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十篇

时间:2023-04-03 03:33:55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篇1

摘 要:本文逐联解析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该诗从大处落墨,视野开阔,气势磅礴;该诗寓情于景,怀思往事,抒发了蔑视权贵的豪情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愁思,犹如一首壮士的悲歌。

关键词: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悲歌

唐天宝年间,李白被罢官免职,离开长安,途经金陵,游览名地凤凰台,看到天地永恒而时代变迁,感到家国衰败,自己也前途渺茫,触景生情,写下了经典名作《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首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对比凤凰台的今昔景况,“游”和“空”分别描述了昔日盛景和今日荒凉,简洁生动,内涵丰富;三个“凤”字,节奏明快,韵律优美,细细品读,回味无穷。凤凰台在旧金陵城,《江南通志》记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凤凰出现代表祥瑞,王朝鼎盛;凤凰离去代表王朝衰败,不得人心,而眼前正是“凤去台空”的景象,暗指朝廷昏庸,盛世不再。“江自流”,指凤凰远逝,江水自流,诗人描写的是繁华易逝,盛世难再,往事如烟,唯有滔滔不绝、流淌着的江水亘古不变!时代变迁、历史盛衰,无限的感慨都凝聚到了“空”和“自”这两个字上,一盛一衰,欲抑先扬,提纲挈领,一股悲凉之意油然而生,为此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转为凭吊历史,表达对历史兴亡变迁的感慨。曾经指点江山、风华绝代的帝王,都已逝去,变成“古丘”,成为历史的一部分;那数不清的王朝以及宫殿都成为断壁残垣,甚至深埋地底,能够长存的只有大自然。诗人拿“吴宫花草”和“幽径”对比,拿“晋代衣冠”和“古丘”对比,既增强了形象性和感染力,又突出了对盛衰兴亡的感慨。这两句语言平缓而对仗精工,是对“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的进一步发挥,从而拓展了全诗的底蕴。该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评判,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李白对王朝的更替及帝王的消逝,并没有太多遗憾,表明了李白对生命的尊重,但是也表示了李白和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自然也就受到权贵的打压、排斥甚至玩弄与嘲笑,最终只能远离京城四处游历,在金陵凤凰台叹古伤今,表露出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失望与悲凉,感情升华。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是指金陵西南并列的三座山峰,位于长江边上,从南至北排列;“半落青天外”是指山气势磅礴,突兀不凡,一半都在云里,若隐若现,令人神往。实际上,“三山”只是三座平凡的小山,不到100米高。夸张的手法和诗人自身华丽豪放的气质相结合,写出了如此奇景,可谓写景的经典。“二水”是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江中的白鹭洲分为两 支,“白鹭洲”是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居白鹭,因此得名。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想象白鹭洲有意将长江水分割成两道,江水犹如美女秀发,何其浪漫。“落”和“分”两个动词运用精妙,用来写山的突兀雄奇,写水的分流随地貌变化,将山水写得浪漫无比,山的阳刚之美与水的柔韧之美相得益彰,一静一动,妙不可言。这两句诗写景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同时,越是用夸张的手法描述大自然的雄浑壮美,越是能反衬封建王朝之腐败与昏庸,揭示了永恒与更迭的区别。生不逢时之悲达到顶峰。

《登金陵凤凰台》中间四句都是融情于景,由虚到实,荒芜对壮美,更替对永恒,人生之短暂,国事之危急,报国之迫切,油然而生,令人感慨万千。然而,不论古今,又有多少人能懂!世人多以为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是与崔颢的《黄鹤楼》争意气、争长短,笔者认为这不确切,特别是尾联,更觉得此观点庸俗。

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解释了此诗基调悲怆的原因。经过前面的铺垫对比,诗人忧国伤时、报国无门的情感迸发。“浮云蔽日”“长安不见”暗指奸臣当道,帝王昏庸,国势衰败,而像自己这样才华横溢、满腔热情的有志之士却报国无门,心情无比沉痛。“愁”字结合前面描述的朝代更替、凤去台空、浮云蔽日,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忧士忧己的复杂愁思。忧而不能解,谓之愁;才而不能用,谓之悲。一个“愁”字,意境高远,沉重沧桑。反复诵读,感觉此诗犹如一首壮士的悲歌,犹见诗人抛笔泪下,有N屈子投江的悲怆与绝望,意旨尤为深远。

诗风豪放自由的李白很少写格律严谨的律诗。但是,心怀高远、感情强烈的李白,在漫游金陵、登凤凰台之时,情之所至,犹如呐喊,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字字精妙,被尊为七律中的极品。

参考文献: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篇2

凤凰台位于南京,有着“三山烟霞、二水奔流”的之诗境的江心洲洲头。

历时一年建成的古凤凰台景区占地2.2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凤凰楼高25米,建筑面积有一千五百平方米,远望则巍峨壮观,近观则雕梁彩绘。

登高远眺,你会看到:东接西河新区,西枕长江浪波,南抱三山葱茏,北临万家灯火,大江风貌尽收眼底……

金陵凤凰台是绝无己有的优美风景,那壮丽的山河,使人想起领、凌空翱翔的凤凰,如果它真的存在,它肯定在人们面前展翅高飞,啊!这绿水环绕青山的地方多么令人向往啊!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篇3

借古讽今是指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它是诗人借助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述来抒发诗人自己情感的手法,不是批评时政、劝喻当道,就是抒发自己的感慨不平,表达自己的志向抱负,属于间接抒情,抒情时很含蓄,既能把不便或不宜传达出来的情感传达出来,也增强了诗的可读性,意在言外,含蓄委婉,耐人寻味。这种手法强调历史和现实的可比性,能让读者有所联想。理解这类诗歌时,要求读者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也要求对诗人的事迹、处境、人生经历等有所了解。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借以宣泄对南宋统治者抗金不力、不想收复失地的不满情绪,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发出浩叹;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诗之警策之处在以历史讽现实:由南朝统治者的醉生梦死,联想到晚唐统治者的纸醉金迷;杜牧那脍炙人口的《过华清宫三绝句》,写的是唐玄宗,针对的是唐敬宗和唐文宗;戎昱的《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无情地揭露了和亲政策是“计拙”,愤怒地指责朝廷执政者,希望皇帝作出英明的决策,任用贤臣,扭转局面。

近年高考真题索引

2009年重庆卷、2008年江苏卷、2007年湖北卷均涉及借古讽今题。

应考锦囊

提问方式:

本诗某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本诗从整体来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先具体答出借古讽今,然后具体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借古讽今手法的,最后指出这种手法所起的作用。

答题范式:

本诗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诗人写( ),其意在表现诗人

( )的感情,有着( )的作用。

现场练习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①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5分)

(2008年江苏卷)

答案解析:

从题目看,一个“登”字告诉我们这是一首登临诗,显眼的“金陵”二字又明确告诉我们它更是一首咏史怀古诗,以金陵为怀古对象。怀古诗的抒情方式和手法几乎是一样的,都是借古人、古迹、古事伤今。不同的是所借之“古”的具体内容和所抒之情的针对性。本诗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颔联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想象,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颈联写大自然的壮美,气象万千。尾联写唐都长安的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十分沉痛。

回答本题抓住颔联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抓住颈联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所以本题答案确定为: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2分);诗人借古讽今(1分),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分)。

强化训练

秋兴(其六)

杜 甫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①入边愁。

朱帘绣柱围黄鹤,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篇4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孟浩然的这首《与诸子登岘首》诗,就是一首典型的怀古诗。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就是历史。“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我们后来人登临,面对江山留下的胜迹,心中都会有感慨的,写成诗,这便就是怀古诗了。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这是孟浩然见到晋代羊祜碑时吊古伤今的感叹。从晋到诗人所生活的唐代已有四百多年了,物是人非,羊祜已去,然而其碑却依然屹立于岘首山上,此情此景能不勾起人们对历史的感悟?

孟浩然的这首怀古诗,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发于肺腑,平淡中有至味。清代诗论家沈德潜评道:“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崔颢名诗――《黄鹤楼》。诗从神话起笔,仙人跨鹤而去,仙去楼空,如今只剩下千载不变的白云悠悠了。此诗一气呵成,横跨千古。沈德潜说:“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诗在艺术上出神入化,被人们誉为黄鹤楼千古绝唱。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避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怀古诗。第一至四句是说人生易老山水长存。昔日吴国的繁华宫廷都已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了坟墓。

诗的第五六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同样也被人们誉为千古名句,饶有韵味。

尾二句吊古伤今,意寓言外。

李白这首诗似有崔诗的影子,但自成风格,与崔诗可谓珠联璧合,同垂千古。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襟。

这是杜甫《蜀相诗》。“诸葛亮的老臣之心怀着华夏河山,苍生水火。一生志业,六出祁山,五丈原头,秋风瑟瑟,大星遽陨,百姓失声……”想到此,那阶前徘徊于古松下的老杜不禁老泪纵横。

杜甫是一个有着政治胸怀的诗人,所以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备受感动,故写了好几首凭吊诸葛亮的诗。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这些诗,都是杜甫对诸葛亮的感怀。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这是戴叔伦在一个秋风瑟瑟的天气里,路过三闾庙凭吊屈原的诗。深远的情思蕴含在对景色的描绘上,意余象外,含蓄悠永。

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压城。

欲知前面花多少, 直到南山不属人。

这是韩愈的《游太平公主山庄》诗。太平公主是女皇武则天之女,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女子,她有一个山庄位于唐京兆万年县南,极其盛大。韩诗写出了太平公主的贪婪,骄横跋扈――连春天都想霸占去呢!

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是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诗,写的是西晋灭吴这一历史。抒发的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感慨。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这是许浑《金陵怀古》诗。抒发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感慨万千”的心情。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这是温庭筠《苏武庙》中对苏武忠君爱国的歌唱。

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

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篇5

怀古诗多是由作者身临古迹后而作, “古”是指古迹,“怀古”是指登临历史遗迹,触景生情,抒发感慨。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登临古迹、凭吊古物,吟咏历史故事,评价历史人物,为文学史留下一首首不朽的怀古诗篇。诗人借助时空的穿越,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或感叹人世无常,表达了对自我、对社会、对人生的独到认识,也引发了一代代读者的强烈共鸣。

一、主题内容

作为一种常见的诗歌体裁,怀古诗已经成为中学诗歌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多次出现在高考的诗歌鉴赏试题中。从内容上看,怀古诗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念人悲已,感怀人生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踌躇满志,希望能一展抱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常常因某种原因有的被朝廷冷落,有的壮志未酬而不能尽其才,于是郁郁寡欢甚至消极遁世,此时,他们往往透过历史长河,将目光转移到和自己境遇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人物身上,通过他们来感怀自己的人生,或表达建功立业的理想,或感叹年华易逝,壮志未酬。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历史上的周瑜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令“强虏灰飞烟灭”,而作者苏轼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强烈的对比让诗人只能在清风明月感叹“人生如梦”。

2、怀古讽今,忧国伤时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古代文人多为贫穷寒士,拯济天下黎民苍生的理想往往驱使他们更多的关注国家政治生活、黎民百姓疾苦,诗人们常常借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或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或同情古代劳动人民疾苦,或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观点,等等。

3、感叹人生,理性反思

很多文人在怀古咏史的同时,并没置身其中,而是站在历史高度抒写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或感叹人生,或理性反思,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如唐代杜牧的《赤壁》,作者借古战场一件遗物对古代英雄人物及战事进行了独到的评价:赤壁之战,周瑜战胜了实力远远超过自己的曹操,是因为利用天时,巧借东风,假如天公不做美,历史将会改写。此诗构思独特,议论新奇,使人耳目一新。

二、鉴赏指津

在怀古诗中,咏史怀古是外在原因,而言志抒情才是诗人真正的目的,因此,鉴赏怀古诗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了解史实。

怀古诗的作者是在怀念古代史实的基础上抒发个人情怀的,诗中必然涉及到历史典故,也必然反映作者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感情。解读这类诗首先要根据诗中的物象确定史实,理解典故内容和它所包含的意义。

其次,领悟感情。

诗人怀古是为了言志抒情,或直接,或委婉,抒情氛围很浓,而诗人抒怀的情感必须有一个触发点,即诗中一般都会出现一处让诗人产生联想的“点”。这个“点”可以是某处遗迹,可以是遗迹旁的景或物,可以是由遗迹联想起的历史事件,还可以是某个历史人物。如杜甫《咏怀古迹》中的“明妃”及“青冢”让诗人想到自身的遭遇,诗人杜甫同情昭君,是因为昭君美冠后宫却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极为相似,理解此处,诗人的情感也就溢于诗外了。

第三,分析技巧。

怀古诗常见的写作技巧有:

①从现实和历史的角度,通常采用用典、双关等手法。

②从古和今的角度,通常采用对比、反衬、虚实结合等手法。

③从咏史和言志的角度,通常采用以古讽今。

④从写景和抒情的角度分析,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这是怀古诗最常用的写作技巧。

代表人物

怀古诗的发展源远流长,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 ,我们都可以看到怀古诗的踪迹,汉朝班固的《咏史》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怀古诗。晋代左思的《咏史》真正实现了“诗”与“史”的结合。唐朝时期,怀古诗成为当时诗歌的一大主题,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杜甫的确《蜀相》《赤壁》等。咏史诗辉煌的顶峰是中晚唐时期,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给怀古诗的创作留下了更宽阔的天地,此时,涌现出一大批咏史怀古佳作,如刘禹锡的《乌衣巷》《金塞山怀古》,杜牧的《过乌江亭》,李商隐的《贾生》、《马嵬》、《隋宫》等,这些怀古佳作,堪称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精品。

代表作品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登临吊古之作,曾做为2008年江苏高考卷诗歌鉴赏题。

首联点明凤凰台传说。凤凰台,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只有长江水依然长流不息。“空”字为全诗奠定悲怆苍凉的基调。

三四句近景,面对大自然的永恒,作者感慨万分,曾经飘满芳香的小径已湮没在荒僻的野草中,显赫一时的王臣贵族也变成了一座荒凉的古冢。昔日的显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颔联远景,写大自然的壮美,“三山”“二水”相对,“青山”“白鹭”色彩鲜明,此句对仗工整,气象壮丽,是天成佳句。

尾联寓意深远,含蓄蕴藉,在古诗词中,“浮云”喻指小人,“白日”比喻君主,诗人想到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不由得发出“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沉痛心声。

高考链接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赏析: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③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参考答案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篇6

2008江苏高考语文卷涉及到概括能力的考点较多,得分普遍偏低,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读懂语段 辨其细处

文言文阅读有一道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C项: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原文是这样的:

(吴汉)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谢)丰等不觉。明日,(吴)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

很明显,“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在先,“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在后,C项错在将时间先后倒置了。

这种题型的错项设计一般有以下形式:1.实词误译。根据某个关键实词的一词多义,选择不符合语境的义项“误译”,或有词类活用而未正确译出。2. 张冠李戴。选项概括将甲身上发生的事安插到乙身上,或将彼时段的事挪到此时段发生。3.违背原意。选项概括与原文意思相左。4. 转述倒错。如本题就是将“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与“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先后倒错。

概括要建立在对文言文的准确理解上,目前此类题型的失误点主要在不能仔细辨认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上。通读原文之后,如能将与选段有关的文字认真核查,根据上面提示的设错方式一一核对,找出暗藏关节,即可筛选出正确答案。

融会诗意 归类整合

2008江苏卷古诗鉴赏考的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这是一首知名度很高的诗。其中有一题是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内容。此题得分不高,主要原因是题目要求对原诗句内容进行概括,而许多同学答题时,仅仅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这两联,不会提炼与概括。

概括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去粗取精,是分辨、归类与整合。先搞懂原诗写的是什么,所写对象属于哪个范畴,然后再用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颔联写的是吴国宫殿荒草漫漫,晋国士大夫风雅不再,只剩一片坟地――这样回答仅仅是译诗,没有进行概括。吴宫花草与晋代衣冠代表什么,分属诗歌描写内容的什么类别?回答这些问题就是从具象到抽象的提炼。“吴宫”与“晋代”代表的是王朝,诗题是“登台”,“忧时伤世”是登高类题材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幽径”“古丘”则代表了萧条冷落,即当年的繁华如今衰败了, 因此答案便锁定在金陵的“历史遗迹”上。

颈联同样,仅答青天作了三山的背景,水流分隔开了白鹭洲,不得分。再追问一句,这些描写对象代表了什么?无论是青天、三山、河水还是白鹭洲,联系诗歌标题,可以看出,写的都是登上凤凰台后所见的金陵美丽景物。答案的关键就是“自然景物”。

爬罗剔抉 纲举目张

选做题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最后一道是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这一题得分也很低,原因仍是缺乏概括意识和概括能力。

许多同学能从原文摘出如下答案:

(1)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2)结识名流,游学日本,广泛涉猎。(3)吸收前人成果但不盲从;有考据学基础,又能吸收新知。

这是按原文顺序摘出并适当整合的答案,但还需将具体原因分分类,找出支配这些条目的“纲”来。譬如第一条的三点实际说的是主人公的“好学精神”,第二条说的是主人公成功的机遇――“广泛交游,开阔了视野”,第三条讲的是“治学方法”。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篇7

不要伤心学生不会写作,不要抱怨学生的语言枯竭。

妈妈下班匆匆做出的饭菜,因为不合胃口会使孩子撅起小嘴;夜晚学习,不合心意的关心会使孩子皱起眉头。细雨缠绵,可能落不进他的心田;秋叶微落,也许飘不进他的情感;小河潺,轻雾迷漫,与他何干?你笑了,你哭了,那是你自己的事。日记里颓废的牢骚与无病,作文里空泛的感伤和写了几遍的“妈妈半夜背我去打针,我很感动”。没有思想情感的体验、积累和运用,没有表达的真切需要,学生的作文就会这么令人头痛。

一、置身生活就是积累思想和情感

学生爱说的“我的生活我主宰”,其实这句话不只是用在叛逆的时候。真正主宰了生活就一定会有思想,一定会产生情感。家庭里我是重要的一员,家人的悲喜冷暖吃穿行住就需要心,在社会上我是起积极作用的一份子,别人的悲欢离合、起起落落、是是非非都会是我关注的焦点。该悲伤时绝不袖手旁观,该落一滴泪时绝不冷漠无言,做真正社会的我,怎能会没有思想、没有情感。

当然置身生活也不是要求“事必躬亲”,那恐怕一生也无法完全体味各种思想情感,而前人写在文章里的经历却可以让我们间接地体验某种思想情感。学了《小狗包弟》,学生会感受那种永远也无法弥补的错误在巴金老人心灵上造成的永远也抹不去的悔恨;读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学生应该会明白什么是正确的继承方法;看过屈原的《离骚》,学生应该会积累那种不被人理解的苦闷、忧愤、耿直与决绝。其实这也是积累,脑中有了相关储备,等到用时,自然会与学生自身的感受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思想甚至灵感涌上笔端。李白上了黄鹤楼,诗兴大发却不能写,因为“崔颢题诗在上头”,而当登上金陵凤凰台时,当年登上黄鹤楼,看到崔颢诗时的情景与李白自己心中的情感完美地结合起来,灵感喷涌而出,“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的优美诗句就产生了。

二、培养诗意眼光也是积累思想和情感

忙碌的学习不应成为培养诗意眼光的绊脚石。换个眼光,教室里激烈的讨论、忙碌的书写何尝不是一幅“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诗意画面;街道上捡起一片废纸,给摔倒的人一双温暖的手,给失落者一个关切的眼神,何尝不是一首春天的歌。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篇8

百花桥下溪溪水,琴台路上车马熙。文君一曲凤求凰,司马当炉传古今。

吾家就住市中心,风水宝地传奇稀。繁华似锦春熙路,青羊宫前霓虹灯。

东瞧宽窄巷子街,西观金沙遗址在。南听琴声赏百花,北忆皇帝王建陵。

远看李白三苏轼,近瞧杜甫李调元。现有诗人郭沫若,往日小女薛涛诗。

李冰父子都江堰,刘备诸葛武候祠。前朝广元武则天,今世广安邓小平。

剑阁自古挡外敌,邛海之盟月城美。贡嘎山高遮风雨,长江激流门前息。

青城峨眉乐山佛,鱼凫国里三星堆。九寨天堂四季美,蜀南竹海年年青。

五粮丰古水井方,红花郎饮剑南春。射洪还有沱牌酒,六朵金花豪门家。

冬虫夏草雪莲花,熊猫蜀秀世界夸。变脸川戏登雅堂,名胜古迹盖碗茶。

黑脸张飞阆中醋,手撕牛肉缠丝兔。钟水饺子凉粉爽,赖汤圆里叶儿粑。

郫县豆瓣回锅肉,麻婆豆腐串串香。三大炮中锣声响,蓉城小吃名天下。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篇9

关键词:诗歌 标题 诗类 增删调换 建模

在阅读诗词的过程中,不少学生不重视诗歌的标题,对标题一扫而过,或者干脆就不读标题,径直读诗。其实诗歌的标题传达了不少的信息,重视标题,认真阅读标题,能帮助我们明了诗歌体裁,初步把握诗歌内容。

一.读题明体裁

很多诗的标题就明确告诉了我们诗歌的体裁,是古体还是近体。例如“琵琶行”、“长恨歌”、“走马川行送封大夫西征”、“轮台歌”、“李凭箜篌引”等,标题中的行、歌、吟、引等字,揭示了诗的体裁为古体诗。这就意味着这些诗在平仄、押韵、字数、句数上比较自由,长短不限。诗歌的形式的自由能够为诗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志向、思想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读诗知内容

“咏柳”、“咏梅”从标题我们就知道,这些诗是咏物诗,咏物诗借咏叹之物来表达作者的志向、情感,托物言志是这类诗常用的手法。

“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些标题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这些诗是送别诗,一般会表达朋友间的惜别之情。

从标题中我们大体可知诗的类别,所写的大体内容。从而为我们读懂诗词奠定了基础。

三.增删调换显本色

1.删 对标题进行删减压缩,化长为短,显类别,将标题的重要信息显示出来。

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删减为:白雪歌,即描写雪景的古体诗。或变为:送武判官归京,可知为送别诗。综合起来,可知写雪景表达送别之意。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删减,可变为:梦游天姥吟。可知诗写梦游天姥山,目的是留赠朋友。

例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删减,可变为登楼。可知此诗为即景抒情诗。

2.增 对标题进行扩展,化简为繁,显背景,把标题中省略的信息补充出来。

例如春望,可增加信息,变为:被困长安春日眺望,或时逢国难春日眺望。这样将诗人写作的背景恢复出来,理解诗歌就更容易了。

3.换 对标题中的要素进行替换,打通诗与诗之间的壁垒,彰显一类诗歌的实质。

例如送武判官归京,换去武判官为杜少府,标题就变成,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再换去杜少府为孟浩然,标题就变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别诗的要素就这样显示了出来。

再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替换掉柳州城楼,就可以变为,登岳阳楼。登楼即景抒怀诗类就显示出来了。

4.调 对标题进行变序调整,显示出诗歌内容的要素。

例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变序调整,可变为,饯别校书叔云于宣州谢眺楼,饯别的地点就被凸显了出来。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诗句中的“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文章建安骨”,这些都是由饯别之地引发的。

通过对标题进行增删调换的变形,标题的特点,诗歌的要素,那些不明显的地方就被显现出来了。这就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要素。

四.诗题依类建模

1.咏物言志诗建模 咏柳、咏鹅、咏松、、题竹石、在狱咏蝉,基本形式可构建成:咏(题)、(赞)、(赋)、(吟)+物。

2.即景抒怀诗建模 望庐山瀑布、望岳、终南望馀雪、登岳阳楼、登幽州台歌、登金陵凤凰台、登乐游原、登鹳雀楼、黄鹤楼等,基本形式可构建成:登(望)+某地。

3.送别赠别诗建模 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芙蓉楼送辛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金陵酒肆留别等,基本形式可构建为:某地+送(别)+人+事。

4.思乡怀人诗建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梦李白、月夜忆李白、天末怀李白、望月怀远、月夜忆舍弟、除夜有怀等,基本形式可构建成:(时间)+忆(怀)+人。

5.咏史怀古诗建模 赤壁、隋宫、马嵬坡、贾生、蜀先主庙、蜀相、西塞山怀古、楚江怀古、苏武庙、乌衣巷、越中览古等,基本形式可构建为:地(人)+(怀古)。

6.闺怨宫怨诗建模 春怨、闺怨、春宫怨、玉阶怨等,基本形式可构建成:闺(宫)+怨。

诗题依类建模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一般情形帮助我们把握诗类,迅速把握诗歌所写的大体内容和表达的常见情感。同时,也可以进行差异比较,从内容上,表现技巧上,语言上,比较同类诗的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篇10

《超越时空的爱恋》中有一个梦游仙枕,今日借枕一用,以进入时间隧道。我枕在仙枕上,心中暗想:我要飞到李唐!只听“唰”的一声,一道白光掠过,我闭上眼睛,感到身体飘了起来……

我在一个巷子里落了脚,环顾四周,这里的一切都很古老,莫非这就是唐朝?!这时一个宁静的夜晚,皓月当空我沿着月光为我铺开的小路来到了一个小湖旁,隐约听见有人吟诵:“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啊!李白!

我向他跑了过去,并对他说:“您是太白先生吗?”他微微点头,又反问道:“你是谁?”“我是你忠诚的诗迷。”我说,“太百先生,您喜欢月亮吗?”“很喜欢,我与月是统一的、一体的,”李白望了望那轮皓月说,“哎,王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王昌龄被贬了,您一定很伤心吧!”我带着一丝同情说。李白并没回答,只是自言自语道:“现在我真是‘独酌无相亲’啊。”“谁说‘无相亲’,您还有月啊,邀月同饮吧!”李白又兴奋起来,大声吟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时我随口问:“太白先生,当年您登黄鹤楼时为什麽没有题诗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但后来我还模仿他的《黄鹤楼》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哇!好一位诗仙,好一位酒仙,李白,我敬佩你!“那您对《离骚 》作何评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写得太好了!屈原不愧为浪漫诗人。”“您也是浪漫大师啊!您笔下生辉: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您超凡脱俗:‘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具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您放荡不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的话像连珠炮,李白根本插不上嘴。

这时梦游仙枕飘到我眼前,“时间到了,再见!太白先生。我依然枕着仙枕,闭眼暗想:回到21世纪。此时,白光依旧,身轻如燕……“你要去哪儿?”“遥远的今天!”

我把梦游仙枕还给芊芊君主后,提笔写下此文,就此搁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