生,熔铸了他的人格,辉映着他的诗品。

爱国诗一直在诗歌的长河里闪耀着光辉。曹植在《白马篇》中唱出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杂诗七首》中也表示了“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优”。晋代傅咸《左转诗》中也有“死而利国,以为己荣”的句子。我们初中教科书中的《木兰诗》,更是表现了女子为国杀敌的豪情。

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繁荣时期,爱国诗词也相应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原得此身长报国,何须身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等。唐代社会经济发展很快,统治阶级拓疆掠土,唐王朝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在这种背景下,立功边庭,名垂青史一直是文人最为向往的。这种豪情在李贺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在《南园十三首》中大抒报国立功之志,其中一首写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吴钩:宝剑名;凌烟阁,唐太宗曾记叙功臣的名字,放在凌烟阁。)身体多病,一向羸弱的李贺也要拿起利剑,攻城拔寨,博取万户侯,名垂青史。

唐代著名诗人中,杜甫也写了不少爱国诗歌。但由于杜甫正处在安史之乱的动荡年代中,所以他的诗总饱含着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和对人民悲惨生活的哀痛,如《春望》,《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别”等。

爱国诗词的大发展出现在宋代,尤其在南宋。在靖康之变后,南宋统治者偏居一隅,尽管统治集团屈节求和,但人民的爱国热情异常高涨,反映到文学中,就是爱国诗词的大发扬。陆游与辛弃疾的作品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这是陆游于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在嘉州(今四川乐山)知州任上所写的《金错刀行》。此前一年,陆游在南郑前线参加了火热的抗金斗争,心潮澎湃,久难平静,故作此诗。诗人以不能杀敌立功,名垂青史为耻辱,但这不是只为个人功名,而是一心报国。在汉水之滨的南郑从军,看到积雪如玉重峦高耸的终南山,更是豪情万丈,并情不自禁的高呼:“楚人能发誓虽剩三户也要灭亡秦国,难道我们堂堂大宋帝国就没有能人了吗?”把收复失地的信心和“中国”必胜的豪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辛弃疾在《贺新郎》中写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词中暗用“女娲补天”的典故,表达了挽狂澜于既倒,恢复祖国河山的热切愿望。

另外,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等等都是爱国诗的杰作。除陆辛二人外,曾巩,陈与义,范成大,张孝祥,李清照,陈亮以及岳飞,文天祥等人的作品大都辉映着爱国主义的光芒,他们共同把爱国主义诗词的创作推向高峰。

到了明末和清末,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爱国诗人再次奏响了抗敌救国的主旋律。如明末陈子龙的“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夏完淳的“缟素酬家国,戈船决生死”;清末诗人黄遵宪的“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梁启超的“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煮不平”,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等等,无不令人荡气回肠。在明清诗人中,林则徐以禁烟强国,勇抗外侮的民族英雄形象让后人景仰,而从他的诗中,我们更能领悟他深深的爱国情怀。在禁烟受挫被贬伊利的途中,林则徐给友人陈子茂写了两首诗《次韵答陈子茂》。在其中一首诗中诗人写道:“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关山万里残宵梦,犹闻江东战鼓声。在《示家人》一诗中又写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此来表现他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牺牲一切,无所畏惧的爱国情怀。

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伟大的爱国诗人们所抒写的感天地泣鬼神的不朽巨作,必将激励着后人以更大的热情献身于自己的祖国!

中华好诗词观后感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宋代诗人陆游在临死前留下的千古佳句。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他写了很多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诗篇,《示儿》便是其中一首。在挫折之中,陆游从未忘记自己的思想,直到自己将离开这个世界了,也还想着自己的抱负。

最能够让我们体会到陆游的爱国情怀的句子,自然是《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大致意思是说:朝廷的军队在收复了沦落金人手中广大土地的时候,家里祭奠的日子里,别忘记告诉你们的父亲。陆游至始至终都想着国家的统一,这样的精神实在是让人肃然起敬。

我细细品味着陆游的《示儿》,不禁想到了20--年奥运会,我们国家体育代表队在奥运会上获得了辉煌成绩,金牌榜上是第一,而且超过了美国,中国人得到了从所未有的最高尊严,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变得更加耀眼,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无比的激动,为什么呢?源自是我们每个人的爱国心,祖国强大,体育才能强大,体育强大证明我们祖国在不断强大。我也为陆游感到惋惜,一个大诗人,不能为收复中原出力,也不能看到中原回归,在忧患悲伤中度过了晚年。但是,今天,我要告诉你,你的子孙后代已经实现了你的梦想,在五千年文化底蕴下,我们迎来奥运开幕,在举世瞩目中,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在我看来,《示儿》是一首经典的诗文,陆游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示儿》几乎概括了埋藏在他心底的所有爱国情怀,如果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陆游这样的精神,相信我们的国家将更加强大。

中华好诗词观后感3读完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示儿》,心里总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分,更加让我为之动容的是短短四句话,却强烈地表达了陆游那炽热的爱国情怀。这首古诗主要写了陆游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28个字,字字珠玑,发自诗人肺腑,真挚感人。“家祭无忘告乃翁”写出了陆游在弥留之际,却还依然为祖国的安危、建设着想,表现出他执着而强烈的爱国热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可以看出诗人豁达的生死观,他并不怕死,只是为不能看到支离破碎的国家重新统一而悲伤,可见陆游是一个十分爱国的诗人。

诗人对国家的爱是多么强烈而真挚啊!这种爱国情感,是一种高度的,境界达到顶峰的,任何事物和感情都没法阻止这种感情升华。从根本上去想,爱国的感情不像人与人之间的多种多样的感情,因为爱国就是爱国,国家只有一个。可是想一想,无数的爱国的人,都用自己的行动报效祖国,他们的爱国却不为所有人知道,就像那些在战场上战死的战士,他们的名字也不全都是载入史册的;但是,诗人的爱国被人传颂千古,并且成为了爱国的典范。典范之所以称作典范,是因为这种爱国具备了所有爱国者的精神品质:面对国家衰败的悲痛、坚信国家安定的决心,还有时时想要报国的渴望。当然,只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诗人的爱国思想中,具备了一样最为珍贵的品质,那就是一种高境界的信仰。这种信仰完全地将诗人与国家连在了一起,表示国家的一切不一定全是诗人的,但诗人的一切都是属于国家的。诗人知道,死去之后没有复活的可能,而且死后将没有头脑和一切感官,一切都将是空虚。然而,诗人并没有就让爱国思想和精神随着他的死去而消失,而是埋葬自己的肉体,让对国家的爱永远在人间。是什么证明了这一点呢?——诗人把所见所想以及意愿都告诉了自己的儿子啊。遥感先人们的爱国精神,如果没有这些爱国人士,哪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牢记他们的丰功伟绩,因为他们的存在,祖国才变得繁荣富强。

是他们让我们的国家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贫穷走向富裕、从黑暗走向光明,让中国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者。我们这一代孩子生长在这么优越的环境里,一定要向爱国志士们学习,勤奋学好每一门功课,争取长大后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多做贡献。

中华好诗词观后感4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国古诗文,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很敬佩那些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人,他们腹有诗书,品德高尚:“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他们腹有诗书,谦恭有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们腹有诗书,胸怀大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从两三岁还在牙牙学语时,我就开始背古诗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口齿不清的我被客人夸得原地打转,一屁股摔在地上,还不停地咯咯笑着。每当吃饭时,桌上掉了饭粒,只要妈妈一开口:“谁知盘中餐”,我就会马上接上“粒粒皆辛苦”,然后就赶紧把饭粒拾起来吃掉。

上学以后,随着古诗越背越多,我逐渐领略到了古诗文的魅力。李白把我带进激情的山川;王维使我融入如画的意境;孟郊的拳拳报恩之心、陆游的殷殷爱国之情都深深地感染着我,让我在古诗文的天地里如痴如醉地翱翔。

秋风习习,月朗星稀的夜晚,坐在小区的凉亭里乘凉,不禁吟诵起“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眼前仿佛看到了在皓月当空、人迹罕至的幽静竹林中,王维独自一人,弹着琴,和着歌,有明月相伴的怡然自得的样子,我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心情平静而放松下来。

我常常惊叹那么区区几行诗,寥寥几十个字,竟能蕴涵那么丰富的感情。就拿送别诗来说吧,能让我感受到朋友之间的友谊是那么真挚,也感受到了诗的多姿多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如此的洒脱、豪迈;“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又是如此的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充满了深深的依恋和牵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却把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李白和汪伦展现在我们眼前。古诗的奇妙真是让我赞不绝口。

现在,我已经七年级了,诵读古诗文已成为了我生命成长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每每来到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景色,我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吟出一句诗来。跟妈妈比赛背诗是我的一大乐趣,并挑战着背更难的诗。《行路难》、《将进酒》、《短歌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每背出一首长诗都会令我欣喜若狂。《弟子规》、《三字经》早已不在话下,现在正向《百家姓》、《千字文》挑战。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背诵并内化更多的诗歌吧!那我们也能“腹有诗书气自华”了!

中华好诗词观后感5少儿频道播出的《国学小名士》,主要考察了选手们对国学文化的掌握程度。选手们个个身怀绝技,冷静对待老师出的国学题目,对答如流,使我感悟颇深,受益匪浅。

那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比赛,堪比一部部扣人心弦的大片,吸引着我。有遗憾的感动,有温馨的力量,这是一场重塑我们精神的启蒙运动。“创意诵读”展示了选手们的独特个人魅力,让人赞叹不已;一项项公益活动,更形象直观地诠释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我爱记诗词”环节中,小选手对答如流,妙语连珠,观众禁不住热烈鼓掌,更激发了我学习习国学的兴趣。特别精彩的是“楹联对决”,小选手个个才华横溢,令人羡慕。小选手根据提供的上联,对出下联。如上联“一元二气三阳开泰”,对出的下联是“四书五经六艺贯通”、“四海五洲六合同春”,评委老师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真让我大开眼界,也明白了什么是平仄。原来小小的对联,蕴含着那么多丰富的知识,这与选手们平日对诗词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观看《国学小卫士》,让我更加了解中国经典诗文和它们的含义,也感受到了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满招损,谦受益”已深深印在脑海中,我会把它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时时刻刻激励我前进;“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的爱国精神,深深地将我折服。每一句诗词都给了我前进的动力,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启发着我们去开发更美好的东西。

陆游诗词全集篇9

大家都知道,南方的气候比较的潮湿多雨,而古建筑又大多以木结构为主,所以,在绍兴古建筑所保存的时间也比较短,宋代沈园的建筑早已经不复存在了。1963年沈园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在浙江省考古所的主持下,绍兴的文物部门对沈园的遗址进行了考古探测,出了不少的六朝、唐、宋、明、清时期的遗物和遗迹,查实了原先沈园的布局和范围。我们结合沈氏后人所提供的清代沈园平面图,精心设计了修复方案。经过1987和1994年的两次扩建,沈园由原来残存的4.6亩扩展到了18.5亩,并恢复了宋代园林建筑。2000年启动了沈园的三期扩建程,使沈园的面积扩展到了57亩。

沈园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了?为什么沈园历经800年而不衰呢?下面请各位游客带着这个问题,跟我一起参观这个越中的仿宋园林,整个景区由三大部分组成:沈园古迹区、东苑、南苑。

下面首先请大家随我参观古迹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这个园子,叫“诗境园”,是为了纪念诗人陆游所建,其中在这个园子里有一块形状奇怪的石头,取名为“诗境石”。上面的“诗境”两字便取自陆游的手迹。这块石头是一块太湖石,它具有五个特点:瘦、透、漏、皱、丑。“瘦”,是因为它看上去上大下小,给人一种高高瘦瘦的感觉;“透”,是因为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点一只烟,对准其中的一个孔,那么烟雾就会从各个孔中冒出来;“漏”也是这个原因,一到下雨天雨水就会从上面的孔渗以下面的孔,而且各小孔都是不相连的。"皱”,是因为这块石头摸上去就好像是人额上的皱纹,人信大家可以上前去摸一下。这第五个特点“丑”,也是这五个特点中最重要的,人是以美自称的,而石头却是以丑为美的,越丑就越加显示出它的欣赏价值。下面请随我往这边走。

现在我们所站的是一个仿宋建筑,形状古朴,取名“问梅槛”,这三个字是由绍兴书法协会会长沈定庵老先生所写的。“问”是询问探求的意思;“梅”是指陆游生平最喜爱的梅花,而我们沈园内种植最多的植物也是梅花,冬天的沈园梅香满园,尤其是到了下雪天更是沈园最美丽的时候。据说,陆游是中国历史上留下诗文最多的作家之一,至今保存下来的只有9300多首。其中描写梅花的就有200多首,可见陆游对梅花的情有独钟了。“槛”是像这种建筑在水上的一种建筑名称。所以“问梅槛”三个字便由此而来。下面我们往这边走。

我们绍兴有“石乡”的美称,那么我们现在所走的这痤古朴的小石桥叫做“伤心桥”。为什么取这名字呢?因为陆游曾在老年重游沈园时,触景生情,在沈园<<二绝>>中有这样一句话“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走过伤心桥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六朝井亭,那么亭中的这口井是在1985年考古发掘时所发现的,井身是用绳纹平砖错缝砌成的,从井内出土的汉至六朝的陶瓷器残片可以确定它属于六朝的遗物。这六朝分别为:三国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所以这个亭称为“六朝井亭”。但是由于取土困难,为防止井身坍塌,整个发掘深度仅只有1米。缌的游客可能会发现这个亭子的顶有一个六角形的缺口,这个缺口一共有三个作用,有哪三个作用,大家不防猜一下:这第一个作用就是方便取水,因为在古代的时候,人产提水都用竹竿,大家都知道竹竿比较的长,所以开了一个孔后竹不可以从上面伸出去而方便取水;第二个作用是利用太阳光的紫外线可以杀菌而防止水的腐朽;第三是赏朋和集水,在每朋的农历十五晚上,到沈园散散步,看看月亮,会让你的心情更加舒畅。

沈园的建筑布局是以“孤鹤轩”为中心,这三个字是由着名画家谢稚柳和金右学家康殷所分别题写的。那么为什么取名为孤鹤轩呢?大家都知道陆游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出身于“书香门弟”,出生后不久,北宋便灭亡了,由于金兵南侵,使他从小经历了一段逃难生涯。陆12游岁的时候就能诗文,国家垂危的现实,使他20岁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22岁那年,到临安参加乡士考试,因为当时名列奸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为他不忘记国耻,主张北征,收复失地,受到了秦桧的忌恨,竟在复试时把陆游的名字给除掉了,直到秦桧死后,他才被录用。但因为他力主抗战,多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命运坎坷不平,几次罢职回快乡。由于在朝庭里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被一些人排次,在晚年过着闭支野般的生活,并在82岁时写有<<城南>>诗一首,在诗中,诗人以”孤鹤“自喻,所以,我们就把这处建筑取名为”孤鹤轩“,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轩中还有一幅对联”宫墙柳一片柔情付与东风飞白絮,六曲栏几多倚思频抛细雨送黄昏“。由萧挺撰文,钱君匋手书。其中的宫墙柳和细送黄昏分别取自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的一句词。下面的这块石头也是一块太湖石,1985年考古发掘得,经考证是明朝的遗物。

现在我们来到的便是千古绝唱的<<钗头凤>>碑,在欣赏这两首词前,先听我讲一下陆游和唐婉那凄美的爱情故事吧。据史书记载,陆游在20岁左右的时候 表妹唐婉为妻,陆游英俊豪爽,才华过人,唐婉才貌双全,通晓诗词,和陆游可谓是情趣相投。但两年后陆母竟逼迫陆游休妻。为什么她要这么做呢?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在当时的社会中,他们结婚两年了,却一直没有生育子女,而古代人们非常看重这一点, 为认女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由于唐婉与陆游的情趣相投,两人整天在闺房内饮酒作诗,在陆母眼里就是不误正业,所以作为媳妇的唐婉一直没有得到婆婆的欢心。在封建社会中,母命难违,陆唐两人只得忍泪吞声,依依分别,各自娶嫁。在绍兴二十五年的春天,沈园按例对外开放,当时的小说笔记<<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惯例,每年的农历三用初一至四月初七,私家花园都要对外开放,包括皇帝的御花园。每到此时,也是游人最多的时候,因此作为越中名园的沈园,每年到此时当然会吸引很多游客来此游玩。陆游与唐婉在这里不期而遇了,唐婉对陆游非常殷勤,派家人给陆游送去了酒菜。陆游回忆起往事,感慨成千,即兴在沈园的园壁上题写了<<钗头凤>>词:“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绵书难托,莫、莫、莫。”当时,陆游已经另娶了四川王氏为妻,而唐婉也改嫁了绍兴名士赵士程。所以,当年的山盟海誓好像还在耳边回响,但两人之间已经不能够再通书信了,此时的陆游不管有多少悔恨多少遗憾,却只能无奈地说一声“莫、莫、莫”了。相传,唐婉看了这首词之后十分伤感,回到家里也和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人情,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追认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嫱,咽泪妆欢,瞒、瞒、瞒。”从沈园回家后,唐婉一夜没睡,独自依阑垂泪。但是,这种刻古铭心的思念却是无法向人诉说的。所以,她只能“咽泪妆欢”,这种过分压抑使她不久便而死,大约是30岁左右。这是封建礼教所造成的爱情悲剧,唐婉的死给陆游造成了很大的创作,使他终身难以释情。在他晚年每当重游沈园,都会作诗来表达他对前妻唐婉的思念。正因为如此,800多年来,人们总是将沈园与陆游联系在一起,使它成为人们追思这份至死不渝的真挚爱情的千古名园。可是经过了那么多年,宋代沉默的地表建筑已经都不存在了,陆游当年题写<<钗头凤>的墙也已经无法找到。现在这堵<<钗头凤>>碑是我们用陆游的手迹,重新组合而成的。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又一口古井,它是宋朝留下来的遗物,所以取名为“宋井亭”,那么这块匾额中的井字中间为何多一横呢?跟我走进来,大家就可以迎纫而解了。大家可以看到,这口井的形状看上去好像人的眼睛,所以又称为“双眼井”,从而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眼睛代表陆母,另一个眼睛就代表唐婉,当中一横就代表陆游的母亲将他们给分开了,但是大家可以看到井中的水是相连的,可见陆游与唐婉的心始终连在一起。那么这口井的形状呢原来不是这样的,当中原来是有一堵墙,是两户人家合用的一口井,沈园重建时把这堵墙给拆除后就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形状。

陆游诗词全集篇10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一千多年来,没有人能够完美地解读这首诗,于是,对于它的意旨的理解成为文坛悬案。

全诗由一连串比喻组成,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看似很鲜明的意象,却蕴含一个千古谜团。有人说,它是对生活中存在过而又迅速消失的美好人与物的追念;有人说,它就是谜语诗,开开玩笑而已,至于谜底?哈哈!不知道。当我们把朦胧诗捧在掌心,视若珍珠的时候,可曾想到它的老祖宗竟然是白居易?

笔者姑且把这种诗词归结为“反风格诗词”。所谓“反风格诗词”,即与诗人一贯风格相背离的诗词,是诗人常规诗词的旁逸、他态、越轨。不管这个概念能否得到大家的认同,但反风格诗词确实存在,且数量颇多,它魅力四射,读来让人齿颊留香,回味久长。

坡,这位豪放派魁首,提起他,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他的铮铮铁骨,是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他的“满肚皮不合时宜”,是他拄着竹杖、穿着蓑衣在雨中闲步的淡然与旷达。可坡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也曾蹙眉低吟一首让人失魂落魄的《江城子》: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笔者每次读这首词, 内心都被一种凄婉而伤感的情绪所笼罩,同时也被苏轼对亡妻那份深情厚意所打动,常常感叹连连!这首词写于熙宁八年(1075年),是苏轼为悼念亡妻王弗所作。写这首词时距王弗辞世整整十年。全词纯用白描,不事雕饰,语浅情深,真情毕现,感人至深,堪称悼亡词的绝唱。

再看陆游。“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一个连梦中都难忘金戈铁马,驰骋疆场,报效国家的人;一个连瞑目辞世之前还絮絮叨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人,也写下一首令七尺男儿读来肝肠寸断的凄婉之作:

钗头凤・红酥手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十八岁时娶得表妹――晁补之的才女孙女唐琬为妻。夫妻二人诗书唱和,感情深厚。原是一对天仙配,无奈苍天妒情人。太夫人陆母不喜唐琬(恐误其儿前程,或者也因为不曾生育的缘故),硬拆鸳鸯。他们不到三年的幸福生活不得不画个句号。唐琬后来嫁于赵姓官吏,即与陆游无音讯。十年后的某个春日,绍兴沈园,陆游回归故里,巧与偕夫同游的唐琬不期而遇。一别十年,物是人非。唐琬遣致酒肴,以表对陆游的思念之情。诗人感应涕泪,埋藏十年的思念与爱慕随着记忆喷涌而出,遂趁醉吟赋一阕《钗头凤・红酥手》,信笔题于园壁之上。唐琬见此词后,感慨万端,亦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首,不久即抑郁而终。看来,陆游手中如椽大笔,既可以横扫千军,也可以化作绕指柔肠。

如果说文人的情怀有别于常人,他们敏感的气质往往为情所困,难以逃脱情感的圈圈,那么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一位改变历史和民族命运的伟人应该不会具有如此多情的胸怀吧?否。,这位激情四射,坚强如磐石的伟人也曾写过一首如泣如诉的慢板情歌:

虞美人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写于一九二一年)

从时间推断,这首诗应该是一首写给的新婚离别诗。对那种炙热的爱,难以割舍的情感,昭显于字里行间,可以说是字字含酸楚,句句见清泪。由于它太缠绵,太“软弱”,太“那个”了,以至于在生前竟然无人敢让它面世,怕损害一代伟人的高大形象。直到一九八三年五月二十二日,《报》才刊登了它。其实,读了这首诗,才使我们看到了一位有血有肉、感情真挚、形象丰满的。也是人,有与平常人一样的复杂丰富的情感,他不是政治的简单化身。

如果说男人们情感多样化,天生具有易变性,往往有出格之举,那么女性诗人性格较为稳定,诗风也会较为稳定。但她们也经常翻新原有的风格,时有妙笔生花的惊人之作。

李清照在家破夫亡之时,满腹尽是酸楚与眼泪,整日沉浸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中。但在国破南渡的危机时刻,她却洗净铅华,唱响了一曲慷慨激昂、惊天动地的战歌:

夏日绝句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当时,北宋朝廷已经南迁至临安府,皇帝赵构好了疮疤忘了痛,投降派把持朝政。此情之下,丧夫不久的李清照没有被生活击垮,关心国运民瘼,赤诚之心可照日月。这样的一首诗出自一位封建社会的柔弱多情的女子之手,的确难能可贵!

更有甚者,五代十国时,蜀后主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在国亡被俘之时,竟写下一首令须眉汗颜不已的诗句:

述国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人是男儿!

别说一般人,就连宋太祖看了这首诗,都觉到了可怕,后来不得不杀了她。花蕊夫人集百般宠幸于一身,地位尊崇,生活优裕,她平日诗风自然沾满脂粉味道与娇贵气息:

春风一面晓妆成,偷折花枝傍水行。

却被内监遥觑见,故将红豆打黄莺。

读上面的诗句,你看到的是调皮、机灵、羞怯,很难发现她金刚怒目的一面,但觉醒后的花蕊夫人竟然是一位勇猛之士,她的勇气与魄力绝不逊色于男儿。女人的力量永远不可小觑。

反风格诗词,是诗人另一种情感底蕴、思想蓄积、人生态度的流露与反应。世间万物,原本阴阳相克相生,人生亦如此,人性亦如此。只不过一面为主导,一面较隐蔽。而隐蔽的一面在特定情形之下,会被激发,被点燃,被诱导,会自然流露、展现乃至疯狂。这即是反风格诗词存在的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