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十篇

时间:2023-04-03 02:48:07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1

1.在比较中反思。

反思是要有基础的,老师要有一些具体的材料,才能反思。有了具体材料之后,我们可以在比较中反思,比如说三角形分类,我们都知道可以按角分,也可以按边来分。西师版四下教材中也安排了3个例题,例1是明确要求学生按角的大小给三角形分类,也就是说三角形的分类我们通常是按角来分为直角,锐角,钝角三类。例2和例3分别是教学等腰和等边三角形,是侧重于探究这种三角形的特征,而不是要求学生按边来给三角形分类。教学完这部分,曾经有老师就从为什么三角形分类侧重于按角分类进行更深入的反思。查阅熟读资料后发现,三角形按角分类更能提示三角形的本质属性,三角形内角的大小决定了边的关系,比如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就一定满足a2+b2=C2,而且学生到中学后的很多学习都与三角形的角有关,所以三角形通常按角分类。

2.延伸性反思

延伸性反思,也就是向这节课的前和后进行反思。教学某个内容,可以向前走一走,或往后走一走,比如说教学小数加减法,就要思考前面我们学的是什么?学的是整数加减法;后面要学什么,要学分数加减法,把这三个放在一起,它们有什么共通之处,这时候进行反思,会去看它们的算理,如果找它们共通的算理是什么呢?单独看小数加减法时,会觉得小数点对齐很重要,把整数、小数、分数放到一起看时,这时候就变成了计数单位是很重要的,对这三个都是很重要的。这时候这种延伸性的反思,会让老师把问题看得更通透,更好地去解决问题。

反思的时候,具体材料很重要,教师得先做了事儿(也就是开展了教学实践),然后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来反思,因此我们要注重经验的积累。小学六年,六个年级,有的老师可能20年都没走通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多数老师在一定时间后都能从1年级走到6年级,这可以算是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有利于教师自己把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教学工作几十年,这么多的教学经验,我们怎么就不像专家似的,能说得头头是道呢,这可能就是因为缺了反思,缺了对教育碎片的整理。所以只要我们把如此多的碎片串联起来,或许可以反思出很多很多有意义的结论,会帮助自己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3.通过学生的调研进行反思。

比如小数的初步认识这样一节课,可以通过学生的调研进行反思。曾经有一位老师通过课前了解到把五元三角改成以元为单位,用小数来表示的时候,学生的正确率是百分之五十,把两分米改成以米为单位,用小数表示的时候,也就是0.2m,这时候正确率只有20%,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呢?仔细反思后,他认为这是因为学生对5元3角这个事已经有足够的生活经验,用小数表示就是在5和3的中间加一个小数点的问题。然而两分米这事学生不太熟悉,而且要在前面补0,所以正确率更低。通过对课前调研的材料进行反思,然后设计自己的教学,效果当然会更好。

再比如某老师教学2年级的统计,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动态的数据。在分析教材时,感觉放手让学生收集动态的数据很难成功,但又决不能由教师包办,总得放手学生。因此他也做了前测,通过前测惊喜地发现学生完全能够用自己的方法收集数据,包括画竖线,圆圈,画勾等。但是画正字学生自己很难主动发现,教师就根据这个材料进行教学设计,效果也很好。

4.通过他人的启发进行反思。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他人的启发进行反思,其实就是学习别人的长处,但是这样的学习更强调把别人的优秀方法,教学策略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使之符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比如我们在观摩一节示范课后,问一问,这个老师上这节课,怎么就上得好呢?他是怎么上的?然后别人又是怎么说的呢?我自己上这节课会怎么上,可能是什么结果?当你听别人的一堂课发现毛病一大堆时,也要问一问,他为什么这么设计,我所发现的问题,他们的设计团队难道没发现,或者他们有另外的考虑。有了这些思考之后再来设计自己的这堂课,效果肯定会不一样。

5.通过阅读受到的启发进行反思。

除了通过具体材料,学生的启发,同事的启发,专家的启发,有时候,我们是通过阅读受到的启发来进行反思。

我们从书中学习专家的观点,阅读引人深思的案例,你就可以反思自己的工作,也就是边读其他的,边思考自己的。有这么一个例子,某老师读了《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郑毓信)里描述的一个故事,引发了他的反思。这个故事就是妈妈带着上幼儿园的女儿和上了小学的儿子一起去吃自助餐,每个人的餐费是197元,吃完了,快结帐的时候,妈妈就问上小学的儿子该交多少钱呀,儿子说妈妈给我纸和笔,他要干吗?他要通过纸和笔来进行计算。然而这时候上幼儿园的女儿在旁边开口了,她说我们3人给阿姨600元,找回9元就行了。然后过了一年以后,女儿也上学了,再去买东西的时候,问付多少钱,女儿和儿子一起回答,妈妈给我纸和笔,我要来算一算。这说明教育让孩子得到什么的时候,同时也让孩子失去了什么,孩子已经把灵活解决问题的这种方法失去了,他面对问题方法已经变成了固定的模式。这位老师读了这个故事就在反思:学生的思维本来应该犹如自由之泉,将奔流成河,最终汇聚成海,为什么可悲地逐渐枯竭了呢?计算教学,除了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师还能给孩子些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此,县教育局以“五课”活动为动机、以教师发展为着眼点、以提高教师素养为目的,全县在2008-200年度开展了"备课年"活动。这项活动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也改进了教师在写教案中存在的问题,如“五课”教研活动中的“反思”环节,很多教师的教学反思太空虚,把教学目标中的部分内容写在了里面,这根本谈不上反思。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因此,如何写好数学教学反思呢?下面我结合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课前教学设计反思

教师设计教案时,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预测学生遇到的问题,哪些地方学生不容易理解,根据学生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哪些问题,有哪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教学设计。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课前布置让学生在家里同父母一起认识人民币并购物,通过亲自实践,加深学生对各种人民币的认识,为以后学习人民币之间的换算打下基础。

2.课堂教学反思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设计出一套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 )=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课后总结反思

课后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课后总结反思,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 反思教学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这样日积月累,对提高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会有很大的好处。

3.2 反思教学失败之处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例如:对某个问题阐述的不够清楚;对课堂中出现的偶发事件处理不当;课堂气氛不太活跃;或者是由于教师的个人情绪影响了这节课的课堂气氛,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因此,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失误之处,是每一位教师对学生负责的表现,也是不断提高自己教学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

3.3 反思学生的反馈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3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正是配合当前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飞跃。新课程标准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数学课程体系。要使该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一种符合学生自主发展、融入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应体现开放式教学。

一、把社会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应探索与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解诀问题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如第二册“元、角、分”的教学,结合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我创设了“小小百货商店”的情景:把学生的文具、日常生活用品、水果、小玩具等标上价钱。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买卖商品的模拟活动,让其中的一人当售货员,其他的同学当顾客,“顾客”要把选中的商品的价钱准备好再交给“售货员”,若给的钱数不对,其他同学要指出,角色要互换。然后,我拿着一支标价9元7角4分,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若想卖这支笔打算怎样付钱?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给学生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主关系,使学主放胆交流,敢于创新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使教学更容易体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如,教学“8加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学习9加几的方法来学习8加几,让学主观察课件、摆小棒、讨论,归纳出8加几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练习、游戏巩固本节的内容。

2、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关注每一位学主的发展

新标准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案、内容及练习,确实落实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教材通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堂中改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主动去发现数学问题,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组织有趣操作,注重培养学主的语言表述和组织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用扬鞭自奋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长方体、正方体角的特征、边的特征,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就能较完整地归纳出长方形、正方体的特点。然后我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拿一拿、摸一摸、猜一猜,进行多次的练习,整堂课气氛十分活跃,通过游戏,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们学得很开心,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但学得快,而且记得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如教材中9加几的这一节,例1式子旁的文字是用文字语言来描述运算方法,通过教师的教读,学生齐读,抽读,同桌互读,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表述,然后在例2让学生自己摆学具,在小组内互说运算方法,进而在例3和例4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对运算方法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述。从这些小细节里面,我深深明白了教材编写者们的编写理念,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意会与言传的必要性,通过对知识的文字语言描述,同学们看法、思维交互推进,完善了自我认识。

4、建立多种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思考,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针对教学中“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从而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很多,我们可以从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三个层面去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反思

1.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课前反思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往往都在沿袭着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当然,这些方法有它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面对新的课程改革,它却有着某些不足,需要我们改进。所以我们在课前进行反思,首先应该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是否以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这样才能做到扬长避短。

2.是否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特别是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所以我们应该通过课前反思使自己成为教材的创造者,才能全面盘活教育资源,全方位优化教学资讯,在开放的、多样化的教育情境中促进学生发展。

3.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在设计新的教案时,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思考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哪些策略和方法。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自己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二、课中反思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应及时反思如何启发引领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当学生发生意外事情时,教师要及时反思如何机智地处理发生的意外,使学生及时恢复到正常的思维状态。教师只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与策略,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一梯形上底是3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在解答此题时,有一学生列式为:3+5=8(平方米)。当学生都笑他错误时,他却理直气壮地说:“梯形的高是2米,可计算面积时,公式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只要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加起来就行了。”听他这么一说,感觉还有道理,此时我顺势引导:“是不是所有梯形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呢?”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得出:如果梯形的高不是2米,就不能用这个方法了。

三、课后反思

1.反思教学成功之处。每一堂课都是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按照预先设想的教学方案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巧妙的新课引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教学中的亮点,以及教师在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示、情境的创设而产生的灵感,与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处等,课后要认真反思,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2.反思教学失败之处。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失败教训,如对教材理解出现的偏差,对教学重点、难点处理不当,演示、实验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某种原因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的探究,将成为今后教学吸取的教训。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教学实例

一、教学《因数与倍数》的反思

《因数与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我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学习了解到以下信息:鉴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虽然学生已接触过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但我班学生对“整除”与“除尽”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因此在教学时,补充了两道判断题请学生辨析:11÷2=5.51。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因为5×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数,4是5和0.8的倍数,对吗?为什么?特别是第2小题极具价值。价值不仅体现在它帮助学生通过辨析明确了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都是指整数(一般不包括0),及时弥补了未进行整除概念教学的知识缺陷,还通过此题对“因数”与乘法算式名称中的“因数”,倍数与倍进行了对比。

二、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反思

1. 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学习的一个内容。如果我们对本课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学生已经学过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两部分内容有其相似之处,课始放手让学生自由猜测,学生通过对已有认知的检索,必定会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如何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面不是最小公因数?这一些问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较好的生成。无疑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2.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

“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这一问题的包容性较大,不同的学生面对这一问题都能说出自己不同的猜测,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得到了较好的尊重,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思想。不同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在相互补充与相互启发中生成了本课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合作的魅力,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数学并不可怕,它其实滋生于原有的知识,植根于生活经验之中。

3.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通过学生的猜测,我把学生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理:

(1)什么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2)怎样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3)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而不是最小公因数?(4)这一部分知识到底有什么作用?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在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中逐渐完善了自己的想法。

三、教学《最小公倍数》的反思

《最小公倍数》这节课,如何让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较高,知识的掌握也较为自然而扎实,学生的思维也在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单从纯数学的角度去让学生领会,显然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我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这些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灵动数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体念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研究数学。在研究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时,设计了例举法找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猜想、分解质因数比较,一系列开放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来解决问题,自主地进行探究性活动,使学生体念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总之,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做一总结,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习题教学;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71-02

一、目前高中数学习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题量和质量不统一。很多老师认为只要加大题量,让学生不断练习就能够充分的掌握相关知识,这种想法存在根本性的错误。习题教学依靠的不仅仅是数量,更重要的是习题的质量。本来高中数学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的压力非常大,而老师又安排学生重复练习同一类题目,这就导致学生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

2、习题的题型太过单一。单一性的练习只能够提高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能力,却不利于对于数学知识的全面掌握,那么在进行实际考试检测的过程中,还是难以拿到高分。并且,题型太多单一也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无法成长为一名适合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3、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习题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老师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但是很多老师并没有正确看待这一问题,总是让学生机械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安排进行习题练习,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以及学生总体数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实性问题。

4、教学方法比较落后。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活动提供了诸多便利,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是被,完成高质量的教学任务。但是很多老师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限制,并没有将习题教学和多媒体技术进行结合。比如在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讲解上,只依靠口头的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那么老师就可以利用媒体技术从网络上调出动态图像,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对知识点的掌握[1]。

二、提升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策略

1、深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掌握一些比较难的数学知识点,并增加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习题教学中,老师要善用分析法和类比法,让学生从思维定势转变为扩散性思维,从而使他们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数学课本上提出的各种理论知识,并加深记忆,还有利于掌握更加灵活的运用方法,做到举一反三。教学案例: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是BB1的中点,O是底面正方形ABCD的中心,求证:OE平面ACD1。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线面垂直能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学生要想证明OE平面ACD1,就首先要正面OE和平面ACD1中的两条直线是相互垂直的关系。在解答这道习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思维的转换,用线线关系替代原本的线面关系。由此可见,转换性思维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应该多给学生布置类似习题的练习,逐渐提升他们的思维转换能力[2]。

2、优化数学习题。进行习题教学时,老师不应该盲目的增加习题数量,这样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反而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在习题的选择上,应该加强其综合性和多维性。从而让学生将相关的知识点融合起来,提高对知识点的提炼能力。比如讲函数题、数例题以及解析几何等知识要点融合进一道习题中,学生在寻找解题思路的时候,需要调动之前所学的相关内容,并将有用的点提取出来。多维性是指习题应该有多种表现形式,而不是单一的阅读型习题或者操作性习题。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在组织习题内容时,必须和书本上的内容紧密结合,不能够过度脱离课本,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掌握知识点并进一步提升解题策略。教学案例:已知水渠在过水断面面积为定值的情况下,过水湿周越小,其流量就越大。现在有以下两种设计方式,如图:

其中,左边图的过水断面是等腰三角形ABC,边长AB等于边长BC,过水湿周L1=AB+BC;右边图的过水断面为等腰梯形ABCD,边长AB=边长CD,过水湿周L2=AB+BC+CD,如果等腰三角形ABC和等腰梯形ABCD的面积都是S,那么求L1和L2的最小值,并在流量最大的情况下给出最为合理的设计方案。

这道习题是非常典型的函数最值问题,可是它的表述方式却是以平面几何形式来进行描述的,不仅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还同时考查了对函数和不等式的实际应用能力。在该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能够将函数知识和平面几何进行有机联系,经常进行类似习题的联系,可以提升其多向性思维能力以及知识整合能力。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都认为数学课堂比较枯燥,自己根本提不起学期兴趣,这一方面是和数学自身的性质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的数学教学手段比较落后。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当前的语文和英语教学中已经应用的比较成熟和广泛,并且得到了非常良好的应用效果。但是很多数学老师,仍然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完美没有必要过多的使用多媒体。尤其是在习题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根本没有用武之地,这种想法极大的限制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能够让数学习题呈现出更加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在立体几何的习题教学中,学生对于抽象的几何图像感到非常难以理解,可以利用网络上提供的三维模型为学生进行展示,从而让学生对其中点线面之间的关系有更加准确的把握[3]。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目前的高中数学习题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在后期的教学中,老师必须提高对习题教学的正确认识,反思以往的教学弊端,从而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深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贵.高中数学教学中习题教学的反思[J].读写算,2014,(03):206.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反思教学 情境

小学数学是数学学科中的基础,只相当于初等数学中的基础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数学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反思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数学思维过程。

“数学反思”这个目标包括两方面:反思数学与进行数学地反思。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会解各种的数学题,更重要的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进行“数学地反思”也就是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基于问题情境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由师生从自己身边所熟悉的事物和社会生活中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个人或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反思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是对以往“讲授――接受”式学习方式的突破性探索。

二、合作交流,引导反思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的学习,是一种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问题明确后,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目标。并且要反思能否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目的有二:问题的实质;解决问题的关键(实现问题的转化)。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使成员之间具有互补性。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开展公平竞争。通常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各一名。

案例,某校四年六班有46名同学,老师在教学实践活动课“秋游计划”一课时,在让学生合作制订购买秋游所需物品及所需钱数之后,又设计了一个活动一一乘车与买门票。“一辆大客车可坐50人,每辆300元,一辆中型客车可坐30人,每辆200元。个人票每人10元,团体票每人8元(10人为一组)。”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这些数据,讨论交流应该怎样租车、怎样购买门票比较合理。

三、实践验证,调整反思

反思性教学有实验或实践检验过程。也就是说,反思性教学的反思不仅是内隐的思维活动,而且是外显的实践行为,这样才能确保反思的结果得到检验并使反思性教学越来越具有合理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假设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地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改进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形成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如果发现新的问题,谨慎地追寻新问题的实质,针对新问题再次尝试另外的教学方法或其他改进措施。

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一课时,我选择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景:我家买了一套新房子,要把客厅和卧室的地面铺成木地板,每平方米木地板200元,请大家帮忙算算一共花多少钱?装修完欢迎你们到我家做客;并适时出现一幅平面图。通过观察,大家发现客厅和卧室都是长方形,需要先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得到才能做预算。于是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感到装修这件事离自己很近,因此很有兴趣。

四、开放教学,联系生活

要实现教学内容的思考,就要树立新的教材观,要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和尊重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要向学生的现实和生活实际开放,能反映学生的不同需求,而不应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要使教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探索知识奥秘的工具,就要活用教材,使教材为学生的创新服务。

1.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调整、删减或重组教材内容

如在“元、角、分的认识”这节课时,考虑到生活中己很少用到分币,教学时可以先创设问题情境:“1元钱可以买什么?”让学生“认识元”,知道1元=10角,再“认识角”,最后“认识分”。练习时可适当删去教材中分币的习题,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价格(如一支圆珠笔1元4角等),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兑换人民币游戏、模拟商场购物等开放性活动,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钱币,了解进率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2.充实教学内容

首先,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反思教学中力求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适当选取和补充一些学生实际生活中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兴趣。

其次,加入一些有一定弹性的教学内容,有利于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发展,给学生的创新提供空间。

最后,适当安排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内容。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运用,反思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活动内容。通过实践,既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教给学生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维方法,使学生通过观察、推断获得数学猜想,充分发挥和发展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探究性,通过评价来发现问题与不足之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有些教师说的“学生主动了,老师被动了”,所以教师应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多角度、深层次的去审视问题,只有教师自己反思每次课堂的数学教学出现问题,才有可能提高教学水平。

如果学生形成了反思学习这一思维习惯,并能自觉而为之时,可以说他们的学习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吴中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

[2]邓光显.对低年级小学数学课堂小结的反思.山东教育,2005,(31).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8

(大通县良教乡石庄明德小学青海大通810100)

一、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使反应的而非反思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使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事错误的。

二、智慧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智慧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事“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的教学走向理智型的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开展,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区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她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她不仅能“|做”,还应当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等方面去开展。简单地说,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苏俄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中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阅历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受通常不一样。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方式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不叫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使很难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完成教学。比如平时我们在上课的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的很清楚明白了,但反馈后却发现很多学生还是糊里糊涂的。说明了我们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三、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验。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验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等经理对于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启迪。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有价值、可用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以学生的身份参与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作出反思。

2、学生的角度。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得好。在新课标中,有些习题,如最优化方案,让学生去选择租车、买票等方案,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接法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们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时一致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3、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开展有意义的讨论。交流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互相听课、做课后分析等。

4、专业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9

一、教学设计时的“前置(前瞻)性反思”

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我们在导学方案设计时应坚持“以学定教”的原则,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碰到的难题以及那些不容易理解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同时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就此在备课时,我们应当对过去的导学方案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或其他老师在教学这些问题或重难点时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值得学习的,有哪些经验仍可采用,继续改进的是什么?再进行新的导学方案设计. 当然,还应注意,设计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学情、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对知识的接收能力,预设在导学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列出解决策略. 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时,我结合过去的教学实践,针对学生对这个重点理解不深刻不透彻、运用不自如,且经常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的现象,于是在新一轮的导学设计时,我决定改变过去先自学,再点拨,后练习的步骤,采取先自学预习、实验操作、点拨指导和练习. 尤其是实验操作环节,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动手给小组成员分铅笔(15枝,每组6人),并引导他们观察、讨论、比较、思考,最后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所做所见总结得出余数一定小于除数的规律.

二、课堂教学中的“及时(冷静)性反思”

“金无足赤”. 再好的教学总有疏漏或欠缺的地方,课中不时会有突发的“意外”,难免总有期待改进、优化的环节. 因此,在导学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反应、质疑和学习的效果以及他们创新火花的闪现,及时反思教学中出现或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在短时间内反思我们的导学行为,调控教学策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更好地促进思维发展数学素养的提升,迎合学生发展的需求. 譬如,当学生在主动求知的过程中,出现思维“梗塞或短路”时,我们应及时反思该怎么启引和鼓励学生自主或合作克服这样的阻碍;当课中发生突发事件时,我们应及时地反思如何委婉地逆转,使学生的心迅速回到学习之中,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

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练习时,我出示了一题“梯形的铁皮的上底是5米,下底是8米,高4米. 求它的面积. ”很多学生都按照常规算出了结果. 在学生汇报时,一个学生列式(5 + 8) × 2 = 26(平方米). 其他学生是一堂哄笑. 没想到这个孩子歪着小脑袋说:“它的高是4米,刚好是2的2倍,在算的时候先乘以4再除以2,不就是乘以2吗?这样简洁、干脆!所以我用梯形上下底的和乘以2就等于面积了. ”学生们听这个孩子的解释,都在点头表示肯定. 此刻我立即冷静下来,顺势问道“那是不是所有梯形面积的计算都能用这样的方法呢?”我没有只管自己的教学任务,而是放手让学生讨论,结果他们得出“如果梯形的高不是2的倍数时,此法行不通. ”其实,类似这样的不能预料的问题,在教学中广为存在,作为教师不应打断孩子的“奇思妙想”,而是即时反思,怎么启引学生克服思维障碍.

三、课后总结时的“回顾(更正)性反思”

课后反思,这是教师对导学的全程在自己的脑海中进行回放的过程,包括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学生的行为表现、教学的得失等等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找出教学实施到位和不到位、成功与失败之处,研究有瑕疵或失败的原因,并对症下药寻求改进的措施. 课后总结反思,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反思教学成功之处

对于数学课来讲,每节课都有需达成的目标,并有预设实现此目标的导学方案和实施的数学活动. 为了进一步实现高效低耗,更有益于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发展和提升,有必要对我们自己的每节课中的成功之处作一个反思. 如,教学的重难点是如何突出和突破的?“双突”策略是什么?与以前教学比这个内容时低耗在哪里?教学中的亮点是什么?精彩的片断有哪些?对促进学生的思维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教学情境的创设,给学生带来了哪些灵感?为什么?等等. 这样反思并做好记录以便后用.

2. 反思教学失败之处

失败乃成功之母. 对于教师来讲,一节课的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失败和失败的原因. 因此,在每节课后,我们应严肃认真地反思自己教学中的疏漏、失误,并以此为鉴. 主要从这些反面着手:教材的处理为什么不到位、学生的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与预期效果的差距、对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保护得如何,是不是理想的效果,等等. 这些我们都要对自己的教学作认真的剖析,追因挖根,并从中吸取教训.

3. 反思学生的反馈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10

关键词: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思考,是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的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从而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很多,我们可以从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三个层面去思考:

一、课前反思

1.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课前反思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往往都在沿袭着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当然,这些方法有它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面对新的课程改革,它却有着某些不足,需要我们改进。所以我们在课前进行反思,首先应该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是否以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这样才能做到扬长避短。

2.是否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特别是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所以我们应该通过课前反思使自己成为教材的创造者,才能全面盘活教育资源,全方位优化教学资讯,在开放的、多样化的教育情境中促进学生发展。

3.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在设计新的教案时,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哪些策略和方法。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自己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二、课中反思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应及时反思如何启发引领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当学生发生意外事情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反思如何机智地处理发生的意外,使学生及时恢复到正常的思维状态。教师只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与策略,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研究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

1.反思教学成功之处。每一堂课都是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按照预先设想的教学方案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巧妙的新课引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教学中的亮点,精彩片断,以及教师在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示、情境的创设而产生的灵感,与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处等,课后应进行认真反思,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2.反思教学失败之处。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要把这些课堂教学中失败的教训,如对教材理解出现的偏差,对教学重点、难点处理不当,演示、实验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某种原因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和探究,成为今后教学吸取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