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十篇

时间:2023-03-22 12:25:27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篇1

这篇文章的题目很有意思,一看题目就知道吧,看看题目,你觉得有意思在哪儿呢?(指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组反义词,这两个都是极端的断言,以及引用语言做课题加引号。为大家推荐的精彩与糟糕小学教师设计案例素材,提供参考,欢迎参阅。

精彩与糟糕小学教师设计案例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并理解“腼腆、誊写、歧途、谨慎”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母的不同评价及带给“我”的不同感受

教学流程:

一 、揭示课题,发现课题特点。

1.这篇文章的题目很有意思,一看题目就知道吧,看看题目,你觉得有意思在哪儿呢?(指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组反义词,这两个都是极端的断言,以及引用语言做课题加引号。)

2.通过题目,我们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现在, 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二 、概括内容,初步感知。

1. 反复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 探究思辨,感悟内涵。

1.抓住母亲的语言,走进母亲心理,感受母亲之温柔之爱。

找出母亲赞扬“我”的句子,练习朗读。

1)出示句子:“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

老师就是作者,谁来当母亲来夸夸,看谁最像“我”的母亲?指名读——齐读。

还会怎么来夸赞自己的儿子。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巴迪,心情如何?(积累相关描写高兴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在学生练读的过程中加以适当引导点拨,从而走进人物内心。

2)“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指名读,齐读。

如果你是母亲,你真觉得巴迪的诗写得精彩极了吗?那为什么要这样说?

如果你就是巴迪,你有这样一位母亲,此时你的心情怎样?用什么词语或者句子来形容?

2.请同学们找出父亲批评“我”的句子,来读读。

1) 写父亲对“我”的评价,批评“我”在哪儿?

父亲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读出父亲的语气。

交流父亲心理。

那你觉得还要不要感谢父亲呢?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理由。

2)生再汇报。文中有四处理由,师都让学生自由找,谈感受。

3)师:当巴迪拿着国际大奖去给父母亲看时,他们又会怎么说呢?根据上下文思考一下,谁最像我的父母亲。

3.师小结。其实,我明白,无论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这都是父母对“我”深沉的爱。

板书:爱

4.对于父母的爱,作者在文中也有文字可见,找出来读一读。

1)“歧途”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思考一下。

2)你认为在文中“引入歧途”指什么?(自由读――齐读)

5.书面练习,概括提升

师:学了课文,谈谈你对父爱、母爱的理解。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任意选择一题写一写呢?(课件出示填空)

“精彩极了”是母亲对孩子的( ),母爱像( ),它( )。

“糟糕透了”是父亲对孩子的( ),父爱像( ),它( )。

四、回应开头,问题解决。

1.学到这儿,我们再来替巴迪写写获奖感言,我们只要把练习的话稍作改变就能变成获奖感言。

2.生自由写,师巡视。

3.生发表获奖感言,师生共同赏析。

五、深度开掘,提升主题。

1.我们的成功还应该感谢谁:(自己 自己的谨慎)

2.如果不谨慎,我被“精彩极了”刮倒了,会怎样?

3.如果不谨慎,我被“糟糕透了”刮倒了,会怎样?

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母亲 赞扬 父亲 批评

谨慎

成功

精彩与糟糕小学教师设计案例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性文章的写作目的,了解说明文。

2.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语言风格的多样性。

3.会用说明性的语言说明身边的事物,正确运用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语言风格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会用说明性的语言说明身边的事物,正确运用说明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1)

师: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太阳》和《松鼠》两篇说明文,谁来说一说这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太阳、松鼠的什么特点?

生讨论并总结:

板书:说明事物的特点

太阳------远 大 热

松鼠------漂亮 乖巧 驯良

作者为了把说明对象交代清楚,就使用了说明文这种体裁。(出示课件2)

二、整体感知。

师:结合我们学过的这两篇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生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和同学们交流。(出示课件3)

师总结:说明文写作的目的是说明抽象、复杂的事物,使它们变得通俗易懂。

师:为了把事物的特点介绍得更清楚,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我们会采取哪些方法?

生讨论,并回答。(出示课件4)

师总结:

板书:1.抓住事物特点进行介绍。

2.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师:我们学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举出相应的例子。

生总结并回答:(出示课件5)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等。(出示课件6)

《太阳》一文就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

三、比较鉴别

师:同样是说明文,《太阳》和《松鼠》相比较,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

生总结并发言(出示课件7)

同样是说明文,和《太阳》相比,《 松鼠》一文的语言更加生动。(出示课件8)

师: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对比,我们可以明白,说明文的语言风格也是多样性的,《太阳》一文语言较为平实,《松鼠一文的语言更生动,描述更细致。

板书: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四、初试身手

我们明白了说明文的写作目的,也知道了怎样写说明文。现在,就让我们试着写一写身边的事物吧。

要求:选择身边的事物,运用多种方法说明它的特征。

生自由选择,组织语言

师请同学在全班交流,并要求同学们认真听,提出优点和不足。老师及时做出评价。

五、作业布置(出示课件9)

同学们,我们也可以把《白鹭》这篇散文的2-5自然段改成说明文。要改成说明文,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白鹭的特点。然后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进行介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熟悉的课文引入说明文这一体裁,明白说明文的写作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说明方法。同时通过两篇文章的对比,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这样学生们会对说明文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作业的设置,能让学生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2.在教学过程中,我用问题引导学生,让他们层层深入地了解说明文。这样既环环相扣,又非常紧凑。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篇2

一、鼓励思考发现,使学生积极提问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我认为巧妙的发现也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有发现才能读进去,品出味,只有发现才能读得深,悟得透。在课堂上我重视教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边读边思,边写边思,及时发问,敢于向老师质疑,向课本质疑,解决心中的疑惑。

如: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班上一位比较好动的学生的竟然站起来问:“题目为什么用双引号?再说能有什么事情既精彩又糟糕,会不会是写错了?”我真是欣喜万分,这个问题本来是我引出课题后,要引发学生提问的一个话题,没想到他主动发问了,这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活泼,更具实效了。之后我甘当人梯,故意露出破绽,让学生发现,打破权威观念,让学生敢于向老师质疑,向课本质疑,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

二、重视方法引领,使学生善于发问

从不问到问,再到会问,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认识过程,我十分注重提问方法的指导。

(一)帮助孩子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

在教学《落花生))一丈时,孩子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如:落花生是什么?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情?作者为什么要写“落花生”这篇文章?其实是让我们学些什么?当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后,在适时解决的同时,我也给予了相关的评价。第一个问题比较浅显,初读课文就可以获得答案,这样的问题显然含金量不是很高。第二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读书才能得到答案,有了一定的质量,而第三个问题却需要从课文内容引申开来,进行深入的思考后才能作答,这样的问题无疑更有质量,从而引导学生把提问向拓展性、延伸性方向发展。

(二)教给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方法

虽说质疑只是要学生读课文后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但也同样存在着学生会不会的问题。实践证明,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提不出问题,这并不表明他们都懂了,而是缺乏阅读能力,找不出文章的主干,这就需要老师教会他们质疑的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教师要会质疑,也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一些方法。

1.构建正确的提问方式。通过教师的示范,教给学生提问题的基本形式,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使学生可以模仿提出简单的问题,为今后知识迁移、独立质疑做了良好的铺垫。

2.整合目标与文本资源。即引导学生从词句的理解,从课文内容的概括与其从课后思考题的提示进行发问,或者提出自己的困惑。

3.根据标点符号质疑: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标点符号的作用功不可没。换而言之,课文中的标点符号也体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如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多次出现了感叹号,多达7次。我便让学生找到感叹号的出处,引发学生提问:“感叹号在各处的朗读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作用?”运用这样的提问方法让学生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4.抓住关键的词句提问。课文中有很多画龙点睛的词句,对刻画人物,表达情感都起到了极好的作用。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句进行提问。

5.根据课文中心词(语)、中心句质疑:课文中的中心词(语)是“文眼”――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

如: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就是课文的中心词。当学生读完课文后,纷纷就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有学生就很快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谁对谁说的?为什么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呢?”这时,我就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细读课文。在精读课文的时候,抓住课文中的中心句进行质疑“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一那就是爱。…作者为什么说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是爱?你是怎样理解的?这样通过提问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根据课文的中心内容、中心思想质疑:中心内容:运用此法,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便首先必须寻找课文的中心内容。如《慈母情深》这课,让学生找到课文的中心内容是描写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给钱我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情。学生很自然地便会提出:“贫穷辛劳的母亲为什么能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给钱我让我买《青年近卫军》?”这样切合了课文所表达的中心。

当然,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精妙之处是善于引导。我们只有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情景,想方设法留一片“空白地”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在问题中发展自我,成长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篇3

“学生三读,教师三读”

“以读代讲”这种新的教学途径,该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读出什么形式?在反复课堂实践、课后反思的基础上,大家感到应该先从读的层次上有突破、找规律。于是,首先定位了“学生三读,教师三读”,即学生一读识字、二读解词、三读顺句,教师范读有意图、精读有目标、教读有目的。坚持“读”为主导、“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那么,“以读代讲”究竟要用谁的读代替谁的讲?教师的范读应放在教学的什么环节?课堂上如何达到静心默读、动情朗读的读书场景呢?我们开展的“学生三读,教师三读”实践具体内容解释如下:

学生三读:一读――识字,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二读――释词,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三读――顺句,这个阶段要求学生正确地读,流利地读。在此基础上,同时兼以教师的三读:范读有意图――教师的第一次范读要意图明确,让学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教师首先做到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读出作者的意图。强调意境、自然、情感的创设与表达。精读有目标――教师的精读指导要有阶梯性,从读的层次上要螺旋递进。从整体把握全文,由弄懂主要内容的读进入重点感知人物特点的读,配合自由读、互读、齐读、指名分段读、默读等多种形式,真正为学生读中自得、读中感悟给予帮助。教读有目的――在教师指导读书时一定交给学生读书方法,课堂教学要呈现出怎样读、读成什么的教学指导。

下面以一课教学实例来说明教师“以读代讲”中的“三读”指导。《“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的巨大影响,他也正是在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了父母的爱。文章从作者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父母的评价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而此时的作者并不理解父母的心。直到成年后取得了成就,他才深深感受到拥有一位慈祥的母亲和严厉的父亲是多么的幸运,父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在自己的成长中所起的作用又是多么的重要。这篇课文的对话很多,适合开展分角色、对读等通过多种读书方式。教研组老师们按照“三读”原则共同讨论交流,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范读有意图

在课堂的精读指导中,教师和学生要抓住情境内容进行有目标的精读以突破教学重点。课堂上先让学生练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之后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最后一段话,进行精读训练。

比如,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在学生读后,教师开始进行范读,目的是读出对文本的理解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给学生听,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成年后,作者才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教师范读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想一想“家长对自己的鼓励和批评,在自己的成长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引导学生迁移课文体验到现实生活中,迅速建立对文本的认同感。

精读有目标

在学生对文本和情感有了整体感悟后,教师指导学生精读文本。设计引读问题:①巴迪七八岁写了人生的第一首小诗,母亲是怎样评价的,在文章的那一段?(学生指名读――齐读――自读――角色读――齐读)②再次出示结尾段,学生再次齐读。③“精彩极了”很好理解,可“糟糕透了”让人很是费解,请同学们默读第九至第十二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再读一读重点语句。讨论一下,如果是“精彩极了”会引入怎样的人生歧途呢?(学生自读――自画――再读――交流――感悟读)④再次出示结尾段。引导学生带着理解,再来读最后一段。

师: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也有父母的评价,今天,我们懂得了……(生读)

师:老师对我们也有不同的评价,今天,我们知道了……(生读)

师:今天,我们知道了每件事都有不同的人生态度,让我们带着理解读……(生读)

师:今后,进入社会,我们面对不同人的评价……(生读)

通过教师言语的层层渲染,学生就会很容易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更能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读进去又读出来的反复朗读中,学生运用自读、分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对文本就能有自我的感悟,自我的认同。

教读有目的

在精读有目标的教学环节过后,辅之以教读有目的的指导朗读,更能促进、感染学生的情绪,达到入情入境的学习境界。第一步:多媒体课件出示句、段,重点指导朗读。第二步:以优美的多媒体画面配乐、指导朗读。第三步:在读时想象画面朗读。这三个环节的教读,使学生在强大的视觉与听觉冲击下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去朗读,进而产生自身情感体验,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篇4

一、科学设计,关注学法

《雨后》描绘了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准确、传神地刻画了兄妹俩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喜雨爱水的心理特征。其学法设计大致有三步:一是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班级学情,从教师设疑、学生质疑开始,启发学生思考,自主领悟新知,体现“做前问”;二是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及动身,观察、思考、讨论与表演……,实践“做中学”;三是在“做”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安排“小先生”引领部分教学环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体现“做后思”。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多层次开展“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情感)训练,实现学生在课堂的“双动”(外动和内动;外动指形体,内动指思维),以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案例再现,关注过程

为了说明问题,具体展开教学过程。

师:在这广场上,你看谁玩得最起劲?

生1:小哥哥。

师:我们一起去看小哥哥(板书“小哥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出示第二自然段)。

[众生自由读。]

师: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使劲”就是——

生2:带劲。

生3:用劲。

生4:用力。

师:我们还可以用动作表示。

[众生一起模仿小哥哥使劲踩水的动作。]

师:使劲,使劲,再使劲……

[师生共同模仿小哥哥踩水的动作。]

师:小哥哥,为什么这么使劲踩水?

生5:喜欢玩水。

生6:想和别人比一比,谁踩得水花高。

师:小哥哥踩的水花高吗?

生7:高,读——

生8:更高,读——

生9:还要高,读——

生10:好高好高,(一起)读——

师:小哥哥玩得多快乐呀,但他没有忘记自己还带着小妹妹。如果你就是小哥哥,你会对小妹妹说什么?

生11(高声地喊,担心小妹妹听不到)妹,小心,滑!

生12(急切地喊,担心妹妹摔跤)妹,小心,滑!

……

师:你们都是好哥哥,就这么一句话,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语调,都表达出小哥哥对小妹妹的爱和关心。我们再一起来喊一喊!

众生:(一起喊)妹,小心,滑!

师:小哥哥正关心地喊着,自己却——

生13:滑了一跤。

师:我看见有些小朋友笑了,你为什么笑啊?

生14:我笑他很好玩,没注意,自己摔了一跤。

生15:我笑他只顾提醒妹妹当心,自己却滑了一跤。

生16:我笑他踩水太用劲了,自己滑了一跤。

……

师:小哥哥真好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众生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师:摔了跤的小哥哥又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大家默读第三小节,边读边想,在有疑问的地方画上问号。

[众生默读,思考并作记号。]

生17(提出问题):子弹或炮弹能发射,“兴奋与骄傲”也能发射吗?

生18(回答问题):在这里,“发射”可解释为“表现”!

师:你把“表现”放进去读一读,行不行?

生17(把“表现”放进去读——)我觉得行,那“发射”就是“表现”的意思。

[众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生19:他虽然嘴里说“糟糕,糟糕”,可他脸上却透出欢喜和骄傲,这又是为什么呀?

生20:对呀,我也是这个问题。

生21:我也是……

生22:我也是……

[众生激动起来。]

师 :既然这是我们共同的问题,那我们就进行小组讨论。

[师展示课件:说糟糕,是因为___________,而脸上发射出兴奋与骄傲,是因为______________。]

[众生积极讨论。]

生23:说糟糕,是因为——他自己摔了一跤。

生24:说糟糕,是因为——他屁股摔疼了。

生25:说糟糕,是因为——他裤子摔脏了,回家妈妈要骂他的。

生26:而脸上发射出兴奋与骄傲,是因为——他把水花溅得很高!

生27:而脸上发射出兴奋与骄傲,是因为——他为自己关心小妹妹摔跤而感到快乐!

生28:而脸上发射出兴奋与骄傲,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小小男子汉,摔一跤没事儿,我很勇敢!

师:这真是“恼中有乐”!真有意思,我们一起读——

[众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在你童年的记忆里,也有“恼中有乐”的经历吗?

生29:上次打雪仗,陈晓勇的雪球打在我的脸上,很疼,但我很快乐!

生30: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时,我被抓到了,很郁闷,但很快乐!

师:虽然有点懊恼,但更多的是快乐!第三自然段的两句话怎么去读呢?

生31:第一句读出“懊恼” ,第二句读出“兴奋与骄傲”

[众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小诗的第二、三自然段写了小哥哥的精彩表现,透过这些文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哥哥?

生32:骄傲的、自信的、快乐的、开心的、活泼的、关心小妹妹的……

师:男生们当一次小哥哥,关心小妹妹,一起喊——

众男生:(齐读)“妹,小心,滑!”

三、课后反思,关注学成

从课堂的实际效果看,本课对“行知课堂”核心环节的体现非常到位。行知课堂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平等、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高效课堂的根本保障;二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这是高效课堂的操作原理;三是发挥“小先生”的作用,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力抓手。从课堂过程与达成效果看,学生的思维状态和参与程度均比较深入,教学目标的达成较为合理,可谓一节高效的语文课。

1.由行到知,体验真情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不仅要引导他们走进文本,与文本亲密接触,感悟文本的美,更要引导他们走出文本,回归生活,激起情感的共鸣,达到育人的目标。

(1)在文本的感悟中“行”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不断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与文本相符的情境(你就是小哥哥,你就是小妹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切身感受文中的快乐情境(通过动作感受使劲踩水的快乐,通过朗读“妹,小心,滑”感受兄妹情深,通过表演再现小妹妹的可爱,揣摩小哥哥、小妹妹的矛盾心理)。这样,“行知课堂”的“做中学”理念获得充分的体现,彰显了文本感悟中“行”的理念。

(2)在生活的感悟中“做”

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只是角色的进入,只有当学生联系到自己的生活时,其对文本的体验才能有所升华,从而获得独特、真实的感受。例如,当看到小哥哥痛快玩水的情景时,学生或许会联想到自己的精彩生活。这时,如果教师出示一组儿童玩水的图片,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玩水的经历,学生就会喜不自胜,兴奋描述。这样,文中描绘的快乐与学生亲身经历的快乐融为一体,既充分体现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又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知识的真谛。

2.知行合一,体现真谛

在教学《雨后》一课时,教师借鉴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思想,突出语文课堂教学“学、思、做”三个环节的有机融合和相互生成,着重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场所,让学生在“教学做”的合力下自主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探根求源、辨别正误的能力不断生成,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既有机结合,又具体体现。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篇5

一、制造连续不断的认知冲突

阅读教学中,语境的感受、情感的感悟、语义的理解,都离不开以“思维”为核心的心智活动。为此,可制造认知冲突,引领学生走进探索的乐园,进行深层的思维,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心理、情感和体验,深入理解,深度感悟。 如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者以课题为辩题,把学生分成正反双方,让他们凭借对课文理解据理力争。请看下列片段:

甲:我们觉得这首诗是“精彩极了”,要不然妈妈是不会那么赞扬,更不会那么高兴。

乙:我们认为是“糟糕透了”。爸爸是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对诗的好与丑比妈妈更有判别能力。可见,爸爸的评价可信。

甲:不能这样说。“我”是个七、八岁的孩子,又是第一次写诗,写得再差也是精彩的。

乙:怎么能说再差也是精彩的呢?正因为是七、八岁的孩子写的,又是第一次写诗,肯定写不好。因此,爸爸是实话实说,是“糟糕透了”。(掌声)

甲:我们认为,评价孩子的诗,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应站在孩子的角度。这是孩子的第一首诗,应得到充分肯定,应该给他“精彩极了”的评价。(掌声)

乙:正因为是第一次写诗,就更要让他知道什么是诗,如果本来不像诗,还要大加赞扬,“我”必然会翘尾巴。这对“我”的成长是不利的。(掌声)

甲:对七、八的孩子考虑这么多,未免小题大做了吧。 还是要鼓励为好!

乙:父亲对“我”很了解,知道“我”的特点,怕“我”骄傲,因此他要这样说。

甲:如果父亲了解“我”,母亲不就更了解“我”吗?她更知道“我”需要的是鼓励。

师:那这首诗写得“好”还是“差”呢?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啊!

甲:我认为就这首诗本身来说,不像妈妈说的那么“精彩”,也不像爸爸说的那么“糟糕”。说“精彩”是因为它是七、八岁的孩子写的,而且是第一次写诗,应给予肯定,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说“糟糕”是因为毕竟是孩子写的第一首诗,不可能写得好。再说,为了让孩子经受磨练,让他知道写诗不是轻而易举的,这也是对的。(掌声)

上述教学片段,以争辩情境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为依附,以语言解读的准确性和准确性为目标,置学生于唇枪舌剑之中,场面热烈,气氛活跃。这样的情境,给了学生智慧的挑战,思维的碰撞,课堂波澜起伏,高潮迭起,精彩纷呈,不仅能促阅读感悟的全面深入,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说理的透彻性、语言的流畅性等多种语文素养。

二、逼入似是而非的两难境地

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在与文本、与人物的深度对话中发展学生的语言,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为加大解读力度,掘进感悟深度,保证学生文本解读时的全身心投入,全身心感受,可在语言情境的想象还原、拓展延伸中,适时、适度地把学生逼入“两难境地”,促使他们转换思路,变换角色,创新思维,以“突破重围”。这样的课堂,就是富于挑战、充满智慧的。请看《穷人》 (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上册)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描写桑娜心理的片段)大家仔细读读、想想:这段话写什么?你从中看出了什么?(生细读体会)

生:这段话写桑娜的心理活动,说明桑娜很慌张,从她的“忐忑不安”和苍白的脸色、激动的神情可以看出。

生:我觉得桑娜抱回孩子后,心慌,害怕,说明她不是真心要把孩子抱回来。既然要抱回孩子,就要真心去做,为什么这样慌张呢?

师:是啊,既然想帮助人,就不要犹豫。要是你真心诚意,会怎么想?

生:西蒙去世了,两个孩子实在可怜,我决不能见死不救,一定要把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下去。

生:天下穷人是一家,我是西蒙的邻居,抚养她的孩子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无论吃多大苦,也要把孩子留下来。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看你们一个个理直气壮,但我觉得你们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你处于桑娜那样的境地,会这样想吗?

(学生莫名其妙,不知如何是好。很快便有人恍然大悟,陈述见解。)

生:桑娜家生活十分贫苦,无论冬夏,孩子们都光着脚。她家现在5个孩子,生活已经难以维持,再增加两个,怎么养活呢?桑娜很担心。如果是我,也一定会慌张的。

生:桑娜家生活这么困难,她不能不考虑。再说,一个渔家主妇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另外,抱回孩子这么大的事,没有征得丈夫的同意。因此,她不可能理直气壮。

(其他学生发言略)

在学生对桑娜表示不满时,教者将计就计,引导“慷慨陈辞”,诱其“走入歧途”。这里的“圈套"是“信手拈来”的,学生全然不知。学生“理直气壮”地描述心理时,根本不知老师的用心,就在他们“欣赏”自己的得意之作时,老师浇了“一盆冷水”,对他们的想法予以否定,置他们于“两难境地”,学生先是莫名其妙,但很快恍然大悟,从而深刻地感悟了语言深层的情感内涵和无穷魅力,真是妙不可言。

三、借助有悖常理的反诘归谬

做人有基本规范,生活有基本规律,学习有基本方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约定俗成”。而语文学习中的有些约定俗成,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让学生一路有章可循,提高效率,又会让学生一味循规蹈矩,难有突破。可见,在阅读教学中,为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深入感悟,可通过有悖常理的诘问,引导学生进入语境,走近人物,进行思维碰撞,心灵交流,深度对话,促进归谬顿悟。请看一教师教学《九色鹿》(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片段:

师:(生读最后一段后)什么?国王非常惭愧,我怎么不觉得,我惭愧什么啊?

生:与小人一起来滥杀无辜,还不惭愧吗?

师:我为什么不能滥杀无辜?

生:你真是一个昏君!(众笑)如果你滥杀无辜,人们就不信任你,就要你。

生:如果你为所欲为,滥杀无辜,老百姓就没有好日子过。到时候就要找你算帐,你还做什么国王呢?

师:这个我明白了,那我为什么不能和小人在一起呢?

生:你和小人在一起,就会乱了朝纲,也就是乱了朝廷的规矩。

师:我和小人在一起,就一定会乱“朝纲”,乱了朝廷的规矩。反正我是国王,乱就乱了吧!

生:小人就像调达一样,说话不算话,不讲信誉,而小人竟然得到重用,那谁还会相信你和你的官员。

生:调达见利忘义,九色鹿救了他,他还出卖九色鹿。你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听他的话,那么好人都会被整死,老百姓就会发火,干掉你,所以才能有刺客,比如荆轲。(众笑)

生:在调达眼里,只要有钱,什么都可以用来交换,你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你的钱,不,国家的钱就会流进小人的钱包,国家的法律和规范都会不灵,那国家就会乱了套。

师:可是,我先前贴皇榜重赏的啊!别人会不会说我说话不算话。

生:不会的,别人只会说你声张正义。

生:不会,先前你不知道九色鹿这样善良,也不知道调达是个小人。如果你知道了还贴,那是你不对。但现在你知道了,所以必须改正,否则就是一意孤行,知错不改。

师:你们这么一说,我这个国王的确应该惭愧。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篇6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整节课的效果。理想的新课导入,能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新课的导入上,教师应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导入新课的情境创设有许多方式,如,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等,具体可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来选择。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美丽或是表现于一个人的外表,或是沉寂于一个人的心灵……文中居里夫人的美丽指的是哪几方面,为何她的美丽可跨越百年呢?”课前情境的创设立刻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火花。

二、质疑问难,奠定创新基础

古语曰:“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许多发明创造正是由质疑问难开始,从解疑入手的。如,爱迪生在遇到多次疑问中终有1000多项发明,牛顿在苹果成熟时掉下被砸到发现万有引力……这一切发明都是源于自身的质疑。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质疑便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如,我在教学《飞夺泸定桥》这一课时就抓住“飞夺”来提问:“飞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飞夺?怎样飞夺?有什么样的结果?”这样把质疑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了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通过探究,学生的脑海里产生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画面,更加深刻理解“飞夺”这两字的意思,并且领会红军勇于克服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中克服了困难,锻炼了胆量,磨炼了意志,在尝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培养了勇于探索、质疑的创新能力。

三、营造氛围,培养创新土壤

心理学研究表明,宽松的外界刺激能使大脑皮层有效地接受信息。因此,良好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接受信息,在民主愉悦的环境下,学生更容易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有几个学生说:“老师,课文结尾写小姑娘惨死街头,为什么还要写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顿时教室鸦雀无声,整个教室的空气似乎凝固了。这时我并不急于给学生回答,而是缓和紧张的课堂气氛,说道:“是不是安徒生写了败笔?人死了为何还要创设美好的情境呢?”这下同学们“舒”了一口气,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思考,最后明白了这是借太阳升起来所发出的明媚阳光给读者暗示,寒冷的大年夜已过去,新的一天、新的一年开始了,新的一天是温暖的,然而社会是残酷的,穷人的命运未因新年的到来而改变。这样的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情感在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发展。

四、合作交流,激活创新意识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是新课标的目标之一。在与人交流、合作的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不同程度地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学生通过自身积极参与,领悟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心中萌发了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并不失时机地鼓励、表扬,能大大地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年段目标 落实阶段目标 朗读训练 把握语感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89-02

我们只有准确地把握年段目标,针对年段目标一一归位,才能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小学阶段的各项目标。因此,我们只有细心研读课程阶段目标才能深入领会其中的要义,只有领会了其中的要义,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才能准确,才能有效地落实阶段目标。

低年级朗读训练的重点是读正确,把握语感。低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可以多采用一些如表演读、开火车读、接龙读、同桌或小组合作读、师生合作读、比赛读;有的老师把重点放在有感情地朗读上。低年级重点是读正确,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语感。重点是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读出长句之中的词语的停顿,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培养初步的语感。低年级的阅读课文大多是童话故事,童话故事是富于想象的,如:《快乐的小青蛙》,我在教学中巧妙设计了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带上头饰扮演青蛙、大象,进行青蛙和大象之间的对话,让学生通过朗读走进动物们的内心深处,体会到了青蛙的聪明、勇敢,学生看得入情入境。从教学效果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中年级的朗读训练既要在正确、流利上下功夫,又要在有感情朗读上有所发展,我们可从这些方面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训练:

(一)、认真上好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中的“初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每个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流利。给学生自读要有足够的时间,落实初读课文的反馈工作,避免只抽个别学生读一读走过场,而要采用自我检查、同桌互查、集体纠错、小组内检查等大面积的反馈方式,争取人人过关。

(二)、抓住关键的句段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不宜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应该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句、段作为点展开训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朗读训练的成效。如:《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故事,我紧紧抓住巨人的三次对话,让学生模仿巨人的语言、动作、神态跟孩子们进行对话,尤其是“吼斥”、“滚开”等词用的特别恰当,让学生上台扮演巨人,虽说是四年级的孩子,但他们兴趣特别大,课堂上气氛活跃,个个都想试一把,教师教得轻松。

《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朗读有着明确的目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进行朗读训练呢?我认为:

、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技巧。

1、选择感情强烈的句段。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这句话要求学生体会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思国之情。

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道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从我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在两个极端的爱下努力向前驶去。

、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时,教师对教材中准确的词语、优美的句式、生动的片段,要多作范读,突出语言特点。坚持这样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水平。 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用哀婉的语调描绘情境:“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教师悲伤的语气,悲痛的表情,把文中人们送别总理的感人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无限悲痛和深切怀念的感情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学生深深热爱和缅怀总理的思想感情。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成为朗读的样板。

、扮演角色,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篇8

《标准》将总目标细化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前三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是显性的,在教学中得到重视;而情感态度是内在的、隐性的、过程性的、不易量化的人格特质,是对学生学习效果有着极其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因此,我们在开学第一课,制作了PPT,让孩子们寻找“数学在哪里?”,欣赏“数学真美”,学“好玩的数学”,就是在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产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不仅仅是学习兴趣的激发,还有学习过程的体验,教师自身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评价导向的引领等等。下面举一个我在观课议课中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可以说是课堂教学中挺常见的,而对孩子的终身发展却是“糟糕透了”的案例,借此和大家一起谈谈“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意在与大家一起思考。

【案例:两位数乘一位数】

新授课之后,进入巩固练习环节,孩子们在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练习,教师请学生甲到黑板板演28×3。

学生甲是这样做的:

学生甲刚写完,同学们哄堂大笑。学生甲有些莫名其妙,挠着后脑勺尴尬地站在黑板前。

师:你们笑什么?

一个特别胆大的学生说:他错的真可笑!

学生们更加放肆地大声笑。

师:不许笑!谁能告诉他错在哪儿?

学生们纷纷举起了手。

生乙:他把进位的2写在横线下面了,应该写在横线上面的。

师:你真棒。谁来把正确的计算过程演示给他看一看?

同学们争着抢着要上黑板纠错,学生甲木讷地站在黑板前面,一脸难堪和无奈,慢慢地低下了头。

师指定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来算,并指着学生甲:你要仔细看,认真学哦。

生丙:先用3乘8得24,在积的个位上写4,把进位2写在十位的下面,再用3乘十位的2得6,加上进位的2得8,把8写在积的十位上。

师:你太棒了!甲同学,你学会了吗?

学生甲点了点头,脸上现出一副不好意思的表情。

师:好,回去吧。下次别再做错了。

【思考】

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中,学生甲的错误,会在少数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这是很正常的。从教师对待这种正常错误的方式方法上来看,从教师评价对学生情感态度影响的角度来看,本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实在是“糟糕透了”。首先,教师用“你真棒。”“你太棒了!”这样的激励性语言来肯定学生不是不可以,但如果用多了,就失去了激励性,孩子们就不以为然了。而且我们细细品味,很多“你真棒”也未必是真的很棒,这样评价也相对贬低了评价的价值。学生们听到这样的评价是挺开心的,但实际上未必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棒,又有多么棒。对于这里出现的两次“棒”,是在纠错的过程中给予的评价,对于做错的学生甲来说,内心又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恐怕是更加羞愧吧。所以我们可以尝试让评价更加具体生动些,更有人情味些。比如“你真棒”的评价,可以改为“你的观察很仔细,能清楚地指出问题,谢谢你对他的帮助。”又如“你太棒了”的评价,可以改为“你做对了,计算过程也介绍得很清楚”。这样的肯定性评价不仅使学生有成功的情感体验,而且也渗透着客观对待自己成功的态度。其次,案例中的教师没有去批评学生甲,甚至是在维护他,告诉大家“不许笑!”提醒他“下次别做错了”。但是当我们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学生甲的心理时,就会发现教师实际上是对学生甲的错误“浅作为”,甚至是“不作为”,对学生甲的情感态度发展没有建设性意义,甚至是一种“伤害”。如果教师能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可以让出错的学生“抬起头来”,还“敢”犯错误,也能让全体学生学会尊重,珍视别人的错误,从中得到启发,那就是“精彩极了”。针对学生的错误,那教师们可以怎么做呢?下面谈谈一些建议吧。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篇9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对父母不同的爱的深切感悟。

二、学会在朗读中把握文章的精髓,从读中受到感悟。

三、利用朗读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或称参与式)进行学习。

四、学习文章中的口语式的语言。

教学重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重点语句的感悟。

教学方法:多种形式的朗读。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初步感知。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言,都要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有自己的思考。讨论时,还要把组内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及答案简要记录在小卡片上。

3.汇报讨论结果,并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可将小卡片贴于教室四壁,组员对其予以介绍,其他组可要求对一些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或帮助解答该组未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一过程,筛选出共性的问题,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二、深入阅读

教师根据上述讨论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1.细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精彩极了”是什么意思?“糟糕透了”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关系?

哪些语句写了母亲对巴迪的赞扬,哪些语句写了父亲对巴迪的批评?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你能说说“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的话外之音吗?

从这篇课文中,你还了解到些什么?

2.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每组发给大白纸和彩笔,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写到纸上。

3.展示讨论成果,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贴于教室墙壁上,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讲述(或轮流讲)。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讲解,引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句,学习某些生字,纠正学生理解中的某引起偏差等等。

第二课时

一、朗读悟情

上一步的讨论、学习,可能有点琐碎,以至于造成孩子们对课文整体印象的模糊,因此,通过朗读将零碎的印象整合起来,是很必要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同学认真体会,怎样读,才能把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

2.朗读比赛。引入竞争机制,

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启发,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

二、读后反思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本文学习的得与失。这一步是必要的,它使孩子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所反思,温故而知新,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三、课外引伸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尝试阅读教学的创新。

1 鼓励学生“动”起来

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如果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留给学生的读书时间就少了,甚至会出现学生学完课文还读不通课文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摒弃过去那种从头到尾的串讲串问,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读书状态,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样学生便从被动地接受中解脱出来,回到应有的主体地位,真正“动”起来。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针对“同一首诗,为什么父母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性阅读。发表个人理解和感受时,有的说,“巴迪年仅七八岁就能写诗,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小就有佳作,当然兴奋不已,因此称赞‘精彩极了’”;有的说,“从巴迪迫不及待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巴迪焦急地等待父亲回来,是多么希望得到父亲的表扬,为下文父亲的评价作铺垫,形成反差,同时可以看出巴迪是一个十分上进的孩子”;有的说,“父亲的评价不切实际,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些苛刻,甚至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还有的说,“父亲十分民主,他说‘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是希望孩子自然发展,我就希望爸爸、妈妈能这样对待我”……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思维“动”了起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这样,学生与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就会敞开心扉。正是在这一系列阅读实践中,使得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实践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2 吸引学生“钻”进去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思维在其间任意驰骋,融入到阅读实践之中,“悟”出文本要表达的情感。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的美景,同时配乐配声。“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群星闪烁,在太阳系的家族里有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互相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美丽的地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学生被眼前神秘的太空、优美的音乐、诗化的语言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顿时进入了学习情境,为感悟课文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学习中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

3 引导学生“创”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