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英文十篇

时间:2023-04-08 08:19:55

位置英文

位置英文篇1

关键词:英汉翻译,位置变换,经济学人

研究翻译中英汉语言词语、句子等位置的变化,属于对两种语言差异的研究,对此,前人做了相关方面的研究。陈宝玉(2006)从语言差异的的角度研究了英译汉的翻译技巧;张海涛(1999)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差异研究了抽象名词、套译的方法;秦洪武、王克非(2009),从语料库层面分析了英译汉转换中的语言特征。另一方面,也有人就英语、汉语的位置差异进行了相关研究,如侯桂杰、李千钧、严明(2007),比较英语、法语和汉语的基本句子结构,发现否定词语的位置则有很大的差异;冯雷(1999)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中定语位置的相同点与相异点。

但是,虽然前人对英汉语言差异和两种语言位置结构进行了相关研究,对英译汉翻译过程中,词语、句子等的位置变化方面的研究却颇为少见。本文将从位置调整、位置代替、位置增加和位置缺失四个方面分析英译汉是字词句在两种语言中的不同体现。

一、位置调整

位置调整分为对词序的调整,和对语序的调整,如下列例子:

(1)This year Chinese viewers have been gripped by “House of Cards”, an American political drama series.

译文:今年中国观众就迷上了美国政治剧《纸牌屋》。

(2) In order to get them to talk about advertising we invited them to bring an ad that they really liked.

译文:并请他们带了自己真正喜欢的广告,以便更好地对其进行描述。

如(1)中出现词语的位置变化,在表达思想时,英语习惯把要点放在句首先说出,也就是原文中的 “This year Chinese viewers have been gripped by ‘House of Cards’”, 然后再把各种标志,即原文中的“an American political drama series”一一补进, 而汉民族习惯于从侧面说明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所以将“an American political drama series”,也就是“美国政治剧”提前,这是由英民族重直线思维,而汉民族重曲线思维引起的。

(2)中出现语序变化,是因为中国人的文化比较含蓄,在进行了一些铺垫阐述以后,再说出关键信息。英国人思维方式直接,说话方式喜欢开门见山,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这是因为汉语先讲原因再讲结果,英语先讲结果再讲原因。这也是一种思维差异的体现。

所以,经过大量的例子研究发现,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位置调整,往往是由于英汉思维差异的不同所引起的。

思维风格不同, 使得句子重心各异, 英汉民族各自独特的思维风格造成了各自的句子重心, 如在翻译中不加以调整, 一定会影响译文的畅达。

二、位置代替

位置代替则是用汉语有的语言来代替英语中原有的语言,同样分为词语代替和句子代替:

(3)The ability to map structural elements from one domain onto another is a prerequisite of metaphor.

译文:构件可以从一个域映射到另一个域,这是隐喻的先决条件。

(4)Twenty-four-hour news channels bombard us with information.

译文:我们每天遭受着24小时新闻频道的信息轰炸。

在(3)中,译文用“映射”来代替了译文中的“map”,这是因为英民族更重视抽象思维,用“map”来指代“像地图一样完全或成比例地对应”,这是一种抽象思考的过程,而汉民族更重视形象思维,用数学里的“映射”来笼统地指代“对应”这一意思。

而(4)中,英民族的思维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 因而他们对主体和客体有着严格的区分, 而民族的思维往往以“ 人” 为中心, 认为只有人才能做出有意识的动作, 具有有意识的行为, 所以用以“人――我们”为主语的句子代替了以“物――24小时新闻频道”为主体的句子。

通过例子分析,可以发现,位置代替的出现大部分也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到时英文中原有的词句在汉语中不存在或很难被理解,所以需要用汉语特有的词句来将其替换。

但是,在位置代替中,并不完全是由于思维方式的影响,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成语、谚语、歇后语类的词句,它们被代替主要是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如用“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来代替“However, Rome is not build in a day”,则是由于文化的影响。

三、位置增加

在英译汉中位置的增加是指,在汉语译文中增加了英语原文中没有的字词句,4个典型的例子分别为:提出主体、关联词补充、范畴词补充以及省略句补充,如下所示:

(5)Organizations with a “fast pulse” (such as banks) are more likely to suffer from ethical problems than those that move more slowly.

译文:那些“脉搏跳得很快”的机构(如银行),它们比那些慢得多的机构遭遇道德问题困扰的可能性更大。

(6)And while it is true that more people today are allergic to nuts, and to peanuts in particular, than ever before, two recent studies have pointed to ways that may prevent children from developing a nut allergy.

译文:虽然今天对坚果,特别是花生过敏的人确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是最近有两项研究提出了可以防止儿童发生坚果过敏的方法。

(7)By 1999, as preparations for millennium celebrations got going, sales hit a new peak.

译文:到1999年,当千年庆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的时候,销售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

(8)Businesses are forever saying that they need more creativity. Dithering can help.

译文:企业们永远在说它们需要更多的创造力。犹豫可以帮助它们产生创造力。

如在(5)中,英文多长句,汉语多短句,所以译文提出出体,采用分句的方法,用“它们”一词连接下文。在(6)中,由于英语中关联词如“因为”“所以”,“尽管”“但是”不同时存在,所以在翻译中中文时要予以补充。(7)中位置增加则是因为“范畴词”的影响,范畴词是汉语有的词,如“confusion”――“混乱局面”,“research”――“科研工作”。同理,加上范畴词之后,(7)中的“preparations”也就成了“准备工作”。(8)则是对省略句的一种补充,若将原文补充完成,应为Businesses are forever saying that they need more creativity. Dithering can help(them to get more creativity).虽然这种省略用法在英语中是存在的,但在汉语中应当补充完成。

按照翻译的普遍规则,为了保证译文的准确性,译者不得对原文进行增加或省略,但是本文通过对例子进行研究,发现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位置增加,往往是由于英汉语言差异所引起的,由于汉英是两个差异较大的语系,这种有语言差异引起的位置增加不可避免。

但是,在位置增加中,也有一种特殊情况存在,这种位置增加不是由于语言差异引起的,即解释原文:

(9)As American as apple pie.

译文:就像苹果派一样具有美国特色,正宗美国风味,地道美国。

由于“apple pie”的含义在中方文化中不存在,所以要对其进行解释,补充了位置“正宗美国风味,地道美国”,这是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

四、位置缺失

译者进行翻译时,理应不对原文进行漏译,这是译员的基本素养,本文经过大量例子研究发现,即便是遇到了英文有的语言或是句子累赘的情况,在汉语译文中无法体现,也应该用位置代替、位置增加来处理译文,只有一种情况除外――即英汉语言中词类的缺失,典型的代表为不定式缺失,以及介词缺失。

(10)Delay even works in fields where time might seem to be of the essence.

译文:甚至在时间可能看上去极其重要的领域,拖延也是发挥作用的。

(11)High-tech companies such as Google and Hewlett-Packard used to pride themselves on giving their employees time to pursue their own projects.

译文:谷歌、惠普等高科技公司过去以给员工们时间从事他们自己的项目而感到自豪。

语言学中普遍将词语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等,但由于某种语言中存在特有的词的类别,在其他语言中不存在,所以在翻译两种语言中会造成位置的缺失,如英语介词“to”部分所表示的意思在汉语中不存在,同时,汉语中也不存在“不定式”短语,造成了英汉翻译时位置的缺失,这不属于翻译错误。

五、结语

综上所述,英汉翻译中常常存在位置调整、位置代替、位置增加和位置缺失四个方面位置的变换。其中,位置调整和代替往往是由于英汉思维差异引起,而位置的增加和缺失则是受到英汉语言系统差异的影响。而在位置代替和增加中,由于文化的范围较广,影响面较大,通常也是翻译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需要对其进行归化和异化的选择,或是补充说明,通常作为特例存在。

参考文献

[1]曹小菁,《翻译中的英汉语言差异》[J],山东:科技信息,2010

[2]陈宝玉,《从英译汉看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差异》[J],福建: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2006

[3]冯雷,《定语位置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异同──英汉对比研究之一》[J],山西: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

[4]顾云峰,《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J],宁波:宁波大学学报,2004

[5]侯桂杰.李千钧.严明.英,法,汉否定词语位置比较――英, 法,汉否定结构对比研究之三U].黑龙江教育学院学 报,2007(11)

位置英文篇2

关键词:商务英语;需求分析;课程设置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市场对单纯的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逐年减少,而大量需要外语与其他学科如经贸、教育、新闻、外交等相结合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商务英语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要求将国际商务知识与外语有机结合。但是如何保证高校培养的商务英语人才能够真正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质量需求,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石。

一、调查背景

2007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教育部批准,在全国首先设立了商务英语专业。2008年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也设立了该专业。这标志商务英语这门学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目前我国有62所高校经批准设立了商务英语专业,700多所高校在英语专业设立了商务英语方向。

我校英语专业本科在2004年开设国际商务方向,自该方向成立以来,学科定位、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学生职业规划等问题一直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大量的英语人才进入到人才市场,但是毕业生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条件?毕业生在进入市场后能否学以致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校学习期间所获取的专业知识能否和市场实际需求相接轨。

本文试图通过对我校商务英语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在校生的调查和访谈、探讨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满足社会对人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

二、调查过程

研究的对象为北京城市学院英语专业商务方向在校生、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调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1)在校生对我校英语专业商务方向课程设置的评价和建议。2)往届毕业生总体就业趋势,能否胜任工作,英语是如何使用的。3)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情况及要求。

调查的工具主要有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检索。回收用人单位有效问卷30份、往届毕业生126份、在校生183份。为了便于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采用了SPSS 数理分析软件,以封闭式问卷为主,结合开放式的访谈,就相关的研究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调研,以此来体现调查的效度和信度。

三、调查结论

1. 商务英语在校生调查情况分析

表一结果显示,47%商务英语在校生选择该方向的原因是商务英语人才具有较好的就业前景,就业仍然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进行专业选择的主要因素。为此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宗旨,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70%的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商务教师是“英语专业背景,有实战经验的”。学生要求教师既有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又了解行业背景、具有商务实战经验。

(2)基于学习兴趣选择商务英语

41%的商务英语在校生因为对商务英语的爱好选择本专业,据笔者所知学生选择专业一般都没有这么高的比例是出于对专业的爱好。52%的同学选择听说为其感兴趣的语言技能。58%的同学认为口译能力是继续提高得。因此在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上要尽其所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 商务英语往届毕业生调查情况分析

(1)商务英语就业面广、岗位类型多样

从表二调查结果可知商务英语毕业生就业单位选择面非常广泛、就业岗位类型多样。合资企业占32%, 85%的工作都是与英语相关。岗位类型比较丰富,教育管理培训占30%,营销人员占27%,商务文秘占27%。针对多样的岗位类型,课程设置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2)商务类核心课程的开设满足学生工作需要

在对毕业生的调查中可知,在工作中使用率较高的专业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占92%,商务读写占80%,国际商法占80%。由此可见商务类核心课程的设置对学生顺利适应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仍然以英语听说读写为主,加大商务类核心课程、双语课程和翻译课程的比例势在必行。

(3)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从调查结果中可知在大学期间最应该培养的能力有英语能力占100%,组织能力占90%,实践能力占90%,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占85%,80%的同学认为行业实习非常重要。在访谈过程中毕业生强调在大学期间除了要注重英语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锻炼组织协调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目前我校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仍然围绕着英语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能力的培养,在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培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3. 用人单位调查情况分析

(2)社会注重商务英语人才的翻译和实践能力

从调查结果来看,商务口译笔译、进出口贸易、教育培训、涉外旅游服务的岗位需求量比较大,这些岗位相应的需要商务英语人才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然后我校学生翻译能力非常薄弱,跨文化交际意识不强,缺乏实践能力,当然这跟我校学生的生源素质有紧密关系,但是面对如此之大人才需求量,我们要加强学生翻译训练,提高翻译课程的教学水平。通过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和专业实训实践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组织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专业应该加强学生在英语专业4、8级、BEC中高级、报关员证书的取证指导。

参考文献:

[1]陈准民.论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06(09).

[2]刘晓辉,魏俊玲.浅谈经济全球化中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J].中国商贸,2009(15).

[3]孙翠兰,鲍文.国际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4]王立非.调整商务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J].中国外语,2009(01).

[5]吴春秀.谈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与课程设计[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作者简介:吕英莉(1979—),女,山东蓬莱人,北京城市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商务英语语言与教学。

位置英文篇3

    一、现阶段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国家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要求:“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着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英美文学课程对外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不容置疑。我国现行的本科英美文学课程大多采用“英美文学史+选读”的课程模式,以英美文学知识的系统传授为主。这一课程设置在目前英美文学教学中日益显露出其弊端。其一,文学史教材中的文学知识点数量多且杂,不易掌握;文学选读课程忽视了学生阅读古典作品能力不足的现实,反而多半以古典作品开始。学生学力不足,很难形成学习文学的热情。其二,随着现阶段国内外英美文学研究范围的扩大,英美文学的分支也越来越细,而目前高校大多只是侧重讲授经典的文学作品,对一些相对新的观点鲜有涉猎,客观上造成学生学习文学的盲区。再者,一般文学课都是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开设,共开设3个学期,周学时为2-4。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使得课程课时紧,在教学内容庞杂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多掌握文学知识和方法,教师往往采取“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地对作品理解、分析和评价的状态,何谈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因此,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设置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新型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

    (一)学生层次各异的特定现实条件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一致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那么改革整个英美文学课程设置,我们有必要先对课程教学活动的主体进行分析。

    现阶段我国各个高校的学生虽然学习需求很高,但是由于他们大多来自不同省市,英语水平差异较大。为了使水平层次各异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的科研学术能力,在改革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课程设置宜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实现二元化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个体能力差异的现实,英美文学课程可以设置为两个阶段,即文学基础阶段课程和高级阶段课程。

    (二)新型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

    英美文学基础阶段课程,或称文学基础课,设置为必修课课型,为英语专业所有研究方向和基础水平的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在这个层次上,要面向全体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英美文学选读》和《英美文学史》。英美文学课程目标要定位在英美文学基础知识介绍和主要经典作品的研读上,包括英美经典作家和作品介绍及文学知识和文本分析的涉猎。学生从整体角度解读一部文学作品或作家,才能掌握这部作品或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写作特色,才能形成自已的独特见解,学生在文学课程实践中才能实现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这一阶段的课型包括英美文学选读、英美文学史、文学概论等。该阶段可以设置贯穿大学三年级整个学年,每周4学时。有理由相信这一阶段的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文学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及思辨创新意识,真正达到通过英美文学课程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从而获得最大程度的英美文学的教学效益。

    高级阶段课程,即文学提高课,这一阶段设置为专业选修课型。在基础阶段的英美文学学习之后,学生已具备较高的阅读文学作品的水平,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有能力胜任英美文学高级阶段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因势利导,面向基础阶段中具有较高文学爱好和学术研究兴趣的学生开设更深层次的专业选修课,例如《英美文学史》(通史)、《文学批评方法》等。在这个层次上,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应定位在英美文学史的宏观知识和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的掌握上。课程应引导学生对文学及其文学批评理论进行系统梳理,适时向学生介绍批评界的一些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引导学生运用具体的文学批评方法对具体作家或文学作品进行专题形式的研讨。通过对文学的深层次解读使他们逐步建立起多角度解读文本或作家的能力,找出前人忽略的东西,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审美能力。高级阶段课程主要设置在四年级上学期,每周2学时。高级阶段课程是在基础阶段既得的完整的文学知识和审美能力基础上,对文学的更深、更宽和更全面的挖掘。这一阶段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和多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与英美文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在多元化现实价值观念中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

    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无疑可以使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上还可以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主体对课程的参与度和热情。可是传统英美课程考核手段比较单一,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体潜能,同时也容易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英美文学课程重新设置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文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现代教育更重视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即将平时的课堂参与考核与期末试卷考核结合起来综合评定学生的英美文学成绩的考核方式。

    由于文学具有其特殊性,教师在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时应适当增加问答题、论述题等分析性题型的比重。根据上面提到的课程设置的不同,期末试卷具体考核操作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英美文学基础阶段课程试卷考核要侧重考查学生文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主要经典作品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上,应为闭卷考试;高级阶段课程试卷考核应着重于对学生英美文学史的宏观知识和文学批评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的考核上,尤其可以设计一些开放型的问题,比如对具体作家或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或对比分析,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独创性观点。

位置英文篇4

关键词: 应用英语专业毕业生岗位迁移课程设置双向影响

1.研究背景

对于高职高专而言,由于培养的学生学历层次较低,如果希望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只有确保所设置的课程能较好地满足主要岗位群的需求,毕业生才有可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同时所设置的课程还会对毕业生将来的岗位迁移产生正面影响。此外,从毕业生岗位迁移的信息入手,高校可以探求对课程设置有益的启示。

目前,有关毕业生岗位迁移与课程设置方面的实证研究不多。很多情况下,高校新开一个专业时,在国家和学校规定的框架下,根据制订人自身的经验,参考其他院校类似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制订本校的新专业的课程设置。但是,该专业所开设的课程能否满足毕业生就业和岗位迁移的需要;如何进一步优化所开设的课程,以便使毕业生更加适应市场的需要等,对于这方面的后续研究不多。

我校的应用英语专业从2004年9月开始招生。在招生前,我校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设置了相关的课程。但是,原有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总的课时数偏多,达到了3200多学时,同时有些课程的实用性较小,如“中国现代文学”等。为了使培养的人才更能贴近市场的需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校修订了教学计划,随后又召开了专家座谈会,根据与会专家的意见,进一步修订了教学计划,对相关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

首先,综合各方面意见,删除了部分和人才培养方案联系不紧密的课程,如“中国现代文学”等。其次,根据中国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趋势,确定了应用英语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的对外贸易方面的实用人才,兼顾培养涉外文秘、翻译等方面的实用型英语人才。据此,适当增加了对外贸易方面的实用课程,如“报关实务”等。最后,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相关领域的实践能力,并且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实训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增设了“综合英语强化实训”、“报关业务实训”、“英汉翻译实训”等集中训练课程。调整后的总学时虽然只有3000学时左右(06级的学生缩减至2800学时左右),但是由于明确了培养目标,实用性和针对性更强。

目前,应用英语专业已经有了三届毕业生,虽然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时已经找到了工作,但是他们目前岗位是否有所变动?以前所学课程对他们的岗位迁移有何影响?从他们的岗位迁移状况等信息中能否找出有用的信息,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进而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切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这些都是笔者所关心的问题。

2.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2.1问卷设计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共设计了三份问卷,分别为“问卷调查”、“毕业生跟踪问卷调查”和“用人单位对应用英语人才需求的问卷调查”(以下分别简称“问卷(一)”、“问卷(二)”和“问卷(三)”)。问卷(一)主要了解毕业生对课程设置所持观点、就业前景、资格证书、就业单位类型、有助于面试成功的因素、各门课程的重要性等。问卷(二)主要针对毕业生岗位迁移对课程设置的启示和课程设置对毕业生岗位迁移的影响这两方面展开研究。问卷(三)着重了解毕业生实际所工作的单位的性质、规模和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信息。

2.2数据收集

问卷(一)分别在2007年7月、2008年7月和2009年5月发放给应用英语的三届毕业生。其中,在04级学生中收集了53份有效问卷,05级为63份,06级为50份。问卷(二)和问卷(三)从2009年4月初就陆续发给04和05级学生,历时5个多月才收集到116份有效问卷。在2009年6月底06级学生办理离校手续时,收集了50份问卷。

问卷(一)和另两份问卷的发放之所以有一定的时间差,是因为笔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学生已经换了工作单位,因此,他们对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等必然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后两份问卷,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毕业生的岗位迁移情况,并从中整理和归纳出对应用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建设有益的信息,以便使培养的毕业生能够更加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另外,由于06级毕业生的工作时间较短,又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尤其是外贸类的岗位需求明显减少,笔者希望通过增加发放06级学生的问卷,更多地了解相关信息。

3.数据分析

3.1问卷(一)的分析

通过问卷(一)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应用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对课程设置持肯定的态度,90%左右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基本合理,并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77%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大多数学生认同就业前的实习,认为这种实习有助于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就各种资格证书对就业的作用而言,60%左右的学生认为报关员证和英语四、六级证书的作用较大;分别有37%和30%的学生认为上海市中级口译证书和单证员证书较为重要。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中外合资企业、个体和私营外贸与生产企业及国有外贸公司找到合适的工作。面试时,学生普遍认为动手操作能力、言谈举止和已经获得的证书对成功应聘岗位有较大帮助。不少学生认为外经贸工作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报关实务、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汉翻译实训和基础英语精读对提高英语和国际贸易等知识水平有帮助。

将04、05级和06级问卷(一)的数据进行对比,可以看出,06级少数学生的就业的确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缺少工作经验,以及经贸类工作在2009年需求量下降等因素,经贸类证书中最难获得的报关员证和较难获得的上海市中级口译证书就被06级学生更为看重。

3.2问卷(二)的分析

从问卷(二)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72%本专业的毕业生的月薪在1000―2000元之间,这说明本专业的毕业生在求职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无明显优势。89%的学生认为英语听说类课程对面试成功具有很大帮助;大多数学生也认可英语阅读类和经贸类课程可对面试成功产生正面影响。在各种资格证书中,86%的学生认为英语四、六级证书对就业的帮助较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上海市中级口译证书和报关员证有助于顺利就业。就各种技能而言,大部分学生认为本专业的在校生应该重视提高英语水平,加强社交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94%的学生认为英语听说类课程对岗位迁移产生明显的正面影响,分别有80%和53%的学生认为经贸类和英语阅读类课程对岗位迁移产生明显的正面影响。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在学校获得的英语的听说技能和单证填写等经贸类对个人的发展帮助较大;不少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社交能力、英语口语欠佳等,制约了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

3.3问卷(三)的分析

从统计数据看,该专业的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为私营企业,企业的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职工人数普遍在200人以下。80%的单位采用网络招聘,其余依次为参加政府或学校组织的招聘会,通过报纸招聘信息等。63%的公司对本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岗位为外贸业务助理;其他岗位的需求相对较少,主要岗位有英文秘书/文员、单证员、报关员或报检员和外贸业务员等。65%的企业对英语四、六级证书持肯定的态度,同时有高达90%的单位要求学生提供该证书。对于其他证书,企业常常比较看重上海市中级口译证书、报关员证和单证员证等。而对本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企业普遍认为应届生缺少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根据我校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表现,92%的企业认为学生在思想道德观念方面表现很好或较好。相比较而言,学生在社交能力、业务能力和业务知识方面还应进一步提高。

4.启示

4.1毕业生岗位迁移对课程设置的启示

我校应用英语专业培养复合型的外语人才,学生除了要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外,还要了解和掌握外经贸专业知识,具备外经贸行业实际操作能力。根据《应用英语人才培养方案》,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面向外经贸行业、外向型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外经贸报关、报检、单证、外销助理、外籍主管助理等工作,以及外经贸企业的外销员或者外向型生产企业或涉外宾馆的中英文秘书、翻译等工作”。该人才培养标准和就业方向类似于《高职高专英语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设计》中的商务英语专业标准。从学生实际从事的职业看,培养方向和实际的吻合度较高,定位较为准确、合适。

针对这一培养方向,本专业主要设置英语阅读类、英语听说类和经贸类课程。在三类课时安排中,英语阅读类课程(如基础英语精读达到270总学时)课时较多,但从问卷中反馈的信息看,阅读类课程对学生就业的帮助相对较小。而英语听说类课程总学时相对较少,并且没有开设商务英语听说类课程。因此,笔者建议可以考虑适当缩减英语阅读类课程,增加英语听说类课程,如新增开设商务英语听说类课程。对于经贸类课程,从问卷的相关数据看,课程设置得基本合理,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过,从学生的就业岗位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看,从事外贸业务助理的比例比较大,因而除了现有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报关实务和外贸单证实训等课程外,我校可以考虑在选修课中开设其他相关的课程,如市场营销或国际商法等。这些辅助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开拓市场的策略和相关的国际商业方面的法律,增强学生开拓外贸业务的能力。

为了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本专业要求学生除了获得计算机一级证书和英语四级达到报考六级的资格线外,还必须取得一种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报关员证、单证员证和中级口译证书等。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综合分析,这种要求的确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不过,由于证书的种类较多,学生在选择考何种证书时显得有点茫然。通过这三份问卷,可以看出企业对相关证书的要求与所招聘的岗位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而,我们可以在学生入学或大一时,提供有关职业生涯方面的指导,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提前考虑将来所从事的岗位群。如有志从事外贸类的岗位的学生可考虑报考单证员、报关员或报检员证;倾向于从事文员类工作的学生可考虑如何获得口译类证书。学校还可提供各类证书获得的难易程度,用人单位对各证书的认可度等相关信息,供学生根据自身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

4.2课程设置对毕业生岗位迁移的影响

在三类课程中,学生普遍认为英语听说类课程对其岗位迁移产生了重要的正面影响。有些学生即使在目前工作中用到英语口语的机会较少,也仍然认为英语听说类课程会对其未来的岗位迁移产生重要影响。根据从事外贸类工作的学生工作岗位迁移来看,有不少学生先从事外贸单证、报关、翻译类、外贸业务助理等对实践经验要求相对低一些的工作,后转向外贸业务员,独立进行外贸业务的操作。从事外贸类工作的学生普遍认为经贸类课程也对其岗位迁移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经贸类的证书,虽然有些在工作中并不需要直接使用,但很多学生仍然认为这是岗位迁移时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敲门砖。

课程设置的某些不足之处制约了学生的岗位迁移。英语听说类课程偏少,缺少应用场景下的口语对话,同时在学校环境中使用英语口语较少,导致部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偏弱,成为其岗位迁移的瓶颈。还有一些学生提到课程中涉及人际交往、社交谈判与各国文化习俗和礼仪等方面的内容很少,这些知识和能力的缺乏,导致学生的岗位迁移受到一定的局限。

5.结语

对于高职高专的学校而言,根据不同专业的岗位实际要求,不断探索合理的课程设置,使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岗位的要求,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提高学校声誉与实力的必由之道。笔者希望通过应用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迁移与课程设置的双向影响这一实证研究,抛砖引玉,对优化其他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一定的启示,进而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草振杰.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8.

[2]贺雪娟.高职高专英语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3]李建奇.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7.

[4]瞿立新.职业生涯规划.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3.

位置英文篇5

一、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具有大批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即人才培养要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需要,凸显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以国际化为导向。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在高等教育国际背景下,凸显了重新审视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国际竞争需要。

教育的国际竞争加剧,各国在高等教育发展上提出了自身的发展策略,有欧盟的Eramus Mundus计划,英德法西的“大学卓越计划”、“学生海外留学计划”。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以国际化作为重要的突破口,重新审视现有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现状,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满足经济社会全球化发展的需求。

(二)国内竞争的需要。

国内不同的学者对外语人才的内涵作出了不同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顾伟勤、梅德明、庄智象等,总体来说,为了适应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国际化的外语人才一方面要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民族习俗、价值标准,即突出外语优势。另一方面要凸显外语人才的国际优势,要求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突出专业知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外语院校是培养外语人才的摇篮,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英语专业的人才的培养要看准国际前沿,加快国际化步伐和加强国际化的力度,培养更多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英语人才,突出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以此为基础构建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二、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国际接轨。

英语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最基本的特质:有全球视野和国际观念;有民族情怀,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有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国际经营活动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同时有人认为英语专业的国际化人才需要至少精通两门外语。根据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特质,我们需要重定位英语人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培养的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与国际接轨。

(二)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接近国际化需求。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与国际事务、国际规则等密切相关,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国外课程等,以此突出英语专业的专业特色,丰富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

三、现有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未凸显国际性。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在观念和定位上与国际上相距甚远,国内尖子生放弃高考赴海外留学人数激增,这与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观念的落后是密切相关的,人们相信国外一流的大学往往能学习更先进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让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具优势。英语专业本身就有国际化的特征,在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现有的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应凸显人才培养的国际性,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

(二)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目前,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未涵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一方面,课程设置的横向宽度不够,通俗地说,即课程门数不够多,涵盖面不够广,另一方面,处于学科前沿的课程少,课程的深度不够。

(三)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现有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在基于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课程陈旧,国际化的课程少,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以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基于国际化背景下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

(一)重视英语专业的课程建设。

中国的高等教育应注重在国际化背景下构建具体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几十年不变,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课程较少。根据浙江省区域经济国际化的需要,科学设置英语专业的各个教学模块,围绕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国际化发展方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增加国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等课程的比重;使语言技能训练和学科知识传授相结合,突出知识交叉和复合型能力结构的培养,并有机地渗透到本科四年课程教学里。

(二)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凸显国际性。

基于区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背景,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批判性思考、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面对快速变革的世界和多元的价值取向所应具备的包容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因此,英语专业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加快培养适应全球化、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努力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并对人才素质、知识结构及技能标准做出调整;适应跨国办学、教育资源的共享、人才的跨国流动和服务需要。

(三)拓宽课程的宽度,加深课程的深度。

一方面,课程的设置要加大人文通识教育的力度。在高教园区内的高校可以开展横向合作,通过课程资源共享和引进等方式增加课程数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通识教育课程。另一方面,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大学访学,选修处于学科前沿的课程,从而实现课程的引进,加深课程的纵向深度。基于此,英语专业应该探索“两年通识教育2+两年专业教育2”或+“2+1+1”模式,在前面两年加大通识教育的力度,拓宽课程的横向宽度,在后面两年加强课程的深度,凸显英语的专业特性。

位置英文篇6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以培养小学、幼儿园英语师资为使命,随着国家义务教育的改革发展,培养方案原有的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与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教职岗位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就业但不能适应岗位要求的现象普遍存在。为此,有必要对现有的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进行反思,找出问题所在并加以解决,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

 

一、课程设置的依据

 

以职业导向的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既要遵循教师教育的普遍标准,也要符合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还要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相适应。只有全面、综合地考量,才能将职业导向的课程改革落到实处,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才能有理论和现实依据。

 

(一)《高等职业学校英语类专业教学标准》

 

专业教学标准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的顶层设计,是与行业人才标准互通互联的重要文件。2012年教育部正式了英语类4个专业的教学标准,包括应用英语、英语教育、商务英语和旅游英语。标准从十个方面进行描述,在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方面,标准要求体现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行业业务能力的有机结合,体现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紧贴行业或产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变化(刘黛琳,周雪峰2015)。英语教育专业以培养“小学、幼儿园或培训学校的英语教学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岗位”的教师为根本任务,以提高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相关职业能力为目标,这就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突破传统学科体系和知识框架,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教师业务能力整合起来,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徐小贞2006)。

 

(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小学教师培养的重要依据。标准强调,要重视小学教师职业特点,加强专业建设,完善小学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都做了详细描述,是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参考。针对标准提出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并加以有效实施,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目前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与职业相关的技能课程开设偏少,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没有完全体现

 

目前,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要么沿用1993年颁布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大纲》,要么以本科阶段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为参考,课程主要强调英语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都能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达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但是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师范性决定了学生还必须具有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能力。传统的与此相关的课程主要以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为主,一些院校也开设了英语书写、唱歌等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但总体看来,一是没有成体系,更多的是起到装饰的作用,二是研究不深,师资和教学设备不能满足。结果就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自己会说英语,但不会教小学英语,对小学英语的教材理解和教法、学法指导一片茫然。

 

(二)实践课程开设不足,缺乏系统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没有得到锻炼

 

英语教育专业的实践课主要分为教育见习和实习两类。教育见习主要安排在学期中,时间大概一周,教育实习是在最后一学期,时间3个月左右,这是现在大多数职业院校师范类专业的实践课程安排。实习和见习贯穿了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学生可以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小学教学实际联系起来,通过观察、分析和对比,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但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见习的效果不太好,主要是时间短、频次低、针对性不强。实习期间的教师指导不够,结束时缺少及时的总结和反思。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英语教育专业,必须要从时间安排、人员配置、阶段目标、考核评价等多方面深入研究实践课程的设置,发挥在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三)专业能力拓展课程设置不够,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

 

高等职业教育除了使学生适应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理念,以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基础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广博的多学科知识(季淑鸿, 2012)。但实际情况是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人文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反映在课程上主要是对英语类的文化课程比如英美文学、英语国家概况等课程不重视,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开设较少,学生的学习视野受到限制,今后教师职业的发展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三、以职业为导向的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实施路径

 

(一)确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向的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什么样的人才培养观决定了开设什么样的专业课程。高职英语教育专业是培养具有合理知识结构、扎实专业知识、卓越教学能力的小学教师和边远山区的初中教师。课程设置必须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换言之,在研究课程设置之前,先要认真审视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突出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深度融合

 

英语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主要是指英语听、说、读、写、唱等能力,职业技能是指教师口语、教学技能、课件制作等能力。这两项技能一般都是分开培养,相互交叉的情况不太普遍。但是教师职业岗位需要的正是两者的融合。为此,需要在课程安排上考虑两种技能的联系。比如,有的高职院校开设了英语歌曲与童谣、英语课件制作、小学英语教学法等课程,学生对职业要求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职业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走上教师岗位后对职业的基本技能要求做到游刃有余(黄静茹,吴柏祥2010)。

 

(三)构建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

 

关于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内涵、结构和规定,还缺少完整的指导性文件,因而难以体现实践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核心地位,其时间安排、基地建设、师徒制度、考核评价等都缺少科学性的规范。高职院校要从实际出发,教育见以已完成阶段性任务为目标,一次见习解决一到两个问题,采用“影子跟岗”等方式,使见习见到实效。教育实习要定位到小学和边远山区中学,要把实习和学生的就业岗位紧密联系起来,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真正熟悉职业岗位的情况,就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做到轻车熟路。

 

(四)优化素质拓展类课程

 

作为语言教师,对语言背后承载的文化必须了解,才能更好地贯彻语言教学的意图。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要重视英语文化类课程,加强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通过必修和选修两种形式开设多种课程,比如英美文学欣赏、英语国家概况、英美儿童文学选读、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等等,通过学习,学生逐步积累起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知识,增加两种文化的对比,进一步提高语用能力,为今后的教师职业岗位积淀,提升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力。

 

构建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要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要把小学教师标准和英语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结合起来,建立人才培养的直通道,满足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小学英语教学的时间需要。以职业为导向就是培养职业要求的核心能力,强调职业的实践能力,增强职业的发展能力,实现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功能。

位置英文篇7

一、英汉副词的对比

1.副词的定义

副词是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的词。个别副词还可以修饰介词、数词、代词、连词等,甚至修饰一大段文字。英语副词的词量有限,但其词义变化无穷,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词义。汉语中副词定义为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或其它副词副词但不能修饰、限制名词的词在副词的意义上,英汉两种语言大体相同。在古汉语中,把副词称为“状字”,即状词,后来从英语adverb译来“副词”这一床语,并广为使用。汉语中词类的划分有“副词”,却并无“正词”。看来,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为“正词”。难怪一般的语法书对“正词”的介绍不套真详,而对“副词”却论及甚少。其实,副词的重要性不应低估,其重要性甚至在所谓“正词”之上。因为“正词”作用在其本身,而副词往往在本身以外,它影响全句以至整段文字。

2.副词的构成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副词有些在形态上与其它词类没有明显区别。例如英语中的“very”“now”“there”,汉语中的“很”“只”“稍微”等。另外,很大一部分的副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是有形态标志的。英语副词主要有下述四个形态标志:-ly、-ward、-wise、a-。如“hoppily”“towards”“othenwise”“abeve”。汉语副词主要有下述两个形态标志:“地”“然”。如“长久地”“徒然”。英语中的“―ly”和汉语中的“地”是产生副词能力极强的两个后缀。本来不是副词的词,只要加上“-ly”或“地”就改变了词性。如“historical―historically、历史―历史地”。副词以外的一些词类,一重叠就可以变成副词,这是汉语副词的又一形态变化。如:万―万万、天―天天、往―往往等。英语副词重叠的现象要比汉语少得多,单纯的重叠如very very 更少,多半靠and、by等词连接,如again and again等。

3.副词的位置

只有极少数的英语副词在句中的位置比较固定,而大多数副词在句中均可居不同的位置,如“to understand clearly,to clearly understand”。汉语副词在句中的位置比较固定。通常在所修饰的动词、形容词之前,如“认真学习”“很好”等。英语有些副词在句中的位置的改变,可引进句子结构的变化。如then、here、never等置于句首,句子要用倒装词序,即将谓语动词或谓语动词的一部分置于主语之前,汉语中没有类似的情况。

4.副词的作用

英汉副词都是用来作状语的。英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以及整个句子。汉语副词主要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副词修饰副词的情况,如英语中的“very quickly”。汉语中的“不很快”等,这方面汉语远不如英语多。英语副词可以作表语,如I must be off now. 汉语副词不能作表语。英语有些副词有比较级和最高级,多数以加“more”和“most”的方法构成,这同汉语在副词前加“比较”和“最”相当。英语有少数单音节副词(如quick、fast 等)和early这词是以加-er和-est构成它们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汉语无词形本身的变化。

二、英语副词的汉译方法

1.顺译

若英语词序与汉语表达习惯相同,可顺着英语的词序译成汉语。

①A hospital usually has two main departments: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and the in-patient department. 医院通常有两个主要的部门:门诊部和住院部。

②The count secretly warched Zuma,and saw her putting the powder into his wife’s medicine.伯爵悄悄监视着朱玛,看到了她将粉末放进妻子药里。

2.变换词序

英语副词位置灵活:汉语副词位置则比较固定,通常置于被修饰或被限制词之前,因此,在汉译时往往需要改变副词的位置。

①后置状语前置。Their task is to serve the patients wholeheartedly.他们的职责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②后置定语前置。The computers there are often called robot doctors.那里的计算机通常叫做机器人医生。

③句中插入语前置。Telecommunications means,simply,communication form a distance. 简单说来,电讯就是远距离通讯。

④否定重点后置。I don’t think it will rain.我想天不会下雨。

⑤句首表示疑问、强调的副词后置。Wherever we go,we must build up good relations with the masses. 我们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要和群众把关系搞好。

⑥短语状语颠倒。如果同时有几个状语,英语一般来取“动词方式(程度)状地点状语时间状语”的语序,而汉语与此相反,采取的是“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程度)状语动词”或“时间状语地点状语动词方式(程度)状语”的语序。The student worked well here yesterday.这位同学昨天在这儿干得很好。

3.转换词性

在英译汉过程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英语副词在汉语中可能找不到对当的副词,这时就需要转换词性。

①转换成名词。They have not done so well idologically,however,as orgaixationally. 但是,他们的思想工作没有他们的组织工作做得好。

②转换成动词。英语中在联系动词之后用作表语的副词,以及用于复合宾语的副词,往往可转换成汉语动词。No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experiment is over. 在临床实验结束之前是无从获得对患者病情的评价的。

③转换成形容词。在英译汉中,有许多英文动词(形容词)需用汉语名词来表达原来修饰动词(形容词)的副词也必须相应地转换成形容词,另外,充当定语的副词,汉译时也必须转换成形容词。Dr.Li’s devotion to the good of the people impressed us deeply.李医生对人民利益绝对忠诚给了我们很深的印象。

4.改变成分

①状语转换成主语。He is physically weak but mentallysound. 他的物身体虽然很弱,但思想健康。

②状语转换成谓语。This machines works very well. 这种机器很管用。

③状语转换成补语。The attractive force between the molecules is negilibly small. 分子间的吸引力小得可以忽略不计。

5.重复法

Most corrosion, especially of metals, is caused by oxidation.大多数腐蚀,尤其是金属的腐蚀,都是由氧化引起的。(重复使用“腐蚀”,使译文通顺流畅)。

6.正反、反正表达法

英语里有些从正面表达的副词,译文中从反面表达比较通顺。英语里有些从反面表达的副词,译文中则从正面表达比较流畅。

7.分句、合句法

为使译文通畅,意思连贯,可把英文的一个副词译成句子,使原文的一个句子分译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也可把英文中由副词连接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的句译成一个单句。The Chinese seemed justifiably proud of their economic achievements. 中国人似乎为他们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而自豪,这是合乎情理的。He never laughs at people when they are in trouble. Instead,he tries to help them. 他从不取笑处于困境的人们,而是尽力帮助他们。

8.将作状语的副词翻译为“在……上”,“在……下”,“在……中”的形式

What he asserts is only theoreticallytrue.他的提法只是在理论上能成立。

9.副词汉译后置于词之后,在它们之间加“得”字

Some of the organisms grow quicklg while othees grow showly. 有的生物生长得快,而有的生长得慢。

三、结论

英译汉必须同时跟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打交道,这同单独使用一种语言完全不同,英译汉的一切理论、方法 和技巧都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上,对于英语副词的翻译来说,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副词的异同,尤其是相异之处,从而掌握它们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望文生义是严肃的翻译工作者的大敌。了解和掌握某一副词的词义本身是重要的,但尤需学会结合某一具体语言环境识别该副词的特定含义,对衔接副词的若干特种结构必须格外留意。

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副词在句中位置和搭配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以及英文副词本身词义和它在某一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点含义,本文提出并详细论述了英语副词的十种常用汉译方法。同一个副词可有几种译法,看哪种更好,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判定,原则是译文要通畅,符合汉语语言文字的规范,忠实地表达原文的真实含义。

参考文献:

[1]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

[2]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第汉语教研室主编.现代汉语[M].上海:商务印书馆.

位置英文篇8

关键词:CBI;商务英语;构建;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1.引言

商务英语专业设立以来,学术界基本认为商务英语学科大体归属于语言学学科之下,可以确定为语言学(一级学科)之下的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之下的英语教学(三级学科)之下的商务英语学科(四级学科);是一个应用型交叉学科,是专门用途英语中的一个分支,一门以语言学为主导、吸收了一切与商业相关的领域的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学科[1][2][3][4]。近年来年各本科院校纷纷设立商务英语专业,对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没有统一标准。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4年之中总学时所占比例为68.21%,最高达到90%,最低为40%;商务类课程所占的平均比例为31.79%,最高达到60%最低为10%[5]。不难看出"英"的比例远远超出"商"。而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某教授在一次会议发言中提到广外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比其他院校要高,原因就在于广外的外语优势,所以他认为英语应该占主导性的地位[6]。但是也有学者提出,应该把商务知识的训练作为基本宗旨。并且社会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商务英语专业存在一种 "只会外语而没有专业"的现象。

本文拟从以内容为依托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的理念出发,提出对"商"、"英"之争回答的理论依据,并提出基于CBI理念下构建普通本科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理想模式,期望能对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产生积极意义。

2.CBI理念及其模式

CBI的理念在于将语言教学基于某个主题或基于某个学科教学来进行,意在把语言学习同学科学习结合起来,摒弃在大多数教育背景下人为地将语言教学与学科教学分离的现象[7]。CBI的教育理念认为当语言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时,当语言作为学习学科知识的媒介时,便产生了最理想的外语、二语学习条件。

CBI是一种理念而没有单一的模式[8]。Met,M.1999将CBI细化为五种具体模式:沉浸模式(Total and Partial Immersion), 保护式模式(Sheltered Classes), 辅助模式(Adjunct model),主题模式(Theme一Based Course), 内容操练模式(Language Classes with Frequent Use Of Content for Practice)[9]。这个模式代表内容成分越多,语言就越少--Total and Partial Immersion>Sheltered Classes>Adjunct model>Theme一Based Course>Content for Practice。

3.应用CBI回答"商"、"英"之争

CBI是以内容的学习引导语言的学习,以语言的学习促进内容的理解,最终使两者起到相辅相承的作用。所以"商"、"英"的关系是用英语表达商务内容,商务知识的学习又反过来促进语言知识和的内化。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使得英语语言知识课程和商务知识课程两者之间更具有逻辑性、连贯性和兼容性。并且根据 《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提出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合理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管理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能在国际环境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外事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10]。不难看出,英语语言能力的掌握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一个基本要求,而商务知识的具备是必要条件。语言和与之相复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等重要。《教学要求》与CBI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不谋而合。所以 "商"和"英"应有机结合才是对"商"、"英"之争理想的回答。

4.注入CBI的理想课程设置

"商"、"英"有机结合并不意味着课程设置必须在商务内容和英语语言这两方面实现绝对平衡。而是要根据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合理确定两方面的目标。有些课程重在语言,有些课程重在内容。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我们可以参照 Met,M.1999[9]的CBI模式分类,在一个两极分别为内容主导(content-driven)和语言主导(language-driven)的项目坐标上,找到适合普通本科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位置。

内容操练模式这显然是一种语言主导型模式,其中英语语言课程是第一位的,内容是次要的,这和传统意义上的英语专业课课程相仿,如:英语语音、英语口语、基础英语等。这一类的课程设置为了接下来全英课本的商务知识课程打好学生扎实的英语基础。主题式模式通常的课程设置围绕一定的商务主题进行,如: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视听说、商务英语写作等。这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内容来传授语言技能, 用英语语言进行操练以熟悉一定的商务英语专业术语,所以它偏向于语言主导。辅助模式强调学生学习专业内容的同时还要发展语言技能,也就是说两者同等重要。语言课程负责学术读写等语言技能,内容课程则负责学术概念。在设置英语语言课程的同时,要同步安排与之符合的商务课程,可用母语教程由母语商务有关专业教师教授。如:在开设商务口译和笔译的同时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和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保护模式课程设置要求用英语语言教授商务知识课程。但是可能由于学生外语水平和商务内容的掌握都不足以接受这类课程,所以在选择课程时可以挑选学生已经十分熟悉的商务内容有关课程用英文教授如:跨文化交际、商务函电,商务洽谈等。或者在选用那些商务内容复杂且英语理解较难的全英课程时,可以安排英语语言教师和商务专业教师同时在课程上教授,商务专业教师由母语教授商务知识,英语语言教师解释课程中较难的英语表达,学生再理解用英语表达的全英商务课程,如:国际商法、管理学概论、国际市场营销等。沉浸模式要求完全用英语教授课程,以内容为主导。尽管它也以提高学生的外语熟练程度为目的,但课程中显著的外语语言教学很少,它的有效性更多地取决于学生对内容的掌握。这类模式可能对教师水平和学生素质都要求很高,普通本科商务英语专业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

6.结语

CBI在商务英语课程中的应用不仅使CBI作为一种新型理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丰富其理论也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积累经验。未来,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从先进的理念出发,结合课程自身性质及特点,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进行更深层次、更系统的研究;CBI要走向更加成熟的道路也需要更多的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务英语理论研究小组.论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发展方向[J].改革论坛,2006(5)

[2]张武保,严新生.学科创新与商务英语的复合型特点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2)

[3]陈建平,聂利亚.从目的研究看商务英语学科体系的构建[J].外语教学,2009(5)

[4]王立非,李琳.商务外语的学科内涵与发展路径分析[J].外语界,2011(6)

[5]赵军锋.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外语,2006(9)

[6]吴思乐.从社会需求视角审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现状和方向--对广东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现状调查结果的思考[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1)

[7]Brinton,D.M.,Snow,M.A.,& Wesche,M.B.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New York:Newbury House,1993

[8]Stryker,S.B.& B.L.Leaver.1997.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Washingt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位置英文篇9

【关键词】定语 瓷器名 英译 瓷博会

【Abstract】The attribute is a very important modifier in both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This article firstly probes into the formation of attributives together with the posi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ttributives and the central words in both the languages,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for the position processing of attributives and for translation of the names of porcelain exhibits in the International Ceramic Fair.

【Key words】attributives; porcelain naming; English translation; International Ceramic Fair

一、引言

瓷博会全称是“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英文为“Jingdezhen International Ceramic Fair",是自2004年以来集陶瓷精品展示、陶瓷文化交流、陶瓷产品交易为一体的国际化陶瓷专业博览会,促进了世界陶瓷在商贸、文化、技艺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瓷博会是一个国际舞台,所以关于陶瓷翻译方面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而展品名的适译直接关系到展会商业价值的实现也关系到文化价值的传递。

二、瓷器展品名称英译现状

瓷器名词主要由通名与属性名两部分组成,瓷器的通名主要是指其器形,如瓶、罐、碗、盘等;属性名通常描述该瓷器的特点,包括工艺手法、纹饰、产地、年代等,如: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Blue Underglazed flat pot with veiled design of dragon and sea waves),“扁壶”是该瓷器的通名,“青花海水白龙纹”描述该瓷器的特征即为属性名。由此可见,属性名即为通名的修饰定语,在瓷器名称的英译中非常重要,瓷器名中定语的适译既向游客说明该展品的制作工艺又能使其文化内涵得到传递和凸显。

“翻译既是语言的交际手段,又是文化传递的工具”,而在瓷博会相关陶瓷器品、材料和陶瓷展品名的英译实践中,存在翻译的不准确、不科学、和国外学术界的翻译存在差异等问题,无法达到瓷博会向游客、商家传递陶瓷展品中的文化元素和商业价值的最初目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瓷器名称的英译中,对于定语的处理过于单一和草率,本文以陶瓷器品中所包含的定语为研究对象,探讨在瓷器的英译中既保留源语中的意又保留译入语所追求的形的翻译方法。

三、中英文中定语的差别

中文讲究意,英文讲究形;中文文艺,英文简练深邃;中文具体,英文抽象;中文多推理,英文多引申;中文多补充,英文多省略。陶瓷属性名的适译研究,首先要学会分析瓷器名称的结构,了解中文中定语的差异。

1.构成不同 英语中,除形容词外,名词、数量词、不定式、副词、名词所有格、分词短语、介词短语、定语从句都可以充当定语,汉语有形容词名词、代词、数量词、词组。由此可见,英文中定语数量比中文多,范围也要大一些。此外英语的定语有形态的变化,如形容词的比较级,分词的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而汉语没有。

2.位置不同,汉语定语一般前置,位于中心词之前,各定语呈并列的状态,如五彩荷花翠鸟纹盘,釉彩(五彩)和技法、纹饰(荷花翠鸟纹)并行前置修饰器形(盘)。而在英语中,定语必须考虑语序结构、语法结构等因素,不可平行翻译,须经过变换各种形态或借助一些链接词的使用,译作对应的前置或后置定语,位置比较灵活。表示颜色的定语须位于中心词器形(通名)之前,而表示技法和纹饰的带动词的定语往往译作介词短语后置,因此,以上瓷器名译作:Famille verte plate painted with a kingfisher and lotus plants,此译名既向作者详细地说明了该瓷器的制作工艺和手法,又保留了英文中“形”的要求。

四、瓷器名中定语的英译方法

由于陶瓷制作工艺、装饰技法复杂而独特,因此瓷器通名前的属性名即修饰定语纷繁复杂,从翻译实用的角度来看,翻译的目的就是让读者及相关人士看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瓷器名的翻译首先遵守英译的一般规范。瓷器名中定语的英译可译作三种状态:前置形容词,后置短语和后置定语从句。

1.可译作前置定语。中文中定语一般前置,英文中也有定语前置的情况,主要包括限定词、数词和描绘词,其中用来描述中心词的“大小、长短、颜色、形状、颜色等”的定语一般都位于中心词之前。从视觉的角度来看,瓷博会中的游客最先获得的是关于瓷器颜色和形状方面的信息,因此,无论是从语法还是词语搭配的角度来看,瓷器属性名中表示颜色和形状的定语通常译作前置定语。

如:天青釉 sky-green glaze

鸡首壶 chicken head pot

在瓷器产地名的翻译中,产地名为专有名词,作为定语时直接音译且位于中心词之前。

如:董窑 Dong Ware

廷怀汝窑(河南)(Henan)Tinghuai Ru Ware

明宣德景德镇窑 Jingdezhen Kiln, Region of Xuede, Ming Dynasty

但是在瓷器名定语较多时,为避免译名过长所带来的头重脚轻,在瓷器名的翻译实践中,通常将年代与产地的定语信息独立抽离处理,放在瓷器名后作为补充信息。

如:明宣德景德镇窑青花人物纹瓶 Blue and white vase painted with figures under trees, Jingdezhen Kiln, Region of Xuede, Ming Dynasty.

2.译作后置短语。瓷器的属性名除颜色和形状外,还有包括纹饰和工艺技法的特点,这些修饰语“有其自身的一套用语,其中又以动词丰富为特点”,这些定语的翻译通常将其译作后置定语,有后置介词短语和后置分词短语两种后置定语的形式。如表示瓷器纹饰的工艺技法有“绘”、“刻”、“雕”和多种技法的结合,在英译过程中,通常将其译作“分词短语+介词短语”的结构且后置。

如:青花云龙纹盘Blue and white bowl painted with dragons and clouds,“云龙纹”主要是在器物表面通体以绘画来表现,在英译中首先用“pained”过去分词表现工艺手法,再用“with”短语描述绘图的具体内容。

豇豆红釉刻团螭纹太白尊Peachbloom water pot incised with dragon roundels.

3.译作后置定语从句。瓷博会中展品英译名主要出现在标识牌、目录和宣传册等文本材料中,其他的英译材料还包括瓷博会展会的一些展会用语,宣传用语及瓷博会带动的旅游业等专业用语的翻译。汉语中定语后置的情况比较少见,且一般限于“…的”短语、形容词和介词结构,其结构呈“中心词――定语”形式,后置的目的是突出中心词,使句子简洁有力且起到强调和补充的作用。而在在展品的英文宣传册中,汉语中带有动词的定语通常译作英语的定语从句且后置,但要注意分词的与中心词之间的主被动关系。

如:……巧妙地将现代元素与传承千年的颜料及技法相结合。

原译文:The incorporation of techniques dating back thousands of years with the arrival of contemporary sensibilities

众所皆知,分词结构用作句子的定语成分时,现在分词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且表示主动,也可说明被修饰名词的性质和特征,而过去分词则表示已经完成或表示被动的动作。因此“传承” 应该用被动,dating back应译作过去分词短语――dated back to thousands of years ago。

修改译文:The skillful combination of modern elements with pigments and techniques inherited thousands of years ago。

五、结束语

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定语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对陶瓷展品名中定语的翻译方法研究,既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该瓷器的制作方法和工艺,又能更好地了解陶瓷文化。瓷博会作为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交流和宣传的重要平台,展会中瓷器展品及其他展会相关用语的英译显得尤为重要,而陶瓷瓷器展品的适译研究更是重中之重,对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交流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红英,马海滢.博物馆陶瓷展品名称英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12.8.

[2]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London Pretice Hall,1988,41,47.

[3]刘晓春.英汉句子对比与翻译实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廖宇.汉译英中定语的处理[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5]李萍,王建国.景德镇陶瓷及其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2.

位置英文篇10

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语言都有一定的词汇、结构及规则,即"词汇和语法规则"。不同的语言在词汇和语法结构上有不同的特点,有的甚至大相径庭。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结构上的差异也是如此。了解这些英汉语言上的差异,对我们的英语学习的能力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英汉语言现象的对比主要涉及词汇现象的对比和句法现象的对比。英汉词汇的对比主要体现在词义、词的搭配能力、词序的不同等几个方面。英汉句法现象的对比主要体现在句子结构、句子顺序这两个主要方面。

1词汇现象

1.1语言的形成与发展深受本国、本土、地理、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英语中某些词的含义并不完全与汉语对等。比如:lover这个词,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是"爱人"(丈夫或妻子)。其实在西方文化中指的是情夫或情妇。再比如:first lady在英美等国指的是总统夫人或州长夫人;而在中国常被误解,认为是"原配夫人",说不定还有"二奶"、"小三"之类。又如"intellectual"这个词,在英美等国其范围较小,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人,不包括普通的大学生。而大多数中国人认为"intellectual"就是"知识分子",而汉语中的知识分子所指范围很广,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大学生,医生,工程师以及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都可以称为知识分子。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一些并列结构的词语,已经形成各自固定的语序,中西方互不相同。比如:汉语习惯说"南北"、"西南"、"东北",而英语则说成"north and south"、"southwest"、"northeast";汉语习惯说"新老",而英语常把old(老)放在前,把new(新)放在后。如句子:新老干部应互相尊重,英语里要这样说:Cadres, old and new, must respect each other. 汉语习惯说"钢铁"而英语常把铁(steel) 放在前,钢(iron) 放在后。如钢铁工业,英语中要说成:the steel and iron industry。

1.2英语和汉语在词的搭配能力方面往往存在差异。以动词cut为例:"cut wheat"即汉语里的"割麦子","cut cake"即汉语里的"切蛋糕","cut finger-nail"即汉语里的"剪(修)指甲","cur hair"即"理发"。由此可见,英语单词cut的能力很广,可以用于麦子、蛋糕、指甲、头发,而汉语中分别需要用"割"、"且"、"剪"、"修"、"理"等来搭配。再比如,英语句子He wore dark glasses and an overcoat. 他带着墨镜,穿着大衣。英语中的"wear"既可以表示戴着又可以表示穿着。再如:He stood up. (他站了起来)。He cannot stand the loud noise any more.(他再也无法忍受大的噪音了。)同样一个"stand"在英语不同的句子中既可以表示"站立",也可以表示"忍受"。

1.3英语和汉语中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或表语的词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各种定语的位置和状语的位置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较大的变化。

1.3.1定语的位置:

(1)单词作定语 英语表达中,如果是单个单词作定语,通常放在它所修饰的名词前面,汉语中的位置也大体如此。有时,英语中也有用后置定语的,但在汉语中一般都前置。如:英语中说something important (后置定语),汉语中说"重要的事情"(前置定语);再如:let's go somewhere quiet.(后置定语)咱们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去。(前置定语)He is the greatest poet alive.(后置定语)他是当今最伟大的诗人。(前置定语)

(2)短语作定语 英语中修饰名词的短语一般放在名词之后,汉语里则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前,但偶尔也会有放在后面的,视汉语习惯而定。如:a candidate with little chance of success(后置定语)汉语中译为:一个当选希望极微小的候选人。(前置定语)再如:a boy lying under a big tree (后置定语),汉语中译为:一个躺在大树底下的男孩。

1.3.2状语的位置 英汉两种语言中状语的位置差别较大,而且状语的位置都不那么固定,由于强调的程度,句子的平衡和上下文的关联词等各方面的考虑,状语的位置会发生一些变化。

(1)汉语里,状语通常放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但有时为了强调可放在主语之前,英语的状语位置则比较复杂。如:汉语中说,"他整天工作。"英文翻译为"He works all day long."(时间状语后置)再比如:汉语表达"过去我们5月份总是到海滨去休假。"英语表达为:"We always used to go for a holiday to the seaside in May."(状语放在助动词前)又如:"他们因为下雨取消了那次郊游。"英语中表达为:"Because of the rain,they candelled the outing."(原因状语前置)

(2)汉语句子中同时含有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时,时间状语一般放在地点状语之前,英语正好与此相反,通常把时间状语放在地点状语之后。如:我们得早点到达那里。(时间状语先于地点状语)英语中表达为:We have to be there early. (地点状语先于时间状语)再比如:会议将于明天下午在教室举行。(时间状语在地点状语前)英语中说:"The meeting will be held in the classroom tomorrow afternoon."(时间状语在地点状语后)

(3)除了时间和地点状语外,如果还有方式状语,在汉语里的顺序通常是时间、地点、方式,而英语里则一般为方式、地点、时间。如:她每天早晨在室外高声朗读。(以时间、地点、方式状语为序)英语中则要这样说:"She reads aloud in the open every morning."(以方式、地点、时间为序)再如:"我们上星期在她家饱餐了一顿。"(时间、地点、方式状语)英语中要表达成:"We ate to our heats' content at her home last Sunday."(方式、地点、时间状语)

(4)同一个句子里如果有两个以上的时间状语或地点状语,汉语一般是把代表较小单位的状语放的靠后一些,把代表较大单位的放的靠前一些,而英语的习惯则恰恰相反。如:"我们每天早上7点钟动身。"(大的在前,小的在后)英语中我们这样说:"We shall start at seven tomorrow morning."(小的在前,大的在后)再如:"他住在江苏省常熟市黄河路105号。"(地点由大到小)英语中的表达方式为:"He lives at 105 Huanghe Rd. Changshu Jiangsu."(地点由小到大)

2句法现象

这里主要谈谈英汉句法现象在句子结构、句子顺序上的差异。

2.1句子结构。

首先我们看一下英汉句子结构的特点。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种语言相差甚远。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来比喻英语句子,即英语句子是由不可缺少的各种连接词衔接而成,宛如节节相连的句子。而汉语则被比喻为流水句法,所谓流水是指少用乃至不用连接词仍然行文流畅。所以说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句子中如果缺少了连接词or,but,if,so,becausse,when,although,in order that,so that等,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支离破碎,而汉语如没有连接词只从句子本身的意思就可以把概念或关系表达清楚。如:汉语说"起床,你要迟到了。"(不用连词,意思就表达出来了)英语要说:"Get up, or you will be late."在比如:英语句子"The student, who is often praised by the teacher, is my neighbour. "(用关系代词who连接主句和从句)汉语中译成:"那个学生是我的邻居,他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不需要用连词)

其次,英语中因为有许多连接词的使用,因此英语中常常出现长句复合句,而汉语中则常用短语、简单句。如:At the foot of these fairy mountains, the voyagers may have described the light smoke curling up from a village whose single-roofs gleam among the trees just where the blue tints of the upland melt away into the fresh green of the nearer landscape. 这段文字用汉语译成:在这些神奇的从山脚下,航行的旅客有时会看见一缕轻烟从一座村落里袅袅升起。树丛里闪露出农家的小木屋,那里的青葱山色化为一片嫩绿的景色。

2.2句子顺序 这里说的顺序主要是指主句和从句的顺序。

2.2.1在表示因果关系的英语复合句中,表示原因的从句的位置可以放在主句之前,也可以在主句之后,汉语中多数情况是"因"在前,"果"在后。如:As the weather was fine, we decided to climb themountain.(因在前)汉语中翻译为:"由于天气很好,我们决定去爬山。"(因在前)再如:He had to stay at home yesterday, because he was ill.(因在后)汉语译成:"因为病了,昨天他不得不呆在家里。"

2.2.2英语复合句中,表示时间的从句可以放在主句之前也可以放在主句后,叙述顺序很灵活,汉语则通常先发生的先叙述,后发生的事后叙述。如:Nothing has happened since we pareted.汉语里,这句话译为:"我们分别之后,一直没发生什么事情。"再如:After I had my dinner, I went out for a walk.按照中文习惯,我们把这个句子译为:我吃完饭后,出去散步。(吃饭动作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