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十篇

时间:2023-03-16 21:14:09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篇1

1.吃透材料,整体把握。确定材料的主旨,要从总体上去把握,揣测命题者的态度是褒还是贬,弄清命题者的真正意图。从总体上去把握,就是要研究材料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揣摩好对象,品味好词句,把握作者隐含的思想倾向。对于那些寓意性的材料,就要找出与材料的类比点,这样才能准确地立意。《毁树容易种树难》以树喻人,《清源与活流》应明确“源”与“流”的关系,然后找类比点――国家的建设,治学,人际关系等,都有源与流的关系。同样,《回声的启示》讲的是自然现象,但暗寓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若以善待别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为中心,就能准确把握材料的寓意。在平时的作文训练和考试中,我们要善于借助联想,对生活、学习中的现象与材料中的事例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可类比的“点”,以此来确定中心。类比的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事及理的过程,这里的推理过程仍然离不开对材料总体的把握和驾驭。材料作文,有时是一题多材。材料多,寓意广,提炼中心时就必须顾及各则材料的“共性”,否则便会顾此失彼,不能周全而偏离题旨。“共性”如何找?可先分析各则材料蕴涵的道理,然后通过比较,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由表及里,深入挖掘,提炼出各则材料共同的中心。

2.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它蕴涵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材料作文一般有多项“指令”,这些“指令”往往以“关键词”的面目出现,考生应当努力抓住这些“关键词”。如一则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问球王贝利,你最满意的进球是哪一个?贝利答道:“下一个。”“下一个”三字掷地有声,既体现出贝利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涵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立意与命题便不成问题。那么,怎样抓“关键词”呢?南京师大何永康教授的建议是:(1)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考题,强迫自己静下心来,把试题中的每一个字看清楚;(2)找出“关键词”后,先用铅笔把它们圈出来,这样可以有一个“物质依托”,防止在“心里盘算”时丢三落四,审题结束后,再用橡皮把铅笔圈过的痕迹擦去。

3.透过现象看本质。当前我们所接触到的材料有不少是寓意性的,这类材料的审题立意难度较大。针对这类材料,学生要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要把材料所揭示的寓意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深入准确地把握材料所隐含的深刻哲理:从动物看人类,从自然看社会,从平凡小事看人生大道理,并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予以分析,使文章立意深刻,独到。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篇2

作文题目如下:

黑暗中,石头愤愤不平地对身边的钻石说:“我不知道平时人们为什么把你抬得那么高,把你视作宝贝。现在你跟我又有什么两样呢,不都黯淡无光吗?”钻石说:“是的,我和你一样,也不会发光。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这时,天边露出一丝星光。石头发现,身边的钻石立刻熠熠生辉,它的光芒甚至比星光更闪亮、更耀眼。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卷之后,发现学生的思维真是太“丰富”了。有各种各样的立意,比如:把握机遇;严酷造就辉煌;涌泉相报;月亮也曾是个贼;感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等。这些都是明显偏题走题的。学生们怎么会得出这么多古怪的结论?我们在进行材料作文审题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问题一:脱离材料内容

材料作文,强调的是在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作文,就是说你写作的主旨应该是从材料中得到,有个学生写“月亮也曾是个贼”,作文中这样写道“钻石不发光,依靠别人发光,由此联想到月亮,也是一回事。所以说月亮是个贼”,然后就对月亮进行描写了。还有个学生写“严酷造就辉煌”,作文内容有这么一段话:“原本都是黯淡无光的石头和钻石,遇见星光就不一样呢?因为,钻石经过了高温高压的考验,才能变成晶莹剔透的钻石,所以,严酷造就辉煌。”

试问,材料涉及到月亮吗?写到钻石经过高温高压的考验吗?没有,很明显,这审题是大错特错了,完全偏离了材料,偏离了题意。

所以,写材料作文,必须紧紧扣住材料,对材料进行辩证全面地分析,不能脱离材料内容,进行任意地联想,所有的一切立意都是从材料中得出来的。这是前提。

问题二:没有注重整体性原则

对材料作文进行审题立意时,要仔细阅读所提供的材料,切实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不要只抓住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一定要注重整体性。

整体框架是石头和钻石的对话,石头评价钻石,认为两个事物是一样的——黯淡无光,钻石客观分析自己——不会发光,但能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下文写钻石变得熠熠生辉就是得益于正确对待别人的光芒,这样就把材料内部的关联解读出来了,这里从整体来看材料主旨就是正确认识自己与正确看待他人,钻石能正确认识自己和看待别人,但石头没能做到这些,这是材料的整个方向。

而上面学生审题立意只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没有体现整体性原则,这是错误的原因所在。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一立意,学生就是抓住最后一句“它的光芒甚至比星光更闪亮、更耀眼。”错误地认为钻石吸收星光,但比星光还灿烂,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把握机遇”学生可能抓住这句“天边露出一丝星光,钻石熠熠生辉”这机会钻石抓住了等等。

所以,审题立意时一定要注重整体性,要抓住材料的内涵,不要只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

原因三:抓错关键句,理解不当

我们说,在进行材料作文的审题时,除了看整体,重视材料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是正确而且必需的,只不过这些必须在整体框架下进行。同时要抓住关键句,正确理解关键句。材料中钻石的话语很有哲理——“它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笔者讲解时,发现这一关键句,有些学生未能注意到。同时还要注意“光芒”的含义,指人的优点、长处、成就、贡献等,就是说钻石能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长处、成就等,究竟如何正确对待呢?下面写道“这时,天边露出一丝星光。石头发现,身边的钻石立刻熠熠生辉”,说明钻石本不会发光,但借助某种外力,学习了别人的长处,钻石就可以发出耀眼的光芒,由此可见,这段文字的最佳立意是正确认识自我并善于借助外力以成就自我”。而学生写“涌泉相报”,错误地理解了关键句,认为钻石懂得别人给他怎样的恩惠,你就应该回报更大的恩惠,这是错误的理解。

所以,我们在审题时,要重视材料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同时明确寓言性材料,“关键句”是隐藏寓意的语句;评述性材料“关键句” 是议论抒情的语句;事件性材料“关键句”是揭示因果的语句;哲理性材料富含哲理的句子都是关键句。

评阅试卷时,发现学生大多是从钻石的角度审题立意的,其实材料作文所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所以审题时还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材料从石头角度看:立意为(1)环境影响人的认知;(2)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长处、成就、荣誉等。当然,有的材料里会涉及几个对象,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关系,其中有主次之分,那我们审题时要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否则会出现偏题现象。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篇3

一、材料作文的文体选择与审题技巧

第一点,文体对于写作文来说,写之前除了立意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确定文体了,而一个适宜的文体对于高分有很重要的作用。有的人说,文体不是应该和立意相关的吗?以意行文呀,对于正常写文章可以是这样,但是对于高考作文不能这样,对于文体的选择还是比较重要的。对于高考作文写作来说,写议论文的得分总体上比记叙文高,阅卷老师普遍青睐于议论文,这是高考阅卷的潜规则。高中作文的教学方向是以高分作文为主而不是满分作文,因为满分作文之所以满分,是因为它其他方面的极大的亮点,如立意、语言等等,但是很少是因为文体,所以不具有代表性。

第二点,审题:写作文之前当然要先审题,审不好题就很容易偏题,跑题,那样作文就很难得到高分,其他再好再亮都没有作用。对于高考作文有一种模板的审题方式,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个审题模板虽然精简,但是运用得当,却相当实用。下面可以举个例子说说,如何用好这“审题三问”。

北京卷:《老规矩》。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对于这样的一个题目,该怎么利用审题三问呢?首先是“是什么”。“是什么”就是寻找主题,这个题目中的主题是什么?显然,这个主体就是“老规矩”。其次就是“为什么”,寻找“为什么”就是寻找的主题的特点、作用、意义。这篇题目当中,“为什么”没有明显提出来,这时候就要学生自己思考了,题目把老规矩解释的很详细,但是老规矩有什么特点呢?很显然老规矩的特点有“老”,即渐渐被人淡忘。还有老规矩的作用是教导人的一些行为准则。还有就是老规矩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加以研究,具有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另一方面老规矩当中有很多精华,可以弥补现代社会中道德缺失的行为标准。最后就是“怎么样”,“怎么样”就是怎么做。对于老规矩,我们以后该如何对待?这有个千年不变的标准模式,就是批判地继承,即所谓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所以这个“老规矩”的意思就是老规矩是个很老的东西,现在被人渐渐淡忘了,它的作用就是给当时的人树立一个行为标准。虽然它现在被遗忘了,但是有些东西还是比较有用的,对于现在社会生活还有借鉴的意义的,所以要取之精华,弃之糟粕。

二、材料作文的立意分析

首先,多角度原则。很多材料包含两个或更多含义。因此分析材料时,要运用发散性思维,列出由材料中引出来的观点二至五个,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写。

第一,横向立意。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第二,反向立意。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第三,延伸立意。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推理、延伸。第四,类比立意。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其次,明限制原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限制性非常强,必须要明确材料题旨来确定立意。

第三,倾向性原则。有些材料客观地叙述一件事,说明事物或现象,不带命题人任何主观感彩和思想倾向有些材料则正好相反,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可以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三、高考材料作文的具体写作方案

首先,最为重要的一点,一定要通读材料,全面理解,每一句话都不要放过。同时认真思考每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哪句是中心?哪些是哲理,哪些是例证?不把材料完全读懂,就绝没有可能精确把握题旨。

第二点,当材料或者话题包涵两方面时,一定要理清两方面的逻辑关系再下手。这一类就是上面提到的“矛盾的对立统一”。很多反对者认为,对立统一不好写,还不如挑其中一个方面,站稳立场。这种说法并没有错。这几年的评卷标准,确实有逐年放宽的趋势,态度鲜明地支持一方反α硪环降牧⒁猓也有拿到能高分的情况。但在考场上做出一个“选一边站队”的决定其实是很难的,特别是对作文志在必得,一定要拿高分的同学。这个时候,其实还是二者兼顾最为稳妥。但二者兼顾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吗?显然不是。

最后是这几年越来越常见的“针对某某现象,某某说,有人认为……也有人认为……请谈谈你的看法。”这样的题目一般并没有深刻的哲理,只是见仁见智,选定一方立场立论一般是安全的,一定要注意言之成理,逻辑吻合,论据充分。如果非常想写两者,一定要写两方面都有道理,也可以,切记如果要写两方面,学生站的角度一定要比两方面都高。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篇4

什么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张开的观点,所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指命题者提供现实性材料,创设真实情境,呈现对立问题,增加任务型指令,要求考生按照指令完成写作任务、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的作文测试形式。可以这样理解,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新材料作文的“改造版”“升级版”,是增加了任务指令的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虽然实质上还是新材料作文,但是它与后者在审题立意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不明确这些区别,就有可能在写作中遭遇“滑铁卢”。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材料、写作提示与要求(任务指令),以求全面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的过程。具体来说,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求考生对作文试题的各个组成部分全面审读、准确理解,明确“写作任务”是什么,然后不折不扣地按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一、准确全面解读材料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一般是简明易懂的现实性材料,不是含蓄晦涩的诗歌、寓言之类,因此读懂材料更加容易,几乎不存在任何审题障碍。它给考生创设出一个真实的交流情境,变考场作文这种“虚拟写作”为接近真实的写作,以此来引发深入思考,激发写作欲望。

审题宜慢。对作文材料要进行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解读要全面,不能只抓只言片语,具体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把握材料中涉及的人物,分析事件的发展过程与前因后果,评判事件的是非曲直,明确对立问题。下面以2015年全国Ⅰ卷为例加以说明。

1. 把握材料中涉及的人物

材料中涉及的人物有小陈、老陈、警方、网友、媒体。不要忽略其中的媒体。

2. 分析事件的发展过程与前因后果

要分析,先概括。可采用抓关键词句法概括事件的发展过程,也可借助标点符号,因为标点符号能清晰标示文段层次。材料所述事件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因父亲开车陋习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和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事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进行具体分析,建议采用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功能分析、措施分析等方法进行深度分析。

原因分析就是对某种自然、社会事物、事件存在的现象(结果状态)产生的原因、前提所进行的追问、探究、追溯。一“果”或有多“因”,一“因”或有多“果”,“因”是后件事之“因”,也可能是前一“因”之“果”。如对父亲老陈经常在高速开车时接电话、屡劝不改这一事实之“果”进行追问,可得出老陈漠视生命、不遵守规则之“因”;再追问老陈漠视生命、不遵守规则这一“果”的产生原因,又可得出生命意识与法制意识淡漠、惩戒乏力、大环境影响等原因。如小陈举报父亲是“果”,其“因”是父亲老陈经常在高速开车时接电话、屡劝不改。

背景分析是对某种自然或社会事物、事件存在的现象(结果状态)产生所依存的大背景、大趋势、主体性、意识性所进行的分析、探究和追问。如父亲老陈经常在高速开车时接电话,并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有着深广的社会背景。请看看我们身边,诸如不系安全带、开车接打电话、强行变道、违规使用灯光、酒后驾车等陋习,司空见惯。正因为随处可见不文明开车行为,老陈也觉得自己在高速开车时接个电话也没有什么不妥当,大家不都是这样的吗?

功能分析也称功能思维,就是对某种自然或社会事物、事件存在的现象(结果状态)将会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后果、作用、影响、意义所进行的推断、预见、前瞻。这是因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必然地要对后继的事物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如警方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从作用、意义方面分析,是借此宣传文明开车、遵守规则、敬畏生命的理念,是对社会上众多不守规则、不文明开车、不敬畏生命的司机们的一种提醒与教育。如网友质疑小陈用举报的方式来规劝父亲改掉陋习,从后果的角度分析,鼓励女儿举报父亲,是一种恶的教育,会使亲人之间互不信任。

措施分析就相当于医疗中的“处方”,因此,措施分析来源于对原因、背景、功能分析之后所采取的一种应对行为。如老陈漠视生命、不遵守规则的原因是生命意识与法制意识淡漠、惩戒乏力、大环境影响等因素,那我们就可以通过加强宣传与教育,加大处罚力度,减少不文明开车行为,让老陈们敬畏生命,遵守规则,树立法制意识,养成文明开车的好习惯。

3. 客观评判事件的是非曲直

对事件的是非曲直要进行客观评判,不能只凭个人好恶,要像法官一样依据法律法规、公序良俗公正断案。小陈举报父亲是迫于无奈,是对生命的尊重,但是不符合中国“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人伦传统,也许有更好的方式既可使父亲改掉开车接打电话的陋习,又能让父亲和其他人都能接受,比如给父亲看惨痛的车祸场景记录片、图片等。警方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是否恰当?出发点是好的,但会不会给小陈带来麻烦?

4. 明确对立问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一般要在材料中呈现相互对立的一组问题,设置多个价值立场,并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些价值立场都有一定理由,没有哪一个明显优于其他。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考查考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可以增加文章的写作角度,使考生有更多的角度可以选择。如2015年全国Ⅰ卷中有三组对立问题。

对立问题一:小陈举报父亲的方式妥当/小陈举报父亲的方式不妥当。(法治与亲情的对立)

对立问题二:警方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妥当/警方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不妥当。(以案说法与保护隐私的对立)

对立问题三:网友应该为小陈举报父亲点赞/网友应该对小陈举报父亲质疑。(法治与亲情的对立)

再如2015年全国Ⅱ卷作文材料中的大李、老王、小刘都是当代的风采人物,各有特点,就是一组对立的问题,考生并不能简单判定谁更具风采。正因为材料没有设定唯一正确的价值立场,所以作文的立意角度就多元化了,考生无论选择哪个方向,哪个角度,都可以深入思考,就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

有人认为2016年广州一模作文只有第三则材料才有温度和人情味,其他两则材料没有温度和人情味,这是不对的。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命制原则来说,对立的问题不能预设优劣,也就是说选哪一则材料作为“暖闻”都应该有道理,标准自在人心,不必求得统一,否则就失去了命题的意义,既不能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又失去了“可选性”,只能写一个材料,不又回到原来那种证明型、阐释型作文的老路上去了吗?如果有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只适合写一个角度,那么应该是命题者命制的作文题不符合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要求罢了。

明确了对立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做出自己的选择,到底肯定谁、否定谁,选择谁、不选谁,不能当“骑墙派”,模棱两可不表态。要注意的是,既要明确表态,肯定谁、否定谁,选择谁、不选谁,也要有辩证思维,以一分为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充分考虑反对者的意见,也就是要考虑不利于自己观点一方的意见。只有不断地反驳自己的观点、论据、论证,才有可能使自己的论说严谨有力、说服力强。

二、审慎分析写作提示与要求

准确全面解读了材料之后,我们就要审慎分析写作提示与要求。对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而言,明确具体的“写作任务”,然后按照要求不折不扣完成好“写作任务”,是审题立意和构思写作的首要任务。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与传统材料作文的最大区别是增加了“任务型指令”,“任务型指令”包括具体问题和具体任务两个部分。具体问题是限定一个明确的思考、写作角度,不允许在这个写作角度外写作,这是为了限制宿构、套作。

如2015年全国Ⅰ卷的“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这一具体问题,是指考生必须就材料中提到的小陈举报父亲、警方处罚老陈、网友评论小陈一事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能引申开来专门谈文明驾驶、敬畏生命等。 2015年全国Ⅱ卷中“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这一具体问题,是对写作任务的明确,考生必须在这三个风采人物中选择一个最有风采的,不能选这三人之外的其他人,也不能选两个、三个,更不能不选,只能选一个。具体任务一般包括读者对象、文体要求、写作重心等,如2015年全国Ⅰ卷“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的具体任务,规定了读者对象是事件任一相关方,文体是书信形式,写作重心是表明态度、阐述看法;2015年全国Ⅱ卷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防止只抓住材料中的某一条就侃侃而谈;“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的具体任务,虽没有明确规定读者对象,但是“当代风采人物”的候选人、所有评委毫无疑问就是读者对象,文体只能是议论性的文章,写作重心是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将所选人物与另外两个人物进行比较,体现思考、权衡与选择的过程,然后优中选优,得出结论,才符合写作要求。

考生在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无视写作要求,转移论题。如2015年全国Ⅰ卷作文题,有的考生完全无视“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这一具体问题,专门写我们应该遵守规则、敬畏生命,这就犯了转移论题的谬误。

二是审题粗枝大叶,忽略关键。如2015年全国Ⅱ卷中“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中的“更”隐含“比较”,与后面的具体任务“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相照应。2015年使用全国Ⅱ卷的辽宁考生在高考作文写作过程中出现了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多数考生在审题时未能读出作文要求隐含的“比较”;二是大部分考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会“比较”。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篇5

一、同向思维进行推导

同向思维就是按照材料所给出的事物规律进行思考与推导,也就是从材料作者的角与立场去思考与分析问题。因此在阅读材料时首先得明白材料说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等相关内容,从而提取出有价值的材料。

(一)仔细分析关键内容。在材料当中有一些内容它实际就包含着作者所持的不同观点。例如“困难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一块垫脚石,而对于有一些人来说却是绊脚石。”在这一则材料当中的关键内容有“有些人”、“垫脚石”、“困难”,其实包含了人对于困难的两种态度,虽然材料当中没有说明要支持哪种态度,但是学生在写作时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才能写全面。

(二)确立自己的观点。在上则材料中虽然没有明确给出要支持的观点,但并不是要让学生去进行简单的正反阐述,而是要让学生去表明自己的大度,这就为学生留下了空间,学生只要写出自己支持与反对的理由,文章也就基本完整了。

(三)寻找相关例证。在阐述的过程中,要想让自己的观点得到有力的支持,就必须选择一些相关的例证,让第三方来为自己的观点代言,自己的观点也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在写作时只要将例证写完整,自己的观点也就自然地包含其中了。在选择相关例证时要注意选择那些大家都认同的了解的内容,读者一看到这样的内容就明白你要说什么,再者选择例证时要注意选择那些自己能驾驭的。

二、逆向思维寻找新角度

利用反向思维就是对所给材料进行反向思考,通过分析材料反向内容所持的观点,展示其错误所在,从而达到预期说服效果。有一类材料,它的观点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一般是从几个例证中推导出结论,而这些结论相对来说比较武断,在分析此类材料时,首先得弄明白材料所持有观点,要从整体来理解材料,在写作时可以顺着自己要表达观点相反的方向去阐述,通过揭示自己反对的观点,进而达到论证自己观点的目的。

(一)寻找话题。写作时首先得找到切入点,可以从自己反对的观点入手,通过分析其错误,达到表达自己观点的目的。在以上材料当中,将困难当成绊脚石者,安于现状,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者是一切以安定为大局,以自己“不变”来应对“万变”,这样也与世无争,摆出这些观点之后,再摆出自己的理由,其实这是一种懒惰的体现,是为自己不努力找的借口。这种写法虽然刚开始为别人说话,其实最后还是为了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寻找话题时同样要注意把话题找准。

(二)揭示谬论。有一类材料内容表达不够全面,乍一看是正确的,但是仔细一看却过于武断。诸如材料作文“只要坚持就能成功”,可以将题目变形为“坚持=成功”,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如果将题目变成“只要坚持就能成功吗?”这个材料所包含的内涵就扩大了,诸如坚持了不一定成功,还要看方向或者方法,但是不坚持肯定不会成功。对于这一类材料,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材料内容,将作者的真正意图弄清楚,如果学生不进行补充,反而使得可利用的材料过少,写作时也容易被一些重复性的内容困扰,最终不知所云。

(三)借用反例求新颖。有一些论断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是这些内容存在有一定的空间与环境,在一定的环境当中,这些论断则会变成一种错误的认识,在写作时只需要让学生多举一些相关的例子,最后再给出自己的观点,这种写法更容易写出新意。例如“人多力量大”这一观点,在当时的环境当中被证明是正确的,但是在有些环境当中它就不正确了,诸如在拉车时,如果所有的力量都变成合力,则是人多力量大,如果拉车的人相互牵制,力量则会被抵消,这时人多就不一定力量大了。在写这样的内容时,要注意交待清楚环境的变化,而不是一开始就去否定,这样才能让别人信服。

三、正反论述,综合说理

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都有两面性。对于一些材料,它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就有好几个,对于这类材料,不妨从多角度来分析材料内容,最终选择比较新颖的正反观点进行阐述。其实这也是整合思维的体现,在阐述的过程中,不需要用一种观点来批评另一种观点,而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在写作时,正反两个方面的观点相互转化,最终表达出学生自己的观点。例如“待人要宽容吗?”这个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有两个答案,要或者不要,待人要宽容,就得说明白在什么情况之下需要宽容,反之又应当如何,学生在写作时,正反两个方面的观点实际上已经融合在一起。这类阐述方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说明,说服效果要远远好于单一方面的论述。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篇6

一、分析词语,品悟语义,把握内容,符合要求

诗歌的语言生动形象,含蓄深刻,跳跃性强。作为作文材料的诗歌,往往又是哲理诗,内涵丰富。因此,要读懂所给诗歌,我们就要对重点词语进行筛选,结合其所处的语境恰当分析,把握其含义。

诗歌的语言有时为了表达或合辙押韵的需要,常常在语法上改变其词性(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颠倒词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省略句子成分(如省略主语、宾语、介词等)。品悟时,我们要注意这些特殊现象。

要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我们就要统观全诗,全面具体地分析归纳,切忌断句取意,以偏概全,遗漏重要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后,我们可依此发散思维,确定出作文的角度,恰当立意,以写出符合要求的高分作文。如: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河的彼岸一声长叹:/“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这是泰戈尔的《错觉》。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哲理诗。我们只有准确把握住诗歌的寓意,才能正确立意,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诗歌的题目是“错觉”,其意思为: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通过分析诗歌内容,我们可知诗题“错觉”的意思是:双方都以为对方过得比自己好,却都没有看到自己的优势,于是处在自怨自艾中。我们在把握诗歌寓意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展开联想,便知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这种错觉现象到处都存在着。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立意:不要迷失自己,要正确地看待他人和自己;不要羡慕别人,要做好自己;珍惜现在拥有的东西;不要好高骛远;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二、抓住意象,明确寓意,善于联想,化大为小

诗歌中的意象是融入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作者常常运用意象借物抒情,表明自己的志向,抒发自己的情感。

诗歌类材料作文中的诗歌,其意象大都具有象征性或指代性。审题时,我们要抓住意象由表及里进行分析,从而展开联想与想象,明确其包含的象征义和寓意。如果诗中的意象较多,就要分类比较,抓住最能揭示中心、最具象征义的意象进行分析,然后对号入座,巧妙联系现实,化大为小,写出角度准确、立意深刻、思想深邃、中心突出、让人眼前一亮的高分作文。如:

一面镜子,照了一辈子人,/就是没有照见自己。/有一天它邂逅了另一面镜子,/才看见了自己的真面目。

这首诗短小精悍,内涵丰富,属于哲理诗。诗歌中的物象是镜子,意思也不难把握。我们只要按照审题立意的方法与步骤,通过抓关键词语、品悟语义、把握主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能准确立意,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诗中“照了一辈子人”是褒;“就是没有照见自己”和“才看见了自己的真面目”中,作者借助“就是”“才”这两个关联词语,使语意发生了转折,其意为贬。作者先褒后贬,欲褒实贬,从而定下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于惋惜、责备、批评中由物及人,告诉我们:不但要知彼,更要知己;不但要知人,更要察己;不但要全面准确地了解别人,更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明确了诗歌的深意和感情基调,文章立意就迎刃而解。我们可以依据深意,化大为小,深刻论述“以人为镜,看清自己”,还可以从“以史为镜,吸取教训,认清自己”等方面来确定立意。

三、提炼主旨,辨明是非,注重方法,立意深刻

只有准确把握住诗歌的主旨,作文的立意才能不脱离所给材料,才能准确。我们可以通过分析题目,品悟关键词语,抓重要意象,理解作者所表达的观点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然后总结归纳,提炼出诗歌的主旨。

我们只有结合全诗内容和命题者的要求,才能把握好命题者的意图。我们可以通过辨明是非、善恶、褒贬,使提炼出的主旨更加准确全面。如能从辩证方面来确定角度,所写出的文章会立意深刻,其语言会更有说服力,思想内容会更为深刻。如: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篇7

【关键词】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策略

0.引言

新材料作文其难点就是“审题”与“立意”,学生很容易出现思维错乱,分不清主次的现象,这直接影响了在考场上的作文立意,还会出现“离题”情况。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助力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正确思维方式,囊括在阅读文本基础上的“阅读思维辩证模式”、“课堂思维模式训练”等相关方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及创作水准,使得学生面对新材料作文的时候,不再害怕其审题与立意。

1.新材料作文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考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1]。用作文题目的这种形式去考验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在过去的传统考试中是几乎难以见到的,这足以说明现在国家对于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越来越注重考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也是目前语文新课改革中的一项教学任务。我们都知道,“阅读理解”与“写作”是紧密相关的,这两者缺一不可。新材料作文首先要求的是学生必须要对材料进行“精读”,注意材料中的敏感词汇,再去剖析材料的主旨,并总结出自己所对材料理解的涵义,然后进行成文。这个过程是需要学生去进行“思维拓展”,而思维能力的好与坏也直接决定了其对作文的立意,致使影响了作文分数。所以,对学生进行考验阅读理解中的“思维模式”是新材料作文中的亮点。第二,写作水平要求更高。一个人写作水平的好与坏不仅仅是体现在其书面语言表达上,实际也包含了思维能力水准。“新材料作文”是要求学生能够在精读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去进行多个“立意方向”,根据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探究材料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然后言简意赅地表达出自己对文章所理解的文章主旨。当对立意提炼过后,再根据自己的一句话去展开文章的脉络,一定要思路清晰地进行开头、正文、结尾。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应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来解决。当然语言的优美也会给文章添上一定的色彩,这会让老师也能感觉到一个学生的语言功底厚度,会格外得到加分。

2.助力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教学举措

2.1增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提升阅读水准

学生阅读水平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审题能力[2]。在高考中的作文材料是要求学生具有非常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独立思考能力”,不仅仅是把握文章内容,思路清晰,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是需要学生根据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进行自己的观点表达,要涉及到个人与自然、社会、国家等相关的意识度。要想学生能在这方面做到更佳,第一,学生要有自己的人文情怀,必须要要将自己的写作学习与精神世界联合。当学生审题能力偏弱,其不可推卸的原因就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反映。一般学生所接触到的阅读教学大部分都是进行“机械化分析”“唯一答案”等都偏离了自己的真实思路。这样不仅仅使得学生没有自己的个性,精神世界也是空虚一片。所以,需要将学生的语言学习与精神世界相互融合,来有效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整体感知度,实现对文章“思想内容”及“语言形式”都的理解。第二,关注自我体验,突出学生是主角。“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在自己的情感活动中拥有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让其进行“感悟”和“思考”,进而享受自己的审美。首先这要破除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老师要在课堂上起到引导作用,并把课堂上的时间都去交给学生,去真正地展现学习的“自主性”,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去思考,凭自己的所有的语文知识去体验对世界的认知。

2.2进行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一般都是要求学生要全方面地理解文章涵义,但可以根据某一个点或者是角度去进行创作。实际上,一则材料所包含的观点并不具有“唯一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不同的问题,得到不同的结果,所以,老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3]。而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多角度”思维,要以作文材料为中心,学生在这篇材料中想到的所有点都可以自己记下来,老师也可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求学生进行“相关、相似、相反”等方面的角度去进行联想,从而为创造性、多样化的审题立意提供有力条件。

2.3辅导学生关怀社会生活,树立正确价值观

往年的高考命题,其实都是在反应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对于高考作文来说,一般学生都会从“难易角度”去进行分析,这是没有错的,但有关语文教育家表示,简单的“难易”会判断的过于“功利”,因为作文写的好坏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时的,而他真正能够从写作的过程中意蕴到生活的唯美,这才是对其有意义的。所以,倘若能够从学习如何在语文的角度上去分析作文题,也许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成果。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材料作文因其材料的“广泛性”、“开放性”、“丰富性”逐渐地受到命题人的厚爱。所以,老师只有从更开放的语文教育模式中去培养学生的“广阔视野、逻辑思维、健康心态”等相关条件才能够使得作文的审题立意不偏,从而达到保障作文能取得一个满意成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蕊.由一堂材料作文训练课谈作文的审题 [J].理论与实践.2015.(4):159.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篇8

关键词:单项材料作文;立意方法

对于材料作文,不管是寓言故事型、图画场景型的材料,还是现象事例型、引述评议型材料,要读懂,应该问题不大,关键是在理解材料时要“全面把握”。部分学生在阅读材料时,总会或多或少地或“一叶障目”,或“丢三落四”,遗漏材料的部分内容,造成审题偏差。所以,大多数材料作文考题,都要求我们“全面理解材料”。而近几年,为了减轻学生考场审题压力,防止因审题不佳造成评分过低,各省市的高考作文要求普遍调低,由原来的“全面理解材料”调整为“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这样学生审题空间会更大。就单项材料作文的审题,可借助以下几种方法去把握。

方法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有则材料的中心就是竞争与合作,抑或是面对竞争,摆正心态。以“竞争”为话题,从“怎么样”这个角度立意。比如有同学这样命题《共存共荣,绽放和谐之花》,还有同学用花儿乐队的歌曲名命名《果汁分你一半》,既切题,又形象。而有些同学虽然围绕“竞争”这个话题,却是从“是什么”这个角度立意,空谈竞争,导致偏题。

方法二:找关键词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对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如材料中“在距离很近时,彼此争着吸收根部有限的水资源。”“本能地疯狂摄取任何一点水分”“坚强十足”“机会”“复活”等词句,都可以成为审题立意的切入点。比如《坚韧――我所追求的品格》《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复活》等。

方法三:因果分析法

由结果推究原因,从“为什么”这个角度去把握。印答花的折断告诉我们,许多人会因为急切而产生扭曲的心灵,这样往往会害了自己。抑或者从低调做人这方面立意。比如有同学作文题目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高处不胜寒》等。还有同学逆向立意《狭路相逢勇者未必胜》,既紧扣材料,又新颖别致。简安花的最终开花则告诉我们,面对不公、打击,摆正心态,学会坚持、隐忍,最终会战胜困难,“开花结果”。比如作文题目《忍者无敌》《于沉默中爆发》《置之死地而后生》等。

方法四:由物及人法

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很多同学都能将材料与历史、现实联系起来,关注热点,有理有据,针砭时弊。而有些同学依然不厌其烦地罗列人所共知的古人事例,枯燥乏味,缺乏可读性。还有一些同学对材料作文进行续写、扩写、改写,或就材料写材料,这些都犯了材料作文的大忌。

方法五:明确褒贬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材料中出现两种植物――印答花和简安花,但材料中对两者的感情倾向是不一样的,这从对两者的用词就可以看出来。对印答花,材料中用“疯狂”“疯长”等词语;而对简安花,材料中则用“坚强十足”等词语,其中的褒贬非常明显,立意时不能忽略。

方法六:多角度立意法

一般来说,一则材料里如果事物、人物之间无主次之分,可任选一个事物或人物作为立意的角度,每个角度至少可以提炼至少一个观点。材料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立意:

(一)从印安花的角度

1.印答花因为水量充足而疯长,花朵硕大,枝茎嫩脆,很容易在山区巨大的晚风中折断,可联想到孩子的教育成长方面、富二代等问题,由此可立意为“溺爱是害”“成长需要磨炼”等。

2.印答花因本能地疯狂摄取任何一点水分而致花朵折断,可联想到“物极必反”“上帝欲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这些话。可以立意为“不可过于贪婪、自私”“凡事要适度”“竞争中要为对手留点空间”等。

(二)从简安花的角度

简安花在印答花折断后有了吸收水分的机会,渐渐复活并迅速开花结果,由此可以立意为“学会坚忍”“等待机会”“逆境成长”等。

(三)从两者关系角度

1.印安花与简答花只是在距离很近时才彼此争着吸收根部有限的水资源,从而产生恶性竞争,由此可以立意为“距离产生美”。

2.印安花因为疯狂摄取水分疯长,同时导致简安花枯黄,最后自己却在大风中折断了花朵,这是“零和博弈”中的双输,由此可以立意“竞争中双赢的智慧”“学会和谐共处”等。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篇9

关键词:高考作文 审题 结构 材料运用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大都是材料作文。又大都适宜写议论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既要扣住原材料,根据原材料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又不能只对原材料进行解读和评析。所写内容既要扣住原材料,又要跳出原材料的圈子。要写好材料作文,应谨记以下五点;

一谨记:审准题,找到最佳立意角度

所给材料,要一字一词一句地仔细研读,至少要读两遍。初读原材料时,为了准确地把握材料的整体意,应注意勾画出材料的重点内容。然后细读,认真审度,把握材料的核心内容并领悟其含义,最后才是选择最佳的角度进行立意。

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点、要做到整体认知、总体把握材料主旨。

第二点、要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悟出材料的暗含意义。

第三点、谈物的材料,要善于由物及人;谈人的材料,要善于透过材料现象看其实质;涉及辩证分析的要注意辩证思考。

二谨记:拟写一个好标题

标题要准确的扣住原材料的核心点,要醒目,表意要清楚明白,要富有诗意。标题要想好后再动笔写,千万不要涂改标题。

拟写标题的技巧:可以借用好的诗句、歌词、名言、成语,或化用诗句、歌词、名言、成语等。

如以“洁身自好,反对腐化堕落”为主题的作文,可以拟出这些标题:

1、要留清白在人间

2、留得清气满乾坤

3、莫让贪欲迷人眼

4、守住心灵的净土

5、正道直行

6、独善其身

7、干净的手……

三谨记:安排好结构段落(建议以六段为好)

第一段、用两三五行文字提出观点并对观点进行分析,或阐释题目。观点、分析、阐释都要扣住材料的核心点和题目。

第二段、恰当引述原材料的核心内容,并扣住观点和题目进行分析,以此点题和支撑观点。引述原材料要引述核心内容的精要,切莫全文或全段照抄。也不要变换说法去讲述材料。

第三至五段、举例分析论证观点。要善于运用古、今、中、外的多个例子,多角度、多层面的去证明观点。(所举例子以新颖为好)适当时可以采用正反对比分析。千万不要用一个例子或一个故事充塞全篇。例子一定是实例,切莫编造例子。

最后一段、写几句回应题目、扣观点、扣原材料核心内容的话。

四谨记:恰当使用(或引述)原材料

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是写作的依据,如果通篇不引原材料就容易偏题甚至离题。恰当引述原材料,一般不会被判为走题作文。

引述原材料的方法:在提出观点后,用三言两语引述原材料的核心内容,接着扣住观点和题目进行分析,以此点题和支撑观点,有时也可以作为论证观点的一个证据。在文章中间,文章结尾恰当的点一点原材料,或回应一下原材料。这样的文章易扣材料和扣题。

在引述原材料时学生常犯的毛病:

1、一开始或文中一字不漏地照抄原材料;2、对原材料随便提及几句;3、随意改变了原材料的意思;这三种毛病只要有一种,作文的立意再好也会影响得分。

五谨记:注意书写和要求

1、把每个字都写得好认;

2、卷面干净整洁;

3、格式、标点都要规范;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篇10

关键词:审题;立意;角度

成也审题立意,败也审题立意。在日常教学中,唯有高度重视、加强训练,确保审题万无一失,方能创新独到,不落窠臼,方能在考场上文思泉涌。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抓关键句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作文材料: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了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没有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了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但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学生只要抓住老切割师最后的话,就可以准确立意出“经验诚可贵,勇气价更高”“成功来自勇气”“成功既需要经验,更需要勇气”“做事需心无旁骛,无所畏惧”等,就容易写作了。

二、从分析原因入手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之间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作文材料。

三、从作者的感情倾向入手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感情倾向,这样我们可以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2006年高考的材料作文是“乌鸦学老鹰抓羊”,百分之八九十的考生,只注意到了本材料中的前面几段内容,因而“否定乌鸦”,而围绕如下主题来写作的:把握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从实际出发、做真正的自己等等。其实,材料中的最后内容――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这不仅是一句归结全文的话,而且是一句发人深省的话。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审题立意,值得注意的是,考生一定要选取最佳角度,最好是能集中表现材料主旨的角度,这样立意行文,才能符合要求。

参考文献:

[1]闻钟.名校天下・2012-2013中国年度最佳:高考满分作文特辑.朝华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