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最多的行星十篇

时间:2023-04-05 18:35:21

卫星最多的行星

卫星最多的行星篇1

2010年,各国计划发射38颗通信卫星,预备发射8~20颗,约占发射总量的四分之一。如果这些通信卫星都能如期发射,约占发射总量的三分之一。2010年注定是一个通信卫星发射的丰收年。在众多通信卫星中,将增添几颗耀眼的新星,其中就有美国“回声星-14”、“国际通信卫星-17”、俄罗斯“彩虹”军事通信卫星等通信卫星。

俄罗斯“彩虹”军事通信卫星属于俄军最新进的通信卫星。第一颗“彩虹-1”卫星于2007年12月9日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LC-81/24发射台升空,运行在近地点35784.7千米,远地点35802.8千米,轨道倾角0.0 °,卫星周期1436.1分钟,半长轴42164.7千米。美国北美防空司令部将“彩虹-1”编号为32373。“彩虹-2”比“彩虹-1”更先进,采用“MSS-2500-GSO”卫星平台,重2.3吨,具有最先进的多功能转发器 ,以确保山区、冰原、移动基站的通信。1月28日,“彩虹-2”发射,格林尼治标准时间28日上午9点19分送入静止轨道。美国北美防空司令部将“彩虹-2”编号为36358。

美国XM卫星广播控股公司的“XM-5”通信卫星,由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建造。卫星重6吨,采用劳拉“LS-1300”卫星平台,“R-4D”姿控发动机,“4SPT-100”离子推进器,设计寿命15年。2010年6月,“XM-5”通信卫星将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搭乘“质子-M”运载火箭升空。

美国空军的”先进极高频”(AEHF)军事通信卫星终于要露出真面目了。“先进极高频”卫星用于替代“军事星”通信系统。3颗卫星组成星座,给战区指挥官提供高安全性的、抗干扰的、不易截获的、不易探测到的通信服务,确保无缝通信。一颗“先进极高频”卫星超过整个“军事星”星座的通信能力,而且更强大。

“先进极高频”有 2个超高频相控阵下行天线,1个相控阵上行天线,2个移动天线,2个上行/下行调零天线,6个上行/下行万向碟形天线,1个上行/下行广角天线。卫星重量为6577千克,有50多个信道, 数据率8兆比/秒,通信能力375兆比/秒,设计寿命为10年。卫星覆盖范围为南北纬65度间,总通信能力比“军事星”大10倍,数据传输速率高6倍。

“先进极高频”卫星新一代军事通信卫星,由美国洛克西德・马丁公司为主承包商、系统集成商。美国诺格公司、英国宇航系统公司、美国泰坦公司、宇航推进系统公司也参与研发。

2006年1月,美国移动卫星公司(MSV)委托波音公司研制3颗“SkyTerra”移动通信卫星。“SkyTerra”卫星采用最先进的卫星与蜂窝技术,将覆盖加拿大、美国,包括阿拉斯加、夏威夷、波多黎各、维尔京群岛、墨西哥和加勒比海盆地。“SkyTerra-1”将于2010年6月发射。它将成为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移动通信卫星。

卫星最多的行星篇2

今天,太阳又想到了一个新花样:比一比谁更威风!

行星都很高兴,大家都打算各显神通,争做太阳系最威风的行星。

地球第一个跳出来,骄傲地说:“比谁最威风吗?那还不容易!我就是最威风的啊!”

“给个理由先!”水星和金星都不服气,异口同声地说。

“我有卫兵!”地球得意地指着身后的月球说,“月球就是我的卫兵。”

月亮最怕地球生气把自己扔进黑洞洞的宇宙黑洞里,于是赶紧说:“是啊是啊,我就是主人的卫兵,我的主人是最威风的!”

金星和水星都在想:对啊,人家地球真的有一颗卫星呢!他们再看看自己一副孤家寡人的样子,只好认输:“好吧,好吧,就算地球是最威风的吧!”

“不行,我不同意!我也有卫兵!我的卫兵更多!”说话的是海王星。别看他离得最远,消息还挺灵通的。这不,他带着自己的卫星匆匆赶来了。

月球看看海王星身边环绕的13颗有名儿的卫星,吓得赶紧躲到了地球背后。地球想了想,自己的威风的确比不上海王星,也就不吱声了。

海王星以为没有谁比自己更威风了,于是笑嘻嘻地带着自己的卫兵跳起舞来。

“哈哈,海王星,你高兴得太早了!”金星忽然叫起来。

大家顺着金星的目光看去,只见天王星带着29颗卫星前呼后拥地飞来了。

海王星不得不服输:“天王星的卫兵比我还多,我甘拜下风!”

天王星得意洋洋地问大家:“你们说,我是不是最威风的呢?”

大家把目光集中到太阳身上,齐声问:“太阳老祖,天王星是咱们太阳系最威风的,对吧?”

太阳微笑着说:“真正威风的还没有来噢!”

“我们来了!”随着响亮的喊声,土星和木星带着各自的卫队姗姗而来。他们的阵势,吓得在场的行星和他们的卫星都不敢吱声了。

太阳捋了捋胡子,说:“木星的卫队有63颗卫星,土星的卫队有52颗卫星。据说,他们还有一些小卫星没带来呢!”

大家仔细数数后,发现太阳说的一点也不错。

太阳下结论说:“木星和土星都很威风,而太阳系中最威风的行星非木星莫属了。”

大家对这个结论口服心服。

知识小贴士

卫星最多的行星篇3

天眼越来越好

遥感卫星也叫对地观测卫星,有光学成像卫星和雷达成像卫星2种,前者携带可见光、红外和多光谱等遥感器,最大优点是分辨率高;后者携带合成孔径雷达等遥感器,最大优点是可以全天候工作。

众所周知,评估遥感卫星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分辨率,它包括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等,其中空间分辨率最令人关注,其指标对卫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具有重要影响。空间分辨率一词来源于光学,是指2个点光源彼此接近到恰能被分辨出的最小距离,能显示遥感卫星分辨目标的能力。具体说来,它是指能从遥感卫星照片上辨别地面目标的最小尺寸,例如,如果某遥感卫星能够辨别的最小目标为2米,则这种遥感卫星的分辨率就是2米。

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人类对遥感卫星的空间分辨率要求越来越高,所以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发射数量和研制国家正日益增多。近年来,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发射数量已占遥感卫星发射总数的约41%,而且其占有比例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因此可以认为,人类对地观测已进入高分卫星时代。这些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已广泛用于精确制图、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地理信息服务等领域,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性资源。

对于采用光学成像的遥感卫星来讲,其运行轨道越高,分辨率就越低,所以,高分辨率遥感卫星通常运行在近地轨道,有时甚至采用临时性降低轨道高度的方法来取得短期的更高分辨率的图像,以满足特殊需要。另外,星载相机的焦距越大,分辨率越高。

对于采用雷达成像的遥感卫星来讲,可工作在略高的轨道上,但这就需要雷达成像卫星自身能提供足够高功率的雷达信号。提高其分辨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采用短波长;二是增加天线口径。为此,可以提高雷达波的频率,缩短其波长,但当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大气对雷达波的衰减和吸收特性就会表现得非常明显,从而影响雷达的正常工作;同样,雷达的天线口径也不可能无限增加,因为加大雷达口径不仅会增加工艺难度和成本,而且对发射卫星的运载器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提出了合成孔径雷达的概念。合成孔径雷达是利用雷达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来把尺寸较小的真实天线孔径用数据处理的方法合成一较大的等效天线孔径的雷达。

军用领跑高分

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在军用和民用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从原理上讲,军用遥感卫星与民用遥感卫星大同小异,主要差别是在使用的谱段和对地面分辨率的要求不同。军用遥感卫星主要在可见光或近红外谱段成像,分辨率优于1米,因此,军用遥感卫星大部分都是高分辨率卫星,只有少数用于普查的军用遥感卫星因运行轨道较高,以便提高时间分辨率,但空间分辨率会稍低;民用遥感卫星主要在多光谱成像,以便识别地面各种特征,其分辨率有高有低。

在军用高分辨率光学成像遥感卫星方面,美国锁眼12号卫星最牛,它采用了大面阵探测器、大型反射望远镜系统、数字成像系统、自适应光学成像技术、实时图像传输技术等,镜头口径3米,焦距27米,分辨率达0.1米。法国太阳神2号A、2号B卫星分辨率达0.5米,其军民两用光学成像遥感卫星“昴宿星”的分辨率为0.7米。以色列最先进的地平线9号小型:光学成像遥感卫星分辨率为0.5米。日本现役的第二代光学成像“情报收集卫星”分辨率为0.6米。

在军用高分辨率雷达成像遥感卫星方面,美国“长曲棍球”卫星是老大,分辨率达0.3米,其设计特点是装有巨大的合成孔径雷达天线和巨大的太阳能电池帆板,卫星装载的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能以多种波束模式对地面目标成像,使“长曲棍球”不仅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还可以发现伪装的武器和识别假目标,甚至能穿透干燥的地表,发现藏在地下一定深度的设施,并对活动目标有一定跟踪能力。德国有军用卫星

“合成孔径雷达·放大镜”,意大利有军民两用卫星“宇宙一地中海”,前者分辨率为0.5米,后者为1米。日本现役的第二代雷达成像“情报收集卫星”分辨率为1米。以色列的“技术合成孔径雷达”设计寿命为4年,质量只有300千克,其中所载的合成孔径雷达重约100千克,分辨率为1米。印度军民两用的雷达成像卫星1号是自制的,其雷达成像卫星2号由以色列研制,分辨率为1米。

今后,军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发展趋势更多地使用雷达成像卫星,并通过采用平板相控制雷达天线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其分辨率,采用新的分布式星座来缩短卫星的重访周期;光学成像卫星在获得高地面分辨率的同时,将继续扩大视场宽度,以提高卫星的时间分辨率;组建可实现全球覆盖的小型卫星星座,实施对任何目标的实时或近实时的侦察;发展星载超光谱遥感器,进一步扩展成像侦察范围,增加对隐蔽和伪装目标的识别能力;开发新型战术成像侦察技术,提高侦察技术的传送能力,实现军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从战略应用向战术应用扩展;发展小型、低成本和可应急发射的军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它也可军民两用;建造军用和民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混编星座,以提高对地观测的效率;研制同时载有光学成像和合成孔径雷达成像2种遥感器的军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

多国角逐民星

一般来讲,分辨率约2米的民用遥感卫星可称为民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美国、德国、印度、以色列和俄罗斯等国都在积极发展民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美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大多是小型商用卫星,有多个型号:“艾科诺斯”2号卫星的分辨率为0.82米,幅宽11.3千米;“快鸟”2号卫星的分辨率为0.61米,幅宽16.5千米;“地球之眼”1号卫星的分辨率为0.41米,幅宽15.2千米;“世界观测”2号卫星的分辨率为0.46米,幅宽16.4千米。它们也可以用于军事。

2012年9月9日,法国首颗第4代“斯波特”——“斯波特”6号入轨,它是光学成像卫星,具有质量轻、寿命长、分辨率高的优点。其分辨率为2.5米,幅宽60千米,并能同轨立体成像。该卫星运行在694千米高的太阳同步轨道,质量只有800千克,设计寿命达10年。该卫星上有两台高分辨率相机,每天成像范围250万平方千米。虽然其分辨率和幅宽与第3代“斯波特”一样,但更加敏捷,能执行快速反应任务,每天上传6个任务计划,获取无云图像。它们与2颗已上天的法国“昴宿星”形成互补,满足多样化任务需求,保持系统的宽覆盖能力和图像数据的连续性,因为“昴宿星”虽然分辨率达0.7米,但幅宽只有20千米。

德国“陆地合成孔径雷达-X”是民用和商用高分辨率雷达成像卫星,也是世界首个高精度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系统,分辨率优于1米,现广泛用于农林管理、地质调查、海事监测等。

印度现有制图卫星1号、2号、2号A、2号B共4颗高分辨率卫星,其最高分辨率为1米。印度正在研制的制图卫星3号卫星的分辨率将达0.3米。

以色列地球资源观测系统一B卫星运行在距离地面540千米高的太阳同步轨道上,观测周期为4天,分辨率为约0.7米,设计寿命6年。其上的遥感器也是1台全色CCD相机,其每行像元数为20000,量化等级为8比特~10比特。星上相机的观测角变化范围为±45°,这是靠平台侧摆来实现的。由于相机观测角变化范围较大,故它有能力获得较多的立体像对。

俄罗斯新一代民用高分辨率光学成像卫星——“资源”-DK的分辨率为1米,其正在研制的“资源”-P卫星的分辨率为0.4米。

2012年,韩国阿里郎3号多用途卫星升空。它载有光学相机,能够拍摄0.7米高分辨率照片,运行在685千米高的轨道。2013年,韩国将发射1米分辨率的雷达卫星。

中国成为后起之秀

近年,我国也在积极研制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例如,2012年4月18日,我国首颗民用宽幅带、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卫星——资源一号O2C星正式在轨交付给国土资源部;2012年7月30日,我国首颗高精度民用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正式投入使用;2012年9月29日,我国为委内瑞拉研制的委内瑞拉遥感卫星1号上天,这是我国首次向国际用户提供遥感卫星整星出口和在轨交付服务。

2012年投入使用的资源一号O2C星的发射质量约2056千克,设计寿命3年。它装有2台分辨率为2.36米的全色分辨率相机,1台分辨率为5米/10米的全色/多光谱相机,可采用2台全色高分辨率相机拼接的方式提供了54千米的成像幅宽,最大限度提升了高分辨率数据的观测幅宽。在轨测试表明,该卫星所拍图像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数据质量满足1:2.5万~1:10万国土资源调查监测精度要求;最小监测图斑面积达到0.2亩,满足经济发达地区、重点关注区域资源现状高分辨率调查监测要求;融合影像的属性精度、面积精度、最小监测图斑等指标与常规使用的法国“斯波特”5号、德国“快眼”数据接近。

2012年投人使用的资源三号卫星质量约2650千克,运行在高度约500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具有立体测图功能、测国精度高、影像数据量大、处理速度快等特点。它是我国首颗高精度民用立体测绘卫星,装载了一组分辨率为2.1米(正视)和3.5米(前后视)的三线阵立体测绘相机,以及1台空间分辨率为5.8米的多光谱相机,幅宽约50千米,可提供3.5米分辨率立体影像,2.1米全色/5.8米多光谱平面影像。该卫星集测绘和资源调查功能于一体,影像数据覆盖全球逾4.578×108千米,其中覆盖中国领土9.3242×108千米,使我国的测绘方式由大地测绘、航空测绘提升为航天测绘,使我国地图的更新率由过去的平均5年提升为60天。它第一次使我国卫星遥感图像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第一次实现我国低轨遥感卫星5年设计寿命,大大提升了我国对地观测卫星的应用效益。

2012年9月29日发射委内瑞拉遥感卫星1号采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的CAST-2000卫星平台,装有2台全色/多光谱相机和2台宽幅多光谱相机,其中2台全色/多光谱相机在639千米高的分辨率为2.5米(全色)/10米(多光谱),幅宽为57千米;2台宽幅多光谱相机在639千米高的分辨率达到16米,组合幅宽为369千米,在轨寿命5年。该星具有±35°的快速侧摆机动能力,可保证全色,多光谱相机在4天内对全球任意目标实现重访,宽幅多光谱相机可在3天内实现对全球任意目标重访。它们成像清晰、图像层次丰富。据悉,其全色/多光谱相机是高性能光学小相机,在成像谱段数量、覆盖宽度、动态范围、轻小型化等指标方面,超过了国内外同类型的遥感相机,居国际先进水平。该卫星主要用于委内瑞拉国土资源普查、环境保护、灾害检测和管理、农作物估产和城市规划等。

卫星最多的行星篇4

关键词 卫星电视;安装;维护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5-0072-01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普及卫星电视技术,数字信号取代模拟信号成为电视信号传输的主流,数字卫星电视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中,电视成节目的编辑制作后,由地面基站将数字信号传输给地球同步卫星,再经过地球同步卫星的辐射作用扩大电视信号的覆盖范围,保证卫星电视信号可以覆盖我国大部分地区。卫星天线是接收数字卫星信号的硬件基础,卫星天线的制作成本低,目前,在我国的部分偏远山区仍然允许个人安装卫星天线。

常见的卫星天线形状酷似大锅,主体是一个金属的抛物面,卫星信号通过这个金属抛物面反射聚焦在馈源和高频头上,卫星天线可以将微弱的卫星信号收集整理,然后传送给解码器。数字卫星电视背后是一套十分完整的电视信号发送、传输、接收和处理的系统,这套系统相当复杂,这里就不再赘述。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抛物面天线、馈源、高频头以及卫星信号解调器,抛物面接收卫星电视信号,将卫星电视信号反射交汇于一点,馈源将聚集于焦点的能量全部收集起来,高频头将馈源输送过来的信号进行降频放大处理,之后传送给卫星接收机,卫星信号经过卫星电视接收机解调,得到电视机可以识别的电视图像信号与伴音信号。

卫星电视技术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被大众所熟知,通讯卫星天线也伴随着卫星电视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升级。早期的天线卫星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天线、赋形无线到支持个人移动端的多波束成形大天线,目前,比较常用的卫星天线有一下几种:中心聚焦卫星天线(又称正焦天线)、模具冲压成形铁盘天线、组合型SNC卫星天线以及极轴链式天线,大多数的卫星都采用双栅、正交、单反馈的天线设计。卫星天线的安装与维护直接决定了广播电视节目的接收质量,设计合理、安装得当的卫星天线具有较高的信号增益,同时还屏蔽了其他方向的干扰信号。本文将系统的阐述卫星天线的安装要点以及维护常识,并对以往不合理的安装步骤加以改进。

1 查证安装地区的经纬度,选择合适的安装位置

卫星电视技术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就是卫星天线的安装工作,卫星天线安装之前我们必须确定的信息包括:卫星天线安装地区的经纬度、合理的安装地址等等。卫星电视技术的传输阶段需要使用地球同步卫星,同步卫星一般会沿着赤道绕地运转,因此,安装地区的经纬度会对卫星天线的安装角度有一定影响。我国位于地球北半球地区,纬度范围在3°51′N至53°33′N之间,为了更好的接收卫星信号,我们在安装卫星天线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天线的抛物面指向正南方。我国地缘辽阔,不同地区的经纬度各不相同,在安装卫星天线时需要根据该地区的经纬度合理调整,以我国哈尔滨地区为例,该地区的经度为125°E,纬度为45°N,承担该地区的地球同步通讯卫星主要包括是亚太五号以及中星九号,以亚太五号为例,如果哈尔滨地区安装卫星天线主要是为了接收亚太五号的信号,那么卫星天线在安装时应该尽量将抛物面正对着正南偏东13°左右的位置。

除此之外,卫星天线的安装还需要结合实际的地理环境,尽量避免外界因素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影响通常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这些影响却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例如:大风天气会导致天线风载过大,折断卫星天线;雷雨天气多的地区应该注意给天线安装避雷针,给天线、电缆、接头等做防水改进,以免因雷雨天线导致卫星天线无法正常使用。除了影响较为明显的天气因素,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些看似微小的风险,以沿海地区为例,盐雾以及霉菌的侵蚀短时间内看不出明显的影响,但长时间使用时,卫星天线的很多零部件属于金属材质,容易腐蚀生锈,因此,我们必须给卫星天线上漆,防止天线被腐蚀;不同的地区,影响因素也有很大的区别,比如一些海拔高的地区,普通材质的卫星天线容易因为强烈的太阳紫外线辐射而快速老化,我们可以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使用玻璃钢制品代替普通材质;针对一些极端天气多发的地区,可以加强天线的支撑结构,使用网状天线。

卫星天线的信号容易被实物遮蔽,我们在安装卫星天线时应该注意地点的选择,尽量选择开阔地带,并将天线放置在建筑或者山岭的最高点;卫星天线的信号容易被实物遮蔽,应当避免天线被树木、山丘等遮蔽,保证卫星天线接收更多的信号;如果不能去除障碍物的遮蔽,通常情况下可以使天线与障碍物的最高点的角度差至少保持3°。

2 对卫星天线进行初始化设置

卫星天线将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的信号收集放大后,传输给数字卫星信号接收机,接收机的初始化设置直接影响着电视的画面清晰度,数字卫星信号接收机中的技术参数有很多,比如本振频率、符号率、极化方式、下行频率等等,安装卫星天线时必须保证这些参数的准确设置,接收机中的任何一个错误都会导致数据错误。传统的卫星天线参数调整是十分繁琐的,卫星天线的每一个俯仰角度以及方位角度都需要反复计算,这样的安装调试过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成本,也增加了技术人员的安装难度,为了简化初始化设置过程,我们这里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调整方案:调试前,我们将数字电视卫星接收机和监视器摆放在卫星天线附近,可以方便我们根据显示效果调整卫星天线的初始数据;对卫星天线系统的线路进行检查,确保数字电视卫星接收机与其他硬件连接完整;进行参数的初始化设置,对卫星天线系统的参数进行初始化设置,保证接收机的参数与电视节目的数据相同。

下面我们以亚太6S卫星A波段的接收为例,该波段的电视节目有中央电视台4套、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等,下面我们结合实际参数进行设置:下行频率为4112.2MHz,宽带26MHz,选择MCPC进行载波,符号率19.85Mbaud的编码方式MPEGDVB20 22/。经过改良的初始化设置可以保证电视播放质量,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首先对卫星天线进行粗调,保证卫星天线已经固定在了正确的位置上,如果不清楚方位角和极化角的的具体数据,可以将极化角置于任意位置,现将卫星天线对准正东方,然后将天线的仰角从最小位置慢慢向70°方向调整(注意:调整的过程尽量缓慢,方便观察信号的强度),在调整过程中不断观察信号的强度,如果信号强度处于最高值,说明仰角已经处在最佳位置;然后可以开始调整方位角,如果数值没有增大的迹象,就将天线向东西方向调整一定角度,一般调整3°到4°即可对准。缓慢调整是为了保证给数字卫星接收机有足够的解调时间,当极化角和方位角正确时,机器会自动算出该转发器符号率;最后,重复以上步骤,对极化角和方位角进行精调,保证信号品质最佳。

3 制定维护方案,加强维护保养

在完成卫星天线的初始化设置与安装后,为了保证卫星天线系统可以长期正常运转,必须加强卫星天线的维修保养工作。由于卫星信号接收机通常在室内工作,接收机一般不会发生故障,但应该注意气温对机器的影响,尤其是气温较高时可能导致死机的问题。卫星天线调试完成后,在接收某些确定的电视信号时,卫星天线的方位角、俯仰角基本不动,但为了消除环境因素的影响,应该定期对天线进行微调,以便使卫星天线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雨雪天气对卫星天线的影响最大,有时会直接导致卫星天线损毁,所以,在天气比较恶劣的时候应该给天线加装防护装置,保证卫星天线的安全;除此之外,卫星天线的安装位置比较特殊,需要注意加装避雷针,防止雷击;卫星天线长期在室外工作,应该结合实际使用,定期刷漆维护,避免掉漆影响卫星天线接收信号的效果,对于一些活动部分也应该定期添加油,保障天线正常运行;如果卫星天线的馈源内出现液体或者异物,会导致卫星天线接收信号的能力变差,高频头与馈源一直处于露天环境,应当用密封圈加以密封;用于调整极化角与方位角的丝杆保护罩要保持完整,以确保更换其他电视信号时能灵活地调节。

4 结论

综上所述,卫星天线的安装维护工作是影响电视信号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果不能按照安装维护要求使用,很可能会导致卫星天线损毁,因此,只有严格遵守相关技术标准,做好卫星的安装维护工作,才能保证卫星天线的正常运转。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卫星电视技术也在快速升级,只有不断深入研究,开发新的技术,才能保证卫星电视行业与信息时代的同步。本文详细的研究分析了卫星天线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工作,对传统的卫星天线安装流程进行了改良设计,保证了卫星信号的稳定性,给广大的电视用户提供了安装维护的参考依据,希望通过本文的改良设计可以给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卫星电视信号。

参考文献

[1]王长红.卫星天线接收调试和维护的几大要点[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6:84-85.

[2]叶卫兵,赵云光.卫星电视接收天线的选择、调试及维护[J].西部广播电视,2006,4:41-43.

[3]翟微.卫星接收天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J].西部广播电视,2013,16:139,144.

卫星最多的行星篇5

“一箭多星”备受航天界青睐

纤云弄巧,银汉迢迢。人类送到太空的第一名“旅客”,当属苏联1957年10月4日发射升空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不甘落后的美国迅速发力,于1960年首次实现一枚火箭发射两颗卫星,开启一箭多星的航天新时代。

此后,人类围绕一枚火箭究竟可以同时发射多少颗卫星的较量一发而不可收。尝到了一箭多星发射“甜头”的美国于1961年成功实现“一箭3星”发射。随后,苏联也多次使用一枚火箭成功发射8颗卫星,一箭多星开始驶入数量井喷时代。2013年11月19日,美国轨道科学公司“弥诺陶洛斯”火箭创纪录地同时将29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仅仅两天之后,俄罗斯就使用一枚“第聂伯”运载火箭将32颗微型卫星送入太空。

除美俄两位航天界“大咖”外,欧洲航天局、日本和印度等也相继掌握了一箭多星发射技术。我国于1981年9月成功运用一枚“风暴一号”火箭实现“一箭3星”发射,一口气将一组3颗“实践”二号卫星送入地球轨道,成为第四个独立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随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逐步实现开展一箭多星发射任务的常态化运作。2013年,我国成功将“高分一号”对地观测卫星和其他3颗卫星分别送入不同轨道。2015年9月20日由长征6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一箭20星”,创造了当时的亚洲纪录,充分展现了我国在一箭多星发射领域的实力。

此次印度发射升空的104颗卫星,打破了由俄罗斯于2014年创下的“一箭37星”世界纪录,直接将一箭多星的“多”提升到数量上的“百”时代。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印度第一次试水一箭多星。怀揣航天大国梦想的印度于2007年实现“一箭4星”发射,并于2008年率先突破个位数纪录,实现“一箭10星”发射。2016年6月,印度将20颗卫星一箭送入太空轨道。

“天女散花”其实并不容易

在此之前,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枚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曾搭载4颗卫星实现固体运载火箭的一箭多星发射,标志着卫星发射进入数量大、时间短的“快递”时代。虽说一箭多星可充分“榨干”火箭的运载能力,为卫星发射服务提供多种选择模式,但并不意味着这种发射方式技术难度就低。要想实现太空“散花”,还真得下一番苦功夫。

目前,国际通用的一箭多星发射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单次多放”,即把几颗卫星一次送入一个相同或几乎相同的轨道上去。另一种则是“多次单放”,即分批分次释放卫星,把卫星“挨家挨户”地送到它们的太空“新住处”。要想实现第二种精确化投送,就需要运载火箭在达到某一预定轨道速度后择机释放第一颗卫星,之后继续飞行,在达到下一个预定轨道速度时继续释放,直到把每一颗卫星都释放到相应轨道上。这两类发射方式,实现难度上也是天壤之别。

“天女散花”实现的关键,就是如何解决“星箭分离”瞬间大量卫星释放时的碰撞问题。尤其是在火箭飞行的最后阶段,卫星如何按照预定设计程序从卫星“座舱”中顺利“出舱”且不能相互擦碰,@就必须为每一颗卫星量身定做最佳的飞行路线和最佳分离时刻,才能真正实现多颗卫星的“各行其道”。更何况,一枚火箭同时装载多颗卫星,会对火箭的结构角度和重心分布带来改变,每一颗卫星出舱瞬间如何保证火箭飞行稳定,避免卫星内部电子设备产生无线电干扰都是摆在技术人员面前的重要问题。从技术角度上讲,一枚火箭发射多种不同轨道的卫星难度更高、技术更复杂。

要想实现一箭多星发射,首先对运载火箭提出了较高要求。运载火箭必须“身强体壮”到可以把数颗卫星送入轨道。同时,为了将多颗卫星分别送入不同参数的太空轨道,通常还要为他们量身定制专门的卫星分配器。我国在完成“一箭20星”发射任务中,就将20颗卫星分成3层像金字塔般排列,并采用了主星抱子星的装配方式。此外,卫星平台与载荷的微小型化和标准化也是一箭多星发射的核心技术之一。尤其是在微小型卫星搭载任务中,主载荷完成布置后,留给微小型卫星的空间和重量非常有限,如何充分利用一箭多星剩余的发射能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小马拉大车”成就飞天梦想

此次印度发射升空的104颗卫星中,有88颗卫星来自美国的一家地球图像公司。而这88颗昵称为“鸽子”的卫星互为“孪生兄弟”,每颗仅重5千克。目前,随着卫星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重量在1吨乃至500千克以下“身材瘦小”的卫星,甚至小于100千克的卫星也屡见不鲜。对于这些小型载荷、单独发射成本过高、能有效分摊发射成本的一箭多星扫清了微小卫星应用的最后一道障碍。

卫星最多的行星篇6

1961年6月29日,美国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第一次利用“雷神-DM21艾布尔星”运载火箭多星发射,将3颗卫星送入太空,但2颗卫星未能分离,属于部分成功。

1962年1月29日,美国宇航局第一次利用“雷神-DM21 艾布尔星”运载火箭发射“低频跨电离层”卫星等5颗卫星。由于程序故障,发射失败。

1962年12月13日,美国空军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雷神-DM21 阿金纳-D”运载火箭,计划将“罂粟”电子侦察卫星等5颗卫星送入太空。因为上面级“阿金纳-D”在预先设定时间未能关闭,未能重燃等,发射部分成功。

1962年12月17日,美国空军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宇宙神-LV3 阿金纳-B”运载火箭,计划将1颗2吨重的“军事防御警报系统”军事卫星送上3600千米,倾角87.42的轨道;2颗“环境研究”卫星送入太空。火箭升空80秒后偏离了轨道,发射失败。

1963年5月9日,美国空军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宇宙神-LV3 阿金纳-B”运载火箭,终于将“军事防御警报系统”等5颗军事卫星发射成功。从此,美国开始进入胜多败少的多星发射进程。

1965年3月9日,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的4颗“罂粟”电子侦察卫星和“电子与大地测距”卫星等共8颗卫星,在范登堡空军基地搭乘“雷神-DM21 阿金纳-D”运载火箭升空。美国第一次1弹8星发射成功。

1960年代,美国飞歌公司、福特公司为美国国防部、美国空军研制了34颗第一代“国防-1”通信卫星。卫星直径86厘米,质量45千克,属自旋稳定,26边的多边形,表面覆盖太阳能电池板。卫星有没有电池,也没有姿态控制系统。“国防-1”通信卫星在越南战争中传送侦察照片和其他数据。

1966年6月16日,美国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大力神-3C”火箭,携带6颗第一代“国防-1”通信卫星和1颗重力梯度试验卫星升空,部署在33000千米,轨道倾角 1.2°的运行轨道。1966年8月26日,当发射6颗“国防-1”通信卫星和1颗重力梯度试验卫星时遭遇失败。1967年1月8日,美国空军发射8颗 “国防-1”通信卫星,成功部署;7月1日,发射4颗“国防-1”通信卫星,也成功。1968年6月13日,美国空军又发射8颗“国防-1”通信卫星,部署成功。美国空军4次多星发射,将27颗“国防-1”卫星送入轨道,显示了多星发射、快速部署的优势。

1967年5月31日,美国空军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雷神-DM21 阿金纳-D”火箭,1箭9星升空,第一次将4颗“罂粟”电子侦察卫星和5颗雷达校准卫星等军事卫星。美国1箭9星,第一次就发射成功。

1968年8月16日,在范登堡空军基地,美国空军太空试验计划的12颗小卫星搭乘“大力神-SLV3 布尔纳-2”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由于火箭整流罩崩塌,美国首次1弹12星发射失败。

1969年9月30日,美国空军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4颗“罂粟”电子侦察卫星和6颗“空间目标识别校准”等军事实验卫星,分别部署到700~1000千米的轨道。美国第一次1箭10星发射成功。

随着运载火箭技术提高,美国开始追求大质量多星发射。1970年代初,美国空军研制成功“锁眼-9”照相侦察卫星,质量11.4吨,成为当时最重、最先进的光学侦察卫星。“锁眼-9”由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发卫星平台,珀金·埃尔默公司研制摄像机。1973年11月10日,美国空军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大力神-3D”运载火箭,将第7颗“锁眼-9”卫星和2颗“雪貂”电子侦察卫星分别部署到轨道。这是美国第一次多星重型发射,3年内又进行3次同样的多星发射。

1990年代初,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授权美国防御系统公司研制了一种微卫星,又名小通信卫星。它呈12面体,10×48厘米,体重22千克。微卫星的目的是评估低地球轨道的全球通信,计划运行在高度719千米,倾角82°的轨道上。

1991年7月17日,美国空军一架波音“B-52”轰炸机改装的“NB-52”运输机从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起飞。在高空,美国宇航局的“NB-52”发射机发射“飞马座-HAPS”运载火箭,计划将7颗微通信卫星送入太空。然而,一级火箭分离故障,7颗微卫星进入低于预期的轨道。地面控制人员不能与卫星联系。微卫星们似乎迷路了,进入近地点356千米,远地点454千米,倾角82°的低轨道。发射9小时后,美国空军主控制站通过遥测,指挥第4级火箭(HAPS)制导系统补偿分离故障和修改轨迹。随后,美国空军通过验证,所有7颗卫星都入轨成功。

这是美国第2次空中发射卫星,第一次在空中发射1箭7星。这次空中发射属于部分成功,但创造了7颗卫星定位成功的奇迹。1997年12月23日、1998年8月2日和9月23日,美国空军在沃洛普斯岛又进行了3次1箭8星空中发射;1999年12月4日,1次1箭7星空中发射等。

1996年5月12日,美国空军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一枚“大力神-4A”运载火箭。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的6个有效载荷分别代号为“USA-119”~“USA-124”:1颗“卫星发射分配器通信”通信卫星,3颗“命运三女神”海洋监视卫星,2颗“空间物理系绳”卫星部署到5个不同轨道。

美国“铱星”卫星公司的“铱星”是第一代低轨道通信卫星系统,也是美国第一个多星发射,快速部署的卫星系统。“铱星”卫星公司在美国空军范登堡空军基地、苏联拜科努尔航天中心、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俄罗斯普列谢茨克航天中心成组多星发射“铱星”卫星。1997年5月5日~2002年6月2日,美国“铱星”卫星公司共计95颗“铱星”卫星发射部署,无一失败。除了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6次,俄罗斯1次双星发射外,其他全部都是1箭5星,1箭7星发射。

美国全球星卫星通信公司的“全球星”也采用多星发射,快速部署。1998年2月14日~2007年5月29日,第一代“全球星”卫星4颗卫星一组,共计发射72颗,其中60颗发射成功。俄罗斯帮助发射的1箭12星失败,原因不明。

2000年1月26日,美国空军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人牛怪-1”运载火箭,首次将美国空军学院的11颗卫星发射成功。这是美国第一次1箭11星发射成功。“人牛怪-1”运载火箭改装自“民兵-2”洲际导弹,利用联氨辅助推进系统提高火箭性能和轨道入轨精度。2006年4月15日,“人牛怪-1”运载火箭又将台湾研制的6颗地球观测卫星和美国宇航局的1颗实验通信卫星送入太空。

2007年3月9日,美国宇航局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宇宙神-5 401”运载火箭,1箭6星将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2颗分别重700千克、24千克的自动空间运输机器人操作卫星送入450千米 ,倾角 38°的轨道;将美国空军太空试验计划的2颗各154千克的技术卫星送560千米 ,倾角 35.4°轨道;将美国海军学院、美国空军学院的2颗军事实验卫星送入轨道。这是“宇宙神-5 401”运载火箭首次多星发射。

美国私营的航天公司也积极参与多星发射。2008年8月2日,美国太空探索公司在马绍尔群岛夸贾林环礁欧姆雷克岛首次发射“猎鹰-1”号运载火箭,计划将美国空间开发公司、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美国空间服务公司共4颗卫星发射入轨,但失败。美国空间服务公司的“空间殡葬-7”号太空葬礼的有效载荷坠入太平洋。

2010年11月20日,美国轨道科学公司在科迪亚克岛发射“人牛怪-4 HAPS”运载火箭,共将10颗卫星发射升空。这是“人牛怪-4 HAPS”火箭首次发射。10颗卫星包括:美国国防部代号“USA-217”号,美国空军的“太空试验计划-2”小技术卫星;美国国防部代号“USA-222”、“USA-228”号,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研制的2颗对接试验技术卫星;美国国防部代号“USA-221”号,美国空军学院的1颗实验卫星;美国国防部代号“USA-220”号,由位于阿拉巴马州亨茨维尔的布劳恩空间创新中心和美国宇航局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研制的技术卫星;美国国防部代号“USA-218”号,美国密歇根大学研制的“无线电极光探险家”号3U立方体电离层研究卫星;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1颗3U立方体生命科学卫星;2颗演示火箭发射能力,有效载荷送入不同轨道的火箭评价卫星,测试了新型辅助肼推进系统(HAPS)。这是私营航天公司首次1箭10星的多星发射成功,也是美国国防部代号的卫星首次由私营航天公司发射。

2010年12月8日,美国太空探索公司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猎鹰-9 v1.0”号运载火箭,将“龙-C1”号飞船和8颗卫星发射进入太空。这次1箭9星发射包括:美国太空探索公司的“龙-C1”号飞船;美国陆军的“太空导弹防御指挥作战微卫星-1”通信卫星;美国国家侦察局海军空间中心的2颗立方体实验卫星;美国诺斯洛普公司与南加州大学合作的1颗3U立方体技术卫星。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1943年成立。它以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而闻名于世。这次,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4颗1.5U立方体技术卫星,命名为“英仙座-1” ~“英仙座-4”。“英仙座”快速反应卫星的目标是开发快速反应卫星的能力,适应许多不同的任务类型。

美国太空探索公司的“猎鹰-9 v1.0”火箭的低轨道运载能力为9900千克。2010年6月10日,美国太空探索公司进行了“龙”号飞船首次试验飞行。12月8日再次发射。4小时后,“龙-C1”号飞船返回舱成功溅落墨西哥的西海岸;8颗卫星也准确入轨定位。这是私营航天公司首次飞船与卫星混合发射的多星发射。

2011年10月28日,美国空军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德尔塔-7920-10C”运载火箭,发射7颗卫星。美国宇航局、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1颗2540千克的气象卫星,美国密歇根大学的1颗电离层研究卫星,美国空间动力学实验室的2颗1.5U立方体电离层研究卫星,奥本大学的1颗立方体技术卫星,美国密歇根大学空间系统制造实验室的1颗立方体技术卫星,美国蒙大纳州空间格兰特财团的1颗立方体磁层研究卫星。“德尔塔-7920-10C”运载火箭低轨道运载能力为4844千克,12次1箭5星发射“铱星”卫星,每次成功。这次1箭7星,尚属第一次。

2012年9月13日,美国空军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宇宙神-5 401”火箭,共将14颗卫星发射入轨。14颗卫星包括:美国海军的2颗“白云-3”海洋监视卫星,美国南加州大学的1颗“伊尼亚”立方体卫星,美国国防部空间导弹防御司令部的2颗纳米试验通信卫星,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凝视-A”立方体纳米天文卫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帝国理工学院、韩国庆熙大学、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离子、中性、电子、磁场-1”纳米卫星,科罗拉多大学的“科罗拉多学生空间天气实验”纳米天文卫星,肯塔基州摩海德大学的“宇宙X射线背景”纳米天文卫星,美国航空公司的3颗“航空公司-4”立方体卫星,加州理工大学的“加州理工大学-5”纳米卫星,美国海军研究生院的运营独特的技术卫星。这次发射让美国赢得与俄罗斯并列最多多星发射数量的世界航天纪录。

2013年4月21日,美国轨道科学公司在沃洛普斯岛导弹基地首次发射“天蝎座-110”运载火箭。美国轨道科学公司首艘“天鹅座”号试验货运飞船发射成功。“天蝎座-110” 火箭同时携带了4颗卫星:Cosmogia 公司的“鸽子-1”立方体技术卫星,美国宇航局阿姆斯研究中心的3颗“手机星”立方体卫星。

苏俄多星发射纪录

1964年8月18日,苏联在拜科努尔洲际导弹基地发射“宇宙-1”运载火箭,首次将3颗70千克重的“箭-1”军事通信卫星成功升空。10月23日,第2次发射3颗“箭-1”卫星却失败。

1965年7月16日,苏联在拜科努尔洲际导弹基地发射“宇宙-1”运载火箭,首次将5颗“箭-1”号军事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5日,在普列谢茨克洲际导弹基地,苏联国防部的8颗“箭-1M”军事通信卫星搭乘“宇宙-3M”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质量40千克的卫星分别运行在高1500千米,倾角70°的轨道。这是苏联首次发射1箭8星,并成功。到1992年6月3日,苏俄在普列谢茨克共进行了46次1箭8星发射,仅1982年11月24日一次失败,共将360颗“箭-1M”号军事通信卫星送入轨道。这是一个震撼的多星发射世界纪录。

从1985年1月15日~2012年7月8日,苏俄在普列谢茨克航天中心利用“旋风-3”号、“宇宙-3M”号、“呼啸”号运载火箭共发射143颗“箭-3”号军事通信卫星和“信使”号通信、中继通信卫星等其他军事卫星,其中1箭6星发射24次,4星发射2次,3星发射2次,双星发射2次。

1998年9月9日,俄罗斯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首次为美国全球星卫星通信公司发射1箭12颗“全球星”卫星。这次“天顶-2”运载火箭发射失败,创造多星发射损失卫星最多的世界纪录。2010年10月19日~2013年2月6日,俄罗斯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4次发射“联盟-2”号运载火箭,以1箭6星方式将24颗第二代“全球星”卫星发射入轨,无一失败。

1998年7月7日,俄罗斯海军北方舰队的一艘代号为K-407的“诺沃莫斯科斯克”号战略核潜艇,北约代号“三角洲-IV”级核潜艇在巴伦支海游弋。“诺沃莫斯科斯克”号发射一枚“静海-1”号运载火箭,将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2颗“数据中继”技术卫星,俄罗斯的1颗“静海-1”技术卫星发射进入300多千米的轨道。“静海-1”运载火箭是由“R-29RM”弹道导弹,北约称为“SS-N-23”弹道导弹改装而来。“R-29”弹道导弹曾改装为4种“静海”号运载火箭,可进行地面、地下井、空中和海下发射。这是俄罗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潜艇发射卫星,第一次潜艇多星发射卫星。

2003年6月30日,俄罗斯普列谢茨克航天中心发射一枚“呼啸-KM”号运载火箭,将俄罗斯、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丹麦、美国和日本的9颗小卫星、微卫星、纳米卫星和立方体卫星送入各自轨道。自此,俄罗斯开始大规模商业发射和多星发射。2003年9月27日,一枚“宇宙-3M”号运载火箭从普列谢茨克航天中心升空,搭载韩国、土耳其、尼日利亚、英国、俄罗斯、德国共7颗卫星,成功发射。

俄罗斯“宇宙-3M”号运载火箭成为多星发射的主力。自1967年5月15日首发,到2010年4月27日,“宇宙-3M”号共发射445次,其中在普列谢茨克洲际导弹发射基地发射423次,在卡普斯丁亚尔洲际导弹发射基地发射22次。“宇宙-3M”号从单星发射到双星发射,再到多星发射,成功率也越来越高,发射卫星数量也越来越多。

2005年10月27日,“宇宙-3M”号搭载位于圣彼得堡的俄罗斯Mozhaisky航天军事学院的激光通信实验卫星,英国萨里卫星技术公司和北京宇视蓝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北京-1”号地球观测卫星,以及英国、伊朗、欧空局、德国、日本、挪威的9颗卫星。火箭发射成功,8颗卫星分离入轨定位成功,只有俄罗斯自己的激光通信实验卫星未能从第三级火箭分离,更没有达到运行状态。

2006年7月26日,“第聂伯”运载火箭搭载白俄罗斯、俄罗斯、意大利、美国、韩国、挪威、日本的18颗微卫星、纳米卫星和立方体卫星升空。它要创造一项发射卫星最多的世界纪录。可惜,这个倒霉蛋运气不佳,在升空后86秒进行第二级火箭分离时,几台发动机突然失灵,随后急速坠毁。“第聂伯”运载火箭创造了毁坏最多卫星的世界纪录。

2007年4月17日,“第聂伯”火箭从拜科努尔出征。这次发射14颗卫星,包括1颗埃及卫星,6颗沙特阿拉伯卫星和7颗外国大学的微卫星、立方体卫星。这次发射非常成功,14颗卫星准确定位。“第聂伯”火箭创造了奇迹,举世震惊。俄罗斯又将一项世界纪录失而复得,成为世界上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火箭。目前,俄罗斯仍是该项世界纪录的保持者。

苏俄的“质子”号运载火箭善于1箭3星发射。苏俄的“格洛纳斯”导航卫星已经研发和发射了3代。第一代、第二代“格洛纳斯”导航卫星质量1415千克。1982年10月12日~2005年12月25日,苏俄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绝大多数以1箭3星的方式发射“质子”号运载火箭,将87颗第一代“格洛纳斯”导航卫星送入高19100千米,倾角64.8°的运行轨道,仅2次失败。2001年12月1日~2011年11月4日,第二代“格洛纳斯”导航卫星共发射36颗,绝大多数也以1箭3星的方式发射,2010年12月5日的发射失败。

2009年7月9日,俄罗斯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第聂伯”运载火箭。这次发射搭载了阿联酋“迪拜-1”地球观测小卫星,西班牙宇航局的1颗微型地球观测卫星和1颗微型科学卫星,英国国家太空中心的“灾害监测星座”卫星,2颗阿根廷与美国研发的微型通信卫星等6颗卫星。

2009年9月16日,俄罗斯利用“联盟-2-1b”号火箭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7颗卫星:1颗重达1.7千克的俄罗斯“气象星-M1”气象卫星,1颗俄罗斯的小通信卫星,1颗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的技术卫星,1颗乌菲姆斯基航空技术大学的微型地球观测卫星,1颗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微型试验卫星,1颗俄罗斯的纳米技术卫星,1颗俄罗斯与欧空局合作的充气结构技术卫星。

2010年10月19日,俄罗斯的“联盟-2-1a”运载火箭将美国全球星公司的6颗“全球星-2”通信卫星送上低轨道。这是“联盟-2-1a”火箭首次多星发射。2011年7月13日、2011年12月28日和2013年2月6日,“联盟-2-1a”火箭3次发射,将18颗“全球星-2”部署进入低轨道。

2011年8月17日,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栋巴罗夫斯基洲际导弹基地采用地下井发射方式一枚“第聂伯”运载火箭,将9颗卫星送入轨道。这些卫星包括:乌克兰的1颗169千克的海洋观测卫星,尼日利亚的1颗300千克的地球观测卫星,尼日利亚宇航局的1颗100千克的地球观测卫星,土耳其土耳其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航天技术研究院的1颗地球观测卫星,意大利罗马大学的1颗技术卫星,阿根廷与美国合作研发64颗卫星计划的微型低地球轨道全球通信系统(GMPCS)。这2颗是第5颗、第6颗微型通信卫星,质量12千克。第9颗卫星是乌克兰的1910千克的导航设备试验卫星。这次在栋巴罗夫斯基洲际导弹基地发射是“第聂伯”火箭的第10次发射,第9次成功,共将59颗卫星成功送入太空。

为了优越的发射地理,俄罗斯在2003年与法国达成利用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建设“联盟”号火箭发射场的协议。2011年12月17日,俄罗斯在库鲁航天中心首发“联盟-STA”号运载火箭,共将6颗卫星发射升空。6颗卫星包括: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1颗970千克的地球观测卫星,智利国防部的1颗117千克的地球观测卫星,法国国防部的4颗各120千克的电子侦察卫星。

2012年7月22日,俄罗斯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联盟-FG”运载火箭,将俄罗斯“卡诺-V1”地球观测卫星、微型地球观测卫星,白俄罗斯的“白俄-2”地球观测卫星,加拿大的“航运监测-1”通信卫星,德国的“技术试验台-1”技术卫星共5颗卫星发射入轨。

2012年7月28日,俄罗斯一枚“呼啸-KM”火箭在普列谢茨克航天中心进行了1箭4星发射。俄罗斯的“信使-M 3”、“信使-M 4”中继通信卫星,“箭-3 143”号军事通信卫星,“和平”业余小卫星搭乘“呼啸-KM”火箭顺利入轨。

2013年4月19日,“联盟-2-1b”运载火箭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1箭7星,将俄罗斯的“生物-M 1”科学研究卫星、“鸽子-2”立方体卫星,萨马拉航空航天大学的“地磁场测量-2”技术卫星,德国柏林科技大学的“柏林实验与教育-2”卫星、“柏林实验与教育-3”卫星,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学生氧测量”立方体纳米卫星,韩国“学生无线电-1”立方体卫星送入太空。

欧洲多星发射纪录

1980年5月23日,欧洲空间局在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阿丽亚娜-1”火箭,将一颗1080千克的德国研究卫星等7颗卫星升空,但最终发射失败。1981年6月19日,在库鲁航天中心,欧洲空间局的“阿丽亚娜-1”火箭搭载一颗直径2.1米,长3.195米,质量为282千克的欧洲气象卫星等3颗卫星发射成功。

1990年1月22日,在库鲁航天中心,欧洲空间局首次发射“阿丽亚娜-40 H10”运载火箭,搭载法国、英国、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7颗小卫星。欧洲空间局开始进入商业发射和多星发射。

1993年9月26日,欧洲空间局在库鲁航天中心发射“阿丽亚娜-40 H10”运载火箭,搭载了2颗法国、2颗美国、1颗韩国、1颗意大利和1颗葡萄牙共计7颗卫星。发射十分完美,卫星安全分离进入各自轨道。

1990年代,欧洲空间局研制了“集群”磁层研究卫星。每颗质量1200千克。卫星计划进入近地点17200千米,远地点120600 千米,倾角90 °的大椭圆极轨道。1996年6月4日,“阿丽亚娜-5G”运载火箭在库鲁航天中心首飞,搭载4颗“集群”磁层研究卫星。这是欧洲空间局载重量最大的一次多星发射。

“阿丽亚娜-5G”火箭在烈焰和呼啸声中冲上天空。发射后37秒,火箭偏离航线。火箭自动测出控制火箭飞行的软件出现故障。飞行控制系统启动自杀毁灭程序,巨大的火箭瞬间成为碎片。卫星与火箭一同摧毁。据说,一个小时后,天上还飘着一团烟雾。这是航天发射史上损失最惨重的软件故障事件。

2004年12月18日,欧洲空间局在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首次发射“阿丽亚娜-5G+”运载火箭,第一次发射1箭7星。“阿丽亚娜-5G+”将法国的4颗电子侦察卫星等6颗卫星,以及1颗西班牙科学卫星精确发射和定位。

2012年2月13日,欧洲空间局在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固体燃料是“织女星”运载火箭,将10颗卫星发射入轨。“织女星”火箭的低轨道运载能力为2300千克。这次发射的卫星包括:意大利的激光相对论卫星,博洛尼亚大学的科研卫星,都灵理工大学的科研卫星,罗马大学的立方体卫星,意大利电信公司的电子、安全、支持系统卫星;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大学成像卫星,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技术大学卫星,波兰的华沙工业大学太阳帆卫星,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实验卫星,西班牙的维戈大学科研卫星。

中国多星发射纪录

中国是第4个独立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1981年9月19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风暴-1”火箭,将3颗“实践”号卫星送入轨道。这是中国第一次多星发射。1990年9月3日,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长征-4”号运载火箭,将“风云-1B”气象卫星等3颗卫星送入太空。这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首次1箭3星发射。

2010年3月5日,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一枚“长征-4C”号运载火箭,将“遥感-9A”、“遥感-9B”和“遥感-9C”号3颗海洋监视卫星成功入轨。2012年11月25日,中国再次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箭3星发射“长征-4C”号运载火箭,将“遥感-16A”、“遥感-16B”和“遥感-16C”号海洋监视卫星。

2010年9月22日,“长征-2D”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箭3星发射:1颗“遥感-11”地球观测卫星;浙江大学、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的2颗3.5千克的“浙大皮星”卫星。

2012年11月18日,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基地进行“长征-2C”火箭发射。“环境-1C”雷达地球观测卫星,“新研-1”技术试验小卫星,“蜂鸟-1”技术试验小卫星,“蜂鸟-1A”技术试验微卫星搭乘“长征-2C”运载火箭完美升空和分离。这是中国第一次1箭4星发射。

2013年4月26日,中国“长征-2D”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将中国的“高分-1”号地球观测卫星,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技术大学的“土耳其星-3U星”立方体卫星,阿根廷科技部的2U立方体卫星,厄瓜多尔研制的第一颗1U立方体人造卫星共4颗卫星发射升空。

日本多星发射纪录

1986年8月12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在种子岛航天中心发射“H-1”运载火箭,将“大地测量”实验卫星等3颗卫星送上太空轨道。2002年12月14日,日本在种子岛航天中心发射“H-2A 202”运载火箭,将“先进地球观测-2”等4颗卫星发射入轨。

2009年1月23日,日本在种子岛航天中心发射“H-2A 202”运载火箭,将1颗1750千克的温室气体地球观测卫星,1颗50千克技术卫星,1颗100千克示范小卫星,1颗50千克的日本东北大学地球观测卫星,1颗业余技术卫星,1颗东京都立产业技术学院的技术卫星,1颗空间绳系机器人卫星等8颗日本卫星发射入轨。

2010年5月20日,日本“H-2A 202”运载火箭在种子岛航天中心搭载8 颗卫星成功发射。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星球-C”号金星探测器,质量80千克。“星球-C”号将单独飞往金星,进入金星赤道近拱点6万,远拱点8万千米的轨道。日本电器公司制造的“太阳帆-1”技术卫星,进入以太阳为中心的空间轨道。3颗观测“太阳帆-1”技术卫星发射的照相卫星同时升空。另外,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创价大学、鹿儿岛大学的3颗立方体技术卫星也安全入轨,

2012年5月17日,日本种子岛航天中心发射一枚“H-2A 202”运载火箭,将日本1颗全球变化地球观测卫星,小卫星技术实验卫星,九州工业大学的微卫星,以及韩国的“阿里郎-3”合成孔径雷达多用途观测卫星,共4颗卫星发射入轨。

日本“H-2B-304”运载火箭低轨道运载能力为16500千克。2012年7月21日,日本在种子岛航天中心发射“H-2B-304”运载火箭,将质量16500千克的“红鹳-3”货运飞船送往国际空间站,并将和歌山大学、东北大学的1颗学生卫星,明星电力公司的立方体卫星,福冈技术学院的立方体卫星,越南FPT技术研究所的立方体卫星,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与瑞典合作的技术与教育卫星等6个有效载荷送上太空。

印度多星发射纪录

1999年5月27日,印度航天研究组织在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极轨卫星运载火箭-XL”运载火箭,首次1箭3星发射,将印度、德国和韩国的3颗卫星成功送入轨道。

2007年1月10日,印度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一枚“极轨卫星运载火箭-3”火箭,将印度的1颗地球观测卫星,1颗印度返回式卫星,1颗印度尼西亚和英国合作的卫星和1颗阿根廷卫星共4颗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

2008年4月28日,印度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以1箭10星方式发射“极轨卫星运载火箭-CA”火箭,震惊世界。最大一颗卫星是印度的地球观测卫星,重约690千克;一颗83千克的印度微型地球观测卫星,以及加拿大、日本、荷兰等国的8颗3千克~16千克的卫星。

卫星们在分配器旁边:1号大卫星在上面,2~10号小卫星、微型卫星在下面

2009年9月23日,印度在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了6颗卫星:1颗952千克的印度航天研究组织的地球观测卫星,1颗德国巴伐利亚的尤利乌斯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的立方体技术卫星,1颗瑞士洛桑综合理工学校的立方体技术卫星,1颗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实验教育卫星,1颗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技术大学的立方体技术卫星,德国与卢森堡大学生研制的微型卫星。

2010年7月12日,一枚“极轨卫星运载火箭-CA”火箭在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5颗卫星,包括印度航天研究组织的1颗294千克的“制图星-2B”小型地球观测卫星,阿尔及利亚1颗116千克的“阿尔及利亚星-2A”微型地球观测卫星,挪威1颗“挪威星”微型通信卫星,印度大学生研制的1颗“学生卫星”立方体技术卫星,瑞士大学生研制的1颗立方体技术卫星。

2010年10月12日,印度在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极轨卫星运载火箭-CA”火箭。火箭将1颗1000千克重的印度与法国合作的地球科学卫星,1颗卢森堡空间局的29千克重的技术卫星,1颗位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斯里·拉马斯瓦米纪念大学11千克的微型地球观测卫星,1颗印度坎普尔技术研究所的3U立方体技术卫星共4颗卫星送入轨道。

卫星最多的行星篇7

总部设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数字地球公司现在共拥有3颗卫星,包括“快鸟”、“世界视野”、“世界视野2”,据说都能达到0.5米左右的分辨率。

依靠这些强大的卫星,“数字地球”一直是谷歌卫星图片的供应商,后者曾关于中国军事基地的系列卫星图片。同时,“数字地球”也一直为美国政府和军方的情报部门提供服务。

美国是世界上军事侦察卫星能力最强大的国家。自1960年8月发射世界上第一颗照相侦察卫星以来,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架战略侦察机被社会主义国家击落后,美国就用侦察卫星了解苏联、中国等国家的军事实力。从那时起,它也不断刷新对地观测卫星的纪录。

外界一直认为,美国最好的高分辨率侦察卫星拥有6米长的焦距相机,可以拍摄0.05米分辨率的影像。这意味着,它可以看清军人胸前的姓名牌。

冷战结束后,美国基本维持着6到8颗在轨侦察卫星的规模,它们主要是“锁眼”系列光学侦察卫星以及“长曲棍球”系列雷达侦察卫星。前者从1960年开始发射,目前的在轨型号是第五代“锁眼12”。

与其他用于侦察的卫星相比,这些以获取照片、图像为主的卫星,通常被称为成像侦察卫星。

尽管“锁眼”系列有许多优点,但它也存在所有光学成像侦察卫星共有的缺点:无法透视云层。

冷战时朝,由于苏联的大部分领土和其他一些令美国感兴趣的地区经常被云层覆盖,于是在1988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长曲棍球”雷达成像侦察卫星,美国也是最早拥有这种卫星的国家。

很快,海湾战争爆发。尽管伊拉克人点燃油井,但是“长曲棍球”仍然可以透过黑烟了解地面情况。这种卫星造价达到5亿至10亿美元。直到2008年,美国才承认这种卫星的存在。

除了这两个型号的成像侦察卫星,美国在太空还有一系列电子侦察卫星,它们用于侦察、截收敌方雷达、通信和武器遥测系统所发出的电磁信号。

比如2012年6月发射的名为“NROL15”的卫星,目前其主要功能仍未披露。

能够显示美国侦察卫星实力的是,它们根据侦察对象不同,拥有不同的专门系列。比如除了光学、雷达成像卫星,美国不同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也拥有大量用于导弹预警的卫星。

2012年初,天基红外系统的首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GE01”投入使用。根据天基红外系统的主承包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网站文章介绍,这颗卫星具有非常强大、复杂的红外传感器,可专门探测地球上发射的导弹火焰。同时,“GE02”也已经进入最终调试和预发射试验阶段。

作为目前最好的导弹预警卫星,天基红外系统即使在来袭导弹助推段推进剂完全燃尽、火焰消失、弹头与弹体分离后,仍能继续跟踪弹头。

这些卫星的存在,也是导弹打航母的主要屏障:一旦导弹发射,卫星就会发现并计算其发射目的地,然后迅速通知航母转移。

即使对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来讲,维持如此庞大的卫星系统仍然存在难度。特别是美国的军事战略逐渐转向应对突发事件和高技术局部战争,大型成像侦察卫星出现了成本过高、数量少、重访周期长、机动能力差等问题。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决定推动“未来成像体系”项目,希望发射由更小、更轻、更便宜的小型卫星组成的侦察星座。

美国选择了波音公司的方案,但在最终实践中,成本大幅超支、关键技术无法突破,到2005年,这一已经耗资四五十亿美元的项目被迫下马。

曾经领导美国卫星侦察事业的中情局官员惠尔恩对此说出名言:成功撰写方案不等于能成功研制出硬件。

为了解决“未来成像体系”失败带来的空白,美国采取了一些紧急措施:加强与“数字地球”等商业公司的合作,增加采购数额,同时发射新的“铷艮”卫星。

然而,对于未来美国侦察卫星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同观点。

在这种情况下,奥巴马在2009年批准了新的光学侦察卫星计划,打算用数十亿美元建造新的大型卫星。也正是在这笔资金的资助下,“数字地球”等也在研发新的商业成像卫星。

与白宫不同,美国国会希望使用更加便宜、采取新技术的卫星,乃至小型卫星星座。

全世界的对地观测卫星从业者,目前都在观望美国的最终选择。

日本侦察卫星“挂羊头卖狗肉”

在中国周边,日本的侦察卫星能力不可小视。

2013年春,日本发射了新的“雷达4号”侦察卫星。日本内阁卫星情报中心说,“雷达4号”与其他在轨卫星配合,首次实现每天可对地球上所有地点进行至少一次拍摄。

日本自1998年决定发展侦察卫星,目前投入了约577亿元人民币。由于发射失败等原因,目前的侦察卫星网络比原计划晚了近10年才得以实现。

“雷达4号”是一颗雷达侦察卫星,可以在夜间或多云情况下监视地面,可分辨约1米大小的物体。此前,日本已经发射了3颗类似卫星。

此外,日本还拥有分辨率约0.6米的“光学3号”、“光学4号”及更老的“光学2号”。按照计划,日本可能也会组建光学成像侦察卫星的“四星星座”。

日本的侦察卫星主要由三菱重工研发,不过一路波折。

2003年3月,日本用“一箭双星”发射了一颗光学侦察卫星和一颗雷达侦察卫星。当年11月的第二次“一箭双星”因火箭坠落而失败。此后,日本改用“一箭一星”进行发射。

到2006年,日本发射的“光学2号”再次遇到困难:美国公司制造的集成电路芯片出现问题,用半年多时间进行了更换。有日本媒体认为这是美国政府授意所为。

而之前在2005年台湾媒体曾报道,台湾地区有关部门查出“日谍案”――“嫌犯宏将台美卫星影像交换合作的资料,泄露给日本防卫厅高阶军官”。

报道称,美国对这一罕见间谍案相当惊讶,频频追问,急欲了解外泄的机密资料都有哪些,打算进行“损害控管”,让泄密的影响减到最低。

台湾方面发现,嫌犯宏泄露给日本的台美卫星影像交换合作资料,可以让日本依据这些机密资料,进一步研究美国卫星在太空的运行轨道、高度,以及飞越台海及日本海区域的时间,适时掩蔽日本的机密设施及行动。

日本的新型侦察卫星,除了具有0.6米的较高分辨率,更强调机动性和控制能力。据称它使用了轻质材料、高效能太阳能电池板等新技术,使用更灵活,只需在目标上空通过一次就可完成多种工作。

日本《产经新闻》说,朝鲜发射的弹道导弹和卫星是对日本的重大威胁,虽然说朝鲜的核设施和导弹是日本卫星紧盯的目标,但是,日本防卫厅和海上保安厅当时正是通过卫星获取的情报,确认了中国“春晓”和“天外天”油田之间的石油管道已经铺设完成。

印俄韩跟着凑热闹

在中国西南方向,印度于1978年就制定了航天计划,提出“先卫星后火箭”的发展路线。1988年3月17日,印度第一颗实用的遥感卫星“IKSlA”使用苏联“东方”运载火箭在拜科努尔发射成功。

1995年12月28日,印度使用俄罗斯的“闪电”火箭发射了第二代遥感卫星“IRSlC”,一般认为,它与中国“资源”系列卫星的早期型号相当。

到2005年至2010年,印度又发射了多颗“绘图”卫星,据称分辨率最高达到0.8米。

到2012年,印度拥有全球最大的遥感卫星群――有12颗卫星在轨运行,其中最好的是“雷达成像1”。

印度计划未来再发射至少6颗成像侦察卫星,并将分辨率提高到0.5米左右。它也可能成为亚洲第一个拥有专用军事卫星的国家。不过,对于印度来讲,航天事业仍然荆棘密布,比如它到目前为止仍在探索稳定的火箭发动机技术。

另一个航天大国俄罗斯,在2013年春天刚刚由俄罗斯国防部与拉沃奇金科研生产联合公司签订一份研制新型侦察卫星系统的合同,价值约700亿卢布。这个侦察卫星系统将由5颗卫星组成,分辨率将低于1米,能辨识地面汽车牌号和人脸特征。

按照计划,俄罗斯将先发射2颗卫星,再发射3颗卫星,从而组成完整的太空侦察网络。由于俄罗斯没有类似的侦察卫星,拉沃奇金科研生产联合公司将考虑从国外购买相关技术。

苏联也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发射成像侦察卫星,一直按照“宇宙”系列的编号进行发射,至今已发展了五代,俄罗斯使用的主要是后三代卫星。

同时,为了应对冷战时期的核威胁,苏联于1967年开始发射预警卫星,由3颗星组网进行预警侦察。1980年起,苏联把3颗星组网扩大为9颗星组网的体系。

总体而言,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成像侦察卫星一直在压缩。在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卫星数量已经由186颗减少到137颗。到1999年,俄罗斯宣布将卫星数量再缩减30%,维持在100颗左右,据称这个数量仅能满足俄军用和民用的最低需求。

2006年4月,俄罗斯仅存的一颗侦察卫星突然从轨道上脱落焚毁。虽然俄军方后来紧急发射了一颗替代卫星,但俄罗斯在5天时间中出现了“侦察空白”。6月2日,俄联邦政府军事工业委员会第一副主席普季林上将就宣布,将重点采购新型侦察卫星。

制造卫星只是侦察卫星庞大开支中的一项。2003年俄罗斯撤回驻越南金兰湾海军基地和古巴监听站。当时俄军方高官表示,古巴监听站“不包括人员维持费,每年监听站的租金就高达2亿美元,用这些钱我们可以购买并发射好几颗侦察卫星,或者贿买100部雷达”。

而中国周边的最新动向是,韩国为了加强自主监视能力,决定将军事专用侦察卫星列入中长期计划中,并逐步将其转化为战斗力。

卫星最多的行星篇8

1宽带卫星通信的发展前景

1.1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发展的基础

伴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互联网运用于商业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是推动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目前而言,Internet业务是涵盖面最广、发展速度最快和竞争也最为激烈的行业。正如前文所说,基于卫星通信的优势,大范围覆盖和长距离传输,所以将宽带卫星通信与IP业务,强强联合,是现今通信领域的必然趋势。Internet技术的灵活和机动,技术改进日新月异,因而Internet业务的经常推新是无疑的,这也暗合了宽带卫星通信的广阔市场,前景极为可观。宽带卫星IP通信技术拥有业务庞大的潜在需要,因而是一项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

1.2宽带卫星通信发展面临的问题

虽然宽带卫星IP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可观,可是在技术层面上来说,宽带卫星通信的发展还存在着技术壁垒和技术问题。其一,是卫星网络时延和时延抖动问题的存在。具体来说,虽然当前使用的LEO网络的传播时延与GEO网络相比,已经大大减少了,可是LEO系统的一个更为致命的问题就是其ISL时延会因为其他因素的改变而频繁发生变化,这些因素包括卫星移动、切换、缓存和处理以及自适应路由技术的变化。其二的问题所在就是频率需求和衰减影响。最初当运作大型业务的时候,通信卫星的频段大致在4-6GHz,这属于C频段,但是随着卫星通信工作的业务量增加,C频段接受的信号过多导致过分拥挤,就开始使用11-14GHz的Ku频段。但是通信信号的传输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雨水、水汽汇集凝聚和液态水状云,这些都会造成卫星通信传输的路径损耗,降低信号传输的效果。

1.3宽带卫星的发展前景

随着卫星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多领域和多行业都开始使用卫星技术。而今,对于卫星通信技术与互联网业务的融合与交流,是现代化产业的热点,市场上宽带卫星IP通信网络中的可靠传输技术已经蓬勃兴起。最新的宽带卫星系统采用了世界领先的卫星数据广播技术,为互联网业务提供宽带数据广播的技术支持。如今宽带通信与互联网技术的完美合作在多个行业均有体现,例如宽带智能社区的建设、远程教育、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以及全国性或者跨国性的大型企业的专用网建设工作,等等。

2宽带卫星IP通信网络中的可靠传输技术

2.1物理层(链路层)技术

卫星之间通信的通路是一种叫做星间链路的双向通信通路,通过星间链路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地面传输的成本,节约地面传输的空间,加大了空间上的灵活性。星间链路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的关键,是选择科学合理的低层协议。在卫星通信技术进行数据传输的时候,首要考虑的是信息传输的准确性。不能乱序、不可发生重复、不可有多余的延时,以及重视数据传输的速率和距离。这里所指的宽带卫星网络星间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具体来说就是抗外界干扰和对于客户信息的保密和安全要求。

2.2网络层技术

这里所讲的网络层技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与星座有关的路由。我们常说的星座系统,一般意义上来讲是轨道卫星系统中的非静止的部分。星际链路又存在于多数的星座系统中。星座系统的信息传输已经十分复杂多变,而星际链路的存在又增加了卫星网络的不可预知的复杂性。众所周知,卫星在空间上的运转是十分高速的,而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频繁的切换。路由的很多特殊问题也是因为拓扑的高度变化和切换的频繁而导致的。因而在实际的工作操作中,采取的对策应该根据特定的星座系统的拓扑结构的特点和规律来进行选择。二是组播。由于采用宽带微波的星际链路具有足够的宽带,因而可以携带大信息容量,地面上光纤链路也具有容纳大量信息的能力。

2.3传输层技术

利用宽带卫星IP通信网络进行数据的可靠传输,其传输质量的判定依据就是卫星工作过程中的中断事故的发生频率,如果过高就会直接导致传输效果大打折扣。这里的中断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丢包,另一个就是超长的延时。一般情况下,由于传统意义上的Internet体验用户无法得到来自于低层协议的特殊处理,因而想要避免信号传输效果的降低,就要运用TCP流量控制算法的实施。这种方法在网络的宽带延积面积较小时适合采用。但是,针对宽带的延积面积较大的情况,宽带的延积会引起网络的堵塞。因而在采用这些算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TCP分组流的强突发传输可能会给宽带卫星网络造成的拥塞冲击。由于TCP分组流具有强突发性质,因而不仅可能增加卫星网络的拥塞情况的频发,也可能会给TCP分组流本身造成一定的损害。

卫星最多的行星篇9

【关键词】 卫星通信系统 通信技术 发展趋势

在科技与信息化时代,个人移动通信和信息高速公路通信需求的快速增长,要达到通信网络全球覆盖,卫星通信是当前最好的工具。卫星通信与传统的通信方式相比,其在技术和成本上占据很大的优势,其成本低,信息信号比较强,覆盖范围比较广,通信容量比较大,通信距离比较远等优点,已成为当前最为主要的信息化手段之一。

1 卫星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卫星在通信中起着中转作用,把地球站传送来的信号经过变频和放大转送到另一端的地球站,地球站是卫星与地面信息系统的链接点,用户通过地球站途径进入卫星通信系统中,形成链接的电路信号链,为了确保系统的运行正常,卫星通信系统必须和地面的监测管理系统和测控系统想链接,测控系统能够对通信卫星运行的轨道进行检测和控制,以保证地面检测系统能够对卫星所传送的通信信息进行有效的监控,保证系统安全与稳定的运行。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图如图1所示。

2 我国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

卫星固定通信发展的基本情况。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卫星通信网建设快速发展,交通、银行、新闻、地质探测、交通运输、电力传送、水利兴修、航天航空、天气预报、农业种植、金融交易、国家完全和社会维稳等多个行业领域内使用卫星通信网,在地球上已经建立上万座卫星通信系统和地球站。

卫星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的建立使陆地、海上和空中各种目标之间以及地面民用网络通信业务得到了解决。我国的便携式用户终端在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运行较好,只有中低轨道系统的运行状况不佳。在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NMARSAT)成员国群体中,我国进入了INMARSAT的M站和C站,建立了进上万部船载、机载和陆地终端,能够为我国附近的海洋区域提供通信服务。在水利、抢险救灾、地质、海关、石油、安全、体育、新闻、银行、军事、外交和国防等行业领域配备了相应业务终端。

卫星电视广播。事实证明,卫星通信在电视广播中的应用具有传播远、见效快、服务区域大、投资省、经济效益高和质量高的优势,特别是提高山区电视广播节目信号最有效、最先进的途径。国外卫星电视广播信号已经进入了我国,二国家将卫星电视直播系统作为国家重点项目实施建设。当前,我国的卫星通信网络覆盖已经全面铺开,在经济的发展,国防的巩固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等领域发展着重要的作用。

卫星宽带通信。传统的C和Ku频段卫星通信系统已经与各种宽带通信业务的需求不相符合,而且国外高速率的卫星通信线路在国外已经广泛应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 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 GBN)和中国科技网(CST Net)等用国内通信卫星转发器开通了数十条ISP(或区域网络)与核心网络间中继链路,以C、Ku频段卫星传输链路起步,以后增加Ka频段卫星链路和地面通信设施,组成覆盖全国的无级网络。这些互联网系统根据不同的要求可高速互联网接入、远程医疗服务、数据下载、视频会议、远程教学和多点广播等业务。

3 现代卫星通信技术发展研究

3.1 空间激光通信技术

空间激光通信是以激光的光波作为载波、大气作为传输介质的的光通信技术。空间激光通信具有微波通信与光纤通信两个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尺寸宽、功率小、波段窄、波束小的优点,很难被障碍物或者其他信号被截获和干扰,安全性能较高。

激光通信具有2.5~10Gb/s的传输速率,世界各国的军事卫星通信系统普遍采用激光通信技术。

3.2 “动中通”技术

“动中通”是指移动的载体在移动过程中时刻跟踪卫星或升空平台,进行数据、语音和图像的传递。在载体的运行过程中,能够测量出载体变化的状况,对其变化监测到的数据进行计算,通过数学平台的运算,变换为天线的误差角,通过调整天线俯仰角、极化角和方位角,确保载体在天线对星在规定范围内进行变化,使载体运动中不偏离卫星发射天线对地球卫星的同步跟踪。“动中通”的跟踪方式有惯导跟踪和自跟踪两种。美国军事的TSAT和“移动用户目标系统”等卫星系统都有很强的“动中通”能力,其天线的最小口径可至0.3m,军队在快速的移动中不会影响卫星通信,可以随时获取卫星通信传送的信号和发送信息。

3.3 空间因特网协议技术

空间因特网协议技术是指在卫星通信系统之间形成一个酷似因特网装的信息系统,建立空间、地面和空中的联系,在全球范围之内接入/部署移动用户。该技术通过IPv6协议以及卫星IP协议提高信号的传送速度和带宽,通过卫星信息系统将信号由空中传送到地面,确保自动的、动态的、网络运行状态,实现了通过一条上行链路和一条下行链路方式连接地面终端与卫星的连接,用户可以利用地面的基本设施和地面系统,访问需要方位的任何互用和数据。只要安全认证的任何用户可以利用这种系统建立用户之间的通信链路。美国在军事上就用IP的新型系统,将现有的卫星通信系统实现了动态和端到端的连接,扩大了信息的容量,减少了控制,增加了适应性,扩大了覆盖面等。

3.4 宽带卫星通信技术

就目前出现的L,S,C,Ku频谱资源与GEO卫星轨道资源紧缺与拥塞现象,使许多卫星通信采用EHF频段和Q/F(40/60 GHz)频段。但是,从市场发展前后相兼容角度看,选择Ku/Ka混合结构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很好方式,这个手段有助于推动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使无缝个人通信和Internet空中高速通道在全球实现。

3.5 星上处理技术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IP业务、宽带传输业务和个人PC通信漫游业务等业务量日益增加,在卫星转发器的设计中使用卫星星上处理技术处理繁杂的信号,如美国的THRUYU卫星、ACTS卫星和亚洲蜂窝移动卫星等。星上处理技术能够对卫星波束的调整和成型,路由的分配和频率的转换进行编程,完成了频率和时隙的预分配,实现了信道的灵活交换、功率的按需分配、波束的灵活调整和端到端之间的话音通信。

3.6 数字信道选择器技术

数字信道选择器将上行链路带宽分成2.6MHz的1900个独立子信道,多个子信道可以达到任何区域覆盖的联通能力,实现了最大灵活度的操作。同时,数字信道选择器也支持组播和广播服务,并为网络控制段提供极其有效、灵活的上行链路频谱监测能力。通过数字信道选择器,X频段和Ka频段实现了互连。

3.7 自适应信道分配技术

自适应信道分配技术能够自动适应资源的配置,处理变化的业务信息,组织性和灵活性很强,使高码率与低码率的用户可实现共享,可以综合固定移动广播网络,能够对这些网络功能体积分布的控制。为交互式的媒体业务提供更广泛的服务和应用,如视频会议、无线因特网等,使移动网络服务多元化发展。除了以上的卫星通信相关技术之外,还包括无缝链接技术、链路模拟器技术、频率复用技术、数字处理技术、多址技术、射频通信技术、现代编码调制技术、扩频跳频技术、多点波束技术和同步光网络技术。

这些先进的技术正在影响着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卫星通信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4 卫星通信发展的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卫星通信系统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将会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但是,卫星通信系统在开发中也存在着不可估计的难度和风险,必须采取防范的措施。总体来说,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在推动者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卫星通信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卫星通信可以独立成为一个系统。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将来的卫星通信系统不再依赖于地面电信网的接受与发送信息设备,可以成为独立的一个网络体系,直接与用户端进行链接,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这对无地面通信设施的地区来说,可以解决用户信息的需求,降低了通信成本。

多种业务并存发展成为趋势。建立一个以卫星通信VSAT系统的发展最主导,多种业务并存的卫星业务综合体系成为卫星通信业务发展的方向,它将与地面多个业务信息系统链接,是对地面传统业务传输网络的补充和延伸,建立一个多元化、多领域、多功能的全球化网络服务体系。

个人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快速发展。中低轨卫星通信在移动卫星通信中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有助于未来“全球个人通信”的实现,是人们真正的进入了个人通信时代。在卫星通信容量和速率增加以及先进数字通信技术的影响下,卫星电视广播业务的发展空间比较大,数字卫星广播,使节目的数量和质量得到很大改善,从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

5 结语

随着卫星高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推广和利用,通信卫星的功能将不断扩大,使用的领域将不断拓宽。21世纪的卫星通信,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并占据重要的地位,与光纤通信一起,成为未来人类通信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罗文.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J].信息通信,2013(1).

[2]何辞,孙晨华.基于TDMA卫星通信系统的TCP增强技术研究[J].无线电通信技术,2011(3).

卫星最多的行星篇10

漳州市实验小学二(四)林子正

一天,九大行星和太阳开起了大会。

水星说:“我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离太阳有4800多万千米,所以我白天的气温非常高,达到了480℃,另外我还有一些奇闻,如:地球上的一天等于我的两年等。”

金星说:“我的公转周期只有225天,而自转周期有243天。罗马人把我想象成爱与美的女神——维尔纳的居处呢!”

地球说:我是太阳系惟一存在生命的星球。我才是“水”星。因为我距离太阳近,所以太阳光只用8分13秒就到了地球上了。我还有一颗卫星,它名叫月球。我的半径是6300多千米”。

火星说:“我虽然比地球小得多,但我比水星大。我的直径是6700多千米,长期以来,人们对我十分亲切”。

木星说:“我是太阳系最大的行星,但我没有陆地,我的表面是氢和氦”。

站在一边的天王星忍不住了,说:“我比土星小一些,比海王星大……”还没等他说完,土星说打断了他的话:“谁叫你说的,海王星和冥王星也没叫你说!”接着,他说:“我的密度只有0.7千米。假如宇宙是大海,其它行星包括都沉入海底,我是惟一浮在水上的行星。我的土卫六(土卫六是土星的卫星)是惟一存在于大气层的卫星”。

这时,天王星正在睡觉呢,太阳只好叫海王星讲话。海王星说:“我比地球大,卫星也比地球多。有一次,陆行者“2号”经过我的卫星——海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