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十篇

时间:2023-03-28 07:10:06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篇1

“于是”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用作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在古汉语中“于是”是两个词。“于”是介词,译为在、到、向、模弧笆恰弊鞔词,译作这、这个。“于是”直译的话就译作“在这……”,省略号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

当然, “于是”也有古今同义的用法。但在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一句中,“于是”应是古今异义,译作“在这个时候”或“与此同时”,而并非古今同义,原因有四。

首先,与时局背景不符。商鞅变法,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与之相随的是,秦国横扫天下统一六国的野心也日益膨胀。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宣告了赵国的正式灭亡。燕赵互为唇齿,唇亡而齿寒,灭赵后王翦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燕国危在旦夕。之前的燕国太子丹本在秦国做人质,他看到秦王决心要灭六国,再加上秦王遇之不善,就暗中逃回燕国,立誓要为燕国报仇,为自己雪耻。但太子丹报仇的办法有些特别,他一不操练兵马,二不结盟诸侯,而是物色忠勇之士,担当刺客,企图趁拜见秦王的机会挟持秦王订立盟约或刺杀秦王使秦廷内乱,君臣相疑。如此看来,太子姬丹刺杀秦王的计划由来已久,所以对于天下之利匕首的寻求应该在有刺杀秦王计划之后的物色刺客或准备信物阶段进行,而不是在荆轲连信物――樊於期之首级都准备好之后,太子姬丹才慢慢吞吞去准备刺杀的工具,与秦师大兵压境的情势不符,与太子丹决心刺杀秦王的历史真相不符。

其次,与太子丹的刺秦心理不符。当秦军灭赵北略地,至燕南界时,太了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可见太子丹对秦军的大兵压境是万分焦虑,惊恐至极。他之所以会当面督促荆轲尽快赴秦刺杀秦王,是因为他知道王翦的虎狼之师一旦进犯,燕国是不堪一击的。当太子丹认为一切准备就绪而荆轲因有所待暂作停滞时,太子丹先是迟之,疑其有改悔;再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这其中再一次暴露了太子丹对于秦军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的惊恐和焦急,以及对实现刺秦王计划的迫不及待。“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一句更进一步表明太子丹为刺秦王不可动摇的信念,而在这场把自己身家性命和家国存亡作为赌注的豪赌中,太子丹能做的事情是:物色刺客,准备信物,准备利器。刺客早已找好,养在身边很久了;准备信物的过程中即便是动了不忍之心,也交待给荆轲去想办法了;最容易备的匕首,太子丹会愚钝到非等荆轲把信物搞定后才派人四处打听、购买、以药淬之吗?当然不会,除非是他刺杀秦王的行为是被迫的,不情愿的。所以,“于是”应译为“在这个时侯”或“与此同时”。

第三,与段内语境不符。原文第五段这样叙述:“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夫人之利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其中“预”应理解为“预先”,意即不是一切准备好以后,“于是”再寻求、购买、加工可以使秦王一刀毙命的利刃,而是在与荆轲准备信物的同时,从容而不动声色地寻求并购买加工刺杀秦王的工具。想必太子丹这样预先求购利刃,也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暗中寻访、比较、挑选。想把一名刺客当作完成自己报仇雪恨、保家卫国任务的唯一筹码的太子丹,他知道他所供养的这位刺客肩上所挑重担的份量,他也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普通道理,他更知道如果荆轲一旦有机会刺杀秦王却因匕首的不锋利不致命而导致行刺失败的严重后果和千古遗憾。所以,太子丹只能预先行动,选择并加工好天下最适合刺杀秦王的利器。而对于“于是”一词,符合这一理解的翻译只能是“在这个时侯”或“与此同时”。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篇2

萧何追韩信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注]。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节)

[注]连敖:接待来客的小官。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以策干项羽(多次、屡次)

B.坐法当斩(犯法)

C.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死亡)

D.追信,诈也(欺骗、撒谎)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羽以为郎中/未得知名,为连敖

B.汉王之入蜀/上未之奇也

C.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

D.言于上 /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间接、侧面地表现韩信有才华的一项是( )

①数以策干项羽②未得知名,为连敖③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④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⑤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⑥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最开头原是项梁的部下,后来又是项羽的部下,均得不到重用,最后才归属了刘邦,做了刘邦的部下。

B.韩信是一个奇才,他既能忍受胯下之辱,又能长期地甘心于默默无闻,他总是用逃走来证明自己的才能。

C.对于韩信的才能,滕公觉察出来了,萧何也觉察出来了,但是君王们却往往没有觉察出来。

D.刘邦的确是一个能够用人的人,他不仅重用萧何,更是对萧何的意见言听计从。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译文:

(2)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译文:

(3)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刎而死。

(选自《战国策・燕三》,有删节)

1.下列各句中的黑体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太子丹质于秦(做人质)

B.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到……去)

C.光与子相善(善良)

D.愿足下急过太子(拜访)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B.太子跪而逢迎/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C.愿足下过太子于宫/以其无礼于晋

D.欲自杀以激荆轲/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3.下列各组句子依次表现太子“礼贤下士”,田光是“节烈侠士”的一项是( )

A.①太子丹患之 ②欲自杀以激荆轲

B.①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 ②遂自刎而死

C.①太子避席而请曰 ②偻行见荆轲

D.①太子送之至门 ②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物。

B.鞫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鞫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相同。

C.本文段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

D.田光自杀是因为他想激励荆轲并以此表明自己没有把国家大事泄漏出去。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译文:

(2)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

译文:

(3)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孔子世家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①?”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②”。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③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④,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⑤。”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①非与:难道不是吗? ②一以贯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 ③率:行走。 ④稼:种庄稼。穑:收庄稼。 ⑤宰:家臣,总管。

1.对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救陈,军于城父(驻扎)

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当权)

C.君子亦有穷乎(困厄)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痛苦)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今君乃亡赵走燕

C.赐,而志不远矣/某所,而母立于兹

D.人之不我信也/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予一以贯之

B.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C.吾何为于此

D.人之不我行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译文:

6.默写。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____________。

(2)子曰:“____________,不悱不发。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可运于掌。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篇3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文言文 提问对话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语文课堂要改变过去老师的单纯传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和自我建构知识,形成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开放活跃的课堂。但在当今的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课堂中教师依然成为课堂的主体和主导者,学生依旧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整个课堂成为老师的表演课,学生只是简单机械地欣赏着老师的讲解。很多老师坦言文言文教学的特殊性和难度性,使学生在文言文课堂中感到十分枯燥和无趣。在很多语文课堂中老师依旧按着传统方式从头到尾讲解生字词和翻译文言文,学生被动机械地掌握文言文。老师教得无趣学生学得无味,整个课堂成为低效、单板的课堂。为了有效地改变这种教学困境,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将给我们文言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威廉·多尔是当今美国课程理论界持建设性观点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的主要代表,其中他基于后现代主义的核心精神提出的“4R”标准及新型的师生关系模式的理想可以直接试用于现在的语文教学。所谓的“4R”是指课程设置的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丰富性是指课堂的设置应该具有适当地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要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建构去发现文本中隐藏的丰富内涵。回归性让学生通过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往反思自己的思想,从而构建起自己的自我感觉。课程的片段、组成部分和序列是任意的组合,不应视其为孤立的单元,反应视其为“反思”的机会。关联性主要指教育联系和文化联系,教育联系主要指课程结构本身的紧密联系通过回归不断发现课程的深度和复杂性,文化联系通过对话不断地与历史、地理和各种文化的交合形成文化感。严密性指的是有目的地选择不同的方案和联系,依据学生自身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来丰富课堂。通过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我们明白,让学生自主地寻找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通过搜寻本质的脉络而组成完整结构系统,这才是“教”的终极目的。

由于文言文距现在较远字词句子不易理解,思想内涵很难与现在的学生产生共鸣。很多学生反映不愿学习文言文觉得文言文枯燥难学,如果单一地按照传统的教学从头到尾讲解课文,将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更加不愿意学习文言文。因此在文言文课堂中经常出现低效和重复的现象。按照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教师和学生需要通过提问对话来自我建构对于文本的理解,通过有趣的对话和提问使学生和老师都积极地参与课堂。让学生从自身经验和体会出发去理解和阐发文本的复杂性,同时反思文本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价值。如在《荆轲刺秦王》过去的教学中老师首先疏通大意,翻译和分析古今异义字词,然后讲解荆轲为国慷慨赴难的精神。按照传统的从头到尾的讲解方法,学生认为说教色彩十分地浓重,对于高中叛逆阶段的学生来说认为这篇文言文十分地无趣。但如果老师转换角度提出荆轲是否是一个好刺客?在这篇文言文中谁最快乐?这种离学生思想很近、开放且需要学生通过文本证明自己的观点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每个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找出自己的立论依据,激烈讨论。学生开动自己的大脑发表了各种观点,有的学生认为荆轲是个好刺客因为他勇敢、有谋略、正直并且具有献身精神为了国家的安危牺牲自己的性命。也有学生持反对意见认为荆轲有勇无谋、不够冷静、意气用事未做好充分准备就因负气而刺秦王,导致这次的行刺失败。学生从各个角度分析议论荆轲的形象,使学生自己能够立体多面地来看待荆轲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课堂变得生动而有活力。

在问及文中的人物谁最快乐时,学生更是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樊於期最快乐因为他是抱着希望而死的,他相信荆轲能够替他报仇雪恨,认为自己的死是有价值的;有的认为太子丹最快乐,因为有人帮他解决难题,使自己的国家免受秦国的吞并;也有些学生认为荆轲最快乐,因为他为国捐躯得到了扬名立万的机会。通过这种提问对话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我建构知识,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思维得到极大的开阔。学生开始喜爱文言文的课堂,不再畏惧文言文,认为文言文课堂也十分有趣。老师提出的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是开放多样的,每个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没有对错只要言之有理就行。学生在课堂中发现原来他们自己可以重新去阐述过去认为单板的文言文,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且学得十分有意思。

从中我们能发现学生的思想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发现来挖掘这座巨大的宝藏。通过这种教法我们改变了单一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地发现文本潜藏的意蕴接受文本的复杂性,自主地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使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文言文带给学生的快乐。当然在顾及文言文的人文性的同时不要忘记文言文最为重要的工具性知识,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遇到的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句子翻译等老师可以穿行教学,让学生在与老师的对话中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透彻理解文本,在这样的课堂中也更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中十分重视课程的反思和对话,通过文本的探讨、理解,创造性地发现文本潜藏的文化和思想。高中课本中选人的文言文一般都是名篇大家,这些文本思想丰富但拘于时代性这些文言文不受学生的喜爱。老师需要改变过去简单性、定性式的教学方法,通过采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方式来带领学生发现文本的复杂性,同时反思这篇文言文带给我们哪些心灵的共鸣。如在传统的讲解《报任安书中》时,更多的是赞扬司马迁忍辱负重的写下了千古绝唱《史记》,他怎样受尽怎样发奋图强。单一、刻板的教授并不会使学生心灵得到多少颤动。但如果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体验来发表看法,例如你受比你力量大、地位高的人侮辱而你又无法反抗时你会怎么做?很多学生都提出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会选择自杀。但是司马迁没有自杀,原因是什么呢?很多学生都开始从文中寻找原因,在学生的谈论总结中得出了结论。是因为他找到有价值的东西时把生命看得如此重要,他不受世俗人的影响忍辱负重地完成家族使命,但他的内心多么希望得到人格的尊重,可是在这个专制的社会中他只能作为一个弄臣,他内心的不甘和不屑在那个时代是多么地可贵。从这个角度出发学生不仅仅体会到他的发奋图强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他精神的高贵。从自身反思中发现文本中人物精神的可贵使文言文变得更加具有时代内涵和思想深度,让学生创造性地去感悟文言文给他们带来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4R”理论,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去挖掘高中文言文的复杂性和趣味性。这将有力地改变文言文课堂的单一性和机械性,使文言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但与此同时这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应该怎样提出有意思的问题?怎样有效地组织课堂?学生的理解力和认识力是否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些问题都会有力阻碍文言文课堂的正常进行,所以我们需要老师贴近学生生活,善于发现文本中与学生的相似点,并由此出发去寻找问题和发现有效的问题。学生也需要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放到课文中,通过讨论对话不断地构建自己对文本的认识,同时也需要学生增加阅读量学会反思生活。通过这些方式将使学生不再厌倦和畏惧文言文,而是与老师一起去发现文言文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每个学生都善于思考、积极发言成为课堂的主体。相信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高中文言文的课堂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参考文献:

[1]徐冰,略论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与当代语文教育,成都教育学院学报[J]2002.6.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篇4

一、武侠文化的历史

韩非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在司马迁的《游侠列传》开篇,就引用了这两句名言。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在他眼里,学文的和练武的都没有好人,只有改革家才能“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好在太史公对侠士有公正评价:“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史记》中记录的最大的侠者莫过于荆轲,因为他刺杀过秦始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赴死的壮烈足以令天地为之动容,可惜真就一去“不复还”,有一位同道“鲁句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其实,荆轲的剑术并不弱,且能以剑道游说于列国――“荆轲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以荆轲这样的剑客尚不能列为大家,战国时的中国功夫可想而知。像聂政在韩国的相府施展剑法时,“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何等的功夫!相比之下,荆轲确实差了一点,可惜他们的剑法,并没有留下来。太史公的一部《史记》为习武者立了两种传,一是《刺客列传》,二是《游侠列传》。

比《史记》稍晚一些的是《吴越春秋》一书,其中有吴越争霸时期,越女善剑的故事:“袁公操其本,而刺处女,处女应节人之三,女因举杖击之,袁公飞上树。”汉之后,佛教传人中原。东晋时,西域高僧佛图澄来华夏弘扬佛法。此后佛教在中原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描写武侠的笔记小说也多以神异称奇。如《唐传奇》中,裴的《聂隐娘》,说的是大将军聂锋之女,自幼被尼姑偷走后,训练成剑侠的故事,这篇传奇对后世中国的武侠小说影响深远。《韦自东》则描写了有关仙道修炼龙虎丹药的故事。《红线》和《兰陵老人》的叙述风格都对中国的武侠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水浒传》翻译成外文时,多译为“英雄传”或“侠客传”等。施耐庵对于武功的描写最接近实战搏击,以至于后世的研究者多疑其自身就是武林高手。《水浒传》中的好汉们所使用的武功与我们今天尚在练习的戳脚翻子、太祖长拳、六合枪等拳械都十分相似。十八世纪,中国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描写了一位“凤四老爹”,很有一些内家功夫的味道。书中写道,他将“一部《易筋经》记的烂熟的。他若是攒一个劲,哪怕几千斤的石块,打落在他头上身上,他会丝毫不觉得。”有一位叫胡八乱子的练家“使尽平生力气,飞起右脚,向他裆里一脚踢去。哪知这一脚并不像踢到肉上,好象踢到一块生铁上,把五个脚趾头几乎碰断。”有专家认为:小说中的这个凤四老爹即是江宁大侠甘凤池。不管是否,与其同时代的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一书中写道:“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

清末民初时,中国兴起了以宫白羽等为代表的新技击派武侠小说,以太极宗师杨露禅、八卦掌宗师董海川等真实人物为原型,创作了《童林传》等一大批小说评书类的作品,其中不乏一些精品,像《卧虎藏龙》被李安搬上银幕后,而享誉世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一位真正的中国武侠文学的巨匠,他就是金庸先生,他的武侠小说风靡了整个华人界,被文学评论界推崇为“金学”。金庸的成就源于他深厚的国学基础,使他能够成为融合中国的释儒道思想与武侠文化的集大成者。

在世界文化史上,中国武侠文化的历史跨度之长、内容之广博、想像之丰富、描述之精彩都是独一无二的。

二、拳谱密笈的历史

除中华民族外,世界上还没有哪个民族总结出关于冷兵器时代搏击术的完整文字,并使之形成近乎于哲学的理论体系,只听说十八世纪的法国有几本关于击剑方面的书,日本的剑客宫本武藏有一本《五轮书》,伊贺忍者有关于忍术的秘笈,但这些有限的文字都不够系统完整,且只停留在“术”的层面上,尚没有达到“道”的境界。唯有中国传统武术,现存的几百个门派均有自家的拳谱秘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武学。

早在春秋时代,中国的剑术就师承有序,各门派均有剑谱流传,可惜至秦代多毁轶,从《叔苴子》中能知当时的剑道之深:“教剑者有法,及其能剑,忘其法并忘剑矣,未忘法而剑者,临战斗而死于剑。”唐之后,少林武学兴起,很多武僧著有少林拳棍秘笈及练气法门的书籍,可惜后来毁于石友三的一场大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开展武术挖掘整理工作。通备拳传人郑剑锋给我讲过进京献拳谱的过程。其实通备门早在宋代就有完整的拳谱在门内流传,温家拳系也在市井社会中很流行。明代唐顺之著的《武编选》中云:“一家数温家长打七十二行着,二十四寻腿,三十六合锁。赵太祖长拳多用腿;山西刘短打,用头肘六套;长短打六套,用手、用低腿;吕短打六套。赵太祖长拳山东专习,江南亦多之。三家短打,钺亦颇能。温家拳则钺所专习,家有谱。今不能尽述也。”唐荆川本是文人,倘能对武学如数家珍,可知当时各门派的大家造诣如何了。

1982年,我在北京待了很长一段时间,搞社会调查,写毕业论文,向一位陈老先生问及拳谱秘笈等事,陈先生告诉我要留意两部道家的武学秘笈:一是《七步尘技》,二是《真龙虎九仙经》。《七步尘技》未收入《道藏》,而《道藏》中的《真龙虎九仙经》述有九等仙侠法,其中有“剑侠”,可惜没有具体修炼法门,也许隐于洞府之中尚没示现尘世。但生活于元明二代的剑客毕云龙著的《浑冗剑经》却完整地流传下来了,所述内外家剑法的修炼、丹道与剑融合之法都详细,同时也示现了剑客的戒律等。剑侠门内的秘密,对于我们研究剑客的历史弥足珍贵。

南宋白云禅师的《莲花宝笈》经周潜川等先贤的传承,基本保留下来了,其中部分内容已于1959年正式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刊行,金庸小说中的一些炼气运气的神奇武功即源于这类秘笈的启示。李亦畲在1867年完成了《廉让堂太极拳谱》的编撰,使中国的武学理论完整地上升到了道家哲学的思想空间中,武学修炼成了悟道、得道、实现生命超越的一种生存方式。

三、门派和秘密帮会的历史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篇5

下面以《〈三国志?魏书十一 王烈传〉翻译(译文)及试题设计》中的第6小题为例具体谈谈。

第6小题A选项“王烈为父亲守丧三年,终日以泪洗面,遭遇荒年,王烈拿出自己的粮食分送给乡亲活命,所以本族人称赞他‘孝’,乡亲们称赞他‘仁’。” 4小题B选项“遇岁饥馑,路有饿殍”中的“岁”解释为“年末”是行不通的。

第6小题B选项“王烈非常重视道德教化,既兴办学校,也非常讲究教化方式方法,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甚至能使盗贼改恶向善,最终成为道德榜样。”与第7小题翻译句子第一句“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有关联。“其诱人也”和“非常讲究教化方式”有联系,以此可推断出“诱”为“教导”的意思。“皆因其性气”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有联系,“因”字是 介词,“依据,根据”的意思。

文言知识的积累至关重要。对于把握不够准确的信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解决。以《陈书?列传第四》的程灵洗一文后的第4小题B选项“灵洗乘胜逐北”中的“北”字,被释为“向北”为例来介绍两种方法。

一、触类旁通,由一个句子引发所学知识,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古代汉语词典》对“北”的释义有三种:①通“背(bèi)”,相背;②北方;③打了败仗往回跑。联系《过秦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可知“北”应为“③打了败仗往回跑”得意思,这和“灵洗乘胜逐北”的“北”同为“逐”的对象,可知二句“北”的意思相同。《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败北”意为“打败仗”,学生对此很熟悉,讲解时可以联系它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北”的第三种解释。

二、运用语法知识,辨识实词的含义是否恰当

分析“灵洗乘胜逐北”,“灵洗”是传主,指人,做主语;“乘胜”是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逐”是动词,做谓语,“北”为“逐”的对象,显然是名词。而第4小题B选项却释为“向北”。“向北”是介宾短语,不是名词,由此可以确信此释义不正确。

急学生所急,供学生所需。学生对文言字词掌握不牢,我就把高考所需的文言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包括与之相关的例句译文都一一提供给他们。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知识入手,温习旧知,进一步运用到新知中。学生语法不通,我反复讲解,总结判别语法的规律,强化记忆。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50-01

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包括很多部分,例如诗歌教学、散文教学、小说教学、文言文教学、写作指导等,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不同文体文章的教学,应该本着结合文体特点的原则,以突出文体特征为主要目的,在具体组织教学方面,教法也应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下面就结合我多年来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体会,谈谈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及一些可供操作的东西。

一、教会学生举一反三

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解释,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弄清它的用法(词性)。如果不讲究方法,让学生机械地去死记硬背,文言文教学就被动得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肯定不浓,知识掌握也肯定不牢。字词句的翻译上,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教师讲清知识要领后,剩下的事情就要让学生去完成,从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增强文言课堂的思维力度,文言课堂才能活起来。如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这个知识点,教师首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导”的作用,从古今语言运用规律上讲清楚什么是词类活用现象,从典型例句的分析解剖中明确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区别。如让学生比较“蹄之”(《黔之驴》课文原句)、“蹄踢之”(改动后的句子)中两个“蹄”的解释,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名词作动词,它后面势必不可能带动词,名词作状语,它后面肯定是动词。然后开展学习竞赛,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有这种活用现象的句子,比谁找得多,找得快,找得准,学生的思维就得以充分调动起来,在实践中探索,乏味的字句理解就能变得富有生气,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在充满思考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得到提高。

二、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教师要想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就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选好突破口。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中,"夫晋,何厌之有"句,老师只要扣住"疑问句"的特征,找出"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提示"厌"是个通假字,学生结合前后语句内容,就能很好地翻译这句话了。但学生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这句往往不能准确理解,或理解时出现很大偏差。这时教师要做相应的提示和指导:实词"越、鄙、远、亡、陪、厚、薄"的语境义中有一词多义、有活用的不同、有通假;虚词"以、其、焉、之、也"还有同一个"以"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句式上有判断句,还有反诘句。结合工具书,调动知识积累,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学生基本也能自主解决疑难。对于学生很容易理解的词句,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或通过合作的手段来解决。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文章的讲解,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眼界,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消除了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促进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指导学生准确背诵

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朗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倾注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我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扫除阅读障碍;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这一步做好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必须忠实于原文,力求词句准确,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文言文就是要求准确背诵,完全忠实于原文,并不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首先,学语文必须学语言。能流传于世并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为古代名篇,其语言的优美和谐和准确严密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典范。而我们中学生按照自己现有的水平随意加以改变,多数只能改糟,不会改好,这就会把自己引上学习语言的歧途。其次,我们在运用知识、运用语言时,常常免不了要引经据典,而一旦误读误记,就不单是张冠李戴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无中生有了,这必然影响到期引论的效果。其次才是应付高考的问题。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当的比例,阅卷要求也十分严格,错、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准确书写,决不能擅自增删和改变。

四、有效贯通古今语言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75

一、引言

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如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翻译艰涩、语句不通、教学效率低下等等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水平,已经成为摆在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提高文言文的若干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心理期待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说明了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能推动学生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对学习产生浓厚的求知欲,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进而学有所获具体的办法包括:

第一、教师在课堂上要将文言文教学内容讲出趣味性,以便激发学生喜欢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可能源于一句名言的触动,也可能是受到文中人物的感染,还有可能是来源于一个有争议的字的解释等等不管是哪一方面,教师都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或者着重让学生朗诵、背记,或者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者是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对文章有个大致的了解,或者从与文章有关的历史典故、神话寓言、成语故事出发来讲解等等,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从而实现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比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就可以从“秦晋之好”这个成语出发来导入新课,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多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增长学生的见识,提升学生的兴趣。俗话说:“文史不分家”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这个时代的文章不仅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体现了当时很多社会现实问题,并且很多人物、事件都是相互关联的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多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使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方便记忆以及系统学习。在扩充学生见闻的同时,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求知欲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文章。教师就要联系史,理顺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对学生进行生动、细致、传神的讲解,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率。

2.对文言字词、句式的教学要灵活。教师要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反复强调,并加以归纳和总结,使其更有条理性。例如,文言文的字词教学,除了基本的字音、字形以外,还要反复强调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及通假字等概念。所谓灵活指的是文言文教学方法上应立足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更加生动灵活地让学生接受,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考纲要求高中生必须掌握120个文言实词和l8个文言虚词,在如此重的任务下,教师要对这些文言词汇进行总结整理,打印成资料发给学生。对于文言句式,教师要逐步教会学生各种句式的用法,切忌盲目求快。比如,让学生慢慢掌握判断、省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常见句式,知道它们的判别和使用方法。

3.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技巧。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首先,让学生遵循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泽文简明、优美、生动。其次,要体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特点。最后,教学生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技巧。1.留:对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年

、官职名、人名、物名等,还有经常使用的成语、习惯语等,如席卷天下、门庭若市、气象万千等。这些不必翻译。2.补:补充省略成份。如:还矢(于)先王。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3.换:把古汉语直接换成现代汉语。如: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中的“孰”换成“谁”。“使六国各爱其人”中的“使”换成“如果”。4.调: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4.加强课外阅读。丰富赏析内容教材中的文言文作品虽然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但是学生要想学好文言文,只读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要引导、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文言作品,对于名篇、名段、名句要多诵读、记忆,以便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在大量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比如引导学生阅读“四大名著”、唐诗、宋词、元曲以及话本小说等,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进行自由的阅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文言语言、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习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理念,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文言文鉴赏水平,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总结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倘若按照以上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去教授文言文,那么就会很快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还可以大大增加学生文言文知识的储备,从根本上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改变目前的现状。虽然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难度很大,但是教师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不断探索,一定会让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伟民虽化诵读注重积累师生互动回归本色—一高中文言文教学模式探讨[j].中学语文.2009(15)

[2]刘泉.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水平之我见.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02)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一、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理件这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笔者认为,语言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在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善于指导,背诵要力求准确

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郎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镕铸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这一步做好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必须忠实于原文,力求词句准确,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有人认为,要求准确背诵,完全忠实于原文,是一种死教,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首先,学语文必须学语言。能流传于世并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为古代名篇,其语言的优美和谐和准确严密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典范。而我们中学生按照自己现有的水平随意加改变,多数只能改糟,不会改好,这就会把自己引上学习语言的歧途。其次,我们在运用知识、运用语言时,常常免不了要引经据典,而一旦误读误记,就不单是张冠李戴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无中生有了,这必然影响到期引论的效果。其次才是应付高考的问题。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当的比例,阅卷要求也十分严格,错、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准确书写,决不能擅自增删和改变。

三、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

例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调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判”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

尤其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更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所谓“活”,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便于让学生接受。教师应努力避免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只做翻译了事。

四、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

首先,让学生遵循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泽文简明、优美、生动。

其次,要体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特点。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篇9

关键词 新课改 文言文

1.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理件这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在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要善于指导,背景要力求准确

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朗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倾注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我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扫除阅读障碍;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这一步做好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必须忠实于原文,力求词句准确,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文言文就是要求准确背诵,完全忠实于原文,并不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首先,学语文必须学语言。能流传于世并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为古代名篇,其语言的优美和谐和准确严密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典范。而我们中学生按照自己现有的水平随意加以改变,多数只能改糟,不会改好,这就会把自己引上学习语言的歧途。其次,我们在运用知识、运用语言时,常常免不了要引经据典,而一旦误读误记,就不单是张冠李戴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无中生有了,这必然影响到期引论的效果。其次才是应付高考的问题。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当的比例,阅卷要求也十分严格,错、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准确书写,决不能擅自增删和改变。

3.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例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约从离衡”中“衡”通“横”,“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调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判”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

4.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

首先,让学生遵循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泽文简明、优美、生动。

其次,要体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特点。

最后,教学生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技巧。(1)、留:对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年号、官职名、人名、物名等,还有经常使用的成语、习惯语等,如席卷天下、门庭若市、气象万千等。这些不必翻译。(2)、补:补充省略成份。如:还矢(于)先王。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3)、换:把古汉语直接换成现代汉语。如: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中的“孰”换成“谁”。“使六国各爱其人”中的“使”换成“如果”。(4)、调: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篇10

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新形势,这需要语文教师共同探索。通过几年的摸索,本人归纳了文言文教学的一套方法,我将其称为“文言文四步教学法”。

第一步:清看

学生第一次接触原文很重要。可惜大多数学生,包括部分教师都不重视或不够重视原文。在注释、工具书或其他参考资料的帮助下,学生很容易理解全文意思,教师讲课如果再用资料上的内容而无新意,学生听课就会觉得枯燥无味。

早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前辈们读书大都只能一遍一遍地揣摩,细心研读,让难以理解的词句充分暴露。所以我要求学生第一次看文言文时做到“三不”——不看注释,不查工具书,不翻阅其他有译文的资料,只看文本,谓之清看。

这样可以快速让学生发现自己懂多少,有多少不懂,有多少似懂非懂,然后将疑难点标记下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主动发现问题的习惯,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将问题掩盖。

第二步:自究

发现了问题要如何解决?这是新旧教学方法的分水岭。

新课标要求教师大胆而坚决地让学生自行解决。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上下文进行猜测,也就是所谓的“悟”。平时阅读中大家一定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只是被过多的讲解、参考书等干扰了。

在此之后,学生再参照注释或其他资料证明自己的猜测,如果发现有一部分居然猜对了,喜悦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若是一部分错了,教师就必须提醒学生高度重视那些猜错了的语句。

第三步:讨论

学生自行解决部分难点之后,留下来的疑问可以让学生讨论,也就是合作学习。

在传统的课堂里,讨论也常常被提及,但笔者所讲的讨论是指教师彻底放手的讨论,学生可以在教室走动,可以大声说话,可以面红耳赤地争论。教师即使要参与,也应平等对话。只有这样,才能激活思维,提升学生的兴趣,绽放思想的火花,在讨论的过程中,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达此佳境,需要教师的持之以恒和精心呵护。当频现此境,离我们教育的春天也就不远了!

第四步:点拨

在教文言文时,我将课时安排如下:“清看”、“自究”各1课时,时间不足留在课外;较长或较难的课文,可安排两个课时,如《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荆轲刺秦王》等;第三步讨论1课时,课外可继续讨论;第四步点拨1课时,前一天放学前学生将不能自行理解的难题抄下来,科代表统一收集交上来,方便教师做准备。

笔者所说的准备,不仅仅是准备答案,更重要的是准备如何点拨,如何启发学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