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经典语录十篇

时间:2023-04-09 01:38:24

马云经典语录

马云经典语录篇1

71、要找风险投资的时候,必须跟风险投资共担风险,你拿到的可能性会更大。

72、记住,关系特别不可靠,做生意不能凭关系,做生意也不能凭小聪明。

73、不要贪多,做精做透很重要,碰到一个强大的对手或者榜样的时候,你应该做的不是去挑战它,而是去弥补它。

74、这世界上没有优秀的理念,只有脚踏实地的结果。

75、一个好的东西往往是说不清楚的,说得清楚的往往不是好东西。

76、如果你看了很多书,千万别告诉别人,告诉别人别人就会不断考你。

77、做战略最忌讳的是面面俱到,一定要记住重点突破,所有的资源在一点突破,才有可能赢。

78、小企业有大的胸怀,大企业要讲细节的东西。

79、有时候死扛下去总是会有机会的。

80、所有的创业者应该多花点时间,去学习别人是怎么失败的。

81、关注对手是战略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会赢。

82、战略不能落实到结果和目标上面,都是空话。

83、绝大部分创业者从微观推向宏观,通过发现一部分人的需求,然后向一群人推起来。

84、不管你拥有多少资源,永远把对手想得强大一点。

85、80年代的人不要跟70年代,跟60年代的人竞争,而是要跟未来,跟90年代的人竞争,这样你才有赢的可能性。

86、商业计划绝对不是一个销售计划,里面有无数细节,无数人才的运营。

87、战略有很多意义,小公司的战略简单一点,就是活着,活着最重要。

88、必须先去了解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然后再去找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这样成功的可能性才会更大。

89、最核心的问题是根据市场去制定你的产品,关键是要倾听客户的声音。

90、免费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所以尽量不要免费。等你有了钱以后再考虑免费。

91、“营销”这两个字强调既要追求结果,也要注重过程,既要“销”,更要“营”。

92、诚信绝对不是一种销售,更不是一种高深空洞的理念,它是实实在在的言出必行、点点滴滴的细节。

93、公关是个副产品,由于你解决了以后会逐渐传出去,这才是最好的公关。

94、短暂的激情是不值钱的,只有持久的激情才是赚钱的。

95、聪明是智慧者的天敌,傻瓜用嘴讲话,聪明的人用脑袋讲话,智慧的人用心讲话。

96、*永远要把对手想得非常强大,哪怕非常弱小,你也要把他想得非常强大。

97、我自己不愿意聘用一个经常在竞争者之间跳跃的人。

98、多花点时间在你的其他员工身上。

99、什么是团队呢?团队就是不要让另外一个人失败,不要让团队任何一个人失败。

100、把你太太当合作伙伴,不要把她当太太看。

101、有时候学历很高不一定把自己沉得下来做事情。

102、创业时期千万不要找明星团队,千万不要找已经成功过的人。创业要找最适合的人,不要找最好的人。

103、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

104、什么都想自己干,这个世界上你干不完。

105、每一笔生意必须挣钱,免费不是一个好策略,它付出的代价会非常大。

106、领导力在顺境的时候,每个人都能出来,只有在逆境的时候才是真正的领导力。

107、碰到灾难第一个想到的是你的客户,第二想到你的员工,其他才是想对手。

108、永远记住每次成功都可能导致你的失败,每次失败好好接受教训,也许就会走向成功。

109、暴躁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因为有不安全感,或者是自己没有开放的心态。

110、可能一个人说你不服气,两个人说你不服气,很多人在说的时候,你要反省,一定是自己出了一些问题。

111、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三个因素,眼光、胸怀和实力。

112、别人可以拷贝我的模式,不能拷贝我的苦难,不能拷贝我不断往前的激情。

113、80年代的人还需要摔打,不管做任何事,要检查主观原因:做小了,一定要做到独特。

114、聪明是智慧者的天敌,傻瓜用嘴讲话,聪明的人用脑袋讲话,智慧的人用心讲话。(经典语录 )所以永远记住,不要把自己当成最聪明的,最聪明的人相信总有别人比自己更聪明。

115、人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第一天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就是帮助别人成功。

116、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一个当不好士兵的将军一定不是好将。

117、小公司的战略就是两个词:活下来,挣钱。

118、生存下来的第一个想法是做好,而不是做大。

119、世界上最不可靠的就是关系。

120、赢在中国没有失败者,只有幸运者。

121、有结果未必是成功,但是没有结果一定是失败。

122、永远把别人对你的批评记在心里,别人的表扬,就把它忘了。

123、权威是你把权给别人的时候,你才能有真正的权利,你懂得倾听、懂得尊重,承担责任的时候,别人一定会听你,你才会有权威。

124、性格和情商,主要还是由后天学习和塑造的。

125、成立公司,组织的目的是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126、服务是全世界最贵的产品。

127、发不出工资是领导者的耻辱。

128、创业路上需要激情,执著和谦虚,激情和执著是油门,谦虚是刹车,一个都不能缺少。

129、作为一个领导人,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多时候发脾气是无能的表现,合理的情绪控制对于团队的和谐,稳定军心有大作用。

130、大势好未必你好,大势不好未必你不好。

131、诚信不是一种销售,不是一种高深空洞的理念,是实实在在的言出必行,点点滴滴的细节,诚信不能拿来销售,不能拿来做概念。

132、任何一个失败的人是最容易找借口的,人类总是为失败找借口,不为成功找方向。

133、不要把有缺点、缺陷的人,从一个极端弄到另一个极端,又弄成魔鬼。

134、每个人都有发言的自由,但是不能把自由变成一种‘暴力’,到处打,机枪架起来打。何必呢?

135、我认为,成功的人,一定要有敬畏。

136、钱是社会资源要更有效率利用

137、马云支招女人如何成功:不抱怨及懂得欣赏男人

138、什么是伟大的事?伟大的事就是无数次平凡、重复、单调、枯燥地做同一件事,就会做成伟大的事。

139、做回自己才能给自己,给别人更好更多的交代

140、创新不是要打败对手而是与明天竞争!

141、“我不相信有一流的人才,我只相信有一流的努力”

142、知识是可以灌输的,但是智慧是启迪的、唤醒的。

143、创新不是为对手竞争,而是跟明天竞争,真正的创新一定是基于使命感,这样才能持久的进行。

144、拥有独立判断,其次是保持乐观,第三是讲真话。

145、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不相信有一流的人才,我只相信有一流的努力。

146、创新无模式,创新就是你的感触,你对问题的看法。

147、启迪,我觉得启迪这两个字,我认为知识是可以灌输的,但是人类的智慧是启迪的,是唤醒的。

148、创新在我理解,就是创造新的价值,创新不是因为你要打败对手而创新,不是为更大的名,而是为了社会为了客户,为了明天,创新不是为对手竞争,而是跟明天竞争。

149、明白自己有什么,明白自己要什么,明白自己放弃什么。

150、做企业有钱的人千万不要想有权,当政府有权的人千万不要想自己有钱,这两个东西就像火药一样,你死的时候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马云经典语录篇2

2、世界上最不可靠的就是关系。

3、冬天寒冷的时候,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只要我们活着,不死就有希望。

4、诚信,这是人类共同拥有的价值观,谁违背谁承担责任。

马云经典语录篇3

关键词: 《云麓漫钞》 名词 语料学

《云麓漫钞》共十五卷,九万余字,宋赵彦卫撰。赵彦卫,生卒年均不详,约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卒于宋宁宗嘉定初年(公元1210年左右)。《云麓漫钞》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笔记体著作,大至政治、军事、经济,小到采矿、撑船等各个行业,以及日常生活琐事都有记载。该书语言朴素直白,不加藻饰,书中更出现了许多新词新语,为工具书的编纂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语料。就名词而论,《汉语大词典》中的词条“海红”、“诞圣节”、“枕屏”、“e”、“青薪”、“话私”、“匾蒲”、“冥财”、“空漏子”等,都是依据《云麓漫钞》中的记载而设的。但由于《大词典》的编写涉及书籍众多,内容庞杂,编写者较多,因此难免存在一些疏漏。《云麓漫钞》中还存在一些为《大词典》所忽视的名词,这些词或未列条目,或漏列义项,或选用时代较晚的例证。对《云麓漫钞》中的名词语料进行整理梳理,将为《大词典》在词条收录、义项设立、例证年代等方面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1.漏收词条

《云麓漫钞》一书记载了当时许多风土人情,甚至一些不为其它文人所注意的琐事,也正因为如此,书中保留下来了一部分较有特色的新词新语,这些名词对《大词典》的编写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以下列举几例。

【报班】宋金时期宫中分站两旁的侍卫。

本朝殿后皆有主廊,廊后有小室三楹,室之左右,各有廊通东西正廊,每乘舆自内出,先坐此室,俟报班齐,然后御殿。(《云麓漫钞》卷3“唐故事”条)

“报班”作为宫廷中常见的一种职位,在宋金时期的典籍中多有记载。《金史・志・礼九》:“司辰入殿报时毕,皇帝御殿坐,鸣鞭,合门报班齐,执擎仪物内侍分降殿阶两傍,面南立。”

【画丝】【挂Q】竹指的屏风。

绍兴末,宿直中宫已小竹编联,笼以衣,画风云鹭丝作枕屏,一时无名,号曰画丝。好事者大其制,施酒于席以障风,野次便于围坐,人竞为之,或以名不雅,易曰挂Q。(《云麓漫钞》卷3“画丝”条)

“丝”应为“鹭鸶”之“鸶”。“Q”乃取“罘Q”之意。“罘Q”本意指古代设在城门角上的建筑,用以防卫。《汉书・帝纪・文帝》:“六月癸酉,未央宫东阙罘Q灾。”因其形如网状,后世又代指屏风。《唐语林・政事下》:“因言‘罘Q’者,复思也,今之板障屏墙也。”可知“画丝”、“挂Q”应为“罘Q”演变而来,今以竹制之。

【金石刻】碑刻。

金石刻,盖欲传久,故必择石之良者。(《云麓漫钞》卷3“金石刻”条)

“金石刻”《史》作“刻石”。(《云麓漫钞》卷3“秦始皇”条引《集古录》)

“金石”作为美石的代称,上古已有之。《管子・侈靡》:“故天子臧珠玉,诸侯臧金石,大夫畜狗马,百姓臧布帛。”“金石刻”一词在近代汉语中较为多见,唐宋时期用例较多。《清波杂志》卷7“四路墨宝”条:“尝于郑D叔霭家得荆襄及川蜀四路金石刻,目为五路墨宝。郑既录碑之全文,\泐者缺焉,且附己说。”

【谱家】钱币收藏家,集古币者。

新莽“大黄布刀”文,谱家皆云“布刀”,细观篆文,“刀”之中一点重,即“千”字也。(《云麓漫钞》卷2“布刀”条)

钱币收藏家多将钱币图案拓为图谱,对照收藏,因而称之为“谱家”。清・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驺虞峙钱。”注引《泉说》:“青园之驺虞峙钱,为谱家所未有。”

【枪营】军队驻扎时用枪所建的防御工事。

戎主吹角为号,众即顿舍,环绕穹庐,以近及远,只折木梢屈之为三子铺,不设枪营堑栅之备,或闻人声砍寨,皆不实也。(《云麓漫钞》卷6“契丹”条)

“枪营”一词出现于唐宋时期,宋金时期战争频繁,枪营之法多有记载,是战争中常见的一种防御工事。《武经总要・前集・立枪营法》:“凡军不久驻,可立枪为营,枪头间架令均。……营外有警,当铺不得高声,敲枪传过,四面即知警,预作堤防。”

【伤寒家】中医专治伤寒的大夫。

此证伤寒家不载,诸医皆欲先止脏腑。(《云麓漫钞》卷5“寒家”条)

“伤寒”是中医中经常出现的词,因寒气入体而产生的一切疾病都称之为“伤寒”。《备急千金要方卷・伤寒上》:“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而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为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名曰伤寒。”因此“伤寒家”特指中医中专治伤寒的大夫,该词在一些医学书籍中常有出现。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咳嗽门》:“辨云:伤寒家论喘呕以为火热者,是明有余之邪中于外,寒变而为热,心火太旺,攻肺,故属于上。”

【探事人】细作、探子。

绍兴初,尝获北方探事人云:“虏用兵多用锐阵,一阵退,复一阵来,每一阵,重如一阵。”(《云麓漫钞》卷4“锐阵”条)

“探事人”一词较为口语,唐宋时期文人笔记中所见不多,但从文例可以看出,该词在当时已有使用,明清时期较多地出现在通俗小说之中。《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岳飞兵近黄龙府》:“探事人报,兀术老小尽夜渡河北去,辎重皆弃。”

【常卖人】贩卖货物的小贩。

朱抑父朱冲者,吴中常卖人,方言以微细物博易于乡市中自唱,曰常卖。(《云麓漫钞》卷7“常卖”条)

“常卖”本指沿街贩卖物品,后演变成名词,“常卖人”也称“常卖”。《欧阳修集・补遗・序跋》引《书琴阮记后》:“同年孙植,雅善琴阮,云于京师常卖人处贾得之以遗余,盖景佑三年也。”

【阍者】守门人。

洎拜两地,戒阍者,有戴花道人来,不问早暮即通。(《云麓漫钞》卷4“唐故事”条)

“阍”本意即为守门人,《说文・门部》:“常以昏闭门隶也。从门从昏,昏亦声。”“阍者”一词在唐宋时期经常出现,明清时期使用更为广泛。《H史》卷7“朝士留刺”:“昔有一朝士,出谒未归,有客投刺于门,阍者告之以某官不在,留门状,俟归呈禀。”

【悟讲主】寺庙的住持。

台州临海县章安祥符寺法堂上有高庙御坐,寺僧师颜年八十余矣,能言东巡事,云:“时年方十四,事悟讲主。”(《云麓漫钞》卷7“台州”条)

“悟讲”又作“讲悟”,佛教术语,意为讲解启悟。唐代道宣《续高僧传・义解四・法上》:“讲悟昏情,词无繁长,智者恐其言少,愚者虑其不多。”后“悟讲主”引申为寺庙的住持人。

【步田】绍兴年间出现的一种丈量土地的方法。

绍兴中,李侍郎椿年行经界。有献步田之法者,若以五尺为步,六十尺为角,四角以为亩……各取其半而乘之,如上法。”(《云麓漫钞》卷1“步田”条)

“步田”是宋代出现的新生事物。“步”用作动词,意为“踱步测量”,这一词汇源于当时农民生活,其它文献中很少记载。《四明续志》卷7:“步田一十六亩五十七步。”

2.补充义项

《云麓漫钞》中的一些词语虽为《大词典》收录,但是义项却和《大词典》有较大出入,考证这些词义将为补充《大词典》义项作出一定的贡献。这些词语有以下几个。

【奇数】余数。

历家用算,多寡不问,要皆本于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度之一,行一度为一日,至于三百六十五日,则有奇数四分之一,以一日为百刻,一岁之中,当有奇刻二十五,故必计之以算世历。(《云麓漫钞》卷2“历家”条)

“奇数”一词在《大词典》中只作单数解,显然不合文中意,按文意应为“余数”。唐宋时期典籍中也有“余数”的用法。《金史・志・食货・钱币》:“榷盐许用银绢,余市易及俸,并用交钞,其奇数以小钞足之,应支银绢而不足者亦以钞给之。”

【投状】竞标书。

又置坊户,以三年为界,界满必增钱,实封投状,百日限满拆封,给价高人,上户增价攘夺。(《云麓漫钞》卷10“二税”条)

“投状”是宋朝出现的一种竞价承包的方法,买家将各自竞标的价钱封在竞标书中,届时统一拆封,承包权由价高者得。《栾城集・右司谏论时事》:“买扑酒坊,先因实封投状,争气务胜,竞设高价,既得之后,利入微细,不能出办。”《大词典》中仅有“呈递文状”一义。

3.提前例证

《云麓漫钞》中的一些词语虽为《大词典》所收录,例证所用典籍往往多为明清时期的,这样就将这些词的出现年代延后了数百年。通过对《云麓漫钞》中名词的仔细考证,我们可对这些词的出现年代有更为确切的认识。

【木履】木底鞋。

“盐户谓之亭户,煎夫穿木履立于盆下,上以大木}抄和,盐气酷热,熏蒸多成疾。”(《云麓漫钞》卷2“盐池”条)

“木履”一词唐宋时期已有出现。《朝野佥载》卷4:“唐高士廉选,其人齿高,有选人自云解嘲谑,士廉时着木履,令嘲之。”《大词典》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一・屐员巧》:“屐乃木履之下有齿者。”

【公启】古代书信的一种格式

至宣政间,则启前具衔,为一封,又以上二幅六行者同为公启,别叠七幅为一封。(《云麓漫钞》卷4“尺牍”条)

古代书信在信封、落款处都用“公启”二字,这种格式在宋时已有出现。《大词典》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各钱庄也联名写了一张公启,把锺雷溪从前在上海如何开土栈,如何通往来,如何设骗局,如何倒账卷逃……连这信封在一起,打发人来投递。”

【木寓】木偶

“四仲之月月祠,驹四疋,木寓龙一驷、木寓车各一。”(《云麓漫钞》卷5“西戎”条)

《大词典》引清顾炎武《日知录・汉书注》例证:“古文‘偶’、‘寓’通用,木寓,木偶也……古人用以事神及送死,皆木偶人、木偶马;今人代以纸人纸马。”

【童山】无草木的山。

“初,场之左右皆大林木,不二十年,去场四十里皆童山。”(《云麓漫钞》卷2“瑞应场”条)

“童山”一词在宋朝已出现。《大词典》引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凡所过,童山沙碛,不生草木之区。”

《云麓漫钞》对《大词典》的修订、补充作用主要体现在补充《大词典》的词条,除了以上列出的一些条目外,另外还有一些词条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出,主要有“牒件”(古代公文)、“玉蝴蝶”(花名,又称簇蝶)、“酝具”(造酒器具)、“蒴y”(药名,又名接骨草)、“鼎”(古代炊具,用于祭祀)、“骝驹”(代指骏马)、“木}”(指木制的铲、锹一类的农具)、“豆菜”“元修菜”(豌豆苗)、“官缗”(公款)。

从以上词汇来看,《云麓漫钞》对《大词典》起补充作用的词汇主要是一些贴近生活的口语词汇,特别是一些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件名称。这些词在当时都是人们最为熟悉的词语,甚至是被文人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俗词”,在典雅的书面文和诗歌中都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这些词渐渐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因而很难考究其确切含义,只有在《云麓漫钞》一类的书籍中,可以考证其当时的使用情况。另外,从近代汉语的发展来看,这些词语在宋朝的使用、发展和变化更影响到明清时期汉语词汇的使用,这对研究近代汉语的发展、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云经典语录篇4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例证,认为《现代汉语词典》对“震憾”的解释有误,应当在“震”字条下补上一词“震憾2”,释为“人心受外力刺激震动而导致紧张不安或强烈情绪”。把原“震憾”改为“震撼”,调整书证,以求统一。

“震憾”一词见于《汉语大词典》“震”字下的“震憾”条(卷十一),词典中的释义如下:

震憾:震动摇憾。《宋史·洪咨夔传》:“陛下亲政以来,威福操柄,收还掌握,扬廷出令,震憾海宇。” 明·何景明 《进舟赋》:“震撼击撞固多端兮,心应之而遂平。” 巴金 《创作回忆录》九:“说谎的文学即使有最高的‘技巧’也仍然是在说谎,不能震撼多数读者的心灵。”

对照《宋史》原文,“震憾”作“震撼”。《续资治通鉴》同。后两个书证直接写成“震撼”。释义中的“摇憾”一词也不见于《汉语大词典》,只有“摇撼”。那么,是《汉语大词典》的收录有误,还是两词相通?本文试进行辨正。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收“震撼”一词,解释为:“震动;摇撼。(1733)”可见震动之义是没有疑义的。

通过检索文献发现,“震撼”和“震憾”两种用法其实都有。数量上,前者占绝大多数。如:

(1)“至于守之难者,谓一于用不行者则践踏震撼,视舟全无爱惜之心。一于用同行者,则水木郁蒸,行时必多暴露之疾。” (《殊域周咨录·卷四·东夷(东南)》)

此处“震撼”当解释作“震动摇撼”,“不行者”的震动摇撼、不知爱惜是造成船只损坏的一个原因。

(2)“《归田稿·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然迁当归里以后,正刘瑾、焦芳等挟怨修隙,日在危疑震撼之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七十一》)

此处“震撼”当解释作“震动摇撼”,谢迁回到故里余姚之后,在权奸刘瑾、焦芳等挟怨修隙之中,惶惶不可终日,每天除在高度的心理压力之下,“震撼”在这个语言环境下,是内心震动摇撼造成心理高度紧张的状态。

(3)“《珠》:他海滨无珠者,潮汐震撼,蚌无安身静存之地也。”(《天工开物》)

此处“震撼”当解释作“震动摇撼”,珍珠的形成需要安静的生存之地,其它海滨之所以不产珍珠是因为那里潮汐的震动摇撼,破坏了珠蚌所需的生存环境。

(4)“《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武林旧事·卷三》)

此处“震撼”当解释作“震动摇撼”,钱塘江大潮声势浩大,大潮涌来,震天动地,蔚为壮观。在文献典籍中,“震撼”随处可见,皆作“震动摇撼”。

在其它文献中,我们也发现有至少三处出现“震憾”一词,如:

(5)“会贞按:《越绝书〉八,马嗥者,吴伐越,道逢大风,车败马失,骑士坠死疋马啼嗥。《舆地纪胜》,马嗥震憾海盐县东南三百步。” (《水经注疏·卷二十九》)

(6)“《中国中立汇志》:8月13日,有英国商船一艘名渴里雪德者,从巴德兰开往海参威,驶经津轻海峡时被日本灭鱼雷艇挽留,俄人退驻奉天,扰及陵寝,且有擅伐陵木、拆毁官廨民房等事,当由增将军祺电请政府向其阻止,旋有国书电致俄皇,略谓陵寝重地兵队逼近,难免震憾,朕心旦夕不安,中俄两国睦谊素敦前已承贵国允为保护。陵寝宫殿诸重地应谕令该兵官移营他处方为稳妥云云。”(《1904年东方杂志·第11期·军事》)

(7)“及夫东方之事起战云方急,时局多艰煽动风潮全球震憾,论者谓此亚东大势呼吸存亡之大关键也,列强之势均力敌亦因此而随之变动焉,以俄罗斯之横跨欧亚志在兼袭东西洋,大彼得之遗命口血犹未干也……”(《1905年东方杂志·第9期·社说》)

此三处的“震憾”按上下文推断,当有内心受到剧烈的震动(刺激)而倍感紧张和不安之意,被修饰的对象都是人。“震撼”到人心,引起人的不安情绪,心理上受到强烈冲击时,为突出其内心的紧张情绪,都写作“震憾”加以强调,两词意义上又有联系。但作不安讲的“憾”,注音为徒感切,古定母字;“撼”,注音为胡感切,古匣母字,二者都属于全浊声母。于是我们推测“震撼”指具体事物的振动摇撼,与人的心情没有直接联系;只有与人发生关系后,才引申出内心的震动摇撼,进而必然引起心理情绪的变化,产生不安的感觉,这时就与“憾”发生联系。《现代汉语词典》《辞海》《辞通》只收“震撼”而不收“震憾”,对“憾”的解释也只取“憾1”;而《汉语大词典》只收“震憾”,同时收录“憾2怆”一词,并特别说明为佛家用语,释为不安。恐怕是编纂者在收集书证时发现矛盾之处,版本难定,不敢妄作定论而造成的尴尬局面。

我们通过百度搜索,包含“震憾”一词的相关语料有2320000篇,在标题中出现的“震憾”均有震动人心的意思;从北大语料库也搜索到76条语料,也都是这样的用法。基于此,我们认为,“震憾”和“震撼”在形容人的内心受到震动而产生的紧张和不安时,是可以通用的,多数情况下,使用者在“望文生义”的习惯下更喜欢写成“憾”以强调心情,不能简单地认定是误用。因此《现代汉语词典》在修订时应当在“震”字条下补上一词“震憾2”,释为“人心受外力刺激震动而导致紧张不安或强烈的情绪。”把原“震憾”改为“震撼”,调整书证,以求统一。

参考文献:

马云经典语录篇5

一、《疏证》丰富的方言训诂资料和结论,可帮助我们获得某些近代语词的确解。

近代汉语和现代诸方言关系十分密切,是不言而喻的。不少近代语词在现代普通话里消失了,却保存在某些方言中,方言可以证古,这已成为汉语史研究者的共识。有的论著甚至把“印证方言”提到方法论的高度加以强调。《疏证》以昭通方言为核心,提供了丰富的方言训诂资料,对一些字面平常而含义难懂的词语作出了解释。这是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一份珍贵遗产,是我们解开某些难题的一把钥匙。下面试举数例:

例一,唐寒山诗一六九:“寒山有一宅,宅中无阑隔。六门左右通,堂中见天碧。房房虚索索,东壁打西壁。其中一物无,免被人来借。”诗中“东壁打西壁”之句,成为后来禅宗的口头语,见于多种语录。但句中的“打”字十分费解,日本老一辈汉学家入矢义高译注之《寒山》云:“未详。《寒山诗索赜》中注为‘十方无碍’,但不知‘打’字如何作解。”[日]《俗语言研究》第一、三期曾开展讨论。(注:禅籍俗语言研究会编,该刊出至第六期停刊,以下所引均见一、三两期。)胡从曾以为应读为“盯”或“瞪”,也就是“瞠”字;徐时仪以为“已失去实义”;滕志贤“疑或为‘相对’之义”;关长龙据东北辽东方言释“打”为“贴近”之“贴”,笔者也曾引《型世言》之例赞成关说。按,以上种种说法都不免有猜测的成分。《疏证释词释诂三》“打、合”条云:“唐寒山诗:‘东壁打西壁。’宋丁渭诗:‘赤洪yá@③打白洪yá@③。’元方回《航船歌》:‘南姚村打白姚村。’杨慎记俗谚:‘雾凇打雾凇。’打犹与也,及也。音如搭。昭人言我打你,与你也。打、搭同皆双声,故义亦通。合古亦读如答也。”这里不仅有方回、杨慎两条未被引用的新材料,而且从语音的联系上认为“打”通“搭”,“搭”由“搭上、加上”之意虚化为连词。“东壁打西壁”意即东壁与西壁,连上文是说每间房屋都空虚无物,仅东壁与西壁(其实也兼括南北)而已。这应是对这宗聚讼公案较为合理的解释。

例二,《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梁尚宾听说,心中不忿,又见价钱相因,有些出息,放他不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许政扬注本释云:“相因,相当。”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相因”条解说亦同。《疏证释词释言四》“相因、ráng@④”条云:“《尔雅》:‘ráng@④,因也。’忍将切。今昭人言物价不昂,合算曰相因。当即此字,因则语气词也。”按现代方言中的“相因”是否由古代的“ráng@④”加词尾“因”而成,似尚可斟酌,但此词“言物价不昂、合算”之义却普遍存在於西南官话中。《成都话方言词典》216页:“相因:便宜。”《贵阳方言词典》284页:“相因:(价钱)便宜。”均可参证。

例三,杂剧《倩女离魂》三折:“知他这ān@⑤zā@⑥病何日起?”《云窗梦》四折:“没理会腌zā@⑥久病疾,害的来伶仃瘦体。”北京出版社1980年《元杂剧选注》于《倩》剧之“ān@⑤zā@⑥”注云;“即腌zā@⑥,龌龊。”《元曲释词》则解为“这里是讨厌之意”。按说自己患的是脏病显然不合情理,说讨厌的病虽然勉强可通,但恐怕也是根据上下文揣摩而得,并非确解。《疏证释词,联绵词》“@⑦@⑧、淹牵……”条云:“《方言》:‘@⑦@⑧,微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病而不甚曰@⑦@⑧。’(《广韵》影叶、澄叶两切)《广雅》:‘@⑦@⑧,病也。……按今昭人谓病不剧而久不痊者曰淹牵(或作迁),或曰淹淹牵牵。淹牵以通俗语易专门语也。又言小儿不利落,或萎靡多病,亦用此词。《董西厢》:‘你寻思大小大ān@⑨@⑩。’ān@⑨@⑩亦@⑦@⑧一声也。”这是以声音通训诂并作具体分析的又一佳例,“腌zā@⑥”等形体的词和“龌龊”、“肮脏”之类可能有音义联系,或竟同源,但不一定是同义词。

二、考求本字,为我们指出了某些近代语词的构词理据。

近代语词之存活于现代方言者大都出自口语,带有通俗的特点,其书面记录往往是随声取字,不拘一体,字面上多半不能显示其构词理据。要弄清它们的构词理据,离不开传统的考本字的方法。对于这一点,《疏证》作者是给予充分重视,并作了最大努力的。《凡例》中说:“古今记方音者莫不以求本字为主,此传世旧法也。余庚申辛酉间在蜀所为,全袭此法,故初稿四百则皆一一得其本字,后此亦未远于此律。至近年所得,此义稍疏,故有求本字未得者亦录之,此体例之不能纯一者也。”由于作者功力深厚,见闻广博,所得本字可谓胜义叠出,精采纷陈,每每能一语破的,使人豁然开朗。如“不消”即“不须”,“须”、“消”一声之转(《释词虚助词》该条);“把戏”即“百戏”,“把”、“百”亦一声之转(《释词组合词五》该条);“变卦”即“变化”,同占卦之卦象无关(《释词释言五》该条);“长俊”即“长进”,“俊”为“进”之借字(《释词释言三》该条)。如此之类,不一而足。下面再择举数例:

例一,“打尖”一词,清代初叶以来之白话小说常见。《汉语大词典》六册313页该条:“①在旅途或劳动中休息进食。”首引清福格《听雨丛谈打尖》:“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但何以“打尖”能表此义?却不得而知。《疏证释词释言五》“打尖”条云:“打尖,昭人谓旅途小憩为打尖。按《广雅。释诂三》,‘@(11),止也。’俗以尖字为之。此言小憩止,因小休而饮食,故小食亦曰打尖矣。”“打”在近代可作动词词头,置于动词“尖(@(11))”之前而构成双音动词“打尖”,表示小憩之义。这才使我们以上疑问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例二,“掂斤播两”是元曲中常见的四字格。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收此,释为“较量轻重,计较得失”,举《西厢记》一本二折、《任风子》一折、《诚斋乐府》、《雍熙乐府》各一例。其中“掂”字好理解,《现代汉语词典》279页释为“用手托着东西上下晃动来估量轻重”,“播(或作簸)”却含义不明。《疏证释词联绵词》“diān@(12)duō@(13)”条云:“《广韵》‘知轻重也。’丁兼、丁括二切。《庄子》‘捶钩者’注:‘玷捶钩之轻重。’玷音点,昭人以拈掇为之。按‘掂斤簸两’之‘拓簸’即‘diān@(12)duō@(13)’之形象化词组而又为双声之变也。”今按,以上引文简约,为明晰起见,不妨补充如下:《广韵添韵》“丁兼切”下:“diān@(12)duō@(13),称量。”《庄子知北游》:“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毫芒。”注:“拈捶钩之轻重而无毫芒之差也。”疏:“大马官号,楚之大司马也。捶,打锻也。钧,腰带也。大司马家有工人少而善锻钩,行年八十……能拈捶钩知斤两之轻重无毫芒之差失也。”由此可知,“掂斤播(簸)两”系由联绵词“diān@(12)duō@(13)”插入“斤、两”二字而构成的四字格,故有“称量、权衡”之义,“播”、“簸”均为“duō@(13)”之音变借字。

例三,明清小说俗曲中称私娼为“窠子”或“私窠子”。《山歌》卷九《破@(14)帽歌》:“总成你相交子多少姹童窠子,陪伴子多少监生举人。”《喻世明言》卷三:“原来这人家是隐名的娼妓,又叫做私窠子,是不当官吃衣饭的。”《行院声嗽人物》:“妇,窠子。”一般理解“窠子”即“窝子”,以为全出借喻,其实不尽如此。《疏证释人》“私窠子”条引《扬州画舫录》及《救风尘》并云:“今昭人读窠如窝,私窝,言非光明正大之窝也。”又“仪、私ē@(15)”条说此词语源云:“仪,昭人谓男女私淫曰ē@(15),因谓私娼曰私ē@(15)子。按《国语》:‘周房后有爽德,协于丹朱,丹朱冯身以仪之,生穆王焉。’韦注:‘仪,匹也。’考仪从我身,古支歌相通,则昭人之私ē@(15)子当作仪无疑。”

例四,从唐代诗文到现代方言均可见“向火”一词,拙撰《唐宋笔记语辞汇释》(注:中华书局2001年修订本。)该条云:“向火,即烤火。‘向’作动词本有‘趋向’‘接近’的意思,‘向火’即近火、附火,目的在于取暖,故有‘烤’义。”今按,释“向火”为“烤火”不错,但以为此乃“趋近”义之引申,却不免迂曲。《疏证释天》“向、烊”条云:“昭人谓于炉取暖曰炀火,音如向,日中则曰炀太阳。《说文》段注:‘炀者火旁烘物以火气炀之也。’《升广(字疑衍)庵全集》六十三云:‘《庄子》:“炀者避灶。”司马彪曰:“对火曰炀。”《淮南子》:“富衾纂锦,贪人炀灶。”唐诗:“老人秋向火。”’按炀乃后起专字。又《说文》:‘炀,灸,燥也。’《方言》十二:‘炀,炙也。’注:‘今江东呼火炽猛为炀。’昭人以烊为之。”可知“向火”之“向”,实为“炀”之假借,“向火”释为“近火”似亦可通,但昭通话之“炀太阳”却不可改为“向太阳”。

三、《疏证》对近代联绵词的研究

语音造词法在近代汉语阶段仍起作用,由此产生了一批新的联绵词,或由旧词通过音变而衍生新义。《辞通》、《联绵字典》收词以六朝及隋为下限,对这批联绵词尚未及收录。《疏证》辟出专门章节收录联绵词,加上所收叠词与其他章节所涉及者,不下二百条。其中多为近代新产生者,如“肮脏、龌龊、温dūn@(16)、邋遢、唠叨、懵懂、笼统、搂搜、累赘、yà@(17)巴”之类。其解说分析之精当,上文已举“@⑦@⑧”、“diān@(12)duō@(13)”二例。现再拈出二例如下:

唐诗宋词中有“麻茶”一词,或作“麻查、摩挲、摩挲”。拙撰《诗词曲语辞例释》(注:中华书局1986年修订本。)收此,释云:“犹云模糊,多指视力而言。”“今四川等地方言中一直沿袭下来,不过多重叠为‘麻麻茶茶’,含义不仅指视力而有所扩大。”按以上释义不错,但未得其源。《疏证释天》“昧爽、麻萨”条云:“昭人言事物之不明不白、将明将白曰麻萨(读平)。按麻萨即昧爽之声变,昧爽者日尚昧欲明之象也。引申以指事物,言其如日将明而未明也。以言日未明则曰‘打麻萨’,以言事不分则曰‘麻麻萨萨’,皆一义之引申尔。”复按,“麻萨”又作“麻zhǎ@(18)”,《成都话方言词典》140页:“麻zhǎ@(18),不清楚,含糊。又说‘麻麻zhǎ@(18)zhǎ@(18)’。”“茶”、“查”同音,与“萨”、“zhǎ@(18)”均属方音小变。又“麻、茶、查”在《中原音韵》均属“家麻”韵,“萨”亦系该韵中入声作上声者,它们能构成叠韵联绵词当无疑问。“昧(明母duì@(19)韵)爽(山母养韵)”本非联绵词,但它们分别与“麻”及“茶、查、萨”声同声近,说二者之间有音变关系亦不为无据。

拙撰《唐宋笔记语词汇释语辞备考录》收“交加”条,引《夷坚志》甲志卷一“此(煞?)交加人”,《董西厢》“这秃驴好交加”等例,疑为“狠恶”之意。按以上释义近是,但未确认为联绵词,亦未推及其源。《疏证释词联绵词二》“瓜葛、纠葛”条云:“瓜葛,出《後汉礼仪志》注。按《礼仪志》注引蔡邕《独断》曰:‘凡与先后有瓜葛者。’声转为jiāo@(20)加,见《九辩》。jiāo@(20)音豪加、邱加反,宋玉《九辩》:‘何况一国之事矣,亦多端而jiāo@(20)加。’多端jiāo@(20)加,即纠葛不清之意。纠葛、jiāo@(20)加并即间介声义之变,别参。”今按,朱熹《楚辞集注》于《九辩》此句下注云:“jiāo@(20),豪加、丘加二反。jiāo@(20)加,戾也。”据此,“jiāo@(20)加”为联绵词,义为背戾,与《疏证》“纠葛不清”之解相近。《朝野佥载》卷二叙长江县丞夏文荣判冥事,能预知他人之祸福未来。“又天官令史柳无忌造荣,荣书‘卫汉郴’字,曰:‘卫多不成,汉、郴交加不定。’后果唱卫州录事。”细味文义,此例之“交加”当即“jiāo@(20)加”,亦表背戾乖忤之意。《备考录》所列二例。则是由背戾进一步引申为狠戾难缠之义。另“间介”亦作“gān@(21)尬”。《说文尢部》:“gān@(21),gān@(21)尬,行不正也。”《水浒传》十回:“却才有个东京来的尴尬人。”又十六回:“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

四、《疏证》对近代同源词的研究

王力先生曾经指出,“同源字的形成,绝大多数是上古时代的事”,但是,“新词的产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往往是借旧词作为构成新词的材料。有些字,近代才出现,但并不是什么新词,而是旧词的音变而已。”(注:《同源字典》卷首《同源字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疏证》所收某一条目或某些邻近条目,往往是一组同源词,在解说中每每用“同族语”、“同一语根”指出它们之间的音义联系和得义之由。如“海”在唐以来可指酒器之大者,温庭筠《乾@(22)子》:“裴均镇襄州,设宴,有银海,受一升。”宋元市语称酒为“海”,或称“海老”、“海郎”,“老”、“郎”均为后缀。拙撰《宋元明市语汇释》(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认为以海称酒出於借代,这固然不错,但何以酒器之大者称“海”,则未得其解。《疏证释词释诂一》。海、骇、赫”条:“海,昭人谓大曰海,称人肥大亦曰海。海有平上两声,如‘好海呀’犹好大呀,‘好海实’言其大而结实也,两例读阴平。称大碗曰海碗,言人大貌曰海样子,两例读上声。按物大则可惊骇,骇与海双声,同族语也,语根由此立,则海者骇、赫之谓也。”

过去曾经存在一种误解:以为同源词一定都是同义或近义词。其实不然,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只是词义相关,王力先生在《同源字论》中曾概括为十五种关系。(注:《同源字典》卷首《同源字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疏证》在说明某些词具有同源关系时,十分注意指出这种既有关联又相区别的情况。《释词联绵词三》“累赘、磊dāng@(23)”条:“《说文》十立部:‘dāng@(23),磊dāng@(23),重聚也。’按磊dāng@(23)专字也,其音则与累堆为同族,亦即琅dāng@(23)、垃圾、@(24)苴之变。然细审之则昭人言语言繁重、言不洁则曰@(24)苴、垃圾;事物繁重则曰累赘;而行事不洁则曰磊dāng@(23)。”

“歹”字的来源是近代汉语中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不少学者都视为借词,断定来自蒙古语(注:见刘正@②等《汉语外来词词典》73页该条,向熹《简明汉语史》619页。)。《疏证》作者却认为只是借字而非借词,其《释词释诂三》“殆、歹、@(25)”条云:“考@(25)字见《玉篇角部》,音多改切而无义。《切韵》以来亦不收此字,然音与歹同,故宋以後人乃以为歹字,实形义两无所知。《玉篇》多采魏晋以来俗字,则@(25)或当在魏晋以来字书之中,惜无由审知矣。然此必俗字,故不见于先秦两汉人书中,至于歹字虽已多见于元以来小说之中,民俗流传,至今不绝,然以汉字结构规律绳之,则一无可说,一无是处,颇似西夏国书或蒙古字……@(25)为魏晋以来俗字,歹为南宋以后俗伪字,然两字之音皆以表‘多改’一音,因不得谓歹字形音皆出自蒙古或西夏明矣。”为什么歹字只是借字而非借词?作者接着用同族语即同源词之间音义联系的理论来加以证明:“考多改切之音,在《切韵》系统之hāi@(26)海韵,细读此诸韵收字多丑恶不好之义,如,皆在此韵,剧数之不能终其物,则以歹音表诈巧作奸之人事,正同族语之有内在同一规律(音)者也。则此言之本为汉语所具,应无可疑。惟汉字发展随时代而增益,歹、@(25)虽后起字,而不能谓音亦后起矣。细考古籍,余疑即殆字引申之义也。”关于“歹”是不是“殆”字的引申,作者这里也未逐加论定,当然还可进一步讨论,但说“歹”只是借字而非借词的观点,应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值得我们重视。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钅加英

@②原字土加炎

@③原字厂里加圭

@④原字亻加襄

@⑤原字月加音

@⑥原字月加赞

@⑦原字歹加奄

@⑧原字谍去讠加歹

@⑨原字口加奄

@⑩原字口加赞

@(11)原字僭去亻加足

@(12)原字占加攴

@(13)原字(双下加双)加攴

@(14)原字马加宗

@(15)原字疒里加阿

马云经典语录篇6

古典文献学概要(第二版)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笔者在大学为中文专业大四学生讲授文献学时,案头虽已有中年学者张三夕所赠《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等书,但鉴于课时无多和教科书定价两个因素,我选择了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古典文献学概要(第二版)》(以下简称《概要》)为教材。令我失望的是:该书几乎每章都出现常识性的“初级错误”及“学术硬伤”。窃以为亟待修订,以免误人子弟。

古人云:读书有三难――人名、地名、职官名。今就此书,易之为有三错:人名、书名、年号(年代)名。试论列如下:

一、人名讹误

《概要•绪论》有云:“元代大诗人杨维恢《送僧归日本》诗:‘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东土校全经。’”遍查各类工具书未见享祚不长的元代有位叫杨维恢的大诗人。心下疑为系杨维祯(一作桢)之讹,翻检《四部备要》所收《铁逸诗编注•卷七》,果得其诗。又意外发现该诗附有一段与文献学有密切关系的小注,特抄录之:

《经书考》欧阳修《日本歌》曰:‘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令严不许通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按:今世经书往往有外国本,则书之独全于日本者,未可知也。

《概要》类此说不清缘由的讹误还有史学名著《晚明史籍考》的作者谢国桢(多误作祯)被写做谢匡成。《绎史》编者马X(音sù),讹作马绣,千里马变成绣花马了。此“绣”字,疑为异体字“”,复又因“X”形近而致误。

此类错误还有不少,如《概要》在论述《总集与别集》时有云:“谢眺有集、有逸集”,按:谢玄晖乃南朝齐著名诗人,既与沈约比肩为永明体代表作家,又与其前朝谢灵运齐名,合称“大小二谢”,两人都是中古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其名“I(tiǎo)”(读上声),是一种天文现象。它与眺望之“眺(tiào)”(读去声)是形近、音近而义殊别的两个字。谢I颇得后人李白、杜甫之推重――李诗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杜诗云:“谢I每诗堪讽诵”,因而诗名益加远播。由于谢I的大名在中国文学史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所以其名成为校勘时需要特别关注之字。

在论述版本时云:“伊少稷能诵麻沙版本书厚一寸。”按:尹穑,字少稷,南宋绍兴年间枢密院编修。其与陆游交好,此段文字正引自陆游《老学庵笔记》,故知“伊”为“尹”之误。

为节省篇幅此类讹错列表如下:页码正误备注29董诰(a)董浩全唐文49伍崇曜伍崇耀粤雅堂丛书58王王卓今世说71西周生辑著西周声辑著醒世姻缘传95余绍宋余绍宗书画书录解题137朱v樘朱v堂明孝宗之名157臧懋循藏懋循元曲选192宇文化及宇文化隋书197孙孙谷古微书198余萧客余肖容古经解钩沉二、 书名讹误

《概要》在论述文献体裁及版本时,几次提到南宋王明清所撰笔记《挥麈录》,可惜均将上鹿下主的“麈”字误写作“尘”了。麈是一种鹿类动物,其尾可制成“拂尘”,是古代名士们日常手持之物,而“尘”的繁体字为上鹿下土的“m”字。这个错误就把挥动“拂尘”之举,变成了真正的“扬灰”了。有些报刊所载普及类文章多有此误,似可原谅;但学术性论著及高校教科书则绝不应该出现此等“初级错误”。

又,《概要》多次提及清代学者孙诒让的《墨子间诂》,均讹作《墨子闲诂》。这是由于不懂古文字“g”有“间、闲、间(jiàn)”三解造成的。而“间(jiàn)诂”即是一种断句析义注解古书的方法。早在东汉时代,许慎即为《淮南子》撰写过《鸿烈间诂》。

论述唐写本时写道:“《行索堂目睹书录》云:‘日本使官黎庶昌……’”实则,清人朱记荣所编分类书目名为《行素草堂目睹书录》。这样错,就将我行我素的清白,错成索贿的恶行了。另外,黎庶昌为清朝出使日本的官员,而不是什么日本使官。

为节减篇幅亦列表如下:

此外还有人名、书名全错的情况。《概要》所载:“楼钓石《金石书志》”,实则应为:林钧《石庐金石书志》。可能是将“钧”误作“钓”,而“石庐”之“石”串入人名了。另有类书《子史精华》,《概要》著录“清吴士玉等奉敕编”。而《中华古文献大辞典•文学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则作“清张廷玉等编”。《河南省图书馆中文古籍书目第三册子部》著录为“吴襄等奉敕编”。还有著录为“爱新觉罗•允禄等奉敕编”的。同一种类书,编者被著录得如此岐说纷丛,只好去查检《四库全书总目》“圣祖仁皇帝敕修,雍正五年世宗宪皇帝颁行”一语,仍不得要领。最后我参考光绪十二年(《概要》误作十年)仲秋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才得以明了。原来允禄、允礼为武英殿监修,吴士玉为武英殿总裁,张廷玉为南书房校对,实际纂修者为吴襄等人。按古籍著录体例应写作:允禄等修,吴襄等纂。

页码正误备注56词品诗品杨慎69唐两京城坊考唐两京域坊考徐松95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提要通俗小说史孙楷第140丛书书目续编初集丛书书目编初集新编丛书书目丛书目录拾遗丛书书目拾遗同上195晋元明纪元明纪邓粲198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201薛史《薛史》薛居正《旧五代史》

三、 年代、年号讹误

《概要》载,“传世最古的唐代印刷品是太和二年(828年)……”据钱大昕考正及出土文献证明,唐文宗年号应为大和。

《概要》载:“现存最早的唐代刻本,除了敦煌所出乾符四年(877年)与中和二年(822年)两种唐历……”考:中和二年为僖宗年号,二年为882年。而822年为唐穆宗长庆二年。此前已叙及此事,知确为中和二年,所以822年错误,应改为882年。

《概要》称:“皇明正德已卯s独斋刊行”,按干支纪年中只有乙卯年和己卯年并无已卯。正德十三年应为己卯年。

《概要》在论述史讳时说:“雍正、乾隆两朝最为严厉,嘉靖道光以后……”这是一般书籍报刊上常见的错误。但学术界都很注意明嘉靖与清嘉庆的区别。不应该出现此类错误。

更让人不解的是,《概要》在论及从文体上辨伪时,竟写道:“李白生于中唐,却能作《菩萨蛮》、《忆秦娥》那样工整的双调词,岂不怪哉?”真是怪哉!李白是盛唐大诗人(又为盛唐“三绝”之一,另二绝为张旭之书,裴F之剑),这可是连中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怎么竟迟至中唐才出生?

马云经典语录篇7

马云这个成功的企业家也说过很多正能量的语录哦,共同阅读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马云正能量励志语录,供大家参阅!

马云正能量励志语录精选1.我自己不愿意聘用一个经常在竞争者之间跳跃的人。

2.多花点时间在你的其他员工身上。

3.把你太太当合作伙伴,不要把她当太太看。

4.有时候学历很高不一定把自己沉得下来做事情。

5.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

6.什么都想自己干,这个世界上你干不完。

7.一个好的东西往往是说不清楚的,说得清楚的往往不是好东西。

8.这个世界不是因为你能做什么,而是你该做什么。

9.创意是企业运营中一个很重要的一环,但它只是一环,不是所有,所以要把每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10.建立自我追求忘我。

11.做一份工作,做一份喜欢的工作就是很好的创业。

12.不是你的公司在哪里,有时候你的心在哪里,你的眼光在哪里更为重要。

13.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一个当不好士兵的将军一定不是好将军。

14.一个创业者最重要的,也是你最大的财富,就是你的诚信。

15.小公司的战略就是两个词:活下来,挣钱。

马云正能量励志语录经典1.五年以后还想创业,你再创业。

2.生存下来的第一个想法是做好,而不是做大。

3.创业者书读得不多没关系,就怕不在社会上读书。

4.在今天的商场上已经没有秘密了,秘密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5.很多人失败的原因不是钱太少,而是钱太多。

6.概念到今天这个时代已经不能卖钱了。

7.创业者光有激情和创新是不够的,它需要很好的体系制度团队以及良好的盈利模式。

8.你的项目感觉是一个生意,不是一个独特的企业。

9.赚钱模式越多越说明你没有模式。

10.最优秀的模式往往是最简单的东西。

11.建一个公司的时候要考虑有好的价值才卖。

如果一开始想到卖,你的路可能就走偏掉。

12.人要有专注的东西,人一辈子走下去挑战会更多,你天天换,我就怕了你。

13.要找风险投资的时候,必须跟风险投资共担风险,你拿到的可能性会更大。

14.记住,关系特别不可靠,做生意不能凭关系,做生意也不能凭小聪明。

马云正能量励志语录推荐1.这世界上没有优秀的理念,只有脚踏实地的结果。

2.一个好的东西往往是说不清楚的,说得清楚的往往不是好东西。

3.如果你看了很多书,千万别告诉别人,告诉别人别人就会不断考你。

4.一个项目,一个想法如果不够独特的话,很难吸引别人。

5.做战略最忌讳的是面面俱到,一定要记住重点突破,所有的资源在一点突破,才有可能赢。

6.小企业有大的胸怀,大企业要讲细节的东西。

7.蒙牛不是策划出来的,而是踏踏实实的产品服务和体系做出来的。

8.战略不等于结果,战略制定了以后,结果还很遥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9.战略有很多意义,小公司的战略简单一点,就是活着,活着最重要。

10.必须先去了解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然后再去找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这样成功的可能性才会更大。

11.最核心的问题是根据市场去制定你的产品,关键是要倾听客户的声音。

12.费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

所以尽量不要免费。等你有了钱以后再考虑免费。

13.天不怕,地不怕,就怕CFO当CEO。

14.短暂的激情是不值钱的,只有持久的激情才是赚钱的。

15.聪明是智慧者的天敌,傻瓜用嘴讲话,聪明的人用脑袋讲话,智慧的人用心讲话。

16.做企业不是做侠客。

17.永远要把对手想得非常强大,哪怕非常弱小,你也要把他想得非常强大。

18.慈善必须以商业的计划执行,以商业的形式执行,慈善才能走得久走得长。

19.如果你看了很多书,千万别告诉别人,告诉别人

马云经典语录篇8

比如阿里巴巴的马云,2015福布斯排行榜显示身价高达1384.3亿人民币。马化腾,人称“企鹅之父”,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2015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三,身价1117.6亿人民币。雷军,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金山软件公司董事长。作为互联网大军中异军突起的雷总,连脱口而出的“AreUOK?”都风靡全球,雷军身价大约在838.2亿人民币。百度李彦宏,典型的高富帅,身价高达660.4亿元。

这些身价百亿的大佬们聚集在一起,很容易擦出火花,甚至难免互掐,不过,很多年前大家还是很祥和的。

这几张是小编这两天在乌镇看见的大佬们,现场是这样的

马云

或者这样的

李彦宏

再或者这样的

丁磊

要不就这样的

张朝阳

但是在会场之外,这群中国互联网大佬们,也有多才多艺的另一面,变装、卖萌、耍酷,其实也很可能是这样的

2000年9月10日,杭州西子湖畔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网络峰会,参加者有新浪CEO王志东、搜狐CEO张朝阳、网易董事长丁磊、8848董事长王峻涛和阿里巴巴总裁马云,主持人则是中外闻名的著名作家金庸。张朝阳、丁磊模仿媒婆。

丁磊西湖“结良缘”。

2004年4月27日,SOHU彩信小姐三亚举行晚会张朝阳与嘉宾跳舞。

兴奋的张朝阳落入水中。兴奋的张朝阳落入水中。

2005年12月8日,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右)在北京大学演讲时即兴表演制片人张继中(左)为其设计的“角色形象”。马云做出大鹏展翅动作。

2012年9月1日,黄晓明和曹国伟自拍合影,马云旁观。

2013年5月7日,北京,2013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召开,马化腾现身微信展台。

2009年6月4日,某个活动上李彦宏头上带着发夹。

2014年1月10日,北京,小米年会,雷军以财神形象登台献舞,造型雷人。

2014年4月21日,广西南宁,曹国伟穿着少数民族服饰走秀。2014年4月21日,广西南宁,曹国伟穿着少数民族服饰走秀。

一年前,马云曾经说过,“钱多是个负担,我们企业做大,拿到钱,有什么用呢?最根本的就是帮助别人。”

马云经典语录篇9

[中图分类号]G250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04)02-0076-05

云南地方文献资源是反映云南政治、经济、科教文化的知识宝库和信息源。它是云南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的群体活动的记录;是云南地方文化的沉淀;是了解和研究云南的社会生活、历史和现状的主要来源;云南区域经济的研究更离不开地方文献的支持。云南图书馆要想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已是当务之急。如何根据地方文献的特点,将那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信息资源建成适合用户需要的网络资源,更方便研究者的使用,实现跨地域的资源共享,则是数字化图书馆的目标。纵观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新特点,网络环境下我省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主要从馆藏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和网上地方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加工两大方面进行。

一、馆藏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

(一)云南地方文献数字化资源。

在云南社会历史发展中,由于各民族不同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语言文字、,形成了不同风格类型的民族文献,可概括为民族文字古籍、石刻、影片图片、汉文民族文献几大类。

民族文字古籍。云南有自己古籍传世的民族有:纳西、彝、傣、藏、白、壮、布依、瑶、傈僳等民族,其中以纳西东巴象形文字、彝文、傣文、藏文文献和白族文献最为珍贵、悠久。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还在使用的极少数象形文字之一,共1400余字,并以此创作出东巴经书1000余卷。东巴经记载了古代纳西族社会的历史、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学的方方面面,是研究纳西族社会的百科全书;东巴彝谱,是迄今世界上唯一的最古老的象形文字舞谱,东巴文是研究人类文字起源的第一手活资料,堪称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彝文古籍不仅有写本,还有刻本。如用彝文翻译的《太上感应篇》,原系云南武定茂莲乡土署旧藏,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部明版彝文刻本。如20世纪20年代杨成志赴滇民族调查时所获的《云南昆明西乡明代夷人手抄经典》,是明代有年代可考的彝文抄本经书中最早的一部。其它如彝文《彝族天文学史》,《彝族医药志》,彝文文献《吴三桂》,《夷榷濮》、《尼苏夺节》、《洪水泛滥》、《裴妥梅妮》等均是彝文古籍中经典之作。傣文古籍中,贝叶经所占比例最大,号称84000卷的傣文贝叶经,是小乘佛教典籍中的精品:《芒策法典》是最早的傣文法规,在西双版纳长期保持法律效应;《囊丝本勐》记述了1180-1950年间西双版纳的史实;《论傣族诗歌》,虽成书于公元1614元,但对诗歌的起源发展、与佛教的关系论述已十分精辟。天文学是傣族崇尚的学问,《苏定》、《苏力牙》、《历法星十要略》等,都是重要的傣族天文学文献。云南的藏文古籍,以《格萨尔王传》为最著名。白族典籍较为特殊。白族创造了南诏文化,有语言但无文字,历史上曾用汉字记录白语之音,以《古通纪》、《玄峰年运志》为代表,而典籍以汉文撰写的居多。

石刻文献。云南民族地区的石刻,是云南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史料。现存云南少数民族石刻文献,文种包括蒙文、藏文、满文、回文、彝文、纳西东巴文、傣文等,以丽江东巴文《麦宗摩崖》为最早,系宋宁宗、理宗时期的石刻;刻于1533年的彝文汉文合壁的《镌字崖》,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彝文石刻之一,石刻反映了彝族先民开发滇池地区的情况。此外,《德化碑》、《石城碑》、《元世祖平云南碑》、《爨宝子碑》、《爨龙颜碑》、《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等一些汉文少数民族的石刻文献,亦是研究云南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

照片资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全国民族大调查,留下了几万幅珍贵的云南各民族照片资料和民族电影资料片,内容多反映建国初期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多种形态并存的现象,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可从中探索云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轨迹。

汉文民族文献。民国以前,汉文少数民族文献多见于史书有关记载,主要有:刘日旬等撰《旧唐书·南诏传》。宋祁撰《新唐书·南诏传》和《南蛮传》。《南诏图志》,系南诏时期记载地理的专书。《资治通鉴》中记载南诏历史较详。唐梁建芳《西洱河风土记》,系最早记载南诏文化的著作,已佚。袁滋《云南记》,已佚。樊绰《蛮书》。徐云虔《南记录》,已佚。元郭松年《大理行记》、《马可波罗行记·云南行记》、李京《云南志略》、张立道《六诏通说》和《云南风土记》等。明诸葛元声《滇史略》、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蒋彬《南诏源流记要》、彭汝实《六诏纪闻》、杨慎《滇载记》、倪辂《南诏野史》、阮元声《南诏野史》、佚名《白古通记笺述》、杨鼐《南诏通纪》、顾应祥《南诏事略》、刘文徵《滇志》等。清代寂裕《白国因由》、释同揆《洱海丛谈》、倪蜕《滇云历年传》、师范《南诏徵信录》、丁毓仁《南诏备考》、毕曰氵零《苍洱小记》等。以唐代樊绰的《蛮书》、明代钱古训的《百夷传》为代表。樊绰《蛮书》,是研究南诏史最重要的一部典籍,全书l0卷,书末有附录、系表、地图、参考书目等,成书于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较真实地记叙了当时云南的山川地理、南诏历史、少数民族风俗制度。近现代,随着民族学研究的兴起,杨成志、方国瑜、江应梁先生等人首次开始对云南部分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留下了一批民族研究文献。抗战期间,高校内迁,昆明一时名流荟萃,闻宥、费孝通、潘光旦、向达、白寿彝、陶云逵、马学良、傅懋绩、凌纯声、李佛一、李霖灿、江应梁、方国瑜、田汝康、范义田、彭桂萼等一批国内著名学者云集昆明,推动了云南民族学研究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学术价值很高的民族研究文献。建国初期的民族大调查,形成了上万件云南少数民族调查资料手稿,内容涉及云南彝、傣、白等23个少数民族的简史、概况、语言、民族识别等, 价值极高,不可复得。这些资料,为把握云南民族地区的情况、制定民族政策、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民族学研究的发展,影响极大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云南部分,就是在这些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成书的。近现代云南文献主要有:吴金鼎等《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方国瑜的《滇史论丛》以及以南诏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建置沿革》、《疆域考》、《金石考》、《宗教考》、《族姓考》等。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续编》、《西南民族史论集》、《中国西南民族史》、《南诏史话》、《南诏史概要》以及《古通纪浅述校注》。向达《蛮书校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王忠《新唐书南诏传笺证》。马长寿《南诏国内的部族组成和奴隶制度》。(美)查尔斯·巴克斯著,林超民译《南诏国与唐代的西南边疆》。(台北)李霖灿《南诏大理国新资料的综合研究》、江鸿《南诏兴亡之追踪》、王吉林《唐代南诏与李唐关系之研究》。香港林旅之《南诏大理国史》(上下册)。马曜《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云南简史》。李昆声、祁庆富《南诏史话》。邵献书《南诏大理国》等。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开发民族文化、保护世界遗产的今天,民族学研究倍受重视,一批见解独到,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民族地方文献纷纷问世。

综上所述,云南民族地方文献,种类浩繁,内容广博,为构建云南少数民族地方文献数据库准备了充足的数据源。(二)网络环境下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首先应该把已有的馆藏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形成自己的信息产品,增加网上信息存量,为云南地方文献网络体系提供充分的数据源。因此,云南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首先要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建立云南专题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先分为三种:云南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一云南地方文献专题全文数据库一云南地方文献多媒体数据库。按内容再细分为民族历史、文化、经济、民俗、文学、科技、医学、宗教等。将三种数据库有机的结合起来,分层次、分轻重地揭示云南专题文献的全部内容,提供给网上用户,实现资源共享。

1 建立云南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

地方文献是关于地方的全部资料,不仅其内容涉及一个地区的历史、现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著述形式也有方志、专著、期刊、族谱、地图、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会议记录等多种形式;文献载体更有印刷型书籍、缩微品、录音制品、录像制品、磁盘、光盘等众多品种。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首先要将这些原始数据以相应的电子记录组织成联机目录数据库,使用户了解各馆的馆藏地方文献信息,这是实现地方文献资源共享的第一步。

地方文献的书目数据库可以在目前正在建设的全国性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大前提下进行,可以借鉴CALl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中心建立联合目录数据库的经验,以我省各馆的书本式或卡片式的地方文献目录为基础,按照《汉语文古籍机读目录格式》进行规范著录,建立全省图书馆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并待机与全国性的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数据库相联。书目型云南文献资源库,范围包括云南特色文献之全部,侧重于文献名称、作者、出版地、出版时间等外部特征的揭示,提供文献的所有查找与检索途径。目前,国内许多省、市图书馆已完成地方文献信息目录数据库的建设及其网络化转换工作。如首都图书馆的北京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上海图书馆的馆藏上海地方文献中文图书目录、深圳大学图书馆的特区资料书目数据库等。

2.建立云南地方文献专题全文数据库

云南毗邻东南亚,少数民族众多,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烟草经济为支柱产业经济,气候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各图书馆保存着大量宝贵的古籍、珍本、善本、珍本、地方志、历史档案等具有云南特色的专题文献。省政府把"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绿色生物工程"、"建设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作为本世纪初云南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作为图书馆则应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与之相适应的诸如"云南文献库"、"云南少数民族数据库"、"云南地方文献数据库"、"东南亚库"、"生物资源库"、"旅游经济库"、"烟草经济库"、"有色金属库"等专题数据库,形成为本省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构建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这样便于将分散于各学科,分布于各种载体,分藏于各单位的零散的地方文献通过建库集中起来,既能弥补馆藏的不足,又方便读者。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馆藏地方文献资源中利用率高、有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地方文献转化为计算机化的可检索的数据,传输上网,建成具有本馆特色的地方文献专题全文数据库,为用户直接提供所需的全文信息。

在资源共享的信息时代,地方文献是图书馆信息资源中真正独特的财富。地方文献全文数字化的建设可以吸取一些地区古籍数字化的经验。如上海图书馆将古籍善本的全文,以图像形式扫描录入计算机,保留了善本的原样,研制出了中国古籍善本查阅系统;开了古籍善本全文光盘制作与服务的先河,也为地方文献的数字化提供了样板。又如,我国台湾的科研机构建立了汉籍全文资料库,其中就包括地方文献的全文库。再如,香港迪志文化有限公司与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制作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更是古籍数字化的一个重大突破,它为地方文献的全文数据库的建立积累了经验。我省地方文献的全文数字化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原始纸质型民族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可采用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KD3.0系统和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公司开发研制的超星数字化系统,通过扫描将其变成图像存放到计算机中,再通过OCR软件的识别, 使其转化为文字,在原始文字的基础上进行文字的编辑。和书目数据库的建立一样,各个图书馆也可以采取联合操作的模式,分工协作,在完成各自独有的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的同时,互相交换数据,直至最终建立全省全国的全文联合数据库。云南社科院图书馆已建成馆藏云南民族文献数据库。

3 建立云南地方文献多媒体数据库

地方文献除了印刷型书籍外,还有录音带、录像带、幻灯片、缩微胶片、光盘等非书资料。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对音频、视频、图像、文字等媒体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实现录音、录像资料的网上视听阅览,建成地方文献多媒体数据库。

图片零散资料的数字化。手稿、碑帖、照片、图片等可用电子扫描等方式变换成BMP,JPD,JIE等文件保存在光盘或存贮器上。云南地方文献多形式、多语种,要使图片、碑刻、手稿、族谱、家谱等零散资料保持其原貌,可通过扫描,存贮成图像的方式,再现原版。

录音和影视资料的数字化。可通过专用设备转换成计算机识别的音频和视频(AVI、MOV等)文件。即将视听资料的音、视频模拟信号,分别经计算机视频采集卡、声卡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利用硬件实时进行压缩,然后将压缩后的数据存储到高速硬盘中,即高保真地保存在光盘上或存储器内,使声音图像、动态图像数字化。将这些多媒体数字化信息制成多媒体光盘数字化文献和虚拟文献,以供脱机检索和网络传播。既方便了用户,也有利于非书资料型地方文献的保护,实现资源共享。

二、网上云南地方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加工

我国政府上网工程和

企业上网工程的全面实施和推广,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反映地方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网络文献信息不断涌现,成为网络信息资源中独具特色的信息源,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新的对象。根据我省图书馆现有的条件,建设网络地方信息资源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建立云南地方信息资源导航库

搜索引擎能提供网络分类目录浏览的查询方式和关键词全文检索方式,但缺乏概念的、主题的、特定学科等的多种检索途径,检索效果不尽人意。中国高等学校文献保障体系(CALIS),把建立"重点学科导航库"作为一个重要的子项目。深圳大学图书馆参照CALIS重点学科导航库的要求和标准,根据我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和该校的学科设置特点,建立了特区经济网站导航和特区文化网站导航两个专题导航库,分别通过CALIS管理中心的一期和二期验收。这是CALIS学科导航库中惟一以区域信息资源为研究对象的信息导航系统。我省图书馆对地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应突出其研究性、学术性和民族性,各馆可根据本地民族经济建设和本校学科建设的重点,编制地方信息导航库。地方信息导航的研究对象是地方网站,原则是提供查找网上地方信息的捷径。图书馆可对网上本地区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分类和组织,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网上信息资源重组,使网上的地方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的虚拟地方馆藏。

(二)建立云南网络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

高校图书馆界对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早已达成共识,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势在必然。图书馆应有目的地下载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参考价值的网络地方文献,把分散、杂乱的网络地方文献加工成适用的网络地方文献专题全文数据库,把丰富的网络地方信息资源转化为馆藏,把网络中不稳定的地方文献资源转化为稳定的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可检索的专题地方情报服务。不仅方便用户,而且使网络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得到有序地管理和发展。深圳大学图书馆根据该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以及经济特区发展的需要,开发利用网上资源,建立特区研究资料数据库。他们根据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和各经济特区的发展特点,筛选网上各经济特区的地方文献,建立了特区大事记、特区法律法规、特区二十年专辑等专题数据库,以Web浏览形式供读者使用,这些专题数据库已被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作为经济特区研究常用资料挂在主页上。

(三)云南网络地方文献的分类和著录

互联网的信息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要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些文献,使用户更加准确地获取地方文献资源信息,必须对网络地方文献进行分类和著录,建立可检索的全文数据库。深圳大学图书馆利用其开发研制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SULCMISⅢ),在原有的CAMARC格式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模块,对馆藏主体的中西文电子资源进行规范著录,并根据ISBD标准编写了《中西文电子资源CNMARC格式著录细则》,增加了856字段著录,856字段是关于电子资源的定位与检索,其著录规范包括电子资源的访问方式(协议)、关系、名称(描述注释)、形式、规范、统一资源定位(URL)等。对于网络地方文献著录来说,其访问方式(协议)是HTTP协议;关系是资源本身;名称(描述注释)是原文;形式是文本;规范是原文;统一资源定位(URL)是文献在本地服务器的URL和原文献的URL。目前已建成了特区全文数据库供校园网用户使用,为学校师生及特区研究人员的专题研究提供快捷、有效的特区资料全文检索服务,同时为经济特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地方情报服务,这是图书馆对网上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实践,可供参考。

三、结语

云南地方文献数字化资源建设工程将围绕科技、文化、教育领域或选择知识网络所需的资源内容,建立若干个超大规模的多媒体资源库,资源内容要按照数字图书馆的要求规范加工和标引。各图书馆可根据自身馆藏文献特色申请立项,这有利于数字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我们要通过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将我省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当代建设的成就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展示,让世界了解云南,让云南走向世界,形成云南文化在网上的特色和优势。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就是资源,特色就是生命。加快区域性、地方性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特色化建设,构建民族地方文献数据中心,走民族地方文献数字化发展之路,建立与国际间的文化信息传递网络,保护原始而又古老的民族文化,更好地为地方建设和发展服务,为地方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显得任重而道远。它将会推动着区域性、地方性的民族文化、民族旅游和民族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宋绮.关于构建云南少数民族文献资源数据库的思考[J].云南图书馆,2002,(3).

[3]王效良.构建当代地方文献体系的几点思考[J].津图学刊,2003,(1).

马云经典语录篇10

[关键词] 文选;唐代试律诗;化用方式

唐人化用《文选》辞藻、隽语、丽句、典实和意象以经纬文章,是一个普遍的文学事实。《文选》在唐代就像《诗》在先秦,是文人说话、写作的言辞渊薮,是士人通习的科考教材,是考官们出题的滥觞。我们从化用的思维模式着眼,粗略概括唐人试律诗对《文选》诗文的化用方式为四端:借境借象、顺承生发、借意双关和反用其义。

一、借境借象

主要指借前人诗文意象、情境负载自己的情志。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下・未刊手稿)云:“‘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美成以之入词,白仁甫以之入曲,此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者也。然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为我用。”这则词话,既是王国维对前人创作实践的理论升华,也是其《人间词》创作的经验总结。意境的生成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有机结合,这里引进“借境”理论来考察唐代试子对于《文选》诗文的化用,此“境”也包含士人营造或借用的“象”。

薛存诚《御箭连中双兔》:“宸游经上苑,羽猎向闲田。狡兔初迷窟,纤骊讵着鞭。三驱仍百,一发遂双连。影射含霜草,魂消向月弦。声动寒木,喜气满晴天。那似陈王意,空垂乐府篇。”陈王:指陈思王,即曹植。曹植有乐府诗《白马篇》,描写战场上骑士杀敌等情景;另乐府诗《名都篇》有“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句关联着薛诗诗题。曹植一直都想请缨沙场,建功立业,但终未遂愿,故薛存诚在此叹惋曹植“空垂乐府篇”,用以反衬自己所处时代皇帝的真正骁勇,暗示自己生当明时,英雄将有用武之地。薛诗主要都在叙事,而其叙事因为用了“一发遂双连”等句,让人自然联系到曹植《名都篇》,这样诗的外延立刻宽阔豁朗了很多;最后以“那似陈王意,空垂乐府篇”议论作结,画龙点睛,既是对畋猎的概括,也是对曹植抑郁不得志的感叹,还有对自己身遇明主的暗示。这里,薛诗极其巧妙地借用了曹植乐府诗意象、情境负载自己的情志。

李沛《四水合流》:“禹凿山川地,因通四水流。萦回过凤阙,会合出皇州。天影长波里,寒声占渡头。入河无昼夜,归海有谦柔。顺物宜投石,逢时可载舟。羡鱼犹未已,临水欲垂钩。”李康《运命论》:“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非张良之拙说于陈项,而巧言于沛公也。”张良知遇于刘邦,犹如以石投水,是得遇圣主明君。张衡《归田赋》:“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李善注:“言久淹滞于京都,而无知略以匡佐其时君也。……《淮南子》曰:‘临河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李诗末四句正借用李康《运命论》论点、张衡《归田赋》旨意,隐含表达自己期望个人言论投合考官乃至圣君明主,以被录用的情志。

章孝标《骐骥长鸣》:“有马骨堪惊,无人眼暂明。力疲吴阪峻,嘶苦朔风生。逐逐怀良御,萧萧顾乐鸣。瑶池期弄影,天路欲飞声。皎月谁知种,浮云莫问程。盐车终愿脱,千里为君行。”吴阪:古地名。盐车:运载盐的车子。刘琨《答卢谌诗并序》:“昔骥倚于吴阪,长鸣于良乐,知与不知也。”李善注:“《战国策》,楚客谓春申君曰:‘昔骐骥驾盐车,上吴阪,迁延负辕而不能进,遭伯乐,仰而鸣之,知伯乐知己也。今仆屈厄日久,君独无意使仆为君长鸣乎?’”骥服盐车,喻贤才屈沉于天下。此诗虽然还化用了《战国策》燕昭王求士,郭隗喻以千金买骏骨典故;但却以千里马不遇知而服盐车,类比贤才屈沉荒野为抒情重心。此诗句句写马,却句句喻人;借用典实之情境抒写一己之心愿。

陈昌言《白日丽江皋》:“迟景临遥水,晴空似不高。清明开晓镜,昭晰辨秋毫。郁郁长堤土,离离浅渚毛。烟销占一候,风静拥千艘。独媚青春柳,宜看白鹭涛。何年谢公赏,遗韵在江皋。”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有“远岩映兰薄,白日丽江皋……皇心美阳泽,万象咸光昭。顾已枉维絷,抚志惭场苗”等句,抒写自己应诏赴任途中,感物有怀。场苗:语出《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苗。”毛传:“宣王之末,不能用贤者,有乘白驹而去者。”后以为延揽贤才或思念贤者之典。陈诗借谢诗意旨、情境,暗示“我”是贤才、将为皇朝延揽的深意。

考生自己有想法、有期望却不明说,而是通过借用前人的话语、前人的诗文意旨甚至意象委婉地传达出来,让考官去解读、去意会,这从典故的化用方式上看,我们谓之“借境借象”。采用武汉大学罗积勇先生《用典研究》的理论,从用典的功能角度考察,“借境借象”方式约略相当“衬言式”。所谓“衬言,是把典故与自己所叙事情相比较,并借此达到某种修辞目的。它可分为较同、较异、差比、较同异四类。”前面所分析的例子,借用《文选》收录的古诗文意象,都是为了或同、或异地衬托考生自己的心志。

二、顺承生发

指触题联想,借题发挥,发思古之幽情。我们曾经撰文探讨过的唐人试律诗诗题取用《文选》诗赋原句或李善注解语辞者,其诗多半都表现出“触题联想”、“借题发挥”的特色。

薛存诚《东都父老望幸》:“銮舆秦地久,羽卫洛阳空。彼土虽凭固,兹川乃得中。龙颜觐白日,鹤发仰清风。望幸诚逾邈,怀来意不穷。昔因封泰岳,今伫蹑维嵩。天地心无异,神祗理亦同。翠华翔渭北,玉检候关东。众愿其难阻,明君早勒功。”此诗与其说是敷写唐代东都洛阳人民的现实心愿,还不如说是顺接班固《两都赋》意旨。东汉建都洛阳,长安人民思主上西迁,或盛言西都长安之奢华;班固有感于前世司马相如、东方朔之徒献纳文辞,终以讽谏,乃上《两都赋》盛赞洛阳制度之美,以折西都宾淫侈之论。薛存诚顺承班固赋旨,栝成诗。

王维《秋日悬清光》:“寥廓凉天静,晶明白日秋。……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余辉如可托,云路岂悠悠。”宋玉《九辩》,其文词句哀怨,开篇“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落而变衰。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故言“宋玉登高怨”。宋玉之辞以“悲秋”起兴,故王维由“秋日悬清光”自然地想到了宋玉之辞。张衡《四愁诗并序》云:“张衡不乐久处机密,阳嘉中,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法度……时天下渐,不得志,为《四愁诗》。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为小人。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四首诗中分别有“侧身东望涕沾翰”、“侧身南望涕沾襟”、“侧身西望涕沾裳”、“侧身北望涕沾巾”句以表达忧虑和愁思,故言“张衡望远愁”。宋玉闵屈原而作《九辩》,张衡拟屈原而作《四愁》,王维以“秋日”为纽带,顺承生发,想到宋玉之辞、想到张衡之诗。

白居易《宣州试窗中列远岫》:“天静秋山好,窗开晓翠通。遥怜峰窈窕,不隔竹蒙笼。万点当虚室,千重迭远空。列檐攒秀气,缘隙助清风。碧爱新晴后,明宜反照中。宣城郡斋在,望与古诗(集作时)同。”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谢在这里做太守时建有楼,后人称为“谢公楼”。宣城城东有宛溪流过,城东北有秀丽的敬亭山,风景优美。李白游此有诗《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独坐敬亭山》、《秋登宣城谢北楼》等。799年秋,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在长安考中进士。此诗大约写参加拔贡考试时的情景。谢《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诗云:“结构何迢,旷望极高深。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日出众鸟散,山瞑孤猿吟。已有池上酌,复此风中琴。非君美无度,孰为劳寸心。惠而能好我,问以瑶华音。若遗金门,就见玉山岑。”白居易在宣州应试,看到试题取自谢诗句,自然顺承联想到谢行事及其诗作。

窦常《求自试》:“仙禁祥云合,高梧彩凤游。沉冥求自试,通鉴果蒙收。文墨悲无位,诗书误白头。陈王抗表日,毛遂请行秋。双剑曾埋狱,司空问斗牛。希垂拂拭惠,感激愿相投。”抗表:上疏,向皇帝上奏章。《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毛遂:《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载:毛遂,战国赵平原君门下食客。 赵孝成王九年,秦兵攻赵,王命平原君赵胜赴楚求救,毛遂自荐随同前往。既至楚,平原君与楚王谈判,自日出迄日中不决。毛遂按剑上阶,直陈利害,终使楚王歃血定盟,决定楚赵联合抗秦。“毛遂自荐”,为自告奋勇自我推荐之典。窦常此诗顺承曹植《求自试》表旨,凝志成诗,暗示自己应试有如曹植求自试、毛遂自荐,期望被录用。第一联用凤栖梧桐树之典说前来干求任用者乃有希世之贤才。第二联假想明鉴之主收用自荐者的情形,用直白写法。第三、四联说明求自试的必要性,因为不自荐便终将无位、做白头布衣,所以曹植要上表、毛遂要请行;而且暗示自荐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不成功就是贤才被埋没。第五联再说希世之贤犹如希世之宝,终究是埋而不能没,吴灭晋兴之际,豫章丰城埋有龙泉、太阿二剑,而紫气上冲斗、牛之间,终为人所发掘、佩用;借说自己希望像上述双剑一样,得到拭拂任用。整首诗虽多处用典,但典义并不重复,组合典故流畅地说事说理,这就是唐人不同于六朝人的地方。

张友正《锦带佩吴钩》:“带剑谁家子,春朝紫陌游。结边霞聚锦,悬处月随钩。彩缕回文出,雄芒练影浮。叶依花里艳,霜向锷中秋。的宜骢马,斓映绮裘。应须待报国,一刎月支头。”锦带:锦制的带子。吴钩:钩,兵器,形似剑而曲。春秋吴人善铸钩,故称。鲍照《结客少年场行》:“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张诗顺承鲍诗意旨,抒发报效国家的志向。

唐人试律诗这种触题联想,顺承生发,对于明清八股敷文似有影响。试律诗以五言六韵十二句为常(也有八韵十六句的),此触题联想顺承生发者,前四句分别可以看作是破题、承题,中间六句叙事用典、展开吟咏,末两句或言志或颂圣。

三、借意双关

指巧妙借用古人的诗文意旨,来双关自己的心志。

蒋防《藩臣恋魏阙》:“剖竹随皇命,分忧镇大藩。恩波怀魏阙,献纳望天阍。政奉南风顺,心依北极尊。梦魂通玉陛,动息寄朱轩。直以蒸黎念,思陈政化源。如何子牟意,今古道斯存。”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有:“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李善注:“言仲连轻齐组而之海上,明海上可悦。既悦海上,恐有轻朝廷之讥,故云子牟眷魏阙。…《吕氏春秋》曰: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魏阙之下。柰何?’高诱曰:‘子牟,魏公子。’一说,魏,象魏也。言身在江海之上,心乃在王室也。”班固《两都赋序》:“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蒋防借谢诗“子牟眷魏阙”、班固“朝夕论思,日月献纳”等意旨,双关自己愿献言纳忠于朝廷之心志。

陶拱《秋日悬清光》:“秋至云容敛,天中日景清。悬空寒色净,委照曙光盈。泫泫看弥上,辉辉望最明。烟霞轮乍透,葵藿影初生。鉴下应无极,升高自有程。何当回盛彩,一为表精诚。”葵藿:指葵与藿,为菜名。这里偏指葵。葵性向日,古人多用以比喻下对上赤心趋向。曹植《求通亲亲表》:“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臣窃自比葵藿,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在陛下。”陶拱诗借曹植文意双关,以日垂光双关皇朝帝王恩威,以葵藿向日双关自己将忠于皇帝。

马戴《府试水始冰》:“南池寒色动,北陆岁阴生。薄薄流澌聚,漓漓(集作微微)翠潋平。暗沾霜稍厚,回照日还轻。乳窦悬残滴,湘流减恨声。即堪金井贮,会映玉壶清。洁白心谁识,空期饮此明。”鲍照《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马戴借鲍诗意象以双关,用玉壶冰之洁白无瑕双关自己之一片纯洁冰心。

康翊仁《鲛人潜织》:“珠馆冯夷室,灵鲛信所潜。幽闲云碧牖,水精帘。机动龙梭跃,丝萦藕添。七襄牛女恨,三日大人嫌。透手擎吴练,凝冰笑越缣。无因听札札,空想濯纤纤。”札札:象声词,这里指机杼声。纤纤:女手柔细貌。《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鲛人潜织”本是神话传说,《迢迢牵牛星》也写的是牛女神话故事,皆可想而不可及,康翊仁诗借其意象以双关自己应试与中试的忐忑期待的心情。

徐仁嗣《天骥呈材》:“至德符天道,龙媒应圣明。追风奇质异,喷玉彩毛轻。躞蹀形难状,连拳势乍呈。材矜逸态,绝影表殊名。岐路宁辞远,关山岂惮行。盐车虽不驾,今日亦长鸣。”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夫未遇伯乐,则千载无一骥。”李善注:“《战国策》,楚客谓春申君曰:‘昔者骐骥驾盐车,上吴阪,迁延负轭而不能进;见伯乐,仰而鸣之,知伯乐知己也。’”用骐骥服盐车而长鸣典,双关暗示自己也是千里马,望有伯乐识拔之。

郑衮《好鸟鸣高枝》:“养翮非无待,迁乔信自卑。影高迟日度,声远好风随。云拂千寻直,花催百啭奇。惊人时向,求友听应知。委质经三岁,先鸣在一枝。上林如可托,弱羽愿差池。”曹植《公宴》诗:“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高枝:高树枝;别解高的地位或者朝堂;此借曹诗意旨,双关自己愿托身朝堂之上的志向。委质:敬献礼物;此别解献身、托身。先鸣:首先鸣叫;此别解首先显露。上林:古宫苑名;泛指帝王的园囿。弱羽:羽毛未丰;别解才浅力薄。差池:参差不齐貌。《诗・邶风・燕燕》:“燕燕,差池其羽。”别解鸟飞腾的样子。郑衮诗的五、六两联言自己经过多年的苦心准备和修炼,参加科考,希望崭露头角、折桂登科,为帝王擢用效力。全诗诗句句写鸟、写树,而句句双关、别解着考生的心意。

这里所说的“借意双关”典故化用方式,如从语义关照看,大致相当于罗积勇《用典研究》所讨论的双关式和别解式。

四、反用其义

主要指反用前人诗意,以烘托出自己的情怀。

李绅《上党奏庆云见》:“飞龙久驭宇,真气尚兴云。五色传嘉瑞,千龄表圣君。从风忽萧索,依汉更氛氲。影彻天初霁,光鲜日未曛。表祥近自远(类诗作来自远),垂化聚还分。宁作无依者,空传陶令文。”陶渊明《咏贫士诗》:“万族各有,孤云独无依。(李善注:孤云,喻贫士也。陆机《鳖赋》曰:美恶而兼融,播万族乎一区。《楚辞》曰:怜浮云之相佯。王逸注曰:相佯,无依据之貌也。)……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宁作无依者,空传陶令文”是反诘句,表达不作无依托之孤云,而愿意为世所用的意思。李绅诗反用陶诗以言志,表明自己愿意跟从帝王而效力。

李正辞《白云起封中》:“千年泰山顶,云起汉皇封。不作奇峰状,宁分触石容。为霖虽易得,表圣自难逢。冉冉排空上,依依迭影重。素光非练,灵贶是从龙。岂学无心出,东西任所从。”起自泰山封禅之地的祥瑞白云,有一定之准,哪里会像一般白云一样忽东忽西,飘忽不定呢!无心:指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陶诗写云寄托隐逸之志。从龙:《易・干》:“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旧以龙为君象,因以称随从帝王或领袖创业。李正辞反用陶渊明归隐诗意旨,表明自己愿从帝王而效命。

潘炎《玉壶冰》:“琰玉性惟坚,成壶体更圆。虚心含景象,应物受寒泉。温润资天质,清贞禀自然。日融光乍散,雪照色逾鲜。至鉴功宁宰,无私照岂偏。明将冰镜对,白与粉花连。拂拭终为美,提携伫见传。勿令毫发累,遗恨鲍公篇。”鲍公篇:《文选》录鲍照乐府诗《白头吟》。诗曰:“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古来共如此,非君独抚膺。”鲍照感叹在氏族门阀控权的社会,黑白颠倒,贤愚不分,纵有雄才大略也不被重用;潘炎反用鲍诗意旨,言只要是洁白美玉,就不会被隐沦埋没――“拂拭终为美,提携伫见传。”

罗泰《暗投明珠》:“媚川时未识,在掌共传名。报德能欺暗,投人自欲明。月临幽室朗,星没晓河倾。的骊龙颔,荧煌彩凤呈。守恩辞令浦,擅美掩连城。鱼目应难近,谁知按剑情。”暗投明珠:亦作“明珠夜投”、“明珠投暗”。语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邹阳)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投人于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后多用“明珠暗投”比喻有才能的人因无人引荐而得不到赏识和重用;(亦比喻贵重的东西落到不识货的人手里。)亦见《文选・邹阳》。此为唐代举子怀才难遇心情之写照。按剑:以手抚剑,预示击剑之势。这里指珍宝等无由而至,令人生疑。李白《古风》之五十六:“献君君按剑,怀宝空长吁。”罗诗前几句敷写珍珠之名贵,末两句则反用邹阳《狱中上书自明》语典,邹言明珠暗投、无因而至,令人生疑按剑;罗言“鱼目应难近”,盛世明时,不会鱼目混珠,而真正的明珠无因亦可前至,即有真才实学的人,无需凭借其它条件、关系等等,照样可以被重视、被重用。

总之,《文选》众多诗赋文的抒情言志时常吻合了后代诗人的心思。当后人遇到与前人同样境况、同样感受的时候――“心有戚戚焉”,自然就会联类比附,借古抒怀。这是唐代试子化用《文选》诗文进入自己诗章的一个直接原因。而唐人试律诗对《文选》的化用是多方面的,诗题、辞藻的取用是显性的,意象、义理的借用乃至于抒情言志方式的运用则多是隐性的;那些隐性化用《文选》诗赋文的方式,实际上不止于我们所概括的借境借象、借意双关、顺承生发和反用其义,对其他化用方式的探究姑且留待异日。

参考文献:

[1]罗积勇、张鹏飞.唐代试律试策校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下,未刊手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8.

[3]罗积勇.用典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40,118,123.

[4]刘海峰.科举学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