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感人的一段话十篇

时间:2023-04-07 04:30:19

最感人的一段话篇1

1、我们很多人用尽全力都没有追寻到自己想要的另一半,也有很多人几乎没有经历过痛苦,就能与对方长相厮守。哪怕,真的要经历重重磨难才能跟你在一起,那么我准备好了,不管多难。

2、我相信只有努力,肯用心,很多事情都是可以达到的。关于你,我也是这么认为,你现在不愿意回到我身边,我还会继续努力,我会一直争取,争取再跟你在一起,直到你同意的那一刻。

3、如果你只是暂时的想分开一段时间,那么你尽管去吧,你要知道我会永远的等着你,等你累了,卷了,不想一个人的时候,只要你回头,肯定能够看到我会在原地一直默默的等候着你。

(来源:文章屋网 )

最感人的一段话篇2

一、结合教材(范文片段)教写法

师(大屏幕显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关于讲“碰壁”的选段):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生纷纷举手,师请一名坐在前面的学生站起来读。)

师:这段话写的最多的是什么?

生:对话。

师(板书:对话):对!再看看写了哪几个人对话呢?

生:“我”和伯父。

(学生再自由地读一读。)

师:日常生活中很多事就是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完成的。话说完了,事儿也就结束了。例如:老师给你辅导作业时怎么说的,你怎么回答的等等。所以,只要你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写人物的语言,生活中就有很多事可写。同时,人物的语言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师(风趣):老师平时是不是要求你们作文字数要达到几百字?

生:是。

师(幽默):老师告诉你们一个技巧——字数不够,对话来凑。我这个技巧可只告诉了你们六(6)班的同学,可别让六(1)班和六(2)班的同学知道了。

师:再看看,对话形式有什么特点?

生:分段来写。

师(边说边板书:分段):对。对话人每说一句就作一个自然段。这样分段来写的形式有什么好处呢?

生:清爽,舒适。

师(幽默):是的。还有一个好处——得分高。

师:你们想不想得高分?

生:想。

师(幽默):文章长了得分是不是会高?

生(笑):是。

师:你想想,分段来写是不是文章就显得长些?

生:是。

师:我还感觉读这种分段来写的文章,眼睛不感觉疲劳。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

生:有。

(老师介绍了原因,并说很多作家喜欢用这种形式,自己也喜欢这种分段来写的形式。)

师:再看看,对话形式还有什么特点?

生:说话人说话时的样子、怎么做的等也都写了出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这叫提示语(板书:提示语)。提示语还包括哪些内容呢?

生:交代说话人。

师:对。提示语包括交代说话人及其表情、动作等内容。写好提示语有什么好处呢?

生:很生动。

师:是啊!读了文章,感觉文章中所描述的人好像就站在你面前——如见其人。同学们再品读品读这段短文,是不是有这种感觉?

(生再读这段短文,感悟伯父及“我”等人。)

师:再看看短文中“说”的位置有什么变化?(板书:变化)

生:有的在开头,有的在中间,有的在后面。

师:这样变化位置有什么好处呢?

生:好看。

师:艺术性,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

师:再看看标点符号有什么变化吗?

生:“说”在前面用冒号,在中间的用逗号,在后面的用句号。

师:再读读这段短文,认真地体会其写法——对话、分段、提示语、变化。

二、运用教材例子仿写

1.教师说两句对话形式的话,让学生先听后记下来,再集中点评2~3人,其余学生互评。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听力(倾听没有)和“对话”形式写法的掌握情况。

2.教师放一段录音(也是两三句对话),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对话形式的写法写成一件小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点评时紧扣“对话”形式、写法而评。

3.师生表演哑语,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对话形式的写法写成一件小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点评时还是紧扣“对话”形式、写法而评。

最感人的一段话篇3

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

一句鼓励的话可以使人生改变方向,一句责备的话使人心觉哀伤;说一句好话,如口出莲花,让人觉得舒服顺畅;说一句坏话,如口吐毒蛇,令人觉得心灵受伤。而说一句发自内心感动的话语,却可以温暖彼此……

比赛结束了,获胜名单上显然并没有我,顿时所有的开心与喜悦,都沉淀在自己的心坎里。“没关系,尽力就好,下次再来过!”老师突然说出这句话,须臾间;风很暖,天空很蓝,太阳好大,彷彿从生命中峻险的幽谷走出来……

每当面临失败处境时,我想起这段话,就让我有极大的心情转变。没想到文字也可以绮丽无比、打动人心,让我走出挫折的心情幽谷;在享受成功喜悦时,我回味这句话,知道令我成功的因故和由来。我无时无刻的想起那句话,余“字”绕梁,三日不绝,这也成为我的生活座右铭,让我的人生从此以后,有了向左转和向右转的`方向,不再只是盲目的前进……

一句话,可以让人增加自信与勇气;一席话,可以改变一个人未来的努力方向;一段话,可以是深奥无比,却产生莫大的振奋力量。一句鼓励的话、一席赞美的话、一段感谢的话,其实生活上处处都有感动的话,只是我们缺少仔细观察并且去发现。一句感动的话,让人如沐春风,犹如洗涤心灵。对我来说,生命之中最美的话,也就是“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

最感人的一段话篇4

感觉在感情上的话自己还是经历了比较多的,所以也谈不上说因为一段感情而变得一蹶不振,也谈不上说因为一段感情而发生了人生轨迹的偏转也不会说因为一段感情就是自我放弃或者发生什么,天大的转变。

毕竟自己刚才看了一下自己之前的日记,写到了初中的一些感情事情,才想起来自己初中的时候也经历了一段挺刻骨铭心的感情,虽然说最后无始无终,毕竟在自己快要答应他的时候,他就跟我说他要转学了,就这样子,最后没有什么结果,但是那一段感情确实也是困扰了我一段时间,好像后来也是困扰了挺久的,所以当时的那种感情应该和现在的感情是一样的,就承受着同样的情感折磨吧。

所以说也没有什么是经历不了的,没有什么事走不过去的,只是偶尔想到他才是自己一直喜欢的那一个男生,最后竟然也有机会可以和他在一起,可原来自己的一个小目标,但是最后却被自己给弄丢了,即便说最后是他说不爱,所以自己也不能够勉强他,自然不爱了,所以其他问题也没有办法去解决,毕竟不爱的话其他措施也都无济于事,最后只能放他走也放过这些,毕竟不爱的话,最后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如果他当时不是以这个理由放弃我们的关系的话,可能自己现在还会去纠缠他,可是他是以那样子的理由,我就没有办法再去纠缠他了,毕竟如果他都说的那么明确了,他都说了对我不够喜欢不够爱,我还去纠缠他的话,那对他来说这已经是对他造成了一定的骚扰,我自己可能也会因此而降低自己在他心目中的一定定位一定形象。

最感人的一段话篇5

语文课堂离不开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可以说,评价一堂好课,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课堂中的对话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地展开,学生语言和情感不断得以提升,这是优秀的语文对话课堂最直观的体现。而要达成这样的对话课堂,精心设置话题必不可少。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引发谈话的由头。那么,语文课堂可以设置怎样的“话题”呢?笔者以北京名师王文丽教学《心田上的百合花》一课中的几则片段为例来加以分析,与大家一同探讨。

一、理解式话题

【片段一】

师:(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我发现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强调了“终于”这个词语,什么叫“终于”呢?

生:终于就是说百合没开花的时候受到别人的鄙夷,但最后它还是开花了。

师:你的意思是说“终于”是最后的意思,那么百合又是经历了怎样的最后呢?

生:经历了别人的嘲笑和讥讽。

生:经历了风霜雨雪。

生:经历了很多的不容易。

生: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欢喜的泪滴。

师:读得真好!想一想,人们通常是在什么时候流泪?

(生答:感动、激动、伤心)

师:可是课文中说,那是百合欢喜的泪滴,这时候百合心里想的是什么而充满了欢喜呢?

生:我觉得它想的是“我”现在终于开花了。

生:它原本就是一株花,现在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这的确值得欢喜。

生:别人再也不敢嘲笑“我”了。

师:哦,“我”终于靠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尊严,这也是值得欢喜的。

生:百合花终于完成了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

师:这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啊!这就叫喜极而泣,来,让咱们一起读出百合的欢喜。

【品评】理解式话题,其作用就是为了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这类话题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主话题”,用一个话题统领对整篇课文的理解,一种是“微话题”,用各自独立又前后串联在一起的话题,构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以上片段,正是通过“百合经历了怎样的最后”“百合心里想的是什么而充满了欢喜”这两个微话题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通过话题,启发学生走进文本,读懂文本内容,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展开教学对话。需要注意的是,设置理解式话题,常常是“主话题”和“微话题”相互配合进行,并不是简单的内容问答,同样需要学生思考探究,收集并整理从文本中收获的信息,相互碰撞和融合,表现阅读的个性化特点。

二、体验式话题

【片段二】

师:同学们,人们就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百合的欣赏,我们读了这篇课文,知晓了百合花开的过程,又该用心来欣赏百合的什么呢?(板书:欣赏)请同学们自己默读全文,想一想:你最欣赏百合的什么?把你的感受用一两个合适的词语表达出来。

(学生默读,批注。反馈,汇报)

生:我欣赏百合不放弃开花的精神。(板书:不放弃)

生:我欣赏百合坚持不懈的精神。(板书:坚持不懈)

生:我欣赏百合花的自信。(板书:自信)

师:那是一种源自骨子里的自信。

生:我欣赏百合花的执着。(板书:执着)

生:我欣赏百合花持之以恒的精神。(板书:持之以恒)

师:我和你一样欣赏它的不离不弃。

生:我欣赏百合花那种隐忍的精神。(板书:隐忍)

师:你为什么认为它是隐忍的呢?

生:对于杂草和蜂蝶的嘲笑它都不在乎,很宽容,只专心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师:你们说得多好啊!每一句话都闪着光亮。有了执着的信念,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能维护自己的尊严。那么同学们,你们又是从哪些文字当中获得这样的感悟呢?请你们来读一读。(学生自己练习,然后指名反馈) 【品评】在前面的教学中,教师已经带领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朗读了文本中的语句,而这时的话题指向的是学生自己的感受,对文本内容的体验和启迪。学生从多个角度抒发自己对于百合的认识,这是立足于文本内容基础之上的体验式表达。所以说,“你最欣赏百合的什么”这一体验式话题,打开了师生与文本对话的又一个视角,这一视角帮助课堂教学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给学生的内心情感表达提供一个平台。这时课堂对话的氛围是轻松的,师生互动的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可见,当我们的对话能够打开学生的心扉,敞开学生的心门,课堂教学就会闪现一个又一个亮点。体验式话题,无疑为课堂对话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只是,只有当学生对文本内容真正读懂读透时,这一话题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三、整合式话题

【片段三】

师:这篇课文的原文并不叫这个名字,叫作《心田上的百合花》,选编入我们教材的时候,编者改成了《百合花开》。你更欣赏哪一个?

生:我比较欣赏《心田上的百合花》,因为这更能够表现出百合花坚持不懈、不放弃的精神。

师:我还是不太明白,百合花不是开在山谷、开在断崖、开在草原吗,你为什么觉得叫《心田上的百合花》更好呢?(生继续交流自己的理解)

师:看来,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这位同学就认为用《百合花开》做题,直接表达出百合开花不容易,从而让我们想象那一幅盛景,完全可以。王老师自己呢,更欣赏《心田上的百合花》这个题目,但是我的理由和前面两位同学不同。我认为,作者用这个题目是想告诉我们,这百合花不仅仅是开在他自己的心里,还要开在——

生:每个人的心上。

生:所有人的心上。

师:王老师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我就这样把这株百合种在了自己的心里。请你们跟着我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文字投影,师生齐读,内容略)

师:同学们,你们学过这篇课文后有着怎样的感受,接下来就请用你的文字作种子,在你的心田上也种下一株纯洁的百合。(学生写感受,教师巡视)

生: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总是遭到别人的嘲笑,但它心中纯洁的念头没有忘,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它终于开花了,用花来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那些曾经嘲笑它的人都被它内心强大的力量所震撼,最后满山遍野都长出了百合,它们都把第一株百合的坚强和信念铭记在心中……

【品评】顾名思义,整合式话题,既体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注重对文本情感的体验,还关注于学生的倾吐表达。这一话题,是对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进行锻炼,体现学生理解、提炼、整合及对自己内心情意进行诠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与思、思与说、说与写是整合进行的,所以,整合式话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能力有着很好的促进意义。以上片段,对于课文题目更欣赏哪一个,这仍是偏重于理解式的话题,而在教师有感而发的小诗启发下,让学生也试着就自己读了课文后有怎样的感受进行表达,这样的两个微话题,巧妙地将学生的听、说、读、写进行整合,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收获。同样需指出的是,整合式话题,一定要立足于文本内容展开,不能旁逸到文本之外进行展开。

最感人的一段话篇6

【片断一】了解童话,感知神奇

师:我们读过那么多童话故事,你觉得童话故事有什么主要特点?生:童话故事里发生的事情都特别夸张神奇,想象力很丰富。生:童话往往会采用拟人手法,动物植物都会说话都有感情。生:每个童话都会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师:是的,童话它想象特别丰富神奇。让我们走进《巨人的花园》,看看这个故事,想象一下画面,哪些地方你觉得特别神奇?(生自由朗读课文,寻找神奇之处。)生: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就绽出嫩芽了。生: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生: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生:插图上,巨人这么大,孩子这么小,这也非常神奇。师:为什么你觉得这几处描写很神奇?生:现实生活里人根本就没有魔力的,不会一下子让桃树发芽。生:孩子们一走,花园里怎么就变冬天呢?这太奇怪了。生:村子里是春天,围墙里是冬天,这怎么可能!师:你发现了吗?故事里的这些神奇之处,都是跟谁有关?生:跟孩子有关,孩子在花园里,花园里就有春天。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一开始,让孩子先回顾自己读过的童话的特点,提炼出“想象丰富神奇”这一主要特点。从体验神奇之处入手,让孩子产生阅读文本的兴趣。通过对神奇之处的质疑,产生研究文本的动力,最终得出“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有孩子就有春天”这一学习主线。

【片断二】感受美丽,体验快乐

师:请你去找找,孩子们没有被赶走前,花园是怎么样的?生: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师:会读书的人能把一段文章读成一个词。这段文字你们能把它读成哪个词?(生自由朗读,并把这个词语写在这段话的边上。)生:我把它读成“生机勃勃”,我从“孩子们都喜欢到那里玩”感受到了那里面肯定很热闹。师:你很会读书。(板书:生机勃勃)你还能把这段话读成哪个词?生:我想读成“美丽”。因为它写到“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师:你发现了花园的四季都各有特点。(板书:美丽。并将四个描写季节的词语字体变红。)师:爱幻想的人还能把一个词、一句话想象成一段美丽的画面。想象一下,读着这段话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在花园里摘果子,吃果子,真开心啊!生:我看到了花园里鲜花都绽开了笑脸,蝴蝶蜜蜂都飞来了。生:我好像看到小朋友们堆了个大大的雪人,正躲在雪人后面打雪仗呢!师: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在你们的描述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花园的美丽,孩子们的快乐!让我们用朗读来赞美这美丽的花园吧!(学生深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一段话,不是精雕细刻,而是浓缩精华,只用了四个词语来描写花园的美丽。我们必须通过想象,把浓缩的内容释放出来,以便更深刻体会蕴含在里面的情感。把一段话读成一个词,再由一个词想象一幅画面,让孩子先在朗读中初步感受,通过想象加深对“美丽、快乐”的体验,最后通过朗读激感,为后续的读写结合做铺垫。

【片断三】读写结合,想象幸福

师:巨人终于意识到是自己的任性、冷酷赶走了孩子,赶走了美丽的春天。他明白这一点后,他立刻做了什么?生:他立刻拆除了围墙。生:他立刻把花园还给了孩子。师:当初他写的“禁止入内”的告示牌,现在怎么办?生:把那几个字改成“欢迎入内”。生:可以改成“孩子的乐园”。生:写上“所有的孩子都请进来”。师:做了这一切后,孩子们又回到了巨人的花园里,此时的花园变成了孩子的――生齐答:乐园。师:从此以后,巨人和孩子们在花园里会如何快乐地玩耍、幸福地生活呢?在四个季节中,抓住一个季节描写巨人和孩子的幸福生活。(学生自由想象,创编故事)学生交流。生:春天鲜花盛开,所有的花朵都绽开了笑脸!巨人和孩子们找来最美的鲜花编成一个大花环。孩子们把花环戴在巨人的头上,巨人感到无比的幸福。生:秋天鲜果飘香,花园里的水果都成熟了,诱人的香味让路过的孩子也跑进了花园。最调皮的孩子坐在巨人的肩膀上从高高的树上摘下苹果,把苹果塞到巨人的嘴里。巨人觉得真甜啊!师:此时此刻,不仅仅是孩子们感到快乐,――生:巨人也感到了快乐。师:你从巨人的遭遇上明白了――生:只有分享才能得到快乐。

【设计意图】王尔德的童话语言特点是优美,设计读写结合时,将之前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白雪一片四个词语放进去,请同学想象画面,感受并积累童话优美的语言。

最感人的一段话篇7

[关键词]《角斗士》;台词;魅力

《角斗士》是一部美国古装历史新片,由利迪里・斯考特执导,拉塞尔・克罗与乔金・菲尼克斯主演,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史诗式的巨片,既有宏大的历史场面,又不乏动人心弦的抒情;既让人有一种悲壮和崇高的感受,又让人感受到平凡和亲切;在深深震撼观众灵魂的同时,也让观众得到心灵的慰藉。

墨西姆斯是该影片的主人公,他本是罗马帝国的将军,是人们所敬仰爱戴的帝国骄雄。他忠于祖国,热爱人民,作战勇猛,并且为人刚毅顽强,这些人品和才干,被皇帝奥利里亚斯所赏识,并打算给将皇位传给他。但是皇储康茂德抢夺了他父亲的皇位,并对墨西姆斯进行迫害,使他沦为角斗士,供人们取乐。墨西姆斯不断地斗争、搏击、反抗,是为了真理和正义而战,这体现了他顽强刚毅、不屈不挠的性格。这部影片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情节紧凑,就连电影台词也是字斟句酌,使得影片拥有了浓郁的文化韵味和厚重的质感。总而言之,这部电影具有如此成就源于较好地处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话语明示与话语隐含安排合理

充分发掘并合理利用话语明示与隐含的作用,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增强语言表现力和情感真实性,让影片获得很强的表现魅力。话语明示是指说话人直接明了地将自己的意图展现出来,而话语隐含则没有将信息意图直接表述出来,而是隐含在话语的背后;要想理解隐含意义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对其进行推理,进而获得说话人的意图。这部影片,就灵活有效地运用了话语明示和话语隐含,使得人物对白更具内涵,更具语言魅力,也使得人物更为真实真切。

(一)言如其人,符合人物特征

影片中,话语明示和隐含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进行人物个性特征的展现。战功赫赫的罗马皇帝马卡斯奥里斯视墨西姆斯为自己的儿子,希望将皇位传给墨西姆斯;而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他却如此说道:“你年轻的时候就知道,科莫多并不是正人君子,不能让他进行统治,绝对不能!我倒是希望你是我的儿子,科莫多会同意有你来统率我们的军队的!”这段话,既是对他皇帝身份至高无上的体现,也是他作为长者慈祥一面的体现,同时这二者结合起来共同体现了他作为一为贤明君主所透露出来的政治思维的理性成熟以及行事作风的坚决果敢,也展现了他同墨西姆斯深厚的感情。在影片中科莫多,则是作为阴险奸邪、杀害父王的小人出现的。在其台词中,有很多隐含话语,诸如小蜜蜂、海蛇等,这些将其形象凸显出来。

(二)择机变化,紧贴剧情需要

话语明示和话语隐含同样运用在同一个人的不同情景中的台词上。墨西姆斯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在将要倒下的时候说道:“昆塔斯,放了我的人,让他们获得自由;奎格斯议员的职位要恢复,应当实现罗马共和,这是马卡斯奥里斯的心愿。”这段话提出了释放被押人员,要求自由平等,实现民主共和三个方面的要求。而且还说明了,共和罗马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老皇帝的意愿,而其实现要依靠奎格斯议员为核心的元老院。占据台词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由于剧情所需,采取了话语明示的手段,进行直接表达,凝练简洁,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当墨西姆斯在即将死去的时候,见到了露西拉,这是运用了话语隐含来表现他的台词。他说:“卢塞斯安全了。”从字面来理解,是说孩子不再处于危险的境地;但从深层上看,则隐含着他理解和原谅了露西拉无奈的背叛,以及那种完成人生使命的释然。这句台词既符合剧情所需,又阐述了影片中的人物关系,表明了隐性剧情,虽言辞简洁,但含义深远。

(三)注重结合,增强表达效果

“我叫马西墨斯・德西斯・梅里去斯,是北方军队的指挥官,菲力克斯军团的将军,真正皇帝马卡斯奥里斯忠心的仆人。儿子和妻子被人杀害,不论是今生还是来世,我一定会给他们报仇。”这是马西莫斯揭示自我身份的一段台词,是情势危急的情况下,在角斗场上讲给自己的仇人和观众的话。这段话中,主人公在此将他的身份、经历和报仇的决心表达出来。对于观众而言,这句台词并不重要,仅仅是一个自我介绍,是一种话语明示;而对于仇人科莫多来说,则是一种话语隐含,包含着深意。这段台词综合运用了话语明示与隐含,使得主人公的身份、经历、决心等一系列信息充分表达出来,而且不同的言语接受者,会对说话人的话语有不同的理解,从而产生不同的交际行为,增强交际,提升台词的品质。

二、动静结合,体现充分

在王希杰教授看来,得体性可以根据语言材料适应于何种语言环境分为静态得体性和动态得体性两种。前者是话语自身的得体,而后者是话语在社会文化心理语境中的得体。得体性原则可以进一步延伸,能够分化出不同层次的分原则和分条件;得体性作为最高原则,对这些分原则和分条件起到制约作用。可以依据准确、生动、鲜明这三条分原则来对动态和静态得体性原则体现得是否充分进行判断和检验。在《角斗士》这部影片中,台词语言进行了艺术加工与锤炼,采用了多种修辞和技巧,简洁凝练,富有哲理,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符合人物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以及人物的身份、性格、心理等特点,实行了利用古典文化风格宣扬英雄悲情主义的目的。总而言之,从静态和动态角度看,语言都具有得体性。

(一)语言规范,变异适度

影片台词讲究文法,风格庄重典雅,具有书面语特点,较少使用缩略语,不适用英美谚语俗语。“祖先们,我祈求您给予我指导;天上的母亲,我希望您给我指明方向;天上的父亲,请您能够保佑我的妻儿。请向他们转告,我为了他们而活着。祖先们,我以您为荣耀,并恪守遗训,有尊严地活着。”这段主人公的祈祷词,毋庸置疑是影片的经典台词。虽然影片这段台词在文法上并没有做出过多的要求,而是采用精确的词语、简单的句式和恰当的语气,以主题为中心,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主观感受。这段台词正是这样,虽然词汇句式等没有特别的修饰,但是组合起来,却有着诗歌一般的文学美感。

(二)言语真实、切题

得体性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对语言的要求准确的基础上,语言鲜明是更进一层的要求,在这个层面不仅要求语言的通顺准确,而且要使语言具有鲜明特色,符合人物个性特征,这样才能实现语言计划的目标。例如“不论发生任何事情,大家都要待在一起,听我的信号,摆脱地狱!”这句话的前半段强调了应对强敌的方法;后半句则是对自己指挥地位的不可撼动的强调,而且用摆脱地狱来让大家充满信心和士气。尽管台词简短但信息量丰富,具有鲜明的特征。就算脱离特定的语境,听到这句话,我们能够联想到一位果敢刚毅、自信从容、身经百战的将军。

(三)语言环境得体

这部影片的台词注重正常表达的同时,采取多种修辞方式加强审美表达。例如“五万名罗马人民,注视和期待着你的每一个挥剑的动作和致命一击,挥剑前的寂静和挥剑后的骚动,喧闹声不断变大……不断变大,就像……就像……像是暴风雨一般,而自己就是雷神……”这段台词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维系罗马心跳的不是议会的大理石柱,而是圆形竞技场的黄沙。”这句台词运用了借代和拟人的手法;“我错过了吗?我错过战役了?”“你错过了这场战争!”这段则采用了讽喻。以上修辞手法的运用十分灵活,很好地实现了与语境的结合,将说话人的意思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让台词获得了深层的审美表达,台词语言显得生动形象、变化多姿,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感染力极强。

三、言内语境与言外语境有机结合

范仲英教授曾经指出:语境既包括言语交际是言语活动所存在的场合,即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又包括言语环境得以发生的前提和条件。因此,语境可以分为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两种,前者多表现为语言性的语境,后者则多表现为非语言性的语境,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

“我的名字叫角斗士。”这是主人公在角斗结束后即将退场时,头也不回地回应暴君科莫多的询问所说的话。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句话是属于不敬的;同时又偷换了概念,将个人姓名用一个职业的名称来代替。这句话,在言外语境和言内语境的各种条件和元素共同作用下,产生了强烈的语用效果,显露了主人公宣战和复仇的意愿。主人公轻蔑的姿态、不屑的神情和富有哲理的话语,共同作用,向读者展现出一位不惧威胁、不惧死亡的英雄形象。对于帕西蒙 来说,角斗场给予了他荣耀,他因角斗而获得自由和财富,成为一个奴隶主。他留恋角斗场上的辉煌,因为他开始经营角斗场,试图找回从前的自己。他曾经劝说马西墨斯能够加入角斗。“最终,我们都会变成一堆枯骨,虽然对于命运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利,但是我们有权选择怎样面对死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个人一样被人们追忆。”这段台词的感彩十分强烈,哲理性也非常深刻,是一个遭受了悲催命运的角斗士对生命的感悟和解读。在影片中,有个读书人不幸沦为角斗士,他曾经这样说:“我不应在这里 ,我是一个作家,会使用七种语言。”然而另一个角斗士嘲笑他说道:“很好,你明天可以用七种语言尖叫。”在这里,读书人此话的意思是为了不进行角斗,而受话者故意曲解他的交际意图,从逆向角度对角斗的结果进行了夸张性的表述,显得非常有趣。

四、结语

《角斗士》是一部具有极强艺术感染力的电影,能够感染观众、震撼人心,通过视觉画面很好地传递了审美情趣,是一部值得观看并深思的电影。该电影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有效地吸收了文学艺术、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的长处,展现了一位英雄的悲情故事。受到社会背景、人物经历、言外语境和台词对白、上下文等言内语境的共同作用,使得影片中的人物对话具有鲜明的特点,既有悲壮,又有幽默,既有睿智,又有愤慨,语言风格多种多样,意蕴多姿多彩,使得台词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邵丹.电影帝国的古罗马骁雄──《角斗士》观后[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04).

[2] 班文涛.电影对白的语境分析[J].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06).

最感人的一段话篇8

【片段一】反复朗读咀嚼,在表达中体验

师:这篇文章,你说容易也容易,说难懂也难懂。萧红究竟回忆了什么,请你默读课文,你会发现有一段话中的句子写得很特别。这些特别的句子,不是比喻句,比喻句我们读得多了,也不是排比句,排比句我们也读得不少。这些句子,特别在哪里呢?你刚读的时候,甚至会觉得它很啰唆。如果你找到了的话,那就请画下来。(生读、画,大部分画出的是“一切都活了……也没有人管”这一段。师用多媒体展示在屏幕上)

师:这一段话很特别,如果你掌握了它的特点,读几遍,就可以背下来。

(生自由读、试背。师删去一句,生背一句,挑战欲望很强,气氛热烈。最后师指着空白的屏幕请大家一起背,生背得不亦乐乎)

师:为什么我们可以这么快就把这段话背下来了呢?

生:这段话句子是反复的,比较好记。

师:是啊,特别的写法往往蕴含了特别的情感,萧红反反复复写,我们也来反反复复读一读。(师读前半句,生读后半句)

师:我们试着再读快一点。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

师:反过来,你们带着我读,好吗?(师生换读)

【赏析】诵读吟咏是学生感知教材和获得审美享受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符号还原成可以感知、体验的真情实感。一次次诵读就是一次次拥抱文本语言、感受内容、进入情境、体验情感的过程。作者的这段话,表面上看似语言稚拙、啰唆,背后却充满着情感张力。蒋老师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朗诵、背诵,带领他们在抑扬顿挫的语调、舒缓疾徐的节奏、色彩斑斓的景象中感受语言文字之美,体验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生活之美。读着、读着,自由、快乐、幸福、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种种感觉就自然流淌出来了。

【片段二】领悟“反复”妙处,在体验中表达

师:特别的写法有特别的心情。读这段内容有些“重复”的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园子里的一切都很自由,很开心。

生:我觉得一切都是无忧无虑的,想到哪儿就到哪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生:我觉得院子里的动物、植物生命力很旺盛。

师:是啊,这就是特别的写法有特别的心情。读这段话,我们感觉到园子里的一切是那样自由、快乐、温暖。在这篇课文里还有一段语句反复的话,你们找找。(生默读,寻找)

生:我找到的是这一句: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师:再往后看,还有——

生: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师:再往后看,还有——

生: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

师:是呀,这也是一段反复的话,我们再来反复读一读。

(师引读这段话)

师:节奏快一点读。(再引读)

师:注意,特别的写法往往是因为有特别的心情。反复读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心情?

生:自由、无忧无虑、快活、高兴。

师:是啊,对“我”来说,园子里的生活是那样快活、自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情再读一读。

最感人的一段话篇9

摘要:从整体感知课文入手,引导学生重点感悟关键字词、句段,对父与子的“了不起”进行深入品读,从而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在于他的“不放弃”和“责任感”;儿子的了不起在于他对父亲的信任和对同伴的责任感。由此启发学生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对亲人有责任感的人。通过重点句段的品读,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关键词:抓住目标;恰当设计;感知课文

中图分类号:G6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255-02

内容解析:

这是一个感人肺腑、给人无限启示的故事:

一位在大地震中幸存下来的父亲,怀揣对儿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不顾劝阻,历尽艰辛,徒手挖掘38小时,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而年仅7岁的儿子阿曼达被困在坍塌的教室中,心中装满了对父亲的信任――“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在绝境中不但勇敢面对那些不确定的困难,而且激励同伴共同等待生的希望。更震撼人心的是7岁的阿曼达在得到父亲救援时,竟然让其他的孩子先走,自己最后出来。

语言平实、描写具体、感情真挚,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

文章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细致描写,塑造了两个高大的形象--父与子,赞扬了两种高贵的品质――责任与信任。引导学生从课文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语段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是文章的重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类似这样的话在文中出现了3次,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大力渲染,就是这句暖入心脾的话给父子二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这句话正是支撑父子二人创造奇迹的信念和动力。所以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是文章的难点。

目标设定:

从整体感知课文入手,引导学生重点感悟关键字词、句段,对父与子的“了不起”进行深入品读,从而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在于他的“不放弃”和“责任感”;儿子的了不起在于他对父亲的信任和对同伴的责任感。由此启发学生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对亲人有责任感的人。通过重点句段的品读,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活动设计:

1.抓住中心词,整体感知人物

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这是提领全文的关键句。是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一个最佳切入点。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了不起”这个词语牵一发而动全身,把学生带入文本,带入对父亲和儿子的具体语段描写中。

引导学生质疑:父亲的“了不起”体现在哪儿?儿子的“了不起”体现在哪儿?画出相关语句,仔细体会。

2.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A.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谁愿意帮助我?”(希望)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渴望)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失望)

这是父亲在救助儿子时对身边的人说的三句话。这三句话表面看起来差不多,但细读之下,透过文字的背后,我们看到了这位父亲内心的情感变化:由希望得到帮助,到渴望有人帮助,到最后发出失望的质问,从字里行间我们感到了父亲那种爱子之深,救子之切的心情。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出父亲的内心情感变化,体会父亲的了不起――不放弃。

B.出示句段,指导品读: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引读:父亲在独自徒手挖掘中,内心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当他挖了8小时,满脸灰尘时,他心里想的是:“儿子在等着我!”

当他挖了12小时,双眼布满血丝时,他心里想的是:“儿子在等着我!”

当他挖了24小时,衣服破烂不堪时,他心里想的是:“儿子在等着我!”当他挖了36小时,浑身都是血迹,他心里想的是:“儿子在等着我!”

想象:两天一夜没有合眼,两天一夜没有停止挖掘,在这36小时的挖掘中这位父亲可能会遇到什么,看到什么?引导学生理解父亲那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父亲的了不起都缘于对儿子深沉的爱!

设疑:父亲为了救儿子,整整挖了36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语言的表达特色,在阅读中学习理解。(这样写突出了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3.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A.出示句段: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引导学生抓住“只要……就……”这一关联词,认识到阿曼达对父亲的无限信赖,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多么了不起的阿曼达呀!

B.出示句段: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引导学生抓住“让”字,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当灾难来临时,小小年纪的阿曼达这简单的一“让”,把生的优先权让给了别人,“让”出了爱的最高境界--爱别人。这正是阿曼达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的结果,7岁的阿曼达这一“让”堪称壮举!

4. 抓住主线,凸显人物形象

A.出示句子: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类似的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多处呼应。这句话既是父亲挖掘下去的动力,又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

引读:

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他想到了常对儿子说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他想到了父亲常说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B.运用“不论……总……”关联词语体验练习:

为了和儿子在一起,父亲克服了那些困难,结合文中对父亲的描写语段,试用“不论……总……”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阿曼达在充满恐惧、黑暗、狭小的瓦砾堆下等待父亲救援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试用“不论……总……”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归纳:这句话就像一根纽带,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5.回归整体,情感升华

总结: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了地震中的奇迹,就像歌中唱的那样“死神也望而却步”。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

最感人的一段话篇10

我看的这几部影片分别是《夏日插曲》《等待的女人》《与莫妮卡一起》《野草莓》《处女泉》《秋日奏鸣曲》,分别是50年代和70年代的,老头儿很高产,这几部除了《野草莓》和《处女泉》是名作,其他几部都并不是“点唱率很高的作品”,但这几个看下来,也依稀可以看到老头的电影特色。

关于他电影的内容,哲学思想,宗教色彩等等,没什么可说的,一来关子他的书先后都出了好几本,虽然都没看过,也能想到书中对这些有不少论述,二来这些东西都是作者本人独特的世界观,是大智慧,感悟起来令人回味无穷,但说起来实在没太多可说的,人作者都用影像和声音给讲了,再用文字重复有什么意思呢?还是来看看他的手法,作用于他的内容,必定有实际应用的价值,我们仔细观察之后,无论抄袭借鉴或是自己原创,都有意义:若你想要和他不一样,先要知道他是怎么弄的。

很强的戏剧性

在戏剧性上主要是在人物和情节的设置,这点更多是在剧作层面的东西,而较多的戏剧感是从哪里来的?看过几部影片之后,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相对于其他导演的影片,他更多地让人物说话,人物的对话很多,而对话的处理多采用较近的景别,中景,近景和特写,按说这是比较沉闷的,因为电影并不仅仅是看人物对话,人们更愿意看到动作。而且他用近景和特写拍摄人的对话很多,镜头长度也长。很多对话场面,他并不像同时期的美国影片那样角度齐全的对切,而是较多地用景深镜头和演员摄影机的调度,这更具有欧洲影片的特色,画面人物在前景和后景上移动,很有舞台演员调度的特色,加上摄影机的存在和运动,造成景别的改变,再与镜头的切换相结合,从而形成了节奏感,这种节奏感是戏剧所没有的,侨赐时带有了一定的戏剧色彩。但是同时可以发现这种戏剧色彩并没有朝向通俗情节剧的方向发展,而是朝着更内向的方向发展:表现人物内心,它们的回忆,情感,思考和焦虑等等,这就涉及他综合的电影手段运用,结合了戏剧性和心理表现,将两者结合。

长时间特写

很多特写镜头的运用,而且一般说来特写镜头由于信息量较少,往往应该用得比较短,但是伯格曼却用长时间的特写镜头去拍摄主人公的脸,拍它们说话,沉默,脸上抽动的表情,这让观众更加关注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同时在这些部分或者运用人物的内心独白或是加强运用外部环境的声音,从而心理感更强,在《秋日奏鸣曲》中,大段地用很长的特写镜头拍摄主人公对话的脸,人物独处没有对话对象的时候,t让她自言自语,在对话中说到关键动情的时候,人物的目光竟然转过来向着镜头,也就是向着观众,这种直指观众的方式,把漫长特写镜头的弊端化解了,并且让这种心理节奏为他表现内容所用。

超现实感

在他很多的影片中,我们发现外景很多是寂静无人的山林和乡村,甚至在一些城市的部分(例如《女人的秘密》的巴黎场景),也多拍摄一些人不多的场面。行人稀少的街道和空旷的自然景致,给观众的感觉自然与繁华都市或者中国乡村的气息不同,这种外景气氛让主角更多独处,不知这是否和北欧地广人稀的环境有关,我感觉这气氛隐约中有一些不太现实的感觉,也许就是这种气氛最终走到了《野草莓》中的超现实段落,那个恐怖的梦。在那个著名段落中,老迈的主人公梦见自己身处空无一人的城市街道,先是看到自己的怀表和街上的钟表都没有了指针(时间停止了?),接下看到一人在街角站立,一拍他后背发现是个没有脸的死人,再往后发现拉来的灵车中棺材尸体掉出来拉着自己的手,继而发现这尸体竟然就是他本人。这个段落的 年间空间处理空旷无人,光照强烈,阴影和亮处分明,而其中三处发现(钟表,无脸尸体和自己尸体)像是不断上升的三个回合,一个比一个强烈并且充满了画面和声音刺激(运尸车轮卡在路灯上的撞击响彻空旷街道),这种戏剧性的编排和空间的展现,充满了超现实意味,其结果是非常强烈地外化了这种对死亡的心理恐怖。

回忆成为结构方式

在伯格曼的影片中,总是大量运用回忆,有几分钟的运用,也有长大几十分钟的运用,而且整体的运用更多,成为一种结构方式,这种回忆是一种心理运动运动。如果整体上有很多回忆,在现实和回忆之间,那么整体上就弥漫着很强的心理感觉,现实感就不强,因为心理的还原不是现实,而是主人感觉中记忆中印象中的情景,所以视觉的营造和听觉的过渡上都不同,并且这种心理的东西最终走向了野草莓的超现实处理。《夏日插曲》中,女主人公由一日记带来的回忆构成了影片的大部分,《等待的女人》中,姐妹几个人各自讲述自己的情感经历,整部影片大部分由这些回忆构成,尤其是其中第二个段落,是二姐回忆自己去医院做精神科检查,躺在床上做梦(回忆段落中有回忆,回忆嵌套起来),这里面的主观心理感觉也就更强烈,她走向医院的段落街道空旷,光影强烈,空气中弥漫着教堂传来的隐约钟声,而她到医院之后梦境中回忆在巴黎的那次失败恋爱,则弥漫着浪漫的手风琴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