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十篇

时间:2023-04-07 01:13:02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篇1

【摘 要】为了有效弥补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的不足,我们以幼儿绘本教学设计研究为基点,以现代教学设计中的四个基本教学设计环节为指导,制订了绘本教学设计流程图,并对流程的运作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近一年的实践研究,证明我们的绘本教学设计研究是卓有成效的,它不仅转变了教师的绘本教学设计理念,增进了教师对绘本教学的了解,有效的提高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同时,还在绘本教学设计的研究过程中促进了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提高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为最终实现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绘本;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一、引言

近年来,幼儿园关于早期阅读教学的选材中,绘本作为一种独特的读物,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和孩子们的喜爱,大家纷纷尝试着从不同的方面入手,开展有关绘本的集体阅读教学探索,绘本阅读也由此成为幼儿园阅读关注的热点。我园从2011年起,也尝试着开展绘本教学的研究。为此,我们试图以绘本教学的教学设计为抓手,为教师进行幼儿绘本教学设计提供支持,帮助教师形成“以学定教”的新教学设计观,掌握科学的绘本教学设计方法与程序,提升绘本教学质量,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二、绘本教学活动设计流程

在现代教育活动设计理念下,完整的教学设计需要解决好四个基本问题,一是起点——现在在哪里?二是目标——要去哪里?三是途径方法——如何去那里?四是课后反思——是否到达那里了?这是一个完整的集体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更是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逻辑序列,而且每一序列又由许多要素构成,而我们的绘本教学设计也是围绕这四个设计环节来具体展开的。因此,围绕四个教学设计环节,我们构建了绘本教学设计流程。

(一)现在在哪里?——从幼儿需求出发,分析、选择绘本

我们认为,适宜集体阅读的图画书一定要与大多数幼儿生活经验相联系,这样才能较容易的引发幼儿间的共鸣,使之产生了解读本,与人分享、交流的兴趣,在活动中体验阅读的愉悦感。其次我们选择的绘本一定要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因此,我们在选择书的时候注重三个途径。

三途径即:调查、推荐、筛选。教研组制订调查和推荐表,分三个层面对幼儿喜欢的绘本进行推荐,教研组根据三个层面的推荐来确定教学用书。

(二)要去哪里?——以幼儿发展为本,设计教育目标

为此,和孩子们一起选择好绘本后,我们就要精心制定教育目标。在目标的制定中,我们要求教师心中要明确:活动目标是否正确体现早期阅读的概念?活动目标是否充分挖掘了绘本的教育价值?是否符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发展需要? 在具体的目标制订过程中,我们遵循两个维度、体现三个年龄层次。

1.遵循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培养培养幼儿初步的自主阅读能力,即培养幼儿前阅读、前识字和前书写的能力。

第二个维度是:通过阅读发展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

2.体现三个层次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各年龄段幼儿发展水平差异,我们在制定绘本阅读教育目标时,体现出各年龄层次的早期阅读目标。小班年龄阶段早期阅读目标以兴趣和习惯培养为重点。中班年龄阶段早期阅读目标以兴趣培养和方法习得为重点。大班年龄阶段早期阅读目标以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为重点。

(三)如何去那里?——围绕教育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选择好内容、确定活动目标以后,接下来就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根据绘本教学的特点和孩子的学习特点,我们首先制订了绘本教学环节设计流程,使老师们在设计的过程中有据可依。

环节一:导入设计——第一步:接触绘本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看封面、了解作者、扉页欣赏、猜想图书(书上还会有谁会问问题?)来激发幼儿想去阅读这本书的兴趣。在这个导入环节的设计中,教师还把这个活动的重点“?”提了出来,为整个活动的开展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这位教师还把“欣赏扉页”作为这个环节设计的重点,在帮助孩子了解图书结构的同时,对幼儿的阅读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环节二:基本部分设计——第二步:引导阅读

在“引导阅读”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我们重点引导幼儿多样化表现:①语言参与——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②动作参与——模仿动作; ③游戏表演——对话、动作、表情。

环节三:结束部分设计——第三步:延续扩展

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教师首先引导幼儿回味“小动物们都问了哪些问题”,帮助幼儿巩固活动的重点问题。接着教师又通过追问的设计:“对于小动物们的提问,妈妈们为什么都没有回答呐?”与孩子来共同交流。最后,以“我也来问问题”这个环节把图书中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想联系,激发幼儿已有的只是经验。最后教师通过小结帮助幼儿理解图书的所要表达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个也就是我们在流程中提到的“升华”部分。

(四)我们到那里了吗?——反思过程,调整设计方案

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绘本教学设计就结束了。课后的反思,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是自身理论的提升;是下一堂课的基础;是下一次备课的借鉴之路。为此,我们也把教师的课堂反思作为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的绘本教学反思中我们要求教师从教学目标、过程设计、教学效果几个方面入手:

三、取得的成效

(一)增进了教师对绘本教学的了解

以往,绘本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是个陌生的东西,它对于孩子的意义许多人知之甚少。但是,在绘本教学设计研究的一系列过程中,使教师对绘本有了亲密的接触,增进了教师对绘本教学的了解。使教师明白了:绘本教学的设计目的,不仅仅让儿童学会阅读,更让儿童学会观察、想像、推理的;不仅仅体现语言的价值,更是美术的欣赏;不仅仅是对画面的认知,更是引发儿童情感的共鸣、呼应,激发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使儿童凭借各自对绘本的理解,对事物的认识以及生活体验和想像,做出种种猜想推测,使孩子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提高了教师绘本教学设计水平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从教学设计的方法、策略和专业引领等几个层次对教师进行引领,有效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执教能力。

(三)促进了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1.促进了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我们设计的绘本教学活动,把绘本教学看成是一种共同进行的游戏活动,而不是一种教育行为,使幼儿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看书愿望。

2.为幼儿提供了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

在绘本教学活动设计中,我们鼓励幼儿对读本中的每一页进行大胆地猜测,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预期”和“假设”。我们在绘本教学活动设计中还十分注重幼儿拓展想象活动,如开展一些仿编句子,创编故事活动。

参考文献

[1]周建平.《生态式教学管理与教学管理制度变革》,《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

[2]王德清.《构建课堂教学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5.4

[3]张春生,蔡丹英.《建构主意视野中的教学过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篇2

我们认为,在教学转化中促进学生素质养成是要有前提的,就是要备好一类课。为什么要备好一类课,而不是以前备一节课、上一节课、评一节课的习惯思维呢?在过去,我们比较关注知识传递,即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知识理解、公式把握,然后运用公式、运用结论来解题,最后获得这个知识点的牢固掌握和考试成绩的提高,所以我们只要备一节课、上一节课、评一节课。当然,我不是说过去这种“备一节课”的方式不好,它有好的一面,那就是通过这样一节节课的点状教学,会产生一种“知识累加”的效应。但是社会发展了,时代进步了,社会对学校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即“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新人”,所以学校教学就不能仅仅关注知识,更要以学生的素质养成为目的。那么要养成什么呢?概括地说,就是要养成学生主动发展的意愿、结构迁移的能力、研究方法的把握、思维品质的提升、思想文化的感悟以及我们数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的形成,等等。要实现这样的养成目标,显然不是一节课就能达成的,所以就要从学生素质养成的长远意义上去备好一类课,上好具有关联意义的每一节课。然后依据学生是否有素质养成来评课。

根据这样一个题解,我要和大家交流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教学转化为什么艰难?为什么学生难以养成?第二部分,备好一类的课才可能有教学中的真正转化。首先需要进行上位的结构关联的整体策划。第三部分,在上位的整体策划基础上,进行下位的互动生成的具体设计。在我们看来,如果没有这样结构关联的整体策划和互动生成的具体设计,没有两者之间的有机构成和综合融通,就难以有教学中的真正转化和素质养成。

教学转化为什么艰难?

教学转化何以艰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忽视教学的互动生成。

有这样一个问题:用长24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可以围成多少个形状不同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有怎样的联系?

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是怎么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呢?请看下面的片断:

第一个学生说,圈出的长方形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面积是32平方厘米。老师在长、宽、面积的下方板书数据;第二个学生说,围出的长方形长6厘米,宽6厘米,面积是36平方厘米,老师空出一定的位置后板书数据,老师后面的板书就开始见缝插针了……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板书如下所示: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两个问题:首先,学生个体的思维是单一的。每个学生只提供了一个答案,到了老师这里答案就完整了,那是通过几个学生不同的答案“凑”出来的完整;其次,学生交流过程中因“随机”带来的混乱,到了老师这里变得非常有条理(见板书)。所以,这样的教学过程最终就变成了“练”老师自己思维的一个过程。这说明了什么呢?这就是开放题教学中封闭的“打捞现象”,是教师教学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它直接导致了教学中转化的缺乏,也就是教学转化的艰难之所在。因为教师只关注开放题的设计,忽视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困难障碍与思维状态,忽视了问题解决过程的开放和教学的互动生成;只关注开放题标准答案的寻找,忽视了通过开放互动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障碍,忽视了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说到底,教师还没有把自己对教学理念的认识、对数学价值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真正转化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体悟。

第二,忽视知识的整体关联。

某教材关于“垂直与平行”的编排是这样的:第一课时,垂直的定义、画法和性质;第二课时,平行的定义、画法和性质。

教师的教学当然是尊重教材,第一课时是什么就教什么。那么这样的教学会导致什么呢?由于教材没有关于这个知识的整体呈现,学生对两条直线各种位置关系就缺乏整体认识,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在缺乏整体认识的背景下进入到局部知识的垂直、平行的学习,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和盲目状态,影响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的投入和主动参与。被动和盲目产生的原因就是知识编排的“割裂现象”,割裂了知识整体之间内在的联系,割裂了知识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

现在的教学中虽然有很多令学生“主动”的活动设计,如实验活动、操作活动、合作活动等,但是教师关注形式上、肢体上的“动”比较多,关注学生思维参与、思维积极的“动”比较少,这样的主动就是打引号的,学生的思维实际上是被动的。

第三,忽视学生的过程经历。

新课程非常强调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要有过程经历、过程体验。教师的教学中不乏活动设计,不乏情景创设,但是学生到底有没有过程经历呢?以概念教学为例来说明:

以往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是,教师习惯从一个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概念,然后辨析比较概念,最后运用概念解题。例如,几分之一的教学,老师用多媒体情境引入,谁谁谁要过生日了,现在有一个生日蛋糕,分给两个人,怎么分公平呢?好,平均分。多媒体演示“一分为二”的过程。老师说,一个蛋糕用数字1表示,半个蛋糕用什么数来表示呢?来,你来说。哦,你居然知道二分之一啊,你真棒!然后开始板书二分之一,强调语言表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接下去,如果要平均分成三份呢?学生就开始形式地演绎老师的话语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三分之一”,后面依次类推……这里值得思考两个问题:其一,二分之一确实是脱离了蛋糕这一具体的实物的情境,被抽象出来了,但是请问是谁抽象的呢?要么个别学生替代抽象。群体学生实际上没有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要么老师替代抽象。学生实际上没有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其二,在这样一个单一情境里,学生对二分之一的内涵有没有丰富的认识呢?显然,由于情境的单一,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二分之一内涵认识的单一。所以初中数学老师问学生,二分之一表示什么?学生常常脱口而出,二分之一表示半个蛋糕。初中老师就责怪小学老师,你们怎么讲概念的?二分之一的内涵非常丰富,怎么就变成半个蛋糕了呢?这就是单一的情境引入“惹的祸”。

概念怎样教学才会有学生的过程经历呢?那就是让学生在大量的现实材料中去经历材料的辨析比较,发现它的本质属性,不是个别学生发现,不是老师发现,而是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发现的过程当中,去进行发现的思维以及发现了以后的思维外显的表达,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经历概念本质属性的剥离和抽取的过程。用下图表示:

上面我讲了很多教学转化中的艰难。课堂中要有这样的真正的素质养成,任重道远。那么我们怎么在教学中进行学生的素质养成呢?就需要教师从过去备一节课的习惯思维转换到整体的备一类课思维。

教学转化的上位设计:结构关联的整体策划

“新基础教育”研究关于数学教学结构关联的整体策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纵向知识结构关联的整体策划。

所谓纵向知识结构关联,就是围绕不同年级知识纵向关联起来进行长程的整体设计,通过一个长程的连续递进的教学设计来促进学生的养成。例如,低年段的长度概念、长度度量单位的教学,中年段的面积概念、面积度量单位的教学,高年段的体积概念、体积的度量单位的教学,这些知识虽然在不同的年级,但它们是一类纵向的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现的是线、面、体三维空间概念和度量单位的一类课,我们需要把这一类课进行关联思考和整体设计。前面的课要培养学生怎样的学习方法的基础,学生形成和积累了哪些经验。今天的课如何利用这些经验和方法提供学生主动迁移和学习的机会。又为后面的课做哪些方面的准备与渗透。这样就把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学习关联起来了,体现的是学生养成的长程思考与整体设计。用这种方式备一类课,教师的思维就开始有系统思维和整体策划的能力了。

再以认识周长的教学为例。为开发周长概念教学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价值,我们一方面关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来龙去脉的体现,通过“材料感知一聚类分析一归纳提炼”的过程进行结构设计,努力引导学生经历周长概念的形成过程,感悟周长概念的丰富内涵与本质;另一方面关注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的体现,努力引导学生根据周长与物体表面积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把握这类知识学习的过程结构与方法结构。所以,从知识纵向关系的角度进行长程的整体设计,遵循由面到体的认识过程,运用长程两段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把握面的周长与体的表面积之间内在关系,从而实现知识之间的结构迁移,即以周长认识为教学结构的过程,物体表面积的认识为运用结构的过程;以三角形与四边形周长计算的思维策略的把握为教学结构的过程,以三棱柱与四棱柱表面积计算的思维策略的把握为运用结构的过程;以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把握与变式练习为教学结构的过程,以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把握与变式练习为运用结构的过程。

第二,横向知识结构关联的整体策划。

所谓横向知识的结构关联,就是围绕一个单元知识横向关联起来进行单元的整体设计,通过一个单元的连续递进的教学设计来促进学生的养成。比如,口算、估算、笔算、简算四算融合的单元教学。它的单元连续递进的整体设计是:第一课时,整体进入了解这个单元知识学习的各种类型,然后进入到口算学习。第二课时,估算为主,在估的过程中可以渗透笔算。第三课时,笔算为主,估算融在其中,渗透简算。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是教学有主有次,既有底线要求,又有高标引领的一种综合融通的教学格局。不是过去单一线性的教学方式,而是融合四算关系、体现有机灵动的教学方式。

又如,垂直与平行的单元教学。它的单元连续递进的整体设计是:第一课时,整体认识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而且要根据前面我们讲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来进行设计。第二课时,认识垂直。第三课时,认识平行。

再以认识周长的教学为例,我们遵循由上位到下位的认识过程,运用整体感悟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充分感悟概念的丰富内涵与图形周长计算的思维策略。即第一课时为周长的概念认识,第二课时为三角形与四边形周长计算的思维策略的把握,第三课时为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把握与变式练习。所以,周长认识的教学设计是基于知识纵向与横向两个角度及其形成过程综合思考而进行的整体设计。

无论是纵向长程的整体设计,还是横向单元的整体设计,都要注意形成每节课之间具有关联意义的教学,才有可能促进教学中的真实转化和学生养成。为此,在整体设计中还要有意识地自觉运用三大教学策略来体现教学之间的内在关系:整体感悟的策略、长程两段的策略和融合渗透的策略。首先,在一个教学长段或教学单元起始课的教学中,要运用整体感悟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对这个教学长段或教学单元的知识背景与类型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其次,由于一个教学长段或教学单元是同一类知识,前面内容的教学以知识结构、过程结构和方法结构为主,到后面内容的教学就引导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结构经历这样的过程主动学习,来实现对同类知识的主动迁移。而学生的素质养成是一个先慢后快的过程,所以长程两段的教学策略,在教学结构阶段是慢速的,在运用结构阶段则是加速的,教学过程的结构是灵活的,学生的整体发展才有可能在灵活递进要求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最后,在每天的教学中,还要注意体现融合渗透的策略,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渗透哪些思想方法、思想文化、思维策略以及通过哪些高标引领来促进学生的素质养成和提升。

教学转化的下位设计:互动生成的具体设计

从师生交往互动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过程内在的一般展开逻辑,主要由“有向开放——交互反馈——集聚生成”等三个相对区别又有内在关联的步骤组成。其中,“有向开放”是过程展开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前提条件,“交互反馈”是过程互动具有推进性意义的必要手段,“集聚生成”是过程推进具有提升性意义的必然结果。它们的内在关系与逻辑可概括为如图2所示的流程。

就具体设计而言,应遵循四大原则。

一是“读学生”的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解读学生前在的已有经验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包括知识经验的激活和生活经验的利用;其二,解读学生潜在的可能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也就是学生学习今天的知识困难在哪里,对困难的分析要具体,教学转化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障碍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其三,解读学生的差异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即不同年级的差异,班级里面不同学生的差异。这样的学生研究与解读,其实就是在研究学生有什么,缺什么,还需要提升什么,会遇到哪些困难,而不是防止他出错误。防止出错,这不是科学的思维探究方式的培养。我们要直面错误,直面差异,利用差异来帮助学生生成。

二是“读教材”的原则。前面的纵向知识关联、横向知识关联,其实就是一个读教材的过程,当然还包括把符号知识还原加工,帮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等等,这些都是对教材文本资源的开发与解读。

三是目标“有层次”的原则。由于是备一类课,所以目标设计要体现三个层次:其一,整体性设计一类课教学总体的全程目标;其二,连续性设计阶段教学的递进目标;其三,针对性设计一节课教学具体的弹性目标。

四是开放弹性的原则。就是按照互动生成的展开逻辑,围绕课堂教学大问题解决过程进行“三放三收”的交互设计(这里的“三”是复数概念,一般课堂教学以三个左右的大问题为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开放性的设计,大问题的设计,重心下移的设计,信息回收的设计。

以加权平均数的教学设计为例:全课要解决三个大问题:如果要配置巧克力与水果糖混合的什锦糖,会有哪些情况?巧克力多时,什锦糖的单价会有什么规律?水果糖多时,什锦糖的单价会有什么规律?一样多时,什锦糖的单价又会有什么规律?

第一放:以配置5千克什锦糖为例,将1千克水果糖和4千克巧克力配置成的什锦糖,可以怎样确定单价?第一收:利用学生资源互动生成什锦糖单价的数量关系。

第二放:学生各自配置5千克巧克力多的什锦糖并计算其单价,怎样思考和研究才能发现巧克力多时的什锦糖的单价会有什么规律?第二收:体会有序研究的好处,发现巧克力多时的什锦糖单价越来越偏向巧克力的价格。

第三放和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自配置水果糖多的什锦糖并计算其单价,验证水果糖多时的什锦糖单价的走向和变化趋势。

第四放和收:学生计算巧克力和水果糖一样多的什锦糖单价。

教学只要开放并重心下移,学生就一定会生成丰富的基础性资源,这为教学的动态生成提供了互动性资源。为促进教学的互动生成,教师要注意分析研究和利用学生的资源,有意识地促进学生认识的丰富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一般来说,利用学生资源形成互动过程的方式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是点拨尝试的互动过程,即通过资源的串联加工来促进生成;第二种是辨析提升的互动过程,即通过资源的并联比较来促进生成;第三种是有机关联的互动过程,即通过资源的综合融通来促进生成。为此,特别要注意克服知识教学的课与课之间关系沟通中的割裂,体现沟通关联的有机性;注意克服知识教学的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割裂,体现过渡关联的有机性;注意克服思维顺逆之间转换中的割裂,体现转换关联的有机性。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篇3

毕业,意思是学生在学校或训练班修业期满,达到规定要求,结束在本校学习的课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2年最新毕业演讲稿开头,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2022年最新毕业演讲稿开头1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心心念叨着毕业,就能结束这苦了三年的高中生涯,能够在这无边的学习压力下解脱开来,而这一天,真的来了。高中三年,吃尽了苦的三年。学习两个字重重的压在了我们这些高中学子的身上。从高一到高三,不知道被家长念叨了多少回,不知道被老师又重复了多少次。很多次都被繁多的作业弄的想要放弃,但想了想还是坚持了下来,毕竟这只是一时的困难,人生路上还有那么的挫折,还有许多未知而美好的风景在等着我去寻访,怎么会被眼前这一块小石头给绊倒。

高一的时候,刚进高中,对很多事情都感到陌生,那段时间有些孤僻,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整天就在发呆走神,上课也好,下课也好,思绪总是在神游天际。就像是没有了目标一样,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作业完成差,背书也背不下来,英语单词也没记几个,就莫名其妙的颓废了一样。

好在老师看出了我的不对劲,和我好好的详谈了一番,我才有所改变,当然最大的改变是因为认识了很多的朋友。因为有了朋友,所以我开始变的开朗起来,因为有了朋友,我不再是独行的一个人,和他们交谈,让我重新对学习有了兴趣,对生活有了兴趣。很感谢他们,陪伴了我三年的时间,这期间的苦与乐都有他们的身影,给我支持,给我希望。

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我和几个朋友们分开了,因为重新分班的缘故,我们几个人竟是各自被分了一个班,一时间让我很不适应。但我很快就振作起来,毕竟我不再是高一那个孤僻的我了,在高二,我认识了新的朋友,而和老朋友们的关系也没有因此而断开联系,我们互相介绍着新认识的朋友,让这个温馨的小集体长大了几分。

高三是最累的一年,几乎时时刻刻都处在紧绷的状态。晚上熬夜已经成为了日常,每天睡眠时间6个小时,让我有些厌学,甚至一度有了不想读书,而是外出打工的想法,但好在朋友们都劝解了我,和他们的一番交谈,让我渐渐放弃了这个想法,而是咬紧牙关继续苦读,如今高中终于是结束了,我们,也要各自奔赴前方了。

诸多不舍,都在高考结束庆祝会上的快乐里隐藏着,没有人说不开心的话,尽管知道离别就在眼前,但这份朋友之间珍贵的情谊,不会因为我们去了各自的大学,去了不同的城市而断开。

感谢有你们。

2022年最新毕业演讲稿开头2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

时光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一晃大学四年的生活已接近了尾声,回想这几年来,有过欢乐,有过痛苦,自己在生活的磨练中也逐渐走向成熟。怀着梦想和激情走进大学的校门,开始一段新的人生旅程。转眼离别的时候就要到了,真希望时间慢些走,让我再多点时间好好享受下大学里的生活,友谊。大学的生活真好,回忆起来诸多欢声笑语和辛酸苦辣。

时间过的真快,不经意间大学三年就即将结束。回首这三年的校园生涯和社会实践生活,有太多的回忆。在这三年里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再像从前,就像大一那样充满幻想,像大二那样满是茫然,虽然我们还在塔中,但慢慢走向真实社会的我们此时需要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出规划:从大方面来说,我们需要明晰自己将来想要成为怎样的人,从事怎样的工作,即为自己的人生确定一个方向。有了方向,接下来就要思考在通往人生方向的道路上我们具体该怎么走,三年前,我们满怀梦想,背负期望,聚首三亚学院。三年后的今天,即将在不久的将来,奔赴各地开创属于自己崭新的明天。三年是的时光,听起来似乎那么漫长,现在我已经大三了,其实他是那么短暂。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有人说,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是一个熔炉,燃烧出每个人与众不同的精彩人生。我们经历的一的纯真年代,走过大二的轻舞飞扬,现在我即将告别大三的紧张与忙绿。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曾为考试,过级,考证紧张过;我们在书本知识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无论是风雨球场,还是书海馆,小路旁,还是教室,宿舍,食堂,都曾有过我们的欢笑与泪水

还记得刚踏入这所大学校园,对一切都充满新奇。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加入社团,尽情地体验这种渴望已久的生活,充满着活力。带着这份激情与活力我度过了大学三年。大学自由的生活方式和高中填鸭式的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大多数的时间都需要自己去安排,这也需要自己用一段时间去适应。大学三年里,我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并且注重自己各方面的发展。

在学习上通过努力,我顺利通过了全国普通话等级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二级甲等证书;课余,我还通过书刊网络等媒介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扩充知识面。

在生活上,我最大的特点是诚实守信,热心待人,勇于挑战自我,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作风。我喜欢真诚、友好地对待每个人,微笑着度过生活的每一天。因为我相信付出了多少就会得到多少,人是感情动物,人与人的相处是相互的。三年来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踊跃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学到了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并主动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

至于缺点方面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在社会经验方面的缺乏,在处事方面考虑得就不够周全,书本上的知识也不能很自如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虽然经过锻炼,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在将来的工作中一定要继续努力,尽快缩短适应期。

在未来大四的一年里,就要开始着手开学后找实习单位,最晚年底前去实习。然后到明年4月份前回学校准备论文和答辩。然后马上开始找正式的工作。

第一步计划是:最好能找到实习时就找好将来可以回去干的正规工作单位,这样一来论文答辩结束后就可以和单位签劳动合同开始工作了。不能等毕业证书到手后再找工作。其实我还有一个计划那就是游山玩水,要完成的心愿是“对得起自己”。听很多工作后的学长们说,工作后,整天除了工作,就是吃饭、睡觉。根本没有时间出去纵情山水。如果第一步计划划顺利实现,四处走走将是我下一步计划。

最后我想在学校里四处拍点东西,拍下离别的岁月,留下点纪念。六月的天空最潮湿,六月的眼睛也最湿润。任凭你再坚强,在火车汽笛长鸣飞机划过天际的的一刹那,都会忍不住流泪。也许,有人一辈子就感性这么一次,记录下这唯一的一次场景,给每个人都留份回忆,岂不美哉!

2022年最新毕业演讲稿开头3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晚上好,今晚,很荣幸由我站在这里代表各位毕业生发表毕业感言!

首先,我代表全体毕业生感谢母校对我们这些年来的培养和教育,感谢各位老师这些年来的关心和教诲,同时,也感谢家人对我们的支持和照顾,感谢身边所有的朋友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帮助!

穿越记忆的尘埃,我们还曾是那个天真懵懂的少年,于五年前,怀着同样的梦想,从西面八方相聚到流仓河畔,从此,生命的史册里,有了我们相识的这一页,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五年里,镌刻有我们太多的故事,一起走过的艺术楼,一起逛过的图书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洒满过我们银铃般的笑声,我们曾一起聊天一起打闹一起奔跑,当然,还有些莫名奇妙的争吵,这一幕幕的记忆,构成了我们青春时代最美丽的旋律,记录着我们快乐和忧伤的同时,也见证了我们的情深意重,从第一紧张的军训到今天面对前途和未来的选择,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过了五个春夏秋冬,艺术楼的。68步台阶,我们就这样匆匆的走过,大学的时光,将在这六月的尘埃里落下帷幕,虽然。我们彼此拥有太多的不舍和惦念!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是我们无法更改的事实!何况,聚不是开始!散也不一定代表结束!从今以后,我们将踏上人生的征程,作为毕节学院的学生,我们无比骄傲!作为毕节学院艺术系的学生!我们更加自豪!不管以后我们身处何方!都将竭尽所能为母校争光,不负老师谆谆的教导,同学深深的鼓励;自己狂妄的誓言!

亲爱的朋友,莫在红尘落泪,莫于梦中惆怅!把酒黄昏后;醉卧云水间!扬起你们人生的风帆吧!去开创自己想要的未来!去实现你们人生的理想!去继承一个新时代的丰碑!

最后,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各位学弟学妹学业有成!祝今晚的演出圆满成功!毕节学院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2022年最新毕业演讲稿开头4同学们:

你们好!

再过一个多月,我们就要离开母校,此时,我炽热的心跳得更加剧烈。不知怎么回事,在写这篇发言稿时,小小的笔在我手中变得有千斤重,压得我手发软,我不想,我不想把沉淀已久的这份感情暴露在纸上,可是,我还是提起了笔。

回顾六年前,我们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对校园生活的美好向往,踏进了这神圣的殿堂。在这里,我们认识了6年在一起学习生活的伙伴,认识了可亲可敬的老师,认识了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这里是我们的天地,这里是我们的知识乐园,这里是我们第二个家。每天,我们学知识,做游戏,快乐得就像一个小天使。在这里,有我们爱的母校、同学、老师。

6年过去了,如今的我们,不再是个无知的小孩,我们是新世纪的花朵,越长越大;我们是新世纪的栋梁,我们愿意将一切才华贡献给祖国。

6年的友情,是我视为最珍贵的东西。如今大家就要分离,那朝夕共处的日子不长了,我们又怎能舍得呢?6年来,诸如你帮我,我帮你的例子数不胜数,这些都将永远留在我心中。这样团结的集体,我永远不想离开。

我爱朝夕共处的同学,更爱可亲可敬的老师。6年来,您勤勤恳恳,让我们懂得要学会奉献而不是享受生活。您像一根蜡烛,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为了我们的成长,您无怨无悔!

此时此刻,代表毕业班同学,我想说:“母校,我们爱你!同学,我们爱你!老师,我们爱您!”

2022年最新毕业演讲稿开头5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届学生毕业典礼,这是回顾大学生活,展望美好未来的重要时刻。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和学校领导向你们圆满完成学业,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培养你们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你们在校期间积极地关心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学校的建设献计献策,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近年来,在党委领导下,学校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措施,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学校的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这一切无不凝聚着每一位老师和同学的心血和汗水。

大学四年间,同学们亲身体会并见证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深入人心,“以艺术学科为主体,人文、工科相融合”的学科发展观得到认真落实,“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技术能力”的办学理念日益深化。学校招生规模稳定,学科结构优化,教学条件改善,办学实力进一步提高。

四年间,同学们亲身见证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改革变化、学术成就、知名度的提升和社会影响力的增强。在申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长清新校区建设、艺术创作成就、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的重要突破。20--年,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中,我校喜获2银8铜5优的优异成绩;20--年5月,我校成功加入欧洲设计艺术院校联盟,为我校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20--年12月,我校主办“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和“首届‘设计之星’全国大学生优秀平面设计作品展”,向全国高校展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20--年初,我校申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取得成功,实现了学校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突破;20--年6月,我校承办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会徽设计、吉祥物设计、孔子像范本设计、动漫专题片制作等诸多项目,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年秋季,我校主体迁入长清校区;20--年9月,主办中国(济南)当代国际摄影双年展暨首届世界大学生摄影艺术展,在海内外取得良好反响。20--年,我校强化教学建设,目前正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国家教育部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同时,学校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将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上实现新的提升。

同学们,回顾过去,备感欣慰;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大学的学习生活,为你们实现理想、成就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几年,我校毕业生的设计作品充分反映了学校的教学成果,毕业生勇于创新,每年的毕业设计作品展都呈现出全新的面貌。20--届毕业生更加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较强的创作能力,相当一部分作品达到了较高水平。我校毕业生的设计作品既具有创意水准,又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能突出反映我校的办学思路和定位。今年,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建立“教学实践型”大学,就是要进一步科学发展、明确办学特色。

同学们,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合作与竞争同在的时代,也是一个设计师成就事业的时代。希望同学们顺应时代要求,变革就业观念,立志自主创业,给自己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在搏击风浪中锻炼成长,实现自我价值。希望你们敢于创业、勇于创新,为明天,为母校,为这个设计艺术的时代而不懈努力!

同学们,设计以人为本、设计为生活服务,是设计艺术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设计艺术教育与实践所倡导的重要理念。希望你们尽快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立足学术前沿的设计师,()脚踏实地,自强不息,不断塑造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设计思想,为创新生活方式,提升艺术品位,服务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我们相信:今天同学们以工艺美院为荣耀,明天工艺美院将因同学们而自豪!

希望同学们毕业后像历届校友一样,经常关心母校、支持母校,为母校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如果大家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也希望你们能够继续向母校的老师咨询、求教,他们将尽心尽力地帮助你们。当你们的事业有所成就时,也请不要忘记告诉你们的母校和老师,我们将一起分享你们成功的喜讯!母校将永远支持你们,惦念你们,母校永远是同学们温暖的家!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篇4

一、问题指要

透过林林总总的“学案”“预案”等教学脚本,我们会发现,很多语文目标的设计和陈述依然是模糊的,存有种种误读和误区,主要表现为:

1.脱离“三维合一”轨道,育人目标被“僵化”

我们见到很多教(学)案都是分别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分别来列举目标,类似于形式主义的“贴标签”。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这份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识记两大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及代表词人……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来初步掌握词作的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从而珍惜身边之情……

在这份教(学)案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被机械地从三个维度目标里割裂开来,这样的预设是不可取的。毕竟,三维目标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无法完全割裂开来,如“诵读”就没有必要把目标“细化”或“分化”。

2.过分强调人文性,育人目标被“泛化”

我们在强调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育人目标时,不要忘记落实涉及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方面的“原始”教学目标,没有这些,育人目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于流失语文味,流走语文根。

以下是《故乡》的教学实录(片段):

生: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读了《故乡》,我想说的是,鲁迅谈计划生育的重要性——读《故乡》有感。

师:好!真好!让我们为这位同学的新发现鼓掌!其他同学还有自己的发现和看法吗?请说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

如此“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原味“育人版”语文课,很多人都曾经为此欢呼过,今天我们重温一下就会发现,这是被泛化了的“育人”目标和操作,让语文失真、失本、失值。

3.繁杂模糊,育人目标被“弱化”

下面是一段教学目标设计: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能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观察事物,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在这里,“观察事物”“良好的价值观”是笼统的、模糊的,目标的繁杂模糊把核心价值目标给“排挤”掉了,育人目标于是在“不自觉”中被弱化和淡化。

二、设计策略

如何科学设计和表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融合“三维”,整体设计

“三维”目标是一个目标整体,是立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在设计和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时,同样要把它置于“三维”环境里整体设计和推进。

以下是几个目标条目:

(1)善于积累,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

(2)体验“最后一课”的严肃悲壮,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爱国主义感情。

(3)品读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学习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这样的育人目标就是联系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等二维目标的核心要素融合而成的,表述清晰,是实践版的学习提示。

2.弹性适当,渐进渐变

“三维”目标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大多数教学目标,特别是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达成,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螺旋上升的达成过程。这样,我们在设计和落实育人目标时,就要让它有一定的“伸缩性”,灵活应用到课堂中去,这也是“预设和生成”的课堂规律所需要的。

譬如:体会“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叹,培养正确的人才观。(《马说》)

我们用的表述是“培养”,因为类似的人才观在《己亥杂诗》《送东阳马升序》《成功》(苏教版)等课文里都有所涉及,我们就是在课堂教学里潜移默化、慢慢熏陶这样的精神,所以不用“形成”这样的字眼。

再譬如:品读故事,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祖国,献给科学,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的精神。(《邓稼先》)

这里,“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可以去倡导、去效仿,但不一定是“内化”的,“内化”的话用之全体学生就不够准确了。

3.“大题小做”,角度准确

我们在设计和落实育人目标时,切口要小,角度要小,既要贴近文本的特点,又要与整个目标体系切合,准确定位。

譬如:品读“猫”的不幸命运,懂得无论做任何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错,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过失。

“品读‘猫’的不幸命运”,这就明确了价值目标的走向。如果把话题更改为“理解自我反省的意义”,那么,整个育人目标就与文本的联系渐行渐远,甚至于脱轨和“信马由缰”,这样必然会上演类似“故乡版”的荒唐和混乱。

三、结束语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篇5

教学设计是一种目标导向的系列活动。无论进行哪个年级、哪个课程层次、哪种具体教学任务的设计,都可以比作一次旅行。当代教学设计理论家普遍认为,教学设计要解决的也是类似“旅行”的三个基本问题,即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怎样到那里去;我们是否到了那里。回答“要到哪里去”是一个确立目标的过程,“怎样到那里去”则是一个导向目标的过程,而“是否到了那里”却是一个评估目标的过程。因此,这三者就是目标为本教学设计的要素,用简单的互动反馈路线即可将其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简洁明了、具有很强的扩展力的模式。

当然,我们也可以将这一目标为本的教学设计模式转换为状态变化的教学设计模式。学习就是发展,而发展本身则体现为事物矛盾的运动,即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化。这就是说,在教学开始前,要以学习者的现有状态为起点来设计教学;在教学中要经历若干过渡状态;最终在教学结束时到达预期的结果状态或目标状态,实现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或者外部行为从现有状态向预期状态的转化或发展。因此,所谓教学,从特定的视角看,就应致力于促成和引领这种转化和发展;而所谓的教学设计,也就是选择促成这种转化和发展的最优化途径。

许多教学设计专家都强调,教学设计的奥秘就在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要素之间的一致性,这也被称为“课程协同一致原理”。当然,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仅有这三个要素还是不够的,需要根据教学的情况对模式的要素加以扩展。于是,就出现了教学和培训领域的各种各样的设计模式。笔者曾经概要介绍了当代教学与培训设计的四种基本模式,即迪克和凯里模式、肯普模式、史密斯和拉甘模式、马杰模式。这些模式的共同特点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出发确立教学设计的框架或模式,即包含了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开发、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估五个阶段的ADDIE模式。例如,史密斯和拉甘就强调,如果将教学设计要回答的三个基本问题转换成教学设计的具体任务,那么它们就是:(1)开展教学分析以确定“我们将要到哪里去”;(2)开发教学策略以确定“我们如何到那里去”;(3)开发与实施评价以确定“我们如何知道是否达成了目标”。

可以这样说,“教学目标引领”或者“教学任务统筹”是当代教学设计的精髓。因为正是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试想,如果我们连要到哪里去都不清楚,我们何以决定怎样去那里?何以判断是否真的到了那里?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应当避免陷入人们常常津津乐道的“教学活动主导”或者“教学方式变通”的误区。

当代国际著名教学设计理论家和教育心理学家梅里尔最近几年一直致力于探索以“聚焦完整任务”为特征的“首要教学原理”(或者称之为“五星教学模式”),提出了“教学策略的不同效能水平说”。他指出,水平0教学策略(保底水平)是在教学过程中只呈现相关信息;水平1教学策略则是呈现相关信息示证新知;水平2教学策略扩展为呈现相关信息示证新知尝试应用;水平3教学策略则进一步提升为聚焦完整任务示证新知尝试应用。也就是说,最高级的教学策略可能不是发现教学,而是在聚焦完整任务的前提下能够扎扎实实地示证新知和尝试应用。另外,受到美国视导和课程开发学会大力推荐的一种教学改革模式———通过设计促进理解,在实施中也积极倡导“逆向设计程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确定预期的学习结果;(2)明确达标要求;(3)安排学习体验和教学活动。这里所谓的“逆向”,是相对于现在通行的从“安排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开始备课而言的。为了反其道而行之,引入了系统化教学设计的概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倡导目标为本的教学设计,并不与时下所流行的教学生成相冲突。谈到教学实践,人们常常会引用“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句话。这里的“法”,其实就是一种“套路”、一种“序列”。无“定法”是在承认有“定法”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的变通。有人认为,课堂教学不应该过于关注“预设”,而应该强调“生成”。这种观点貌似新颖,其实站不住脚。试想,没有“预设”,哪来的“生成”呢?毋庸置疑,预设是计划,是教学的准备。教学设计就是要强调“事先筹划”,这是一种积极的“预设”,而绝非刻板僵化的“限定”。很明显,问题不是要不要预设,而是如何预设,即应该“预设”什么、依据什么来“预设”。因此,“预设越细致,生成越自由”是有道理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绝不是让教师远离教学设计,恰恰相反,它们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目标为本的教学设计同“因材施教”的理念也是一致的。教学目标从哪里来?直接套用课程标准或者教材要求是否可行?一般来说,目标为本的教学设计都强调根据学习者特点和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不尽相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就不可设定。相反,正是由于学生情况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计划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分析发现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共性以及个体差异,才能设定更灵活和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关注如何处理好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学习者实际情况之间的落差问题,而不是盲目地追赶进度、机械地覆盖教材内容。

此外,强调目标为本的教学设计,是否意味着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更倾向于倡导接受式、直导式的教学方式?回答也是否定的。只要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不论什么教学方式,都在教学设计的选择范围之内。实际上,教学设计反复强调没有单一的、绝对可靠的、最好的教学方式。无论是直导式教学、还是探究式教学,对于达成教学目标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因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有效地回答“学习结果是什么、学习结果如何达成以及学习结果如何评估”这三个基本问题。

二、为什么要倡导目标为本的教学设计

从目标为本的教学设计要回答的三个基本问题来看,教学设计就是要处理好学习结果与过程、学习内部与外部条件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当代教学设计大师加涅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基本确立并逐渐完善的教学设计核心思想。

所谓“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外显的行为表现所反映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很显然,内隐的变化离不开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运作,外显的行为表现也有赖于对学习结果的明确要求。换言之,学习活动有些是外部的、可观察的,有些则是内部的、不可观察的;有些是学习的过程,有些则是学习的结果。如果采用二维表征的方式,那么,每一次学习活动,实际上都由以下四种成分构成。

第一,学习过程同内隐运作相结合,我们称之为“内部学习过程”,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各种心理活动,如感知、记忆、思考、想象等。这种内部学习过程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

第二,学习过程同外显表现相结合,我们称之为“外部学习过程”,即学习者对外部世界所拥有的经验,亦即我们与物、人、事件、观点等所发生的互动。这种互动,体现为心理加工或建构过程的“输入”,且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得以展示,如阅读文章、计算机模拟、模仿他人动作、执行口头指令、观看动态画面、与人协作解题,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外部学习过程的多样性取决于内部学习过程的丰富性。

第三,学习结果与内隐变化相结合,我们称之为“内部学习结果”。学习结果可以是认知技能或元认知技能,也可以是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等,它们都是将学习者的经验转换成能在心理上表征的图式并贮存在记忆中。实际上,它们也被称之为“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必须认识到:发生在学习者身上的可观察的才能,反映的是学习的内部结果,比如说新的知识技能或态度等。只有形成了内部的结果,才有可能超越课堂情境或课文局限而实现迁移。

第四,学习结果与外显要求相结合,我们称之为“外部学习结果”,这是指学习者已经建构了某种新知识技能或情感态度,而且能够通过外显行为展露和表现出来,使得学习结果具有可观察性,也便于教师通过学生的“表现力”来推断其“摄取力”。

以上对学习结果与过程、学习内部与外部条件之间的关系所作的简要说明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许多教学现象。以阅读教学为例,在教师领读示范或者学生自读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识记、想象、思考等心理过程,这就是“学习过程的内隐运作”;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或情感结构甚至动作技能线索,如掌握规则或概念等,这就是“学习结果的内隐变化”。至于“学习过程的外显表现”,则是学生在课堂上实际展开的学习活动或教学活动,如朗读课文;而“学习结果的外显要求”,往往经常体现在学生实际的学习行为上,如朗读课文应流利且富有激情。需要强调的是,正确认识学习结果与过程、学习的内隐运作(变化)与外显表现(要求)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系统设计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突破口。学习的发生必定是一个结果与过程、外显与内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完整事件。内外兼修,协同一致,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学习与教学的目标。

虽然从本质上说,学习是一种难以观察的、内在的、体现不同结果的心理建构活动,但是,至于学习者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有没有学到什么),确实需要有外部的行为业绩来证明。学习者必须通过某种外显的表现方式向他人(同伴、老师等)证实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得到他们的评估。有时候,学习者用外显的表现方式向自己证实内部心理过程的变化,得到自我评估。换句话说,学习结果的内隐变化外显出来,对教师而言是“教学目标”,对学生而言则是“学习目标”两者的共同追求都是建立在学习者内在的、认知结构改变基础上的行为业绩。正因为如此,教学设计者通常观察并描述一些具体的外显行为,用以评估学习者的学习业绩;也正是这些明确具体、可观测的学习目标,能够展示原本无法观察和测量的“学习结果的内隐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大家都在说“明确教学目标”、“落实教学任务”,但是具体的指向可能是大相径庭的。常看到教师将“明确教学目标”理解为本单元或者本节课具体要教什么学科内容,诸如“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但这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要强调的“教学目标引领”或“教学任务统筹”,并非只是要求列出学科教学内容。例如,《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列的“了解传染病的特点、传播三环节及预防措施”,这是学科教学内容,是编制教学具体目标的素材和纲要,但它本身还不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反映透过学科教学内容背后更深层的学习结果(任务)领域,例如,认知与元认知、情感态度、动作技能、人际交往等。将“了解传染病的特点、传播三环节及预防措施”这一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至少可以归结为“了解事实(有关传染病症状的一般现象、特征)、掌握程序(传染病传播的三环节)和形成正确的预防态度等”。事实上,明确的教学目标通常需要用那些反映学习结果分类的行为动词所构成的动宾词组来描述。

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学(育)目标大体被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之所以要提出重视“过程与方法”,也是与经历学习过程的心理运作和体验、学会自我监控与调节学习活动有关。实际上也是同我们在上面分析的学习的两个维度和四种具体结合情况相一致的。不过,有的学者在说明“三维目标”时,用一个三角形来图示,试图说明过程与方法同其他二维目标是相提并论的。这实际上并不妥当,也是一线教师很难操作的。因为过程与方法并不是同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处于同一个层面。“过程与方法”本身会包括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绝没有脱离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所谓“过程与方法”。如果我们采用“三维目标”,同时又兼顾“过程与方法”,比较好的分类可能是:(1)认知技能(包含了知识)与元认知技能;(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心理动作技能。正是上述三维目标的不同结合构成了特定的“过程与方法”。

三、如何开展目标为本的教学设计

相对于什么是目标为本的教学设计和为什么要倡导目标为本的教学设计而言,如何开展目标为本的教学设计可能更困难一些。目前基本的共识是采用“分类教学”的策略。这里所谓的“类”,一般有三种含义:第一种是关注学习者的差异,现在比较倡导的教学设计新模式,如“通用学习设计”和“多元课堂教学设计”便是如此。第二种是重视学科内容的特点,体现在根据不同学科内容的性质来设计教学(例如,口语教学设计等)。应该说这是多数教师所熟悉的,也是他们一直在追求的教学优化策略。第三种含义是指超越学科内容,探究其隐含的学习结果(任务)领域。这也是教学设计研究最为关注的,因为提高教学效能的真正突破口可能就在于此。因此,要满足于上述第三种含义上的分类教学,首先取决于我们对学习结果或者教育目标的正确分类,其次是依据不同的学习结果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评估策略。

有关学习结果的分类或者教育目标的分类,学术界目前尚没有一致的意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布卢姆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开创了认知、情感和心理动作三个领域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稍后在七八十年代,加涅、罗米索斯基和梅里尔等人也作出了分类,其中,加涅对五种学习结果所作出的分类(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在教学设计领域内的应用实际上超过了布卢姆的分类。进入90年代以后,影响力最大的教育目标新分类可能是安德森对布卢姆的认知目标所作的修订、豪恩斯坦的教育目标新分类和马扎诺的新教育目标。从现有的研究趋势来看,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心理动作目标和自我调节学习目标(元认知和自我认识等)是研究者取得的共识,只是在名称和类别划分上尚有些差异。

那么,如何依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呢?基本的思路可以区分为宏观一致性匹配和微观一致性匹配。

“宏观一致性匹配”所强调的是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看成是学习的内部条件,将教学的策略或事件看成是学习的外部条件。设计教学,就是要安排好内部学习过程与外部教学条件之间的关系。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学习的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之间匹配的程度。各种教学事件与学习者内部学习需求的匹配程度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教学设计的研究一般倾向于将支持学习的外部教学事件(活动)主要分为组织策略、传递策略和管理策略。“组织策略”是指教师对教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包括增减、换序、整合、改编等)和排序;“传递策略”是指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具体方式和互动形态;“管理策略”是指教师创设人性化的学习环境和提供丰富、相关的学习资源。外部的教学事件一定要通过学习者内部的学习过程才能发挥其影响和作用,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的理由。

“微观一致性匹配”着眼于课堂教学结构与学习结果之间的协调关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影响力最大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加涅提出的“九大教学事件”,这是从信息加工的视角将学习过程与教学活动相匹配的探索。九大教学事件迄今并没有过时,在其他的教学设计模式中也是一直被广泛参照的。尽管加涅在2002年去世了,但其新版名著《教学设计原理》中仍然确认了九大教学事件。加涅的贡献不仅在于从信息加工的流程提出了教学的步骤,更可贵的是他也一直在探索将五种学习结果与九大教学事件相匹配的课堂教学结构。在当代教学设计研究中,史密斯和拉甘将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扩展为15个步骤,区分为学习者自我生成和教学外部提供两种形态,并同八种学习结果———陈述性知识、概念、原理、程序、问题解决、认知策略、态度和心理动作相匹配;梅里尔在五星教学模式中也探讨了在“面向完整任务”的前提下,教学过程如何通过“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融会贯通”四个基本阶段的循环来展开,同时阐释了将其与四种认知结果(事实、概念、程序和原理)以及四种教学方式(讲解、提问、操作和表现)相匹配的要义。很显然,这些改进的高明之处在于将各种外部教学事件与特定的学习结果联系起来,以保证教学活动能够真正促进学习者实现知识迁移和素质养成。乍一看,有的人似乎会觉得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有其独特的学习内部条件,因此,外部条件也应该都不一样。这样的教学岂不符合灵活多样的性质?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确切地说,不同的学科可以具有相同的学习结果,同一学科也可以有不同的学习结果。比如“运用欧姆定律计算电阻”、“说出太阳系各大行星的排列位置”、“理解商品的供求关系”、“篮球场上越过对手运球”、“虚心倾听他人说话”等,从教学目标看似乎彼此各不相同,学科内容分属自然、社会、体育等不同学科,然而,依据学习结果/教育目标分类的理论,它们所需要的内部学习条件却是可以加以分类的———认知领域(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心理动作领域和情感领域。

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果属于同一学习类型,那么,其学习的内部条件事实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果属于不同的学习类型,那么,其学习的内部条件则是不同的。例如,虽然具体的内容或概念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中是不同的(欧姆定律、商品供求关系和居民职业分类等),但是学习的内部条件却是相似的。不管什么样的具体内容,掌握概念的途径都是需要知道该概念的关键特征并将尽可能广泛地在新的实例中运用这些关键特征;掌握规则的途径都是需要了解先决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掌握原理的途径都是需要理解先决规则以及规则之间的关系。变化的只是内部学习条件运作时所涉及的具体内容。

那么,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果属于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的话,情况会怎么样呢?我们会发现,学习的内部条件是不一样的。例如,“运用欧姆定律”的内部条件与“运球越过对手”的内部条件是有差别的。前者主要是一种程序性知识(规则),而后者则主要是依靠支配肌肉与躯体的运动。

关注学习的内部过程而不是外部教学方法有什么好处呢?除了可以增强教师自身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以及开发与具体学习者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外,还可以避免被教科书或其他教学参考资料牵着鼻子走,能对自己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出充足的理由,体会教学的创造性与独特性。对一个普通的教师或教研员而言,他可能在教育技术方面并不擅长,他所关注的是学科教学效果,他希望教学设计能够使自己在学科教学上如虎添翼。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篇6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三年级上册,分为前后两个单元编排了“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和“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在前一单元中先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再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末尾是‘0’的竖式计算”,以及相应的解答实际问题。到第四单元又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竖式计算”,以及相应的解决问题。教材这样的编排目的是为了适当降低难度,体现技能的分步到位。尤其在前面先学习“末尾有‘0’的三位数竖式加、减”与“两位数竖式加、减”有着紧密联系。但据我们平常对学生的了解,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技能,在算理上已经知道“几个一加上几个一”“几个十加上几个十”,那么到三位数加法无非再增加了“几个百加上几个百”,所以学生对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在算理上的理解并不是很难。由此分析,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认知潜能,我们完全可以把前一单元的“末尾是‘0’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竖式计算”与第四单元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竖式计算”进行整合。

从教法上分析,目前对于计算教学都在提倡算、用结合,增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一点当然是正确的,所以现行教材在编写计算教学内容时,往往是从实际例子引入,并要求学生从中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再引导学生探究计算方法。但问题是在实际教学时有许多教师过多地考虑生活的实例,恰恰疏忽算理之间的联系与迁移。我们觉得在学习一些技能性比较强的内容时,也不一定要从生活实际引入,可以从数学自身的内在联系去创设新知与旧知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回忆旧知的基础上独立去探究新知,使新知得到同化与顺应。

出于以上这两点的思考,我们把“末尾有‘0’的三位数的竖式加法”与后一单元的“三位数加三位数(限于只进一位的加法)”合为一课时,通过以下的教学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把教学过程简要整理如下。

【教学实录与思考】

1.基本训练,回忆技能

师:同学们,今天我要和大家继续学习多位数的加法(同时板书:加法)。先请大家以最快的速度计算下面各题,并在计算后思考两个问题。

(1)口算(直接写出得数)

23+7= 23+70= 56+23= 38+45=

(2) 列出竖式计算

56+23= 38+45=

计算后想一想:

①“23+7”这里的“7”为什么要同“3”相加?而“23+70”这里的数“7”为什么要同数“2”相加呢?

② 口算“38+45”与用竖式计算“38+45”通常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不一样?

在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后,教师反馈评价。

生:“23+7”这里的“7”是在个位,所以要同个位的“3”相加;“23+70”这里的“7”在十位上,所以要同十位上的“2”相加。

生:因为“23+7”这里的“7”表示7个1,所以7个1要去加上3个1。而“23+70”这里的数字“7”,表示7个十,7个十要与2个十相加,所以这里的“7”要同“2”相加,得到9个十。

生:口算“38+45”先算30+40=70,再算8+5=13,最后算70+13=83;竖式计算的时候先算8+5=13,写3向十位进一,再算3+4+1=8,8写在十位上。

师:那说明口算的时候通常从哪位开始,而竖式计算时又是从哪位开始的呢?

生:口算“38+45”通常要从十位开始,而用竖式计算“38+45”要从个位加起。

【思考】以上的口算与竖式计算,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回忆,而是在学生完成原有技能复习的同时,围绕着与本课相关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进行独立思考。通过以上的思考交流为本课算理“相同计数单位相加”的理解,以及竖式的计算顺序作了较好的准备。

2.尝试探究,总结算理

教师承上启下地提出:看来同学们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掌握得不错,下面老师把位数增加,你也能列出竖式计算吗?

教师呈现以下三个算式,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竖式计算:

380+450= 138+145= 138+45=

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教师让学生把竖式板演到黑板上,具体如下: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对照自己的计算,看看是否正确。

师:刚才我们计算的三道题与前面“38+45”有什么联系吗?(教师随手把竖式写在以上三个竖式的旁边)

学生先分组交流后,教师再评讲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都是在“38+45”的基础上变的。

师:都是怎样变的呢?

生:第①小题是把两个加数末尾添上了“0”,计算方法一样的,先算个位的“0加上0”,再算十位的“8加5”得到13个十,写3向百位进一,接着算出百位“3加5再加1”得到8个百。

师:说得很好!谁还能说一说第②③两个小题吗?

生:第②题就是在百位上多了一个1,个位、十位相加都一样的,就是百位还要“1加1”得到2个百。

生:第③题与“38+45”比较,就是一个加数的百位上有1,另一个加数百位上没有数字。所以百位上1加0,就等于1个百。

师:谁还能说一说它们的相同之处吗?

学生总结出:它们都要相同数位对齐,都要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一。

教师随手板书:数位对齐、个位加起、满十进一。

这时教师面向一位学生提出:你在写最后一题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了吗?(教师发现这位同学出现了如右式的错误)

这位学生意识到自己错了,不好意思地说:我错了。

师:你能改正过来吗?(这位学生点点头,表示自己懂了)

【思考】以上环节是在“38+45”的基础上,有联系地设计了三个算式,使三位数加法如影随形,让学生随之进入尝试。不难发现,这时的大部分学生是看到“38”与“45”这两个数,在依样画葫芦地对齐数位。表面上看学生不大会出现错误,实际上一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所以需要教师组织他们进一步质疑。在以上的教学中教师及时引导学生针对四个算式,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学生在比较中自主领悟到虽然数位增加到了三位数,但仍然要相同数位对齐、要从个位加起。另外,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还发现有个别学生出现数位没有对齐的错误,在反馈时没有把个别的错误暴露在大家面前,而是采用正面评讲、个别交流的方式,以防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接着教师提出:下面又要增加难度了,你还能用竖式计算吗?

教师继续呈现出以下两个算式:

380+45= 308+941=

在学生独立计算后,教师又让两位学生把竖式写到了黑板上:

教师指着上面第一个竖式提出:为什么这里的的“8与5”“3与4”不对齐了呢?

生:因为这里的“8”是在十位上,而“5”是在个位上,所以“5”只能与个位0对齐。又因为“3”在百位上,而“4”在十位上,所以“4”要与“8”对齐。

教师进一步提出:这里的“4加8”也就是几个几加几个几?

学生进一步思考后回答:这里是4个十加上8个十,得到12个十,十位上写2,向百位进一。

接着教师指着上面第二个竖式提出:这里是三位数加上三位数,为什么结果变成了四位数了呢?

学生又经过互相交流后说出:这里有3个百加上9个百,得到了有12个百,百位上写2向千位进一,所以得到的结果是四位数。

【思考】虽然大部分学生靠着特殊的数据,不大会出现错误,而教师在这一环节有意把“38个一”改成“38个十”,再与45相加;学生通过竖式计算后,紧接着又与“38+45”进行比较,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一步搞懂了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以上第二个算式的计算又是本课一个新知识点,即“百位相加又要进位”的计算。在此题的评讲时,没有直接提出这里是几个百加上几个百,而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为什么这里的结果是四位数”,这样让学生自己说出算理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3.组织练习,熟练技能

(1) 呈现课本第36页主题图和统计表,并提出: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用加法去解答的数学问题吗?请你先写出问题和算式,再用竖式计算出结果。

学生经过思考,先后写出了以下的问题和相应的算式:

①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算式是:271+122=

②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算式是:271+31=

③我国湿地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算式是:122+31=

④我国湿地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算式是:271+122+31=

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计算,再在小组交流之后,教师反馈以上各个问题和竖式的计算结果。

【思考】把教材例题的情境图安排在练习环节,一方面使学生体验到算用结合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拓展出了三个数的加法竖式计算。

(2)竖式计算:

430+650= 43+650= 503+505=

学生经过独立计算后,教师又让三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竖式:

针对以上第二个竖式教师提出:你们觉得在写这个竖式时特别要注意什么呢?

生:一定要注意数位对齐。

师:为了使我们在竖式计算时不容易出现对位的错误,在写竖式时可以把加数位置调换一下,如写成(如右式)这样的竖式。

接着教师又提出:第三个竖式结果为什么中间有两个“0”呢?

生:一个0是十位相加得到,百位上的0是5个百加上5个百得到10个百,所以百位上写0,再向千位进一。

【思考】以上三个算式的设计,看来是对本课技能的再一次巩固,实际上是针对本课学生的出错点进行的精心设计。第一、三小题都是针对百位上进位,而且第三小题百位相加刚好是10个百,应该在百位上写0,但十位上已经有0了,这样学生容易产生视觉与心理上的干扰,误以为这个0就是刚才算出的0。第二小题只是把两位数放在前,所以学生按顺序去写竖式容易出现对位错误。通过此题的评讲,又一次提醒学生数位对齐的重要性。所以表面上简单的三道题目,其实都暗藏玄机。

(3)猜一猜,里面藏着几?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篇7

首先我先谈一谈自己在设计这两课时总的指导思想:

1、《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根据这一要求和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直观、生动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将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同有趣的游戏、儿歌、故事、比赛等结合起来,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的拼音乐园中去学习。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寓教于乐。

2、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我们力求做到:要扶的扶,能放的放。采用“先扶后放”逐步放手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自主探究新知识。从而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发挥,让他们的思维得到飞扬,让他们的眼里、脸上自始自终都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3、让拼音教学生活化。儿童学习汉语拼音,是一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又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地为学生创设一种语言环境,调动多种感官,再现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将所学新知识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一座抽象汉语拼音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这样他们才会学得更主动、更快乐、更有信心。

(由于两课拼音的教学目标老师们从教参上都能一目了然,所以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展开讲了。下面我重点讲一讲这两节课的教学流程和教学策略。)

《g k h》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检复,导入新课

在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火车到站,和老朋友(b p m f d t n l)打招呼的一个情境。这个情境我是从声母的第一课教学就开始创设了,他将连续地串联在我9课的声母教学中。具体操作是这样的:我把24个声母看成一列火车上的24位客人,9课的声母就分别安排在火车的9个车厢。(即b p m f坐在第一节车厢,d t n l坐在第二节车厢,依次类推下去。我们每节课要认识一节车厢的几个新朋友。)

在学习新的声母g k h前,我就用这个情境进行检查复习:第一步:创设火车开动、到站的情境。即先出示贴有b p m f、d t n l的一列火车,教师随即导语:小朋友们,快看,声母列车向我们开来了。学生们就紧跟着很自然地学着发火车开动的“呜——咔嚓、咔嚓” 的声音,边发音边做动作。然后,教师又进行导语:火车该到站了。学生也随着发出火车到站的声音。第二步:检查复习学过的声母。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导入的:火车到站后,他们从火车上下来休息了,来,赶快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学生就认读打乱次序这8个声母。读完后,再引导说说这些声母朋友在发音时有什么共同点?第三步:检查学生对这8个声母和单韵母组成音节的认读情况。导语是这样的:这些声母在火车上又找到了许多的好伙伴,他们手拉手后,你们还认识吗? 学生一听是声母找到了好朋友,认读的兴趣就立即上来了。

导入新课:今天,又有三位新的乘客要坐上这列火车了,你们也想认识他们吗?

.这一部分的设计主要有2个目的:1、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检复时,为了避瞒简单、枯燥,我创设了声母列车的情境,使学生从上课伊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激励,从而唤起学生对学习拼音的兴趣。2、把声母安排在声母列车里,可以使学生很自然地在头脑中串联起声母表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二部分:观察情境图,引出声母

第一环节:出示“情境图”,并且设有悬念地告诉学生:小朋友们,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三位新朋友就藏在这幅图里!不信,和你的同桌先来讲一讲这个故事。

第二环节:指一名学生上台指着“情境图”讲图上的内容,这位学生在讲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听后鼓励学生进行内容的补充或纠正。并重点指导学生想象练说好哥哥是如何教育弟弟放蝌蚪的,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要保护蝌蚪、保护青蛙的思想教育。

第三环节:教学“语境歌”。教学前可这样进行导入:小朋友说得真好,老师也想显显身手,编了首好听的儿歌,想听想学吗? 然后教师带着学生边拍手边有节奏地读儿歌:弟弟河边捉蝌蚪,哥哥走来劝阻他。小弟弟,很听话,忙把蝌蚪送回家。

第四环节:引出声母。看,把哥哥的“哥”、蝌蚪的“蝌”、河边的“河”的第一声读得轻又短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声母“g k h”的读音了。简单吗?

这一个部分的设计,巧妙地运用了“情境图”和“语境歌”。特别“语境歌”短小精悍,语言朗朗上口,富有童趣,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一下子就把所学的字母同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生活经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化难为易,为学生读好字母作了良好的铺垫。

第三部分:联系表音表形图,学习声母

第一环节:小组学习声母的发音:

在学生自学声母的发音前,我是这样激励学生的:“小朋友们,刚才在讲故事、朗读儿歌的时候,其实你们已经把“ge ke he ”都发准了,相信不用老师教,你们也一定能把今天要学习的三个声母读准,试一试好吗,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学生就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以前学过声母发音轻又短的特点,联系书上的表音图读好这三个声母。

因为声母g k h的发音是不难掌握的,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学习时,可充分体现开放式的教学思路,发挥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在互动中自己去尝试发音,让学生感到拼音其实是不难学的,同时让学生有成就感。

第二环节: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的发音,比如指名读,读对了请他做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赛读等。

第三环节:同桌讨论记忆声母 g k h的形:先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的表音表形图发现相似之处,然后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见到的与g k h相似的事物。并鼓励学生学着编顺口溜记忆。

这一环节中,当单调的拼音字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结合在一起时,学生就会愉快地牢牢地记住了拼音部件的样子。让学生编顺口溜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加上顺口溜是孩子们自己参与编出来的,很受他们的欢迎。而且让孩子们*自己的发现去掌握该学的知识,他们同样也很有成就感!

在声母的音形掌握后,我们可以紧接着设计一个巩固性的听音游戏:比一比小耳朵谁最灵!(当教师这样导入后,学生可轻轻地领着自己的耳朵回音说:小小耳朵我最灵!)增加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增加情趣。

具体是这样操作的:老师先把“g h n k l d”的声母写在黑板上,然后听老师发音,学生找出相应的字母,并用手势告诉老师这个字母的位置。比如:老师发n的音,学生快速地做出“3”这个手势,表明老师发的是n,在第3个位置。

这一环节是针对一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设计的,将枯燥的复习融入了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轻松愉快地巩固了声母,区别了形近声母。

第四部分:教学声母和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这一部分我是这样导入的:“g k h”看到别的声母都找到了自己的好伙伴,可羡慕了。于是,他们也很有礼貌地请来了自己的朋友。看,这些朋友分别是谁?(这时老师出示韵母e 和 u)然后接着导:他们手拉手后,你们还认识吗?

接下来,学生就自由地练读音节——然后,指名读,要求学生会直呼的尽量直呼,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直呼出来的?不会直呼的可以拼读,但要求拼读的速度一定要快,逐步提高学生读音节的速度、能力。

在学生大面积的认读基础上,可组织学生打乱顺序抽读音节卡片,起到巩固的效果。导语可这样设计:这些音节打乱顺序后还认识吗?我们来开火车,比一比哪列火车最先到达站点,夺到优胜红旗。

这一部分也意在激发学生读音节的兴趣,采用小故事形式导入,采用比一比,勇夺小红旗的竞争机制。

第五部分:教学看图读音节词

在教学“dǎ gǔ 、 bá hé”这两个双音节词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先播放一段“敲锣打鼓”的声音,然后里面传出小播音员的话:各位同学,各位同学,溧城中心小学的秋季运动会马上就要开始了。老师接着进行引导:小朋友们,听,运动会马上就要开始了,想不想去看看精彩的场面?(学生一听去看运动会兴致很高)

2、出示书上的两幅图,问学生:在运动会上,你都看到了什么?这时要求学生不仅把话说完整,而且把场面描述生动了,点滴中注重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

3、在学生说时相机出示“dǎ gǔ 、 bá hé”这两个拼音词,组织学生进行认读。

在教学“gē hǔ hè”这三个音节词时,我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老师先绘声绘色地导入激发兴趣:告诉小朋友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还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出示 “动物乐园”的门头),去认识几位动物朋友,高兴吗?

2、用多媒体展示动物乐园的版画:雪白的鸽子正衔着橄榄枝在空中飞翔,一只威猛的老虎正在绿绿的草地上散着步,几只美丽的仙鹤正悠闲地在河边玩耍、嬉戏。

3、紧接着,我让学生和自己认识或喜欢的小动物打招呼。在学生自由地和动物打招呼后,相机出示音节组织学生认读,尽量直呼。

4、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喜欢的动物。

这两个看图读音节词的环节都很好地利用了教材,创设了两个生动贴近生活的情境,把课堂教学真正演成了活生生的生活,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上眼睛亮了起来,嘴巴动了起来,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无穷欲望。我们还说生活是有“情”的,喜、怒、哀、乐,语文无疑也是饱含情感的学科。学生在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时,眼里、话语中一定包含着浓浓的情意,同时从中也丰富了学生的见识。

第六部分:游戏演练,巩固新知

这一部分中,我设计了两个游戏:

1、第一个是紧接着上面的环节设计了“送动物回家”的游戏:我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上四座房子,每座房子的房顶分别写上音节词“tù 、 lù 、 mǎ、 hú li ”,以代表“兔、鹿、马、狐狸”的家。然后再用语言创设情境:“今天,动物园里出来游玩的小动物可多了,瞧!(这时教师出示四个动物的图片)不知不觉太阳落山了,可他们却找不着自己的家了,怎么办呢?(让学生各抒己见)

当学生说到要送他们回家时,及时进行表扬:真是群乐于助人的小朋友,来我们把他们赶快送回家吧!接着学生开始送动物回家,具体操作这样的:比如

一学生就拿着兔的图片准备把小兔送回家了,在送的过程中,其他学生问:“小兔的家在哪里?”手持小兔图的小朋友找到小兔家后要说:“小兔的家在这里。”老师再问:“小朋友,对不对?”如果对了,其他学生说:“对,对,对,这是小兔的家。”最后,手持小兔图片的学生就领读:“请跟我读,tù tù tù。”如果错了,其他学生说:“错,错,错 。再找找找。”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篇8

(一)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笔算减法的法则,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笔算减法的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使学生理解退位减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指名板演:(用竖式)42-21=

2.口算.

13-917-832-5

15-714-640-3

3.出示42-8=,指名说计算的过程.

4.订正板演.

5.师问: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笔算两位数减法: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减起.

师:这节课咱们继续研究两位数减两位数.

板书:两位数减两位数.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3.

(1)创设情境,进行迁移.

师:现在老师把这道题改一下,看看你们还会做吗?(板书:42-28=)

指名读题列竖式.

板书:

师:计算时从哪位减起?(从个位减起)见到个位2减8,你想到了什么?(想到2减8不够减)2减8不够减怎么办呢?下面用数位筒来研究这个问题.

(2)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师:请同学们在数位筒里摆42根小棒.(把4捆放在十位筒里,2根放在个位筒里)去掉28根小棒,请你边摆边说你是怎样摆的.

教师行间巡视,然后指名到前面演示摆小棒的过程.

可能有两种摆法:

①先拿出1捆拆开,去掉8根,再去掉2捆.

②先拿出2捆,再拿出1捆拆开,去掉8根.

师:这两种摆法都可以,因为在笔算减法时要从个位减起,所以我们根据第一种摆法的道理来试着做这道题.

(3)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师:用竖式计算时,个位2减8不够减怎么办呢?从十位退1(点上退位点)是1个几呢?

生:是1个十.

师:个位怎么减?

生:1个十与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12,用12减8得4.

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4.

师:十位用几减2?得多少?

生:十位用3减2,得1.

师:为什么不是4减2呢?

生:因为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上还剩3,所以十位是用3减2.

师在竖式横线上对齐十位写1.

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计算过程.

师:当个位2减8不够减时,我们从十位退1.为了记住从十位退走1,就在十位4的上边点一个圆点做记号,这个点叫退位点.(指名说这个点叫什么)见到这个退位点就要想,在个位上加十再减,十位上要先减1再减.

(4)观察比较,全面认识.

师: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42-21和42-28这两道题,它们的被减数都是四十二,减去的数都是二十几,为什么这道题(指42-21)的差十位上是2,而这道题(指42-28)的差十位上是1呢?

生:42-21这道题的个位够减,十位上是4减2得2;42-28这道题的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3减2得1.

师:退位减法还应注意什么?

生: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师同时板书)

全体学生齐读笔算减法的三条法则.

(5)仿例练习,及时强化

出示:65-37=

①指名读题列竖式.

②想: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③指名表述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板书:

2.教学例4.

出示例470-63=

(1)讨论:

①个位0减3够不够减?怎么办?

②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几减几?

(2)独立在练习本上做.

(3)订正.

(4)追问:十位6减6得0,0写不写?

(三)巩固反馈

1.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做在书上)订正反馈.

2.数学医院.(教师出示错例,由学生诊断,集体订正)

一号病例:

诊断: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上要先减1再减2,上面的计算中仍用4减2,造成错误.

处方:

二号病例:

诊断:个位3减7不够减,应先向十位借1再减,上面的计算是3减7不够,就用7减3得4,造成了错误.

处方:

3.在里填什么数可以使它成为退位减法题?

师:请同学们任选两个数,在练习本上计算.

4.观察下面的数字墙,这里有6道减法题.从上往下看,上一层的数减去下一层的一个数,得数就是与它相邻的数,如:82-45=37,45-27=18,37-18=19,…,19-12=7.下面请你把合适的数填入数字墙.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退位减法是100以内笔算减法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难点,在新知识讲授前充分复习旧知识,从认知上、思维上做好准备.

新知识教学中,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手中充分感知,建立表象,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比较,既突出了退位减法的算理,又使学生对笔算减法有了全面的认识.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篇9

在原来的课中,是教给孩子在三个变量当中,如何控制两个变量,然后只改变一个变量,来考察是哪个因素改变摆的快慢,并且设计好记录表,让他们填上,最后得出结论,摆的快慢和摆的长短有关系,和摆的重量没有关系,和摆的角度关系不大。那个时候我想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因此对这一套科学实验操作,一步一步按要求讲得很细,指导得很细。

今天这节课,什么都没讲,什么都没说,“你去干去吧!”孩子们不知道应该从哪做起。因为我们以前对孩子们培养的基础还不够,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样自己独立去完成,不知道怎样做记录。因此,五花八门的记录都上来了。好不好呢?我觉得是好事,起码我们了解了我们孩子的现有水平,现有的能力。假如我们给它一个课题,他会不会自己独立研究,显然还不行,就连个简单的摆他都不知道怎样去做。怎么样去研究,怎么样做记录,如果发生了问题应该怎样去处理,这一系列的问题是老师无法讲得到的,也讲不了那么多,只有在他做的过程中,自己去体验。“哎呀!不行,怎么办?”他不时会在脑子出现很多难题,让他自己去解决,有的组可能解决得好一点,有的组可能解决得差一点,甚至有的组一节课都没有做成功,有没有收获呢?我觉得对每个孩子来讲都是有收获的,收获不在于最后的结论,而在于研究的过程当中,他会有很多思维在那儿活动,同学们之间会有很多的交流。

对这个未知世界如何去探索研究,我想与其说这节课给他们解决了多少问题,还不如说这节课给他们脑子里产生了好多问题,比如说,有的组汇报,摆锤的重量影响摆的快慢,而有的组汇报说摆的快慢与重量没有关系,矛盾呀!到底谁说得对?摆的角度到底起多大作用?他们有很多想法,回家他可能会继续研究,我想我的目的就达到了。我的目的就是激励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研究,尽管他们现在还不会,尽管他还不知道怎样去研究,假如我们继续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研究,继续给这样的机会,我想我们孩子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所以我想一开始给孩子提出问题,不是自然课,是科学课。我想自然课和科学课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名称的不同。但从我们的指导思想上,是不是应该有个变革。我们过去教自然太重视知识结论,这节课下课的时候必须把正确的结论告诉大家,而这节课孩子们的脑子里面基本上还是混乱的。有的孩子认识到摆线的长短是跟摆的快慢有关系了,但是摆重是不是与摆的快慢有关系,现在还不知道或是模糊的,由他们自己接着去研究。所以,我原来说过的,淡化知识的传授这句话,我想通过这节课是不是体现了这种想法。

孩子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怎么办?你也不必告诉他“你错了!摆的重量根本与摆的快慢没有关系”。我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发现可能对可能不对,并且他们的测量、他们的计时都是不精确的,种种的误差相当的大,所以有的组干脆说从54厘米到60厘米都行。什么意思呢?因为每次实验的误差都相当的大,不可能那么精确。那么,这个结论对不对呢?我认为是对的,可以的。尽管他们不会做记录,但他们尝试着把自己的研究过程记录下来。有机会,我会告诉他们设计一个表格,怎么把数据记录下来,以后会慢慢地指导他们做的。今天就让他随便这样去记,他自己就发现,“哎哟,这个记录不好”,“那个组的记录比我们好”他们自己都会去比较,用不着我去批评,也用不着表扬,他自己心里有数。比较各个组的记录就是不一样的,孩子们学习水平,学习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节课是不是像我说的那样好,我觉得还不是,也有好多问题。什么该指导的没有指导呀,该说到的没有说到,可以说矫枉过正吧!故意不指导,故意不说,到底看看孩子们会学成什么样。这里给大家呈现的是这样的一节课,供大家去讨论、研究、批评。

下面简单谈谈我对《科学》课教材的想法:过去我们把教材叫“课本”,教材和课本在叫法上不一样,其实本质上也应该是有区别的,课本是我们一贯的叫法,“课本、课本,是上课之本哪!”我们大多数的老师拿着《自然》课本就当“圣经”一样地去教,多少年都是这样。甚至有的编者,就是编写书的权威人士说:“我写的教材一字不可更改。”有的权威就是这样说:“我编的教材就是你教学的根本、你的依据”。是不是这样,我觉得现在看法有所转变。

所以,第一个问题,我谈谈对教材的看法。教材和课本应该是不一样的,教材是什么,是教学的素材,是提供我们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一个思路。那你遇到这个素材和思路,你自己想办法能够达到你制定的那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教材上是应该体现的,但是,不是说教材上所写的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不要求我们的老师照本宣科。所以,我希望将来大家拿到了《科学》教材的时候,一定不要照本宣科。基于这个思想,我们教材编得很灵活,给你一堆材料,提供你一堆材料和思路,让你去创造性地转化为课堂教学。我们的理念,对这门学科的认识,转化为教材时,就已经有很多流失。什么意思?比方说,我对科学课的理解,或我对科学课程的理念写成书,编成教材时可能只体现了50%,还有50%在教材上是无法体现出来的。经过这次编教材,我发现困难之大,无法把我们所理解的转化为教材,流失了50%。大家在拿到教材之后,你再转化为课堂教学,可能还要流失50%,还剩25%。实际上是这样的,就是每一次的转化都有可能有信号的流失,都有我们理念的流失。当然如果有的老师,他不完全被教材束缚,那么,他就有可能在教材的基础上有所创造,他的教学就高于教材,很可能把我们流失的那一部分弥补回来一部分。假如我们的教材只表达了50%的理念,那么你在处理教材和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能就加上20%,就变成了70%,那你的课就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所以我把它叫做教材,而不把它叫做课本就是这个意思。第一个问题,先说了关于教材和课本认识的不一样,所以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去教。这是郝京华教授经常说过的一句话。

第二个问题,我要说的是,这个教材是写给学生看的。我们设想的《科学》书,应当可读性很强,尽量符合孩子的一些心理和要求吧,把教材变成孩子们喜欢阅读的材料。我们过去编的教材有什么问题呢?回过头来一想,学生花钱买的书是给老师看的。学生买了书以后,再根据老师们设计的步骤和环节去上课,也就是说过去的教材是给老师看的,学生几乎不能直接用。我们现在争取要把教材变成学生的教材和学生可用的书,所以这本教材可以称为学生用书,然后我们再编一本教师用书,要对老师说的话基本上不写在课本上,要对教师说的话我们就写在教师用的书上,对学生说的话就写在教材上。比方说:我们一开篇“亲近科学”有爱因斯坦的一个像,有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后面就有一系列活动让他们去看,能不能提出问题,通过他们的活动,能不能发现一些问题。我们还设计了一些卡通画的小人,还有学生讨论的场面。书的版面设计,也是让孩子们挺喜欢的。每个单元都有单元页,简单地说,现在的书的设计是尽量让孩子能够自己阅读,通过阅读教材,启发他去思考、去研究。但是我们做的还不够,有好多问题还解决得不是很好,也就是说,抱着这样的想法:就是,教材是给学生的教材,是给学生看的,是供给学生学习用的,那么教师怎样教呢?要看教师用书上怎样写,在教师用书上,我们要给你几条不同的思路,我希望是这样的:你自己可以选择,根据你的条件,根据你当地的情况,可以自由选择,我这个课应该怎样上更好一些。比方说,有些材料,你就可以选择其他不同的材料来代替。从教法的设计,给你一个最基本的,然后在这个最基本的基础上你自己可以再去设计。我想就是这样把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的功能分开,给学生看的书就是为学生学习用的,要告诉教师的事在《教师用书》里再说。另外,我们配的教材还有一本科学活动手册,科学活动手册上让他做记录、去画、去写、去统计。有这样一些安排,给他设计好了一些表格,比如说,气温的统计表,都给他画好了,让他自己去画去写,教材上就不让他随便乱写乱画了。所以,我们想关于教材的变化跟原来《自然》课的教材有点不同。

第三点,我们新的《科学》教材想体现 几个特点,当然这几个特点是不是能体现得更好,还是有待于进一步去完善的。

一个是以单元结构来组织教学内容,我们的单元是这样的,三年级上学期一共有7个单元,每个单元的课时数不一样,可多可少。你比如,第一个单元是绪论,里面有两课,也可以把它讲成三节课,这里有《哪里有科学》、《我们也能够科学》,第二个单元是冷和热有四课,《它有多热》、《热水变凉》、《热往哪里跑》、《哪种物体传热快》、这四课组成冷和热单元,天气单元是五课书,《今天天气怎么样》、《测气温》、《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谁最关心天气》都是以单元组合起来的,“秋去冬来”这个单元有六课书,《金色的秋天》、《秋天的叶》、《秋天的果实》、《种子》、《秋冬季的天气变化》、《动物怎么过冬》。“合理饮食”搞了两课书,也可以搞三节课,内容还是比较多的,“材料”是五课书。最一个单元叫做“自由研究”分配了三课时,由学生自己确定课题,自己研究。现在我们的教材是以单元来划分的,单元内部的这些课,虽然也有前后的联系,老师们可以自由地安排。这是跟过去的《自然》教材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是以单元来组合教学内容的。

第二个特点,是突出探究为主的这种学习方式,我们设计每个单元的后面都有一课,本单元的总结式的自由研究课题,这个在给学生的学生用书上没有表达,将来在给教师的教师用书上要表达的。每个单元围绕这个单元的研究内容来指导学生搞一些独立研究的,然后这个学期未总得有一个自由研究。在教材里面也有一些让他们自己研究的内容,就是想突出以探究为主,但我们现在设计的还不理想,有些课设计得还不够好。另外一个,三年级是起始年级,这是第一册书,起始年级又不能做得太多,也不能完全放手,所以有一个先由“扶”到逐渐“放开”的过程。比如最后这个自由研究吧,我们就给他定一些内容,让他自己去选择,自己去独立研究。当然,如果是有些孩子想要研究一个什么内容,这给他一个启发,然后让他制定一个简单的计划,制定完计划以后,让他自己去选择怎样去研究。现在看来,我们的孩子独立研究能力还是比较差的,所以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都放开,所以我们强调的是给孩子创设一个认识的过程和方法。第一册里所能够给大家的过程和方法,以观察、比较、分类为主,测量只局限在长度的测量和温度的测量,以后我们逐册要把过程和方法的内容加大。

再一个就是第三个特点,知识内容的组合要逐渐走向综合性。当然现在综合性还不是很强,刚刚有一点儿。你比如说《天气》,《天气》里面就要牵扯到好多方面的知识,也包括季节方面的变化,也包括动植物的变化,都跟天气季节变化有关系,我们就组合在一起,不是单纯地把动物、植物这样分类,带一点综合性。以后我们想逐渐搞一点带综合性的选题。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篇10

20xx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一、概述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是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国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和我国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迫切需要加强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每个人从小开始直到离开人世以前一直要接受环境教育。本节内容包括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涉及范围广,知识跨度大,生物圈中种群的数量非常之多,形态各异、结构复杂,生命现象表现丰富多彩,其使用价值也就更加多样化了,学习这节课学生不仅需要扩散思维、概括、综合能力,而且更需要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能力。以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课堂上无法呈现丰富资料、无法创设交互情境、更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利用计算机信息存贮量大,处理迅速,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提供了良好的个别化学习环境等优点,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发展水平,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实现因材施教。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描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动物的生存现状。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案,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口头表达、与人合作能力和民主思想;

(2)理解和学会处理在实施保护生物多样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及各种关系,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的活动,使学生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进一步增强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祖国的情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付诸于行动上。

(2)健全法制观念,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全球合作,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

(3)形成保护环境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人是生物圈的一员等知识,分析过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在本模块中也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也接触了生物多样性在减少,需要树立可持续性观点等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注生态伦理的道德问题,形成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策略与设计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本节教学应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和结构化,强调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使其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达到同化和顺应,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使CAI更注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策略的掌握和提供更多的个别化教学选择,强调教学的主体性,强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本课可采用的最好学习方法便是学生自主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建立在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创造教育基础之上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与目的。与传统教学相比,师生关系发生了互位变化,同时教材变成了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多媒体则成了学生认知的工具。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学习环境,使学生方便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去主动地发现、探索、思考,从而使学生高质高效地获取知识,培养创造能力。

五、教具准备

1、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

2、《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网页式课件。

六、教学及课件设计思路

依据本节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采取以下的教学流程:问题导入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归纳小结练习反馈。通过讲授和学生操作计算机,以讨论、谈话组织整个教学过程。

让学生自己通过网页浏览,自主、主动地参与探究,可以懂得知识是怎样从对资料的解释中产生的,可以把学生引向一个涉及到方法论且充满了探究精神的研究过程,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0xx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范文2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虫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教学重点:识字及朗读

教学难点: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教具:小鸡图、小鸭图、小狗图、小马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上课教室里有什么不一样啊?这么多老师想知道哪位小朋友今天表现最棒呢!想不想好好表现啊?(想)真好。那老师们要先看哪位小朋友坐得最端正,坐姿最美!我们把自己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后面的老师好不好?

生:展示自己的画画作品。老师边收集,边肯定。并建议自主送给后面的老师。

师:大家画得真棒!你们真是小画家。(边说边板书课题:小画家)

请大家读出来:并自豪的说:我是小画家!

老师也想做个画家,想练习画画,可是没有颜料也没有笔。怎么办呢?嗯,办法有了。(老师手蘸白粉在黑板上作画)你们看老师画的是什么?挺神奇吧?像不像魔术师啊?

师:(过渡句)孩子们,又一个魔术师来啦!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冬天雪景,一、二、三张。(贴四张动物图片)他们说他们也是小画家,他们在雪地里作画,他们是:雪地里的小画家(板书:雪地里的)齐读题:雪地里的小画家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配乐范读课文

雪地里的小画家们给我们带来了一份礼物一首好听的儿歌你们听。

(课件出示)

这首儿歌好听吗?它就藏在我们的课本里的p123页里呢。大家赶紧去找找看!(生找老师出示课题)请齐读课题

2、我们也想读读它是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吧。注意要读准字音哦。

3、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a小鸡给我们送来了一些字词卡呢。我们一起试着认认它们好吗?

课件出示:字词卡

b小狗说:这样还不算识字大王呢,要把生字娃娃单独认清就送给你神秘的礼物呢。想不想试试?好!

课件:带拼音的生字苹果树(读拼音,想记法。)

小鸭说:要把生字宝宝送回去,苹果就给你吃啦!

课件出示:没有拼音的生字苹果树(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小马说:大家读得多认真啊,这样吧,我就请你们这些小画家们一起去欣赏欣赏我们小动物们雪地作画吧!愿意去吗?那好。咱们出发吧!

三、学习课文

1、过渡句:这天我们在动物们的家推开窗户一看:呀----下雪啦!下雪啦!

课件出示:下雪啦!下雪啦!这句话(抓住朗读指导、感叹号的认识来教学)

学习第二句(出示课件)抓住一群来讲。引出成语三五成群

口头练习:老师一人站在讲台上。

后面有一听课的老师。

3、学习第三、四句他们都是谁呀?画了什么画呢?课件出示四种动物在雪地走过的图

4、学习第五句这些小画家是怎样画画的?

出示第五句这些小画家真了不起啊!在雪地里能画出这么漂亮的画来,它们可开心了。都在互相欣赏着这一幅幅美丽神奇的画呢

5、学习第六、七句

师:呀!突然小狗想起来了:咦!好朋友青蛙去哪了?

课件出示六、七句大屏幕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

我们去叫醒它,让它和小画家们一起画画好吗?生:(不好)

师:为什么呢?(了解冬眠)课件出示冬眠的两幅图

四、小结全文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了动物们雪地作画,可漂亮了!小画家们不但能画画,还能写诗呢!我们再去读读它,好吗?

课件出示全文的内容。要求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读。

五、复习巩固:帮小画家找作品

1、小画家们回家了。它们的作品还在呢。可老师忘了谁画什么了。谁愿意上台来帮帮老师啊?(生上台贴画)

2、大屏幕检查是否正确

3、为什么它们能画那些画呢?谁最聪明来告诉大家?

20xx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范文3一、设计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在教学中探索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达到探究性学习的最大成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讨论、答疑、实践等手段,始终贯穿探究性协作学习的精神,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辅相成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与知识、技能。

理论依据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教师启发式学习和探究性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教师作为主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有所启迪,并协助学生顺利开展探究性协作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现问题,体现探究性协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以及在实践中获得真实情感体验的优势。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体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语文课程既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情感体验对语文素养的提高,在鼓励学生探究性协作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收获一定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自学与合作学习并重,根据教授教学内容及学生特征分析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

二、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

依据新课标以及培养信息化新型人才的要求,我们将根据以下四个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知识与技能

1、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2、让学生带着现代思辨的观念审读作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提高学生阅读和赏析文言文的能力

1、熟悉掌握字词句,归纳总结。

(1)通假字属、凭

(2)一词多义:固、适、逝、苛、虽;

(3)词类适用:东、西、侣、友、舞、泣;

(4)特殊句式: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2、学会理清文章的思路,扣住每段的写景主体或叙事、议论内容来归纳整合,写出每一段段落大意。

过程与方法

1、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小组团队合作探究,培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过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加情感体验,提高理性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体验作者情感;

2、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课堂协作、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而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处世观。

信息素养

通过利用互联网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识别和运用的能力。

三、利用教学环境与资源分析

四、设计师生活动,确定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