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十篇

时间:2023-03-20 03:43:27

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

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篇1

草船借箭电影观后感一

《草船借箭》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草船借箭》中的故事。文中主要讲了周瑜心胸狭窄,他因妒忌诸葛亮的聪明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却被诸葛亮一下就识破了周瑜的阴谋,但他从大局出发,不与周瑜斤斤计较,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用妙计向曹军借了十万支箭,使周瑜不得不甘拜下风。

学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我认识到妒忌的行为是有害的,它既损害了自己,又损害了别人,这样的事,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常见的,比如,以前几次数学测试中,我的好朋友小明成绩都没有我好,他却产生了一种妒忌心里,闷闷不乐,总想找机会与别人吵架,可他毕竟是我的好朋友,我又不太好意思,读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让我认识到了妒忌心里的危害,同学考试成绩好,小明应该为同学们高兴,同时也应该自己努力学习,争取在下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怎么能不高兴呢?我给他这样说了说,心情就一下畅通了。

生活中,像周瑜这样妒忌心理强的人,虽然很多,但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宽广,不为小事斤斤计较的人也不少,如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只要刻服了妒忌心理,心胸宽阔,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像周瑜那样害人害己。

草船借箭电影观后感二

我读了《草船借箭》这本书知道了自古以来总有那么一些人,只要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比自己有才干,就会十分生气,不是去奋发图强,而是去嫉妒别人,想方设法去害比自己强的人。

三国时候的周瑜就是一个爱妒忌别人的人,他看到足智多某的诸葛亮,便起了嫉妒之心,他让诸葛亮一天造出十万支箭,否则,就要处罚诸葛亮。诸葛亮用计谋借了曹营十万支箭,让周瑜的计谋落了空。

有些人因为怕别人超过自己,才产生嫉妒心理。当别人有了成绩,做出了贡献,受到了众人的尊重和爱戴的时候,这种人不是探究别人取得成绩的原因而是讥讽,造谣多么愚蠢的表现。

读了《草船借箭》我不由想到了自己,有时我也有嫉妒心理。。比如自己考试没考好,不总自身找原因,却希望别人下次考不好,这就是我的嫉妒心理,嫉妒这个东西害处太大了所以以后我一定要杜绝它。

草船借箭电影观后感三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小故事 。

这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并去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便联合起来对抗曹操,刘备就把诸葛亮派到孙权那里协助。

周瑜看到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很嫉妒一次借军事让诸葛亮在三天之内把一万支箭交予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争,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让周瑜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篇2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草船借箭》的故事。故事内容是这样的:周瑜借曹操之手杀了蔡瑁、张允,十分得意。忽然,心中闪过一个念头;我的计谋能瞒过曹操,是不是可以瞒过孔明呢?

于是他派鲁肃来到孔明的住处。谁知孔明不但知道蒋干中极、曹操上当的事情,而且对鲁肃的来意也一清二楚。鲁肃大吃一惊,回去告诉周于,周于很生气,心里暗暗的想;我一定要杀了孔明,但用什么办法好呢?

他忽生一计,找到孔明说:“请将军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孔明知道周瑜的诡计,就说:“十天是不是浪费时间呀?我可以在三天完成。”孔明写了军令状。他回去暗中向鲁肃借了二十只船,每只船上扎了好多草人。有大雾的一天,孔明和鲁肃把二十只船连接起来,向曹操的阵地进发。曹操以为有人来攻打他,于是,他命令弓箭手往船上射箭。不一会儿,草人上扎满了好多箭。一计算,大约十五万多只。孔明心想;十万只箭已经到手,应该可以走了。于是赶紧把船掉头驶向东吴。

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篇3

时间:建安十三年(公元前208)

地点:周瑜的军营中

人物:诸葛亮(刘备的军师)

周瑜(东吴军队的大都督)

鲁肃(东吴的谋士)

曹操(魏国的首领)

[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师]

周瑜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诸葛亮用弓箭最好。

周瑜(边说边点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敢造弓箭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笑了笑)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周瑜十天造得好吗?

诸葛亮既然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诸葛亮只要三天。

周瑜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严肃起来)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下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诸葛亮立下令状以后,两人又一起喝酒]

诸葛亮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名军士前来江边取箭。(诸葛亮说完,喝了几杯酒便走了)

鲁肃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好,是诸葛亮在说假话吧?

周瑜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说话的声音小了很多)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延迟,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就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再去探听一下,看他有什么打算。

[说完以后,鲁肃就去见诸葛亮]

诸葛亮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一下忙。

鲁肃这都是你自找的,我怎么帮得你忙?

诸葛亮你给我借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我自有妙用。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不然。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回到周瑜那里,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造箭的材料。]

周瑜(非常疑惑)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拔了二十条快船,按照诸葛亮的话准备起来,等诸葛亮调度。终于到了第三天,诸葛亮把他请到船里]

鲁肃你叫我来做什么?

诸葛亮请你一起去取箭。

鲁肃(疑惑)哪里去取?

诸葛亮不用问,你去了就知道。

[这时候,大雾弥漫,船驶到了曹军的水寨,一字排开,船头向西,船尾向东。穿上的士兵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鲁肃(非常吃惊)如果曹军出来怎么办?

诸葛亮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会派军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

[曹操听到了鼓声和呐喊声以后,就下令]

曹操(非常疑惑)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篇4

一、更新观念,倡导质疑

学生不敢提问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扫除学生在质疑方面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敢问。教学《虫草的村落》一课时,有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虫草的村落里有什么?”我表扬了提问题的学生,并鼓励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要多思考、勤动脑。接着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联系上下文思考这个问题,学生的思路又回到课文的学习上去。对于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给予鼓励,绝不批评;对于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的,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采取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加以解决,对于提出的问题超过学生现阶段所学知识范围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的,要给学生讲明原因。养成学生不但求“知其然”,更求“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习惯,学习质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循循善诱,质疑点化

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教师要在课堂中把质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想方设法留给学生提问题的空间,同时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1. 课题质疑,领航思路

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出示课题后,老师引导:“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问有了基本的具体的方向,思路也就活跃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随之出现:谁用草船借箭?向谁借?结果如何?读课题后,对题目的意思、包含的内容等提出问题,就为更好地理解课了铺垫。

当然,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也会有学生问出与课文无关的疑问。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梳理、归纳有价值的疑问。教师可以把有价值的质疑有层次地写在黑板上,产生一种导向作用,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之中悟出什么样的问题是值得在课堂中讨论的。而对于那些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教师可通过筛选或当场就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决。

2. 重点词句质疑,突破关键

对于一些重点词句,我们可采取故意出错,重读等多种方式,在无意间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提出疑问。这种“引”的目的是为了以后“不引”学生也能找出关键词句来帮助学文。如,《穷人》一课,文中开头有这样一句话:渔夫的妻子桑娜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在教学中,我故意把句子读成“渔夫的妻子桑娜在火炉旁缝一张旧帆。”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进一步质疑:“课文为什么要用‘补、破’而不用‘缝、旧’”?通过交流,让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更加深刻,体会到穷人的真实生活。

3. 矛盾处质疑,明理辨道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有位学生提出了个出人意料的问题:题目为何不叫《草船骗箭》呢?听他这么一说,学生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这时教师要求学生把课文再读一遍后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后纷纷说出理由。“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这正因为是借箭,才要谢,如果是骗箭就不用谢了。”“作者在用字上匠心独运,诸葛亮先是借了箭,到火烧赤壁时不是把箭都还给曹操了吗?题目还是用《草船借箭》好!”这时,教师进行点拨:“你们分析得好。那‘借’与‘骗’在感彩上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说,课文的中心是赞扬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要是题目改成《草船骗箭》,那作者的立场就不同了。学生经过对不同意见的争论,思维的广度得到了训练,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篇5

随着科技的发展,已经发明了许多有关时光的机器,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时光电脑.这一天,爸爸终于买了一台“时光电脑”我兴喜之余打开电脑上网聊天了。

和诸葛亮聊聊天

"咦!这是谁?好大的口气,竟然自称“114百事通”。我便与他交谈起来,当我问他是谁时,他不紧不慢地曰道:“吾乃蜀刘备之臣诸葛亮是也。”我高兴极了,问他:“诸葛先生,请问你吃了什么神丹妙药,让你料事如神,还有你那次草船借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哦!原来是这两件事,那我告诉你原因吧。我如此聪明是因为,我从小刻苦、热爱学习。我想你读过《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这篇课文吧,这不就可以看出我热爱学习了吗,还有过了N年以后的科学家爱迪生,说过一句话:‘天才=1%(天赋)+99%(汗水)。’所以你必须认真学习,好好的报答祖国,才不会像主公之子不紧乐不思蜀,还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至于草船借箭是那么一回事,周瑜他嫉妒我的才华比他高,就来找我麻烦。他让我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我掐指一算知道曹军营所驻地方,对面的那条河会起大雾。于是我就答应了下来。所以,那一天我只向周瑜麾下的一名将军借了船等。就去用稻草人去引诱曹军射箭,我才能顺利的得到十万支箭。”听完诸葛亮的话后,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呀!

和诸葛亮聊天以后我又和李白、曹操等等一些著名人物聊了聊天,真是太有趣了,我一定要向古人多了解一些故事呀!

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篇6

中国有国宝,咱们也有班宝,他们可是闻名全班的“钮沙二重唱。”

听起来有些怪。告诉你们吧!钮是指钮仁吉力蛋(钮仁劼),沙就是我们班的沙家帮(沙天楠),为什么叫“钮沙二重唱”呢?你看了下面这个故事就明白了。

有一次上语文课,讲的是关于《三国演义》的一些故事,曹老师有声有色的讲着,同学们专心致志地听着。这时,曹老师问:“你们谁能跟我讲一讲草船借箭这个歇后语接什么呢?”“我知道,有借无还。”沙家(外号)连手都没举就说道。“我不同意,应该是有去无回。”钮仁(外号)反驳道。“才不是呢!你想,草船借箭,借字,当然是有借无还了!”“有去无回,因为箭扎到了草人身上,跟本就回不到曹操手上了,所以我说对了!”“你虽然说对了……”“你终于说我对了。”“但是,我话还没有完呢!我的更准确一点!”“但我的还是对了,所以要接有去无回。”“什么事都要做到十全十美,所以应该我对了。”“有时残缺也是一种美,一点也不懂艺术。”“但……。”“停!”曹老师发火了,你们有完没完,还让不让我上课!“老师,我们这所表现应该表扬一下才对呀!”“表扬,你没有看曹老师发火了!”“可以咱们这种表现本来就要表扬一下吗?”“沙天楠,钮人劼,你们真是二重唱,我快被你们烦死了!”钮人、沙家听了,立马把嘴给关上了。“草……”“叮铃铃”下课了,曹老师搬着本子回办公室了,钮仁劼和沙天楠继续在说“永远谈不完的问题。”

唉,真是两个“活宝。”

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篇7

从所周知,诸葛亮,三国时期蜀之军师也。他绝顶聪明,留下许多典故,如: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

我面对他时,最先产生的感觉就是崇拜。我极为敬佩他的聪明才智,认为他是我所见过、听过的人中最有真才实学的人。虽然,他只是一个文学人物。做为军师,他是完美的。他的神机妙算层出不穷,自他出山后,蜀军在战斗中无往不胜。他的知识广博,可以预料许多未发生的事,而且伶牙利齿,思维奇快,既可舌战群儒,也可以抓住人的弱点,令其恼怒而死。我觉得他就是我的榜样,我的偶像,我奋斗的目标。

可有时,我也很嫉妒他——为什么他就可以使一国之君三顾茅庐,而我不能;为什么他可以当上受人尊敬的军师,而我不能;为什么他学识渊博,而我没有……我总想,是不是他受人关注只是因为别人太笨,即所谓的鹤立鸡群。如果他生于现代,一定只是个普通人。

有时候,我觉得诸葛亮也不是很完美。比如说:这草船借箭。如果曹操把每支箭都换成火箭,那么结果可就不一样了,不但草船完蛋,诸葛亮也会命丧西天。他一个大军师连这点都想不到,怎么说是够聪明呢?

可是,虽然有的计谋有缺陷,但我依然不否认他的才学。嫉妒换来的只是自己愚蠢的自责。我感觉到自己还有很多要学,相信只要我努力,我一定会成为现诸葛亮。

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篇8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学生想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提问创设情境,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促使学生有趣想问、有感想问、有情想问。

例如,在讲《想别人没想到的》一课时,我以故事导入: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有一次,他出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让前来考试的人作画。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赵佶都不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倚栏沉思,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听到这里,学生充满好奇,问题也喷涌而出:“皇帝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最后一幅画好在哪?”这样的导入,犹如投石激浪,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也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呼吸。”因此,我们应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记得我在教学《草船借箭》时,重点是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作简单的评价。由于学生预习充分,对课文的学习特别认真,最后大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贤嫉能、曹操的谨慎多疑及鲁肃的忠厚守信看法基本一致。正当我准备往下进行时,一个平时不大爱发言的同学忽然站起来说:“刚才同学们在评价人物个性特点时,都说鲁肃是个忠厚守信的人,我有不同的看法。俗话说‘一臣不侍二主’,鲁肃身为吴国将领不与周瑜齐心协力,却与诸葛亮暗地勾结,我觉得他不够忠君爱国。”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与众不同”的声音,大伙儿都愣住了。我先是一怔,继而感到一阵欣喜,我意识到这是一个让学生思维碰撞出火花的机会。于是,我马上微笑着说:“是哦,老师也有这样的怀疑,只是不好意思说出来。现在这位比赵云还有胆量的同学勇敢地站出来挑战了,你们有没有信心应战?”“当然有!”沉静的教室一下子沸腾起来,各小组的同学纷纷展开讨论……学生思维的碰撞再次使鲁肃的人物形象鲜明起来,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这个课堂小插曲,让我体会到了良好的课堂环境,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十分重要。民主平等的关系,对学生思维活动有着无形的推动。一旦我们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自由思考的空间,那么他们将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动脑筋,发表自己独特的、新颖的想法,做到敢想敢问,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灵感和创造得到发展。

三、加强方法指导,使学生善问

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下面我以《草船借箭》一课为例,谈谈有关这方面的做法。

(1)针对课题质疑。引导学生读课题提出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思维训练方法。俗话说“题好文一半”,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出示课题《草船借箭》后,我导问:“大家看了课题有什么想了解的吗?”学生提出以下有价值的问题:“谁用草船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怎样用草船借箭?”“结果如何?”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2)可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质疑。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是《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文本进行质疑:你从哪儿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接着在学生研读中穿针引线,适时点拨来深化研读,丰富学生对人物的认识。

(3)对重点词句质疑。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我引导学生抓住“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这一个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语句进行质疑,从而确立了高质量的探究性问题。

此外,还可以对文章的标点、表达方式等进行质疑,学生在质疑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个人的语文素养。

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篇9

我从上小学开始就已经听说过诸葛亮的故事,佩服他的聪明才智,所以我非常想和诸葛亮先生聊聊天。真好我最近在玩三国志游戏,我一直在操控诸葛亮。

“诸葛亮,您好!”我之所以想和你聊天,是因为我很敬佩您的神机妙算,我刚在前几天读了一下三国志解读,看到《草船借箭》的是,本来我在小时候时还不太了解您,自我从小学起,开始读《三国演志》时,我就佩服起您来了,再加上我看到《草船借箭》的解读,对您的佩服又多了几分。可是我有很多谜题没有解开呢!就是在草船借箭中,您为什么知道在第三天时就会起大雾呢?难道您是神仙?在我读到周瑜向您提的要求时,我想了很久都没有想到办法,您却利用了天气的变化无常——第三天有大雾来向曹操“借箭”。

我还从《三国演义》中知道您是个富有个性人,我也非常佩服。在一次准备要和曹操交战时,您向刘备,关羽,张飞等人说出自己的意见后,张飞和关羽两人不同意,是您坚持自己的观点才取得了那场胜利——张飞他们对您刮目相看。虽然那时我也很喜欢关羽这个人物,但我在心里也不由自主地责怪起关羽当时对您的态度,好在您坚持着您的看法,不然他们就会打败仗,当我们班有同学说您的方法太差时,我会在心里为您打抱不平。诸葛亮先生,我是多么的佩服您的神机妙算、您那优秀的品质。

如果老师让我写几个表扬您优秀品质的词语,我想我用多少个词语也形容不了您的人格魅力!多少个词语也表达不了我对您的佩服之情,特别是你的《空城计》啊!

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篇10

关键词:知识点; 教学策略; 散发生机

语文新课改,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高效,让学生学得有滋味,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给自己的课堂多点创意,多点活力,才会让语文课堂多散发生机。

怎样才能让课堂生机无限呢?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在授新课前,我让学生先自己把课文读几遍,并完成相应的配套练习。上课时,我先用一节课来检查学生相应练习的完成情况,完成得好的,该课的剩余时间,我就奖励学生,让他们自由看书、玩棋、或画画。对于课文中一些学生没有很好掌握的关键知识点,我会根据内容安排课时,在课堂中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草船借箭》中,诸葛亮船队到曹营前借箭时的情景,课堂中,我让学生先演一演,说一说,然后再画一画,写一写,评一评。

为了演得有趣,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装满水的塑料瓶,在瓶盖上用小铁钉扎上几个小孔。同时,举起瓶子用力挤,让水往前喷射,就当作曹营里射出的箭。演诸葛亮船队的学生,为了防止他们被水淋湿,我为他们准备了套在身上的塑料薄膜。准备好后,两人一前一后拉着走就是一条船了,也有点像船上盖了青布幔子的草把子。“曹营”被学生选在了讲台上,诸葛亮船队出发的地点,学生很乐意安排在教室的后门。此外,我还用A4纸写了几张代表时间的字条,由一个学生负责用时举起来给大家看。

像平时班上搞活动一样,桌椅靠边,一切准备就绪。

上课了,当站在教室一旁代表时间的学生举到“第三天半夜四更雾正浓”这一张显眼醒目的字条时,由六位活泼好动的调皮男生组成的“船队”热热闹闹出发了,教室里顿时传出笑声。

站在讲台这个“临时曹营”的“曹兵们”,手里拿着可以当箭一样使用的独一无二的射水枪,正等着玩水仗,兴致高涨,跃跃欲试,盼望着“诸葛亮船队”快点过来借箭。

学生们在塑料薄膜的保护下,玩的天性按耐不住了,一涌而上,脑子里只剩下玩了,一下子就冲到了讲台“曹营”所在地,蹦跳着伸手上讲台并叫囔着要“活捉曹操”。“曹兵”们也不示弱,举起手制水枪奋起还击。一时间,水花飞舞,笑声、闹声、响成一片。

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只能笑着挥手让他们暂停,并大声问他们,你们是来捉曹操的,还是来借箭的?你们靠得曹营那么近,被曹兵发现你们船上是草把子,别说活捉曹操,你们也是自身难保,逃不了了,诸葛亮和鲁肃在船上饮酒作乐也会泡汤了。等学生们稍安静,我又向他们抛出问题;像这样借箭,诸葛亮草船借箭结果会怎样?

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箭借不到,有的说诸葛亮不是死在周瑜手里,就是死在曹兵的手里。

我走近“船队”,一边帮他们夹好刚才打闹时弄脱的,身上夹薄膜用的夹子,一边笑着对他们说;记住!你们现在是诸葛亮的船队,诸葛亮船队不是来打仗而是想办法弄到更多的箭。我让他们重新来一遍。

“船队”又出发了,这次学生的玩性已有所收敛,但还是你推我挤的,队伍很乱,边走边向“曹营”叫喊着挑衅的话,离讲台还有不少的距离就停了,水枪只能勉强射到前面一两个人身上。

等学生们玩弄一会,我让大家评评,“船队”现在这个样子能不能借到最多的箭。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船队”太远了箭射不到,有的说“船队”太乱了,前面把后面的挡了,还有的说这样乱哄哄地船不好调头。

学生畅所欲言后,我让他们想办法。“现在,大家都来当当诸葛亮,船队当时停在曹营前的哪个位置好,怎样排列才合适”?说着:我在白板上写出“逼近,一字排开,船头朝西,船尾朝东,调转船头”几个词语。然后让学生来到套着塑料薄膜的学生身边,看着白板上我写的词语来指点。在班上几个小诸葛亮的齐心努力下,“船队”终于像点样在讲台这个“曹营”前,在水枪的射程内一字排开,“船头”朝相同的方向,接受水枪的洗礼,然后所有“船只”调转船头,再次享受“曹营”援兵水枪的轰击。

戏嬉一番,代表时间的学生在我的提醒后,举着“天快亮了”的字条从“船队”身边走过,并调皮地读着字条。“老师下次我们要当曹兵”,演船队的学生向我大声叫着,有学生指着转动时不小心被水淋湿的地方,对着“火力猛”的学生发着怨气,有点不解气地搬师回营。我冲他们笑笑,回他们一个“OK”手势。

孩子们吵吵闹闹,来得快也去得快,分开两下就好。“曹兵们”还不想住手,我拿出几卷餐纸,告诉她们先玩到这,去放好瓶子,一起来帮忙,把弄湿的讲台、桌椅擦一擦。安排好,我拿着一卷餐纸走到教室后门,帮学生脱去身上的塑料薄膜放在门外,让他们用餐纸把弄湿的地方擦一擦。

教室里有的学生拿着餐纸,干着活还不时打闹,我来到教室中间,叫大家擦好后回到座位安静下来。我环顾四周,等教室稍安静,我表扬他们;刚才大家做得非常好,看到你们在一起这样热热闹闹地玩我就高兴。

有调皮男生还在时不时地偷偷捉弄旁边的同学,我走到他身边,故作生气地看着他的眼睛,叫他告诉我,刚才我说了什么。直到他在同学的帮助下说对,我抬起手掌,来一个,像平时一样,他站直了身子,我们的手掌在空中相撞时发出了清脆的响声。

我转身走上讲台,拿出一叠A4纸,告诉学生们,接下来大家把刚才演的船队在曹营前的样子用简单的画来画一画,并在旁边写一写,这样排有哪些好处,我走下讲台,几个学生快步上来争着拿纸去发了。我走到教室一旁,从装书袋里拿起一本《童话大王》在椅子上欣赏里面的精彩故事。

学生有的自己画,有的三三两两把桌椅并一起画,时而安静地涂涂画画,时而拉长脖子在交流评价。很快地就有学生完成了拿来让我欣赏。我拿过画,指着他们的独到之处给予鼓励性评价,并告诉他们完成后,老师看过了,你们小组与小组之间要交换看一看,评一评,最后再收来交给老师。

课后,学生的画交来了,画的虽然水平不是很高,但有的看后会让你忍不住想笑。对于诸葛亮船队在曹营前,船头一会朝东,一会朝西,一字排开擂鼓呐喊的好处,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学生们都写得挺多,有个学生这样写 ①可以借箭多。②士兵没有伤死的。③可以让曹军多射箭。④不用和曹军打。⑤让船两面都借到箭。还有学生这样写;①能借到最多箭。②让曹操以为是来攻打他的水寨。③在大雾的天气,让曹操不敢出江打仗。④惊动曹兵。⑤让曹兵射出很多箭。⑥调转船头,不但可以借到更多的箭,还方便逃跑。

语文课教师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在课堂中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多点创意,就会让语文课堂多散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