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诗句十篇

时间:2023-04-06 11:42:25

大暑诗句

大暑诗句篇1

“北窗下卧”本来确有夏日消暑这一实用功能,但由于陶渊明展现隐士风采的事迹在唐代士人中影响深远,因此在唐人心目中,在北窗下坐卧歇息不再仅仅是消暑的行为,它实际上被看作隐逸风度的表现而受到主流文化的赞许和推崇(从后世南宋的《槐阳消夏图》中可以看到,翘足高卧于榻上的人被画家赋予了超然洒脱的隐逸风度,原本单纯功能性的消暑行为因而复杂化,成为高士沉静飘逸的专门姿态之一)。于是,从陶渊明发端的“北窗下卧”行为原型成为“北窗”意义美学符号化的滥觞。

“北窗”成为了超越实用功利主义的美学符号价值,并和人高层次的生活体验――精神追求联系为一体,因而在《全唐诗》的诗人笔下频频被歌咏,“北窗”由其驱暑消夏的功能演进为文人墨客的美学符号诗意象征。

唐人对“北窗”情有独钟,这与今人购房要看“两卧朝南”或“三卧朝南”的价值大相径庭。《全唐诗》中有“南窗”字句的唐诗仅有15首,是唐人疏于“宜居”因素,还是今人缺乏唐人的人文精神?《全唐诗》以“北窗”居多,压倒“东、南、西诸窗”,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唐人极力淡化北窗在御寒等方面的实际功能,而强化“北窗”在其它方面的积极作用。有诗为证:“炎月北窗下,清风期再过。”(孟浩然《晚春题远上人南亭》),诗中所述北窗在炎热的夏日纳入北向而来的清风,极具美化驱暑消夏之功用。而白居易在《赠吴丹》诗述:“夏卧北窗风,枕席如凉秋”,同样是大加赞颂“北窗”给人带来的惬意。这在一个没有空调等制冷设备的时代,“北窗”在夏秋的功用是不可替代的,从现代建筑学的角度来说,“北窗”也正是夏日里住宅中最重要的建筑元素。

因此说“北窗”不仅仅是诗意。诗意之外也不乏现实的应用功能。许多涉及北窗的诗句,还不能说上升到美学符号层面,更多的是在真实告白:夏卧北窗风的美好感受。

大暑诗句篇2

一、峰峦岑岭,争奇竞秀

山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第一要素,任何一座中国古典园林,都是与山有关联的。但是,避暑山庄的山,它所占据的地位更为突出,是哪一座园林也难以与其相比拟的。康熙皇帝以“避暑山庄”四字题额,它所表现的重点就是“山”。避暑山庄“以山得名”,就是因为这里的山多。避暑山庄外,可以说是群山环列。据《热河志》记载:“山庄西北隅最高处,一峰拔起,构亭其上,圣祖题额曰‘四面云山’,联曰:‘山高先得月,岭峻自风来’。是亭切汉凌霄,群山拱揖,各开生面。东眺天桥,云垂檐际,南则玉冠诸峰,望如屏列;北则金山、黑山屹峙;广仁岭迤西诸峰,盘礴壮大案衍,络绎奔赴。凭虚纵览,万景天合。”《热河志》所言,指出避暑山庄外,诸峰环列,东西南北环拱着各种状态、各种风貌的峰峦岑岭。山庄之东有形如彩虹的天桥山,上接云天。南有如戴玉冠的高峰及其山势逶迤的岗岭,远望犹如排列在那里的画屏,北有金山与黑山,气势雄浑。庄之西,以广仁岭为代表的峰峦,连绵横列。避暑山庄不仅山庄外有如此之多的山,山庄内的山与平原区、湖泊区相比,其所占的地位也是非常突出的。在564万平方米的避暑山庄内,层峦叠翠的山,约占山庄总面积77%。避暑山庄,不仅山多,而且峰奇。这里有许许多多的奇峰怪石,散落在环山庄层峦复岭之中。这些形态各异的怪石,有的像棒槌,有的像罗汉、有的像僧冠,有的像蛤蟆,有的像骆驼,有的像鸡冠,有的像天桥,有的像椅子,有的像酒壶,还有的像蹲在峰顶上的猴子……。在众多的奇峰异石之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磬锤峰,它上粗下细,确如僧人敲磬的木锤,又像民间用来锤衣的棒槌。俗称棒槌山的怪石,它比非洲纳米比亚“上帝拇指”显得更为奇特。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座光秃秃的怪石的半腰,横插着一株枝叶纷繁的老桑树,使其在晴空的映衬下,构成一幅奇美的画面。康熙在《锤峰落照》诗中写道:“纵目湖山千载留,白云枕涧报深秋。巉岩自有争佳处,未若此峰景最幽。”康熙站在锤峰落照亭上东望所见景象,引起他思绪万千。在他看来,千年以前就已经用文字记载下来的磬锤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景色极为优美。天下奇峰异石,都有可以与他山媲美的优势,但谁都比不上磬锤峰的景色最为清幽秀美。在康熙的笔下,不仅有赞美磬锤峰的诗,还有许多描绘和颂扬山庄峰峦岑岭、争奇竞秀的篇章。比如他在《四面云山》一诗中说:“殊状崔嵬里,兰衢入好诗。远岑如竞秀,近岭似争奇。”四面云山居高临下,站在敞亭里,不仅能近观山庄内秀景,而且可以遥望山庄外奇峰异石。因而,他置身于四面云山亭里,常被山庄内外连成一气、融为一体的山峦秀景所吸引,于是写下“远岑如竞秀,近岭似争奇”的诗句。同皇祖康熙一样,乾隆也非常喜爱山庄内外的山。他在赋诗,或题写额联时,不仅歌颂山庄之山的奇美与峻秀,而且运用比喻的手法,赞美这里山峦秀景胜于仙境,比如他为水心榭题写的横额“圆嵩澄霞”、“阆风涤翠”,都是说群山环抱的避暑山庄犹如仙境。前者是说,霞光映照山庄峰峦碧水,美如佛教胜地的嵩山;后者是说,山庄内外高耸的峰峦,就像昆仑阆风仙山青翠欲滴。言外之意,山庄内外有秀美的山峦,这里犹如仙境。透过康熙的诗和乾隆的题额,可以体会到峰峦岑岭、争奇竞秀,是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的一大特征。

二、峰落湖心,山水相连

避暑山庄,“以山得名,胜趣实在水”。如意湖、上湖、下湖、澄湖以及银湖、镜湖、西湖(内湖)、半月湖构成的水面,号称十里塞湖。远望塞湖之水,波平如镜;近观湖区风光,美如画卷。筑于微波涟漪湖水之中的长堤,蜿蜒曲折,径分三枝,连接着环碧、如意洲、月色江声三个洲岛,“形若芝英、若云朵、复若如意”。洲岛错落的湖区风光,最引人注目的是:峰落湖心,山水相依,这就形成了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的第二大特征。康熙皇帝,在《泉源石壁》诗序中引用朱熹两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在说明山庄的湖水清澈洁净,是因为有充足的水源。据文物局徐兴志在《巧于自然理山水》一文中介绍:山庄水系来源,主要三个途径。一为热河平地涌泉,这是湖区水的来源之一。二为山区众多山泉与溪水径流,为湖区增添水量。三为武列河与狮子沟河的引入,这是山庄湖水的主要来源。避暑山庄内,有许多山泉。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如今的避暑山庄,自然山泉溪水大减,但著名的热河泉仍然不断地从地下涌出甘美清澈的泉水。积聚成池的热河泉水,直接流入山庄的澄湖,常年为湖区补充水量。当年引武列河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武列河是由固都尔呼河、茅沟河、赛音郭勒河汇合而成,绕避暑山庄之东,南流折入滦河。

据避暑山庄文物研究所张双秋在《惟有源头活水来》一文中介绍:康熙皇帝为建造避暑山庄选址时,曾经考察过水系,发现武列河不仅水源充足,而且沿途有很多热泉。建造山庄之初,为了引武列河入园,在山庄东北隅设水闸,闸上建阁,康熙命名“暖流暄波”,并列入康熙三十六景之中。武列河水,经暖流暄波流入山庄,沿山庄北山山麓流淌。当年,山庄北山崖壁间,喷射出一股泉流,落到山脚下,形成半月湖。引入山庄内的武列河水,经水渠流淌至此与半月湖汇合,然后再经水渠西行,汇入松云峡之山泉,流到文津阁分为两支。一支顺水渠沿山根向南流,至梨树峪与涌翠岩瀑布汇合,然后继续南行注入西湖(内湖)。另一支沿文津阁东侧南行,也注入西湖。山庄西湖与中部湖区的如意湖、上湖、下湖是相通的。引入的武列河水,经西湖输送给中部湖区的几片湖泊,并通过水心榭下八孔闸入银湖,再通过德汇门东的五孔闸泄出。上有不断引入的水源,下有日夜泄出的水流,因而山庄内的湖水不仅丰盈,而且是不停流动的活水。山泉多,溪水清,湖水盈,为山庄建造美景提供了优越条件。水本无形,得山而媚,山水相依,可显一园之精髓。避暑山庄周围环山,园中的湖水波平如镜;青峰翠岭倒影于湖水中,呈现出山水相融的状貌。这虚实结合的优美意境,常常吸引康熙或乾隆皇帝,于湖堤岸边流连忘返。康熙在《澄波叠翠》诗序中说:“如意洲之后,小亭临湖,湖水清涟澈底。北面层峦重掩,云簇涛涌,特开屏障。扁舟过此,辄为流连。”乾隆也曾为《澄波叠翠》赋诗“峰翠落湖心,悠然意与深。游鱼寻觅树,飞鸟迓迷林。”在乾隆的笔下,青翠的山峰,倒影于澄湖之中,层层叠叠,使湖水显得更为透碧深远。因为湖水清澈透碧,山峦上树木草丛,倒影于湖水中,其纷繁的枝叶十分真切,致使游鱼和飞鸟都产生错觉。“游鱼寻觅树,飞鸟迓迷林”,既描绘鱼和鸟都把倒影中的树木枝叶误以为真,又表现诗人因为迷恋眼前虚实结合的意境,而久久不肯离去,专心致志地欣赏水中画面。山庄周围,不仅山峦层迭,而且有形态各异的奇峰异石,磬锤峰就是其中最奇特的怪石。奇特之峰,其态在变,水之流动宛转之致,更显山石变幻之妙。为了在山庄内欣赏磬锤峰,康熙在接近湖区的西岭上建造了“锤峰落照”亭。乾隆在《赋得锤峰落照》一诗中写道:“一柱标云汉,千峰最上层。亭亭明夕照,煜煜蔚霞蒸。落景连空翠,腾光入碧澄。西岸翻直影,东户引闲凭。”磬锤峰像一根挺立在空中的石柱,直插云天,它高高地立于千峰万岭的最上层。夕阳返照,亭亭玉立的磬锤峰,闪着耀眼的光辉。它倒影于山庄内的湖水之中,随着碧波荡漾,时曲时直,韵味无穷。其实,磬锤峰影落湖心所构成的山水相连的画面,不用登锤峰落照亭也可看见。每当夕阳西斜,漫步在芝径云堤上,磬锤峰的水中倒影极为清晰,令人感到这虚实结合、山水相连的景象,真是妙不可言。

三、山林古秀,清凉幽静

古秀的山林,以其清凉和幽静,带给人以舒适和愉快,这是避暑山庄的第三大特征。构成园林的三大要素,除了山水之外,还有花木。这里所说的花木,包括花草树木,现在我们先来谈谈树木。明末计成在《园冶》中说:“园林惟山林最胜”,这就是说园林造景,往往是以山林取胜的。古秀的山林,可使园林创造出清凉幽静的景观,而清新、凉爽与幽静,有利于避暑和避喧,这是避暑山庄驰名中外的重要原因。避暑山庄,无论是山区、平原区,还是湖泊区,都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树木。特别是山峦区,由松云峡、松林峪、梨树峪、榛子峪、西峪所构成的峰岭沟壑,遍布的林木更为繁多。从《热河志》的记载来看,山庄“北山多枫,叶茂美荫”;松云峡“山阴多古松,不辨何年种”,松林峪“峰上苍苍多古松”;梨树峪“万树梨花,素艳幽香”,榛子峪“榛树尤多”,兼有“虬松”、“古栎”;西峪是“翠柏千秋色”。《热河志》的墨迹,充分反映出山庄的峰峦沟壑,由于树木繁茂构成了千峰叠翠,万壑流青的胜景。山庄的平原区,嘉树也很繁茂,特别是万树园,成林的树木,种类多样,既有榆、槐、杨、柳、枫、桦等杂木,又有枝叶浓青的古松,并兼有丁香、郁李、忍冬、榆叶梅、六月雪等灌木花丛。湖区的洲岛岸边,杨柳成行;伴着亭台楼阁,既有参天的松柏,还有银杏、白杜等稀有的树种。在避暑山庄内,无论是密林,还是散落的一株株嘉木,都以其浓青或鲜绿,为避暑山庄增添秀色。中国园林,苑景区的树木,皆有地方特色。“塞山树万种,就显老松佳”,乾隆在《松风》里的两句诗,说明山庄的树,种类繁多,松是最美最好的树。松也有不同种类,有天目山松、黄山松、泰山松等等。避暑山庄多油松,这种树约占山林面积50%,主要分布在松云峡阴坡及榛子峪南北两坡。大片松林,碧浪滚滚,风卷松涛,“如笙镛迭奏声”。康熙在《万壑松风》中,用“如笙镛迭奏声”来描绘松涛声,其蕴意为层叠的山峦、条条的沟壑,青松覆盖其上,千山万壑送来悦耳的松涛声。山峦沟壑片片的松林,不仅涛声悦耳,而且松色也极为佳美。严寒的冬季,冰雪封地,万物萧疏,浓密的松林,仍然以其苍碧青绿之色,使山庄显得生机盎然。酷热的夏天,松树那“偃盖龙鳞”的枝叶,遮盖强烈的阳光,给山庄带来清凉。避暑山庄内,不仅有占地面积广阔的松林,而且有一株株参天的古松。苍劲的松貌,浓密的松林,使这里的山林显得更为古秀。避暑山庄古木甚多,纷繁的枝叶,可以形成大片树荫,被树荫遮蔽的殿堂斋舍,免受阳光的照射,室内分外凉爽。康熙、乾隆以及嘉庆,都写过一些诗篇,赞美古秀山林的清爽与幽静。比如康熙《延薰山馆》一诗中写道:“夏木阴阴盖溽暑,炎风款款守峰衔。山中无物能解愠,独守清凉免脱衫。”诗中的“夏木”,意为高大的树,这里指如意洲上高大浓密的树木;“炎风”,意为东北风,古人称八方之风的东北风为炎风。

全诗的大意:茂密高大的树木,遮住了如火的阳光,使大地显现出一片浓荫,消除盛夏的酷热。东北风从宫殿附近的两山之间徐徐吹来,使这里显得极为凉爽。山中没有任何东西能清除炎热给人带来的烦恼,只有清新和凉爽之气才能令人不脱衣衫也感到凉爽而舒适。这是康熙坐在“延薰山馆”中的感受。地处如意洲的延薰山馆,殿前殿后都生长着繁茂的树木,打开窗户,风吹树摆,清风入室,非常凉爽,因而他在诗中序说:“启北户,引清风,几忘六月”。再如乾隆的《乔树》:“乔树有嘉荫,仙境称避暑。停舆坐其下,繖张过丈许。况复透风爽,实不觉炎苦。”在乾隆的笔下,枝叶茂密的大树形成一片美好的树荫,这里似同仙境,堪称为避暑胜地。停下肩舆,坐在树荫下休息,翠绿的树冠,很象张开的大伞。它不仅遮住炎热的阳光,而且透着凉爽的清风,真是令人感受不到一点炎热的痛苦。古秀的山林,不仅带给人以凉爽与舒适,其清幽与宁静,更值得赞叹。在避暑山庄内,有许多百年以上的古树,诸如古槐、古柳、古栎、古松等等,其中古松最多。松树颜色稳重,躯干挺拔龙鳞班驳,特别是古松,老枝苍虬,显得更为古朴而庄重。山庄的设计者,喜欢松之古朴与清幽,建造了许多依松为室的景观,诸如,万壑松风、松鹤斋,松鹤清越、罗月松风、松霞室、松云楼、松柏室、古松书屋、就松室等等,这些就松造屋的景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环境清幽。坐在以松为邻,特别是浓密松林之旁的殿宇斋舍中,耳闻阵阵松涛声,就会产生松声入耳心愈宁的感受。乾隆在《万壑松风》一诗中,表现的就是这种体验。“苍翠郁氤氲,岩端细径分。四时无改色,众木有超群。盖影晴仍暗,涛声静不纷。髫年读书处,终是愧尊闻。”这是乾隆于1752年写下的一首诗,他赞美郁郁葱葱松林上空光色与云气相映的景象,称颂四季常青不畏严寒的松树的品格,欣赏松树以动显静的阵阵涛声。“盖影晴仍暗,”,写松荫之清幽;“涛声静不纷”写松涛以动显静的特点。松荫的静美,是乾隆之所爱;松涛掩盖一切杂乱的响动,使乾隆在静谧的环境中感到心绪安宁和愉快。古秀的山林,清幽静雅之美,在康熙、乾隆的诗作中,不仅被充分展示出来,而且深蕴诱人的魅力。

四、草原鹿鸣,野趣无穷

“园林惟山林最胜”,苑景则不可缺少花草。中国园林栽植花草,不仅仅是为了绿化,也是为了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避暑山庄,以自然山水园林著称于世。当年,康熙、乾隆在创建山庄时,就十分注重树木花草的保护与栽培。在山庄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注意移植和栽种花草,还从全国各地引种养殖花草,诸如敖汉荷花、内地白莲、五台山金莲花以及梅、竹、兰、桂,都从不同地区引进山庄。这些奇花异草,有些散落在山川草原,有些则在楼台殿阁前后起点景作用。无论是坐在“湖山罨画”殿内,还是置身于“春好轩”堂里,从窗内向外望去,都能瞥见花树一角,犹如呈现在眼前优美的画幅。避暑山庄,不仅有一枝枝、一朵朵奇花异草,在古建筑物旁起点缀作用,还有遍布于平原区、山峦地带的山花翠草,形成一种朴野、自然的风格。这种风格,堪称为避暑山庄第四大特征。避暑山庄的试马埭、万树园、驯鹿坡,生长着繁茂的翠草。乾隆在《绿毯八韵》诗序中说:“山庄土美草丰,连冈遍野,而以鹿多恣食,不致蔚长,铺地不过寸余,诚绿毯也……”。在乾隆的笔下,由于土肥水美,这里的山冈、平原,生长着繁茂的翠草。大片的草原,因为被群鹿啃食,草长不高,犹如铺在大地上的绿毯。因为喜爱似同碧毯的草原,乾隆还以充沛的热情加以赞美:“绿毯试云何处最,最为避暑此山庄。却非西旅织裘物,本是北人牧马场。雨足翠茵铺满地,夏中碧罽被连冈。鹤行无碍柔丛印,鹿龁那容密剡长……”乾隆在诗中,以比喻的手法,把试马埭的草原视为绿毯,并且明确指出它不是西域人进贡的丝织品或毛织物,而是北方蒙古族的牧马场。雨水充足时,翠绿鲜嫩的草铺满大地,夏季里连冈遍野的草地上,散落着点点繁花,似同绣着花纹的地毯。“鹤行无碍柔丛印,鹿龁那容密剡长”两句诗,以鹤与鹿为代表,反映当年的山庄大草原,放养许多野生动物。柔软碧绿的草原,有无拘无束的鹤自由往来,还有一群群鹿在啃食丰茸的嫩草,时而发出呦呦鸣叫。乾隆的诗,真实地描绘了山庄试马埭的景象,生动地再现了北国的草原风光。试马埭草原之东是万树园,种类繁多的树木枝头,莺鸣鸟语动听有趣。万树园之南,有一小亭,康熙命名为“莺啭乔木”,并赋诗写序:“‘甫田丛樾’之西,夏木千章。浓阴数里。晨曦始旭,宿露未唏。黄鸟好音,与薰风相和,流声逸韵。山中一部笙簧也。”康熙所言“黄鸟好音”,是指黄莺在枝头上婉啭啼鸣,悦耳动听。他常常坐在“莺啭乔木”亭中观赏万树园、试马埭的草原风光,倾听犹如乐曲般的黄鸟之音,并写诗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昨日闻莺鸣柳树,今朝阅马至崇杠。朱英紫脱平原绿,月驷云驪错落駹。”当年康熙每次赴木兰围场之前,总是在山庄试马埭草原试马。平坦碧绿的大草原上,开放着“朱英”、“紫脱”等各种野花,各色各类的骏马,交错地排列在试马埭草原上。举行试马的仪式颇为庄重,皇帝亲自检阅马匹。康熙常常在文臣武将陪伴下检阅马匹,他欣赏绿草鲜花的试马埭,更爱奔跑在草原上的骏马,因而在《莺啭乔木》一诗中,透露出一种喜悦之情。万树园内也长着与试马埭一样的绿草,并放养许多野生动物,穿行在树木之间,其中鹿的数量最多,它们悠然自得,颇有情趣。嘉庆在《万树园》一诗中写道:“山庄嘉树繁,雨露栽培久。永承培植恩,盘根遍平阜。一百余年周,土脉滋润厚。凌云皆老松,近水少杨柳。仙鹿任遨游,蹊儦俟走。眠莎复饮池,或群亦或友。揽辔漫追驰,缓行度嶍嵝。福地甲寰中,蓬阆无何有。”从嘉庆的叙写,可以看出濒临澄湖的万树园,树木佳美繁茂,丛林中有凌云的古松,接近湖边少不了杨树与柳树。漫游于万树园草原上的鹿,前后相随、互相依傍地往来寻食。有的鹿卧在草地上闭目酣睡,有的鹿走到池边饮水,还有成群结伙的鹿前后追逐,也有三三两两结伴为友的鹿,它们十分亲密不离不分。面对万树园如茵的草地、自由自在往来于草地的鹿,嘉庆也表现得十分喜悦与快活。无论是康熙、乾隆,还是嘉庆的诗,对山庄的草原都进行了具体的叙写,并生动地描绘生活在草原上的禽与兽,充分反映了北国的草原风光,使我们感受到了生活在大草原中的情趣。绮丽的草原风光及其所蕴藏着无穷野趣,也是避暑山庄的较为突出的特征。乾隆《山中》诗写道:“鸟似有情依客语,鹿知无害向人亲”,高度概括了山庄无穷的野趣,进一步展示了这一特征。五、园林建筑,融于自然前四个部分,是从自然条件方面阐述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的特征。后两部分,将侧重探讨园林建筑及其与山水、花木相结合所形成的独特风格。避暑山庄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成部分,而中国古典园林同西方古典园林相比其最大的差异是:西方古典主义园林,以建筑为主,自然景物处于从属地位。而中国古典园林,一般则以自然景物作为园林景观构图的主体,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从而构成了“山水为主,建筑是从”的关系。所谓“建筑是从”,就是指园林建筑从属于以山水为代表的大自然。中国古典园林,其建筑与大自然相比,它的相对体量以及在景物构成上的比重,都是比较小的。北京颐和园的排云殿、佛香阁,虽然是比较高大、宏伟的建筑物,然而把它放在颐和园的空间环境中去考察,它并没有盖过自然山水,万寿山和昆明湖这一山一水,才是颐和园的主体。为了突出“山水为主,建筑是从”的特点,中国园林常常以“化大为小”的手段,使建筑融于自然。

所谓“化大为小”是与西方古典园林体积庞大的建筑物相比较而言的。西方古典园林建筑,把不同功能的房间,都集中在一个建筑物中,追求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态的雕塑美。中国园林建筑取传统的木架结构,在一般情况下这种结构的体量是比较小的。由于建筑结构体量小,既可根据功能和需要独立设置小型建筑物,也可把一个个小型建筑物组合起来,形成院落式的建筑群。无论是个体小型建筑物,还是组合起来的建筑群,都可以灵活地置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由此可见“化大为小”的构园手法,有利于使建筑物融于自然,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结合起来,创造令人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采取“化大为小”手法,把园林建筑融于自然景物之中,这与避暑山庄的造园指导思想有关。避暑山庄造园的基本立意,在于保持原有的自然风貌。山庄的苑景区,不造大体量的建筑物,而是根据地形地势或营造独立成景的小型建筑物,或把几个建筑物组合成小型建筑群。无论是独立成景的个体建筑,还是经组合而成的小型建筑群,都能“随山依水”地置于具有不同特点的自然环境中。那些或傍依山崖水际、或掩映于林木花丛之间的轩馆亭榭,皆因体量不大并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而融于自然之中,构成和谐并富有艺术韵味的景观。比如康熙三十六景的“梨花半月”,就是一处小型建筑群。康熙在《梨花半月》诗中写道:“云窗倚石壁,月宇伴梨花”这两句诗说明:轩窗面临山岩石壁,常有缕缕云雾笼罩其间。月色下殿宇同梨花相伴,似隐似现,别具风韵。基于对康熙诗句的理解,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梨花半月”这组建筑群,就是避暑山庄运用“化大为小”的手段,把园林建筑融于自然的典型。避暑山庄所采取的“化大为小”的手段,不仅有助于把园林建筑置于自然景物之中,而且有利于建筑物与自然风景之间相互穿插、相互交融地进行布局,取得建筑与自然相辅成景的效果。所谓“相互穿插、相互交融”,意为园林建筑,可以插入自然风景区建殿造亭,并与山林花木融为一体,构成“花木隐榭、水心点亭”令人观之心悦的景观。同样,自然景物也可深入园林建筑区,形成房前房后“翠木成荫、花草芬芳”情趣盎然的美景。比如乾隆三十六景中的“罨画窗”,就是建筑插入山峦自然景物中所构成的一处景观。乾隆在《罨画窗》诗中写道:“霞标云阁小延停,异草仙葩扑鼻馨。凉峭寒天初过雨,近峰远岭总来青。”诗中所言“云阁”,是说殿阁建在山峰上,似乎与云天相接,这里的自然环境是:异草仙花环绕着殿阁,站在阁前远眺,可见“近峰远岭”一股脑送来青翠欲滴的绿色。在乾隆的笔下,隐于馨香与绿色之中的“云阁”,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罨画窗”是建筑与山林花草相融的景观,“水心榭”则是水心点缀景亭的实例。乾隆为“水心榭”题诗写道:“一缕堤分内外湖,上头轩榭水中图。因心秋意萧而爽,入目烟光有若无。”这首诗先写建在两湖之间石堤上的轩榭(三座亭)中的感受。乾隆的诗,充分展示了园林建筑插入湖心,并与湖波上烟光水色融为一体的美妙图景。园林中的建筑物可以插入自然景物中,而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也可插入园林建筑的庭院花园,成为建筑艺术的一部分。比如康熙三十六景中的“延熏山馆”,地处“无暑清凉”一组建筑群院内。从康熙诗句“夏木阴阴盖溽暑”和乾隆诗句“花气露生香”来看,避暑山庄造园是采取移木移花的手段来点缀“延熏山馆”大殿,构成了殿前绿树成荫、庭院角落花束一丛的清爽而又静美的景观。这表明自然景物插入建筑区,在点缀殿宇楼阁的同时,则与建筑相融成为园林艺术中的景观。

无论是“随山依水”置景,还是采取建筑物与自然景色相互穿插造景,都能使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峰峦环抱的避暑山庄,林木繁茂,湖水丰盈,山峦水色,相映成趣。为了保持原有的自然风貌,避暑山庄在苑景区不造体量庞大的建筑物,而是把独立成景的个体建筑过经过组合而成的小型建筑群,分散地置于山林地带或湖心岸边。这些隐于山林、濒临水际、点在湖心的小型别致的建筑,分别与其周围花草树木融为一体,犹如一幅幅立体山水画。在避暑山庄内的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到处可见这样的“画幅”。由此可见,承德避暑山庄,可以被视为立体山水画的大展厅。六、北雄南秀,和谐统一建筑不仅是园林艺术三大要素之一,而且是极为引人重视的要素。避暑山庄是由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构成的,这两部分建筑,因用途及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其构造与风格也是有明显差异的。作为清代皇家园林的避暑山庄,把处理国家政务与皇帝后妃休息游览融为一体。宫殿区为了适应处理朝政与生活起居的需要,其建筑多采取我国北方四合院的格局。正宫与北京故宫的形制一样,也是九进院落,不仅规模较为宏伟,而且气势也显得雄浑庄重。苑景区包容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康熙、乾隆都曾六下江南,由于他们喜爱江南秀景,所以山庄湖区的苑景营造,多有对江南楼台亭榭的借鉴,从而使北国的雄浑与江南的秀色融为一体,这就形成了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的第六特征。宫殿区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东宫四组建筑。宫殿区的建筑,既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也是他与后妃起居生活的场所,因此,宫殿区的四组建筑,除了万壑松风建筑布局较为灵活以外,其他三组建筑,特别是正宫,都像北京故宫一样,也分前朝后寝两部分。前朝的主殿都处在中轴线上,附属建筑分列两旁;后寝部分除了处在中轴线上的烟波致爽、云山胜地、岫云门以外,两侧还有嫔妃居住的偏殿。避暑山庄的宫殿,虽然以朴素淡雅为基调,不像北京故宫因有崇台伟基、雕梁画柱而显得高大辉煌,但也具有皇家的庄严与雄浑的气派。悠久的历史,漫长的岁月,在中国人头脑里所形成的观念中,“尊卑”“主从”是极为分明的。这些观念,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有体现。避暑山庄的正宫,共有九进,第一进为宫门———丽正门。这座重台式的城门,既是正宫的宫门,也是避暑山庄正门。丽正门之南,有一座红照壁和一对雄姿勃勃的石狮雕像,还有下马石和堆拨房。体积不算小的红照壁色彩深重,两座石狮雕像体态生动,雄踞于大门左右。这些附属建筑,陪衬主体建筑,使丽正门这座重台式城门,更显得雄浑壮观而有气魄。丽正门上悬挂一块石匾,其匾额镌刻五种文字,中间“丽正门”为汉字,是乾隆御书,两边分别为满、蒙、藏、维四种文字。“丽正”二字,出自《易经•离卦》:‘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乾隆取后两句含义,即天地上下一片光明,附着在中正之道上,从而使得天下太平。在中国历史上,南京临安宫殿的正门和元代大都,均以丽正门命名。乾隆取“丽正”为题额,除了标志这是山庄正门以外,还表明大清的统治是中正的,其政治措施是圣明的。为了充分表达这一观点,乾隆还题诗在丽正门背面的门楣上:“岩城埤堄固金汤,詄荡门开向午阳。两字新题标‘丽正’,车书恒此会遐方。”更为明显地体现出乾隆的政治抱负:让“车同轨,书同文”统一与强大的政治局面,永远保持下去。丽正门既是山庄的正门,又是正宫的宫门,文武群臣上朝,少数民族首领来朝拜,都要通过此门。乾隆的题额与题诗,所蕴涵的政治清明以及和睦相处的民族思想,使少数民族首领感受大大清帝国是值得尊崇和信赖的。由此可见,丽正门与附属建筑的配置,突出了城门的庄严与雄浑。丽正门的题额与题诗的寓意,既展示了乾隆的雄心壮志,也是炫耀大清帝国值得尊崇的政治地位。

大暑诗句篇3

匾额

匾额最早见于南朝宋羊欣《笔阵图》,具有文学形象的匾额始于中唐,宋后题额多撷历代诗文名句而成。园林中的匾额主要被用作题刻园名、景名,陶情写情咏景或颂人写事,典雅含蓄,立意深邃,融辞、赋、诗、文意境于一炉,系诗情画意于一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艺小品。

匾额使物景获得“象外之境、境外之景、弦外之音”,获得灵魂和生气,人们得以涵咏乎其中,神游于境外。如留园楠木厅悬有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吴大澂篆书匾额“五峰仙馆”,将人们的注意力投向厅南的湖石峰峦上,“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主人仿效的正是李白“巢云松”的风流。

匾额为游人点出景观的美学特点,可“使游者入其地,览景而生情文”,获得绵绵无穷的深永意蕴。如避暑山庄“锤峰落照”、“西岭晨霞”,观朝晖夕影;避暑山庄“月色江声”,赏月色波粼;拙政园“倒影楼”,看池中倒影;颐和园“玉琴峡”、耦园“听橹楼”,听水声淙淙;避暑山庄“曲水荷香”、狮子林“双香仙馆”、沧浪亭的“闻妙香室”闻鲜花馨香,等等。

写意式的抽象题咏更催人遐思:拥翠山庄的“月驾轩”、沧浪亭的“陆舟水屋”、避暑山庄的“云帆月舫”,驰舫游之思;耦园的“宛虹舡”、拙政园的“小飞虹”、“依虹亭”,骋彩虹之想。点出了虚实相济的园林欣赏空间主题,为风景传神写意。

匾额升华了创作情感,耐人品味、涵咏,给人以种种美感:

哲理美。留园书房额“汲古得绠处”,短绳难以汲取深井之水,汲取古人深遂的学问,也必须找一根长绳子。网师园“集虚斋”,“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出《庄子。人间世》,只有修持真道,才能至虚静空明的境界,才能使自己成为完全保持自然性的人。圆明园“坦坦荡荡”,撷《易经》“履道坦白”和《尚书》“王道荡荡”之意,表达帝王愉悦坦荡的心态。圆明园“鱼跃鸢飞”、留园“活泼泼地”,都是讲天机活泼,怡然自得的心理。哲理盎然。

理想美。有政治理想:帝王希望“天乐人和”(颐和园)、“万方安和”、“九洲清宴”(圆明园)、“四海承平”(颐和园);有社会理想:士大夫愿意在“小桃坞”(留园)、“人境庐”中,采菊东篱,“悠然见南山”(拙政园、狮子林的“见山楼”),登东皋舒啸(留园“舒啸亭”),惬意地成为桃源子民;有宗教理想:或入“别有洞天”(拙政园半亭额)、“小蓬莱”(留园)、“方壶胜境”(圆明园),成方外仙客;或在佛国胜境“月地云居”(圆明园)、“四大部洲”(颐和园),大做梦中佛事;或在“参禅处”(留园)“面壁”(怡园)修行,参悟“亦不仁”(留园)法门;或夫妇“枕波双隐”(耦园),眠云卧石(退思园“眠云亭”),与清风明月为伍(拙政园“与谁同坐轩”),扁舟一叶,江海寄余生(“不系舟”、“网师园”等),象庄子般濠梁观鱼、濮水钓鱼(留园“濠濮亭”、北海“濠濮间想”)。

人格美。帝王追求“淡泊宁静”(圆明园),注意“澡身浴德”(圆明园),景仰严子陵之风范如“山高水长”(圆明园),要学习三代有道明君,“山仍太古留,心在羲皇上”(承德山庄“静含太古山房”),选贤任能,君臣和谐,如周代召、成卷阿之游(东宫“卷阿胜境”),常念创业之艰,感到热去凉来(颐和园“无暑清凉”) ;文人追求人格完善,怀冰握玉(拙政园“玉壶冰”)。

人伦美。娱亲的“豫园”、爱侣的“耦园”、兄弟怡怡的“怡园”,以及“敦宗”、“睦族”、“宜家受福”(狮子林)等。与朋友“诗酒联欢”(耦园“载酒堂”)、聚饮于南雪亭梅花下(怡园“南雪”)等。

朴野美。颐和园如意的“乐农轩”、“豳风桥”、延赏斋、蚕神庙、织染局、水村居等,圆明园的“多稼如云”,一片田园风光;承德山庄有占地58公顷的天然草原、“万树园”,占地440公顷的山区,深山密林,一派天然野趣。私家园林中也有反映田园野趣的题名,如拙政园有“劝耕亭”、“菜花楼”,芦荻、苇叶,棚架、花径,一派田园风光。明祁彪佳的寓山园建有山村“丰庄”、“豳圃”,种有桑树、梨、橘、桃、杏、李等果树。展现了优美的耕乐图。

园林许多门洞砖刻题名,大多是四字分刻两首,或刻在门宕的正反门楣上,也有三字、四字的,文采飞扬,内涵丰富:点景、引景:如“入胜”、“通幽”;点出厅堂方位特色:如“迎旭”(东)、“延爽”(西):“东甾”、“西爽”。抒情写志的:如“可以栖迟”:“岩扉”、“松径”:“缘溪”、“开径”等,大多典故出自古诗文名句,耐人咀嚼玩咏。当然建筑物本身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符合这种取之象外的艺术氛围,诗境和物境相通,才能使审美意境溶为一体,从而获得绵绵无穷的深永意境。

中国寺庙园林匾额,带有题撰者主观认识与情感的题额,也都颇富文学色彩。如四川云阳张飞庙壁匾“江上清风”,刻画了寺庙临江坐落的别致布局,醒人耳目。有的题额巧妙地包容了许多内容,如杭州灵隐寺“灵鹫飞来”匾,兼佛教盛事和寺前飞来峰,言简意赅,催人遐思。其他如“养心若鱼”、“即景遐思”(四川成都武侯祠水榍、爱树山房匾额)、“香国庄严”(云南晋宁盘龙寺)、“风流天下闻”(云南通海秀山武侯祠殿匾)等,或刻画情感,或描写环境,或蕴涵哲理,也足令人回味。

悬挂在厅馆楹柱上的叫楹联。它是随着骈文和律诗成熟起来的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融散文气势与韵文节奏于一炉,浅貌深衷,蓄意深远,既具工整、对仗、平仄、整齐对称的形式美,又具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写景状物的意境美和抒怀吟志的哲理美,是具有民族传统性的一种文学样式。

人文景观的联对,评说历史人物,数语关情,使人感发怀古幽思。如苏州沧浪亭原有清。齐彦槐的一幅对联: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出句化用宋。欧阳修《沧浪亭》诗句,咏沧浪胜景及苏舜钦当年买园本事。对句歌颂了先后成为沧浪亭园主的诗人苏舜钦和抗金名将韩世忠。名人名园,相得益彰。

园林中的风景联对,写景状物,可“使游者入其地,揽景而生情文”,成为美育辅导的生动指南。如颐和园南湖岛月波楼对联:

一径竹阴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上联特写云影徘徊的园林竹径,那丛丛幽篁、朵朵行云,幽雅、清朗、静谧。下联则将视线移往楼内:门帘半卷,可纳天地清旷,花影月色嵌入窗框,恰成一幅朦胧清冷的图画。全联写景聚焦在虚景“影”上:竹影、云影、花影、月影,天地之“影”浑融,形象超妙,给人以无尽美感。

写景的对联妙在切景,移他处不得,方称佳构,如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北窗对联:

山势盘陀真是画,

泉流宛委遂成书。

对联悬挂在“小山丛桂轩”北面正中一扇正方形大窗的两侧。窗外假山一角恰如镶嵌在窗上的一幅天然画图:但见山势盘旋曲折,乔木丛生,画意横生。东侧引静石拱微形小桥下有一狭长沟壑,水流蜿蜒远去。“宛委”一词又恰为传说中夏禹得金简玉字之书的山名,寓变化于工稳之中,想象丰富而奇妙。

有的对联紧扣园名内涵,也颇耐咀嚼,如避暑山庄有条对联:

六月无暑,九夏生风;

峰回路转,曲径通幽。

上联扣“避暑”之意:六月徐徐清风,毫无暑热,清爽可人;下联切“山庄”之景:山峰重峦起伏,峰回路转,曲径通幽,花木深邃,一片清凉世界!读之顿觉遍体生凉。

园林对联大量的是古代知识分子揽景抒情之作,可以使今人洞见古人的情感世界 ;如网师园琴室对联 :

山前倚杖看云起,

松下横琴待鹤归。

联语将言志、抒情、状景交融为一,充满佛理禅机,表现出一派高人逸士那种脱离尘世、浮游于万物之表的心境和隐适情调,意境淡远怡美。上联与唐。王维《终南别业》诗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同一韵致;下联则有宋。苏东坡《放鹤亭记》的神采:“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人在大自然中,任意停留观赏那山光、松影、飞鹤、白云,清闲惬意,悠然自得。倚杖、横琴,风神超迈。

有些园主自撰联,或抒情,或叙事,或写景,或写景抒情结合,别有一种人文的美感。坐落在广东梅州市杨桃墩小溪边的“人境庐”是清著名诗人黄遵宪私园,自撰对联一幅,悬于庭:

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

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

上联写园中山水、植物以及自然风月,下联写园内的建筑及远借长江之景色。联语巧用基数字连接,虚实之景相互映衬,“七分明月”、“百步长江”,给人以境域浩淼联广宇的开阔之感,同时感受到主人欣喜自得的心情和开朗的襟怀。

名人名园,对联往往映照出名主人的影子,如南京袁枚的随园,有这样一条对联: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上联用王羲之《兰亭序》中句描写随园园景美色,下联写在这样的园林美景中可以尽情饱揽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全联并未一字实写园景,而是以虚补实;以古人名句相衬、以园主的饱学相映,既突出了名园幽雅宜人的环境,又令人相见著名文人袁枚的风采。

园林中有些对联在技巧上颇下功夫。有采用双关、象声、叠字,或者嵌字、拆字、回文等形式和修辞手法,含蓄又俊逸,既成为一种清新奇巧的文化娱乐,人们又不禁为它的新颖构思和深远意趣所折服。

如怡园石听琴室一幅嵌字联:

素壁写归来,画舫行斋,细雨斜风时候;

瑶琴才听彻,钧天广乐,高山流水知音。

联语为园主顾文彬从辛弃疾词中集出。上联写隐逸之趣,跌宕潇洒;下联以琴为中心,室内主人弹琴,窗外二石听琴,高山流水得知音,且嵌进“听琴”二字。既表达了园主的造景意图,又显得典雅、宛转,韵味澄淡。

上海豫园对联: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

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这是一幅回环联,仿杭州西湖花神庙联,顺读、倒读都合韵律,自然流丽。全联用十四对叠字组成,节奏鲜明,如美玉双叩声声入耳,极富音乐感。联文把形、色、声、情集于一体,以状艳冶之景;由于联中语词来自人们熟悉的诗文,这些诗文意境也增加了联语的韵味和涵量。

拙政园荷风四面亭抱柱联 :

四壁荷花三面柳,

半潭秋水一房山。

此联出句仿济南大明湖历下亭刘凤诰所撰名联,对句化用唐。李洞《山居喜故人见访》诗名句,有移花接木之妙;巧蕴“一、二、三、四”之数;描绘了四季之景;且切合此亭之景。

著名的温州江心寺联以同音假借的手法,写出了妙趣: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大暑诗句篇4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学习目标】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作者】周邦彦(1056-1121):中国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为分明。

第一句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第二句写境静心也静。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是写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是有时间性的景致。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这样,我们再回看一起的“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片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紧接“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一结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这首词构成的境界,确如周济所说:“上片,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宋四家词选》)而周邦彦的心胸,又当如陈世所说:“不必以词胜,而词自胜。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云韶集》。足见周邦彦的词以典雅著称,又被推为集大成词人,其词作固然精工绝伦,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实尤为其词作之牢固基础。

【译文】

细焚沉香(名贵香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故乡的我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小船,我的梦中来到了荷花塘。

【小结】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大暑诗句篇5

“碧筒饮”是我国酒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始于魏晋,盛于唐宋。所谓“碧筒饮”,其实就是古人用荷叶为酒杯饮酒的一种传统的习俗,而碧筒饮的发明者正是济南人。据唐代诗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历城北有使君林(今济南大明湖、北园一带),魏正始中,郑公悫三伏之际,每率宾僚避暑于此。取大莲叶置砚格上。盛酒三升。以簪刺叶,令与柄通,屈茎上,轮菌如象鼻,传吸之,名为‘碧筒’。历下效之,言酒味杂莲香,香冷胜于水。”意思是说:魏晋时期,每到炎夏盛暑,齐郡刺史郑悫便常跟幕僚们一起,来到济南北郊的大明湖畔避暑游玩。当时的大明湖叫莲子湖,湖中莲叶田田,荷花争艳。他们玩到尽兴时,常割下湖中带茎的荷叶,用簪子刺穿叶心,使刺孔跟空心的荷茎相通。然后在大荷叶中贮满白酒,再将空心的荷茎弯成象鼻状,轮流从茎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清香爽口,妙不可言,即所谓“酒味杂莲香,香冷胜于水”。这种浪漫的饮酒方式,人们称之为“碧筒饮”;而用来盛酒的荷叶,则叫“荷杯”、“荷盏”、“荷叶杯”、“碧筒杯”等。再后来又被叫做“荷爵”。 古文人饮酒尚雅,“碧筒饮”则是雅中之雅,于是效法者不绝。唐代时,文人墨客视“碧筒饮”为时尚,对其推崇备至,酒后赋诗,引以为乐,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吟咏“碧筒饮”的诗篇,大诗人白居易曾有“疏索柳花怨,寂寞荷叶杯”:戴叔伦也有“茶烹松火红,酒吸荷叶绿”的诗句加以赞美描绘。大诗人坡对此道更是情有独钟,曾有诗记其趣,言“碧筒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他不但在杭州做官时常邀集朋友作“碧筒饮”,而且被贬谪到海南时,也把此风带了过去。据说后来他穷得连家里的酒器都出卖了,唯独一件酒器没有卖,那就是象征文士风流的“荷叶杯”。此后不同时期,都有文士不吝笔墨,将“碧筒饮”的情趣与欢乐诉诸文字,读来意味深长,各具特色。像宋词“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花气酒香清厮酿”,就惟妙惟肖地再现了”碧筒饮”的场面。

在宋代,这种“碧筒饮”似乎更为普遍,不但受到了文人墨客的推崇,也深得普通民众的喜爱。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将用荷叶饮酒称为“碧筒酒”,以为“暑月泛舟,风薰日炽,畅饮碧筒,真佳适也”。

“碧筒饮”别有一番意趣在其中,饮者既可闻到醇美的酒香,又可吸到清新的荷花的芳香,酒还未饮,人却已经“醉”了。它不仅让人们领略到夏日荷塘美色、旖旎风光,更感受到荷莲文化、饮食文化的内蕴深厚,因而博得历代文人名士的喜爱,成为古人一种独特的消夏生活方式。

大暑诗句篇6

立秋谚语 立秋谚语之立秋下雨万物收下一句是什么?

立秋下雨万物收的意思是:如果立秋下雨,接下来会适合收庄稼。

立秋下雨万物收完整的农谚为:“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后半句意思是,“如果在处暑这天下雨,秋天的雨水就比较多,这样就不利于秋收,收了也没法晒”。

立秋简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气候特点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立秋的传统意义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秋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就要来临。当立秋到来时,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气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当然,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真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还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们都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此时也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准备作战的季节。由此可见立秋日为何种天气是如此的重要。

这个时候天气凉爽,到处风景都特别好,特别适合出游呢,你不会还躲在家里还没度过夏天那个坎吧。

相关文章:

1.2019立秋谚语,关于立秋节气的农谚

2.立秋下雨万物收是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

3.2019关于立秋节气的农谚 咬秋是什么意思

大暑诗句篇7

本以为,五年级最后的一个暑假可以过得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可是,老师那张笑脸后面有一个“不能说的秘密”,我竟然大胆的想象出了老师在办公室邪恶得笑,唉……

这次,刚到达85分的我,又碰巧的进入了A等成绩,这真是太巧了,真是不幸中的万幸,竟然没被老妈“五马分尸”。老妈就先别提了,这个,老师才是关键。这次老师写的暑假作业真是太太太太过分了,什么抄词组啊!抄词语盘点啊!竟然还要抄三遍,真是气死我了,最最气愤的是,还要去买本《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还要背……苍天啊!我犯了什么罪啊!竟然这么惩罚我,我还在为我的钱钱默哀啊!

那本书被邝其毅“空运”回来之后,看了N多遍,还是看不懂,试着背又一点头绪也没有,什么出师表啊!鱼我所欲也啊!都是典型的难背,然后试着去背超短的古诗,终于开窍了,先理解古诗和古文的大致意思,再用心的读两遍,就试着背,但是我这死脑筋啊!就是转不过弯,死记死背都不行,这就是我背古文的“死穴”啦!

记得上次,我在背《关雎》的时候: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我在想象《关雎》里面的画面得时候,突然,一个叫我最讨厌的叫声出现在我的耳根。

“姐姐,吃饭啦!”介就素我最讨厌的妹妹,外表纯洁,但是,内心是很邪恶的说,每次什么东西都跟我抢,气死我了,所以我们是死对头。

大暑诗句篇8

发散思维:要是让雏莺来写一首赞美夏日的诗,它会怎么写呢?

来尝试:“远望树荫连绵成绿色的山峦/飞回家会不会误闯邻居的门槛/且听,妈妈在吹口哨迎我/迷一小段路,就为了衔一颗酸梅回家/给妈妈泡茶解渴……”

开车带宝宝到乡下农家借宿,最好院子的前面对着一片荷塘,院子里有老祖宗开掘的老井。一到夏天,农家奶奶就摘来自家地里种的瓜果,把它们装在细网兜里,拴上长绳,缓缓吊进井水里。下午骤雨初歇,满院子都是荷花的香气,吊起装瓜果的网兜,拍开小香瓜一尝,真甜,还有一股井下特有的寒气,尽去暑热。妈妈就念这两句诗给宝宝听,说的正是眼前的场景呀!

发散思维:要是让荷花来写一首赞美夏日的诗,它会怎么写呢?

让宝宝来尝试一下:“一支红樱枪/枪头倔强地刺向天空/哗啦,绷不住笑声/爆开成红荷花/上面举起莲蓬,下面生出嫩藕/一样是美味,等着井水激寒……”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有约》)

黄梅时节,不是出游好时节?那可不一定!带宝宝去游人罕至的乡村,落脚在小客栈里,宝宝会发现,时断时续的黄梅雨让小桥、酒家、稻田、池塘都陷在一片烟雨朦胧中,四周都是青蛙们快活的叫声。这时节也少不了走亲访友的人啊,到了傍晚,当地人提着一种防风防雨的六角玻璃灯,穿街走巷过小桥,来找挚友聊天下棋。妈妈念这四句诗给宝宝听,让他感知一下等朋友来约谈,左等不来右等不来,主人只好一个人下起棋来的那种无奈和悠闲,以及悠闲中隐隐的渴盼——无论如何,天雨路滑,你不来我不怪你;但你要是来了,哪怕迟到了,我也很高兴呀!

发散思维:要是让池中蛙来写一首赞美夏日的诗,它会怎么写呢?

让宝宝来尝试一下:“雨下得越欢/我越高兴/天上有无数莲蓬头/放水,加入我们的狂欢/我是青蛙里的超级女声/飙一个高音/唱醒了你的梦/听,有人敲打近处的荷叶/是下棋的好友来叩门……”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在树林深处,路的尽头,妈妈牵手宝宝,自然而然地吟出了这样四句诗,它仿佛是眼前场景的活化: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绿树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接着,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拍摄了一个稍纵即逝、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令还没到盛夏,荷叶刚出水面,还没有来得及伸展开来,一只小蜻蜓已飞来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读这四句诗,是不是有一种轻柔安宁的情感在心头弥漫,赶走了夏日的焦燥?

发散思维:要是让蜻蜓来写一首赞美夏日的诗,它会怎么写呢?

写一首诗,赞美夏日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吧:“我不是遥控直升机/我是蜻蜓,走多远的路都不需空中加油/我从一朵花盘旋到另一朵花/不为工作,不为授粉/只为嗅嗅花香/只为临水照见自己透明的翅膀/和好奇的大眼/如何反映出天光水影。”

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给宝宝涂好防晒霜,到蒸腾着麦香和太阳热力的麦田里去吧,“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啊,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精疲力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想快点把活干完。”“惜”字在这里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生怕浪费一点时间的强烈感情。妈妈可以趁机问问宝宝:“夏日白天这样长,我们是不是应当珍惜时间呢?”

大暑诗句篇9

夏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每每到炎热的夏季,就会边摇着扇子、吹着空调、吃着西瓜、撑着遮阳伞诅咒这愤怒的太阳,边默念着要是现在是冬天多好啊。

白居易在酷热的夏天去拜访恒寂禅师,却见恒寂禅师在房间安静的坐着。白居易说:“禅师!这里好热哦!怎不换个清凉的地方?”恒寂禅师说:“我觉得这里很凉快啊!”白居易对这事有所感悟,于是作诗一首: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这就是“心静自然凉”的禅理。

大“夏”戏游之古语篇

成语话“夏”

夏虫语冰:夏虫,只生活在夏季的昆虫。语,谈论。夏天的虫子不能活到冬天,因而不能与它谈冰。比喻见识受时间条件限制,也喻见识短浅。语出《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也作“夏虫疑冰”。

夏虫朝菌:夏天的虫子活不到冬天,菌类早上生,晚上死。比喻生命极为短促。语见于晋・葛洪《抱朴子・勤求》:“谛而念之,亦无以笑彼夏虫朝菌也。”

夏炉冬扇:夏天给炉子,冬天送凉扇。比喻做事不合时宜。语出汉代・王充《论衡・逢遇》:“作无益之能,纳无补之说,以夏进炉,以冬奏扇,为所不欲得之事,献所不欲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何福佑之有乎?”也作“冬扇夏炉”。

夏日可畏:夏天的太阳晒得人难受,令人望而生畏。比喻为人严厉,难以亲近。出自《左传・文公七年》:“酆舒问于贾季曰:‘赵衰、赵盾孰贤?’对曰:‘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夏五郭公:夏五,指夏五月。郭公,古人名,无传。原指《春秋》中的脱漏之处。后泛指书中文字缺漏。语出《春秋・桓公十四年》:“夏五。”晋代杜预注:“不书月,阙文。”又《庄公二十四年》:“郭公。”杜预注:“无传,盖经阙误也。”

夏雨雨人:雨人,雨下到人身上。指夏天的雨滴落到人身上,使人凉爽舒适。比喻及时给人以教育或帮助。语出自汉・刘向《说苑・贵德》:“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例:我们对犯罪的青少年如果能做到夏雨雨人,那他们也许会悔过自新,成为有用的人。

无冬无夏:不管冬天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语出自《诗经・陈风・宛丘》:“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冬温夏:,凉。冬天使老人温暖,夏天使老人凉爽。形容儿女对父母的照顾无微不至。语出自《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昏定而晨省。”又见于明・无名氏《群仙朝圣》头折:“孝者侍养双亲,昏定晨省,冬温夏,以报生身之恩。”

用夏变夷: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室分封的各诸侯国。夷,古代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少数民族。用诸夏文化去影响和同化其他民族。比喻用先进的去改变后进的。语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夏九九歌

严冬有“数九歌”,广为人知;酷暑有“夏九九歌”,则鲜为人晓。

夏九九歌,即从夏至(六月二十一日)开始,每隔九天为一个“九”,逐日记录“九”的进程及气温变化情况,到“九九”八十一天,则暑消秋凉。

下面是一首早在宋代陆泳撰著的《吴下田家志》中就载有《夏九九歌》:“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浑身汗湿透。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摆被单。八九七十二,半夜寻被子。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无独有偶,清代杜文澜撰著的《古谣谤》里也有首《夏九九歌》: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争向街头宿;五九四十五,树顶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音ji,用炭末做的块状燃料)。”此歌与上首有别,但总的意思差不多。

夏季的异名雅称

在我国,古人给夏季以很多异名雅称,说来饶有趣味。

三夏:夏与春、秋、冬一样,三个月中也分为孟、仲、季。四月称孟夏,五有叫仲夏。六月谓季夏,简称“三夏”。

九夏:夏季三个月共九十天,遂名。东晋陶潜《荣木》诗序有“日月推迁,已复九夏”句。

长夏:本指农历六月,亦泛指夏季,是谓夏季白昼特长别长。

朱明:我国第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天》: “夏为朱明”。东晋训诂学家郭璞注: “气赤而光明。”

朱夏: 《尔雅》以“夏为朱明”,后因称夏为“朱夏”。三国魏曹植《槐赋》: “在季春以初茂,践朱夏而乃繁。 ”

昊天: 《尔雅・释天》: “夏为昊天”邪璞注: “言气皓旰”,亦名“中昊”、“泰夏。

长赢: 《尔雅・释天》: “春为发生,夏为长赢, ”也作“长赢”。赢,通盈,谓使草木长盈者为夏。

炎节:南梁元帝萧绎《纂要》: “夏天日昊天,风日炎风,节日炎节。”又称“炎序”、“炎夏”、“夏序”。

槐序:槐树夏季开花,故称夏为槐序。明彭大翼《山堂肆考》: “夏日槐序。”明扬慎《艺林伐山・槐序》: “槐序,指夏日也。 ”

大“夏”戏游之诗歌篇

古代诗人避暑纳凉诗

古人没有电风扇、空调等降温设备,每逢骄阳似火,署气逼人的炎炎盛夏,如何纳凉消暑?但古人还是巧妙利用各种自然环境避暑纳凉。历代诗人也因此留下了许多形象生动的纳凉诗,现细细品读,别有情趣。

唐代刘禹锡喜在水亭内纳凉,有诗为证:“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箪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陆希声也有“天明清凉绿树荫,水亭高卧涤烦襟”的诗句。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消暑方法是:独坐院中,修心养性,迎着临窗的徐徐清风而自得其乐。他在《消暑》诗句中写道:“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宋代坡的《洞仙歌》诗云:“自清凉无干,水殿暗香满”把在水殿乘凉的惬意写得别有情趣。

宋代大诗人陆游喜欢独自一个人来到碧波荡漾的莲花池边,在轻风飘拂的柳树下支一张床,这里既有沁人心脾的莲花香味,又有微风吹拂的阵阵凉意,还有圆圆的月亮、悠扬的笛声。他在诗中写道:“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着起,风定莲池自在香。”对此,杨万里颇有同感,他在《暑热游荷花池》中写道:“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人暮犹愁热,低面深芷碧伞中。”

元代诗人释英,他为辟蹊径,选择山中去避暑,请看他的一首《山中景》:“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城镇赤日高悬,而山中树木葱郁,气清风爽,两者相比,自然青山更可爱。

宋代诗人梅尧臣夏日纳凉,既不去荷花池畔、深山老林,也不去临水亭台,而是选择了寺庙。他在《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中吟道:“高树秋声早,长消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志归。”

清代诗人江堤写了一首消暑诗,使人读了顿生清凉之感:“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枝实画风,风来无质堆上纸,巧借柳枝相形容。”

古诗词里的西瓜

西瓜又称 “寒瓜”,以清甜、营养丰富著称,素有“夏季瓜果之王”的美誉。早在汉代时就传入我国,东汉刘祯有诗赞曰:“杨晖发藻,九彩杂糅,蓝皮蜜里,素肥丹瓤。”非常生动地描绘了西瓜的神韵。

自古以来以西瓜为题的诗不胜枚举,而最脍炙人口的当数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西瓜吟》:“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寥寥数笔,言简意赅,把西瓜的形、色、味及切西瓜的动作、啖瓜的情景描绘得惟妙惟肖,堪称妙极。“恨无纤手削驼峰,醉嚼寒瓜一百筒。缕缕花实沾唾碧,痕痕丹血掐肤红。香浮笑语牙生水,凉水衣襟骨有风。”这是元代诗人方夔的《食西瓜》,在诗中当时的佳人俏妇们尽情食西瓜的欢乐情景尽收我们眼底。明代的李东阳对西瓜是这样称赞的:“香浮碧水清洗透,片逐鸾刀巧更斜。”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形象地勾勒西瓜的外形,而且把西瓜的美味、特性也写得生动传神。而清代才子纪晓岚的《咏西瓜》:“种出东陵子母瓜,伊州佳种莫相夸。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暾倾诸茶。”更是把西瓜的品种、美味、和特征描绘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

祖国医学认为,西瓜味甘性寒,有清热解暑,生津利尿的功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钾元素与纤维素等,南宋方回的《秋热诗》这样写道:“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生动地告诉人们西瓜能消暑解渴。

西瓜,翠绿相间的波浪条纹,切开一口咬去,半块落肚,一种沁凉和甜津直抵肺腑,那舒畅那爽口,让人心旷神怡。清代诗人陈维崧有一首《洞仙歌・西瓜》:“嫩瓤凉瓠,正红冰凝结、绀唾霞膏斗芳洁”,堪称咏西瓜诗词中的精品,读来简直使人馋涎欲滴。

白居易的避暑方法

白居易给我们的印象是写了不少感叹时事和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语言通俗易懂,能够做到“老妪能解”,算得上是个“人民诗人”。而且,他还是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比如他的一系列夏日之作就颇有经验地教给我们避暑的“良方”。

先看这首《何处堪避暑》,简直就像是一册避暑指南:“何处堪避暑,林间背日楼。何处好追凉,池上随风舟。日高饥始食,食竟饱还游。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眼明见青山,耳醒闻碧流。脱袜闲濯足,解巾快搔头。”白居易自问自答,自有一番避暑的深刻体验,用现代人的话说,这就是传说中的“避暑一日游”,为你全程打造的避暑之旅,什么都替你想周全了。住的是“林间背日楼”,玩的是“池上随风舟”,饿了享用美食,吃完继续“泛舟”。游累了再睡上一觉,醒来饮一杯凉茶,眼睛睁开就看看青山绿意,听听溪水流淌。然后就闲坐下来,“脱袜闲濯足,解巾快搔头”一通,好不惬意。

再如《夏日作》:“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一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止于便吾体,何必被罗纨。宿雨林笋嫩,晨露园葵鲜。烹葵炮嫩笋,可以备朝餐。止于适吾口,何必饫腥膻。饭讫盥漱已,扪腹方果然。婆娑庭前步,安稳窗下眠。外养物不费,内归心不烦。不费用难尽,不烦神易安。庶几无夭阏,得以终天年。”按白居易的观点,一单衣一纱帽即可度过炎夏,坚持的原则是“只要适合自己的身体,何需精美的被子,只要适合自己口味,何需荤腥”。吃些清淡的竹笋时蔬,饭毕闲庭漫步,在窗下安然入睡,不烦不燥。所谓“不烦神易安”也是“心静自然凉”的另一种注解了。

白居易总结的避暑体会,从出行到饮食,再到心情的调理,一应俱全,放到今天来,甚至还十分具有时代气息。这样有趣的句子在他的诗作中还有很多,炎夏之中不妨找来一读,也不失为一种避暑的好方法。

大“夏”戏游之生活篇

趣谈古人消暑工具

扇子 扇子,古人称之为“摇风”,还有人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扇子,摇起来较省力气,也比较有“档次”。达官贵人可以享受“人工风扇”。汉代,“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横空出世。《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匠丁缓做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满堂寒颤”这四个字很令人震撼,不过又肯定要害得那“一人运之”的“一人”满身臭汗。

凉屋 唐代出现了供人消暑的“凉屋”。“凉屋”通常傍水而建,采用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凉气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屋子自然凉快。此法比“人工风扇”和“叶轮拨风”效果好得多,不论从科技角度看,还是从人文角度看,都是一种进步。到了明代,“凉屋”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明代人已知道在消暑时巧妙利用地理优势,掘井纳凉,天然环保,不乏科学道理。

冷饮 大约在3000年前的商代,富贵人家就已经开始在冬日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受元世祖赏赐,尝到了当时的皇家冷饮“冰酪”(由果汁、牛奶、冰块等调制而成)。后来,马可・波罗把“冰酪”的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意大利对这一技术严加保密300年后,被法国人出高价买走,此后不知怎么的又传到了英国。英国人改造后,制出了我们今天常吃的“冰激凌”。

瓷枕 瓷枕的枕面是一层釉,夏天枕于其上,睡起觉来当然凉快,这正所谓“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古人在夏天为躲避蚊虫,一般都要躲在蚊帐里睡觉。有人还别出心裁地挂上香囊,让香囊中的药材帮忙驱赶蚊虫,堪称不用燃烧的环保蚊香。

享受夏天

雨是夏天的表情。绵密泼洒的雨脚繁衍着夏日里所有的梦想,调配出最浓酽、最丰富的绿色。绿意拓展着田野的深度。浅绿,深绿,碧绿,墨绿,绿在加深着人们视觉的层次;豆绿,橄榄绿,苹果绿,苔藓绿,水晶绿……绿在丰富着我们的想象力。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绿在恣意着它的动感;“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绿在繁衍着她的质地。自然造化在用腻了那只幻化出五彩的神笔之后,开始钟情于绿色这一至真至纯的色彩。用雨水调配,加上神思飞扬,调剂出一个绿意缤纷的夏天。

如果说春秋是一幅细腻传神的工笔画,从花蕊花瓣到叶片果实,铺展出色彩的绚丽与精致;冬天就是笔力劲健的木版画,黑白套色,大俗大雅,境界悠远;那么夏天则是神笔下的大写意,浓墨重彩,酣畅淋漓,绿意盎然。

夏天着一身绿萝袍,从头到脚,扯天连地,恣肆着人们的视觉。山林里绿云缭绕,田野上绿意铺展,湖面上绿水荡漾。到处是一个凝碧的世界。不论是雾霭朦胧的早晨还是斜阳西坠的黄昏,置身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吞吐的都是绿意浓浓的空气。

因此,生活在乡间的农夫比城里人更有福气,枕着绿色,伴着虫鸣,会做一个绿意葱茏的梦。

夏给人的不止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听觉味觉的享受。

在乡间,蝉是才艺双全的鼓手。蝉鸣从一棵树传到另一棵树,用高亢的音符串联起夏天的每一个细节。或一蝉独唱,或双蝉齐鸣,或众蝉合唱。用自己嘹亮的歌喉将生命的夏季填得满满的。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很难想象没有蝉鸣的夏季会是一种怎样的空旷与荒芜。

此外,鸟儿的声音也是夏天的组成部分。布谷鸟、云雀、麻雀、乳燕、斑鸠的叫声杂然相间,此起彼伏。布谷鸟独自飞翔于田畴、山林的上空。雌雄的叫声迥异,或悠远苍凉,或急促有力,互相应和酬答,让天空渺远大地空旷,却决不比翼齐飞。我至今也没能分清雌雄的不同叫声。云雀是乡间的女高音,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被称作叫天子的鸟,声音清唳。麻雀是刮过田间地头的疾风骤雨,土里土气的它们从没有感到拘束,栖身于农夫的屋角檐头,成群的如珠落玉盘,嘈切杂乱。乳燕的啁啾可爱,斑鸠的老气横秋,作老人打鼾般的鸣叫。所有这些都如同结在房前屋后树上的果子,俯拾即是,让置身其间的人感到自然亲切,带来无限的向往。

在绿意更浓的田野深处,阳光于绿色的结晶在沉淀发酵。红薯在地下孕育情事,不小心将消息露出,绽裂了畦垄。大豆摇铃,玉米灌浆。夏天的田野到处熏蒸着发自大地母腹的馨香。

满野乱窜的乡村孩子,潜入果园瓜园,摘桃摸瓜,大快朵颐。而这种尝青、偷青的行为只要不是故意糟蹋是不为过的。那种惊险的经历,让每一个有过此等体验的人至今记忆犹新。折一根甘甜的玉米秸,作为礼物献给钟情的女孩,看着对方细细地咀嚼吮吸甘美的汁液,让自己也感到无比的甜蜜。夏天的田野让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初尝初恋的滋味,那就是玉米秸汁液的清纯甜蜜。或者挖几个红薯,摘几串豆角,火烧火燎地烤着吃,吃得满嘴焦香。夏天的滋味让人感受到大地的丰厚和底实。

享受着葱茏苍翠的夏天,我们感到生命的充沛与无限张力。

趣话扇子

扇子,最早称“”,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据说 我国那时已有蒲扇和竹扇了,人们开初不是用它取凉,而是一种 装饰品。在周代,王和后的车子都有“扇扇”,用来遮蔽风尘,叫 “障扇”;后来的封建皇帝和高官出行的仪仗中,都有大障扇,以 显示其威风。据晋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是殷代用 雉尾制作的长柄扇,但并不是用来拂凉的,而是一种仪仗饰物。 由持者高擎着为帝王障尘蔽日。到了汉代以后,湖南的竹扇和山 东的绢扇普遍用来取凉,形式也逐渐增多,并从日用品成为艺术 品。《西京杂记》一书中对此就有较详细记载。据载当时的纨 扇,大都用绢等丝织品制成。相传那时长安有个技术很高的工匠名叫丁缓,曾经制出过一种很大的“七轮扇”,只需由一个人操纵 运转,就能使满厅堂的人感到凉爽。看来,这种扇子可能就是现 在生活中的吊扇、台扇的鼻祖。

传说三国时杨修曾与曹操画扇。所以,扇子主要是驱暑,还 可以作为一种工艺品。人们可以在扇子上绘画、雕刻多种花鸟山 水人物,或题诗写字,颇为高雅。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见一位卖 六角竹扇的老妇,就在每个竹扇上各写五个字,老妇很不高兴。 王羲之说:“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可也。”老妇拿出去叫卖, 果然人们争相购买。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有名的画扇佳作,如明代 周之冕的竹雀扇、唐寅的枯木寒鸦扇、沈周的秋林独步扇,清代 恽寿平的扇、王武的梧禽紫蔽扇等。现在,我国的扇子作为 一种工艺品驰誉世界。郭沫若曾为扇厂工人欣然题诗一首:清凉 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飞遍寰宇,压倒西风。

扇子还可以表现人的某种心理状态。坡用“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之句,描写周瑜的风度。杜牧以“轻罗小扇扑流萤”的 诗句,描写少女们的活泼姿态和欢乐情绪。唐人王建的《调笑 令》云:“四扇,四扇,美人并来遮面。”描写美人以扇遮面的悲切 心理。“夏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 子王孙把扇摇。”一把扇子,把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可增面目,人 木三分的刻画出来。有的文艺作品还以扇喻人,被作为定情之 物,《桃花扇》中就写侯方域给了李香君“宫扇一柄”,“永为定情 之物”。后来李香君抗拒权奸,血染扇面,由杨龙友点染,画成 一柄桃花扇。

扇子也是舞台上不可缺少的道具。《空城计》中诸葛亮羽扇 轻摇,烘托出他指挥若定、成竹在胸的神情。著名川剧演员阳友 鹤,仅使用折扇的姿态就有70多种。过去相声演员,手里常拿 一把扇子,是为了烘托人物性格。

在国外,扇子也有很多趣话。古埃及人早会用棕榈叶做一人多高的扇子,主要供贵族和奴隶主使用,由身强力壮的奴隶打 扇。以后,扇子被看成权贵的象征,扇子越大,坐在扇子下面的 人越是显赫。公元9世纪,日本人发明了小巧玲拢的折扇,他们 把折扇看成能带来幸福的祥物。欧洲从16世纪中期开始,折扇 在宫廷和仕女界大受青睐。法国作家伏尔泰说:“不拿扇子的女士 犹如不佩剑的男子。”可见扇子和剑在当时上流社会风行之盛。 1797年,英国人威廉・科克写了世界上第一本《扇学》,其中提 到对付一个突如其来的献媚者,小姐们用起“扇语”来简直就像水 兵们用旗语一样娴熟。右手使劲挥扇表示“我爱另一个人”,如果 来者不开窍,她再用左手照样来一遍,这叫做:你还是走开的 好!他就应该马上走开,这时,如果小姐突然让扇子坠地,聪明 人就会顿时喜出望外,因为这一动作意味着“让我们言归于好 吧”!至于将扇子贴近脸颊,这是“我爱你”的意思。

大“夏”戏游之动物篇

金蝉鸣夏

夏,蓬勃而热烈。蝉,使足了劲儿为她歌唱。童年,在夏日的蝉鸣里清爽而欢愉。

一渠清水从村前流过。夹岸树木成林,夏荫蔽日,蝉便在这里安顿下来。

夏天是醒来的季节,蝉似乎醒得更早一些。蝉鸣,像一个醒目的标题,横在夏日的乡村里。平淡的村庄,多了几许亮朗和激越。

无数只蝉一起歌唱。蝉鸣渐密渐浓,嘹亮清越,裹着渠水的轻吟,从丛林里泻出来。

蝉,盛夏而歌,歌声一浪高过一浪。如鼓乐齐唱,如风潮迸涌。那气势,似乎能把天空举起来。一缕蝉鸣是一朵花,缕缕蝉鸣叠起来,把夏的神韵,渲染成一幅浓翠的画,挂在乡村的饰壁上。蝉,一会儿合唱,一会儿独奏。其声时断时续,或高或低;恬亮纯粹,深邃迥阔。好一曲美妙的天籁之音!

夏日蝉鸣,清脆撩人,萦徊于耳。像一只温软的小手,把孩子们的童心抓痒了。捉蝉是件有趣而向往的事。

儿时捉蝉的方法很独特,回味起来,仍能感觉出它的美妙和光鲜。取一丝细长的马尾,折捻起来,做成一个可自由收缩的马尾套。用一根长的竹竿,顶部绑一细棍,把做好的马尾套绑在细棍上,然后小心翼翼地靠近蝉。蝉有一对薄而透明的羽翼,披一身黑褐色的文彩,样子可爱极了,捉蝉能让孩子们快乐得跳起来。将马尾套缓缓地移向蝉,在它面前微微晃几下。有趣的是,蝉不知是计,慢慢抬起两只前爪,像是要移去前面的障碍物,但它不会主动往马尾套里钻。这时,只需轻轻下移马尾套,让蝉的两只前爪被动钻进去,随后快速拉动竹竿,马尾套猛一收缩,嘿嘿,蝉就被牢牢套住了。蝉感觉不妙,使劲闪动羽翼,发出一串狂鸣,但已无法挣脱。孩子们将蝉握于掌心,只管尽情地赏蝉。小时候,我用这种方法,不知捉了多少蝉。有时还要爬上树,去捕捉树梢顶端的蝉,乐此不疲地做同一件极为快乐的事。

蝉蛹,腌后用油榨了,味道极佳,捕捉蝉蛹是儿时时常要去做的事。蝉蛹,蝉的幼体,土黄色,样子怪怪的,我们习惯称之为“知了猴”。夕阳落去,夜幕降临,我和小伙伴相约捉蝉蛹。或拿手电,或提马灯,在林子里蹿来蹿去。有的蝉蛹爬到了树上,有的在地面爬行,有的未及出洞就被捉住了,每晚能捉上百只,收获颇丰。蝉蛹夜间从泥土里爬出来,傍晚时分是捕捉蝉蛹的绝好时机。雨过天晴的时候,也可捉蝉蛹。这时蝉蛹已将洞口挖出一个小孔,裸在地面上。轻轻抠一下,就能看到里面的蝉蛹了。把手指伸进去,再慢慢提上来,蝉蛹就紧抓手指顺势出了洞。但有的确是狡猾,死死不肯出来。捧点积水向洞里浇去,不一会儿蝉蛹就自动往外爬,真是一件有趣的事。

蝉是一种同翅目昆虫,学名叫“金蝉”。俗名很多,各地叫法不同,如“知了”、“爬杈”、“雷震子”等。蝉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不同时期。蝉往往将卵产在嫩树枝里,树枝干枯落地腐烂,卵入土中,一般四年成蛹。有的蝉的幼蛹,在深土中隐居17年之久。每年仲夏时节,大量蝉蛹破土而出,很快蜕变成蝉。蝉在树上仅能存活1-2个月左右,令人扼叹。

弄懂了蝉的道理,再去听蝉鸣。蝉在雨天不唱歌,在阴天也很少唱。蝉,是追求光明的阳光下的歌手。其歌声嘹越感人,令人振奋。蝉,为夏天歌唱,还为生命歌唱!

蚊子爱咬谁

蚊子爱叮什么人主要取决于人体向蚊子发出生物信号的强弱,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汗液等通过空气传播,都是引导蚊子找到目标的有效信息。呼吸时二氧化碳排放多的人,在蚊子的视野中所呈现的图像比较清晰,便于定向追踪。因此,肺活量大的人、胖人更容易被蚊子叮咬。孕妇临产前的呼气量比没怀孕时高21%,对蚊子也有很强的吸引力。

人体排出的汗液在空气中挥发,也向蚊子“暗送秋波”。易出汗的人,以及皮肤粗糙、毛孔粗大的人更爱招蚊子。女性在月经期或者妊娠期新陈代谢加快,排汗量增多,对蚊子的诱惑力更强。最近,德国科学家证明,排卵期女性最受蚊子“关照”,因这时的血液饱含脂肪。

此外,蚊子最喜欢在较弱的光线下吸血。白天,人们穿着深色衣服时,反射的光线较暗,刺激了蚊子的吸血欲望;另外,深色衣服的吸热能力强,不利于散热,使体温升高,也会吸引蚊子。

除了香茅油、桉叶油的气味有驱蚊作用外,大多数化妆品中都含有吸引蚊子的化学成分,所以使用香水、发胶、面霜等带香味的化妆品时,被蚊子叮咬的几率都会增加。

为了减少和蚊子的“亲密接触”,应做到:运动后尽快洗澡,保持皮肤清爽;出汗后及时用纸巾、手帕等擦去汗液。日常活动场所内的蚊子较多时,尽量穿长袖衣服,借以遮掩汗液等分泌物的气味。户外运动时最好穿白色或浅色衣服。穿上吸汗效果好的袜子不仅能有效降低皮肤湿度,还可遮掩人体的气味。尽量不使用气味浓郁的化妆品、香皂和沐浴液;驱蚊水不与防晒霜、香水等混用,以免降低驱蚊效果。

为什么蚊子叮了会痒

几乎每个人都有被蚊子“咬”的不愉快事,事实上应该说被蚊子“刺”到了。蚊子无法张口,所以不会在皮肤上咬一口,它其实是用6枝针状的构造刺进人的皮肤,这些短针就是蚊子摄食用口器的中心。

无论是在漆黑的房间里还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室外,吸血蚊子都能够准确无误地找到人或哺乳动物的位置,并飞去吮吸他(它)们的鲜血。

原来,蚊子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确定位置。一是在人或哺乳动物呼吸时所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蚊子能凭这种气味准确地找到人或哺乳动物。二是感觉到人或哺乳动物的体温。三是嗅到人或动物皮肤上的气味。在这三点之中,由二氧化碳确定位置尤为重要,有人曾用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对此进行了验证。

不光是蚊子,吸血性昆虫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性,它们对二氧化碳的反应都很敏感,并可顺着气味找到猎物。

这些短针吸人血液的功用就像抽血用的针一样;蚊子还会放出含有抗凝血剂的唾液来防止血液凝结,这样它就能够安稳地大快朵颐―番。当蚊子吃饱喝足、飘然离去时,留下的就是一个痒痒的肿包。

但是,痒的感觉并不是因为短针刺人或唾液里的化学物质而引起的。我们会觉得痒,是因为体内的免疫系统在这时会释出一种称为组织胺的蛋白质,用以对抗外来物质,而这个免疫反应引发了叮咬部位的过敏反应。当血液流向叮咬处以加速组织复原时,组织胺会造成叮咬处周围组织的肿胀,此种过敏反应的强度因人而异,有的人对蚊子咬的过敏反应比较严重。

只有雌蚊才会叮咬哺乳动物,因为它们每隔三,四天得吸一次血,以取得制造卵子所需的蛋白质;而雄蚊则主要摄食花蜜,雌蚊利用动物的体热和生理电波变化来搜寻目标,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人的脚踝和足部较常被蚊子叮的原因,因为这些部位的血管比较接近体表面,所以释出的体热较多。

以蚊子的种类而言,美国有超过200种的蚊子,而全世界则有2500种以上。事实上,除了南极以外,到处都看得到蚊子,它们还会传染疾病,例如疟疾,黄热病、脑炎,还有西尼罗河病毒等,每年被蚊子传染疾病的人口超过7亿。

用蚯蚓避暑

南美洲亚马孙河边的阿迪斯山区有一种奇妙的巨型鼻蚓,这种蚯蚓长达2米,宽5厘米,粗看像一条土灰色的蛇。这种蚯蚓长期生活在地下,靠吃含有腐殖质的泥土生存。每逢雨季,地下含水量增高,它们会游到地面上一伸一缩地游动。雨一停,地下水位降低后又钻到地下。在炎热干旱季节,阿迪斯山区人家的家门口、树阴下出现一道奇妙的景观,那些避暑纳凉的人身上好像都缠上粗粗的绳子,走近一看,原来他们身上缠着巨型鼻蚓,脖子上缠一条,双手臂上各缠一条,腰里缠一条,因为蚯蚓的体温只有10摄氏度,能起到驱暑降温的作用。那些缠在人身上的蚯蚓显得很老实,只有尾巴在轻轻扭动。这些巨型鼻蚓完成降温任务后,又被人们放到被水浇湿的泥土中,让它们省力地钻进泥土里休息,等需要它们时再从泥十中挖出来。由于蚯蚓身体光滑,出土的蚯蚓都很干净。

动物避暑趣话

大暑诗句篇10

一、有关夏天的成语

1、夏日炎炎:夏天阳光强烈,十分炎热。

2、椅席炙手:椅子、席子摸着烫手,形容天气炎热。

3、赫赫炎炎:形容炎热炽盛的样子。

4、无间冬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同“无冬无夏”。

5、冬温夏凊:凊:凉。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6、燕雁代飞:燕夏天来温带,冬天归南方;雁冬天来温带,夏天归南方。比喻各自一方,不能相见。

7、炎天暑月:指炎热的夏天。

8、无冬无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9、火伞高张:比喻烈日当空。

10、热不可耐:形容非常热,令人不可忍受。

11、炎阳炙人:炙:烤。指炎热的太阳照射在身上,好像烤火一般热。形容非常酷热。

12、祁寒暑雨:祁:大。冬季大寒,夏天湿热。

13、烈日当空:炎热的太阳高挂天空。形容天气酷热。

14、春去夏来:春天过去,夏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15、冬温夏清: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指人子孝道。亦泛称冬暖夏凉。

16、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17、骄阳如火:像火一样的阳光。形容天气非常热。

18、夏日可畏:象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可怕。比喻为人严厉,令人畏惧。

19、暑来寒往:夏天过去,冬天到来。泛指时光流逝。

20、葛屦履霜:冬天穿著夏天的鞋子。比喻过分节俭吝啬。

21、皎阳似火:皎:白而亮。太阳像火一样燃烧。多形容夏日的炎热。

22、冬箑夏炉:箑:扇子。冬天搧扇子,夏天生火炉。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23、炎炎夏日:非常炎热的夏天。

24、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25、冬暖夏凊:凊:凉。冬天使温暖,夏天使凉爽。比喻适合时用。

26、狂风烈日:强风猛烈而酷热的天气。

27、盛暑祁寒:祁:大。炎热的夏天,严寒的冬季。形容气候条件恶劣的时节。

28、火伞张:火伞:比喻烈日;张:展开。形容夏天烈日当空,酷热难耐。

29、冬寒抱冰,夏热握火:冬天寒冷却要抱冰,夏天炎热却要握火。形容刻苦自勉。

30、冬日夏云: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层。比喻人态度温和可亲,使人愿意接近。

31、祁寒酷暑:祁:大。冬季大寒,夏天湿热。

32、暑往寒来:夏天过去,冬天到来。泛指时光流逝。

33、若张火伞:张:展开;火伞:比喻夏天太阳酷烈。形容夏天烈日当空,十分炎热。

34、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春风:春天的和风;风:吹人。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夏天的雨水滋养人。比喻帮助了别人,人家也会给予回报。

35、夏炉冬扇:夏天生火炉,冬天扇扇子。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36、绿树成荫:树木枝叶茂密,遮住了阳光。正是盛夏季节。

37、夏雨雨人:雨:前一个“雨”,名词,雨水;后一个“雨”,动词,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38、冬扇夏炉:冬天的扇子,夏天的火炉。比喻不合时宜。也比喻毫无用处的东西。

39、温凊定省:冬温夏凊、昏定晨省的省称。谓冬天温被,夏天扇席,晚上侍候睡定,早晨前往请安。表示侍奉父母无微不至。

40、青衫凉笠:衫:单衣;笠:斗笠。比喻夏天的衣服和帽子。

41、烈日炎炎:形容夏天阳光强烈。

42、火伞高张:火伞:比喻夏天太阳酪烈;张:展开。形容夏天烈日当空,十分炎热。

二、有关夏天的诗句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3、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4、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5、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6、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7、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8、涧影见藤竹,潭香闻芰荷。

9、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10、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11、风声撼山翻怒涛,雨点飞空射强弩。

1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3、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1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15、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1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7、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18、松风涧水杂清音,空山如弄琴。

19、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20、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21、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22、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