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国庆阅兵观后感十篇

时间:2023-03-17 03:15:50

观看国庆阅兵观后感

观看国庆阅兵观后感篇1

今天,我怀着激动地心情在家里观看国庆大阅兵,这一次国庆大阅兵,可不是一般的国庆大阅兵哦!它是祖国成立六十周年的一次大庆。

首先胡主席为着天安门城楼转了一圈,并向同志们问好,同志们也向胡主席问好。接着胡主席做了重要讲话。然后胡主席宣布阅兵仪式正式开始。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天安门广场向祖国母亲汇报,这次国庆首都阅兵是新中国六十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防和军队的集中展示是中国武装力量的庄严检阅。检阅的有东15乙导弹方队,空降兵战车方队,歼轰7A梯队,步兵方队,……

最后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观看国庆阅兵观后感篇2

观《阅兵式有感》有感

10月1日那天,我观看了我期待已久的国庆阅兵。哇!拿起时可真是宏伟!下面让我说说我观看阅兵的感受。

到了10点,我就到我的房间去看电视了。不一会,国家领导人都到场了。有胡锦涛、温家宝、江泽民等人,用鲜花摆了一个阵型,一看就知道是国庆这两个字!我感觉到,这些小学生太认真了,那么热的天站在那一动不动,谁知他们在国庆前训练了多少次。

介绍完国庆阅兵后,胡锦涛就坐着他的坐骑红旗牌小轿车阅兵了,部队有特种部队,有女军,还有装甲部队。拿起时可镇宏伟!然后,胡锦涛喊:“同志们好!”部队喊:“主席好!”胡锦涛又喊:“同志们辛苦了!”部队又喊:“为人民服务!”当时,我的心情太激动了!心里想,下面会有什么呢?刚刚检阅完部队,就开始升国旗。升完国旗后,便开始真正的阅兵了。首先出场的是陆军部队。陆军部队有雪豹部队、特种部队……坦克有99式主战坦克,有96A主战坦克等。可是,海军并没有怎么介绍!到了飞行梯队,是我最喜欢的!首先出场的是一架新型预警机,然后是一架空中加油机!最后,以放飞和平鸽来结束这次阅兵。

这次阅兵,不仅展示了中国武装力量!而且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强大,显示了中国人的爱国之心。这一次阅兵,真是一次精彩的阅兵式。

观看国庆阅兵观后感篇3

观看国庆60周年盛大的阅兵仪式,是同学们国庆节期间最有兴趣的活动。

要写阅兵仪式的观后感,先观后感。先得写观看到的阅兵式的盛况。不过外行看热闹,那么威武那么雄壮,但真要同学们写起来可能没几句就完了。怎么办?描写电视画面上的场面,其实多听听电视里解说,吸收里面描写场面的词汇,摘录里面介绍的相关知识,这样,你的观看的内容就丰富了。

除了要描写电视里的画面,也要写大家在观看里的情形,这样可以衬托气氛,更说明国庆节的盛大,以及人们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同时,这也是你的感之所系。

“感”可能是比较难写的,看看下面这些作文,大家是怎么写的呢?写的好不好? 对你有哪些启发呢?读一读,想一想,可别抄啊。

要写阅兵仪式的观后感,先观后感。先得写观看到的阅兵式的盛况。不过外行看热闹,那么威武那么雄壮,但真要同学们写起来可能没几句就完了。怎么办?描写电视画面上的场面,其实多听听电视里解说,吸收里面描写场面的词

观看国庆阅兵观后感篇4

在八一跳伞队的教练员宿舍里,孙老憨厚地笑着,精神头十足,白衬衣、黑裤子、解放鞋,身姿依然高大挺拔,从他身上很难辨出古稀之龄的痕迹。国庆六十周年庆典在即,作为沙河阅兵村水兵方队的总顾问,他已经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军事管理区里呆了三个多月。

楼下不远处,沙河阅兵村的训练正如火如荼。伴随着音乐,各个方队轮流通过模拟观礼台。当白色的海军方阵通过观礼台时,孙老忍不住兴奋地站起来,指着队列说:“看,多漂亮,那就是我们水兵方阵。”

此时距离他第一次参加阅兵的1958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

“看到了,看到了”

1956年年底,17岁的孙启华从山东荣城老家应征入伍,到海军长山要塞区当了一名炮兵。在被称为“渤海的咽喉,京津的门户”的长山要塞,和其他年轻的海军一样,孙启华在战壕里开始了自己的新兵生涯。

年轻的海军士兵孙启华,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接下来的半个世纪,会和“阅兵”挂上钩。

从1949年开国大典上的盛大阅兵仪式开始,整个50年代,中国年年都会举行阅兵仪式。那时的通讯尚不发达,普通人对“阅兵”这个宏大的国家仪式怀着崇敬之心,却知之甚少。

孙启华也是如此,和所有刚刚入伍的新兵一样,阅兵最能牵动他神经的是可以上天安门,“见到伟大领袖”。1957年年底,海军长山要塞承接了组建次年国庆阅兵受阅水兵方队的光荣任务。消息传开后,上万名官兵纷纷报名申请参加阅兵训练,孙启华是其中之一。

挑选的程序异常严格,几乎是百里挑一,体重、身高、臂长、腿型、军姿……身高1.81米的孙启华因表现突出得以入选,成为1958年国庆受阅水兵方队的一员。所在炮兵连队的200多个士兵中,他是唯一的一个,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

消息传到家乡,一时成了父老乡亲传颂的话题,父母更是一再托人写信,鼓励他好好训练,为国家、部队和家乡争光。孙启华不负众望,在训练中总能名列前茅。

完成选拔后,受阅水兵方队集中到了山东龙口训练。年轻士兵们身上的那股子朴实的爱国热忱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令孙启华印象深刻。当时没有专门的场地,部队只好在收割完以后的庄稼地里训练,走起队列来尘土飞扬,无处可躲;下雨天即使泥泞遍地,也得照常训练;住的当地农民的土房,一个房间的大通铺挤下20多人。

“那时候条件可没有这么好,没有这种可以反复播放的音响。”孙启华笑着看向窗外的训练场,“军乐队在方队旁边现场演奏。”

此外,由于缺乏好的训练方法,常常只能靠下蛮力苦练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多士兵练习踢腿练到根本无法下蹲,时常的伤痛和艰苦的环境并没浇灭士兵们的热情。因为身体素质问题被临时替换掉的士兵,会伤心到哭鼻子。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孙启华们的“三分钟”如约而至。

从新华社1958年10月1日的报道里,可以窥见当日盛况:

天安门前八个观礼台上站满了观礼的人。他们是应邀来我国访问的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各国驻华使节和外交官员,正在帮助我国建设的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其他国家的专家……今天观礼的共有一万多人。

主席同他的亲密战友刘少奇、、、陈云、邓小平以及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在万众欢呼声中,在天安门城楼检阅了中国人民和群众游行队伍。

……

元帅在阅兵总指挥杨成武上将陪同下,乘车检阅了中国人民陆海空军各部队。接着,他登上天安门检阅台向全体陆海空军讲话。上午十时二十五分,受阅部队的分列式开始。 强大的中国人民陆海空三军代表部队,在国旗和军旗引导下,威武地走过检阅台前,接受和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的检阅。

在白色的受阅水兵方阵里的孙启华,此刻正站在天安门的正中央,“稍微抬头就可以看到、刘主席、、朱老总”,但硬是没机会瞥上一眼,因为怕分心影响队列动作。走过天安门的那一刹那,他的脑袋里一片空白。

当熟悉的《东方红》乐曲在天安门上奏响时,孙启华和同伴们激动地流下了泪水,但在心里却告诫自己要沉住气,保证动作的整齐和优美。

回到部队,面对那些嘱咐他“一定要看看”的战友,孙启华只好糊弄着告诉他们:“看到了,看到了。”

被历史搁浅的舞台

接下来日子,孙启华和受阅过的水兵们凯旋归队,在海军的各个岛屿和驻地表演,所到之处,受到了战士们的热烈欢迎。

1959年阅兵前夕,他们又再次回到了北京,驻扎在天坛公园里进行最后的集训。那段时间,天坛公园里热闹非凡,受阅部队就地搭建起帐篷。阅兵训练在祈年殿门前的大道上进行,大道的宽度正好容下一个队列通过。

因为动作完成得出色,孙启华被安排在了第二列靠近主席台方向的第二位。有了第一年的经验,他已经颇有心得,不再那么紧张了。这次检阅,水兵方队还是站在前一年天安门前的那个位置,稍一抬头就能看见主席台上的。这一次,孙启华没有错过,虽然只是远远地看见一个轮廓。

转眼到了1960年,这是孙启华参加阅兵的第三年,水兵方队的训练还是从前那样紧张有序,他和战友们乐此不疲。在预演的评比中,方队还拿了个第一名。说到这里,老人脸上还禁不住洋溢出自豪的神色,转身翻出当年预演获第一名后合影的照片给记者看。

水兵方队除了像孙启华这样的老兵,还有一些刚入伍的新兵。阅兵对他们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但意想不到的是,在临受阅的前几天,阅兵被通知取消了。

从1959年开始,中国连续三年发生了罕见的自然灾害,农作物产量急剧下降,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为了节俭,中央决定把阅兵改为“逢五一小庆,逢十一大庆”。

就这样,建国十一周年的阅兵取消了。在国庆前的三天,孙启华和同伴们回到了基地。遗憾是难免的,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很理解中央的决定,“国家有困难,军人又怎能等闲视之”。

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二十余年。

上世纪60年代,“四清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社教)席卷神州大地,持续时间达四年之久。运动期间,数百万干部下乡下厂,开展革命;广大工人和农民参与其中;“四不清”干部纷纷检讨,从而上演了共和国历史上特殊的一幕。部队也未能幸免,根据中央军委的要求,大批军队干部到地方参加“四清运动”。

1964年,原定的建国十五周年阅兵再一次被取消。此后是长达十年的“”,直到1984年举行建国三十五周年大阅兵。

在这二十多年时间里,“阅兵”成了一座被历史搁浅的舞台,台下的孙启华们用年华守望着它。其间,孙启华被调到了青岛海军潜艇学校教研室,指导水兵训练。

1981年3月,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邓小平指出:不能说阅兵式、分列式是形式主义,它对部队作风培养有实际意义,通过阅兵式、分列式把军队摆一摆给大家看,也可以密切军民关系,对加强军队训练也有作用。

总参谋部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随即通令全军,恢复军队内部的阅兵。12月,中共中央决定,1984年举行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

这是共和国的第十二次阅兵,也是孙启华的第三次受阅。时隔上一次他正步走过天安门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25年。

“阅兵是一个最大的课堂”

恢复阅兵的消息,让已经44岁的孙启华兴奋不已。1984年,当阅兵的几百个教练员齐聚北京参加军训时,负责阅兵的首长说,50年代参加阅兵的请举手,只有孙启华和他的另一位战友举起了手。

事实上,当时教练员的年龄上限是40岁,但因为经验丰富,孙启华顶着超标的年龄,担任起了那一年水兵方队的方队长兼总教练。他说,参加了半个世纪的阅兵,除了第一次,最难忘的就是这一次了。

士兵们对阅兵的虔诚令他感动。在青岛训练的时候,一个战士鞋里面的钉子刺到脚里面将近一厘米,却还坚持走了将近半里路……类似的例子其实不胜枚举。

除了常规训练,到了后期,孙启华还担任了领队,走在队列前面,给方队下口令。1984年10月1日,作为水兵方队两领队之一,孙启华率领着身着上白下蓝新式水兵服的年轻水兵方阵,威武雄壮地通过天安门观礼台。

这时电视机在中国已经开始慢慢普及,孙启华带领海军方队走过天安门的场景,让电视机前的父老乡亲们泪流满面,“既是激动的泪水,也是委屈的泪水。”他感慨地说,背后的艰辛和汗水,他们是深知的。

阅兵结束后,表现优异的水兵方队受到军委主席邓小平的通令嘉奖,海军党委给水兵方队记集体三等功,并给孙启华记二等功一次。一位海军副司令员对他说:“你是海军培养的阅兵专用人才,在建国五十周年、六十周年国庆大典上还要为海军争光……”

1999年,在改革开放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新时期,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举行建国五十周年国庆阅兵,退休在家的孙启华虽然已是60岁高龄,还是欣然再一次受邀“出山”,担任海军水兵方队总教练,指导年轻的水兵方队。

初春的沙河阅兵村春寒料峭,清晨的水管被厚厚的冰凌包裹;夏天的训练场上高温炙烤,连清晨出来伏在水泥地上乘凉的蚱蜢,都纷纷倒在了热浪里,孙启华却和士兵们顶着高温,一站就是一整天……说起这些,老人只是带着憨厚的笑容,轻松而平静。

虽然这次没有跟随水兵方阵受阅,但看着水兵方阵以优美雄壮的军姿通过检阅,观礼台上的孙启华仍然满是自豪和欣慰。这一年,水兵方队再次获得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

从上世纪50年代坐着苏联卡车参加阅兵,到目睹今年全副“国”字号的高科技武器装备,亲历了五十余年阅兵历程的孙启华,对阅兵有了更深的认识。

前几日,听到被媒体采访的老百姓说,“看到海军方队穿得这么漂亮,我们感到自豪,也有安全感”,他不由得深感欣慰。

观看国庆阅兵观后感篇5

那些让人难忘的故事背后,是国民的成长和进步

《礼记•内则》有言曰:“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于门右。”意即,家有男孩出生,应在大门左侧悬一张弓,女孩出生则在门右侧挂一条佩巾。一人之生日尚需礼示如此,一国之生日便更应有事相纪。

1949年12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自1950年起,以每年的十月一日为国庆节。为庆祝这一节日,六十年来曾经上演了无数令人激动的故事,当往事成史,人们看到的却是共和国的成长和变化。

“马粪撒在了天安门广场上”

“骑兵队是很威武的队伍,很精神,高头大马,可是马匹排便确实是个头痛的事。几千匹马走过天安门,马后面的粪袋因为不好看所以没有挂,尽管事先有所防备,但还是有马粪撒到了广场上,着实不太美观,当时第一次经验不足呀。”已近耄耋之龄的李力回忆起开国大典的往事笑着说。

李力是开国上将李克农之子,1949年时是军委通信总局局长王诤的秘书,开国大典前的一个月,王诤接到了紧急任务:负责开国大典的全部通信保障工作。阅兵的那一刻,李力打响了三发分列式信号枪的第二枪,这是他记忆里光辉的一幕。回忆里,那年的阅兵兴奋中带着惊险。当战车部队进入到天安门广场时,所有人的都拍手欢呼,突然,有一辆装甲车在天安门熄了火。此时站在指挥台上的李力和其他人都涨红了脸,心也揪了起来。

“这要是不动了,会影响整个阅兵的进程,多亏后面一辆装甲车里的战士灵机一动,开前去顶着熄火的装甲车过了天安门。时间很短,估计在场的群众是看不出来的,可是对我们这些指挥台上的人来说,着实被吓出一身汗啊。”李力紧张地说。

90岁高龄的慕丰韵当初是保卫和党中央的警卫科科长,国庆前接到秘密任务组建了一支专门保卫大典安全的便衣警卫大队,他们做了大量的保卫工作,和敌人展开过多次暗战。那时的天安门广场是个十字形。东西从太庙到中山公园,南北从中华门到天安门的一个大十字,可容纳30万人。天安门城楼下,金水桥两边临时搭起两座观礼台:一座是指挥台,一座供前来观礼的苏联代表使用。

开国大典选在下午3时召开,其中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大典当天,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正赶往来北京的路上。下午3时许,他们出现在观礼台上。这也是国庆大典邀请外宾观礼的开始。阅兵后紧接着就是群众的游行队伍。“老百姓都太热情了,他们欢呼着,兴奋着,哭着、笑着。”慕丰韵回忆,当时一些农民老汉的队伍来到金水桥前,就跪在那给磕头,不肯起来,哭着感谢共产党,场面十分感人。

阅兵、狂欢与献礼工程

从1949年到1959年,共和国每逢国庆便会举行盛大的阅兵。在这11次阅兵中,民兵、公安、火箭炮、伞兵等方队被纳入受阅队伍,骑兵部队在1954年以后再未参加分列式。空军的发展同样令人瞩目。1957年国庆节时,国产轰炸机、歼击机首次受阅,不过1956年的“十一”,空军部队却没有出现在天安门上空,因为那天下了一场大雨。

那场雨令当年参加群众游行的张儒至今仍记忆犹新。“我上初二,被选上参加国庆游行别提多高兴了”,张儒回忆道。“当时学校要求自己预备白裤子,我没有,所以就向同学借了一条。”没料到,那天的雨给举红旗、穿白裤的张儒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五十年代的时候,咱们国家红旗的质量也不是很好,雨一淋就开始掉色。游行的时候光顾着看了,根本没注意到这些事,到家之后才发现白裤子已经被染花了。”赔不起同学裤子的张儒焦急万分,但那个时代的问题自然有那个时代的办法来解决。“当时北京还有染布的店铺,旧衣服染个别的颜色就算是有了件新的。”结果,张儒花了不多的钱,他的同学收回了一条黑裤子。

令陆定一的长子陆德印象深刻的是1959年的十周年大庆。那年陆德被选入“民乐方阵”吹笛子,他说他当时吹得相当认真,而且并没有被天安门城楼上的所吸引。“在中南海里经常见到,已经不新鲜了”,陆德在游行时少了点激动,却多了些专业精神。但激动还是有的。“那时候每次国庆都是白天阅兵,晚上在广场进行群众联欢。十周年联欢的时候我负责放炮”,陆德兴奋地说,“当时老师给我们几个同学每人发了50个‘二踢脚’。其他同学跳集体舞的时候,我们站在指定的位置,听到老师说‘放’,我们就带上白手套放炮,那时候真是狂欢。”

1959年的国庆节确实有不少事值得狂欢,就在“十一”前不久,一大批“献礼工程”刚刚完成。1958年中央决定,为给“十年大庆”献礼,北京将在1959年10月1日前建好万人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等“十大建筑”。当这些建筑破土动工的时候,可用工期已不足一年。“十大建筑给我的最深印象就是神速”,张儒回忆说,“当时根本没有吊车这样的机器,全凭人力突击。有人累得坐在脚手架上就睡着了。”除了“十大建筑”,那一年的献礼工程还包括《青春之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林则徐》等10余部电影。日后国庆拍献礼片的传统大抵可溯源至此。

游行、游园与邮票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本着勤俭建国的方针,决定当年国庆不阅兵,且未来的国庆节“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时阅兵”。此后10余年间,群众游行成了国庆期间天安门广场上的主要活动。

“1961年的国庆游行我也参加了”,张儒说,“那年我刚考上中央民族学院(即现在的中央民族大学)。当时学校要求我们这些汉族学生游行时也穿少数民族服装,我们多少有点不理解。”不过至少在那一年,穿少数民族服装的学生被安排在了游行队伍的第一路,即最靠近天安门的一列纵队,这使张儒有机会再次目睹的真颜。“有时候会进城楼里面休息,这时候经过天安门的人就看不到了”,张儒回忆道。实际上,当时很多人为了等,往往会在天安门前放慢脚步,后面的人却希望尽快到达天安门,在临近天安门的时候开始加速,结果游行队列常常在南池子一带“断线”。为了不影响游行的观看效果,有关部门想出了事先在南池子集结预备队的办法,一旦此处出现空白,预备队群众立即补上。

1969年是“逢大庆阅兵”政策出台后的第一个“大庆”,但是这一年却并未阅兵。“当时已经把全国的权力机构搞乱了,包括对军队的控制”,陆德分析道,“大量的部队为了阅兵集结在北京,很难说会有哪方面的担心。”结果“二十年大庆”时也只有群众游行,《语录》的红色封皮和“万岁”的红色口号成了天安门广场上压倒一切的风景。1970年10月1日,等人最后一次登上天安门,此后10余年天安门再未举行群众游行。

从1971年起,大型游园联欢成了庆“十一”的主要活动。张儒回忆道,“那时候北京所有公园都免费开放。虽然说是免费,但进门还是要凭票。门票是市里发给单位的,单位再发给个人。公园里会有文艺节目表演,国家领导人也会在这时候到各个公园视察。”

1979年“十一”是又一个没有阅兵的“大庆”,除了中央举办的一场4000人庆祝国宴和如常的游园活动外,这一年邮政部门还发行了五组十二枚国庆纪念邮票和一枚小型张。五组邮票的主题分别为“国旗”、“国徽”、“国歌”、“民族歌舞”和“四个现代化”,其中,“国歌”组单枚邮票上的图案是《义勇军进行曲》的乐谱和1978年3月由五届人大一次会议讨论通过的国歌新歌词。新的国歌歌词写道:

“前进!各民族英雄的人民,伟大的共产党领到我们继续长征。

万众一心奔向共产主义明天,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英勇地斗争。

前进!前进!前进!

我们千秋万代高举旗帜前进!

高举旗帜前进!前进!前进!进!”

修改国歌歌词是因为原国歌词作者田汉在时被打倒,其作品也就“自然”不能成为国家的声音。但是这首在“两个凡是”思想指导下集体创作的国歌歌词却并未赢得国人的好感。1982年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重新将《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定为国歌歌词,而在这其间的五个国庆中,人们所唱的国歌如今早已被人遗忘。

“小平您好”和“世纪阅兵”

1984年国庆节,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1959年之后的第一次阅兵。这次阅兵改变了以往国防部长检阅部队的惯例,改由中央军委主席直接检阅,并从此成为定制。阅兵式上,战略导弹部队、女兵方队等皆为第一次亮相;分列式的规模也从1959年时每个方阵240人扩大到了350人。

借助电视台的现场直播,很多坐在家里的中国人也得以同步欣赏到宏伟的阅兵仪式。“其实从建国初期的国庆节开始,我们就已经进行现场直播了,而且是用多种语言”,陆德介绍道,“不过当时主要是广播直播,即使有电视直播,恐怕也不会有几个人能看到。”

收看到1984年“十一”庆典直播的肯定已不止几个人。当天精彩的分列式和领导人的音容笑貌尽被收入镜头,并传到了中国电视观众的眼前。阅兵之后进行的是群众游行,当大学生方阵经过天安门时,摄像机的画面上忽然出现了一条写有“小平您好”四个大字的横幅。摄像师们立即意识到这是个“突况”,随即将镜头转向了其他地方。然而这个场景却被《人民日报》的摄影记者王东捕捉到了,几秒钟的动作随即变成了两张感动中国的新闻相片。

观看国庆阅兵观后感篇6

在一场秋雨沐浴以后,雄伟的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人们迎来了这激动人心的日子——新中国六十周年华诞。

“十·一”的天安门前人山人海,花团紧簇。在这喜庆的日子,天安门广场被打扮得分外壮丽。

上午十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60周年庆典开始了!60响礼炮轰鸣,伴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激动不已。

接着,高昂的军乐拉开了国庆阅兵的序幕。胡锦涛主席乘坐我国自己制造的红旗牌检阅车,越过金水桥徐徐向东。“同志们好!”“首长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胡锦涛主席的亲切问候和受阅官兵们的响亮回答响彻十里长街。

随后,阅兵分列式开始,在鲜艳的八一军旗引领下,一个个方阵排山倒海般地迎面而来,有水兵方队、空降兵方队、武警方队……他们个个矫健有力,动作整齐划一。我最喜欢的是女子民兵方队,她们穿着鲜艳的短裙装,头戴雪白军帽,十分耀眼美丽。我想再过十年,我也似她们现在一般大,那时,在七十周年的阅兵式上,我多想成为受阅部队中的一员。

观看国庆阅兵观后感篇7

关键词:国庆阅兵 仪式 结构 象征

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庆典是继2008年奥运会之后,我国的重大国家性、集体性事件之一,引发了全球各大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仅2009年10月1日一天,全球约有4500名各大媒体的新闻工作者云集北京天安门广场,对这一特大庆典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全程覆盖式报道。中国的国庆阅兵之所以这么引人注目,与其独特的仪式文化分不开。为此,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庆阅兵的仪式体系及其象征意义进行分析,希望能更好地解读国庆阅兵的仪式文化。

国庆阅兵仪式的结构

仪式一直是人类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认为仪式是一种“文化表演”:而加拿大著名的仪式学家格兰姆斯从发生学的角度探讨了仪式行为的起源,认为仪式的根源来自生物和自然的现象,仪式肇始于仪式化,并将仪式分为六种类型:仪式化、仪式、典礼、巫术、礼拜、庆典。借鉴这些定义,我们可以认为:国庆阅兵仪式是一套与国庆有关的、标准化的、重复的、非功利的并被普遍认可的程式。

据此,国庆阅兵仪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受阅部队、检阅首长、观阅群众等的仪式化行为,这是从个体角度来看仪式化行动;其次是阅兵仪式中的固定仪式。如礼炮鸣放、升国旗等,这是从集体角度来看程序化仪式行动;再次是将国庆阅兵本身当做一种仪式性事件,每一年一次规模较小的“再现仪式”,每十年一次大规模的“再现仪式”,这是从民族国家角度来看的仪式性国庆阅兵的整体结构。这三层仪式结构的关系是依次由低到高递进的。其中,个体行动者仪式化行动是基础,这三个结构支撑起整个国庆阅兵仪式。

国庆阅兵仪式盼象征意义

维克多・特纳认为:和动物的仪式化相比。人类仪式的原理是象征性,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具有组合和重组的类似语言能力。所以,仪式对于仪式主体来说,因为有了意义才行动,但仪式的意义不是日常实用性的意义,而是精神领域的意义。在整个仪式过程中,表演活动和场景、实物都是表达或表现意义的手段。

阅兵历来被认为是展国威、扬军威的最佳方式,更是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形式。新中国成立之后,根据全国政协的决定,把阅兵列为国庆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从1949年开国大典至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中国每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国庆阅兵,前后共举行了11次。国庆阅兵可以展示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崭新风貌,展示军队维护祖国安全与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信心,更是向全世界展现巾国力量和民族凝聚力的窗口。国庆阅兵仪式作为一种程序性的仪式结构,不仅其本身的结构特征蕴涵着固定的象征意义,而且各个程序与步骤也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与展示目的。

个体行动者仪式化行动结构的象征意义。这个层次的象征符号表现在三个方面:1、受阅部队;2、检阅首长;3、参阅群众的语言、动作、服饰等。如:女民兵方队由北京民兵组成。她们亮丽的着装、矫健的身姿、整齐划一的行进步伐,展示出新时期我国的女民兵风采,充分显示出新时期我国广泛的民兵基础和我国女性在新时期的崭新形象与崭新的精神风貌。又如: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身着挺阔庄重的中山装检阅三军就有传承民族革命精神的象征意义。中山装参照西服的结构和中国

传统服装紧领宽腰的特点,糅合了中国民族意识,在原来的立领上加上一个小翻领;依据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在前胸设计了上下4个明口袋;依据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而确定前门襟为5粒纽扣;又依据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确定袖口必须有3粒扣子等;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同志一生喜欢中山装,从井冈山时期起,他就一坚持穿中山装,因而国外朋友又称中山装为“毛式制服”。同志穿着中山装参加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当时中山装被视作中国革命的象征。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也总在正式场合穿着中山装,显得格外庄重、坦荡和从容大度。由此可见,中山装承载和担当了一种革命精神,它凝聚了中华民族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不懈抗争,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慷慨悲歌的奋斗历程,彰显了中华民族勤劳、创新、严谨、自信、威严的伟大品格。正因为如此。在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0年大庆时穿中山装阅兵;1984年,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大庆时邓小平穿中山装阅兵;1999年,在50周年大庆时穿中山装阅兵:主席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阅兵式上同样穿中山装,这显然承载着一种民族文化,是历史的传承,也是革命精神的传承。

程序化仪式结构的象征意义。这一层次的象征符号主要是:鸣礼炮和升国旗。国庆庆典开始,第一项是“鸣礼炮”,56门礼炮分为两组,在4分20秒内交替鸣放60响、象征56个民族共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每组28门礼炮同时鸣放为1响。当第一响礼炮鸣响,国旗护卫队就开始从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出发,绕行孙中山像,正步行进169步,最后1响礼炮结束时,国旗护卫队恰好抵达国旗旗杆基座,并完成收枪和立正动作。升国旗时,护卫队官兵行举枪礼,国旗升起后,护卫队站立直到庆典活动结束。历年国庆阅兵的天安门升国旗仪式都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庄严仪式,这也是历年阅兵仪式的一个固定流程。在今天以民族、国家为基本构成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国旗是一个国家最鲜明的标志,显示着民族的个性和尊严。在不同的场合,国旗有不同的意义。在战争中,国旗就是战旗,两军对垒,斩将夺旗,是战场的常态。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志和象征,是代表全体人民意志的民族之旗、团结之旗、胜利之旗、希望之旗、吉祥之旗。升国旗的仪式,加深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的理解、认同和敬重,从而凝聚人心,动员国民。

仪式化等值的整体结构的象征意义。从仪式性国庆阅兵的整体结构层次上来看,此时的仪式主体是民族国家。受阅个体与集体是代表民族国家来参加阅兵仪式,并且阅兵仪式的举办者也是以民族国家的身份进行的。十年一届的阅兵庆典,不仅是观众和受阅个体与集体等在一个特定区域的聚会,也是整个民族的盛会,更是整个民族在精神领域的一次庆典与狂欢。

媒体对国庆阅兵仪式象征意义的再建构

在对国庆阅兵仪式的报道中,不同媒体根据其媒介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分别从不同的报道角度、报道方向、报道策略。对阅兵仪式的象征意义进行了再建构。

国内主流媒体报道。中央电视台是中国唯一一家全程直播国庆阅兵庆典的电视媒体。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州年庆典举行之时,央视9个中文频道及4个外语频道同时并机直播,务求最大限度地向中国亿万观众及海外观众实时展示庆典盛况。转播过程中,央视运用多机位拍摄、全程空中航拍等拍摄手法,第一次使用专业低空拍摄设备,并首次使用高清电视设备进行全程直播,对阅兵庆典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覆盖报道,由此展示出此次阅兵的盛大场面,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除进行规模宏大、全方位、多角度的覆盖式报道之外,央视还首次对此次庆典活动进行了从准备阶段到阅兵结束的全程跟踪报道。早在阅兵庆典前1周,央视便开办《探访阅兵村》等节目,每天对阅兵村内受阅部队的训练、生活情况进行全程跟踪报道,着重报道了受阅部队与参加游行庆典活动群众在日常训练中,不怕困难、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良好精神面貌与他们的高昂的热情,报道中注重从小处人手,重点体现作为受阅集体中的普通一员在国庆庆典活动的大背景下的日常生活、精神面貌与内心活动,从而拉近了国家盛世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在普通老百姓与国庆庆典之间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契合点,由小见大地展示出全国群众对国庆阅兵庆典的热情支持与满怀期待。庆典活动结束后的当天,央视又运用新闻通讯等手法对受阅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后续报道,通过报道一个个发生在阅兵期间真实的小故事描写出受阅人员在阅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与精神状态,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央视着重从人文角度对受阅集体的单个成员进行报道,也成为此次阅兵报道中的亮点之一。

国际媒介的报道。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国外媒体主要从军事装备、科技、文化、居民生活水平、民族问题、我国民主化进程等多个角度进行报道,更加全面、客观地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国的发展进程。如:德国《世界报》高度关注中国国庆阅兵展示的武器,尤其是关注中国参加检阅的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武器,认为根据这些武器可以分析出,当代中国究竟确立了何种国防战略,是全球进取型国防战略还是仍然是国土防御型国防战略。英国《泰晤士报》则认为此次阅兵属于“中国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综合国力的展现”,为此,该报在国庆当日的报道中。以图片配发长篇新闻分析和评论的形式报道国庆阅兵,报道重点是:当代中国作为国际性有影响力的大国,要相应地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比如在朝鲜核问题与缅甸问题上,中国便需要发挥其积极作用,积极促进问题的和平解决。在综合报道方面,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官方网站在我国国庆期间,开辟“中国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专栏,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短片等多种形式,对阅兵庆典进行全面报道。在报道阅兵的盛大场面时,除了运用直观的视频播放外,还同时运用文字,生动细致地描写阅兵当天国家主席的着装特点、动作、讲话等细节,并与60年前开国大典中主席的言语、动作细节相比较,展现中国60年社会发展的进程。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着重报道国庆阅兵盛况的同时,还从国庆期间北京地区的安保工作、交通状况、居民日常生活情况以及全国各地人民庆祝国庆情况、国内出游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深入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出国庆期间北京地区以及祖国各地人民的生活情况与心理状态。从国外媒体对此次阅兵庆典活动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国外媒体报道角度的最大变化在于:国外媒体的报道中,中国与相关的负面报道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关于中国奇迹、大国崛起、民族复兴、中国在国际社会的重要地位与责任的相关报道明显增多。此外,从2008年奥运会到2009年国庆阅兵仪式,国外各大媒体都趋向于用更加客观的角度来报道中国社会的重大事件,反映出近些年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与声誉不断提高,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益频繁,世界人民正以一种更加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中国的发展变化。

结语

观看国庆阅兵观后感篇8

今天是国庆节,是中国成立60周年的纪念日,我老早就坐在了电视机旁,等待阅兵式的隆重开幕。

10点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60周年庆典开始!60响礼炮轰鸣,国旗护卫队踏着整齐而又有力的步伐走向升旗台。让中华儿女热血沸腾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了,顷刻间,天安门广场上一片肃静,只见展旗手熟练地将五星红旗抛向天空中,我曾经在《开学第一课》中看到过就是这个小小的动作,需要天天拿着铁盘苦练,动手甩1000多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雨无阻,才能保持这样的力度,让五星红旗高高扬起。

激昂的军乐声拉开了阅兵序幕。爷爷迎着受阅将士的注目礼,检阅了在长安街威武列阵的44个地面方队。

“同志们好——”“首长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爷爷的亲切问候和受阅官兵的响亮回答,响彻十里长街。

这次国庆周年大阅兵,是中国武装力量体系的完整体现,不仅涉及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部队,而且有武警部队以及民兵和预备役部队,还展示了一些新型武器装备。

观看国庆阅兵观后感篇9

回想过去60年艰辛历程,伴随着风风雨雨。当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门上宣布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人民都欢庆起来我们的祖国走到今天经历了多少艰难的历程!谁会忘记悲壮的甲午战争?谁会忘记圆明园燃起的冲天大火?谁会忘记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谁会忘记黄浦江畔“华人预购不得入内”的牌子?为了洗雪国耻,为了拯救危亡,多少中华儿女前仆后继,陈毅,李大钊,杨靖宇,赵一曼……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经历了80多年的风风雨雨。今天,他依然坚定的驾驶着“南湖船”,迎风搏浪,向着社会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奋勇前进!今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60个生日,在全民迎接祖国60周年生日的日子里,我总是天天记着10月1日看央视直播,我的妈妈当天生病,在医院打完针后也急急忙忙的赶回家来跟我们一起观看国庆大阅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共有过13次国庆阅兵,目的都是为了展现军备建设成果,增强民族自信心,展现武装力量建设成就,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展示了国威、军威和民心,也是对我全军指战员的最好褒奖。这样看来,国庆60周年即2009年国庆阅兵是势在必行了!国庆60周年的阅兵,是胡锦涛继邓小平、江泽民之后,以中央军委主席的身份首次也是胡锦涛上任后的首次国庆阅兵。2009年国庆阅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阅兵式,即阅兵者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进行检阅;二是分列式,即受阅部队列队从检阅台前通过,接受阅兵者的检阅。国庆60周年阅兵,这是中国在新世纪的第一次大型国庆阅兵活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一些眼红西方国家对中国指指点点,干涉国家统一,台独,藏独猖狂;周邻国家侵占我国领权等等。中国应给予反击。2009年国庆阅兵就是一个很好的向外国分裂势力展现自身实力的机会和舞台,军队在和平时代虽没特殊战功,但在雪灾,四川地震中表现了军人本色。军队为奥运及国家保一方平安,都应该嘉奖。展望未来,人民的军队一定会是威震世界,耀我国威。

2(连岛工程)

再回想我们舟山群岛的巨大变化,以前啊,舟山是一个经济、发展落后的群岛。这里根本没有大桥,只能坐那慢吞吞的小客船,当时你外出离岛要去宁波,当天回来是不可能的,非得在宁波过夜第二天才能回来,所以得准备好过夜的东西,特别麻烦。就因为这个以前的人就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宁波,打包袱。’而且舟山人最怕台风,只要台风一来,与外界的联系常会因为停航而中断,哪怕你有万分火急的事情,老天爷也依然毫不留情。这特产运不出去,物资运不进来,所以舟山经济总是排在省内末几位。这几年我们中国经济快展建起了5座大桥。我看着现在的三座大桥:岑港大桥、响礁门大桥、桃夭门大桥,真是壮观啊!真是心旷神怡,抬头是蓝天白云,低头是蔚蓝大海与大桥。三座桥各有个的特点,我觉得这3座桥中最壮观的是桃夭门大桥:在大桥的两端竖立着两个巨大的A字,就像两位巨人矗立在桥上。A字两旁牵连着许多铁索。桥底下没有桥墩,真不知道大桥是怎样连起来的。车儿在他背上驶过,船儿在他身下航过。我想着也许在夜晚大桥夜景更美丽。一幅幅大桥夜景出现在我脑海中。等到舟山的5座大桥全部接通后,想必我们舟山的经济必定能加快发展。

观看国庆阅兵观后感篇10

宏伟壮观的天安门广场布置得非常美丽。十点整,中央领导人来到了天安门城楼上,主席宣布国庆阅兵典礼开始。随着六十声国庆礼炮响彻云霄,中国阅兵仪式开始。国旗护卫队从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整齐地走了下来,他们护卫着鲜艳的五星红旗。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起,人们高声唱起了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上蓝天。我的心和全中国人民的心一样,无比激动,我也随着电视画面里的镜头,欢呼“中国,我爱你!祖国万岁!”

国庆阅兵包括两部分:一是阅兵式,即阅兵者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进行检阅;二是分列式,即受阅部队列队从检阅台前通过,接受阅兵者的检阅。

首先是阅兵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乘红旗牌检阅车徐徐向东行驶,迎着受阅将士的注目礼,检阅了在长安街威武列阵的44个地面方队。"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主席的问候如和煦春风,温暖军心;"首长好!”“为人民服务!"官兵们的回答似惊雷回荡,山呼海应。

之后是阅兵分列式。在鲜艳的八一军旗引领下,陆军学员方队、水兵方队、空降兵方队、二炮学员方队、三军女兵方队、武警方队、预备役方队、女民兵方队等14个徒步方队,迈着整齐步伐气宇轩昂地接受检阅。他们来自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和在完成抗震救灾、反恐维稳、国际维和等任务中表现出色的英模集体。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空军梯队,他们飞过天安门广场时,留下了五颜六色的彩带。在军队装备演示时,我看到了很多我喜欢的军事武器,例如:96A式坦克方队、空降兵战车方队、火箭炮方队、红12地空导弹方队、机动雷达方队和歼轰7A梯队等等。各种新型的武器和高科技技术,反映了祖国的强大和繁荣,我为祖国感到自豪!

然后,群众方队开始游行。绚丽的花车,有创新中国的;有“春天的故事”邓小平;有“走进新时代”的江浙民和;还有工人,农民……各省的花车朝气蓬勃,又一次将国庆盛典推向高潮。

最后,万名少先队员胸佩闪闪发光的队徽来到广场,唱着歌,放飞了彩色气球,也放飞了和平和梦想。“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悦耳的歌声宣告了阅兵式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