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扬老师的诗十篇

时间:2023-03-21 00:25:12

赞扬老师的诗

赞扬老师的诗篇1

每年的教师节,全国各地的教师都以不同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教师节,标志着教师在我国受到全社会的尊敬。这是因为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国家的未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教师节赞扬的现代诗歌,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教师节赞扬的现代诗歌一你是蜡烛,

闪耀微弱的烛光;

你是园丁,

流下辛勤的汗珠滴滴闪亮;

啊!

老师--

你把我培养成人,

让我为祖国发光;

啊!

老师--

你教会我怎样做人,

我的血液里有你的心血在流淌!

老师,辛苦了

是谁--

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

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

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师!

教师节赞扬的现代诗歌二我原想收获一缕清风,

您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

您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我原想撷取一枚绿叶,

您却给了我整个森林。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

您却给了我整个银色的世界。

您在点才绽放美丽,

也把最美丽的时刻全给了学生,

一种损失让您因为那刻骨铭心的美而获得了永恒。

那绚丽无边的晓晨和一个渐渐远去的背影,

已定格为我心中永远的一帧老照片!

教师节赞扬的现代诗歌三感谢老师,

是你们赐予我们知识。

假如你们是园丁,

我们就是那温室里的花朵,

在您的浇灌下一点一点的成长。

假如您是蜡烛,

我们就是蜡烛旁无尽的黑暗,

是您照亮了我们,

帮助我们找到了通往光明的道路。

假如您是白云,

我们就是天空,

天空没了白云就会失去光彩。

老师真的很感谢您,

谢谢您对我们的一点一滴,

这些您对我们的好,

我们都铭记在心。

您花费了一生的时间来教育我们,

您是无私的,

您把您的知识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我们。

在那百花盛开的春天,

我愿化作明媚的阳光,

为您增添几分光彩。

在那烈日炎炎的夏季,

我愿化作一把遮阳伞,

为您遮住那酷热的阳光。

在那树叶飘落的秋季,

我愿化作一件大衣,

为您取暖。

教师节赞扬的现代诗歌四几度春秋

几度风雨

穿越热暑的迷茫

重拾过去的记忆

只为那份爱与敬的记录

悄悄地她来了

一如久违的甘露

撒播在我们的心田

一如漂泊的小船

找到了停泊的港湾

多少次

知识的殿堂里走过

灯光中笑容的可掬

蓦然回首

你的恩,你的情

在白云的天空放飞

神圣的时刻终于来临了,

我站在岁月的边缘

大声呼喊:

老师,您辛苦了!

教师节赞扬的现代诗歌五几十平米的教室是你的责任田

长方形的黑板是你培育幼苗的温床

厚厚的教案是你密密的年轮

飘飞的粉末是你苍白的华年

几十颗绝顶聪明的脑瓜

是你精心种下的向日葵班的希望

你用精心筛选的诗句喂养我们

你用母亲般的爱引导我们

你用加减乘除教会我们爱与恨

你用横平竖直教会我们做人

让阳光穿过我们每一个细胞

让雨露滋润我们稚嫩的心房

然后给我们智慧和翅膀

像母燕一样教会我们飞翔

然后我们长成参天的大树

你在旁边默默守望

然后我们成了世界的脊梁

在人生的巅峰为你歌唱

然后你拢一拢岁月的鬓发

抬头看那一轮朝阳

然后你张开双臂

赞扬老师的诗篇2

庄河市第二实验小学五年二班 王 涵

在我们尤佳英语学校里,有一个和蔼可亲的作文老师,他50多岁的样子,中等身材,笑意总挂在脸上。他有许多办法让我们喜欢上作文,因此,我们都很敬佩他。

227日是我们寒假的最后一堂课了,在这节作文课上,郭老师给我们讲了他在北京的旅游故事,给我们讲了他去过的许多景点,这些地方都是北京很有名的地方,如颐和园、故宫、鸟巢、大剧院等。郭老师不光教我们作文,他自己也喜欢写作文,每次出去旅游,都把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作文或诗词。他在《北京即景》中写道:“济公遗帽化鸟笼,半球剧院浮水中。一览天坛景色好,举目北海望竹影。”听了郭老师的诗,我一下子也有了灵感,想起暑假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本溪水洞旅游的情景,我能不能也学着郭老师的样子,写出一首呢?妈妈大力支持我,并鼓舞我说应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让我一下子有了信心。

妈妈和我在一起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们边说边写边改:“本溪一游生灵感,水帘扬波见洞天。碧波泛舟入仙境,钟乳奇石胜仙山。”我写完后觉得还不错,得意洋洋地给爷爷看,爷爷看后点点头,表示欣赏。我又拿给爸爸看,爸爸看后说这是一首很不错的打油诗,我写的第一首诗得到了全家一致赞赏。

在郭老师的影响下,在全家人的赞扬声中,我写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首诗,也第一次在全家引起这么大的轰动,看来,我还的继续写下去!

赞扬老师的诗篇3

——读《耳朵王国》有感

作者:南村镇大高庄小学 宗绪杰

《耳朵王国》里的李小虎最爱听表扬话。你看他装模作样地坐在那里,别人一表扬他,他就把头抬的高高的。要是谁批评他,他的耳朵就象被东西塞住一样,听不进去。耳朵国王知道他耳朵里有赞扬话,就把整个国王迁到他耳朵里,安顿下来。

我原来也跟李小虎一样,只喜欢听表扬话,谁一批评我,就嘟着嘴巴,火冒三丈,认为这是故意出我的丑。

一天早上,我起床后就坐在桌子旁,故意大声朗读。领居阿姨听了,就对她的小孩说:“你听瑞瑞哥早就起来朗读课文了,你应该学习他。”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说实话,我不是在朗读课文,而是在看小人书。妈妈要我倒水,我就连忙把语文书放在小人书上说:“你没看见别人在读书吗?”妈妈发现了“秘密”,把小人书拿了出来,狠很地骂了我一顿。我大声哭着,嘟嘟着,把暖壶一揣就走了。

我参加学校举行的古诗文朗读赛,开始老师叫我怎么读我就怎么读,全校表勋我读的好(因为那时我才7岁半),我还夺得了平度市古诗文朗读比赛一等奖。我不知有多高兴。可是后来,我骄傲了,再次比赛就没有获奖。也不知怎的,别人赞扬我的话越来越少了。班里的同学也渐渐跟我疏远了。我的成绩嘛,唉,更不好说了。

我细细读着《耳朵王国》的故事,反复想着小虎的妈妈的那句话:“光爱听表扬话,能不退步吗?”我恍然大悟。

赞扬老师的诗篇4

我告诉你吧,我班同学写作文已蔚然成风。

先说小诗人钟文越吧,他写的诗得到全校语文老师的赞扬,说他有高中生的水平。最近两年,他一共发表了一百多篇文章呢!班上其他同也不错,五十四位同学有二十七位同学的习作在全国各级刊物上发表。

前些日子,我的了篇习作《做组长的感受》也在《快乐作文》上发表了。最值得赞扬的是:赖美仪同学的作文,有一次竞得了个全国作文一等奖。这些都是因为语文老师叫我们,一个星期起码写三四篇作文的结果。

我以前作文水平很差,每次考试作文都要被老师扣十多分。彭老师说,作文写不好不要怕,写你身边的小事就是好作文。老师经常把我们的习作用电脑打出来,寄去全国各级报刊。后来,就连那些写作文不好的同学也发表了几篇作文,真是催人奋进!

赞扬老师的诗篇5

一、 潜心钻研教材,挖掘文本诗意

文本作为师生之间对话的凭借,洋溢着浓浓诗意的课文比比皆是,诗歌、散文,还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作品都闪烁着人性美、诗意美的光辉,感人肺腑。因此,教师只有在课前潜心与文本对话,充分感悟、挖掘文字背后的诗意,才能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在字里行间“悟读”出独特的感受,领略到其中的诗情画意。陶行知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语文绝不是字词句拼凑而成的面包,而是流淌着生命之泉的汩汩清流,是富有生命力的美的奇葩。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语言文字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启迪学生对课文进行生命体验,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通灵感悟,用课文所蕴含的美好情愫、智慧光芒、理想火花把学生生命的火炬点燃。教师或用饱满的激情、娓娓动听的描绘,或用巧妙的点拨,或用惟妙惟肖的体态演示,引发学生的联想,再造形象。

二、 巧用诗般语言,创设诗意情境

诗意似一股温柔扑面的春风,似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课堂上,教师眉开眼笑,学生就会莺歌燕舞;教师柔情似水,学生就会情深似海。在我听过的《卢沟桥的狮子》一课中,特级教师盛新凤诗一般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拨动了学生的“情”弦。

师:可爱的狮子,美丽的石桥,在柔和的月色里如诗如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画面并解说)这座古老的石桥,曾是古代的一个商埠,每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曾到此游历,并题了词。特别是拂晓,远山叠翠,皓月当空,美丽的石桥如同一条长虹,横跨两岸,远山、近水、美桥、狮子,一幅如诗如画的卢沟晓月胜景。

在这诗一般的语言里,学生怎能不感动、不陶醉呢?于是当老师说,在这样祥和的气氛中,还有些狮子会干什么呢。学生一个个都激情四射。“有的狮子‘躺在妈妈的怀里’,好像‘在倾听妈妈诉说着动人的故事’;有的狮子‘深情地望着远方’,好像‘在欣赏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狮子‘藏在角落里’,好像‘在愉快地嬉戏’……”教师诗一般的语言,使学生情感迸发。有了情感的碰撞,就会有同品共享的学习愉悦,就会有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就会有放飞灵性的生命欢歌。

三、 活用优美画面,渲染诗意氛围

直观的录像能将学生迅速带入特定的情境。抒情的音乐、如诗的画面,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渲染出一种诗意的氛围,营造出绵绵不绝的诗意场景,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深情感悟,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情感的熏陶、心灵的激荡和性情的陶冶。如《九寨沟》一文,在课堂上,我播放了九寨沟的录像并配上抒情的音乐,“色彩斑斓的五彩池、银花四溅的瀑布、清澈见底的池水、行动敏捷的猴子、憨态可掬的熊猫……”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九寨沟如诗如画的美景,于是便不由自主地赞叹起来:“九寨沟你真是人间仙境!”“九寨沟,这世间还有谁能像你那样充满诗情画意!”“上有天堂,下有九寨沟!”……这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赞叹不正是我们所要达到的诗意境界吗!

四、 自由地对话,营造诗意空间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文本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要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有位老师上《珍珠鸟》这篇课文,师生有如下的对话:

师(出示课件):“小鸟在‘我’的肩头睡着了。”在这一幅画面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作者看着肩头熟睡的小鸟,笑了。

师:这小家伙睡得多香呀!它把“我”的肩头当作了什么?

生:温暖的巢、妈妈的背、宝宝的摇篮……

师:如果老师请你给这幅画加个题目,用一句话你会写上什么?

生:我会写上“信赖”。因为小鸟信赖“我”,才会在“我”的肩头睡着,才会有这么美好的画面。

生:我写上“甜蜜的梦”。鸟儿在“我”的肩头熟睡了,正在做着甜蜜的梦呢!

生:我写上“目光”。因为“我”看着小鸟的目光是温和的、慈爱的,心里肯定也是幸福的。

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老师都入情入境了,这不就是一首诗吗!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涵。学生每一次精彩的发言,既是情感的流淌,更是灵性的涌动;既是心灵的独白,又是个性的张扬。

五、 激情地朗读,荡涤诗意心灵

学生激情地朗读会使课堂像水墨画一样充满意蕴,像散文诗一样灵动优美,像交响曲一样震撼人心。教师要让学生在气韵流动的氛围中一起享受语言文字的精彩与美妙,享受再创造的愉悦。如《船长》一课中,一次次地让学生美读,小组读、齐读、个别读、配乐读,在读中感悟到船长如铁铸一般的高大形象,他不是神却胜似神,他“在给灾难下达命令”,他主宰着船上每一个人的命运。有一学生写诗赞美:

你像伟大的英雄, 你像高大的巨人,

所有的人都注视着你。 拥有无穷的力量。

你像巨大的神灵,

你像圣洁的天使,

一切都听从你的调遣。 挽救苦难的人们。

你像世间的主宰, 你像人类的使者,

没有人敢违抗你。 每个人都受到你的庇护。

我们赞美你, 我们赞美你,

你有舍生取义的精神。 你有舍生取义的精神。

在读中寻美,在读中得宝,在读中取胜,没有一次次激情的交流,学生又怎会有这发自肺腑的诗意的赞美?

赞扬老师的诗篇6

一、【近义词】

称道,赞赏,赞誉,赞美,赞颂,赞许,称扬,拥护,表彰,称颂,讴歌,表扬,歌唱,颂赞,称誉,传颂,赞叹,歌颂,颂扬,歌咏,奖饰,赞扬,夸奖

二、【词语注音】

chēng zàn

三、【基本词意】

称赞是指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赞赏与表扬。也就是称赞这个词语的词意之注解也。

四、【英文翻译】

1.with great [utmost; sedulous] care; be very scrupulous; be watchful and reverent; gingerliness;

五、【详细解释】

1、亦作“称赞”。称誉赞美。

《三国志·魏志·崔琰传》: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襃述盛德。《北史·张烈传》:彭城王勰 称赞之,遂除顺阳太守。 秦观 《陪李公择观金地佛牙》诗:殷勤称赞出软语,坐人顾眄惊俗污。《巴金 《杨林同志》:我听他们赞他做‘好事情,给大家带来方便。

2、称赞不但对人的感情,而且对人的理智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用使人悦服的方法赞美人,是博得人们好感的好方法。人们喜欢别人加以赞美的事,便是他们觉得有把握的事。

六、【拓展延伸】

1、人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来称赞我的机敏

2、对于拿了八枚金牌的菲尔普斯让我们只能啧啧称赞。

3、老师对他的称赞,消除了他心中的阴影。他高兴极了。

4、他是我们这儿交口称赞的好儿童,我们的孩子都以他为榜样

5、小明称赞了小刚的勇敢的品质

6、同学之间吵架只要称赞他人就可以消除火气

7、母亲,因为您的伟大,让世界真心称赞

8、大家都默默地称赞茉莉姑娘美好的品格

9、中国在航天事业上的成就引起国内外专家和宾客的啧啧称赞。

10、老师称赞了小明的拾金不昧。

11、你想一想为什么他会是大家交口称赞的人物,而你不是呢

12、这块石头就是大家交口称赞的神器,在这儿屹立了五百年之久

13、小刚的爱心不但被人们称赞,而且得到爱心天使的称号。

14、有指点她的人,但比称赞她的人少的多

15、雷锋已经在中国交口称赞很多年了,大家都习惯了

16、这个地方是大家交口称赞的避暑胜地,热天来这儿的人很多

17、她品德高尚,为什么我会如此的称赞她

18、今天难得亲手烧了一道菜,朋友啧啧称赞味道不错。

19、同学们一致称赞张老师,因为他消除了班里的不良风气

20、连老师堵不住的拍手叫好,点头称赞呢

21、这次考试我的了100分,妈妈称赞了我。

22、我称赞少女的纯洁美好,称赞长者的生存智慧,称赞儿童的纯净明亮眼睛。

23、我们大家交口称赞的好孩子也会做出这种事情??

赞扬老师的诗篇7

大家上午好!

博林中学七年级诗词大会胜利落下帷幕,师生们在和煦的春风中与诗歌相会,传承诗词文化,彰显语言魅力、发扬中华文明,提高文化底蕴。毋庸置疑,这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利好大事。我看到博林学子们全程积极参与,热情高涨,感到十分欣慰。

首先,我代表学校对大赛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七年级主办这样一次诗词大会,具有别样的风味,很有纪念意义。在当前市场化的浪潮中,“诗意地栖居”似乎成为一种美好的愿景。在“浅阅读”大行其道的当下,诗词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特此,我对这次诗词大会的组委会、评委会及各环节的参与老师、学生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文化库中的瑰宝和国粹,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习主席在参观北京师范大学时曾明确表态:“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他很有感触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短短数语,寄托了总书记对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希冀。

如何对待传统,就是如何对待明天。英国学者特理·伊格尔顿有言道:“今天有种有趣现象:连一行马克思著作都没读过的人都敢嘲笑马克思。”对待传统文化,今天也有相似的现象。对“去中国化”的批判,事实上是对“全盘西化”的批判,是对“中国”的自觉与自信,也是对西方中心论的话语体系的挣脱与重建。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可以说,古典诗词代表着“中国化”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于中华诗词经典,我们应该以文化自觉的责任心,培植文化自信的民族感,从而实现文化自强的中国梦。

古人云:上善若水。热爱诗词,热爱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抒发理想抱负和家国情怀,这是大多数诗词作品所反映的深刻主题。主席在中央党校的一次讲话中强调说:“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当今开展古典诗词教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重要的行动指南。这既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也是以诗育人的需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总是千秋大计。中国是诗的故乡。“燕赵自古多康概悲歌之士”,河北大地也诞生过董仲舒、高适、贾岛、关汉卿、曹雪芹等一大批伟大的文学家。我们的诗词教育应该进一步发展,进一步优化和深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诗词篇章和《课程标准》附录的诗歌篇目是十分有限的,建议老师指导学生们多读经典诗词,多看文化古籍,让更多的学生体会诗词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让更多的孩子领略中华传世文学的美妙境界,这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这次诗词大会还有两个方面特别值得点赞。一方面,中华诗词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只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时期鲜活的生活元素,就会发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大美之音。另一方面,这次活动组织周密,评选认真。从组织教师秘密出题、大会现场答题评分,到个人团体奖项评选都是非常正规、公正、合理、科学的。组委会、评委会,坚持公平、公正原则,求真尚美,堪称典范。

赞扬老师的诗篇8

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在他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说,他七、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其母亲对它的评价是:“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而其父(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则对它评价:“糟糕透了!”就这样,他在“慈祥的母亲”的不断鼓励下,在“严厉的父亲”的不断提醒中,终于成长为著名的作家。他说,父母亲对自己作品的不同评价(态度),“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他还说,“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读罢此文,颇有些想法——

文中提到的两种爱,一种是来自母亲的慈祥的爱,鼓励式的爱;一种是来自父亲的严厉的爱,严格要求的爱。应该说,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这两种不同的爱。这些爱有的来自父母,有的来自老师,有的来自长辈……只是作为孩子来说,都更喜欢听“精彩极了”。正因如此,作为师者或父母,在施“爱”时,怎样把握这两种“爱”的天平,不至孩子被哪一股风刮倒,确成了教育中的一大难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强调“鼓励式的、赞扬式的教育”,让孩子随时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这固然是很好的,我们努力让孩子能“跳一跳,摘到桃”,他就会不停地“跳”,这“跳”就是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的自主的探究。孩子有点进步了,及时给予鼓励和赞扬,助其点燃智慧的火花,然后继续前进。正因如此,有人就认为我们对孩子就只能一味的鼓励、赞扬,甚至犯了错误也要变着“花样儿”去鼓励他,如果有所责备,往往就会被认为“伤了孩子的自尊”,或许还要受到这样那样的“惩罚”。这样一来,孩子永远只会听到“精彩极了”这样“极端的断言”,动不动就认为老师或家长对他“过分”了,有时还生出点事端来。用巴德·舒尔伯格的话说,孩子不被这股“风”刮倒才怪!

赞扬老师的诗篇9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语文的规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朗读就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读书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一种深入理解文本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读书的声音是不可缺少的。

那么,在课堂上如何鼓励学生多读、乐读呢?我认为首先是教师的示范读。特别是在诗歌和散文的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往往能让作品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会像涓涓溪流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老师准确、流利、有感情的示范读,把文字转换成有声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表达,能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得到真的启迪,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学生由此也更容易进入文章意境,甚至产生跃跃欲试的朗读要求,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在《沁园春 长沙》中,要用慷慨激昂的声音让学生领悟世纪伟人毛泽东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情壮志;在《雨巷》中,用舒缓低沉的语调品味雨巷诗人戴望舒的“丁香一样的哀愁”;在《再别康桥》中,用轻柔温情的语调演绎天才诗人徐志摩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豁达……每一次的示范读,我都努力做到声情并茂,努力给学生作引导,学生听后,也纷纷站起来了争着来朗诵,示范读达到了以读促读的目的。

教师示范读之后,就得要求学生模仿读了。先要给学生充分的读的时间,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达到能够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同时,在要求学生读的时候,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式,比如:默读、齐声读、单独读、分角色读等。如:说明文、科技文类的文章,最好采用默读的方式,便于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仔细筛选出文章的信息;文言文类文章,采用单独读较好,教师更易发现学生读书中的错误;戏剧作品的话,分角色朗读最好,利于学生把握不同的人物形象。

只要课堂上能够让学生动起来,激起学生读书的热情,课堂气氛就一定不会沉闷,课堂也一定会是个书声琅琅的课堂。

二、要有“质疑声”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调整语文教学的模式,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就要求学生也转变角色,变成课堂的主动者,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必须有讨论,有对话,有质疑。在讨论、质疑中亮明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引入更深的探索交流。古人云:“人贵有疑。”学生应该针对文本、同学、老师的话有所质疑,不能做课堂的听众与看客,也不能人云亦云。

当然,这里的“疑”是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于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观点,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是盲目怀疑一切的“疑”。记得我在教授《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时候,刘允允同学对文中“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这句话的“前进”两字,认为课下注释“走上前进献”不合适,她认为翻译为“向前进献”比较好,也就是说对“前”这个字到底在这里是作动词还是作状语有疑问。她的这个疑问提出来之后,大家也纷纷讨论起来了,听着学生的讨论,我也有些茫然了,按说这两种说法都能说得通,到底哪一中更好呢?最后讨论的结果是认为翻译为“向前”好,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秦王的周围会有很多侍臣,蔺相如不可能自己拿着缶走进秦王,他只能是把缶举起,由侍臣送到秦王的手中。随着讨论的结束,学生们都感觉到这节课非常有收获,而且我也表扬了刘允允敢于质疑权威的精神,鼓励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多发现问题,探讨问题。 不仅学生在学习中有所疑,老师本身也应该在备课时、上课时也要有所疑。因为老师如果缺乏独到的见解,那么是教不出有质疑精神的学生的,所以老师对文本、教参也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不能唯书是从。只有做到师生共“疑”,才更能展示出师生的思维、见解,课堂才会更有生机活力。

三、要有“称赞声”

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堂,不仅是展现教师风采的舞台,更是引导学生参与的互动课堂。正是如此,语文课堂不仅仅需要读书声、质疑声,更需要称赞声。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都会出现对话、质疑,所以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学生的看法要给予表扬,促使学生进入兴奋状态。就拿学生做语言运用题来说吧,本身这种题不难,要求也较为宽松,所以学生觉得这类题简单,觉得做起来浪费时间,到时临场发挥就可以了,结果这类简单的题,得分率反而很低,就是因为学生平时掉以轻心,眼高手低。针对这种情况,就要对平时那些积极做这类题的同学给予表扬、称赞,并把这些同学的答案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从而激发其他学生做题的热情。这时想让老师表扬的同学就开始积极地做题了。所以说老师的表扬、称赞带来的鼓动的作用非常大。

赞扬老师的诗篇10

一、松文化形成的过程

松树是人们常见的树种,它遍布世界各大洲,但是唯独我们中华民族对松树情有独钟,在千百年的历史文化中,造就了深厚的松文化。

(一)古代典籍中的记载

相传秦始皇到泰山去祭祀,忽然碰上大雨没有雨具,只好躲避在一棵茂密的松树之下,因为这棵松树遮风避雨有功,所以秦始皇就封这棵松树为五大夫。大夫是一种官职,在古代先秦的时候,卿、大夫这都是官职,都是臣子,卿是第一等的臣子,大夫是第二等的臣子,也就是第二等的官职,这是一个故事。

再一个故事,相传唐僧到西天取经之前,曾到过灵岩寺,就是现在山东济南所属的长清县灵岩寺院。在出发之前,他在寺院里边,用手摸松树,发了一个誓愿,说我到西天取经,时间很长,我走了以后,树枝应该朝西生长;那么我要回来的时候,树枝应该调换一个方向,朝东生长。唐僧取经一去17年,他的弟子也记住了他这句话,果然过了十几年以后,树枝忽然转了个方向,朝东生长了,他的弟子都纷纷议论说,师傅要回来了,果然不久唐僧就回来了。

(二)作家、艺术家笔下的松树

1.散文和诗歌中的松树

翻开我们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艺术史,以及作家、艺术家的集子,就可以发现,在散文和诗歌中,经常有描绘松树的专篇,或者时而有描绘松树的诗句。而凡是提到松树,总是流露出欣赏赞美的感情。

比如我们举一些例子来看,像左思、陶渊明、王维、李白、刘禹锡、贾岛、孟郊、柳宗元、皮日休、李商隐、杜牧、司马光、苏轼、孔平仲、戴复古等人,这些大家多数都熟悉,在他们的诗篇中就有这样的诗句。

陶渊明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商隐的“有风传雅韵,无雪试幽姿”。还有孔平仲的“秀色媚山腹,孤标摩斗魁”,斗魁就是指天上的星星很高,这些诗句对松欣赏赞美之情是显而易见的。

有关松树的专篇,在南齐的时候,江夏王锋就有《修柏赋》;唐代的李德裕有《金松赋》,王勃有《涧底寒松赋》;宋代一位无名氏作者有《幽松赋》;明代的刘基,著名的散文家,他有篇散文叫做《松风阁记》,专门写松树的形状,和风吹来的时候松树发出的那种微妙的声音,这些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以带有鲜明感彩的辞藻,对松树作了描绘和赞美。

2.画家笔下的松树

松树在古代的绘画中就更为突出,在流传至今的古画中,五代的巨然,宋代的郭熙、宋徽宗、夏圭、李嵩、刘松年,元代的吴镇、高克恭、黄缙、润,明代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陆为、陆治、吴彬、王綦溪、董其昌,清代的王辉、恽寿平、张鹏冲等等,近当代的吴昌硕、任伯年、齐白石、何香凝、刘海粟、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等,这些著名的画家和国画大师,他们的山水画中,必然有苍松出现。

我们可以来看几幅画,这一幅《庐山高图》是明代早期著名的画家沈周的山水画,上边这一显著突出的部位描绘的是青松的形象,其他的山峦和山峰上,也有松树在内,这是一幅。

这一位画家,是清代的恽寿平,他的这幅《苍松翠竹图》里面,在山下是苍松,在山顶上也是一棵苍松。刚才说的这是专门擅长画山水画的画家,他们的画面上必然要出现苍松。

明代唐伯虎本来是以画仕女人物画擅长,但是,他在一幅山水画里画了两棵挺拔、直立、茂密的苍松。

又比如齐白石,著名的国画大师,大家都熟悉,他是以画花卉鱼虫为擅长的。但是,他的一幅山水画里面,最显著的突出的位置,也画了青松。

革命老人何香凝本来是擅长画梅花、画老虎的,她和她的儿子廖承志合作了一幅画,廖承志画了人物,何香凝画了苍松,送给了。

至于那些一般的画家,无名氏的画家,他们在山水画里面,画松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情况。对于中国古代的山水画,我们甚至可以说,在画面中,凡是有山有水,几乎是达到了无山不有松,无松不画山的地步。而且,松在画面上,必然处于显著而突出的位置,或者是松的形象的本身就是这个画面的主体。

那么在非山水画的绘画中,比如,庭院生活的画面中,是不是也有松树,回答也是肯定的。

画松在中国古代的画中,特别是山水画中,是有普遍性和突出性的。松不但在著名的作家艺术家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名不见经传的民间作家艺术家的笔下,同样重要,而且更为普遍。比如在民间的雕刻之中,在故宫曾经珍藏有一件民间雕刻的艺术品,上面是用玉石刻的,一个高僧在山洞里面壁修炼,洞门之外就是一棵高大的松树。

二、松文化的内涵

(一)松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内核

那么这种松的情结、松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它的精神实质和内核是什么?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我国古代的先民在与大自然的共处共存中,接近观察熟悉了松树,发现了它的品格特性、审美价值,并且与自身的人文观念结合起来,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松的情结和松的文化,表现个人乃至表现民族精神情操的松文化的灵魂核心,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谈。

(二)松文化的审美内涵

1.高大挺拔的崇高美

松文化的鲜明内涵有这样几点,第一点是高大挺拔的崇高美。松柏那挺拔直立的树身,那郁郁葱葱高耸入云的巨大的树冠,显示出它具有庄严崇高之美。

在距今3000年的《诗经》中,就有“松柏丸丸”“松桷有梃”“松柏斯兑”等诗句,反复赞美松的端直高大。

在古今的绘画中,画面中的松树或在山野、或在庭院,或是人在松下、或者是旁无人踪,都被放在显著突出的位置,都被描绘得高大雄伟、遮天蔽日,以显示其崇高之美。松树外观的高大、端直和超群的实用价值构成了它的崇高美,与诗人的精神渴求交流在了一起。

2.凌霜傲雪的坚贞美

第二点,凌霜傲雪的坚贞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万花纷谢,草木凋零,唯有松树,枝叶青翠茂密不改,卓然挺立依旧,充分显示出它耐得住酷寒、经得起摧残的凌霜傲雪的坚贞美。

孔子在《论语》中最早指出了松柏的这种品格和特性,他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从植物学的分类上来说,松柏不是同一个树种,但是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松柏是并提并举的,因此,孔子用这句对松柏的品格、特性的赞美之词,来启示他的门人弟子,这句话深含了与人的品德修养相联系的潜台词。

在《庄子》这部书中曾经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到了陈蔡两个国家的时候,遇到了缺粮断炊的困厄,他对弟子们说道:“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孔子的这段话,首次将松柏的品格特性,与人的艰难困苦的遭遇和品德修养,明确地联系了起来。

他以上的这两段话,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松文化审美内涵的源头。

人们不仅以松的坚贞品格赞扬别人,也用来自我赞赏。南朝梁朝的文学家江淹,在《知己赋》中对朋友写道:“我筠心而松性,君金采而玉相。”筠是指竹子,他自己的心像竹子那样正直,而个性像松一样那么坚强,这是对自己的一种赞扬。作者认为,非松树的坚贞美,无以形容自己的个性。

当然,不管是赞人还是自赞,都同时对松树进行赞美,所以,自古至今有许多作家、诗人直接赞美松树本身。

不同的朝代或者时代,不同的思想文化潮流中,作家诗人对松的坚贞美的表现侧重点有所不同,或者境界有所不同。

东晋的陶渊明,憎恶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厌倦官场生活,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他在诗歌中,称赞松树说:“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其实,是借松树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自守的思想感情。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回到家园看到“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时,就像见到老友那样感到欣慰;他拄着拐杖,到家园外漫步的时候,“抚孤松而盘桓”,对松树像对亲人那样,流露出亲切之情。陶渊明这些诗句的意蕴,颇能代表当时归隐风尚中,一些诗人们松文化情结的侧重点。

在古代的画家的笔下,也有与诗文作家相类似的情况。有的画家描写山上的老松“满身斑鳞,疤结裂痕”,可依然呈现出枝叶并茂,昂首天外的姿态。又有的画家描写风雪严寒中,苍松挺拔而立,郁郁葱葱,依然保持平日的本色。这些描写都将松树的耐得摧残困厄,凌霜傲雪的坚贞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样,也有许多画家以平远山水疏淡林木(林木里边包括松树在内),抒写自己在远离尘世喧嚣的隐逸幽静的山间林下的环境中,保持自己孤高雅洁的个性和志趣。

在古代作家中,南朝齐朝的江夏王锋在《修柏赋》中有一段话极为精彩,这篇作品描写柏的品格特性是“既殊祥而抗立,亦含贞而挺正。岂春日之自芳,在霜下而为盛。冲风不能摧其枝,积雪不能改其性。虽坎壈于当年,庶后凋之可咏”。这段话虽然是对柏而言,可以说在松文化中,这篇赋中的这几句话,是对松的坚贞美作出的最全面、最准确、最深刻的赞美和评价。

3.顽强不衰的生命美

第三点,顽强不衰的生命美。松树遍及我国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它不择地而生长,无论在山巅石缝、平原丘陵,它都能茁壮成长;它不择时而发育,春夏秋冬、烈日酷寒,它都青葱苍翠、茂密如常;它不需要优良的条件、精心的护理,干旱抗得住,不会枯萎;水淹受得了,无需排水,而且越贫瘠险恶的逆境,它越能显出安身立命的本领,越显出旺盛的生机。坚石裂缝中,很少有水分、营养,但是,松树能够脱颖而出,生长得潇洒自然;悬崖陡壁,一般的树木无法生存,而松树凌空横斜而出,而且枝干生长得轻巧自然。这些品格和特质,造就了它顽强不衰的生命美,也是它成为长寿树的内在的源泉。

我国古今的文人画士和民间无名作者,对松树的这种生命美赞美不已。唐代的诗人孟郊称赞“青松多寿色”;徐铉称赞青松“细韵风中远,寒青雪后浓”,大雪之后浓郁的青翠之色,越加显示出生命的旺盛;另一诗人称赞松“叶劲髯须张,皮古鳞甲皱”,这样的诗句赞誉松树,苍老的外表掩盖不住它旺盛的生机。

东晋文人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这部书里边,说“大岭堰盖之松,大谷倒挂之柏,皆与天齐其长,与地等其久”,这一段话对松柏持久不衰的生命美作了高度的赞扬。

在画家的作品中,或者画松孤生于山巅石缝;或者画松斜长于峭壁悬崖;或者画松长于平原山岗,参天而立,郁郁葱葱;或者如明代的一位画家画的满身疤结裂痕的高大的老松。

在画家的命意中都是既在赞美松的崇高美、坚贞美,也在赞美它的生命美。至于画家将高标洁美的白鹤与苍然老松聚于一图,描绘的松鹤延年图等,是屡见不鲜的。

民间常称老当益壮之人为“不老松”,为人祝寿或者称颂高龄老人,以松为祝词更是必不可少。比如“松龄岁长春”“翠柏苍松耐寒岁,人如松柏岁常新”等等,不一而足。至于“寿比南山松不老”这样的句子更是普遍使用,尽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