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诗句十篇

时间:2023-03-25 22:45:15

陆游的诗句

陆游的诗句篇1

关键词: 陆游 以诗为词 词境诗情

陆游在文学史上以数量众多的爱国诗歌而著称,与此同时,他也创作了数百首词。数量上的悬殊虽然不是决定质量的依据,但却不能否认这确实导致了历代学者对陆游词作的不够重视。随着近些年研究著作的不断涌现,陆游的词作已经获得应有的开掘,但对于其词作的研究只占据了各种版本的陆游传的极小部分,多数作者只是在研究陆游诗歌时约略谈及其词作。

尽管陆游本人也认为词难登大雅之堂,他在《长短句序》中说的清楚明白:“予少时汨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然渔歌菱唱,尤不能止。今绝笔已数年,念旧作终不可掩,因书其首,以志吾过。”但读者却可以从这段话中读出陆游实对自己的词作怀着爱恨交织的情感,既“悔之”,却又“终不可掩”。“渔歌菱唱,尤不能止”未尝不可视为文人自谦的委婉表达。

一、引爱国之情于词

基于陆游对词的这种看法,他在作词时不自觉地并未抱着相当严肃的态度,写诗的手法和诗文的情境显露于词作中的例子屡见不鲜。陆游任笔而行的随意作词,使其词作流宕跳脱、饱含真情,风格可谓“驿骑苏秦”,正如杨慎在《词品》中所论:“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继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和内容之后,陆游进一步拓展词的范围,将爱国之词引入自宋初以来以吟咏士大夫闲适情怀为主的词中,一改词风。众所周知,陆游的爱国主义诗歌历经千年的传播,每当国家民族面临危亡之时,它们往往成为激励爱国志士奋起图存的精神力量。而在陆游的词集中,广泛流播的正是那些充溢着饱满复国激情的作品。钱钟书先生曾经在《宋诗选注》的陆游小传中如是说:“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击了他白天清醒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所以,爱国主题就陆游整个创作而言,几乎是诗词并举的!他将在诗歌中宣泄不尽的抑郁愤懑甚至无奈矛盾转而倾注于词作中。

二、移诗之词语、形态于词

陆游不仅将诗歌的内容融入词的创作中,同时也移入了诗歌的写作方式。首先即表现在词句中杂有诗句,陆游词化用甚至直接引用的诗句俯拾皆是。一首词往往为诸多诗句与词句共同构筑,譬如:

连山如画,佳处飘渺着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水调歌头·多景楼》)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总关情。(《浣溪沙·和无咎韵》)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鹧鸪天》)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木兰花·立春日作》)

岁月惊心,功名看镜,短鬓无多绿。(《念奴娇·招韩无咎游金山》)

以上词句均引用了杜甫诗歌中的语句,可见陆游对于唐代诗歌现实主义里程碑式人物杜甫的尊崇。因此欧明俊在《陆游研究》中也指出“陆游入蜀后词作,有实在生活内容,感情郁结其中,不得不发,有一种郁勃之气,故变豪放为悲壮,这又似杜甫的诗”。

杜甫以外,陆游词集中亦时有出现晚唐诗人作品中的诗句。譬如《蝶恋花·离小益作》“天若有情终欲问,忍教霜点相思鬓”,便是来自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又如《清商怨·葭萌驿作》“梦破南楼,绿云堆一枕”中的“绿云”二字亦是取自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而杜牧的《题禅院》诗“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两句也被陆游化用为《渔家傲·寄仲高》里的“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再如《齐天乐·左绵道中》中的“雨稀萍点”四字更是化用了李商隐《细雨》诗“点细未开萍”。诸如此类的引用、转用不胜枚举,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其次,陆游词中的不少作品,不仅词句夹杂着诗句,连形式都仍然带有律诗绝句的形态,显现着由诗转换为词的痕迹。如两首《鹧鸪天》: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世不相关……原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鹧鸪天》的词牌名本来便是由七律转变而来的,还残留着诗歌的特点。而这两首词如果不点明是陆游的词,会被多少人误认为是某个诗人的七律作品呢?因为它们的语言排列、韵律、格调、意境都是诗的。

三、融诗之意境于词

仅从陆游词的语句构建已经不难察觉其“以诗为词”的踪迹,深入其间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我们很快就会发现,人们之所以将陆游词的总体风格定位为“以诗为词”,最重要的在于陆游词中挥之不去的、浓郁缠绕的诗歌意境,可以说它们拥有词的骨架,却流动着诗的血液。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明确指出“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而纵观陆游百三十几首词作,尤以其表露归隐之意的词为代表,通篇只觉充溢着饱满的“不如归去”之情,蕴含着缠绵深挚的诗意: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醉弄扁舟,不怕粘天浪。江湖上,遮回疏放,作个闲人样。”(《点绛唇》)

此词作于诗人自蜀东归闲居山阴之时,表现作者采药、饮酒、荡舟之乐,洋溢着脱离红尘、回归自然的无穷乐趣。通篇向我们描述了一个诗酒风流自喜、忘情于田园山水之间的隐士形象。这些几乎都是隐逸诗的意境和情调,极富诗的意趣。又如: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夫。”(《鹊桥仙》)

此词创作时间当与上词相近,作者以简练的笔触,白描的手法,精心描绘了一个自由自在遨游于大自然中的“无名渔夫”形象。表现了一种回归自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自持精神。

上引两首词从内容而言可归为隐逸词一类。虽则为词,却处处显露着诗歌的意味。词句流露的是颇显“境阔”的诗家之言,而非“言长”之词。陆游的词作虽也有婉约柔美之作,如赠妓酬唱所作以及爱情词,但其主体仍然是那些豪壮雄快、超逸旷达的爱国词,所以感情直露、情思旷放。诗人因为年华已逝而功业未就徒增愤懑抑郁之情,却终究未能形成郁结顿挫之境,是以感情往往显得质直,笔随情动,随意生发。尽管颇富诗歌所要求的诗情画意,却恰恰缺乏词所要求的委婉含蓄和隐幽晦涩,导致陆游词徒有词的构架,缺失了词真正的风致。

此外,陆游词句中有很多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近于人生格言,如两首《破阵子》:

“仕至千钟良易,年过七十常稀。眼底荣华元是梦,身后声明不自知。营营端为谁。幸有旗亭沽酒,何防茧纸题诗。幽谷云萝朝采药,静院轩窗夕对棋,不归真个痴。”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都写了词人看破红尘而沉醉渔樵隐逸之乐的心境。语言明白质实,皆是实指,并无隐晦之语。其间甚至隐隐可见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田园隐逸诗的遗风。但正是这些近似人生哲言的句子,令我们发现,陆游词的语言往往近于诗歌的语言,通读全词甚至几乎与诗歌无异。词之所以显得幽深难懂,盖其多用比兴、事典,往往顾左右而言他,使读者不知其所指、百思不得其解。诗多用赋笔,而参以比兴,因此,就语言风格说,诗显而词隐,诗歌主旨明确,感情直率,词情调含蓄,感情多委婉之致。然而上引两首词,读者不必曲径通幽的穷究词人的写作意图,没有佶屈聱牙的生僻语词,作者所有的心事一目了然。这是陆游词的“得”,正如柳七郎“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事物总是更能得到普通大众的接受。当然这或许也是陆游词无法达到巅峰的原因之一,关于此点,后面会有所涉及。

四、“诗化之词”的不足和缺失

以上从三方面论述了陆游“以诗为词”的风格特征,词人不仅将诗歌创作的重心——爱国情怀引入到词作中,同时大量使用诗歌的创作手法:其一,词句中多夹杂诗句,语言排列接近诗句结构;其二,词境多似诗境。造成陆游词这种特点的原因自然是多重的,首先这与陆游的词论主张是分不开的,对于以《花间集》为代表的歌辞之词和周邦彦为代表的赋化之词,陆游一直持否定态度。他在《跋花间集》中写到:“《花间集》皆唐末五代时人作。方斯时,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乃流宕如此,可叹也哉!或者亦出于无聊故耶?”而对于周邦彦这位北宋词坛上集大成的著名词家,陆游竟然没有一语提及,可见至少他是不欣赏的。相反,苏轼的诗化之词却深得陆游之心,“昔人作七夕诗,率不免有珠栊绮疏惜别之意。惟东坡此篇,居然是星汉上语,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学诗者当以是求之。”甚至对苏轼的不拘声律他都认为“非公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可以看出,陆游是以衡量诗的眼光衡量词的。这必然影响词人在词中多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意志,使词拥有了“言志”的特质。所以说陆游带着对词的性质和价值的迷惘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诗化之词的创作。陆游词除了那些描写男欢女爱和欢场别席的即兴应酬之作,几乎全为诗化之词,而这些词无不是表达作者自身的种种情志,尤其是“报国之雄心和未酬之壮志”,而这正符合了叶嘉莹先生在《叶嘉莹说词》中对诗化之词的定义——“对于诗化之词一要注重其内在情志之本质,二要结合其外在表达艺术,深入探讨作品所具含的曲折含蕴之特征,由此揭示出其中丰富而深挚的感发人心的生命力。”

对于陆游诗化之词的风格历来便有“驿骑苏秦”的评论,可以理解为那些表达爱国雄心的词便是继承苏轼雄快、豪放之风,而另一些纤丽绵密、委婉深挚的词则是携有秦观的婉转风姿。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陆游以诗之所长格力施于词之所短,并未尽得苏轼“豪放”、“雄快”的一面,反而造成了“庵有其胜,而皆不能造其极”的局面。此外,陆游词大部分表达的都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无论哪种内容的词作,写离愁也罢,写闺情也罢,写归隐也罢,写闲适也罢,最终表现出的终究还是壮志难酬的郁郁不得志。甚至连某些原本并没有寄托的词作也能令人生出感怀生平遭际的联想。基于这个原因,他的词作只能令人生发出壮志难酬的联想而失去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陆游作诗化之词也导致了另一个缺失,他往往把感情说的非常清楚、非常真切,这种感情激烈真诚而能打动人心甚至引起读者的共鸣,却很少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叶嘉莹先生曾经评价韦庄的词“当你说的过于现实的时候,虽然能够给读者直接的感动,但同时也拘限了读者,限制了读者自由联想的想象力。”用来评价陆游词的这一缺点恰到好处。

五、结语

综上所述,陆游的诗化之词将诗歌的内容、架构、语言、意境,通通熔铸到他的词作中,引领了南宋时期以诗为词的风气,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苏轼改变词风的影响,也丰富了作者本人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层次感。当然我们也不会忽视其词作过于诗化带来的缺失和不足。研究陆游的词作,尤其是此类以诗为词的作品,对于了解陆游的整个人生和创作历程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刘扬忠,注评.陆游诗词选评.三泰出版社,2008.

[2]邱鸣皋.陆游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欧明俊.陆游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7.

[4]朱东润.陆游传.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房日晰.陆游词“以诗为词“说.古典文学知识,2008(2).

陆游的诗句篇2

[关键词]陆游诗歌 艺术特色

一、丰富的题材和开阔的境界

陆游诗歌题材所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而且在境界上的拓宽是他的诗歌使人耳目一新的原因所在。

(一)慷慨悲壮的军旅诗作。

这类诗作主要出现在陆游四十七岁左右,陆游年轻时就立下了报国志向,但无由请缨。他在年将五十时获得供职抗金前线的机会,亲自投身到火热的军旅生活中去,大大激发了心中蓄积已久的报国热忱。于是他借金错刀来述怀言志,抒发了誓死抗金、“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

(二)锥心泣血的报国理想。

作为陆游爱国诗篇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三)对投降派愤怒的谴责。

陆游不仅在诗中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同时还对腐朽无能、苟安求和的统治当局发出愤怒的谴责:“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四)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

陆游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如《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前一首赞美宁静村景和淳朴民风,后一首抒写以京华红尘的厌倦,但对江南春雨和书斋闲适生活描写却优美动人。

(五)对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深切同情。

陆游也在诗中表现着对深受统治阶级压迫的劳动人民的深切的关怀。在《秋获歌》《秋赛》《农家叹》等诗中,他描述当时的现实是:“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榜。”由于陆游对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所以他对被迫反抗的人民怀着不寻常的同情。

二、雄浑豪迈的艺术境界

陆游性格豪放,胸怀壮志,在诗歌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形成自己独有的豪放飘逸而又雄浑顿挫的诗风。

(一)俊朗飘逸似李白。

陆游在当时就有“小李白”的称号,这从他那些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篇看来,也是适合的。由于现实和理想的矛盾,由于对理想的热烈追求,陆游的诗也具有丰富而瑰丽的想象。在想象的天地里,他气魄如此雄伟:“手把白玉船,身游水晶宫,方我吸洒时,江山入胸中”。“天为碧罗幕,月做白玉钩,织女织庆云,裁成五色裘,披裘对洒难为客,长揖北辰相献酬。”但是,陆游的时代,毕竟不同于李白。他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乃是雪耻报仇,恢复国。因此有关抗金战争的幻想就更多,也更为壮丽。他不满“翡翠兰苕”般的纤巧,而赞美屈宋赋和李杜诗的“雄浑”。正是在这种风格论的指导下,陆游形成了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陆游热情奔放,神采飞扬,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倾泻在诗中,常常凭借幻境、梦境来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他在梦中亲临前线,斩将夺关,尽复汉唐故地。甚至在老病僵卧之时,尚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奇情壮思。丰富多彩的纪梦诗,构成了陆诗飘逸奔放的特点。奇特的夸张,也是构成陆游浪漫主义色彩的一个因素。他用这样的诗句来写他的武艺超群:“十年学剑勇成癖,腾身一上三千尺。”他写他那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是:“国仇未报壮志老,匣中宝剑夜有声”。他写他的胸怀,是“胸中太华蟠千仞”“胸中十万宿貔貅”,因此当这十万闲置而不用又蠢蠢欲动时,他就只好:“起倾斗洒歌出塞,弹压心中十万兵!”陆诗的主要特征是悲壮奔放,和这类夸张的写法也是密切相关的。

(二)沉郁雄壮如杜甫。

作为一个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很接近于杜甫的。他始终关怀国家民族的命运,并不惜为国牺牲。他的诗相当全面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前人也有称他为一代“诗史”的称号,也不无道理。但是,在表现手法上,陆游的现实主义诗篇也有其自身特点。他不是或者很少对客观现实生活做具体的铺叙、细致地刻画,而是抒写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往往把巨大的现实内容压缩在一首短诗里,如《关山月》,全诗只十二句,却用对照的手法描写了皇帝的下诏和朱门的酣歌醉舞,战士的亟思报国和遗民的渴望恢复等方面的情况。严酷的现实环境毕竟给诗人心灵压上了无法摆脱的重负,梦中的幻境终究是要消逝的,“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酒醒客散独凄然,枕上屡挥忧国泪”等诗句,就表现出诗人的真实心态。所以陆游的诗风又有近于杜甫的沉郁悲凉的一面。

(三)明白晓畅如白居易。

陆诗的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即使是七言古体也不例外。在语言方面,陆诗的特色,为历来所公认的是晓畅平易,精炼自然,所谓“清空一气,明白如话”、“无一语不天成”,他反对雕琢,更反对追求奇险。他认为“雕琢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在这方面,他受白居易的影响较大。如《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笔力清壮顿挫,结构波澜迭起,恢宏雄放的气势寓于明朗晓畅的语言和整饬的句式之中,典型地体现出陆诗的个性风格,故被后人推为陆诗的压卷之作。

陆游的诗句篇3

《诉衷情》是长春版教材第十一册第六板块的一首包含悲壮沉郁之感的词,作者是宋朝词人陆游。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闲居山阴所作。积贫积弱、日渐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伸。“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

二、设计理念

“以诗解诗”,就是用正学的或积累的诗词解读新学的诗词。诗人陆游和他的几首名诗,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应当不陌生。对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示儿》,学生都曾学习积累过。此思路紧紧抓住词中的“梦”、“泪”、“空”三个字,相机引入陆游的其他三首古诗,引领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解读作者的“衷情”,真正感悟这份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调动已有,引出主题。

1.教师点题目,学生背诵。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积累了很多古诗词,接下来我点题目,同学们来背。好不好你?岳飞的《满江红》。学生齐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生背诵。

2.真不错,从年代看,这两首诗词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是南宋时期的)。

3.关于南宋这段历史,你都知道什么?

学生汇报后教师归纳:南宋始建于公元1127年,灭亡于1279年,是北宋灭亡后由宋皇族在江南建立起来的小王朝,南宋王朝自建立以来,一直在金国的威胁下,直至被元消灭时,也未能恢复宋朝在北方的统治地位。

4.同学们,文史不分家,了解历史对学习古诗词十分必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南宋诗人的作品。(板书课题:诉衷情)。

5.解题。这首词的题目是《诉衷情》,其实它是词牌名,宋朝有100多首诉衷情,怎么理解这三个字呢?(诉:诉说,衷:内心,情:情感,连起来就是诉说内心的情感。)是谁在诉说内心的情感?(陆游)

6.学习“衷、衰、哀”。(竖是衷,横是衰,不横不竖就是哀。)

7.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陆游:南宋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父离开中原南下,少年时就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中年入蜀抗金。在仕途中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退居山阴,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诉衷情》就是其中之一,正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学过的熟悉的宋朝的诗词入手,首先让学生通过背诵感受诗词的意境美,唤醒学生对宋朝诗词已有的知识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然后教师以充满感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新词的兴趣。对于题目《诉衷情》中的“衷”字,下足了工夫,让学生分析字形,并指出其形近字衰、哀,把字均写在黑板上。且让学生记住了一句顺口溜“横戌点戍空点戊”,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是预习情况的反馈,又为后文理解课文埋下伏笔,由于作者的经历和所处的历史背景与学生的距离遥远,使学生在理解词中所描述的景和情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新课伊始,对作者及历史背景有详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词人所抒发的情感,体味全词的意境。

(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请打开书,出声读一遍课文,争取把它读准。

2.请一个同学朗读,教师点评,纠正字音、字形和节奏错误。

貂裘diāo qiú鬓bīn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3.教师范读,请同同学们感受作者在词中渗透了怎样的情感?并说说作者在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明确:悲伤、郁闷、无奈――

4.学生齐读,把这种感情融进朗读中。

5.明确:自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边读边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6.学生汇报交流每句诗的意思,教师总结。相机学习“戌、戍、戊”(横戌、点戍、空心戊)。

设计理念:诵读是理解词句的基础,要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渐地步入词的意境。同学之间互相纠错可以激发学生自我学习和互助学习的兴趣,同时正确地把握词句的朗读节奏是初步感知作者情感的基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词句。词往往是用字简练、含义深远,要引导学生在把握关键字词意思的基础上意会,根据词人的思路展开想象。

(三)品味词句,入境悟情。

1.对比《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体会“梦”字,感悟诗人的报国之梦。

(1)同学们体会得真好,你知道陆游写这首词的时候多大年纪了吗?(67岁)

(2)是啊!陆游写这首词的时候已年近七旬,他回忆起当年的戎马生涯,发出了“关河梦断何处”的慨叹,我们想象一下,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梦里会时常出现什么情景?(自己在沙场冲锋陷阵,为国杀敌。)

(3)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出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朗读这首诗。同学们,这首诗中进入陆游的梦里又是什么?(铁马冰河入梦来)

(5)这两篇诗作中,都有一个“梦”字,它仅仅是指诗人夜里做的梦吗?(板书:梦)那是指什么?(梦想)诗人的梦想是什么呢?(梦想自己能报效祖国,梦想祖国统一,梦想人民过上好日子。)

(6)(课件出示陆游年轻时的照片)看到年轻时的陆游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英姿勃发……)

(7)(课件出示陆游年老时的照片)看到年老时的陆游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人老体衰、老态龙钟……)

师:英姿勃发也好,老态龙钟也好,唯一不变的是什么呢?通过朗读体会陆游报国之梦吧。

(8)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的上阕。

2.对比《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体会“泪”字,体验诗人的忧国忧民。

(1)诗人的梦想实现了吗?

(2)诗人老泪纵横,那滴滴的泪是为什么而流?(板书:泪)

(3)在那个时代里,流泪的不仅仅是诗人,我们再来看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学生齐读。这是谁的泪?(移民的泪)

(5)同学们,看到陆游的泪,移民的泪,到此刻,你理解陆游的心吗?陆游此刻是怎样的心情?

3.对比《示儿》,体会“空”字,倾听诗人的满腔激愤。

(1)指导朗读: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战死沙场,也许他的人生也会少一些悲剧的色彩,陆游的情感多么强烈。是呀,本来胡能灭,却――胡未灭(生);本来是鬓不秋,却――鬓先秋;本来是泪不流,却要泪空流……把遗憾融进去,读下阕。

(2)再读: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已至暮年,也许这首《诉衷情》会少一份悲凉,多一份豪情。可惜呀,可惜,――再齐读。

(3)胡未灭,鬃先秋,泪空流。“空”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白白地流)(板书:空)

(4)同学们,陆游67岁写的这首词,他活了87岁,算算这空流的泪水还要空流多少年?(18年)整整18年,泪都流干了,所以在临死前他给儿子留下了千古绝唱《示儿》。

(5)出示《示儿》。

(6)如果说“泪空流”是泪白白地流,这里“万事空”的“空”又是什么意思?(万事皆空)

(7)虽然诗人知道人死之后万事皆空,但他遗憾的是什么?(没有看到九州统一)。所以临死之前他叮嘱儿子什么?(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8)同学们,这也许人类自从出现文字以来最可歌可泣,最可悲可叹的遗嘱!齐读。

设计理念: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读词不仅要了解词的内容,更要品味词的佳句,诗人陆游和他的几首名诗,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应当不陌生。“举一反三,以诗解诗”,抓住了这首词中的“梦、泪、空”等关键字眼,引出了陆游的其他三篇诗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通过壮年陆游和老年陆游的对比,感悟作者的衷心爱国之梦;通过南宋百姓的泪和陆游的泪对比,感悟南宋的腐败、百姓的凄苦、作者的无奈与遗憾;通过“泪空流”的“空”和“万事空”的“空”对比,感悟作者的豪迈与那颗衷心爱国的拳拳之心。整节古诗词教学随着老师艺术的引导,学生深入的感悟,荡气回肠,使学生自然地走进文本,和作者产生深入的共鸣,从学生一遍又一遍充满感情的诵读,从学生那精彩的回答,从学生眼睛中那闪动的泪花,我知道,古诗词教学不难,离学生不远,他需要的只是教师有思想的引,有意义的导。

(四)整体感悟,归纳升华。

1.同学们,我们这44个字的《诉衷情》,浓缩了三个字――梦、泪、空,而这三个字又让我们联想到很多很多。一个“梦”字让我们想到“铁马冰河入梦来”;一个“泪”字,让我们想到“遗民泪尽胡尘里”;一个“空”字不能不让我们想起“死去元知万事空”。是《诉衷情》让我们走进了陆游的后半生。我们再来读读这三首诗。(大屏出示三首诗)

2.同学们,当你读了诗人用血泪写成的这几首诗作,再看看黑板上的三个大字,你的心里什么滋味?(难过、愤怒、悲伤、遗憾……),下面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一起朗诵这首词。(欣赏配乐朗诵,再次感悟情感。)

3.现在,我们回过头再看这三个字:衷――衰――哀,此时此刻,我们不仅仅在字形上记住了它们――竖是衷,横是衰,无横无竖就是哀。看到这个衷字,你心里有什么感受?看到这个衰字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到这个哀字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4.配乐,大屏出示本首词。师:陆游是高寿,但他终究没有盼到祖国统一,他死后的69年,(1279年)忽必烈就彻底踏碎了没落的南宋王朝,陆游已感知我们无法体会,但是,正是他的《诉衷情》让历史天空更加璀璨。[品味历史]

5.齐读《诉衷情》。

设计意图:在深入感悟体会了“梦、泪、空”三个关键字后,把这三个字分别与衷、衰、哀一一对应,报国之梦体现了陆游的衷心,无奈遗憾的泪充分体现南宋的衰败,“死后元知万事空”中的“空”充分展现了陆游一生的哀伤与凄凉。这一点睛之笔,整合了本课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对陆游的忧国忧民、对陆游的壮志未酬又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五)作业。

1.背诵全词。

陆游的诗句篇4

[关键词]陆游;“梦诗”;爱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6-0077-03

陆游是我国文学史上诗歌创作数量最丰富的诗人之一,现存诗作9000多首。在他数量庞大的作品中,“梦诗”以其特有的风韵独领。

所谓“梦诗”,是指一切与梦境有关的诗,或是从梦境中获得创作灵感,或是以梦境作为创作素材,或是借梦以直抒胸臆……南宋王朝苟安一隅、不思光复国土,士大夫苟且偷安,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这种现实使得陆游报国理想难以实现,这极容易造成其心理的严重失衡。浓烈饱和的爱国激情亟待找寻依附之物,梦境这一荒诞的形式正好暗合了陆游的心理需求。梦与“梦诗”境界的构造为陆游暂时缓解心中的块垒,实现难酬壮志搭建了一块临时的虚拟平台。所以,这可能是陆游常写“梦诗”的原因:当炽热的爱国激情遇到无法克服的阻挡时,便借酒醉这一梦境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细读“梦诗”,诗人内心深处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陆游那跳跃着的感情之火,感受到汹涌澎湃的爱国激情,时而激越奔放,时而婉转凄迷,时而荡人心魄,时而又催人泪下,时时拨动我们的心弦。陆游的“梦诗”按其主题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收复失地的期望

由于时代、社会与家庭的氛围,使陆游自小受到民族意识的熏陶,所以他一直主张积极抗金,以期能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然而现实却偏偏不能如意,于是他只好在自由自在的梦境里实现它。陆游以梦为题材,写下了《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的七言古诗:

杀气昏昏横塞上,东并黄河开玉帐;

昼飞羽檄下列城,夜脱貂裘抚降将;

将军枥上汗血马,猛士腰间虎文长;

阶前白刃明为霜,门外长戟森相向;

朔风卷地吹急雪,转盼玉花深一丈;

谁言铁衣冷彻骨,感义怀恩如挟纩;

腥臊窟穴一洗空,太行北岳元无恙;

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喝。

诗题中便有“九月十六日夜”,时间确凿,梦象森然。对于陆游这首“梦诗”背后的深刻寓意,朱东润在《陆游诗选》概括为:“乾道九年诗。陆游在嘉州任职,无法实现他的希望,只有把收复失地的意图,寄托给不能实现的梦幻。他梦到收复河北的太行山、桓山和河西走廊,一直到天山的地区,把敌人的政治机构一扫而空,让西北的健儿高唱凯歌。我们必须从欢乐中理解他的悲哀,同时也必须从他的梦中玩味他的理想。”梦中的欢乐,映衬了现实的悲哀,多年的理想竟然幻化为梦中的激烈情怀。

尽管失望和郁愤包裹着陆游,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主张,他又写了一首《记梦》:“梦里都忘困晚途,纵横草疏论迁都。不知尽挽银河水,洗得平生习气无?”在诗中,陆游借梦境重新提出迁都主张,以作为恢复山河的第一步,原因为“车驾驻跸临安,出于权宜,本非定都,以形势则不固,以馈饷则不便,海道通近,懔然常有意外之忧”。 陆游在南郑这期,其诗风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表现出了一种沉雄、轩昂的气势。同时,四川宣抚使王炎也是一位积极、抗战的统帅,他勤于练兵,做好了北伐的准备,只等最高统治者的一声令下。但是就在这一年,王炎从四川调回临安,北伐又变成了令人失望的泡影。国事使人忧虑,却也促人奋进。在陆游的诗中,始终激荡着爱国的豪情,他念念不忘收复失地,即使夜半作梦,也不断幻想“东阁群英鸣佩集,北庭大战捷旗来”。

即使在他56岁的时候,也在梦寐之中看到了收复汉唐以来的失地,于是喜不胜收,马上作长诗以记之,将圣主亲征收复失地的雄伟场面和凉州人民欢欣鼓舞的喜悦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其感情之奔放、气势之雄壮,确实无愧于“亘古男儿一放翁”的美誉。当他再次遭贬居住在山阴老家时,仍不忘国事,写下了“我诗欲成醉墨翻,安得此雨洗中原。长河滚滚来昆仑,鹳鹊下看黄流浑”的豪情诗句,表达着内心浓烈的恢复中原的渴念。

这是陆游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不受人打扰的世界里,他的精神在自由翱翔,但是却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那便是何日才能收复中原,这是他日夜所思的。于是,即使在梦中观赏牡丹时,看到那繁丽辉煌的景色,他也会发出“寄语毡裘莫痴绝,祈连不汝旧风沙”的怒吼。在他81岁高龄时,仍写下了“少日飞扬翰墨场,忆曾上疏动高皇。宁知老作功名梦,十万全装入晋阳”的诗句,再次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在《异梦》中,陆游重新提出自己至死要做一名“重铠奋雕戈”的战士,去战场拼杀,收复天地。这是一颗不平凡的心,也是一颗不断追求的心,洋溢着滚烫的爱国之情,如喷薄而出的熔岩,灼烧着人的灵魂。睡梦中的人是最真实的,在这个虚幻的世界中,白日所遮掩的面纱都被掀开,因此梦境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期所望。可以看到,在这一部分“梦诗”里,作者直接倾吐了他火一般的热情,把一位期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拉诗人情怀毫无遮掩地袒露到了我们面前。字句之间,洋溢着他那深沉而又执著的爱国之情,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的火花,将爱国情怀消融在整个画面之中。

二、报国无门的悲愤

陆游的祖父陆佃是个正直的官僚,父亲陆宰也是一个以国家、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士大夫,所以他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后来,陆游又投靠于极力主张抗金的名士曾几的门下,再次接受了“抗金”、“雪国耻”思想的教育。如《楼上醉书》:

丈夫不虚生世间,本意灭虏收河山;

岂知蹭蹬不称意,八年梁益凋朱颜。

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

中原机会嗟屡失,明日茵席留余潸。

益州官楼酒如海,我来解旗论日买;

酒酣博为欢娱,信手枭卢喝成采。

牛背烂烂电目光,狂杀自谓原非狂;

故都九庙臣敢忘?祖宗神灵在帝旁!

诗中描写了自己在酒楼豪饮博戏的场面,但这并不是他真正愿意做的。因为诗人在首句开门见山地表明了自己“灭虏收河山”的夙愿。接着写八年入蜀,事业无成,对无法达成心愿耿耿于怀。“抚枕大叫”、“梦中夺关”、“茵席留潸”,又通过这些“梦境”表达了他斗志未消的情怀,这也正是诗人“本意灭虏”、“蹭蹬不称意”的形象化、情绪化的表现。在诗中,陆游还化用晋代王衍“你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的典故和《诗经•文王》中“文王陟降,在帝左右”的诗意,表明自己不移的报国志向和对最高统治者及投降派讳言恢复的蔑视。陆游还有不少写“喝酒买醉”的诗,表现的往往都是酒醒之后更加悲愤的心情,对自己不能实现救国济民的理想而痛心疾首。

在写《楼上醉书》的同年夏天,还写了为范成大送行时的《送范舍人还朝》,此诗也可以看作是陆游在酒醉中仍无法消解心中的块垒以及酒醒后更加悲愤的心情的最好诠释。“平生嗜酒不为味,聊欲醉中遗万事。酒醒客散独凄然,枕上屡挥忧国泪。” 诗中的“欲将万事付醉中”,直言企图借酒醉来麻痹自己,幻想求得一时的洒脱,然而他不仅没有做到,“酒为旗鼓笔刀槊”,酒反而成了他进军的旗鼓。未醉时念念不忘的是报国,大醉时长思不倦的仍是报国,强烈的爱国情绪简直是饱和在他的整个生命里。“因情成梦”是陆游如此浓厚的爱国情结在现实无法消解的情况下自然转嫁到梦境中表现。诚如钱锺书先生评价陆游的那样,“他看到一幅画马,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来”,以至“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

报国无门,对一位爱国、爱民的诗人来说,又是怎样的一种屈愤?也难怪他会发出“平生铁石心,志家思报国。即今冒九死,家国两无益”的悲叹。《记梦》中直接倾诉了自己的心声:“久住人间岂自期,断钻残角助凄悲。征人忽入夜来梦,意气尚如年少时。绝塞但惊天似水,流年不记鬓成丝。”诗中作者将自己的抱负、依旧的豪情和不为所用、报国无门的悲愤表达了出来,同时又希望后人能够理解自己的这份心情,“此身死去诗犹在,未必无人粗见知”,在这里展现出了一位虽备受挫折,但爱国之心仍至死不渝的志士形象。

从这些诗中可以体会到陆游内心的悲苦。他执著地追求着生命中的闪光点,却屡遭不幸,他热切地想投入到抗敌生活之中,统治者却又向他关闭了大门,所以他又时时感到悲哀。但是,陆游是坚强的,他抱怨着、诉说着自己报国无门的不幸与悲凄,但字句之间,又分明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的火花。同第一部分“梦诗”相比,报国无门的诗作虽然凄凉哀婉了一些,但二者在本质上却是统一的,因为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他那平凡而又伟大的爱国思想。

三、大好河山的浸润

在陆游的“梦诗”中,有许多是写他曾游历过的山川名景。在他的《梦游》诗中,他将太华峰的妙景尽展眼前:“太华峰头秋意新,醉临绝壁岸纶巾。世间事迈惟堪笑,禹迹茫茫九片尘。”从而道出了人在饱经磨难后恍然彻悟的心境。陆游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也只有对生活充满乐观精神的人才会如此痴迷于山水景物。他游历过许多地方,在他看来,这些地方都有值得眷恋之处。他忘不了“堆盘两穴鱼腴美,下箸峨眉木耳脯珍” 的蜀州,忘不了“地瘴霜常薄,林深日易昏” 的藤驿。

在他的诗中,以“记梦”为题的诗颇多,而在这些“梦诗”里,大多记述了他梦中游历的“异境”,或“翠壁苍岸立千尺,楼台缥缈出奇上”,或“海山万峰郁参差,宫殿插水蟠蛟螭。碧桃千树自开落,飞桥架空来者唯”,这样的美景的确让人惊叹不已。神思缥缈中,忽然又到了云台宫,展现在眼前的是这样一种仙境,“曲廊下阚白莲沼,小阁更对青萝峰。林间突兀见古碣,云外缥缈闻疏钟”,面对此情此景,也难怪作者会提出“何当真过此山下,百尺袅袅龙旗风”的希望。当陆游的愿望在现实世界中受到挫折的时候,他就会将情感转以寄托在他物上。这部分梦诗从表面看只是一些游历之诗,但仍体现出了他对国家永不熄灭的挚爱之情。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倾泻,才更显得这份情感深刻而真切。

陆游的作品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表现了时代精神。所以,读陆游的诗,不仅仅要注意其作品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去感知融汇于其中的浓厚的爱国思想。从对“梦诗”的内容分析中,我们感受到了陆游那汹涌澎湃的爱国激情,体味到他那豪壮、赤诚的爱国情怀。“梦诗”不仅是他自己思想的反映,也表达了广大南宋人民的愿望,因而更具普遍意义。也正基于这一点,他的诗在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在反对异族侵略之时,就更显示出了其无穷的生命力。通过对“梦诗”的品读,也更进一步让我们感受到陆游平凡而又伟大的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宋•陆游.陆游全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76.

[2]清•赵翼. 瓯北诗话[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3]黄宝华,刘师华.中国诗学史(宋金元卷)[M]. 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

陆游的诗句篇5

关键词:《明湖居听书》 水仙祠 联语

《明湖居听书》为清末小说家刘鹗所著谴责小说《老残游记》中的一个经典片段,长期以来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沿用至今。作者沾溉传统,富于底蕴,在极尽描摹中为读者展现了一幕让人心驰神往的艺术现场。然而,这篇文章所蕴含的精华远不单单止于此。如鲁迅称赞《老残游记》“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里作者所呈现的大明湖胜景正是“可观”一词的极佳注解。那么,今且随刘鹗生花之笔,于大明湖畔举眼舒襟,移步换行,借其中水仙祠联语之精妙,来领略作者写作功力之深厚。

本文所指水仙祠楹语便是为后人所广为称道的“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这一联,其在教学识记中亦是重点。该联语出自《明湖居听书》一文中的如下段落:

绕着曲折的回廊,到了荷池东面,就是个圆门。圆门东边有三间旧房,有个破匾,上题“古水仙祠”四个字。祠前一副破旧对联,写的是“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过了水仙祠,仍旧上了船,荡到历下亭的后面。两边荷叶荷花将船夹住,那荷叶初枯,擦的船嗤嗤价响;那水鸟被人惊起,格格价飞;那已老的莲蓬,不断的绷到船窗里面来。老残随手摘了几个莲蓬,一面吃着,一面船已到了鹊华桥畔了。

对这十四字的楹联作初步的解读便可知,“一盏寒泉”暗喻泉城济南,说明了地点;“三更画船”托出泛舟游迹,说明了行为;“秋菊”和“藕花”则照应四时之景,说明了时间。泉城、泛舟、秋菊、藕花,作者可谓是写尽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于是在这花香萦绕的泉城之中,落寞孤单的古水仙祠因此联语而焕发风采,融入了美不胜收的明湖景致之中。

到此,一切似乎便可随渐远的游船而去。但纵使船过水无痕,这样一幅神秘的楹联总还是会掀起心头的一阵涟漪。它在所言景致之外,是否还有更深一层的涵义?它究竟是何人所写,又有何特别的典故?这些问题都十分值得探讨。

通过进一步的检阅资料,我们不难发现,这幅联语使用的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创作手法,谓之集句,即从古人诗词文章中的剪辑匹配出上下两句。好的集句作品,既能合时应景,又自有渊瀚,同时出句对句,承接稳妥巧妙,仿佛一手写出。而这样的绝妙联语,不仅能反映出集者的文心巧慧,同时也能体现其淹通书史、博览群籍的功夫。故在诗词大行其道的年代,集句成联这种文学形式在文人中间一直风行不辍。

回头再看水仙祠的这一联,其集者恐怕从作者行文之中已无从稽考。但上下两句却是出之有据,值得进行一番正本清源的工作。

“一盏寒泉荐秋菊”这一句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书林逋诗后》,全诗这样写道:

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渌。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冰玉。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西台差少肉。平生高节已难继,将死微言犹可录。自言不作封禅书,更肯悲吟白头曲。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原注:杭州西湖有水仙王祠。)

林逋是北宋初年著名的诗人,他志向高洁,不肯与流俗同污,隐居在西湖,过着“梅妻鹤子”的生活。他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堪称咏梅的绝唱,不仅将梅花的卓姿奇气描写得脱俗隽丽,同时也寄托了他自己如梅花般隐逸的情怀。苏轼曾经两次任职杭州,第一次是在北宋熙宁四年(1071),调任杭州通判(一州的副长官);第二次是在元v四年(1089),担任知州。在任职期间,苏轼施行了许多惠民的政策,特别是对西湖的治理,更是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苏堤便是利用湖中淤泥所筑。到任杭州,是苏轼一生中重要一段经历。西湖美景让他流连忘返,“淡妆浓抹总相宜”,他把西湖比做西施,洋溢着曼妙的姿容。而这里的乡贤林逋,更是为他所仰慕,在读过林逋所遗的诗篇后,他不禁挥笔写道“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林逋去世后,杭州士民自发纪念这位高风亮节的诗人,所以便有了苏轼诗中的:“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清代刊刻的《试古堂书画汇考》中记录了明代文学家王世贞鉴赏《书和靖林处士诗后帖》的跋语,其中提到:

始,钱唐人即孤山故庐以祀和靖,游者病其湫隘。因长公诗后有:“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遂徙置白香山祠与长公配,迨于今香火不绝。

《浙江通志》里记载道:

三贤堂祀白苏林三公,三桥曰望山,斜对西岸。四桥水曰花港,旧有雪江草堂,四桥曰压堤,对西岸第三桥,旧有崇真道院,石台笼灯以照夜船,有水仙王庙,一名龙王祠,以乐天、和靖、子瞻附祀,两庑井曰荐菊取苏诗“一盏寒泉荐秋菊”。

《西湖志纂》里记载道:

龙王庙在白沙堤孤山路口,旧在宝石山下,名嘉泽龙王祠。梁大同间建号钱塘湖龙君。吴越钱氏表请封广润龙王。乾道五年安抚周淙以祷雨应徙建于压堤桥,名水仙王庙,后以乐天和靖子瞻三贤y祀庙中。淳佑八年安抚赵与篑建亭,其前之井,曰寒泉名,曰荐菊,取苏轼诗“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之义,后废别祀三贤于孤山。

最初,祭祀林逋只是把他的故居开辟出来,但是场地狭小,所以苏轼才在诗中写道:“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林逋应该与湖上的水仙王一样,享受香火。水仙庙因这首诗而名声大作,所以人们便把这三位诗人置于水仙祠祭祀,还把庙中的井命名为“寒泉”“荐菊”。想象在月白风清的夜晚,酌甘冽的“荐菊”“寒泉”井水,拈一朵清洁馨香的,来祭祀三位诗人,或许能更深地感悟到他们的诗意与人生。后来龙王庙废弃,人们便把祭祀林逋和苏轼移到孤山白居易的祠庙,也就是南宋时期的西湖三贤堂。这里游人如织,风景如画,在饱览秀色的同时,诗人的遗迹和精神,也浸润在每个人的心头。正如清代学者阮元的诗句:“欲共水仙荐秋菊,长留学士住西湖。”

“三更画船穿藕花”这一句则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同何元立赏荷花追怀镜湖旧游》,全诗这样写道:

少狂欺酒气吐虹,一笑未了千觞空。凉堂下帘人似玉,月色泠泠透湘竹。三更画船穿藕花,花为四壁船为家。不须更踏花底藕,但嗅花香已无酒。花深不见画船行,天风空吹白声。双桨归来弄湖水,往往湖边人已起。即今憔悴不堪论,赖有何郎共此尊,红绿疏疏君勿叹,汉嘉去岁无荷看。

宋孝宗乾道九年(1174),陆游调任嘉州知州。此时距离他离开处在抗金第一线的南郑幕府,还不过半年,可是陆游的心境已大不复前时的振奋。“细雨骑驴”穿过剑门,远离了军营的鼓角金戈,离开了“戎装射虎,帷幕策画”使他兴奋和激动的抗金前沿,转而却是“冷官无事”的消磨和颓唐。乾道九年(1174),陆游在蜀州、嘉州、成都之间频繁调动,在繁琐的公务中,唯一可以消遣的便是蜀中的佳景了。这年夏天,嘉州的荷花开得格外明艳,陆游流连其中,思绪却回到了他家乡越州的镜湖。镜湖便是驰名的绍兴鉴湖,因为长期住在鉴湖边,陆游描写鉴湖风光的诗歌,比任何一个诗人都丰富。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还于镜湖三山筑起居所,老年卸任也一直居住这里。

在这首诗里,陆游望见荷花,想起远方的家乡,同时也想起自己年轻时快乐的生活。那时陆游和妻子唐婉缱绻情浓,鉴湖的湖光山色,到处都留下了他们伉俪赏玩的足迹。于是,“凉堂下帘人似玉,月色泠泠透湘竹。三更画船穿藕花,花为四壁船为家。”便是那时游玩的生动写照。陆游与唐婉的爱情凄婉而真挚,远在蜀中的陆游,看到绽放的荷花,自然而然想起与唐婉夜泛镜湖,徜徉在藕花深处,无忧无虑快乐的时光。他深切地眷恋着唐婉,直到老年,还不曾消减。宋人周密在笔记《齐东野语》中记录陆游的这些心路道:

乙亥岁也,翁居鉴湖之三山。晚岁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尝赋二绝云:“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怅然。”又云:“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盖庆元己未岁也,未久唐氏死,至绍熙壬子岁,复有诗序云:“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词一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诗云:“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题词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又至开禧乙丑岁暮夜梦游沈氏园又两~句,云:“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这一联初看之下只觉描景之清隽可爱,细究之下竟然还包含着两段蕴藉如诗的故事。故事里不仅有北宋和南宋文人的身影,还有高洁的志向,抑或凄美的爱情。这一切随着这神秘的联语一同浸润在大明湖的粼粼波光中,为这里的景色又增添了一抹历史的厚重,也随着《老残游记》的风行广布,而为人所传诵。以至于后来民国文人陈重庆对景生情,寻意探胜,在题扬州瘦西湖的观荷景致“梅岭春深”时,学人集句道:“四面绿荫少红日,三更画船穿藕花。”通过小小的联语将西湖、鉴湖、大明湖,林逋、苏轼、陆游,刘鹗这些胜景文渊注入到眼前的妙境当中,让人们在流连荷浦中回味无穷。同样的道理,或许我们在教授《明湖居听书》这段美丽的文字时,厘清这幅联语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相信能获得更好的体会。

参考文献:

[1][宋]苏轼著,[清]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宋]陆游.陆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清]嵇曾筠等修,[清]沈翼机等纂.浙江通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宋]周密著.齐东野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3.

陆游的诗句篇6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的大意是:我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以后万事都成空;只是唯一使我心痛的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待到宋朝军队收复中原的日子,家祭时可别忘了把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陆游的诗句篇7

关键词:李白 陆游 诗歌 “酒”意象 比较

唐、宋两朝,诗人们对酒的描写非常频繁。唐代以对酒的描写而闻名的诗人当推李白。李白在诗文中对“酒”的描写数不胜数,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做过初步统计,在李白的1500多首诗中,说到饮酒的有170首。[1]还有人对李白诗中有关酒和饮酒的词做过统计,李白诗中出现的“酒”字有115处,“醉”字111处,“酣”字18处,“酌”字22处,“杯”字18处,“樽”字14处,其它如醑、渌、酲、酿、酩酊、玉浆、玉液、玉觞、玉壶、玉碗、金樽等有24处,加起来有322处。[2]《李白酒诗注》中选入李白与酒有关的诗歌有251首,约占他现存所有诗作的1∕4。[3]可见酒在其诗作中的分量之重。

而早在宋孝宗时期便有“小李白”之称的陆游也在作品中常常提到“酒”,其中与“酒”有关的词语不胜枚举。在陆游的《剑南诗稿》中,专写酒、写到酒提到酒的作品共有2940首之多,约占其诗歌总量(9300余首)的近1∕3,[4]这个数量超过宋代任何一位诗人,也超过了他之前与之后的所有诗人,可谓古代诗人中存有饮酒诗最多的。

由此可见,“酒”这一意象在李陆二人的诗歌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诗篇是以诗言酒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陆游的“小李白”之称,不仅是因为他同李白一样嗜饮、同有着豪壮的诗歌风格,更是因为他对李白诗歌进行了学习,体现在以诗言酒,以酒入诗上。所以通过酒意象对两位诗人进行各方面的研究与比较,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为已与为国:李陆“酒”意象情感指向的差异

(一)为已:李白诗歌中“酒”意象的情感指向

李白诗中描写的“酒”多是“为自己干杯”,即以自我为情感指向。在李白诗中的酒意象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非常注重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在酒里一股脑儿倾注的都是“我”。我们在诗人的酒意象中所看到的事物,都是经过了诗人心灵的主观作用了的。“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陪侍郎叔游洞庭》)[5]、“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从这些“酒”中可以体会诗人各种各样的喜。“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乌栖曲》)、“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古诗》其八),是对统治者纵情酒色、误国荒政的描绘,诗人看到这些,不仅怒从中来,以至于“举酒太息,泣血盈杯”(《上崔相百忧章》)。在诗人悲哀的时候,“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玉壶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酒里盛满了他的愁绪。“高谈满四座,一日倾千觞”(《赠刘都使诗》)、“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近酒》)这是诗人饮酒之乐,在乐中所表现出的狂态。李白无所顾忌,把自己所有的情感坦白在诗篇中,基于一个“我”的中心,解放了自我精神。

(二)为国:陆游诗歌中“酒”意象的情感指向

陆游的“酒”是“为国家沉饮”,以国家为出发点,梁启超《读陆放翁集》中说“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6]。陆游绝大多数诗都是与保家卫国、收复失地的战争有关的,因此这些诗中所出现的酒意象也或多或少的与“国家”有联系。陆游喜之时便“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7];而“半酣耿耿不自得,清啸长歌裂金石”(《对酒叹》)是他愤怒的感叹;“把酒不能饮,苦泪滴酒觞,醉酒蜀江中,和泪下荆扬”(《江上对酒作》)写了他报国无门的愁苦;“官闲有味缘高卧,酒贵无忧为细倾”(《春晚书怀》其二)他乐在其中。无论是喜、怒、哀、乐,陆游的酒无一不饱含了诗人无法割舍掉的爱国主义情感,《唐宋诗醇》评价陆游诗“其感激悲愤、忠君爱国之诚,一寓于诗,酒酣耳热,跌宕淋漓。”[8]陆游把酒引上了国家宏图大业的高度,其诗中酒意象的情感指向在于国家。

二、浪漫与现实之间:李陆“酒”意象抒情手法之异同

(一)浪漫想象:李白以酒抒怀的主体特征

在“酒”意象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上,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常常用夸张与想象,而且二者往往交织在一起,作用于诗歌。李诗中酒意象的夸张十分突出,“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江夏赠韦南陵冰》)、“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运笔极阔,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饮酒时的豪壮。而在《月下独酌》中,诗人的想象非常奇特,竟然邀来明月还有自己的影子一起来饮酒,还有了“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约定。《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两句话夸张和想象并用,夸张,既有黄河水从天上奔泻海下的空间夸张,又有一朝一暮间人生已逝的时间夸张;而整个场景都是作者以“君不见”为引语,将大家带入的一个由他想象出的虚境。我们在这样一个虚拟的无限阔大的时空中感受到了震撼。

陆游的诗句篇8

刚翻书翻到古诗两首,望着图,不一会儿就出了神。

忽然,听到一句有些苍老的声音,我闻声赶到,原来是从窗口里传出来的。我靠着墙壁,侧着看窗内,里面有几本书和毛笔,随即想到主人还很爱学习。窗口外几棵翠竹和略长了些青苔的黑石,而那白得发亮的墙壁则跟容易见。地上丛生的绿草,和倚在黑石上的金色树叶如天生般配。没等我看完,那略带苍老的声音又传了出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孩童的声音又传了出来:“父亲,此诗的诗意孩儿还是没有钻透。”“慢慢你就懂了。”那老者祥和的说。孩童准备起身走时,我才放下“他们说话之际为何没用‘之乎也者’”这个问题,突然想起那老者应是陆游,那个孩童就该是陆游的儿子子聿。

我刚想起身走开,陆游那祥和的声音又传来:“门外小生,既来之则安之,何必做梁上君子?!”我先是一惊,马上又不慌不忙的说:“刚闻陆大师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后两句可谓‘千古绝句’!”陆游急迫的说:“你可知其意?”我摸着头笑笑说:“晚辈思维迟钝,大师可否为我讲其意?”陆游缓慢的说:“进来吧。”我进去后,陆游平和的说:“从书本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有限的,要想深入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我拍拍头恍然大悟道:“听了陆大师的一番讲解,我如鱼得水,如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陆游摸着胡须,略带笑意的说:“知道就好啊!”我故意扯开话题:“久闻陆大师的书法了得,可否赠与一二?”陆游刚准备提笔时我的幻想却戛然而止……

陆游的诗句篇9

【关键词】爱情悲剧;文化原型;叙事学

《诗经・郑风・将仲子》是古代一首著名爱情诗,也是最早涉及父母干涉儿女婚姻,导致爱情悲剧故事主题的作品。这一主题正是贯穿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著名叙事主题。如古代才子佳人故事一般都遵循这样的情节模式:小姐赠金后花园,(父母)棒打鸳鸯两离散。落难公子中状元,奉旨成婚大团圆。其中,父母棒打鸳鸯正是这类故事发展的关键情节。《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都有类似的情节。父母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充当了爱情悲剧的直接制造者或幕后黑手,而反抗父母包办婚姻,反抗父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被赋予了反封建意义。

《诗经・郑风・将仲子》原诗是这样的:“将仲子兮,无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诗中女主人公本来深爱着叫仲子的男子,但因父母和兄弟的阻挠干涉和舆论压力,而欲爱不敢、欲罢不忍,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不得不婉拒男方的追求。《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刺庄公”之作,郑樵《诗辨妄》认为此诗是“淫奔之诗”,现在人们都不认同这样的说法。实际上这首诗以委婉的语言,真实细腻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和痛苦心境,她一方面在父母、兄长、外人等各种势力的干涉下,不敢同情人接近,另一方面又确实想念情人,欲拒心不忍,最后只得向对方说明自己的苦衷。

“将”在古代汉语里有“请求”的意思,“仲子”是诗中女主人公的男朋友,中国古代的排行都说伯仲叔季: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所以仲子就是排行第二的人。然后她就说“无我里”,“”就是跳过去,“里”就是院墙。这个仲子呢,常常跳墙,翻进去跟这个女子幽会。所以这个女子就说“仲子哥你不要老跳我们家那个墙啊,不要把我们墙旁边那个杞树的树枝都折断了”,这是一个拒绝,可是拒绝是很伤感情的,所以诗中由此跳出了一句绝妙的内心表白:“岂敢爱之?”这一句反问显出了女主人公的细心,她唯恐自己的求告,会被心上人误会,所以又赶紧声明:“岂敢爱之?畏我父母。”――意思是说“我不是爱那棵树,我难道爱树甚于爱你吗?只因为害怕我父母啊!”我虽然爱着你,却不能让你翻墙折杞前来,这实在是迫不得已啊。一个“畏”字,既吐露了她对父母的斥责,也表现了她的胆战心惊!为了进一步抚慰心上人那颗受伤的心,可怜的女主人公又给了心上人以温言软语的安慰:“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意思是说:“我实在是天天想着你呀,只是父母的斥骂,也实在让我害怕呀……”这似乎是安慰,又似乎是求助,活脱脱画出了热恋中少女那既痴情却又担忧的情态。

后边两段在重复第一段的基础上,将“畏我父母”,换成“畏我诸兄”和“畏人之多言”,意思是说害怕兄弟们的责打和邻居们的流言蜚语,这说明当时的婚姻制度已较严格,这种不是明媒正娶的“私情”受到社会的强大压力。这种不准青年男女恋爱、私会的礼法似乎是一张无形的大网,从家庭一直布向社会,谁也无法挣得脱它,这张网被“父母”、“兄弟”和“乡邻”们张开着,将怀春少女重重围裹,在少女看来它是那样森严和恐怖。由此我们可以品味到女主人公的焦灼和畏惧――她实在孤立无助,难于面对这众口铄金的舆论压力呵!这种阻挠个人婚恋、扼杀个人意志的舆论是很可怕、很残酷的。“人言可畏”后来成为汉语中流传至今的一句成语,其来源就是这首《将仲子》。

诗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要怕父母和兄长呢?这是因为在农业社会中婚姻很多时候表现为“财产式婚姻”――婚姻是双方家庭之间的财产交换,因此当事人无权选择。财产式婚姻本身就是一种以利益换取婚姻机会的买卖。因而女性不但对丈夫来说是购得的财产,对自己的父母来说,也成为待价而沽的商品。这是女性的悲哀,中国历史上因为父母、兄弟的干涉而造成的爱情或婚姻悲剧举不胜举,其中,陆游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就是一个典型。

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词人陆游大约于20岁时与表妹唐婉结婚。唐婉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大家闺秀,结婚后,他们夫妻情浓意密,非常恩爱。然而,唐婉的才华横溢及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最后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这对结婚只有两年左右的恩爱夫妻便被硬行拆散了,两人只好洒泪诀别。后来唐婉改嫁赵士程,陆游也再娶王氏。

然而这段情意铭心刻骨,令两人始终难以忘怀。陆游30岁左右春季的一天,春暖花开,春意正浓,他出游沈园,不期与离别多年的前妻唐婉及其后夫赵士程相遇。唐婉遣人送酒致意。看到魂牵梦萦的前妻憔悴的容颜、隐含忧愁的神态,陆游无限感伤,压抑不住内心的感情冲动,就在园壁上挥笔题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 鲛 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起首三句,为回忆往昔与唐婉偕游沈园的美好情景。“东风恶”数句,说的是恶风践踏了美好春景,指的是封建恶势力拆散了他们的幸福婚姻。恩爱夫妻被迫分离,使他们感情上蒙受巨大的折磨。一怀愁绪,折磨几年,至今受熬煎,只能沉痛地感叹,错,错,错!

当时唐婉读了这首词后十分伤感,不禁和了一首:“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陆游在词中倾吐了内心的深沉隐哀和对唐婉的无限怜惜、思念和负疚之情,同时对封建礼教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唐婉则在泣诉了别后对陆游的缠绵的思念之情、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尴尬处境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爱情悲剧制造者的不满情绪。陆词沉痛,而唐词凄婉,都是血泪凝成的不朽之作。

据说沈园相会后不久,唐婉便抑郁成病,香消玉殒。这给陆游的心灵造成了难以弥合的创伤。从此他陷入了深深的追念和痛悔之中,而沈园也成了陆游的伤心断肠之地。每游沈园甚至是梦游,几乎都会有伤心断肠的哀曲从他心底自然流出,如他67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事隔30多年年字迹已经模糊,他还是泪落沾襟,写一首诗以记此事,在诗中哀悼唐婉:“泉路凭谁说断肠?断云幽梦事 茫茫。”后陆游75岁,住在沈园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沈园》:“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尤吊遗踪一泫然。”就在陆游去世的前一年,他还在写诗怀念:“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一首首爱情诗,情深意长,哀怨沉痛,字字句句,都是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控诉。

陆游面对严厉母亲的威势,选择了妥协,而《将仲子》中的女主人公则在压力面前,欲爱不成,欲罢不忍,陷入两难。现实的处境决定了她的选择只有妥协或者反抗,除此以外,无路可走。

选择是艰难的,更是痛苦的,其实又何止是爱情呢?应当说两难处境是我们必须经常面对的一种生活状态。这时,你只能选择是或不是,无庸解释,不容模棱两可,这是非常残酷的。或者妥协 或者反抗;或者生存,或者死亡,你没有退路,没有回旋的余地。而事实上,大多数的人面对选择,多是屈从于压力,违背自己的意愿,站在了妥协的那一边。

现代人常常喟叹自己活得太累,太多的时候,这种累不是来自身体上的,而是心理上的。其实累不累的权力就掌握在自己手中,真正旷达的人,是不会屈从外在压力的。不屈从别人意志的人,有自己的主见、自由的意志、独立的人格,也许这在《将仲子》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是啊!现代人就应该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毕竟人不是为了别人而活着的!

当然,也有人认为《将仲子》里的女主人根本就不爱她的小二哥,而“父母、兄弟、人之多言”只不过是她拒绝对方求爱的一种借口罢了,这个借口找得很艺术:虽然我爱你,可我父母不同意,你说怎么办?总不能让我不要父母吧?那可是大不孝。如果这样理解这首诗的话,那我们的先人真的是太聪明了,因为五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恶补该如何说“不”!

参考文献

[1] 覃素安.抗争与妥协――以地域文化视野对《诗经・郑风・将仲子》的解读[J].长城,

2014(4).

陆游的诗句篇10

古诗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它们文辞优美,琅琅上口。诗词中有大量描写祖国风光、壮丽河山的名句,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大。首先它说出了中国人的心声,使人在心灵上达到共鸣,如李煜的《浪淘沙》中“别时容易见时难”,柳永的《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其次它使人养成了简洁凝练的做事风格。如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表现了诗人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梅岭三章》中“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用借喻,指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第三,有些诗词能激起大多数中国人的激情,如岳飞的《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陆游的《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不过,我要说的是,很多古诗词对学习初中地理帮助很大,可为丰富的地理教学提供载体,因为一些诗词中包含大量的地理事物现象,涉及很多地理知识,内容丰富,为地理教学提供真实背景材料。这些地理知识非常重要,对将来旅游,出行十分有用,它还会影响你的历史学习。很多政治家、军事家都研究历史,精通地理知识。本文就课本中的地理知识,该引用哪些古诗文作一简单介绍。

地理中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位置。如讲地形时用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形容山东泰山,泰山号称“五岳之首”,是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顺便提及我国的几大丘陵;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描述内蒙古高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象,同时介绍我国的其他高原地理位置时;用曹操《观沧海》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其中的沧海是指渤海。学习我国的行政区划时,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蜀指四川;李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天上”应当指青藏高原中的巴颜喀拉山脉。讲气候时,引用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述春天悄悄来临,万物焕发生机的景象;用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说明我国西北地区不受夏季风的影响,同时指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一个界线区。讲河流时,引用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借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与记忆黄河源头注入的海洋;王之涣《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和《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述黄河上游和中游的景观差异。

地理中的人文环境主要介绍人口的多少,农业发展,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支柱。其中许多古诗词描述了地理知识与农业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我国素称诗国,诗歌遗产常具科学价值。最早的记载就保存在《诗经・豳风》中。“四月秀@,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E。”讲的就是一定的季节,远志开花、知了长鸣、庄稼收获、草木凋零的现象。可见我们的先人早就注意到生物的行踪去迹与季节变化之间关系,并以此指导农事活动了。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物候观测以生物为仪器,十分灵敏。例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形象地告诉人们平原和山上的气候不一样,物候也就不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面就有物候学上的两个规律: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二是这循环是随着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刘禹锡《竹枝词》中的“江上朱楼新雨晴,西春水觳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人皆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陆游《初冬》“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首诗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还有陆游的《鸟啼》“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陆游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他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一个诗人。

另外,下面的诗句也反映了物候特点: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正因为古代诗歌中富蕴宝藏,巧妙运用古诗词进行地理教学,对促进学生地理兴趣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美化学生的心灵、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应“以诗为证”,既能开拓视野,又平添一段趣味。在平时的备课中多收集有关地理教学的名句,深入挖掘地理信息,巧妙激起求知欲,侧重剖析地理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