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9:31:55

实验教学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范文篇1

一、加强数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力就会优先集中,认识就会敏捷而深入,情绪就会愉快而高涨,思维就会活跃而有创造性,行为就会持久而永恒。数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参与操作的探索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小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得到满足,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如我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我设想在道北开一家“学生书店”,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设计书店,调查学生喜欢课外书的情况。在情境中让学生展开实验操作,现场写下自己喜欢的书籍的名称,小组合作统计出喜欢各类书的人数,并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比较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画“正”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进行比较,从而清晰地知道其各自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的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再如,我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的含义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文具盒的盖面,数学课本的封面,课桌的桌面。然后比较文具盒的面与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数学课本封面与课桌桌面的大小。再动口说一说面积的含义。在教学“面积单位”时,让学生动手摸,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充分动手的同时,学会比较和测量面积。这样,通过数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所学的知识,而且促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启迪、挖掘和发挥。

二、加强数学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全员参与。

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而使所有的少年儿童的智能得到充分发展,是每个家庭的期盼,老师的希望,社会的需要。数学实验教学则能够提供使每个学生达到他们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在数学实验教学中,让每个学生玩自己手中的学具,看你有什么发现,提到玩,每个学生都感兴趣,无论他发现的结论是浅显,还是深刻,都是他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都已充分调动了他的参与性和探究性。再者,有的学生理论知识不足,但动手能力较强。在实验过程中,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得到鼓励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消除“数学难、学不好”的恐惧心理,萌发要学好数学的愿望,引发学习动机,使他们以学为乐,主动进取,提高学习效果。

三、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数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新颖性,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容易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下实现由喜欢数学到努力学数学,再到刻苦钻研数学的良性过渡。在每个层次的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形成不断进取、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实验准备阶段,指导学生自制教具、学具,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美感。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准备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底6厘米、高3厘米的平行四边形,从制作的情况看,有的学生是用废弃的硬纸被做的,有的是用做手工剩下的色卡纸做的等等。

选用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做的精致、美观,把学习的热情延伸到课外,又为实验教学提供了物质保证。课堂上又通过自己的动手剪、拼,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废物废料,变“废”为“宝”,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实验过程中良好的实验常规,教师的严谨态度,正确示范,巧妙点拨,质疑解难等,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使学生明确教具、学具不是玩具,懂得其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其次,对学具的准备要认真,运用要准确,收拾要及时,管理要妥善。培养学生自觉守纪,认真主动,勤于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良好习惯,真正实现“省时、高效、低负”的教学目标。

四、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尤其是分组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没有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人小组,每组商议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小组长分工,有的动手折,有的动笔记录折出的分数,然后共同探究商议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再全班交流,教师加以纠正和指导。最后形成规范的数学术语。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宏观调空,耐心指导,对学生的实验成果及时评比表扬。创设积极竞争的实验情境,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与合作,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协作精神,树立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人生态度,克服独生子女的高傲独尊和对家长的依赖性强的弱点。

五、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纪。******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实验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实验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实验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我在教学《认识正方形》时,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论文范文篇2

摘要:大学物理实验是所有理工科学生在大学阶段必修的一门课程之一,他的作用不光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笔者在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各高校物理实验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水平的建议,希望能在日后的教学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但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物理知识,同时能让他们在课后自主探索。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动手能力

从国家开始紧抓学生的素质教育以来,对于大学生教育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需要学校更新教学内容和机制,而且需要学校增加实验和动手课程,加强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更好更灵活的掌握相关知识。与其他课程相比,大学物理实验是一门兼备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程,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用到物理知识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大学物理实验也开启了理工科学生实践技能的大门。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能够更好的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观察能力以及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提高物理教学水平对于提高学生素质来说是事半功倍。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1.1珍惜课堂时间

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由老师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相关实验仪器以及后续的数据处理方式。通常文字写了一黑板,甚至还会再演示一遍实验过程。这样一来,学生的操作就变成了对教师操作的复制,不加思考进行操作,得出了千篇一律的实验数据,实验课程的目的就从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变成了单纯地完成实验任务。更有一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付了事,连机械的复制都没有做到,实验结束后对于刚刚使用的仪器、应用的原理都不能清晰准确地回答上来,还何谈提高能力?为了解决这一现状,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把握好授课的“黄金半小时”,通过自己生动形象的讲解,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凭借自己对课本和刚才授课内容的理解,进行实际操作。想要达到这一效果,首先教师应该在课前认真备课,以吸引学生兴趣为出发点,积极查阅资料,以便能够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也是非常必要的改变。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喧宾夺主,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失去了很多思考的机会。现在,教师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并且做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本身就是一门科学,科学有它有趣的一面,必然也有他枯燥的一面。当学生总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壁并且又无法顺利的解决问题时,就容易对这门学科丧失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先将物理有趣的一面展现给学生。任何的物理原理以及物理实验都存在着其特有的历史背景,相关的物理学家也有其特有的性格特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先通过这些小故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然后在引入知识点的时候就会更加容易,学生的接受程度也更好。

1.2步步设疑,让学生主动探索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将知识知识讲解的过于透彻,学生可以不用费很大的力气就能理解其中的难点。但是在新型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不要面面俱到,可以只对其中的重点部分进行讲解,比如实验原理、要求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避免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对仪器不了解而无法得出结论,甚至发生损坏仪器或者发生危险的现象。想要真正的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就要将课堂上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实际动手操作,发现其中的奥秘或者存在的问题。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在学生发现问题后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解决其中的问题,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1.3正面鼓励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学生解决了所遇到的问题后,教师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赞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样会使学生更加愿意探索新鲜事物,我们常说的创新能力也就不难培养。另外,在学生遇到失败时,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并且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达到自主探索的目的。

2改变传统的实验报告模式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而课后则是学生总结知识、消化理解知识的主要战场。因此,实验报告也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本次实验的实验原理、相关仪器、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以及心得体会加以整理和汇总,变成书面材料。同时,通过实验报告,老师也能够较好的了解学生对于实验内容的掌握情况,对于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也能够为学生的期末成绩进行打分和评价。但是,传统的实验报告只是简单的将实验名称、目的、仪器、原理以、实验结果以及误差分析机械的整理和罗列。过于格式化的实验报告带来了许多弊端。首先,每个学生都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不同个体,格式化的实习报告无法让学生体现出其各自的特点和个性,也无法暴露出学生对于实验理解上的短板,一定程度上的失去了实验报告本身的意义。因此,加入更多个性化的想法和元素,也能提高学生对于学科的喜爱和积极性。结束语想要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物理实验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授课的内容和授课方法,将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人翁作为根本原则,在改变课堂地位的同时,准确客观的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评价,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一个拓展创造性和思维的平台,将素质教育真正的落到实处。

作者:唐茂勇 徐建萍 迟建卫 高兆辉 汪彦军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李青山,杨庆祥,张士良等.高分子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高分子通报,2008(12):80-84.

[2]雅菁,刘志峰,辛颖等.材料类专业实验中心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施[J].实验室科学,2009(1):27-30.

[3]周新贵,白书欣.改进搞笑材料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建议[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28(6):234-235.

[4]陈语林,童键,刘卫国等.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4):34-35.

[5]邵明辉,黄继阳,陈小艺等.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反思[J].科技创新导报,2011(1):161.

第二篇

[摘要]时展以及社会更新,在该种环境背景之下国家强调各个高校需要将创新教育予以高度重视,而所谓创新教育就是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核心,当前高校之中实验教学则是提升学生创新力的重要保障。针对大学阶段物理课程而言一方面需要将理论知识教学予以优化,另一方面也需要将实验教学提升教学地位,因为物理实验往往是高校之中基础性实验,当前物理实验要想创新成果就需要将现代电子设计技术(简称“现代电设技术”)良好应用,本文基于此就大学阶段物理课程实验中应用“现代电设技术”重要意义进行着手分析,之后对物理课程创新实验具体应用“现代电设技术”予以研究。

[关键词]现代电子设计技术;大学;物理实验

当前国家教育部门积极地开展大学创新实验项目,在该种背景之下大学阶段物理课程中的相关创新实验拥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现今在物理课程创新实验中实际的引入“现代电设技术”还较为少见,针对物理电子方面的设计仍然是建立在传统型电子技术基础之上,这对于物理实验而言无疑是阻碍了其创新性的发展,而从“现代电设技术”本身来讲其能够为学生予以创新实践相应平台的提供,更加容纳了先进的多元化技术成果,将其良好应用在物理课程创新实验中将促使实验教学目标尽快实现,并为培养物理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初探大学阶段物理课程实验应用“现代电设技术”重要意义

在研究大学阶段物理课程实验应用“现代电设技术”重要意义之前,有必要了解什么是“现代电设技术”,其实所谓“现代电设技术”具备两方面含义,从内涵上讲“现代电设技术”不仅包含了数字逻辑以及模拟两方面电路,而且还包含了单片机应用以及微机原理和相应的硬件语言等;从外延上讲“现代电设技术”其具备较为广泛实际应用范围,可以依托于其具备的嵌入式先进系统以及PCB和相应的DSP等技术实现在军事领域以及商业领域、农业和工业领域的良好应用。而将“现代电设技术”应用于物理课程创新实验重要意义体现在,当前我国虽然是加大了创新实验项目的开发研究,国家也予以了较大的支持,但是针对物理课程实际创新实验来讲并没有真正的在技术上予以更新,也就是说相关的创新实验名为“创新实验”,其实还是在延续着以往电子技术的实际应用,可想而知其实验效果并不能尽人意。由此可见创新实验的根本在于应用实验技术的调整,而将先进的“现代电设技术”应用其中,优势颇多,一方面建立在“现代电设技术”基础上的创新实验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性分析理解理论知识,促使其理论知识在实验中进一步巩固加深,另一方面还能够提供学生较多的发明创造机会,其创新实验过程将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将发挥并提升自身动手能力。最终依托于“现代电设技术”促使物理课程创新实验改革以往教学,实现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二、探析大学阶段物理课程创新实验具体应用“现代电设技术”

大学阶段物理课程创新实验具体应用“现代电设技术”可以从设置实验项目以及丰富实验教学和相应的评价实验效果三方面开展,下面就关于该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设置实验项目

物理课程创新实验在实际应用“现代电设技术”过程中需要设置实验项目,具体来讲,高校之中对于人才的实际培养目标往往是建立在较强实践能力以及扎实理论基础和相应较好思想素质基础上,而进入到新时期之后高校就需要将培养目标在上述内容之上纳入创新精神,针对物理课程创新实验要想更好地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的物理人才,就需要充分的结合“现代电设技术”特点,对创新实验相关项目予以重新设置,如可以设置新型的单芯片解码器实际设计实验,还可以是设置新型的汉明码方面编码器相应设计实验等等,其中以汉明码方面编码器该种实验来讲,汉明码本质上属于通信之中有关数据的错误检查以及数据纠正编码过程,在操作该实验的时候就需要学生能够将“现代电设技术”良好应用,如可以将“现代电设技术”的代表EDA应用在单块芯片设计上促使其具备解码功能,而该种依托于“现代电设技术”的创新实验不仅将“现代电设技术”本身先进成果吸收了进来,还能够和当前物理课程良好结合,这对于优化实验项目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丰富实验教学

物理课程创新实验在实际应用“现代电设技术”过程中除了需要设置实验项目之外,还能够丰富实验教学。站在组织教学内容层面上讲,创新实验相较于其他课程验证实验有着较大的区别性,验证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结果已经明确,教师和学生进行重复证明的基础上,此过程中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而学生仅仅是跟着教师进行学习;相较于此创新实验提前对于实验结果并未知晓,属于新型的开放实验,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进行众多小组的良好划分,一般一个小组人数需要控制在三人到五人之间,之后各个小组就教师提出的实验项目予以设计总体结构,以及划分功能模块和相应的调试模块等,可以说整个过程教师仅仅是予以了实验项目的提出,后续过程并不需要教师演示,学生自主性的、积极性的、创造性的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而试验中由于应用“现代电设技术”,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点拨,因为“现代电设技术”在国内各个高校之中还未广泛推广,学生对于“现代电设技术”应用了解不深,教师依托于“现代电设技术”在将实验创新的时候也间接的将实验教学予以了丰富,或者可以说因为应用“现代电设技术”所以学生需要自主实验,自主去依靠“现代电设技术”完成实验,这不仅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力以及创造力,而且更是对以往验证实验教学的极大改革。

(三)评价实验效果

物理课程创新实验在实际应用“现代电设技术”过程中还需要评价实验效果,因为实验效果的准确科学评价是推动“现代电设技术”后续有效应用的关键,因此教师需要站在学生层面评价具体实验效果,而评价指标包含了学生对于“现代电设技术”掌握程度,学生对于实验理解程度,学生完成实验状况,和学生灵活应用“现代电设技术”等等,可以说通过上述评价指标能够了解“现代电设技术”具体在创新实验中的应用程度,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创新实验予以调整以及完善,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现代电设技术”并利用其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教师更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实现,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

综上分析可知,走进新时期之后,国家对于经济建设予以了高度关注,此外对于教学创新也是格外重视,针对大学阶段物理课程创新实验来讲,就需要依托于“现代电设技术”予以实施,通过设置实验项目以及丰富实验教学和相应的评价实验效果,促使“现代电设技术”得以被更好的应用在创新实验中,进而为提升物理实验教学质量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而本文将大学阶段物理课程创新实验应用“现代电设技术”作为研究核心,期望为后续关于“现代电设技术”方面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更旨在为未来大学物理优化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研究力量。

作者:赵宇 单位: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鑫,林晓珑,何春凤,冯毅.电阻传感器物理原理验证及应用设计性实验研究[J].大学物理,2013(11):33-36.

[2]赖莉飞,王笑君.数据采集器在大学物理设计性实验中应用的探讨[J].物理实验,2009(8):36-39.

[3]祖小涛,方丽梅,霍中生,姚列明,陈彦,宁智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突出创新———电子科技大学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3-14,19.

[4]孙福玉,韩铮,曹万苍,马波.大学物理创新性实验数字化设计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5(6):1-3,6.

[5]何永凡,周红,周晓兵,彭长宇.利用大学物理实验平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6):180-183.

[6]张友琴,王萍,朱昌平,朱晖.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契机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7):167-170,212.

[7]訾振发,吕建国.浅析《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6):43-46.

[8]赖莉飞,王笑君.数据采集器在大学物理设计性实验中应用的探讨[J].物理实验,2011(8):36-39.

[9]洪澜,张煜彬,陈敏.自主设计型实验教学提高理科生创新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233-234,256.

第三篇

摘要: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管理、设备器材管理、教学环节管理和人的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探讨.针对教学内容和实验设备器材的精细化管理分别提出了“一个牵引、两个兼顾、三个对应”和“五专三化两配合”的原则,对教学准备的“三门功课”、实验选课的“三个放开”、课堂教学的“三个掌握”、教学督导的“三个例会”和课程考核的“三个严格”等精细化的管理原则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精细化管理;规范化;完好率

我院在经历首轮本科教学评价以后,大学物理实验室建设的标准化水平和实验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实验设备数量、实验场地面积、课程教学学时都得到了大幅提升,管理难度也相应加大.面对新一轮教育教学转型和教学评价回头看,如何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进一步提升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管理水平、创建基础实验教学管理品牌,使之与新形势下学院的办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相适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我们提出了实验教学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把精细化管理作为继规范化管理之后提升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管理水平,进而促进学院基础实验教学质量整体跃升的重要手段.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围绕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精细化管理、实验设备器材精细化管理、教学组织环节精细化管理和人的精细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管理原则、管理程序和管理方法,细化了管理规章制度,编制了相应的管理软件,并在理化实验中心范围内对相关的制度和程序进行了宣告和贯彻.

1精细化管理理念

精细化管理是由“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于1911年提出来的一个管理理念,是遵循事物发展运动的规律,以最经济、最优化的手段和方法去达到最理想的结果,实现对事物运行过程的把握,其核心思想是精、细、严.20世纪90年代,精细化管理从企业延伸到教育领域,成为教育管理的一种重要理念、模式、文化和方法[1G3].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实行精细化管理,就是以精益求精的管理态度认真落实实验室细节管理,实现实验室管理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的一种现代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文化、管理模式[4G6].具体而言,精细化实验室管理中的“精”,是指管理人员对管理活动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工作目标要明确、重点要突出、要求要具体、流程要优化;“细”则是指实验室管理要贯穿于实验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要将管理规则和要求系统化和细化,做到工作细而精、管理细而实、流程细而畅;“化”则是指实验室管理作为一种过程,要将“精”“细”的要求贯穿始终,做到规则、程序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规则合理化、程序合法化、制度公正化、信息公开化、考核定量化[7G10].

2教学内容的精细化管理

教学内容精细化管理要突出一个“精”字.为此提出“一个牵引、两个兼顾、三个对应”的教学内容精细化管理原则.具体就是以本科合训学员和直通车学员军事能力素养需求为牵引,兼顾实验教学自身的体系结构,兼顾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内在联系,做到能力与知识相对应、知识与项目相对应、项目与设备相对应.采用将学员的能力需求自上而下逐层分解成各个知识点、再将各个知识点逐层迭代融会到各个实验项目中去的方法.综合考虑学员基本类型和海军任职教育人才能力素质需求模型,将学员划分为不同的群落,不同群落设定不同教学内容.2.1教学内容的可拓模型教学内容划分为必修和选修2部分.必修内容为学员必须完成的实验内容,选修内容为学员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层次和未来海军任职岗位对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自行选择的实验内容.必修内容4项,对所有群落学员学习要求相同,包含大物理实验绪论、电阻伏安特性测量、流体静力称衡法测量固体密度、薄透镜焦距的测量4个内容.通过大学物理实验绪论内容的学习、讲述,使学员了解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特点、学习任务和教学施训方式和实验室规则,明确实验项目设计、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通过具体实验项目的学习,使学员学会一些常用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了解实验的一般规律,掌握数据记录和处理的一般要求,学会一般问题的处理方法.选修内容48项,包含9项基本性实验、38项综合性实验和1项创新实验.选修内容的选择充分体现学员的个性,也就是学员在选择选修内容时可立足自身所属群落特点和未来岗位需求.基本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主要使学员学会综合运用相关知识体系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验问题,创新实验主要针对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员,要求学员针对实验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设备改进思路和先进的测量理论,学员须提交详尽的改进或设计方案.此外,针对不同的学员群体,同一个实验内容的实验要求也不同.如图1所示,以示波器实验为例.对基本技能型,只要求学员能学会利用示波器测量信号的幅度和频率,对示波器的结构原理和波形显示原理不做要求;对综合运用型,要求学员能理解示波器的结构和原理、波形显示的原理,并能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测量信号的幅度和频率;对研究创新型,要求在掌握示波器结构原理和波形显示原理基础上学会测量信号的频率和幅度,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排除简单电路的故障.图1教学内容可拓模型2.2教学内容权重体系根据实验项目难度的不同,给不同的实验分配不同的实验学时、权重值和开课时间,见表1.学员所完成的实验内容对应的权重值累加达到规定值权重值50时,即可递交结果申请,教员审核通过后即可安排课程考核.

3设备器材的精细化管理

设备器材精细化管理要突出一个“细”字.为此提出“五专三化两配合”的实验设备器材精细化管理原则.五专就是实行实验分室专人负责、仪器维修专人负责、设备流转专人负责、材料器件消耗专人负责、关键部位安全专人负责.三化即实现设备器材管理电子化、材料器件补给动态化、教学文档管理规范化.两配合就是在设备维修上实行分室管理人员要与实验技术人员相配合,分室管理人员要与授课教员相配合.制定了实验分室负责人职责、实验技术人员职责、材料器件消耗和领用制度、仪器外借和送修制度、危险品和药品管理制度,编制了理化实验中心实验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和理化实验中心材料器件管理信息系统,对设备状态进行动态跟踪、对材料器件库存进行动态预测.在2010年教学评价中实验设备完好率达到99%,实验中心被评为教学评价十佳先进单位,2年中实验材料器件消耗量平均下降5%,每个实验分室都配备齐全的设备账、器材账、工具账和营具账,实验室工作登记本和实验设备履历准确率达到100%.

4教学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教学环节

精细化管理要突出一个“严”字.教学环节是连接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的媒介,为此提出:在教学准备阶段每名教员要做足“三门功课”,即搞一次座谈、来一次问卷调查、进行一次摸底考试,全面了解学员的需求,全面掌握学员的实验基础;在实验选课阶段面向学员突出“三个放开”,即实验时间放开、实验项目放开、实验场地放开,充分尊重学员的个性需求和个体差异;在实验课堂教学阶段突出“三个掌握”,即教员要掌握学员的学习、实验技术人员要掌握设备的状态、中心主任要掌握全体教员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持续进行“三个例会”,即每周一次教学讲评会、每半月一次教学研讨会、每月一次公开教学观摩会,充分发挥集体议教功能和名师示范作用,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在课程考核阶段要做到“三个严格”,即严格考试标准、严格考试程序、严格试卷批改,将考核作为检验学员学习效果和教员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尺.为此专门编写了课前座谈提纲、问卷调查范例和摸底试卷库(5套)和期末考试试卷库(15套),编写了大学物理实验选课网站,建立了严格的教学研讨制度和集体议教制度.

5人员精细化管理

人是教学管理系统中的核心要素,“以人为本”是人员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原则[11G13].为此将人员细分为4个层次,实施分层管理、分层设责、分层考核,各层次间相互钳制.(1)决策层.教学专家组,制定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规章制度,编写教材、更新设备、督导教学实施.(2)指导层.教员、技术人员,教员面向学员群体或个体,负责编写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幻灯片、授课和辅导;技术人员面向实验设备或学员个体,负责保证实验室软硬件的正常运行.(3)缓冲层.研究生、高年级学员,承担助教任务、设备管理任务和学员管理任务.(4)实施层.学员,实施实验设备认领制,在学习的同时每人承包一台设备的日常管理.新制定了实验教学专家组职责、高年级学员助教聘用实施办法和工作职责、本科生仪器设备维护基本要求等文件;针对系统各层次制定了考核目标和考核标准.

6结语

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充分运用到了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开发了实验教学与管理网站,研制了“实验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实验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和“设备器材动态管理系统”等软件,经过2年的教学管理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员和学员2个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这充分证明了实验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可行性.实验设备完好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耗材器件消耗率降低了5个百分点,学员实验成绩平均提升5.8分,研制4小创新产品32件套,教员的教学积极性、学员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大幅提升.

作者:刘存海 张勇 苏学军 张纪磊 孙江 单位: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启愉,张凌,吴若斌,等.重点实验室精细化管理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8):133G135.

[2]吴志东.精细化管理从何而来[J].中外管理,2005(2):51G55.

[3]徐晓龙,张学武,杨君仪,等.教学实验室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2):224G226.

[4]祖明.论高校管理精细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24(1):141G143.

[5]陈晔.浅谈实践性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J].工作研究,2011(8):186G187.

[6]陈军.精细化管理在高校物理实验室的应用研究与探讨[J].科技信息,2011(33):241G243.

[7]刘静,严军林.基础有机化学实验室精细化管理及实施细则[J].大学化学,2016,39(1):51G55.

[8]陈蓓.精细化理念下高校常规教学管理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10(5):80G83.

[9]李建勇,谷进军.细节的力量: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精细化管理案例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8(5):53G55.

[10]王虹.关于加强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6,22(3):96G98.

[11]董伟,山颖.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探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28(5):49G50.

[12]沈敛敏,陈强,张巧颖.高校实验队伍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J].高校实验室研究,2009(3):66G70.

[13]李显伟.警惕精细化管理的误区[J].四川教育,2007(6):13G16.

第四篇

摘要:大学物理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不细分专业对象,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网络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对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改革

一、引言

物理学是最基本的、包罗万象的一门学科,在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物理学与数学、天文学、力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化工、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乃至社会经济学等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有着深远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根据服务学生的专业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物理与科学(适用于数、理、化等理科专业);物理与工程(适用于电气电子、土木建筑、材料加工、机械制造等工科专业);物理与文化(适用于所有文科专业、含经济学、管理学等)。大学物理在针对上述三个领域的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均应有所不同。如针对理科学生应该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1]和科学素养,故教学上偏重于讲清概念、物理模型与科学思路;针对工科学生应该重点培养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故教学上偏重于解题技巧、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文科学生应该强调物理学中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社科的联系,故教学上往往注重讲物理学史,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就是科学发展的历史,文科的学生通过大学物理的学习后在人文社科的研究和社会实践中能够高举科学的旗帜。但遗憾的是,在现代大学中,开设大学物理课程并没有如此细分,非因材施教,这种不顾专业对象的笼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是要打一定折扣的。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

大学物理主要是介绍自然科学中物理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论性极强。特别是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教研组一般都规定了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方便统一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这是典型的管理者思维,一方面不能充分地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们无法展开备教材、备学生;另一方面,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兴趣点和数理基础不同,如偏文科的同学对相对论之类的课程内容就会觉得比较抽象难懂,文科学生大多数数学基础不扎实,对书中涉及到的公式推导部分学习起来觉得困难。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的教材中的所列举的例题与习题都是偏向于男同学感兴趣的工业生产,如力学中的滑轮、水库水坝受力等,而非女同学感兴趣的针线活中的受力分析。这些都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高。

2、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教师主要凭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以此估计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为基础)进行授课,带有很大的盲目和主观随意性;在课堂上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时,主要采用课堂提问与测试的方式进行,由于受时间、教学任务限制,这种课堂提问与测试也只能是蜻蜓点水,面向极少数学生,同时,受教师个人经验限制,所提问题也不一定特别合适;通过课后作业布置,学生巩固所学,老师了解所教与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批改与点评一般都在一周以后,甚至更久,无法与学生学习保持同步。这种缺乏个性化的教学与辅导使得学生认为物理是一门难以掌握的学科。3、缺少网络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大学物理》课程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各学校只面向本校的师生,而大部分学校目前还没有对《大学物理》课程进行网络课程建设,学生无法及时复习老师讲过的内容和方便地及时与老师进行交流,充分利用老师所提供的学习资料,有问题无法得到老师的帮助。

三、对大学物理教学提出的几点建议

1、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事实上,现在是信息时代,我们的计算机硬盘、光盘、网络平台已经储存了大量的知识,传统的几个图书馆的知识都可以以少量的信息传媒保存。从这个角度来讲,老师已经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们通过网络资源搜索就能够找到想要的知识。爱因斯坦也说过,凡是能从书本上找到的内容,都不需要刻意去记忆。因此,借且韩愈在“师说”中所提到的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三大功能,在现代社会中,可能最最重要的只剩下“解惑”。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借助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以及网络资源来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来实现所谓的“传道、授业”过程。而课堂成为老师和学生探讨问题地场所,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更多地获得教师的个性化指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携带平板电脑、手机等多媒体设备进入课堂,不应该再是一大禁题。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上网查询,让学生搜索一些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紧密相联的物理学史料,可以是著名物理学家的生平事迹、成就以及他们的科学精神,也可以是定理或公式艰难曲折的获得过程,还可以是尚未解决的物理问题等。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及时从网络资源中获得帮助。例如:在介绍玻尔兹曼熵的时候,在讲到熵的可加性时:在一定条件下,两子系统有热力学概率Ω1和Ω2,则在同样的条件下,根据概率的性质,整个系统的热力学概率Ω=Ω1Ω2。很多同学的数学基础薄弱,就对这里提到的概率性质不理解。其实这里用到的就是很简单的概率知识,我就请同学们利用手机网络搜索概率的相关性质,同学们很快就能够理解了。通过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一些简单知识,而不是老师一味地灌输知识。对学生来说学习效果更好,学习印象更深刻。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该适时地引入物理学前沿知识,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了解学科发展前沿,以此来开阔学生视野,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

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作为教师的我们虽然不要求拥有世界,但也希望拥有爱听课的学生,课堂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人类就是一种习惯于透过感性的方式来获取理性的动物。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前提下,每一个教学主题都能像讲故事一样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学过程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好的课题导入能迅速地聚拢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教师在导入课题时若也引用一些网络热词,新奇有趣的问题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我们的故事,借助课堂演示实验[2,3]、PPT课件、微课程、微视频[4,5]把传统教学无法表达的内容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加活泼生动和形象,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介绍自然过程的方向性的时候,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自然过程,从生下来就是奔着死亡这个方向进行的。有的同学就说那怎么解释人类追求的长生不老,甚至返老还童。这些现象是否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这里,我首先给同学们看了一个短片(人类会变得长生不老吗?http://open.163.com/mov-ie/2015/12/4/P/MBA4JMM0K_MBA6TQO4P.html)。然后,同学们就所提出的问题产生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他们自己的结论。通过这样的一个讨论学习过程,不仅使得同学们深刻的理解了自然过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又使得同学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学习、参与思考,激发了同学们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3、加强网络课程的信息化建设

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对此课程在校园网上进行信息化建设。建设课程网站,将教学内容、微课视频、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紧密相联的物理学史料和物理学前沿内容等上传到网上,使学生能随时了解该课程的内容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和现代化技术中的应用。编制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包括课程信息、课程内容、学时分配、考核方式、教学参考书和授课手段等,并公布于课程网站。编制课程教学日历,学生能及时了解此课程的上课进度,及时的预习和复习。公布课程考核安排,向学生公布考核安排及各部分所占比例,学生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作好本课程的学习安排。完善教学互动部分,包括网络作业、考试、答疑及讨论等。在教学互动环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群等现代网路信息平台,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给予及时的解答。通过这些现代网路信息平台,可以很好的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以及学习和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利用课程的信息化建设来整合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使目前的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总之,教育、教学是培养人。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任重道远。我们教师的思想要适合国情、顺应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符合教学规律、切合学校实际。这样才能引领教学活动健康发展,培养出合格人才、优秀人才。

作者:王丹 贺梦冬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贺梦冬.浅谈促进思维的教学策略—以大学物理教学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4),119-121.

[2]贺梦冬.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7Z,255.

[3]王新军,李水,贺梦冬等.大学物理实验管理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1),172-174.

[4]张俊飞.“微课”一种新的教学形态[J].福建电脑,2014,(1),204-205.

[5]雒向东.微时代大学物理教学模式研究—微课教学的有效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230-232.

第五篇

摘要:以《大学物理学》课程资源建设为例,说明和总结了如何进行课程资源整合的经验和体会;诠释了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既有利于教师有效地展开教学,又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攻克和吸收,进而实现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的,同时提升教与学的效率。

关键词:大学物理学;课程资源;教学教学

资源建设本身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以《大学物理学》教学实践为例,回顾其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则更能体现出《大学物理学》的特征和培养目标。《大学物理学》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生进行系统性专业学习的开端,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多元化人才的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中,内容相对陈旧,与现实生产、生活及现代科学技术缺乏必要联系,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课程资源有限,学生没有更多的选择性,不能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求,不能满足多元化的人才培养需要。在我校《大学物理学》教学中,学生的不及格率曾一度攀升,甚至成为理科学生无法毕业的直接原因。撇开由于高校扩招学生的生源质量不如从前的因素,这里还必须指出的是教师队伍没有将《大学物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和有效地开发及利用[1]。课程资源建设研究正是对教学中实际存在问题的思考和实践。笔者长期致力于大学物理全方位课程资源的建设,依托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的目标为指导,通过精品课程评建,教学科研立项等平台,逐步修订教学大纲、推进教材编写、对出现的问题以发表教学论文的形式与同行专家和组内老师们交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及尝试切实可行的方案———针对不同专业制作电子课件教案,而且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制作适合课堂教学的物理学演示实验的模拟动画。在教学中,根据教育对象专业的不同将内容做适当调整,因材施教,并充分开发电子教学资源,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课程资源的建设有效清除了长期制约教学顺利进行的障碍,使得本课程真正发挥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优势。下面将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进行具体的说明。

一、总体规划课程资源建设

2008年,学校理科公共课《大学物理学》经过在教学中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积累,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大学物理学》第一次将教学团队、教学目标、电子教案等教学资源整合起来,向学生开放。这也是《大学物理学》课程由不同教师分散性的传统教学走向团队式信息化管理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然而,如何以长远的目光去建设和发展这门课程呢?为此,在学校教务处和学院领导的带领与支持下,虚心学习东南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本校的学生和现有资源的实际情况,将课程资源建设[2]作为重中之重。教师不断学习和积累“985”、“211”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大力建设教学资源,而且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两个方面,全面制定了课程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见图1),力求突出师范院校非物理专业理科教学自己的特色。

二、制定并修订教学大纲

大纲是确保教学有序进行的纲领。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学科组将大学物理的教学大纲从原来的统一纲领细分成不同专业的两套大纲。教师还根据变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适当调整授课内容的侧重点。例如,化学专业的学生重点是第二篇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计算机和电子专业的学生重点是第三篇电磁场;数学专业的学生重点是第一篇经典力学。主讲教师仔细研读相关理科专业培养方案、跟班听课、共同备课、分析学生期末成绩评定结果等措施,反复讨论和推敲,最后达成统一的认识,制定了不同专业《大学物理学》教学大纲。改革后,老师的授课更具有针对性,学生能够将基础课的学习与自己专业联系起来,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满足感。鉴于期末考试是全校统一一套试卷,势必要求学生对整个大学物理基础内容的掌握不能有失偏颇的。因此,任课教师从日常教学和期末考试两方面双管齐下,保证对学生学习和测试的相互促进、制约和影响的良性关系。

三、推动教材建设

紧密结合教学大纲,推动教材建设。学科组力求将最新的教改成果与学科发展融入内容体系改革和教材建设,编写了分层次、模块化、特色鲜明、广泛适应于非物理专业的理科学生需求的大学物理教材。2004年,教学团队首次使用周培勤教授主编的《大学物理学》(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它突出了经典力学、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电磁学、光学和近代物理等不同内容的特点,体现了大科学的思想;2011年,田晓老师参编此书的改版工作,补充了每章小结、思考题和习题,再版编写弥补了第一版中的不足,并更正了全部打印和书写错误;2013年,孙咏萍老师参编全国规划教材《医用物理学》第六章电磁场的编写;2014年,田晓老师作为副主编承担了《大学物理》的编写工作。这些教材的出版,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而且为丰富教学参考资源。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可以有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要时也可以将问题的解决方法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3]。2013-2015年间,学科组以学校教务处鼓励教学研究立项为契机,申请到两个大学物理的教学研究项目,并发表相关教学研究论文。课堂和学生是教学研究的主要场所和对象,教学与研究是反哺和推动作用。总之,研究论文是抽象和凝练的教学资源,它一方面体现教师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进而为创建更好的教学资源打开了思路,奠定了基础。

四、创建和完善电子教学资源

大学物理学教学电子资源的建设是一个极其耗时费力的过程。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中的原理和定律来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验。实验需要设备、条件和人员,而复杂的实验,条件苛刻,难以操控。因此,这门课的讲解仅仅靠黑板和电子教案是不够的,把实验室的高、大和重的设备全部搬到课堂上来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在这里,高科技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主讲教师利用Flash动画[4]模拟了教学中使用的100多个演示实验。然而,这在2008年本课获得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时是无法做到的。这个突破是近年来大学物理学课程资源建设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Flash动画库的构建,实现了将真正的物理实验在课堂中得以演示的目标,学生的学习兴趣剧增。近五年来,团队还丰富和完善了两套针对不同专业(化学专业、计算机和电子专业)的多媒体课件;习题库建设也是同步进行的。这些资源的建设都不是空穴来风,主要的依据是学生专业的特点、学生历年来期末成绩评定的数据分析以及学生对试卷的题型和内容的掌握程度。这些精心规划和设计而催生出的课程资源建设的成果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学习成绩的提升和教学效果的真正价值。总之,以学习主体———学生为中心,全方位、立体化和信息化的建设课程资源与最初的计划首尾呼应。

五、总结

《大学物理学》公共课课程资源建设的主要创新点是从教材建设、教学立项、演示实验Flash动画库整合、教学课件分专业制作、习题库完善等方面,全方位和立体化地进行了课程资源的提炼。这项工作在非物理专业的理科学生中广泛展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具体表现为:首先,同学们能够有目标地使用《大学物理学》的参考教材,增强了有效自主学学物理的能力[5];第二,物理演示实验Flash动画库及不同专业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一方面增强了物理课教学的趣味性、清晰性、生动性和信息性,同时也真正唤起了学生对大学物理学习的兴趣[6],学生对教学电子资源的利用率很高,评价好,主讲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估成绩平均为95.19;第三,有效使用情境教学法、分组合作探究法和“加减分制”平时成绩的评定法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课堂表达能力,同时加强了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第四,习题覆盖大纲的全部要求,并按由易到难原则分布,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刺激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物理学作为一门素质文化课的教育功能。我们将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作为一个试行目标纳入教学中来,学科组将吸收国外学习的先进教学经验、电子教案制作和使用方法及英语专业名词对大学物理相关内容理解的辅助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专业英语向学生进行系统地渗透,而并非仅仅调节课堂气氛偶尔进行的介绍。诚然,施教者必须意识到课程资源建设是一个可持续、长期的、与时俱进的工程,而且为了升华学生的理论学习,让学生领略和体会基础理论学习与前沿科学问题的联系,还需要不懈努力!

作者:孙咏萍 宣治国 田 晓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程玉.论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者的新职责[J].教育观察,2016,5(2):27-30.

[2]孙咏萍,萨楚尔夫.“数学物理方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65-70.

[3]冯鸟东.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策略研究———以兰州市普通高中物理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2.

[4]王较过,郑锋士.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程资源及其利用初探[J].当代教师教育,2005(2):93-96.

实验教学论文范文篇3

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力就会优先集中,认识就会敏捷而深入,情绪就会愉快而高涨,思维就会活跃而有创造性,行为就会持久而永恒。数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参与操作的探索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小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得到满足,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如我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我设想在道北开一家“学生书店”,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设计书店,调查学生喜欢课外书的情况。在情境中让学生展开实验操作,现场写下自己喜欢的书籍的名称,小组合作统计出喜欢各类书的人数,并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比较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画“正”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进行比较,从而清晰地知道其各自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的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再如,我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的含义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文具盒的盖面,数学课本的封面,课桌的桌面。然后比较文具盒的面与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数学课本封面与课桌桌面的大小。再动口说一说面积的含义。在教学“面积单位”时,让学生动手摸,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充分动手的同时,学会比较和测量面积。这样,通过数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所学的知识,而且促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启迪、挖掘和发挥。

二、加强数学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全员参与。

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而使所有的少年儿童的智能得到充分发展,是每个家庭的期盼,老师的希望,社会的需要。数学实验教学则能够提供使每个学生达到他们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在数学实验教学中,让每个学生玩自己手中的学具,看你有什么发现,提到玩,每个学生都感兴趣,无论他发现的结论是浅显,还是深刻,都是他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都已充分调动了他的参与性和探究性。再者,有的学生理论知识不足,但动手能力较强。在实验过程中,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得到鼓励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消除“数学难、学不好”的恐惧心理,萌发要学好数学的愿望,引发学习动机,使他们以学为乐,主动进取,提高学习效果。

三、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数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新颖性,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容易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下实现由喜欢数学到努力学数学,再到刻苦钻研数学的良性过渡。在每个层次的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形成不断进取、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实验准备阶段,指导学生自制教具、学具,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美感。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准备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底6厘米、高3厘米的平行四边形,从制作的情况看,有的学生是用废弃的硬纸被做的,有的是用做手工剩下的色卡纸做的等等。选用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做的精致、美观,把学习的热情延伸到课外,又为实验教学提供了物质保证。课堂上又通过自己的动手剪、拼,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废物废料,变“废”为“宝”,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实验过程中良好的实验常规,教师的严谨态度,正确示范,巧妙点拨,质疑解难等,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使学生明确教具、学具不是玩具,懂得其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其次,对学具的准备要认真,运用要准确,收拾要及时,管理要妥善。培养学生自觉守纪,认真主动,勤于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良好习惯,真正实现“省时、高效、低负”的教学目标。

四、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尤其是分组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没有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人小组,每组商议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小组长分工,有的动手折,有的动笔记录折出的分数,然后共同探究商议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再全班交流,教师加以纠正和指导。最后形成规范的数学术语。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宏观调空,耐心指导,对学生的实验成果及时评比表扬。创设积极竞争的实验情境,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与合作,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协作精神,树立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人生态度,克服独生子女的高傲独尊和对家长的依赖性强的弱点。

五、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纪。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实验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实验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实验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我在教学《认识正方形》时,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加强数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儿童掌握数学概念和运算过程。是从直观感知过渡到表象,再过渡到抽象的过程。实现这一过渡,表象是关键”。加强实验教学,是建立表象的基本手段。实践出真知,特别是学生通过看得见、摸得着、感知深刻的实验过程,形成清晰的表象,伴随着说的训练,为学生的思维发展铺平道路。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编排的意图和知识点,尽量创设条件,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手脑并用,动思结合,培养技能、技巧。借助实践手段,可以把抽象的数学定律直观形象的展现出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满足了“小学生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精神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之,数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的有利条件;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我们深信,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市、区教研室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全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数学实验教学,把新课标的新思想、新理念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我区的课程改革之花将会遍地盛开,我们将拥有更加辉煌和灿烂的明天!

[摘要]:课程改革随着春天的步伐扑面而来,我区于2002年初启动课改实验工作,2003年秋季全面实施新课程,我们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精神,落实省、市、区有关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区实际,认真组织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探索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了课程改革实验,并以课改为契机,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结合新课改教学实践,针对小学数学实验教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商榷探讨。

(1)加强数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加强数学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全员参与。

(3)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4)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5)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验教学论文范文篇4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不可替代的学习方法,是创新的基础。因此,作为新世纪的化学教师应该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做好学生实验,鼓励并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合理布置研究性课题。作为一名教师还要勇于创新,根据教学需要和学校具体情况,大胆尝试化学实验改革,为在化学教学中实现课程标准的学生培养目标服务。

长期以来,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往往是理论知识的“副产品”,基本上处于“照方抓药”、“验证前人已经得到的结果”的状况,操作也基本停留在“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规范上。这样的实验仅仅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教师心中没有课程意识,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的问题,更不利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因而改革实验势在必行。

教育、创造教育、个性教育。其目标都包含一个共同点:培养创新人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依照新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纠正一些学生不爱动手、喜欢背实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实验教学成为他们质疑、信息收集和处理、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科学探究。

二、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1.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传统的实验教学强调讲清原理,演示好实验,尽管也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训练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看清实验现象,能否明白实验原理,实验的难点在何处等等。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看,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是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既要强调实验在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要强调实验在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这也是化学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更高目标。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改演示实验为协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的演示实验往往因为可见度不够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使看不清楚的学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适应《新课标》实施合作学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应最大限度地将教师单独操作的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参与操作的协同实验,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共同完成,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4、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尽可能的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

传统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的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5、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论文范文篇5

根据教学计划,大多数高校开设的生物化学实验一般为36~54个学时,少数高校为72学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如此庞大的教学内容,传统的做法是每一个实验的头尾工作由教师代替完成,教师在实验前配制好实验所需的试剂,采集、培养、处理好实验材料,准备各种仪器设备,学生只是掐头去尾操作其中的一段;为了节省时间,课堂上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等,然后,按部就班,“照方抓药”,按照思维定势,不假思索就能顺利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这种程序化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抑制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施展。不仅如此,开设的大多是内容简单、彼此孤立的“静态”实验,各个实验间缺乏内在联系。由于缺乏学习兴趣,部分学生不仅不动脑思考,而且根本不动手操作,缺乏主动性,丧失了通过实验课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功能。为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必须改革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2优化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策略

2.1定性与定量实验相结合

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生物化学应该包含定性与定量实验才是完整的研究方法。定性分析就是运用物理、化学的手段,对生物活性分子进行“质”的分析,再通过归纳和演绎、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思维加工,由表及里、去伪存真,以了解生物大分子的存在形式。定量实验是以定性实验为基础的研究活动,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性质、组成和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收集精确的数据,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定性和定量结合研究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大分子赋予意义的基础上产生正确的认知和准确的定位,认识生物分子运行、变化的本质规律,揭示其结构与功能的内在联系。生物化学实验内容包括对糖、脂质、氨基酸、蛋白质、酶、维生素、核酸、激素等生命分子的研究,还包括物质代谢与生物氧化实验,实验方法涵盖滴定、蒸馏、离心、分光光度比色、各种层析技术(薄层、凝胶、离子交换、亲和层析)、色谱技术(气相、高效液相色谱)、电泳、荧光、旋光法等。显然,相比于大学一年级开设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已稍显复杂,是一门从基础实验过渡到专业实验的专业基础课。凭借这门课程学生初次认识到上述生物分子,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有限的课时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实验内容。例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关乎生物分子的提取、分离、纯化、鉴定等内容选作定性实验,这些多为经典实验,一般占25%;而定量测定多为综合性实验,内容涉及基本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一般占65%;另有10%的实验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实验,内容多为探究性实验。学生通过实验,从特定的性质洞察这些物质的存在,从精确的数据了解它们在生物体内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过程,根据质和量的统一促进学生对生物分子的全面认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2验证性与探究性实验相结合

人们曾一度广泛提倡要摒弃验证性实验,认为只有大量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的探究实验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种做法是违背教学规律的。探究性生物化学实验是探索生物大分子的未知性质,了解它们的组成、生物转化和变化特征,以及在机体内与其他分子的联系等的一种实验,受学生已知知识和技能的限制。验证性生物化学实验是指为了验证生物分子已被广泛认识的性质、概念、理论,通过演示再现其事实,强调其科学性。验证性实验可以把学生从懵懂状态引入生化知识的殿堂,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继承研究方法,规范化、程序化的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些经典的验证性实验甚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验证性实验还可以发挥潜在的作用,例如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一个确定的问题上比探究如何获得新成果要重要得多。所以在大力提倡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同时不可随意摒弃验证性实验。我们需要做的是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发扬的关系,把内容单一、彼此孤立的实验有机的结合起来,设立系列实验,实施层次化教学。例如,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定糖法”测定马铃薯中还原糖含量是一个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如果利用该法测定马铃薯中总糖含量就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非还原糖的水解过程,再依据其还原性测定总糖,这就成为一个综合性实验;如果利用该法比较几个同学的唾液淀粉酶活力,这就需要定义一个“酶活力单位”,掌握底物与酶专一性、温度和pH对酶活性影响等知识的基础上,将糖和酶的作用加以拓展。显然,这个验证性实验很自然地过度到了探究性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性实验就像这样通过具体实验来回答一个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再如根据三聚氰胺事件、艾滋病、地沟油等时事关注热点,探讨相关的研究工作、提出解决方案、设计创新实验,引导学生跳出课本的局限,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说验证性实验是传授知识和方法,那么创新性探究实验是传播一种科研思想,甚至是一种科研精神和社会责任。

2.3“静态”和“动态”实验相结合

《生物化学》教科书由“静态”和“动态”两部分知识构成,所谓“动态”就是新陈代谢,简称代谢,是生物体表现其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作为实践环节的生物化学实验,往往偏重于静态部分内容,即对生物大分子的定性定量研究方面的训练比较重视,而忽视了代谢调控部分的研究。这也许是因为实验课时不好掌握,实验所需的环境条件不易控制造成的。然而,从知识完整性来考虑,这是片面的,因为生物大分子在生命体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它们也不是静止不变的,不停地发生着化学变化,不断得到自我更新。所以,在生物化学实验内容中应该包含一定比例的“动态”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白生物大分子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其特殊运动体现着生命现象,生命是生物大分子的存在形式,而且代谢使生物大分子以一定的有序性处于稳定的状态中,一旦代谢紊乱,稳定的生物分子体系就要向无序发展,机体就会病变。按照物质转化的方向,“动态”知识应该掌握两对重要的概念,即物质的分解和合成代谢过程,能量的释放和供给过程。鉴于此,生物化学实验要有的放矢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以引导学生学会综合思考问题。例如,以“肌糖原的酵解作用”实验为代表了解在缺氧条件下经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最后转变成乳酸,并供给组织能量;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检测乳酸脱氢酶同功酶,可以作为某些代谢紊乱或炎症疾病诊断的依据之一。

2.4实验的“正结果”与“负结果”

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希望学生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于是,实验前总是给学生设计好各种操作流程,学生完全“照单抓药”,无需多加思索就能够获得预计的结果,毫无悬念,以至于学生提不起精神做实验,也无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甚至适当设置“陷阱”,使学生明确探究发现的主题,然后设计实验实施方案,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解决疑难问题,以提高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在“2,6-二氯酚靛酚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实验中,故意选择紫葡萄、沙棘、西红柿等作为实验材料,在它们的提取液中含有色素类物质,给滴定终点的观察造成困难,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有的同学选用陶土或活性炭脱色,有的同学选择脂溶性溶剂(加1mL氯仿)萃取色素,这就很好地排除了对水相滴定终点的干扰。为了解决由于白陶土或活性炭吸附,或者氯仿萃取对维生素C造成的误差,同学们进一步测定已知标准维生素C样品的回收率来校正未知样品的结果。一个普通的验证性实验通过更换实验材料调动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得一个“负结果”的实验方法得以延伸和完善。此外,在实验操作步骤中有意设置漏洞,留下一块空白,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提示,同学们为了规避潜在的风险,自觉地认真预习实验项目,甚至查阅文献资料,这种效果远胜于硬性强调预习的重要性。例如在“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实验中,血清是一个混合的蛋白质样品,其中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大多在pH4.0~7.3之间,在pH8.6的缓冲液中均带负电荷,在电场中都向正极移动。因此,点样端应该置于电泳槽的负极端。在以往的教学中反复强调这一点,总有学生放反薄膜。现在我们只把原理讲清楚,不强调具体怎么操作,那些放反薄膜的同学势必得不到实验结果,这种失败他将会牢牢记住,再给一次重做的机会,获得成功之后的喜悦不言而喻。实践表明,得到一个“负结果”所起的作用远大于顺利地得到“正结果”,至少学生可以在失败中引起警觉和反思,进而主动探求解决方案。

3结语

实验教学论文范文篇6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面临着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形势。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有其特殊性:操作性、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操作能力和生物安全意识。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实验教学质量,针对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实验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培养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学思维方法以及严谨的科学精神均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院学生学好后续的病理学、免疫学、药理学及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的基础。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实并验证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手段,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担负着对微生物基本技术的学习掌握和严格规范操作的任务。因而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和操作等基本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是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和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部分。本文就个人几年来教学实践谈些体会。

一、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实验课准备不够充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实验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理论课讲授的内容。但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同学对实验内容并未事先预习,存在着“临时抱佛脚”的现象。由于没有充分的实验前预习.学生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尤其是一些操作性实验,往往是看一步实验步骤然后再操作一步,根本做不到前后联系以及与理论课的融会贯通。究其原因,可能是目前医学院校基础教学实验学时较少,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重视;学生本身对这门实验课兴趣不大。但最根本原因是学生主观上不重视实验课,认为实验课无关紧要。

1.2无菌观念淡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以细菌性实验为主,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意识和无菌观念。尽管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多次强调注意无菌操作,但是在实验教学中,发现仍有部分学生无菌观念淡薄,基本上属于“粗放型”操作。如个别同学手握灭菌后的接种环四处走动,对着接种细菌后的平皿说话,直接用手捡起打碎的接种有细菌的培养皿等。

1.3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实验课中我们还常常观察到部分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分组实验效率不高。例如由于实验课人数较多,个别同学用完器材后随意摆放,不仅不雅观而且影响了其他同学的使用,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在分组实验时,往往组内分工不明确,时间安排不合理,实验进程不顺利,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实验内容。

1.4独立分析问题能力欠缺临床医生诊断病情时需要将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方案。这要求医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就要养成良好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但实验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实验内容缺乏思考,对实验结果分析无从下手,甚至出现个别学生抄袭他人结果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因为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不熟练,并且没有进行必要的实验预习,另一方面也与现有的教学和考核模式有关。

二、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在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起合理的引导作用。为了改进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2.1调整实验课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各个实验内容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必要的联系。针对实验教学内容分散、相互不连贯的问题,我们调整了教学内容,增设综合性实验,将原来一些分散的验证性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系列实验,提高了实验的系统性、完整性。同时,学生参与了从实验准备到最终检测的整个实验过程,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例如,我们在部分班级授课中尝试开设了肠道杆菌检测的综合性实验,从标本的采集、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的高压灭菌、细菌的划线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及生化反应、血清学反应以及最后的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均由同学自己完成,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2.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了解基本原理,并且通过实验技能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操作为辅,教师讲授时间过多,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降低,只能被动按照教材步骤操作,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针对此问题,要求教师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中示教时问,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1督促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充分的实验预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应当在每学期开始时将教学历公布于学生,并且在每次实验课结束时告知学生下次实验课内容及预习侧重点,或者提出几个思考题。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在听讲时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如在实验标本复习之前,预先将各个标本有何观察要点之类的问题布置给同学,在上课时让其主动讲解,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2.2注重课堂教学过程,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初次接触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实践经验不足,难免存在操作不规范、认识不足、不注意无菌操作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督促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实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注意事项较多的实验,教师要做好合理的示教。在示教操作时,语言要简练,动作要稍慢一些,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理会操作要领,尽快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如革兰染色实验,由于学生第一次进行微生物学实验,应该对涂片、干燥、固定及染色过程等各个环节注意事项一一讲解,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多放手,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多动手,多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分组实验中,注意相互协作,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

同时实验教学中要注意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只有善于观察,才能积累更多的感性资料,从而进一步升华为理性认识。观察是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如培养基灭菌时,有同学发现在高压锅压力表升高到103.4kPa时,温度一直维持在IO0~C而不继续升高。于是让同学讨论、分析其中原因,发现是因为高压锅内冷空气没有排干净,打开排气阀排气后问题解决。通过这一现象,让学生意识到高压蒸汽灭菌法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利用了其中的高温而不是高压的道理,从而对高温灭菌法中的这一知识点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在课堂教学中应多提问、多讨论,多采取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法,使学生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例如在做抗溶血素试验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用还原态的链球菌溶血素(SLO),为什么要使用人0型血红细胞,及饭后检测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等三个问题,并让学生展开分组讨论。最终使学生理解到链球菌溶血素和链球菌溶血素S的区别及抗试验的注意事项,从而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与补充。

2.2.3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和分析过程,是实验课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重视实验报告,每次实验课都要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做详细的分析,使得学生不仅可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实验报告的批阅,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验教学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化学分析实验;教学;美育

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在发育身体、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阶段,对美有炽热的向往。因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注重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对于陶冶他们的心灵,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化学分析实验教学中的美育,从引导学生发现美、营造美、探究美等方面谈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充分体验及感受实验环境

实验室文化氛围的教育功能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例如,当学生看到通风橱上方的“安全、规范、质量”这几个字时,就可能暗示自己,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对实验的结果加强分析和思考,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同时,实验仪器也是实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举目四望,那些造型各异的分析仪器无时无刻不在暗处闪烁着微弱的白光,这实在是一种可爱的情景。当我们向学生展示锥形瓶、烧杯的洗涤过程,并将洗净的仪器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不但认识了洗涤方法,理解了洗净的标准,更多的是感叹于清洁光亮之美。教师要创造机会来让学生感受各种分析仪器,让他们亲手抚摸容量瓶、锥形瓶的曲线;观察滴定管、移液管、电光天平的精确。当洁净的玻璃仪器按要求错落有序、疏密有致地排放整齐,体现出的又是严谨的规范美、悦目的造型美,这些最直观的感受最能激发出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

二、构建师生协作关系,积极观察并探究实验现象

化学试剂是美的,比如硫代硫酸钠的标定实验,基准物K2Cr2O7为橘红色,加入硫酸和碘化钾,暗处反应后变为深棕色,随着硫代硫酸钠的滴入,碘液的颜色逐渐变淡,出现黄绿色、淡黄绿色,加入淀粉后又变为深蓝色,继续滴加少量硫代硫酸钠,又突然变为亮绿色。这多变的颜色的刺激,有新奇与惊叹,但更多的是努力尝试,获得美的体验。此外,科学的美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一种主观的感觉,是一种需要用心灵去体会的美。在EDTA标定实验中,无色的锌溶液在合适的pH条件下,滴加EDTA溶液变为酒红色,随着EDTA的加入,颜色渐变为蓝紫色→纯蓝色(终点)→蓝绿色(过量),颜色的渐变给人以美的享受。渐变的颜色也充分体现“结构决定性质”“质变到量变,量变到质变”的科学哲理,既有科学原理又有美感。采用教与学双主体的教学模式,就易在师生之间产生一种更深层的感应——心灵的交融,即能创造一种感性乃至理性的和谐,使课堂出现双向传递、多样统一。生动活泼的景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在和谐共处的环境中发展能力,课堂教学的美也就渐渐地产生了。

三、合理开展小组竞争及协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竞争学习因其在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的独特优势而得到广泛运用,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可在分析班级学生情况的基础上,首先对学生进行同质分组,然后通过评价团队任务的完成情况,如试剂的准备、项目完成后的汇报、技能比拼等形式,营造相互激励的竞争氛围,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内在潜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另外,还应当注意加强小组协作。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个自主合作的机会。为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异质建组,一般为4~6人,并推选小组长和记录员各一名。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的技能,指导各组进行明确的分工,让各组员承担起分配到的任务。

四、熟练各种实验操作

娴熟的实验操作给人以流畅、舒心的美感,这就需要教师不但要具有高超的技能水平,同时要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手段传给学生。教师的教学要遵循中职生的认识规律,教学内容的设计,从“入门项目、主导项目、综合项目”多层次设计,实现单项技能向综合技能的提升。教学手段上,教师课前可下发微课供学生自主学习,课上做好演示和巡视指导,及时考核和评价,课后进行操作技能的强化训练。

总之,化学分析实验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美感。教师要善于洞察和运用,并用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在美好和谐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提高,从而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塑造美的灵魂。

参考文献:

[1]邱 罡,陈宜菲.高师院校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美育[J].广州化工,2014(15):261-263.

实验教学论文范文篇8

一、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合理安排植物生理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尤为重要。我们对原有实验内容进行整改,将方法陈旧的内容剔除,保留经典实验项目,增加先进技术的实验内容,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实验项目覆盖了理论课的各个章节,使学生在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理解理论知识。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必然要依托新型仪器设备的更新,我们购入了大量先进仪器设备满足实验项目的要求。实验条件的改善和硬件设备的更新,使学生掌握先进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登上更高的平台,有更广阔的视野,培养其具有创新意识。这与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和期待相契合。

二、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科研思维,我们改变了教师讲学生按要求操作的教学模式。每班学生成立实验小组,通过小组讨论,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试材,配制实验药品,完成实验操作,提交实验报告等。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也为进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也注重科研与教学相结合,要求各实验小组在与植物抗性相关的实验项目中所用试材处理相同,并写一篇科研论文,其要求与正式发表科技论文写作规范相同。在试材的处理、数据的整理、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科研思维能力;在完成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阅读、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验证了理论课上的学习内容;在完成科研论文攥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整理能力,提高了科研能力。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最大的不同是学生的参与性更强,因此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思考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在实验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一)提问教学法。授课中我们采用了提问教学法,合理提出科学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做出正确回答。如在植物组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实验中提问“如果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同学手上皮肤出现紫色,请分析是什么原因?”这在教材上找不到标准答案,只有通过对实验原理的分析,深入的思考,科学的总结,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提问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二)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加强教学环节中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能力。如在光合速率的测定实验教学中,以科研期刊上论文为例,讲解光合数据在科研工作中实际应用。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生理学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三)发现法教学。发现法教学是在事实发生基础上,由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科学分析得出实验结果的方法。如在植物缺素培养实验中,要求学生独立总结出不同矿质元素对植物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发现法教学,使学生直观认识到各种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加深学生对矿质营养理论内容的理解。

四、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

在传统教学中,实验课成绩主要取决于实验报告,这种不合理的考核方式无法评判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因此导致学生只看不做,实验报告雷同现象严重。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全方位考核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也是判断是否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植物生理学实验课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比例为1:1。平时成绩包括预习、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实验操作技能考核是在课堂上进行,内容包括仪器操作是否正确,配制药品是否准确,实验操作是否无误等,这种方式可以考核学生预习情况,提高其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期末考试题目侧重于考核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完善考核体系的建立,学生学习主动性会被激发,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使学生深入理解植物生理学理论知识,掌握相关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它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娜,范海延,于洋,曲波.植物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7,5:232-233.

[2]康宗利,刘延吉,樊金娟.植物生理学问题教学法实例.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42(2):301-302.

实验教学论文范文篇9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脑的智力差异不大,即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智商”,各人基本相同,所差的只是“情商”,即非智力因素。据观察,大部分的学习困难生,在学校外的其他活动中,表现得很能干,做事有条理,说话有逻辑。常被老师认为“很聪明,但不爱学习”,但你和他们进一步的细致交流,会发现他们也是从心底里渴望把学习搞好。面对这种状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过多地把我们的工作重点放在直截了当的“思想工作上”,要求学生上课做到什么,下课做到如何,成绩要求怎样等等。另一个重点是过于讲究课堂结构的紧凑,内容的合理。而不去通过培养情感意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赫尔巴特语:“成功的教学要能凭借教师的高超艺术来激发学生的全部兴趣。”任何成功的教学大师都是良好情感意识的培养者,都能使学生的情商发挥到极致。为此,在我们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把情感意识的培养当作教学工作的第一要务。

2加强实验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现行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有些实验本身就具有探究性,但由于探究性不十分强;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讲“分子的性质”时将盛浓氨水的小烧杯和盛酚酞溶液的小烧杯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一会儿,酚酞溶液为什么会变红。会提出多种猜想,教师应先让学生提出猜想的方法,再通过实验验证:①将蒸馏水和浓氨水分别加入酚酞溶液中;②将酚酞溶液敞口放在空气中。后经过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分析。得出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氨水中有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微粒逸出,进入酚酞溶液中,使其变红了。这样结合实验引导学生探究,不仅能完,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3注重常规教学模式

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也应该作好有关实验的教学常规,可以避免学生和教师的盲目性,提高实验的成功率。主要作好如下几个环节。

3.1要有明确的实验教学目标。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都有体会:许多学生表现出对实验的兴趣,往往是处于“好玩”、“有趣”。因此让学生知道实验目的和要求,是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思维才会有方向,操作才会认真。

3.2充分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包括实验器材和药品;实验教学程序的设计;以及积极探索影响实验成败关键的因素等,教师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如何,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因此每个实验教学前,教师应按课本中的实验要求,认真做几遍,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在演练中还要研究和摸索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实验成败的关键,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试验中能及时提醒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3.3加强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多数初中学生把观察简单地理解为“看”,对看到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往往答不出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结论,如果他们没经过必要的训练,那么一堂课下来,教师会被弄得疲惫不堪,学生也在嬉戏中一无所获。由于九年级的前几节实验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关键,要下大力气抓好实验课堂纪律,规范实验习惯;每个实验完毕后要总结实验中的问题和原因;要培养好实验助手和实验小组长,让他们在试验中协助教师指导本组的其他同学,使老师能集中精力辅助差生。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比教师唱“独角戏”要好得多。

总之,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在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中,必须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实验教学。除常规的教学手段外,作为有进取的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来探索化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实验教学论文范文篇10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脑的智力差异不大,即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智商”,各人基本相同,所差的只是“情商”,即非智力因素。据观察,大部分的学习困难生,在学校外的其他活动中,表现得很能干,做事有条理,说话有逻辑。常被老师认为“很聪明,但不爱学习”,但你和他们进一步的细致交流,会发现他们也是从心底里渴望把学习搞好。面对这种状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过多地把我们的工作重点放在直截了当的“思想工作上”,要求学生上课做到什么,下课做到如何,成绩要求怎样等等。另一个重点是过于讲究课堂结构的紧凑,内容的合理。而不去通过培养情感意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赫尔巴特语:“成功的教学要能凭借教师的高超艺术来激发学生的全部兴趣。”任何成功的教学大师都是良好情感意识的培养者,都能使学生的情商发挥到极致。为此,在我们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把情感意识的培养当作教学工作的第一要务。

2加强实验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现行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有些实验本身就具有探究性,但由于探究性不十分强;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讲“分子的性质”时将盛浓氨水的小烧杯和盛酚酞溶液的小烧杯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一会儿,酚酞溶液为什么会变红。会提出多种猜想,教师应先让学生提出猜想的方法,再通过实验验证:①将蒸馏水和浓氨水分别加入酚酞溶液中;②将酚酞溶液敞口放在空气中。后经过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分析。得出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氨水中有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微粒逸出,进入酚酞溶液中,使其变红了。这样结合实验引导学生探究,不仅能完,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3注重常规教学模式

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也应该作好有关实验的教学常规,可以避免学生和教师的盲目性,提高实验的成功率。主要作好如下几个环节。

3.1要有明确的实验教学目标。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都有体会:许多学生表现出对实验的兴趣,往往是处于“好玩”、“有趣”。因此让学生知道实验目的和要求,是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思维才会有方向,操作才会认真。

3.2充分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包括实验器材和药品;实验教学程序的设计;以及积极探索影响实验成败关键的因素等,教师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如何,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因此每个实验教学前,教师应按课本中的实验要求,认真做几遍,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在演练中还要研究和摸索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实验成败的关键,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试验中能及时提醒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3.3加强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多数初中学生把观察简单地理解为“看”,对看到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往往答不出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结论,如果他们没经过必要的训练,那么一堂课下来,教师会被弄得疲惫不堪,学生也在嬉戏中一无所获。由于九年级的前几节实验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关键,要下大力气抓好实验课堂纪律,规范实验习惯;每个实验完毕后要总结实验中的问题和原因;要培养好实验助手和实验小组长,让他们在试验中协助教师指导本组的其他同学,使老师能集中精力辅助差生。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比教师唱“独角戏”要好得多。总之,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在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中,必须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实验教学。除常规的教学手段外,作为有进取的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来探索化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