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与方向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04 03:53:41

位置与方向教案

位置与方向教案篇1

教学内容: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9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说出它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会根据一个点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这个点的相对位置。

2、 通过让学生想象出物体的方向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3、使学生通过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平面上的位置,初步感受坐标法的思想。

4、使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学习方向和距离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方向和距离的具体含义,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绘制简单平面示意图。

教学难点:描述任意角度的具体方向,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三角板、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1、看这是一张什么图?上面有什么?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有许多城市和省份大声读出这些城市的名称。

师:猜一猜河南河北怎样命名?

师:山东山西怎样命名?

我们祖国许多城市和省份的名字都与位置与方向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位置与方向。来和我一起写课题。

师:

你们学过哪些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上东下南、左西右东、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那东和北之间的方向还可以怎么说?

(东偏北、北偏东)

2、有了方向我们就可以在地图上找到一个城市的大概位置了,你能在这幅图上

说说北京的方向吗?

北京在沈阳的西南方向,你说,北京在西安的东北方向,

师:同样是北京为什么不同?(观测点不同)板书:观测点

②我们以北京

为观测点说说沈阳、西安、重庆、昆明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我听到了,西安、重庆、昆明在北京的西南方向,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方向同同)

师:西安和重庆方向相同,位置却不同,是哪里不同?它们距离观测点的角度不同。

ƒ

板书:(角度)

角度是更准确的方向。

师:重庆和昆明的方向角度都一样,他位置不同在哪里?距离不同。板书:(距离)

总结:说明决定物体位置的条件是:方向和距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方向和距离决定物体的精确位置。

二、新课

这有一个A市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东南方向),A市靠近大海,台风特别多,这会台风又来了,出示台风来临图

台风有那些危害你知道吗?

台风又要来了你最想知道什么?

台风在什么位置、台风什么时间到达、)

这也是A市小朋友想知道的,你能帮帮它们吗?

拿出导学案,根据导学案上的条件找找台风的具体位置。开始

(出示三种不同的导学案)

1、你有什么问题?(找不到台风的具体位置,只能找到一条射线,

有许多点,)

为什么?你的条件是什么?(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少了距离

2、你有什么问题?

(找不到台风的具体位置,只能找到一个圆)

你的条件是什么?(目前台风中心距离A市600千米的洋面上,少了方向角度)

看来只有方向,或者只有距离都不能找到台风的具体位置

师;看大屏幕,请同学们齐读题,把条件补充完整,根据你的理解在导学案上找出台风位置,注意学法指导、来你来读。

学法指导:自学;(认真阅读例题,找出题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来。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画图

。把不懂的地方用“?”标出来。5分钟)

对学;(对子互改上面各题。试着和对子解决“?”标记的地方。2分钟)

组学;(讨论交流时大声说出自己的见解。

师;看同学们认真的思考,热烈的讨论,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不小吧!谁愿意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不同生展示)

你们明白吗?谁还有什么问题?

1、以A市为观测点,在A市建立坐标,

2、①东偏南30°是以东为起始方向偏向南30°的角。西偏南30°怎么画?以西为起始方向南画一个30°的,我发现东偏南和西偏南都是以第一个方向为起始方向

②东偏南30°还可以这么说?对南偏东60°,南偏东60°以谁起始方向?

但是在生活中习惯选择小于45°的角来描述。

3、用1厘米线段表示100km要画6段就确定了台风的位置。

总结;想一想我们怎样找到台风的位置。(对子互相说一说)

①找观测点

②找方向度

③找距离师;

我们帮助A市的小朋友找到了台风的位置,可是几小时到达哪?

600÷20=3(小时)

4、今天我们学会了准确找到一个物体的位置与方向。那么确定物体位置的步骤是什么?

找观测点

找方向角度

找距离

三、练习

位置与方向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们邓州风景优美、历史悠久吸引着八方游客,看这是哪里?(雷锋纪念馆

花洲书院)你能作做一次小导游,向A

市小朋友介绍下它的具体位置吗?(用语言描述出来)

看邓州旅游图,以市政府为

中心介绍一下它们具体位置,别忘了先介绍我们学校。

1、春风学校位于市政府的西偏北40°,距离4千米的地方。

你能告诉我你是怎样想的吗?非常棒,他先找观测点,再找方向夹角,最后算一下距离。

找方向夹角时,注意什么?算距离时注意什么?

2、你们能用语言描述出花州书院

的方向吗?写在导学案上。

总结:谁能说一下怎样描述出物体位置。一、找观测点

二量方向夹角三、算距离。

3、A市的小朋友浏览完花州书院,又要返回市政府,他该怎么走?

对互相说一说,并讨论一下来回的路线有什么异同?

观测点变了,方向相反,角度相同,距离相同。

四、小结

我们学校的小朋友太棒了,帮助A市的小朋友解决了问题,在帮助别人的同时

我们也学到了知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谁和大家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观测点

方向(角度)

距离

《当堂检测》

一、我是公正的小法官,我能判。

只要知道方向或距离就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我是聪明的一休,我能填。

1、确定物体位置的必备条件是(

)、(

)。

2、雷锋纪念馆在市政府的

方向上,距离是

千米。

3、长春市在北京市的北偏东40°方向,距离970千米,那么北京市在长春市的(

)偏(

)(

位置与方向教案篇2

【关键词】 微课设计;翻转课堂;向量;立体几何

一、微课及其特点

(一)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创始人戴维彭罗斯认为,微课是一种知识挖掘的工具,可以作为知识脉冲,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可以取得与长时间授课相同的效果.胡铁生老师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的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从微课的定义上看,微课具有以下的特点①时间短;②目标明确;③内容易懂.从微课设计的原则上看,微课设计具有聚焦性、碎片化与模块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

(二)数学微课的设计

随着我国学生在国际测试和竞赛中的不俗表现,许多学者对我国的数学教育经验进行了研究,“看重双基,强调熟练,要求严谨”已被大家所公认,但也有学者提出了其中的问题和不足,比如重结果、轻过程、重解答、轻反思、重教学设计、轻学生思维诊断等等.如何保留我国数学教育经验的精髓,克服其中的不足成为许多数学教育工作者研究探究的任务.新课标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体.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课下看微课,完全做到个性化的学习,课堂上又可以通过合作交流,解决疑惑,在这个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结合微课设计的原则及我国数学教育教学的特点,国内许多学者归纳了数学微课设计的四个步骤:①确定核心概念②设计微课结构③录制微课视频④设计使用指导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高中微课设计与案例解析――以2015年宁波市优质课获奖作品“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为例

(一)“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微课设计分析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微课程是笔者参加2015年宁波市优质课评比的获奖作品.下面以该课程设计为例进行分析.

本案例选取人教版《数学》选修2-1的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微课中包含了4个小视频:

1.用空间向量表示空间中的点、直线、平面;2.用空间向量来表示空间中的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3.用空间向量来表示空间角与距离;4.用向量方法与坐标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1)确定“立体几何中向量方法”的核心概念

通过分析,立体几何的基本元素是点、直线、平面;主要研究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关系及它们之间的角度与距离问题.空间向量作为一个工具去研究这些问题,故“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的核心概念是:向量表示点、直线、平面的位置(位置向量、方向向量、法向量);向量表示点、直线、平面间的位置关系;向量表示空间角与空间距离;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2)“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的微课结构

(3)录制微课程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为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先利用空间向量表示空间点、直线、平面等元素,建立图形与向量的关系;进行向量运算;由向量运算结果回归几何结论.可以通过类比平面向量解决平面几何的一般方法及通过例题讨论本节主题;故本案例采用PPT、几何画板、e板会;通过睿易通平台软件进行视频录制.通过几何画板和e板会通过运动的观点来进行研究,可以使学生对上述主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4)设计微课自主学习单

本案例除了4个微视频外,支持资料还包括了系列课件,导学案、自测试卷等资料;引导学生使用资源,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微视频,然后进行测试,强化微课中学到的知识.

(二)案例一:用向量表示空间中的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1.设计思想

主要研究用向量表示空间中的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及用向量表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两个内容;通过提问链的方式,逐步探索本节课的主题;通过类比学习,由表示点的位置(位置向量)类比到表示直线的位置(方向向量)和平面的位置(法向量);由简到繁,逐步探索.

2.学情分析

通过《数学》必修2中的立体几何和《数学》选修2-1的空间向量及其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代数运算能力,同时学生还具备用平面向量解决平面点、线位置关系的能力以及类比能力.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有所缺乏,认知结构还不健全,对向量和几何之间的综合运用还有所畏惧.

3.学习目标

理解利用向量表示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并且能用向量来判定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平行与垂直);

4.教学过程

(1)利用向量表示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问题探究:

问题1:解决平面几何问题有几种方法?如何用空间向量来研究立体几何问题?

(答案:综合方法、坐标方法、向量方法);

问题2:立体几何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什么?

(答案:点、直线、平面)

【设计意图】

通过利用向量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策略,引入课题.抓住“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是利用平面向量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发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利用平面向量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

问题3:如何用向量确定点在空间中的位置?(答案:位置向量)

问题4:如何用向量来确定空间中的一条直线?(答案:方向向量)

问题5:如何用向量来确定平面的位置?(答案:两个方向向量或者法向量)

【设计意图】

用空间向量确定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即用空间向量形式可以表达空间中确定的点、直线、平面.这样就能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来讨论.使学生充分了解这是学习用空间向量确定点、直线、平面的位置的目的

小结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让学生经历通过向量运算刻画线面的位置关系,体会“向量是躯体,运算是灵魂”的意义.

例2 利用向量方法证明《数学2》中的“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设计意图】

通过面面平行判定定理的证明,建立向量法和综合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联系,突出了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法向量的作用.

(4)课题小结

①利用向量向量确定空间中的点、直线、平面的位置

②空间中的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向量形式

③体会了向量运算的作用

(5)总结反思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以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更好的兼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适应个性化教育,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而微课处在其中心地位,微课质量的高低是翻转课堂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金陵.“翻转课堂是什么”[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8.

[2] 教育部.课程标准(2011年版)[M] .

位置与方向教案篇3

关键词:档案学高等教育;中国;加拿大;比较研究;武汉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1引言

档案学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同时,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国档案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笔者选取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作为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的两个典型机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中加在档案学高等教育方面的异同与优劣,使我国档案高校明确自身优缺点,进行调整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前身可追溯到1934年湖北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的档案管理特种教席,为我国档案学教育之滥觞。目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在教学水平、科研实力、教育层次等方面,均走在全国档案学教育的前列,是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极佳典型。196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创办了图书馆学院;1981年,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开始招收档案专业硕士研究生,开了整个北美地区档案专业硕士教育的先河。1984年,图书馆学院正式更名为“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目前,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种类丰富的档案学研究生培养项目,包括档案学硕士、档案学硕士(原住民研究方向)、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哲学博士(档案学方向)等,且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进修教育,成为北美地区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典范。此外,2009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为iSchools联盟第31位成员,这是唯一一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机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也是该联盟的成员之一。因此,二者在档案专业成立的背景、现实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具可比性。

2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比较

2.1培养层次。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培养层次分为博士、硕士、本科教育三个层次。2003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建立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招收档案学博士后高级研究人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档案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完整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也可能由于教学内容较为集中,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范围相对狭窄。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的档案学人才培养层次起点较高,从培养硕士研究生开始,向上延伸至博士层次。学院招收所有正规大学任意学科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进入档案专业学习,但学生成绩在本科期间至少在“B+”以上,同时,还招收外籍学生,为国外培养档案人才。

通过比较,我们可发现,两个学院在培养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三个层次的培养模式,其中,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体,主要原因是我国各级档案机构数量众多,且社会整体档案意识不断增强,人才需求量大。而加拿大的档案学高等教育起点高,且可为国外培养专业人才,与加拿大总体教育水平高密不可分。

2.2培养目标。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在不同培养层次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在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研究、敦学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硕士阶段,则主要培养学生“能够高效地计划、实施和提升档案馆保存、组织和有效利用社会记录信息的能力”,注重对档案从业人员工作技能的培训;在博士培养阶段,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能够从理论和方法论角度丰富档案专业核心知识,通过研究创新贡献于信息学领域及其学科的发展”,意在提升档案学教育的发展水平。

通过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国虽然都认为档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加拿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而,直到博士层次才主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而我国则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设置了不同的培养层次来贯彻这一专业教育理念。

2.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反映档案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选取了两个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进行分析,课程设置详情见下表。

武汉大学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例如,设置了《电子政务原理与应用》、《数字档案馆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学院设置了4个研究方向,包括:档案学理论与应用;电子文件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现代化。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应修学分不少于28学分,学科通开课不少于8—10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至少2门),其余为选修学分。

自1981年设置档案学课程以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紧密结合本国档案工作发展的现状,不断调整课程的设置。学院要求学生应完成48学分的课程,其中,24分为核心课程,24分为选修课程,以及一些0学分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等,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中加两国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是获得硕士学位的必要条件,而加拿大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选择是否写毕业论文。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设置

通过两个学院硕士课程的比较,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学院课程设置,均具有浓厚的院系背景色彩,武汉大学设置了许多与政务信息相关的课程,而哥伦比亚大学则设置了图书馆学相关课程。

2.4师资队伍。根据相关统计结果,近年来,我国档案学专业教师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改善:从职称结构上来看,2000年至2008年,全国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档案学专业教师数量逐年增加,由52人增至84人,增长约61.5%;从学历结构上看,2000年至2008年,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档案学教师数量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26人增至2008年的129人,增长近4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经调研,目前,档案系共有教师10名,拥有“正高”、“副高”职称的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的8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除了拥有12名档案专职教师外,还拥有26位兼职教师,共29人拥有蹲士学位,占师资队伍的76%以上。兼职教师来自当地一些信息机构或大学图书馆、城市档案馆,拥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师资队伍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

色——教师的国籍构成多样化,分别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多国文化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沟通与交流。

3启示

我国档案学教育具有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有利于系统地培养档案人才,这是我国的优势。同时,也存在问题与不足,应进行一定的改革。

3.1在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化的前提下,分类型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SAA”)在1982年和2004年,分别开展了对档案工作者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并根据得出的结果指导档案研究生教育和档案就业工作的开展,使美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取得r良好的教育效果,成为世界范围内档案学教育的典范。而我国与加拿大都没有档案工作机构为高校档案学教育进行类似的实际调研,并指导其制定培养目标,这是两国档案学教育的共同缺陷。

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分为本、硕、博三个层次,其中,本科教育是整个培养体系的基础,硕士、博士阶段均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主。在本科教育阶段,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对本科毕业后希望直接从事档案工作的学生,增加其专业技能性课程的比重,并为学生积极提供实习机会;而对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在本科教育的后期,就要注重他们研究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开设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课程。不可否认,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生大都处于导师助手的位置,在导师确定的研究课题下,负责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不具备“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显然,不符合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这也是制约档案学基础理论发展的瓶颈。

3.2课程设置在坚持特色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相关学科的内容。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档案学课程体系中,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了浓厚的“档案”特色,如,设置了《档案古文书学》、《档案文献管理与著录》等课程。由于其档案学专业是由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建立而成,因此,课程和培养项目的设置还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该校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项目中,要求学生完成档案、图书馆学两个学科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适应文档一体化、图书与档案管理一体化工作需要的能力,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

教育部档案学学科指导委员会提出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档案学高等教育要真正达到此目标,必须在保证学生学到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打通与其他相关学科的隔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也大都依托历史学或图书馆学建立起来,长期以来,为了保证学科发展的独立性,我们过多地关注削弱甚至消除与历史学、图书馆学有关课程,今后,我们应该适当增加这些相关课程的内容,达到“厚基础”的人才要求。此外,为了适应学科、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如英语、计算机能力。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是“十二五”期间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在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特别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时,要着重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位置与方向教案篇4

[关键词]竞争情报(CI) 人才培养 研究生学位教育 情报学

[分类号]G350 G643

1 引 言

竞争情报(compefitive Intelligence,简称CI)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与研究。它是借用多种信息源对竞争对手的综合信息进行动态且有目标性的搜集与萃取,是在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背景下进行的调研决策活动。

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对抗逐渐演变为对竞争情报的获取。全球500强企业中,90%的企业建立有竞争情报系统,几乎所有企业都设有专业部门负责竞争情报的研究。定标比超、反求工程等竞争情报方法越来越受到企业高层的重视,并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竞争情报的获取、研究与运用离不开一支素质优良的CI人才,其作用具体表现在:

搜集并研究竞争情报信息源。如跟踪技术变化、监测主要客户的动向、预期现有竞争对手的行动、发现新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等,需要获取大量竞争对手的信息,在占有大量信息源的基础上,对所获信息运用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如反求工程、SWOT、五力模型等)进行研究,获取较为明确的目标信息。

分析企业竞争环境,充当决策支持。如进行商业环境监测,了解影响公司业务的政策及法规的变化、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竞争方式决策、生产决策、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决策,开发新市场和技术开发决策等。

开发并维护竞争情报系统。竞争情报系统在全球500强企业中占据有重要的位置,我国近年来也开发了一些竞争情报系统,譬如百度开发的CIS系统等。竞争情报人员作为获取企业内外一线信息的专业人员,其公司的CIS系统由其来实现动态监测与管理。

由此看出,优秀竞争情报人才对企业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我国CI人才培养的现状、特点及问题

国内的竞争情报学位教育以信息管理类院系为主体,以培养研究生层次为主。竞争情报作为情报学专业下面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内容与情报学的相关领域密切相联。表1是我国设有情报学硕士点并开设竞争情报这一研究方向的高等教育机构。

结合表1分析可知,我国CI人才培养呈现出以下特点:

其一,CI人才培养机构相当匮乏。截至2007年5月18日,我国累计建有普通高等院校1909所,而培养CI人才的高校仅有21所(研究所除外),占全国普通高校的1.1%。这说明CI人才培养尚未引起高等院校的足够重视。竞争情报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从理论、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自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其标志是SCIP(Societyof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s)于1986年在美国华盛顿的成立,我国首篇公开发表有关竞争情报的学术论文见于1989年,随后于1994年成立了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从发展之初至今,竞争情报已有近20年的研究历史。与学术组织与研究的繁荣相比,CI人才的培养在规模上显得十分贫脊。

从研究机构的背景来看,培养CI人才的高等院校占21所,研究所占3所,两者之比为7:1。这说明高等院校是我国CI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从高等院校的性质来看,培养CI人才的单位基本上来自于“211工程”重点院校或地方(省属、直辖市)重点大学,一般普通高校仅有1所(青岛科技大学)。

其二,CI人才培养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由图1可知,华东地区是CI人才培养最富集的地区,计10所,紧随其后的是华北地区(7所)和华中地区(3所)。三者之和占CI人才培养的84%(见图1)。我国东北地区、华南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在a人才培养上则相当稀缺,其培养单位总量不足1/5。从具体城市的分布来看,排在前四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4所)、上海(4所)、天津(2所)和武汉(2所),其他地区均在1所(包括1所)以下。

由此观之,竞争情报发展较快的地区一般是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些地区一方面经济比较发达,显示了竞争情报作为生产力在企业中推广和利用的价值;另一方面,该地区文化底蕴较为深厚,高校云集,学科之间相互促进。可以预测,随着信息化步伐在“十一五”期间的持续推进,上述地区的竞争情报教育将会出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反观国内经济比较发达的华南地区,竞争情报教育发展状况明显趋缓,这表明该地区的企业单位尚未意识到竞争情报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该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对竞争情报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稍显落后,但更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发展竞争情报学科,以此来推动该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以重庆、成都为西部经济文化龙头的地区应优先发展起来,从而影响和带动其他欠发达地区竞争情报学科的发展。

其三,企业竞争情报研究是培养机构的研究热点。从研究方向的内容上分析,竞争情报不仅与行业部门相结合,譬如企业竞争情报、农业竞争情报、医药竞争情报等;还有与情报学相关研究领域的紧密结合。如面向企业管理的结合,商情分析与竞争情报、竞争情报与管理咨询等的结合,见表2。

上述培养单位中,面向企业竞争情报的研究或者以“竞争情报”为独立研究方向的单位共计12所,占到总量的1/2还多。这表明企业竞争情报方向的人才培养是培养机构的重点;其次是竞争情报与情报学相关领域的结合;面向特定行业的CI人才培养则相当稀缺,其研究方向分别是农业竞争情报与医药竞争情报。

近年来,企业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作为面向系统工程部门的“信息系统与竞争情报”培养方向(见表2)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目前仅有南开大学一所高校开设了此研究方向。因此,在此方面相对成熟的竞争情报机构可有意识地开展这一研究方向进行研究。

我国CI人才培养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1 CI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目前,我国企业对竞争情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高达10万人,而事实上情报学专业的研究生进入企业单位从事竞争情报这一工作岗位却微乎共微。CI人才的缺口主要由社会培训机构来完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等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不甚明确,培养的CI人才未能较好地满足企业对CI人才的需求。上述培养机构中,尽管有12家单位其研究方向定位为企业竞争情报,但是从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来衡量都无法适

应市场的需求。譬如,课程上培养机构仍按照情报学本身来设置,侧重信息的处理加工等理论层面,未能凸显竞争情报所面向的企业化应用特征。

2.2 CI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我国CI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是课堂授课,辅以相关竞争情报科研课题。调研发现,在教学方式上理论化倾向较为突出,缺少实地调查、案例教学等实践性较强的培养方式。竞争情报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面向企业主战场的学科,应充分与企业的需求及实践相结合,而不能仅停留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的层面上。

2.3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笔者调研发现,在正在开展竞争情报学位教育的机构中,其课程设置凸显CI人才特色定位的高校仅有两所――武汉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上述机构不仅设置了“竞争情报研究”课,还开设了与竞争情报密切相关的课程。其中,武汉大学开设了“国际经济信息研究”、“信息市场营销研究”、“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企业管理咨询”等选修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则开设了“竞争情报系统”,“等课程,而其他教育机构仅设置了“竞争情报研究”一门课程,其他课程则基本上是面向情报学本身的,如“信息分析与决策”,这与竞争情报与不同行业相结合的实际不相符合。很明显,若要与不同行业领域相结合,其课程设置理应有所侧重。

2.4 教学缺乏案例支撑

CI人才培养应重视案例教学。综观我国竞争情报的研究现状,将竞争情报应用于社会及企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却相当匮乏。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我国企业长期以来未广泛开展竞争情报活动,尚未形成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运用的意识,以致缺乏案例积累的先决条件。企业对竞争情报的关注与重视还是近五年内的事情;另一方面,一直以来,我国竞争情报培养机构对案例教学处于相对漠视的状态,从而淡化了竞争情报案例在社会以及企业中所造成的积极影响。

2.5 职业资格认证模糊不清

2004年,信息产业部批准设立了“国家信息分析师――CIA认证项目。这是我国推出的首个部级竞争情报职业资格认证。另外还有其它多种有关竞争情报的职业资格认证,可谓五花八门。与CIA相比较,这些认证大部分是由培训机构自身为社会企事业单位培训人员量身订做的,缺乏一定的权威性。各种杂乱的职业认证充斥于CI人才市场,严重干扰了人们对CI人才认证的认识,一套论证科学、统一管理的CI人才认证体系亟待建立。

3 关于我国CI人才培养发展方向的几点思考

3.1 拓宽CI人才培养渠道

综观对表1的分析及针对我国竞争情报培养机构十分匮乏、地区分布极端不平衡的状况,笔者认为,应加强竞争情报培养机构建设。我国竞争情报的人才缺口近10万,随着信息化的推进,这一数目将会继续扩大,而每年培养的学位教育CI人才仅有几十名。因此,努力拓宽CI人才的培养渠道是当务之急。笔者建议,可尝试在现有经济管理类院系所属的机构(尤其是综合办学条件较好的高校)先行试点,增设竞争情报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此外,可积极探索校内与社会培养机构CI人才的合作试点。

3.2 构建层次化的CI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我国竞争情报的人才培养基本上由信息管理类院系(一部分设在高校图书馆)来完成,在培养目标上基本上是“一刀切”,即按照情报学人才的培养来设置竞争情报学科。

然而,竞争情报本身又是一门实观性较强的学科,其面向的主要行业是企业单位;其次是图书情报机构,农业信息部门,医药信息部门等各种特定的公益性机构。从已设有竞争情报学科点的机构来看,其研究方向有面向企业的、农业的、医药的和图书情报的等(见表2)。

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建立层次化的CI人才培养体系,不同的方向其培养目标及侧重点应区别设置。以面向企业的CI人才培养为例,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一整套的体系构建应体现面向企业化的特点:课程设置上加强企业管理方面的课程;培养方式上力求在理论的基础上与企业紧密结合,加强案例教学等。

3.3 教学方式多样化

自2004年以来,竞争情报逐渐受到各企事业单位的关注,与此同时,信息产业部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CI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如设立“国家信息分析师”认证制度等。在此背景下,我国竞争情报教育机构仍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在实践性与应用性的教学方法上十分欠缺,其教学方式急需由单一的课堂讲授转向“理论传授――企业实践――理论升华”的立体化教学方式。具体操作层面,可采取以本校师资为主,社会机构合作办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社会机构在人才培养上侧重于运用实地调查、实践报告、案例教学等,其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强调应用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此外,还可尝试院系之间交叉教学的新模式,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师与学科资源。如信息管理类院系与经济管理类院系的交叉互动,加强对企业管理,竞争战略等方面的合作教学,经济管理类院系本身又具有案例教学的传统,在此方面存在广泛合作交流的基础,共同探索培养CI人才的新途径。

3.4 课程设置导向化

CI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课程。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上一般采取学分制,其课程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前两者是本专业所要求的基础内容,竞争情报作为一个研究方向,笔者认为,不同选修方向应采取不同的课程设置。

当前我国竞争情报研究方向下有多种面向不同行业的子方向,结合竞争情报教育培养目标多层次以及不同行业的实际,在课程设置上可依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选修课(见表3),体现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和课程设置的导向性,为CI人才提供知识库保证。

3.5 强化案例库的构建与应用

当前,案例库的构建与应用势在必行,可从三个层面展开:其一,利用竞争情报协会和培训机构的力量,组织人员对案例库进行构建;其二,竞争情报学位教育机构与企业(如海尔、百度等)合作,开展案例库建设;其三,企业自身加强案例库建设,总结竞争情报实战经验,建设跨行业、多背景的竞争情报案例。

构建案例库后出版竞争情报案例指南。在此基础上,企业可开发建立竞争情报案例系统,供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运用。与此同时,也丰富了CI案例在教育教学上的选择与应用,从而提高我国CI案例教学的水平。

不仅如此,在建设并运用本土化案例的同时,积极研究并出版国外竞争情报案例库。藉此开拓竞争情报案例教学的垒球化视野,培养并提升我国CI人才的区域化竞争能力与国际化适应能力。

位置与方向教案篇5

【关键词】油气储运工程 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 学时分配

进入21世纪,我国石油工业有了新的发展、油气管道建设进入了一个高峰期,给油气储运人才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不能满足油气储运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夯实基础、拓宽专业”的思想指导下和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基础上,从2001年起西南石油大学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4次修订和优化,首先是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然后多次对培养方案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优化和调整,以其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新形势下油气储运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1、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专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本科专业建设的纲领。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与健康人格培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充分发挥学科建设以及科学研究的优势与特色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

2、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

(1)坚持本科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前沿性相结合。

(2)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3)坚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

(4)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5)加强实践教学与创新精神培养。

(6)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

3、人才培养目标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培养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外语、计算机、力学和油气储运工程学等方面知识,获得油气储运专业人才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工程意识和科学素养,能在国家与省、市的发展规划、交通运输、城市燃气、石油石化和国防等行业与部门从事油气储运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4、课程设置主要的内容

课程设置是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包括课程结构体系及学分要求、各学期学分及周学时分配、通识教育基础课程设置、学科及基础课程设置、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专业任选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和双学位(双专业)课程设置。

二、我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在进行我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时,修订的主要内容是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和学时,即主要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课程进行增减,同时对已有课程的学时数进行调整。

下面就近4次我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情况进行简要介绍。

2001年,参照我校相关专业和兄弟院校的作法,我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较上一版(1999版)有了较大的改变,在专业内增设了专业方向:工程建设方向和营销方向。两个专业方向的通识教育基础课和学科及基础课均相同,区别在方向课,工程建设方向的课程主要有“储运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等,营销方向的课程主要有“城市配气”、“工程项目概预算”等。

2006年,通过对2001版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结果的分析,我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将专业方向更改为管道工程方向和配气工程方向,专业方向课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管道工程方向的课程主要包括“储运工程施工”、“管道运营与管理”、“储运工程节能方法”等,配气工程方向的课程主要有“城市配气”、“LNG技术”、“储运工程节能方法”等。

2012年,我专业对2006版级油气储运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把“储运工程施工”、“城市配气”、“LNG技术”三门课调整到了专业基础课中,专业方向仍为管道工程方向和配气工程方向,但配气工程方向突出LNG技术。管道工程方向的专业课程调整为“管道运行与管理”、“油气集输新技术”等,配气工程方向的专业课程调整为“低温与制冷”、“LNG安全技术”等。

2013年,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2012版基础上进行了再次修订,此次调整取消了专业方向,增加了专业任选课课程。

三、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1、公共课程学分与专业课程学分分配的矛盾

根据教育部和我校相关文件精神,我校公共课程(思政类课程、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分有所增加,而学生培养总学分(180分)没有增加,势必造成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和学时数的减少。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提出了调整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的思路,即对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进行梳理,减少各课程的重复内容,把多门课程均涉及的内容整合到一门课程中,节约的课时用于专业课程核心内容和前沿内容的讲解 [1]。

2、专业方向课程与学生就业的矛盾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进行了专业方向课的选择,结果在双选时出现了所学专业课和就业单位不对口的情况。为此,我们调整了方向课程的设置,把多门与学生今后工作直接相关的课程如“储运工程施工”、“城市配气”纳入了专业必修课,同时把部分理论深度较深的课程取消或调整为专业任选课。

3、现有课程与石油工业外向发展的矛盾

为了实现中国石油利用国外油气资源的“走出去”战略,需要更多懂得多种语言、管理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2],而现有的学分已经被限制,不能再增设新的课程。为此,我们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提出了两条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是调整现有的教学内容,在相关课程中增加相应内容;二是增加专业任选课程,以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注重专业课程内容与学科基础课程的衔接,在内容设计上强调综合性、整体性、启发性和超前性,注重实践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的培养。

四、结论

通过近4次我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修订,为了培养出更适应石油工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笔者认为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设置课程结构

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课程的比例不应过高,公共课程的设置应符合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2、合理安排教学进行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应使每个学期课程的学时数与学生当时的学习目的相一致,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的重心相一致[3]。

3、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

科学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并重才符合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理论的要求。在进行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时,除利用学校教学实验基地外,还应多建立社会实习基地,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合理配备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最终依靠的是任课教师,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考虑是否有教师去完成该门课程,若有课程而没有教师,人才培养方案也就成为了一纸空文。

【参考文献】

[1] 袁东华.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探究[J]. 高等理科教育,2010(5):101~103.

位置与方向教案篇6

【关键词】视频案例;教学;拍摄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8―0063―04

一 前言

课程改革最终必须发生在课堂上,教师是改进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而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它通过展示真实的课堂情境、拥有不同层次的案例问题和多元观点、嵌入相关的教学理论、构建丰富的案例资源库,为教师的拓展研究提供方便。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视频案例?这里所说的视频案例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它是一种能够整合现场观摩、录像带分析与案例研究的教师教育与校本研修工具,主要包括案例概述、背景介绍、案例片段、课后反思、案例评价、案例问题、相关资源等部分[1]。案例片段是视频案例的主体,是视频案例的主要拍摄内容。

2 拍摄对视频案例的重要性

视频案例来源课堂教学,最终服务于课堂教学,因此视频案例拍摄,不仅要遵循技术发展的规律,而且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做到以教育的视角反思拍摄技术的应用,以技术的手段解决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拍摄的重要性不在于技术本身,而是要从视频案例应用、拍摄课的目的入手,从如何反映教师的教学方法、教与学的过程考虑,要做到用教学指导技术应用,将教学、技术、艺术有机结合,实现技术的手段价值与目的价值的统一[2]。

二 视频案例的拍摄要素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育传播系统,教育者(教师)、教育信息(教学内容)、教育媒体(教学)、受教育者(学生)是其核心要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他们彼此不是孤立的,通过单向、双向、多维的互动,形成教师―学生、教师―内容、教师―媒体、学生―内容、学生―媒体、内容―媒体、学生―学生多重关系[3](如图1所示)。在教室这个环境中,教学要素就是通过这些教学关系,完成教学内容的传递,实现教学效果的。

由此可见,教学要素、教学关系、教学内容作为从课堂教学抽象出来的核心要素,必然是视频案例的重点拍摄内容。它们的存在改变了视频案例单纯依靠拍摄技术进行简单记录的低层应用,将教学、技术、艺术充分结合,构建了视频案例与现场课堂之间的桥梁,为视频案例拍摄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教学要素为基础、教学关系为主线、教学内容为目的多维立体化拍摄方案(如图2所示)。

一维是教学要素,即“点”拍摄阶段,将教师、学生、黑板、数字投影、实物教具这些教学要素,通过画面色度、亮度、清晰度的控制,将其完整记录下来,是视频案例的拍摄基础。二维是教学关系,即“线”拍摄阶段,将教学要素中各个“点”,按照教学关系将其连成“线”,依据轴线规律,通过多机位架设,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教学关系很好的展示,全面记录教学过程。三维是教学内容,即“面”拍摄阶段,通过画面构图、景别、镜头时间、镜头组接等技巧,对视频案例进行精细处理,完成教学内容的传递,实现教学与技术之间深层次整合。这三个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环环相扣,让视频案例记录课堂并超越课堂。

三 视频案例的拍摄策略

1 教学要素的拍摄策略

教学要素的拍摄策略根据教学对象性质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拍摄和转换两种方法。对于液晶投影、电子交互白板、视频展台等教学要素使用视频转换卡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对教师、学生、黑板、实物教具等教学要素使用摄像机拍摄,拍摄时要重点把握好色度、亮度、清晰度三要素的设置。摄像机的自动功能能够基本满足画面色度和清晰度的要求,而画面亮度由于受到教室环境的影响,需要手动光圈和自动光圈配合使用。

以电子白板课堂为例,教师经常需要与白板互动,白板的亮度与教师脸部亮度形成巨大反差,自动光圈将导致教师的脸部曝光不足,需要采用“手自结合”光圈控制方法。首先,使用自动光圈确定教师脸部的光圈值,方法是将镜头推至教师的脸部特写,将光圈播至自动,待稳定后,记住当前的光圈值;然后,将光圈设置为手动,按局部主体的亮度确定最佳曝光量,这样就不会因教师来到投影幕前导致教师出现曝光不准的现象了。

2 教学关系的拍摄策略

根据课堂教学模式的不同,教学关系主要划分为师生面对面和协作互动两种传播模式类型。师生面对面教育传播模式的优点是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传递教学内容,在与学生面对面的情况下,能够及时获得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果[4](如图3所示)。

拍摄中,要以教学活动为主线,把握好教师、学生、媒体三者之间关系,可采用双机位拍摄。将主机位放到教室的后面,用于拍摄教师活动;辅机位放到教室的前方,用于拍摄学生活动(如图5所示);数字投影的信号使用VGA连接线接入到切换台中。双机位并不是固定不动,可随时根据课堂需要沿箭头的方向进行移动,但要牢记两个机位要始终保持在教室的同一侧,切不可出现在教室的两侧,导致跳轴现象,同时两个机位要互相照应,避免出现穿帮镜头。

协作互动模式通常以小组活动形式出现,突出师生通过媒体互动,师生直接互动;生生通过媒体互动,生生直接互动(如图4所示)。拍摄时重点选择一个 “焦点”小组,采用三角组合机位法,使用三机位拍摄。主机位为顺面机位,在与轴线垂直的方向上,采用高机位、俯拍角度、全景,拍摄小组的具体活动;内反角机位位于小组的左前方,以平视角度,采用近景,拍摄对侧学生的具体活动;外反角机位位于小组的右前方,作为反打机位,抓拍小组活动的特写画面,特别是实验器具的具体使用过程(如图6所示)。

3 教学内容的拍摄策略

教学内容的传递是课堂教学的精髓,画面构图、镜头时间、镜头景别对教学内容的传播质量有重要影响。首先,在画面构图时,除了遵循基本的画面美学知识外,要将教学内容始终置于画面的重心位置,用教学指导构图。其次,处理镜头的节奏时间与教学需要时间的关系,当两者矛盾时,以教学需要时间为主。最后,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环境下景别的双重属性,处理好景别在叙事和有效展现教学内容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使用远景和全景交代课堂教学概况,使用中景展现具体的人物关系,使用近景和特写拍摄教学细节,强化重要内容,引起有效注意。这样做不仅符合人们的心理认知,给人一种逐渐深入、有效展开的感觉,而且避免了单一景别带来的沉闷。

四 视频案例的拍摄过程

视频案例的拍摄过程不同于课堂实录的拍摄,其时间长度可短于标准教学课时长,主要根据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片断拍摄,包括分镜头稿本、课前准备、现场拍摄、后期补拍等环节,现以初中二年级物理《水的沸腾》一课为例,叙述电子白板环境下视频案例的拍摄过程。

1 分镜头稿本编写

分镜头稿本是拍摄的基础,是解决拍摄重难点,确定拍摄过程、相关技术方案的过程,是在教学设计基础上编制的。本节课的分镜头稿本中,首先确定“导入新课”、“讨论实验”、“探究实验”、“实验交流”四个课堂片段,然后结合设备的具体情况,对课件内容使用转换的制作方法,采用双机位的拍摄方案。最后为每个片段设计景别、镜头、机位、构图、角度等具体技术细节。

2 课前准备

在课前与任课教师协商,解决拍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教师着装、手势、发型;摄像机的位置、话筒的安装、焦点组(学生)的位置、教师(学生)的行走路线;教师与摄像技术人员之间标志性手语含义等;主机位和辅机位的拍摄分工,课堂上的一些突发事件及教师和学生的一些非常规举止的解决方法,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

3 现场拍摄

(1)案例片段一:导入新课、引出实验

此环节时间为5分钟,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回顾以前的知识内容,教师使用课件展示一段“油锅里捞物”视频,通过讨论和提问,引出“水的沸腾与温度的关系”这个问题。拍摄时,主机位以中景跟拍教师,要注意处理好教师与板书、教具三者之间的构图重心;辅机位以全景为主拍摄学生听课的场面,然后穿插几个学生组(3-5个学生)的画面,重点抓拍听课认真学生(焦点)的特写;在镜头切换时注意控制镜头时间,确保教师、学生、课件三者间的对应关系。

(2)案例片段二:讨论实验设计、展示实验过程

此环节时间为10分钟,教师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讨论需要哪些器材,实验的注意事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用仿真实验室中的实验装置明确实验过程,补充完善实验步骤。拍摄时主机位以中全景采用跟镜头手法拍摄教师,辅机位采用机动方式,分别以远景拍摄全班同学讨论情况,全景记录小组讨论情况,近景特写拍摄认真讨论的学生。注意把握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当教师向学生提问时,主机位和辅机位同时拍摄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景。辅机位要注意捕捉回答问题的学生,多采用全景拍摄,可避免由于捕捉不及时导致拍摄失败。

(3)案例片段三:小组合作、探究实验

此环节时间为10分钟,学生从70℃开始记录,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水中气泡产生的位置、大小,并在坐标纸上描点,画出图像,分析图像形成的原因。拍摄时两个机位都以拍摄学生为主,围绕焦点组进行拍摄,主机位及时调整高度以中全景记录整个小组的操作过程,辅机位以特写为主拍摄学生实验的具体过程,同时要注意抓拍教师指导学生的场面,双机位要尽量在教师与小组学生的同一侧,避免出现跳轴现象。

(4)案例片段四:实验交流、展示结论

此环节时间为10分钟,学生代表到讲台前通过视频展台向全班同学汇报实验结果,并接受教师与学生的提问。双机位及时调整拍摄对象,主机位以拍摄学生代表为主,位置不变,副机位拍摄教师和其他学生,注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将主机位的光圈调至为手动,防止学生在电子白板前出现画面曝光不足的现象。

4 后期补拍

由于现场拍摄时间紧,及师生间一些不可预知问题的出现,需要进行补拍。主要内容如下:实验的具体器具、学生实验的全部过程(全景)、学生实验的具体数据(特写)、水的沸腾画面(特写)、学生实验记录图(特写)、教师访谈、学生访谈、背景介绍等案例片段。最后将“水的沸腾”虚拟实验课件使用录屏软件制作成视频,将课件的画面、声音收集起来,用于后期编辑。

五 结束语

视频案例拍摄受到教师、学生、设备、技术多方面条件的约束,需要教师、学生、拍摄人员共同合作,特别在多机位同步拍摄条件下,更需要努力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才会把遗憾降低到最低点。相信随着视频案例的广泛应用,视频案例的画面质量将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教学指导下的拍摄技术将使视频案例的教学应用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鲍建生,王洁,顾泠沅.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研究与制作[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1.

[2] 单美贤.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技术教育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位置与方向教案篇7

按职业发展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市场为依托,融入市场,服务市场,拓展市场,把当地产业结构和行业人才需求作为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体框架的依据,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目标。嘉职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调整时,遵循按照职业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设定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本位开发专业课程、架构课程体系,把双证书获取作为毕业要求,以产学结合作为课程开发基本途径,以全面发展为基础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

在确定专业培养方向即就业岗位(群)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分析就业岗位(群) 所需的职业能力,明确岗位的业务范围、工作任务和素质要求。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解,结合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一般职业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学习的系统性和知识生成的规律性,突破单门课程的学科知识体系,重构实践导向、内容序化的职业发展知识系统和职业技能实践系统,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学院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围绕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和发展能力设置通识素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形成学生职业发展知识体系,同时将认识实习、课程实训、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综合实践、社会实践贯穿于课程体系,形成由专业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技术岗位标准,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结合。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实现的载体,要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以岗位和工作任务要求为标准,根据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选取教学内容。学院通过对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系统化分析,在明确所面向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具体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国家、行业和企业的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按照岗位能力中的技能点设置课程,整合实践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与职业任务过程结合。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以典型零件、典型设计案例、生产工艺、管理方案等为教学载体和教学案例,构建教学项目。例如:《机械零部件设计》课程以企业实际项目设计为背景,科学设置实训项目,选择较常见的并具有典型性的内燃机、设计螺旋千斤顶、齿轮泵、带式输送机为教学载体,设置了5个项目。

教学方法与工作情景结合。如在网络营销课程改革中,以企业真实产品项目为载体,选取符合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案,运用任务驱动、竞赛创业激励、角色扮演、小组拓展与现场教学等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沟通合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结合淘宝平台与买买乐平台等,实现企业真实产品的网上销售与服务,让学生在学与做中训练各项能力。同时重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参与评价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

考核评价与职业资格鉴定结合。以职业能力高低为标准,构建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接轨,考核重点与职业资格鉴定考核相吻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以双证书获取为毕业的基本要求。在实践教学环节,让社会、企业参与考核评价,形成多方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校企共育技能人才,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依托职教集团,整合校企双方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共育技能人才是学院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科学发展的关键抓手。学院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三种有效教学模式,效果良好。

校企联姻,产教结合模式。电子商务专业依托职教集团管理分会,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开发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提出了“任务并行、行为并行、时间并行、身份并行”的“工学并行”产学全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学习与认知实践、学习与企业工作同步进行。第一学期末与企业结对,第二学期选择结对企业的产品开店、进行网页制作等,第三学期为结对企业建设网站并进行维护等,第四学期进行网店(网站)内容编辑、运营管理与网络营销推广,第五学期负责客户管理与企业信息化布置等。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并行,学生学习行为过程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并行,学生校内实践与企业顶岗实践的时间并行,学生身份与企业员工身份的并行。

“订单式”教育模式。依托职教集团管理分会与五芳斋集团联合办学,开设“五芳斋订单班”,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订单式”培养充分贯彻了“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增强了学校教学的针对性,减少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对落实企业用人标准、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化解毕业生供需矛盾、实现学生的优质就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位置与方向教案篇8

前我国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关于学科定位与学术创新

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科定位在我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学科发展定位存在缺陷。1998年教育部修订本科专业目录,在文学门新闻传播学类下设置四个本科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而教育部1997年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却只在文学门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设置两个二级学科新闻学和传播学。这样的学科定位是其他专业没有的,其他专业都是本科专业设置个数小于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个数。如文学门下的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设置“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对外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古典文献”五个,而研究生专业设置“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八个二级学科。编辑出版专业在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二级学科设置上的倒置,抑制了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发展和学术发展。如此以来,我国培养的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只有本科生,而没有研究生。我国也就只有编辑出版专业本科生教育而没有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为了弥补设置缺陷,一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就在自己业已获得的不同学科专业(如图书馆学、传播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中自行设立与出版相关的研究方向,招收研究生进行培养。较早设置编辑出版学研究方向的学校有河南大学、武汉大学等。目前,被教育部认可和备案的出版学类研究生专业名称有两个:一是从属于管理学门类的“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一级学科中的“出版发行学”;二是从属于文学门类的“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中的“编辑出版学”。其中,前者授管理学博士或硕士学位,后者授文学博士或硕士学位。这一变通使得“编辑出版学”研究生教育得到“正名”。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培养出版学本科生的高校尚没有与出版相关的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所以这些高校也就不具备自主设立“出版学”研究生专业的资格。因此,目前绝大部分高校仍然是在不同的二级学科下以“借鸡下蛋”的方式培养出版专业方向的研究生。

就目前我国“编辑出版学”这一本科专业名称而言,也值得商榷。编辑、出版、图书发行三者研究成为一体,可以直接用“出版学”来概括之。就专业定位而言,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在“文学门类”下直接设立与“新闻传播学”平行的“出版学”一级学科,授予本专业文学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二是在“管理学门类”下直接设立与“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学”等平行的“出版学”一级学科,授予本专业管理学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三是将“出版学”定位为“新闻传播学”的二级学科,授予本专业文学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四是将“出版学”定位为“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的二级学科,授予本专业管理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五是在国家总体学科设置改革方案中的交叉学科门类中直接设置“出版学”学科,根据各培养单位培养目标,授予本专业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上述几种方案,前两种对出版学的成长最为有利,它给了出版学足够的发展空间,能够完全按照出版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确立培养目标、组织课程体系等,但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难度相对较大。第三种方案沿用了1998年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对“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定位,它保证了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在专业定位上的连贯性,是一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相对容易通过的方案。第四种方案,在2002年的研究生专业备案制度中曾得到教育部的认可,而且由于本方案是在管理学科范畴内组织出版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授予的是管理学博士或硕士学位,也得到了出版业界和学生的认可,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案。而第五种方案依赖于我国下一次学科专业设置的改革。根据有关会议讨论或考查被选方案,我国高等教育学科设置将有可能进行较大的变革。但具体改革方案出台还有待时日。

总体而论,我国关于出版学专业的学科设置不尽合理,没有系统化的从学士到硕士、博士的学历学位教育,未能为出版学的学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导致在我国出版业快速发展繁荣的情况下,出版学学术创新未能实现足够发展。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开设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学校有45所,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这些学校有的是专业高校、综合性大学,有的是理工科院校、师范院校或其他类型的院校。就编辑出版专业隶属的院系而言,有的学校设在新闻学系或传播学系,有的设在管理系,有的设在中文系、科学技术系,甚至有的设在艺术系和少数民族语言系。每一所院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科背景也都大不相同,而恰恰是这些多样化的特色,使编辑出版专业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编辑出版的实践需要与工作特点,编辑出版学培养是知晓各学科知识、具有广博知识素养的“杂家”,而不是某个知识领域的专家。关于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现在许多学校都是这样一种培养模式,即:学生大一入学先在其他院系如历史系、哲学系、中文系、英语系等学习,两年以后择优选拔有编辑出版专业志向的学生,再加强编辑出版专业知识的学习,毕业时拿两个学位。这样做,学生毕业时不仅可以避免缺乏其他专业背景知识的劣势,同时增加就业的能力。是否还有更好的培养模式,应该引起高校管理者与高等教育研究者重视。

关于教学计划的骨干课程设置原则

政治原则。编辑出版事业不仅有很强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而且有很重要的政治功能和管理功能。在设置本专业骨干课程时,要注重政治原则的贯彻,要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从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出发,落实人才战略的基本要求。

实践原则。编辑出版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设置骨干课程一定要贴近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编辑出版工作的实际,不能因师设课、因人设课,更不能过多开设空洞无物缺乏联系实际的课程。

分层次原则。在坚持专业导向、学科定位的前提下,分层次设置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骨干课程。大致可以分为:第一层次是公共基础课程、第二层次是专业基础课程、第三层次是专业方向课程。第一层次开设有政治、语言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等方面的公共课程,可以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同学习;第二层次开设出版学原理、编辑学概论、书刊发行学、选题策划学、编辑出版史、书刊编辑的理论与实务、现代出版技术、出版法规与职业道德、出版经营管理、版权与图书贸易等。第三个层次课程设置可以根据不同学校本专业的侧重点设置不同的课程,作为专业方向课程,如:以编辑为重点的,要加重文化知识、语言修辞和必要的古文等课程;以培养发行人员为重点的,要突出营销、市场调查、图书宣传和广告等课程;以培养经营管理为重点的,要注重成本核算、企业管理、人才管理等课程。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课程大致也依据以上原则来设置。当然,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外,各高校也十分注重实践环节、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学校会给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安排20周左右的专业实践:包括编辑业务和出版业务方面的初级实习与毕业实习等。比如,在学习市场营销等课程的时候,不仅要学习这门学科的基本原理,还要在课余时间做一些图书的市场调查,写出市场调查报告,并适时总结。有些同学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的时间到报社、期刊社和出版社实习,从采写、组稿、校对等基本工作做起,慢慢积累自己的编辑经验。甚至有的同学还参与出版社的选题策划活动,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得到河北省教育厅首批百名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人:刘邦凡)的资助]

参考文献:

1.省略/bbs/73490/messages/1496.html.

2.邵益文:《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需要总结和提高》,《出版科学》,2005(5)。

3.萧东发、杨琳:《出版产业变革呼唤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大学出版》,2005(3)。

4.方卿:《关于我国出版专业高等教育定位的思考》,《出版发行研究》,2006(4)。

5.仝冠军:《论编辑出版专业高层次教育的必要性》,《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位置与方向教案篇9

一、湖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模式

湖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培养具有系统而扎实的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相应的旅游产业实践技能,能在旅行社、酒店、景区、旅游行政部门及相关旅游企业从事服务、经营管理、营销策划,并能在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一体化”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有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集中实践环节课程。其中,在通识教育类课程中,开设了师范专业通识必修课,包括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教师职业素养与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教师语言方面的课程;专业课中除了设置专业核心课外,还设置了专业选修课并分了3个模块。模块1是旅游服务与管理,模块2是酒店服务与管理,模块3是旅游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还增加了课外特长学分,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试,获得职业技能证书。

二、建议与对策

(一)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应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准确进行应用转型定位

定位是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和基础问题。通过四年的实践,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有优点,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这与人才培养的定位有关。在广泛调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其所需的旅游人才类型,研究各地方院校旅游专业应用转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点,分析本专业的办学历史,总结办学经验与教训,并对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师状况进行摸底的基础上,本人认为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定位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标尺、以专业结构优化为重心、以切实服务区域发展为追求的转型发展模式,实现由专才型向应用型人才转变,走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人才培养的道路。

(二)构建“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模块

根据湖北及黄石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旅游人才“应用型”特征要求,结合旅游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情况,在湖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先行先试,提出创新构建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模块的实施路径,即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并重,“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板块”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突出的教学体系,校企紧密结合的培养途径,“双师素质”的师资建设,地方性特色突出的教材建设及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质量管理于一体的培养体系,促进学生由被动灌输向主动思考培养方式的转变。

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解答了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培养出怎样的人的问题,能不能就业?特别是高质量就业。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并重,“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板块”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突出的教学体系,校企紧密结合的培养途径,“双师型”的师资建设,地方性特色突出的教材建设及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质量管理于一体的培养体系,促进学生由被动灌输向主动思考培养方式的转变。解答的是怎样培养的问题。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并重,要求教学时教师不再是满堂灌,而是需要指导学生怎么去做,怎样做才能做得好。这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会讲,还要会做。“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板块”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突出的教学体系。是以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为主体,其他相关专业为补充。比如语言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地理学、地质学、美术学等,特别是与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相关的专业,要增加相关课程设置。

(三)转换培养体制,支撑地方院校旅游专业应用转型

位置与方向教案篇10

(一)引子问题

设O-xpypzp和O-xqyqzq是两个原点重合、坐标轴方向不重合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分别以P和Q表示。确定两个坐标系的空间关系可以通过确定坐标系Q在坐标系P中的位置来实现,这相当于取坐标系P为参考坐标系。那么如何确定坐标系Q在坐标系P中的位置呢?

(二)解答

两个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空间关系用一个转角就可以刻画。能否用转角来刻画两个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空间关系呢?确定坐标系Q在坐标系P中的位置,只需依次确定坐标系Q的两个坐标轴的位置,以依次确定Oxq轴和Oyq轴的位置为例。首先确定Oxq轴。在图1中,ON是Oxq轴与OxP轴所在平面OxqxP与平面OypzP的交线,同时是Oxq轴在平面OypzP内的投影。ON到OzP轴的转角记为β,OxP轴到Oxq轴的转角记为α。两个转角可以唯一确定Oxq轴在坐标系P中的位置。对于转角,规定逆时针转动为正,转角取值范围限制为(-180°,180°)。Oxq轴的位置确定后,由于Oyq轴被限定在Oxq轴的垂面内,所以只需要一个角度来确定Oyq轴在垂面内的位置便可以确定Oyq的空间位置。Oxq轴和Oyq轴的位置确定后,Ozq轴的位置由右手法则确定。可见,可以利用三个转角确定一个坐标系相对于另外一个坐标系的空间关系。

(三)点评

利用两个转角刻画Oxq轴在坐标系P中的位置,这种方式也提供了通过两次转动使得OxP轴与Oxq轴重合的方案。(1)首先,坐标系P绕OxP轴转动角度90°-β,使得OyP轴与ON重合,得到的中间坐标系记作Ox′Py′Pz′P;(2)接下来,中间坐标系Ox′Py′Pz′P绕OzP轴转动角度α,便可以使得Ox′P轴与Oxq轴重合,得到的中间坐标系记作Ox″Py″Pz″P。当坐标系P经过两次转动使得OxP轴与Oxq轴重合后,中间坐标系Ox″Py″Pz″P的Oy″P轴与Oyq轴同位于Oxq轴的垂面内,Oyq的空间位置可以用Oy″P轴到Oyq轴的转角γ来刻画。同时,只需将中间坐标系Ox″Py″Pz″P再绕重合的坐标轴Oxq轴转动角度γ,便可以使得坐标系P与坐标系Q重合。可见,三个转角<90°-β,α,γ>及转动顺序(1、3、1)(这里1、2、3分别表示坐标系的x轴、y轴、z轴)可以完整刻画两个坐标系的空间关系。这里的转角就称作欧拉角。至此,我们顺理成章的引入了欧拉角的概念。

二、欧拉角的分析

(一)欧拉角的组数

显然,用欧拉角确定两个原点重合坐标系的空间关系有多种选择。一方面,通过两次转动重合的坐标轴可以在第一轴、第二轴和第三轴之间任意选择;另一方面,通过两次转动使一组坐标轴重合也有多种实现方式。下面以Oxq轴与Oxp轴重合为例,分析所有实现方式。(1)利用Oxq轴与Oxp轴所在平面Oxqxp(见图1)。在对引子问题解答的点评中,给出了按照1、3顺序转动的方案<90°-β,α>。也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案使得Oxp轴与Oxq轴重合。首先坐标系P绕Oxp轴转动,使得Ozp轴与ON重合,然后绕中间坐标系的Oy′P转动使Ox′P轴与Oxq轴重合。两次转动的角度分别为-β和-α,转动顺序为1、2。(2)利用Oxq轴与Oyp轴所在平面Oxqxp(见图2a)。只有一种方案:先绕2轴转动使得Oxp轴与ON(Oxq轴在平面Oxpzp的投影)重合,然后绕3轴转动到达Oxq轴的位置。两次转动的角度分别为覫-90°和90°-φ,转动顺序为2、3。(3)利用Oxq轴与Ozp轴所在平面Oxqzp(见图2b)。只有一种方案:先绕3轴转动使得Oxp轴与ON(Oxq轴在平面Oxpyp的投影)重合,然后绕2轴转动到达Oxq轴的位置。两次转动的角度分别为90°-λ和η-90°,转动顺序为3、2。可见,通过两次转动使一组坐标轴重合有四种转法,相应的首先使该组坐标轴重合,然后再使两个坐标系重合的转法也就有四种,对应四组欧拉角。转动使两个坐标系重合时首先重合的轴有三种选择,因此使两个坐标系重合的转法有12种,对应12组欧拉角。

(二)特殊情况

本文所考虑的两个坐标系的坐标轴方向不重合。当两个坐标系的1轴共坐标系P的坐标平面,即Oxq轴位于平面Oxpyp或者平面Oxpzp内时,上述四种转动方案退化为两种。以Oxq轴位于平面Oxpyp内为例,设Oxp轴到Oxq轴的转角为θ,一种方案为按照1、2顺序转动<-90°,-θ>,另一种方案为绕3轴转动θ。此时,如果两个坐标系的2轴和3轴均不共坐标系P的坐标平面,那么使两个坐标系重合的欧拉角有10组,其中一组仅有两个欧拉角。如果两个坐标系的另外一组坐标轴也共坐标平面,例如Oxq轴位于平面Oxpyp内,同时Oyq轴位于平面Oypzp内时,使两个坐标系重合的欧拉角有8组,其中两组仅有两个欧拉角。

(三)确定坐标系转换的欧拉角

在可以实现两个坐标系转换的多组欧拉角中,有些欧拉角可以由已知条件直接获得。清楚欧拉角的来源,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确定合适的欧拉角及转动顺序。考虑下面的例子。设地球为一圆球,地心坐标系的原点在地心OE,OEXE轴在赤道平面内指向发射时刻的起始子午线并随地球一起转动,OEZE轴垂直于赤道平面指向北极。发射坐标系的原点与发射点o固连,发射点的经度为λ0、地心纬度为覫0;ox轴在发射点水平面内,与o点正北方向的夹角为α0;oy轴垂直于发射点水平面指向上方。从欧拉角的引入过程不难体会到,确定欧拉角关键是要找到两个坐标系的某两个轴所在的平面,并且能够确定这个平面在参考坐标系中的位置及平面内两个坐标轴的相对位置。在图3中,发射点o所在子午面正是这样一个平面,它是oy轴和OEZE轴所在平面,其位置可以用发射点的经度λ0来刻画,子午面内oy轴的位置可以用发射点的地心纬度覫0描述。由此可以确定使地心坐标系与发射坐标系各对应轴平行的三个欧拉角,λ0-90°、覫0、-(-90°+α0),转动顺序为3、1、2。说明:这部分属于后续教学内容,不属于本次课内容。这里是为了表明学生自己“发明”欧拉角后,在确定坐标系转换的欧拉角时可以更加得心应手,因此老师在后续课堂教学中可以少用课时。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