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文字十篇

时间:2023-03-27 03:37:16

非主流文字

非主流文字篇1

1、明明说了喜欢他,可是他好像再也听不到我的声音。

2、曾经的两个人多好,却无法到老。

3、傻瓜,我喜欢你这么叫我,我也喜欢你的笑,夏夜最美的笑。有你爱过我,已足够。

4、带着微笑细数悲伤,却发现微笑已成苦笑。

5、一句对不起,让我们的爱败给了时间,败给了距离。或许时间和距离都是借口吧,不爱了才是真正的理由。只是,不要骗我,我要的不是你假装还爱我。

6、我还在原地等你,你却已经忘记曾来过这里。

7、任何时候都不敢让自己有期待,因为好怕也会有失望!

8、如果可以的话。我想我会是小偷,不偷金银于财宝,我只偷你的心。

9、尘世的风华总是带着沧海桑田的痕迹,我们小心翼翼的穿梭,也不免感染上沧桑的味道。若生命能重新编剧,能否撤下所有残忍的轮回的镜头?前世来生的画面,与流年有染的片段,被夹带在烟火中,每一刻繁华,都是最灿烂的拆解,最温暖的释放。

10、牵手,生命线就交错。放手,平行线仍依旧。

11、不要说,不要做,也不要怀念。现在,我们都应忘了对方,重新去过彼此的生活。别不舍,别纠缠,在爱与恨的边缘徘徊着只会让自己更伤心,让自己的青春没必要的流逝。曾经沧海难为水,不用再去回忆,笑着放手让彼此都轻松。人没有什么是不能割舍的。不要再犹豫不决,定下心去做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

12、如果爱,请深爱;如果相爱,请相爱一辈子!

13、你坐过的沙发宽了,你爱的音乐停了,那天的我等你等成了摆设。

14、让你在没有我的地方疯狂,让我在没有你的世界坚强。

15、不想猜疑你,我只是很爱很爱你。

16、有时候,希望时间为自己停下,就这样和喜欢的人地老天荒;有时候,发现身边的人都不了解自己,面对着身边的人,突然觉得说不出话;有时候,在自己脆弱的时候,想一个人躲起来,不愿别人看到自己的伤口;有时候,突然很想逃离现在的生活,想不顾一切收拾自己简单的行李去流浪。

17、最后一次提起你。最后一次看见你。最后一次想起你。最后一次磨叨你。最后一次思念你。最后一次说爱你。最后一次再见你。这些的最后一次代表着我们真的结束了,你的世界和我的世界从此在也不会有彼此。

18、繁华似锦的前奏,变了离别的忧愁。

19、爱情这回事,爱了就爱了,不爱就不爱了。

20、我后悔我在最美的时光放弃了你。后悔。

21、我想执着、却发现没人可以让我执着。

22、花开花落,人来人散。

23、上线隐身,只是为了不让你发现我在等你。看你的头像亮了灯,还得默数时间,再假装是不期而遇的简单寒暄。总是提醒自己,回应你的对话框,字要打得再慢一些,才不会让你发现,其实我只和你聊天,却老等不及你字幕上的反应,话又多说了一些……因为我总是比你珍惜,()那假装不期而遇的每一天。

24、忘川河边,谁荒度了流年,彼岸花旁,谁染指了悲伤。

25、在这份情感里,有着太多的幸福,太多的快乐,太多的痛,太多的泪,还有太多的无奈。每次想你都感觉心痛,而这种心痛不知道何时才是一个尽头。

26、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27、等待是一个人和时间恋爱,等待是等不来也甘愿的姿态,等待是将瞬间告别换为漫长释怀,等待是让洁净青春抖落光阴尘埃,最完美的等待是--等到你说:不用等待,让我们重新相爱。

28、有些事,我们明知道是错的,也要去坚持,因为不甘心;有些人,我们明知道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没结局;有时候,我们明知道无路可走,却还在前行,因为这已成了一种无法改变的习惯。

29、孤单的你,孤单的我,孤单的灵魂,流离失所。

30、人就是这样,活着不是给别人看,就是看别人。

31、放肆的青春是指染流年的伤。

32、爱情里,没有规则、没有输赢、没有对错、没有英雄、没有智者、更没有天才……在经典的爱情里,只会有两个傻瓜,牵着彼此的手,傻傻地爱着,傻傻地生活着,傻傻地渡过一辈子。

33、我爱你爱了满满一个曾经,现在我爱他要爱整整一个未来。

非主流文字篇2

1、我们也有过美好的回忆,只是让泪水染得模糊了……

2、没有枯涩的泪水,也没有遗憾,离去的人根本不知道那即将是一场告别。带着微笑远离,是最幸福的一种离别。所有的不舍,留给等待的那个人。一天将尽,离别之后,明日我们还会相见吗?明日,也许是天涯之遥。

3、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

4、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5、我爱你,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爱你。

6、身旁,一个跟女友聊天的同事勾起了回忆的伤。身后,只有一堵惨白的墙。同事的心中充满着爱的甜蜜,而墙体内却是空空荡荡。我躺在他们的中间,双眼无光。看着头顶的日光灯,渐渐灭亡。

7、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无谓压抑自己。

8、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是时间,以时间来推移感情,时间越长,冲突越淡,仿佛不断稀释的茶。

9、诺言的“诺”字和誓言的“誓”字都是有口无心的。

10、爱一个人不是要拥有他,只是在远方默默地注视他,也就心满意足。

11、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12、最悲哀的一种分手,不是双方轰轰烈烈地吵一场,不是大打出手,不是一方移情别恋,也不是大家不能结合,最悲哀的分手是无声无息地分手。

13、我现在觉得是上天捉弄了我!为什么天公造出你又造出了我?()为什么使我们相识而不使我们结合?

14、或许我们就像深海鱼一样,靠近不了海面,一旦靠得太近就会因压强太大而粉身碎骨。

15、离别和失望的伤痛,已经发不出声音来了。

16、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17、在我的世界里,你依旧纯洁,脏了的只是这个世界…

18、同事挂断了电话,有着满心的喜悦。我敲了敲墙,墙体内依然空荡。熄灭了灯,只剩下一个孤独的自我,等待黎明的曙光。

19、爱情是一个果酱罐,让我俩变成了小孩子,快乐地尝着它的香甜,仿佛永远不知厌倦;爱情是一颗话梅果,让我俩变成了馋嘴的小熊,欲拒还迎那酸甜的滋味!

20、我们害怕岁月,却不知道活着是多么的可喜。我们认为生存已经没意思,许多人却正在生死之间挣扎。甚么时候,我们才肯为自己拥有的一切满怀感激?

21、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以后不要停止;不鼓┶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以后不要后悔。

非主流文字篇3

我早已经背对上帝,因为我要面对你。

眼泪流下来,才知道,分开也是另一种明白。

幸福对我说,你还太小。

向日葵可以永远面向阳光,但是太阳永远都不会注意到有些花儿跟不上他的脚步。

无法拒绝的是开始无法抗拒的是结束。

我知道,幸福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但,那都不是我的幸福。

也许我不能喜欢你,直到天边的花火都枯萎,但真的梦想过与你并肩看一场烟火。

也许有时候痛是好旳,因为它会让我们看清一切。

一个女孩子,与其为了她的幸福而放弃她,不如留住她,为她的幸福而努力。

拥有你怎么可能会寂寞。

有时,爱也是种伤害。残忍的人,选择伤害别人;善良的人,选择伤害自己。

我喝酒,是想把寂寞淹没,没想到寂寞却学会了游泳。

当我们牵手到街角的时候,才发现从街头开始就是破碎的序幕。

当幸福来敲门的时候,我或许不在家。

兜兜转转你何时能回到我的身边。

多谢你的绝情,让我学会死心。

好像下一秒天就要塌下来了,每天都在泪水中度过,不知不觉的眼泪就留出来了。

记得要幸福,我怕我给不了你要的幸福。

我不爱你了,我不要你了……

所谓最难忘的就是从来不曾想起却永远也不会忘记。

生活就……像是鱼缸裏的鱼&没#有了氧气、就要呼吸。

沙漏颠倒反覆人生的阵痛便经历一次又一次。

如果每一寸阳光都是喜悦的,我情愿躲在角落里一辈子都不要照射阳光。

青春是悬在头顶的点滴,一点一滴流逝干净。

你,是我的痛,痛在心中,不得不念。

目送你离去的哭靥却模糊了你给我最后的笑脸。

局和过程都有了再去纠缠连自己都觉得贪婪。

寂寞的人不一定会想到死,但是想到死的人一定很寂寞。

记忆想腐烂的叶子,那些清新那些嫩绿早已埋葬在时间刻度的前段,惟有铺天盖地的腐烂气味留在时间刻度的尾部。

我不知道该用什麼表情说我是有多麼舍不得。

从来不奢望什么天长地久,只想守候自己的幸福。

城市每个角落都渗透着寒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越是安静,越喜欢。

非主流文字篇4

校服发下来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看——衣服是有领子的T恤之类的白衣服(很象孝服)——和小学的差不多。但是,裤子居然是牛仔裤。和百中相比,还是土了人家一截。人家百中的校服是白衬衫+黑裤子。大家都开始抱怨天天都要穿这么恶心的校服。可是世界上还有我这么一个聪明的中国人。我在星期天去“红苹果”逛了一下。

我看了外套、手链、项链等等饰品。可是都不合学校的规定也不合校服的搭配。当我没办法的时候,我看到了老板戴着一条黑色的领带。

我象抓住了救命的稻草一样,问:“老板,你们这里有没有领带卖??”“当然有啊!没有还是‘红苹果’啊?”老板反问。“在哪里?”“不是放在架子上么?!”

我走过去看了一条又一条。黑色的领带与我们的白色校服比较相配,还能突出鲜明的对比。最后我的目光停留在一条有白色骷髅的黑领带和一条有金色蝎子的黑领带上。我向老板咨询:“老板,你觉得这两条哪条好看一点?”“蝎子的不好看过骷髅的么?”我把两条领带在胸前做了做比较。的确蝎子的比较好看,我交了10块,买下了这条领带。

第二天,我穿着校服戴着这条领带,特神气,回头率百分之100啊。我来到班里面,同学们都来问我:“这条领带哪里买的??”“多少钱啊?”“蛮好看的!我也想买哦!”

下课的时候,我戴着领带出去晃了晃。其他班的同学也来问,甭提我多高兴了。我一一做了解答。

下午,我们班的班长把她以前上网淘宝淘出来的领带也戴在了胸前,特好看。

第三天,我们班四分之一的同学都戴上了领带。下课时我再次出去逛了逛,其他班的同学也有不少戴上了领带。顿时,我有一种成就感油然而升。

第四天,三分之一的同学都戴上了领带,其他班的同学也有蛮多的同学戴上了领带。

第五天,下课时我遇到了年级组长。她叫住了我:“听说我们学校是你先戴领带啊??”我吓得浑身都打颤,因为她的厉害在年级里可是出了名的。“是啊~~~”她下面说的话让我大跌眼镜——

曰:“你做得很好,人家外国的学校就是这样戴领带的!你要继续戴下去。”

她说的话让我郁闷完,我买的可是很COOL的蝎子领带耶,居然被当成是外国或者贵族学校的土领带,这能相比么?

非主流文字篇5

姓名:郗江涛

芳龄:18岁

绰号:小希

:睡觉教主

血型:阴柔并集

个人宣言:如果说“对不起”有用的话,那还要警察作甚麽

个人资料:拥有最美的嗓音,当磁性的声音响起时,地球两级的磁场也会被他征服,嘹亮甜美的乐音,陶醉于世间的一草一木,透过那薄薄的碎片,可以看到深情的眼眸,最喜欢单身情情歌。

姓名:曹伟

芳龄:17岁

绰号:丑丑

:已被共产党消灭

个人宣言: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

个人资料;人长得马马虎虎,学习马马虎虎,普通话马马虎虎,欢迎程度马马虎虎,总之,就是马虎。

姓名;王军旗

芳龄:17岁

绰号:军妓

:一切随风而去

血型;标准欠打

个人宣言: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谁别人的觉,让别人无觉可睡......

个人资料;比小沈阳帅点,比苏有朋帅点,比庞龙得度数大点,比潘长江的个头高点。

姓名:高阳

芳龄:19岁

绰号:枪王

:睡觉

血型:网络游戏

个人宣言:piease you tell me love you is a 错

个人资料:拥有天使如星辰般的闪烁的亮眼,额前的粟发,将其打扮如婴儿般的可爱,粉色的薄唇,轻轻上扬的弧度,能将众生迷的死去活来,在偶的宿舍里,他的眼睛是最漂亮的,最喜欢打篮球。

姓名:王佳晨

芳龄:17岁

绰号:奶娘

:暂时明教

个人宣言:我喜欢她,她喜欢我吗?......我沉默

个人资料:全宿舍最胖的一位,【其实不胖】但很可爱,两个红彤彤的脸蛋,比晚霞还要迷人,其歌声是最富感染力的,是偶宿舍学习最好的,也是各位居家必备的好男孩,因其晚上多陪舍友睡觉,所称奶娘,再次,我深情的叫一声奶妈。

姓名;张鑫

芳龄:17岁

绰号:套

血型:高贵王子

;个人崇拜

个人资料;拥有阳光男孩的纯真,眼前的刘海将其双眼轻轻的遮挡,却更是帅气,声音嘹亮,富有激情,集宿舍所有帅哥优点一身,喜欢篮球,在球场上的风采,引无数的女生为之着迷,超高分贝比得上十万电压,全身散发着王子的气息,是偶宿舍第一帅哥。

非主流文字篇6

什么是非主流

主流应该是一个时代的大众的文化价值观,非主流当然就不是跟随大众文化价值观的东西,另类些,张扬些,或者更确切点说是符合我们个人心理的行为。或者超前,或者滞后。 但,非主流是有转变成为主流的可能的。

非主流是一种体验,而作为一种体验,必然要经过行为主体的感觉思考与行为。那么,较为通俗的说法就是,非主流的家伙总能表现出一种个性。这种个性必然是强烈的,否则将湮没于芸芸众生的共性。其实众生皆有个性,但是很微弱,绝大多数个性种子尚不足以突破自身的谷壳,更不用说生根发芽,开出他人能见到的繁丽之花了。所以说,个性的表现,不是每个人都有。

非主流的来源

据研究,非主流的老祖宗正是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朋克文化,其中以哥特摇滚风和视觉摇滚风为代表。朋克文化属于后现代虚无主义,以带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奇异装扮表现愤怒、破坏、死亡等情绪,风靡于摇滚音乐人和爱好者之间。

90年代末,由朋克文化衍生出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它融合了Pop流行元素,在视觉的表现手法上更加多元化,并且开始表达一些忧郁、悲伤的主题,于是便产生了Emo文化,Emo即是Emotional的缩写。Emo文化同样发源于音乐领域,但很快变成了一种时尚风格,风靡于全球的青少年中间。中国当下兴起的非主流也就是Emo文化。

非主流关键词

非主流图片:另类奇怪的图片,通常图片的色彩平衡都是经过特别处理编排的,常常使用调暗画面,LOMO效果,正片负冲。摩天轮、电线杆、气球、铺满落叶的地面、有大片云朵的天空、血迹、公园的长椅、可爱的小物件、用各种手法制造出来的心型等等最受青睐。

非主流头像:浓妆艳抹,弄乱头发,瞪大双眼,鼓起腮帮子使脸型看起来像瓜子脸,或者把嘴巴噘得老高,总之就是摆pose,装出各种奇特表情。女性居多,男性也有。

非主流闪图:在非主流图片和非主流头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也就是动画头像,结合以上两种画面,制作成频闪的效果,从而显得个性、另类,很多时候能够把人的眼睛闪痛。

非主流网名/签名:也叫火星文,由符号、繁体字、日文、韩文、冷僻字等非正规化文字符号组合而成。乍看像是乱码或打错的字,用法也不同于汉字那么规范,从字面上根本无法了解。

非主流空间:一般是QQ空间,弄得花里胡哨,绚烂多彩,大胆应用的模块,充满伤感颓废的flash以及颓废的语言文字。

非主流服饰/饰品:非主流服饰、饰品,还有非主流发型,讲究的就是张扬个性、另类、非大众化,不盲从当今大众的潮流、讲究符合自己心性的服装,但其实往往是被冠上了非主流的名字的假非主流、复古或外来商品。

非主流美女/帅哥:即具有以上特征的美女和帅哥。连美女和帅哥都贴上了非主流的标签,可见它的无孔不入。

非主流人群的特点

1.他们是普普通通的人,但很另类。

2.他们分不清虚幻与现实,他们是生活在虚幻社会的。

3.他们过分地扭曲自己,来给人一种新鲜、有个性、有味道的视觉感官,让人觉得不舒服。

4.他们也会打扮得新潮,会复古,会夸张,但要更会注意搭配。

5.他们不懂得自尊自爱,经常自残。

6.他们也很爱美,喜欢shopping,他们视钱如纸,肆意地挥霍,他们知道什么是属于自己的追求。

7.他们懂得什么是生活。

8.他们喜欢打扮得另类的原因是为了

出名,显示自己。

9.他们思想较常人深刻,能够摆脱传统的观念跳跃式地思考,有角度独立的思维模式,但思考的问题很颓废。

10.他们的行为动作往往出自自己的

片段思想,或者叫一时兴起有感而发,做作声张。

11.他们厌恶被群体排斥,希望融入社会,而非被人看做是叛逆的非主流象征。

12.他们摆出高姿态来希望别人服从

自己,希望对方能够真正了解自己。

他们眼中的非主流

小编眼中的非主流:

晓花:比如说有件衣服,十个人有八个人说好看要买,有两个人不认为好看。这两个人就是非主流。我是这样想的。就是90后人中那些叛逆的一小部分人,哎呀,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代沟了,还真不知道他们想些什么事情。乞丐装算是非主流吧,就是把衣服弄得都是洞的那种,他们爱穿,也有些个性。

80后眼中的非主流:

蓝君:从字面上理解不就是与众不同,另类的事物嘛。现在90后好多都自我标榜非主流。最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他们的QQ空间。话说那个空间不是一般的炫。说实话我对他们所谓的非主流并不是很了解。一开始总觉得他们太浮躁,不够成熟。后来实习时班上的孩子都是90后的,跟他们接触之后发现他们那些所谓非主流的想法虽然不够成熟,但是却很新颖。常常能看到我们这些大人看不到的一面。

爱修罗:不是主流的主流?傻孩子玩的自以为是的傻游戏。

崔杰:对非主流有什么看法?没看法,我懒得看。

90后眼中的非主流:

快乐如神仙:不喜欢,因为主流的非主流的我都不喜欢,我只喜欢我自己喜欢的,如果是我自己不喜欢的我就肯定不喜欢。不过,我们同学对非主流的解释是就是女的瞪着两个眼很大、男的装酷的那种。感觉非主流就像罪人一样……

ZGS:并不是说所有中学生都喜欢非主流。我自己认为,非主流是个性的凸显,但似乎却是扭曲的,追求非主流的人多了,反而显得没个性没品味了。

崔培: 我以为,非主流的出现只是向我们诠释潮流的含义,可是,它就像流感,不,比流感还可怕,像是在吸毒,一旦上瘾,无法自拔。

非主流如今已成主流,非非主流才够经典。不知何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想来,此话才是经典中的经典。

街上,黑色紫色蓝色指甲,红色银色金色头发,似乎都是不可缺少的风景。这个冬天,原以为可以穿着背心过,似乎……热裤都在冬日流行起来。

说仰望摩天轮就是在仰望幸福,寻找四叶草就是在寻找幸福。非主流的幸福,只是仰望摩天轮和找到四叶草这么简单吗?如果连幸福都这么廉价,非主流的幸福,我宁可不要。

非主流的尴尬现状

非主流原意本是一个很小资和小众的圈子代表词,但在中国被严重恶俗化了。现在所谓的非主流,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非主流,而是一种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肤浅的社会现象。

现在网上搜索到的非主流,几乎所有的内容和相关网站都是无非盗用一些163、sohu相册、潮流网站或一些知名博客里的照片、盗版的潮牌服饰、盗用优秀设计师的作品,然后冠上“非主流”这个被恶炒的关键词。现在的“非主流”连那些真正的反传统边缘人士都厌恶,甚至有些流行时尚都对它嗤之以鼻了。本身一个很小资和小众的圈子代表词就被这么恶炒泛滥了。

非主流在中国已经成为了某一群人逃避现实,找寻心灵慰藉的工具。

而非主流也失去了它本来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意义。在中国,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停留在那些隐晦的、颓废的文字中。非主流成为他们逃避社会责任、逃避自我责任的一种借口,换句话说,他们颓废的一塌糊涂。然而现实生活中,实在找不出能够让他们如此颓废的人或事物。

而非主流所体现的深刻的观念也被曲解为颓废、伤感、痛苦等等一些现在年轻一代十分喜欢的字眼。

非流流图片的是与非

在非主流家族中,非主流图片是相对独立的。尽管当今非主流风潮因为其传播者的素质和其圈子内整体颓废低俗的气氛而受到大众的质疑和指责,非主流图片也因此遭到一些人的抵制,但仍有许多不认同非主流青少年的人,却同时迷恋着非主流系的图画。若从其本身的艺术性来看,非主流所流行的一些处理图片的风格确实有其独特的美感,非主流图片对摩天轮、电线杆、天空、气球和心型的执著,客观上为我们制造了很多散发着窒息美感的图片,也使这些本来平凡的意象拥有了新的意义。

非主流图片值得借鉴的优点:

1.色彩饱和,张力强,视觉冲击力大。

2.P图手法创新,大胆,往往制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3.强调图片要包含着某种情绪,使摄影作品本身的意义得以延伸。

4.多种元素的混搭对平面设计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5.字体的排版往往是弥补和打破画面构图形式的利器,效果强烈醒目。

非主流图片需要注意的缺点:

1.模式化,这主要是由其圈子内人的审美观确定的,女生喜欢浓妆瞪眼鼓腮装嫩,男生喜欢奇装异服逆光扮深沉,做作的姿态使图片丧失个性,缺乏深度。

2.内容颓废低俗,色情暴力,一方面由于图片作者的个人品味,另一方面非主流图片本身常用的手法也常常有意无意地制造出这种氛围。

3.一些图片的文案装腔作势,无病,文不对题,使用火星文、脑残体过度,都会破坏整体的美感。

非主流的未来

非主流文字篇7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生存 文化传承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果说美国学者尼古拉・尼葛洛庞蒂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提出“数字化生存”的概念在当时还带有一定的预言性质,那么,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技术的成熟,如今“数字化生存”已是我们生活状态的真实描述。显然,这种数字化生存是我们不可规避的时代语境,也是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基本前提。

一、数字化生存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急迫性

数字化媒介最大的优势便是信息传播的便捷和开放,为全球范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提供了便捷。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数字化生存是开放的、自由的,但它又会消除世界的不同色彩,把世界同化。很多传统的习俗、观念、技艺等往往显得与今天的生活格格不入,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正逐渐没落,甚至走向消亡。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不容忽视。

2003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于2006年4月生效。中国在2004年8月加入该公约。《公约》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由此可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急迫性的认识已经取得了世界性的共识。

二、融入数字化生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要手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必须融入今天的数字化生存,以数字化的形式作为主要手段。为此,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3月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保护提供保障,数字化复原和再F技术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提供支撑,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共享提供平台,虚拟现实技术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提供空间。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数字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并利用互联网传播。传统的文字、录音、拍照、录像等方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存手段,但容易损坏、占有场地大、不方便复制。数字化技术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新的记录手段,采用数字摄影、图文扫描等方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转换为便于存储、复制、检索、共享的数字化的形式,建立网络数据库,供网友学习和交流。

美国就非常重视采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国会图书馆的“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工程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美国记忆”是巨大的美国历史和文化的数字化资料库,有超过900万条记录和100多个主题库,“它是美国历史和创造力的数字化记录……作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资源提供给公众。”② 近年来,我国逐渐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网络服务和数据库。开通于2006年6月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旨在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展示、传播中国和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知识,展示我国深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信息交流,调动全社会的学术、经济、舆论资源及社会公众的参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此后,中国非物质文化推广中心也建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zgfy. org)。地方性的相关网站也陆续开通,如“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非主流文字篇8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长期的传承与演化,由于文化空间场域环境的变迁,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悄然失去了得以传承的文化路径,使我国各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着传承发展危机的“焦虑”,一些优秀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和消亡的威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1]。面对休闲时代的到来,对于丰富多样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如何去传承和保护,已成为21世纪体育学术界所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但是,国内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工作在传承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的制约瓶颈,如:数字化技术问题、数据的可编撰性问题、碎片式保护问题等[2],因此,本研究尝试运用数字化采集、存储技术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像、视频档案加以保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提供新的方法和路径。

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现状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近700项,如:春秋北方山戎秋千、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汉代的连骑击鞠壤、西域乐舞、清代冰嬉等等,但是,这些中国民族特有的体育文化项目在传承的过程中,对遗留的一些档案信息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档案信息亦是难窥一见,也正面临着永远消失的可能[3]。早在1986年,国家文化部门就组织专门人员对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料进行整理。1990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出版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这也是较早进行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工作。2001年,国家开始组织了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整理、抢救和翻译了大量各民族民间体育、杂技、游艺等地域性体育文化,各地域也均出版编辑了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档案,如:《新疆游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史》《陕西红拳十年》《学校民族传统体育》。2005年,中国武术博物馆的完工,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整理与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拓展平台。2004年国家开始了加大对民族体育文化档案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做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2005年,国务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中明确指出,建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并对一些珍贵、濒临灭绝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得到得以保护与传承的制度环境[4]。2006年至2011年,国家完成了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与保护工作。2011年12月25日,国家“非遗法”的颁布与实施,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了相应的法律支撑,2015年,我国已经成立了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制度保障[5]。

2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与传承困境主要是源自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演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话语的变迁,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形态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一些原初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已渐渐褪色,这也是当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档案保护工作的必要性。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的本质原因在于失去了得以生存的文化空间环境,因为,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演多是集中在节日习俗、庆典活动、劳作之余、祭祀民俗中,这些文化空间环境的变异成为了民族传统体育消失的本源[6]。针对这一问题,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整理与保护,尝试从还原文化空间的角度,模拟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空间,这种类似“动物园”式的保护工作,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传承效应。在这种形势之下,需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利用数字技术的无破坏性、辐射强、传播范围广泛的优势,对现有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数字化保护,特别是对现代传承人的一些音像,现存的一些实物档案、文字档案加以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保护技术

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与保护主要是借用数字化采集、存储和数字化展示技术,这些保护性工作的开展依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困境,如:缺乏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的技术体系,主要是针对某个项目进行数字化的简单描述、讲解,而尚未建立一个完整的数字化保护系统,数字化保护的一些技术措施进一步加以挖掘,以更好地推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保护和开发。3.1数字化技术分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护技术主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现存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字档案、实物档案、传承人档案、活动实践档案等,借助图片、视频、音频、电子书、交互展示等途径来加以存储,借助数字化共享平台实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传播[6]。但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采集、存储、维护、管理、传播、消费等,都需要开发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建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数据库,利用新的保护与传播介质,实现从单一的部门管理走向多部门(从国家到地方)共建共享管理,从单一的文字、图片档案遗产数字化到声像立体化。3.2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分析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专门的民族传统体育数字化资源库,并且对于文字档案、实物档案、视频、音频档案等存在整理的“碎片化”状态[7]。在建设数字化资源库的过程中,设立国家数据采集管理中心、各省市数据采集中心、各县区数据采集管理中心,由此形成三级数字化资源库管理网络,并且采用集中建设的方式,地方文化部、科研单位相互联合,共同搜集和整理一切可整理的、现存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并将所搜集到的所有现存资源统一入库管理,国家数据采集管理中心主要负责搜集和整理国家历史档案中所载录的有关某个具体项目的文化信息,各省市、县区单位通过各省、市、县民族志的整理,深入到民族传统体育发源地,当前民族传统体育遗留,以及对传承人档案的整理,特别是剪辑整理一些有价值的音频、视频档案。Web2.0技术的发展应当说改变了以往单向传播模式难以适应网络建设的需要,这就需要采用分布式架构的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发挥多方资源开发的合力作用,由此形成由文化创意企业,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文化保护部门,以及一些研究院所、通讯、广电等单位,共同合作开发完成数据库建设,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源挖掘与资源运营的协调统一,构建“整理、监管、开放”于一体的传播模式与服务模式,完成由单向共享到双向互动传播方式的转变。3.3数字化产品开发分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产品的开发建设包括文字、传承人音像、传承地音像、三维模型等,这些素材性档案资源的保护与传播借助传统的广播、电视等媒介渠道。这种单向被动的信息传递范式压制了社会群体的主观判断,这就需要借助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化产品共建开发技术,虚拟现实和人机交互技术,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方位、立体呈现数字化产品[8]。具体的步骤可以采用:对现存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档案借助三维扫描技术,对当前遗留的档案、不完整的实物档案进行数字化复原,可以借助虚拟引擎技术对数字化产品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人们可以通过点击数字化产品画面,给人更为直观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入地解读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的历史背景,发展与演化历程。3.4数字化技术开发流程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的数字化技术开发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各项技术的融入相对比较分散,数字化技术体系的开发建设,档案数字化、程序化、规范化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这需要完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流程,完善数字化全生命周期,具体的步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步,数据采集技术。通过整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史料,以及现存档案的数字化采集工作,进行全面的挖掘与整理工作,其中,所涉及的数据采集技术包括文本技术数字化、音乐技术数字化、三维扫描技术、立体成像技术等。第二步,数据存储技术开发。主要是搜集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资源数字化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和元数据录入处理,具体的分类方式可以采用不同地域或不同民族两种方式进行分类建设资源库。第三步,数字化管理技术。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存储档案的管理是防范信息安全风险,防止数据库的非法侵入与篡改,同时,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与检索服务,包括注册权限、检索服务、分发、下载等方面的技术。第四步,数字生产技术。运用技术算计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图像处理、动画制作、三维渲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内容产品进行处理。第五步,数字化传播技术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目的就在于实现更广域范围内的传播,借助信息化空间环境,如:IPTV、无线通讯和卫星网络等渠道,突破了传统传播介质时空的局限,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即时性。第六步,终端服务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数字电视、手机网络等服务终端,把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信息以人机交互、数字化展示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完成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档案遗产档案数字化的开发保护流程。

4结束语

非主流文字篇9

关键词:非洲;出版;本土;殖民;文化“走出去”

非洲共有54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超过10亿,近年来经济增长迅速,在出版资源和读者市场方面具有后发潜力,值得关注。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不断深入,了解和认识非洲出版的发展历程、现实挑战及未来需求,对推动我国出版业走进非洲具有现实意义。

一、非洲出版的发展历程

1.殖民历史影响深远,西方出版机构主导非洲市场

非洲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形成文字的大陆,外来宗教及殖民主义的扩张,间接促进了印刷书籍的传播。非洲早期的书写文明孕育于尼罗河谷和非洲东海岸,中世纪时期非洲文字传播受宗教主导,之后,随着欧洲传教士的到来,印刷书籍在非洲传播开来,殖民主义也随之日渐生根。

20世纪60年代,非洲仅有9%的识字人口。民族独立后的非洲国家人口识字率不断提升,出版业相应得到了发展。具有出版实力的西方出版商也纷至沓来,传输母国文化并吸收当地文化。例如,朗文出版集团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内罗毕设立办事处,在当地挑选优质的文稿送至伦敦出版;东非文学局开发的教育书籍均授权给国外出版商出版。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洲本土出版业的发展。

2.非洲本土出版资源匮乏,自主发展举步维艰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本土性质的半国营出版社和非国营独立出版社发展缓慢。处于独立早期的非洲国家缺乏维护作者及出版商权益的意识及立法,有些国家的相关政策甚至还会阻碍出版业的发展,如向印刷机械零部件和印刷材料征收重税等,对于本土出版及印刷人才的培训更是乏善可陈。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非洲本土出版社经历了资金不足和国际资金援助政策发生变化等一系列考验,使得非洲本土出版深陷资金不足的泥沼。当时,非洲出版市场面临两大难题:一是与海外交流依旧受限,昂贵而低效的邮政系统制约了国际销售,二是对于海外出版市场的投资受限。非洲出版商们决定建立非洲图书联盟(ABC)以共同解决难题,拓展国际市场。由此,越来越多的非洲作者选择在本土出版社出版书籍,并开始尝试国际发行。

20世纪90年代早期,非洲出版业进入了一个复苏、转型及革新期。非洲国家私有化进程的推进、市场限制的松绑以及国外对非资金援助的增加,均有力地促进了非洲出版业的发展。当时,教育类图书出版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然而,出版市场仍由跨国出版商主导,而由本土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用书占非洲大陆出版物总额的比例很小。饱受殖民历史及宗主国政治经济控制的非洲国家的本土出版业发展困难重重,步履艰难。

二、非洲出版业的现状与特点

1.在出版内容上,书籍消费与知识出版长期失衡,教育类图书主导市场

相较于世界其他地区,非洲每年的出版数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对非洲的经济增长贡献不足。非洲出版网络(APNET)在200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非洲大陆消耗了世界书籍总额的12%,贡献率却不到3%。非洲的大学使用的基本是发达国家的知R资源,自身研究产出不足,非洲学者的学术影响因此大打折扣。虽然非洲的民族文学孕育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但作者们均偏向于选用国外出版商,造成大量宝贵的本土出版资源流失。

非洲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双重落后,制约了民众的图书购买能力,进而造成了非洲出版市场类型单一、受众目标窄少的瓶颈。非洲的大部分出版物为教育类及工具类书籍,200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当时非洲高达95%的出版物为教育类图书。在多数非洲国家,读书的目的多限于升学或通过专业考试,学生成为出版的主要目标对象。其他类型图书的发行市场狭小的现实,严重制约着非洲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出版书籍类型多元化将成为非洲出版业长期努力的方向。

2.在出版语言上,国际主流语言包打天下,本土语言出版式微

作为民族识别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土语言在非洲出版业中严重缺席,而国外语言却大行其道。随着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的入侵,大多数非洲国家皆采用国际主导语言作为官方语言,受其影响,非洲的出版业也分为阿拉伯语、法语和英语三大类别。阿语出版集中在北非,最发达的当属埃及。法语出版以刚果(金)、阿尔及利亚、马达加斯加、摩洛哥等国较为发达。在英语出版方面,尼日利亚和南非为龙头,津巴布韦、加纳和肯尼亚等国也拥有较多出版社。

在非洲,教育与出版紧密相连。教育上的受限,使得以本土语言进行出版举步维艰。这与非洲国家政府在教育政策中对于宗主国语言的倚重和对本土语言的扶植乏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在东非及南非地区,斯瓦希里语使用广泛,但这一语言文化的传承及出版面临挑战。例如,2011年,坦桑尼亚教育部决定维持将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政策,这使得本土语言的教材出版仅局限在初等教育领域。

3.在出版经营上,长期依赖援助,急需探索自主发展路径

作为推动非洲整体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非洲出版业急需获取国际援助及非洲政府的政策支持。非洲三家最大出版组织――非洲图书联盟、贝拉吉欧出版网络、非洲出版网络――长期以来的主要资助来源于挪威、丹麦、荷兰、加拿大等国的国际发展合作机构,以及福特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英联邦基金会等。近年来,非洲图书联盟运转相对良好,实现了自身的独立运转。然而,非洲绝大多数出版机构还是长期严重依靠援助维持生计,而国际援助又大多向非洲大陆提供来自英美等国的书籍,极少问津非洲本土文学及学术。

事实上,那些久负盛名的非洲大学常年处于财政危机之中,大学出版社资金投入不足,图书馆设施陈旧,购书资金匮乏,绝大多数图书馆完全依赖海外捐赠项目获取新书。信息资源获取的不易、薪水窘迫也迫使一些杰出的非洲学者就职他乡。继续坚守的学者们则挣扎于恶劣的生存发展环境中,其学术水平提升支撑乏力,进而阻碍了非洲的学术出版。

此外,非洲国家政府也没有为本土出版商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为应对这些问题,非洲图书联盟开展了非洲内部图书援助计划(IABSS),并与国际图书援助协会合作,从1991年至2004年,这是唯一一个向非洲大陆捐赠非洲本土出版物的图书援助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非洲市场对于本土出版物的需求,也间接推动了非洲本土出版的发展。

4.在出版技术上,数字出版显露端倪,传统出版变革缓慢

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数字出版”的概念在非洲也被提上日程。到2016年,非洲地区互联网用户为3.4亿。预计到2020年,非洲将拥有13.2亿移动用户,其中76%将为移动宽带用户。南非出版协会(PASA)2011年度出版业统计调查报告中首次统计了数字出版,包括电子读物出版总数、付费电子读物下载量以及总体销售收入,其中,小型出版企业更偏向于数字出版,但技术受限,行动迟缓,大型企业则更为保守。

与西方图书市场饱和状况不同,非洲未来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书籍匮乏状态。非洲大陆的数字出版业还不发达,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有相当多的障碍制约着非洲的数字出版。一项在喀麦隆、加纳、肯尼亚、莫桑比克、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坦桑尼亚、乌干达进行的调查显示,网络覆盖差尤其是农村地区互联网接入及手机充电问题、电子图书的高成本及普遍电力缺乏等问题,大大制约了非洲电子出版的发展。在南非,虽然一些出版社致力于教材的数字化出版,但平板电脑或电子阅览器在学生中的普及程度低,教育类电子读物的销售状况并不乐观,从而削弱了数字出版商进军教育类市场的热情。

此外,在非洲的图书市场及图书馆依然对印刷书籍如饥似渴之时,其国际捐助者进入了出版数字化转型期。这种转型对非洲获得书籍捐赠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印刷版本的百科全书和词典受赠变得越来越少,乐施会(Oxfam)也不再提供印刷资源,而是将其所有的信息资源以低带宽的数字格式。

本世纪以来,非洲大陆多数大学已接入了互联网,非洲在线数字书刊资料借阅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科学出版网络(INASP)的支持下,非洲研究型图书馆已经能够免费获取大量的在线学术刊物。同时,各方正在努力完善技术设施,通过将竞争引入市场以提升网络带宽及无线网络,有效利用开放的信息资源系统和软件。

5.在交流平台上,国际化书展市场日趋活跃,图书奖项旨在激励创作

近年来,非洲国家主办的国际性图书展成为非洲出版业发展的一个亮点。始于1969年的开罗国际书展以阿拉伯语为主,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书展之一。此外,南非的开普敦书展、津巴布韦的哈拉雷书展以及肯尼亚的泛非儿童书展等已形成品牌效应,为优秀图书及版权贸易提供了交流平台。其中,开普敦国际书展由法兰克福书展和南非出版商协会联合举办,旨在为版权交易及新书订货服务,已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最大的国际书展,享有“小型法兰克福书展”之美誉。

目前,非洲拥有非洲文学凯恩奖、非洲出版野间奖等文学奖项。其中,凯恩奖是非洲最高的文学奖项,用以鼓励表现非洲精神并用英文出版的非洲短篇小说作家,而野间奖面向在非洲出版图书的非洲籍作家及学者。这些奖项对促进非洲出版发挥了激励作用。

三、非洲出版业发展的挑战与反思

非洲出版业发展滞后的背后是各国不合时宜的-教育及文化政策。其中,缺乏维护作者和出版商利益的政策,版权法约束力不足,而对于纸张等印刷投入又征以高税。同时,政府对于出版机构和图书馆的资金投入过于贫乏。事实上,只有当政府意识到了出版业的战略地位,在政策制定上加以倾斜,在财政预算上加以落实,才能实现出版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非洲本土图书消费市场狭小是限制其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2014年度人类发展指数》显示,综合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平均寿命和婴儿死亡率等变量,非洲的大多数国家均排名末位。非洲大部分人口的物质需求尚未得到满足,作为精神产品的书籍很难成为必需品挤入民众的购买清单。

贫困使非洲地区围绕出版业所构建的基础设施薄弱。图书馆、物流配送、书店建设等均十分落后。尤其是农村地区交通及通信网络不畅,书店数量极少,整体降低了书籍的易得程度。此外,图书馆设施陈旧落后,书籍久不更新流通,很多图书馆难以实行电脑管理及在线图书目录的访问服务。

数字出版方面,计算机、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的持有率低,互联网普及率低,缺乏可靠的电力供应和宽带设备,昂贵的宽带费用使得非洲数字出版业的发展面临着发达国家无法想象的艰难。非洲在线期刊(AJOL)拥有388份学科种类丰富的期刊,发行超过5107期。然而,许多期刊发行滞后,资金的短缺使得这些期刊面临着无法连续出版的困境。发行频率低成为非洲期刊面临的巨大挑战。

国际主流出版集团在非洲长期主导甚至垄断市场。这些出版集团所设置的分支机构往往秉承了母公司良好的运营理念,拥有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设备,能够通过不断的资本运作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应。如朗文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在非洲大陆就久负盛誉,在与发展尚不充分的非洲本土出版商争夺出版资源时拥有绝对的优势。在传统印刷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变的过程中,凭借其先进的技术设备,跨国出版集团的竞争力绝对胜出,这无疑挤占了非洲本土出版商的机会,阻碍了它们的发展。

四、中国出版走进非洲的足迹与前瞻

20世纪60至70年代,我国在非洲的出版物传播曾产生持续的影响。当时,在对东非地区的斯瓦希里文出版物中,除广泛发行的著作及政治理论读物之外,国内出版的60种斯语儿童读物,在非洲青少年群体中影响持久而深入。《小马过河》《宝葫芦》《珍珍的奇遇》《蚌姑娘》等儿童读物,成为东非国家少刊儿童的启蒙、识字读物,甚至是小学教材。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走出去”工程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国内出版界积极参加非洲的开罗、开普敦等图书展,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等读物走进非洲。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出版社更是推陈出新,围绕文化交流、典籍翻译出版、版权贸易、互联网和数字出版等与非洲国家开展多元交流与合作。

例如,2009年,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就在马里尝试合作出版了非洲农业和保健两类系列图书,随后与坦桑尼亚、南非等12个非洲国家开展了出版合作,语种涉及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斯瓦希里语,其中联合推出的《非洲常见病防治》(中西非版),在埃博拉疫病防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该集团对非合作项目已经开始向日用生活、汉语学习、文学读物等类别有序推进,出版了一批中国原创儿童绘本。此外,2015年,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与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了非洲出版中心,成为中国出版企业在非洲设立的第一家出版机构,在科技、农业、医学等方面开展工作。2016年长江传媒非洲公司――英爵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肯尼亚成功注册,成为我国出版界在非洲落地注册的第一家实体出版文化公司。该公司将从专业出版、大众出版和期刊出版三个领域发力,向非洲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向国内及世界介绍非洲文化、历史及自然资源。

非主流文字篇10

论文摘要: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资源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在一个白人文化为主的文化背景下,族裔作家往往以本民族的文化资源作为创作题材,并因此获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莫里森以黑人民俗文化作为写作资源,充分发掘并利用黑人民俗文化资源重建民族文化与民族自信心。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民俗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行为模式,积淀着一个民族的深层记忆, 即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如美国民俗学家William A. Wilson所言,没有哪一学科能像民俗那样将人们与文化遗产相连。在一个白人文化为主的文化背景下,族裔作家毫无例外的借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象征功能来确立自己的价值与文化权利,与主流文化抗衡。本文探讨了莫里森小说对黑人民俗文化资源的利用。

1. 命名活动

命名活动在任何民族中都是一项有着深刻意义的行为。对靠口头形式来记述一个人的历史和身份的黑人来说,新生儿名字的选择较之一个有书面历史的群体更为重要。[1]

黑人名字是家族历史的传承,一首黑人诗歌见证了名字的这一意义:

黑皮肤的人们,请听我说,

那些给了我们生命的人们在开口说话之前要考虑严肃问题,

他们说,要给孩子取名,必须先考虑自己的传统和历史,

他们说,一个人的名字就是他的辔头,

黑皮肤的人们,请听我说,

我们的先祖从不把名字当儿戏,

听到他们的名字就知道他们的家世,

每个名字就是都是一个真实的见证。[2]

名字在非洲传统文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莫里森而言,如果你来自非洲,失去了自己的名字,麻烦就大了,因为你失去的不仅仅是你自己的名字,还有你的家庭,你的部族。如果你失去了自己的名字,死后如何与你的祖辈联系呢?那才是巨大的心灵创伤。[3]名字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是个人与其族群成员及其祖先取得联系的凭证。《所罗门之歌》中派勒特(Pilate)的名字与pilot引航员谐音,她的确也如导航员一样引导侄子Milkman完成了寻找和发现自我的历程。Pilate这一名字是其父亲沿袭家族传统用食指在圣经中随意选择的一个词,她父亲只是随便翻了翻《圣经》,发现Pilate 这个名字的字母排列“像是一排小树中高贵、挺拔、有压倒一切气势的一株大树”(《所罗门之歌》,第24页), 就决定以此作为女儿的名字。派勒特本人也是这一意象的化身。如同一颗大树佑护着女儿、孙女,引领奶娃寻找自我。

一旦失去了名字,也就丧失了身份。对黑奴来说,命名权完全掌握在白人奴隶主手中。白人所起的名字只能标志他们的奴隶身份。因此黑奴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首先需要获得命名权。莫里森作品中多次写到黑人易名行为。黑人自主改名有深刻的内涵,象征着新生和黑人对自我身份的重获。《宠儿》中贝贝萨格斯做奴隶时的名字为詹妮惠特罗(Jenny Whitlow),暗示着自己是惠特罗家的奴隶,自由后她坚持叫自己Baby Suggs,对一个老妇人来说,这名字听起来有点滑稽,但却是迈向自我的第一步。一方面, “Baby”是她喜爱的黑人男子对他的昵称,获得命名权是黑人对白人统治的一种反抗,也是寻找身份的开始。

非洲传统文化中,名字是把个人与生活连接起来的重要环节。在《秀拉》中,作者借秀拉Sula 这一非洲名字传达了主人公秀拉错综复杂的人生经历和坎坷人生经历。在巴班吉语中,Sula 意思是“恐惧,逃跑,用棍戳、刺,由好变坏,受挫,精神上的失败,被战胜,由于害怕而无法动弹,不知所措”。作者借Sula这个非洲名字暗示了秀拉错综复杂的坎坷人生经历。

2. 神话原型

20世纪西方的神话复兴使神话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文学与神话的关系,是批评界所关心的问题。现代文明对人及人类生活的异化,使作家开始回到最原始层面去寻找真正的活力与动因。莫里森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神话原型, 以此帮助黑人进行文化寻根,修复断链的文化链条,并使黑人群体从中获取自信与力量。

非洲人信仰万物有灵和自然崇拜。自然被视为人类之母。莫里森小说中一个频繁出现的意象是树。树代表着自然的生命力。例如,前文提到的《所罗门之歌》中的派拉特就是树的化身。除了名字背后的典故,从外貌上看来: 派拉特是一个“吊着一只耳环、没有肚脐、长得像一株大黑树的女士” (《所罗门之歌》,第28页)。她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 过着黑人传统的简朴生活, 保持着与自然相亲的原生态: 她的住所没有电和煤气, 全家用的都是自制的蜡烛、煤油和肥皂; 她的屋后紧靠着四棵松树, 她用树上掉下来的松叶填塞褥垫, 她身上总有股树林的气味。在非洲神话里树木是连接生死世界的有效途径, 死者与生者可以沟通, 生死之间没有界限。于是扎根土地的大树赋予派拉特以超自然的神奇魔力, 她连接了过去和现在, 可以与父亲的亡灵进行交流, 聆听非洲祖先的教诲, 并用洪亮美妙的歌声咏唱祖先世代流传下来的歌谣。可以说, 派拉特就是黑人文化的守护者和代言人, 她 被赋予了永葆活力的“生命之树”的形象, 颠覆了白人主流文学话语中丑陋、刻板的黑人女性形象, 把黑人女性从集体失语的状态中解救出来, 赋予黑人女性以重要的历史文化含义。[4]

西非的约鲁巴人总是把湖泊、溪水、河流与神和神灵联系在一起,他们相信这样一来,每个湖泊、每条溪水和河流都有一位主人,人们敬奉河神,以此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例如《秀拉》中,谢德里克就具有非洲水祭祀的原型色彩。 他的神圣本质来自于一战期间患弹震症后的数日无意识状态。传统西非文化认为,当一个人昏迷多日后,他的精神便离开躯体,进入了祖先世界,与祖先的神灵直接交谈。当他从无意识状态中恢复后,即使行为古怪异常,也不被视为精神错乱者,而是具有了某种特殊性和精神性。谢德里克的精神性体现在他那河边的住所,而打渔为生的身份和渔夫的称呼将他置于河之神灵地位,或者确切的说,被置于能进行与河神对话的水祭司位置。秀拉是谢德里克的精神侣伴,也是水的神灵和河神女祭司。她右眼上的胎记在谢德里克看来是水生生物蝌蚪。西非女祭司的身体上一般都纹有标记等级的图案。谢德里克正是通过这一印记,确认秀拉与她同属一个河神,是精神伴侣。弥留之际的秀拉又一次与水发生联系,生命在水中得到“永生”:她知道水就在附近,她会蜷起身子钻进水的温柔之中,水会带走她,会永远地洗浴她那疲惫的身体。永远,谁曾说过这话?她使劲地想着。谁曾许愿自让她自己在水中永远长眠?(《秀拉》,128)

3. 民间艺术——音乐与羚羊舞

莫里森曾经说过,“美国黑人通过将他们的经历转化为艺术的形式,才使生命得以延续,创伤得以愈合,心灵得以滋养。”[5]她将作为文化资源的黑人音乐转化成写作资源,一方面修复黑人断裂的民俗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将黑人独特的文化实践作为反抗白人主流文化的一种方式。黑人音乐在莫里森小说中无处不在。《宠儿》中贝比萨格斯在“林间空地”布道时所带领黑人民众进行的宗教仪式就是典型的音乐形式。她用自己博大的心灵向会众们发出了召唤,让他们大笑、跳舞、哭泣。于是,“刚开始时是大笑的孩子,跳舞的男人,哭泣的女人,然后就混作一团。女人们停止哭泣,跳起舞来;男人们坐下来哭泣;孩子们跳舞,女人们大笑,孩子们哭泣直到后来,每个人都筋疲力尽,撕心裂肺,沮丧地躺在空地上捯气”(《宠儿》,113)。这种仪式类似心理学上的灾后心理干预,目的是帮助经历心灵创伤的黑人民众重建心灵的家园,让他们爱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从音乐的结构上看,这种仪式是一首爵士乐的演奏。它包含三个基本元素:儿童的笑声、男子的舞蹈和女人的哭泣,而这些元素又在贝比萨格斯的指挥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奏出了一曲集体即兴创作的爵士乐。接着,贝比萨格斯开始了自己的独奏,号召人们爱自己的“肉体”、“眼睛”、“双手”、“嘴巴”、“后背”、“肩膀”、“内脏”、“肝”、“肺”,尤其要爱自己的“心”,因为“它才是价值所在”,后来,独奏变成了舞蹈:“然后她不再多说一句话,用扭动的臀部舞出她的心想说的其他部位”,黑人民众则来为她的舞蹈伴奏:“大家张开嘴为她伴奏,悠长的曲调持续着,直到四部和声完美得足以同他们心爱的肉体相匹配”(《宠儿》,113)。

非洲有句谚语:“告诉我你如何跳舞,我就会知道你是谁。”非洲舞蹈具有原始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来自非洲原始部落的狩猎生活和对宗教巫术神圣的信仰。信仰给人们以执著的生命信念,舞蹈使人们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舞蹈表现出强烈的生命律动,体现生命的本原。广袤的非洲大草原,是羚羊的故乡,也是非裔美国人的精神家园。

塞丝在逃亡之路时,下意识地将她腹中的胎儿想象为“羚羊” ,到底为什么想到羚羊,她自己也不明白,因为她从来没见过一只。接着她记起了在来甜蜜之家之前的非洲歌舞羚羊舞:有时他们跳的是羚羊舞。(《宠儿》,第39页)

噢,可是当她们跳起舞。男人们和妈妈们一齐跳,妈妈们中有一个肯定是她自己的妈妈。他们变换姿势装成别的什么,别的不戴锁链、有所要求的什么,它们的脚比她自己更了解她的脉搏。就像她肚子里的这一个。

羚羊舞是非洲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羚羊奔跑起来的速度和自由的活动,象征着他们在非洲家园时生命作为主体的自由。塞丝在潜意识中了解了自己身上流淌着的非洲祖先的血脉,羚羊舞是非洲文化基因在她身上的积淀,唤醒了她深藏的非洲族裔的集体无意识。

对非洲裔作家来说,民俗文化是强有力的精神与艺术资源。莫里森挖掘并将其运用写作中,旨在为黑人族裔找寻失落的文化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修复断裂的文化之根,重建黑人族裔的文化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Cheryl Ann Cody,: “There was no 'Absalom' on the Ball Plantations: Slave-Naming Practices in the South Carolina Low Country, 1720–1865,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92 (1987), 563-96.

[2]. 陈志杰.美国黑人的取名与黑人文化身份,史学集刊,2008(7):150.

[3]. Thomas LeClair, “The Language Must Not Sweat: a Conversation with Toni Morrison”, The New Republic, 1981,18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