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的日志十篇

时间:2023-04-04 05:08:47

悲伤的日志

悲伤的日志篇1

清代《冷庐医话》中,说到一江南书生在京考中状元,因过于高兴而发狂。大笑不止。一位名医看后对他说:“你的病治不好了,不过10天就会死的,赶快回家吧,迟了就来不及了。你回家路过镇江时,一定要找一位何医生再给你看看病。”同时写了一封信,让他面呈那位何医生。书生到了镇江,果然病就好了。医生的信中写有这样的话:这位书生“因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故以危言惧之以死,令其惊恐忧郁。则心窍闭。到镇江当已愈矣”。

这是以恐胜喜的典型病例,因为喜为心志,恐为肾志,在五行中,心属火,肾属水,水能够克火,所以可用肾之志恐,来治疗心之志喜导致的疾病。医生也正是给状元造成病重将死的假象,以恐而治愈了他的“喜”病。

思伤脾 怒胜思

元代的《儒门事亲》一书中,记载了一位贵妇人,严重的失眠,历经两年不愈,诸医无策,擅长心理治疗的名医张子和,让病人的丈夫,“以怒而激之”,整天花很多的钱,只顾买酒喝,自得其乐,而对病人不闻不问,不给她买药治病,结果,这位妇人怒中遏,一气之下,出了一身大汗,当天夜里便感到疲惫不堪而睡得很香,又过了八九天,食欲也好转了。

这是一则以怒胜思的病案。因为思为脾志,怒为肝志,在五行中,脾属土,肝属木,因木能克土,所以可用肝之志怒,来治疗脾之志思导致的疾病。张子和也正是运用“惹其发怒”的手段,治愈了贵妇人的失眠症。

悲忧伤肺 喜胜悲忧

有一个人,因父亲骤然死亡而悲痛不已。之后使觉心痛难忍,逐日加重,药皆无效。张子和为其诊治时,恰巧有一个巫婆在场。于是,张子和便自学巫婆的样子,取笑戏弄巫婆,来引逗病人,病人大笑不已,结果仅一两日,其心痛便自愈了。

这是一则以喜胜悲(忧)的病案。因为悲(忧)为肺志,喜为心志,在五行中,肺属金,心属火,因火能克金,所以可用心之志喜,来治疗肺之志悲(忧)导致的疾病。张子和也正是以幽默的语言行为,来引逗病人大喜。而治愈了他的心痛。

恐伤肾 思胜恐

《续名医类案・惊悸》一书中记载了一个名叫沈君鱼的病人,整日害怕死亡,常感死期将临,后来找到了当时的名医卢不远诊治。卢不远先与病人交谈了一次(类似今日心理疏导疗法),病人心中恐惧顿时减轻许多,但翌日一早便又来求治,声称其占了卜,签上说其10天内就要死去,因此十分紧张,遂一早又来。卢不远便留他住在自己家里,病人觉得医生在身旁,便放心了许多,过了10天亦未死亡。后来,卢不远又介绍他去找和尚练习坐禅,经过一百余曰的闭目沉思之后,病人的恐死心理终于消除。

这是一则以思胜恐的病案。因为恐为肾志,思为脾志,在五行之中,肾属水,脾属土,土能够克水,所以可用脾之志思,来治疗肾之志恐所导致的疾病。卢不远通过让病人深思,来认识分析恐死的症结,终于以思而治愈了他的“恐”病。

怒伤肝 悲胜怒

明代名医张景岳,一次诊治了一位因一时口角理屈。佯装发怒而昏厥“假死”的妇人。张景岳在确定其是装病后,便在其耳边,故意大声说其病情已非常危险。必须用艾条在其面部熏灸,才能治愈,病人因害怕火灼疼痛与毁了面容,而面露悲伤之色。张景岳接着又提出;可以先服汤药试一试,如果药到了咽喉就醒过来,则也可不用艾灸。后来妇人在服药时,药尚未到咽,便醒了过来。

悲伤的日志篇2

一、思想观点的反差比较

汉乐府《长歌行》为: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这首诗主要的思想观点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意为青少年时应珍惜时间,否则等到老了,则时间就像向东流去的百川河水一样,永远向东到海,不能向西返回,其“悲伤”也于事无补。

而苏轼的词《浣溪沙》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的思想观点为:人生到了老年还可以像少年一样充满活力,就像门前的流水,不一定向东流一样,它也可以向西返回,并不是“老大徒伤悲”。

二、写作背景的反差比较

《汉乐府・长歌行》是宋朝郭茂倩编的《汉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其作者不详。从《汉乐府》可知是汉朝的诗作。汉朝,有许多仁人志士,在青少年时代,就树立大志,争取通过奋发,使以后“有为”。诗歌的作者要表达的正是这种人的心志,也就是年青人的心志。这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千古名句,可以传世成为“绝唱”,正是因为他道出了人间哲理:人的一生,最宝贵的时间是青少年时代,它不可能永葆,必须珍惜,在此时认真学习训练,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否则日后会“伤悲”。

苏轼写《浣溪沙》是他在年纪稍大(大约40岁)。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时写的。此时,苏轼虽然已到中老年时期,但他认为,人老应志不老,精神不老,并不是“日落西山”,而是“夕阳红艳”,还可以“大器晚成”。人的年龄精力像寺庙门前的溪水那样可以向西流,而不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也就是可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语)。

由上面分析可知,由于写作时的境况不同,则出现思想观点不同。总之,站在青少年的角度,《长歌行》的思想具有鼓励青年认真学习之用;站在中老年角度,《浣溪沙》具有反颓唐作用。两首诗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对人的奋发,都有激励作用。

三、写作景物不同的比较

《长歌行》和浣溪沙》都是托物言志的佳作,两首诗歌都写了“物”。但由于表达思想观点不同,两作者选取的“物”不同。

《长歌行》选取的物是“园中葵”和“百川”,作者从“葵”吸着甘露等待阳光照耀,春天的阳光让其欣欣向荣,却害怕秋季到来花叶枯黄的心态(这是拟人手法),引出与它类似“百川”之景。 “百川”流向大海之后,不能返回,它必然充满遗憾心理。接着作者言明自己感悟的哲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种由物到人,由物到“理”的写法堪称上乘。因为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之陋,显示出文学的“形”“理”合一之美,语言委婉之美。

《浣溪沙》选取的物是“溪水”“水中的兰芽”(下转2―7版中缝)(上接2版《〈长歌行〉和〈浣溪沙〉比较阅读》)“沙路”“暮雨”等。“山下兰芽短浸溪”意为兰芽虽浸在溪里不能伸出水面,但毕竟它充满生机,终有一日将“出头”。暗喻作者当时自请外任,“以屈求伸”的境况。

悲伤的日志篇3

医生们在诊病时常可发现,各种各样的癌症,及冠心病、高血压、胃溃疡、糖尿病、肝胆疾病、神经官能症、甲亢、头痛、妇科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等疾病或症状,都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其中最主要的心理因素就是负性情绪,即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情志状态。来自医生的临床病例报道和医学实验研究结果也都表明,抑郁、紧张、焦虑和恐惧等不良情绪,都是健康的大敌,可以诱发许多疾病,或加重病情。

那么,两千多年前,我们的中医先贤们是怎么认识这个问题的呢?中医学认为,一个人要保持健康长寿,就必须做到形神相合,情志平和舒畅、精神乐观豁达,这就是健康长寿的法宝。中医学还以独特的机理阐述了“问题情志”是怎样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康复的。

一、以“五行学说”解析情志致病机理

要说情志致病,不得不提及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以及“五行”与“五脏”、“五志”之间的玄机妙理,从中还可以悟出一些预防情志病的养生之道。

参考《中医基础理论》(印会河等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科书,我们可以了解中医学中的“五行”蕴涵的机理和意义是非常丰富的。

所谓“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特性来推演和归类事物的五行属性的。中医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配对五行;将人体的各种情志和表象,归结为以“五志”为特征的五种情志变化,配对五行。这早在千年前的《素问》中就有记载了:“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即五志)。”其中的举例生动形象,比照平实自然。例如:

“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日曲直”,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事物;对应的情志是“怒”,对应的脏腑是肝与胆。

“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日炎上”,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的事物;对应的情志是“喜”,对应的脏腑是心与小肠。

“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爰稼樯”,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的事物;对应的情志是“思”,对应的脏腑是脾与胃。

“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日从革”,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的事物;对应的情志是“忧”,对应的脏腑是肺与大肠。

“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日润下”,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对应的情志是“恐”,对应的脏腑是肾与膀胱。

一旦“五志”中的某一种情志变化超过了这个人的承受能力,其相对应的“五脏”就会发生奇特的病变反映。并且还会发生与“五行”相生相克有关的脏腑功能紊乱的症状。所以,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之说法。

这些形象的类比和对应的规律也被许多实例所应验。

例如:“肝属木”有喜条达舒畅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就类似“木”的生发、可曲可直、枝叶延伸条达的特性。“在志为怒”,也可见一个人时常情绪郁怒最易受伤的是肝与胆。怒是最不利于养生的一种恶劣情绪,首当其冲是“怒伤肝”,过度恚怒,易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怒气伤及肝时,肝就象一个无处可泄的受气包,激怒得气不打一处来,从哪都想出气。怒气横逆冲犯胃气,会出现上腹部疼痛如有气走窜、呃逆,诱发胃溃疡;怒气上逆冲犯心气,可以诱发冠心病;肝气循着经络上行窜过耳、眼、两颞到头顶,所以人会感到头昏目眩,严重的会诱发脑溢血。《三国演义》中的周瑜,虽然英俊智勇善战,但常与诸葛亮怄气,叹息“既生亮,何生瑜”,终因郁生怒气,怒火伤肝,英年早逝。我们还经常可以看到或听说,有谁一气之下中风半身不遂。有谁开会讲话激动时胸闷胸痛而突然身亡的不幸事例,就是突然的情志变化诱发脑溢血或心肌梗死。

又如:“金”性清肃、收敛。肺具清肃的特性,肺气也就以肃降为顺,所以称肺属金。“在志为忧”,忧悲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一种情志,人在悲哀之极时易伤肺,出现干咳、气短、咳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等症状。《红楼梦》中多愁善感、悲忧伤身的林黛玉,就是患肺病而死的。尤其是老年人由于精气亏虚,常宜生忧悲之苦、怀旧之情,从而进一步损伤神气,加速衰老,所以老年人特别应当防范悲伤的情绪。

再如,“思伤脾”是指思虑过度,脾(胃)的受纳、消化、运送营养精微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气机运行不畅而使情绪郁结。古代医家认为思虑过多,脾气必耗。《医学衷中参西录》说:“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临床医生经常可以见到,有的人因脑力劳动过度,或思绪缠绕烦恼不已,而出现口淡无味、胃口不开,脘腹胀闷、面黄肌瘦、神疲乏力等脾胃功能下降的症状。

更为奇妙的是,古人除了发现了“五志”异常过激后,与其相对应的“五脏”就会发生病变反映外,还观察到了与“五行”相生相克有关的脏腑功能,也会有身体内的正常功能紊乱或发生病变的症状。

我们可以拿“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为例,举一些简单的情志病例,来了解其中存在的“五行”相互影响的关联。

例一:原本正常情况下是“木克土”,如果一个人因工作不顺心,又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情绪抑郁,肝木因之不能疏泄条达了,就不能“克土”,减弱了掌控脾胃消化功能的能力。肝气横逆就会乘脾犯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的症状,称为“木旺乘土”,所以说肝病易于传脾。如果土气壅滞,或脾胃湿热或寒湿壅脾。不但不受木之所克,反而欺侮“木”,致使肝气不得疏达,又称为“土壅木郁”。因此,肝病或是肝郁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影响到脾胃消化和运化营养精微的功能,出现精神疲惫、胃口不开、消化不良等症状。反之,常吃油炸甜腻腌制食品或酗酒,往往因消化不良,脂肪堆积,损伤肝胆,会造成胆囊炎、脂肪肝、酒精肝、肝纤维化、肝硬化等病。

例二:原本应是“水生木”,如果肾阴亏虚,就会因“水不涵木”,而肝失去了濡养,则导致肝肾同病。如高血压患者,大多因肾血管病变造成肾阴虚的腰膝酸软、耳鸣、健忘、神疲乏力等证候,日久肾阴不能滋养肝木,亦使肝阴不足,以致肝阳上亢、肝风上扰,出现头痛、眩晕,甚则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中风、昏厥等危重病变。

悲伤的日志篇4

关键词:情志相胜法心理障碍疏导启示

一、情志相胜法的概述

人的心理活动,中医学将其统称为情志,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中医运用五行学说,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将人体归属于心肝脾肺肾五大体系,根据喜怒优思悲恐惊的不同特点,而将其具体归纳为某一脏的生理功能,即五脏生五志,其中喜为心之志,怒为肝之志,思为脾之志,悲(优)为肺之志,恐惊为肾之志;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引起情志的变化,当发生突发、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失调情况时,便也首先损伤有关的脏腑,可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紊乱而发生病变。即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惊)伤肾。反之调理情志也能达到调理脏腑气血、治疗疾病的目的。情志调节不仅可用于治疗情志疾病,对于其他脏腑疾病也能起到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作用。

情志相胜疗法,创自于《黄帝内经》,是中医独特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有系统的理论依据和临床积累。情志相胜法的治疗原理,就是巧妙地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用一种情志去纠正所克的情志,达到调节由这种不良情志所引起的疾病的方法。形成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的情志相胜心理疗法,亦称为以情胜情疗法、五志相胜、情志移遣疗法等。金元时期的(丹溪心法要诀》中则进一步发展了此法:“悲可以治怒,以侧枪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欢乐戏谑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祸起仓卒之言怖之。思可以治恐,以虑此忘彼之言夺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斯周之言触之。”

历史上七情互治的案例颇多。如《后汉书·方术传)记载,华佗曾写信怒骂一位因思虑过度而患病的郡守,使其大怒呕出“恶血”而愈,据《冷庐医话》所载,清代名医徐徊溪曾以死讯恐诈状元:江南一考生因得中状元过喜而狂,徐假告以逾十天将亡,书生因受恐吓而病愈,通晓医学的书法家傅青主,曾教一位妻子优郁烦闷而病倒的青年,用文火加水垠软石头做药引,青年烧火几天几晚而无倦意,妻子见状深受感动,最后化恨为爱而疾愈。

二、当代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亦称精神健康,是指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在工作生活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和价值。

当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与家庭对大学生们寄予的希望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他们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要求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不仅要能面对现实,自知自制,适应环境,情绪稳定,而且要求他们乐于学习,善于交往,有较高的耐挫力和较强的竞争合作意识。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实行,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纷繁复杂,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急需疏导和调节。

2.1自卑、抑郁

有部分学生往往对自己持完全否定的态度,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大学生群体中最突出的心理问题就在于此,由于自卑而导致自轻、自贱、自我封闭。形成的原因是由于经济生活和人际交往上的困难,使他们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不与同学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使整个人生带有浓重悲观消极的色彩。

2.2忧郁、沮丧

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多来自于贫困家庭。他们的个性特点是内向、敏感。平时情绪抑郁消沉,神情恍惚,多愁善感,失眠厌食,精神不振,学习动力不足。他们要靠家长或自己借债来支付高额的学习费用,而这些将来要靠他们自己来偿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心中常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极多的优虑,害怕毕业后还不起债、生活不幸福、事业不顺利,对未来没有信心。这些同学言谈举止时而冷漠时而激动。冷漠时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不参加社交活动,没有集体荣誉感,甚至对于同学的关心帮助也无动于衷;个别贫困生甚至认为社会对自己太不公平,活着太累、负担太重、人生没有意义而产生退学、轻生等念头和行为。这在大学校园屡见不鲜。

2.3嫉妒、愤世

他们总希望自己处处比别人强,比别人好,但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这种矛盾致使他们的情感、认知心理出现障碍。有些学生看不得其他同学在某些方面强于自己,某些相貌平平的女生嫉妒身边貌美的女同学;一些同学嫉妒周围表现出色的学生,而自己却不努力学习改进;贫困生对自己窘迫的经济状况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对一些有优越经济条件的同学产生了极强的嫉妒心理。这些表现都是对他人嫉妒,他们不从自身找原因,却一味埋怨,从怨恨父母、怨恨家庭,发展到怨恨他人,怨恨社会,甚至敌视和仇视他人和社会。

2.4虚伪、虚荣

这类学生大多性格外向、好强、爱面子、图虚荣、好攀比、追求享乐与高消费,待人不真诚、虚伪、虚荣。往往有些同学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自认为自己很成熟,说话、办事一副老练的样子,为人处事不能以诚相待,欺诈同学、伪装自己等等;另外有些贫困生,由于图虚荣、爱面子,往往打肿脸充胖子挤人阔人之列,让大家刮目相看。如个别大学生为了证明自己有钱,可以慷慨拿出一个月生活费的大半宴请同学、朋友,然后再避开同学的面长时间啃干馒头;这些虚伪的思想危害的是这些同学内心的净土。

三、如何运用情志相胜法进行疏导

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优郁、沮丧、妒忌、嫉妒、愤世、虚伪、狡诈、品行不端……这其中的大部分都与人的情志相关。情志相胜法作为传统养神法中的一种独特疗法,对情志方面产生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3.1对自卑、忧郁、沮丧、抑郁的疏导

传统养生学认为,优为肺之志,优,即优愁,也就是颓丧懊恼,沉闷不乐的表现。人当优愁不解引起情志郁闷,精神不振,必然导致肺气不利而发生病变一般来说,优作为一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正常应答反应,不会对身体构成危害。相反,暂时而轻度的优伤,有助于对所遭挫折的重新认识,有助于人们在思想上获得正确的认识,对身心健康有一定益处。但是,当一个人的优愁悲伤太过,或者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了人体自身所能调节的限度和承受的负荷,而在思想认识上,又不能主动或被动地转移这种不良情绪,优就成为一种致病因素,严重者可因忧虑过度而丧命。善优多愁还可以伤脾,脾志伤则烦闷,四肢无力,不思饮食,或二便不畅等。由于优则气郁,故以喜治优。

以喜胜优是中医情志相胜的治疗方法之一如果学生一直是郁郁寡欢、悲悲切切,可以多给予他们支持和安慰;如果学生表现为不善交际,与老师和同学关系相处不好,孤僻、退缩和与社会隔离,可以采用社交技巧训练、人际关系指导,帮助其学会如何与人交谈和交往;如果学生因为感情矛盾、家庭破裂等出现的抑郁、悲观和绝望,可以考虑采取感情指导、家庭关系咨询协调以及心理治疗,从而缓解抑郁症状。当他们感到优郁,沮丧时,不妨去想一点令自己快乐幸福的事情。如回想一下和同学或好友一起共度的美好时光,或者做一些愉快的活动,如唱歌跳舞、看电影戏剧,和自己喜欢的同学一起去逛街、旅游等,以达排忧消愁的目的。

3.2对思虑的疏导

思为脾之志,思是精神高度集中地思考、谋虑的一种情志思作为人体的一种情志活动,是正常的而且也是必需的。但是,当人们面对某一问题思虑过度,或者思虑时间过长,百思不解仍思不休止,超过了人体自身所能调节承受的限度,而在思想认识上,又不能主动或被动地转移这种不良情绪状态时,思就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对机体构成危害,从而造成各种疾病。中医认为,思为脾志,故过思最易伤脾,而致脾的升降功能失常,脾气郁结,运化失健,发生胃院痞闷,饮食不香,消化不良,腹胀便塘等不适,所谓“思伤脾”;“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就是此意。思则气结,故以怒胜思。

以怒胜思是中医情志相胜的治疗方法之一中医认为,思为脾志,怒为肝志,因木能克土,而脾属土,肝属木,所以可用肝之志—“怒”来治疗各种由脾之志—“思”引起的疾患。即用激怒的方法,使优思之情感得到缓解。《古今医案》记载一病案:一女出嫁后,其夫外出经商多年未归,思夫心切而致不思饮食,困卧不动,如痴如呆,服药无效。朱丹溪诊后告诉其父,此为久思气结,单纯药物难以治愈,需情志疗法。嘱其父打了该女几个耳光,并大声责骂,该女被打后十分生气,嚎哭叫嚷,朱丹溪又给了她一些药物调理,即能进食,又嘱其父说丈夫来信,不久可归,未再复发。

在大学生活中,我们亦可借鉴此事,在优思难解、不能自拔,如失恋、单相思等时,不妨想点对方引你愤怒的行为和事情,说不定有助早日摆脱痛苦,闲暇时可以欣赏音乐,调音乐可以疏通肝气,肝气疏达,则脾复健运,可解除脾郁思积。角音为春之声,像春天新生的植物一样破土而出,朝气蓬勃,蒸蒸日上。角调音乐对思虑不解,优郁抑郁而引起的消化道疾病、头痛、心血管疾病等具有康复作用。如《甜蜜蜜》《快乐老家》等。

3.3对愤世、嫉妒的疏导

怒为肝之志。凡遇事愤愈,或事不遂意而产生一时的激怒,一般不会致病。倘因事非或某些病理性易怒过盛,则可引起怒发冲冠,慎目毗裂,在这种盛怒而又持续的情况下,则可导致肝气上逆、横逆等病变。如“怒伤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则气上”(《素问·举痛论》),都是这个意思。另外,忿怒之情郁积日久,不能发泄,更易导致肝的更多病变。怒则气逆,故以悲胜怒。

(儒门事亲》中载:张子和治一妇人病,问病人曰:“心欲常痛哭为快否?”妇曰:“欲如此,余亦不知所谓。张又曰:少阳相火,凌灼肺金,金受屈制,无所投告。肺主悲,但欲痛哭而为诀也。”于是,张子和鼓励病人尽量痛哭,其病得以康复。此病例为木火伤肺金,肝肺气郁,故以哭出为快。使其痛哭以宣泄之,使其调达而收效。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情而我们许多人又常常会为这些事情同别人大动肝火,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调节我们的情绪,可以听一些节律低沉,凄切悲凉之曲,如蔡文姬的汉未古曲《小胡茄》、贺禄汀的《天涯歌女》、《四季歌》、黎锦光的(葬花》等,使我们在悲哀的乐曲声中消除怒气,调节情绪。

3.4对自负心理的疏导

喜为心之志。喜悦本来能使人气血调和,精神振奋,对人有益但暴喜,即突如其来的惊喜或过分的大喜,也是一种强刺激。大脑受到这种刺激后,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促,体温上升,如果超过了人的适应能力,就会造成体内紊乱。严重者可能会造成血管破裂甚至心脏骤停而死亡,也可能造成思维紊乱,乃至精神失常。《儒林外史》中之范进,因过喜而精神失常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过分激动,不但要防“气死人”,还要防’‘乐死人”。《素问·举痛论》也说:“喜则气缓”。伤心、气缓,都是说明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的表现;甚至还可能出现哭笑无常,或精神失常,发狂妄语等。喜则气缓,故以恐胜喜在日常生活中当大喜临门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要过分激动,不要放声大笑,还可以从相反的角度想想,“可能搞错了吧”、“没有什么了不起”,以此来缓冲自己因惊喜而产生的急剧的情绪变喜为心之志。

3.5对惊恐情绪的疏导

恐为肾之志,恐,是一种胆怯,惧怕的心理作用。长期恐惧或突然意外惊恐,皆能导致肾气受损,所谓“恐伤肾”就是指的这个肾主藏精,为生气之源过于恐怖,则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可出现二便失禁,精遗骨痰,肢冷等症;故《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恐俱伤肾,精气不能上奉,则心肺失其濡养,水火升降不交,可见胸满腹胀,心神不安,夜不能寐等疾。恐则气下,故以思胜恐,以思胜恐,主要是通过“思则气结”,以收敛涣散的神气,使病人主动地排解不良情绪,以达到康复之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到惊恐不安时不妨多想一些其他的事情以分散自已的注意力,达到消除惊恐情绪的效果。

3.6运用情志相胜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情志之病,当以人事制之,对同一病症要分析其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情志影响,才能达到治愈目的。在使用情志相胜法时,一定要注意取得病人家属的配合,并掌握施行情志治疗的时间,要在病人有所预感时,再进行正式的情志治疗,不要采取在病人毫无思想准备之时,突然地进行。而且还要掌握病人对情志刺激的敏感程度,以便选择适当方法,避免太过或不及。

第二,在运用“情志相胜”疗法治疗情志因素所导致的病变时,要注意刺激的强度,即治疗用的情志刺激,要超过、压倒致病的情志因素,或是采用突然的强大刺激,或是采用持续不断强化刺激。总之,后者要超过前者,否则就达不到以情胜情的治疗目的。

悲伤的日志篇5

【关键词】七情; 中医病因和病机; 情志疗法

祖国医学理论将人的心理活动称之为心神,“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的活动是由“五神”“五志”表现的。所谓五神指神、魄、魂、意、志,为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又生五志,“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由五志生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1 情志与五脏的关系

人的情志与内脏有着密切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此五脏五志之分属也。”张景岳《类经•疾病类》中曰:“喜怒思忧恐惊悲畏,其目有八,不止七。然情虽有八,无非出于五脏。”

2 情志失调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怒、喜、思、悲、恐、忧、惊是人对外界刺激的正常反应,但长期、强烈、持续的情志刺激,一旦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则可导致脏腑气血紊乱,阴阳失调而发病[1]。

2.1 情志失调直接累及脏腑而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与《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均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由此可见,失调的心理变化成为病因,直接影响脏腑功能而致病,情志过激可损内脏,不同性质的情志过激可损及不同的内脏。

2.2 情志失调可致气机紊乱而致病所谓气机是指气在人体中的基本运动形式,气机的正常运动构成了人体的生命活动,情志异常不仅可直接伤及脏腑,还可使机体气机升降失常,从而引发多种病证。

2.2.1 过度愤怒可使肝气失于条达,疏泄失常,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可见面红目赤,青筋怒张,呕血,甚至眩晕卒倒[2]。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2.2.2 狂喜过度导致心气涣散,推动血流作用减慢,使心神失养,出现心悸不寐,精神不集中,重者甚则失神狂乱,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2]。

2.2.3 过度悲哀,可致肺气耗伤,宣降失常,出现垂头丧气,意志消沉,叹息不止,少气不足以吸等症状[2]。《素问•举痛论篇》曰:“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2.2.4 过度恐惧致使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可出现二便失禁,坐卧不安,甚则遗精。突然受惊使人气机逆乱,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导致心神不定,临床常见惊悸、不寐、痴呆、神志错乱等[2]。如《素问•举痛论篇》曰:“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2.2.5 忧思虑过度伤心脾,导致脾失健运,心神失养而出现胸脘痞满,食减纳呆,健忘,心悸等症[2]。《素问•举痛论篇》曰:“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2.3 七情内伤,气机逆乱,津液运化失常而生痰瘀七情损伤使脏腑气机逆乱,进一步影响津液输布和血液运行,而化生郁痰;又可因情志失调,五志化火,炼液成痰。情志失调所致气机不畅乃生痰之源。同时,气滞则必然导致“瘀”,痰、瘀可相互渗透,相互为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云:“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腑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痰邪形成后,可随气机之升降,而无处不到。《类证治裁•痰饮》曰:“痰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在肺为咳,在胃为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为痹,变幻百端。”

3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

中医学中的心理治疗思想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事实上,在古代中医里并无“心理治疗”一说,更多的称之为“情志致病”并采用相应的“情志疗法”治疗。中国古代情志疗法主要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表述情绪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经典提法,其基本原理是脏腑情志论和五行相克论的结合,将人体归纳为五个体系并按五行配五脏五志,然后利用情志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进行治疗的心理疗法,即运用一种情志纠正另一种失常情志。因此,它在心理治疗方法上独具特性。

五行相克理论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相胜关系,即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黄帝内经》具体论述了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基本程序: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3.1 喜伤心,恐胜喜喜为心志,喜甚伤心气,可致嘻笑不止或疯癫之症。治之以“祸起仓卒之言”或其他方法使之产生恐惧心理,抑其过喜而病愈。

3.2 怒伤肝,悲胜怒怒为肝的情志表达,过怒则肝阳上亢、肝失疏泄而表现出肢体拘急、握持失常、高声呼叫等症状。治之以“恻怆苦楚之言”诱使患者产生悲伤的情绪,有效地抑制过怒的病态心理。

3.3 思伤脾,怒胜思正常的思虑为生理心理现象,但“过思则气结”,可使人神情怠倦、胸膈满闷、食纳不旺、脾气郁滞、运化失常。治之以“污辱斯罔之言”激患者盛怒以冲破郁思,使患者重新改变心理状态达到治疗的目的。

3.4 忧伤肺,喜胜忧悲忧皆为肺志,太过则使人肺气耗散而见咳喘短气、意志消沉等症状,还可由肺累及心脾致神呆痴癫,脘腹痞块疼痛、食少而呕等,治之可设法使患者欢快喜悦而病愈。

3.5 恐伤肾,思胜恐过度或突然的惊恐会使人出现肾气不固、气陷于下、惶惶不安、提心吊胆、神气涣散、二便失禁、意志不定等病理变化。可用各种方法引导患者对有关事物进行思考,以制约患者过度恐惧或由恐惧引起的躯体障碍。其实这就是一种认知疗法,通过树立正确的认知来治疗心理疾患。

总之情志内伤导致疾病发生受到体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先天和后天因素。人先天所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征,与后天环境的作用逐渐形成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造成了心身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等方面的不同倾向,过激或过久的情志刺激必须作用于特定的心理素质和生理功能状态才能发病[3]。换言之,对于七情是否致病及其所致疾病的种类、转归、预后等,均与社会、时间因素、个体心理素质的强弱、个性及其对实践的认知评价系统有密切关系[4]。而情志致病理论不仅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5],更为现代心身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均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情志因素所引起的生理变化可涉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多个系统和器官,若持续发展则可引发各种疾病。因此,研究情志致病的病机对临床诊治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78.

[2]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26.

[3] 邢玉瑞,张喜德.中医七情病因学说研究进展.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4):63-65.

悲伤的日志篇6

自以为渐渐的淡忘了悲伤,回首去,才发现,他并未离去,深深的扎在心里。。。闲着无聊,去看了别人许多,忧伤的日志,依旧喜欢这样的文字,总能找到一点自己疼痛的踪迹,视乎曾经有,很喜欢这样过,看别人的故事,跟着别人的悲伤而悲伤,随着

他人的心酸而心酸。。。

看了好几本流泪的书,看了那么多的坚强、倔强,后来才知道,悲伤也是一种面向人生的态度。。。但那些追求快乐的,真正意义又是在于哪里呢?一时我却不知道真正的快乐在哪里。。。

也许只是一下被这样的情绪包裹了,不知道如何纠正,因为幸福了,就要忘记悲伤么。。。因为悲伤,打搅了幸福,他就不要出现了么。。。

又怎能如此……

悲伤的日志篇7

1、忽然想,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像我一样,有着如此切切的貌似做作的情感 ?还有谁像我一样,能够哭得悲伤痛得彻骨的貌似虚伪的宣泄?

2、各位亲朋好友本人父亲与XX日安详去世,于三日后举办丧礼,希望各位亲朋好友吊唁。

3、惊悉你**病逝,我们甚为悲痛。我党失去了一位久经考验的忠诚战士,我们失去了一位亲爱的老妈妈。请在灵前代为致哀,请问候你的兄弟姐妹,请你们节哀顺便。

4、沉痛哀悼**,永垂不朽!全家人节哀!保重身体!全家敬上。

5、惊悉老母亲病故,深感悲痛!我献上花篮以表达我们的悼念和哀思,请您节哀顺便,保重身体。

6、惊闻高堂仙逝,不胜哀惋之至。务望忍痛节哀顺便。

7、听到悲伤的消息,我们极其悲痛。我知道,对你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刻,你在我心中。

8、我的情绪就像大漠今天的阴霾,而我却不能给挚友太多的安慰!

9、节哀顺变,但是活着的人还是要好好的活。死者已矣。

10、我改变不了自己,让自己随波逐流,让自己虚伪冷漠,我也不愿意!哪怕迎来的只有那些无知世故而又貌似成熟的冷嘲热讽!

11、人生 就是这样,想要拥有却不能够拥有,或许会使人们自暴自弃。

12、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13、亲人已仙游,未聚儿孙楼。游魂千里奏,如何思量愁。

14、惊悉**同志逝世,举家悲哀。**同志是我的好朋友、好同志、好榜样。她满九旬求索、奋斗,革命成功。圆一生忠贞、为民,克己唯德。真正做到了功德圆满的最高境界。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并请敬献花圈以志哀悼!

15、人总会死的,他走的安心!你不要太伤心了。

16、亲人仙游去,儿孙福未触。游魂千里处,思量千百度。

17、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节哀顺便。

18、你的亲人去世了,不要太伤心难过,在天国,他不会喜欢你这样消沉的,打起精神,努力吧,为了你的亲人。

19、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20、节哀吧,走的人不希望你不快乐。

21、请记得,他的教诲和疼爱会永远陪伴在你身边,你的脑海里还会经常浮现出他微笑的慈颜;请为了关心你的亲朋更加积极而快乐地活着,让他在天堂里为你自豪地。

22、亲人已仙游,未呈儿孙福。游魂于千里,如何度思量。

23、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要节哀顺变!保重身体。

24、刚刚得知你母亲不幸逝世,我们全家表示沉痛哀悼。希望你和曾主任节哀。我们全家哪一天到你家吊唁比较合适,请指示。

25、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

26、亲人失去痛离别,苦为人之湿短袖。不知何时再相见,天上人间月满花。

27、去的已经去了,但他一定不希望我们活着的人过得痛苦。他一定希望我们在表达了适度的悲哀之后,应该照样会好好地活着。他会在另一个世界为我们祝福的!

28、亲人、朋友、知己之母亦是我的母亲,他们的悲痛等同于我的悲痛!

29、节哀顺便,不要太难过了。照顾好身体。

30、人生就是这样,想要拥有却不能够拥有,或许会使人们自暴自弃。确实失去,就要越坚强,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无法挽回过去。就让我们坚强起来,失去了一个人,至少还有其他人,不会让我们觉得寂寞的!

31、天有不测风云,这些事是谁会愿意谁能想到的呢?失去了那个曾经我们天天一起快乐生活的人,这怎能不让人难过,可是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我想要是他在天堂看到你们不吃饭,他也会难过的。

32、闻老人家仙逝,我和张红向您和家人致诚挚悼念之意,并恳请节哀保重。

33、生老病死,一切都是自然现象;人生自古谁无死,只要常活我心中。

34、再次以我们全家名义向令堂大人辞世深切哀悼!保重!

35、亲爱的各位姐弟妹:惊悉**驾鹤西归,我们深感哀痛!谨此代表全家对敬爱的前辈表示深切悼念!望众兄弟姐妹节哀顺便,保重身体,共渡难关。有关后事安排,望忙中赐示,我们将和你们一起恭送**一路走好!

36、惊悉伯母仙逝,特此悼念!望节哀!请代我送一花圈,沉痛悼念!

37、家人会在那边过的很好。一定不希望看到大家太难过。

38、人死不能复生,请节哀顺变珍惜眼前人。

39、请接受我的哀悼。

40、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在失去一些东西的时候,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东西。人人都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41、尽人事!听天命!万事终究有始有终!随缘。

42、人死不能复生请节哀顺变珍惜眼前人。

43、你的**不幸故去,我们深表悲痛。值此难过的日子里,向你们兄弟姐妹们致以深深的哀悼和慰问,望多多保重节哀。此时更加怀念我们的父母和你们的父母。

44、人死不能复生,我知道你伤心,难过,但是日子还是要照样过,现实生活不会因为你失去一个人,时间就停止,想哭就哭出来,我的肩膀借你靠,哭完以后请坚强,好好过日子,别让他走的不放心。

45、逝者已矣,珍惜眼前吧。

46、惊悉慈母去世,深表哀悼,请兄节哀。好在前些时候去看过老母亲,并写了怀念于妈妈一文。我因已订十三日去海南,若能赶回,定去向伟大的老妈妈告别,请兄代军嫂送花圈。

47、**去世,我非常难过,特表示沉痛哀悼,望兄弟姐妹节哀、保重!

48、亲人会在天上注视着你。陪伴着你。亲人一直都会在你身边。只是你看不到他了。

49、生者奋然,死者安息。

50、你的亲人只是到了你看不到的地方,但是他们能看到你,他们不希望因为他们而让你过得不好,要让他们知道你是非坚强的人,不会让他们失望的。

51、人之常情,每个人都无法去体会失去亲人的痛苦,我们只能在心里为死去的人默默祈祷,希望他们在另一个天堂也活过的很好!

52、死者就是脱离苦海啊耶稣天堂。

53、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不要太伤悲,你的孝心他会感应得到的!

54、如果需要什么请告诉我。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在失去一些东西的时候,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东西。人人都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55、节哀顺变。很伤心 得到这样的消息。

56、节哀顺便,照顾好自己和家人。

57、再也听不见那温馨的叮咛,再也看不见那亲切的身影,任凭伤心的泪眼盈盈,任凭思念 的心绪飘零,惊闻噩信,痛心难平。敬请节哀!

58、我知道各地风俗迥异,但共同的是要表达出对亲人离去的悲戚心情 ,我也只能在数千里之外让他代我叩首作揖进献花圈!

59、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60、昨天晚上很难受,一直在噩梦和揪心中煎熬!早上儿子一起来就问我,晚上为什么哭了?我告诉孩子做了恶梦。

悲伤的日志篇8

[关键词]《登高》 家国之痛 生命意识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落魄而羁旅夔州的诗人杜甫在重阳节抱病登台,感怀深重,悲咏情怀,作诗五首,合称为《九日五首》“诗题‘五首’,实仅四首,一般认为包括《登高》在内,故称五首。”其中《登高》是最有名的一首,被胡应麟推崇为“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杜甫是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伏枕云安县,迁居白帝城”(《移居夔州郭》),然后船下夔州(今四川奉节),直到大历三年(768年)正月出川,流落夔州整一年零九个月。此时的唐王朝正是民生凋敝,兵连祸结的多事之秋,北半个中国疮痍满目。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其贻患无穷:藩镇骄横,屡生叛乱:异旅乘侵,边畔时起;民不堪命,铤而走险:真是“万方多难”!诗人自幼立志功名,自期稷契,忧国忧民,壮怀激烈。然却屡遭贬谪,空怀报国之志,最后不得不弃官离乡,将妇携雏,避乱逃荒,流亡把书,落魄夔州。公元七六七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依旧俗应聚亲友登高、饮酒和庆贺。而此时的诗人孤独登台,高处眺远,急风哀猿,满目萧杀,一生凄怆,惨不忍顾。山城秋色引发了他的壮志难酬的人生忧思和难以释怀的悲慨之情。诗人将“窃比稷契”、“致君尧舜”的伟大理想和人生抱负中蕴含的功业意识和深沉的生命意识全熔入于重九登高的悲慨中,全诗渲染出浓厚的凄凉、肃杀、悲哀、愁苦的氛围,在穷困潦倒中彰显慷慨悲壮,哀愁悲愤中蕴含着忧国伤时,诗中浸润着郁结深沉,抑郁顿挫的悲怆之情和功业难就的无奈、不屈的生命痕迹。“夔州诗作为杜甫晚年诗歌创作的代表,却洋溢着强烈的生命精神,诗人强烈的求生欲发为痛彻心脾的人世感慨,生命体验在诗中表现得真切、深沉而又具体,几使人鼻酸泪流,肝肠寸断。”这其中为《登高》尤甚: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时空永恒,生命易逝的伤感

对人的生命个体而言,时空是客观存在且无限永恒的,人的生命是主观、有限而短暂的。孔子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汉末和魏晋是文人开始了生命意识的真正觉醒,有了曹植的“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杂诗・二》),徐斡的“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室思》),阮籍的“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咏怀诗》),左思的“壮岁不恒居,岁暮常慷慨”(《杂诗》)等许多感时伤怀的诗作,形成了中国诗坛感物候之盛衰而兴发人生功业之叹的咏怀传统。从大自然的荣枯兴替强烈感到岁月匆匆,人生短促,从而受到激励启示,及时而作,早树功业;从时光不再,功业无成感到生命易逝,恐惧忧伤。使得“时序之更移、草木之凋萌就演化成古代文人抒发其志向怀抱的因缘契机和原型意象。”

杜甫的《登高》满含着因“时序之更移、草木之凋萌”而萌生的萧瑟、凝重、茫茫的生命意识。诗人登高望远,极目所见,是浩渺的时空,“萧萧落木、滚滚长江”是人的生命和时序的落木与奔腾的长江相比较,对涌动热血的诗人而言,节序如流的永恒,生命不在的恐惧,功业未就的无奈,国破家亡的伤痛,已使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理想破灭,有的只是对生命历程的反思,将一种深沉的家国伤痛融入在登高的悲慨之中,是一种对生命意识“绚烂之后的平淡”的理性思索。他“已不再像魏晋那样从金乌日晷倏如流电上来着眼,而是开拓出一片悠悠天地的寥廓境界,所表达的不再是一种对于‘死’的恐惧和悲痛,而是一种对于‘生’之孤独的咏叹。”

杜甫的一生在辗转到夔州时,已是身心憔悴,年衰将逝之际。面对狂风怒吼于厚地高天之间,哀哀猿声在风中回转、低昂。群鸟惊疑不定地回旋于江上,落叶纷纷如声声叹息,滚滚而来的长江,空旷的江声传播至无极。一个颠沛流离、为生命追求而落败的伤痕累累的老人,深感自身何其渺小,怎不黯然神伤,潸然泪下。如果说“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是扑面而来、萧杀凄凉的秋景,那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让我们感受到诗人一种急促的、强烈的生命激流在奔涌,一种压抑不住的焦虑情绪在激荡,一种对生命的深深眷恋之情在回旋。“夔州时期的杜甫对哀残生命的忧伤尤为强烈,此时,诗人对人生的理解是一种对死亡、对生命存在之本质的沉痛关切。”

二、人生短暂,功业难就的无奈

中国古代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始于魏晋。到盛唐时代,士人对生命的追求演变为建功立业的政治热情和希望扬名后世的伟大理想。因而,生命意识的自觉使杜甫在内的中国古代文人切肤之痛般地感受到了人生的短暂。面对节序如流的迁逝,他们不甘于与草木同朽。尽管生命有时而尽,但古代的文人们相信立德、立功、立言可以让人精神不朽、垂名后世。为此,他们执着于现实的世界以求建功立业,然而世路坎坷,人生多难,理想往往成空或者难以令人乐观,尤其值登临送目之际,更感到孤独和前途的渺茫。

登高远望时,登临者与平常相比更突出地遭遇了自然――登高远望时所见的大抵都是广阔的自然天地,尤其是山水浮云。青山以其万古不变的恒久与个体生命的短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滔滔不绝的流水和变幻不停的浮云又象征了生命的易逝。无论是千古不易的青山还是恒变不居的云水都提示了登临者生命的短暂与易逝。所以登临者所看到的往往不是灿烂的理想而是自身生命的短暂。因为生命短暂所以想通过建功立业而达到不朽。但世路坎坷,登临者登高望远时所见到的不是理想而正是生命的短暂,当此之际,他们如何能不悲从中来,慨然多感!

然而杜甫的一生却是功业难成,德言难立,空有报国之志,却无用武之途,他从皇帝身边的谏臣,到靠野果充饥的难民,从裘马清狂的贵介公子,到行吟江边的乡村野老,杜甫一生的运势可谓起伏莫测、变幻不定。他从中遍尝世道艰辛,人情冷暖。难能可贵的是,复杂的人生际遇并未使他变得玩世不恭,抑或愤世嫉俗,相反,他那生命和仁爱之心却益发深厚而炽热。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曾说得极为透彻:“万里,地辽远也;悲秋,时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 间,含八意。”近人萧涤非的《杜甫研究》,则进一步指出“悲秋”之“悲”的九层含意:“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佳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凋谢,孤零零的独自去登,六可悲:身体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性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而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功业难就之情尽在其中。“旧曰重阳日,传杯不放杯”(《九日五首之一》)“坐客醉纷纷”(其二)的热闹场面,从而更增添其孤独之感与思亲之情。“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九日五首》之四),今日衰老登台,岂知明年能否再来?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一想到自己衰老多病,不由出动其壮志未酬的痛苦――正当国运艰难之际,自己却空老江湖,功业无成,两鬓已斑,该是何等痛心!人近衰迈,功业未已,登高之际,怎不黯然神伤!诗人本知“一酌散千愁”(《落日》),但如今思亲怀友,蹉跎失意,使他神情颓唐,心境极坏,竟连独酌的兴致也没了,刚才还“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九日五首》之一)”,现在不得不罢盏停杯,酒饮不下矣!诗人的生命意识和功业意识,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徘不尽,驱赶不绝。再加上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在诗人的“如椽巨笔”下,“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三、登高寄情,生命不息的追求

中国古代文人中自古就有“登高远望,使人心瘁”的愁绪情结。无论是仕路失意日暮途穷或者春风得意平步青云,大凡登高一望,他们总会感到古今积恨天地来愁。孔子登山曾喟然叹曰:“登高望下,使人心悲。”到陈子昂的“登望兴悲”意象定型成熟后,“我们在唐诗中一见‘登望’意象,就感觉到其中沉甸甸的生命忧伤。”如李白诗“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古风》),柳宗元诗“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许浑诗“一上高城万里愁,兼霞杨柳似汀洲”(《咸阳城东楼》)等等。这是因为诗人常以情感化的时间或以时间中的情感为描写对象。而这种时间的咏叹往往从空间开始,或以空间为对比、参照,尤其在登高望远之时。“巨大的空间对个体生命既吸引又拒绝的状况,引起人对生命的沉思与悲哀,这就是‘登高远望,使人心瘁’的内在动因,这种心瘁,是忧生之感。”

诗人杜甫心中存在着伟大理想与残酷现实的巨大矛盾,强烈的生命意识使得功业永恒与生命短促的冲突愈加激烈,但又无法超越于社会,逍游于自然,只有在诗歌中吟咏心中的深悲厚哀。正如尼采所说的那样,艺术家有时会陷入一种极度深重的痛苦,“一种非个人的、超个人的、面向一个民族、人类、全部文化以及一切受苦之存在的感觉。”杜甫正于斯,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了他宽厚的人文关怀和伟大人格,同时彰显他为追求生命意义的无奈和苦痛,而中国古代文人传统的登高寄情式抒怀给杜甫的生命追求的沉痛感受提供了十分契合的载体。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万里”、“百年”这一类表现巨大时空跨度的名词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幅巨大的时空景象:空间上广大无边,时间上横跨古今,容量极大,涵盖极广。这种嗟老叹病的忧生之念,在此巨大意象的衬托下,更具有庄重崇高的意味,给人以回肠荡气的强烈震撼,充溢着悲怆凝重的生命意识和宇宙情感。“使诗人直接逼视生命的意义,体察到人的生命在自然宇宙中处于“苍海一粟”的微茫地位,从而直悟到生命促迫有限之悲哀,扩展得极深极广,滔滔无尽。”如《九日五首其四》中的“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系舟身万里,伏枕泪双痕”,《九日五首其二》中“北阙心长恋,西江首独回”,充满了对死亡的伤感,但却并非是一种对死亡将至的恐惧,而是化作一种平静的回味与理性的思考。在杜甫身上,更是因为一种“天下观意识”的作用,因为诗人始终将自己的身世与社会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所以诗人的心灵所要负荷的,便不仅是一个个体命运的生死,而更多了一种天下社会的兴亡,在这种情况下,生的沉重要远远超过死的恐惧,因生而感到的寂寞也要远远大于因死而体会的无奈。“由此可见,杜甫登高诗的时间感里,不仅蕴涵着一种死亡的威胁,更多的还有一种生存的寂寞。”

悲伤的日志篇9

“悲天悯人”意思是哀伤时世的艰辛,怜悯人民的疾苦(天:天命,借指时世;悯:怜悯),形容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语见明・谭元春《秋闺梦戍诗序》:“而至于英雄之心曲,旧家之乔木,部曲之冻馁,儿女之瓢粒,有悲天悯人、勤王恤私之意焉。”例如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题识类》:“其《放吟》一卷,皆乐府诗,丁明末造,多悲天悯人之思。”萧乾《挚友、益友和畏友巴金》:“这两句话相距约四十年,然而精神却是一致的,悲天悯人,关心同类,同情弱者和无辜者。”李准《瓜棚风月》:“他不像南方很多寺庙的观音像,柔眉细目,慈祥和蔼,一幅悲天悯人的样子,像个清秀善良的小媳妇。”

姚明的受伤与时世艰辛、人民疾苦毫无关系,无须哀伤和怜悯,显然不能使用“悲天悯人”。当时有些人把姚明受伤归咎于火箭队和中国男篮对他使用过度,前引《今日早报》的这句话正是针对这种观点而发的,把“悲天悯人”改为“怨天尤人”就文从字顺了。“怨天尤人”的意思是抱怨老天,归咎别人(尤:归咎),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一味归咎于客观原因。例如黎汝清《叶秋红》:“在生活中,的确有这样一种人,有了成就,便贪天之功据为己有;有了错误就诿之客观怨天尤人。”这条成语用在这里正好合适。

这种误用绝非个例,可以再举两个近期的例子:

1.昨天,网上的中考论坛热闹非凡……有考得好沾沾自喜的,考得不好感觉前途渺茫、悲天悯人的。有自解自劝的,也有安慰别人的。(《北京晚报》,2013年7月5日)

2.据香港媒体报道……赵雅芝坦言甘肃因地理环境关系缺乏水源,不过当地居民充满斗志,不会悲天悯人。(人民网,2013年12月27日)

悲伤的日志篇10

论文关键词:宋词;雨意象;悲感文化意识

英国作家斯托雷奇曾说“中国人的忧伤是很细致很深沉的。忧郁似乎是中国诗的基调。”作为中国诗的宋词自然不例外,在两万多首宋词中出现“雨”字的词有4910首.所抒发的情感类型中以悲怨、忧伤等情感为基调的词占总体的62%。可以说宋词雨世界是一个充满着伤感的世界。宋代士大夫文人借助雨意象表现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生存叹息。宋词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忧而不伤、悲而不绝望的情感意识不同于西方文学理论中所讲的悲剧意识.“西方人的悲剧,强调彻底的失败、彻底的牺牲、彻底的奉献。”而中国文化由于受儒、道思想的双重影响。不可能具有彻底的否定和批判精神,笔者认为,将宋代士大夫文人阶层由于对弘道责任的自觉担荷与政治现实之间的矛盾形成的深厚的忧患意识,及个性觉醒与生存不自由现状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生存之痛.而表现出来的情感意识称为文化悲感意识更为切合实际。这种文化悲感意识借助雨的催发、升扬,在宋词中将士大夫文人细腻而伤感、缠绵却坚毅的心理世界表现了出来。

一、仕途坎坷。英雄失路之悲

宋代士大夫文人受宋庭推行的“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以天下为己任’可以视为宋代‘士’的一种集体意识” 他们积极努力于经世济时的功业建树中,期望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及党争的存在,宋代士大夫文人命运多舛,仕途道路坎坷,甚至绝大多数士大夫文人都有过被贬的经历。他们的政治理想不但没有实现。甚至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士大夫进退之间犹驱马牛.不翅若使优儿街子,动得以指讪之。”(蔡绦云《铁围山丛谈>卷二)士大夫文人在遭受了种种磨难之后,对生存的不自由和仕途坎坷有了更深的体会,萧庆伟说:“绍圣之后,对政治的恐惧和对个体生存的忧虑,是元佑党人共同的心理背景。”㈣这无疑给词坛带来许多忧伤的风雨。士大夫文人壮志难酬,英雄失路的悲伤情绪在凄风冷雨中更显惆怅悲苦。

(一)更能消,几番风雨——士大夫文人仕途坎坷、内心迷茫之悲。“儒家所大力倡导的积极有为的人世精神,成为这一时代(宋代)的最强音,是普遍存在于儒家社群之中的精神风貌。”但面对不可挽回的颓败的局势,宋代士大夫文人虽有经邦济世之志。在现实中却处处碰壁,深刻体会了生存的困顿与仕途的坎坷.前途无法把握的悲苦在风雨中更加凄切。如吴潜《满江红》: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词人凭栏而望,沉入遐思时,“暮雨掩空来”,词人不禁临风嗟叹,“征帆木末”不知驶向何方引起的前途渺茫之感与掩空而来的“暮雨”添加的凄凉之意,惹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和无限慨叹.抒发出郁积已久的愤闷不平之气。城头的号角声混合着秋风、雨意,共同构成了萧瑟悲凉的氛围,词人无尽的愁思在这广阔的空间郁结、回荡,而无处排遣。全词借助雨意象营造的氛围表现了词人沉痛悲郁的情感。

(二)万事尽随风雨去——士大夫文人人生迟暮、壮志难酬之悲。年华逝去,而壮志未酬,是士大夫文人最大的遗憾,无情的风雨带走了时光,也带走了士大夫文人的希望。士大夫文人内心的迟暮之感愈加凄苦。如辛弃疾《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绘。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则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捏英雄泪。

作此词时词人南归已十余年了,满怀报国的热情。遭到的却是冷遇、闲置,自己的济民救国之志难以实现。当词人再一次登临赏心亭时,郁结在心头的激愤之情终于不可遏止的抒发了出来。“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词人痛惜年华如流水般地逝去。收复失地的事业却一直受到风风雨雨的摧残.当年的小树已长大成材,而自己也年岁见长,如再闲置,恐怕再也无力为国家效命疆场了。整首词表现了词人年华流逝、壮志难酬的复杂而郁愤的心情。

二、执著理想。生命漂泊之苦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执着推行自己政治主张的坚毅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代的知识分子。宋代士大夫文人虽然在现实中屡屡受挫,但他们仍执著坚持,不愿归隐。他们或因仕宦而游走他乡,或因党争而贬谪异地,始终处在羁旅漂泊之中。由于漂泊而造成的身体的疲惫和劳累或可忍受。但是仕途道路的渺茫与功业无望而引发的忧虑却常常困扰着士大夫文人的心灵,因此士大夫文人对生命安顿的憧憬便有了双重的意义。“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的心灵的安顿似乎比身体的安顿更加重要,家不仅仅是宦游疲惫的游子休息的地方,而且是安顿心灵,让心灵得到宁静、憩息的港湾。这种对于安宁与温馨的向往。正是饱受漂泊流离之苦的宋代士大夫文人心灵的真实写照。

(一)客愁生怕秋阑雨——士大夫文人旅途凄冷、羁旅漂泊之苦。宋代士大夫文人普遍具有一种居庙堂之高而心存江湖之志的心理,他们一面积极努力于儒家倡言的经世致用的功业建树中,一方面又积极追求庄周提倡的个性自由的精神,这种矛盾纠葛时时困扰着宋代士大夫文人。宦旅漂泊的劳累与内心的向往不得实现的现状使得士大夫文人仕途羁旅的困顿更显凄切。如张辑《疏帘淡月·秋思》

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润逼衣篝,线袅蕙炉沉水。悠悠岁月天涯醉。一分秋、一分憔悴。紫箫吟断,素笺恨切,夜寒鸿起。又何苦、凄凉客里。负草堂春绿,竹溪空翠。落叶西风.吹老几番尘世。从前谙尽江湖味。听商歌、归兴千里。露侵宿酒,疏帘淡月,照人无寐。

细雨飘洒在梧桐叶上,点点滴滴,滴向空阶,引起了词人的愁绪。“悠悠岁月天涯醉。一分秋、一分憔悴。”词人此时感受到的是韶华已逝,华年空度的落寞。此景此情让人倍感伤怀,“又何苦、凄凉客里。负草堂春绿,竹溪空翠。”究竟为了什么,竟辜负了美景闲情,而终日在客途中仆仆风尘,词人对自己的追求产生了疑问。这种矛盾纠葛愈发明显,难言的隐痛欲说还罢,又是一个无眠的夜晚。

(二)风雨动乡情——士大夫文人身在宦途、归家梦遥之苦。宋人吴沆说:“咏秋、冬间雨,言其凄凉,旅中闻雨则思家,在家闻雨则思旅中。”(《环溪诗话>)宋代士大夫文人雨中思乡正是借雨之凄凉表现生命漂泊之苦和对生命安顿的憧憬之情。如程垓《凤栖梧》:

九月江南烟雨里。客枕凄凉。到晓浑无寐。起上小楼观海气。昏昏半约渔樵市。

断雁西边家万里。料得秋来.笑我归无计。剑在床头书在几。未甘分付黄花泪。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张咏《雨夜>)夜雨声声,仿佛不停地拨动着宦游士子的心弦。唤起了词人的孤旅乡怀,而这雨声又似乎伴着词人心跳的节奏,拍打着他的心扉,情感共振中又加重了乡怀的振幅与力度。词人在旅途中被声声夜雨惊醒,想起家在万里之外,如今还不能归去,凄苦之情可见。

(三)小窗风雨碎人肠——士大夫文人离家漂泊、相思念远之苦。雨阻隔了士大夫文人同外界的接触,将士大夫文人的视野逼迫到自身,在这样一个封闭而凄清的环境中,士大夫文人撇开了往日的喧闹,情感沉淀下来。相思念远之情由然而至。如周紫芝《鸥鸪天》: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词人心中离愁正苦,夜雨声声又起,加浓了离愁的凄苦。“梧桐叶上三更雨”,仿佛是为了渲染词人的离愁别恨而特设的。“叶叶声声”的雨滴声,更为深入地刻绘出别离给词人所带来的悲苦心情。

三、生命束缚。生存不自由之叹

“安史之乱”摧毁了盛唐的繁荣,同时也摧毁了士大夫文人建功立业,追求人生舒展自由的信心。宋代士大夫文人面对半壁江山,面对不可遏止的衰退,走上了一条内倾之路。唐代士人向外求诸“安身立命”之道,通过实现社会和谐、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来找到“安身立命”依据的道路.在宋代已经行不通。士大夫文人长久以来遵守和信奉的价值体系崩解。加之中唐以后士风日下的局面,动摇和颠覆了社会与士大夫的生存与精神世界的终极关怀与终极依据。重建安身立命的价值关怀和终极依据就成为时代的最为急迫的任务。身怀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的宋代士大夫文人,主动承担起这个重任。他们所能够依凭的建立终极关怀和终极依据的途径也就只能是对于“道”的自持.作为“道”的保证和承当者的唯一依据也只能是士大夫文人的理想审美人格。“这种理想人格,一方面,精神超越于现实人生个我的痛苦体验而领悟提到的精神欢乐:另一方面,这一体验了现实人生的主体,又能够以大悲襟怀关注于众生”阎正是在对这种理想人格的追求当中.宋代士大夫文人一方面体味着个体人生存在的痛苦.一方面在痛苦中提升自己的人格:一方面怀着悲天悯人的心态关注着大众的生存状态,一方面对“水边林下,悠然忘我”的生存状态怀着深切的向往。于是.生存的痛苦体验和生存的不自由以及期望解脱的愿望便出现在士大夫文人的词作中。

宋词中伤春悲秋以及描写词人闲愁的作品,正是士大夫文人自我意识觉醒,对个体生存的关注和人生不自由体验的抒写。如:王质《浣溪沙》。

细雨萧萧变作秋。晚风杨柳冷飕飕。无言有泪洒西楼。眼共云山昏惨惨,心随烟水去悠悠。一蓑一笠任孤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