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十篇

时间:2023-04-02 23:36:06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1

一年级的数学教材,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但出现了一个问题让我很头痛——如何与学生沟通,曾经出现我在台上讲得嗓子冒烟,部分学生一脸茫然,所以我尝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生认数和记数时,我采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我教学生背诵顺口溜:“1像粉笔,2像鸭子,3像耳朵,4像小旗,5像钩子,6像口哨,7像镰刀,8像葫芦,9像蝌蚪。另外,我很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分类》这一课中的“做一做”时,大多数学生都分苹果、梨和桃子三类(3个苹果,3个梨,3个桃子),这时,有个学生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说她是按图形分类的,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呢?”她说:“有3个三角形,3个圆,3个正方形,共有9个图形。”我当时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 对其他孩子说:“其实这幅图还有不同的分法,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不同颜色来分类。

还有就是加强学生的数学体验,例如在学习完加法的有关知识后,我让学生体会加法的含义,让他们自己举例子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法进行计算。这是一个再体验的过程,是之前感悟的延伸,它促使了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再体验运用加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会加法的含义。让学生们明白,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同时,说的过程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大胆回答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内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的知识渗透到童话的故事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2

1.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解题习惯现状

1.1不解题意,胡乱答题。低年级的学生对事物认识不深,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他们并不太理解,例如:牛、车、船等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分类中水果与蔬菜怎样区分?这些他们都会有很多的疑问。这并不利于理解解题内容,更不用说要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缺乏解题耐性,看不懂的,理解不到的题目就没多大的兴趣,就会乱写一通。

1.2结论荒唐,竟未查觉。低年级容易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学生没有掌握丰富的典型题型,不能做到"见多识广",故对似曾相识的问题犯以偏概全、盲目解题的错误。在解题时会出现莫明其妙的数据信息,原题意根本没有提及的信息,他们会写进来,一、二年级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解题能力都是信心满满的,在解题结束后都不习惯反思结论是否合理,即便是结论是那么的不合适,那么的不靠题意,他们都不会有所查觉。。

1.3解题一次完成,反思较少。解题后从不进行反思的情况在低年级是很普遍的,在对一、二年级的100名学生抽样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是做一遍就算完成解题了,很少检查,不会对解题过程、解题策略、最后结论等进行有效反思。不理解怎样反思,在交谈中他们都反映解题后的反思会太浪费时间,另外,自己不能像教师那样反思,总结出很多东西来,而且不知对什么样的题进行反思收获会大些。还有相当部分学生持这样观点:自己已经习惯了原有的数学习习惯。从调查结果中我们不难发现78%的同学是没有想过反思所解题目,有反思行为的同学还不到10%,可见情况是多么的令人担扰。

2.培养低年级数学解题反思习惯的策略

2.1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入手,关注学生反思起点。低年级学生行为随意性较大,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和能力是比较困难的。一位学者认为:"一切认识在初级水平都是从经验开始的。"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要尽量具体化、形象化,不能过分注重逻辑推理和演绎。我们在教学中常试图以形式化、严谨性来规范学生的思维,实际效果并不佳。《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是学生在学段末最终应达到的目标。而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当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教学中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不应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否则学生本应具有独特的、生动活泼的思想就会被形式化的海洋所淹没。

2.2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性学习的操作运用。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课堂教学各种环节中,开展行之有效的反思性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收集和整理数据、探索问题等培养学生的反思学习技能。引导学生在解题教学中进行"反思性"学习。解完一道题后不能只停留在满足得到的结论上,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思路,或反思此类问题有无规律可循,或改变条件或结论,根据题目的基本特征,寻找多角度更简单的解题途径。

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促使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探索解题规律,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铺平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且能培养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从而增强了反思意识,同时又教给学生反思方法。在做了练习后,让学生想想这几道题有什么联系,不要只为做题而做题。在掌握它们的联系后,下次就能举一反三。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对数学学习进行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元认知意识,以及数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即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促使思维条理化、概括化。

2.3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深化解题反思习惯。合作交流的过程,就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过程。"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这样进行:可以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多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然而要提出一个有价值、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更难了,即使有了有价值的问题还必须掌握火侯,要问得是时候,问得恰到好处即把握好问题的时机和方式,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如何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想法用自己的语言或符号有条理、清楚的表达出来,让别人听懂、看懂呢?这就需要学生在说之前理清思路,组织好语言,这个过程就是反思自己做题思路的过程。

倾听就是集中精力听。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那么作为在学生进行参与、交流、合作时的思想载体--语言,就变得尤为重要了。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仔细倾听别人的意见尤为重要,不仅要听别人的想法、作法,还要反思这想法、作法与自己有什么不同?是否正确?倾听,就是最好反思自己缺漏的方法。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学到一些在生活实践中必要的知识,了解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还在于提供了一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容与方式。使学生养成解题后不断地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归纳类、抽象概括,对问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进行不断地思考并做出新的判断的行为,这种行为一时不容易改变的且逐渐成为倾向,一种习惯。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解题反思习惯,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着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数学素养。师一般存在以下问题:数学历史知识的储备不足、数学素材的再组织和再运用能力较弱、语言表达艺术有待加强。故事教学法的实施应用对中职数学教师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数学教师对数学的教学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中职教师在数学的授课中要维护维护数学的理性、逻辑、严谨的同时,不能让数学和数学教学披上单调乏味的恶名。不妨把课程内容"变"为故事,去触动学生的心灵,去撬动他们的好奇心。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3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需要留下足够的时间来让学生进行反思和思考,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本文简要分析了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反思习惯,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高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习惯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了反思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无法将其贯彻和落实下去,制约到学生反思能力的提高,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反思习惯。

1.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反思习惯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师方面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师们认识到学生反思环节的重要性,但是却不能将其落实到具体操作中。部分老师认为反思环节操作难度较大,学生无法依据老师的要求来进行。因此,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就逐渐忽略掉了反思这个环节。很多老师只是将反思环节作为一种形式,没有将其贯彻下去,不能发挥效果。还有老师则认为只有依靠课堂上的讲解才可以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没有认识到反思的巨大优势。

二是学生方面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很多的学生都没有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在反思活动中,不能有效集中注意力,将反思环节流于形式,经常是在做其他事情的同时进行反思;对某个班级进行调查,发现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学生能够通过反思,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新学知识;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依然不了解学习内容;有大约一半的学生认为反思是有效的,可以提高学习成绩,有百分之四十的学生喜欢反思,而还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学生则完全不喜欢反思。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突显,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那么教师就需要转变角色,不能单纯的传授知识,需要从另外一个方面来促进学生发展。那么就可以将反思环节应用到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具体来讲,需要从这些方面来努力:

2.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反思习惯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通过促使学生将反思应用于学习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得到提高,进而实现学习效率和数学能力提高的目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回顾数学学习,并且对学生的多元认知意识进行培养,综合把握教学活动中需要运用的解题方法和各种知识,促使学生对思维过程进行有效的整理,促使思维条理化程度得到提高。比如,在对某个问题解答过之后,可以采用提问和引导的方式,来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对解题的方法和过程进行会议,对解题的关键和注意点进行概括,对解题方法进行改进等等。

二是将题解错之后,对学生的反思习惯进行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学生在对同一类型的数学题进行解答之后,依然会有错误出现;笔者对这种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学生在将题目解答完之后,并没有深刻的思考和认识数学知识的解题方法,以及解题中反映的数学思考,不能够有效的反思,影响到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科学家表示,错误更能促使人们的进步。通过对错误原因进行分析,对题型的结构特征进行掌握,对正确的解题方法和策略进行思考,以此来促使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因此,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反复做题之外,还需要对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进行培养。

三是通过多样化分析解题思路,来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纷纷表示,虽然做过的数学题有很多,但是却没有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并且因为灵活性是数学思维很大的一个特点,针对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样的解决方法。大部分的学生在对数学题进行解答的时候,因为有着差异化的审题角度,那么得出来的解答方法却存在着不同。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总结这些解题方法,往往满足于掌握一种解题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在对一个问题进行解答之后,就需要让学生及时反思,了解自己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解题过程,并且对其他的方法进行考虑,以此来优化解题步骤。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维进行重新审视,从多个角度来对题目进行观察和思考,综合考虑诸多类型的解题方法,找出最为合适的一种。

3.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反思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越来越多的老师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将其付诸于行动,虽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只要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就可以培养学生良好反思习惯,促使学生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严红琴.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题后反思的习惯[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2(22):123-125.

[2]柴福.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J].教育革新,2012,2(5):54-56.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4

2007年秋季学期,我校建校之初,二至六年级的所有班级都是“混合型”班级,学生文化底子薄弱,教师施教困难。经研究发现,这些学生长期被教师、家长牵着鼻子走,没有自主、自评的意识,没有自律、自理的习惯,更加缺少“三思而后行”的反思习惯与能力。而我们知道,优秀学生多数情况下更习惯于“学习反思”。为了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的学习薄弱问题,我们决定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反思能力与反思习惯入手,以课题引领的方式,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由教师与家长共同帮助并督促学生根据学校制订的教学目标,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表现进行审视、回顾、分析,强化正确认知,及时调控不良行为,总结成长规律,实现全面发展。

一、搭建日常反思平台,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我们课题组从引导学生写一周总结开始,创编了《我的成长足迹》小册子,供一至六年级学生使用。我们指导学生每周回顾总结并填写一周以来的在校情况,包括有哪些进步、哪些方面没有做好等内容。同时,让学生学会对父母、教师、同学“敞开心扉”,畅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成功、失败、困惑等,使教师、家长了解自己,并得到教师、家长有针对性的鼓励和建议。这种无声的交流,有效地整合了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调动了家长、教师和同学的力量,增进了与他们的相互了解,使教育达到遇物而诲、遇事而教的境界,同时还促进了学校温馨和谐、团结友爱氛围的形成。

(一)《我的成长足迹》(实验版)各环节内容简介(图示如下)

我的成长足迹

年 月 日 第 周

1.点击成功——在自我反思中体会成长的乐趣。为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每个星期总结自己的成功之处,挖掘自己身上所蕴藏的“闪光点”,使他们在成功的愉悦中享受成长的乐趣,进而产生“我能行”的信心。一位学生在“点击成功”中写道:这个星期里,我的成功之处是:组长工作很负责,做得挺好。在班上排练校园舞时,我很认真,跳得还不错。加油!跳出最漂亮的动作!在课堂上我很安静也很认真,改掉了分心的小毛病。在家里,我的美术字学得不错,画画也进步了。我还喜欢经常复习功课,这点做得不错,继续努力、加油吧!

2.刷新自我——在自我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进步或成功固然是件快乐的事情,但如果一味求好,而不进行冷静思考、全面审视,容易让学生忘乎所以、失去方向。因此,在引导学生寻找“闪光点”的同时,我们还注意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刷新”缺点,使之成为过去,以达到不断更新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一位学生在“刷新自我”中这样写道:这个星期,我在习作和做作业时出现了较多错别字,我一定要赶快“消灭”错别字。我以后应该这样做:①写字时想想字义字音。②写完检查一遍,改正错别字。③请同学帮我检查,我改正后还请她再为我出题测试。这样我的错别字应该能减少许多。

3.日积月累——在自我反思中学会学习,充实自我。荀子曰:“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是积累而成的,没有积累,就没有收获。让学生每周抽一定的时间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体验学习中的快乐,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途径。一位学生在“日积月累”中这样写道:这个星期,我在丰富的学习海洋中收获了许多的知识:在方向与位置中我知道了可以用数对确定位置,使用数对时要先从左到右看横排的数,再从下到上看竖排的数。我还学习了确定方向位置,如以中心广场为观测点,方方家的位置是西偏南60°,距离中心广场100米。我还认识了生活中的负数,知道了比较负数的大小和读写负数的方法。通过这周的学习,我觉得只要用心,学习数学并不难,其实,生活中蕴藏着很多的数学奥秘,学习数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4.敞开心扉——在群体交流中寻找新的自我。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就是把“单纯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既然是“社会人”,就必然生活在群体中,也就必然有着群体间的交流与共处,或者说需要群体的力量促进自我提升。因此,我们要求学生注意收集家长、老师与同学对自己一周表现的意见,并通过与他们的对话和沟通,引发学生反思群体对自己的评价,学会依靠群体的力量发现新的自我,追求更大的发展。一位学生在与家长对话时是这样说的:爸爸妈妈,上周的我已经改变了许多,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不等人,随着时间的增长,我慢慢长大,我的知识也随之增加了。爸爸妈妈,谢谢你们对我的培养与关爱。家长的回复是:年龄在增长,知识在增多。你开始思考一个人的成长了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们发现,一、二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太小,无法完成《我的成长足迹》的填写工作,于是我们对《我的成长足迹》做了修订,仅供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使用。

(二)《我的成长足迹》(修订版)各环节内容简介(图示如下)

第一板块:“日积月累”做学问

引导学生回顾一周主要学习内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也可以是课外阅读与特长学习等方面),对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整理、总结概括,并把一周所汲取的知识点与学习感悟付诸笔端。

第二板块:“敞开心扉”做真人

对爸爸妈妈、老师、同学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同时对自己进行自我审视、自我剖析、自我评价,促进自我发展,最终完善自我。其中,与家长的对话主要是在前一周末与父母定好本周的目标或心愿,让父母监督自己的完成情况,与父母交流自己达成目标或心愿的感悟。与老师的对话主要是跟老师交流自己一周来的学习生活体验,说说自己的困惑与心里话,也可以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与同学的对话则要求学生每周一确定自己本周学习与交流的对象,双方互相观察、互相督促、互相提醒,然后于周五写出对方在一周内的表现,并给出评价和建议(注意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观察、发现,寻找同学的优点,修正自己的不足,使自己不断完善)。自我感悟主要是在周末认真总结自己在前一周末定下的本周小目标或需要改进的方向的达成情况,以目标鞭策自己不断努力,督促自己扬长避短;也可以写一写本周的一些感悟。

在修订版的《我的成长足迹》中,我们还增加了“期中回顾反思”与“期末回顾反思”,引导学生不但养成一周总结、反思的习惯,还养成阶段总结、反思的习惯,推动反思型学生的形成。

期中回顾反思

年 月 日 第 周

期末回顾反思

年 月 日 第 周

(三)拓展与延伸

在学生撰写《我的成长足迹》的过程中,我校还开展了《我的成长故事》与《爸爸妈妈(老师),我长大了》作文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走过的历程,写下点滴感悟,并把好的学生作品刊登于校刊《明德学苑》上。同时组织《我的成长小书》及《知识乐园》手抄报评比展演活动。此外,还引导学生制作闪光集或评点本,写自警日(周)记、值日(周)总结、错题反思集、班级日记,整理成长档案等。课题组定期研究个别比较复杂的案例,确保每一个学生通过撰写《我的成长足迹》都能得到反思、触动,努力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树立“人人争优秀,个个创佳绩,绝不能让自己掉队”的自我发展信念。

撰写《我的成长足迹》,不仅仅在于积累知识、沟通心灵,更在于引导方法、传递力量、传承精神,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境界——“日积月累做学问,敞开心扉做真人”。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播种思想的田园,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主战场。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对学生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培养,进而使学生的反思行为常态化,我们课题组开展了“培养反思型学生”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兼顾师生心理因素对构建反思型课堂的影响,力求建构简约有效的课堂。通过多次研讨、反复试教、修改整合,我校构建了“培养反思型学生”课堂教学模式,并开发、生成了相关的备课本、听课本,在全校推广使用。

(一)培养反思型学生的课堂教学备课方案(见图示)及教学各环节简述

培养反思型学生的课堂教学具体包括温故导新、探索交流、反思运用、感悟拓展四大教学环节。

1.温故导新。学习新知识之前,指导学生结合每课内容,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反思与交流,收集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如与新知识关联的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还要用到的其他知识等。如语文课联系已学的字词、与课文密切关联的资料,数学课融合前后联系密切的知识,品德课联系生活经验等,这种知识间的纵向对比以及学生间的横向交流,能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知识的前后联系,使学生在对比与联系中形成反思意识。如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一课,我们这样温故导新:①我们三年级时已经对分数有初步认识,请你谈谈对分数的认识。②请你说出几个分数,并说说这些分数表示什么。③出示1个、2个、8个圆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分一分它们的,并说一说分别把谁看做整体“1”(单位“1”)。④说一说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探索交流。一节课中,最紧要之处就体现在对新知的探索与交流这一环节中,而这短短的20分钟,正是我们用来培养反思型学生的课堂教学的关键。探索过程是学生个体对知识、方法与自我认识不断调整、对比与反思的过程,学生之间的交流则是学生群体之间互相协商、对比与反思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冲动型学生会慢慢沉淀、蜕变,最终向反思型学生靠拢;而原本偏向于反思型的学生,则更容易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好的方法,更善于与人合作交流。还是以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为例,我们这样组织探索交流:①出示探究问题:有两盒圆珠笔,你能分别拿出它们的吗?你准备怎么拿?②探索与交流:先由2名学生到讲台拿圆珠笔,引导其余学生注意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再让学生提出疑惑问题。③小组探索:两人都是拿一盒圆珠笔的,为什么两人拿的支数却不一样?④各组交流展示自己的探索过程与结论。⑤展示两盒圆珠笔支数,让学生顿悟:“原来两盒圆珠笔的支数不一样,一盒有4支、一盒却有6支。”从而验证了学生在小组探索中的猜想。⑥结论: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不同。)

3.反思运用。新授课结束之后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小结,让学生反复比较、提炼,对新知识进行及时梳理。小结之后再运用,让学生逐渐养成及时反思、善于运用的良好习惯。在《分数的再认识》一课中,我们这样组织学生进行反思运用:①想一想:通过本课学习,你又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请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对本课知识做一个简单整理。②练一练。包括基本练习、提高练习和综合练习三个内容(具体内容略)。

4.感悟拓展。让学生畅所欲言,反思本课收获,发表学习感想,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指点江山”的豪气,让学生在反思中产生成功的愉悦感,从而促使他们乐做反思型学生。通常我们会通过“填写反思卡”或是引导学生做课外实践的方式,展开这一教学环节。这也是培养反思型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这个过程中,学生善想会思,善归纳懂梳理,善比较会融合。如三年级数学《求平均数的应用题》一课,我们让学生填写了这样一张反思卡,并附拓展练习如下:

拓展练习

铁道部门规定:身高不超过140厘米的儿童,坐火车时享受半价票优惠。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如果他们一起去坐火车,是不是就都可以享受半价的优惠?为什么?

(二)培养反思型学生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

在推进“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研讨形成了学校特色课堂约定,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听、说、读、写、思”作出具体要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附课堂约定如下(见下表):

三、创新以反思为特色的活动与评价新模式

(一)开展反思型特色活动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以“反思”为题眼,开展反思型特色活动,为反思型学生的培养营造良好氛围。如制作“小小自我警示卡”,使学生学会自省;通过建立“会诊卡”,使学生学会自“治”;通过制订“日程表”,使学生学会自“理”;通过开展名言征集活动,引导学生反思生活真谛;开展班徽征集活动,引导学生反思班级特色,培养团队精神与集体荣誉感;组织学生制订班级公约,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与团队的优点和不足,增强规则意识;组织“成长”征文比赛,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体会父母老师对自己的爱;组织问卷调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发现自身成功之处,也勇于刷新自我;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反思个群关系,培养关爱之心,形成诚信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开展各种感恩活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获得的爱,从而懂得感激与关爱、尊重与体贴;通过训练学生冥想,让学生浮躁的心沉静;通过训练学生整理贴身物品,教会学生生活有条理;还训练学生以自律克制废话,以自信克服胆怯,用放弃对付贪玩的念头,以交流治疗封闭……

“自警卡”范例

小明脾气急躁,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跟同学起冲突,引来同学的频频“告状”。在老师的引导下,他认清了自己的毛病,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班主任就此问题引导该生制作“自警卡”如下:

(二)创新学生评价方式,刷新养成教育新篇章

1.我们从课改理念出发,提出了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的目标,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是结合我校实际,在班级评价上“变一为三”——变“先进班级评比”为“自觉学习先进集体”“行为规范先进集体”“劳动服务先进集体”,把习惯养成教育分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三大板块来开展;在个人评比上则变单一为多样,除了传统的“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评比之外,又增加了“自觉学习积极分子”“行为规范积极分子”“劳动服务积极分子”“体育锻炼积极分子”“文艺活动积极分子”等评比。这种尊重差异、体现个性的评价机制,既激发了学生树立起“人人争优秀、个个创佳绩、绝不让自己掉队”这样富有竞争性的争先创优的信念,更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与劳动习惯。

2.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我们对各年级学生提出了习惯养成的具体要求。一年级侧重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养成训练,使学生尽快融入学校学习生活;二年级继续做好各种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上升至人的生活品德,建立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乃至良好的个性;三、四年级的学生处于纪律分化时期,这个阶段我们强化德育,引入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公共道德方面教育,开始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与写作的兴趣,养成每天读书看报、了解时事新闻的习惯,并能与家长、教师分享自己的作品,评论新闻时事;五、六年级开始,学生的体形有了微小的变化,独立的见解、逆反的心理逐步形成。这个阶段就是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为人处世道理、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以及对生理知识的认识了解。在学习上加强自学能力的训练,逐步与中学学习接轨,形成“自学能力——阅读理解——总结概括能力——认识过程方法”的学习训练链。要求学生读完一本书后,能整理出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并根据知识结构,自觉掌握学习方法。

3.为使养成教育行之有效,我们提出一个阶段系统抓一系列“小事”的口号,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通过每周确定一个行为训练重点,让学生反复强化训练而逐步养成良好习惯。

(三)建立家校教育联盟

在培养反思型学生的过程中,我校以家校合作为主要途径,社会力量为辅助渠道,竭力打造教育共同体。首先是通过定期开展“给家长一封信”,家校研讨沙龙,家校教育问卷调查,“我与家长同为校园献出一份力”活动等,带领家长及社会有心人走进校园、走近学生、深入教育,唤醒家长与社会的教育意识与教育爱心,唤醒家长、社会的教育反思意识。同时,为形成育合力,学校对教师、学生、家长提出了不同的教育要求。首先是面向教师,提出了教育教学工作要在“育人”上下工夫,教师要在思想、身体、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关爱学生,懂得激励每一名学生求上进,赏识每一名学生的才华,创造条件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活动,期待每一名学生的成功;面向学生,提出了要懂得自觉组建良好班集体,树立良好班风,培养良好品格,做“三好”学生(自觉学习好、行为规范好、劳动服务好)的要求;面向家长,提出了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与对话”,善于配合学校引导孩子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好规划。这样做,端正了教师、家长与社会对学生成长引导的态度,为反思型学生的培养营造了温和适宜的大环境。

(四)完善了反思型学生的培养体系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通过开展学生反思意识、反思态度、反思能力与反思习惯的调研,深入实际进行观察、面谈,与家长交流,以及从侧面了解,跟踪调查,个案分析或整体研究等,提炼了反思型学生的基本素养,拓展了反思型学生的外延,完善了反思型学生的培养体系。

1.反思型学生基本素养:主动汲取知识的意识与态度、较强的学结概括能力与习惯、多向比较的意识与习惯、沟通对话的意识与习惯、自省自悟的意识与习惯。

2.反思型学生的成长条件:渴望超越的动机是反思型学生生成的动力,勇于进取的态度是反思型学生生成的前提,敢于质疑的精神是反思型学生生成的基石,自我监控能力是反思型学生生成的保证。

3.反思型学生的学习特征:自主性、批判性、探究性、发展性。

4.反思型学生的成长要求:加强思想引导,培养意志品质;加强合作交流,建立互动反思关系;丰富反思内容,提高反思能力;勤作教学反思,实现双边共赢。

反思的内容多种多样,可以是一堂课,一个知识点,一个学习内容的反思,也可以是一个单元,多个知识点,或多个学习内容的反思;可以是单个学科的纵向对比反思,也可以是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对比反思;可以是对成功的感悟,也可以是对失败的反思。反思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填写课堂反思卡、谈学习感悟、撰写一周成长足迹、整理成长档案、做成长小书、做知识小报、撰写我的成长故事等。

5.反思型学生的培养途径:(1)创一个氛围,激发学生反思意识。留一点余地,给学生反思空间。建立成长档案袋、做反思调查问卷、填写课堂反思卡、撰写“我的成长足迹”、建立反思作品展示台等。(2)教一些方法,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如错误反思法、检验反思法、对话反思法、质疑反思法、比较反思法、总结反思法。

6.反思型学生的培养策略:整合多方力量,形成培养合力;创设对话平台,营造反思氛围;引导多向比较,学会反思方法。

7.反思型学生的培养模式:构建反思型课堂,播撒反思种子;创建反思档案,促进反思生成;营造反思氛围,养成反思习惯;开展反思型主题活动,提供展示平台。

(课题组成员名单:陆惠兰 李一心

陈国冰 吴堂林 蔡庆凤 黄世林

曾昭然 叶 琳 黄雨霞 黄 欢

陈慧薇 王 敏 陈洁怡 陈 莉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5

坊间曾有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或许道出了数学在人们日常生活和思维认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尽管聊城市这所公立小学敢于对“标配”课程动刀改革的勇气着实可嘉,但取消低年级数学课招致人们的质疑与吐槽却在所难免。这不仅缘自此举不无对传统社会共识的挑战,更难脱其有悖孩子成长规律的不妥之嫌。

据称,该校取消一二年级数学课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数学课程逻辑性强,并不适宜“记忆力好,逻辑性差”的低年级孩子。但在笔者看来,这种认知未必不是一种误区。诚然,数学的确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需要开发孩子们抽象思维的课程,但对于涉世未深的孩子们而言,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经过从无到有、从简到繁和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对孩子们逻辑思维的培养,也需要从小抓起。岂能独独放过一二年级?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低年级孩子“逻辑性差”的客观现实,才更有必要加强对这方面能力的启蒙与引导。

纵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编制,数学与其他学科一样,也自有其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知识结构。越过低年级的启蒙而起步于三年级的数学教学,势必打破了原定教材的教学进度,造成低年级学生逻辑思维的教育空白,这未必有利于对孩子们素质的全面培养。再说,也并没有证据表明一二年级的学生就不具备尝试逻辑思维的能力。目前学校一二年级开设的数学课程是打基础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数字和立体图形,体会和感知是这个学段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因此数学课在这个学段是必要的。

在该校校长看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数学课所需要的逻辑思维能力越来越强,一二年级那些需要费力学习的东西变得容易”,该校三年级数学老师也反映,学生理解得很快,一二年级几节课的内容,现在只需要一节课就能讲完。这或许可以被视为是该校从事此项改革的思维支撑和教改业绩。但这种“自夸”却不值一驳。让四五年级学生学一二年级知识,岂不更快更好?提前两年的接触效果如何与三年级的“大器晚成”相提并论?素质教育重在对学生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而不是纯粹的简单知识传授。

教育改革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不能一味追求反传统的标新立异。破解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之“困”,要着眼于教学方式的探索与改良,着力激发孩子们对逻辑思维的兴趣与习惯的培养,而不是因噎废食或知难而退的干脆取消。鉴于国家严令禁止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教学语境,数学课教学更需按原定“标配”有序实施。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6

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18-02

青年教师的培养关系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业务水平和教科研能力,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多数青年教师思维活跃,教育教学方式灵活,富有创新意识,然而,刚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虽然对工作充满热情,但是由于从教时间短,对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归纳不全,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比较弱。因此,学校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笔者在分析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结合本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提出了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策略。

一、青年教师的教育思想及教学技能现状分析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青年教师基本上是“80后”“90后”的一代,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教育教学热情,具备一定的教育专业知识。由于受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青年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与老教师不同,他们更希望获得他人的理解和尊重。青年教师思维活跃,教学方式灵活,善于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如从网络下载名师课堂教学视频和名师教学案例等。可是,由于青年教师从教时间短,无法很好地归纳学科知识体系,导致教学不够灵活自如。比如,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结构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每个学段的知识学习要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把握,只能参照《数学课程标准》《教师参考书》等,导致教学针对性不强,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比较弱。此外,有的青年教师无法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数学概念、数理,提出的问题目的性、数学逻辑性不强,教学板书设计不够科学合理,以至于无法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实践,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发挥集体智慧,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促进教师共同提高

为了让青年教师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前,需要仔细分析各个青年教师的基本情况,主动与青年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帮助青年教师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为了更好地发挥本校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将原来的“一对一”指导转变为“多对一”的言传身教,骨干教师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时,把传统的“当面传授”和“网络指导”相结合,师徒在教学业务活动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充分发挥了教研组老师的集体智慧,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校的胡老师2011年大学毕业,具有较高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但学习缺乏计划性和主动性。笔者在她任教的2年时间里,不间断地对她的教学进行跟踪和指导,特别是在胡老师担任一年级的数学课授课老师时,我们让胡老师与一年级教研组组长和一年级全体数学教师“结对子”,通过“多帮一”的形式对其进行指导。胡老师所任教的班级,在教学进度方面比其他班级慢1―2个课时,这时我们就要求她先去听其他老师的课,课后与同年级教师探讨在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预设学生在学习中可能提出的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修改自己的教案。由“一对一”的指导转变为“多对一”的言传身教的校本教研模式,能够更全面地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技能,提升学科教学水平。

(二)老教师跟踪指导,青年教师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老教师坚持跟踪指导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促使他们在教学中学会反思,改进教学方法。下面是笔者作为老教师在跟踪指导一位青年教师时,通过教学反思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案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一年级数学课程的部分内容做了修改,在编排方面变得更为科学。比如,这位青年教师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中的例5时,教材的题目是:足球场上有16人踢球,现在又来了9人,我们踢进4个,还有几人没有来?这位青年教师在判断哪些是有用的数学信息,哪些是多余的数学信息时,仅仅依据单位名称来判断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对此,笔者在评课时指出:教材中的例5、例6都是存在多余的数学信息的解决问题的例题,并且单位名称都相同,如何正确判断哪些数学信息有用?哪些数学信息是多余的呢?教师在解答时应该根据已知的两两数学信息能否提出新的数学问题,并且提出的新的数学问题与题目中出现的问题是否相符,然后再列出合理的算式进行解答。假如从题目中找出了有用的两个数学信息,这时就需要验证所列的数学算式是否正确。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注意两个例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将数学辩证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在反思环节,笔者对这位青年老师提出了教学改进建议:(1)将教学导入中的动画视频稍作修改。首先连续播放小朋友吹泡泡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完整地感受从有到无的过程,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再间断性地播放动画视频,让学生根据泡泡的数量说出相应的数字。(2)将“寻找生活中的0”这个学习内容调整到“0――什么也没有”这个教学内容之后,当学生例举出生活中的“0”时,再顺势引出“尺子上也有0”这个知识点。(3)出示尺子时,将问题修改为:0在尺子的什么位置?这里的“0”表示什么意思?这样的提问更具提示性和引导性。(4)在学习了“0”也包含有起点的意思后,再播放关于赛跑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巩固“0表示起点”这个知识点。

通过跟踪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针对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能够帮助青年教师经过自我反思发现在教学方面的不足。上文提到的这位老师在听取了指导老师的建议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她在课后反思中这样写道:首先,在课堂组织方面,我的教学从一开始就出现了混乱,这是由于我把复杂的学习活动要求与操作步骤一次性告诉了学生,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做有些操之过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每说完一个步骤,就让学生举手示意,分步骤进行,让学生一步步达到要求,同时根据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其次,在教学流程方面,在教学第一幅图时,提问学生能够列出什么算式时,提问的针对性不够,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问单数排的列式方法,再问双数排的列式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找出学生得出不同列式的原因。最后,在对学生给出的答案的处理方面,在给第二幅图列算式时,出现了5-1、7-4的答案,我的教学应变能力不够,正确的做法是将这些算式先板书在黑板上,再鼓励学生说说自己想到的算式,在学生列举完算式之后,再引导学生捋顺思路,判断哪个算式真正地表达了图意。

这样一来,教学实现了从数学教育思想的培养到教学技能的指导,青年老师有了理论到实践的深刻体验,这为他们今后的研究和教学指明了方向。

(三)培养担当意识,让青年教师在工作中磨练成长

笔者所在的学校的数学组开展了“解决问题”“概念教学”“空间几何图形”等专题研究活动,同时还承担了南宁市“十一五”科研课题《小学毕业生数学学习状态的研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研究》,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让每一位青年教师独立承担一项工作,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课堂教学比赛。

例如,结合南宁市“十一五”科研课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研究》,我们开展了教科研一体化模式的校本教研活动。高年级教研组组长负责带领本组老师,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长方体认识》一课为例,指导青年教师从学生的学情分析入手,为了使青年教师更好地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把握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构建高效课堂,老师们摸索出了有关“空间几何”这个知识点的教学策略,即“做,是学生学好空间几何的关键”,只有加强学生对图形、实物的综合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探索、思考、感悟,才能更好理解和掌握知识,才能有所创新。学校教导处采取“以点代面”的方式开展教科研一体化模式教研活动,做法是:由教研组组长带领本组老师,从选课、学生前测、教师教案的预设、教师教学策略实施、学生后测、教师反思、评课到形成研究分析报告,完成教研活动。比如:低年级由低年级教研组组长负责,以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排队问题》一课为例开展研究活动;中年级由中年级教研组组长负责,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一课为例开展研究活动;高年级由高年级教研组组长负责带领老师们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为例开展研究活动。各个教研组通过这样的教研活动,发挥了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的互补作用,老师们在听完课后可以自由讨论教材、分析教材,探讨教学方法,青年教师在聆听老教师的评课时,学习了他人的教学经验,纠正了自身教学出现的偏差,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式,提升了教学水平。在各个教研组的展示课上,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7

误区一:师生思维对话形式化

1.案例

教学“9加几”一课时,教师出示“9+4=?”后,让学生说说可以用哪些方法解决问题。这时有学生说“用小棒”,其他学生也跟着说“用小棒”,教师便指名学生回答是怎么用小棒解决问题的。生1:“摆9根小棒,再摆4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3。”生2:“9加4就等于13。”生3:“看出来是13。”生4:“先摆10根小棒,再摆3根小棒,合起来是13。”……由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凑十法”解决加法算式,所以教师听完生4的发言后感到很高兴,赶紧说:“生4的方法就是‘凑十法’,先将4根小棒分成1根和3根,9加1等于10,10再加上3就是13。”……

2.分析

(1)为对话而对话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直观形象阶段,语言表达能力较低,对于解题的思维过程很难用语言进行表述。因此,低年级教师常出现的一个误区是学生不会表达就没必要表达,会解题就行。这种误区让低年级学生丧失了部分话语权,实际上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如上述案例中,有的学生通过数小棒得出13,有的学生通过推理得出13(如6+4=10、10+3=13等方法),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正是算法多样化的体现。而教师强调的“凑十法”只是实现了算法的优化,不能剥夺学生选择方法计算的权利。

(2)对话倾向于优等生

思维敏捷、灵活的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常占优势地位,教师也较容易忽视思维落后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还存在插嘴的习惯,学生没有思考周全便从众地说出答案,教师问其思维过程自然说不出来,可是优等生并不代表全体学生的想法。如上述案例中,生4作为优等生说出了教师期待的思维过程,因而教师并未追问而是马上草率地总结这样的方法是“凑十法”,思维落后的学生真能掌握此方法吗?事实上,这节课对于学困生来说并没有收获,仍然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加法算式。

3.反思

上述案例反映师生对话的过程,但仔细思考,这样的教学过程真正实现对话的效果吗?教师真明白学生的思考过程,学生也能明白教师的教学目的吗?

(1)思维对话要有层次性

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中,师生间的对话是简单、生动的,但局限于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有些较复杂的思维过程难以直接表述。因此,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回答之余,还要给予适当的解释和提示,让其他学生逐渐明晰并逼近问题的核心。师生围绕问题开展思维对话,层层深入,使问题衍生为知识表征。

(2)思维对话要有过渡期

师生间的思维对话是各种想法的碰撞,学生个体由于接受新的认知,不管通过同化或是顺应都需要过渡期。特别是思维较落后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充足的思考时间,而不是灌输式地将方法强加于他们。同样,教师也应完整地倾听学生的回答,因为学生的回答包含了他具体的思维过程,只有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

误区二:生生思维对话非数学化

1.案例

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课,教师展示“丰收的果园”这幅图后,让学生互相说说想到了哪些问题。学生看到图后显得很开心,纷纷说起这幅图上的人和物,并且加以想象的色彩。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未有学生提出与数学相关的问题。这时教师说:“今天我们看看‘丰收的果园’里有哪些数学问题。”但是,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还沉浸在讨论的气氛中,难以平复心情。

2.分析

(1)过分尊重学生,脱离数学课堂

新课程提倡教师要从传统教学中的支配者转变为引导者,因此,数学课堂中不断出现“和谐”的对话,教师尊重每位学生的主观意愿,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对话权利。但由于教师过分尊重学生却丧失了引导的作用,学生的思维也就完全脱离了数学课堂。上述案例中出现的问题便是教师过分尊重学生,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发散学生的思维是课堂导入需要达到的效果,但同时也需要把握“度”,以防出现脱离数学课堂的思维对话。

(2)未能及时引导,缺乏数学思维

生活情境中处处存在数学思维和数学价值,关键看教师怎么去引导。上述案例中,“丰收的果园”是一节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综合与实践”课,图中的每一个景象都包含了数学问题。低年级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常会远离数学问题而单纯地描述画面,这时教师可及时问学生“通过这个景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若遇到用数学语言表达困难的情境,教师还可先示范表达。

3.反思

当遇到一些问题时,部分学生不会主动利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互相交流时更是不知所措。那么,教师在生生对话时应扮演怎样的引导者角色,是在对话之前还是之后?

(1)对话前的提示

在低年级学生进行思维对话前,教师应创设直观的情境,并且具有一定的数学内涵,可以是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也可以是富有逻辑性的数学情境,但都要有利于学生快速地进入到数学思维对话中。

(2)对话时的指导

为防止学生的对话偏离数学教学,教师可先在一旁倾听,若遇到非数学化的对话可及时制止,将其中的问题告知学生,让学生重新进行对话。

(3)对话后的评价

教师对于生生间思维对话的评价不应只有赞赏,因为错误的赞赏只会忽视教学的重点。另外,教师对学生间随意的思维对话也要加以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数学探究中去。

误区三:师本思维对话被忽略

1.案例

某位一年级数学教师认为一年级数学知识简单,不需要过多备课,于是照着教学参考抄了一遍教案,在正式上课前又翻了翻课本,便带着课本和教案上课去了。

2.分析

(1)专业素养影响对话

师本对话是教师对以教材为主要载体的文本的认识、理解、吸收和转化,是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师本的思维对话建立在师本对等的关系上,因此,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及智能结构影响着与教材的思维对话。部分教师没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在备课时便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2)简单翻阅未能深入对话

翻阅教材是每位教师在备课时必做的一项工作,但大部分教师只发现教材内容的意义,并未过多地进行解释和创新,从而未能深入地与教材进行思维对话。教材内容意义的认识是最低层次的认识行为,只有将教学内容与具体的情境相结合进行创新,才能使教材发挥最大的效用。

3.反思

低年级数学教师离开了数学教科书能上好课?教师没有对文本的深入思考也能教好学生?

(1)准备型思维对话要充分

在与教材进行思维对话前,教师要先对自己和教材相关知识结构进行有效的评估,之后根据评估去准备相应的资料进行备课。虽然低年级数学知识简单,但对于学生却是新的认知结构,怎样从学生的角度同化或顺应新知,是低年级数学教师在评估时要思考的问题。

(2)过程型思维对话要深入

教师与教材深入对话的前提是教师要有正确的教材观,教材知识并不是绝对的、永恒的真理,教师应保持一种发展和创新的教材观。另外,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易成为教材的依附者或盲从者。

(3)总结型思维对话要及时

教材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教师对教学实践的总结成为师本思维对话的重要内容,也反映出与教材对话的效果。及时合理的总结,利于教师对教材内容认识的提升乃至再创造。

误区四:生本思维对话遭弱化

1.案例

某教师认为学生不需要阅读数学教材,只要会做题就行,因此每当讲完新课后便让学生打开教材,从本课练习的第一题一直做到最后一题,做完后对一遍答案,便结束整节课的教学。

2.分析

(1)对教材进行简单阅读而无“精神相遇”

生本思维对话是一种“精神相遇”的过程,绝不能理解为简单阅读。但多数低年级数学课堂呈现的是学生对教材的简单阅读,缺少的正是学生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

(2)将教材功能等同于习题集

以上案例呈现的便是将教材等同于习题集,学生只是单纯地接受教材中的知识、技能,毫无情感上的交流,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一——“情感与态度”,使教材的功能大打折扣。

3.反思

低年级学生因为数学教科书的枯燥无味就该放弃“读”吗?教科书的作用就只有做练习吗?低年级学生和教科书就没有真正的思维对话吗?

(1)调动学生的热情

由于数学教材趣味的局限性和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完善,低年级学生很少主动地与教材进行思维对话,但并不代表学生读不懂。教材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编排的,学生能够接受。教师的任务便是调动学生与教材进行思维对话的积极性,让与教材对话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不是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被动地阅读教材。

(2)充分阅读教材

与语文教材不同,数学教材没有过多的文字,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教学内容层层深入展开,学生和教材进行思维对话实质上是理解与掌握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低年级学生虽然参透不出教材内容更深层次的数学内涵,但教师有指导性地带领学生阅读教材,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认真回应教材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低年级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后的感受。教师指导下开展的生本思维对话是个体化的行为,有必要进行思想的汇合,因此,认真回应教材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精细诊断;精准改进;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B-0029-04

2013年底与2014年底,我校对三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了两次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得到大量的基础数据。我们认为这些大数据可以运用到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管理之中,于是尝试把基于数据的实证方法运用于管理,让“精细诊断”与“精准改进”成为改进工作的两个轮子。

这次调查的特点是:

1.调查问卷维度多。调查问卷的范围涵盖了学生家庭背景、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教学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指数以及上述各项指标的跨年度进步指数。调查问卷的维度丰富,能够有效保证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2.问卷调查的人数多。2013年度调查3-6年级共计44个班级,1791名学生,占本校3-6年级学生比例的95%以上;2014年度调查3-6年级共45个班级,1856名学生,占本校3-6 年级学生比例高达95.3%。两次调研人数较多,数据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3.得到的有效数据多。调查问卷共计109道题,每道题共分5级指标,每个学生的数据均被采集,每年原始数据达98万条之多,两年数据达196万多条。庞大的数据被归类、整理处理,每个任课老师、班级、年级、学生的情况均被生成各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使学校能清晰地了解任教学科、任教班级、年级及学校的情况。

教育是动态发展的事业,每个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改进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问卷调查之前,学校就确定了一个原则,数据只用作老师自我诊断分析,不作为评鉴教师的手段,各级部门不以数据评价或评定教师,这样的数据只作用于教师个人教学“体检报告”,从而降低教师的紧张与焦虑感。学校要求教师个人认真分析阅读个人数据报告;团队管理者阅读团队报告,分别对数据报告进行分析,找出值得改进的一点,撰写改进行动计划。学校在校园内网开设“教育新时空”网络平台,供教师上传改进计划。大家人人上传改进计划,相互交流、跟帖、点评,一方面形成了教育诊断、改进的氛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教师深度思考。

一、数据分析,精确诊断教学问题

数据是原材料,它只是描述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直接提供判断或解释行动。但是大样本群体的认知与感觉的投射,有较大的信度与效度,大数据编织了巨大的诊断之网,客观且直观地反映了学生在校生活质量。尽管学生评价教学相对于其他评价教学的方式(如领导评价、同事或专家评价、教师自评)而言,能够达到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等心理测量学的要求,但学生评价教学不是单纯受教师教学效果的影响,还受到了一些背景因素的影响。“在新的评价系统中,应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诊断和反思,注重学生的意见和家长的反馈信息,通过多方力量评价,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改进教学行为的信息,进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1]。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找出其中关系,赋予数据以某种意义和关联。

1.教师个人对照数据自我分析。教是教学的关键。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教师面临越来越高的挑战。因此,寻求积极有效的途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发展成为教师工作、学习中的重要课题。教师评价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教师提供了审视教学、获得发展的机会,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教师首先通过阅读自己的数据,分析自己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发现自己的教育特征,尤其透过两年数据的变化(有的老师两年是同一个班,有的老师是两个不同的班级),总结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偶然中的必然因素。其次是阅读本班其他学科教师的数据,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同一个班级、面对相同学生,教育教学发生数据差异的背后原因。透过“看别人”,更好地认识自己。再次是教师通过阅读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组的数据,横向比较,哪些是学科共性特征,哪些是自己独有的特点。通过这样全方位、多角度、科学客观地看清自己教育数据背后的特点。

2.管理团队对照数据进行分析。这里的团队指的是同一个班级任教学科的教师团队、年级组管理团队、学科备课组团队、学科教研组这些团队,各级团队管理者通过将数据横向与其它组比较,纵向跨年度比较,分析共性问题,找出本组个性化的特点,在差异中找出值得改进的可能性。管理团队的评价也是一种同行评价,“同行评价能够深入教师的教学过程,因而学科同行的评价意见可以让被评价的教师更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2]。

3.学校管理层对跨年数据进行分析。大量的数据,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全面评价,教导处管理人员特别关注数据中的“非常态数据”,发现教师不同特征,鼓励教师固化优势,改进问题;发掘学校教育的优劣势,找到教育改革的生长点,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举措提供数据分析的基础。

二、数据运用,精准改进教育行为

1.基于数据,教师改进个人行为

作为教学的受者,学生理应是教师评价的重要评价主体。学生评价是评判教学效果的有效指标,为监控教学质量及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学生评价反馈有助于教师积极主动地反思自身教学方法的优劣,从而有意识地改进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同时,学生评价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使得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期望与要求,并依此明确努力的方向不断提升自己、获得成长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3]

问卷内容和数据为教师自我诊断与反思提供了一定参照标准,使教师能够理解学生所学,确定他们的成就、个性和差异,可以运用评价来塑造和丰富课程、进行互动和提供帮助,进而确定学生接下来能够学习什么,如何对他们的学习提供支持和拓展。教师个人行为的改进,数据分析是基础,数据出来后,学校将与教师本人相关联的数据,分别发给老师个人,教师得到的只是自己的个人数据,团队管理者得到的是团队整体数据,学校要求老师认真阅读数据,在基于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制订适切的行为改进计划。

一位美术老师在自己的分析与改进计划中写道:没有调查之前,我们都一直信心满满地认为,学生应该是很喜欢这样愉悦身心的学科的。调查数据显示,美术竟然是学生不喜欢的学科之一。面对调查结果,我惊讶和失落,情绪过后,平静地进行反思,分析学生不喜欢的原因并与同学科老师共商改进的有效措施。学生不喜欢美术学科的原因:一是美术学科有其学科的特殊性,无论是平面造型的绘画,还是立体造型的陶艺,都有一定的技能要求。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眼高手低,天马行空的想象,要想表达出来,有一定的难度。二是美术课只有短短的35分钟,前15分钟包括欣赏、讲述、示范、互动等环节,留给学生创作的时间只有20分钟,而20分钟是无法完整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每当学生的创作渐入佳境,情绪最饱满、思维最高潮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却将他们创作的热情打断了,完不成完整的作品。三是教师用同一尺度衡量学生的作业,让一部分学生失去绘画的信心,由于总得不到A+而失落被动。长久下来,内心积压的不满意情绪就会影响参与学习的兴趣。四是老师个人的语言过于严肃,不够活泼,让学生不能亲近。在分析的基础上,他们提出几点改进意见:一是请学校排课时,安排美术两节连上;二是教学内容安排,适度加强表现方法的教学,提高美术基本技能;三是课堂加强展示,将学生作品尽可能在黑板上展出;四是落实美术学科的多元评价,以鼓励学生创新。

有位六年级教师,接手的班级学生的纪律较差,特别是男生不守纪律的较多,各学科任教教师反映该班级上课难管理,成绩较平行班有差距。班主任老师反复阅读本班调查报告,发现许多大数据与平行班差异不大,但是几组男女生的对比数据引起了关注。由此,引发了她对进入高年级即青春期男女生发展差异的思考。

1)本班男生睡眠时间短于女生,表现为晚睡早起。54%男生6点半以前起,而女生的比例为31%。

2)男生对学历的期望值远高于女生。71%的男生希望得到研究生以上的学历,而女生只占38%。

3)男生周末用于看课外书的时间也高于女生,87%在1小时以上,而女生只占57%。

4)周末看电视的时间38%的女生不看,而几乎所有男生都看,少于或多于1小时。

5)从学习压力状况看,63%的男生在作业量上觉得压力比较大,女生只有44%,年级平均值40%。

6)对于检测结果好坏,79%的男生表示有时甚至更多,而女生69%如此。综合几项压力数据,男生高于女生。

…………

基于以上的分析,该老师在改进计划中提出:一是要关注男生的业余时间规划,增加业余生活指导;二是开展青春期引导教学。如科学课开设“悄悄的变化”,班队课开展“青春期如何交友”“青春期如何面对电子产品”“纸质书与电子书的优劣”等辩论会。三是加强理想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将大理想分解成适切的小目标,逐步实现,感受成功。四是教师分工对班级男同学进行交友活动,每个月教师与交友学生进行聊天,了解思想动态,进行合理引导。

教师的分析细致而有据,改进方法也有针对性。一年时间,该班有明@进步,学生情绪逐渐稳定,学习热情被极大地调动,最后以较优秀成绩升入中学。

2.基于数据,教研组改进教学策略

五年级数学学科2013年调查报告中显示,学生不喜欢学科中选数学的占34%,远高于其余的学科。数据出来后,数学组老师分析原因:首先,每天一节数学课,课时紧、任务重,老师只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缺少对学生情感的关怀和思想上的沟通;其次,数学内容教得难,教师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往往会拓展一些有难度的内容,同样测试时会将难度系数有所提升,导致部分学生学习挫败感强,最终对数学失去信心。在这样分析的基础上,数学组除了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外,还制定改进策略,进行分层教学。课堂上适度降低教学难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数学兴趣班;作业分层布置,必做与选做,测试也进行分层;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展示、交流机会,让课堂“教”变为学生“学”的展示。一年的努力,该年级在2014年度的调查中,学生不喜欢的学科,选数学的占20%,数据回落了14%,已是常态数据。

这样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改进,用于每个学科每个教研组,从数据分析中,教研组找到了本学科精准改进的方向与空间,师生关系、教学质量等均呈现上升之态。

3.基于数据,学校转变管理方式

大数据反映出大规律。规律的总结,让学校的管理方式转型找到了新依据。如教导处管理人员在阅读数据中发现,学生学习压力值这一组数据跨年度比较呈“非常态”,2014年度与2013年度相比较,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减小,四、五、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增加(压力值测算主要由“作业量、作业的难易程度、考试的次数、公布成绩的感受及担心考试考不好的程度”5个问题来表征)。为解决该问题,教导处在充分调研后,进行了系列以减负增效为目的的教育改革。

作业改革。废除各类练习册,改为本校教师根据学情精心编撰的校本作业,校本作业进行作业量、作业难度的控制。以语文学科为例:语文作业以两课为单位设计一份“自学导练单”、一份“课后练习单”,每份练习单16K纸大小,练习时间平均不超过30分钟。语文教学进度一周大约2至3课,一周练习所用时间大约在1.5小时,将节省下的练习时间,用于补充整本书的阅读。数学、英语每天的练习16K纸一面,确保每天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校本作业本的编撰一方面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精心选编,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开展多元化评价。废除三好学生评比,设立指向学生特长发展的单项奖,小学部在学生的投票中最后确定六大单项奖:白鹭奖、蜜蜂奖、孔雀奖、骏马奖、海豚奖、鼹鼠奖,分别指向品德、劳动、艺术、体育、探究、科技等特长,学生如还有其他特长,还可以根据自己特长申请专项奖。单项奖的基础上,设立雏鹰综合奖。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由原来单一的期末测试,改为多元评价,加强过程评价、实行学科分项评价。目前课题 “学业水平多元化评价”已立项为省级课题。

此外,学校开展了“基于事实与数据分析的学校课程建设的研究”,该研究已被江苏省教育厅立项为“基于测试分析的跟进式改革”重大研究项目。

三、基于实证,改变管理思维方式

“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的心理需要是教师真正实现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4]基于事实与数据的分析,让教师找到了自我提升的新需求与新空间,也让学校改革趋向理性。持续进行的数据诊断与改进行动,悄悄地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教师学会理性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从关注教学内容到关注教学对象,从关注“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从关注班级教育整体逐步开始关注每一个个体,一支反思型教师队伍在逐渐形成。

大规模的调查呈现的大数据,除了让学校的改革更精准外,也改变着学校教师与管理者的思考方式。学校的管理改革从基于经验,逐渐走向了基于实证的数据,让教育教学改革有据可依,让改进或改革结果有数据可测量,减少了决策的盲目性。

当然,基于事实与数据分析的跟进式教育改革,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让问卷更具有针对性,问卷得到的数据如何让教师更能从心里接受,如何让数据发挥更大作用,还值得深度研究。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t、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22.

[2]郭文刚,董志明.国内教师评价体系的探索和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9):39-41.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9

[关键词]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批判性思维包括为了得到肯定的判断所进行的可能为有形的或者无形的思维反应过程。拥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发展的必备能力。西方发达国家已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也日益重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批判性思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批判性思维倾向;二是批判性思维技能。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批判性思维倾向是个体对批判性思维所具有的一种思维习惯,而批判性思维技能只在进行批判性思维过程中被使用,可以说批判性思维技能是批判性思维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但是批判性思维过程受个人批判性思维倾向的总指导,所以了解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也就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方面进行调查并加以研究。

一、调查的基本问题

本研究主要针对该校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方面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分为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该校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总体情况;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情况;不同专业分别在寻求真理性、思想开放性、分析性、系统性、自信性、好奇性、成熟性7个维度方面的得分情况;不同性别的批判性思维倾向各维度得分情况。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经济学和电子商务四个专业的学生,调查范围涉及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和研究生一年级、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850份,问卷收回率为85%,除去其中无效问卷34份,最终有效问卷为816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6%。在参与调查的816人中,男生339人,占总人数的42%,女生477人,占总人数的58%。各专业分布和各年级分布分别参见表1和表2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参考CCTDI中文版。CCTDI专用于批判性思维倾向的测量,其研究较为成熟,并受广泛认可,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问卷分为七个维度(寻求真理性、思想开放性、分析性、系统性、自信性,好奇性、成熟性)进行调查,一个维度包括10个测试题目,共计70个测试题目。各个测试题目分别有非常赞同、相当赞同、比较赞同、一般赞同、相当不赞同、非常不赞同六个选项,分别记1-6分。全卷完成大约耗时20分钟,其中共有40个反向题目,30个正向题目。正向题目反向计分,反向题目正向计分。

(1)各量表得分及评价方法。分量表的得分范围为10-60分。对于每一个分量表,我们以40分作为认可具有批判性思维倾向的最小值。量表得分高于50分,说明被测试者的批判性思维倾向较强;得分低于40分,说明被测试者批判性思维倾向较弱;得分低于30分,说明被测试者不具有相应的批判性思维倾向。

(2)总得分及评价方法。总分的可能得分区间为70-420分。总分在210-280之间,表明批判性思维倾向气质为中性;低于210分,表明被测试者的倾向气质与批判性思维相对立;达到或高于350分者,表明被测试者的批判性思维倾向气质强。

2.数理统计法

将得到的数据录入Excel表中,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众数、中数、最大值、最小值及全距进行分析。通过对所得数据的多重比较,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各维度、各年级、各专业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

三、批判性思维倾向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年级的批判性思维倾向得分

将该校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总分按年级分类,结果见表3

表3显示了不同年级的批判性思维倾向总分状况。从表中可以看出,总分最高为一年级学生,平均分数为291.99;总分最低是四年级学生,平均分数为284.74。由于大四学生数据样本有限,最终结果可能存在偏差。根据《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调查问卷手册》的说明:总分在210-280之间,表明批判性思维倾向气质为中性;低于210表明与批判性思维倾向气质明显相抵触;高于350分表明批判性思维倾向气质强。从表1可以看到,各年级之间学生的平均得分跨度为284.74-291.99分。因此表明每个年级学生虽然没有显示出与批判性思维倾向气质明显相抵触,但是平均分数仅仅略大于批判性思维的中性值,与表明批判性思维倾向气质强的分值相差甚远,综上说明,该校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较弱。

从表中还可看出全体学生中,最低的分数为205,最高的分数为401。其中,分数低于210分的有2人,占总数的0.25%;分数在210-280之间的有338人,占总数的41.41%;分数在280-350之间的学生有437人,占总数的53.56%;分数高于350分的学生有39人,占总数的4.78%。

(二)不同专业的批判性思维倾向得分

将该校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总分按专业分类,结果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总分最高的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平均分数为291.33,总分最低的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平均分数为282.66。各专业分数相差较小。

(三)全体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各维度得分

将所有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按照7个维度进行统计,结果见表5。

表中说明,若每一量表得分在10-30之间,则表明批判性思维倾向气质较差;在一个分量表上得分高于50分者,表明高气质方面为强。从总体情况来看,全体学生的7个维度的平均分均高于表明批判性思维倾向气质较差的分值;但各维度平均分均低于50,在35-45之间。因此可以分析出,该校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气质偏中性较弱。

(四)不同专业的批判性思维倾向各维度得分

将不同专业的批判性思维倾向按照7个维度进行统计,结果见表6。

如表6所示,将四个专业学生的不同维度的得分情况分别列出。从表中可以看出,总分最高的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分数为291.33;最低为电子商务专业,分数为282.66。中间依次为经济学和贸易经济专业。其中,在寻求真理性、系统性方面,经济学专业得分最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思想开放性、分析性、自信性、好奇性四个方面得分都最高;在成熟性方面,贸易经济专业得分最高。

(五)不同年级的批判性思维倾向各维度得分

表7将各年级的得分按照不同维度进行划分。从表中可以得出,各年级个维度得分都在35.00-45.00之间,根据量表的指标可以看出,各年级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倾向上表现为中性。在自信性方面各年级学生得分普遍偏低;在系统性方面,研究生学生得分普遍高于本科学生得分;在好奇性与成熟性方面,各年级学生得分普遍偏高。

(六)不同性别的批判性思维倾向各维度得分

从表8、表9中可以看出,女生的总分高于男生。女生的平均得分为287.79,男生平均得分为289.51。在寻求真理性、思想开放性、分析性、成熟性方面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在系统性、自信性、好奇性方面,男生得分高于女生。

四、问卷调查研究的基本结论、分析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通过对该校816名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调查,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该校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倾向,其中好奇性方面得分最高,自信性方面得分最低,中间依次为思想开放性、分析性、成熟性、寻求真理性、系统性;不同专业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倾向上具有差异;相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上也具有差异。研究生得分普遍高于本科生,不同年级该倾向呈现差异;不同性别学生在各维度得分上呈现差异,女生批判性思维倾向总体高于男生,在寻求真理性、思想开放性、分析性、成熟性方面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在系统性、自信性、好奇性方面,男生得分高于女生。

(二)对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总体较弱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该校大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批判性思维体系。虽然自从我国教育改革以来在教育方式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授课、数字媒体教学等方兴未艾,但是我国教育中还是缺少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但是,各层次教育的本质并没有根本的改观。教师在讲授课程中大多采用“灌输”知识体系的教学方式,无论是“教”与“学”都缺乏理论与实践有效契合的理念与手段,这对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2.批判性思维各维度发展不均衡

从分析得出的数据来看,批判性思维各维度得分不均衡;全体学生的7个维度的平均分均高于表明批判性思维倾向气质较差的分值;但各维度平均分均低于50,在35-45之间,因此得出,该校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气质偏中性较弱,各维度发展不均衡。其中相对较弱的是自信性。

3.不同专业批判性思维倾向有差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专业不同,各个维度得分情况和总分方面都有所差异,这说明批判性思维倾向会受不同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影响,这也说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有一定的可塑性。

(三)提升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相关建议

高等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理念是通过课程得以实现的,要做到以课程为载体,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这需要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共同参与和互动。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引导缺一不可。因此,构建以课程为载体的双轮驱动批判性思维培养模式,将成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主要途径。

1.双轮驱动之一――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

在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过程中,学生自身要主动学习,自律学习例如构建主动学习,自律学习等。在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小组互助合作以及个人协作等方式实施主动学习策略。

2.双轮驱动之二――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设计

教师应转变观念,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课程建设的首位,为学生们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加强信心、氛围融洽的学习环境;在经济学课程中开展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为目的教学课程设计。首先,优化课堂教学,这其中包括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材料;其次,构建互动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引导,通过设计适宜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较高层次的思考。允许学生自主探究,容纳学生中各种不同的意见。通过小组讨论,个人书写书面报告等方式加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创建一套具有统一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特征的新型课程考核制度,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考核目标,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随着课程范式改革而得以提高。

[参 考 文 献]

[1]刘义,赵炬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的现状调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2]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J].华中科技大学,2010

[3]欧阳康.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性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2

[4]高瑛,徐莹.西方批判性思维研究:回顾与反思[J].外语学刊,2014(5)

[5]田莉莉.近十年来国内批判性思维研究及其教学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2015

[6]黄朝阳.批判性思维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J].现代大学教育,2013(2)

[7]杨武金.逻辑和批判性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10

关键词:对话;小学数学;高年级;作用 

小学数学高年级与低年级数学教学不同,在这个阶段学生对数学已经形成初步的认识,并具备一定的基础。由于教学内容难度的增加,很多学生数学落差已经逐步呈现出来,使得后进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都在减少,这种情况的存在对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会形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对话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教学中具有把脉、诊断、开方三大功能,纵观小学高年级全过程对话教学模式,可以发现这三个方面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是实现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目标的必然趋势。 

■一、把脉——了解学习程度,发现学习问题 

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才能找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明确学生的数学水平,从而为制定更加合理的数学教学计划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就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这对教师安排学习任务、逐步提升教学水平具有极为有利的影响作用。 

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由教师引导学生对第一个例题进行分析,学生已经形成初步的解题思路,这时再由学生自主解决另一个例题“某工厂需要制造一批零件,由于技术的创新,制造这种零件的时间已经由8分钟减少到3分钟,求原来制造时间下制造150个零件,现在同样时间可以制造多少个零件”。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全面了解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索问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师:解决“某工厂需要制造一批零件,由于技术的创新,制造这种零件的时间已经由8分钟减少到3分钟,求原来制造时间下制造150个零件,现在同样时间可以制造多少个零件。”这个问题需要注意的点是什么? 

生:问题中“制造这种零件的时间已经由8分钟减少到3分钟”说明在不同时间下制造零件的个数相同,即原来8分钟可以制造零件个数150个,等同于现在3分钟可以制造150个零件,那么问题中“同样时间可以制造多少个零件”就可以先计算出现在3分钟时间下可以制造150个零件,1分钟制造零件的个数:■=50,所以,同样时间,即8分钟时间可以制造零件的个数为:8×50=400个零件。 

师:如果仓库中有100吨货物,运走10吨,那么仓库中剩余货物为90吨,运走20吨,剩下货物则为80吨,以此类推,在这个例题中是否存在等量关系,等量关系的量又分别是什么呢? 

这个例题与一般正反比例案例不同,它将多个数量进行融合,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促使学生通过正反比例的内涵探索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生:将这个题进行反向思考,即由剩余货物吨数与运走货物吨数的和得到货物总吨数,通过计算发现货物总吨数始终不变,所以,数量之间具备等量关系,而等量关系的对象就是运走货物吨数和剩余货物吨数与总吨数。 

由此可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就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弥补学生知识的漏洞,纠正学生对知识的错误理解,由此可以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学知识。 

■二、诊断——合理开展对话,展现思维过程 

将“对话”合理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设疑和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迅速将注意力集中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紧跟教师的节奏,思考和回答问题,充分激发出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由师生间的对话使课堂教学达到一个新的高潮,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这对调动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进行正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查阅相关资料,依据本单元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设计相应的课件,并适当应用“对话”实施教学: 

师:吃西瓜的时候,西瓜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生:西瓜会越来越少。 

师:向一个空杯子里面注入水,随着杯子里面水的高度增加,水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生:杯子中水的高度不断增加,水也会越来越多。 

这些案例都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对话结束之后,引入本单元主题“正比例与反比例”,并揭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内涵。 

师:吃西瓜的时候,西瓜越来越少,它们之间的关系属于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生:反比例。 

师:随着杯子中水的高度不断上升,水量与高度之间的关系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生:正比例。 

师: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生:由“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基本概念可以知道,两种具有关联性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且两种量相对应的比值(商)一定,就是正比例的量,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反之,两种具有关联性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且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就是反比例的量,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叫做反比例关系。 

师:有没有同学可以列举出生活中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案例? 

生:乒乓球降价导致乒乓球拍的需求量大增。 

教师的提问将学生引入深入思考中,通过梳理关系发现,可以将这个问题案例进行变式“市场降价导致乒乓球降价,又因为乒乓球与乒乓球拍是配套使用的,所以,乒乓球与乒乓球拍属于反比例关系”。 在素质教育全面展开的背景下,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话”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展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有利的依据,同时也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开方——教师适时帮学,学生自主分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掌握基本教学的情况下,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障碍,促使学生真正融入数学探究活动中,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 

在进行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的时候,在教学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教师提出了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现象,从而引发出本章主题,激发出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再将重点教学知识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分析课件中给出的案例“有一个晒盐场可以将450千克的海水晒成15千克盐,那么120吨海水可以晒多少盐呢?”教学案例充分实现了教学内容的融合和应用,将正反比例知识融会于应用题中,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学生已经对“正比例和反比例”已经形成初步的认识,知道数量之间的关系,故这个时候再进行案例分析,就需要教师充分展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对例题进行分析和探索,在学生完成对例题的基本分析之后,由教师带领学生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 

师:在这个例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生:千克与吨的单位换算,将120吨换为120000千克。 

师:他们之间的等量关系是什么呢? 

生:首先,设120吨海水可以晒x千克盐;然后由于450千克的海水晒成15千克盐与120吨海水可以晒x千克盐之间是相等的关系,故就可以列出方程:■=■,最终解得x的结果为4000千克,即120吨海水可以晒4000千克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