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专业十篇

时间:2023-03-22 08:44:47

西南科技大学专业

西南科技大学专业篇1

1952 广西科技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柳州市 本科

1953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市 本科

1954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市 本科

1955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本科

1956 右江民族医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百色市 本科

1957 广西中医药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本科

1958 桂林医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市 本科

1959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市 本科

1960 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本科

1961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崇左市 本科

1962 河池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河池市 本科

1963 玉林师范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玉林市 本科

1964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本科

1965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本科

1966 百色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百色市 本科

1967 梧州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梧州市 本科

1968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柳州市 本科

1969 广西财经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本科

1970 南宁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南宁市 本科 民办

1971 钦州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钦州市 本科

1972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市 本科

1973 桂林旅游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市 本科

1974 贺州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贺州市 本科

1975 广西警察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本科

1976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北海市 本科 民办

1977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南宁市 本科 民办

1978 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柳州市 本科 民办

1979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南宁市 本科 民办

1980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桂林市 本科 民办

1981 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南宁市 本科 民办

1982 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南宁市 本科 民办

1983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桂林市 本科 民办

1984 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桂林市 本科 民办

1985 广西外国语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南宁市 本科 民办

198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北海市 本科 民办

1987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专科

1988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专科

1989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专科

1990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专科

1991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市 专科

1992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专科

1993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柳州市 专科

1994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柳州市 专科

1995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专科

1996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专科

1997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专科

1998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专科

1999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柳州市 专科

2000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专科

2001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河池市 专科

2002 北海职业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北海市 专科

2003 桂林山水职业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桂林市 专科 民办

2004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专科

2005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专科

2006 广西演艺职业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南宁市 专科 民办

2007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专科

2008 广西城市职业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崇左市 专科 民办

2009 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钦州市 专科 民办

2010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柳州市 专科

2011 百色职业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百色市 专科

2012 广西工程职业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百色市 专科 民办

2013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崇左市 专科 民办

2014 梧州职业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梧州市 专科

2015 广西经济职业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南宁市 专科 民办

2016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专科

2017 广西科技职业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崇左市 专科 民办

2018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专科

2019 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百色市 专科 民办

西南科技大学专业篇2

分布院校: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吉林艺术学院、北华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中原工学院、黄河科技学院、河南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广州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西南大学、四川音乐学院、四川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新疆艺术学院等。

(2) 广播电视编导(相近专业有导演、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

分布院校: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吉林艺术学院、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湖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音乐学院、云南艺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等。

(3) 戏剧影视文学(相近专业有戏剧学、导演)

分布院校: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山西大学、辽宁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昌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西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大学、云南艺术学院、西北大学等。

(4) 导演(相近专业有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

分布院校: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吉林艺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辽宁大学、安徽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

(5) 摄影(相近专业有艺术设计、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

分布院校:北京电影学院、北京服装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鲁迅美术学院、辽宁大学、鞍山师范学院、哈尔滨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同济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扬州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农林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河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美术学院、重庆师范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云南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新疆艺术学院等。

(6) 录音艺术(相近专业有导演、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

分布院校: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戏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新疆艺术学院等。

(7) 动画设计(相近专业有绘画、艺术设计、导演、数字媒体艺术)

分布院校: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科技大学、吉林艺术学院、长春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安徽工程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邮电大学、四川音乐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大学、云南艺术学院、西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安美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等。

西南科技大学专业篇3

中国大学生薪酬排名榜_20xx大学生专业就业率排名20xx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薪酬排行榜计算出了各高校毕业生毕业五年后的平均薪酬。其中,清华大学 毕业生平均薪酬14918元位居榜首。

20xx大学生专业就业率排名

NO.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毕业生/年:100000人以上

青睐指数:

就业前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发展起来的,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使计算机的功能不仅仅只是替代人脑的一些脑力运算工作,还成为了信息时代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NO.2 通信工程

毕业生/年:30000—50000人

青睐指数:

就业前景:

该学科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尤其是数字移动通信、光纤通信、Internet网络通信使人们在传递信息和获得信息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程度。

重点院校推荐

重点高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河海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

NO.3 电子信息工程

毕业生/年:80000—100000人

青睐指数:

就业前景:

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信息产业必然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而电子信息工程就是信息产业的重要基础和支柱之一。

重点院校推荐

重点高校: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暨南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安徽大学、东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新疆大学。

NO.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毕业生/年:30000—50000人

青睐指数:

就业前景:

该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重点院校推荐

重点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天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大连理工大学、武汉大学、河北工业大学。

NO.5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毕业生/年:80000—100000人

青睐指数:

就业前景: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研究各种工业机械装备及机电产品从设计、制造、运行控制到生产过程的企业管理的综合技术学科。

西南科技大学专业篇4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本科生校外导师制;运行模式;工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217-03

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借鉴美国“硅谷”、斯坦福工业园和英国剑桥科学园等国外产学研联合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在研究生教育中推行。其基本原则是企(事)业双向参与、产学研联合,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已进入大学本科生培养,在密切学校与企(事)业之间的联系,促进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多所高校已通过各种模式积极投身于产学研合作教育,并开始向战略层面发展[1-3]。如何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高校所处区域的优质资源,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培育和强化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校外导师制的产生背景

西南科技大学自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董事会以来,抓住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不断强化产学研联合办学机制。学校与多所大型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合作形成的办学联盟,组成单位已达36家,涉及军工、国防、电子、信息、环境、材料、建筑等学科领域,并建立了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经过近二十年的产学研联合办学实践,学校已形成“三位一体”的创新、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理论课程教学以高校为主,实践环节以联盟的现代企业为主,学位论文/设计以科研院所及企业课题为主”。李岚清同志称赞道:“通过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长虹集团等大型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联合办学,西南科技大学开始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办学路子。”[4,5]近年来,西南科技大学在特色鲜明的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下,为进一步促进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拓宽本科生导师制外沿,在工程力学、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电子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等工科专业实施本科生校外导师制。

二、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校外导师制的运行模式

自1993年起,西南科技大学先后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长虹电子集团公司联合办学,成立工程力学、环境工程、电子工程本科专业。在与联盟单位的合作办学中,学校在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修订、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和实习(践)基地建设方面主动适应与联盟单位战略发展的需要,有效解决了传统人才培养中实(习)践教学环节难以保证,专业理论教学与行业需求、区域经济脱节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自2010年起,西南科技大学开始探索与联盟单位共同实施本科生校外导师制,并在部分工科专业试行。经过3年的具体实践,已形成的校外导师聘任制度、“3+3+2”的实施模式以及相应的保障及考核评价制度,从而构成(建)了较成熟的本科生校外导师制的运行机制(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

1.导师聘任。师资是本科生校外导师制实施的关键。西南科技大学根据“按需聘用、质量为先、合约管理、注重实效”的原则,聘请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长虹电子集团公司等联盟单位中具有高级职称,有较强的学术背景、较深理论学术功底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技术专家为校外导师,以4年为一聘期,并签订合同以形成稳定师资队伍。

2.导师责任。校外导师除担任本科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就业指导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外,还参与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结构设置、实验室建设等。并定期为相关专业师生讲学,介绍本学科(行业)发展的新动向,联盟单位在研的学科前沿课题等,实现“理论教育不断线、创新实践不断线、联盟合作不断线”。

3.实施模式。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校外导师制是在普遍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基础上,结合工科专业的特点,以“3+3+2”的模式实施。工科专业强调“知”、“会”、“晓”、“精”四层次的递进式学习过程,即先对专业领域有感性的了解,理性感悟,再到对专业某一领域(方向)的精通。因此,导师制的实施模式不能在传统的全程导师制、年级导师制、优秀生导师制、科研导师制中单纯的择一而行,应采取上述几种模式相结合的新模式,即“3+3+2”的模式(如图2所示)。

第一个“3”即学生在校的第1~3学期,为“公共基础教育”阶段,以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介绍专业发展情况和前景为主。此阶段可采用低年级导师制模式,导师配备以校内师资为主,校外导师以定期开展专业导论、指导认识实习的形式参与。第二个“3”即学生在校的第4~6学期,为“专业教育”阶段,采用“科研导师制”模式,校外导师全面参与。导师的配备在原基础上进行调整,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兴趣专长,实行双向选择,每位校外导师负责指导学生4~6人。此阶段以挖掘学生潜能,确定学生的发展方向,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和实际工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主。“2”即学生在校的第7~8学期,采用优秀生导师制模式,以校外导师为主。导师在巩固学生日趋成熟的风格、特色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专业的某一领域(方向)上精益求精。学生以优秀的毕业设计(论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展示等形式作为四年学习的圆满总结。

三、保障及考核评价机制

校外导师在学生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其指导内容随学生的学习进展而呈阶段性变化,为了保证“3+3+2”校外导师制模式的顺利进行,需要在实践中构建相应的保障及评价机制。

1.督导机制。本科生校外导师制是一项新生事物,其运作模式、约束机制尚处于探索和逐步完善之中。西南科技大学的本科生校外导师制是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背景下产生的,是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几个不同主体的横向联合。要协调好各合作单位的关系,确保校外导师工作的成效性,应设立两级本科生校外导师工作督察组。一级督察组由校外导师所在单位负责人和学校教务处共同组成,同时组建院级本科生校外导师工作督察组,即为二级督察组,由各院教授委员会、各系主任、教办、学办负责人组成,对导师工作进行督导。二级督导组通过定期抽查导师的工作记录、走访学生等形式了解导师工作的进展情况。由一级督导组牵头,每年度举行1~2次的座谈会、专题研讨会,了解校外导师指导学生的工作成效、实际困难并同时开展督导评估。

2.效果评价及考核机制。对校外导师的工作效果评价每学年进行一次。校外导师均为具有高级职称的高技能人才、技术专家,其“德”和“能”毋庸质疑。因此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更偏重于对“勤”和“绩”的考核评价。在“勤”方面,考核导师是否经常主动联系自己的学生,进行专业等方面的个性化交流、工程实训、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等;在“绩”方面,考核导师所指导学生其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的提高、情况、获奖情况及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等。考核评价工作由二级督察组具体执行。采取不同的方式(如问卷调查,直接调查等方式),结合所指导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导师的工作实际状况和工作效果,科学评价导师工作情况和效果。

四、本科生校外导师制的推行价值

西南科技大学对本科生校外导师制的探索和实施已有3年,实践表明,该模式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社会竞争力和就业率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1.弥补高校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工科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有一支工程素质卓越、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作为基本保障。因此,工科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工程专业知识基础、卓越的工程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而目前我国高校工科教师普遍存在实际工程经验欠缺、工程素养总体不高的情况。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除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培养外,还需从企(事)业引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行业专家、技术人员,以校外导师的形式加入到高校师资队伍中。实践教育是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要达到完全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条件,仅靠政府和学校的人力和精力投入很难获得理想效果。校外导师所在的联盟单位拥有得天独厚的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是对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有利补充。此外,校外导师均为本专业、本学科的高技能人才、技术专家,或站在学术的前沿,或具有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有他们的加入,才能真正实现“把专家请进来,把学生带出去”。

2.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全球化,社会和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认识普遍提高。但一方面,大多数高校教师因为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精力极其有限,在创新教育上做的工作依然很少,另一方面,实验基地、器材等硬件条件是创新活动的载体,而硬件条件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最终导致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成功率低或科技含量低[6]。而由于校外导师的参与,以及利用办学联盟获得的硬件支撑等因素,近几年西南科技大学学生科技活动成绩卓著,以下仅举几例。2010年,由校外导师参与指导的来自西南科技大学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六位本科生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MCM)中荣获2项国际竞赛一等奖。2011年,由校外导师参与指导的西南科技大学代表队在“”杯第二届全国混凝土设计大赛中,凭借出色表现摘得桂冠。2012年,由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校外导师和西南科技大学工程力学专业教师共同指导的“西南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社”在全国科研类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中与来自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全国4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900余名队员同台竞技,最终斩获佳绩:获得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二项,并受到大赛组委会特邀媒体的专访。

本科生校外导师制的逐步完善,可使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从高校的单一培养真正转变为高校和企(事)业联合培养。而企(事)业由用人单位变成联合培养单位,既参与了人才培养,又为企(事)业发展提前储备了后备人才。对校企(事)多方来说,实际是一种人才培养多赢机制。校外导师所在的联盟单位承担了大量的科技攻关、产品研发任务,通过校外导师的“牵线搭桥”,大量学生参与其中。摆脱“纸上谈兵”,通过“顶岗实践”的锻炼,西南科技大学培养了大批“用得上、留得住、还好用”的富有社会竞争力的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一直稳定在95%以上。环境工程、土木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14个本科生校外导师制试行专业的毕业生能力评级(由用人单位评定)连续3年为A级。

3.强化工科专业特色。工科专业的独特性有与生俱来的专业背景,也有后天长成的可能。有的工科专业在开办之时就基于某种特殊的需求而具有强烈的行业背景,这样的工科专业天生就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但也有很多工科专业在开办之初却未必具有天生的专业背景,这样的专业要想办出特色,就必须有一个特色凝炼的过程。西南科技大学既有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长虹电子集团公司等联合办学的专业背景,又有在合作办学中互动共赢、与时俱进的探索过程。校外导师作为联盟单位的杰出代表,与校内教师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形成相对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同时参与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工作,以科研促本科教学,彰显专业特色。

五、结语

本科生校外导师制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下的一种新机制,为高等学校走出自我封闭状态,依靠产学研联盟平台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办学质量,拓展办学空间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校外导师制的实施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后续的实施过程中还将进一步完善,促进工科专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韦钰.发挥高等学校优势,努力推进我国产学研合作上新台阶[N].中国教育报,2001-01-15(1).

[2]刘力.走向“三重螺旋”: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战略选择[J].北京大学教学评论,2004,2(10):44-48.

[3]秦旭,陈士俊.美英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1,19(3):78-82.

[4]肖正学,董发勤,王成端.论区域产学研联盟的育人机制[J].理工高教研究,2008,(5):100-104.

西南科技大学专业篇5

由中国园艺学会西瓜甜瓜专业委员会、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和全国无籽西瓜科研与生产协作组主办,湖南省岳阳市西瓜甜瓜科学研究所承办,湖南省园艺学会、湖南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湖南博达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第14次全国无籽西瓜科研与生产协作会于2012年9月14-16日在湖南岳阳召开。来自安徽、江西、陕西、广东、广西、天津、吉林、黑龙江、河南、贵州、山西、山东、河北、北京、福建、江苏、内蒙古、新疆、云南、宁夏、四川、湖北、湖南25个省市63个单位的123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9月15日上午的开幕式由全国无籽西瓜科研与生产协作组组长、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刘研究员主持。全国劳模、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岳阳市西瓜甜瓜科学研究所所长周泉研究员代表东道主致欢迎辞;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教授百忙之中亲临大会并发表讲话;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湖南农业大学孙小武教授代表中国园艺学会对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祝贺;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邹学校研究员代表湖南省园艺学会致词;岳阳市宋爱华副市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专家还有岳阳市人大副主任包忠清,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主任伊鸿平研究员,岳阳市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谌亚忠,岳阳市科技局副局长彭波涛。上午的报告会由伊鸿平主持。邓秀新教授做了“瓜、果产业发展趋势与遗传改良技术”专题报告;周泉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三倍体无籽西瓜育种与产业发展”;北京华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黄学森研究员做了题为“多倍体西瓜抗病毒病育种小结”的报告;天津科润蔬菜研究所焦定量研究员做了“染色体易位在无籽西瓜育种上的应用”的报告;孙小武教授做了题为“无籽西瓜种子健康生产与免破壳技术研究”的报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毛世平研究员做了“我国无籽西瓜发展经济研究”的报告;刘研究员做了“我国无籽西瓜科研生产协作历程与展望”的报告,全面回顾了20多年来我国无籽西瓜科研生产协作的情况,同时对未来的科研协作进行了展望。报告会后,大会对全国范围内评选出的贵州黄平县、陕西省蒲城县、内蒙古奈曼旗3个优质无籽西瓜基地举行了“全国优质无籽西瓜基地”授牌仪式。

下午的报告会分别由湖南农业大学孙小武教授和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别之龙教授主持。河南省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李相涛研究员做了“西瓜杂种后代系谱法快速选育技术研究”的报告,别之龙教授做了“无籽西瓜嫁接育苗若干问题探讨”的报告,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西瓜甜瓜研究所梁志怀研究员做了“西瓜连作障碍成因及其治理技术”的报告,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研究员做了“西瓜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安全使用策略”的报告,贵州省黄平县农业和扶贫开发局罗爱民农艺师做了“依托优势资源,努力打造山地特色优质无籽西瓜产业”的报告,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政协副主席张丽宏做了“依托科技优势,打造北方最大的沙地优质无籽西瓜基地”的报告,陕西省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问亚军研究员做了“强化五项措施,促进蒲城无籽西瓜产业发展”的报告,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国申教授做了“不同倍性染色体西瓜生理指标的测定和遗传变异研究”的报告。安徽省无子西瓜研究所刘广善研究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赵卫星博士、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曾剑波研究员、广西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洪日新研究员、湖南省瓜类研究所邓大成研究员也分别在大会上发言,介绍了各地无籽西瓜生产及产业化发展方面的情况。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赵胜杰代表全国无籽西瓜科研与生产协作组对全国中小果型无籽西瓜2年异地试验进行了总结。山西天脊集团总经理张晓健做了“天脊复合肥在西瓜生产中的应用”的发言。

16日上午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人类健康营养与无籽西瓜产业的持续发展”,对我国无籽西瓜科研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诸如小果型无籽西瓜品种的育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无籽西瓜嫁接砧木品种的选育、不同地区无籽西瓜栽培模式、无籽西瓜嫁接育苗存在的问题、细菌性果腐病的防治、无籽西瓜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协作组组长刘博士进行大会总结,大会确定了今后的协作内容。会后还组织代表对生产基地进行了考察。本次大会的召开使参会代表对无籽西瓜科研与生产协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推动我国无籽西瓜产业进一步发展与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与会代表对东道主岳阳市西瓜甜瓜科学研究所、湖南省园艺学会、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南博达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领导及全体工作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表示衷心感谢!经过协商,第15次全国无籽西瓜科研与生产协作会议拟于2014年由天津科润蔬菜研究所承办。

全国无籽西瓜科研与生产协作组 刘

西南科技大学专业篇6

著名高等院校: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普通院校: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华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成都医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大学、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等。

民办、高职、高专院校: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成都交通学校、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天一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等。

(来源:文章屋网 )

西南科技大学专业篇7

【关键词】茶学 专业建设 职业教育

1茶学专业发展概述

1.1 30年代以前

茶学一般分为茶科学和茶文化学。中国的茶学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神农时代,基于中国浓厚的茶叶文化历史底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真正科学意义上的茶科学应该是于本世纪建立的。可以查考到的茶科学相关课程的最早设立应是本世纪30年代,设立于广州的中山大学。

1.2 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

茶叶教育事业在这一时期也逐渐萌芽并迅速发展起来。在全世界教育中,只有中国设有茶叶科学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设立有中专生教育、大专生教育以及具有学士学位的本科生教育,于本世纪60年代设立了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及本世纪80年代中叶建立了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在1934年创办了茶叶专业,于2001年开办了茶叶高等职业教育;浙江大学较早的进行了茶学科学教育,于1952年建立茶学学科,开始面向全国招收3年制茶学专科生,1956年茶学专科改为4年制茶学本科;1952年安徽农学院(现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独立建院,茶学设立于茶与食品科技学院;1956年湖南农学院茶叶专业建立,现属园艺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西南贸易专科学校茶叶专修科并入西南农学院(现更名为西南大学),现属食品系;1972年四川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建立两年制茶叶专修班,1977年改制为四年制本科,现属园艺学院。

1.3 20世纪80年代以后

20世纪80年代,有着浓厚茶文化历史积淀的中国,在日本和韩国茶艺茶道文化发展的刺激下,一批学者大声疾呼中国应该有茶文化独立学科的存在和承认。1998年,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承认了茶艺师职业资格,九十年代,茶文化以独立学科学术的形式进入学者们的研究领域。21世纪,中国茶文化业迅速兴起和发展起来。一方面,专家学者积极于茶学科的建设与研究活动;另一方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茶叶专业类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21世纪初期,茶文化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在大学专业学科中应运而生。茶文化专业在农林院校都隶属于茶学专业,很多院校的茶文化专业就是在茶学专业的基础上建设的。

2 高等职业教育茶学相关专业发展概述

茶学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特色的传统学科,涉及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高等职业教育类茶叶专业主要有三个方向: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茶文化、茶艺。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在1934年创办了茶叶专业,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茶叶专业职业教育。1961年改制为大专班,2001年开办了茶叶高等职业教育,该专业被列为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的“重点发展专业”。1960年,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创建茶叶专业,2004年学院升格以后在2006年开设了高等职业教育类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1964年,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茶叶专业,于2002年由宜宾农业学校、宜宾工业学校、宜宾市成人中专校合并建校后,开办了高等职业教育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信阳农业高等专科技术学校在1982年建立了茶学专业,2005 年一度中止招生于2008 年继续招生高等职业教育茶叶专业。

目前,中国高校茶叶相关专业设置分属于三个层次:高职高专、专科、本科。但由于现代教育的实施往往偏向于理论教学模式。要符合庞大的茶叶产业事业需求,高职教育占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2000年以后,为适应茶产业的发展,中国高职高专院校在各产茶区根据自身地域环境与办学条件的允许逐步开设了茶叶相关专业:西南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2000年、浙江树人大学2003年、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广西职业技术学院2005、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天福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安徽财贸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雅安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即使如此,目前为止,全国院校开设高等职业教育类茶叶相关专业的还不足20所,每年培养的毕业生总共不到5000人。现有的人才显然不能满足用茶工业发展的需要,全国茶业行业的人才出现严重供不应求的现象,尤其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尤为缺乏。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类茶学及相关专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许咏梅.中国茶产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6.

[2]沈岳明, 苏洪生.技术创新是茶叶加工企业发展的关键[J]. 中国茶叶加工,2001(2):5-7.

[3]张安宁,郑素巧.茶产业链分析与茶产业人才的培养[J].农业考古,2005(5).

[4]许咏梅.中国茶产业竞争力状况及需求条件对茶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专刊).

[5]Dr.Siemen van Berkum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Enhancing Conpetiveness Of The Agrifood Sector.

西南科技大学专业篇8

开设导游专业的有忻州师范学院、湖北大学、湘潭大学、桂林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藏大学、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贵阳学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成都学院、阜新高等专科学校、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昆明学院、湖南女子学院、四川旅游学院、湖北经济学院、四川民族学院、贵州商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辽东学院、桂林旅游学院、九江学院、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西南科技大学专业篇9

[关键词] 综合交通枢纽 校企合作 区域经济 人才培养 契合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日益加快。特别是《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四川将陆续投入10866亿元,加大铁路、公路、水运航道建设,力争2020年逐步建成18条铁路、21条高速公路、2条水运航道,届时出川大通道将由现在的15条增加到41条。四川省将逐步建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的现代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公路建设在加快城乡沟通、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发展将急需一大批交通建设与公路运输行业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对交通行业发展的建设规划,交通类高职院校理应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专业建设、科研方向、人才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够贴近;缺乏对地方企业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合作机制;对地方经济技术支持不足,甚至专业课程技术更新滞后等问题。

一、研究内容

为了更好地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课题组拟针对“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够贴近”、“缺乏对地方企业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合作机制”、“对地方经济技术支持不足,甚至专业课程技术更新滞后等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思路:

在校企合作互利互赢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采用“校企融合、订单培养”、互利多赢的“校中有厂+厂中有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做学合一、理实一体” 教学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现“四个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从而使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融入到西南地区行业企业的生产实际中去。

依照“主体多元,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强化专业,服务地方”为目标,和企业共同搭建有助于企业员工能力持续发展的平台,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为西南地区行业企业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依照“主体多元,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强化专业,服务地方,服务教学”为目标,和企业共同建立有助于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以“服务企业,服务教学,校企合力,校企双赢”为目标的技术革新平台。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努力,高职院校将在专业建设、科研方向、人才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其对西南地区行业企业的社会服务功能,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技术路线

针对高素质技能型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结合所指定的任务和目标,本课题研究主要技术路线:

(1)走访调研阶段。完成企业调研、资料收集。采取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走访和调研工程机械专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和行业协会,了解西南地区地方经济发展对机电专业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并讨论现有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岗位表现中所体现出的能力与未来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总结分析;了解行业企业对于员工能力提升的需求,探讨合作搭建能力提升平台的方式;了解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需求,通过交流讨论,分析校企合作技术革新的领域和方式;总结以上三方面形成调研报告。

(2)整理分析阶段。根据调研报告所体现出的学生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差距、能力提升平台搭建的方式方法、校企合作技术革新的领域和方式,结合教学和工作实际,初步拟定解决方案。

(3)校企共研阶段。通过和行业企业专家商讨,细化完善能力提升社会服务平台搭建和校企合作技术革新方案,并签署相关合作协议。

(4)组织实施阶段。结合学院院现有教学基础,完善人才培养所需条件。通过教学实践,邀请企业专家修订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检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性和效果,发现其中的缺陷与不足并加以完善;根据协议完成行业企业员工能力提升平台的搭建;校企合作完成企业技术革新,检验合作方式方法的合理性,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和改进,撰写研究论文。

(5)成果验收阶段。结合前期研究成果,编写研究报告,推广应用。

三、研究实施方案

本课题依托建立在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内的沃尔沃建筑设备西南区能力发展基地,与沃尔沃建筑设备投资有限公司西南地区的多家经销店深度合作,如:成都福盛工程机械有限公司、重庆瑞豪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贵州瑞豪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昆明云沃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北京盛世创业科技有限公司昆明服务站等。开展学生职场调研,了解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对机电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找出学生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差距;搭建人才培养、技术革新平台和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四、主要特色和亮点

采用“校企融合、订单培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互利多赢的“校中有厂、厂中有校” 专业教学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为用人单位培养急需的机电工程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引进沃尔沃西南区能力发展基地和龙建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进驻校园,校企共建校内学习训练区、实训工厂和校外实训基地,为机电工程专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生产性实训平台;通过校企共组“双师”教学团队,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

同时,依托工程机械和汽车制造两个重点专业建设成果,借鉴多期交通武警工程机械维修与操作培训、四川盛和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员工工程机械维修技能培训、雅安市公路局筑路机械操作手培训等经验,为行业企业搭建人才能力提升的平台,拓展社会培训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促进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教师之间的技术交流,提升专业教师社会服务水平,学生按照“理实一体、做学合一”的教学模式,以“强化专业,服务地方,服务教学”为目标,和企业共同建立高技能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

课题组在现有校企生产维修新技术研讨基础上,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求,以“服务企业,服务教学,校企融合,校企双赢”为目的,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相关技术改进和升级,探索搭建高校和企业合作技术革新平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同时,为专业教师创造技术实践的空间。课题组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逐步建立起与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相适应的“四个合作”方式下的“订单培养,做学合一”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主体多元,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强化专业,服务地方,服务教学”为目标,和企业共同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以“服务企业,校企融合,校企双赢”为目标的技术革新平台。

五、形成成果

依照“主体多元,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强化专业,服务地方”为目标,进行“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与高职机电类专业教育的契合研究”,形成研究报告,找到机电工程专业校企共育高端技能人才的契合点,和企业共同搭建有助于企业员工能力持续发展的平台,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员工能力提升提供社会服务,具体形成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1)建立西南地区工程机械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院为企业“量身打造”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和员工培训,提升员工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建立校企共育高技能人才的师资队伍考核机制。与沃尔沃建筑设备投资有限公司和“引厂驻校”公司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实行互兼互聘的合作方式,聘请企业人员做学院的兼职教师,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津贴挂钩;同时派工程机械专业骨干老师到企业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并协助企业进行教学过程管理。

(3)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升了专业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更好地为西南地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更多懂装备、爱装备、管理好装备的机电类专业高技能技术型人才。

(4)建立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彼此间沟通和理解,并在合作中吸收企业在管理、技术、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优点,促进系部“校企一体文化”的发展,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六、结论

《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发展将急需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型机电类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高职学院只有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求,以“服务企业,服务教学,校企融合,校企双赢”为目标,校企共同搭建有助于机电类学生和企业员工能力持续发展的平台,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黎刚.高职院校与企业技术合作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02第6期(33-34)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61.164.87.131:8080/web/index.aspx,2011.10

[3]鲁昕.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的讲话,http:///,2011.06.08

[4]金桃.厂中校校中厂做中学学中做[N].中国交通报,2010.05

[5]徐生明,吴晖彤,罗来兴.“专业+名企+校中厂”共育高端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3.04(67-68)

西南科技大学专业篇10

论文摘要:根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部署及关于中部地区“三个基地和一个枢纽”的定位要求,结合中部六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对中部六省的科技发展战略进行了比较研究。中部六省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十一五”期间的科技任务进行了科学的规划。

0前言

在我国全面部署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中部六省(即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根据我国的科技规划纲要。相继出台了各省的“十一五”科技规划。为了深入研究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中部崛起的问题,有必要结合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以及各地的实际情况。对中部六省的科技发展规划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我国中部地区科技发展战略提供借鉴。本文比较的重点是中部六省科技发展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和重大专项。比较的核心是中部六省科技体制改革、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具体政策措施。

1中部六省科技规划的总体特点

1.1在指导思想上紧扣自主创新的主题

中部六省都强调以邓小平理论、“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遵照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自主创新为主线,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指导思想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大体上是一致的。

1.2在定位上略高于中央的要求

中央在《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指出,“东部地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中部地区加强科技发展能力建设”。但是中部六省在科技规划中都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规划的基点。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要任务,这种定位略高于中央的要求。

1.3在规划上体现了各省的特色、在科技项目部署上突出了重点

从规划的体系结构上来说。中部六省的科技规划内容、体例大都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框架大体一致。主要的区别在于由各自的科技基础和实力不同所导致的具体科技攻关领域和项目、科技体制改革、配套措施等方面的差别。

中部六省的科技项目规划主要是两个重点领域:一个是集中于“农业、能源原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领域的科技项目布局。在中部各省的发展战略中大都把新型工业化作为重中之重,提出要“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个重点是人口和生态领域,主要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生态建设、防灾减灾等方面。

具体说来,各省规划的重点和特色是:

山西省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以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为核心。

安徽省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巩固在电子基础材料和元器件等方面的优势。将生物技术作为迎头赶上的重点。促进新材料向功能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江西省围绕优势和特色产业,着力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河南省在电子信息方面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化产业发展优势。在生物工程方面加强医药生物、微生物发酵、生物技术育种等方面的重点研究。在新材料方面加快新材料的制备和成型加工两大关键技术的研发。

湖北省发挥电子信息和生物技术优势,提高汽车、钢铁、化工等支柱产业和农业的创新能力.将能源、资源、环境技术放在重要位置。

湖南省将重点放在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现代交通运输业等领域,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2中部六省科技发展战略背景和目标比较

2.1发展战略背景比较

中部六省在“十五”期问,科技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为各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企业尚未完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不紧密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科技体制改革有待深化,区域创新体系还不健全。“十一五”时期,中部六省将面临许多历史机遇和挑战。无论是实现中部崛起、促进社会和谐,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都需要以科技为支撑。

2.2具体指标比较

中部六省发展的总体目标大都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总体实力”等等。湖北、湖南、江西和山西4个省都提出要达到全国或中部地区上游水平。

从具体目标来看,各省不统一.反映了各省对科技发展规划目标认识的差异性。此外,在少数可比性较强的指标中,各省大体上差不多。如:“全社会研究与发展投入(R&D)占GDP的比例”、“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等指标各省大体相同。

3中部六省科技发展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及重大专项比较

中央对中部地区的定位是“三个基地和一个枢纽”.也就是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3.1粮食生产方面

中部六省都是农业大省,各省在农业领域的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和基础研究都很多。根据中央的要求.中部六省大都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畜禽良种工程等种子工程和动植物保护工程,不断加强动物疫病防治,继续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服务体系建设。

各省除了在重大专项上还能体现出一定的区域特色之外,彼此之间农业科技规划的差异并不显著。农业(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繁育)技术、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信息化技术、农业生态安全(农产品安全技术、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现代农业技术装备与设施等,大都被中部六省作为重点。

各省还根据区域特色选取了一批重大专项。山西省的重点是: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示范工程;红枣、马铃薯、优质小杂粮等特色农业产业化技术研究。江西省的重点是:东乡野生稻有利基因的定位及育种研究:红壤区域治理与生态农业技术研究及开发:猪重要经济性状主基因的鉴别与优质种猪的选育研究。湖北省的重点是:名特水产品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畜禽良种培育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双低油菜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湖南省的重点是:超级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大宗农产品综合深加工技术及关键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3.2能源原材料方面

中央关于中部地区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的要求是,“加强能源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山西、河南、安徽等煤炭资源丰富地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山西省根据自身是煤炭大省的优势,大力加强和煤炭安全生产、开发、利用有关技术的研究。安徽针对“两淮地区”煤炭的开发利用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部署了煤炭高效安全清洁生产和煤化工专项。河南充分发挥豫北地区油气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大力开展煤和石油生产及其深加工技术研究。

而湖北、湖南和江西把重点放在高效节能研究上面。湖北强调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电);江西强调鄱阳湖风能开发和生物质能研究:湖南强调新能源(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并把生物柴油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作为重大科技专项。这些规划符合中央关于“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生物质能发电和风电建设工作”的要求。

中部省份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中央提出“加强原材料基地建设,发挥中部地区铁矿石、有色金属、黄金、磷和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优势,建设综合开发利用基地”。安徽以铁、铜、金等资源为重点,着重开发高效开采和冶炼技术,特别是深部隐伏矿床找矿技术。湖北重点加强对特色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技术的研究,部署了磷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科技专项。湖南着重加强矿产资源高效分选提取与矿山接替资源探查技术的研究。

中央还提出要“重点支持钢铁、石化、化肥、有色、建材等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山西主要是和冶金有关,其重大专项是:无镍不锈钢、优质合金钢连铸及热轧工艺技术。安徽省主要是新型特种建材、非金属矿深加工和精细化产品开发。河南省主要是冶金建材。江西主要是钢铁冶炼与加工、有色金属新材料和化工新材料。湖北重点是开发高性能冶金材料.以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端板材的需要,开发化工关键技术及其产品.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关键技术与装备。湖南加快用高新技术提升陶瓷、轻纺、钢铁、建筑等传统材料行业,以技术优势形成产业优势,其重大专项是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

和农业规划不同,各省之间的能源原材料规划很不均衡。能源集中在山西、安徽两省,特别是山西省仅在煤炭领域就设置T4个重大专项。矿产资源集中在安徽、湖北两省。材料集中在湖南、湖北和江西。江西省总共只安排了16个专项,但仅在材料领域就有6个重大专项。能源、资源和原材料是紧密相关的3个领域。山西、安徽和河南省对于能源和资源规划得多,而对于材料贝4较少涉及。安徽、河南在材料方面规划得很简单,而湖南、湖北规划得较详细。

3.3现代装备制造方面

中部六省在现代装备制造领域规划了许多重点和专项。

山西省突出重型装备制造工艺及技术、智能高效采煤设备和工艺技术、铁路机械和专用机械生产工艺技术等.安排的重大专项是:矿山机械、重卡汽车生产装备制造技术、公路改性沥青快速制备技术。安徽省突出汽车整车产品开发、关键零部件及汽车电子、混合动力汽车、绿色制造、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智能信息家电等,安排的重大专项是节能环保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专项、制造业信息化专项。江西省突出先进工业流程标准化示范工程、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及应用、新型运载工具制造技术等,安排的重大专项是民用航空关键技术研究。河南省突出汽车、摩托车关键零部件和轿车车身开发技术、超精密加工及超高速加工技术与装备、新型输变电成套设备、新型机械设备。湖北省突出电动汽车及汽车关键零部件、现代装备制造技术与设备等,安排的重大专项是电动汽车、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湖南省突出现代工程机械、新型轨道交通设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安排的重大专项是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新型换流变压器及特高压直流输变电系统重大装备、轿车无级变速器(CRV)产业化关键技术。

中央关于中部地区建设现代装备基地的要求是:“建设具有自主创新的现代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清洁高效发电技术装备、高压输变电设备、大型矿山开采设备、石化设备、大型施工机械、数控机床及关键零部件、新型农业装备、高速铁路列车、大功率铁路机车、新型地铁车辆、汽车及零部件、高附加值船舶及配套”。

从上面各省的规划可以看出,中部六省在现代装备制造的某些领域过于集中。如汽车领域,除江西侧重于民用航空领域以外,其余5个省都重视汽车产业的发展。安徽、湖北、湖南、河南都将汽车作为重点领域,湖北、湖南还将电动汽车作为重要发展项目。而在国家所列举的l2个中部地区重点发展领域中,只把汽车及零部件作为第11个列举项目。

对于国家所列举的其它领域,各省关注程度普遍不高。如关于“输变电设备”项目,只有湖南和河南列入规划;“大型矿山开采设备”只有山西列入规划;关于“高速铁路列车、大功率铁路机车、新型地铁车辆”只有湖南的“新型轨道交通设备”和山西的“铁路机械”涉及到。而“高效发电技术装备、新型农业装备、高附加值船舶及配套”项目,中部六省都没有列入规划。江西省侧重发展的民用航空项目不是国家所列举的项目。

中部六省除湖北省现代装备制造种类较多以外,湖南侧重于工程机械、输变电和轨道交通:江西侧重于民用航空;山西侧重于煤炭机械和运输;安徽侧重于汽车整车生产;河南的特色不明显,重点不突出。

3.4高技术产业方面

中央关于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要求是:“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国家对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现代中药、新材料等领域的研发与产业化给予重点支持”。

相比现代装备制造基地来说.中央对中部六省高技术的规划不是很具体.没有列举什么项目.而是着重对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国家工程中心和实验室进行了说明。这就说明,中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不同,还没有形成鲜明的特色,中央的着眼点是“如何培育高技术,加快产业化”。但是由于高技术产业对经济的带动性十分显著,加上中部六省普遍对自身创新能力期望很高,因此,在各自的规划中都将发展高技术作为重中之重。

(1)信息产业。山西省以光机电一体化、微电子、新型元器件、软件、现代通信为重点,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核心。安徽省突出软件和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和片式元器件、自动化装置与系统,安排的重大专项是电子信息材料专项、计算机软件专项。江西省突出信息技术应用工程、软件技术、光电子产品技术.安排的重大专项是应用软件研究开发。河南省突出计算机网络高速路由器、交换技术与产品、各种宽带网络的接入技术及产品.加强信息化的开发应用,研制开发新型农业信息系统。湖北省突出光通信技术及下一代网络、无线通讯系统与终端、激光技术及应用、数字视听(3C技术及融合)产品、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等。湖南省突出新型显示器件技术、数字视讯与媒体技术、软件、信息网络与现代物流技术,安排的重大专项是数字卡通内容制作及传播应用关键技术。

从上面可以看出,湖北侧重于光电子技术:湖南侧重于数字卡通,其它各省重点不明显。除河南以外,其余5省都强调软件研发,特别是江西和安徽将软件开发列为重大专项。

(2)新材料。在新材料领域,中部六省主要是集中于纳米技术的研发。新材料领域和原材料领域联系较紧密.不少省都集中于传统原材料领域的新材料研发,而对于高技术领域的新材料研发实际上并不多。如:山西的重大专项是纳米、永磁、多晶硅及镁合金新材料制备技术开发;安徽的重大专项是纳米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江西的重大专项是纳米新材料研究开发;河南的重大专项是新材料的制备和成型加工技术;湖北的重点是新材料技术研究与开发;湖南的重点是先进电池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纳米功能材料。

(3)生物工程、现代中药。山西省以中药现代化综合技

术开发为主攻方向,加强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工艺技术和集成工艺技术开发,重大专项是中药现代化技术。安徽省突出酶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基因操作和蛋白质工程技术,重大专项是新药创制。江西省突出生物医药、化学药新药、中药新药、中药现代化技术聚焦工程.重大专项是江西道地和特色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河南省在医药生物、微生物发酵、生物技术育种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形成产业化发展的群体优势。湖北省突出生物医药技术、生物农业技术、生物工业技术、生物医用材料技术、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技术。湖南省突出生物安全技术、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现代中药技术、创新药物技术。

从上面的项目名称可以看出,在生物工程和现代中药领域,中部地区主要是依托当地的中药材资源优势,进行现代中药开发。

3.5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中央关于将中部地区建设成为交通运输枢纽的要求更多地是从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体系、交通运输重点项目的角度进行规划的。因此,中部省份在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方面的科技立项十分少.只有湖南和安徽将发展“智能交通技术”列为优先主题.但是具体内容也不是很多。

3.6人口和生态重点科技领域

中央指出.中部地区发展面临着“人口和生态环境压力大、自然灾害频发,抗灾能力较弱”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很具体,因此,中部六省在科技规划中,对优生优育和人口控制、污染治理、废弃物综合利用、自然灾害预报等领域都设立了优先研究主题。

结合自身的特点.山西将工矿区土地复垦及生态重建研究与示范、煤烟型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示范、重大矿山灾害事故预警与应急救援技术作为重点。安徽将巢湖、淮河水污染综合治理作为重大专项。江西将鄱阳湖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相关技术研究作为重大专项。河南加强对艾滋病和地震灾害的研究。湖北强对血吸虫病、洪水预警和防治的研究。湖南把湖沼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作为重大专项,并加强对水旱灾害防治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研究。

4中部六省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体系建设和对策措施比较

作为省一级的科技规划.促进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也得到了各省的高度重视。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和对策措施的关系十分紧密。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规划,各省差异较大:有的将创新体系和体制改革作为对策措施中的一部分:有的没有对策措施,只有创新体系建设。这种差异反映了各省对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和进行科技体制改革认识上的不同。各省都强调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相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只是在具体表述上有所不同。从具体对策来看,各省主要从财政投入、政策法规、优惠政策、人才培养、加强领导等方面进行阐述。

中央并没有单独就中部地区问的科技协作进行要求,只是把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放在一起,指出中部地区要“加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技术合作,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建设若干科技基础平台”。这就说明,中央认为中部地区高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