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表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5 16:03:03

快速发表教育论文

快速发表教育论文篇1

先给大家重点推荐一本期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征稿信息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一份综合性中文期刊,集政策指导性、学术理论性和应用服务于一身,是教育部指导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是服务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主要阵地。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投稿栏目:主要有职教要闻、专稿专访、综合管理方略、课程教材、教研与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与探讨、职业指导、职业培训、高等职业教育等栏目。

再给大家推荐职业教育范文: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变革及模式建构

董文娟1,黄尧2(1.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天津300350;2.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北京100875)

摘要:顺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浪潮,基于新兴技术的职业教育变革及新模式建构势在必行。该文从职业教育智慧化、经济发展、政策保障、信息化生态重构四个方面,剖析了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变革的现实诉求,并进一步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外部环境及其自身发展的困境。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变革体现出融合、创新、跨界、终身化的新特征。基于此,从课程、教学、学习、环境、教师发展、评价、教育管理及组织等方面,探究职业教育的变革路径及模式建构。最后探讨了职业教育模式变革还面临回归教育本质、规避技术弊端等挑战,并提出“适应—引领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变革;模式建构;智慧化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超级计算等新理论、新技术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1]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新常态”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使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运用人工智能改革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型智能职教体系,提升信息技术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能力。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变革的现实诉求

人工智能对传统教育理念产生了革命性冲击,职业教育结构不断调整,劳动力素质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学习方式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矛盾等促使职业教育向智慧化、智能化发展。目前,我国处于教育信息化2.0、工业4.0的新时期,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进行。“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人工智能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及以新技术、新产业为特征的新兴经济模式要求教育领域,尤其是职业教育培养行业、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智慧型人才,具备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促进智慧化发展,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一)职业教育智慧化诉求: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智慧教育是以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依托,创造智慧教学环境,转换教育方法,内容与手段,注重教育网络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一种教育新模式。”[2]智慧教育作为“一种由学校、区域或国家提供的高学习体验、高内容适配性和高教学效率的教育行为(系统)”,被视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端形态[3]。因此,职业教育的智慧化并非简单的数字化,强调信息技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变革,改变思维模式,创建价值等方面共享的学习共同体,培养创新型、智慧型人才。

职业教育智慧化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正在稳步提高,投入持续增加,各种智能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习实训、测量评价等领域,并逐步成熟,正在努力打造一个信息化、智慧化的现代职业教育生态系统。新时期我国很多地区及职业院校积极提升现有信息化系统的智慧化水平,积极创建智慧校园、智慧社区等,逐步实现了组织管理的智慧化、资源环境的智慧化和服务评价的智慧化。

(二)经济发展诉求: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兴经济需要高技能智慧型人才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经济及其他部门跨界融合,不断创造新产品、新业务,推动职业教育模式创新,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为实现手段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人工智能时代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的新时代,各行各业的运作发展和对知识技术的掌握要求达到了更高层面,相应的教育需求也有所提升,市场环境渴求勇于创新、个性化的高技能智慧型人才。职业教育要应对行业上升发展的劳动力需求问题,基于人工智能应用,提高技能培养层级,以适应新的社会劳务需求。现代企业生产依托互联网科技,与智能化设备直接联接,通过数据分析和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劳动密集型企业已不适应现代行业、产业发展,需升级为网络智能型,与此同时,职业院校的课程模式、专业设置、实习实训、师资结构等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革新,既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智慧化、智能化,又推动了产业升级和工业变革。

(三)政策保障:国家从宏观层面保障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教育发展

2016年是我国人工智能元年,2017年我国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将发展人工智能放在国家战略层面进行系统谋划和布局”,这预示着我国人工智能时代的全面到来,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人工智能给职业教育带来了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容,积极融合信息技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影响和改变了原有的教育生态。紧密依托信息共享平台,突破时空限制,让学习者自我选择,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我国很多职业院校已经开启了智慧校园的行动计划,一些大中城市也在积极制定实施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在良好的政策保障中提升智慧化水平。

(四)信息化生态重构诉求: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教育变革是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的重构

“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我国正在有序推进数字教育向智慧教育的跃迁升级和创新发展。”[4]在新兴智能信息技术的催促下,技术变革带来了职业教育系统的颠覆性创新改革,打破现有的条条框框,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再造教育业务新流程。在职业教育领域创新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各科各门教育教学业务,打造各级各类智能实训部门、培训机构,覆盖贯通中高职院校,整合系统内外现有资源,推进智慧教育生态有序发展,为各类用户提供最适合、最智能的职业教育资源和服务,完成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的重构。

二、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具有革命性和颠覆性,可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可能带来不确定性的挑战,比如可能会改变就业结构、影响政府管理、威胁经济安全等,还可能会冲击法律与社会伦理,影响社会稳定乃至全球治理。当前,人工智能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席卷而来,职业院校既是人工智能应用的战场,又是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的“梦工厂”[5]。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影响是广而深的,对职业教育外部环境及其本身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一)职业教育外部环境发展困境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到2020年,人工智能将替代20亿个工作岗位”[6],那些技术含量低、重复性强的技能将被智能机器、数码设备所替代,工业机器人也将大面积应用。智能设备替代行业劳动力,能够降低劳动成本,且具有高效、易操作等竞争优势。传统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很难适应未来行业、产业的发展需求,人工智能冲击职业教育就业岗位,撼动其所依附的岗位基础,对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定位产生了威胁。因此,根据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岗位特征与需求,提升职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困境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职业教育领域内的应用和提高是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校园信息化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但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仍不够紧密,表现出信息化管理效率低、科学决策水平低等现象。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困境表现在:

1.课程与教学困境

职业院校新课程改革提倡构建智慧课堂,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注重课堂实施效果。但目前的实际课程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灌输,重视统一性和计划性,与教育改革提倡的个性化教学相去甚远。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更新慢,很难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创新性思维弱,使得个性化教育的无法实现。近年来,中央、省、市、县四级教育平台逐步建立起来,课程与教学的层级设计逐步完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各级平台之间存在沟通不畅等问题,各级资源内容不系统,不衔接,导致无序叠加和资源的重复浪费,“精品课程”等项目丰富了课程资源,但质量不高。在线课程与教学以传统的科目、章节为单元,构建系统性的在线教育内容,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的知识选择,但由于受时间条件等限制,大多数受教育者习惯于碎片化学习,连贯性和整体性差,缺乏对课程与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学习。

2.认知困境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许多职业院校将“未来教室”“智慧课堂”定位为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多种尝试和改革,如MOOC混合教学、翻转课堂、多屏教学等,但“管理者和施教者对智慧教育的理解多停留在‘智慧课堂=多媒体+传统教学的层面’,教学观念和思维依然固化,并没有因为新技术的参与而得到实质改变”[7],缺乏对多媒体网络架构和智能学习平台的深层认识,更缺乏对管理评价和互动交流等模块的理解与掌握,虽投入大量人力财力采购了数量巨大、设备精良的多媒体设备和智能服务设备,但没有充分有效使用,大大限制了智慧教育的发展潜力。

3.用户困境

传统教学以群体教育为基本单元,教师和学习者作为学习共同体,在管理、学习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强大的群体约束力,促进双方共同进步。在信息化教育时代,学习者自由掌握学习时间和进度,遇到问题可能无法及时解决并获得反馈,无法进行面对面交流,因此,基于人工智能网络化学习平台,学习者需要高自控力、高学习能力才能适应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4.评价困境

传统的评价方式多依靠经验和观察,智慧型评价则是基于学习过程的一种发展性评价,以采集到的学习数据为客观基础。在人工智能、数字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效果的评价实际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局限,在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之中,许多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难以进行定性定量的智慧评价,如互动交流及深层次的学习评价等。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变革的新特征

人工智能带来了思维模式的创新,改变了人们认识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越来越多地依赖人与智能网络的协同创新。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变革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大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体现校企合作、知行合一等职教特色,以应用促融合、以融合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8]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变革必将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智能化进程,表现出了融合、创新、跨界和终身化的新特征。

(一)融合

人工智能技术科学应用于当前职业教育,在最短的时间内整合、重组大量的知识信息,形成科学的技术技能知识体系,为职业教育资源、企业资源、产业资源、社会资源等一切有可能联结的资源融合提供了可能。为促进职业教育的智慧化发展,在现有的合作模式、集团模式、产教融合模式等实体协作发展的基础上,建立智能互动的智慧教育供给平台、常态化智慧课堂和大数据化智慧教育生态系统,为我国新兴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智慧型人才支撑。

(二)创新

信息化时代下“变”为创新立足之要点。创新时代最需要提升的就是创造智慧。“由知识的理解记忆,转向知识的迁移、应用并最终指向创造发明”[9],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提升其创新思维和智慧思维,不断开拓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和宽度。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是创新不断的时代,是原有知识不断被更新、技术不断被升级的时代。人工智能促使社会化协同大规模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体系核心要素的重组与重构,创新生产关系,呈现出新的协作架构,开创了新的教育供给方式,增加了教育的选择性,推动了教育的民主化。学习者能够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兴趣与爱好等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促进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三)跨界

智能科学与职业教育连接起来,搭建起两者沟通的桥梁,跨越了人工智能虚拟教育和线下实体教育的界限,实现了两者之间的融合。教育供给由竞争资源转变为协同合作,直线型的中心组织管理转向去中心化、泛化管理。通过大数据智能技术平台、远程教育平台等对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共享,跨越教育边界,与市场、行业、企业以及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对接,提供更加便捷的智慧化服务。

(四)终身化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变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满足学习者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以任意方式、任意步调终身学习的需求[10]。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体现了教育的泛在化、个性化和终身化,与终身教育理念的发展目标不谋而合。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人们追求高层次自我价值的实现,充分体现出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创建泛在学习环境,致力于构建终身化学习型社会,努力创造有利条件向全民提供终身教育与学习的机会。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建构

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变革预示着全新思维意识形态、社会发展形态的变革,重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思维,重构信息时代职业教育的价值链和生态系统。智能化技术科学将现代职业教育内部各要素,以及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通过虚拟技术和智能化手段互联贯通,突破传统教育价值的链状模式,使职业教育由传统模式走向“人工智能+职业教育”模式的建构。人工智能对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评价、管理、教师发展等方面产生系统性影响,为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现实路径,解决不能兼顾职业教育规模和质量的矛盾问题。下面将从课程、教学、学习、环境、教师发展、评价、教育管理及组织等方面来探究职业教育的变革路径及模式建构。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

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知识、科学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更新和迭代,呈现出了碎片化、多元化、创新性、社会性的特征。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是为学习者提供按需可随时选择的知识储备智能模式,解决了传统职业院校课程教学的滞后性,呈现的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前沿信息和内容。课程革命愈演愈烈,灵活多样的微课、慕课等形式层出不穷,在线课程将成为常态,信息传播媒介、知识获取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的表现形态、呈现方式、实施及评价等也都进行了相应变革。智能化信息科学技术为课程的设计、架构、实施提供了快捷和便利,为学习者的个性化、终身化选择提供了多种渠道。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的建构表现为:首先,线上线下融合的大规模开放课程融入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表现形态和实施途径呈现出智能化、数字化、立体化的特征,成为学校常态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机会,使实施个性化课程成为可能。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强调学术性与生活性相互融合与转化,融入社会资源,立足于我国社会经济的新常态和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化协同发展,共赢共创;其次,课程实施的空间得以拓展,跨越了社会组织边界、职业院校边界,将从班级、年级、全校扩展到网络社区以及更大的空间。课程的整体结构从分散走向整合,以技术为媒介,形成跨学科、多学科整合的课程;最后,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逐步模块化、碎片化、移动化与泛在化,社会化分工更加精细,教师也将承担教学设计、技术开发、在线辅导等不同的角色。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人工智能时代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职业教育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从知识的传递转变为认知的建构,从注重讲授和内容,转变成重视学习过程[11],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的建构表现为:首先,人们的学习方法、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信息化教学使得信息技术已成为学习者认知的必要工具,认知方式也由“从技术中学”转型为“用技术学”。其次,信息化教学的重点从“面向内容设计”转变到“面向学习过程设计”,更加重视学习者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及其获得学习活动的体验。同时,信息化教学要将课堂内的学习知识和课堂外的实践活动联结互动,按照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和认知方式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第三,智慧教学将成为课堂教学的新重点。日常教学工作形态不再是点线面的连接,而是呈现为智能化、立体化的教学空间,智慧课堂将会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交互学习和融合学习,智能备课、批阅以及个性化指导等也将成为教育者新的教学工作形式。从机械评价学习结果转变成适应性评价学习结果。第四,在线教学、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将成为新的教学形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跨学校、跨区域的流转。移动学习、远程协作等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全面实时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学习模式

智能系统和互联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和环境,推进了教育教学活动与学习环境的融合发展,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学习模式也逐步建立起来,具体表现为:首先,智能时代的互联网络全面覆盖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落,活动空间由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正在互相补充、互相与融合,导致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变化、学习方式的革新。其次,基于互联网出现了一批创新的学习方式,借助情景感知技术及智慧信息技术,进行真实过程体验的情境学习,促进学习者知识迁移运用的情境化和社会化。第三,借助互联网云技术和各种应用工具,学习者可根据自身学习需求,选择最优学习方式,也可利用数据分析技术,追踪记录学习路径和学习交互过程,随时随地获取个性化教学服务和量身定制的学习资源,拓宽了智慧教育视野。第四,各职业院校开始拓展校园智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实现虚拟和现实相互结合的智慧校园育人环境。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加强教与学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引导各地各职业院校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和个性化自主学习系统”[12],强化优质资源在学习环境中的实际应用。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环境模式

智慧教育环境是以大数据、多媒体、云计算等智能信息技术为基础而构建的虚实融合、智能适应的均衡化生态系统。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师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智慧化的成长环境,如智慧云平台、智慧校园。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环境模式的建构表现为:首先,智慧教育环境将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服务结合、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结合,形成数字化的、虚实结合的职业教育智能服务新模式。其次,智慧教育环境将促进各种智能化、数字化信息技术融入职业院校的各个业务范围和业务领域,与系统内的其他业务横向互联、纵向贯通,且信息能够适时生成和采集,全过程实现数字化与互联化。第三,智慧教育环境能够感知学习者所处的学习情境,理解学习者的行为与意图,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元化的适应服务和智能感知的信息服务。互联网应用基于智能数据分析,实现智能调节与自动监控,为学习者提供定制式的学习服务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未来教室必将变成“虚拟+现实”的智慧课堂,在网络空间中参与线上课程、线下活动,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同时,智慧校园的创建和管理,能够对每个班级、学区进行动态管理,构建出一个以问题、任务为线索,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知识体系和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智慧管理平台。到2020年,“90%以上的职业院校建成不低于《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要求的数字校园,各地普遍建立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机制”[13],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泛在学习普遍开展,精准的智能服务能够满足职业教育的终身化定制。

(五)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教师发展模式

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变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素质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改变了教师的能力结构和工作状态。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手段的产生、智能化设备的使用极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素养,以适应新课程改革与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教师发展模式的建构表现为:首先,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外在环境都要求教师能够认识、了解和应用互联网新技术工具,促使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和丰富。其次,教师的专业发展要面向实际、情境化、网络化的教学问题,教师需要在多变的教育情境中综合运用核心教学技能,将信息技术知识、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很好地融合并迁移运用。新时代的教师要学会掌握使用智能化设备和数字化网络资源,积极加强与其他专家、教师的合作,或远程工作,形成基于智慧教育技术的多元化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工作状态由个体的单独工作转变为群体的共同协作,大大提升了教师的工作效率。第三,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要发生转变,由促进学生“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建构”,由“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参与”,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体验,从了解信息技术转变为掌握智慧教育技术,保持学科知识,教学方法,核心技术的动态平衡,促进学生智慧学习的发生。第四,信息化教师要学会使用智能化教育技术,积极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创设丰富多元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掌握智能信息工具,学会探究和解决问题,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信息化学习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素养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常态化。

(六)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评价模式

现代教育价值趋于多元,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能化信息技术使教育评价在评价依据、评价内容、评价主体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全面转变。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评价模式的建构表现为:首先,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于学习过程使得伴随式评价成为可能,更加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强调过程评价和多元共同评价,更加客观全面,重视评价过程的诊断与改进功能,以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其次,互联网、大数据、智能云技术的出现使得评价的技术和手段多样化、智能化,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第三,以大数据为基础的适应性评价因人而异,可获得及时反馈,可真实地测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能力倾向和个性特征等,从知识领域扩展到技能领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以学习者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测量与评价体系,促进学习者发展。

(七)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

智能化信息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能够促进大规模社会化协同,拓展教育资源与服务的共享性,提高教育管理、决策与评价的智慧性,因此,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管理必将逐步走向“智慧管理”模式。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的建构表现为:首先,互联网将家庭、学校、社区等紧密、方便地联系在一起,拓宽了家长和社会机构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各利益相关者可共同参与现代职业院校的学校管理,协作育人。其次,新时代的职业院校管理模式通过可视化界面进行智能化管理,业务数据几乎全部数字化,能有效降低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门槛,使管理工作更加轻松、高效。通过深度的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够实现个性化、精准资源信息的智能推荐和服务,为管理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及时、全面、精准的数据支持,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第三,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全方位、随时的远程监督与指导,从督导评估转变为实时评估,可以实现大规模的实时沟通与协作,促进社会化分工,促进职业院校内部重构管理业务流程,使管理智能化、网络化、专业化。

(八)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组织模式

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冲击着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向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各职业院校需要合理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和资源分配,通过互联网加快信息流动等方式,提高各职业院校组织管理的效率和活力。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组织模式的建构表现为:首先,当今时代人工智能的产生不可能替代学校教育,但可以改变学校教育的基本业务流程。人工智能推动了学校组织结构向网络化方向发展,教学与课程是提供信息数据的重要平台,学校组织则构成了教育大数据生态系统。其次,“互联网+职业教育”的跨界融合将打破学校的围墙的阻隔,互联网将学校组织与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机构紧密联系起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共同承担知识的传授、传播、转化等功能,促进学校组织体系核心要素的重构。第三,建设“智慧校园”,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校园育人环境,实施一体化校园网络认证,推动智能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均衡发展。

五、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模式变革面临的挑战及发展目标

人工智能将推进大数据、云技术等智能信息技术深层次融入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组织与管理、评价与反馈等领域,形成社会化多元供给,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方式、自主选择的学习形式和及时获得反馈的评价途径,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的共建、共享、共治。但其全面实现,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挑战

首先,职业教育的新模式建构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各职业院校积极建构智慧校园,努力实现智慧化产学研环境,打造一体化智慧城市网络等核心技术的开发,都需要资金的根本保障。政府要给予资金政策保障并加强监管,资金管理部门要合理规划,合理利用,专款专用,落到实处。其次,职业教育的新模式建构的成果表现离不开学习者对技术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既要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变革职业教育,也要避免技术中心主义倾向,“避免一味追赶技术新潮而不顾学生身心健康等,技术本身是一个祸福相依的辩证法。”[14]第三,“目前的教育实践中,仍未能充分实现人机合理分工和双边优势互补。人工智能终端系统擅长逻辑性、单调重复的工作,而人类则更适合情感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的工作。”[15]现阶段,信息化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智能机器不能完全胜任知识传播、数据处理等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绝对依赖互联网络和设备,还存在一定的风险。

(二)发展目标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变革重新架构了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完成了对资源的重新整合配置,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人工智能时代下没有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就不可能建构真正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可以概括为个三方面:

1.“智慧脑”与“智能脑”融通

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到来,信息技术爆发式发展,造就了以电脑、互联网为基础的智能脑。职业教育智慧化发展的一个目标就是如何让学习者发挥人脑“智慧脑”与机器设备“智能脑”的“双脑”共同协作[16]。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就是要通过“智慧脑”和“智能脑”的协同作用,发挥互补优势,进行融通式学习,而不是简单地人脑与电脑的技术对接。

2.“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结合

在人工智能时代,网络虚拟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拥有了真实与虚拟两个世界,虚拟信息技术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实体教育,实体教育的发展也需要虚拟技术的支撑。但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还会存在利用这两个世界时顾此失彼、难以平衡的问题。目前,虚拟化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不断应用与推广,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不断优化,使得职业院校线上线下的边界逐渐消融,“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更好地结合。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本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学习者要学会利用这两个世界虚实融合、高度互动,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3.职业教育“适应人工智能”发展为“引领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为职业教育带来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为职业教育带来了便利。初始阶段的职业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被数字化和智能化,通过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云教育模式,个性化学习计划等,适应并应用人工智能,以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和质量。职业教育重在技术创新,对于行业技术发展具有一定的引领性作用。未来人工智能将成为职业院校快速发展和转型的技术支撑。“如某些职业院校基于自身优势专业与相关行业的智能自动化企业合作,实现以职业教育发展引领人工智能。”[17]目前,人工智能处于适应性大发展阶段,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提高和智能化设备的普及,人工智能时代必将由专用人工智能时代步入通用人工智能时代。在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高效协作,职业教育完全适应且完美应用于人工智能,进一步引领人工智能发展,由“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发展为“职业教育+人工智能”的时代。

快速发表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 高职语文 语文综合能力 培养方法

一、培养高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岗前教育,“职业属性”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本质区别,“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1]。要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作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性职业人才的高职教育,就必须使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的综合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必须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就业为导向,实现“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和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周济,2005)。

基于“职业属性”的高职基础课程一方面承担着传播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必须肩负起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所需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重任[1]。高职语文同时兼有文化课、基础课、技能课的职能。说它是文化课,是因为它肩负着传播文化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重任;说它是基础课,是因为它要为学好专业课打基础;说它是技能课,是因为它要培养学生“能说会写”的上岗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对于绝大多数高职学生而言,他们毕业后将不再是继续升入高一级的学府深造,而是走上社会,加入到劳动者的行列,成为从事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的职业队伍中的一员。临近毕业时,他们要过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答辩这一关;就业前,要过求职面试这道坎;工作后他们更是要与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要处理各种繁杂的事务。也就是说,在许多情况下,许多场合中,他们需要做报告、做动员、写总结、汇报工作、发表演说,需要游说、洽谈、陈述和辩论,需要书写和处理公文、信函、报刊及其他信息资料,需要专心、耐心、冷静、礼貌地听取别人的讲话,需要运用高素质的思维获取语言信息中的蛛丝马迹并做出果断的决定。所有这些都意味着高职学生要能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需要,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外,还必须具有高素质的听说读写能力,高素质的思维能力、评价能力和交际能力,亦即语文综合素质的能力[3]。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唯其如此,高职院校才有可能培养出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的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合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达到“一要适应,二要提高”的教育目标。(,1991)

二、语文综合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培养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人类智能的主要特点,表现在脑眼耳口等智能器官创造性地进行思读听说写等语言信息的加工和交流。听说读写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呈现出不同的科学序列,各自有着不同的素质要求,进而产生不同的成果效应。从语文教学上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也是构成语文综合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就要不断拓宽语文教学的范围,积极开辟学校乃至社会这个语言大课堂,使之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造立体化的能力培养空间。

听话指听者靠听觉从言语声波中接受信息,领悟思想感情。它要求听者在辨音、注意、理解、记忆、联想、概括、组合、品评乃至察言观色上机智敏捷,快速应对,真正做到听得准、懂得快、记得清。教师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不仅要拓宽学生听的范围,还要提高学生听的速度和效率,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特殊情境或在课外充分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深入社会洽谈,听申诉、听答辩、听朗诵、听广播、听会议,听完后要让学生讲出听话的内容和精神,只有这样做,才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听的能力。

说话是说者在社会交际中凭借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种言语活动。这种内部语言外化为口头言语的信息输出,具有很强的瞬时性、情境性、多变性和复合性。它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说话之前很快打出腹稿,做到成竹于胸,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适应说话的内外语境,边构思边说,随机调控,尽快把思维转换成语言。要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语文教师必须放开手脚,在课堂教学中最好采用问答式、提问式、讨论式或辩论式,并注意利用课前三至五分钟的时间开展说话训练活动。同时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或讨论、辩论,或洽谈、谈判,或演讲、游说,使学生无论在多么复杂的语言场合中,都能镇定自若,应酬自如。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快说的能力,尽量避免说者和听者在心理上的时间差,讲求立竿见影。例如训练学生即兴快速讲话、比赛现场解说、辩论抢先答题等,这些训练都可逼迫说话者刻不容缓地使出自己观察、思维和表达的全身解数,使语言表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源于“慧于心而秀于口”的硬功夫。当然快说要以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表达连贯为基准。

读是学生从文字符号系统中提取、加工和转换信息的一种精神劳动。这种书语内化为心语的信息输入过程,必须经过“感言辨体”的认形阶段、“入情得义”的取神阶段及“加工再造”的转换阶段。现代社会知识量巨大,信息密度高,学生必须掌握现代化的读书方法,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信息。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各种读书方法和读书习惯的训练,如浏览、略读、跳读、精读乃至创造性阅读的训练,识记、推究、筛选、鉴别、转换、概括、总结等读书能力的训练,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归纳、提取等能力的训练。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逐步培养学生由“见形读音知义”的点式阅读,向“见形知义”的线式阅读过渡,最后上升到一目十行,去粗取精,内化简缩,眼脑直映的面式阅读。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就会逐渐提高阅读能力,进而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写是指作者把自己感知客观所获,通过主观感受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的生产劳动,它是内在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的信息输出。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成员具有较高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必须是多向的。高职学生在写好三大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基础上,重点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要真正学会写作一些生活常用应用文,如个人事务文书、团体事务文书、会务文书;学习常用应用文,如学习实践文书、求职文书;工作常用应用文,如行政公文、传播文书、经济文书、法律文书等,常见的文种有书信、条据、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竞聘演讲稿、启事、海报、职业生涯规划书、就业协议书、简历、求职信、毕业论文、调查报告、广告、会议记录、合同、计划、总结、通知、通报、报告、请示、函、规章制度、诉状等。在实际教学中,要加大应用文写作的训练力度。通过训练,要求熟练地写作各类常用的应用文体。与此同时,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训练,做到“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当然快写应当以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通顺、字迹工整为前提。一般的高职毕业生,通过系统周密扎实严格的训练,行文速度每分钟应超过30个字。教师在引导学生快速写作时,应注重思维的快速敏捷,力争使学生做到事到思成、意到笔随、心手相应、游刃有余。唯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4]。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评价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至关重要。思维一般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大类,就形象思维而言,主要特征是联想和想象,思维方式可以是顺向,也可以是逆向;可以是发散,也可以是收敛。就抽象思维而言,其主要特征是分析和综合,主要方式包括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具体化和系统化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训练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联想和想象,进而引出新发现、新思想、新认识。这样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才能够对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进行快速处理,并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这是高职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所必需的能力。

评价能力,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耳闻目睹的现象或事物进行理解、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评价的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评价水平,教师必须让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对待问题的评价必须是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评价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它包括记忆、理解、分析表达等,学生站得高,看得广,想得透,表达得清晰连贯,才能对事物或现象做出较准确的评价。同时这种评价还必须快速及时。在社会工作和生活中,解说、演讲、辩论、洽谈等,都需要这种高水平的评价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交流、交际是人们办实业、经商及做好一切工作必备的能力,善交际、懂交流者备受青睐,成功的概率高,反之则受冷遇。“才美不外现”、“好酒不怕巷子深”等观念,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些因不善交流、交际被埋没而造成终身遗憾的人数不胜数。虽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但由于不善与人交流,未开口先脸红,说话吞吞吐吐、结结巴巴,手足无措,因而在求职面试中被淘汰出局的高职毕业生也大有人在[5]。时代已向高职语文教学发出了强烈的呼唤――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强化刻不容缓。

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交际、交流能力,要全方位、逐层次地展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辩论,不断强化非语言因素的作用,强化口试答辩,等等。建议在每学期的语文成绩中,让口试成绩占一定的比例。要多举行如“模拟咨询招聘会”、“交流汇报会”、“交际演示会”之类的活动。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不断感悟到生活中的交际方式。生活中的交际交流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见机行事,或自我表现,或自我吹捧,或自我推荐,或耐心乞求,或断然拒绝,或主动出击,或退避三舍,或大度宽容,或当仁不让,等等,这些以表达为主的交流、交际方式,学生一旦掌握,就会形成很强很高很大的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在生活中不断完善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总之,现代化的社会需要培养造就现代化的人才,而现代化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社会的需要,更是职业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灵.高职基础课程特色教材开发探析.高教论坛,2011,(9):52.

[2]周龙军,陆琦.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教材应突出职业针对性.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6):148.

[3]谢文欣.提高高职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探讨.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62.

[4]王建伟.多渠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新校园(下旬刊),2010,(1):184.

快速发表教育论文篇3

现在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知识经济更加迅猛地发展,信息传递异常快疾一切生活、工作、学习的节奏都在加快。我们生活再这个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工作需要效率,都讲求速效,赢得了时间就赢得了胜利。时代需要我们控制最优化时量快速作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7-9年级的阶段目标中也要求"45分钟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原来《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语文大纲》要求作文要有"一定的速度"。然而,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现状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指导与能力培养缺乏完整体系,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更处于疲软状态,学生常常"谈作色变"。而快速作文具体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写作兴趣与能力。

快速作文与学生的思维息息相关,那种混乱的、拖沓的思维已不能适应社会、紧张、快节奏的严峻现实要求必须清晰、流畅地表达。而快速作文开发了学生地内在潜能,优化了学生的思维。

作文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为适应学习、工作、生活、社交,需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提高作文质量,除了要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外,还要控制最优化时量,培养学生最优作文方法。

二、第四学段(7--9年级)快速作文目标

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行为志趣,要求学生在四十分钟内完成六百到八百左右的作文。做到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三、作文过程最优化的时量控制--六环节

快速作文要求对作文过程有时间观念,必须严密控制时量,要做到"胸中有丘壑"。下面时量控制表是教改老师和学生的实验经验。具体操作时因人而宜,灵活掌握。大致安排如下:

形式

字数总时量

作文过程

命题作文

600

800字左右

40分钟

审题

(拟题)

构思

行文

修改

半命题作文

3--5

分钟

左右

5

分钟

左右

起笔

重点

结尾

3

5

分钟

3

分钟25

分钟2

分钟

材料作文

30分钟左右

话题作文

最优写作程序:

快速作文实行了最优化时量控制,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写出高质量的作文,还要有最优的写作程序。根据写作的程序,将作文全过程确定为六个环节:1、细审题(快拟题);2、速运思;3、妙起笔;4、攻重点;5、巧结尾;6、快修改。

学生快速理清思路,立定格局后,立即行文。在行文过程中要求按三个环节一挥而就,中途不停、不改、不念。文学大师鲁迅在《给叶紫》中曾说:"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这就是在不断地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应该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成文后,再集中精力,手脑并用,对文章做准确、有效地增、删、改,完成整个作文过程。

四、作文课堂教学:最优化时量控制--七步双课时

在课堂操作中,加快节奏,增大作文教学密度,实行最优化时量控制,缩短训练周期,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课堂教学过程大体这样控制:

总时量口头作文理论指导出示题目组织教学写作过程教师浏览下座讨论

分组研讨学生评改教师指导学生范读师生评议总结

90

分钟4分钟1分钟40分钟5--10

分钟15-20分钟10分钟5分钟

快速作文课堂教学七步骤:

1、口头作文,理论指导

此步骤主要进行快速作文的准备工作。上课学生起立后进行2分钟左右的命题作文。所命题目要精心确定,尽可能与本次作文相关相连,然后针对学生的作文,有的放失地进行写作方法指导。

2、出示题目,组织教学

即命题,所命题目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作文训练计划。

3、写作过程,教师浏览

出示题目后,学生写作,技术巡视、检查,当堂备课(亦可下水作文),交卷后,迅速对试卷浏览,做到胸中有数。

4、下座讨论,分组研讨

交卷后,要求学生谈自己的作文过程,然后讨论,教师做一定的"终判",使学生明确该写些什么和怎样写。

5、学生评改,教师指导

《课程标准》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合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这一步骤由学生互改或自批,要求学生按评改的方法和层次不同的量化标准分项评估(附快速作文评改反馈卡),最后对所评改的作文做150字左右的总评语。这样就把讨论研讨时获得的理论和自己写作中的体验反馈出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鉴赏能力。

6、学生范读,师生评议

选出较为典型的作文,由学生自读,师生进行评议。

7、师生总结

由教师或学生分析本次作文的优劣点与得失,教师可对文章各个环节的处理在方法上作翔实的指导,指示指导学生尚未挖掘到的方面,解答学生作文、讨论、评议、修改中发现的问题,教给学生正确的快速作文法。

当然,这种"七步双课时"的教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型,亦可据此上成指导课、评改课、讲评课等。根据计划和实际情况,具体操作。以上具体讲的是写作实践课型,常用的还有理论指导课型,其基本结构是:一、实例导向;二、方法指导;三、写作实践;四、检查小结。这种课型理论联系实际,讲理论不空洞说教,讲实例不就事论事,把典型范例、理论指导和写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讲授快速写作方法技巧及训练适应用这种课型,

五、培养最优作文法

快速作文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神奇之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无米之炊"是不可能进行快速作文的。要逐步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最优作文法。

(一)培养写作兴趣,建立材料库

"情动而辞法"(刘勰《文心雕龙》)。提高写作兴趣,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有感而作,有情而发。

"快速作文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我们要指导学生通过体验、观察、调查、访问等途径从生活中直接获取材料,建立起丰富的直接材料库;通过上网,阅读书籍、报刊等,积累典型、新颖、准确的间接材料库;语言是写作的媒体,所以必须学习群众语言,积累丰富词汇,掌握语法、修辞技能、丰富写作语言,建立语言材料库。

快速发表教育论文篇4

本研究通过弹性系数来分析2005~2014年广东省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广东省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发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要大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样本选择

本研究所讨论的 “中等职业教育”界定为教育部门主管的学历教育,主要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学校,不含技工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本研究选取 2005~2014年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作为描述和测量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主要指标,用同期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做对比数据,以反映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比,两者的变化趋势。本研究以生产总值 GDP 来反映广东省经济增长情况。本研究所选取的2005~2014年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

二、广东省中、高职教育规模发展分析

根据图1的数据可看出,2010年广东省的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高达154.78万人,达到最高峰。从2005年到2008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稳步增长,从2009年起,急剧上升,达到2010年最高峰,也许是因为2009年推行中职免学费政策,而扩大规模是这个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从2010年起,中职在校生人数缓慢下降。然而,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却从2005年到2014年,一直处于稳步增长中。

三、广东省职业教育规模变化与广东省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9.0进行相关分析,采用 Pearson 法来分析各维度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 见表 2),经济发展指标 ( GDP )与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在 0.01 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 0.995,而GDP 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度小于其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度。虽然相关分析并不能回答经济增长与职业教育发展孰因孰果的问题,但足以揭示两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2]

四、广东省职业教育弹性系数分析

(一)中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

弹性系数用来衡量一个变量 x 的变化幅度对另一个变量 y 的变化幅度的依存关系。[3]中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用来衡量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变化对经济发展变化的反应程度。本研究采用每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指标,以 GDP 作为经济增长水平的指标。中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的含义是 GDP 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会增加或减少的百分点数。[4]

中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公式为:ET = 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变化的百分比 / 经济增长变化的百分比ET= S / G

S = (S1-S2)/ S2

G = (G1-G2)/ G2

其中 ET为中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S为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增长率,G为 GDP 增长率,S1为当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S2为上一年的在校生数,G1是当年的 GDP ( 亿元),G2是上一年的 GDP ( 亿元)。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的含义,若弹性系数大于 1,则表明中等职业教育变化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 若弹性系数等于 1,则表明两者实现同步发展; 若弹性系数小于 1,则表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慢于经济增长速度。显然,由表2可知,2009年和2010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是大于 1 的,表明这个阶段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快于同期的经济增长。由于2011年至2014年中职弹性系数为负数,只是说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变化与经济发展变化呈相反方向,因此需取其绝对值。除了2009年、2010年和2014年,从2006年到2013年,其弹性系数绝对值都小于1,说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慢于经济增长速度。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中职弹性系数的绝对值约等于1,说明中等职业教育变化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几乎同步发展。

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二)高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

同样,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的含义,若弹性系数大于 1,则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变化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 若弹性系数等于 1,则表明两者实现同步发展; 若弹性系数小于 1,则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慢于经济增长速度。显然,由表3可看出,只有2009年的高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是大于 1 的,表明这个阶段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快于同期的经济增长。值得注意的是,除了2009年,从2006年到2014年,其弹性系数都小于1,说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慢于经济增长速度。

(三)中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与高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的比较(见图2)

从图2还可以发现,与中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变化幅度比较小。这个变化幅度的大小指其对经济增长变化做出反应的敏感程度。因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与高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相比,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相关度更大,对经济增长的敏感性更高。

五、研究结论

通过本研究的分析,可以初步得到以下结论:

(1)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在2009年和2010年都要快于同期的经济增长,2014年中等职业教育变化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几乎同步发展。而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除了2009年要快于同期的经济增长; 从2005年到2014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都慢于同期的经济增长速度。

(2)在广东省2005~2014年的经济发展阶段中,经济增长水平与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增长都呈正相关关系,并且经济增长水平与中等职业教育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要大于其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换言之,与高等职业教育相比,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度更大,对经济增长的敏感性更高。

六、政策建议

广东省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省,现阶段,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就要优先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因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比,它与同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弹性系数变化幅度较大,说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受经济的影响很大,它与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关系更密切。因此,优先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成为当前广东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政策倾向。

参考文献:

[1]刘建同.中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突破口[J].求是杂志,2010(1):55.

快速发表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快速跑 初中

[中图分类号]G6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124-01

一、教材分析

田径运动是运动之母。“快速跑”是初中学段(水平四)田径教学中的主要教材,通过快速跑练习可以提高学生各种快速反应能力、机体无氧代谢能力,可以培养青少年勇往直前,勇于向上的精神,快速跑教材对于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健康起着积极作用。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示范法(挂图、教师、骨干)、对比法、游戏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

三、教学组织形式设计

为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本节课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给予学生自由练习的时间、空间、多种练习形式,实行全开放。在分组上,实行动态分组,有友伴型、帮教型、讨论型、探索性、合作型分组;在活动范围上,划定三个区域,发展步频区、发展步幅区、技术探索讨论区,分别安排一些具有实效性的练习,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需要与发展情况选择练习组别与练习区域;在比赛形式上,根据自己的能力可选择与明星、教师、体育骨干、同学的比赛。

四、说教学步骤

(一)身心准备阶段――与“明星”探讨快速跑技术教学(课前一星期)

1.教师利用运动队训练时间,与短跑运动员探讨如何发展步频与步幅的方法。2.教师与短跑运动员探讨如何根据不同学生教会他们发展步频与步幅的方法。3.教师与短跑运动员、班级体育骨干研究场地、器材布置,控制教学节奏。

设计思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应是主角,教师不仅要主动并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教学走进学生。教学前通过课前准备,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二)激发兴趣阶段――看“明星”表演

1.提问引导(启发式、示范法):出示国际、我国、学校男女飞人照片,提问:知道他们是谁吗?想看他们的表演吗?想让他们指导你们练习吗?想和他们同场竞技吗?2.观看表演(对比法):教师幽默地说“大牌明星太忙,又要很高的出场费,我们只能从电视上观看他们精彩的表演,今天请来学校(班级)的飞人,让他们为我们表演!”观看时提出注意两位体育明星的技术特点。3.导入课题、展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4.准备活动:围绕本课学习,充分运动各关节,为练习作充分的生理、心理准备。体育教师、两位体育明星、体育班委各带一组,学生自由选择。

设计思想:从学生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最适合学生的,它可以使学生愿意参与进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中从学生对明星的兴趣出发,通过提问引导、观看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本课的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三)培养兴趣阶段――跟“明星”学几招(自主学习法)

1.学生30米~50米跑(讨论法):学生之间互相观察、体育明星观察结合,了解自己步频与步幅方面的技术特点,为学习技术做准备。2.发展步频、步幅方法介绍(探究法):体育明星在发展步频与步幅区域滚动介绍练习方法,学生根据自己需要选择练习,并学会。体育教师在探讨研究区域随时和学生探讨其他的练习方法并解释合理性。三个区域同时进行。

(四)能力提高阶段――与“明星”同场竞技(比赛法)

1.与体育明星比赛。2.与体育教师比赛。3.与体育骨干比赛。4.与班级同学比赛。

设计思想: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学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要素,一旦让他们进入课程教学中,就成为课程的重要建构者,发挥着课程资源的作用。而这些都需要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才能够实现。因此在以上两部分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一部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给予学生自由练习的时间、空间、比赛形式的多种选择,实行全开放。通过动态分组、活动区域的选择变化、比赛形式的多种选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项信息交流,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学重点在学生的实践与思考中得到突出。

(五)身心放松阶段――与“明星”同乐(游戏法)

1.放松游戏:“抓尾巴”。在一个圆圈里,“明星”为头,后面有个尾巴,让其他同学抓。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抓到的同学受罚。2.总结:游戏过程中,反应不快失败者,谈本节课的感受。

快速发表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微时代;微形式;微教育;微教育成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7-0016-0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对信息传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本以年、天为计算单位的时间,被小时、分、甚至秒代替。在这个大家都“忙”的时代,系统学习知识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零碎。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为代表的微事物构造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微时代”。“微”在汉语词典里主要指小、少、精和隐,微时代可以简单理解为以上“微”元素集合引起的蝴蝶效应,被时代赋予的代名词,具有碎片化、草根化、快捷化、瞬时化等特点。因此,微时代可以定义为是以信息的技术化为基础,使用数字通信技术,运用视频、音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通过新型的、移动便捷的显示终端,进行以实时、互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活动的新时代[1]。

微时代的到来使人类的社会生活、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微”为代表的新生力量也注入到教育领域,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有学者认为,这预示着教育界又一次革命的到来。

一、微时代中“微”的表现形式

在微时代,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微”这个字的表面含义:微小、轻微、精简等等,然而,在这个自由、个性、草根的时代,“微”却以惊人的力量聚集与传播,以小见大,积少成多,诞生出各种各样的微文化形式。

微博仅以140字的内容限制完成对某个事件的完整报道或记录下普通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微电影是以短小精悍、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和系统的制作体系为特征的微视频,点播方便快捷,实时性强,受众广,影响力大。微公益,一桩事实,一份同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可见集体力量之大。微言论,人言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一个大人物的生活琐事,一个明星的举止言谈,一个草根文化的代表,总会在闲谈阔论中煽起人们的情绪,好则一鸣惊人、名扬天下,坏则臭名远扬、身败名裂。还有微信、微课、微旅游、微小说、微支付、微新闻等等层出不穷的“微”事物,这些日渐渗透的微文化势不可挡地改变着这个社会。笔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微时代中“微”的表现形式,并进行了以下归纳(如表1)。

表1 信息技术下“微”的表现形式

[分类\&表现形式\&微元素\&视频、声音、图片、文字等\&微活动\&微课堂、微讨论、微访谈、微小说、微游戏、微旅游、微公益、微支付等\&微媒体\&博客、微博、微信、微杂志、RSS等微传播平台和微终端\&微领域\&政治、经济、教育、文化\&]

1.微元素

今天,“微”正改变着这个时代,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其呈现的方式传承着信息的构成元素,以视频、声音、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现着它所代表的内容,因此,可将“微”的表现形式分为视频、声音、图片、文字四种。

2.微活动

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而交流方式却越来越简易,主题越来越短,导致人们参与的日常活动也越来越微缩化。一节10~15分钟的微课堂;一个围绕某一主题的微讨论;一次无微不至、有问必答的微访谈;一则贴近真实生活、反映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精神的超短篇小说;一款可以随时随地开玩的游戏;一次说走就走的短期旅行;一种从微处着手,强调积少成多,个人献出微小力量,就能对别人有所帮助的微公益活动等等,无不体现着“微”的特点。

3.微媒体

无论是微活动还是微应用,都要有属于自己的传播途径,这里主要包括微终端和微传播平台两种表现形式。随着IT技术的蓬勃发展,智能终端大量普及且越来越微型化,作为硬件支撑,使得微活动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微传播平台是微活动的虚拟场所,它以简短信息量、便捷的使用功能、个性化的辅助特征得以广泛应用,能给微民以真实的情境体验,平台无时空限制,人们可以在网络覆盖的地方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交流,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种种事件,共享各类信息,比如:微博、微信、微杂志等等。

4.微领域

从现代化领域环境分析,“微”的主要表现形式可分为微政治、微经济、微教育和微文化。微政治指各级领导对群众日常生活、细小诉求的关注,也指在微博平台上不同观点的博弈,从而完善政策,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微经济是指以微创新、微应用、微产品、微电影、微健身、微旅游等为代表的经济,作为新生力量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微教育是以“微资源、微课堂”为主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微文化是伴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以“微”为主题的偏向于个体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领域的“微”具有不同的功能,却都是微时代的代名词。

二、教育“微”时代的成因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传播时代,创新了一种“无微不在”的传播空间,改变着社会的生存状态,深刻影响着年青一代的交流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广大青年学生正是这一新生事物的积极创造者、推行者、使用者和崇拜者,他们被“微化”的程度与他们活跃的思维和行为成正向关系[2],冲击着教育界探索、尝试新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模式。

1.科技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智能终端等IT技术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同时,衍生出一大批应用传媒,其中就有微博、微信、微杂志、RSS等新媒体,它们为教育微时代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撑,成为了微教育的发展传播平台。

2.社会风潮

生活节奏飞快的时代,人们的时间观念也越来越强。信息传播的实时化、短小化、扩散化成为人们的需求,作为时下最热门的通讯及获得信息的方式――微博、微信,使人们能随时随地接收各种网络新闻信息,相互交换意见、对公共事件进行评论、传递各种思想,从而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影响到很多公共事件的走向。其中,青年大学生是典型应用代表,所以,教育界也要与时俱进,一改传统教育手段和策略,抓住年轻人的心,时尚、教育两不误。

3.自身特点

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而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又是衡量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微”事物对学习者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时代以内容短小精炼、涉及面广、传播速度快、受众人群全球化等为主要特征,能让广大青年学习者在无形中了解到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研究热点、时政要闻等有利于短时间内掌握要点,培养学习者的兴趣,激发创新思维。而且一般成年人的注意力能集中在数分钟之内,“微”事物在教育教学中能提高学习者的注意强度,因此,它自身的特点也成为了微教育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4.心理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把人的需要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微传播的扁平化使传播者与受众者之间的位置变得模糊,不再是上下层次的单向传播关系,而是“去中心化”甚至“无限中心化”的趋势。因此,学习者就可以成为自己专业的明星,有自己专属的粉丝,他们之间可以相互沟通交流,分享学习资源,共同探讨问题,同时,也可以拓宽自己的社会圈子,有疑难问题相互请教,有美好事情共同分享,一起创造精彩的生活。教育者则可将“微”思想注入到课前、课中和课后,适时利用“微”事物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可通过“微”事物组织或是进入学习者的圈子,进行组织管理、学习指导与交流、分享生活等等的零距离接触来影响学习者,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微”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四个要素相辅相成,通过相应的传播途径,共同构成了一个基本的教学体系。因此,笔者认为,“微”时代背景下“微”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可以从这几个基本方向来探析。

1.“微”资源得到广泛传播与应用

所谓“微资源”就是各种形式的数字化微型资源,将大容量的资源碎片化,例如微课。国内的微课主要指微视频资源,是一种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或是反映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主题而设计的课程资源,具有制作简单、主题明确、内容系统、短小精悍、使用方便等特点,能迅速满足学习者的知识需求,提高学习主动性、高效性与灵活性。因此,“微”资源,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组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在教育领域已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应用。

2.“微”教学设计模式应运而生

在教育技术中,教学设计是其核心模块,如何上好一堂课,不是看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等如何丰富,最重要的是如何设计好这堂课。传统教学设计观念把教学设计过程看成是一定基础理论上的个人经验,而现代教学设计模式不仅是理论基础与实践活动之间的桥梁,还要考虑时代背景,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才有价值。因此,快餐式的生活节奏下,也必须赋予快餐式的教学设计模式,才能产生快餐式的教学效果,与时俱进。

3.教学传播方式随之改变

微时代是一个开放的自媒体时代,他们具有属于自己的传播渠道。微文化主要是依托互联网(3G、4G、Wifi、LAN、蜂窝、热点)和智能终端(笔记本电脑、iPad、平板、智能手机、学习机)而发展起来的,而应用传播平台(微博、MSN、QQ、微信、YY)的迅速推广,使人们沉浸在这个新传媒环境中。在教育教学中,传统的“单一课堂灌输式”的教学传播手段已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与兴趣,因此,我们必须在传统教学传播模式基础上与时俱进,充分合理地利用好微传播规律和传播手段,在学习者的生活习惯中加入终身学习,才能极大地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4.课堂革新

伴随着微资源、微教学模式、微传播方式的应用与普及,微课堂、翻转课堂、MOOC等新的课堂模式热潮涌动,革新了传统冗长而又让人疲惫的课堂时间、颠覆了传统课堂的常规活动流程,让课堂目标更为清晰、活动更具主动性。

5.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微教育时代,人们获取信息不再是单一的“教师――学生”途径,随着无线网络与手持智能学习终端的普及,基于微课、慕课等网络课程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也渗透到学习者的学习生活当中。学习者可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关注自己喜欢的领域,主宰自己的“麦克风”,开创属于自己的学习小天地,从各个方面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新能力,从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微时代带来了微教育,微教育带来了教育领域的革新,然而,“微”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充分利用微时代带来的这个学习工具的同时,更要注重树立、推广正确的微教育理念,合理地使用微媒体、微资源、微平台,防止微教育者与微受众者染上微瘾,走入极端,共同创造开放、民主、和谐、高效的学习家园。

参考文献:

[1] 杜文宇.微时代网络传播的哲学探讨[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

快速发表教育论文篇7

摘 要: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和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本文对体育教学效益的思维定势指向教学主体的身体、智能、思维、心理及表现美五个方面,框定了体育教学效益的内容为:增强体质的生物效益,掌握“三基”开发智能的效益、美育效益、德育效益及发展个性的心理效益。五种效益密切联系,互为渗透、互为制约,共同构成体育教学整体的效益体系。

关键词:体育教学;效益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完成全面教育的体育任务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这一手段,能收到什么效益呢?本文试图就体育教学效益的内容,用系统论的观点,多方面地进行整体论述。

一、增强体质的生物效益

身体承受生理负荷是体育教学最本质的特点。根据生理适应性规律,学生各器官系统将在系统结构、机能能力方面发生良性变化以适应负荷的刺激,这些良性变化表现为:

(一)促进体格健壮

在体育教学中,身体直接承受负荷刺激,加速了身体各器官系统结构由小到大的量变和机能的质变过程,促进生长发育,反馈表现在体型上,身体的匀称、和谐和健壮,端庄的姿态,这是体育教学生物效益的直观反映,体育教学中的动作都有一定的规格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站、坐、走等姿势美的生物效益。

(二)全面发展体能

目前高等职业学校教学内容源于国家颁布的高等职业学

校体育教学大纲,大纲的教材纲要部分规定了教材内容为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球类等项目,这些项目要求在人体在活动中具有克服阻力的能力,长时间抗疲劳的能力,快速移动的能力等,因此,体育教学能提高人体在运动中所必需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性身体素质和劳动与生活中所必需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等基本活动能力、收到全面发展体能的生物效应。

(三)提高学生有机体的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包括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和对外疾病的抵抗能力,体育教育是在各种气候和环境条件下(严寒、酷暑、风、雨、雪等)进行的,对学生体温调节能力和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敏感度,是一种很好的锻炼。经常在各种特定的技术要求下进行练习,可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大脑皮层对各种感觉的分析综合能力,本体感觉敏锐,时空感觉精确,判断准确,反应迅速、灵活、协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四)精神状态良好

身体和精神是密不可分的。精神状态良好是增强体质效益的反馈表现,学生通过从事身体练习,在体格,体能,机体的适应能力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这些方面的发展,使学生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元气充实,能坚持长时间的学习,而疲劳出现晚且消除快,表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

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开发智能效益

现代教学论的观点认为,教学过程的主要功能是传授知识,发展智能。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承担着对体育与健康和卫生保健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传授任务,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懂得锻炼身体的方法,为学生走出校门后的身体锻炼,以致终生体育奠定一定的基础。

体育教学如何开发学生智能呢?

(一)体育教学中的锻炼因素为正常的智力活动和能力发挥提供充足的物质和机构保证。锻炼因素能增加大脑的重量和厚度,能发掘脑的右半球潜力,能提高消化系统和心肺功能,能增加脑的血流量,使大脑获得大量的糖元,氧气等营养物质。

(二)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体育动作的特点是在时间和空间上要

求精确度,动作结构复杂,学生进行身体练习时,肌肉活动产生的“生物电”,能反馈性地动员更多的脑细胞投入工作,是整个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能得到改善和加强。练习时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兴奋和抑制迅速的交替,久而久之,大脑的调节功能,活动的强度,反应迅速而准确,观察敏锐、思维活跃、分析综合能力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比较快,记忆能力强

(三)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是体育教学的要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体育教学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竞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创造性能力。再则,体育教学的又一特点是组织工作的复杂,教师对整节课组织,为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直观的示范。

三、美誉效益

美育是审美和创造美的教育,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效益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大抵有四个方面:身体美、运动美、行为美、社会性美。身体美是体育教学的锻炼因素,改造青少年学生的体型,使其匀称而曲线分明,使肤色健康,肌肉强壮而有弹性,精神焕发的结果;运动美是教师示范和学生完成练习时所表现的动态和技巧美和活动美,行为美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的思想美;社会性美体现在教学的组织和学习主体之间的交往方面。体育教学的组织是井然有序,紧凑严密的,充分体现秩序美;学习主体之间交往是建立在互助、协调的基础之上的,能表现出社交美。

四、德育效益

体育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结合各种教材项目的特点要求,能较全面地实施对青少年思想和意志品质培养。例如:田径课能培养学生勇敢,坚韧不拔的精神;球类课,能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要求学生要有与同伴协作,尊重裁判,尊重对方等道德作风;体操,武术等课,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沉着,机智,果断和自控能力;教导社会规范,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任何体育运动都是按照严格的规则,在执法人的直接监督,教育下有组织地进行的.进行社会角色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

五、发展个性的心理效益

(一)培养学生对体育的需要及兴趣。体育教学需要完成一定的动作、游戏或比赛,学生可从中获得愉快的、成功的、激动人心的情绪体验,进而对体育的兴趣及其他心理需要。

(二)改变学生的性格。体育教学中,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往、配合、协调、互相关系,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内向性格,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的发展水平及其差异,适当地选择和安排身体练习内容和运动生理、心理负荷,使学生的不同心理素质得到协调发展与提高,促进个性的不断完善与完美。

(三)改变学生的气质特征。在体育教学中要求学生反应迅速(即要求神经过程灵活)、情绪和动作稳定(即要求神经过程稳定)、适应能力强,这些要求有助于学生的神经类型和气质特点。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并且各种效益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互相促进,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体育教学整体效益体系。

参考文献:

[1] 体育理论,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人民出版社

快速发表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高职道德教育;传播载体;创新与运用

高等院校的道德教育模式应该是紧随时代改变的,不但要在传播载体上改变,同时也要在内容上转变,只有这样的道德教育才能把握住时代的特点,将最新的传播载体和传播内容运用到道德教育中,发挥道德教育最大的时效。从当前我国高等院校道德教育的渠道来看,已经是非常丰富了,但是信息时代提供了更多、影响更大的传播载体,这就需要高等院校的道德教育创新传播载体,发展道德教育。

一、载体在道德教育质量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分析

(一)高职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基础地位

高职院校在众多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是发挥着基础作用的,因为道德教育是人才培养的第一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只有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人才。在当前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职业道德越来越被人们看重,尤其是在企业内部,员工的道德建设得到了所有企业的关注。而且我国的教育部也非常重视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以明文的形式确定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目标,这也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重视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同时注重道德教育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道德教育载体含义分析

关于高职院校道德教育载体的基本内涵教育界也有基本一致的看法,具体是指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可以运用到的,构成传承道德教育相关因素的形式,这些形式都可以称之为道德教育的载体。随着对道德教育载体的创新,新的道德教育载体也承担了提升道德教育质量的职责。因此在创新道德教育载体的时候,必须保证新的道德教育载体必须能够提升道德教育的质量,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在高职院校道德教育载体的运用过程中,也必须清楚的看到,道德教育的载体不应该是单一的、某一方面的,而应该是全面的,所有能够为高职院校道德教育服务的载体都应该拿来为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服务。

(三)系统论在高职院校德育载体中的作用

在新时期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必须有一个系统论的观点,不能将道德教育定位在简单的一堂课中,简单的一堂课式的道德教育是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的。因此,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必须打破传统课堂式道德教育的旧模式,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系统教育中去,贯穿始终,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的进行道德教育。对于展开道德教育的形式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传统的道德教育只是采用课堂教育的形式进行,在新时期也应该创新教育形式,把实践教育与课堂教育结合起来,发挥道德教育载体的作用,更好的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对于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系统除了包含教育领域、形式,同时也包含教育的范围,除了校园的道德教育以外还包括社会的道德教育,把校园、社会、课堂、实践系统教育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升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质量。

二、大众传媒新载体的利用

(一)高职校园道德教育渗透力的提高

在现代信息的快速发展下,给大学生道德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力。目前,我国大学生主体意识较弱,无论是从心理思想上,还是从生存生活上,都有很大压力,大学生道德教育需要主动借鉴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新成果,充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使教育方法趋于现代化。可以这样讲,大众传媒载体能够获得大学生更多的关注。大众传媒所宣扬的优秀品质和先进典型使道德价值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对判断大学道德价值、价值取向、价值追求等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大众传播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大众传媒也会对大学生情感、观念、行为特征等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道德教育感染力的提高

在大众传媒载体中所各类型教育信息,可以使原本严肃的道德教育变得生活活波,更加具有感染力。比如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等等,这些红色经典到目前为止还能被现代人所熟知和喜爱,足以能够说明出传统大众传媒载体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说服力。通过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这样可使大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道德教育,进一步获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高校道德教育过程中,大众传媒的介入和扩张给大学生和高校都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在大众传播活动的影响下,大学生更加容易走向现代化、科学化。

(三)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吸引力的提高

在新闻作品中,道德教育信息主要包括在其中,信息具有多样性更加具有吸引力。通过使用大众传媒载体展开道德教育,可充分使用各种类型的表达方式,针对不同家庭、不同专业、不同高校的学生,使用不同方式的教育方式,这样可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现代新兴媒体,可展开多样化道德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这样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到道德教育活动中,这样也在无形之中达到了预期的道德教育效果。

三、高职院校道德教育载体创新的相关思考

(一)高职院校道德教育中现代化信息观念的强化

想要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就需要遵循我国教育教学的要求,充分拓展多种传播渠道,以便实现多元渗透,而不是使用单一灌输,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同时还需要结合使用传统媒体,唯有将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才能保障传播效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自主意识也随之加强,经济全球化使各种价值观和社会思潮得到快速的传播。使大学生的信息选择能力和自主意识得到加强,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里,大学生也能选择接受有用的信息。在现代道德教育中,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体系。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指导思想、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等等方面得以加强,使各方面与道德规范要求符合。在和谐文化的传播下,受众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将受众的境界和品位都进一步提高,培养受众的人文精神,推进人们全面发展,能够积极引导受众利用理性的思维来表达出自身的利益诉求,调节好人们心理和自身情感,塑造出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可以这样讲,大众传媒宣传渗透能力较强,需要充分利用各类传播媒体积极传播对受众有利的细小,能够站在大学生的角度上,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思想道德。在充分使用传统媒体时,还需要充分使用新兴媒体,综合使用这些媒体,展开对现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二)高职院校道德教育载体创新中新媒体的运用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积极努力探索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目前,在对当代大学生展开道德教育的同时,需要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媒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很多新兴媒体得以诞生和发展。如果有意识的使用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展开道德教育,就需要深入研究新媒体的各方面特点,能够很好掌握现代传播的规律性,合理地和科学地使用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综合这两大媒体的优势,以便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一是主动占领较多的教育阵地,在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新媒体作为主要传播载体和传播手段。高校需要努力建设更多的红色网站,积极传播先进科学的思想,能够消除一些消极的思想。目前,我国“红色网站”也得以广泛兴起。一些新兴媒体以独特的优势吸引了更多的受众,特别是当代青年。这时候我国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进一步扩大新媒体的影响,提高高校网站的质量,能够紧紧抓住思政教育的主动权,进一步提高学生文明程度和网络道德。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网站或者网页需积极创办,能够以网络技术为基本载体,做到因材施教,通过讨论或者互动形式,积极展开渗透力较强的道德教育,加强道德教育的影响。既需要保证语言的时尚新潮,也需要与现实生活相贴近。建设红色网站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网页风格不但要生动活波,而且也要高雅有品味,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网站网页对大学生的影响力。需要把网站建设成先进文本传播的主要阵地,为展开大学生道德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电子邮件、QQ、手机、微博等等这些新兴媒体也可以成为现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红色媒介。二是网络监控机制的健全。需要快速建立起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控机制,加强网络安全,对道德法律规范和规章制度展开完善。当地政府可指导和优化高校校园网络信息的基本管理,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管理机构,网络技术人员和思想工作者可共同维护和管理高校道德教育校园网的基本信息,对大学生上网情况加强管理,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反馈途径,要监控好上网信息,如果发现任何问题,那么需要展开针对性的教育,情节较严重需要追究相关的法律责任。另外,还需要加强宣传工作。要做好校园网站和校园论坛的监控工作,做好网络信息的更新工作,与大学生心理需求以及实际生活有关的信息,能够快速解决大学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营造出和谐上网的气氛。三是新媒体对大学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严格加以控制。各类型的传播都需要遵循正确的舆论传播导向,能够做到以正面宣传为主,如若发生新媒体道德失范现象,需要及时处理,避免给大学生心理带来不良影响。高校根据自身发展状况,适时整改高校网络服务器,保证网络的纯洁健康,对每一个学生主页都需要展开审查,全面实行实名制。在网页上,可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身的建议,不要恶意谩骂或攻击别人,要做讲真话、求真理、有修养的网民。四是使大学生道德教育网站趋于网络化。不断拓展网络教育的新途径,通过使用综合调控,使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更加趋于网络化,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将道德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可以根据高校发展的需要,借鉴传统道德教育中较先进的元素,充分运用新兴媒体,使网络教育传播渠道更加趋于规范化。对于高校的道道教育,可以通过使用声音、图形、动画等相关形式,在数字化处理之后能够选择最佳的媒体加以。

四、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也应该进行系统的教育,不断创新道德教育的新载体,提升道德教育的整体质量。除了学校教育还要吸收社会中道德教育的有利因素,一起来推动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发展,为培养新世纪的人才贡献更多的力量。

作者:孟彦乔 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87-188.

[2][美]约翰.维维安.大众传播媒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4-40.

快速发表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教育投入;经济增长;门槛效应

中图分类号: 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9-103-3

0 引言

教育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动力源泉。一方面,教育可以通过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可以通过发明创造,将新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在近几十年中持续快速增长,正是由于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在提高全民素质、创造生产技术中起到重要作用。尽管人们很早就认识到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但中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教育发展水平极度不平衡。尤其是中国的西北地区,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水平低,从而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投资条件,这成为制约西北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西北地区的物质资本投资,但由于该地区人才流失严重,高素质人才缺乏,教育投入不足,导致西北地区人力资本积累速度缓慢,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与其他发达省份的差距不断拉大。

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人力资本积累,众多国内外学者对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理论和实证研究。但从现有的研究发现,关于探讨西北地区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的文献较少。西北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地区间客观差异较大,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极可能表现出复杂的门槛特征,即教育发展对经济影响过程中存在若干个关键点,相关的经济要素跨越了关键点之后,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才会大幅度凸显。故而,仅仿照大多数学者从线性关系入手探究二者之间的内联系势必会产生偏差。基于此,本文将引用Hansen提出的门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估计出门槛变量的门槛值,分析西北地区教育水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为促进区域经济快速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1 门槛模型建立及数据说明

1.1 模型的建立

美国学者柯布和道格拉斯提出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经济管理研究中被广泛使用。本文也借鉴此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加入教育投入变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表示如下:

上式中,Yt表示时期的产出量,At为时期的综合技术水平,Kt表示时期的物质资本存量,Lt为投入的劳动力数量,Et表示教育投入水平,α、β、γ分别表示相应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由于技术进步表现形式复杂且多样,因此难以用统一的过程性指标来测量。故本文在进行实证分析时,采取消除技术进步变量的方法。对(1)式两别取自然对数,并加入随机常数项C,通过整理上式可以写成:

lnYt=C+αlnKt+βlnLt+γlnEt (2)

(2)式中的γ为教育投入对经济的产出弹性系数,即表示当教育投入水平Et变动1%,相应经济产出水平将变动γ%。此外,上式是没有考虑“门槛效应”的理论模型,基于此且根据Hansen提出的非动态面板门槛模型建立以教育投入水平为门槛变量的单门槛和双门槛模型分别如下(3)、(4)式所示:

lnYt=C+αlnKt+βlnLt+γlnEt・I(Et≤η1)+γ2lnEt・I(Et>η1)

(3)

lnYt=C+αlnKt+βlnLt+γlnEt・I(Et≤η1)+γ2lnEt・I(η1η2)(4)

其中,ηi为需要估算的门槛值,I(Et≤η1)和I(Et>η1)为指示函数。当Et≤η1时,表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系数为β1,当Et>η1时,表示相应地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系β2。根据研究需要,同样可以建立三门槛模型,与以上数学模型相似。

1.2 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说明

本文以西北地区5个省、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2014年为样本区间进行实证分析。依据模型描述,文中主要涉及经济发展水平、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量和地区教育投入水平4个变量。

经济发展水平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度量,为了消除价格变动带来的影响,选取2000年为基期对历年的GDP进行价格指数修正。

物质资本的度量,目前度量物质资本存量最常用的方法是永续盘存法,文中也将采用此方法来估算西北地区的物质资本存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Kt=Kt-1(1-δ)+It (5)

式中,Kt和Kt-1分别表示t时期和t-1时期的固定资本存量,It表示t时期发生的投资量,δ为t时期固定资产的折旧率。

劳动力投入量用西北各地区各年从业人员数量来度量。

教育投入水平,衡量地区教育投入水平的指标主要有教育经费投入、人均受教育年限、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等。通过比较各指标的优劣,文中将选取从业人员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作为教育投入水平的代替指标。人均受教育年限一般采用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乘以相应学历的受教育年限得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表示人均受教育年限,εit表示t时期第i学历层次的从业人员比例,ni表示各类学历层次的受教育年限。根据西北地区的学历层次并结合公布的数据,文中将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分为七类,即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以上七类受教育年限分别设定为1年、6年、9年、12年、15年、16年和19年。

根据上述方法,搜集原始数据并通过整理得到西北地区生产总值、物质资本存量、从业人员数量、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样本描述性统计量如下表所示:

文中所涉及的原始数据均来自2001-2015年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以及各地区的统计年鉴。

2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为了考察教育投入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以教育投入水平(人均受教育年限)为门槛变量,在三门槛面板模型假设下,运用Stata12.0软件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2显示,F值为12.234,P值为0.000,说明西北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1%的显著水平下存在单门槛效应,且门槛值为9.76年,95%的置信区间为[9.54,9.92]。而双门槛和三门槛模型在1%的显著水平下,并未通过检验,即西北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存在显著的双门槛和三门槛效益。

利用软件绘制门槛参数与似然比值的关系图如下所示,当教育经费投入的门槛值为9.76时,似然比值接等于0。根据Hansen提供的检验方法可知在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为7.35,从图中看出当门槛估计值处于区间[9.54,9.92]时,似然比值均小于临界值,位于原假设接受域内,即门槛估计值通过真实性检验。

从模型检验结果表3得出,在以教育投入水平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模型中,控制变量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5327和0.4672,即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每投入一个百分点,西北地区GDP将会分别增加0.5327和0.4672个百分点。可见,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物质资本和劳动力资本对经济发展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任何地区的经济增长都离不开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随着经济的发展,二者的主导地位会发生变化。但从分析结果来看,物质资本目前仍是西北地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此外,根据模型的检验结果得出西北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当西北某地区教育投入水平小于门槛值9.76时,教育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回归系数为0.2476,这反映出西北地区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各地区教育水平的影响。而当教育投入水平大于门槛值时,教育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回归系数将变为0.6128。结果显示,在跨越门槛值9.76年后,教育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大幅度提升。众所周知,教育投入通过社会经济中的人间接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一个地区教育投入越多,则该地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力资本质量越高,从而生产效率也将越高,进而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内在影响。此外,教育可以改善生产和人类生活的环境,促进生产力提高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教育投入是形成和积累人力资本的主体,而人力资本的质量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西北各地教育投入水平只有高于门槛值后,其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才会显著提高。

根据西北各地区教育投入水平(如表4所示)与门槛值9.76年的大小关系,可以看出到2014年为止,西北地区只有陕西省跨越了教育投入水平的门槛,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新疆4个地区均未跨越门槛。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和地域之间教育投资不均衡,且人力资本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不断流动,使得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整体较低。

从统计数据来看,整体教育水平落后的西北地区,各地区间同样表现出差异来。其中,陕西省在西北地区教育投入水平最高,在2010年已经跨越教育水平门槛。与其他4个地区相比,陕西省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经济发展较快,且高等院校集聚,人力资本积累显著。在尚未跨越门槛的地区中,新疆即将跨越门槛,而甘肃和青海的教育投入水平都离门槛值还有一定的差距,宁夏与门槛值差异最大。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甘肃、青海地区教育投入水平逐渐向门槛值靠近,但靠近速度仍然缓慢。要跨越门槛值9.76年,这些地区则需要继续提高本地区教育投入,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快速转化。此外,近几年来宁夏的人力资本水平表现出下滑的趋势,这正是由于教育投入不足,人才流失严重所导致的。因此,对于宁夏来说,为了实现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就必须更加注重教育事业发展,加大教育投入,促进人力资本的有效积累,实现门槛值的跨越。

3 研究结论

教育投入水平是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本文依据门槛模型的估计的方法对西北地区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①物资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是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的影响因素,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资资本和劳动力每投入一单位,西北地区经济将会分别增加0.5327和0.4672个百分点。

②教育投入对经济的影响在人力资本水平的作用下呈现出单门槛特征,教育投入水平对西北地区经济的影响系数随着指标变量跨越门槛值而逐渐增大。且当地区跨越门槛值9.76年后,教育投入对西北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影响效益将大幅度提高。

③如果将西北各地区根据门槛值划分,结果发现,目前西北地区5个省、自治区中只有陕西省1个地区跨越门槛值,其他4个地区的教育投入水平离门槛值尚有差距。教育投入水平低,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西北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依据以上研究,西北各地区应当更加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并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以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尚未跨越门槛的地区需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努力使其教育投入水平达到9.76年。此外,由于西北地区客观环境较差,造成高素质人力资本流失严重。西北各地区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实现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和增值,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HANSEN B E.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 Estimation,testing and inference[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9(93):345-368.

[2] 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 于凌云.教育投入与地区经济增长差异[J].经济研究,2008(10):131-141.

[4] 赵树宽.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9):11-15.

[5] 贺晶晔.中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

[6] 钟无涯.教育投入与经济绩效――基于京沪粤的区域比较[J].教育与经济,2014(2):64-71.

快速发表教育论文篇10

【关键词】原型;快速原型法;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9―0044―04

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超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创新,还有人们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传统的学习观点与方式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培训形式所存在的问题的认真思考与反思,以及力图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撑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探索适合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的学习方式以及相应的全新的教育、教学、培训形式的不懈努力。20世纪90年代快速原型教学开发技术(rapid prototyping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techniques)逐步在教学中得到应用。就快速原型法教学设计的研究笔者主要从快速原型法特征属性、原型的界定、快速原型法与时间周期的关系及其在真实教学环境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来对进行快速原型法教学设计进行论述。

一 快速原型法

所谓快速原型法(Rapid Prototyping Method)是指为了克服生命周期法的明显缺陷应运而生的一种开发策略和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依据原型进行快速开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修正,直到形成用户满意的系统。运用快速原型法进行教学设计和传统教学设计比较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1 快速原型法最显著的特点是引入了迭代的概念,可以明显地加速处理进程,缩短时间周期;在传统教学设计中整个过程是线性的,周期较长。

2 快速原型法自始至终强调用户的参与;在传统教学设计中设计和使用过程是截然分开的,用户只是终端使用者并不参与设计的过程。

3 快速原型法在用户需求分析、系统功能描述以及系统实现方法等方面有较大的灵活性,用户需求可以不十分明确,系统功能描述也可以不完整,对于界面的要求也可以逐步完善;在传统教学设计中要强调用户的明确需求,灵活性较弱。

4 快速原型法可以用来评价几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并且评价的灵活性比较强;传统教学设计只是进行总结性评价。

5 快速原型法可以用来单独建立系统的某个部分,可修改性强;传统教学设计作为一个整理模式一般一次定型。

6 快速原型法不排斥传统生命周期法中采用的大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工具,可以说它是与传统方法互为补充的方法。

20世纪80年代,快速原型法逐渐被信息系统开发者所认可,并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种流行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可以说原型法是一种达成系统需求的定义的策略,近年来这种技术被逐步影响和渗透到教学设计的实践当中。快速原型法教学设计过程包括在教学设计项目的及早阶段对一种原型产品的快速开发,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快速的尝试与修正的循环,直到制作出合格的产品的版本的过程。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设计人员对这一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兴趣不断增长,因为这种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能在尽少的时间内进行高质量教学材料制作的手段,可以有效地缩短教学设计周期,提高产品质量,满足用户和设计者的需求,而且对许多传统的教学工作都能适用。

二 何谓“原型”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所谓的原型?很多人认为原形其实就是模型,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太准确的。所谓模型,就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有的是借助具体的实物,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利用模型进行的描述一般是以简化的认识对象、舍弃次要因素和无关因素为特点,而在教学设计中的原形并不是指简单的模型描述,相反却是一个复杂的构想设计框架。

一般而言,原型可以是最终产品的可使用的模型,也可以简单的是表现预计结果的框架。在很多项目制作中应用快速原型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最终产品的概念框架。原型的格式会因最终产品的使用媒体和用途而有所不同。在有些情况下,原型在使用后被抛弃了,而在其他情况下,原型经过不断的优化会演变成另外一个原型并最后演变成最终产品。所有的原型都能够帮助教学设计师准确的确定最好的产品格式和最有效的教学策略,同时会认可接受而不是降低真实教学情境的复杂性。

当然,在真实的设计环境中我们也可以将其设想为一系列非正式的、连续逼近的教学设计原型。必须强调这些原型都是非正式的,因为这个开发方法非常依赖为保证最终产品的成功而进行试用时所收集到的信息。

三 快速原型法教学设计

学过教学设计的人们多少会了解快速原型教学设计这个概念。快速原型法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涉及到对教学产品工作模型的设计和开发。在这一方法运用于项目的早期,用于帮助设计者对教学创新的分析、设计、开发和评价。许多人认为快速原型法主要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可以有效地运用于项目的早期,并可在整个项目中重复使用;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快速原型法则涉及到的是传统教学设计方面更深远的变革。

典型的,快速原型法已经广泛应用于软件工程中,但是其它一些相关领域,包括教学设计师们也已经设计出了很多途径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他们的教学设计工作项目中。例如,在国外一些教学设计中快速原型法被用来:

1 指导模拟一所大学的注册表公告进程;

2 进行中等教育程序教育性软件设计;

3 协助研究制定教学策略和方法;

4 指导用户文档设计;

5 进行教学影片设计;

6 开发课程软件产品等等。

当然快速原型不只是应用于基于计算机的产品设计,还被用来作为设计纸质产品的媒介工具。一项关于设计和开发工程表明快速原型法已经在以不同的方式被采用。通常使用粗略草稿进行试验的想法也可以认为是快速原型法的要点之一,这里我们可以借用北京大学汪琼教授翻译的《教学系统化设计》这本书中所举的那个比较通俗的“草稿”例子。做草稿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以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的产生一个设计版本,这样你就有东西来指导最后的制作,或者将其用于形成性评价,与领域专家、几个学习者或一组学习者一起试验。这么做的基本想法是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这些“草稿品”还可以被修改,并且不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通过不断的循环往复和并行操作,由在纸上打过草稿到对其反复修改再到最后的定稿。这一个过程其实就好比快速原型设计的缩影。

四 快速原型法和设计周期

在设计项目中应用快速原型法的主要是因为它可以减少用以完成一个项目的设计和开发时间。通常开发和测试复杂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多次修改并进行多次形成性评价的想法往往令人沮丧。因此很多教学设计师都在寻找一种可以处理与缩短设计周期等有关的问题方法。有些人在试图寻求修改设计过程的方法,其他人则在不改变教学系统化设计方法、继续运用那些被重复成功运用的方法的情况下,寻求缩短设计周期的方法等等。快速原型法就是一种可以缩短周期的好方法。笔者认为,快速原型法能够缩短设计周期存在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 项目初始阶段,运用最终产品的工作模型能够消除后面费时的修改工作;

2 设计任务与项目同时完成,而不是按照顺序进行直到项目完成为止;

3 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能够对真实产品进行广泛的形成性评价,能够至少确保提高质量产品和顾客满意度,并且这种逻辑已经得到了在真实工作场所相关研究的证实。

Toni Stokes Jones & Rita C. Richey2000年发表在ETR&D上的关于快速教学设计的实践的研究中也曾指出,快速原型教学设计是一项重复性的工作,因为很大程度上当前的分析阶段会渗透到整个项目。但是总的周期(特别是开发周期)还是被缩短了,即使分析时间会增加。

在设计过程中这种方法完全是协作性的,高度依赖于技术支持和高水平的设计知识。尽管教学设计的这种方法在整个领域内并没有普及,但是类似的策略可以作为缩短开发周期而不会牺牲产品质量的方法,很可能会越来越来流行。另外,这种方法,即使在遵守基本的教学系统化设计信条的基础上,对顾客需求也可以实现弹性化和反应性。这也是快速原型教学设计法逐步被认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 快速原型法教学设计在真实环境中的应用

快速原型法在提高教学设计进程方面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那么这种教学设计原型是不是可以直接应用于真实学习实践环境中呢?如何应用?经过前人的很多证明我们发现,通过快速原型设计开发出的原型,在经过了多重步骤地修改和验证后一般是可以直接应用的。如在Jones和Richey的研究中他们就曾提出了如下的快速原型教学设计过程步骤,如下表所示:

应用快速原型法进行设计的处理过程其实是一个并行处理的非线性的过程。尽管只有很少的证据能证明大部分的设计都是典型的线性的,传统的教学设计因为是线性的而通常遭到批评。当然上面这个设计步骤看起来还是有些繁琐,但它采用并行处理和非线性设计来进行的设计开发是值得肯定的。尽管并发处理的设计任务和非线性设计未必总是可取的。为了更好的理解快速原型教学设计的设计进程,通过对以上步骤地分析笔者认为快速原型教学设计过程可用这样一个流程图来表示,如下图所示:

分析Jones和Richey研究中所列的快速原型设计开发步骤,可以发现分析和需求评估在快速原型教学设计中仍然很重要。作者所列步骤可以说是基本能做到逐步求精。软件工程中对“逐步求精”的定义是:首先考虑程序的整体结构,忽视一些细节问题,然后逐步地、一层一层地细化程序,直到用我们所选用的语言完全描述每一个细节,得到所期望的程序。如果说系统积累战略是针对结果而言,那么我们会发现快速原型开发与逐步求精战略则是针对过程。

六 思考与总结

在现时的许多学习环境下,技术和培训的需求变化越来越快,教学设计师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更好的做出应变。应用快速原型法的第一个策略就是从教学设计模型的早期分析步骤开始,快速开发教学材料原型,使用快速交互周期完成形成性评价和修改,以形成材料的最终形式。快速原型法所使用的第二个策略是同时进行设计和开发,即在进行大量前端分析工作的同时开发第一遍初稿。对于大型教学开发项目,如包含基于计算机的交互或者基于web的多媒体项目,其快速原型过程更是复杂,在这样的项目中,教学设计的许多阶段,如教学设计、材料开发和形成性评价都是同时进行的。例如,在开发基于计算机的教学时,一个功能可能正处在设计阶段,另一个功能在开发阶段,还有一个正在进行原型测试。大家很容易认为教学设计是严格的线性过程,但这个理解是错误的,因为对设计和开发活动的跟踪揭示,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存在着螺旋式循环重复的过程。

快速原型法似乎只是提供了一个缓解大多数设计者目前所面临的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的压力,它是值得继续研究一个方法。我们只是在开始了解一些所涉的快速原型有关重点设计和开发的问题,例如性质定义问题,时间周期问题等等,这些都还停留在对理论问题的探讨上。任何一项开发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也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的是大家的合作精神,在实际的设计开发工作中需要设计研究人员以及使用者等的通力合作才能充分发掘这一方法的潜力。由使用者和研究设计者组成的研发团队在整个的教学设计中对确保产品最终结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他们不仅要反思他们制作的产品的目标,还要根据终端用户者的需要来进行和评价模型。随着用户和设计研发人员的在每一个成功的模型上的相互反馈,他们渐渐会发现不管怎样最终结果一定会实现。每一种看法实际上都反映了他们的思维过程并符合他们的所描述的最终产品。用户――设计师团队在快速原型环境中工作,他们的长处互补可以很好的预言是否可以在花费有限情况下的有效应用。

通过以上对快速原型法在教学设计中应用的论述,我们可以对快速原型法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和表征。在各种真实教学环境中利用快速原型教学设计开发教学项目可以更好的克服传统教学设计方法的弊端。相信不久的将来快速原型法将可以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高文.教学设计研究的未来――教学设计研究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三)[J].中国电化教育2005,(3):23-27.

[2] Water Disk, Lou Carey, James O. Carey著, 汪琼译.教学系统化设计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02-203.

[3] 孙绍荣.教育信息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8-90.

[4] Reiser.A History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Part II: A history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J]. ETR&D, 2001, 49: 57-67.

[5] Toni Stokes Jones, Rita C. Richey. Rapid Prototyping Methodology in Action: A Development Study [J]. ETR&D, 2000, 48: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