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6:38:50

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范文篇1

关键词: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是防“押题”的最好作文形式。相对于话题作文而言,它的审题立意难度较大,又由于高考作文自1999年到2005年一直是话题作文,因此,当它今年再次出现在高考语文全国卷上时,众多考生不知所措,偏题、跑题现象严重。为此,笔者针对“学生在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个注意点。

一、切忌“根据材料的部分内容”立意

一般说来,出题者的意图是通过整个材料来显示的。如果不在审视整个材料的基础上把握观点,而是断章取义,就不能很好的体现命题者的用意,从而造成偏题、跑题现象。例如:(材料一)人们看到洁白的荷花时,总是情不自禁的赞扬它出淤泥而不染;可没有想到,没有淤泥,能有荷花吗?材料分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旨在说明淤泥的坏处,后一部分旨在说明淤泥的好处。综合整个材料可立意为:“看问题要全面。”有的学生审题时只注意了材料的前一部分或后一部分,因而错误地立意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作用”等。

二、切忌“在材料的非主要信息上”立意

有些材料,信息点很多,给正确立意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审题时进行认真分析,根据各个信息在材料中所占比例及材料语言形式的特点,确定出主要信息(因为只有主要信息才反映材料的主旨),在此基础上立意。否则,立意就会偏离材料。例如:(材料二)长江从源头流来,虽经千曲百转,有时向东又转向东南,向东北,向北,向东,又向西,但不管它怎样曲折反复,终将流向东----太阳升起的地方。

这个材料的信息点有两个,一是长江的流向曲折,二是长江终将流向东。这两个信息乍一看象是侧重于前一个(因为它在材料中占的比例较大),但是只要留心一下材料的语言形式,就会发现后一个信息是主要的——转折复句强调的是后。

三、切忌通过类比联想进行立意

材料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事实型的,有的是寓意型的,但不管材料是哪种,它提供的只是一种现象,立意时要求把它所包含的道理、蕴含的实质揭示出来,为些,审题就要经过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有的学生不明白这一点,在立意时进行类比联想,即从材料这一特殊现象出发联想到与之相似的另一特殊现象,然后把联想的结果作为观点,这种立意方法是非常错误的。

仍以材料二为例,有的学生由“长江向东流”联想到“历史向前发展”,因些立意为“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这个观点是类比联想的结果,没有上升到对材料本质认识的高度,因此是不正确的。

四、立意时要考虑出题者的态度

大多数材料都具有感情倾向性(即带有出题者对材料中人或事的褒贬态度)。这种感情倾向直接反映着出题者的意图,反映着材料的主旨,审题时若不把这种感情因素考虑进去,就会造成立意的失误。例如:(材料三)宋元之际,世道纷乱。一学者许衡,行路时,口渴难忍。路遇梨树,众人皆围而摘梨,唯许衡不为所动。人问之,日:“此非吾梨,岂能乱摘?”人以其迂腐,讥之:“乱世梨无主。”衡正色日:“梨虽无主,而吾心有主。”公务员之家

材料作文范文篇2

我们写作必须要积累一定的材料。作文材料的积累,它相当于修一座大厦所必须的砖、灰、沙、水泥、钢筋等基本材料。是写作应走的第一步。文章有无内容和情感思想,关键在于相关素材的好坏和构建文章艺术方法的好坏。有的小学生一上作文课就叫难叫苦,就是苦肚子里没“货”,怎么“倒”得出来?

那么,如何运用这“四到”积累文章的材料呢?我就这方面浅尝辄止,谈谈我的认识。

一、眼到

眼是我们自身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窗口,我们就是要通过多观察,多读别人的著作来做好作文材料的积累。多观察能积累原始材料,多读别人的著作能强化理性认识,同时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及表达艺术。老师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景与多媒体教学也就是艺术化的再现我们平时积累的原始材料。鲁迅先生说:“要创作,第一须观察。”“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这不就是说要我们认真观察,善于观察吗?也就是学习写作要随时随地认真观察你身边的事物,做到有目的,有方法,仔细、深入、全面。特别要做好对细节的观察,众多同学在观察作文与日记中粗枝大叶,缺乏细节。如景物描写的静态和动态不容易把握,特别是动态,因为事物在瞬间的变动是不容易捕捉到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同时需要展开联想和想象,认真分辨哪些事物是静态,哪些事物是处于活动变化状态的。

二、口到

别只看到一张嘴一辈子吃进去的东西多,但如果加以记录,一辈子从嘴里吐出来的话要多得多。它与听觉配合,是获取信息的又一主阵地,人们说话的同时,就是在整理,识记,运用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写人记事作文中的语言描写的材料来源途径就是要“口到”。就是要提倡说得多,要在社会的交际中学习积累,丰富词汇。更提倡的是学问学问要多问,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鼓励学生大胆地张开嘴,加入到社会语言交际中去,在班上要多开展讨论交流活动,训练学生说得多。这样,就有利于积累生动的语言材料,提高自身的作文水平。

三、心到

心到即思维,就是把看到的,听来的材料整理、识记、艺术化、并加以发散,把表象认识转化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作文材料积累不可缺少的,就是要想得多。读书提倡一边读,一边想,观察事物要有联想。在实践论中指出:“要完整的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就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粕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的改造制作功夫。”这里充分说明积极的思维对写作的作用。思维就像一条运转的生产线,可以不断地生产出新的产品来;思维就像一条高速路,可以通向新的知识、新的邻域。

四、手到

材料作文范文篇3

关键词: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是防“押题”的最好作文形式。相对于话题作文而言,它的审题立意难度较大,又由于高考作文自1999年到2005年一直是话题作文,因此,当它今年再次出现在高考语文全国卷上时,众多考生不知所措,偏题、跑题现象严重。为此,笔者针对“学生在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个注意点。

一.切忌“根据材料的部分内容”立意

一般说来,出题者的意图是通过整个材料来显示的。如果不在审视整个材料的基础上把握观点,而是断章取义,就不能很好的体现命题者的用意,从而造成偏题、跑题现象。例如:(材料一)人们看到洁白的荷花时,总是情不自禁的赞扬它出淤泥而不染;可没有想到,没有淤泥,能有荷花吗?材料分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旨在说明淤泥的坏处,后一部分旨在说明淤泥的好处。综合整个材料可立意为:“看问题要全面。”有的学生审题时只注意了材料的前一部分或后一部分,因而错误地立意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作用”等。

二.切忌“在材料的非主要信息上”立意

有些材料,信息点很多,给正确立意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审题时进行认真分析,根据各个信息在材料中所占比例及材料语言形式的特点,确定出主要信息(因为只有主要信息才反映材料的主旨),在此基础上立意。否则,立意就会偏离材料。例如:(材料二)长江从源头流来,虽经千曲百转,有时向东又转向东南,向东北,向北,向东,又向西,但不管它怎样曲折反复,终将流向东----太阳升起的地方。这个材料的信息点有两个,一是长江的流向曲折,二是长江终将流向东。这两个信息乍一看象是侧重于前一个(因为它在材料中占的比例较大),但是只要留心一下材料的语言形式,就会发现后一个信息是主要的——转折复句强调的是后。

三.切忌通过类比联想进行立意

材料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事实型的,有的是寓意型的,但不管材料是哪种,它提供的只是一种现象,立意时要求把它所包含的道理、蕴含的实质揭示出来,为些,审题就要经过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有的学生不明白这一点,在立意时进行类比联想,即从材料这一特殊现象出发联想到与之相似的另一特殊现象,然后把联想的结果作为观点,这种立意方法是非常错误的。仍以材料二为例,有的学生由“长江向东流”联想到“历史向前发展”,因些立意为“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这个观点是类比联想的结果,没有上升到对材料本质认识的高度,因此是不正确的。公务员之家:

四.立意时要考虑出题者的态度

材料作文范文篇4

(一)从“四角度”审题立意

我们知道,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或政论散文,或名人轶事,或寓言故事,或名言俗语,或幽默漫画,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材料,其主题都是明确的。而针对同一种材料,人们却能写出观点不一,各具色彩的文章。这就要求我们多角度地去思考,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视角的片面性。材料作文主要可从四个角度审视:横向、反向、延伸、类比。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现以下面的材料为例: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这一材料,就可以根据上面所讲的四个角度来立意。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据此,我们顺着原材料分析就会发现,由于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那么鲁人到越国去必然会穷。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那么,我们对上述材料就会提出疑问,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穷吗?我们会认为正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这种立意是一种扩散性思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写出新意,是寻求新思想,提出新见解,阐发新理论的一种思维角度。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我们就会设想:鲁人听了劝告之后,会有什么反响呢?去还是不去呢?去与不去各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这就需要每个人作恰当的想象,从而得出“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这种立意是顺向立意的更深一层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想象思维的进一步发挥,使学生能够进行恰当合理的逻辑推论,写出立意新颖、主题深刻的文章来。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这样,就可把材料内容与当前实际联系起来,进行类比,告诉我们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这种立意便于联系实际,提炼深刻、高远的主题,使作品富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

以上看来,如果我们能够对一则材料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分析,那么就会有许多观点从中产生,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就能够做到得心应手,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文章来。

(二)照“五步骤”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中,学生如何能够准确、迅速地审视所给材料的全部信息,整理出这些信息对于立意的启发性?这就涉及到材料审题立意的基本步骤。只有按照这些步骤,才能抓住重点,兼顾一般,我认为,审题立意可分为五个步骤:

1.熟读理解原材料,这是多角度立意的前提。

要读懂原文,透彻地理解原文,这是最基本的。如果不理解原文的基本观点,没有把握住原文的中心,要选择好立意点是不可能的。

2.采取列式的办法理解事件、现象的参与者,参与因素和结果。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非常有利于弄清所给材料中的全部信息。例如1980年高考作文题《画蛋》的材料作文,就可采取下列列式的方法:

画蛋

达·芬奇(1452—1519)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位卓越的画家。他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里奥为师。老师不是先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几天。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一千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比方说,把头抬高一点看,或者把眼睛放低一点看,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佛罗里奥还说:反复地练习画蛋,就是严格地训练用眼睛细致地观察形象,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做到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能得心应手了。后来,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作品。

根据上则材料,我们可以列出下面的图表:

(附图{图})

这个式子列出后,不仅达·芬奇刻苦求学、重视基础的原意仍然存在,而且其中的其它信息,即以教师、家长来立意也能显现出来了。

3.运用纵向思维进行合理地推测想象,把推测所得标在采取列式办法的图示“结果”一栏之后,则成为若干“立意”意向(“参与者、参与因素,结果”同前):

立意

①A.育人必须得法。B.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循循善诱。

②A.择师以教,育子成才。B.培养孩子是父母的天职。

③A.勤奋出天才。B.要注重基础。

4.以第三步中的图示为依据进行思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对整体的思考;二是对各部分的思考。部分思考中第二步已看出可以从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面去理解。整体思考主要抓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理解,从而得出“好苗还需好园丁”,“师之教有方、徒之学不怠”等观点。

5.确定整体或局部思考的某一点作为写作中立意的观点。其中注意的是:一要把好筛选关,立意与材料无关的淘汰;二要选择感受较深的立意;三要现实意义大。

所以,如果我们在写作中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审题立意,就不会找偏或找错观点,更重要的是会指导我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思考同一材料,那我们写出来的文章也就会千姿百态,各有千秋。

材料作文范文篇5

一、材料的含义明显

如:球王贝利在比赛中共射进1千多个球,有一次,当记者问他哪一个球最精彩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下一个”。

这样的具体文字材料或画面,不需要怎么分析,一看就明白其主旨,那就是:一个人在功成名就后,不能被鲜花和荣誉所陶醉,应永不满足,不断进取。

又如:

(附图{图})

《追求的变迁》

这组漫画概述了部分人追求的轨迹和人生价值的取向,意在揭示在商品大潮冲击下,一部分人唯钱是图的心态,抨击祸国殃民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潮。

这类材料作文,一般能抓住中心加以阐发即可。

二、材料零碎,但有联系

这类材料,少则二则,多则五六则,或互为对立,或互为关联,或互为相铺,或互为统一,但总有其组合在一起的共同性或联系点。

如: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从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到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迈前脚,拖后腿,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③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刘白羽《长江三峡》)

这三则材料表面上看各自独立,毫无关系,但只要仔细琢磨一下,观点就会水到渠成。材料①,是讲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具体的奋斗目标;材料②,是讲登山的艰辛;而材料③的中心是掌握规律。至此,中心论点就瓜熟蒂落了,那就是——立志·攀登·规律。

三、材料观点隐晦,但要抓住关键字眼或细节。

这类材料作文,着重考查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

有位名叫亚克敦的英国人,他的书斋里杂乱地排列着各种图书七万多卷,而且每卷书上都有他的手迹。他零零碎碎地记住了不少知识,可大家问他什么,他总是七扯八拉答不清楚,他活了六十多岁,读了一辈子书,却什么也没留下来,被人们称为“书橱”。

这样的材料虽好懂,但观点很隐晦,只要通观上下文,认真细致地阅读或观察材料、寻找、抓住关键性字眼或重要的细节,就会挖出材料本身所蕴含的观点。

1.“杂乱地排列着各种图书七万多卷”、“被人们称为‘书橱’”,说明主人兴趣很广,但读书没有选择。

2.“每卷书上都有他的手迹”,可问他“他总是七扯八拉答不清楚”、“读了一辈子书,却什么也没有留下来”,亚克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只博览群书而不能精读,晴蜒点水,因而学而不成。这样抓住关键字眼或细节一分析,观点就水落石出。

依据上述分析,分别可以确立这样的观点:

①学有目的,读有选择;②学之道贵以专。

再如:

1992年高考作文的议论文,就是要抓住材料中的“运动鞋”或“红雨衣”或“伞下的一对”或“我”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其观点就显而易见了——或是君子重在动手,或勿作壁上观,或要有公德心等。

四、材料是非不清,要求评理

这种类型主要是考查学生分清是非的辩证能力。

如:

针对校园罚款问题,学校和社会上都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不能罚,学生是消费者;另一种意见认为不但可以罚,还要重重地罚,罚得他心疼才会吸取教训。对此,你有何看法。

对这样的材料,首先要将两种观点分别进行分析、比较、辨别,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分清是非。

诚然,教育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且思想教育并非万能,当然,作为学校除了思想教育外,还可以采取组织的、行政的、经济的,甚至法律的方法,其中对于与经济有关的劣行,如偷盗、扒窃、、损坏公物等,罚款不仅是应该的,还是必要的,不罚不足以补损失、儆效尤。因此,第一种意见认为不能罚,未免绝对。而第二种认为罚款可以说是对的,但主张重罚未免过分,其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因此,罚款必须适度。由此可见,两种意见都存在片面性。其正确的观点应是: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适当罚款是必要的。

五、材料角度的多面性,要确定最佳观点

苏轼曾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观点,这就是所说的“见仁见智”。

如:

一次,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一台大型电机出了故障,技术人员修理了两个月,也未找到毛病。这时,一位瘸腿驼背的德国移民在电机旁仔细进行观测、记录、计算,时间不长,他用粉笔在电机外壳上画了一条线,很有把握地说:“打开电机,把划线处里面的线圈减少十六匝就好了。”许多人半信半疑,但按他的话做了以后,电机果真修好了。公司非常满意,经理问他要多少报酬,这人毫不客气地说:“划一条线一美元,知道在哪里划线,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周围的人听了深感吃惊,但精明的公司经理不但照付一万美元,而且还重金聘请了他做公司的顾问。他就是从小被人讪笑,而在逆境中顽强奋斗,最终登上科学高峰的人。

这种材料,可以从不同的人物和主旨上分析、研究,列出不同的观点,然后比较,鉴别出最佳观点。

1.从卡尔·斯坦门茨角度考虑

①逆境可以锻炼人

②成功来自长期的刻苦钻研

2.从经理的角度考虑

③慧眼识英雄

④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明天的太阳

3.从“周围的人”,取笑斯坦门茨的人来考虑

⑤人不可貌相

4.从主旨上考虑

⑥知识的价值是巨大的(或知识就是金钱)

以上的观点都可据以成文,当然前提是能自圆其说。但写作的角度有优劣,文章的立意有深浅。比较一下六个观点,不难看出第②、⑥为最佳。

六、材料属比喻性,需挖掘引伸

这类材料一般有针对性、社会性,实践、思想,尤其具有异向的功能性,如为人处世、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甚至传统的教育意义。

如:

有个人曾对茧破茧时的痛苦挣扎而于心不忍,于是用剪刀剪破茧壳使之早点出来,结果帮了倒忙,因为蛾只能爬一会儿就不寿而终了。

对这样的材料,首先最关键的是弄清材料的本意,再理清材料的喻意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点,由此及彼地联想现实生活中的与之相关的问题,然后引伸阐发。就这则材料而言,“茧”只有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生命才能发出辉煌,由此推之,一个人欲想成才,就必须经过一番跌打滚爬,经得起暴风骤雨的洗礼,经得起困难与挫折的考验,否则永远不能成为事业的成功者。正如古人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材料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了成才观的教育。另外,还有一个观点: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凭感情意气办事,否则会事与愿违,严重地受到规律的惩罚。

再如:

1995年高考作文材料——

鸟的评说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仅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但动机不纯百灵鸟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鹜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寓言诗中,无论是麻雀说燕子,还是燕子说喜鹊,都有个共同点:每种鸟都只看到别的鸟的缺点而彼此攻击,或把别人的优点当作缺点而互相诋毁,或亦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由此可以联想到生活中有些人对他人品头论足,或出于私利、嫉妒而信口雌黄、颠倒黑白,所以可以确定这样的观点:

看人不能只看缺点,不看优点,或看人不能只看缺点甚至把别人的优点看成缺点,或不能抓住别人的缺点而搞攻击,应加强团结,或正人先正己,等等。总之,这则材料是考查考生全面、正确、辩证地看别人或自己。

七、提供一篇文章或一个片断,要求补写、扩写、改写、续

此种材料可以测试学生的思路以及围绕中心重新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能力,尤其考查沉重的想象能力。不管什么要求,首先应领会原文的主题和全文的脉络,依照原文写作意图和要求或补写,或改写,或扩写,或续写。

改写的如:

1995年高考小作文就是依据寓言诗所提供的情境,任选两种鸟写篇以对话为主的记叙文,这就要求首先深刻领会,把握寓言诗的主旨和情境,进行合理的想象。

扩写的如:

1993年的高考作文就是对梧桐树皮剥落的不同看法进行扩写。

续写的如:

阅读《路灯刚刚灭掉》一文的开端部分,发挥合理想象,表现积极主题,续写情节的发展与结局。

要求:

1.续写的情节与开端部分紧密衔接,自然发展。

2.以语言描写为主。

3.不超过400字。

路灯刚刚灭掉

每天当星星闪烁,月亮还挂在天边的时候,我便走上街头锻炼身体。

一日我锻炼完身体,来到一座立交桥上,刚好路灯灭掉,一切淹没在黑暗之中。突然,我听到两车相撞的声音,仔细看去,原来是一辆三轮车与一辆自行车撞在一起。自行车摔倒了,三轮车上的苹果也滚满了地。骑自行车的是个小伙子,骑三轮车的是个老头,两位站在那里一声也不吭。

我向前走了几步,虽然看不清却感觉到,他们都在怒目而视,看来一场争吵是不可避免的了。

针对上述材料和要求,必须仔细推敲开端部分所交代的时间、地点、景物等情境,琢磨事件的起因的导向性以及所要表达的主题和人物的性格。

客观上说,两车相撞,车翻人仰,谁都不是肇事者,谁都不负主要责任,是因为突然灭掉的路灯而导致的,这是第一。第二,要表现积极的主题,就是要立意高远,表现人与人间的宽容、谅解的新型的人际关系。第三,据此,可以确定人物的性格;老头——勤劳、忠厚、老实;小伙子——诚恳、有涵养、善于控制感情。两人都从自身找原因,以豁达大度冷静地处理突发事件。

材料作文范文篇6

一、材料的含义明显

如:球王贝利在比赛中共射进1千多个球,有一次,当记者问他哪一个球最精彩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下一个”。

这样的具体文字材料或画面,不需要怎么分析,一看就明白其主旨,那就是:一个人在功成名就后,不能被鲜花和荣誉所陶醉,应永不满足,不断进取。

又如:

《追求的变迁》

这组漫画概述了部分人追求的轨迹和人生价值的取向,意在揭示在商品大潮冲击下,一部分人唯钱是图的心态,抨击祸国殃民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潮。

这类材料作文,一般能抓住中心加以阐发即可。

二、材料零碎,但有联系

这类材料,少则二则,多则五六则,或互为对立,或互为关联,或互为相铺,或互为统一,但总有其组合在一起的共同性或联系点。

如: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从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到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迈前脚,拖后腿,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③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刘白羽《长江三峡》)

这三则材料表面上看各自独立,毫无关系,但只要仔细琢磨一下,观点就会水到渠成。材料①,是讲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具体的奋斗目标;材料②,是讲登山的艰辛;而材料③的中心是掌握规律。至此,中心论点就瓜熟蒂落了,那就是——立志·攀登·规律。

三、材料观点隐晦,但要抓住关键字眼或细节。

这类材料作文,着重考查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

有位名叫亚克敦的英国人,他的书斋里杂乱地排列着各种图书七万多卷,而且每卷书上都有他的手迹。他零零碎碎地记住了不少知识,可大家问他什么,他总是七扯八拉答不清楚,他活了六十多岁,读了一辈子书,却什么也没留下来,被人们称为“书橱”。

这样的材料虽好懂,但观点很隐晦,只要通观上下文,认真细致地阅读或观察材料、寻找、抓住关键性字眼或重要的细节,就会挖出材料本身所蕴含的观点。

1.“杂乱地排列着各种图书七万多卷”、“被人们称为‘书橱’”,说明主人兴趣很广,但读书没有选择。

2.“每卷书上都有他的手迹”,可问他“他总是七扯八拉答不清楚”、“读了一辈子书,却什么也没有留下来”,亚克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只博览群书而不能精读,晴蜒点水,因而学而不成。这样抓住关键字眼或细节一分析,观点就水落石出。

依据上述分析,分别可以确立这样的观点:

①学有目的,读有选择;②学之道贵以专。

再如:

1992年高考作文的议论文,就是要抓住材料中的“运动鞋”或“红雨衣”或“伞下的一对”或“我”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其观点就显而易见了——或是君子重在动手,或勿作壁上观,或要有公德心等。

四、材料是非不清,要求评理

这种类型主要是考查学生分清是非的辩证能力。

如:

针对校园罚款问题,学校和社会上都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不能罚,学生是消费者;另一种意见认为不但可以罚,还要重重地罚,罚得他心疼才会吸取教训。对此,你有何看法。

对这样的材料,首先要将两种观点分别进行分析、比较、辨别,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分清是非。

诚然,教育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且思想教育并非万能,当然,作为学校除了思想教育外,还可以采取组织的、行政的、经济的,甚至法律的方法,其中对于与经济有关的劣行,如偷盗、扒窃、、损坏公物等,罚款不仅是应该的,还是必要的,不罚不足以补损失、儆效尤。因此,第一种意见认为不能罚,未免绝对。而第二种认为罚款可以说是对的,但主张重罚未免过分,其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因此,罚款必须适度。由此可见,两种意见都存在片面性。其正确的观点应是: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适当罚款是必要的。

五、材料角度的多面性,要确定最佳观点

苏轼曾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观点,这就是所说的“见仁见智”。

如:

一次,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一台大型电机出了故障,技术人员修理了两个月,也未找到毛病。这时,一位瘸腿驼背的德国移民在电机旁仔细进行观测、记录、计算,时间不长,他用粉笔在电机外壳上画了一条线,很有把握地说:“打开电机,把划线处里面的线圈减少十六匝就好了。”许多人半信半疑,但按他的话做了以后,电机果真修好了。公司非常满意,经理问他要多少报酬,这人毫不客气地说:“划一条线一美元,知道在哪里划线,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周围的人听了深感吃惊,但精明的公司经理不但照付一万美元,而且还重金聘请了他做公司的顾问。他就是从小被人讪笑,而在逆境中顽强奋斗,最终登上科学高峰的人。

这种材料,可以从不同的人物和主旨上分析、研究,列出不同的观点,然后比较,鉴别出最佳观点。

1.从卡尔·斯坦门茨角度考虑

①逆境可以锻炼人

②成功来自长期的刻苦钻研

2.从经理的角度考虑

③慧眼识英雄

④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明天的太阳

3.从“周围的人”,取笑斯坦门茨的人来考虑

⑤人不可貌相

4.从主旨上考虑

⑥知识的价值是巨大的(或知识就是金钱)

以上的观点都可据以成文,当然前提是能自圆其说。但写作的角度有优劣,文章的立意有深浅。比较一下六个观点,不难看出第②、⑥为最佳。

六、材料属比喻性,需挖掘引伸

这类材料一般有针对性、社会性,实践、思想,尤其具有异向的功能性,如为人处世、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甚至传统的教育意义。

如:

有个人曾对茧破茧时的痛苦挣扎而于心不忍,于是用剪刀剪破茧壳使之早点出来,结果帮了倒忙,因为蛾只能爬一会儿就不寿而终了。

对这样的材料,首先最关键的是弄清材料的本意,再理清材料的喻意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点,由此及彼地联想现实生活中的与之相关的问题,然后引伸阐发。就这则材料而言,“茧”只有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生命才能发出辉煌,由此推之,一个人欲想成才,就必须经过一番跌打滚爬,经得起暴风骤雨的洗礼,经得起困难与挫折的考验,否则永远不能成为事业的成功者。正如古人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材料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了成才观的教育。另外,还有一个观点: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凭感情意气办事,否则会事与愿违,严重地受到规律的惩罚。

再如:

1995年高考作文材料——

鸟的评说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仅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但动机不纯百灵鸟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鹜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寓言诗中,无论是麻雀说燕子,还是燕子说喜鹊,都有个共同点:每种鸟都只看到别的鸟的缺点而彼此攻击,或把别人的优点当作缺点而互相诋毁,或亦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由此可以联想到生活中有些人对他人品头论足,或出于私利、嫉妒而信口雌黄、颠倒黑白,所以可以确定这样的观点:

看人不能只看缺点,不看优点,或看人不能只看缺点甚至把别人的优点看成缺点,或不能抓住别人的缺点而搞攻击,应加强团结,或正人先正己,等等。总之,这则材料是考查考生全面、正确、辩证地看别人或自己。

七、提供一篇文章或一个片断,要求补写、扩写、改写、续写

此种材料可以测试学生的思路以及围绕中心重新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能力,尤其考查沉重的想象能力。不管什么要求,首先应领会原文的主题和全文的脉络,依照原文写作意图和要求或补写,或改写,或扩写,或续写。

改写的如:

1995年高考小作文就是依据寓言诗所提供的情境,任选两种鸟写篇以对话为主的记叙文,这就要求首先深刻领会,把握寓言诗的主旨和情境,进行合理的想象。

扩写的如:

1993年的高考作文就是对梧桐树皮剥落的不同看法进行扩写。

续写的如:

阅读《路灯刚刚灭掉》一文的开端部分,发挥合理想象,表现积极主题,续写情节的发展与结局。

要求:

1.续写的情节与开端部分紧密衔接,自然发展。

2.以语言描写为主。

3.不超过400字。

路灯刚刚灭掉

每天当星星闪烁,月亮还挂在天边的时候,我便走上街头锻炼身体。

一日我锻炼完身体,来到一座立交桥上,刚好路灯灭掉,一切淹没在黑暗之中。突然,我听到两车相撞的声音,仔细看去,原来是一辆三轮车与一辆自行车撞在一起。自行车摔倒了,三轮车上的苹果也滚满了地。骑自行车的是个小伙子,骑三轮车的是个老头,两位站在那里一声也不吭。

我向前走了几步,虽然看不清却感觉到,他们都在怒目而视,看来一场争吵是不可避免的了。

针对上述材料和要求,必须仔细推敲开端部分所交代的时间、地点、景物等情境,琢磨事件的起因的导向性以及所要表达的主题和人物的性格。

客观上说,两车相撞,车翻人仰,谁都不是肇事者,谁都不负主要责任,是因为突然灭掉的路灯而导致的,这是第一。第二,要表现积极的主题,就是要立意高远,表现人与人间的宽容、谅解的新型的人际关系。第三,据此,可以确定人物的性格;老头——勤劳、忠厚、老实;小伙子——诚恳、有涵养、善于控制感情。两人都从自身找原因,以豁达大度冷静地处理突发事件。

材料作文范文篇7

夜深了,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黑漆漆的山路上,突然有个神秘的声音传来:“弯下腰,请多拣些小石子,明天会有用的!”商人决定遵照这一指令,便弯腰拣起几颗石子。

到了地第二天,当商人从口袋掏出“石子”看时,才发现那所谓的“石子”原来是一块块亮晶晶的宝石!自然,也正是这些宝石,使他立即变得后悔不迭:天!昨晚怎么就没能多拣些呢?

指南针:机不可失,时不在来。把握机遇,珍惜机会。

2.马蹄铁

耶酥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马蹄铁,耶酥就让彼得把它拣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酥没说什么,就自己弯腰拣起马蹄铁,用它从铁匠那儿换来三文钱,并用这三文钱买了18颗樱桃。出了城,二人继续前进,经过的全是茫茫的荒野。耶酥猜到彼得渴得够呛,就让藏于袖中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拣起来吃。耶酥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18次腰,于是耶酥笑着对他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上操劳。”

指南针:“小事不小,不可忽视。让我们想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3.吸血蝙蝠

伏尔泰说:世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很有必要学会随时倒出鞋子里的那粒小小的沙子。在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种动物叫吸血蝙蝠,它身体虽小,却是野马的天敌。这种蝙蝠叮在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咬破马的皮肤,然后用尖尖的嘴吸马血。无论野马怎样蹦跳和奔跑,都无法驱赶掉这种蝙蝠,野马只能在暴怒和流血中无可奈何地死去。

指南针:当一种东西小到不是你的对手时,你更应该格外小心。在现实生活中,将你击垮的有时并不是那些巨大的挑战,而是一些非常琐碎的小事。当灾难突然降临时,人们会因恐惧、紧张而不能地产生出一种巨大的抗争的力量。然而,当困扰你的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时,你可能束手无策。这些生活的细微末节微不足道,然而却无休止地消耗人的精力,就像那吸血蝙蝠一样,能把强大的生命置于于死地。

4.丘吉尔学绘画

有一位政治家,因为大选实力,黯然离开政坛。其间的痛苦和失落,非常人所能想象。

在一次家庭聚会中,他突然在心中产生了一个念头:学画。从未拿过画笔的他毅然学起了画,并且成为每天的功课。他的绘画技术进步很快,并且得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对绘画的狂热让他忘却了政坛上的失落。

五十多年后,他的一些作品被公之于众。英国一位名叫约翰.莱沃里的宫廷画师对他的画赞不绝口,莱沃里由衷地说:“如果他当初投身绘画而不是从政,我相信他一定会成为一位伟大的画家。”

这位政治家就是英国首相丘吉尔。丘吉尔晚年时曾说,如果不是绘画给我的精神支持,恐怕我货币到今天。

材料作文范文篇8

一、二者的区别:

概念不同

所谓材料作文是相对于命题型议论文而言的,即在提供材料的基础上写议论文,其特点是要求作者必须根据材料进行规定写作。话题作文是以某一话题材为范围,不限文体、不限题材的作文。其特点是思考时围绕一则材料(某一触发点),展开想象,全面拓展思维空间。

作用不同

传统的给材料作文,作文的主题必须直接从材料中提炼、挖掘,并且材料必须运用到写作中,作论据使用。话题作文的主题则不必从材料中提炼,而是从话题引发出来的,材料的作用在于阐发话题,启发学生作文思路,就材料本身而言,既可以运用到写作中,也可以不加采用。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相比较,在命题形式和要求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话题作文不明确规定主题,只要求作文主题与“话题”相关,事实上,话题作文提供的是一个主题的范围。而话题作文中对材料的运用比议论文的材料运用更为灵活,更具创造性,不像材料作文,引用材料是作为引出论点的楔子。

写作的思路不同:议论文的主题大体上是固定的,所以给材料作文,一般而言,先要读懂原材料的中心意思,或材料所蕴含的几个方面的意思。对于只有一个中心意思的材料而言,要围绕这个中心意思确立一个中心观点,在写作时在文首高度概述材料,快速切题,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在正文部分客观、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在运用原材料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再旁征博引,进行充分的论证。结局再紧扣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希望。

话题作文不明确规定主题,只要求作文主题与“话题”相关。审题时应准确把握话题的内涵和外延,明确限制内容和开放内容,确定选材范围和和所要表现的主题。特别不能放过“话题阐述”,而不应过分拘泥于材料,对话题阐述的理解把握比研读材料更重要。因为阐述部分往往能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话题,更有效地打开思路。如果过多关注材料,思路反会受到约束。因为阐述的材料涉及面比材料本身广阔得多,引导考生思路的意图很明显。而且作为衔接材料与话题的枢纽,其对话题的阐释既明确又要丰富。这就避免了考生对话题内涵理解上的单一。

不仅如此,审题时,不能割裂材料与话题之间的有机联系。

二、写作指导:

怎样指导学生写作材料作文,这恐怕还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材料作文成功的关键有五个方面:一读材料。粗知材料内容,初步理解含义,细细地全面地了解材料,要一字一句地读,做到心中有底。二找中心。此过程类似于语言表达题中的压缩语段。先看每句中讲什么内容,然后分层,最后归纳概括出中心。三思角度。在粗读材料之后,就需要运用脑筋认真地咀嚼、品味、联想、提炼。尽可能地多角度思考材料的寓意。四巧立意。在明确中心,思考众多角度之后,撷取一个最擅长最有话可说的角度来立意。五有亮点。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何永康教授曾对“亮点”如此评价过:“它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无论在立意选材,还是在文采上总得有个能吸引阅卷者眼球的亮点!

三、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父亲却老泪纵横。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作文范文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有效对策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占有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着困扰遥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作文的写作题目形式有了更多的变化,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遥很多学生对新作文材料的出题方式不适应,没有真正把握材料中所描写的内容,未提取正确的立意要求,以致学生的作文出现偏题现象,不符合题目要求,直接影响语文整体成绩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加强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转变写作教学模式,教授学生审题技巧,锻炼其新材料作文写作能力,从而提升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质量.

一、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的概念及其难点

新材料作文不同于传统作文题目,其在题材方面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由,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中心思想,并据此进行写作遥但这种方式也加强了学生的写作难度遥其难点主要在于两个方面院一是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需要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懂材料,理解材料中所表明的含义.若理解出现偏差,就会导致作文脱离题目要求,即使写得再好,也难以得到高分;二是此种作文题材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学生能发散思维,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还需要其能够有所突破,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角度,以免人云亦云.这是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考验.

二、现阶段高中语文新型材料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高中语文新型材料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院第一,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够,对材料的分析还不太清晰,未能把握住题目的本质,没能抓住材料的中心思想,导致出现偏题现象;第二,学生的审题训练力度不强,未将审题训练融入到日常学习中,忽视了生活中的素材.在立意上,学生对话题的把握度不够,缺乏创造性.

三、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冤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把握题目本质新材料作文指的是出题者给出一段阅读材料,可能是一个故事,也可能是一段名句,然后要求学生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段落主旨,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话题写作遥基于这种形式可以发现,对新材料作文来说,最大的难点并不是如何叙述一个话题,而是如何确保所选话题不偏题,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审题立意能力.进一步深入探讨就能了解到新材料作文考查的不仅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考验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遥阅读得出信息是第一步,这一步走对了方向,才可能有下一步的成功遥那么,教师在实施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的时候应坚持读写结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遥新材料包含的方面很多,自然社会、人文情感、热点话题等,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并将语文阅读和写作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其能够感知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不可实施灌输式教学,在阅读和写作训练的时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使其能形成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二冤强化审题训练,选择最佳立意角度既然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是关键,那么教师则应强化审题训练,引导学生分析作文材料,并根据材料中的内容进行立意遥在日常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类素材做审题指导遥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内容十分广泛,生活中的许多素材都可能成为材料.教师应针对新材料作文的特点科学设计审题训练方案,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技巧.例如,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的时候,可以从中提取一段内容作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中心思想,并从中提取话题,从某一个感兴趣的角度进行写作.在具备一定的审题能力后,教师则要引导学生立意遥从立意的角度来说,新材料的作文写作十分关键,选择合适的角度,结合材料的中心思想,以某一侧重点进行写作,才不会偏离题目.

四、结语

新材料作文是高中语文写作题目中的一种全新形式,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产物.将这种作文形式引入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到的语文分析方式进行实际运用,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和话题,据此发散思维,用写作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遥在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明确新材料作文教学目标,加强学生的审题立意培训,保障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教学水准.

参考文献:

[1]赵秀艳.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分析[J].汉字文化,201819冤.

材料作文范文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教学策略

在社会教育理念不断发展下,高考作文命题也发展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从以往单一的作文命题变成了话题作文,而现如今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也开始逐渐出现在高考作文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主要指的是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提供现实性的材料,以此来创设真实的情境,然后在情境中呈现出对立的问题,以此来增加任务型指,而考生则需要按照指令来进行写作,以此来解决这一问题。正是因为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在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对学生进行教学,而本文就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加强审题训练,让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写作要求

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师首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审题训练,这样学生才能准确地掌握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相比较于其他材料作文而言,任务驱动型材料作用限制性更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如果还是采用之前的写作思维模式就很容易出现写作偏题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加强审题训练。在审题训练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指出作文中的“任务型指令”,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严格按照任务型指令来进行写作,这样才能避免偏题现象。例如,以“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作文真题”为例,其中立意中提出:小陈举报父亲是出于对父亲的爱、对他人的负责和对生命的敬畏,针对这一立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经常会将其写成“敬畏生命,对他人负责”,这就明显的偏题了,因为后者相对于前者而言其范围十分的广,在这种写作思维下,学生写作内容就很难和女儿举报父亲这件事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而这一现象就明显的没有按照指令“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来进行写作,最终肯定就会判偏题。为此,教师在高中语文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加强审题训练,以此来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写作要求。

二、加强思维训练,让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

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有些学生喜欢写一些套路议论文,主要指的是开头提出观点→主体分三段进行写作,并且每一段都有一个分论点,并且论点中存在一些名人事例→结尾进行点题和归纳,这种作文写作形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称之为高考体作文,所以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大多是采用这一形式,而且还不去进行分析和归纳,整篇文章都是空话,这种写作形式之前或许还能存在,但是,在现如今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下,这种文章是很难得分的。针对这一点,教师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养成较为简单的归纳推理、因果分析、概念分析等能力,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将文思如泉涌,最终有效地实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价值。

三、加强对时事素材的关注,让学生进行时评写作练习

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师要想真正发挥其价值,除了要对学生加强审题、思维训练之外,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时事素材的关注,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新闻时事,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时评写作练习,这样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发挥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作文教学中的价值。正所谓关注新闻时事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天下大事,还能洞悉世界变化,另外,对于时事的关注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过程,这样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关注时事新闻的时候,多考虑一下以下几个问题:新闻事件性质是什么样的?和其他事件有什么相同处和不同处?你觉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应该要怎么解决?等。然后再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时评写作练习,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理性表达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水平。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多加关注时事新闻,以此来促进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加强审题训练,让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写作写作;加强思维训练,让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加强对,事素材的关注,让学生进行时评写作练习,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作者:陈隆鑫 单位:福建省莆田市莆田华侨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