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感动的文章十篇

时间:2023-04-05 03:54:57

最感动的文章

最感动的文章篇1

开始的开始总是甜蜜的

后来就有了厌倦、习惯、背弃、寂寞、绝望和冷笑

曾经渴望与一个人长相厮守,后来,多么庆幸自己离开了

曾几何时,在一段短暂的时光里,

我们以为自己深深的爱着的一个人。

后来,我们才知道

那不是爱,那只是对自己说谎。

(二)

你以为不可失去的人,原来并非不可失去,

你流干了眼泪,自有另一个人逗你欢笑,

你伤心欲绝,然后发现不爱你的人,

根本不值得你为之伤心,

今天回首,何尝不是一个喜剧?

情尽时,自有另一番新境界,

所有的悲哀也不过是历史。

(三)

爱情总是想象比现实美丽,

相逢如是,告别亦如是。

我们以为爱得很深、很深,

来日岁月,会让你知道,它不过很浅、很浅。

最深最重的爱,必须和时日一起成长。

(四)

因为爱情的缘故,

两个陌生人可以突然熟络到睡在同一张床上。

然而,相同的两个人,在分手时却说,我觉得你越来越陌生。

爱情将两个人由陌生变成熟悉,又由熟悉变成陌生。

爱情正是一个将一对陌生人变成情侣,又将一对情侣变成陌生人的游戏。

(五)

相信爱情可以令一个人改变,

是年轻的好处,也是年轻的悲哀。

浪子永远是浪子。令男人改变的,

也许是上帝的爱或者佛祖的慈悲,但绝对不会是女人。

最不宜结婚的是浪子,最适宜结婚的也是浪子。

往往不是女人改变一个浪子,而是女人在浪子想改变的时候刚好出现。

(六)

想男人的一生,不过对女人做两件事:

超乎她想象的好和超乎她想象的坏。

女人用他的好来原谅他的坏。

如果有一天他们不能在一起,不是他太坏,而是她太好。

我们一生之中,要牢记和要忘记的东西一样多。

记忆存在细胞里,在身体里面,与肉体永不分离,要摧毁它,等于玉石俱焚。

然而,有些事情必须忘记,忘记痛苦,忘记最爱的人对你的伤害,只好如此。

(七)

时间会让你了解爱情,时间能够证明爱情,也能够把爱。

没有一种悲伤是不能被时间减轻的。

如果时间不可以令你忘记那些不该记住的人,我们失去的岁月又有什么意义?

如果所有的悲哀、痛苦、失败都是假的,那该多好?

可惜,世上有很多假情假义,自己的痛苦、失败、悲哀,却偏偏总是真的。

(八)

他纵有千个优点,但他不爱你,

这是一个你永远无法说服自己去接受的缺点。

一个人最大的缺点不是自私、多情、野蛮、任性,而是偏执地爱一个不爱自己的人。

暗恋是一种自毁,是一种伟大的牺牲。

暗恋,甚至不需要对象,我们不过站在河边,

看着自己的倒影自怜,却以为自己正爱着别人。

(九)

爱情和情歌一样,最高境界是余音袅袅。

最凄美的不是报仇雪恨,而是遗憾。

最好的爱情,必然有遗憾。那遗憾化作余音袅袅,长留心上。

最凄美的爱,不必呼天抢地,只是相顾无言。

失望,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

因为有所期待,才会失望。

遗憾,也是一种幸福。因为还有令你遗憾的事情。

追寻爱情,然后发现,爱,从来就是一件千回百转的事。

(十)

最浪漫的爱是得不到的。

最浪漫的情话,是当哪个已经跟你分了手的人打电话来问:"你好吗?"

你稀松平常地回答:"我很好。"

而其实你还爱着他,你一点也不好。

最感动的文章篇2

【关键词】话题作文;培养;中学生

话题作文要求宽松,没有审题障碍,看起来比较好写,但学生恰恰是因为这一点而走进误区。因此,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选材要深入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没有生活,哪来的写作材料?只有深入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感悟,才能掌握大连的写作素材,才能从生活中找到为我所用、唯我所有的材料,写好作文,才有可能。命题作文是如此,话题作文也是如此。学生可以以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阅历、个人成长等方面筛选、聚集材料。充分体现“以下见大”的特点:从小方面表现比较深刻的主题。这就要求学生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6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这就要求在选择“小的方面”的时候,要有自己的“个性特征”,选择自己熟悉的、有话可说的,有一定拓展空间的内容去写。选择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发挥自己的才能。一句话。就是要学会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内容,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

二、拟题要到位

在话题作文中,拟标题非常重要,因为文章标题是阅卷老师第一眼看到的部分,标题拟得好,可以给整篇文章增光添彩,同时,也定下了写作方向。话题作文大都要考试自拟题目,有的考生图省事,直接就把话题当作文题目。其实,这是极不明智的做法,是万不得已才采取的下策。因为作为“话题”的词语,覆盖面极为宽泛,轻易用这个词语作为作文题目,无疑是给自己增加了下一步立意、选材、布局方面的难度。正确的做法是拟题前认真审读提示语,调动自己的个人阅历、生活积累和对生活的感悟,紧扣话题这个词语,深入思考,在这个词语的前后加上若干个词语进行修饰、限制或补充,恰到好处地拟定出适合自己写作的文章题目。

题目最好要能比较鲜明地透视出文体、立意、选材等尽可能多的信息,以便从多方面制约、帮助自己的写作,同时还可给阅卷者带来愉悦感染。以话题为中心,进行扩展和补充,这是拟题的最基本方法。它还可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形象。以“感动”话题为例,我们可以围绕“感动”,拟出这样一些标题:“就这样被你感动”、“妈妈,我为你感动”、“感动我的一个瞬间”、“心灵的感动”、“寻找感动”、“都是感动惹的祸”、“谁为谁感动”、“为平凡而感动”、“拒绝感动”、“珍惜感动”、“今天,你感动了吗”等题目。

三、文体要得体

“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文体不限”并不是说文章可以没有文体,如果不管文体,信马由缰,文章就会不伦不类。所以一定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作,一般来说,学生最好选择记叙文(包括散文、日记、童话等)。文体的选择可以随意,但选定后,保持文体自身的规范与和谐却是必要的。有的考生把“文体不限”误以为可以写成不管什么样的文体,结果出现一些记叙文议论化、议论文记叙化、散文杂感化之类的文章,搞成一种文体的大拼盘大杂烩,信笔胡言,非驴非马,客观上影响了内容的表达,这是不可取的;为了标新立异,有的考生甚至还写出一些令人震惊的“另类”作文,这更应该及时纠正,以免延误大事。问题的特征一定要鲜明,这便于自己写作,也便于阅卷者阅卷。正确的方法是根据自己的擅长扬长避短,选择文体,确定自己是写什么文体后,就要在自己的文章中鲜明地表现出这一文体的语言特征。形象思维表达,会编故事,善于记叙描写的考生可选记叙文来写,在文章中要表现出语言的形象性;抽象思维发达,说话条理清晰,善于条分缕析的考生可选说明文来写,在文章中表现出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思维发达,会思辨议论说理的同学可写成议论文,在文章重要表现出语言的严密性。其实,还可以写成童话、寓言、剧本、书信、日记、小小说等。当然,这里也不反对写合乎要求的比如夹叙夹议的文章,因此,考生平时就应该多培养一些规范的文体意识,多养成一些高质量的文体风格,在考试和平时的作文中就可以多一些选择余地。

四、语言要靓丽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是关于文采意义的最好概括。语言有文采主要是指用词生动、词语丰富、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好的语言有利于表情达意,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作为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使话题作文中语言有文采。

(1)尽量选择形象感强的词语,多用描写句,少用陈述句,妙用动词、形容词、修饰语、叠字等;积累丰富的词语,尽量避免使用重复词语,尽可能恰当地选用同义词。

(2)综合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夸张、对比、对偶、反复;借用、仿用词语;可巧妙引用、仿用古诗词、名言、格言、歌词、俗语、谚语、流行语言、网络语言、歇后语等。

(3)句式灵活。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综合运用,形成一种整齐错落之美。多采用一些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等等。以增强表达效果,精心提炼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

(4)适当使用文言词语,形成一种庄重典雅之美;能幽默时尽量幽默。

五、点题要明朗

最感动的文章篇3

一、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教学之初,教师应让学生自己独立阅读课文。学生在老师不做任何提示的情况下,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画出能表达文章基本内容的句子,知道哪些地方明白了,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让学生对课文获得整体认识,然后初步体验,联系全文及文中的重点词句,品味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读后的感受。教师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己去讨论、交流,学生自己互相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问题。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切忌妄下结论,无论学生回答得对与错,若盲目下结论,不仅抹杀了学生的讨论结果,更会使学生形成观望状态,什么问题都等老师下结论,这样会压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最好让学生自己去争议,自己得结论。教师既希望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又希望学生留下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不求全解决,要针对教学目的,向学生提出哪些问题由师生共同解决,次要的问题让学生再去读,再去体验。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在体验中,教师才能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看到学生的知识层面,才能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不要担心时间不够,一旦养成了这样的学习习惯,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师生研读,共同体验和感悟

针对问题,教师不要大包大揽地讲,而是应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读中解决问题,在读中体验语感,并与作者产生共鸣。要对精彩的词、句、段落进行反复评味分析,把阅读和体验结合起来,在阅读中去品味,体验词句的语速、语气及语言的感彩,体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体验中产生与作者特定语境中的共鸣。有了这种感受,迫使学生再去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章的内涵和外延,感悟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悟出课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感悟文章表达思想的脉络和文章的表达方式。

三、整体感染,延伸体验

在文章结束时,要在把握全篇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这时学生的自读是开放的,教师不必提出任何要求,学生有充分的自。教师指导学生对课文精彩部分熟读成诵,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充分接轨。

前面的体验只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感受,这里要把体验延伸下去,可以把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演出来,采用娱乐活动(如演课本剧,举办故事会、朗诵赛等)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例如,学习《景阳冈》一文,刚开始我就告诉大家,这篇课文要当成评书说下来。任务一布置,学生都开始认真地读课文,他们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体会文章的感情和意境,很快完成了任务,最后的评书更是精彩极了。另外,在课堂上,老师还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这些画面浮现在学生的头脑中,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最感动的文章篇4

一.沉浸式诵读,走进散文语境

散文教学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鉴赏文章的能力。通过沉浸式阅读,学生能深入到文章的情境中,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初中语文课本所选散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我们通过沉浸式阅读教学,引导、帮助学生沉浸到大量而丰富的经典语言范例中去,让学生读出文章的深层内涵,体会文章的语境。

教学散文,要善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带领学生走进散文的语境。让学生在诵读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快速地把情感融入到文章中,欣赏散文中韵味。朱自清的《春》是初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的散文,其中描写花草在初春争奇斗艳的一段文字,孩子们特别爱读。教学中我们因势利导,把孩子们神奇的想象带入春天花园的情境,在诵读中感受小草、桃树、杏树等事物的俏皮可爱,想象“杏树”和“桃树”之间你推我攘的顽皮劲。学生在朗读中不自觉地沉浸在文章的语境中,想象出一幅幅有趣生动的画面,自然对描写事物的拟人手法有了兴趣。

诵读是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指导学生有兴趣地读,有目的地读,有收获地读,调动起学生的全部感官,让学生快速走进散文的语境含英咀华。

二、沉浸式赏读,品味散文意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单纯地教导学生借鉴作者的写作技巧,沉浸式散文教学主要教会学生品味散文中突显的人文精神,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融入到散文的情境之中。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励志和正能量的内容,文中主人公的奋斗历程和坚强不屈的精神是一种难得的精神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坚强的人格。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描写了父子在离别时的感人细节,表现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和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之情。文中语言较为平实易懂,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父亲为他去买橘子的一系列动作,学生要感受到深藏在父亲内心的爱子之情,必须要反复揣摩文章的细节,慢慢品味父亲的背影的深层内涵。让人感动的文章从来就不是辞藻华丽的文字,而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包含着最朴实的情感。文章越是平淡,学生越是要把自己沉浸到文章情境中去,才能体会到散文中高雅意境。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是保证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把握好散文学习的方向和重点。在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这样学生才真正品味到散文的高雅艺术。

三.沉浸式体验,陶冶人文情怀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是一种学生和作者进行感情交流的体验形式。学习散文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陶冶生活情操。初中语文教师设计沉浸式教学环节时,要结合生活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好和乐趣。沉浸式散文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善待万事万物。

最感动的文章篇5

一、从多维角度解读文本,感悟文章之美

不少学者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在于对文本内涵的解读,重点是文章的文字。教师在文本细读法中可从宏观角度把握课文,如果教师想将学生培养为善于思考的人,那么注重细节是第一要务,因为大部分文学作品的动人之处蕴含于鲜为人知的文本细节当中,要用心去挖掘,一旦发现就会深陷于文章细节的魅力当中,成功遨游于作者布置的情境中。

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文章最感染人的地方就在于主人公突然转换的临界点和故事情节,作者构思了超越常规的现实情境,即小弗郎士心理结构并不会因亡国而变化,这一点完全符合孩子的幼龄心境,更是作者写作高超之处。我国初中语文教师长期以来一直被神秘化,教学改革轰轰烈烈,但学校和教师却仍然舍本逐末,教学效果不佳。文本细读教学法能从小地方切入,重点在于教学实践,促使教师和学生从多维度解读文本。

又如在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任务,以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反复揣摩。学生可以先从作者本人切入分析其敢于抨击英法联军的行为,或从巴特勒分析并运用近现代史知识谴责这位侵略者,再从圆明园解析着手分析这座园林当初的辉煌,但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唤醒后人惋惜这座人类曾经文明的殿堂。可以说,从多维角度解读文本,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细细品读文本,学生也应跟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其他学生展开交流,紧抓文章精髓,感悟文章之美,从而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

二、从语言角度超越文本,感悟文章之实

语文教师除了具备宏观把控课堂能力,还要有化远为近,以“显微镜”的方式剖析文本,提高创造和发现能力。每个经典作品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表达,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同时,有些文本的语言比较抽象,学生想有效理解必须基于一定的感悟文本。想象是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方式,而想象必须基于文本,教师可以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素材,从想象的角度帮助学生超越文本,感悟文章之实。

如在讲解《秋天》一课时,文章风格舒适安静,甚至可以透过文本听到秋天农家小户的呼吸声。由于文本比较抽象,不少学生可能无法感受其中的意蕴,如文章中“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这句话,如果将此句缩短就变成了“收起影子了吗?那渔人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的只有影子。而事实上课文第一小节写的是农家丰收之时的情境,课文第二节写的是渔人“游戏在渔船上”,有可能渔人早已打满鱼儿,此时撒网打鱼已变得不重要了,只满足打渔游戏的快乐,从而顺利连接下文的“游戏”一词。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紧抓诗歌的意境进行想象,因为诗人在作诗过程中那句“网起大鳊鱼”是真实写照,但这句话没有一丝美感,网起乌柏叶更是平庸的,缺乏想象力,而诗人为了让诗歌增加美感就在写渔人打渔时写到了乌柏叶,唯独网起的影子是最富有诗意和最具有想象力的。此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通过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文章的风格,进而透过文本听到农家小户的呼吸声。

又如,教师在讲解《孔乙己》一课时,文章中有段情节记录了孔乙己在酒店粉板留下的欠19个铜板的内容。年关孔乙己没有再来,第二年端午也没有再来,人们就记得“孔乙己还欠19个铜钱呢?”过了中秋,又到年关仍然没有再来,而小说的最后一句是:“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往往只有一个人死了才会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孔乙己就给人们留下欠19个铜板的债务印象了,还是写在水粉板上,轻轻一抹就会消失。教师可以以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用意,使学生体会作者对人生的讽刺。

三、从情感角度比较,感悟文章之精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相关研究表明,人类思维的基础之一为比较,运用比较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更能有效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最感动的文章篇6

关键词:情感体验;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092-01

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体验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由感受体验达到自主发展。“文章不是无情物”,选入中学教材的课文,都是倾注着作者浓烈感情的名篇。教学中我们可从文章的内容中去感受其深厚的浓重情趣,由情悟理,通情达理;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把握文章的内在理趣。对语文教学来说,融情就是教师发挥“架桥”“引路”作用,激发学生对文中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不仅从情感上强烈感受(感性认识),而在文章内在意蕴上也能深刻理解(理性认识)。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入理”。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是一个能饱含感情并善于表达的行家里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语文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只有紧紧扣住文章的情感线索,才会奇妙地打开学生的心扉,启迪感情并产生共鸣。语文阅读教学不只是引导学生“通情”,更要注重“悟理”,通过体验作者的情感,因情悟理。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去因情悟理呢。

一、选好动情点,体验作者的情感

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充分体验文中的情感线索,学生在阅读时方能随着作者的情感波澜而产生内心情感的激荡,进入文中作者情感的领域,把握作者感情潮水的流向,这样教师才能顺利地把情感因素导向深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如果仅存从文中描绘的“洞庭阴雨图”和“洞庭晴明图”去感悟就难以体验出激情。那么可以从文章 的潜在内容中去寻求激情。先从宋代中叶社会状况谈起:宋代中叶,国家风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外有西夏、辽的侵扰,内有奸臣把持朝政。王安石等人励志图强实行改革却被贬谪革职。作为一名耿直忠心的大臣范仲淹来说,怎能不忧心如焚。对一个仁人志士来说,个人升迁事小,国家的安危不能不使他忧虑不安。正是这种忧国忧民的强烈感情,促使他写下了《岳阳楼记》,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此学生就会为范仲淹忧国忧民的博襟所感动,对他肃然起敬。师生也就能走进范仲淹的精神家园去体验作者内心激荡着的复杂情绪,可以捕捉到作者内心荡漾着的强烈爱国主义激情。还可以进一步展开联想:我们中华民族正是有千百万象范仲淹、滕子京这样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志士,创造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这样情到深处,意达高处,学生心中就会激起爱国主义情感,文章主旨自会明了。

二、紧扣文情 以晓文理

中国古代有“为情造文”之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也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初中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富于情感,对生活充满热爱、激情和幻想。那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运用情境教学法。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子送别,四次写背影,每次写到背影感情都有变化。古往今来,以“送别”为题材的诗文:有“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纤细柔情;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豪情;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壮别;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惜别……那么《背影》是什么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激起感情的波澜让我们不能忘怀“父亲”那穿着长布黑马褂的背影?老师可用语言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紧扣文中第二、三次写的背影,让学生体验作者情感的变化。由情感的升华而悟出文章的主旨。

三、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

最感动的文章篇7

所谓“感情真挚”,就是要求考生在作文中能够自发、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情感的流露要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要以我手写我心,写我见,写我闻,写我想,写我感;要用自己的心灵之火去点燃别人的心灵之火,用自己的心去触动别人的心。文章所表达的是自己对社会、人生、生活的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无病。真挚的情感不是游离于文章内容的黏合剂,而是在素材选择和情感表达过程中的自然流露。

下面,从素材的选择和情感的表达两方面具体谈谈如何使文章情感真挚。

一、事要真

感情往往寄寓在一定的事件中。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而真实的事情不仅包括作者亲身经历的事,还包括作者虚构的事情。我们强调事件的“真实”绝不是说不能虚构,而是说虚构的情节也要合乎实际,合乎事理,合乎自然,是现实中“可以”发生、“可能”发生的事,具有合理性。题材“假冒伪劣”,其蕴含或者引发的情感常常也是虚假的;题材真实自然,也就能自然而然地感染读者。

二、情要真

要抒发有真切体验的情感。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经历都不可能太丰富,因此,如果不是真正有感而发,或有过相近的情感体验,一般很难写出真情实感。特别在考场作文中,如果写作时“为文造情”,就会显得矫揉造作,虚情假意。所以在写作过程中,必须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唤起一种真切的感受,将“我”真正融入文章中去。当然,这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注重生活经验和情感的积累,注意观察生活,因为深层意义上的真情实感必须在对客观事物反复认知、反复体察的基础上才能获得。

三、情要美

生活中有形形的人,人的思想境界、审美情趣也是各不相同的。一般说来,即使面对同一事物,由于人的个性和心境的差异,他们的感受也不可能一样。因此,千万不要以为只要有真情实感就可以入文。只有高尚的真情实感,才能让读者产生良性的共鸣。因此,要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所抒之情必须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要符合社会价值观、伦理观、是非观、美丑观,杜绝消极、低沉、偏执、极端的情绪。

四、情要浓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浓烈深挚的情感来源于主体深刻的体验。这就要求我们选那些自己被深深打动了的材料。自己先被打动了,才能打动别人。情浓,方可意切;意切,方可动人。

在作文中要做到上述四点,具体方法如下:

一、体察真情

学生要善于体验自身所享受的真诚的关心和爱护,感受生活中的闪光点、动情点,发现和领悟人间的真善美。这样,才有可能把自己丰厚的情感袒露在读者的面前,才可能与读者产生情与情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这就要学生平时善于感受、挖掘、积累生活中的真情。这些人间真情的获得,还可以借助于阅读这一渠道。阅读那些感情真挚的优秀作品,不仅可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会深化我们的情感认知,使我们获得触类旁通的感悟。

二、巧妙传情

文章要打动读者,打动阅卷老师,不光要注意选材的精当,还要注意表达技巧。表达得好,可以使动人的题材倍增其情。反之,本来有浓烈感情的材料也会变得寡淡。为此,构思文章时,既要选题材(便于承载情感),又要选体裁(便于传达情感);既要谋划全篇,又要注重细节。叙述,要简明扼要;描写,要浓墨重彩。文章如果既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又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既没有线索可寻,又没有章法可依;平铺直叙,详略不分……那么读者必然难以卒读。为此,在记叙、描写中还要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要运用好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

三、文采彰情

“感情真挚”和“富有文采”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千万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没有感情的文采,只能是矫揉造作、无病;没有文采的感情,往往也很难具有穿透力和征服力。因此,考生要注意语言的训练,确立适合自己实际的语言目标,掌握方法,认真训练,从而使文章展现出亮丽的色彩,把真挚的情感表达得更加深沉隽永,更加酣畅淋漓。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用词要生动形象,尽量选用含义具体,富有张力的词语。二是善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韵味。三是注意句式变化,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灵活搭配,交替使用,使语言摇曳生姿,产生出特殊的美感。四是展示文化底蕴,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

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感情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只有采撷生活之浪花,运用生花之妙笔,才能让思绪在脑海中恣意流淌,让真情在笔下纵情倾泻;才能让文章吸引读者,感染读者。

【例文展示】

目 送

仇 越

中年人的沧桑中,总有一种无言的伤痛。目送生命的逝去,目送生命的远行,却只能目送,无法挽留。

――龙应台

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看见父亲的哭是在奶奶去世的那个午后。

奶奶的六个儿女围在病床边,密密地遮挡住了午后那耀眼的阳光――当年考上大学却因贫困而辍学的父亲也在其中。我想父亲一直以来的遗憾也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了。奶奶最后将手指向了父亲,父亲轻轻地握住了她颤抖的手,将耳朵贴在了她的唇边。说完了最后的遗言,奶奶带着一丝微笑离世,留下了噙着泪花目送着她离开的父亲。父亲说奶奶的遗言是――“该上学了”。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儿时总是由奶奶提醒他上学。也许,在回光返照中奶奶又回到了当年;也许,让父亲辍学是她一生的遗憾、歉疚和解不开的结。最终,任凭父亲感伤与哭泣,奶奶还是走向了一个未知的永远不会再回来的世界。

父亲将我送到了模拟考试的考场外,在我即将进入考场时却叫住了我。他只说了“东西”两个字,瞧我不耐烦地蹙眉便戛然而止。在父亲的欲言又止中,我明白他在担心着我却又害怕影响我的心情,所以将自己的情绪一直压抑着。最终,父亲平时严肃的面庞上露出一丝笑容,故作轻松地说:“考完试又能放几天假了。”可他指间快要燃到指缝的香烟,香烟上长长的灰烬却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安。我也向他报以微笑,而后转身离开。

我知道我的背后是父亲担忧而又期许的目光,它会尾随着我直至我的背影消逝。但我只能离去。

读龙应台的《目送》时,我想象过父亲送我上大学的场景。父亲一定也会等待女儿给予他深情的一眼,可我总是不回头,一次也不。就像不会告诉他我模考获得了高分一样,我害怕他期望过高。这不是目送我去旅游,等待我回来高兴地向他描述沿途的风景。这是一次一个人的探险,父亲目送我奔赴的是一个陌生的未知的世界。在那里,我会渐渐成长。因此我不会回头,不会让父亲看到我眼中对未来的迷惘和凄惶,我只会留下一个笔直的故作坚强的背影,离开他的视线,告诉他:我会过得很好,不必追。

龙应台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最感动的文章篇8

[关键词]初中生 写作 话题作文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那么话题作文就是以题目提供的“话题”这个词语为“谈话中心”进行写作。话题作文就是针对一种现象或事物为范围,不限文体、不限立意、不限题材、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进行作文。话题作文写作范围广泛,表达手法多种多样,从某种意义上说,话题作文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克服部分学生死记硬套作文的不良习惯。

话题作文要求宽松,没有审题障碍,看起来比较好写,但学生恰恰是因为这一点而易走进误区。因此,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选材要深入

其实,生活的深入透彻是写好文章的最基本要求。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没有生活,哪来的写作材料?只有深入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感悟,才能掌握大量的写作素材,才能从生活中找到为我所用、唯我所有的材料。初中生可以以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个人成长等方面筛选、聚集材料。这就要求学生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舞台,这样才能在规定的篇幅内写出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在选材时要有自己的“个性特征”,选择自己熟悉的、有一定拓展空间的内容去写。一句话,就是要学会选择自己最赋有的灵感去展现自己的写作才能。

二、拟题要精辟

在话题作文中,拟标题非常重要,因为文章标题是阅卷老师第一眼看到的部分,标题拟得好,可以给整篇文章增光添彩,同时,也定下了写作方向。怎样才能做到拟题精辟呢,首先在拟题前认真审读提示语,调动自己对生活的积累或对生活的感悟,紧扣标题,深入思考,在这个词语或句子的前后加上若干个词语进行修饰或补充,恰到好处地拟定出适合自己写作的文章题目。

题目最好是能比较鲜明地透视出文体、立意、选材等信息,以便从多方面帮助自己的写作,同时还可以给阅卷者带来愉悦心情。它还可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以“感动”话题为例,我们可以围绕“感动”,拟出这样一些标题:“妈妈,我为你感动”、“感动的瞬间”、“寻找感动”、“都是感动惹的祸”、“为平凡而感动”、“珍惜感动”等题目。

三、文体要得体

“文体不限”并不是说文章可以没有文体,如果不管文体,信马由缰,文章就会不伦不类。所以一定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作。一般来说,初中生最好选择记叙文,散文。文体的选择可以随意,但选定后,保持文体自身的规范与和谐却是致关重要。有的考生把“文体不限”误以为可以写成不管什么样的文体,结果出现一些记叙文议论化、议论文记叙化、散文杂感化之类的文章,搞成一种文体的大拼盘大杂烩,信笔胡言,这是不可取的;文体的特征一定要鲜明,这便于自己写作,也便于阅卷者阅卷。正确的方法是根据自己的擅长,扬长避短,选择文体,确定了自己是写什么文体后,就要在文章中鲜明地表现出这一文体的语言特征。形象思维表达,会编故事,善于记叙描写的考生可选记叙文来写,要在文章中表现出语言的形象性;抽象思维发达,说话条理清晰,善于分析的考生可选说明文来写,要在文章中表现出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思维发达,会思辨议论说理的同学可写成议论文,要在文章重要处表现出语言的严密性。其实,还可以写成童话、寓言、剧本、书信、日记、小说等。因此,考生平时就应该多培养一些规范的文体意识,多养成一些高质量的文体风格。

四、语言要靓丽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是关于文采意义的最好概括。要使文章语言靓丽,就要用词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手法,使文句有意蕴。好的语言有利于表情达意,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作为初中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增加语言的文采:

1.尽量选择形象感强的词语,多用描写句,少用陈述句,妙用动词、形容词、叠字等;要积累丰富的词语,尽量避免使用重复词语。

2、综合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夸张、对比、对偶、反复;可巧妙引用、仿用古诗词、名言、格言、歌词、俗语、谚语、歇后语等。

3.句式要灵活。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综合运用,形成一种整齐错落之美。多采用一些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等等,以增强表达效果。

五、点题要明朗

点题是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把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出来,话题作文作为一种写作体裁,应该让阅卷者在短期内就有一个明确的印象,了解这篇文章的文体和题旨。恰当地点题,不但在结构上收拢全文、收束文脉,把握中心,更重要的是,让阅卷者能及时充分、准确地对文章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话题作文的点题,一般可以采用明点的形式,在文章适当处出现和题目中关键字眼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词语,解释或说明题目的含义,提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得到阅卷者的认可,当然也可以用象征式、比喻式、联想式的点题,但这类点题要求比较高,一般不易掌握,初中生应该慎用。

六、卷面要整洁

最感动的文章篇9

亲情的力量是跨越时间而存在的,终其一生温暖着我们的心房,亲情所包含的无私情怀、奉献精神、感人场面,都是无法用语言描摹殆尽的。

请以选取一个生活片段,可以进行行动、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抓住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一种姿势,突出人物的个性特质。

【思路点拨】

亲情的力量是跨越时间而存在,终其一生温暖着我们的心房,亲情所包含的无私情怀、奉献精神、感人场面,都无法用语言描摹殆尽。亲情和家是我们永远都不可或缺,永远也忘怀不了的人生力量。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的亲情不只在作者笔下,更萦绕在每一位同学身边。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写作的困难往往是缺少素材或不会积累素材,因此作文时有些同学要么搜肠刮肚、东拼西凑,要么仿写范文、编织故事,使文章显得干巴巴的,缺乏真情实感。提倡说真话,抒真情,才是作文的本真。

母爱是个永恒的话题,因此写作时能够从平常的小事中生发出新意,立意深刻,充满情味才感人。我们应该成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懂得真、善、美,富有真情的人。写作时我们往往感叹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其实只要你善于发掘生活中的小事,懂得感悟人间真情,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就会发现作文其实并不难。

一、写文章要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最熟悉的东西就是你亲身经历过的,或是你目睹过的。是熟悉的人,你深知他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是熟悉的事,你了解它的来龙去脉,是是非非。写作文时,涉及的是自己平时熟悉、关心的东西,就会有兴趣写,就会觉得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而且也容易写出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感受。这时候,你的文思如泉,滔滔不绝,你会沉浸在创作的中。

作文如做人,贵在真诚。细节的真实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有了生活的体验写起来自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最感动的文章篇10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情感教学意义

1.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随着素质教育时代的到来,我国中学教学目标逐渐向素质化方向转变,学校和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教学,帮助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情感教学中,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将学生的生理发展与心理成长有机结合,挖掘课本中丰富而又具有内涵的情感因素,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渗透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对美的追求也不断提升,进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认知情感丰富的世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有利于丰富学生情感内容

新课改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还需要丰富学生的情感内容,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情感要求,更要考虑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思维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素养。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情感发展处于萌芽时期,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健康成长。在真正满足学生情感要求的基础上,丰富情感内容,紧跟时展要求,不可过于保守落后。

二、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的措施

1.在教学方法上渗透情感教学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是传授情感知识的主要人物,而学生则是课堂参与的主体。因此,教师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将情感教学渗透到中学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情感教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教学中。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经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文章中描写景色的语句,带领学生反复阅读和欣赏美景,真正用心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进而感染学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文章许多地方都在描写济南冬天的景象,其实也是在影射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用这些景色的描述,深深的表现出作者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也能深刻领悟这种情感,真正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

2.在教学内容上渗透情感教学

在初中课本教材里有许多是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也有很多是表达作者情感的载体,写作手法很是优美和独特。因此,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真正引导学生对文章细细琢磨,真正发挥教材的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加热爱语文课堂。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阅读文章内容,让学生主动挖掘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对特别段落加以反复阅读,慢慢品味情感内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深刻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提升学生对情感教学的理解力。又如《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里,作者对瀑布详细描述的段落,教师可以请学生大声朗读,真正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真正在教学内容上渗透情感教学。

3.在教学氛围上渗透情感教学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最重要的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章所表达的意境里,用心去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许多文学作品大多采用文字的形式将情感内容表现出来,供学生去研究和品味,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对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真正走进文章所创作的意境之中,帮助学生不断丰富情感内容,与作者的中心思想产生共鸣,真正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同时,教师还需要创设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个融洽的教学环境中感受情感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天气的表现形式都呈现在多媒体课堂上,让学生在变化复杂的天气中去感受这篇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里,才能更好的感受文章的主题,不断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水平和认知能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