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的文章十篇

时间:2023-04-09 11:49:01

悲伤的文章

悲伤的文章篇1

没有人会发现,在一个小小的桥洞下,有两个小小的身影正紧紧的依隈在一起,一男一女,哦,不,或者说,是两个小孩。

两个最多只有10岁的孩子紧紧的抱在一起,似乎想要这样来驱散冰冷的寒气,男孩似乎年长一些,幼嫩的脸上已经有了一丝成熟的气息,虽然已经被冻的脸色发青,他还是用身上那单薄的衣服来尽量包住怀中那已经浑身发抖的女孩。

女孩脸色苍白中带有一丝不正常的红润,年幼的她面目娇好,长大了一定是一个漂亮的少女,但是此刻的她,却是非常的虚弱。

“哥哥……对不起,是我拖累了你……”女孩微微的张开唇,用轻若蚊蝇般的声音低声道。

“冰月,说什么傻话,怎么是你拖累了我那。”男孩双眼有点湿润了“这半年多来,是我不能好好保护你,是哥哥没用……”

小女孩冰月笑了,抬起头,发上一枚淡银色的月形发饰闪闪发亮“哥哥你哭了,呵呵,丢脸啊,那么大个男孩子还哭。”

“嗯,是啊,哥哥好丢脸……”

小桥洞里面安静下来了,过了一会,风雪更大了,看着外面飘飞的雪花,冰月忽然开口了“哥哥。”

“嗯?”

“我们看了很多雪,但我从来没有看过海,你知道海是什么样的吗?”两眼痴痴的看着飘飞的雪,冰月张口问到。

“海?”男孩抬起头“我也没看过海啊,只知道,海是很宽广的,一望无际。”

“一望无际的海吗?”冰月忽然张口笑了,微弱的笑声依旧像清脆的风铃声一般悦耳“好想去看一次海哦,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那么美……”

“嗯,哥哥一定会带你去看海的,不止是海,还有美丽的山,美丽的草地,还有许许多多的美丽景色,我一定会带你去……冰月!冰月!”忽然,男孩惊叫起来,冰月那可爱的小脸已经完全失去了血色,柔软的身体无力的倒在了男孩的怀中,再也没有一丝气息。

“冰月,冰月!不,你快醒醒啊,我要带你去看海,看山的啊,冰月!”

狭小的桥洞中传出一声又一声的悲鸣,但是,他的妹妹,却再也不能睁开眼,去和他看海了。

悲伤的文章篇2

2、“戚”通“慽”、“戚”,一般表示“忧苦、悲哀”。

3、“哀”和“悲”含有“哀伤、怜悯、同情”的含义,其中“哀”的本义是“悲痛,悲伤”。两者都有表示“悲伤、悲痛”的含义。“悲”的本义是“哀伤,痛心”,其中“哀”还有“悲痛、伤心”的意思,感情色彩要重一些。

4、“悼”本义是“恐惧”,后引申为“悲痛”的意思,多用于对死者表示沉重悼念。

悲伤的文章篇3

1、哀,拼音āi,是指悲伤,悲痛,悼念,怜悯,该文字在《聊斋志异·妖术》和《管子·侈靡》等文献均有记载。2.哀兵必胜,āi bīng bì shèng,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3.哀痛欲绝,āi tòng yù jué,伤心得要死,形容悲痛到了极点。4.哀思如潮,āi sī rú cháo,哀伤的思绪如同潮涌一般,形容极度悲痛。5.哀鸿遍野,āi hóng biàn yě,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6.哀而不伤,āi ér bù shāng,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悲伤的文章篇4

用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补语。

出处: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七章:“她那人间的爱人悲痛欲绝,日日在她变成的土山下面,跪着呜咽哭啼,直到死在这山脚下。”

示例: 她听到儿子遭到车祸的消息悲恸欲绝。

近义词: 痛不欲生、悲痛欲绝、 哀痛欲绝、伤心欲绝 。

悲伤的文章篇5

“哭”――刻画抽丁的惨状。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杜甫《新安吏》)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杜甫这时正由洛阳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究竟站了多久呢?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像带着哭声。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似幻觉又似真实,读起来叫人惊心动魄。

“哭”――描绘被遗弃女子的痛苦之状。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杜甫《佳人》)朝三暮四的丈夫,却只看见新人的欢笑,哪里还能听得到我这个旧人的哭泣声呢?轻薄的夫婿无情地抛弃了她,在她的痛哭中与新人寻欢作乐去了。诗句写负心人的无义绝情,被抛弃的人伤心痛苦。字里行间充溢着悲愤不平的情绪。一“新”一“旧”、一“笑”一“哭”,强烈的对照,被遗弃女子声泪俱下的痛苦之状,如在目前。

“哭”――表达对亡妻的爱恋。

“怪来醒后旁人泣, 醉里时时错问君!”(元稹《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五)》)醉后吐真言,这是常情;醒来但见旁人啜泣,感到奇怪。一问才知道,原来自己在醉中忘记爱妻已逝,口口声声呼唤妻子哩!“时时错问君”,再现了过去诗人一刻也离不了这位爱妻的情景。元稹对亡妻韦丛有着真诚执着的爱恋,悼念逝者,流泪的应该是诗人自己;现在偏偏不写自己伤心落泪,只写旁人感泣,从旁人感泣中见出自己伤心。诗句沉痛感人。凄惶之态,凄苦之情,撼人心弦。

悲伤的文章篇6

关键词:愁情词;人生悲剧; 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160-01

李清照的词作大约三分之二是言"愁"的,尤其是她后期的作品,几乎篇篇写"愁", 愁情词充满了其作品的全部。

1 人生悲剧是愁情词产生的土壤

清人谢章铤说:"余谓情之悲乐,由于境之顺逆"(《赌棋山庄集词话》),李清照在她的词中宣泄出的如此深重绵邈的"愁",是因为她所处的社会和所生活的时代属于逆境,自己的人生悲剧是其生活的基础,也是愁情词产生的基础。李清照生活的时代,正值南北宋之交,这是一个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大动荡时期。她出身于一个书香官宦之家,从小就深受书香家庭浓厚文学气氛的熏陶,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笔记、小说无不涉猎。这就为她成为一个杰出的女词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清照在青少年时期过着无忧无虑的闺阁生活,十八岁与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生活非常美满,"与夫同志,相亲相爱之极"(《匕修类稿》)。北宋末年,金灭辽,接着挥戈南下,国遭厄运,整个中原地区干戈相击,兵荒马乱。公元1126年,国都开封被金兵攻陷,北宋王朝覆灭,就是这"靖康之耻"把她推向了苦难的深渊。此后,李清照过着"漂流遂与流人伍"的生活,历经艰辛,饱尝辛酸。期间,赵明诚的病故,自己改嫁的悲剧和金石文物的全部丢失接踵而至,国破家亡,使她孤独凄凉,"终日凝眸"。最后她抱着一颗破碎的心,怀着"老去无成"的怨恨,望着沦陷的故乡,念着死去的丈夫,在江南旅舍中寂寞无声的离开了人世。我们从词人所处的社会和生活的时代来看,她生逢乱世,经历了由前期幸福急转直下到后期苦难的"滑梯式"的人生旅程,饱尝了国运变迁、失偶亡国的滋味,并以悲剧告终。在自己的人生悲剧演变中,她拿起富于才情的笔,挥毫泼墨,抒发内心愁苦,反抗不合理社会对自己的摧残,从而达到了人生命运的悲剧和文学家追求的美学完美融汇的境地。"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萍州可谈・卷中》),悲剧的人生,使她成为一代杰出的词人。其词中的愁情,完全是她人生悲剧的实录,人生悲剧是其愁情词产生的"土壤"。

2 伤春悲秋、伤别怀人、亡国丧家之痛是愁情词的主旋律

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以伤春悲秋、伤别怀人、亡国丧家之痛作为愁情词的主旋律。

春、夏、秋、冬,四季循环,时序推移,人生旅程随之走向终点,尤其是彼此更迭的春与秋,它积淀着中国诗人敏感的时间意识,于是春与秋就成了诗人感悟宇宙人生的不可缺少的媒介。春秋代序,惹人发愁。令人生悲。于是,"伤春"、"悲秋"就成了我国文学史上感伤主义作品的传统内容。感伤主义作品的内容、题材、作家较多,李清照就是词体文学中感伤色彩最浓的词家。她的愁情词,之所以感人至深,其根本原因就是她从感伤个人境遇的藩篱中超越出来,除了伤春悲秋、伤别怀人之外,还渗进了国破家亡之痛,把国家民族的命运和个人身世的悲慨融为一体,表现方式也更为深婉细腻,缠绵悱恻。她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词人刘寓金华时,面对名胜双溪晚春之景,含泪写下的一首愁情绝伦的词作。词人面对双溪春景,一种感伤之情油然而生,愁重如山"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如此深重的愁情是什么造成的呢?词中点明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可见词人的愁情是山河的破碎、时代的变更、身世的漂泊、孀居的寂寞、晚景的凄凉等凝聚而成的,是她所处的那个动乱时代、所生活的那个黑暗社会的折射和曲映,无怪乎刘大杰先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说:"她抒的情,写的恨,表面上看来是个人的,实际上是有一定的时代色彩和社会基础的。"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更是充满了愁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通过残秋之景的衬托倾诉了词人孀居寂寞的感怀。唐圭璋说:"此词写竟日愁情,满纸呜咽"(《唐宋词简释》)。全词围绕一个愁字着笔,上下浑然一体,或明写、或暗写、或渲染、或寄托,都无不自然妥帖,凄婉动人。此词是作者对晚年孤独栖惶景况的声声诉说,其中也隐约的透视出他人以及整个民族同样不幸命运的黯淡之光。

3 由浅入深、由淡到浓是愁情词的发展轨迹

李清照的人生历程是以"顺境"起步,中遭逆境,而后以悲剧告终。与之相适应她词中的愁情发展轨迹也非常明显,即由浅而深,由淡到浓。

李清照前期身为闺秀贵妇,过着天真活泼、养尊处优的生活,夫妻情投意合,然因光阴的流逝,时序的推移,丈夫的短暂分别,而使她多愁善感: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此词乍看是惜花,实则惜春,流露出了感伤时序推移、无奈挽留岁月的轻恨浅愁。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夫妻生活美满,然夫妻生活愈幸福,离别就愈痛苦。赵明诚因外出求学,时常与词人短暂分别,词人也因此时常陷入孤独与寂寞之中,写下了不少抒写离愁别绪、惜春悲秋的词作。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一首"重阳"怀夫词,全词以一个愁字和一个瘦字为眼,写出了词人因失夫发愁而瘦,而花瘦人更瘦。再看《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送别词,

是词人在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负笈远游之时,为表达自己的相恋之情而作。词人把别后相思的愁苦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些词与她的全部词作相比较而言,其愁情还只是限于伤春悲秋,伤别怀人,内容还没有超出个人的生活范围。愁的程度还比较浅淡。由于国遭厄运,时代巨变,她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急转直下,心态失去平衡而严重倾斜,心理上形成极大地反差,因此后期词中的愁情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伤春悲秋,伤别怀人的内容退居其次,国破家亡的痛恨悲怨倾泻而出,占据了她词的主要地位,词中愁情也就变深加浓了。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李清照后期词就属此类。

李清照因"靖康之乱"失去了一切,自己变成了一个漂泊孤零的老孀妇,她的后期词中我们再也看不到前期词中的那种婉转缠绵,"欲说还休"的轻叹了。她大声疾呼,一字一泪,长歌当哭,把心底盘绕郁结的深愁彻盘倾出。在元宵之夜,她憔悴沮丧、孤苦岑寂,"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面对双溪春景她愁重如山:"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在深秋黄昏,她更是愁结万端,"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分析她的词作,如果说她前期词中的"愁绪"只是轻淡的人生浅愁的话,那么后期词中的愁绪就是浓重的国破家亡之深愁。显而易见愁绪的发展是随着她所处时代和自己境遇的巨变而不断走向纵深的,即由个人之愁发展为国家之愁,由浅愁淡愁升华为深愁浓愁。

4 自然率真和悲剧美是愁情词的审美价值

文学作品中,"真"是文学作品审美的充分必要条件,"真"和"美"二者是统一的,没有"真"便没有美。长于言情的词尤然。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之言情,贵得其真",周颐《蕙风词语》云:"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脱稿"。的确,对于填词"真言语,真性情"乃是根本,离开这个"真"字,也就丧失了词的艺术生命力。

李清照写愁能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肆意挥洒,把长期积压在心底的盘桓郁结之愁,毫无顾忌、痛快淋漓的宣泄在词章中,无论是愁情,还是愁景,都真实传神,使人读后总觉得情真景真,有一种苍凉凄苦、哀怨悲愁之感。如《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词人借惜春春去,春雨催花,烘托自己伤春怀人,其思夫之情率真深挚。还如"欢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寄"(《孤雁儿》),"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的呼唤,"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的自白,皆字字愁苦,声声啼泪,愁思茫茫,无一不是词人的人生之愁、国破家亡之恨的真实抒写。

悲伤的文章篇7

淡墨流年,缱倦成伤。回忆着那些叫过去的往事,在无所谓的眼眸里,拉长了相思的伏笔,一纸信笺,染墨天涯。悲伤张翼着没有快乐的影子,到不了流年的终点。相思的笔端寻不回一丝安然的痕迹,好似那些存在的感觉,一直在流离失所的愁肠里缭乱。如果;悲伤不曾来过,那些所谓的曾经,会不会冉隙无痕,沾满了心事的枷锁,在一个没有你的城市里流浪。如若只有悲伤?那么;快乐到底去哪里?倘若;岁月峥嵘的没有句点,会不会让心依旧苍老?

这个夏天,缺少了你。时常在每一个繁华的背后,我藏着没有你的哀伤,让相思肆无忌禅的渲染一席。断幕成帐的隐藏无数的想念,怀念一段时光里的幸福,就算在寂寞的背后,微笑着苦涩,让泪水纷飞在回忆的章节里,那般年华,终将依旧美丽。渴望一种叫做永恒的驻心,就算流离,总会让心定居。相思的痕迹划破了往事的章节,损落在孤独起飞的梦幻里,思念喧哗着寂寞的心,抚摸着岁月远逝的踪迹,无法描述那一刻,竟悲伤坦然。

如若;美丽不曾遇见,幸福不曾来过,那么;时光会不会依旧美好?驾驭着相思的苦笔,画长了流年的风过无痕,让每一个想念的日子,静静地守候,思念寒意的痛。无法隐藏,无法欲盖弥彰的悲伤,让回忆苦不堪言,诉说不尽的想念,常常在回忆深处立下倒影,那么浅淡失色的章节,用一生琉璃的色彩,无法描述,悲伤盛开的一水长岸花,繁衍灿烂。或许;下一站的故事,总会在开始之前有一段叫做过程的美好,可我选择不了遗忘,想你时的天涯,太远太远,苦泪寒笔,冷暖自知。

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挂蛙声一片,我不知道天空中漂浮的云儿,会不会知晓,想你时的遥远,如黄沙扶风绕天涯,缠绵萦绕万千舞姿追逐,还有那不甘寂寞的苦泪,在轮回慎独,在爱情的天空飘洒。一直在漂泊里流浪,没有人知道,风景中的孤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相思缠住了孤独,流离失所在绝望里,纷扬起一季落花的无意,那么一种命运的缔造,写在过去,回首已远,梦里回客,孤单竟多少,悲伤千尺,繁华撒满奈何欢?枯萎不惭,流水纵无情,仰慕起念拧碎坠花,淡笑人间烟火不识客。

爱情的航渡,在时间的长河里,飘摇远去,影逝无踪,左念缘起右念缘灭。吞噬了回忆的悠长,看淡世俗沧桑,在现实中偏离预想,你我未来的路到底如何,红尘中,苦了相思,遥远了距离,几经轮回深度成伤,彼岸等待空相守。忘不了,放不下,思念独酌余味,劫痴着忧伤的思绪,不知何时,延伸的没有尽头,望着天边飘去的云儿,想起那时你说的碎语,点点滴滴,在默念无声的世界里,找不到一丝安静,漩涡的浮浮沉沉,相思苦泪寒。

海角天涯,无法寻觅的你,喜欢一段黄昏的时光,静静地品一杯清茶,梳理着思绪里的烦乱,凝望影子走过眼前的样子,那日落的远方,总会想起,无数关于你的画面,那一刻;最真实的安静,就是天空里自己很近。倚在窗边,记忆浮动着生命走过年华的往事,那么些曾经,写满了对自己一路走来的伤痕,倘若,人生的路,缺少遇见,会不会让忧伤减少追忆的痛楚,喜欢回忆,习惯把自己居身在幻境中,感触沉醉,梦境总会破碎,何时起,心中最终放不下的还是你,或许是自己太过注重感情。

行走在回忆的长廊,那些素面如雪的想念放任着思绪,再也找不回以往的欢笑,朦胧灰色般的深长,我记不起,那是何时,在一座只属于我们的城市,快乐的你和微笑的我,那般烂漫的遇见。时常在悲伤里逞强,我以为自己很坚强,在面对困难和现实面前,却怎么都拿不出勇气,当心累了之后,总希望靠岸,当爱走远之后,全是想念。我想;关于离别这个话题,对我充满了太多的畏惧。如若只字不提,那么;冷暖自知。

我们的天涯,究竟多远,相思的笔端,到底淡描了多少回忆,让我在每一个漆黑的深夜,持笔问情,想你时常在回忆里,幸福的扎根,就算再悲伤,都不曾忘记,那孤独里的美好。当青春流逝成我们的回忆,岁月无声的还能留下什么是该去珍惜的?在黑暗里,预留了一片阳光,只因有你,想要光明。在茫茫人海中,心总是空虚的只剩下寂寞,寻念与天涯海角,风起发残,行念与万水千山,我不知道,咫尺以外,还有多少等待。

一笔浓墨,两行清泪,在信笺的稿纸上,写满了相思的笔痕,寒意凄冷,满眸尽是忧伤,关于这个相思里的话题,最多的就是很想你。岁月的刀痕划开了过隙的一切美好,等待里的光阴,重复叠层着距离外的天涯。守候里的叹息,像及了虔诚的祈愿,让悲伤在细微的孤独里,幻化成美丽的音符,在宽微的指尖流动,光阴易逝,风过流年。

芳华浮生,乱我一世情迷,春秋几经,轮回有歌,相思苦寒。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千秋有梦,道尽相思,冷暖天涯。一厢深情写满了生生世世,生命疏离在盛大的遇见里,美丽的意外,构拟着幸福的山山水水。红尘有泪,苦了相思,寒了笔尖,无论尘埃凋零或落定。一颗随遇而安的心,再洒脱中平静的从容,青春在流年里,藏下那么一段苍白的告白,时光有耳,聆听无语,走过想你时的笔尖,即使岁月的句点至死方休,再完美的弧度中,我信昂着:如若你有,一生何求。在生命里荡漾着相思的涟漪,苦泪寒,冷暖天涯。

悲伤的文章篇8

关键词 乐感文化 文学作品 悲剧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114-02

中国哲学中的“天道”,本身是“生生”,也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无论儒墨老庄以及佛教禅宗都很重视感性心理和自然生命,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地徘徊于出世、入世之间,沉浸于人生悲喜之中,很少有真正彻底的悲观主义,大部分的中国人总愿意乐观地眺望未来。中国人的这种乐生精神,表现在中国悲剧作品中便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罪感文化”之下的悲剧艺术精神。

与西方传统意义上悲剧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的衡量悲剧艺术重要的标尺是“悲喜沓见,离合环生”,也即“说悲苦哀怨之情,亦当抑圣为狂,寓哭于笑”。中国悲剧意识在这喜、笑中淡化了,正因为这喜、笑成分的加入,中国的悲剧不构成激烈的冲突,人物的反抗意识表现出一种凄凉、凄美、哀而不伤的情感,在这一点上不如西方悲剧中表现的那么强烈。中国作品的这种“哀而不伤”的情感模式与儒家的“中庸”思想有着深刻的联系。这种以“中庸”为基点的文化,反对放望,要求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中取得精神的平静和幸福。这是在有限中享受一种无限,正所谓“知足者常乐”。这种乐感精神在《论语》首章句中可见一斑,“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也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耳。”“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这种乐在其中,生活中乐无限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国人普遍的意识和潜意识,成为一种文化――心理结构或民族性格。也正是这种“乐感文化”的渗透,中国古典悲剧才有“悲喜沓见”“寓哭于笑”的特点,这也成了有人说中国没有正真悲剧的缘由。

仔细研读一下中国悲剧作品,会发现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有其特有的悲剧美,即在乐感文化下中国文学作品的悲剧精神。由于中国人对“生”的渴望和热爱,对情感的隐藏和抑制,不可能也不希望作品结果是一种山崩地裂式的毁灭,这就没有美狄亚式的惊天动地的怒吼,多的则是一种隐隐约约、缠缠绵绵,久久挥之不去的哀痛。《诗经》中就有这种独特的悲之表现形式。如《蒹葭》《将仲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其中主人公对在水一方的伊人可望而不可及、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内化为一种愁绪和无奈,久久在心中不得释怀。《将仲子》说“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面对心爱的人,却又“岂敢爱之”。文中主人公虽多怨言,却没有反抗意识,没有想到用反抗的方式来争取,这便是中国式的悲痛,这种苦痛亦不是一朝一夕可消除的。这两种带有浓厚的悲剧美的作品,分别代表了中国悲剧意识中的两种悲剧模式――追求者之悲和被追求者之悲(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

面临同样的悲剧境地,西方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是一种反抗,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强烈抗争意识,而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却往往缺乏这种反抗精神,只是把怨恨消解掉,而不形成强烈的冲突,表现形式不同于西方的毁灭式,因而也就没有那种将苦难与毁灭升华为壮丽的撼人心魄的净化场景,有的只是哀伤与忧愁,是“心有千千结,不得解”的悲痛,显示出不同西方而又具独特形式的悲剧艺术表现方式。中国悲剧这种表现为柔美的悲多在家常伦理处着墨,以弱者的苦境、苦情博取观众的眼泪,“偏于琐屑中传出苦情”(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而悲剧中的悲剧人物则是被动的卷入矛盾冲突之中,是灾难的承受者,面对不期而来的苦难,大多是表现出一种顺从,顺其自然的观望态度。文学作品最终也总是也大团圆或幻化的模式作结,因此,《西厢记》中张生“红榜中了状元”,《孔雀东南飞》中有了焦仲卿、刘兰芝死后的“五里一徘徊”的双飞孔雀,《梁祝》的弦乐中出现了“彩蝶双双舞徘徊”……这些良好的愿望也正反映出中国人乐的智慧,悲哀之中总有喜悦,这或多或少弱化了中国悲剧文学对心灵的震撼与净化作用。

中国因为有着不同西方“罪感文化”的“乐感文化”,中国作品的悲剧艺术精神也就不同于西方作品中表现出的悲剧艺术精神。西方“向死而在”的哲学使西方人对死的意识很强烈,认为人类只有自觉的意识到他正走向死亡,才能把握住“此在”;而孔子却说“未知生,焉知死;未知事人,焉知事鬼”,死的意义便在于生,只有知道生的价值才知道死的意义。因此,中国人乐生,中国人总能快乐地如庄子般逍遥在这天地之间。中国传统文化作品中的悲剧精神便在具有“乐感”精神的文人手中显得独具风味。

参考文献:

[1]王运熙,顾易生,邬国平,王镇远.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清代卷[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悲伤的文章篇9

关键词:柳永;羁旅行役;悲秋意识

中图分类号:1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6-0004-02

提到宋朝的文学,人们首先就会想到词,众所周知宋朝文学的代表性体裁便是词,但是宋词又不是宋朝刚一建立就具有非同一般的时代特色。而是直到十一世纪上半叶,此时的宋朝已经建立了快到半个世纪了,柳永等词人先后登上词坛之后,宋词才开始迅速发展继而逐渐步入繁荣的轨道。

秋天,虽然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但是它给大家展示的也是一个由充满生机、万物勃发的季节而逐渐走向沧桑、凋零和衰败的悲伤季节。多愁善感的诗人们因为一些事情压抑在他们的心中许久,因此当他们看到一个由充满生机、万物勃发的春夏季节而逐渐走向沧桑、凋零和衰败的悲伤的秋季时,这些多愁善感的诗人们便借着这种悲伤的气氛在他们的诗歌中抒发出那些积压在他们内心许久的凄凉悲伤的感情。在这些诗歌中,他们一方面感叹自己在收获的季节中一事无成,另一方面又感叹岁月不绕人,一年中最绚丽的季节已经过去,剩下的都是些凄惨、凋零和枯败的景色……借着这种悲凉的气氛,诗人们正好可以发泄积压在自己内心深处许久的愁苦,这些略带伤感的意识被称为悲秋意识。羁旅行役诗主要是指诗人因为公务、求学等原因远离家人、长期寄居于外地,而在他们的诗歌中抒发怀念家乡、思念故友的一种有点伤感色彩的诗歌。悲秋意识在柳永的羁旅行役词中格外突出,南宋陈振孙在他的《直斋书录解题》中就提到,柳永“尤工于羁旅行役”。柳永的一生四次进士考试失利,第五次所谓的考中进士也是因为他岁数太大,并且多次参加考试和皇帝新改年号而扩大录取等原因,才被勉强授予进士。当时的柳永受时代风气的影响,为了生计,不得不浪迹江湖,到处游荡。都知道文学作品是作家生活的镜子,这些羁旅行役诗是柳永浪迹江湖、到处漂泊游荡的生活写照,也是他精神与阅历的产物,能够比较全面的展现出柳永一生的追求、失意与挫折等等。在这些诗词中,秋天是作者主要抒发自己悲伤感情的一种借助工具,在他的诗歌中,这种悲秋意识到处存在。

柳永虽为宋代词坛的一大家,确切地说应该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造词并专心写词的人,但是《宋史》中却没有关于他的记载,又因为他在当时的文坛上并不是什么重要人物,记录他的资料一般都很匮乏,以至于他生于何年都不是很确定,据中国当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推断柳永大约生于987年或985年,或许是因为他所做的词在当时的社会中文学地位不是很高,因为大家都知道是苏轼抬高了词在社会中的文学地位(本来的词地位就比较低,柳永在这基础上又降低了词的地位,经过苏轼的努力抬高了词的地位,以至于后来和诗的地位差不多。)。但是从整个词坛上来看,他对词的发展确实是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因为据《全宋词》统计,张先存词165首,晏殊存词140首,欧阳修存词242首,他们所写的慢词仅占10.3%、2.1%和5.4%,而柳永所做的慢词213首占词总数的57%,提起这个数字,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觉得很吓人,因为我们知道两宋词坛上还有被称为大家的苏轼和辛弃疾,甚至还有李清照、周邦彦和姜夔、等专门写词的词人。

一般而言,柳永羁旅行役诗歌中的悲秋意识。主要在两个方面中表现出来,一个是他多次在诗歌中使用“悲秋”、“晚景”、“残阳”等带有悲伤性质的词语,并用秋季里凄凉的自然意象对秋进行侧面描写,例如梧桐就是一种悲的象征,同时也将柏树、树叶和荷叶等这些秋季里的自然意象倾注了作者的主管感彩,在诗词中变成了“枯柏”、“残叶”和“败荷”,作者也用这些意象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表达出来;“引疏砧、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卜算子》)中的“残阳”、“晚景”是略带悲伤的感情的意象,残阳,主要是指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快要逝去之时(确切的说,是指一天中有和煦阳光照耀的时间快要逝去之时),晚景,主要是指一天或是一年中的快要消失的暮景,作者要表现的内心中那种凄凉伤感的心情被作者用“残阳”、“晚景”这两种略带悲伤的景色烘托的淋漓尽致;“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玉蝴蝶》)在这里,作者描绘的是一幅色彩鲜明、感情丰富的画面,水面风轻轻的吹,苹花如人一般渐渐老去,在冷漠寂静的月光的映照之下,梧桐叶也渐渐变黄继而飘落……在这种凄凉的气氛烘托之下,引出作者想说的话,即本文的主旨“遣情伤。故人何,烟水茫茫?”(《玉蝴蝶》);“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卜算子》)这里描绘的是秋天江边的全部色彩,“江枫渐老”与“败红”相对应,用江边渐渐老去的枫叶呈献给我们一幅苍凉衰败并且枯红的秋色,“汀蕙半凋”与“衰翠”相对应,用江边半凋的蕙兰来告诉我们现在的绿色已经没有往日的那种生机、那种翠绿,而是一种衰落颓废甚至有点苍凉的绿色,“满目”作为一种程度副词正好可以修饰这片衰败的秋色,它来告诉我们这种苍凉的秋色不仅只是一小片、两小片,而是满眼尽是;“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暗淡夕阳间。”(《戚氏》)这就是一幅充满悲秋意味的画面,在晚秋这个凄凉的时节,寂寞的小小庭院中飘落着略带寒意的秋雨,透过寒冷而凌乱的烟雾,我们看到槛外的都已经萧疏了,井旁代表秋意的梧桐都已经开始凌乱地飘落起叶子来了,这一切悲伤的景色在夕阳余辉的映衬下似乎更加悲伤了,这些显眼的大事物把凄凉的秋意表现的是那么的明显,同时那些不起眼的小事物也能够把这些凄凉的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谖。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戚氏》)在词中,作者告诉我们,由于道路的遥远,外加行人们的心中凄楚,他们连陇水的潺潺声都不愿意听了,而此时正好有烦躁的知了在枯枝败叶上哀鸣着,蟋蟀在衰草中哀鸣……这一切又与开头的大事物所表达的凄凉的秋意附和在一起,使作者悲秋的情意更悲。被苏轼誉为“不减唐人高处”的《八声甘卅》,上阕中的四十六个字基本都是在描写秋天的景色,“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多,残照当楼。是 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见长江水,无语东流。”作者用铺叙的手法,只用了短短的四十六个字就极其简洁的勾勒出一幅深秋时节的雨景图,在这幅雨景图中,不仅只有雨中景,还有“潇潇暮雨”的声音,甚至有暮雨“洒江天”的动作和“洗清秋”的效果……从视觉、听觉等多种角度描写秋雨,更重要的是作者还写出这场秋雨过后各处的情况,并且寓情于情景之中,“渐霜风凄紧,关河冷多,残照当楼。”写出这场秋雨过后的自然情况,通过“渐”、“紧”等程度副词更能形象的描写出这次秋霜和秋风的猛烈,“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作者以小见大,从一开始的小花小草等周边的小景物着手到后来的具有统一概括的“物华”休,其中“苒苒”这种程度副词,虽然是“慢慢的”意思,不是很紧,但是却更加重了这种悲凉的气氛。“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此时的柳永似乎更羡慕长江水这科没有感情的东西,因为似乎只有从这种东西身上才看不到凄惨悲凉的结局,它仍和往日一样“无语东流”……柳永要表达自己的悲秋意识,但他并不直接把这种“悲”是如何的悲,怎样的悲和悲的程度直接描述出来,而是通过描写周边的景物,创造意境,一切“情”皆由“景”表达出来。

另一方面,宋玉是历代文人的悲秋之祖,而且柳永对悲秽这一文化传统的部分继承是以宋玉为媒介的,柳永的社会政治地位与人生经历与宋玉的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在封建利会中,他们都是不能够与当时社会搭配的很协调的失意贫士并且两人的诗歌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因此,柳永在他的作品中要表达悲秋这一感情的也会出现以宋玉为代表的略带悲伤色彩的人文意象,借着这种略带悲伤色彩的人文意象,他也在表达他自己的悲伤感情。如柳永在他所创的鸿篇巨制的词调《戚氏》中,发出“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的感慨,当时宋玉感到悲伤的原因正是在此处临水登山,而今柳永也在这,周围的情况和两千多年前宋玉的一样,作者借晚秋时节的景物,以悲秋之祖――宋玉自况,用宋玉的眼光参照当时周围的事物,给周围的事物蒙上一层悲剧意味,从而写出羁旅行役过程的凄苦和自己的愁思。“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雪梅香》)在这首词的一开始,作者就交代了当时自己的境况,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高楼之上,虽然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晴空,但是他看到的却是秋天萧瑟凄凉的景色,在这种环境的渲染之下,作者又有了自己的悲伤的情绪,想起了两千多年前与自己同病相怜的文人――宋玉,又以他们共同的眼光来把当时登高所看到的景色涂上一层具有悲伤感情的色彩,“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雪梅香》)烟,有点飘渺哀愁的意味,用“孤”来形容,又有一点凄惨孤零的感觉,碧,虽然是用来描绘颜色的,而且是一种很有生机的颜色,但在这里却代表天空,用“寒”来形容又有一点荒凉的感觉,完全没有了往日的那种生机。残叶告诉我们,那时的景色是衰败的,“愁红”二字又把这景色揉进了当时作者的心理感受,加入了作者个人的感彩。柳永总是这样借宋玉的形象,抒自己的感情……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在两宋的词坛上,他也是创用词调最多的一位词人。一生中,他大力创作慢词,他的词也主要以慢词长调为主,这虽然不属于诗歌内容方面的东西,但是从感彩等方面来说,慢词长调给人一种忧郁、凄凉的感觉,也加重了词的悲秋意识。

参考文献:

[1]曾大兴.柳永和他的词[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悲伤的文章篇10

文/夜聆离殇

那一世,我持一笼灯火,伫立与相思湖畔,月华千里,浅吟相思。

那一世,我重赴佳约,静等花期,奈何轮回几度。何时月满西楼。

——导读

潺潺流水,远岸月华。 独饮相思的酒,我又来到了有你的轮回,寻你千百度,已孤独成寂。早已记不起,何时、这月光如水的黑夜里,为何这般凄凉,挥笔落泪,萌动的心绪如此感伤。

千里月华,想你如歌。倘若没有轮回,那么我会不会再次带上想念的伏笔,挥墨伴奏,泪走字行? 念与岁月之逝,落与沧桑之苦。经雨残梦泪落双,零碎不全的记忆里,熏风入卷。

前尘如烟,往事如梦。想你、我对折着记忆的章,寻找那些曾有你的画面。光影斑驳流动,记忆的苦水,一边沉寂,一边苦干。思念在轮回里开花,回忆在数落间枯萎。

时间如歌,岁月阑珊。还记得,那年那月,我们携手同行,追逐在彼岸开满的残红里,你舞姿倾城,笑靥如花,如画如诗般烂漫,我身衣长衫,英姿飘洒,十里长亭湖畔,饮酒交杯,月夜良宵,共赏千里月华,静听湖水碧波。

醉月回首,情思何堪。今朝,我已孤独一人,与黑夜无数次擦肩,锦衣穿行,对酒相诉,对月寄念。若说;沧海的尽头早已没有了等待,天涯的另一端没有了想念,那么为何,总有人说;世界的另一个角落,有人为你静等千年?

踏遍轮回,只因有你。 年华深处,情牵月悬,歌伴酒醉,未曾减少相思之苦,像及了被思情早已俘虏的的寂寞,饮尽岁月无言的风霜,满目仓惶,和悲伤再次交杯,为何曲终总要人散?

我是忘川湖畔的那一朵沉睡千年的睡莲,为你悲情守护,在时光展颜的空隙里,放逐着还未散尽的风华。

我是你路过红尘的一把伞,为你化身一树,在你经过将要下雨的天空下,为你遮风挡雨,直到万里晴空。

路过的风景,成了与往事交杯的一樽酒,独饮已醉。一帘画卷,恋入眼帘,几经繁华,独自暗香。不知是回忆的美好,还是相思的渲染,我喜欢上了追忆,更习惯了穿越在想念里一个没有你的轮回,听时间的歌儿,追风影的寂寞,望云卷云舒的长空,随心绪一起漂泊。

明月清风,花开花落。留意了一个曾经,悲尽我的未来。岁月的剪纸划破了容颜的展笑,伴着一季落花的飞絮,尿尿行云去,相思尽染尘。蹙眉凝神,意念阑珊,淡烟疏雨,只因相思苦泪颜。

几经云烟,细数流年。婉转深怀的叹息里,到底还有多少日子可以重来?一场花季,一场落花,一念缘起,一年缘灭,沧海桑田,既万水千山。无声无息的等待,只为尘埃落定吗?还是时光轮回里的错?几经轮回,奈何未有月满西楼。

一念繁华醉,一梦繁华碎。往事的风吹起万般惬意的模样,承载着回不去的痛楚,让匆匆年华短暂的擦肩而过。轻捏着岁月的根弦,漫步在红尘如梦的过往中,总以为那样,思念会有延伸的国度,相思苦尽之后会月满西楼。

不曾经历时光的疼,如何阅历沧桑的苦?不曾惹青丝,怎会乱流年。回忆是寻觅在纸张上永恒的情绺,是相思瘦尽的憔悴。风雨千年,覆雨挽梦,繁华笙歌,悲伤千尺,无数次轻舞在轮回里,轻描淡写,一腔相思的错付。

记忆的百度里,我忘记了还有什么,是无法用文字穿梭的,凝一泻云烟,问尽凡尘梦,悲情化作漫天相思的雨,飘零在相思燃尽的季节里,轮回更换;两行清泪,满目凄惨;悲伤随波逐流,孤独注定是宿命。

忘不了,时间的沉,淡不了,岁月殆尽的足迹。流水匆匆,风华残缺。青春年华里,一层层浮华的章,被岁月剥落的恍然疏离。落寞的芳华,是最初的年轻,光阴的句号,点戳了梦里的落花。我纵观天下之远望而苍穹无你,何谓;月满西楼。

轻捏间,心弦怦动,微风轻扬,记忆根植至伤。无言梦难回,流逝自断,叹不去风尘陌路里的纤红夙愿,前世今生;乱绪东风卷春怨落散。时光褪去,且听风过花间,婆娑世界,花月流转。绽放一生的妙丽,只为轮回,记住了你。

一场盛世花颜注定殆尽繁华,一缕清香如花香远只为你一世倾城。蕴含着你前世万般的温柔,题词写诗,轻荡回忆,掀起残章篇篇的暗潮波动。红尘蹁跹,人去楼空。

眼泪在枯萎划落的一瞬间,堆砌了淡淡的忧伤;悲伤如同风吹草动,弥漫着季节里的幽香。泪颜涌洗的笑脸,不知何时,挂上了一种安逸的哀然。默默无闻间,忘却了回忆苦涩的味道,深忆的轮回,何时月满西楼。

徘徊的过往是回忆空艘的句章,指尖的温暖是柔情寡言的不堪,烟云如梦的缅怀是流云佛袖的创伤。轮回中;这一世寡欢的忧思,缱倦成梦里的泪痕,孤影自拔的驱使,悲伤何时是尽头?那些瞬息飘散的悲欢离合,为何澎湃着铮铮烟梦月繁。

素笺浅描的长廊,是谁波动了相思的清歌,让一世情缘慢舞起扬?夕阳落匆的几许里,乐声幽幽,道静观花的红尘里,来来回回的是是非非,总是那般;无言的对白。勾勒了情思的消动,苦泪里的清泉,莫非是忘情河岸,为你滴下的一腔思泪。

我们的轮回,终将是没有预约曲终,是时光望不穿的纵横交错,是缭绕的无缘,你我花期的约定,是赤手苍白的独奏。几经情思颤动的洗涤里,再也找不回旧时月色,何为月满西楼?

天涯两端的伏笔,愿时光静好;你若安好,我便晴天。同一片天空下的彼此,愿岁月安稳,一世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