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十篇

时间:2023-03-19 12:50:04

送别诗篇1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味诗句领会诗人表现手法及感情。2.理解送别诗特点,把握诗中意象内涵。

【教学方法】批注阅读法、情感诵读法、比较诵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预学:1.古诗新唱《游园不值》《春夜喜雨》(播MP3音乐)。2.古诗大比拼(看图读诗、诗句接龙等)。

一、激情导入走进主题

(播《送别》曲)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送别(师生同写)也就成为我国古诗中永恒的旋律。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以“送别”为主题的古诗中,寻觅古人送别朋友之法,去感受那份殷殷别情、悠悠离意。

二、回顾古诗“四读”学法

谁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方法?(屏显“四读法”,生齐读。)下面请用四读法学送别诗中名作――师生同写《送元二使安西》。

三、品析送别诗中名作

(一)一读知诗题,明作者:仔细观察,你能从老师写诗题时获得什么信息?诗题该怎样读?元二要去哪?谁来送?(简介王维。)

(二)二读正字音,通诗句。1.读准字音。指名读诗。(明确“舍”的读音。)2.读通诗句。同桌商议,用“M”划古诗朗读节奏。3.按照节奏读诗句。(屏显:画好节奏的本诗。)

(三)三读解字义,晓诗意。1.看图(屏显:地图),看注释,知背景。2.结合注释,同桌互说、互听、互补充、大致了解诗意。3.师生合作,全班交流诗意。

(四)四读悟诗情,想意境。1. 读好诗题,走近诗境:诗题《送元二使安西》该如何读?(学生自读、互读、齐读、师范读。)2.研读古诗,读中悟情。(1)依照平仄,感情诵读:唐朝诗人遵循平仄规律作诗,请按此规律(屏显:正确标示的古诗),自由反复朗读“渭城朝雨……”你们仿佛看到、感受到什么?(2)情景再现,感悟悲凉:(示图,配古琴曲《苏武牧羊》)这是渭城到安西通往阳关的路,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共3000多公里,满目荒凉呀!这是一条怎样的路?(艰难、坎坷……)(3)举杯相送,一咏三叹:是啊,一想到朋友将远赴安西,孤身漂泊,王维端起酒杯对元二说――学生一读咏叹:劝君更尽……(板:酒)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马车即将起程,王维又劝元二――学生二读咏叹:劝君更尽……(板:酒)此时王维纵有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说起。只得把无奈、把不舍全融入酒中,再提议――学生三读咏叹:劝君更尽……(板:酒)3.想象意境,凸显主题:此刻假如你是元二想对王维说出了阳关还会有这客舍、杨柳吗?还能喝到这酒吗?(边说边擦掉板书:王维、柳、客舍、酒。)这一路,就没陪元二的了吗?有,是“情”――再读全诗 (板:情)4.情感朗读,升华主题:配古筝曲《阳关三叠》读本诗,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四、同主题链接自主读

1.简述送别诗的由来。(屏显:略)2.学法迁移,合作学习:自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或《 赠汪伦》,同桌按四读法品、议:谁送?送谁?何时何方式送?3.小组汇报,师生互动。(1)汇报:谁何时何方式送谁?(2)链接:诗中为何只见“孤帆”无“友情”字眼?

五、梳理“寻”送别诗特征

(1)回顾所学,自主填表。(如下)(2)师生合作,完善表格。(屏显:九首送别诗,让学生找规律)送别诗是古诗中的一类,从大量送别诗中发现(以诗句为例):

六、积累运用送别名句

1.分组朗读诗句。(屏显:送别诗名句)是呀,人生自古伤离别。古人可折柳相送,以歌相送,用目相送,借酒相送,但唯有真情相送(指板书),才会有这送别名句(生读)。

2. 送别名句今用:你即将小学毕业与好友离别,会用哪句诗互劝?

七、升华主题唱响诗魂

送别诗篇2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7、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

8、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9、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杜少府之任蜀州

11、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送友人》

1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3、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

1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17、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王维《送别》

18、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1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0、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无情。

2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4、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25、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送别》

26、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2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9、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30、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赋得古原草送别》

3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3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送别诗篇3

闲时聊起语文课前“日有所诵”的内容,谈到小学生熟悉的几首送别诗,突然有所感悟。古人交通不甚发达,“相见”与“送别”的仪式就成了朋友亲人之间很重要的生活内容,骚人墨客的“送别诗”佳作颇丰:一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还有一些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以它真诚情谊、壮阔的意境,为古人赠别诗篇增添了另一番别致的魅力。细品之,便觉因各人的性情与遭遇不同,送别诗思想倾向与情感格调往往有别,大致可以分为:谢别、恋别、惜别、壮别和阔别等几种。

一、谢别

谢别,顾名思义,是为了感谢别人而写的诗。如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与李白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汪伦热情款待李白数日,临行时,为感谢汪伦,便写下了这首谢别诗。

二、恋别

恋别即依恋和牵挂。这类送别诗较多,唐朝大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较为出彩。“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

三、惜别

所谓惜别,就是说珍惜相互之间的友谊,但不依恋,在分别时给予美好的祝愿,甚至有些羡慕之情。如李白写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诗人送友人远行,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诗人十分珍惜与孟浩然的深厚友情。宋朝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也在夏日的美景中洋溢着惜别之情。“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净慈寺外,携手同游身影依稀可辨;古道飞扬,并行漫步的足迹悠然未失,正由于今朝的惜别,作者才倍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同。”

四、壮别

壮者,慷慨激昂也。能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唐朝边塞诗人高适可以算得上一个。如高适的诗作《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望无际的黄云搞得日光昏昏,北风呼啸,雁声凄凉,大雪纷飞。不必担心前边的路上没有知己,天下的人有谁不了解身怀绝技的董大您呢!高适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似乎也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黯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晖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这两句,既表达了彼此之间深厚情谊,也是对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赞美,是对他的未来前程的衷心祝愿。送别诗写得如此豪迈向上,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

送别诗篇4

1、泪沿红粉湿罗巾,重系兰舟劝酒频。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

2、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3、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4、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5、南浦桃花亚水红,水边柳絮由春风。鸟鸣喈喈烟蒙蒙,自从远送对悲翁。此翁已与少年别,唯忆深山深谷中。

6、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7、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8、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10、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11、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2、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3、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14、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15、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16、一春惆怅残三日,醉问周郎忆得无。柳絮送人莺劝酒,去年今日别东都。

17、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18、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19、岸柳萧疏野荻秋,都门行客莫回头。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

20、灞上柳枝黄,垆头酒正香。春流饮去马,暮雨湿行装。()驿路通函谷,州城接太行。覃怀人总喜,别驾得王祥。

21、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22、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23、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2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5、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26、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27、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28、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29、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送别诗篇5

【关键词】王维 王昌龄 送别诗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07-01

盛唐诗人众多,堪称大家的诗人也多出于盛唐,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等。这些诗人都写了大量的送别诗,而在个人独特的艺术构思下,每个诗人的送别诗又都别具一格,各具特色。王维和王昌龄,一个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一个则是边塞诗人的代表。他们所擅长的诗体也不同。同是送别诗,王维多用律诗,尤以五律为多,王维七十多首送别诗中五律就占了二十八首,而王昌龄则好用七绝,在他五十二首送别诗中,七绝也为二十八首,而王昌龄七绝艺术成就之高,也是众赞的。

二人虽被后世归为不同的流派,且诗风差异甚大,然而二人在整体上还是可以找到一些相似之处,送别诗尤是如此。

送别诗是因“别情”而起的诗体裁类型。最重要的就是表达离别的情感。送别诗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身的内容。王维和王昌龄的送别诗从内容上看也是极丰富的。除了表达离别的哀愁外,更有对对方的期待,对对方的惋惜,对自身命运的感叹等等。比如王维的《送刘司直赴安西》“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就是希望对方能在安西立下军功,为国守边。而王昌龄则有“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亦是希望对方能够建功立业。王昌龄《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庐溪》中“山水清晖远,俱怜一逐臣。”似写山水清晖对人之怜,实写自己的态度。在王维送别诗中,则表达得更为直接。如《送杨少府贬彬州》中“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虽是化用典故,但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很清晰的,表达了作者对所送之人的能力的肯定和对他命运的惋惜。王维的《送孟六归襄阳》及《送孙秀才》等诗中无不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一种向往。如“莫厌田家苦,归期远复赊。”、“从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等句不仅仅是劝慰,更是明显地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态度。王昌龄《送韦十二兵曹》中则有着对自身的叙述,“县职如长缨,终日检我身,平民趋郡府,不得展故人。”从这四句里我们可以看出王昌龄对自己卑微的官职是有不满的。可以说送别诗不仅仅是抒情了,更有表达心意的方面。

在表达方式上,送别诗经过 一个纯粹写“离情别绪”到借景抒情,以景写情的过程。《诗法家数》中有详细介绍过送别诗的写法“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人事,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送别诗虽不能说凭此而作,但可以说一些送别诗的特点就是如上所说的情、景、事、人的结合。王维和王昌龄在送别诗中都很好的把景融合进情中,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情境。

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他的山水诗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他的不少送别诗也有不少是迷人的风景画。《送杨长史赴果州》中“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刻画出个凄清的送别的场景。“一千里”和“十二时”则让人感到分别的难舍难分。而《送张判官赴河西》中“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则描绘出一幅壮阔的边塞的景色,进而显示出送别张判官时的那种激昂的情感。而《送孙二》中的“山川何寂寞,长望泪沾巾”更是把人的寂寞放入山川,明写山川的寂寞,但更衬人的悲凉之情。王昌龄的送别诗中的景物描写同样很出色。如《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日暮东林下,山僧林独归”这是对山中景色的想象和描绘,“乱”、“微”二字突出了深山的幽僻和人迹罕至。夕阳斜照入深山中,一个僧人独自走在深山里,这幅图流露出一种孤独寂寞之感和一种超脱凡尘的豁达,而这与深山的自然之美又显得很和谐。又如《送张四》:“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句句写景,但又句句抒情,写枫林“愁”,写楚水“悲”,写山月“冷”,都是用拟人的手法把景写活,也是借景的“愁”和“悲”来寄托自身的“愁”和“悲”。王维和王昌龄在描写景物时,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笔法各异,然而二人都能很好地做到情、景、事、人相结合,使送别诗在内容上、情感上和表达方式上都显得更为丰富。

在送别诗的感情基调上,自古以来都是以“愁”和“悲”为主,但王维和王昌龄的送别诗里,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悲”和“愁”之外,也存在着一种慷慨激昂的情感。二人送征人赴边的诗里,都通过对边塞风景的想象和描写,通过对征人的嘱托和期望,展现出一种阔大的情怀。如王维的《送张判官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送平淡然判官》等送友人赴边的诗。王昌龄的《送吴十九往沅陵》、《送崔参军往龙溪》等诗中虽也表现离情,然而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并不因被贬而对朝廷失去信心,整个心态还是乐观、积极向上的。

其实诗的内容、情感、表达方式上的丰富和情感基调的多面性不仅仅是王维和王昌龄二人送别诗的共同点,也是整个盛唐诗人群体送别诗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的形成是有其一定原因的。

首先,送别诗在内容上随着送别情境的增多而不断丰富。可以看到既有送人赴边的,也有被贬谪后送人出任的,有科举失意回故里的,还有出游的。在送别诗中往往根据对方出行目的的不同而做不同的内容。而在情感和表达方式上也因此而有所不同。可以说送别诗在内容、情感、表达方式上的丰富是送别诗自身发展所要求的,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送别诗的情感基调的多面性则是在盛唐这个特定时期下产生的,也可以说送别诗情感基调中阔大的一面是盛唐气象的有力表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品格和气度,任何一个有其独立特性的诗人也同样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盛唐是一个处于政治相对开明,百姓安居乐业的时代,盛唐的气度和晚唐,宋或清都是很不一样的,它尤其显得大气。盛唐时期的诗往往显示出一种潇洒,一种豁达,即使是送别诗也不是晚唐或宋词中常有的那种凄惨欲绝的情感,往往是体现出一种哀而不伤的气质在其中。在送别时亦不忘劝慰友人或给予鼓励。在身处逆境时,也仍是抱着希望,这就是盛唐气象的一种体现。

参考文献:

[1]曹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尤袤撰.《全唐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送别诗篇6

李白的诗今存九百多篇,而写送别的诗歌合计有一百三十二篇,约占七分之一。

他的送别诗脍炙人口,为历代诗人所称颂,有极高的思想艺术价值。纵观李白的送别诗,是积极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良好范例,在李白许多杰出的送别诗中,作者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表示对于现实的强烈批判,并提出自己理想生活的要求,因此他的送别诗中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分。正如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对于李白送别诗的评价多精辟!白诗所以无敌,即在其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下面不揣孤漏谈谈浅见。

一、“豪”中有“悲”的特色

李白的送别诗透过“豪”的表面,见到“悲”的实质,他的送别诗豪则豪矣,其所表达出来的则是极为深沉的悲感。如《远别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无不如此,无不是以豪语表达悲感,豪中见悲,悲感至极而以豪语出之,这就是李白送别诗个性的一般特征。

李白作品中的“豪”与“悲”实为诗人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这种矛盾简单地说,就在于他对现实的看法是悲观的,但他的人生理想又是积极的,在于他既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又不愿独善其身。由于他始终不向任何一方妥协,因此终生处于“仙宫两无从”的困难境地,而这恰恰是他成为诗人的重要原因。

正是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所激起的波涛,使他的送别诗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悲感至极而以豪语出之”。或如高步赢所说:“沉痛语以骏快出之。”“悲感”“沉痛”决定于诗人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而他竞能以“豪语”、“骏语”出之,则由于他不愿向现实屈服,决定于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总之,李白送别诗的思想风格是复杂的,必须同时看到矛盾的两个方面,才能正确认识李白和深刻领会李白送别诗的深刻性及其艺术魅力。

二、想像力丰富及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的送别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来写,也富于浪漫主义想像,并且这种艺术手法完全建立在现实主义真实的基础上,好抒真情,他的送别诗也“奇思涌溢”,敢于冲破一切拘束,大胆地写出自己要说的话,破浪直前。在现实生活中,李白有强烈的功业要求,但是在政治黑暗的情况下,他的愿望无法实现,只好转求精神上的寄托,因此许多浪漫主义诗篇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如送别诗《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说明了这个问题。在这首诗中作者想像力丰富,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来说明离愁的无法排遣。作者想到秋雁,想到建安时期,想到欲上青天揽明月。所以思想活跃,在广阔的时间空间上驰骋。诗人满怀忧愁而又想排遣这种忧愁,而产生忧愁的原因是什么?很显然是因为“人生在世不称意”。由此可见,他之所以要“明朝散发弄扁舟”,实在是他的功业热情受挫而内心矛盾激烈时的一种自我排遣。

综上所述,可见李白送别诗的浪漫主义精神,正是其所处历史时代的曲折反映。他的强烈的功业热情,正反映了当时正是强盛国家的形势。他的狂放生活的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浪漫气质,体现了他对其所不满的现实所表现的强烈批判态度及欲摆脱精神桎梏而获得解放的企图,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形成社会各种矛盾而导致重大历史变乱的腐败的朝廷政治情况。因此李白送别诗的浪漫主义精神,乃特定的历史时代所决定的。这种精神,正体现了李白对于现实的积极态度及充沛的热情。他的送别诗的艺术特点是和他的这种精神密切相关的。

三、常常采用歌行。绝旬的形式来写送别诗

李白善写乐府歌行,不愿受严格的格律限制,特别是他的送别诗是吸取民间歌曲的清新活泼,自然流畅的特点,对他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李白的送别诗绝大部分都与民歌有血肉的关系,代表作有《远别离》、《梦游天姥吟留别》、《宜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等。杜甫曾经对李白评价“笔落惊风雷,诗成泣鬼神”。李白确实是当之无愧,李白送别诗中的歌行之所以大放光彩的原因,是“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使歌行有了空前深深的思想内容,每一首都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讽喻,每一首都“为时而著,为事而

他又从楚辞取来奔放的激情以及幻想,还取来精彩艳绝的文辞,使歌行出现了空前未有的气势和波澜。每一首都闪烁着奇思遐想的光芒,每一首都喷射着生命的烈焰。

他的送别诗还从诸子百家取来自由解放的思想和多种多样的知识,打破了一切框框套套,为歌行开拓了广阔的天空。如送别诗《远别离》,闪烁着神奇色彩的神话传说,充满着哲学意味的寓言和富于真知灼见的议论,他都取来放进用歌行形式写的送别诗中,并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使来自汉魏乐府歌行的送别诗,在保持刚健清新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动人的色泽和音乐性。因而更富于表现力和吸引力。这时,歌行在规模上简直是海阔天空,可以抒情,可以叙事,可以写景,可以咏物。可以发议论,而且是常常又抒又写,夹叙夹议,纵横捭阖,任意驰骋。李白的送别诗,虽然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中找到它的源头,但它又是李白实行诗体大解放的崭新再创造,创造出一系列惊风雨,泣鬼神的诗篇,形成他特有的送别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李白又是绝句的圣手,是除王维之外难以匹敌的诗人。他用绝句写的送别诗含蓄深远,使人读起来有不尽的余味,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如《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李白绝句中的送别诗,反映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接近社会下层的平民性格。对待他们又非常诚挚,并充满纯朴的感情。诗人朋友间以诚相待,他的送别诗在咏叹中所流露的赤子之心具有驱驰造化,惊人动魄的豪放风格。

四、语言含蓄、淡雅、清新、飞动有力

李白的送别诗,用他的诗句来概括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而李白送别诗的语言所以能达到这样理想的朴素的自然境界,是和他认真学习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分不开的。他的送别诗在特色上含蓄、淡雅、清新而且飞动有力。由于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强烈感受,体现其强烈感情的艺术形象,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夸张、想像性质的。他这种语言风格运用于送别诗中获得如此大的成功,正由于他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刻认识及由此产生强烈的爱憎。一个对于生活认识不清以及爱憎不明的人,他的语言绝不能明朗有力,分外感人,撩人诗思,赢得读者的喜爱。

由于李白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使他的诗作雄奇豪放、想像丰富,在送别诗方面,特别是语言表现了与其他作家迥然不同的风格面貌。

我们纵观李白的送别诗,他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以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这些成就,使他的送别诗成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的送别诗的新的高峰。

送别诗篇7

1、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6、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8、朋友天一端,友于甚相欢。珍重千金字,重逢一解颜。

9、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0、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1、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2、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13、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1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别朋友的伤感诗句

15、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16、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17、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送别诗篇8

一、 抓标题。

我们知道,标题一般点明中心、论点以及大致内容,通过标题可以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例1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问题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解析 看标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是送友人魏二到远方。既为送别诗,又点出“送”,当有惜别之意。既是送别,古人一般会选择江边等地方。

由诗的第一句可以看出这是在江边的一个楼上。因此,由标题我们可以作一下推想:在一个

细雨绵绵的日子里,作者和即将远行的友人(大都是不得意的)依依惜别,由此

产生对远去友人的祝福和思念。对于问题我们可以作以下考虑:作者和友人坐在江边的小楼上,酒是一杯接一杯地喝,酒喝得越多,越看出作者和友人之间的亲密无间、难舍难分,当然外边的绵绵细雨更增添了作者的愁思。

答案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归纳 古人送别离不开酒和杨柳这些具有典型意象的辅助物。古人送别往往有两种情况:伤感型和豪迈型。

二、 抓意象。

送别诗离不开意象这个抓手。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也就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说白了就是借物抒情,即借助眼前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杨柳、猿啼、大雁等。

例2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问题 本诗为送别诗,试述首句写景的作用?

解析 在这首送别诗中,作者紧抓猿的啼声、离散的客人、傍晚的江头这三个意象,在首句中营造了一种凄清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潸然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客散暮江头”也不都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落西山的太阳、沉沉的暮霭、扬帆的旅人这些意象,此时尚留在江头,作者借助这些意象,将自己和裴郎中的情感又作了一次提升。

答案 “猿啼”以声音来渲染凄清的氛围;“暮江头”点明时间地点;“客散”写情状;以“日落西山,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者星散”营造出清冷凄清的送别环境。

归纳 诗歌都离不开“爱恨情愁”这四个字,而作为其中一种的送别诗,“情愁”往往是作者所着力表现的。为了表现这一情感,有的诗人比较直露,有的诗人比较含蓄。一般来讲,诗人们会借助身边的甚至远方的事或物,抒发自己的情怀。因而,我们在鉴赏时,不要小看诗中出现的一些意象,如“杨柳”“秋天”“月亮”“长亭”“渡头”“江边”等等,他们往往是倾注了作者情感的具象。诗人通过他们,传达自己的情绪以及对即将远行友人的“情愁”。阅读时,要认真体悟,捕捉诗人的情感流向。

三、 抓虚实。

送别诗一般离不开虚实的描写,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戍、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送别时离不开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往往会借助想象表达自己美好的祝愿以及想象分别后对方途中所当经见的特定环境或所当体会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在诗中,作者往往会用“思”“念”“想”“记”等字来暗示。

例3

生查子

牛希济

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小。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问题 本诗为恋人相别词,试赏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句。

解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柳永在《雨霖铃》中已经做了很好的诠释。本词用清峻委婉的语言,描摹出一种深沉悱恻的情绪。上片写早景,后点出“别泪”,为下片“语已多,情未了”作铺垫。然后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由“记”领起,以处处芳草之绿,而想象罗裙之绿,虚实相间,而情则极挚,它是作者真情的流露、心志的坦陈。

答案 一个“记”字,令人想见天涯芳草,虚写绿罗裙,表达作者希望恋人“长勿相忘”之意。

归纳 作者和友人(或恋人)分别,以后有可能音讯不通,作者往往会通过眼前之景或对往事的回忆来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景。或者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之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 请说出一、二句中描写的送别时的意象。

2. 请从虚实角度赏析“惟有相思似春色”一句。

【参考答案】

1. 杨柳(船桨) 渡头(送别地)

罟师(船夫)

送别诗篇9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送别诗篇10

2、此心安处是吾乡。____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3、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____李觏《乡思》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____张九龄《望月怀远》

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____高适《别董大二首》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7、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____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

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