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天的诗句十篇

时间:2023-03-23 11:1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秋天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秋天的诗句

关于秋天的诗句篇1

凋谢;凋;零;落;谢;凋零;凋落;凋谢;零落;飘零;枯;蔫;萎;干巴;干枯;枯黄;枯槁;枯干;枯萎;枯朽;萎蔫

凋零:草木凋谢零落。“秋霜过后,草木凋零。”飘零:花叶凋谢坠落。“黄叶驿零,已是深秋时节了。”也比喻遭到不丰,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

枯黄:干枯焦黄。“过了中秋,树叶逐渐枯黄。”

相关成语:

秋高气爽秋风萧瑟秋色宜人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风过耳、秋雨绵绵秋意深浓、秋兰飘香、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习习、

秋;秋天;秋日;秋季;金秋;三秋<书>(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九秋<书>(九秋风露);劲秋<书>(悲落叶于劲秋);雁天<书>;旻天<书>;旻序<书>(请尊对旻序,高宴有余欢);阴中<书>(秋为阴中,万物以成);白藏<书>

初秋;新秋;早秋;头秋;小秋<书>;孟秋;上秋<书>;仲秋;暮秋;深秋;清秋;晚秋;残秋;季秋;寒秋<书>;凛秋<书>

残秋:秋之末尾。

寒秋:深秋。季秋:秋之末。

孟秋:秋季开始的第一个月。秋令:秋天。也指秋天的气候。

秋收:秋季的收成。秋收季节。

秋景:秋天的景色。同义的有:秋色(秋色宜人);秋光(大好秋光)。“秋景”也作“秋收”解:今年秋景很好。

秋风:入秋后吹的风。秋风萧瑟天气凉。

金风:秋风。还有:商风<书>(商风肃而寒生兮);商飘<书>(岁暮商飘飞);寒商<书>(寒商动秋闺);鲤鱼风(九月鲤鱼风)阊阖风<书>

秋风萧萧;秋风萧瑟;秋风瑟瑟;金风送爽春花秋月;秋月春风;秋月春花;秋月寒江;晴云秋月;天高云淡;红衰翠减;霜天红叶;枫林尽染;一叶知秋;霜叶知秋;秋阳杲杲;丹枫迎秋;秋风红叶;天高气清;秋高气爽;秋高气肃;秋高马肥;金桂飘香;桂子飘香;稻谷飘香;无边落木萧萧下;春华秋实北雁南飞雁是侯鸟,北方进人深秋时,雁便往温暖的南方飞去。

寒蝉凄切天冷蝉不再叫或低声叫,发出的声音凄凉悲切,象征着深秋季节。例:“寒蝉凄切,冷雨初歇。”

金风送爽金风,秋风。秋风送来凉爽,是仲秋以前的气候。金,秋风吹拂过的树叶都逐渐呈现出金黄色,继而脱落、飘零。所以用“金”来形容秋风。也有的用阴阳五行来解释季节演变,秋属金,故称秋风为金风。

秋风瑟瑟瑟瑟,风吹物的声音。秋凤吹物发出瑟瑟的响声,借此表示秋天的景象。秋高气爽秋天空气清新,天也显得很高很蓝。这是秋天的特有景色。也常说成“天高气爽”。例:“秋高气爽,牛羊肥壮。”

关于秋天的诗句篇2

一、12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

1诗人____________.在《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观沧海》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人___________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人____________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散曲家__________在《天净沙·秋思》中写秋天农村晚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天净沙·秋思》中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天净沙·秋思》中点名主旨,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诗人_________在《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诗人_________在《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诗人_________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评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等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诗人________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秋词》中能够表现诗人________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秋词》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秋词》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秋词》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诗人__________的《夜雨寄北》中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夜雨寄北》中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夜雨寄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诗人_________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潼关》表现作者___________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论语》十二章

1.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舍弃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表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孔子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论语》中强调对学习的热爱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论语》中强调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诫子书》诸葛亮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1.《天上的街市》中由街灯联想到明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上的街市》中由明星联想到街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上的街市》中写作者坚信牛郎织女“定然在天街闲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累拓展

天街夜色凉如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秋夕》

争将世上无期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七夕》

关于秋天的诗句篇3

【关键词】汉诗英译;认知语境;美学效果

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和谐的音韵、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成为高度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本文以《天净沙・秋思》的英译为例,通过对比不同的译文,试图就汉诗英译的“形式”及美学构建方面进行有益的探讨。

一、《天净沙・秋思》的原文及译文分析

《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的笔调,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的图画,作品语言凝炼,结构精巧,顿挫有致,意蕴深远,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原文如下: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一曲小令,意蕴颇深,其中韵味,“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作者用“枯藤”和“老树”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昏鸦”中的“昏”字,实际是点明情景所发生的时间。“小桥流水”使人稍感悠闲雅致。“古道西风瘦马”, 意境萧瑟凄凉,“夕阳西下”使荒凉的村野平添了几分惨淡。至此,作者将十种景物连在一起,通过运用“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作为修饰成分,寓情于景。“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既渲染了气氛,又彰显了主题,游子浪迹天涯孤寂无依,深秋黄昏时刻,思乡情切。全曲不着一”秋”一”思”, 却将游子人生际遇的感怀与嗟叹写得淋漓尽致。

这首描述羁旅游子的抒情作品,被广为传诵,并先后被多位译者译为英文。由于篇幅所限,文章只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两篇译文进行比较,分别为翁显良的译文:

Autumn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和Schlepp的译文:

Tune to“Sand and Sky”

―AutumnThoughts by Ma Zhiyuan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一)诗词英译中的“形式”

Nida(2001)说:“在诗词翻译里,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尤其突出。拘于内容而不考虑形式,常流于平庸;而失去原诗的光彩,意义只能制造一种印象而不能传递信息。”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语法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汉语注重“意合”,词语或分句之间的连接不依赖语言形式手段,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翁显良属于“表意派”,对古诗的英译采用散文释义方法, 主张不要因韵害义,认为译文主要传达原诗意境,而不顾原诗的韵律问题。翁显良的译文共包括三个完整的句子:第一句对应“枯藤老树昏鸦”,第二句对应“小桥流水人家”,最后一句对应“古道西风瘦马,夕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对此顾延龄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读译文的读者易于直接体会到诗的意境。句子“the day is about done”也是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所增补的。同样的,第二句中本为并列关系的“小桥”和“流水”也成了被修饰与修饰的关系。这种词语重心的倾斜必然导致读者关注点的偏移和意义的变化。

总之,在Schlepp的译文中,原文中的十一个事物在译文中逐一得以再现,这些看似疏散又彼此存在关联的景象共同构成了一幅静态的画面。从这一角度来说,Schlepp的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上达到了充分的对等,是比较贴近原文的,符合原诗的风格。

(二)语篇结构翻译的美学构建

对文学作品来说,特定的形式风格可以表现一定的语义内容,而前者的作用,又离不开词句的精雕细琢。因而对特定的表达方式,不可脱离形式风格作孤立的理解。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行没有使用动词,只采用了韵脚,表面是写肃杀的秋日自然景色,流露出的却是伤感断肠、漂泊流离的内心苦楚。借助文学隐喻,每一组词的并排呈现,都在着眼于营造一定的意境和氛围,折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创作初衷。翁显良的译文采用散文体形式,不考虑词语的对应和韵律的传达,借助“the day is about done”、“on the far bank”、“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等词句在明示深层含义的同时,对原作中事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感受进行了显性处理。(顾延龄,1993) Schlepp的译文则是用名词及带有修饰成分的词语,疏散地勾勒出一幅秋日伤感画面,在形式上达到了与原作的对等。

二、结语

诗词是语言艺术高度凝练并加以形式化的结晶。诗词体裁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汉诗英译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形式”的处理问题。不同译者基于不同的认知语境和审美评价,在译入语中会采用不同的表达手段,但“形式”在诗词这一特定文学体裁中的特殊性,以及由此所延伸出的审美效果的差异,则是我们在诗词译介和翻译理论研究中所不能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关于秋天的诗句篇4

关键词: 《在一个地铁车站》 《天净沙・秋思》意象派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在一个地铁车站

Ezra Pound/埃兹拉・庞德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梦幻众中面貌;

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黝湿枝上疏花。

(周钰良 译)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和文学活动家,他是英美意象主义诗歌流派的领袖之一。他是这样给意象定义的:意象(Image)是理智和情感瞬间的复合物。所以,意象主义诗歌必须准确地表现出事物的视觉意象。通过阅读这些具体的文字,读者能够在脑海中重现所描述的事物的形象。所有的诗化语言都是一种探索的语言,意象是超越描述性语言的词语。庞德在1914年写道:“不用意象作修饰。意象本身就是言语。意象是超越形成语言的词。”同时,庞德等意象派诗人(the imagists)提出了意象派诗歌的三条主要创作原则:要直接表现诸客观事物,反对任何解释说明;要言简意赅,剔除一切无助于表达的词语;要突破英诗传统格律,追求更灵活的节奏。其中,这首发表于1913年的《在一个地铁车站》的短诗可称得上是英美意象派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全诗仅两行,14个字。初读这首诗,会产生语感的“眩晕”,仅有的两句诗句,看似没有任何关联,只有两个独立的词组,并无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中间用了一个分号区别开来,也没有用任何连接词或转接词。让读者不禁要问,第一句中的“面貌(faces)”、“人群(crowd)”,第二句中的“花瓣(petals)”、“树枝(bough)”又与“地铁车站(a station of the metro)”有什么关系?这四个意象组成了一组重叠的意象,究竟作者要表达什么感情呢?其实这首诗所描述的是庞德在巴黎协约车站走出地铁车厢时所看到一瞬间的视觉印象和内心感受。在诗人走出车厢时,突然看到黑压压的人群中有几个美丽的面孔忽明忽暗,或隐或现,是几个女人和儿童的美丽面孔。这一瞬间的美感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搜索枯肠,写了一首较长的诗,但自觉很不满意。半年后,他把原诗压缩到15行,仍觉不够紧凑。又过半年,他终于凝炼出这首只有两行的精巧的小诗。

细细品味这首短诗,我们会发现诗的两行其实是相互依存的。第一行诗是对情景描述,“apparition”一词在这里具有双重意义,既appearance(出现)和ghost(幽灵),十分到位地表现出在车站看到的来来往往的乘客的脸,就像幽灵般若隐若现。第二行用“花瓣”比喻看到的女人和儿童那美丽的面孔,“黝湿的树枝”好比那阴暗潮湿的地铁车站。在地铁车站的密密麻麻的人群中,诗人站立其间,过往的行人迎面而来,匆匆忙忙从身边走过,整个气氛阴森潮湿,令人窒息。几张女人和孩子苍白美丽的面孔时隐时现,打破了这种冷清沉闷,给人一种愉快的感觉,从而感受到一些活力。两个并置的意象映入大脑,构成俗陋与优美、潮闷与清新对比强烈的两幅画。既表现了都市人繁忙庸碌的生活,给人以一种挤压感,描绘出现代人内心的焦虑不安、紧张动荡、繁忙而又单调的生活现实,同时又展示了心灵对自然美的依恋与向往。

庞德在这首诗中没有遵循传统英语诗体,而是借鉴了日本俳句①的形式,并且他的诗歌写作也多少受到充满意象的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的小令可称得上是中国古代意象诗的经典之作。这首诗一开始就托出九个由汉字构成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意象叠加在一起,看似没有任何联系,却给读者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像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这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与游子的孤单落寞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接下来,作者又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为读者勾勒出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

马致远的这首《秋思》,紧紧扣住了“思”作文章,通过“断肠人”漂泊天涯的所见所感,画出了一幅苍茫萧瑟悲凉的秋思图,被推崇为“秋思之祖”,也被誉为元代散曲中的绝唱。

欣赏完这两首中外意象诗歌的经典之作,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意象诗的独特魅力: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只有两行诗句,14个字,却用几个看似无关的意象的叠加充分到位地描述了作者的瞬间感受。简短却又精炼,似乎短短的诗句浓缩了大千世界人们所面对的无奈忙碌的都市现实以及对美好自然生活的向往。同样,马致远的《秋思》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它字字写秋光秋色,又字字写人意人情,以“秋”染“思”,又以“思”映“秋”,紧紧扣住“思”字,含蓄深挚地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寂、苦闷和无法解脱的“断肠”之情。这两首短小精练的诗歌,有着不同经历的读者都会读出不同的感觉。

2.色彩与词句相融

在庞德的这首诗中,读者可以看到苍白的面孔,“湿漉漉的黑色树枝”,以及枝上的“花瓣数点”。 有如西方的油画,背景暗淡,笔道粗略,而物体鲜明。庞德认为“这次巴黎地铁站的经历应该付诸画笔,他认为颜色就是那种‘基本的形式’。在归途中,那几张美丽的脸在作者眼前反复出现,直到最后他们逐渐变成了一片片彩色印花色底。这时他产生了一个念头,要作出一幅纯粹表现色彩的斑斑点点的非写实主义的画,但他不会作画,只能以诗代之。庞德花了整整一天来寻找最适合的词语来表达他的感觉,然而他似乎难以找到任何的词来形容那一瞬的情感,因此,诗人试图用颜色词语来形容那一刻并将描述的词语缩小为意象”。而读过《秋思》这首小令后,出现在脑海的是一幅中国的水墨画,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呈现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在读这两首诗时,也许脑海中出现的不是一个个文字,而是作者精心勾勒出的一幅动人的画面。

3.静景与动景相映

庞德眼中的地铁如黝湿的树枝静静地立着,而枝头的花瓣纷纷绽开又落下;流动的人群中一张张面孔如幽灵般忽隐忽现,动静相映,读者看到的不是静止不动的词句,而是流畅的电影片段。《秋思》中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两首诗中没有任何动词出现,但却有动有静,相互映托。

4.韵律节奏感独特

有人说意象诗中只有画面,没有音乐。其实反复诵读,读者会发现庞德的这首《在一个地铁车站》在音的处理上也很巧妙。“第一行的[p]音与第二行的[p]音遥相呼应,但其中一个只构成非重读音节;两行末尾均有[au]音,只是前者有辅音[d],后者没有。第二行中[e]音的重复等都加强了这首短诗的音乐感”。在《秋思》中,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这种结构安排给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而最后一句是散句,这样整曲便构成了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感,显得节奏明快、曲折跌宕,显示了从清爽酣畅到落魄无助的生存境遇。而从音韵上来分析,“鸦、马、涯”押尾韵“a”,“家、下”则押尾韵“ia”,这就使得一、三、五句押韵,二、四句押韵,正显示了隔行押韵的古典规律,且平仄相间,韵律辉映。

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都是中外意象诗歌的精品,通过比较阅读这两首诗歌,我们可以看到意象诗并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隐晦难懂,它不用华丽词藻,不用典故,不用长篇词句,只用只言片语,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庞德曾说:“意象主义的关键在于它不把意象作为修饰物来使用,意象本身就是语言。” 而“诗人的使命不是在欣赏者面前指手划脚地絮叨。而是使一切在意象的呈现与组合中隐身,把‘猜’和‘悟’的自由恩惠给一切人”。这就是意象诗的魅力所在。

注释:

①日本俳句一般有三行诗组成,其中一、三行有三个音节而第七行有7个音节。

参考文献:

[1]姜涛主编.美国诗歌赏析[M].新华出版社,2006.

关于秋天的诗句篇5

(2014年重庆卷)散曲(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014年福建卷)“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精到点析

诗歌语言是讲究因果等逻辑关系的。刘禹锡的《秋词》,可以用一个特殊的因果句概括:“虽然‘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是‘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非死气沉沉,相反很有生机。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矫健凌厉,奋发有为。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理解诗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我们记忆诗歌,感受诗歌诗意美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它的逻辑美。高考对诗句之间客观存在的因果关系,也是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2013年高考山东卷更加“露骨”地关注诗句的因果关系。于是该卷第14(2)题(结合诗句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就直接问“不眠”的原因。该题涉及的诗歌是江《山寺夜起》(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首先明确诗人“不眠”的原因集中在哪些诗句上,其次概括原因的具体内容,最后将答案概括表述为:

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2014年高考,重庆卷和福建卷也都有试题涉及。

重庆卷赋4分,涉及的诗句有“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其间虽无关联词语提示,但是我们应该能感受到这一处诗句使用拟人手法,表现出“燕子”的惜春(花落意难堪)之情,也表现出“燕子”欲留“花”于世的努力(携归画栋修花口)。而这正是燕子“着意衔(花)”的原因所在。明白了这层因果关系,便不难理解这一处或这一行为中寄寓着的诗人感情。于是,可以这样作答: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福建卷采用课内外结合原则,适度扩展所考范围。它选用的诗材是元代孙周卿《双调・蟾宫曲 自乐》(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其中“扫山云惊散林鸦”是一“缩略句”,即“扫山云”+“惊林鸦”+“林鸦散”。云层很低,而山峰高耸,云脚扫过山林,似乎发出响声;这响声惊动了山林中栖息的“鸦”,让它们向四周飞散开去。可见“惊”的原因是:云朵扫过山林(或:云朵扫过山林发出的响声)。而“月出惊山鸟”句式正与“扫山云惊散林鸦”同,也是一个“缩略句”,即“月出”+“惊山鸟”。可见,王诗中的“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过于皎洁,犹如白昼。命题人或许是想降低难度,使用“月出惊山鸟”来搭建一个脚手架,用以启示考生从中正确感受因与果的客观存在。

总之,诗句具有概括性(浓缩性)和音乐性(节奏感),我们应该适当分解。再如“岸阁浮萍绿有痕”( 姜夔《次石湖书扇韵》),“岸阁”、“浮萍”、“绿有痕”,一拍一景,组成一幅幽僻静谧的画面,为其后诗句言事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赵嘏《长安秋望》)其中节拍一般视为二二二一,而实用划分则为六一。“紫艳半开篱菊”和“红衣落尽渚莲”都是六,各写一幅画面,各现一种境界,各寓一种情感。前者观之则“静”――沉静,踏实,有归宿感。这就像陶潜看到“南山”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样有种归宿感。后者睹之则生“愁”情,繁华不再的伤感。这种句法会有许多变化,如“空戴南冠学楚囚”( 赵嘏《长安秋望》),依据我们的标准划分,就为一六节拍。“戴南冠学楚囚”,形式上“戴南冠”,像一位官员;而精神上“学楚囚”,犹如囚徒一般。这样的生活自然没有什么意义,所以着一“空”,全盘否定,至少在心灵层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映阶碧草春色”和“隔叶黄鹂好音”是六,“自”和“空”,景色着实美丽,但人无绪欣赏,认可后立即又加否定,写得沉郁顿挫。“浮萍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张先《题西溪无相院》)“浮萍”为四,有些平面感,“见山影”是三,透视着立体感。这是从空间感来写,而“小艇归时”和“闻草声”,则时间的角度,表现环境的宁静,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张先《题西溪无相院》) “过桥人”、“似”、“鉴中行”,三一三节拍,“似”连接本体和喻体,暗写桥下之水面平展如镜,水质清澈宜人,含蓄地抒发了诗人喜爱之情。“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岭树重”和“江流曲”,简言概括柳州地貌风物之特征,倘若休闲旅游至此,见此平日未见之景,定是有美不胜收之感。但是柳宗元被贬此地,怎能自安?或许他还在“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或许他在惦念着一同被贬的那些友人同僚,但是层层山峦、重重树木遮挡了远望的视线,一切积极的想法,一切美好的愿望,似乎都被搁浅,所以他的“九回肠”就只如那江河一样曲折,沉郁,凝噎,梗阻……如此则会更加细致入微地感受诗句的细腻与其间微妙的关系。

【热身训练】

阅读下列这首古诗,完成其后试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 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 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

1.诗人为何说“此别应须各努力” ?请简要分析。(6分)

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其后试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关于秋天的诗句篇6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前言】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于公元811年(元和六年)秋的一首山水诗。此诗再现了诗人经荒村去南谷一路上所见的景物,写得清朗疏淡,景情交融。

【注释】

⑴南谷:地名,在永州乡下。

⑵杪(miǎo):树木的末梢。孙觌《西山超然亭》:“孤亭坐林杪,俯见飞鸟背。”引申为年月季节的末尾。杪秋:秋末,深秋。

⑶幽谷:深谷。《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⑷疏:稀疏。寂历:寂寞,寂静。韩偓《曲江晓思》:“云物阴寂历,竹木寒青苍。”孔平仲《深夜》:“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⑸微:指泉声细微。

⑹机心:机巧的心计。《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又《魏书·公孙表传》:“不可启其机心,而导其巧利。”后指深沉权变的心计,柳诗化其意而用之。

⑺麋鹿:稀有珍贵动物,鹿属,形体庞大。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但从整个来看哪一种动物都不像,故俗称“四不像”。

【翻译】

秋末的大地披着一层浓重霜露,我早晨起来走向那幽暗的南谷。枯黄的树叶覆盖着溪上的小桥,荒凉的山村只有参天的老树。寒花开得疏疏落落何等寂寞,深谷的泉水细小而时断时续。机巧之心很早以前就已忘却,何以我还能惊动那机敏的麋鹿。

【鉴赏】

南谷,在永州乡下。此篇写诗人经荒村去南谷一路所见景象,处处紧扣深秋景物所独具的特色。句句有景,景亦有情,交织成为一幅秋晓南谷行吟图。

诗人清早起来,踏着霜露往幽深的南谷走去。第一句点明时令。杪,末也。“杪秋”,即深秋。“霜露重”,固然是深秋景色,同时也说明了是早晨,为“秋晓”二字点题。

中间四句写一路所见。诗人来到小溪,踏上小桥,到处是黄叶满地;荒凉的山村,古树参天。一个“覆”字,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而一个“唯”字,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木之外,余无所见。不仅如此,南谷中连耐寒的山花,也长得疏疏落落;从深山谷里流出来的泉水,细微而时断时续,像是快枯竭了似的。诗人触目所见,自然界的一切都呈现出荒芜的景象。四句诗,处处围绕着一个“荒”字。

诗人身临凄凉荒寂之境,触动内心落寞孤愤之情。这时又见一只受惊的麋鹿,忽然从身旁奔驰而去。他由此联想起《庄子·天地》篇里说过的话:“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诗人借用此话,意思是:我柳宗元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诗人故作旷达之语,其实却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关于秋天的诗句篇7

摘要:小学古诗教学,要仔细推敲,抓住诗中的“眼”,进行精妙解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加深教师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古诗;诗眼;诗句;解读

俗话说,文有文言,诗有“诗眼”。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 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或使 诗句形象生动,或增强诗句感染力, 这些词,往往被称为“诗眼”。 诗歌形 象的鉴赏,意境的把握,思想内容的 评价以及表达技巧的分析,都离不 开对关键词的把握和理解,把握“诗 眼”,常常成为解读诗歌的钥匙。凡是“诗眼”,用字都很高妙。就应学会巧抓“诗眼”和体会“诗眼”,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古诗两首》这篇课文,我在教学时就进行了尝试,巧抓“诗眼”,对古诗进行了精妙解读。

第一首: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细读这首诗后,我找出“和”是这首诗的诗眼。“和”即“和谐”之意。全诗围绕一个“和”字写出了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辉应,显得多么和谐自然。无风的湖面平静得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相得益彰,就像是一件绝妙的意思书品。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湖光秋月两相和”,第一句是写湖光与月色的“融和”。它们交相辉映,恰如其分的融合在一起。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如月光;皎洁明亮的月光,柔似水;水中有月,月融水中,那么和谐,那么自然。

“潭面无风镜未磨”,第二句是写湖水的“柔和"。湖面上一丝风也没有,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湖面的光线既不刺眼,也不昏暗,而是那么“柔和”,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如同仙境一样。让人陶醉,令人神往。这两句诗形象生动地写出来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面风平浪静的景象。诗人置身于岸边,仿佛自己就是那景中的一份子,浑然忘我,天人合一。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第三、四句是写洞庭山水的“巧和”。在如水的月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远望去,君山就像一枚小巧玲珑的青螺放在了银色的盘子里,恰到好处,惹人喜爱。在这里作者把洞庭湖水比作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洞庭山水相得益彰,巧妙结合,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让我们不由得想把它捧在手中,把玩不已。

诗人内心的“平和”。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波光闪动,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在作者眼里一切都是平和宁静的,山水有情,心中有爱,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多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呀,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只有诗人内心充满了祥和恬静。一幅和谐宁静的洞庭月夜图就才会呈现在我们眼前。景由心生,这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第二首古诗: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此诗的诗眼是“流”。全诗围绕一个“流”字描写了峨眉山的月色、秋夜、江水等自然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全诗优美动人,充满诗情画意,思绪波澜起伏,恰似流不尽的滔滔江水,绵延不断,诉说着诗人无尽的思念。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

“峨眉山月半轮秋,' 首句是写月亮随着时间的推移“移动”(流)。作者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的夜晚。雄伟的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半轮”秋月而非一轮,并且它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行船的前进,那“半轮”月也在渐渐地变化。月儿时而钻进云里,时而躲在山后,影影绰绰,扑朔迷离。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 影入平羌江水流。”次句是写月亮的影子随着江水而“流动”(流)。“影”指月影,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缓缓流去;而随着月影的晃动,江水也在徐徐地流动。正可谓月随水流,水随月动 。一幅变换迷离的景色呈现在我们眼前。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绝妙。

“发清溪向三峡,”第三句是写诗人的行踪在“变动”。他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由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人马不停蹄,行色匆匆,甚至都来不及仔细欣赏,用心品味周围的美景,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展现在读者面前。

关于秋天的诗句篇8

关键词:单元结合 意境整合 语言空间-心理结构-物理空间模式

职称网

一、引言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以维台墨于1912年发表题为“似动的实验研究”的论文为诞生标志,亦称完形心理学,主张用“格式塔(Gestalt)”(即整体)的观点研究心理现象(Kohler,1967)。核心理论是“异质同构”,指在任何情况下,真实的知觉不是盲目地与其相应的心理过程结合,而是在本质的结构特征内的同类连接(Koffka,1935)。异质同构不仅为各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而且还解释了人的审美经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联,但它忽视了社会历史因素和现实世界对人的情感活动的影响。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异质同构”这一空间维度,提出“语言空间-心理结构-物理空间”模式,为理解《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提供新的视角。职称网

二、相关研究回顾

维台墨在实验中发现格式塔的性质不在部分,而在主体之中,所以分析部分不能解释全体的性质(转引自Wolfgang Kohler,1967)。这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第一个重大发现引起了各个领域专家的思考和研究。文学艺术方面,姜秋霞(1999)、姜秋霞和权晓辉(2000)及孟瑾和冯斗(2005)讨论了格式塔的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及其价值。对《天净沙·秋思》的研究多在译文对比和翻译策略方面(殷召荣,2008;江媛,2008),刘丽(2009)简要探讨了《天净沙·秋思》的意境之美。但以上研究均未实现格式塔心理学与文本的结合。本文将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通过单元结合和意境整合两个方面探寻这首小令的语义空间,提出“语言空间-心理结构-物理空间”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

三、《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

(一)单元结合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结合表示单独的视觉单元完全契合在一起。这可以使原来并不相干的视觉形象自然而然地关联起来,从一个视觉语义延伸到另一个视觉语义。本小令前句可分解为九个单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它们的性质、形象各不相同,意义也是分离的。作者分别在中心语的前面加上相同语义色彩的修饰语(人家除外),叠加结合起来,中间不插入任何连接词,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个独立的单元,却给读者以观看幻灯片的视觉效果。从“枯藤”到附着于上的“老树”再到归巢栖息于树上的“昏鸦”,由外向内描写了一个相互关联且有序的整体——暮秋环境这一静的界域(静域)。功用上的联络拓展了单元语义的空间容量,不是之前的那个独立单元在读者的知觉中的对应物。“小桥流水人家”这三个单元给人以温暖、亲切之感,迎合了诗人此时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人用明朗的色调再造一重动的界域(动域)。而“古道西风瘦马”则展现了一个色彩惨淡、气氛阴郁的动态环境。后两小句是一明一暗的两种动域和第一小句的静域结合在一起,形成对照。不仅如此,诗人此时遇见的“人家”与其所处的环境也形成对照,这使情更悲、景更哀。“夕阳西下”和前面的单元景物一样继续铺排,但此单元带来了色彩上的丰富性。这无疑增强了视觉上的格式塔效果,可见这里不仅增加了一个单元,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种气氛。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基-形关系(figure-ground relation)”是“形(figure)”由于其自身特点,而依赖于其所在之“基(background)”;“基”相当于一个结构,“形”载于其中,因而受其制约(Koffka,1935)。至此,诗人所做的“基”的工作已完成。“断肠人在天涯”是整首小令的点睛语,道出了诗人极致的悲苦和孤独,该小句在“基”的背景下充当了“形”的角色,从而达到了“形基”结合。形基现象在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愁、传达了本小令的中心语义的同时,还提供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发现这样的单元结合、界域融合所达成的相符不仅仅是能指与所指事物之间的一一对应,而且“所指”使其语义更加饱满、使空间更富整体感、和谐感,实现了语言空间和物理空间的最佳融合。

(二)意境整合

孟瑾(2005)认为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看,整体意象又称为格式塔意象,它以篇章为载体,接近于意境。整首小令是客观对象和主观感情的结合,其中客观对象由多个个体意象组成,但其形成的意境又超越意象之外,这一点和格式塔意象不谋而合。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个体性质的结合不代表整体的性质。本小令由两个句子组成,前句包含九个词语,每三个构成一个小句,每一小句即自成一幅场景,这一场景并非词语的简单叠加而成,一字一词均代表一个意象,这些意象看似离散,但作者在每小句后做押韵处理:鸦ya、家jia、马ma,使整个描写不但形合而且音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意境。诗人紧扣“秋思”,并置七个静态的个体意象:“藤、树、鸦、桥、人家、道、马”。如果说前句写景,那么后句则是着眼于“断”字抒情,描绘“夕阳西下”和“断肠人在天涯”这两个动态意象,并注意以“下xia”和“涯ya”收尾,与前句保持音韵上的一致。前后衔接连贯,前句除“人家”以外,作者均采用修饰语+中心语结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通过这一结构中的修饰语:“枯、老、昏、小、流、古、西、瘦”,作者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投射到景物上;后句与前句情景交融,形成映衬,突显了诗人此时四处漂流、无处落脚的悲苦。王国维(2003)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内”指情,“外”为景,他认为“情”“景”两个元质构成了“境界”。可见,情景乃创造意境的必要条件,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创造气氛,两者结合组成了格式塔意象。本小令的意象传递如下:

境:一个秋天的傍晚,寥无人烟,诗人身旁只有马儿陪伴,且无寄宿之所。

情:“断肠人”是全诗的诗眼。诗人此时只身在外、孤苦无助,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

意境:在一个凄凉的秋天的傍晚,诗人满腹辛酸地走在古道上,身边只有一匹瘦弱的马儿陪伴,秋风瑟瑟,连乌鸦也归巢栖息,而自己却漂流无所,心中的疾苦悠然而生。

诗人用这种凄美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其中“藤、树、鸦”是物理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事物,分别被赋予了“枯萎的、僵老的、已经归巢的”精神世界的意义,映射出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形成了客观的境、主观的情达到传情造境的效果,完整地再现了《天净沙·秋思》的意境。语言结构、心理结构和外部事物完美契合,其空间语义远在意象之上。同时,还赋予了诗句本身极大的整合空间,给身处物理空间的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样语言空间和物理空间通过心理结构这一媒介在意境中得到完美的融合。

四、结语

本文通过单元结合和意境整合探讨了诗人通过外在事物表达内在情感而呈现出的凄凉清冷的意境,化抽象的语言为直观的意象,并提出“语言空间-心理结构-物理空间”模式,为探寻《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提供一定的参考。该模式可以简单图解如下:

心理结构

↗(知觉、情感)

语言空间 物理空间

(诗句语言) (现实世界)

……

在理解诗句的空间语义的过程中,读者不是将诗句语言直接转换成现实世界的直接对应物,而需通过自身的情感知觉加工这一中介过程,从而形成一个三角图示。这样,诗句的语言经过诗人的个人情感这一心理结构的融合而可能与物理空间形成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变得复杂,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一模式体现了诗句语义空间理解上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江媛.“归化”“异化”理论下的《天净沙·秋思》英译文赏析

[J].安徽文学,2008,(8).

[2]刘丽.别有诗情画意生 此处无思胜有思——浅谈马致远《天净

沙·秋思》的意境[J].资治文摘,2009,(7).

[3]姜秋霞.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J].外语与外

语教学,1999,(12).

[4]姜秋霞,权晓辉.文学翻译过程与格式塔意象模式[J].中国翻译,

2000,(1).

[5]孟瑾,冯斗.古诗格式塔意象和意境的传递[J].外语学刊,2005,

(4).

[6]殷召荣.从形合、意合看古诗增译——个案分析《天净沙·秋

思》[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5).

[7]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8]Kurt Koffka.Principles of Gestalt Psychology[M].Great

Britai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1935.

关于秋天的诗句篇9

一、炼字题

1.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意。如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数量词产生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

2.名词。考生可以通过一些意象名词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意象名词连用时,会营造出一定的意境。特别是表达送别相思之情的诗歌常常会出现柳、酒、月、雁、楼等意象。

3.动词。鉴赏诗歌时,考生要重点关注动词,尤其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同时诗歌中也会出现动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结合文言文中动词的用法,考生可以快速分析出诗歌中动词的“潜台词”。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这两个动词在这里都是使动用法。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作者溅泪惊心罢了。

4.形容词。形容词具有形象性、富有表现力的特性,所以诗歌中的形容词往往在摹写情态的同时,增强意象的气氛感,很好地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反映思想感情。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字展现出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给人以苍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甚为壮观。

5.“诗眼”。“眼”就是诗句的关键处。在诗词的关键之处,一个妙煞的字眼,可以有声有色,极致入微,状难状之景,表难表之情,甚至可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鉴赏诗歌的“诗眼”,既要从字眼的表层含义上去理解,更要结合诗歌的上下文从深层的内涵上去揣摩;既要从字眼所用的技巧手法上去分析,更要从该字眼所在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上去探究。

常见题型: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炼句题

在古代诗句中,有一些特殊结构形式的句子,在运用时能表现出特殊的表达效果。

1.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组叠音词,形象地勾画出作者晚境凄凉、内心悲凉的特点。

2.倒装。一般起突出强调作用。如辛弃疾的《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正常表述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通过倒装突出了星之稀少,雨之小。

3.意象名词罗列。使描写更像特写镜头,能营造出特定的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作者将六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名词巧妙地拼合联结起来,组成一幅优美的画面。一小桥一流水一人家,三样景物写出了家庭的温暖和作者对家的思念。

常见题型:诗句“……”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分析这一句诗为人们赞颂传诵的原因。“……”一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步骤:第一步,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具体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第二步,抓住其中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第三步,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同步突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代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旋涡。

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能真切表现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 珙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M行赏析。

答:

2.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宿甘露僧舍[注]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僧舍: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唐文宗大和年间,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1.诗评家说,本诗中“放入”二字显得很有气魄,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2.怎样理解“开窗放入大江来”一句诗?

答:

3.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很有特点,请选择其中的一点作出评论。

答: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阳关曲 中秋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①无声转玉盘②。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银汉:银河。由无数星星组成,夜间像银白色的光带,故称银河。②玉盘:指月亮。中秋的月亮最圆。

1.本诗题目是“中秋月”,但作者却从“暮云”提笔,有什么好处?

答:

2.“银汉”原本是无声的,作者说“银汉无声”是不是多此一笔?谈谈你的理由。

答: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长安晚秋

赵 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楚国攻打郑国,战败,楚人钟仪沦为战俘并被送往晋国关押,虽然做了阶下囚,他依然戴着南方楚国的帽子以示不忘家乡故国。

1.这首诗歌的颔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称赵嘏为“赵倚楼”。请你就颔联某一方面的艺术特点做简要分析。

答:

2.请赏析颈联“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答:

3.请结合全诗分析“凄清”二字的作用。

答: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 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注]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鹿车:佛家所谓“三车”之一,小乘如羊车,中乘如鹿车,大乘如牛车。此处借指归隐山林。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居位时边境受侵,朝内统治严酷。

1.赏析颔联“西风酒旗市,细雨天”。

答:

关于秋天的诗句篇10

一、读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揭示了作者的感情基调,有的标题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如:

乡 思

【北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标题中的“乡思”二字是理解全诗主旨的关键,通过标题我们能够迅速把握此诗的情感――思乡。全诗的内容是:人们常说落日处是天涯,可“我”望尽天涯,落日可见,故乡却不可见,故乡远在天涯之外;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随着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地收缩,色彩由明而暗地变化,乡思也愈来愈浓。

二、读作者

“诗言志”,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不同,所以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要从诗人的生平方面加以突破。如: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是唐代诗人,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转变。他的诗多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这首诗写于757年,安史之乱后,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诗人家国之痛更加浓烈。

三、读注释

注释有时介绍了写作背景,暗示着本诗的思想主旨;有时介绍了疑难词语、地名,有助于对诗句的理解;有时介绍了相关诗句,暗示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等。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作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注释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到,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四、品意象

无意象无以为诗。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结合。可见,意象在诗歌的表情达意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唐】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色彩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再结合末句便知,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五、品关键词、句(诗眼)

诗词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词语或句子叫“情感语言”。如抓住了它们,把握思想情感往往既快又准。如: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孙自可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句。“留”是全诗的关键词,通过它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田园的留恋和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六、品典故

古人在创作时,喜欢借助一些典故来表达情感。如果掌握了这些典故,就有助于我们把握作品的主题。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用了四个典故,典中套典,比如,其中就运用到了廉颇的典故。廉颇为赵国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重用廉颇,便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然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颇“一饭三遗矢”,赵王以为廉颇已老,终于不用。词中将这一典故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