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寄奴曾住十篇

时间:2023-03-24 10:57:22

人道寄奴曾住篇1

淘宝上经营国货护肤品的卖家,以代号“唐寄奴”的蒋雅芬最为出位。在国货产品利润如此薄弱的情况下,4年多时间,蒋雅芬从最初三个月总共盈利300元,做到如今一个月流水额50多万元。

个性化经营

厂商主动上门合作

起初,蒋雅芬在杂志担任时尚编辑。出于对国货护肤品的怀旧情结,蒋雅芬做了一期关于经典国货的专题,为此跑遍数十家大小商场,几番辛苦,那些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黄底蓝边铁盒子、白瓶子,被她从商场的犄角旮旯搜了出来。

杂志一刊出,许多与她同样有国货情结的朋友来了兴趣,纷纷托她代购。一盒1.3元的香粉被分装成好几个小袋封好,在淘宝上挂出1毛钱的价格。头四个月,居然赚了400元。蒋雅芬试图直接从厂家进货,量太小而被厂家拒绝,她只得找到二级甚至三级商。

淘宝上经营国货护肤品的店铺竞争日益激烈,只有与众不同,才能让更多的顾客选择自己。

第一步,起个吸引人的店名――唐寄奴。名字是招牌,是买家接触的第一步。名字要简洁通俗,说白了就是好记。用字吉祥,给人美感。

“奴”是中国古代女子的谦称,“寄奴”就是说顾客寄予希望。辛弃词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个“寄奴”是宋武帝刘裕,词的情景好比国产化妆品,昔日只有条件好的人才可以用得起的,如今,在国外品牌的冲击下,市场占有率和名气都大不如前。大唐盛世,国外的中国人生活的地方都叫唐人街,“唐”非常有中国气息。大家看到唐寄奴的名字,几乎就可以想象是个卖怀旧产品。

第二步,蒋亚芬几乎将所售产品试用了个遍,一一写下使用心得和导购语,这在当时属首创。把厂家的介绍和自己的感受都可以写到里面,尽量把客户可能会咨询的问题都写到里面,这样可以减少咨询量。“唐寄奴”逐渐形成了独有的文化氛围,沉淀了越来越多的回头客,并通过口碑相传拉来了更多新顾客。

第三步,严格控制利润率,不讲价。即使由厂家直接供货,但利润比在区域商那里拿货还要低。以宫灯杏仁蜜为例,蒋雅芬从商场买货,6.1元买7.5元卖;从区域商处进货时,4元进6元卖;厂家进货,2.5元进2.9元卖。

蒋雅芬不接受议价。有个顾客咨询了几天,最后下单500多元,提出抹零。蒋雅芬不抹,最后顾客没有买。在价格方面保持一直不松动,慢慢顾客也就习惯了。讲价很浪费人力和精力,也影响客户感情。有人议价,你让利了,有人不议价,你原价卖了,她们知道后会觉得不公平。

2007年5月,人民日报报业集团对她国货小店“唐寄奴”进行了报道,在人民日报网后,很多国外的华人论坛网站转载,那段时间,蒋雅芬总是半夜接到国外的电话,每天都有10多个国外的订单。许多留学海外的中国学生在蒋雅芬的小店购买国货,其中加拿大、英国的客户最多。小店生意有了起色,每天的流水额从几十块钱慢慢增长到了3000多元。“唐寄奴”的名声越来越响,曾将她拒之门外的一些厂商也主动为她直接供货。2008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人们的爱国热情猛涨,国货也成了香饽饽。

规范化管理

叛逆80后成好员工

员工数量增加到了十几名,蒋雅芬也从事必躬亲的状态逐渐抽离出来,慢慢把工作转交给招聘来的“小员工”身上。

人道寄奴曾住篇2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人道寄奴曾住篇3

关键词:唐代;昆仑奴;黑人

昆仑奴在《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太平御览》等史籍中皆有记载,再者如唐代僧人义静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等书中亦有昆仑之踪影。中国史学界最早对昆仑奴的研究,根据中山大学蔡鸿生教授的观点,是以清末文廷式的《纯常子枝语》为开端,《枝语》一书从唐代佛书入手,对昆仑的所在地及民族特性进行了概括性的考证。此后,日本学者桑原骘藏1911年至1918年在《日本史学》上发表《提举市舶西域入蒲寿庚之事迹》,以及1919年法国学者费琅著《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这两部著作应当是近代东西方学界对南海昆仑文明和昆仑奴最早的研究。

在1930年,我国史学家吴晗在《现代学生》第一期发表《昆仑奴考》,此后在1932年,陈寅恪先生在研读《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后,亦提出了“骨仑即昆仑”的观点。很长一段时间,学界对昆仑奴来源各有争议,但比较广泛地认为昆仑奴应是来自非洲的黑人,通过贸易、进贡等形式来到中国,充当官私奴婢,这个观点也较为大众所知。这一时期对昆仑奴的研究主要依靠文字记载,直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安出土大量唐代黑人俑,昆仑奴再次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后来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壁画中的文殊菩萨的骑狮驭者亦是黑人的形象,这进一步证明了昆仑奴在我国存在的事实。2001年,西北大学葛承雍教授经过多番考查及交流后,在《中华文史论丛》发表《唐长安黑人来源寻踪》,提出唐代昆仑奴来自东南亚和南亚而不是非洲的观点,葛教授从出土的黑人俑的体貌和服侍进行对比,与义静《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所谈到的昆仑人“赤脚敢曼”的形象符合,亦带有南海黑人特点,而少非洲黑人特点,因此认为唐代昆仑奴的主要来源应当是居住在马来半岛以南的海岛上的南海黑人,即尼格里托人,又叫矮黑人,而非居住在非洲的尼格罗人。厦门大学韩振华教授在《从中外古藉记或上所见到老挝历史发展概况》一文中进一步补充认为,昆仑奴来源包括老挝的卡族在内的中南半岛上的小黑人。

目前针对昆仑奴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对小说传奇笔记类的文学作品中的昆仑奴,如暨南大学程国赋的《唐代小说中昆仑奴现象考述》;二是对唐宋佛书中的“禅谈”等涉及昆仑奴的内容,如中山大学蔡鸿生教授的《唐宋佛书中的昆仑奴》、中山大学蔡香玉的《试论禅谈中的昆仑奴形象》;三是对古代艺术作品的实物考究,如故宫博物院学者步连生的《试论我国古代雕塑的昆仑人及其有关问题》、南京大学秦浩教授的《唐墓昆仑奴俑考释》;四是依据史籍及其他文献的综合性考证,如曲阜师范大学李季平教授的《唐代昆仑奴考》,其他关于昆仑奴的研究著作还有渤海大学肖忠纯的《中国古代黑人奴隶的分布和生活状况》等等。

踏着前人所铺就的道路,本文尝试从史籍及文学作品中所记载的关于昆仑奴的内容出发,对唐代昆仑奴所从事的主要工作进行探究。

一、从昆仑奴之来源试析

古代文献提及“昆仑”的有许多,最早的应是《夏书•禹贡》中的“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一句,再如《山海经》提到“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又如《水经注》中也提到“昆仑墟在西北, ……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由此可见对“昆仑”所在的地理位置有种种说法,根据苏学林的《昆仑之谜》一文考证,“中国西部山之可以名为昆仑者,共十余处”,并在最后考证出“真正昆仑应为西亚阿美尼亚高原的阿拉拉特山”,陕西省乾陵博物馆秦建明先生的《昆仑山为新巴比仑城考》亦考证出类似的观点,可供参考。但是本文并不着重于探讨“昆仑”一词的起源和所在地,而在于通过探讨昆仑奴之来源,从侧面来推测唐代昆仑奴所从事的主要工作。

关于唐代昆仑奴之来源的观点,在近代学者中各有说法,主要是“非洲说”和“东南亚说”两种。在笔者比较之下,更为赞同葛承雍教授的“东南亚说”。唐张籍就有诗《昆仑儿》云:“昆仑家住海中州,蛮客将来汉地游”[1],其中的“海中洲”应当就是唐人对东南亚的群岛以及中南半岛的一种泛称。

从昆仑奴之来源看来,其原居地之地理环境往往对其民族特性起着重要的影响,居住在海岛的民族素来善水,东南亚群岛的居民亦不例外,其土著历来熟悉水性,擅长于水上交通,因此唐玄恽法师《法苑珠林》中就有“善水昆仑”之说,慧琳《一切经音义》中亦提到“入水六十尺,驱使运载千余人……运动此船多骨论为水匠”,《萍洲可谈》卷二亦提到“海中不畏风涛,惟惧靠搁。……船忽发漏,即不可入治,令鬼奴持刀絮自外补之。鬼奴善游,入水不瞑”[2],《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三十二亦提到“邯唐周邯自蜀沿流,尝市得一奴,名曰水精,善于探水,乃昆仑白水之属也”[3](第三册p.557),由此可见昆仑奴应是十分熟悉水性的,并且对船运方面的工作比较熟悉,因此昆仑奴在唐代时常担任水手、修船等船运方面的工作。《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七“佛殿阶前石狮子,大洋海底铁昆仑”一句更是将昆仑奴之善水比拟到极致,但是纵使昆仑善水,从《太平广记》卷第四百六十四所提到“故李太尉德裕贬官潮州,经鳄鱼滩,损坏舟船,平生宝玩古书图画,一时沉失,遂召船上昆仑取之,但见鳄鱼极多,不敢辄近,乃是鳄鱼之窟宅也”[3](第五册p.153),及《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二十所记陶岘命昆仑奴摩诃下水取物身亡一事[3] (第五册p.370),也可看到从事航运的昆仑奴身份低微,职业高危,并遭遇着种种不人道的待遇。

昆仑奴除因善水多从事水手航运外,观其来源地,南海及西南诸国多珍宝异兽,黑人亦多健儿,可初步猜测唐代昆仑奴亦应有从事驯兽者及劳役等方面的工作,这将会在下面阐明。

二、根据文献记载内容进一步推测

驯兽师。山东大学崔大庸教授《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唐代黑人形象初探》一文对敦煌壁画中的昆仑奴作了详细剖析。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专家发现了有驭狮昆仑奴、驯狮昆仑奴、驯象昆仑奴等形象,尤以文殊菩萨坐骑驭者为最大的特色。《五灯全书》卷第六十三便提及:“昆仑骑象。入诸人鼻孔里去”。唐顾况《杜秀才画立定水牛歌》中亦提及:“昆仑儿,骑白象,时时锁着狮子项,买奴跨马不搭鞍,立走水牛惊汉官”[1],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九亦有云:“安南有人子藤﹐……昆仑烧之集象”[8](p.309),唐宋佛书中提及昆仑奴善驯兽的禅谈内容有许多,虽禅谈内容多为虚构,但亦可略加猜测,唐时昆仑奴必有从事驯兽师之原型,并为人熟知,才被人所称道,并出现在诸多作品内容中。

乐师舞者。唐元稹有《琵琶歌》云:“琵琶宫调八十一,旋宫三调弹不出。玄宗偏许贺怀智,段师此艺还相匹。自后流传指拨衰,昆仑善才徒尔为”[1],其中“昆仑善才徒尔为”一句可看出昆仑奴中有擅长于音乐者,技艺非同一般,1985年在陕西省长武县枣园乡郭村出土一个唐代黑人陶俑,该俑全身袒露,身披红色敢曼,绕双肩至下肢,手舞足蹈,呈舞者之状,这也进一步体现了唐人印象中昆仑奴善舞的特点。此外,《宋史》卷第四百八十九亦有提到“乐有小琴小鼓,昆仑奴踏曲为乐”[9](p.14088),虽然这句并非直接描写唐代昆仑奴,但可推测昆仑奴是能歌善舞的,因此笔者推测,应当早在唐代就有昆仑奴专门从事乐师舞者方面的工作。

耕工。《太平广记》卷第十六中记载:“到天坛山南,适遇一昆仑奴,驾黄牛耕田”[3](第一册p.243),故事虽可能为虚构之事,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能推测昆仑奴有从事农耕,给人留下印象,并被写入故事之中,且唐之昆仑奴除官奴之外,大部分为富户所拥有,大户之家役使昆仑奴充当耕工也是合情合理的。

杂役家奴。唐代的男性家奴一般从事看门、守夜、挑水、送饭、打更和充当随从等杂役,宋人赵汝适之《诸蕃志》中提到:“托以(昆仑)管钥,谓其无亲属之恋也”,因昆仑的奴隶身份,无亲属挂念,因此可毫无疑心地托以看管钥匙。虽不能确定其为描写唐代昆仑奴,但仍可见确有昆仑奴充当杂役的工作。据说在开元中王昌龄从吴地至长安,舟行至马当山,船夫称须备物祷神,王昌龄让船夫代为上岸献祭,并作诗云:“青骢一匹昆仑牵,奉上大王不取钱。直为猛风波滚骤,莫怪昌龄不下船”,又《太平广记》卷第三百三十九之阎敬立《引博异志》亦提及以昆仑奴形象为纸偶冥器的内容[3](第四册p.593),而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西安唐墓中亦出土大量的陪葬黑人俑。古人认为人死后仍活在阴间,为了保证死者的生活安泰,一般都会烧纸钱纸人(奴仆),供以在阴间使用,有的则以现实家奴为原型的泥偶代替。从唐时烧昆仑形象纸偶祭祀和出土的随葬黑人俑来看,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唐人有以昆仑奴为家奴的风气。

商人。根据中山大学蔡鸿生教授的观点,唐时在中国的昆仑奴并不仅仅为奴,准确应当称作昆仑人,其认为有从商之昆仑人,中山大学蔡香玉据此观点引文考证了这点,其中所引的《古尊宿语录》卷第三十八:“金乌出海耀天地。与此光阴事若何。师云。昆仑渡海夸珍宝。波斯门下骋须多”,《续传灯录卷》第三十四:“钵里饭。桶里水。别宝昆仑坐潭底。一尘尘上走须弥。明眼波斯笑弹指。笑弹指。珊瑚枝上清风起”两句十分值得注意。“渡海夸珍宝”“别宝昆仑”都体现了“昆仑奴”对珍宝特有的敏感和喜爱,也因为南海盛产黄金、象牙、异药、异香、珍禽等珍宝,又据高楠顺次郎在1902年河内之远东研究国际公会报告[10](p.11),鉴真到日本时,“随行人有昆仑一人,名军法力”,这名昆仑的身份就可能是一名商人,但亦不排除为鉴真之仆人,又据《蛮书》之卷第六:“婆罗门、波斯、阇婆、勃尼、昆仑诸国人,皆来此贸易”,因此推断唐时有自由身之昆仑从事商业活动的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海盗。费琅之《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一书[10](p.29)引《唐会要》卷第七十五中所谈到的侵寇交趾之“昆仑海寇”,以及《大越史记》、《钦定越史记通鉴纲目》中所谈到的公元767年之海寇事所曰:“海寇来自昆仑、阇婆”,日本僧人迦叶波所注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亦云:“(昆仑)人不知礼义,惟事盗寇”,可见有昆仑从事海盗行业,常年在海上打家劫舍。

此处有一点不得不提及,即从事商人或海盗之昆仑,是否能被称为昆仑奴?所谓奴,即指奴婢,一般而言是不具人身自由权的,据李季平教授《唐代昆仑奴考》一文,唐之昆仑奴亦分官、私奴婢两种,分别为不同的主人效力,但都不具有自由身,而从文献记载来看,凡所商贸、海盗提及昆仑之事,不曾有“奴”字,可见这些昆仑应当是有人身自由的,但笔者仍将其纳入文中来讨论,一方面是作为一种比较,另一方面则是基于一种假设,即不排除从事商贸、海盗之昆仑亦有曾为奴婢,而后逃徙或赎身得到自由的情况,如《太平广记》中的昆仑奴磨勒在帮助主人崔生与红绡相合后,为官府通缉,因此逃徙[3](第二册p.1537),又如《资治通鉴》卷第二百零三中《唐纪十九》曾记载:“(则天皇后光宅元年),广州都督路元睿为昆仑所杀……有昆仑袖剑直登听事,杀元睿及左右十余人而去,无敢近者,登舟入海,追之不及” [4](p.2437)。因此笔者认为这一假设是值得参考的。

三、从其他时期昆仑奴之记载再次猜测

固然,从其他时期文献记载的内容来猜测昆仑奴所从事的主要工作难免有偏颇之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唐代因得益于其文化之繁盛,昆仑奴之记载多见于此时,从承上启下的关系来看,其他时期的记载也有重要参考作用。

效力行伍。《宋书》卷第七十六提及:“(孝武)又宠一昆仑奴子﹐名白主﹐常在左右﹐令以杖击群臣”[5](p.1975),此昆仑虽非从事于行伍,但亦担任着衙役内卫特色的工作;《南史》卷第七十七中又提及:“(陈)后主多出金帛﹐募人立功。范素于武士不接﹐莫有至者﹐唯负贩轻薄多从之﹐高丽﹑百济﹑昆仑诸夷并受督”[6](p.1942),由此可见南朝陈有昆仑之雇佣从军者;《隋书》卷第八十一中亦有记载:“初棱将南方诸国人从军﹐有昆仑人﹐颇解其语,遣人慰谕之﹐流求不从﹐拒逆官军。棱击走之”[7](p.1825),可见隋时也有昆仑人在行伍之中从事工作,可见确有昆仑从事于行伍。那么唐时是否也存在呢?从唐数次的对外征服来看,其中也包括了对西南地区的战争,笔者认为唐代应当存在一定数量的昆仑奴在行伍之中。

搬运工。宋代朱彧之《萍洲可谈》中云: “广中富人多蓄鬼奴,绝有力,可负数百斤,……有一种近海野人,入水眼不眨,谓之昆仑奴”[2]。其语一方面证明了昆仑奴善水,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两广素来是对外贸易之重地,多港口,“广中富人”之所以“多蓄鬼奴”,昆仑奴或可能被用于在港口商行搬运货品,而广州在唐时已然是重要的港口贸易城市,且昆仑奴多经由此从南海进入中国,所以在唐时应当早已有昆仑奴在港口从事搬运工之工作。

其他时期关于昆仑奴之记载仍有许多,因资料的欠缺且内容多有与上文重复之嫌,在此便不再赘述。

四、结语

以上对文献中提及昆仑奴从事之主要工作的内容作了一个综述和梳理,虽不敢谈细心求证,但就大胆假设来说,通过上边的讨论,似乎可以发现唐代昆仑奴多从事两类工作:一则为以体力为主的,如水手、耕工、家奴、搬运、行伍乃至海盗等,二则为以技能为主的,如驯兽师、乐师、舞者、商人等。唐代对昆仑奴的广泛役使给唐人乃至后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所以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昆仑奴之传奇形象出现,现实方面,他们作为唐代的主要外来劳力,在各个方面为唐代社会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清]彭定求. 全唐诗 [z].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2] [宋] 朱彧. 萍洲可谈 [m]. 商务印书馆, 1982.

[3] [宋] 李昉. 太平广记 [z].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4.

[4] [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 [z]. 中华书局, 2007.

[5] [梁] 沈约. 宋书 [z]. 中华书局, 1974.

[6] [唐] 李延寿. 南史 [z]. 中华书, 1975.

[7] [唐] 魏征. 隋书 [z]. 中华书局, 1973年.

[8]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m]. 中华书局, 1981.

[9] [元] 脱脱. 宋史 [z]. 中华书局, 1977年.

[10] [法] 费琅. 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 [m]. 中华书局, 2002.

[11] 蔡鸿生. 唐宋佛书中的昆仑奴 [a]. 仰望陈寅恪 [c]. 中华书局, 2004.

[12] 蔡香玉. 试论禅谈中的昆仑奴形象 [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7.

[13] 肖忠纯,张晓丽,张嫒. 中国古代黑人奴隶的分布和生活状况 [j]. 世纪桥, 2007.

人道寄奴曾住篇4

斯陀夫人读完信后,把信纸揉成一团,平静地对6个孩子说:“我要写,只要我活着,我一定要写!”

原来,斯陀夫人在美国南部辛辛那提住过18年。在那里,她亲眼看见城里的黑人区怎样遭受残酷的洗劫,也亲眼看见过结冰的俄亥俄河上逃过来的黑人怎样受到野蛮的搜捕。压抑不住的正义感的冲动,使斯陀夫人拿起笔来,决定要写一部暴露奴隶制度黑暗的小说。她写信给华盛顿的报纸《国民时代》,号召每一位妇女和孩子,只要能为自由和人道说一句话,都应该起来说话。她认为,奴隶制度给美国带来的危机与耻辱,较古罗马罪恶的奴隶制有过之而无不及。

《国民时代》支持了斯陀夫人的行动,从1851年6月开始连续发表她的作品,并在第二年3月正式成书出版,这部作品就是有名的《汤姆叔叔的小屋》。

此书的出版轰动了华盛顿,短短几天内就卖出1万多本。到年底,光是美国国内就销售了30万册以上。很快,《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被译成多种文字,受到全世界读者的欢迎。它感动过海涅、狄更斯、乔治・桑、列夫・托尔斯泰等著名作家。乔治・桑曾说:“所有的人手里都有这本书,所有的报纸都在谈论这本书,人们贪婪地读着它,还用眼泪浸湿了它。”

不久,美国爆发了一场解放奴隶的南北战争。北方胜利后,斯陀夫人到华盛顿访问过林肯总统。林肯见到她,很风趣地称作者是“写了一部书,酿成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故事教会我

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对于写作而言,灵感就像是应用材料的关键,它可以把你知道的材料组合成为好的东西。正如《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哈丽艾特・比彻・斯陀,她在美国南部辛辛那提居住的18年时间里的见闻,就是她写作时需要的材料,而比彻夫人的一封信正是触发斯陀夫人写作灵感的东西,由此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诞生了。

可是,这些灵感来自哪里呢?灵感对于写作来说是很重要的,而写作时的灵感,是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得来的,这是要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观察,把每一次的发现记在脑子里,当写作文时就自然而然地有灵感了。在细心观察事物的同时,我们还要发挥想象力。比如说,看见天上的云,不能光仔细记住它的样子,而是要用想象力,把它想象成一头狮子、一团棉花、一条蛇……这样,当我们描写云的时候,一看到云就想起了它千姿百态的样子,就有了灵感。

人道寄奴曾住篇5

摘 要:李瓶儿是兰陵笑笑生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中三个重要女性之一,在全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她暗盗家财,私通西门庆,气死丈夫花子虚,后带着大量的珠宝细软改嫁西门庆,充分表现出其凶狠悍戾的一面。可是自从改嫁西门庆后,她却一改往日的作风,变得善良温柔,息事宁人,颇有点“贤妻良母”的味道了。很明显,李瓶儿在改嫁西门庆之后性格有所变化,且变化太大。

关键词:人性;伦理;丑恶;真善

李瓶儿是《金瓶梅》之“瓶”。在整部小说中,西门庆与潘金莲是借《水浒传》中的人物而来,由配角变成主角,上演了一出昏天黑地的狂欢戏,而李瓶儿,作为书中仅次于他们的主角,却是由作者自己独创出来的,书中的她邪恶当中有慈悲,断肠之下仍受宠,集各种情感为一身,作者写得矛盾重重,读者看来爱恨交加。正如鲁迅先生评价《金瓶梅》时所说的“一时并写两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如果说,后来《红楼梦》的写作打破了“好人一切皆好,坏人一切都坏”的人物塑造传统,那么这种创作尝试,从《金瓶梅》就已经开始了,确切的说是从《金瓶梅》中作者对李瓶儿这个人物的创造时就开始了。

关于李瓶儿性格的前后转变,令我们疑惑,她对花子虚、蒋竹山两任丈夫的凶狠、悍戾,这是狮身,而她在嫁给西门庆之后表现的善良和宽容是人面。狮身和人面就是兽与人的差距,到底是怎么样的大熔炉让她完成了这种转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当时的时代环境;古代婚姻制度;李瓶儿自身的遭遇。下面我们具体的一一探究。

一、当时的时代环境

《金瓶梅》时代的明神宗本身就是一个“朝欢暮乐、爱色贪杯”的人,他为了满足一己之私欲,营建艮岳,搞得“官吏倒悬,民不聊生”(《金瓶梅》第六十五回)在封建专制社会里,将暴露社会黑暗的焦点集中到以皇帝为首的最高统治集团身上,可谓抓住了社会腐朽破败的要害,再由皇帝的骄淫奢引申出当时社会,一层面描写了像西门庆一类人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勾结衙门、不法经商、拼命敛财的同时又靠自己的不义之财贿赂更高的官场,成为为集财、权、势于一身的地方一霸;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对西门庆这类社会蛀虫的描写,隐射了当时的社会上至朝廷下至市井,官府权贵与豪绅富商狼狈为奸、鱼肉百姓、无恶不作的现实,从客观上表明了这个社会的无可救药。作者曾经用十分明确的语言指出,当时“风俗颓败,赃官污吏,遍满天下,役繁赋重,民穷盗起,天下骚然。”

二、古代婚姻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在礼法上规定了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而实际上却实行允许娶妾的一夫多妻制,在由男性支配的封建宗法社会里,女子只有依附于男性才能生存下去,这种人为的女子对于男子极强的依附性,造成了女子对于失宠的极端恐惧心理,一旦丈夫再娶,必然心生妒忌,便凭着居于妾之上的妻的地位,泼悍的虐待后来者,妾愈多,妻妾间的争斗也就愈加激烈持久。这是女性间的自相摧残,丝毫不能触及罪恶的封建宗法制度及其迫害妇女的纲常礼教。她们妒忌,“只是一种不得已的可怜的反抗。”(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她们争宠,只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然而,妒忌和争宠向极端发展,便引导女性走向邪恶、堕落和毁灭。妻妾争宠只是为了牢固其受宠地位,她们穷尽所能、想方设法的把男子笼络住。在西门府中,男女之间的描写大多是禽兽般的欲念。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败落的古代婚姻制度造就了《金瓶梅》,全书中共写了二百六十多个妇女,这些可鄙、可悲又可怜的女性,让人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

李瓶儿只是历史中的一个女人,一个柔软而微不足道的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在那个年代残忍的扼杀了她的青春、她的爱恋、她的孩子甚至她自己年轻的生命。

三、李瓶儿自身的遭遇

李瓶儿出身卑微,早先,她被大名府梁中书家纳为妾。梁中书是东京蔡太师的女婿,地位十分显赫。但梁中书夫人嫉妒心甚重并极其狠毒,婢妾被她打死后多埋在后花园内,李瓶儿因此无法靠近梁中书,只在外书房内与养娘同住。后梁山好汉李逵在翠云楼杀了梁中书家中老小,梁中书与夫人各自狼狈逃生。李瓶儿在乱中带了大量珠宝与养娘往东京投亲。恰巧东京的花太监正欲为侄儿花子虚娶亲,经媒人撮合,李瓶儿嫁给了花子虚为正室。花太监告老还乡,花子虚与李瓶儿随之来到清河县住,其宅就在西门庆家隔壁,花子虚死后李瓶儿又招赘了蒋竹山,再后来,把蒋竹山赶出门后嫁给了西门庆。

在李瓶儿匆匆一世的二十多年里,几经波折。她内心一直渴望的是安稳的生活,前几次婚姻的失败,也使她更加坚信了这份信念。在嫁给西门庆后,无论是欲望还是心灵,李瓶儿都找到了寄托。但西门庆不是听凭喝骂的花子虚,更不是寄食门下随自己任意摆布的蒋竹山,而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本性凶残歹毒的人,这就要求她必须收情敛性,前辈恭顺。继而,还逼着李瓶儿改变的是西门庆这个大家庭,西门庆一共有一妻五妾,李瓶儿寄居人后,排行第六。尽管正妻吴月娘还算和气慈善,但五娘潘金莲的尖酸刻薄令人畏惧,况且西门府中几乎所有的大丫环与有头脸的大户家媳妇都和西门庆有私,因此李瓶儿不仅在妻妾群里必须做小伏低,忍让顺从,就是在这些半奴半主的人们面前也不得不谨慎行事,多倍小心。

人的品格就像水流漫地,好坏善恶都是外力施加在上面的对不同部分的判断。李瓶儿正如水一样,既不是标签上所说的“”,也不是简单的善良无知,用善或恶的标准来衡量她总是徒劳。她也邪恶,也善良,也懦弱,也坚忍,也让人恨她不够勇敢、不够聪明、不会保护自己,也让人爱她那么简单、那么明理、那么深情爱人。

在李瓶儿临终前,有这样一段描写:“那李瓶儿双手搂抱着西门庆脖子,呜呜咽咽悲哭,半曰哭不出声。说道:“我的哥哥,奴承望和你白头相守,谁知奴今曰死去也。趁奴不闭眼,我和你说几句话儿:你家事大,孤身无靠,又没帮手,凡事斟酌,休要一冲性儿。大娘等,你也少要亏了他。他身上不方便,早晚替你生下个根绊儿,庶不散了你家事。你又居着个官,今后也少要往那里去吃酒,早些儿来家,你家事要紧。比不的有奴在,还早晚劝你。奴若死了,谁肯苦口说你?”西门庆听了,如刀剜心肝相似,哭道:“我的姐姐,你所言我知道,你休挂虑我了。我西门庆那世里绝缘短幸,今世里与你做夫妻不到头。疼杀我也!天杀我也!”(《金瓶梅》第六十二回)虽说全文通读下来见惯了两人的狠毒,这一段描写却让我落下泪来,人之将死,方显本性。

写到这,我不得不感慨作者的构思的巧妙,他眼中的人物没有十足的好也没有十足的恶,都是好坏各半,其实这种残缺的描述才是真正的描述,李瓶儿是作者笔下的典型形象,她的多种性格的矛盾交织的背后才是人们最真实的生活。我们解读李瓶儿的性格,就是在解读当时的社会,也是在解读千百年来历史的长河淌过的印迹。

参考文献:

人道寄奴曾住篇6

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010年11月27日主办的“年度英雄”评选颁奖晚会上,来自尼泊尔的61岁的阿努拉达・柯伊勒拉从全球1万多提名者中脱颖而出,荣登“十大英雄”榜首。

17年来,“尼泊尔母亲之家”帮助1.2万名女孩摆脱了性奴的命运。每一个人选“CNN十大英雄”的人都可以获得2.5万美元奖金,作为年度英雄的柯伊勒拉,可以再额外获得10万美元。此外,美国政府承诺在两年内向“尼泊尔母亲之家”捐赠50万美元,这让拮据的“尼泊尔母亲之家”获得了新的希望。

1993年,柯伊勒拉以一己之力创办了“尼泊尔母亲之家”。既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也没有收入,完全靠柯伊勒拉本人的积蓄和周围亲友资助勉强支撑,支持其救助遭人贩拐卖的少女。

1998年,英国王子查尔斯访问尼泊尔,到当时已经颇有名气的“尼泊尔母亲之家”参观。查尔斯询问该组织需要什么帮助,柯伊勒拉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笔经费,盖一所够宽敞的房子,让那些绝望的少女居住。

回到英国后,查尔斯卖掉自己的一幅画,给柯伊勒拉寄来一张6.8万英镑的支票。随后,她又得到德国和西班牙一些基金会的支持,终于在加德满都城边上盖起了现在的“尼泊尔母亲之家”。这里的很多工作人员以前就是性奴,26岁的吉妲是他们中的一员。她说:“我9岁被亲戚拐卖到印度的妓院,每天工作到凌晨2时才能休息,一天接客达60人,到14岁那年才被救出。柯伊勒拉是个英雄,如果没有‘尼泊尔母亲之家’,我现在已经死了”。

曾是家庭暴力受害者

生于1949年4月的柯伊勒拉本人也曾有过一段惨痛的人生经历。她的父亲是在印度军队中效力的雇佣兵,柯伊勒拉长大后成为一名中学教师,过着清贫而安静的日子。婚后,柯伊勒拉成了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她曾经三次流产,都是挨打所致。

离开丈夫后,她用教师丰厚的薪水开了一间小商店,专门雇用因家庭暴力而受到伤害的女性。后来她了解到,尼泊尔每年有1.5万名妇女被贩卖到印度当性奴,这促使她创办了“尼泊尔母亲之家”,专门雇用被拐卖和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

为受虐女孩营造一个家

柯伊勒拉说:“那些刚从妓院中被解救出的女孩,往往都身无分文、身染性病,许多人还怀有身孕或者带着年幼的孩子。最令人心痛的是,她们在精神上都已经垮了。”

这些获救的少女都把她当作母亲,而一生未育的她则把她们当作女儿。

除了给女孩们一个家,她还致力于帮助女孩们获得经济独立并重新融入社会,尽力给她们提供各种就业培训及工作。

柯伊勒拉还和50名被拐卖的受害者一起参与“社会预防工作”。她们向乡村和城市贫民区的家庭传授如何防止拐卖,并且坚持每天在尼泊尔与印度交界处巡逻,平均每天能阻止4名尼泊尔女孩被贩卖。

在尼泊尔,有不少曾经被拐卖的女孩回家后因为不被自己的家庭接纳,只好一辈子以妓女为业。柯伊勒拉自豪地说:“接受过‘尼泊尔母亲之家’救助的女孩,没有一个人再次沦落街头。

如今,那些“女儿”中的一部分也成了“尼泊尔母亲之家”的志愿者。

“尼泊尔母亲之家”在尼泊尔各地甚至印度都设有分支机构,后续辅导工作主要在加德满都的一个康复学校进行。这里能容纳近400名妇女儿童并拥有足够的教师、辅导员和医务人员。在柯伊勒拉眼里,每个来到这里的女孩都是她的女儿。她和志愿者们总会毫无保留地给予她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17年拯救1.2万名女子

当阿努拉达・柯伊勒拉当选“CNN年度英雄”时,61岁的她已经在17年中拯救了1.2万名女子脱离性奴“火坑”,为她们提供庇护,并帮助她们展开新生。

这并不是她第一次获奖,事实上,这位人道救援组织“尼泊尔母亲之家”的创办人早已获奖无数,但她仍然活跃在与人口贩卖集团斗争的第一线,尽管这项工作充满了危险。

在“年度英雄”颁奖典礼上,柯伊勒拉说:“贩卖人口是令人发指的罪行,是人性的耻辱”。她呼吁全球一起创建一个不再贩卖人口的社会,因为“我们必须为我们的女儿这样做”。

上世纪90年代初,求助者越来越多,柯伊勒拉的工作也越来越辛苦。在尼泊尔和印度边境,人口贩卖活动非常猖獗。根据美国国务院的数据,每年都有1万至1.5万名尼泊尔妇女被贩卖到印度当性奴,其中有很多甚至是不到10岁的女孩。

17年来,她带着志愿者和警察合作,穿行于尼泊尔,突击搜查妓院,在尼泊尔和印度边界巡逻,把上万名女孩从被强暴、受虐待的人间地狱中解救出来。仅仅是靠边境巡逻,她们平均每天就能解救出4个女孩。

拯救性奴的工作充满了危险性,因为和她们交手的是毫无人性的犯罪集团。“尼泊尔母亲之家”在加德满都的总部已经两次被损毁,当柯伊勒拉和她的同事到印度执行解救任务时,必须雇保镖一同前往。

尽管如此,柯伊勒拉没有丝毫畏惧,她只有一个信仰――坚决阻止贩卖人口的行为。

人道寄奴曾住篇7

汤姆叔叔的小屋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斯托夫人的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又译为《汤姆大伯的小屋》和《黑奴吁天堂》,比彻·斯托夫人(1811-1869)出生于美国一个牧师家庭,曾做过教师,她在辛辛拉提市住了18年,在这里她接触了一些逃亡的生活,这为她创作这篇小说奠定了基础。这部小说首先于1852年在《民族时代》刊物上连载,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受到人们无与伦比的欢迎。同时,这部小说在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正是浪漫主义占文学主流的时候,它的发表对美国文学向现实主义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部小说布局独具匠心,采用穿插轮叙的方式,沿着两条平行线索描述了两个黑奴不同的遭遇,塑造了忠诚友善但逆来顺受的汤姆和勇于抗争的伊拉莎夫妇等典型形象,并通过人物和场景描绘显示了一个时期的美国社会生活面貌。 汤姆是庄园主谢尔比家的一个黑奴,因为他为人忠实、得力,且对人友爱、乐于帮助人,深受庄园主一家和其他奴隶的喜爱,尤其是谢尔比的儿子乔治少爷非常喜欢他,称他为汤姆叔叔。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间木头房子,屋里挂着几幅圣经故事插图,他的妻子克洛伊婶婶是庄园的厨娘,他们有三个孩子。 2月的一天黄昏,在肯塔基州城的一间阵设讲究的屋子里,两个男人正在对坐饮酒。主人是庄园主谢尔比先生,另一人是奴隶贩子黑利。谢尔比善良、温和,对奴隶非常仁慈,但因他做投机生意亏了本,借据落到了黑利手中,所以不得不接受黑利的条件,把两个黑奴卖给他,要不然就得卖掉所有的产业。被黑利看中的两个黑奴,一个就是诚实、能干、受人敬重的汤姆叔叔,另一个是谢尔比太太的侍女、混血女人伊拉莎的独生子哈里。哈里只有5岁,聪明、伶俐,满头卷发,能歌善舞。尽管谢尔比不忍心眼见孩子同他母亲骨肉分离,但奴隶贩子黑利却坚持要把这个孩子添上。 汤姆叔叔的小木屋紧靠着主人的大院,木屋前的菜圃里种满了蔬菜和瓜果。晚上,克洛依婶婶一从厨房下班回来,就忙着给汤姆备办晚饭,喂养孩子。13岁的乔治少爷照例在石板上写写画画,当汤姆的小先生,教认字。木屋里充满了一片温情,谁能料到离别的恶讯马上就要传来呢。 这天半夜,天寒地冻,星月无光,伊拉莎偶然偷听到主人和夫人正争论关于买卖汤姆和乔治的事,温柔美丽的她决定带着儿子逃走,并且来向汤姆报信。这时汤姆一家正躺在被窝里睡得酣熟,听见有人轻轻地叩响了窗户。汤姆打开门,知道了一切,汤姆听得目瞪口呆,克洛伊婶婶更是悲愤万分,她劝汤姆同伊拉莎一道逃走。可是,汤姆叔叔想到,如果他一逃走,别的奴隶就会遭到被卖的命运,主人也要丧失所有的产业。他决定留下来,宁愿自己忍受一切痛苦。 伊拉莎独自带着儿子走了。她抱着小哈里,踏着正在融化的浮冰,拼命赶路,逃到河边,只要越过了河,就算逃脱了黑利的追捕。可这时河面刚解冻不久,根本没有渡船。眼看着追捕者就要到身边,她抱紧儿子不顾一切的跳上河中漂浮的冰块,并不停留的从一块又一块的浮块上跳过去,奇迹般地跳到对岸,岸上的人都为她的壮举大惊失色。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她们母子到了一个保护奴隶的村庄。 就在这不久,伊拉莎的丈夫也巧妙得装扮成西班牙贵公子逃走了。巧合的是,他也逃到妻子所在的村庄,与家人团聚了,他们决定抗争到底,在别人的帮助下,逃到了加拿大,成为了自由人。小乔治后来留学法国,学成后去了非洲,要努力建设一个非洲人自己的国家。 可汤姆却被奴隶贩子扣上沉重的脚镣,塞进了马车。一艘满载货物的轮船在密西西比河上航行,汤姆和别的奴隶都被赶在甲板上,胡乱地挤坐在一包包棉花中间,奴隶贩子要把他们卖到下游的种植园去。由于汤姆的忍耐和沉静,黑利渐渐对他放了心,汤姆可以在船上走动走动了。他总是安静而乐于助人,常常给船上的工人做帮手,无事可干时就坐在棉花包中间读《圣经》。船上的人对他都有好感。 在船上的旅客中,有一位来自新奥尔良的年轻绅士圣克莱尔,与他同行的还有他的幼女伊娃和堂姐奥菲利亚。圣克莱尔天赋很好,生性倨傲,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改变。他心地善良,对下人不错。他的婚姻很不幸福,妻子梅丽冷酷、自私、残忍,他这次带着娇弱的女儿旅行,就是为了出门散散心。 小伊娃大约五六岁年纪、聪明、活泼、美丽、好奇而富有同情心。她常常带着忧愁的神色注视着船上那些戴着镣铐的黑汉,有时又捧来糖果和桔子,高兴地分给他们吃,很快她就和汤姆混熟了。在谢尔比庄园时,汤姆叔就深得小孩子们的喜爱,现在,他做的精致小巧的小玩艺儿又吸引了伊娃。一天,伊娃站在船栏边玩,冷不防船身一震,小姑娘站立不稳,落入水中。这时,汤姆正在下层甲板上,立即跳进河里,把伊娃救了上来,这更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在伊娃的要求下,圣克莱尔买下了汤姆,黑利趁势抬高价钱,大敲了一笔。 汤姆做了圣克莱尔家的马车夫,他生活得平静,唯一使他感伤的就是他和妻儿天各一方,无法相见。汤姆的忠实、能干完全赢得了主人的信任,圣克莱尔渐渐地把许多重要事务都交给他办理。汤姆与小伊娃一直相处得非常融洽,汤姆对伊娃充满了怜爱,想尽办法满足她天真的要求。每次从市场上回来,他总要带给伊娃一束美丽的鲜花,还有他精心挑选的桃子或柑桔。伊娃对汤姆也越来越喜欢,她帮助汤姆写家信,用优美的声音给汤姆读圣经,他们两人的友谊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增长。 可是,好景不长。汤姆到圣克莱尔家两年后,小伊娃就生病了,而且病得十分厉害。她不断地咳嗽,还经常发烧,感到四肢乏力,人也越来越瘦,滚烫的脸上闪着圣洁的光彩。汤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而最使他不安的是他不能为伊娃帮一点忙,他能做的只是抱着她来回走走,稍微减轻点儿她的痛苦。有一天,伊娃忽然指着被晚霞烧红的天际说:“汤姆叔叔,我要去了,我要到那儿去了,没有多久了。”汤姆那颗忠实的老人的心突然感到一阵刺痛,一种不祥的预感袭扰着他。 大家的祈祷终于没能留住这个可爱的小天使,圣克莱尔和汤姆悲痛万分。小姑娘临终前曾要求父亲给汤姆自由,圣克莱尔本来也讨厌罪恶的奴隶制。伊娃死后,他便着手办理给汤姆恢复自由的各种法律手续,汤姆充满着马上即与家人团聚的渴望。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圣克莱尔告诉汤姆一月之后他就能获得自由与家人团聚的那天晚上,这位好心的主人在咖啡店为了两个醉汉劝架,腰上挨了致命的一刀。可怜的汤姆眼见着希望化为了泡影。 冷酷无情的梅丽不顾丈夫和女儿的遗愿,也不听奥菲丽亚小姐的劝阻,决定卖掉汤姆和其他所有的奴隶。奥菲丽亚只好写信给谢尔比太太,让她寄钱为汤姆赎身。但汤姆和其他几个奴隶已被带到奴隶栈房进行拍卖了。 汤姆的新主人路格里先生,是红河岸边的一个棉花种植园主。他矮小壮实,举止粗鲁,长着圆滚滚的脑袋和浅灰色的眼珠,一看就叫人生厌。在路格里种植园里的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汤姆和其他黑奴们整日在监工的皮鞭下进行繁重的劳作。每天天刚破晓,他们便下地,稍有懈怠便会挨打,这样一直要到晚上他们才能拖着疲乏的步子回家。所谓的家,只不过是一些十分简陋的小木屋,里面除了干草堆外别无他物,常常一间屋里要塞几个黑奴。路格里对待奴隶残暴、凶狠,为了不让他们逃跑,他豢养了一群凶猛的狗。 一天,汤姆和一群奴隶正在棉花地里干活,当他看到一个女奴病病歪歪、全身发抖,似乎就要累倒时,就把自己袋里的棉花倒了一些在她的袋子里。这事被监工看见,立即用鞭子抽打了那个女人,又跑到路格里面前告了汤姆的状。 下工后,路格里蛮横的叫住了汤姆,要汤姆鞭打那女人一顿。可汤姆却不软不硬地说:“请求老爷宽恕,这种事情我从没有做过,也做不了。”路格里于是大怒:“没有做过,我也要你学着干!”说罢,手起鞭落,汤姆脸上顿时起了一道血印,但他仍然坚决地说:“老爷,我决不会做,决不会这样做的。”路格里又惊、又急、又气,接着又是一顿鞭打、脚踢,直打得汤姆遍体鳞伤。可是汤姆毫无惧色,他仰望苍天,泪血交流,大声地说道:“你买下了我的肉体,却得不到的我的灵魂,我的灵魂不是属于你的。” 汤姆遭了一场痛打,他的伤还未愈合,就被主人逼着下地干活了。接下来的是日复一日的劳累和痛苦,对亲人的思念和希望破灭后的绝望情绪也深深地折磨着汤姆。汤姆的身体在痛苦劳累中一天天跨下来,但他在内心把自己全部奉献给了永恒的上帝。 一天,在汤姆的协助下两个女奴逃跑了。她们曾邀约汤姆一同逃走,但他坚持要留下来和可怜的黑奴们待在一起。女奴的逃亡使路格里怒不可遏,他进行了一次大搜捕,可是一无所获。他暴跳如雷,把怨气和憎恨一齐发泄在汤姆身上,因为他明白,汤姆知道整件事情。实际上汤姆知道逃亡者的逃跑路线,也知道她们目前藏在什么地方,但他宁死也不愿出卖那个孤苦无依的人。 汤姆被抓到了路格里面前,他感到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来临了。可他平静地面对着暴力,毫不畏惧,心中所有的只是对吃人的奴隶制的愤恨,对凶恶的奴隶主的仇视和对众多黑奴的深切同情。“我什么都知道,老爷,但是我什么也不能说,我宁愿死!”这就是他给路格里的回答。路格里狂怒了。他把汤姆摔倒在地,接着是一场惨无人道的鞭打,直打得老汤姆奄奄一息。 两天后,有位年青绅士驾着一辆轻便马车急匆匆地赶到了路格里种植园,他便是谢尔比先生的儿子乔治少爷。乔治小时和汤姆叔感情深厚,后来因为汤姆被卖才分开。他这次是专程来赎买汤姆叔,接他回家的。 乔治到了路格里家,见到了汤姆叔,可是一切都晚了,汤姆再也活不起来了。但他终于见到了乔治少爷一面,脸上露出了宽慰的笑容。乔治把汤姆葬在一个多沙的小丘上,他跪在汤姆叔叔的坟头说:“我向你起誓,从现在起,我愿尽我的一切力量,把可诅咒的奴隶制度从我们的国土上消灭掉。” 乔治回到自己的庄园后,召集全体黑奴,发给每人一份自由证书,他实践了对汤姆叔叔的承诺。

人道寄奴曾住篇8

[关键词]《红楼梦》;平儿;为人处事

在《红楼梦》众多的丫头中,平儿是深得读者喜爱的人物。她出身悲苦,身份低微,在小说中出场较多,倾注了作者大量的心血。和“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的晴雯不同,和“誓决鸳鸯偶”的鸳鸯不同,和被折磨致死堪伤遭际的香菱不同,作者赋予平儿在大观园这一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善知处、知进退的能力,平和镇静,波澜不兴,从一个普通的陪房丫头到王熙凤的心腹、贾琏的通房丫头,再至自如行走于贾府的上下左右。这其中的每一步都充满坎坷,艰辛,但她始终以顽强的生命力、坚实的步伐行走于前。

一、本性善良,为人厚道

“遍身绫罗,插金戴银,花容月貌,便当是凤姐儿了”,这是刘姥姥第一次见到平儿的情景。众人也曾交口称赞“这么个好体面模样儿”,平儿不仅容颜俊美,而且还有一副惜老怜贫的厚道心肠。首先是对地位低于自己的人的无私帮助与关照。刘姥姥进贾府时,因贫寒自卑不敢前去见贾母,平儿不似贾府的守门人一般势利,置之不顾,而是主动和周瑞家的联系让其进去。刘姥姥临走时,府里老少拿了不少吃穿用度送与她,平儿也拿出大包小包各色衣服褂子、种种小玩意相赠,还客气地讲:“这两件袄儿和两条裙子,还有四块包头,一包绒线,是我送姥姥的。那衣裳虽是旧的,我也没大很穿。你要嫌弃,我就不敢说了。”感动得刘姥姥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直说回去给主子小姐们烧高香为她们祈福求平安。

其次,对于名分高于自己却处境艰难的人,平儿同样处处留意,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出身布裙荆钗的邢岫烟,寄居在“一个富贵心,两只势利眼”的贾府,因邢夫人的吝啬,迎春的木讷,手头拮据,经常处于尴尬的境地。当公子姑娘们个个身披羽缎羽纱的大红衣裳时,只有岫烟仍穿着家常衣服。细心的平儿觉察到她困难尴尬的处境,特地将凤姐的一件羽纱衣裳给岫烟送去。平儿对尤二姐的关照更是能说明这一点。尤二姐被王熙凤用计赚人大观园,受尽众媳妇的侮辱欺凌,唯有平儿看不过,处处怜悯照顾。事后还遭凤姐恨骂。面对贾母不喜、众人又往下踏践、“要死不能,要生不得”的尤二姐,平儿仍然“背着凤姐,与他排解排解”。尤二姐吞生金自逝,平儿悲伤不已,又瞒着凤姐,将二百两一包的碎银子偷了出来,悄递与贾琏治办棺椁丧礼,使得贾琏感激涕零。

如果说对于这些地位卑下或是处境堪怜的人的帮助与关照还只是人之常情,那么“俏平儿情掩虾须镯”与“判冤决狱平儿行权”这两回便充分体现了平儿的善良、厚道。平儿的镯子被小丫头偷去,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却是宝玉的争强要胜,老太太、太太生气家宅不安,怡红院的几个上等丫头的脸面处境。玫瑰露与茯苓霜失窃一案,柳家母女被人冤枉,面对众人的奉承贿赂,平儿并没有虚荣骄矜、徇私枉法,随大流,却是暗访袭人,寻得真相,开脱无辜,“得放手时即放手”,乐得施恩,使各方无不心悦诚服又心存感激。

贾府中人际关系可谓错综复杂。探春曾一语揭开这个笼罩在封建礼教与伦理道德的温情面纱之下的大家族的亲情本质:“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象乌鸡眼,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主子亲人之间尚且如此,主子与奴才,奴才与奴才更是恩怨纠结。作为一个丫头,平儿有着自己作为奴才的屈辱与辛酸;作为管家奶奶的心腹,平儿又不是一个普通的丫头,她的手中掌着一定的权柄,但她并不肯仗势欺人,大作威福以达到自身心理的平衡和虚荣,而是以一种公正平和的心态,用自己的仁厚善良之心去关照周围的每一个人。

二、机智灵敏,巧言善对

在大观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主子与主子,奴才与奴才以及主子和奴才之间矛盾重重。因此,为了在夹缝中生存,平儿只能运用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小心翼翼地周旋在主子和奴才之间,以求将各种复杂的关系处理得游刃有余。然而她只是一个丫头,不可能得到如凤姐、探春那样理家展才的机会,因此她的才智、巧言主要体现在在艰难的处境中对人际关系敏感的把握,以卑微的身份驾驭复杂的关系。最为明显的莫过于周旋于琏、凤二人之间而游刃有余。平儿夹在淫邪下流的贾琏和多疑多妒的凤姐之间,其地位甚是尴尬、艰难。“贾琏之俗,凤姐之威,她竟能周全妥贴”。其聪秀机敏由此可见一斑。

“欺幼主刁奴蓄险心”这一回,初次当家的探春为吴新登媳妇和赵姨娘怄了气,正想找凤姐的事做筏子,给众人作个榜样。细心的平儿立刻觉察到了,“明白了对半”,卑躬屈膝和小心翼翼地迁就,话说得也非常得体:“那是他们瞅着大奶奶是个菩萨,姑娘又是腼腆小姐,固然托懒来混。”“我原没事的,二奶奶打发了我来,一则说话,二则恐这里人不方便,原是叫我帮着妹妹们服侍奶奶姑娘的。”不仅恭顺谦谨,不经意间还将凤姐对探春的关怀之意表露出来“姑娘知道二奶奶本来事多,哪里照看得这些,保不住不忽略。俗语说,‘旁观者清’;这几年姑娘冷眼看着,或者该添该减的去处二奶奶没行到,姑娘竟一添减,头一件于太太的事有益,第二件也不枉姑娘待我们奶奶的情义了。”不仅一针见血地指出家族下人的弊病,而且在委婉地劝熄探春怒气的同时给探春以十足的脸面,并又毫不损害王熙凤的威信。话说得面面俱到,既夸赞了小主子的才智见识,又阐明了凤姐难于行事的苦衷,简直是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又实事求是、不卑不亢,难怪连素来处事圆滑的薛宝钗都忍不住说:“张开嘴我看看你的牙齿舌头是什么做的?从早起就说了这些话……总是三姑娘想得到的,你们奶奶也想到了,只是必有个不可办的原故。”

平儿虽身份特殊而地位尴尬,但处事分寸得宜,言语得体,一一周全妥帖,充分显示出了不凡的才智。难怪宝玉称她是“极聪明极清俊的上等女孩儿”。俏平儿软语救贾琏一回,平儿为贾琏收拾衣服,发现了一绺女人头发,“忙拽在袖内”。深知贾琏作风的平儿当然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她并没有给他难堪,而是帮着瞒过了“醋瓮子”凤姐。且不论平儿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只看平儿在处理这件事上的胆略、机智、巧言。凤姐狡黠多疑,所以当她问起时,平儿先是顺着话头说:“我也怕丢下一两件,细细地查了查,也不少。”“怎么我的心就和奶奶的心一样,我就怕有这些个,留意搜了搜,竟一点破绽也没有。”在一旁的贾琏紧张得“脸都黄了”,平儿却脸不变心不跳,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非常坦荡地让凤姐再搜一搜,彻底消除了凤姐的疑虑,做得巧妙、自然。这样做免除了一场家庭风波,既不得罪凤姐,又让贾琏心存感激。

人道寄奴曾住篇9

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他们的恋爱悲剧,是《红楼梦》故事的主要线索。我们读《红楼梦》,首先希望知道这两个人究竟是怎样的人,这个恋爱悲剧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里简单地谈一谈我的看法,和青年同志们讨论。

贾宝玉的家庭,是十八世纪中国一个高等贵族家庭。这个家庭占有大全土地,主要依靠对广大农民实行残酷的封建剥削,过着极端奢侈糜烂的生活。这个家庭本身,就是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的缩影。数以百计的丫环、小厮、家人、媳妇、老婆子们,总称为‘奴才’,承担着一切家内劳动。而那些老太太、老爷、太太、公子、奶奶、姑娘们,总称为‘主子’,由‘奴才’们侍候着。‘主’‘奴’两个阶级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两个阶级内部,又各有许多等级,严分尊卑上下,丝毫不许紊乱。

贾宝玉是贾府许多公子之一。他在物质生活上,和其他公子一样,什么事都不必自己动手,偶然斟一杯茶喝,都会引起别人大惊小怪,生怕烫坏了他,纯粹是寄生者的生活。他是贾母——贾府的‘老祖宗’所钟爱的孙儿,因此特别成为许多人、亲近、奉承、羡慕的中心。他的才能智慧,使他的家庭对他寄托很大希望,希望他“承家继业”,“立身扬名”,成为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封建统治阶级“事业”的继承者。

可是,贾宝玉拒绝走上这条道路。他极端厌憎的,正是那一套封建统治阶级的‘事业’,正是关于那一套‘事业’的‘学问’和歌颂那一套‘事业’的‘文章’。他这种感情随时都会鲜明地流露。例如,他平日在姐妹们面前一贯都是非常温和有礼,但她们中如果有人劝他去‘立身扬名’,劝他多多同那些官僚贵族们往来,他便忍不住当面给她难堪,一反平日的态度,并从此同她疏远。

贾宝玉厌憎封建统治阶级那一套‘事业’,主要是由于厌憎那些封建统治者的为人。他的伯父、父亲和哥哥们、就都是高等贵族官僚,封建阶级高等代表人物,封建剥削和压迫‘事业’的主要担当者。他们表面上维持一套封建道德的形式,特别讲究一套虚伪的‘规矩’、‘礼数’,实际上部是思想和行动都极其肮脏,极其丑恶。他们在家庭生活中是荒淫,争权夺利,钩心斗角,倾轧排挤,招权纳贿,植党营私;在社会上是横暴恣肆,巧取豪夺,陷害无辜,草管人命。他们竞争着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贪污中饱,刻削挪移,敲诈勒索,重利盘剥,乃至公然互相偷盗,来搜取金钱和财货。贾宝玉的父亲贾政,表面上看来是贾府统治者当中唯一比较‘正派’的人,实际上那是一个平庸狭隘,鄙俗愚陋,势利薰心,一心向上巴结的驯顺奴才,是一个封建秩序的最积极拥护者和最忠实支持者。贾宝玉厌憎这些人物的丑恶,因而把他们一概看作人类中的“渣滓蜀沫”,社会上的‘禄虫’‘禄鬼’,因而对这些人物的‘事业’、‘学问’、‘文章’一概予以由衷的轻蔑。

这样,贾宝玉就和自己阶级、自己家庭不相调和,成为自己阶级、自己家庭的叛逆的儿子。从贾母起,那些他、亲近他、羡慕他、奉承他的人,同时又不断嘲笑他,轻视他,说他是戏子。有“戏病”,是“疯子”!说“疯话”。而他的父亲贾政,则简直待之如盗贼,视之如寇仇。在这个意义上,贾宝玉这位公子,便和贾府其他所有公子大大不相同。

贾宝玉希望摆脱自己的阶级,希望摆脱自己所厌憎的人们。他曾经慨欢自己

没有生在“寒儒薄宦之家”,以致没有同别样的人们接触的机会。他曾经向好朋友抱怨自己行动不自由的处境。他最讨厌贵族亲友之间的交际应酬,最不耐烦被贾政喊去陪同接待贵族亲友的来访。

可是,贾宝玉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任何摆脱自己阶级的道路。他在物质生活上和自己阶级有割不断的关系;很难想像,他如果离开那一大群丫环、媳妇、婆子、小厮们的服侍,怎样能够生活下去。他对于封建礼教的权威也还不敢公开反抗,例如他尽管由衷地轻蔑目己的伯父、父亲、哥哥们,但因为封建伦理关系是“圣人道训”。“不敢违忤”,所以在规矩礼节上还是要敷衍一番,“尽其大概”。再加上他的家庭严格限制他的行动,除了他所厌恶的亲友交际应酬而外,简直不许他有出门的自由。这些原因,就决定他到底还只能生活在他所厌憎的人们里面。

贾宝玉生活在他所厌憎的人们里面,偏偏不做他们希望他做的事,而热心于他们认为不该、认为无聊的事。他的亲姐姐元春进封贵妃,全家欢欣鼓舞,他却非常冷淡,置若罔闻。他当作正经大事的,却是封建正统派所瞧不起的同一群女孩子们结社吟诗之类。他在‘尊长’们面前不得不敷衍一套‘规矩’‘礼数’,而在弟弟、侄儿和奴婢们面前就不像别人一样摆出‘尊长’、‘主子’的架子,不向他们要求‘规矩’‘礼数’。封建正统派认为他‘无能’‘不肖’,嘲笑他是‘无事忙’,给他起一个讽刺性的外号,叫做‘富贵闻人”。贾政一见他就是疾声厉色,长期的仇恨终于酿成一场痛打,伤势之重,几乎有性命之忧。但是,贾母等人的爱抱既没有使他软化,贾政这种肉体摧残也没有使他屈服。捱打之后,他进一步下定决心:今后还是要做贾政所不许做的事,“死了也是青愿的”。

人道寄奴曾住篇10

关键词:美国黑人 奴隶制 黑人文化 口述故事

非洲黑人各民族有着悠久的口述文化传统,各民族的历史变迁、伦理道德、祖先遗训乃至工艺技术等都通过口述形式代代相传。口述故事是黑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北美的黑人奴隶来讲,由于他们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不会读书识字,口述故事的作用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娱乐消遣的方式,更是启发教育的手段。奴隶制下黑人的故事是奴隶们应对环境、嘲笑主人和自己的缺点,教育子女在奴隶制下如何生存的一种途径。

离乡背井的非洲人和他们的后代并没有把他们祖先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在新大陆,黑人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非洲迥然不同,因此,他们的口述故事擅长就地取材,并进行创造性发挥,继承了非洲传统叙述方法的审美感,同时,又在内容上有所创新。

黑人口述故事中最普遍的形式是动物童话。这些动物童话有一些共同点:它们都强调弱小而机智的动物凭借智慧可以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它们虽然身体弱小,但总是大胆,自信,充满反抗精神。它们都强调欺骗的策略,喜欢看到弱者智胜并羞辱强者,都具有抒发被压抑的情感和教授生存技巧的双重作用。在动物童话故事中,现实与幻想错综复杂,可以充分表达深层的意义。

动物骗术故事的主题是骗子与其对手争夺食物与伴侣,在多数故事中都有关于动物之间彼此争食的情节。比如:在“兔子,狐狸和鹅”的故事中,兔子总是乘菜园的主人不在时偷园子里的东西吃,于是主人嘱咐他的女儿,如果兔子下次再来就不放它出去,同时告诉狐狸去吃兔子。但兔子对狐狸说如果它不吃它,它就告诉它哪里有味道鲜美的鹅。于是,狐狸就去追鹅,但兔子又告诉狐狸一只熊在追它,狐狸便吓跑了。最终兔子得以脱险。在菜园里足吃足喝却逃避了惩罚。在动物故事中食物不能共享,动物之间总是为获取食物而斗争。由此可见奴隶们很擅长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口述故事中体现出黑人奴隶的道德标准。比如“柏油娃娃”的故事就教育人们,如果拒绝帮助自己的同伴将会受到惩罚。历经一段干旱时期,只有兔子知道有一口秘密的井,但它不愿让其它动物共享井里的水,而告诉它们自己每天早起喝露水,所以其它动物们伺机报复兔子。有一天晚上,山羊发现了兔子的井,于是马上跑去告诉其它动物。它们决定给兔子一个教训,就在井边放了一个柏油做的娃娃。兔子去喝水时看到娃娃就跟它打招呼,但柏油娃娃没理它。兔子发怒了,对娃娃说:“你最好开口跟我说话,要不然我一巴掌打碎你的下巴!”娃娃仍没有反应。兔子就打了它。结果手被粘住了。兔子转而用另一只手去打,也同样被柏油粘住。最后全身都被粘到了柏油娃娃的身上。后来山羊和其它动物狠狠地斥责它之后才把它放开。因为兔子自私,所以其它动物才报复它;由于兔子的虚荣、自傲和愚蠢才使动物们的报复计划得以成功。从这个故事中奴隶们得到了许多生活的启示。

另一则关于“秃鹰大王”的民间故事说明出卖同伴的下场。故事讲了一个非洲部落的酋长屡次把自己的族人骗到贩奴船上,白人抓住他的族人,用铁链锁起来运到大洋彼岸卖为奴隶。当白人最后一次到这个地方时,他们把那个酋长击倒,用铁链锁上也带到了北美。但这个黑人酋长死后,天堂和地狱里都没有他的位置。因为他出卖了同族的人,害了千百条性命,上帝认为他的地位比所有人、兽都低,他的灵魂永远只能在世间游荡,没有固定的寓所,他死后在精神世界中也永远不得安宁,只能到处流浪,以腐肉为食,在精神世界中被称作“秃鹰大王”。

在奴隶的民间故事中还体现了一条道理:正确的道德标准在特殊情况下并不适用。例如,奴隶在现实中经常使用的欺骗方法――撒谎、偷盗、毁坏财物、装病等,显然与非洲传统的价值观和宗教的信条不符,但在奴隶制的特殊环境下则成了被认可的行为。偷了同伴的东西是错误的,而偷主人的东西并不算真正的偷,只不过是财产的“内部转移”,因为他们把主人与奴隶的关系本身就看作“贼”与“赃物”的关系。这一点从上述“秃鹰大王”的传说中可以找到一些根据:非洲黑人是被“骗”到船上,然后用铁链锁起来贩卖到美洲作奴隶的。所以黑人有理由认为,奴隶“拿”一点主人的财产与白人的偷盗行为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由此可见,黑人在处理与同伴的关系和与白人的关系时,使用的是双重道德标准。这是奴隶制下黑人为了寻求生存而形成的文化特征。

在黑人的动物故事中,还会体现出宗教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上帝的信徒可以凭借智慧战胜强大的敌人。一则故事讲道:兔子在去教堂的路上遇到了狐狸。狐狸对兔子说:“我现在正饿着肚子,我要把你当作一顿美餐。”兔子急忙说:“不要吃我,我告诉你一个地方,那有很多小猪足够你吃。如果你不相信,就把我绑在这里,你到我说的那座房子里去看看。”于是狐狸把兔子捆上,自己朝兔子说的方向跑去。结果,不但没有找到小猪,却被一大群猎狗追了出来。狐狸径直往回跑。看到兔子就对他喊:“那里哪有什么小猪?只有一群猎狗。”兔子回答说:“你不是要吃我吗?现在轮到你给这群猎狗作美餐了!”结果猎狗把狐狸抓住吃掉了。最后兔子对那些猎狗说道:“上帝保佑!妨碍上帝的信徒去教堂就该有这种下场!”

这种角色颠倒的象征意义使奴隶在情感的压抑中得到精神上的缓解,使他们在想象中攻击主人和监工。更为重要的是,它提醒奴隶们现存的权力关系不一定是合理的。由此可以看出民间故事在塑造奴隶的世界观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黑人民间故事的主人公除了象征奴隶的动物,还有真正的奴隶。这些故事中多数是关于主人与奴隶之间的斗智。相当一部分是奴隶偷吃了东西而凭借机智逃脱惩罚的故事,有两则笑话具有代表性。一则笑话讲到:有一次主人请一位客人吃饭,负责端菜的奴隶偷吃了一条鸡腿。客人发现后问为什么这只鸡只有一条腿,那个奴隶忙回答说:我们这里的鸡都是一条腿,不相信您可以到外面去看。饭后奴隶随着主人和客人到户外散步,看到所有的鸡都在金鸡独立地晒太阳,奴隶对客人说:怎么样,我没有骗您吧?客人朝着鸡“嘘”了一声,所有的鸡立刻两条腿站立。奴隶机智地说:如果您在饭桌上也“嘘”一声,那只鸡的另一条腿也会伸出来!另一则笑话是这样的:主人请一位牧师吃鸭子,但开饭前奴隶就把鸭子吃掉了。这个奴隶趁主人准备宰鸭子时对牧师说:我们的主人要杀你!牧师听了赶紧跑了。见到主人,奴隶马上禀告:牧师跑了,还带走了鸭子!

在奴隶制下,黑人常因在劳动中偷懒而受到主人和监工的鞭打,但是,在黑人的故事中,奴隶却可以凭借自己的幽默得到主人的宽恕。下面就是一个奴隶运用机智幽默使自己免于惩罚的故事。在弗吉尼亚,曾有一位奴隶主吩咐自己的一个奴隶把船划到半岛的另一端,自己从陆上走过去等他。当主人走到约定的地点时,还不见小船的影子。于是,主人沿着岸边步履艰难地往回走,以为能在半路与自己的奴隶会合,但走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奴隶把船划来。最后当他找到自己的小船时,发现奴隶竟在船里睡觉。被主人惊醒后,那个奴隶对主人说:“主人,早晨我正准备开船时,一条大鱼跳到了船里,好大的一条鱼啊!我很高兴,就想坐在船里等更多的大鱼跳进来。但是,我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一直到您来了我才醒。我知道我应该受罚,因为即使有大鱼跳进船里,它见我在睡觉也就又跳回水里了,所以我没抓到鱼,您打我吧!”奴隶这种解释显然是夸大的,但主人认为好笑,因此原谅了他。

在黑人的民间故事中,主人公并不仅仅凭借机智获得一些小小的好处,还会获得自由。有一个故事讲道:奴隶约翰因为经常偷听主人和太太的谈话,总能预先知道主人想做什么,因此,主人以为他真能先知先觉。有一次,邻近的种植园主朱尔上尉和约翰的主人打赌说:“我今晚要带着狗去打猎。我以我的整个种植园外加七百块钱作赌注,我肯定约翰明天早晨猜不出我捕到了什么。”第二天早晨,约翰和主人一起来到上尉的种植园。上尉把捕到的猎物放在后门,用一只大盆扣着。主仆二人到了以后,上尉问:“这就是你的先知?好吧,约翰,告诉我盆底下是什么?”约翰仔细看,抓耳挠腮,苦思冥想还是猜不出来。最后约翰放弃了,无奈地对主人说:“老爷,跟您说实话吧,您真是难为老熊了!(原文“You caught the old coon at last”,双关语,约翰本意是“您确实把我老黑难住了”,但又可以理解为“您抓到了这老浣熊”)。”他原本是自称为“老熊”。主人把盆掀开,下面果然是一只老浣熊。于是,主人给了约翰自由,还给了他一所房子和一大块土地,从此约翰成了富有的人。(Joyner 186)

黑人的民间故事有着明显的理想化倾向,但对于奴隶来说,其重要的意义在于奴隶们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梦想寄托在这些故事中,在故事中找到替身,由他来在假想的世界里实现自己的夙愿。

黑人的民间故事最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希望与恐惧。黑人虽然在他们的故事中人也获得胜利,但远不如动物的胜利更辉煌,人只是精神上的胜利。他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在与主人的交锋中以智取胜,但他主要是通过使主人出洋相而得到心理的满足。但是,从这些故事中奴隶们找到了抵抗奴隶制、宣泄被压抑的情感的一种心理手段。黑人继承了他们的非洲祖先通过口述故事教育后代的传统,使非洲的文化在北美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 Joyner, Charles, Down by the Riverside: A South Carolina Slave Communi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4.

[2] Levine, Lawrence W., Black Culture and Black Consciousness: Afro-American Folk Thought from Slavery to Freedo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3] Rose,Willie Lee,Slavery and Freedom. Ed. by William W. Freehli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4] Sobel, Mechal, The World They Made together: Black and White Values in Eighteenth Century Virgini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