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教学设计十篇

时间:2023-04-02 10:20:50

位置教学设计

位置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过程与方法:经历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对”确定物置的过程,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生活中处处有确定位置,感受生活中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数对”的意义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置。

设计理念:既尊重教材,又超越教材;既自主探究,又适当讲授;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既夯实基础,又培养能力;既关注课内,又适当延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习需要

师:同学们,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可精彩了,我们班有没有同学看过?

(看学生的反应后)师:奥运迷还真不少!想不想再看一次?(生:想。)

好,老师就满足大家的要求,给同学们看一些精彩片段。(播放视频: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宏伟的击缶表演,约一分半钟。)

师:这宏伟的击缶表演,真是太精彩了,是吧,那这些大哥哥们是如何能快速而准确的找到自己的位置?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到数学知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学习的内容:确定位置(板书课堂)

【设计意图:视频呈现,立刻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通过激趣设疑,让学生体会确定位置的必要,从而主动产生学习确定位置知识的需要。】

二、巧设资源,贯穿教学活动

(一)明确列行规则:

师:在课室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固定的座位,数学上我们通常把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一般我们以观察者从左往右的顺序确定列数,那站在老师的角度来数同学们的座位,这一竖排就是第一列,……(学生跟着老师数列)那第一行在哪……(生指),离讲台最近的为第一行,从前往后依次为……(生数列)

师:弄清了这个规定之后,我们就可以玩一个“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比比谁的反应快。准备:请第2行的同学起立。(学生按要求做动作)

师:是他们吗?反应真快,请坐。

师:再来:请第5列的同学起立向大家挥挥手。(学生按要求做动作)

师:请第7列第2行的同学起立向在场的老师说声老师们好!(学生按要求做动作)好,真懂礼貌。请坐。

2、明确确定方法:举例班长的位置,数一数,想一想,他在第几列第几行?

师:想必我们的班长也很出色,班长在哪呢?(班长起立)

师:那同学们,你们来数一数,想一想,你们班长的位置在第几列第几行?(生答)

师:同意吗?好,老师把它写下来,班长的位置我们就确定在第()列第()行。(板书:第( )列第( )行)

3、逐步抽象:(根据班级实际座位,将它们用代替画在平面图上)启发思考图上的列行位置及顺序,并找一找班长的位置所对应的那个圆圈,再找一找自己位置所对应的圆圈,同桌互动交流。

师:请看大屏幕。老师把你们在课室的座位用圆圈代替画在了平面图上。而讲台的位置在这儿……(课件演示,确定讲台在图上的位置)

讲台

师:同学们说说,图上的第一列在哪呢?(生答)那第一行呢?(生答,师演示课件。强调:数列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数,数行是按照从前往后的顺序数)

师:在这张平面图上,你还能够找到班长的位置,也就是第()列第()行所对应的那个圆圈吗?

师:好,拿出学习卡,先按照列、行的顺序把括号填完整。在找一找班长的位置第( ) 列第()行是那个圈,并涂上阴影。(学生活动)

师:完成的同学请举手示意一下。好谁愿意到台前来露一手,告诉同学们你是怎么找的。(生踊跃举手)找对的同学请举手。都不错!

师:那在图上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下面在学习卡上找一找,自己在第几列第几行?再涂一涂。(生操作)真快!好。完成的举手。这次谁到台前来告诉大家你的位置在哪?(生上台前说在第几列第几行,其他学生评价)很好,谢谢你!下面还有谁来说说呢?(生说自己所在的第几列第几行,师板书)

4、引入数对:教师记录学生的位置,设置情境:写的没有说的快的现实矛盾,引导学生寻求解决简明的确定位置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在描述位置的时候都用了一句长长的话,比如(指着板书):班长的位置在第()列第()行,老师这样写的速度明显跟不上同学们说的速度,是不是?你有没有简捷的表示法呢?同学们想一想,然后用你认为简捷的方法把班长的位置下来。

学生活动,师巡视,找出典型的几种书写方法,并展示给大家:

1、直接写几列几行(如:3行4列,此种写法较多)。

2、画图表示的(如: )

3、直接写数字(如:34或 3 . 4,有学生就反对,会误认为是整数34或小数3.4的)。

师:同学们看,这几位同学的写法怎么样?(生:简单),那我们来听听他们的解释(生说),很有想法,很有创意的孩子!

师:可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书写时,你用你的写法,他用他的写法,为了不引起误解,每次都要一一做解释,那交流起来就很不方便,是不是?

师:所以数学上用一种“统一的方法”表示位置,跟大家的方法很接近,也是用两个数来表示位置的,它就规定了先写列数,再写行数,那这里就应该先写,表示第 列,再写 ,表示第 行,然后还有一个要求,中间用逗号隔开 ,外面再加上一个小括号,说明他们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数对,这个数对读做( , )。来,大家跟这位新朋友打声招呼吧。(师一边引导学生说,一边板书)

【温馨提示:数对数对成双成对,数对是由两个数组成的,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列在前,行在后。】

师:现在请你用数对来表示自己的位置,然后两同桌互相说一说,并互相检查是否正确,如果你的同桌遇到困难了,请你帮助他。(师巡视指导)

5、反馈活动:游戏“找朋友”。教师示范用今天所学的确定位置的新本领来找朋友:

(要求:当想交的朋友是你时,你就马上起立,其他同学就大声的把这位同学的名字说出来,比比谁的反应快!)

① (1,2)(5,5) (1,2) (4,3) (3,4) (6,1)

数对中两个数的顺序是不能调换的

(1)一个数不能确定位置

② (3,1) (3,2) (3,3) (3,4) (3,5) (3,6) (3,7)

列数相同,行数依次增加1,对应的是一整列的同学

③ (1,5) (2,5) (3,5) (4,5) (5,5) (6,5) (7,5)(8,5)

行数相同,列数依次增加1,对应的是一整行的同学

【设计意图:本课新知部分教学并没有采用一贯的例题+练习的形式,而是将再普通不过的学生秧田式的座位作为展开教学活动的有效资源来利用,并从中贯穿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听口令作动作”,“确定班长和自己的位置”,“找朋友”,等,这些活动紧贴学生生活,充分调动了全员参与、全情参与的积极性,在轻松愉悦的互动交流氛围中既使新知得以巩固,又令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似“润物细无声”般得以发展。】

三、分层推进,扎实展开练习

(一)帮助迷路的喜羊羊找到回家的路

(出示课件:羊村附近的地图)

学生活动:小组内讨论各地点的位置用数对怎么表示?

(课件播放音乐,音乐一停,让学生到投影仪前展示所在组的作品,最后找到最优的路线,帮助喜羊羊安全回家。)

(二)找位置看奥运会开幕式

活动要求:

(1)每人拿一张票后,先在座位上想一想你的新位置在哪?

(2)音乐响起,就带上你的学具,对号入座。如果有人坐错了你的新位置,请你帮助他。

(3)如果你实在找不到自己的新位置,请你到老师那寻求帮助。

活动过程中,故意设置:(?,4) (2,?) (?,?)这样的三个数对,使得分别拿到这三张票的学生出现困难找不到位置,之后让全体学生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设计意图:第一层次重在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让他们初步经历猜测—验证—思考—总结这一探究数学的全过程,学会数学化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二层次旨在通过学生们个性化的“动手、动身”,在更灵活地巩固新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余音绕梁,丰富练习意义

(学生观看完视频后)

师:真是叹为观止呀,如此大型的击缶表演,如果有人认错了自己的位置,那可是要出乱子的,是不是?由此课件,掌握确定位置的知识对我们的生活很有帮助!那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方面需要确定位置呢?(生回答,大量举例)

师:刚才同学们举了很多生活中需要用到确定位置的知识的例子,看来大家都是善于观察生活的孩子!嗯,老师也找来一个例子,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出示课件)

你知道吗?

在地球仪上有横线和竖线,连接两极点的竖线叫经线,垂直于经线的横线叫纬线。根据经线和纬线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正确位置,如:北京(北纬40o,东经116o)

五、课时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谁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

六: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

数对

班长的位置在:(, )

第第

() ()

列行

位置教学设计篇2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普通高中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用坐标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之后的内容,它是解析几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节的任务是:用坐标法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一是把几何关系代数化;二是通过方程的研究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它是前节内容的延伸与拓展,是圆的知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节课涉及到数形结合、方程思想两大数学思想,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训练良好思维习惯的好素材。

〖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两圆位置关系的几何特征和代数特征。

2.适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两圆的连心线长。

3.会用连心线长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会用研究方程组的方法判定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2.会用圆心距、半径等判定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进一步深化与巩固数形结合思想,领悟以数助形与以形助数相辅相成。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判断。

教学难点:用坐标法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在关系分类明确的基础上,结合已学习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不难总结出研究两者关系的方法:几何法、代数法。学习过程中力争使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总结、交流合作、自主探究。

〖教法学法〗

教法:分层递进、问题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二、教学环节

1.复习引入

[师生活动]

师: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

生: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根据直线的方程与圆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实数解的情况。

师:两圆有哪些位置关系?

生: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设计意图]

既加深学生对所学过知识的理解,又为学生用类比法学习新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2.探索应用

[师生活动]

师:出示例3:已知圆C1:x2+y2+2x+8y-8=0,圆C2:x2+y2-4x-4y-2=0,试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方法一: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两个方程所表示的圆,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强调,解析几何是一门数与形结合的学科。

生:尝试在同一坐标系下画出两个圆的图形,观察解决问题――两圆相交。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师生活动]

师:利用几何法,比较直观,联想到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代数判断方法,如何把这些直观的事实转化为数学语言,用代数的方法来解决几何问题?

生:观察图形,互相探讨、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图形的直观性,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方法二:看交点个数――方程组解的个数;

方法三:比较连心线长与两半径的和或两半径的差的绝对值的大小关系――两点间距离公式。

学生板演,师指正。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根据图形变化明确两圆的位置关系,类比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利用圆的方程去判断和解决两圆的位置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变式提高

[师生活动]

师:思考: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两圆及方程③,你发现了什么?

生:作图,研究发现③式:x+2y-1=0是相交弦所在的直线方程。

[探 索]

通过这条相交弦,我们能否求两个圆的交点?与两个圆相交的位置关系是否可以转化为一条直线与两个圆中的一个圆的关系的判定呢?――研究得出:可以。

变式练习1:在例3中,用两种方法求相交弦AB的长。

变式练习2:在例3中,求过交点A、B和点M(2,-2)的圆的方程。

[提 示]

方法1:先求两点A、B的坐标,用待定系数法求过三点A、B、M的圆;

方法2:类比过两直线交点的直线系方程,过两圆交点的圆系方程为:(x2+y2+2x+8y-8)+k(x2+y2-4x-4y-2=0),把点M的坐标(2,-2)代入,求得k的值,从而得到圆的方程。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化归思想和类比联想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能力。

4.归纳小结

[师生活动]

师生共同小结。

(1)判断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有代数法和几何法,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2)代数法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可以利用方程组是否有实数根判别式;也可以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两点间距离公式,判断两个圆的圆心距与两圆半径的关系来判别两个圆的位置。

(3)可以利用两个圆的相交弦来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三类关系:相离、相交、相切,把两圆的位置关系转化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

回顾本节课,归纳总结,加深理解,巩固学习成果。

位置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问题驱动;直线与圆;创新课堂

问题驱动策略是指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并借助他人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的建构和能力提高,高效率地掌握双基,最大限度地开发智力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策略.问题驱动策略要立足于师生发展的需要,其实施者可以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任何成员,即师生、生生之间可以通过问题来相互驱动,其中的问题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动态生成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内驱动力的增强,提高元认知能力,实现由“他驱动”向“自驱动”的转化.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现实生活与生产实际中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一方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在学生学习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后学习的又一种图形与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它是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巩固与深化;另一方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又是后面学习圆与圆的位置P系的基础,在其研究过程中涉及归纳、类比以及数形结合等诸多重要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对圆与圆位置关系的研究也具有很好的启发与类比作用;同时,本节课的学习还可以为高中解析几何中进一步运用解析法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提供直观基础,可以说本节内容的学习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在其他学科以及我们的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中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可见,学好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不仅对本学科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习其他学科以及今后从事生产劳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对本节课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不仅有助于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率,而且对后续内容的学习也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能根据公共点的个数及“数量关系”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会运用切线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通过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索方法探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从中感受类比及转化的思想方法.

3.在操作、类比、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逐步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感受直线与圆的相对运动过程中,逐步培养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目标解析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相关概念、这三种位置关系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等,因此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有掌握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内涵(定义)与外延――相交、相切、相离,并根据定义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学会根据直线和圆相切的定义画出已知圆的切线;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研究主要采取与上一节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进行类比的方法来进行,相交、相切、相离这三个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探索需要用到归纳思想方法,而这三种位置关系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探索发现又要从“形”与“数”两方面来进行,因此确定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为经历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研究过程,从“形”与“数”两方面来探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从中感受归纳、类比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本节课中涉及观察、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诸多学习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容易操作,而且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定为在经历操作、类比、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逐步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感受直线与圆的相对运动过程中,逐步培养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从“形”的方面来看,主要是看它与圆的交点个数,由于其比较直观,这对学生来说,并没有多大困难,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应将其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从“数”的方面来看,主要是看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大小关系,这一点并不像判断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那么直观,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和启发才能发现,因此,通过数量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我们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我们又是如何判断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我将向学生呈现下面的表格,并引导学生一起完成下面的表格.

【设计意图】复习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巩固上节课刚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先行路径.需要注意的是,在带领学生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点到圆心的距离和圆半径作比较,来判断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从而为用数量关系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做好铺垫.

在复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之后,引导学生欣赏下面的动画:

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它穿过海平面,越升越高,直到最后完全升到海平面以上.

在看完视频以后,教师立即提问学生:刚才看到的动画漂亮吗?你们能看出其中的数学问题吗?

位置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主干课程 会计专业 工作岗位

[作者简介]唐锋(1981-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广西 南宁 53002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西省教育厅新世纪教改工程立项项目“构建基于工作岗位的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JGB17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26-02

2000年教育部设立了“新世纪高等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高专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原则的研究”的专项课题。十余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依然沿用本科课程模式,没有突出高职教育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的效果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使得高职教育不能很好地与就业环境对接。文章通过对企业会计人才能力需求及岗位设置情况进行调研,力图从企业需求的角度探索高职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以缓解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提高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的满意度。

一、企业会计人才能力需求

为准确把握企业会计人才能力需求情况,课题组对广西65家企业进行调研,发放问卷65份,收回有效问卷65分。本次调研企业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1.企业需求的财会类人才类型。对企业相关领导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企业需求的财会类人才更青睐那些既懂理论知识又会实际操作的人才。被调研的65家企业中,有约70.77%的企业选择既懂理论知识又会实际操作的人才,约52.31%的企业选择应用型人才,44.62%的企业选择复合型人才,选择创新型人才的企业约27.69%。表明对财会类人才的需求,企业更加注重的是其实际操作能力,是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所追寻的目标。

2.企业在招聘财会类人才时,对能力、学历、证书、工作年限要求。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在招聘财会类人才时,最注重做账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及财务分析四项能力,其关注度分别为:87.69%、72.31%、70.77%、61.54%。同时对压力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计算机能力等也比较重视。而对财会人才的学历,企业的要求并不是特别高,企业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调研表明,67.69%的企业认为大专学历即可,32.31%的企业选择本科学历的会计专业毕业生。

目前,按照国家会计准则规定,只有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才能从事会计工作,86.15%的企业在用人时要求应聘者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部分企业要求有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资格证,甚至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访谈中一些企业领导表明,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强且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如果暂时没有从业资格证书,也会先使用并给予在工作中考取从业资格证书的机会。

会计工作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工作,许多应届毕业生在毕业找工作时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就是企业的招聘条件上非常清楚的一条是要求有工作经验。在调研中,38.45%的企业要求应聘者有一年的工作经验,24.62%的企业要求应聘者有两年的工作经验,值得庆幸的是,有约26.15%的企业对应聘者没有工作经验的要求,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居多。调研结果表明,企业非常注重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经验,而要想让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就需要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摒弃“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更多地设置实训操作课程。

二、企业财会类岗位设置

在调研的65家企业中,80%的企业独立设置财会部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约18.64%的企业在办公室或其他部门设置专职的财会岗位,另有部分企业聘请会计服务有限公司进行记账。

企业设置的财会岗位主要包括出纳、会计核算岗位、财务经理或会计主管、审计人员、证券及投资部门人员及其他,且一般企业均设置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及会计主管几个岗位。

会计核算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一些大型的企业,特别是业务较多的企业,其会计核算岗位往往划分的比较详细,见表2。

由表2可知,企业会计核算岗位主要包括财产物资核算会计、薪酬核算会计、成本会计、资金核算会计、往来核算会计、总账会计、财务报表会计、税务会计、收入、费用会计、银行会计及会计档案管理员。

三、重构高职会计专业新的主干课程体系

通过以上对企业财会类人才能力需求及财会岗位设置情况调研分析可知,目前高职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与企业会计岗位设置情况相去甚远,以出纳岗位为例,多数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并没有设置“出纳实务”课程,出纳内容的学习仅为“财务会计”课程中的一个章节,即“货币资金”,为纯理论课程。

通过对广西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在37所高职高专院校中,目前按照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主干课程并进行教学的仅有2所,其他院校依然按照“学科本位”设置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即“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这样的课程设置与企业财会岗位及核算岗位的设置基本不一致,没有突出具体核算岗位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掌握具体岗位的工作职责及工作任务,拖延了学生就业后对具体岗位熟悉的时间,导致学生不能立即上岗,影响学生就业。

1.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主干课程的基本思路。调研结果表明,多数企业设置的财会类岗位主要包括出纳、会计核算岗位、财务经理或会计主管、审计人员、证券及投资部门人员及其他岗位,根据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情况,统一将这些岗位归纳为四大类岗位,即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监督岗位及财务管理岗位。故高职院校会计应基于具体工作岗位,改变传统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把让学生掌握具体业务操作技能作为课程目标,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会计具体工作岗位职责与能力,缩短就业后熟悉工作岗位业务的时间,争取做到到岗即上岗。

2.构建新的高职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基于对企事业单位会计岗位及人才需求情况调研,并结合会计专业的工作任务及学生的就业去向,高职会计专业应按照财会类岗位重新构建专业主干课程,如出纳岗位可以开设出纳实务课程,会计核算岗位可以开设基础会计、财产物资实务、薪酬核算实务、涉税会计实务、往来核算实务、财务报表分析、总账会计实务、银行会计实务、资金核算实务、收入、费用会计实务等课程,会计监督岗位可以开设会计查账实务或审计实务,财务管理岗位可以开设企业理财基础、财务管理课程。

可见,基于企业需求设置的高职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突显了会计具体工作岗位,较之于“学科本位”的课程设置更为清晰,有利于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掌握,突出课程设置的模块化、技能化,更加符合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同时,调研结果显示,76.9%的企业支持按照工作岗位设置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原因主要包括新的课程体系更加符合单位会计岗位设置、课程按岗位细分、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上手、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岗位职责及业务等。

四、新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配套的教材建设。基于企业需求,按照工作岗位设置的高职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配套的教材建设,课程内容的编写应突出项目化、模块化、技能化的特点,根据各具体工作岗位具体项目来编写,在设计各项目时,应难易适中,突出层次性,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有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化、模块化、技能化课程教材的建设,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自己先掌握会计各具体岗位工作职责与业务,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出更合理的项目与任务,并指导学生动手完成各项任务,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从高校到高校的中青年教师更应该抓住去企业锻炼的机会,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3.多方位、多层次的考核方法。基于企业需求按照工作岗位设置的主干课程体系,强调的是学生对业务的操作能力,即实践动手能力,采用传统的考核方法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对业务的掌握程度,同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提出理论知识、岗位业务操作能力、综合模拟实训等多方位考核,以及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行业专业评价等多层次的考核方法,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院已按照该主干课程设置方案实施教学,并在教学中取得一定效果。由于精力、条件所限,在教材建设、教学设备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但与传统的课程设置相比较,基于企业需求、按照工作岗位设置的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在专业知识上没有减少,同时突出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就业各岗位的专科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赖凌.会计课程体系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J].南方论刊,2010(S1).

[2]李文兰.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8(7).

[3]李月月.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新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7).

位置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教学;任务设计;时效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8-0023-04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效果,不仅取决于任务设计的内容,而且取决于任务设置的时机,有时是任务设计的内容决定任务设置的时机,有时是任务设置的时机决定任务设计的内容。一般情况下,设置在课前或课首的任务大多是知识学习的预习或预热,设置在课中或课尾的任务大多是知识学习的高点或高潮,设置在课后的任务大多是知识学习的回望或展望。

一、任务设计的内容不同。任务设置的时机就可能不同

在O计任务时,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置不同时机的任务。一般来说,任务的设置大致有以下几个时段:

1.设置在课前的任务

设置在课前的任务一般是需要学生花费较长时间或者需要学生走出教室的任务。它可以是调查任务,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去收集含有百分数的生活素材,这一任务需要学生用一定时间并且走出教室才能完成;它也可以是预习任务,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充分预习。它一般指对教材的预先自学,如果从广义上看,也包括类似上述的调查活动。

课前设置的任务,许多情况下是利用上课之前的一段时间或者作为前一天的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完成。而有时候也可以成为长作业,用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来完成。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之前,在刚开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购买圆规,然后布置这样一个挑战性任务:“用圆规画一些复杂的美丽图案(如图1)。”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探究、尝试、交流最终会画之后,教师可以增加难度,出示更复杂的图案挑战学生。等到正式教学“圆的认识”,用圆规画圆已经不需要教了。并且学生对圆的认识如“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为什么圆规能够画出圆”等问题所涉及的知识已经深有体会、有感可发、有话可说。

由此可见,对一些技能性内容比较适合布置如此长时间、高难度的挑战性任务。课前设置的任务,有时候与知识的关系很明确。例如,上述“让学生去收集含有百分数的生活素材”这一调查任务,有时候与知识的关系也可以比较模糊,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之前,教师布置学生“学剪红双喜”的剪纸任务中,知识就隐含其中。

2.设置在课首的任务

设置在课首的任务一般是能够快速让学生产生注意进而产生主意的任务。它更多的以任务情境和任务活动的形式呈现。例如,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课首,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活动任务:学生走进教室时。老师给每人发了一张新的座位票,上面写着数对,这一新的位置表示方法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纷纷问是何意,老师笑而不答,学生只能自我探索,结果乱作一团,不知该坐哪里。怎么办?学生商量出了主意,先坐在原来的座位上,等老师解释,于是接下来的知识学习就成了学生的需要。

设置在课首的任务,大多设计足以产生悬念的任务内容,其功能相当于一台“发动机”,作为知识的引子驱动学生学习。除了从知识的设计任务活动,我们还可以从知识的内部设计任务情境,例如“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课,教材编排了一组“由易到难”的算式: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1111×11111=

如果我们要设计具有强劲驱动力的任务内容,对上述教材编排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由难到易”地先出示“11111111×11111111=____”。面对这一挑战性任务,学生第一反应是用计算器计算,谁知此题超出计算器的显示范围,无法获得正确的结果。怎么办?学生经过讨论有了主意,遵循从易到难的观察顺序,计算这种结构的算式,然后试着寻找规律来解决这一难题。由此可见,把“由易到难”改换成“由难到易”,是任务驱动式教学常用的策略。

3.设置在课中的任务

设置在课中的任务一般是需要一些前期知识教学完毕之后才能设计的任务。例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教学重点。但它首先得完成“了解生活中的三角形”“做三角形”“画三角形”等教学环节。如果从任务的角度设计,“做三角形”“画三角形”等前期环节的教学功能就不应该只是停留于通过做和画的活动来认识或巩固三角形的特征。教师可以趁机对“点子图上画三角形”这一操作活动借题发挥,引导学生明白“不在一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确定三角形”这一更深层次的道理。此时,学生由“不是任意的三个点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就很容易联系到三角形的边的问题――“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可以围成三角形?”,于是这一挑战性问题就可以作为任务驱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任务既可以设置在新授重点知识即将开幕之际,也可以设置在新授重点知识刚刚落幕之际。对重点知识内容教师都想多次强调,但简单的重复只会让学生厌倦。此时,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达到“重复”的目的,此中,有一种方式就是重新给学生布置任务。例如“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教师讲完算理和算法之后,如果还想强调一下,我们就可以换一种方式“重复”,给学生介绍“画线乘法”:比如21×13=?,数字“21”用横线表示,上边是两道,下边一道;数字“13”用竖线表示,左边是1,右边是3(如图2)。这个图画完后就开始数这些线的交点了,图形右下角的三根线相交一根线,交出三个交点,为3;图形左上角的两根线交一根线,两个交点,为2;图形右上为6个交点,为6;图形左下为1。把右上和左下交点数相加,6加1为7。最后由左向右数数字,得数为273。

然后教师趁机布置这样的探究任务:“这种方法与竖式计算之间有联系吗?”学生首先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还能画出来计算感到惊奇,经过与刚学过的竖式计算比较,发现其实它们原理相同,这一探究过程等于再一次地复习了刚学的知识。进而,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书上不用这种画线乘法呢?”又引发学生新一轮探究,发现遇到数字较大的乘法题时没有竖式计算来得方便。

通过上述课例,我们还可以明白两点:一是我们可以根据任务的需要改造教学的要求,使之更有利于任务内容的设计和任务时机的设置:二是依据任务驱动式学习活动中师生所起作用的程度不同。任务驱动可以分为定向的任务驱动学习和自由的任务驱动学习两种类型,上述“画线乘法”的任务探究属于前者,而上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任务探究就属于后者。任务的引入和任务内容的设计更多的是学生自己的主意。

4.设置在课尾的任务

设置在课尾的任务一般是为知识的巩固、拓展和运用所设计的任务。它可以让练习变得更加有意思,例如上述“用数对确定位置”课尾,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座位票所示数对找新座位,谁知有3位学生找不到座位,原来他们的座位票上的数对分别是(5,x)、(y,5)和(z,z),教室中剩下的座位有第3排第5个、第5排第4个和第5排第5个。于是,“帮他们找座位”又成了一个挑战性任务,在练习的最后再掀高潮,学生纷纷出主意。

它还可以让练习变得更加有意义,例如教材“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如图3):

为了使这道数学题目更具实际意义,我们不妨进行生活化设计,把它改变成“判断,谁家比较挤?”的任务(如图4):

有些学生不加思考地认为兵兵家比较挤,马上遭到其他学生的反对――要看人均居住面积,于是教师再出示居住人数,学生经过计算发现居住面积小不一定就挤。

5.设置在课后的任务

设置在课后的任务一般是课内活动的延续或课内知识的延伸。它可以是课内活动的补充,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当学生知道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教师在课后可以布置这样的探究任务:“只用一个三角形,能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吗?”补充这种推导方法之后,接下来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就可以布置学生任意选择探究材料(既可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也可以只用一个梯形)进行推导的开放性任务。

它也可以是课内知识的应用。例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当学生知道三边关系后,教师可以接着布置这样的调查任务:“在课首展示的‘生活中的三角形’中,空调支架、自行车支架、桌椅修理等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形状?”作为一个课题让学生课后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从三角形的确定性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任务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原理:又如学了“圆的认识”后,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创作任务:“用带有圆形的图案设计班徽。”这样的任务可以是完成时间比较长的任务,也可能需要其他非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支持,并需要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提出创新的想法。

它还可以是课内教材的发展。例如教学“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之后,教师在课后布置“算24”的思考任务:“在8、7、5、4四个数中间添上合适的运算符号和括号,使计算结果等于24。”学生列出了8+7+5+4=24、(8-7+5)×4=24、8×(7+5)÷4=24等算式,复习了学过的知识,还有学生列出了(8-(7-5))×4=24、8×((7+5)÷4)=24,甚至有学生已经写成了[8-(7-5)]×4=24、8×[(7+5)÷4]=24等算式。这一任务自然地连接到了下一节课“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学习,对“是不是这样加括号”这一问题的确定会促使学生进行预习。这一任务内容的设计,可谓一举两得,把课后复习与课前预习融为一体,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时间上、知识上呈现连续状态,体现了“上课不再只等上课,教室不再只在教室”的大学习观。

二、任务设置的时机不同,任务设计的内容就可能不同

在设计挑战性任务时,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接受任务的时机来设计相应内容的任务,以保证任务的挑战性。换一句话说,也就是设置在不同时机的任务,可能会设计不同的任务方式,并发挥不同的任务功能。

1.任务设置的时机不同,任务采用的方式可能不同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大多设置在两个时机,一是课首,二是课前。而有的任务设置的时机有多种选择,既可以在课首也可以在课前,此时,我们应该见机行事。

例如“年月日”一课,如果在课首设置任务,我们可以让学生设计一张明年的年历作为任务,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新年年历可查,此时学生只能发挥自己的力量、依靠同伴的帮助或参考教材的提示来完成任务。在制作新年年历中,会涉及“一年有几个月?”“每月有多少天?”等知识。此中,学生对“二月有多少天?”会有疑惑,而这正是知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在课前设置任务,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设计一张距离现在比较远的年份如2050年的年历作为任务,让学生找不到现成的年历抄写,这样才能确保任务的挑战性。当然,在制作2050年的年历时,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2050年1月1日是星期几。

又如“圆的认识”一课,如果在课前设置任务,我们可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尝试用圆规画圆,然后课中可以从“怎样用圆规画圆”人手引出圆的特征。也可以从“为何圆规能画圆”人手引出圆的特征;如果在课首设置任务,限于时间。我们可以让学生从“要确定一个长方形的大小最少需要两个数据(长与宽)”和“要确定一个正方形的大小只需要一个数据(边长)”迁移思考“要确定一个圆的大小最少需要几个数据”,以此作为一个挑战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圆的特征。前者更多地以操作活动设计驱动任务,后者则更多地以思考活动设计驱动任务。

2.任务设置的时机不同,任务发挥的功能可能不同

设置在课前的任务。其中问题的未知状态可能会很好地驱动学生进行预习,此时任务发挥的是引导功能。例如教学“认识垂直”。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这样一个探究任务:“小红家的自来水管怎样连接可以节省材料?”这一实际问题(如图5),此时学习就有了现实需要,有的学生会根据生活经验来尝试解决,有的学生则会通过预习教材来寻找答案。

等到正式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各种连线中(如图6)发现最短线段的特征,从而引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垂直”等知识。

如果课前不用任务驱动,而是直接布置学生预习,那么学生预习后,课上又该如何设计任务呢?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在课首设计能够反映学生预习水平的任务,此时任务发挥的是检测功能。例如学生预习“认识垂直”之后,教师可以在课首设计这样的判断任务:“你能找到垂线吗?”(如图7-11)

教师首先出示图7,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得到“垂线是指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一知识点,然后出示图8,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得到“垂线是指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也就是两条直线要相互垂直”这一知识点,最后依次出示图9到图11,让学生判断“有哪几组垂线?”。这一任务设计,妙在教师完成“垂”字书写中完成了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测和新知的巩固与发展练习。

位置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 学习态度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逐步教给学生一些转化的思考方法,使他们能用转化的观点去学习新知识、分析新问题。而把课本知识带入学生的思维里永远是一件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的话题,那么教学设计的进步则成为必然,所以,笔者将主要围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设计,浅谈一下笔者对小学数学优化教学设计的几点见解:

一 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

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缺少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学生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学生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学生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砸蛋游戏,把代表每个学生位置的“数对”输入电脑,同学们随机叫停,这位幸运的同学就到前边,在用“数对”说出想砸的金蛋或银蛋在方格纸上的正确位置后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后,电脑上会出现一句祝福的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二 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

1.分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对学习者起始能力进行诊断,对学习者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2.组织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理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选择教学方法

位置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重构;高职会计;课程体系;设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298-02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1.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安排状况。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大都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两部分。公共基础课一般开设了12门左右,专业课一般开设16门左右,开课学时各校不尽相同。调查显示,现行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尚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专业核心技术教育课程偏少。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安排中,一般有40%左右的课时安排的是公共基础课,60%安排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基本是1∶1;其中会计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少且课时少。另一方面,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中,主要偏重知识传授性课程,忽略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字表达、实务操作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课程。如案例分析、模拟实验、学年论文等。

2.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材的状况。(1)理论叙述仍过多。尽管许多教材删减了“原则”、“意义”、“作用”、“地位”等所谓的理论问题,但仍存在过多的理论。(2)教材的前后章节的编排不够合理。仍以《基础会计学》为例,大多是先介绍了会计凭证、账簿等理论之后,才介绍会计循环。其实在阐释了会计科目和账户及复式记账的情况下,直接介绍企业的会计循环(也就是实务)的内容,然后再介绍账户分类及凭证、账簿、会计核算形式、会计工作组织的话,则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3)教材内容没有考虑计算机技术对传统会计系统造成的巨大冲击。如,《成本会计学》中关于“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依然是“交互分配法”和“顺序分配法”。实际上由于计算机的迅速普及以及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广泛应用,这些方法已在会计实务中很少使用、并正在被逐渐淘汰。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原因分析

1.与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分不开。目前,中国高职教育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发展得还不够成熟。部分高职院校过分追求数量和规模而不注重学校整体效益的提高;求大求全而不注重求特求精;只注重从普通高校引进硕士生甚至博士生,而不注重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技能人才;只注重外延发展而不注重内涵建设等。这种“粗放式经营”使得课程设置依然没有摆脱学科教育的模式。

2.高职会计教育与本科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没有明显区分。中国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曾经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满足基层需要的应用型、实用型高级会计专门人才”。这与本科会计教育对于教育目标的定位没有明显的层次区分,都是“培养高级会计专门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

3.与高职院校会计教师的现状分不开。目前,高职会计教育师资队伍中,一部分青年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从来没有接触过会计实务。另一部分中老年教师由于近几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工作量又相对繁重,学校没有安排其到企事业单位顶岗锻炼。从总体上看,大部分教师缺乏对企事业单位具体会计实务的全面了解,缺乏按职业岗位或工作过程知识为主的课程体系转换能力。

三、改革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

1.重新定位高职会计教育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不应注重学术型、科研型人才的培养,而应当注重直接可上岗的技艺型、操作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因此,现阶段高职会计教育目标应为: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实践性、技能型”为特色,科学地设计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职业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成为既具有一定的财会基础理论知识和财会专门知识,又能重点掌握从事财会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并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中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个目标的含义如下:(1)强调的是“高等性”和“职业性”。既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2)强调的是“技能型”和“操作型”。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中间没有也不应该有一个所谓的过渡期或适应期。(3)强调必须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和会计专业知识的再学习能力。当由于社会经济变革而引起的《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等的变动时,有能力做出适时的调整。(4)强调的是“中高级技能型人才”。 “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提法是劳动部门鉴定技术工人技能水平时的通俗提法。就会计专业而言,这个层次大约相当于由人事部门所管理的会计人员评定技术职称时的“员”级和“助理”级之间的水平。

2.提高高职会计教师业务能力。当前特别要注重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从事会计实务实践的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1)采取外聘的方式,向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聘请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担任客座教授,让他们既到学校指导会计教学工作并进行教师培训。(2)采取下派的方式,对未经过实践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差的教师,下派到企事业单位顶岗或挂职锻炼,熟练掌握会计循环各个阶段的实务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3)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参加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因为这些考试的内容都侧重于考核会计实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利于教师通过考试提高实务水平。

3.改善高职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条件。(1)完善会计基本流程手工模拟实训室,不再使用假凭证和假数据,将整个会计处理流程所采用的纸质凭证、账册和报表等都要是真实的,并且整个会计处理流程所采用的会计数据是某企事业单位的真实数据。(2)完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和ERP沙盘模拟实训室,不再是几个学生一台电脑和只安装一种财务软件,而应保证一生一台,并且安装2~3种财务软件。(3)建设会计岗位情景仿真实训室,在实验室设置不同的企业、银行、会计机构、不同的会计岗位,设置不同的会计业务处理情境。将学生置身于这一情境下进行会计操作训练,受到真实会计环境的陶冶。(4)不断创建新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使学生了解课程中的知识在实务中的运用情况和对会计职业的社会责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四、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设想

1.突出职业特点,按“工学结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1)与会计岗位“证书”相关课程。一是为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设置的课程。如《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和《初级会计电算化》等。二是为取得会计初级职称资格证书而设置的课程,如《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等。(2)与会计岗位相关课程。由于各企业会计机构所设置的具体岗位不尽相同,很难设计出符合各企业会计岗位的课程,但可以根据各企业较统一的会计岗位来设置一些课程,如《出纳实务》、《存货会计实务》、《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投资与筹资会计实务》和《税法与税收会计》等。

2.突出行动导向特点,按“做中学”设置技能训练课程。(1)核心技能训练课程。如设置《手工账务处理技能训练》课程,通过仿真业务原始凭证按手工账务处理原则、程序进行账务处理。(2)辅助技能训练课程。设置一些会计专业应会的辅助技能训练课程。如《点钞与伪钞识别训练》、《会计数字与文字书写专业化训练》、《原始凭证认识、鉴别及审核训练》、《实用表格编制训练》等。上述训练课程可在实验中穿插安排进行,既能提高学生的技能又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3)拓展技能训练课程。设置一些初级会计人员拓展技能训练课程。如,《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训练》、《会计职业技能综合训练》、《财经应用文体写作训练》和《Excel办公软件应用训练》等。

3.突出高等教育特性,按“适度、够用”设置拓展提升课程。(1)《财务管理》。主要提升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资产管理和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情况的分析的职业行动能力。(2)《Excel与财务管理》主要提升处理及分析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各种数据,以及灵活运用Excel的各种功能进行财务数据分析和管理及辅助决策的职业行动能力。(3)《服务业会计》。主要了解金融、保险、旅游、餐饮以及超市等不同服务业的特点,掌握服务行业的会计制度及相关规范,提升其职业行动能力。(4)《管理会计》。主要了解全面预算、经营决策、标准成本法及责任会计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升其职业行动能力。(5)《审计》。主要了解审计的基本程序、审计一般技术方法和撰写审计报告的基本技能,提升其职业行动能力。(6)《企业管理》。主要了解企业经营决策与计划、生产过程组织、劳动定额与物资消耗定额、技术改造与新产品开发、质量管理、设备管理、技术经济分析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提升其职业行动能力。

参考文献:

[1]金兢.关于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J].新课程研究,2010,(1).

[2]张秀烨.经济环境、教育目标与会计教育改革[J].会计之友,2007,(8).

[3]陈丽,杨智慧.会计岗位技能操作教程[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4]江锋,阳杰.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三位一体”模式探索[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7).

[5]刘剑虹,等.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

位置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情况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79-01

目前众多的院校在会计类的专业都设置了会计电算化的课程,但是针对该课程的设置却出现了课程定位不清,课程内容不一,课程设计华而不实,课程保障不到位的现象,笔者将针对以上问题谈几点思考并且提出几点建议。

1 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面临的情况

1.1 课程定位不清

所谓的课程定位是指本课程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各高校会计类的专业有许多,比如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从目前各高校设置的课程来看,会计类的专业基本上均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

然而在设置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课程定位不清的问题。诸如:

(1)课程的设置仅仅是为了考证的需要,忽视了该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很多院校为了保障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通过率,从第二学期就开会计电算化这门课,课程结束时学生们就可以去参加资格考试。然而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即使学生通过了资格考试,却也不能熟练的掌握这门课程,更谈不上去灵活应用。究其原因在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仅需要会计专业知识,也需要计算机应用知识,让学生在没有熟练掌握以上知识的基础上去学,无异于拔苗助长。

(2)许多院校不能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去分析该门课程的设置,导致在培养目标上定位不清。会计类的专业有许多,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不一样的。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所在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所处的位置也是不一样的。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凝聚了几乎所有的会计专业知识。学生在校期间未必全部都能学到,所以这门课程的设置就得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去设置其深度和广度,从而忽略了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特色。

1.2 课程内容不一

会计电算化课程涵盖的内容有很多,在教学时选用的教学软件也有很多,这也就导致了这门课程没有一本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教学软件。教材上和软件上的差别也就直接导致了各个院校在这门课程内容上的不一。

教材上:纵观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所涵盖的内容是不一样的,甚至有的是天壤之别。举例,有的会计电算化教材涵盖了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有的没有;有的会计电算化教材涵盖了会计软件系统的设计,有的没有;笔者认为对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很有用的知识,却很少有教材能编制进去,比如成本管理模块等。

软件上: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用的会计软件越来越多,即使同类型的软件又有多个版本。正是由于这种软件选择的多样性,也使得本课程的内容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

1.3 课程设计华而不实

目前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制定了一些有关课程的设置标准。有这样的文件精神指导固然是好的,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再针对课程设计的时候却容易犯一些教条主义的错误,把这门课程的设计生搬硬套到另外一门课程,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也是如此。换个角度去看,有的课程设计方案看起来真的很不错,然而在实施起来却很难,得不到各方面的支持与认可。像这样的课程设计方案即使体现新的职业教育理念。但由于学校各个方面的情况,不能落实,像这样的课程设计只能是华而不实。

1.4 课程保障不到位

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训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训才能灵活的去掌握。然而一些院校鉴于实际情况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训。一是由于实训条件不能满足;二是师资薄弱;三是课时安排不合理。很多院校都面临着这方面的问题,也正是由于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的实训时间远远不够。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在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目前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发展必经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

2 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目前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在院校设置已经有若干年了,在发展中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问题。针对以上的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课程定位上,各高职院校不仅仅应该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着手去设计该门课程的广度和深度,还应该从该课程的内涵上去定位。目前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涉及到的三种主要的叫法: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以及会计信息系统,从狭义上看:会计电算化的含义更侧重于会计核算的知识,会计信息化更侧重于会计管理的知识,会计信息系统更侧重于会计软件系统设计的知识。从知识层次以及职业教育的理念出发,会计电算化应该放在中职教育,主要讲述账务处理的部分,会计信息化放在高职教育,主要讲述中职教育的内容以外还要讲述供应链管理系统、管理会计系统、财务分析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放在本科教育,除了要讲述高职教育的内容以外还要讲述会计软件系统的开发设计。

(2)在课程内容上,笔者认为对于高职院校会计类的学生而言,仅仅去掌握账务处理的部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掌握管理会计系统、供应链系统、财务分析系统。然而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选取有代表性的会计软件,选择合适的教材。但无论软件还是教材,仅仅是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内容上的一个载体,他需要会计电算化教师的根据实际的情况重新整合知识内容。在这一点上,各院校可以尽量地编写一本自己的校本教材。

(3)在课程设计上,应该更多的从务实的角度去分析,从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去分析。比如:有些院校会计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训时间,那在课程设计上就要想到用别的方法去弥补。好的课程设计应该是以目前的条件最大限度的教会学生。

(4)课程保障条件往往受制于客观因素,有的院校师资力量雄厚,实训器材完备,而有的院校则相反。课程保障条件的限制,也往往给这门课程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唯一的方法只能是,各院校尽量完善课程的实训条件。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发展至今,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这不仅仅需要我们教师、院校的努力,也需要一些主管部门进行支持,目前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发展更像是百花齐放的阶段,下一步则主要的是进行规范和统一。

参考文献

位置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郑州空港新区;小学;建筑设计;探讨

郑州空港新区第八安置区为了适应新城区的发展需要,新建了一批小学、初中高中院校。规划中的第八安置区小学位于基地西北方向,紧邻区级商业中心,东侧面向街面,西侧背靠河流。其位置与朝向使小学在享受城市资源的同时还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在一起,保证了城市沿街立面的丰富与完整性的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亲近自然的机会。

一、总体平面布置和功能要求

1、校园平面布局的设计思路

第八安置区小学设计是以空间节约和亲近自然为基础设计的,该工程项目将体育馆、图书馆、综合教室、普通教室、行政办公楼、食堂等功能建筑合并为一栋综合楼,该综合楼沿街面布置,不仅交通便利,还保持了城市沿街立面的丰富与完整性。田径场、室外足球场、室外篮球场以及室外排球场以及景观休息区等室外活动场所位于沿河一面(如图一),能够使学生在运动的同时避免街道的粉尘污染,并且使学生更好的和自然景观接触,以满足小学生亲近自然的需求。

2、辅助空间的设计

综合教学楼中,辅助空间主要有体育馆、图书馆、综合教师、行政办公单元以及食堂等,其中行政单元、体育馆、食堂与综合教室位于临街一面,普通教室位于西面临河一侧。普通教室作为学生班级所在的区域,保证其不受外界噪音影响十分重要,而体育馆、食堂与综合教室等作为学生休闲、娱乐以及活动的区域,其对噪音的耐受力较高,因此这种设计能够有效的隔绝临街一面的噪音,给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3、主要教学教室的设计

普通教室设计位于行政单元、体育馆、食堂与综合教室后面,面向户外活动区域,为向西朝向。这种设计能够避免临街的商业活动噪音影响到学生上课和学习,小学西面的教室面对的就是操场和河流,不但没有高层建筑遮挡,有利于采光,而且西向无主干道,因此空气质量也较好,有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

二、综合教学楼设计分析

1、朝向与建筑间距

综合教学楼建筑设计中,充分体现了节约空间的建筑理念(如图二)所示,东侧沿街面作为小学主入口,形成花园庭院,为家长接送孩子提供方便。北侧为次入口以及机动车入口,在次入口向上形成一个竖向中庭,作为建筑物南北联系的主要空间。竖向中庭连接着入口花园及二层的两个空中花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娱乐空间,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促进学生交流。西向面朝操场和河流,无其他建筑物遮挡,为了满足教室的通风和采光需求,将教室设计为山字型排列,在每个教室单元之间都有一定的间距。

2、防噪设计

(如图二)所示,综合教学楼中,体育馆、综合教室、图书馆以及普通教室分属于不同的方位,这种设计能够有效降低各功能区域噪音的相互影响。由于小学东面沿街,为了保证学生上课教室的安静,将普通教室设计到西面,商业区产生的噪音由于体育馆、行政单元、综合教师以及中庭等阻挡会有效降低,另外山字型的教室分布还能避免学生上课时噪音的互相干扰,从而给学生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休闲和娱乐环境。

3、防火措施

综合教学楼由东面中庭与北面以及西面都有出口,并由中庭和通廊相联系,这种设计能够为火灾发生时学生的疏散提供足够的通道和空间。另外由于建筑各功能单元都相对独立,比如说体育馆和食堂为一个独立单元、综合教室和行政为一个独立单元,普通教室分为三个独立单元,一旦发生火灾时能够对各独立单元的通道进行有效切断,并保证火势不会蔓延到整个综合教学楼,从而保证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安全。

三、体育活动设施设计

体育活动场地和各种教室一样是学校必备的组成部分, 根据室外体育运动场地按 《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置基本标准》,第 1.4 条,完全中学 36 个班以上设置田径场为 400m 环形跑道,篮球场为 3 个,排球场为 3 个,器械体操场区面积为 200m2。中心城区小学确无条件的,至少须按有关标准设置篮球场两个及 60 米直道田径场一个,同时,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第二章的第 2.2.3 条规定。室外运动场应为南北向布置, 场地地面应为弹性地面。按规范化学校要求每生人均运动场地面积必须达到 4.3m2 , 同时,运动场还需配备附属设施如:看台、升旗台及卫生间等。学校还应设置风雨操场,风雨操场室内活动场的设施、设备应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和条件设置。

四、人性化设计

1、空间多样性

空港新区第八安置区小学建筑设计空间多样性较好,其外部空间不仅能够满足学生融入商业区的生活需求,其西向河流还能满足学生亲近自然的人文需求。在交通设计上,不仅设计了东面街道上的中庭作为学生的主要上、下学通道,为了满足教师和家长的停车需求北侧还设置有车行通道。中庭及二层花园的设计,充分满足学生之间交流的随意性,使学生能够较方便的互相交流和学习。西面的室外操场紧靠河流,体现了校园环境和自然相容的人文气息,并体现了促使学生亲近自然的人文关怀。

2、场所的文化性

该建筑设计将图书馆设置在综合教学楼中间,充分体现了学校以知识为中心的思想,并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方便的图书阅读和资料查阅条件。该校园的建筑设计充满了时代感,和周边的商业区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其现代风格和商业区的融合彰显了学校教育新一代人才的教育理念,室外活动场所和自然景观相辉映定位了学校促进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商业区以及自然景观的融合,彰显了学校和社会的紧密联系和对精神环境的追求。

3、景观的生态型

该建筑设计十分重视对建筑和自然景观的融合,不仅西面室外运动环境和河流完美结合,还在东面的综合教学楼内设置了室内花园等景观,这种办法充分凸显了学校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结合原生的河流景观资源对综合教学楼的室内景观进行了系统性的深化,从而体现了以生态位优先的理念,使学校的形象环境和自然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构建环境育人的氛围。

4、细节的关怀性

为了满足学生家长接送孩子的需要,不仅在中庭孩子主要的上、下学设计了家长休息区,还在北面车辆较少的街道一面设计了机动车辆出入口。这种考虑不仅方便了家长接送孩子,而且由于将机动车与学生上、下学的通道分在不同方向,还保证了学生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位置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这种模式存在明显的不足,不适应就业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过分重视学科体系多年来,高职课程一直沿用大学课程体系,在知识编排上学科逻辑结构严密,系统完整,每门课程自成体系。这种课程对培养学科型人才是适用的,而对于培养满足某一财经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则不适用。

课程划分过细传统的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专业面设置过窄,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缺少横向联系,课程之间缺乏整合,导致一方面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出现空白,另一方面又交叉重复,内容繁杂。

强调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忽视市场对学生的要求传统的课程设置开设的选修课门数较少,仍局限于会计专业范围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跟不上时展的变化,很少考虑市场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的就业与创业。

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高职许多课程的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师﹢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很多学校缺乏系统软件辅助教学,教学方法也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习惯于记笔记,缺乏主动提出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能力,忽视了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就业市场对高职会计

专业课程设置的新要求

就业市场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对就业者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据调查,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以及涉及的领域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涉及的职业领域较广,涉及的岗位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就业市场的新要求主要有以下方面。

1.零距离上岗。用人单位希望学生毕业后就能上岗或经过短期培训即可上岗。因此,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与时代同步的专业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传授会计专业所需的新知识、新技术。

2.对新型人才的要求。随着全球一体化与国际市场的发展,企业越来越需要学校培养既有扎实的会计能力,又有丰富的相关知识的人才,能够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独当一面。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应注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设《国际贸易》、《跨国财务》、《专业英语》等课程。

3.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许多用人单位表示,很多刚毕业的学生与社会沟通的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是亟待解决的课题。会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与外界沟通,是否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找到工作,能否尽快适应工作,将来能否顺利晋升等诸多问题。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使学生的职业生涯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4.身心健康。合格的高职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健康的心态迎接社会竞争和挑战。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对于会计专业来说,诚信问题越来越成为衡量会计人员职业水准的标尺,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强人文教育课程的力度。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模式

课程设置要突破传统专业的限制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是就业市场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要引入“通才”观念。要针对“大专业”进行课程设置,加入部分财经类专业的相关课程,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例如,很多中小企业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会计知识,还需要掌握税务专业的相关知识。

课程设置要突破传统能力的限制会计专业能力对于从事会计工作很重要,但一些通用能力,如语言表达、人际交往、承受挫折以及自我发展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也是职业生涯中重要的基本能力。开发和培养高职生的通用能力,为他们打下从业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基础尤为重要。要求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增加通用型、复合型课程,为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课程设置要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广泛应用演示教学方式,利用网络教室、会计教学软件、多媒体进行讲解,广泛应用交互探讨的教学方式,运用行动导向法等教学方法。此外,学校还可以请企业的会计总监、财税干部、专业资深人士开设讲坛,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法规政策,追踪最新的会计前沿知识。

课程设置要突破传统课时分配方法的限制传统课程采用“先理论灌输,再集中实践”的方法,人为地割裂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因此,在课程安排上,理论课与实践课应相互穿插,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实验应贯穿于每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加以安排。传统课时安排,理论课70%,实践课30%的比例分配不符合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应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育与训练结合,边教边干,边干边学。

课程设置要突破传统教材的限制传统的教材专业理论性强、规范、抽象,缺少应用案例,特别是实践教学的教材内容缺乏实用性、针对性,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就业市场的需要以及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衔接,对传统教材可进行修改与重组。高职院校应根据当地经济产业的发展,鼓励教师编写实践材料,开发校本教材,克服“学而不用,用而不学”的弊端。转贴于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设置模式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已经从过去对数量的要求转变为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因此,应立足于岗位能力分析,针对不同行业发展的需要,建立以现代会计学基础原理为核心,面向不同行业类型及对象的灵活的、多种类的会计专业教育体系,构建针对社会职业岗位群的会计专业岗位模块群体,以满足市场的需要(具体如表2所示)。针对现有会计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应设置前后关联、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并行的专业模块课程群,如基本素质模块、基本能力模块、岗位基础模块、岗位核心能力模块及拓展模块等。在课程设置上,应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结合,在科目与时间上相吻合。

实践课程设置模式高职教育实践环节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由低到高的过程,包括专业课课内实验、专业课综合实训与实习。实践课程对于高职学生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设置好实践课程是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的关键。

1.专业课课内实验。课内实验是根据专业课程各个分散的知识点设计的实验,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并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的知识。课内实验教学一般根据各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分步进行,具有局部性的特点。如《基础会计》课程会计凭证知识的实验,可使学生掌握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填制方法以及原始凭证的审核等内容。课内试验由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可加深学生对会计基础理论的理解,弥补教材某些方面的局限性,为学生系统理解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专业课综合实训。专业课综合实训是对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的综合应用,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包括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税务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审计综合实训等。实训教学是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方式,一般在相关专业课程结束后进行,是阶段性的实践环节。如《财务会计》课程实验,在课程结束时,将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运用于工业、商业、房地产业等各主要行业的专业实务训练中,实验教材的内容可以选取当地某企业某一时期的实际的经济活动,不仅要包括该行业会计核算有代表性的内容,还要注重实际操作与会计理论之间的衔接,把握范围上的全面与数量上的适度。

3.实习。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后,可以安排其在实际经济工作中训练,目的是通过校内模拟与校外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教学是会计实验教学内容多方面的结合,包括会计核算实验与会计管理实验的结合,会计课程实验与相关课程的结合,会计实验内容与其他方面实验内容的结合,一般安排在三年级进行。教师要注重每一层次实践环节操作熟练性的训练,通过反复多次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处理各种会计业务的能力,毕业后参加工作能够做到上手快,适应期短,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秦桂莲.高职会计专业构建“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

[2]潘煜双.会计学专业实验课的“点线面”教学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

[3]吉文丽.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4]程淮中.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结构与范型[J].中国轻工教育,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