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糖的化学式十篇

时间:2023-04-09 01:17:07

蔗糖的化学式

蔗糖的化学式篇1

【关键词】蔗糖产业 复合型人才 协同培养 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96-03

人才是广西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推动糖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近年来,广西糖产业生产规模不大,发展不稳定,生产机械化水平相对比较低,生产技术人员工资待遇低,影响了广西蔗糖产业人才的培养。当前,企业生产、技术与管理人才不能满足广西糖业二次创业发展规划需求,研究广西蔗糖产业人才协同培养,对广西蔗糖产业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广西蔗糖产业人才需求特点

甘蔗生产区域性强,全国主要分布在广西和云南两省区。广西甘蔗区重点在桂南、桂西南、桂中地区农村,主要种植在十度以下的山地和田地。广西甘蔗种植、糖生产从业人员多数是农民,生产技术与管理人才占极少数,人才流动性大。

(一)广西蔗糖产业需要企业一线各技术与管理的多样性人才。广西蔗糖产业是集蔗糖产业研发、生产、管理、贸易、物流、文化于一体的蔗、糖、果、休闲食品产业。要推动糖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要求广西蔗糖产业各类人才满足蔗糖产业研发、生产、管理、贸易、物流、文化、糖果、休闲食品生产企业一线各技术与管理需要。因此,只有培养符合企业一线各技术与管理的多样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才能满足广西蔗糖产业创新发展要求,使得广西制糖企业在中国与国际食糖企业中有竞争力。

从自治区糖业发展k公室了解到,2016年度广西种植总面积达1120万亩以上,甘蔗年产量达到4700万吨,年产糖量总达到570万吨,同比2015年分别增长6%和12%。由于甘蔗种植生产主要以农户为主,生产机械化农具类型少,农具设备自动化、田间管理智能化程度低,甘蔗种植、采收、运输的全程机械化水平70%以上,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水平相对比较低。因而广西甘蔗种植产业急需熟悉甘蔗种植生产农艺和甘蔗生产机械相关知识技术人员,同时,急需开发甘蔗种植农具设备自动化、生产机械化、田间管理智能化的技术和管理多样性人才。

(二)广西蔗糖产业需要复合型人才。广西甘蔗种植生产管理需要培养有先进种植技术、高效灌溉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物联网技术的一体化复合型人才。甘蔗种植的深耕深松、种苗培育、节水灌溉、智能化施肥等环节管理,都需要田间管理灌溉技术、计算机技术推广应用。甘蔗种植生产管理应用物联网技术,在甘蔗种植生产过程智能控制和甘蔗成长综合指数监测、信息处理中,建立甘蔗种植信息服务平台,都需要吸引生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的聚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科技创新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需要为学生多样化成才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具有广西地方标准的《糖料蔗灌溉定额及灌溉技术规程》(DB 45/T 1197―2015),开始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和运用,需要一批甘蔗种植生产管理、灌溉技术、生产技术和信息处理一体化复合型人才。

为制糖企业提供完整的数据分析与有效的决策,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需要复合型人才。结合制糖企业的经营特点,面向制糖企业集团量身定制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平台覆盖制糖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包含企业的农务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数据挖掘与决策分析、生产质量分析管理等子系统。运用ERP思想,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对制糖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了制糖企业业务流程,实现了精细化管理、实时管理和分级考核管理。这需要有了解采购、生产、销售技术、计算机技术、管理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三)广西制糖企业需要创新型人才。从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了解到:广西90多家甘蔗制糖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糖料蔗区乡镇,中小型糖厂的数量占比较大,生产能力低下,糖厂自动化水平基本处于单机或局部工序自动控制的水平,成了一个个“自控孤岛”,未能真正实现制糖生产系统进行全局规划和自动控制、智能化均衡生产;制糖生产企业推进糖业节能和清洁生产力度不大,与国外同行企业相比,在信息化、智能化、人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制糖行业还要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需要生产工艺智能化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创新人才合作创新。

广西蔗糖产业生产链短,原糖生产产品单一,原糖生产与精炼糖生产分离不到位。糖产业下游企业,如蔗糖产业文化、糖果产品、休闲食品生产链尚须统一规划,统一推进;糖产业下游的朗姆酒产品、生物化工产品、蔗汁饮品等尚须形成规模。这些问题都要广西蔗糖产业政策支持、金融支持、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联动机制,推进广西蔗糖产业生产产品多样化;推进科技创新人才服务广西蔗糖产业生产规模化、生产智能化;推进广西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合作,协同培养制糖企业需要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人才,做好做强广西蔗糖产业。

广西需要大批国际化的电子商务、期货管理和大数据服务的专业人才。由于受国际糖价影响,广西糖现货价格不稳定。广西糖业二次创业规划要求初步建成糖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建立糖业的营销体系,规范糖批发市场信息的,规范糖流通秩序;完善食糖网上现货交易规则,引导食糖现货交易市场健康发展;规避市场风险,加强广西现货市场与国内外期货市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多层次的食糖网上交易市场体系。这些内容都要有一批大数据分析服务,了解国际化电子商务、期货管理的人才创新完成。

二、广西蔗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对学习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达到成为某类专门专业人才的方法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是回答“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它与教育目的“培养什么人”相对应。人才培养模式包含具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流程、人才培养制度和人才培养评价等。

人才培养要回答“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一是人才培养类型。蔗糖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生产工艺智能化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创新的研发工程师,更需要现场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人员;同样需要更多生产技能人才。二是人才培养专业定位。蔗糖产业区域性季节性强;广西蔗糖产业生产链短,原糖生产产品单一;广西蔗糖产业复合性强,生产效率低。蔗糖产业需要制糖生产与管理专业人才,更需要涉及甘蔗种植生产管理、灌溉技术、生产技术和信息处理一体化多学科多专业复合型人才。三是行业自身特点需要。广西要推动糖产业转型升级,保障糖产业可持续发展。蔗糖产业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蔗糖产业技术升级和技术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需要有对多个学科较深了解的跨专业人才,更需要能具有统筹整体产业链、能够领导蔗糖产业技术开发和实施的复合型人才。

院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指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院、校、企各方按照约定职责、权利和义务,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的,对培养专业人才一系列有计划、有目标教育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提出院、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一系列基本制度。院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是创新一种区域化高校合作、校企、社会团体合作,培养产业需要卓越专业人才的办学新模式。

广西蔗糖产业技术人才院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是指院、校、企协同担当共同培养责任,各方按照蔗糖产业人才计划、目标要求,约定各方职责、权利和义务,协同广西区域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和广西蔗糖企业,加强在人才培养培训与师资建设、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教学和科研实验、就业创业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形成蔗糖产业技能人才+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的机制。坚持依法合作,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障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坚持互利共赢,院校企各方平等自愿开展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三、广西蔗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树立人才培养服务蔗糖产业发展理念,落实院校企协同培养蔗糖产业人才责任。广西高度重视糖产业稳定发展,推动糖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和技术是广西糖产业发展的核心。职业教育要树立人才培养服务蔗糖产业发展理念,人才培养要符合蔗糖产业技术发展需要、转型升级需要、生产管理创新需要。建立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合作的政策支持、金融支持、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联动机制,坚持互利共赢,院校企各方平等自愿开展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使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满足广西蔗糖产业转型升级和生产技术和管理的要求。通过协议方式约定各方权利义务,落实共同培养蔗糖产业人才责任,以共同育人、共同发展开展合作活动。建立院校企合作的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制度,定期对合作成效进行总结,共同解决合作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合作的水平,为广西蔗糖产业培养企业急需的多样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创新符合广西蔗糖产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水平。

(二)创新院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模式,开展系统规划、联合培养,多种形式合作。加强广西的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合作,以蔗糖种植、生产、贸易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为核心,对接广西蔗糖产业链和产业群,明确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实行院、校、企协同共同培养蔗糖产业人才责任,各方按照蔗糖产业人才计划、目标和要求,约定各方职责、权利和义务。开展系统规划、联合培养,多种形式合作,共同制订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广西蔗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开展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等。重点合作建设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制糖生产实训基地,培养蔗糖产业技能人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制糖生产实训基地,培养蔗糖产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和广西大学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培养蔗糖产业科技创新人才。

系统规划蔗糖产业复合型人才培训,实现企业员工培训、人才培养融通,实现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融通。进行构建体现蔗糖生产工学结合特色的培训体系、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共同开发广西蔗糖产业复合型人才培训、培养校本课程和教材,减少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重叠等。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教学实训室建设实行统筹规划、资源互补、实训有偿分享机制。如广西甘蔗研究所建设蔗糖育种、种植实训,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建设制糖生产过程、工艺实训,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制糖生产检测、技术管理、经营管理实训,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和广西大学建设制糖研发、技术创新、大数据服务实训等。

(三)建立广西蔗糖院校企发展联盟,系统规划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实现广西蔗糖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教学团队应实行老中青结合、专兼职教师结合、多学科多类型技术人员结合。系统规划教学团队,解决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教师之间不沟通,实习实训基地低水平重复建设,难以形成特色,而且容易让人觉得中职、高职、应用本科教师服务水平不高、定位不清的问题。遴选兼职教师重点从熟悉广西蔗糖研发、生产、产品、贸易、物流、文化领域的单位中选工程师或技师,建设蔗糖育种种植、制糖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教学团队,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聘请承担教学任务。

从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了解到,2011年广西成立制糖关键工艺及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大学、院所和区内多个糖业集团等14家单位积极响应和参与,联盟以提升制糖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共同突破制糖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形成创新合力。联盟成立以来,联合制糖行业的产学研资源优势,已陆续开展了组织新技术推广应用、制糖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人才培训、国际技术交流等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形成了高水平的技术团队。

(四)系统规划广西蔗糖企业生产培训基地,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平台,建立资源互补,实训培养有偿分享机制。系统规划广西蔗糖企业生产培训基地,建立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联盟工作站。如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以小型糖厂生产设备,模拟实际进行生产等内容开展培训、教学、科研实验。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糖厂模拟生产澄清和蒸发DCS系统控制,降低清汁与糖浆的纯度差,提高制炼的收回率及产糖率,提高产品的质量等内容开展培训、教学、科研实验。广西甘蔗研究所和广西农垦良圻制糖有限公司等国内企业合作,共建院校联盟工作站,组织具有相关企业工作经历的学校专业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革新。聘请院校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每名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工作小组签订工作任务书,明确其为企业技术服务、科技开发服务、职工培训教学内容;明确院校学生技能培训任务、实训基地建设等相应的任务,共同服务广西蔗糖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广西糖业二次创业总体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Z].

[2]林克松,石伟平.改革语境下的职业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2015(5)

蔗糖的化学式篇2

关键词:蔗糖产业;循环经济;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

一、 引言

广西是我国糖业第一大省,最有优势也最具潜力。蔗糖生产是区内大多数市、县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甘蔗从农业生产到工业加工,资源利用还不够充分,环境污染还比较严重。这已成为蔗糖产业发展的瓶颈。

循环经济恰好可以同时解决制糖产业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但,制糖产业不会自动的实现循环发展。政府的财政税收干预必不可少。以往的研究中,从总体上描述循环经济发展的文献居多,专门讨论某个产业,如蔗糖产业循环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的文献还比较鲜见。

本文尝试探讨如何通过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支持广西的蔗糖产业循环发展。首先分析广西蔗糖产业循环发展的模式,理清财政税收政策的作用方向,最后尝试提出支持广西蔗糖产业循环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二、 广西蔗糖产业循环发展模式及现状

近年来,广西蔗糖产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了一些比较典型的大型企业。产糖量超过10万吨的企业达到18家。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的产糖量甚至达到了50多万吨。这些大型制糖企业既是当地的利税大户又是污染大户,它们既受青睐又遭诟病,为摆脱困境,这些企业先后发展了循环经济,如今其循环经济建设已达到了一定水准。有了前车之鉴,东糖、永鑫、永凯、湘桂、丰浩等后来兴起的制糖企业也在积极探索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

贵糖(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广西最早实行循环经济的制糖企业,也是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01年,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建设示范园区获得批准并开工建设,这是我国第一个以大企业为龙头的生态工业园区。贵糖就是贵港生态工业园区的核心企业。经过多年发展,贵糖已建成制糖、造纸、酒精(乙醇)、轻质碳酸钙循环经济体系(见图1),蔗渣、废糖蜜、滤泥等制糖工业曾经的废弃物全部实现循环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的产值已达企业总产值的70%以上,这个数值远高于主业制糖所占的比例,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显著。

与此同时,其它制糖企业也通过拓展产业链的方式,走上了循环发展之路。如,南宁糖业(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实施“稳糖进纸”等工程项目,逐步优化了制糖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打造了“甘蔗、制糖、蔗渣、制浆、造纸”、“甘蔗、制糖、废糖蜜、酒精、酒精废液、复合肥(或酒精废液浓缩燃烧、钾灰制复合肥)”两条主要的产业链,成功实现了从农产品“甘蔗”到工业产品“化肥”再到“甘蔗”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促进。而蔗渣造纸、废酒精生产化肥本身就是废物再利用。2010年,企业的销售收入超过了40亿元。

来宾东糖集团是广西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秀。来宾东糖集团2003年由东糖集团入资,在原迁江糖厂、来宾一糖、石龙糖厂、凤凰糖厂、来宾市造纸厂等5家国有企业基础上改组而成,拥有涵盖40多万人口的原料蔗生产区,日榨原料蔗2.85万吨,年产45万吨机制糖。目前东糖集团已形成“甘蔗、制糖、糖蜜、酒精、酒精废液、复合肥”和“原料蔗、制糖、蔗渣、造纸”两条生产链。实现了多种副产品多途径、多层次循环利用,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也对区域环境整治做出了贡献。东糖集团已基本建立“原料蔗、制糖、造纸、酒精、生物肥-原料蔗”循环发展的产业链。据测算产业链延伸将会使东糖集团总产值增加到17亿元,远远大于现在机制糖12亿元的产值。

广西南华糖业集团和南宁东亚糖业集团是我国最大的两个糖业集团,它们的核心企业均在素有“中国糖都”之称的广西崇左。这些企业也已经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项目逐步形成了以甘蔗为原料的精制糖、蔗渣造纸、糖蜜做酵母、滤泥产复合肥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以打造农业生产全产业链出名的央企中粮集团也正在崇左市推进甘蔗制糖循环经济项目建设。相信广西蔗糖产业循环发展将因此而进入一个新阶段。

从这些大型企业的情况来看,广西蔗糖产业循环发展模式的雏形已经出现,基本形成了“甘蔗、制糖、糖蜜、酒精、酒精废液、复合肥”和“甘蔗、制糖、蔗渣、发电、制浆造纸”两条主要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拓展制糖工业内部循环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循环促进。

但,大多数规模较小的制糖企业仍旧依靠生产机制糖和制造生活用纸维持经营,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还在加剧。全区蔗糖产业循环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

三、 广西蔗糖产业循环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构想

1. 原料蔗种植方面的财政支出政策。首先,农原料蔗种植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2010年西南5省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干旱,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作物的收成,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凸显。建议加大蔗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财政支出力度,降低气候因素的不良影响。

其次,目前原料蔗种植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生产,作为生产原料的甘蔗的种植效率并不高,制糖企业原材料采购成本比较高。甘蔗种植主要采用一家一户式的方式,规模有限、种植技术欠缺科学性,单位产值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建议推行生产基地建设,走集约化生产道路,提高原料蔗生产效率,增加单位产值。可以考虑选择采用以下模式中的一种予以解决:

第一种模式,制糖企业从农民手中租赁或承包土地集中生产,实现原料蔗生产机械化、科学化,提高原料蔗单位产值。

第二种模式,在不改变现有的家庭承包土地的模式下,以制糖企业为主,以财政补贴为辅,尝试建立农业(原料蔗)生产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应对自然风险,如干旱、霜冻等对原料蔗生产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在适当的时机对原料蔗种植进行财政补贴,尽量避免不可预测的因素挫伤农户或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一方面保证了原料蔗生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带动了与制糖产业密切相关的生物复合肥产业的发展。

2. 企业生产方面的财政支出政策。蔗糖产业链涉及制糖、造纸、酒精、生物复合肥等多个行业。蔗糖产业循环发展不仅要求企业充分利用原材料,而且要求企业生产环保型产品,要求企业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环境污染的最小化。这对蔗糖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企业必须提升生产技术,改造现有设备或者购买先进设备,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每一个具体的企业,其资金实力总是比较有限的。没有财政支出政策的大力支持,制糖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也不会很高。

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是蔗糖企业实现技术升级的两个途径。技术开发方面,建议采用以下形式进行补贴。在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先由财政拨付前期研发费用(具体形式可以是各类科研项目)开发技术,再由企业购买研发成功的新技术,这是第一种形式。另一种形式是由企业直接支付技术研发费用,购买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同时由财政给予企业一定额度的补贴。技术引进方面,若企业购买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用于循环经济建设,财政也应该考虑给以予一定额度的补贴。财政支出政策上的这三种做法都可以鼓励企业大力采用高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实际操作中的财政支出政策可以选择使用其中的某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某几种。

生产设备方面,财政支出政策也可以有所作为。由于购买先进生产设备需要大量资金,这个时候有关企业可能都会或多或少遇到资金周转困难,地方财政可以考虑在建设初期给予一定额度的直接补贴,或者在企业向银行贷款时,由财政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或者由财政直接授权专门银行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采购设备时给予一定的优惠贷款利率,这些政策安排也都有利于生产企业采用先进生产设备和工艺,有利于制糖企业延伸产业链,实现相关资源的循环利用。

3. 产品销售方面的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在产品销售环节的作用主要通过政府采购体现出来。

从产品的最终去向看,各级政府机关的消费也会在产品的总销量中占有一定份额,这就为通过政府采购手段支持某些使用循环经济技术生产的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可能。原因是这些产品的生产成本一般高于同类产品的生产成本,单纯依靠价格竞争这些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将会处于不利地位,尤其在这些产品投放市场的最初的那几年,产品的销售形势可能非常不乐观。

为此,建议采用立法的形式,要求通过政府采购购买的产品,应优先采购用循环经济方式生产的产品,而这些企业的名录财政部门一般可以查询到,操作具有可行性。或者也可以考虑明确规定,每年的政府采购预算当中循环经济产品的采购率达到一定比例才能审核通过。必要时,可以考虑对某些产品进行补贴,帮助其打开销路、迅速占领市场。

政府优先购买符合节能、节水、节约资源的绿色产品,其实也是向市场发出了一种积极信号,这也将对于那些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造成压力,客观上也在敦促其改进生产技术。政府采购循环经济产品时,其采购量比较大,货款支付也比较及时,企业资金容易回笼并能较快用于扩大再生产;政府采购为循环经济产品开拓市场提供了重要平台,这必将使蔗糖产业链中的各个生产者加快循环生产的步伐。

企业因产品销售遇到资金困难需要贷款时,也可以考虑为其提供必要的财政担保,以解企业的燃眉之急。由此看来,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对企业减小库存压力也大有裨益,它可以加快相关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加快生产节奏,局部来看,其作用于企业生产销售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生产和产品销售,全局来看,其将促进整个蔗糖产业循环发展。

四、 广西蔗糖产业循环发展的税收政策构想

由于我国已经取消了农业税,本文只从企业生产和产品销售环节讨论相关税收政策。

1. 企业生产相关的税收政策。对循环经济投资给予税收优惠。对投资蔗糖产业循环发展的企业,在一段时期以内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措施。建议采用税前扣除、延迟纳税、加速折旧、投资税收抵免、亏损结转等税基式优惠手段,鼓励蔗糖产业循环经济投资。

构建新型的所得税体系。充分利用国家的有关税收法律和税收政策,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九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对本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中属于地方分享的部分,可以决定减征或者免征”的规定为法律依据构建适合广西蔗糖产业特点的企业所得税体系;结合国家的有关税收政策,如《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和《资源税综合利用目录》、《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等,结合广西本地实际明确税收优惠方向并加大税收优惠的力度,给予蔗糖产业的相关企业切实的税收优惠。建议考虑给予循环经济园区内的以糖蜜、酵母提取物、酒精(乙醇)等制糖副产品为原料的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在有效推动蔗糖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实现循环发展。

鼓励企业技术改造。综合运用上述间接税收优惠手段,同时,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行消费型增值税。2009年1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正式施行,我国的增值税从生产型增值税转向消费性增值税,而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企业当期购进的固定资产在当期的商品和劳务总额中进行一次性扣除。这实际上减轻了企业外购机器设备的税收负担,有利于企业改进生产设备,也有利于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建议加快推行消费型增值税以鼓励蔗糖产业相关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2. 产品销售有关的税收政策。建议国家调整相关的出口退税政策。将符合循环发展要求的企业生产的高技术产品与非循环发展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出口退税方面有效地区分开来,可以考虑提高循环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降低蔗糖产业中非循环经济产品退税率。

建议国家完善消费税。从扩大征税范围来完善消费税,将非循环发展的消费品纳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如,可以将原浆纸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对资源消耗小、循环利用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不征收或者少征收消费税。抵消非循环方式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优势,为循环经济产品的推广创造有利条件。可以尝试在蔗糖产业中试行这一做法。

另外,还可以考虑对于在广西就业的高级专门人才给予个人所得税退税等优惠政策等,以形成良好的人才储备机制,为蔗糖产业后继发展积累人力资源。还可以考虑开辟绿色通道,缩短相关企业各类减税、免税、退税业务的办理时限。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尽量减轻中小企业承担的税收负担,能免税就免税,能退税就退税。

五、 结论

近年来,广西蔗糖产业走上了循环发展之路,但,相关副产品综合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本文简要分析了广西制糖产业循环发展的模式,结合主要的生态产业链,从原料采购、企业生产、产品销售三个方面初步提出了支持广西蔗糖产业循环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构想,从企业生产和产品销售两个方面初步提出了相应的税收政策构想,力争将甘蔗“吃干榨尽”,尽量不污染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只是提出了一些政策构想,具体的优惠幅度和补贴额度,还有待实际工作部门深入调研后再行确定。

参考文献:

1. 罗凯.中国甘蔗糖业60年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广西糖业,2010,(3):45-48.

2. 邓军,蔡晓琳,付思明,张跃彬,李东徽.中国蔗糖产业布局及发展对策.甘蔗糖业,2011,(1):57-60.

3. 毛礼镭.我国糖业的发展方向和途径初探.广西蔗糖,2012,(1):42-44.

4. 杨戈夫,刘玄,杨亢.蔗糖产业价值链分析及创新价值导向研究.广西蔗糖,2010,(2):22.

5. 曾仕联.应用循环经济理念推进生态型制糖企业建设.广西蔗糖,2011,(3):39-42.

6. 程瑜.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88-193.

7. 马金华.和谐社会视角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2):18-22.

蔗糖的化学式篇3

关键词:广西;甘蔗机械化生产;重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S2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13-2

0 前言

我国是世界主要产糖国之一,2000-2008年制糖期食糖产量以6.2%的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达到1006万t,至2010年我国食糖产量已上升至1200万t,但就目前我国居民人均食糖消费量10kg且以2%速度增长的情况来看,无疑仍存在较大的产需缺口。目前我国糖料蔗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云南、海南、福建等省份,面积达150万hm2。其中广西作为蔗糖主产区,产量占全国蔗糖产量总比约60%左右,相当于产糖大国古巴蔗糖总产量,且蔗糖业产值占省GDP的15-20%,成为地区支柱型产业,对于农民脱贫致富、财政增收均存在着重要意义。

而改革开放30年,包括广西在内的诸产糖省份的农村劳动力结构已出现深刻变化,第二、第三产业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南方蔗区普遍存在劳动力短缺的情况,由此导致的劳动力成本增加以及生产资料价格攀升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制糖企业、蔗农及社会各界对于解决甘蔗生产机械化滞后这一“瓶颈”问题的呼声尤为迫切。本文即就广西自治区甘蔗机械化生产发展,提出个人的一些浅见,以期抛砖引玉,对国内制糖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1 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现状

2009年全国糖料蔗种植面积2812万亩,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1520万亩,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62.39%,桂中南更是《农计发[2003]1号》文件确定的“双高”甘蔗优势产区,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蔗生产机械化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于我国蔗糖增产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据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广西农业机械原值为128.55亿元,机械总动力达2011.03千瓦,含耕整机在内的各型拖拉机拥有量65.45万台,与大中型、小型拖拉机配套的农机具则分别为1.83万部和70.48万部;至2010年底,广西农业机械原值可达195.2亿元,总动力可升至2755万千瓦。尽管在绝对数量上出现了长足增长,但甘蔗等重点经济作物的农机化总体水平发展仍并不尽如人意。目前广西蔗糖业从业人数占全区人口近40%,约2000万。甘蔗种植仍以家庭经营为主,户均面积<0.33hm2,由于广西地形环境的限制,超过70%的甘蔗种植地地处坡地和丘陵地带,缺乏完备的生产基础设施与机械化程度低,人畜力劳作仍是甘蔗生产的主要形式。

具体而言,南宁、来宾、贵港、钦州、崇左、柳州、北海等市地势相对平坦,可机耕面积约占70-90%;山坡、丘陵地带的百色、河池市可机耕面积比重相对较低,约占总比60-63%。至2006年广西全区已落实蔗地机械化深耕深松面积285.23千hm2,可配套微、手扶及中型拖拉机的多型号甘蔗中耕培土机具也已在南宁、百色、柳州等主产区逐步推广应用。但广西甘蔗生产的全程综合机械化技术仍主要局限于示范基地内,种植、收获环节机械作业率几乎为零。总体而言,广西甘蔗种植业对于缓解地区劳动力就业问题、推动经济增长均存在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很好地解决国内外制糖业对甘蔗生产环节的巨大压力,甘蔗机械化生产的发展依旧是任重而道远。

2 广西甘蔗实行机械化生产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2.1 宏观层面国内制糖业的发展压力

甘蔗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2010年我国甘蔗种植面积已达到2800万亩。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沿海发达区域的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甘蔗主产区逐渐西移,经调整优化后的区域布局逐步趋向规模化经营的特征。其中,桂中南作为农业部确定的三大甘蔗优势生产区域之一,桂中、桂西南22个县的糖料蔗种植面积及产量分别占全区的79.9%和82.0%。由于广西糖料蔗生产在全国制糖业原料链环中的特殊地位,以及由糖料蔗延伸出的如甘蔗制糖、造纸及生物工程等产业链条,其甘蔗的机械化生产发展对于广西自治区的经济效益和国民收入均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如前所言,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平相对偏低,除耕整地、运输等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外,人畜力劳作方式仍普遍应用于甘蔗种植、田间管理及收获等基本环节中,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对于广西甘蔗生产的规模经营存在较大限制作用,直接影响到蔗农收入与企业效益的提高。由此而言,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就显得尤为迫切了。

2.2 工作效率对甘蔗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迫切

农业机械的工作效率无疑要远高于人畜力的工作效率,机械化作业可有效增加种植面积和帮助蔗农抢得农时,将解放出的劳动力资源调配至其他部门,增加社会财富。尤其是制糖业发达国家在整地、种植、植保、收获已普遍应用机械化作业,成本效益比具有明显优势,如澳大利亚的收获机砍蔗效率即为100t/h,按中型制糖企业6000t的产能计算,5-6台收获机每日12h开工即可满足企业日榨量需求。与机械化生产普及率低下的中国蔗糖产区相对比,在食糖产销缺口达300万t的情况下,中国制糖业工作效率面临巨大压力。

2.3 土地产出率对甘蔗生产机械化的需求

多年来,国内外的甘蔗生产全机械化或半机械化作业均以数据证实,采用机械化作业的甘蔗单产量普遍高于半机械化、人畜力生产。据2004年广西与古巴的甘蔗生产数据对比来看,广西蔗农平均种植面积4亩,原料蔗产量18.4t;巴西蔗农户均种植面积达600亩,产量3180t。单就机械化深松深耕与传统耕作一项,前者就相当于亩增产原料蔗1.084t,增产率达31.64%,可见机械化作业在糖料蔗的增产措施中具有重要意义。

2.4 甘蔗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在经济效益方面的突出作用

甘蔗机械化作业在产量提升、降低成本以及减轻劳动强度等方面均有其他生产方式所不具备的突出作用。广西贵糖集团在应用固定喷淋装置、软管卷盘式喷灌机技术时,当年即实现增产12-15%。机械碎叶还田也是如此,亩产5t的甘蔗就会产生约1t的鲜蔗叶,完全还田大致等同于施钙镁磷肥10.3kg、尿素7.5kg和钙镁磷肥10.3kg。且据数据显示,3年连续蔗叶还田后,蔗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可由1.5升至2.7,速效钾、速效磷和碱解氮也会增长约2倍以上。总之,甘蔗机械化除降低劳动强度外,对于甘蔗植株群体的均衡发育和亩产提高均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

2.5 国内劳动力现状对甘蔗机械化生产的迫切需求

目前甘蔗垦区很大部分仍以小农户生产为主,单个劳力要使蔗田管理能配合农时的仅能承包40亩甘蔗地。而随着甘蔗种植规模的扩大,由于年轻人职业取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的外来劳力短缺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的情况,对蔗区生产规模扩张与效益增长均造成了严重的制约作用。由2004年至2010年,砍蔗成本、装车费出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分别由25元/t-30元/t提高到70-80元/t,糖料蔗生产成本的提重影响到制糖业的规模效益,糖厂的日榨产能也无法得到足够保障。

3 广西甘蔗机械化生产的可行性分析

3.1 气候土壤条件方面完全适应于甘蔗生产机械化的需要

北回归线横贯广西中部,大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均气温保持于17-22℃之间;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为1100-2000mm;夏秋季来袭的热带风暴使广西的6-10月份为雨季,热量丰富,年日照时数达1500-2000h,年太阳总辐射量约90-110千卡/m2;玄武岩发育的铁质砖红壤分布广泛,尤其是肥力颇佳、土层深厚,适应于甘蔗等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

3.2 从补贴政策看,推行甘蔗机械化生产的经济基础已经具备

近年来,国家、省、市企业加大了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农户购买甘蔗农业机械给予享受30%以上的农机购置补贴(含国家、地方、企业)。

3.3 从甘蔗机械化发展积累的经验来看

广西实现甘蔗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目前国内外都有比较成熟的甘蔗生产机械型类,并向大型高效方向发展。近年以来,广西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在甘蔗机械化生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课题攻关,取得了如8PJ-75型软管卷盘式喷灌机、4GZX-45型甘蔗收割机等技术成果,为广西甘蔗机械化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3.4 就蔗农需求与认知情况来看,普遍支持甘蔗生产全过程机械化

自生产责任制施行以来,甘蔗单产取得了较大增长;但在广西经济高速发展的刺激下,很多年轻人也不愿意继续同父辈一样从事甘蔗生产此类劳动强度高、收入微薄的农活,且生产思路也得到了极大解放,希望能借助于选用优良品种、应用生物化学手段以及甘蔗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来切实地实现甘蔗单产量增长、降低劳动强度与生产成本,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所以说在多年来经济发展促进和政府宣传影响下,蔗农是乐意接受与配合甘蔗机械化生产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历经40多年的发展后,我国甘蔗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已初具规模,而随着示范区应用经验的积累、农村劳动力的加速转移,甘蔗生产的机械化需求也更为强烈。就此而言,推动广西甘蔗生产实现革命性的突破,在理论与实践意义上均具有重要性和可行性。广西作为全国糖业生产的主要省份,更要先行一步,推动全区甘蔗生产机械化的加速发展,为蔗农经济效益增长与地区糖业振兴提供更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潘世明.福建省甘蔗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9,(06).

[2] 江永.甘蔗施用糖蜜酒精废液研究初报[J].甘蔗糖业,

2007,(05).

[3] 韦衍标.崇左市江州区甘蔗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D].南宁:广西大学,2007.

蔗糖的化学式篇4

一、当前轩岗甘蔗生产发展现状

1、轩岗的自然生态情况:轩岗乡位于**市西部,距市政府所在地芒市20公里,辖区内最高海拔2224米,最低海拔810米,东与风**相邻,西与五岔路乡毗邻,南与三**乡接壤,北与江**、象滚塘乡相连,是一个山坝结合的乡。轩岗乡辖丙茂、芒广、芒棒、筠竹园、芹菜塘5个村民委员会,36个自然村,51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1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821亩,其中水田17853亩,占耕地面积的56.1%,旱地13818亩,占耕地面积的43.4%。人均占有耕地1.77亩。全乡总户数3829户,总人口17945人,其中农业人口1724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9‰。辖区内有汉族、傣族、景颇族3种主体民族。汉族有5593人,占总人口的31.2%,傣族12164人,占总人口的67.8%,景颇族161人,占总人口的0.9%。

2、甘蔗种植情况:2010年全乡总耕地面积4.77万亩,甘蔗种植面积18673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9.2%。其中水田甘蔗面积5058亩,占甘蔗种植面积的27.08%,旱地甘蔗种植面积13615亩,占甘蔗种植面积的72.91%,甘蔗总产量8.29万吨,总产值2817.5万元,平均单产4.44吨。

3、轩岗糖厂生产情况:英茂糖业是**省最大的制糖企业之一,拥有**英茂糖业有限公司、**英茂糖业有限公司、**农化科技有限公司三个子公司。自2003年参与**省糖业整合以来,通过收购兼并、租赁等方式拥有11个糖厂,具备日入榨甘蔗28100吨能力,原料基地80万亩,年白糖产量40万吨左右,酒精产量3万吨。主要产品有:“英茂”牌白砂糖、精制糖、食用酒精和农用复**。英茂糖业以长远的发展战略、良好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明确的文化追求博得社会的广泛认可。2009年英茂公司成功收购轩岗糖厂,轩岗糖厂设计日处理2000吨,一个榨季最适宜的规模入榨量为25-30万吨, 2010/2011榨季轩岗糖厂蔗区入榨甘蔗15.45万吨,达到规模入榨量还缺口甘蔗9.55-14.55万吨,龙头企业对原料甘蔗的需求量缺口大,甘蔗发展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4、甘蔗在轩岗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轩岗乡农村经济总收入5185.88万元,人均农业收入2526元,甘蔗总产量8.29万吨,总产值2817.5万元,占全乡农业总产值的54.33%。蔗区人均产蔗4.04吨,蔗区人均总收入2526元,蔗区人均甘蔗收入1050元。蔗糖是全乡农业产业中一个重要的经济作物及产品;蔗糖产业作为我乡的传统产业和骨干产业,是农民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产业,是目前其它产业不可替代的;发展蔗糖产业是我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发展蔗糖产业有利于推动我乡产业化发展,是丢不得,也丢不起的支柱产业。

二、目前轩岗甘蔗生产存在的问题

1、作物之间争地矛盾突出:近年来,受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多种农作物纷至沓来,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相互竞争,在水田上有马铃薯、苞谷、蔬菜、水稻、西瓜等生长期短、效益高的作物与甘蔗争地,甘蔗的种植逐步向坝子边沿的低产田退让;在旱地上有柑桔、橡胶、咖啡、竹子、茶叶、经济林木等长期作物与甘蔗竞争,大量甘蔗基地退种其它作物,甘蔗种植面积难以稳定。

2、常年连作,蔗区土壤肥力下降:由于蔗区没有足够的耕地可以进行轮作,许多蔗园长年边作,土壤肥力退化严重,根据**省甘蔗研究所2008年对我蔗区土壤检测分析,蔗区土壤肥力退化的主要原因,一是施肥单一,磷、钾和部分微量元素的补充不够,甚至没有补充,导致甘蔗产量和品质上不去。二是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不当由于对蔗区土壤养分不了解,肥料配方大多是经验配方,肥料的针对性不强。

3、科技普及落后,种植管理水平低:一是甘蔗施肥水平低,施肥技术不科学,据调查,全乡甘蔗的施肥平均每亩40公斤尿素、50公斤普钙肥,轩岗大部分蔗区土地贫脊,施肥水平较低;部分蔗农施肥后不进行覆土,施望天肥,还有部分蔗农为图省力,苗肥、拔节肥一起施,肥料利用率低;偏施化肥,全乡60%以上的甘蔗只施化肥,有机肥的施用较少,大部分连作甘蔗的田块土壤板结,肥力降低,甘蔗产量难以提高。二上宿根蔗管理水平低,宿根蔗产量低,甘蔗种植成本上升。甘蔗下种地后,一般要收砍2—3年,全乡宿根蔗面积8963亩,占总植蔗面积的48%,而宿根蔗的产量不到甘蔗总产的40%,宿根蔗低产的原因主要有甘蔗收砍质量差,蔗桩保留过高,或收砍刀锄不快损坏蔗头,造成地下低位牙萌发少,蔗苗细弱;开垄松蔸质量差或不进行开垄松蔸,造成宿根蔗土壤板结,通透不良,从而影响根系、蔗芽生长,出苗差产量低;宿根蔗发株早、生长快,病虫草害发生危害也早,施肥管理也相应提前,管理节奏跟不上,容易造成减产;大部分蔗农对宿根蔗缺塘、断垄不注意进行补苗,造成断垄缺株多,有效茎减少,影响宿根蔗产量。

4、品种结构不合理,品种更新换代慢:甘蔗品种多、杂、乱。低劣品种屡禁不止是长期困扰甘蔗生产发展的玩症之一。仅靠**市甘蔗技术推广站引进、试验、繁殖、推广的甘蔗良种远远不能满足制糖企业的需要,各制糖企业纷纷向外大量引种,在没有经过严格的试验、示范、观察,并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同时,蔗农在生产中也自发引种,造成品种个数多,在种植过程中,品种与品种之间相互混杂,新品种的种植管理与其种性不相协调,这样造成甘蔗品种种植的个数多、品种间相互混杂、品种布局混乱。

5、机械化程度低,劳力不足:轩岗蔗区以旱坡地及低产水田为主,旱地坡度大,水田田块小,适于机械化操作的面积小,机械化使用程度低,而甘蔗在种植、收砍过程中劳动力强度大,加之近年年轻力壮的农民外出打工的较多,种蔗农民越来越少,劳动力成为当前发展甘蔗生产的瓶颈。

6、甘蔗病虫害严重,影响甘蔗的建康发展:甘蔗是一种生长周期长、宿根栽培、连片种植作物,再加轩岗气候、环境复**样,尤其近年甘蔗引种频繁,植期多样化,病虫害种类多,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甘蔗整个生育期几乎都受病虫的危害,甘蔗下种后出苗前,受金针虫、白蚁、金龟子、螟虫、凤梨病等的危害,出苗得不到保证;甘蔗出苗后至拔节前,受螟虫、金龟子、白蚁、黑穗病等危害,形成枯心苗或生长受到抑制,基本苗得不到保证;甘蔗拔节后至收砍前,地下受金龟子、象鼻虫、白蚁等危害,蔗茎受螟虫、介壳虫等危害,叶部受绵蚜、**马、秀病、褐条病、稍腐病等虫危害,使甘蔗生长受到抑制,造成减产,糖分降低,宿根年限缩短,种蔗成本上升。根据调查,轩岗每年约95%的甘蔗不同程度遭受病虫危害,造成甘蔗减产20-30%,甘蔗糖分降低1-4个百分点,大部分甘蔗因地下害虫危害而宿根年限缩短,蔗农种蔗成本上升,效益降低,大大影响甘蔗生产的发展。

7、产业化经营不够完善,利益分配欠合理:甘蔗收购价格是决定种蔗比较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农民种蔗积极性的关键所在,制定合理的甘蔗收购价格,对调动农民种蔗积极性和促进甘蔗生产至关重要。多年来,我州甘蔗收购价格政策都是由政府根据食糖市场情况而制定,利用政府指导价保护蔗农的根本利益,但随着国企改制和糖业整合民营化以后,制糖企业在具体执行价格政策中,只顾企业的利益,没有把蔗农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随意性较大,严重违背市场价值规律,政府对甘蔗价格难于调节,没有体现出市场经济条件下代表广大蔗农根本利益的价格政策,因而无法调动农民种蔗积极性。

8、综合利用滞后,资源浪费严重:一是近年来,随着糖业整合工作的不断深入,制糖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由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经营管理上的差距,导致同样甚至相对较高的技术或设备都达不到相同的产出效果。二是甘蔗叶利用率低,甘蔗叶是很好的饲料,如果能进行充分利用,可大大提高蔗农的种植效益,据测算,单产为5吨的蔗地,约有1吨蔗叶,如果蔗叶能够充分利用,发展养殖业,对甘蔗生产和轩岗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9、蔗区基础条件差,抗自然灾害能力低:蔗区以旱坡地为主,旱坡地面积多,平缓蔗田少,甘蔗种植收获以人力劳力为主,种植成本较高;基础条件差,靠天吃饭,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低。

三、发展轩岗甘蔗生产发展的对策

1、推广甘蔗间套种技术,提高植蔗综合效益:甘蔗是一种生长周期长、宿根栽培的作物,收获一季甘蔗需12个月以上,宿根2-3年,冬甘蔗11-12月下种,到次年4月封行,约需4-5个月的时间,甘蔗高产栽培要求甘蔗行距1-1.2米,在甘蔗封行前,行间空闲,浪费土地。而轩岗又是马铃薯之乡,2011年甘蔗套种马铃薯面积300亩,平均马铃薯单产1540公斤,产值3080元。推广甘蔗套种马铃薯技术,利用甘蔗生长前期蔗田行间生产种植一季冬马铃薯,可缓解作物之间争地矛盾,改良蔗田土壤,提高植蔗综合效益,提高蔗农种蔗积极性。在巩固提升蔗糖产业,优化蔗区布局,扩大甘蔗种植面积,甘蔗种植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效益型转变的过程中,蔗田间套种作为一种传统的栽培技术,对稳定田蔗面积,增加单位面积效益和蔗民收入,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蔗区土壤肥力,提高甘蔗单产:通过采用测土→配方→配肥→施肥等一整套先进的技术措施,根据各个施肥单元不同作用,优化施肥数量,基、追肥分配比例,科学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根据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不同作物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砍定甘蔗施肥量;从而,来提高肥料利用率,平衡耕地养分,提高生产效益,达到降低蔗农成本,提高单产,提高植蔗经济效益的目的。

3、加强科技培训,提高蔗农种植管理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加大农业科技的宣传、培训工作,努力提高蔗农的科学种蔗、科学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甘蔗单位面积产量和种蔗效益。与上级科技推广部门联合,在甘蔗种植、管理、收砍的全过程,在蔗区召开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会,把科学技术宣传到每个蔗农心中。

4、引进新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根据轩岗甘蔗品种结构情况,确规定推广品种及达到的目标,用3—5年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投入,每入榨一吨甘蔗提取2元的品种改良基金,用于优新良种推广,达到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为3:5:2,良种率达90%以上,其中,优新良种率达80%以上,甘蔗含糖份达14.5%以上,实现平均甘蔗单产提高一吨,甘蔗含糖份提高一个百分点,宿根年限**一年,榨期提早一个月,产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的目标。

5、推广机械化植蔗,降低种蔗劳动强度:引进新型农业机械进行种植管理,2010年蔗区共引进大型闲耕机10台,42%的蔗园犁耙开沟使用机械化,引进小型微耕机5台,在蔗区中耕管理培土中进行示范推广,2010年甘蔗中耕管理期间召开小型微耕机培土现场会5场,培训蔗农及初及技术员1200人。推广机械化,种蔗劳动节药40%,生产速度加快70%,有效提高植蔗生产效率。

6、利用新技术防治甘蔗病虫害:引进新技术新农药防治甘蔗病虫害,2010年在轩岗蔗区示范推广新农药阿克泰、锐胜、康宽、福戈等新型农药防治甘蔗害虫,这些农药使用方便,与追肥混合施于蔗根,就能有效防治甘蔗地下害虫、蛀茎害虫、叶面害虫,防治效果好,可彻底结束甘蔗生长中后期使用喷雾器喷施农药的时代,大大提高甘蔗害虫的防治效率,降低蔗农种蔗劳动成本, 2010年示范推广面积1200亩,预计2011年推广面积15000亩。

7、与龙头企业签订定单合同,甘蔗收购价与食糖消售价进行联动,与企业利益共享:在甘蔗生产发展中,农民主要承担甘蔗生产的风险,制糖企业主要承担市场的风险,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农户需要稳定产品销路,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工农双方的风险与利益关系,按照“风险各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实行蔗价与糖价联动,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维护好工农双方的正当权益,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积极性。

在实行甘蔗价格随甘蔗品种和食糖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双联动”机制。一是按品种论价,实行甘蔗最低保护价格,良种加价的办法,甘蔗品种分类及分品种细化价格一定三年不变,执行期间不能随意降低确定的分类品种级别;二是甘蔗价格与食糖销价格挂钩,以前三年平均的食糖销售价为基数,糖价每上升100元,每吨甘蔗收购价提高5元;三是甘蔗收购价随食糖销售价变化,每100元食糖销售价对应7元的甘蔗收购价,食糖销售价高甘蔗收购价就高,反之高低。同时制糖企业与蔗农实行股份合作制联结,将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结合在一起,蔗农既参加劳动,又集资入股,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的方式。

8、与养殖业联合开发蔗叶、蔗稍饲料,提高甘蔗综合利用率:蔗稍是优质饲料,2010/2011年榨季轩岗乡生产蔗稍1.66万吨,蔗稍每吨售价80元,蔗稍理论总产值132.8万元。通过“种蔗养牛,养牛挤奶”的结合方式发展特色农业,引导和帮助农民利用科技养牛致富,实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良性互动。目前轩岗有养小区3个,全乡牛存栏数3500头,在芒棒**雪花牛养殖厂,养殖规模2000,年需饲料28.62万吨;通过种甘蔗——养牛的模式,把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特色农业的发展,使种蔗——养牛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

蔗糖的化学式篇5

摘要介绍农务管理自动化系统在甘蔗制糖生产中的应用实践。实践表明,该农务管理自动化系统投入甘蔗制糖生产中后,在保证甘蔗新鲜度,提高甘蔗糖分,保证高产糖率方面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降低了制糖生产成本,且投资较省,经济效益显著。关键词 甘蔗;农务;制糖;管理软件1 概述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99年,是由南宁市6家大中型制糖、造纸企业组成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已控股(参股)了16家企业。目前南宁糖业主要的生产能力为:日榨甘蔗2.7万吨,年产机制糖50万吨,机制纸5万吨,商品蔗渣浆10万吨,食用酒精3万吨,公司年产糖量约占广西食糖产量的10,占全国食糖产量的5,主导产品碳酸法和亚硫酸法白砂糖,曾多次荣获国家、行业、区、市奖励,并被国内外著名的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健力宝等厂家列为原料定点厂。20__/20__年榨季总榨甘蔗371.77万吨,20__年公司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目前,南宁糖业形成了以甘蔗制糖为主,综合利用制糖过程产生的废糖蜜、甘蔗渣制造酒精、商品蔗渣浆,以蔗渣浆生产机制纸及其他制品的产业结构,甘蔗成为公司产业链的最主要生产原料。在制糖生产中,甘蔗成本约占食糖成本的70,且制糖生产要求所榨甘蔗糖分高、新鲜度好,以提高产糖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农务管理是制糖生产的重要环节,是影响制糖企业效益好坏的主要因素,更牵扯到广大蔗农的利益,涉及面较广。为了较好地兼顾糖厂和蔗农的利益,就要下大力气抓好农务管理,且只能走高效、低耗的道路。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改造传统业务,优化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充分利用企业内的各项资源,建立更高效、更合理的业务流程,实现企业管理的整体最优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降低运营成本已成为企业发展的趋势和迫切需要。为此,南宁糖业成立了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工作小组,在20__年启动信息化建设,遵循“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依据实用、高效、可拓展的要求,统一组织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分布实施方案。在第一期的信息化建设中,先后投入230多万元,首先建成了综合报表查询、仓库、农务管理三个管理软件系统。第一期建设完成后,使用仓库系统取得了公司降低库存资金300多万元,使用农务系统的糖纸厂、伶俐糖厂因提高甘蔗蔗糖分而产生经济效益500多万元的良好效果。按公司信息化建设原来的规划:先期开发的农务管理自动化系统在试用厂应用成熟后,再推广到公司其他厂使用。但由于系统设计、开发实施等原因,20__/20__版农务管理自动化系统不具备较好的适用性、扩展性,不能较好满足各直属厂的需求,只能推广到两个厂使用,而且各直属厂原有的农务系统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无法完成推广应用的任务。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农务管理水平,20__年4月,南宁糖业决定按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建设一套公司统一的农务管理自动化系统。在吸取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由公司成立项目组负责系统功能设计及关键环节把关,与外公司合作开发新版农务管理自动化系统。该农务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对公司直属香山、东江糖厂蔗区甘蔗的砍、运实现了计算机调度管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下面,就对该农务管理自动化系统作简要介绍:2农务管理自动化系统在甘蔗制糖生产中的开发与应用实践2.1农务管理自动化系统设计开发的出发点、难点和技术关键新版农务管理自动化系统设计的出发点是:(1)要有较好的兼容性、扩展性、统一性;(2)能基本包括公司内各厂的基本需求,推广到各厂时,保持主体框架和基础数据库同时能进行少量、局部的二次开发;(3)随着生产的发展,能较好进行升级,主要对多分支处理选项改动,对数据库的存储过程改动,减少对系统主体程序的改动;(4)在数据的共享应用及提供决策依据,体现全公司的统一。该系统要能合理安排砍蔗计划,保证甘蔗在较高糖分时砍伐,同时公平合理安排运蔗,保证甘蔗的新鲜度和较低的营运成本,要能满足生产扩大及甘蔗种植、砍运情况变化的要求。另外,蔗农、运输方要求能及时和公平的安排砍运甘蔗、发放蔗款、运费、合理的处理贷款的扣付。该系统要能对庞杂的、关联的数据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尽量的排除人为因素的不良影响,达到及时、公平的目的。新版农务管理自动化系统开发的难点在于:(1)一套系统要兼容5个直属糖厂的具体管理需求(每个糖厂因为传统、地域特点、管理模式、蔗农情况不同而有详细不同的管理需求,甚至两个直属糖厂间的某个具体环节管理需求差异达到60%),5个糖厂的管理需求都包含在一套系统而不影响系统整体结构、基础数据统一性、数据处理性能,提供数据的共享应用和统一公司层报表。(2)农务系统应用环境较为复杂,随应用需求变动而程序变更较大,甚至在同一生产期内变化较大。针对旧版农务管理自动化系统的不足,我公司运用软件系统工程思想来指导新版农务管理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新版农务管理自动化系统的重点技术关键是:良好的系统结构,使系统具备较好的兼容性、统一性;统一、高效的数据库及数据处理方式,提高系统的适用性及性能;适用的软件开发技术,使系统具备较好的扩展性。新版农务系统开发的关键是主体程序与底层数据库有效划分,使系统具备灵活的构成及支持分布式的计算环境,提高程序的可维护性、可用性;在应用系统框架的支撑下可开发不同的功能并包装成对象进行使用和管理。2.2农务管理自动化系统的技术规范2.2.1系统的开发及运行平台(1)系统开发平台及工具软件:开发工作站操作系统Windows20__;数据库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Server20__;数据库系统MicrosoftSQLServer20__;开发工具软件MicrosoftVisualBasic6。(2)系统应用平台:数据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Server20__;数据服务器数据库系统MicrosoftSQLServer20__;各应用工作站操作系统Windows98/20__/XP。2.2.2系统设计的规范(1)软件系统工程思想指导系统整体的需求分析、架构设计。(2)使用第三范式要求设计数据库及创建库表结构。(3)运用分

布式对象的方法设计、开发系统的模块功能。(4)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方式构架系统应用。2.3执行技术规范实现农务管理自动化系统开发的各种需求通过执行技术规范,从系统整体的框架结构、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处理方式、多种编程技术的灵活应用、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方式构架系统应用来实现系统开发的各种需求。2.3.1对于系统整体的框架结构,系统开发项目组采用软件系统工程的思想,进行整体业务需求分析及整体设计系统,涵盖全流程的砍蔗、运蔗、甘蔗进厂质检、过磅、结算业务处理。系统按整个业务流程中对原始数据的处理性质为基础划分处理模块,强调各业务处理模块的独立性及减少相互间业务处理的相关性及耦合度,有利于系统各模块合理功能的独立、兼容各直属厂不同的管理需求而不对其他的模块产生影响。导出整个系统的农务业务流程图及系统数据处理过程图,并根据上述的原则及流程图,形成系统功能框架图(见图1)。图1农务管理自动化系统功能框架图系统共分为基础信息、砍蔗计划、甘蔗上点报进度、调度派车、质检、过磅、结算、查询及报表、系统管理等9大模块,实现五大主体业务全流程,模块通过业务活动图表示处理功能及涉及的数据内容,指导模块开发,产生系统的数据库。具体的模块划分、业务功能及数据关系如下:“基础信息”模块主要功能是整个系统各模块处理的基础数据的输入,包括(文秘站:)了甘蔗调运方式、甘蔗品种分类、甘蔗品种信息、农务员档案、农务员蔗点管理(香山糖厂的特点)、区域信息蔗点信息、蔗农基本信息、蔗农预付款信息(个人扣款、生产队扣款)、银行信息、车队信息、车辆类型、车辆信息、船只信息、路况信息、种植信息、签类型等主要的信息种类。“砍蔗计划”模块主要功能是企业对所辖蔗区的甘蔗按生产需求及考虑蔗农利益等因素,灵活设定条件安排砍蔗,保证甘蔗在较高糖分时进厂生产,包含榨前砍蔗计划、每日砍蔗计划两个处理环节。榨前砍蔗计划按保证甘蔗糖份、公平合理、均衡生产的原则分阶段进行生成,确定榨季阶段砍蔗任务的方针目标;每日砍蔗计划根据糖厂榨季当前的实际情况,从蔗农抽签表中筛选出符合设定条件的砍蔗任务,生成规定时间内完成的砍蔗计划,并打印蔗农砍蔗证,发放到蔗农手上作为砍蔗通知(两个计划中,各直属厂都有共同考虑的原则和个性化原则,需要具备各种处理功能提供使用,该模块在作计划时对系统的功能、性能要求较高)。“甘蔗上点报进度”模块主要功能是蔗农按砍蔗证的要求,将砍蔗的情况上报给农务员,由农务员按一定的灵活高效方法方式报给糖厂,作为可派车运回厂的任务(有自动报进、手工报进两种模式)。“调度派车”模块主要功能是对上报完成计划砍蔗的甘蔗按调度及生产需要,公平、合理安排运输甘蔗,保证进厂甘蔗较好的新鲜度,需要同时考虑糖厂、蔗农、司机三方面的利益【有自动派车(人工制定派车的原则,电脑自动运算结果从报进度的记录中选择安排车辆运蔗)及人工排车(操作人员直接找到已经报进度的甘蔗安排车辆运蔗),该模块特别强调派车的灵活性。各直属厂因为各种因素,实现派车的因素、策略条件较多、差异度较大,有专题的需求,该模块对系统的功能、性能要求较高】。“甘蔗质检”模块主要功能是对进厂甘蔗的质量检验、评定等级并提供结算有关的数据,包括一级质检、二级质检(可选)(该模块各直属厂的差异不大,但是与报进度选择的运输方式、过磅方式有关联的处理,各直属厂有特定的处理模式,对系统的处理性能及数据的安全性能有较高要求)。“过磅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是通过限定的条件进行甘蔗称量,把重量数据读入系统,包括完成甘蔗票据的验证、初步处理甘蔗质检的结果、提供结算数据,进行该车甘蔗的结算。包括重磅(含甘蔗的整车测重)、回皮(甘蔗卸车后空车测重,电脑自动计算甘蔗重量)、磅单复核(复核质检、过磅的单据数据项)三个处理环节(该模块各直属厂的差异度不大,但是对数据的处理性能要求较高,磅单复核作为一个处理过程使用)。另外,“磅单复核”的主要功能是经过回皮结算后,由复核员对单据内容和电脑上的内容进行核对,以确保数据完全正确。若发现不符之处,可以进行修改,修改通过后自动重新结算,再检证内容的正确性。“甘蔗结算”模块是作为一个过程在回皮后调用,实现对经过上述流程后甘蔗的蔗款、运费、各种费用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及汇总结算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安全与恢复,能够自动正确计算补耗、蔗款、各项扣款、运费,任何修改可以重新批量或单个计算结果。“查询及报表”模块主要功能是对过程的原始数据、处理数据、报表数据及其他统计分析数据的查询;形成各种管理需求的报表、提供管理决策的依据;根据报表的相关分析数据对各环节、责任人考核(各直属厂的差异大,要求查询的条件种类多、方式多,报表种类及各种要求多,虽然不是过程处理的模块,但是对系统处理性能的要求高)。“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是对系统的农务系统数据库初始化、操作员管理、功能权限管理、子模块参数设置、数据备份与恢复、日志管理等功能进行管理。由上述的模块划分可见,通过整体需求分析,以完整业务流程中对数据处理的性质为基础划分功能模块,每个模块都对其中相应部分的数据进行单一处理,基本上每个直属厂对该处理环节的管理差异需求都含在每个模块中,加强各模块的独立性及减少相互业务处理的相关性及耦合度,不同的需求都能在不同的模块处理中进行处理,有效保证了主体应用程序与底层数据库有效划分,对应不同需求,保持系统主体框架和基础数据库的同时只需要进行局部二次开发,使系统具备了灵活的构成及支持分布式的计算环境,提高了程序的统一性、兼容性。2.3.2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处理方式,根据系统的农务管理业务流程图及系统的数据处理过程图,运用三层体系结构的思路及第三范式要求设计数据库及创建库表结构。强调合理划分系统主体业务程序与后台数据处理过程,系统各种功能应用来进行应用、数据层面的处理,通过使用存储过程直接对底层数据库的数据处理,减少了程序对数据库的直接影响;程序对数据库的使用借助调用存储过程,加强了不同程序的功能对数据库的同类使用,简化了主体程序,减少了程序功能需求的变化对系统底层数据库应用的直接改动,只要增加相应的存储过程或对存储过程改动,减少对系统主体程序、基础数据库的改动;使系统具备了灵活的构成及支持分布式的计算环境,提高了程序的可维护性、可用性,在数据的共享应用及提供决策依据,体现全公司的统一。另外,划分系统主体程序与基础底层数据库,使用存储过程后,合理利用设备资源,支持客户端/服务器方式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性能及速度。根据系统的数据流程图,执行第三范式要求设计数据库及创建库表结构,建立统一、标准、信息完备的关系型应用数据库,作为各功能应用模块的标准数据接口;同时提供各种对数据进行的处理操作基础,广泛使用数据信息进行分析。通过以上有效措施,系统具有一个标准、高效的数据库,满足了系统对统一性、扩展性的要求。同时,该数据库也满足对数据进行灵活查询分析的需求。2.3.3多种编程技术的灵活应用、采用三层软件设计结构构架系统及组件技术应用,减少了软件单元之间的繁杂依赖,使系统具备了更为灵活的系统构成,更好地 适应因业务需求的变更而给软件带来的大量维护工作,缩短了软件的维护周期。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分析各模块具体的处理功能并进行抽象整合封装,更好地保证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同时具有更好的扩展性、兼容性和适应性,最大程度地满足各厂的个性化需求。使用上述方法,对各模块中的各直属厂具体需求进行分析,归纳共同项和不同项,对于不同项使用选项处理,对于系统功能的增加、调整只是面对单一的对象或过程增加、处理。实现系统的统一性、扩展性。同时,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开发出了较好的应用,如在系统中,开发出了树形类,并在结构树上灵活显示相关的业务信息,在各模块都可以方便使用并且提供了操作的具体参考信息。充分利用服务器的优势,在数据处理方面把业务层和数据处理层分开,系统多模块分工、多用户同时进程、多工作站联网工作的情况下,业务、数据处理由工作站和服务器组成的网络化前后台合理分担,提高数据处理的批量能力和执行速度;同时,加强对数据服务器的管理,能够集中保护系统的核心业务数据及保证系统的运行,不会因为个别工作站的故障影响系统的整体运行。针对制糖企业农务报表种类繁多、格式设置灵活的要求,系统引用先进的表格控制理念,开发了灵活表格处理模块,通过表格设置功能用户可自行定义适合自己的表格和单据的样式,实现即看即所得。2.4农务管理自动化系统项目的建设20__年7月,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南宁市元光达计算机网络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发农务管理自动化系统,并于20__年11月完成。20__/20__榨季,在公司直属香山糖厂应用;20__/20__榨季,该系统同时推广在公司直属的香山、东江糖厂应用,经过实践考验,该系统运行稳定,整体运行情况良好,达到了设计要求,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3运行效果新版农务管理自动化系统在香山、东江糖厂的实际运用,解决了原来旧版农务管理自动化系统所存在的问题,满足了生产需要,达到了设计要求,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产生的综合效益有:(1)通过有效的砍蔗安排,保证掌握甘蔗砍、运的最佳时机和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各品种甘蔗在其高糖时期及时进厂,与去年同期相比蔗糖份提高了0.3,为企业提高产糖率提供了优质原料,为提高成品糖的产量,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发挥了显著作用。(2)灵活优先安排欠本厂预付款的农户,大大提高了预付款的回收率,也顺应了蔗农的要求,截止20__年2月20日止,预付款回收率已达97,保证了糖厂的经济利益。(3)完善的“调度派车”功能可进行自动派车、人工派车,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原来由调度员较难考虑周全的“先报先运”、“里程均衡”、“难易优先”等诸多难题。(4)“自动派车”的功能大大减轻了调度员的劳动强度和工作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避免了因人为派车失误造成补损耗而使糖厂损失的现象,为企业节约了数万元的开支,也赢得了蔗农的认可。(5)“人工派车”功能解决了砍运调度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也顺应了当今甘蔗收购市场的各种需求,如“拆分、组合”等功能,既解决了蔗农因人力不足所砍蔗量不足吨位或蔗地分散归堆困难的问题,又能使所砍下的甘蔗及时进厂,从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综合查询及报表”模块提供的统计、明细报表共40多份,分为“产量类”、“质量类”、“蔗款类”、“决策类”五大类。特别是“决策类”报表,对砍、运等农务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数据依据,既方便了对农务各级人员的考核,又可对农务业务进行有效监控,大大提高了各蔗点甘蔗砍运的平衡和进厂甘蔗的质量。(7)系统功能权限明确。每个业务模块都设有详细、明确的权限,不仅大大提高了操作员的责任心,也使系统数据的安全有了更好的保障。以往有些功能启用的权力过于集中,有些工作必须指定某个人来做,现在只要赋予权限,每个操作员都能操作,大大缓解了操作员的工作压力,也使工作的变通性更强。4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由于采取了新的开发理念及开发方式,开发过程中存在设计思路的偏差及双方合作的磨合,同时由于农务系统适应形势变化的要求较高,原来调研分析的情况可能有疏漏及出入,新版农务管理自动化系统存在有以下问题:数据库处理模块间接口、效能还不够理想;系统模块的扩展性需要进一步加强;派车模块中,自动派车的条件出现了设计外的情况,自动排车应用未完全达到设计目的;报表模块未能完全实现电子化报表的全部功能,影响报表的扩展应用。针对存在的问题,项目组通过反复的研究、讨论,初步明确: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是正确的,正是基于这种设计提供了较好的兼容性和扩展性,系统后续的开发改进工作可以很好地借鉴利用系统的基础内容来进行扩展和改进。下一步推广应用工作的重点应放在:(1)数据库的库表结构进行优化划分,全面利用数据库系统的强大功能提升系统的性能。(2)确定每个处理环节的数据接口标准格式,统一各模块的数据处理内容,放开每个模块的处理程序并在实际使用时调整,增加了系统的扩展性。(3)兼顾各直属糖厂的各种具体、明晰的需求,运用软件系统工程的思路及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分布式对象技术等对系统模块的实现功能进一步归类、细化划分,具体确定每个处理功能的分支出口及分支选项内容,综合利用各种已在系统开发中证明有效的技术,保证系统的统一性,加强系统的兼容性、扩展性。5小结新版农务管理自动化系统通过20__/20__榨季、20__/20__榨季在东江、香山糖厂的实践考验,整体运行正常,达到了设计要求,实现了预期目标,满足了生产需要。通过农务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使我公司可以进行合理的甘蔗产地原料配送平衡,既能合理地指导蔗农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也促进了我公司甘蔗新鲜度的提高,并为糖厂保持较高的甘蔗糖分,保证高产糖率提供了技术保障。农务管理自动化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制糖生产成本,经济效益非常显著,且投资较省,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促进作用,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南宁糖业将进一步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以农务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后续开发完善、网络安全建设、人员培训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后续建设工作,并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力争取得新的突破,进而促进企业业务流程整合、优化企业管理,为企业增创更多的效益。作者简介:丁建民(1970-),女,湖南长沙人,1992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工程师,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部经理,有10多年造纸技改、自动化管理经验。傅其军(1972-),男,广西博白人,1994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30多篇,有10多年酒精、制浆造纸项目的技改、生产管理经验。黄向荣(1975-),男,广西容县人,1997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助理工程师,南宁糖业股份有 限公司企管部副经理,有多年机械设计、设备管理经验,现负责企业信息化建设。

蔗糖的化学式篇6

一、振兴蔗糖生产的途径

(一) 提高蔗农的直接经济效益

1、健全集体经营层次,实现甘蔗农业生产一体化、社会化

在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充分发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散经营特点的同时,健全为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服务的集体经营。可以在大范围内协调和统筹人力、物力和财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和利用当地资源,兴办农田水利,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通过提供机耕、机械排灌、科学施肥和除虫等生产服务,实现某些耗作环节的联合作业,降低生产成本,发挥规模效益。可以乡镇或村为单位,成立发展甘蔗生产服务公司,把甘蔗生产的各个环节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家庭(农户)经营的生产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生产资金不足,可由所在蔗区糖厂向银行货款,按实种甘蔗面积和计划产量签定的合同书,及时拨付一部分给各乡镇发展甘蔗生产服务公司发放到蔗农手中,用于甘蔗生产。由糖厂预付的货款金额,待甘蔗砍收后,按交售给糖厂的蔗量,从结算的总金额中扣抵。其利息由糖厂支付,列入制糖生产成本,以减轻蔗农负担。

2、目前,蔗农种蔗效益低,主要问题是因为家庭经营规模太小。所以大规模经营、集约化栽培是一条重要出路。可在巩固和发展甘蔗生产基地村的基础上,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在条件较为具备的乡镇村搞试点,在蔗农自愿的基础上,鼓励规模化、集约化连片栽培甘蔗,实行“五统一”,即统一选留种、统一机耕、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砍运交售等专业化生产服务,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规模效益,直接增加蔗农收入。

3、扶持种蔗专业大户

实践证明,种蔗专业大户经营的甘蔗产量较高,成本较低,效益较好,是奔小康的一条有效途径。建议以种蔗专业大户为典范,积极帮助他们在原有租地承包的基础上,逐步办成家庭农场,种养结合,发展生产,增加经济收入。

(二)实行甘蔗糖业联合集团公司,把蔗糖生产搞活

糖厂、蔗农、糖业公司是互为依存的关系,其中蔗农是主体。所以,以蔗农为主体成立甘蔗糖业联合集团公司,是搞活蔗糖生产的一项关键措施。

1、实行“三业”联合,走农工贸一体化综合经营的道路

在甘蔗种植业、制糖加工业和商业自练内功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组织“三业”联合,形成科研、生产、经营、开发、加工等综合经营体系,发挥整体功能。在联合体内,以蔗农为主体,糖厂为“龙头”,商业为纽带,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把三者的利益以股份制的方式结合起来。联合经营的利润,其中10%归集团公司所有,90%归联合经营的成员进行分配按股分红。糖业公司当集团公司的开路先锋,建立食糖及附加产品批发市场,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联合集团公司还可在甘蔗副产品上大做文章,如利用蔗梢、蔗笋等开发加工成蔗梢汁饮料和“蔗笋”作蔬菜食用,这两种都富含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价值很高。

2、建立蔗农加糖厂的蔗糖业股份有限公司

蔗农以当年交售的甘蔗量入股,糖厂以固定资产作价入股。在生产经营管理上,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的领导机构,由县、乡镇(村)和糖厂三方选派代表组成的权力机构制定实施细则。股份有限公司对蔗糖生产、财、物、产、供、销实行统一管理,生产经营年纯利按6:4或7:3分成,即蔗农(户)得60―70%,以保证每公顷甘蔗的纯收不低于水稻的收入,并实行超产奖励。同时要为蔗农提供良种、地膜、化肥、农药,并进行技术指导。

二、蔗糖业生产的对策

1、财税扶持

目前,我省蔗区糖厂大部分处于困境之中,有的县财政收入偏紧,要想发展蔗糖生产,但力不从心。因此,建议省、市有关方面采取“以糖养蔗”、“以蔗养糖”相互促进的办法,在财力上给予必要的扶持,以缓解目前暂时困难的局面,使之能有一定的财力用于稳定发展蔗糖生产,让利于蔗农,调动种蔗积极性。

2、提高甘蔗收购价格

我省1975年制订实施的“一钱三物”蔗粮挂钩政策,蔗农种蔗的实惠优于水稻等其他大田作物的水平,因此10年中甘蔗生产处于稳步上升的好势头,促进了粮食生产也稳定上升,蔗区出现粮蔗双丰收的大好局面。但是,以后由于经营体制与价格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问题没有妥善解决,导致甘蔗生产滑坡。因此甘蔗生产价格的制订要以蔗农的实际收入为准,按照价值规律的原则,研究制订适合我省实际的合理标准。一般说,甘蔗收入不宜低于粮食,以保持蔗农种蔗积极性。

三、促进高新技术的应用与蔗田综合管理

1、选育良种

甘蔗品种优劣与甘蔗产量和蔗糖分高低密切相关,建议各级领导和工农业部门突出良种基础建设。当前,引进和自育的一批高产高糖新品种有福引83/13、闽糖76/2等,特别是在仙游选育的福农81/745,能由领导出面,组织有关方面联合示范推广,采取相应的经济措施,加快新良种的繁育和品种的更新换代。

2、应用高新技术

当前,许多害虫对多种化学农药具有不同程度的搞药性。仙游蔗区应用生物农药“8010”试验表明,该农药不但能有效防治甘蔗螟虫、粘虫等,而且还可保护天敌,不污染环境,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对甘蔗还具有增肥,促进生长的作用。应用福建农业大学甘蔗综合研究所的清除自由基技术,提高盐碱地甘蔗抗盐、旱地甘蔗抗旱的能力,有利于当前盐碱地、旱地甘蔗的发展。

3、搞好蔗田生态农业

蔗田生态农业在省内外一些蔗区已成功应用,有效实施这一工程可发展田“五色”食品,即白色食品,包括蔗田轮作生产经加工的大米、麦粉等;青色食品,如蔗田间作套种的蔬菜、瓜果和蔗梢汁饮料等健美食品;黑色食品,如蔗田香菇、黑木耳、猴头菇和黑豆等保健食品;黄色食品如金针菇黄罗卜等;利用甘蔗副产品如蔗梢尾叶等作为饲料喂牛等,发展畜牧业,增加动物食品,称为红色食品,这也是发展“蔗田菜蓝子”工程提高甘蔗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4、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近年来,甘蔗单产呈下降趋势,除其他原因外,与原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难以再度发挥作用,干旱时不能及时引水灌溉,削弱抵抗旱涝灾害的能力也有直接关系。为了兴蔗保粮,发展生产,坚持开展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5、强化农村科技示范推广网络

农村是实施科学技术的前沿阵地之一。所以进一步加强农、科、教结合,巩固和完善四级科技示范推广网络,提高蔗区现有科技示范体系,继续发挥现科技示范乡镇的带动、辐射作用。

四、加强甘蔗应用科技技术研究和培养跨世纪甘蔗科技人才

蔗糖的化学式篇7

关键词:甘蔗脱毒健康种苗;品种选育因素;温水脱毒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134—2

甘蔗属无性繁殖作物,传统的种植方式是采用多年连续无性留种种植,这种种苗种植技术会使多种病原物反复侵入,病原物植株内积累,最终会导致原有的优良种性退化,特别是甘蔗宿根矮化病、花叶病等病害无法用化学药物防治的病害对甘蔗植株的破坏性很大,审美被感染的植株品质和产量不断下降,给蔗农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甘蔗种植产业整个链条的生产安全。

1 甘蔗病害简况

有关调查显示,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甘蔗病害有120种以上,我国发现有39种,其不同类型的数量可见下表1:

2 影响甘蔗脱毒技术种苗选育的因素

2.1 不同激素种类及配比对甘蔗组培苗增殖的影响对比(见表2)

2.2 不同接种量对甘蔗组培苗增殖的影响

除了不同激素种类及配比对甘蔗组培苗增殖产生影响外,我们发现培养容器的形状、培养容器的大小、接种组培苗的大小、接种组培苗粗细等、浸泡时间和接种数量等都会对培养的组培苗增殖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其影响情况见表3。

2.3 不同蔗糖浓度对甘蔗组培苗增殖的影响(见表4)

2.4 不同甘蔗品种的培养差异

除了述三个方面的因素对蔗糖种苗产生影响外,影响其种苗质量的因素还有甘蔗的品种。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品种的培养效果不尽相同,说明甘蔗的品种对种苗的质量有影响。在培养期间,由于其分泌的代谢产物的数量不同,因此氧化后产生酚类物质的数量也不同,对组培苗产生的影响就不相同。因此,根据不同品种的代谢强弱,要添加不同数量的氧化抑制剂,调解产生的酚类物的数量。

3 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繁育技术

3.1 技术原理

甘蔗宿根矮化病病原菌种和病毒在植物体内通过胞间连丝和维管束系统传播。通过胞间连丝传播速度较慢,很难追上活跃的茎尖分生组织[1]。茎尖分生组织中维管束系统尚未形成,病菌和病毒颗粒几乎不能到达生长点;同时,茎尖分生组织细胞剧烈的新陈代谢活动及较高的生长激素浓度,使病毒较难复制与繁殖。

3.2 性能指标

本技术通过温汤浸种,热处理种植与甘蔗茎尖组培快繁三次脱毒处理,生产的组培苗经PCR技术检测结果呈阴性[2];应用间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繁殖技术进行甘蔗脱毒组培苗快繁培养,增殖率提高30~40倍,果蔗健康种茎增产33.6%~69.4%,糖料蔗蔗茎增产15.1%~52.1%,蔗糖分提高0.12%~1.71%(绝对值)。

3.3 技术实施

第一种实施方法是:将种茎置于热水中,进行杀菌。热水的温度以52℃适宜,浸置时间以30分钟为宜,完成后可以用作种苗。

第二种实施方法是:将茎尖浸入到热水处理后,然后离体进行培养。这个方法主要经过4个步骤:①将砍成单芽种的种茎在52℃热水处理30分钟。②在培养箱中催芽,适宜温度35℃。③取新长的茎尖,经消毒处理后进行组织培养。④瓶苗长到一定高度后,将瓶苗转移到培养杯培养。⑤营养杯苗生长到一定时候移植到大田。⑥一般用组培苗第二或第三代的蔗茎作为生产用种。

3.4 技术特性

创造性:开创了国内首次采用三次脱毒处理进行种苗的生产的先河;国内首次使用生物反应器繁殖技术进行甘蔗组织培养。

先进性: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对生产的脱毒苗进行病菌毒素检测。

成熟性:甘蔗脱毒健康种苗技术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适用范围广:我国广东、广西、海南、云南4省(区)甘蔗种植区都适用。

安全性:该技术是植物组织快繁技术范畴中的一种,安全性较高。

3.5 技术的优势

甘蔗温水脱毒健康种苗技术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健康种苗生产技术,技术方法得当,技术成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技术实施起来十分简单,操作容易,便于推广;栽种管理方式没有太多的改变,蔗农易于接受[3];蔗苗生长优势明显,早生快发、伸长拔节早、长相健壮,整个生长期的状况都优于普通种苗;脱毒种苗的各项技术指标高于其他种苗,如的叶片光合速率、甘蔗苗株高度、甘蔗茎的直径、有效茎数等参数指标;产量明显增加,含糖量明显增加,提高了甘蔗产量的同时提高甘蔗的品质[4]。

4 甘蔗温水脱毒健康种苗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

4.1 部分蔗农对脱毒健康种苗技术认识不能正确的认识

一些地区的群众科学意识淡泊,不能转变观念,不能克服使用新技术的惧怕心理,因此,脱毒健康种苗技术不能得到推广。

4.2 健康种苗栽培技术的后期技术指导不到位

有些地区能够认识到脱毒健康种苗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但在实际中栽培技术不规范,没有把握技术要点,盲目的进行种植生产,并且种苗栽培后的生产技术指导没有跟上,让先进技术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让蔗农对技术产生了怀疑,丧失了对科学的信心。

4.3 高成本阻碍了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进度

按当前市场价格生产1株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的成本价约0.8元,每亩种苗成本约1500元(按每亩种植1800株计)。这就让蔗农产生了顾虑。且脱毒健康种苗的生产需要设备条件,因此,大规模生产对资金的需求也很大,这也是阻碍脱毒健康种苗技术推广的一个原因。

5 甘蔗温水脱毒健康种苗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甘蔗温水脱毒健康种苗种植经济效益显著,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平均亩产比传统种植提高1.0吨以上,按吨蔗价300元计,亩增收300元;其次,延长宿根年限2—3年,可降低种植生产成本[5];最后,提高甘蔗含糖分0.5%,降低糖厂吨糖生产成本,可有效地提高蔗糖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甘蔗温水脱毒健康种苗的推广,解决了甘蔗生产低能产、宿根年限短、生产成本高三大难题。

6 甘蔗温水脱毒健康种苗的发展前景

目前甘蔗温水脱毒种苗的显著成效得到农业部、科技部以及甘蔗优势产区各级部门和制糖企业肯定认可和高度重视,部分企业领导多次到本单位考察脱毒种苗并商谈技术引进,进行开发示范。对推进蔗糖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实现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社会稳定,建设边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黄诚梅.甘蔗脱毒技术及其检测方法[J].甘蔗(福建),2002,(4).

[2]吴伟怀.海南岛甘蔗病害种类初步调查[J].热带作物学报,2007,(4).

[3] 刘丽敏.利用间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进行甘蔗脱毒苗快繁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9,(4).

[4] 杨柳等.利用间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进行果蔗组培快繁[J].热带作物学报,2010,(4).

蔗糖的化学式篇8

关键词:甘蔗制糖;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广西;探索创新

中图分类号:S435.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广西甘蔗制糖业发展概况

众所周知,广西壮族自治区系我国最大产糖省,也是世界食糖主要产区之一。历经20多年发展壮大,现有34户共94家制糖企业,日榨能力高达30多万吨,产糖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增加值占了全区工业的1/10,利税更高达全区总工业的15%。

不仅如此,广西甘蔗制糖业的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带动了造纸、酒精、肥料、养殖及生物化学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蔗糖产业的发展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以及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

然而,广西甘蔗制糖产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从1995年开始,广西糖业连年亏损,增产越多亏损越多。加之国内外食糖市场的持续低迷,广西蔗糖业面临着内忧外困的处境,甜蜜的行业转眼成了苦涩的事业。2000年初,广西各级政府根据实际,通过技术创新、品种改良、和糖业改制,发展当地的综合利用项目,加强对糖厂进行综合治理,减少带来的环境污染,走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的道路。目前,广西已经有很多制糖企业正在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并且已取得成效,如贵糖股份有限公司、农垦糖业集团等。

二、甘蔗制糖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首先提出了“循环经济”一词,主要是指在人、科学技术和自然资源的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的生产、产品的消费及其被废弃的全过程,把传统依赖资源消耗线性增长模式转变为依生态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核心,以“资源化、再利用、减量化”为基本原则,以高效率、低排放、低消耗为基本特征,遵循科学发展观,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的经济模式。本质上是生态经济的形态,它利用生态学规律去指导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相较于传统经济,“循环经济”倡导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它要求企业把经济活动形成“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反馈式的流程。“循环经济”为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经济的转变提供了战略理论范式,进一步从根本上消解了环境和发展之间长期以来的尖锐冲突。

“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主要包含产品转化、产品增值、废物综合、环保等四个方面的循环。

(二)“循环经济”与蔗糖生产的关系

伴随着经济增长而来的高污染、高消耗和资源环境等问题,我国开始探索经济发展模式全面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循环经济得发展是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

以广西农垦糖业集团昌菱制糖有限公司为例,一直以来,该公司致力于甘蔗制糖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探索研究,并且经过发展形成了制糖产业循环经济发展雏形,进而建立了涵盖制糖、糠醛、朗姆酒、生物肥等项目,形成了一个“甘蔗种植榨糖制酒生物有机肥”,以及“甘蔗种植制糖生产糠醛”的绿色产业链,抓好糖业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下游产品开发,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延伸,促使资源综合利用最大化,从而逐步形成完整的甘蔗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一个庞大产业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促进糖业产业升级,提高甘蔗产业经济价值。

甘蔗制糖产业施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有助提高甘蔗的深加工水平与附加值;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排放与废弃物的产;有利新产品研发和生产;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三、甘蔗制糖循环经济在广西的实践和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广西省的甘蔗制糖产业在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不仅带来了喜人的经济效益,但是它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甘蔗制糖产业发展布局分散、规模小。污染物占全区排放总量的 78%,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本高。循环经济的循环利用率和整体运行效率也很低,面临着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甘蔗的种植技术滞后,单位面积的产量低,糖分低,制约了甘蔗制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广西省甘蔗的种植面积已经到了极限,单靠扩大甘蔗的种植面积来增加原料提高产糖量已没有太大的余地。

第三,产业管理协调的机制不健全,缺乏极具激励效果的机制和经济手段。在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经济手段,依然是采取传统的方式——征收产品税和排污费。这些举措根本不能从根本上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起不到好的税收激励作用,更没有循环利用和资源再生的经济激励作用。

第四,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不足。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除了一些大企业具有相当技术实力外,多数中小型企业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提高公众、企事业单位和各级领导干部对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的认识,形成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的社会氛围,更新社会成员的观念,通力合作,共同发展,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还应该提出一些可行的应对策略。

首先,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的地方性法规,现行的环保法提供的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循环经济发展速度。地方发展循环经济应该以地方的行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特征和资源特点为基准,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化,制定地方性法规,使“循环经济”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其次,建立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价格政策,推进自然资源的价格改革机制,调整最终产品与资源性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的基础性作用。

再次,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的产品标示制度,鼓励引导公众购买循环经济旗下产品,推动政府的绿色采购。把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作为政府的重点投资领域,发挥政府对社会投资引导的积极作用。

最后,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结构组织,鼓励企业依据产品生产和社会分工的内在联系,制定有助于建立契合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要求的经济策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物产生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产业链条,促进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以及副产品互换,为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总结:广西是我国的糖业大省,它的甘蔗制糖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并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甘蔗制糖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的运用,降低了资源能源消耗,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和产品的浪费,值得我们去借鉴。但我们不应该一味套用,要结合自身特色,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使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和要求,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一根甘蔗演绎的“传奇”——来宾市建设糖业循环经济基地侧记[J];广西节能;2010年03期

[2]钟健;广西甘蔗糖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分析[J];甘蔗;2004年04期

[3]李松;杨荣仲;谭裕模;莫磊兴谭芳;我国发展能源甘蔗研究生产的现实意义[J]; 广西蔗糖2003年03期

[4]胡卫东;蔗糖产业形势与对策分析[J];广西热带农业;2009年04期

[5]潘跃龙;发展工业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J];中国乡镇企业;2009年Z1期

蔗糖的化学式篇9

一、湛江糖业的改革历程

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广东省为鼓励发展糖业实行“以税还贷”政策,全市共向银行贷款23.5亿元投资建设糖厂,至1996年底取消“以税还贷”政策前,全市有国有糖厂34家,设计日榨能力约为9.4万吨,按标准压榨时间120天计,每个榨季可生产食糖100多万吨。但由于盲目的规模扩张,又缺少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造成生产糖业能力过剩,原料甘蔗普遍供应不足,多数糖厂“吃不饱”,榨季平均压榨时间不到90天,个别厂甚至仅有几十天,企业经济效益连年下滑,旧债新亏如雪球越滚越大,且大量拖欠农民的甘蔗款,糖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恶性循环。截止1999年9月底,34家糖厂累计资产总额53亿元,负债总额63亿元,资产负债率达118.9%,累计亏损30亿元,拖欠农民甘蔗款约16.4亿元,地方所属的30家国有糖厂全面亏损。

面对湛江糖业的严峻形势,1998年底开始,湛江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对地方所属的国有糖厂全面进行结构调整、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产权制度改革,经过5年多的艰苦工作,全市地方30家糖厂结构调整和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圆满完成。其中关停破产糖厂13家,保留的17家国有糖厂通过承债转让、产权拍卖和民事破产拍卖等形式,全面进行了改制,全部由民营资本注资经营,同时对糖业生产实行“三放开”政策,彻底把糖业推向市场。

(一)调整糖业布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调整糖业布局的总体目标是:从30家地方国有糖厂中关闭12家,减少日压榨能力2.4万吨,使榨季周期从90天提高到120天以上,力争3年使糖业走出困境。1998年到2001年3年内,实际破产关闭了13家地方国有糖厂,压榨能力由9.4万吨/日减少到7万吨/日,制糖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同时,从1999年到2000年,对地方保留的17家糖厂实行转制经营,引入新的经营主体,进行承包经营或租赁经营,以承包经营为主,并开始实行糖业生产“三放开”政策。

(二)实行“三放开”政策,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

湛江市政府2000年制定了糖业生产“三放开”政策:蔗区放开,政府不再按糖厂划定蔗区,允许甘蔗在全市范围内自由流动,农民可自由选择销售对象;蔗价放开,蔗价与糖价联动,政府不再制定指令性甘蔗收购价格。糖厂收购甘蔗明码标价,现金收购;经营方式放开,政府不再干预糖厂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三放开”政策的实施引导糖业企业走向了市场,促进了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消除糖厂向农民打“白条”的现象,糖业生产形势开始好转,从2001年开始全行业扭亏为盈。

(三)进行彻底的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把糖业推向市场

对部分糖厂实行政策性关闭,实现产业布局调整,并未使湛江糖业就此摆脱困境。湛江市委市政府决定继续深化糖业改革,创新体制,使糖业重振昔日辉煌。

一是从2000年下半年起,取消短期的承包经营方式,以租赁经营为主,并尝试开展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期间有2家企业成功完成了产权改革,由民营企业注资经营,并在全市全面推广建立甘蔗良种良法基地。

二是从2002年开始,对地方保留的15家国有糖厂全面推进糖厂的产权制度改革,通过“依法民事破产”、“产权公开拍卖”和“承担债务式产权协议转让”等形式,引入新的投资主体,成功把糖业企业彻底推向市场。

2004年12月,随着最后一家糖厂的成功拍卖,湛江市地方保留的17家糖厂的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圆满完成。

(四)妥善解决好产权制度改革中的三个重点问题

1、 职工安置问题

按国家、省和我市国有企业改革职工安置的有关政策规定,解除职工的国有身份,发放安置费。一是13家破产关闭糖厂的职工安置。13家糖厂共有职工7997人,共需安置金约1.6亿元,由省下拨专项补助资金1.2亿多元全额用于职工安置,不足部分从破产企业资产变现中补足。二是15家改制糖厂的职工安置。15家改制糖厂共有职工13304人,对于这部分职工的安置有两种方式:承债转让企业由受让方支付职工安置费用;产权拍卖企业优先从资产变现所得中支付职工安置金。转制后的糖厂聘用原糖厂职工上岗的,重新签订劳动聘用合同。

2、债权债务问题

银行债务问题。利用商业银行加快化解不良债务的有利时机,积极主动与债权银行协商,消化不良债务,降低转制成本。欠职工的工资、集资款,在清偿企业债务时,优先解决。其他企业债务,主动与债权人协商,实行债务重组予以化解。

3、农民甘蔗款问题

至1999年底,全市地方30家国有糖厂共拖欠农民甘蔗款15.6468亿元,2003年经省确认地方15家改制糖厂尚欠农民甘蔗款8.6959亿元。一是对13家破产关闭企业拖欠款的兑现,采取“省、市、县(市、区)三级财政按42.5:42.5:15的比例分担,从2000年开始,分五年解决”的原则解决,已在2004年底前全部兑现完毕。二是对地方保留的15家糖厂的拖欠款,根据广东省政府《关于解决湛江国有糖厂拖欠农民甘蔗款问题的批复》,实行省支持解决甘蔗款总额的40%,市、县(市、区)负担60%的原则解决。从2003年开始,省分批下拨我市蔗农款兑现专项资金。截止2005年第一季度,全市已兑现保留糖厂农民甘蔗款5.34401亿元,占应兑现总额的61.5%,其中省补助2.1376亿元,市筹集资金3.2064亿元,有4家糖厂已100%兑现,其他将在今年内全部兑现完毕。

二、糖业改革的几点体会

糖业改革是我市一次国有企业大面积集中同时进行的企业改革工作,涉及面广,时间紧迫,工作难度大,但整体工作进展顺利,改革过程社会稳定,成效显著,是我市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典范。

(一) 各级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省委省政府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省财政共计下拨专项补助资金6.2476亿元,已到位资金4.9396亿元。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到糖厂检查督促改革工作的开展,到现场处理热点、难点问题。有关部门上下联动,通力协作使糖业改革平稳渡过“阵痛”,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实行糖业生产“三放开”政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在糖业生产的低潮时期,及时制定糖业生产“三放开”政策,解决了糖业生产的深层次矛盾,遏制了企业连年亏损的不良势头,消灭了企业拖欠农民甘蔗款的现象,对糖业进一步实现全面产权制度改革和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奠定了基础。

(三)按照“一厂一策”,稳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在改制的过程中,根据各个糖厂的人员、债权、债务、投资主体等实际情况,灵活采用承担债务式产权协议转让、定向转让、产权公开拍卖、依法民事破产等各种不同的改革形式,采取“一厂一策”办法制订产权制度改革方案,有效地推进了产权制度改革。

(四)妥善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一是做好改制企业职工的思想工作,对改革中涉及的有关政策向群众解释清楚。二是做好企业职工的安置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省和我市国有企业改革职工安置的有关规定,对职工安置方案坚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必须召开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后才付诸实施,确保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保护好伤残军人等特殊群体的权益。三是及时做好兑现拖欠农民甘蔗款的工作,并向蔗农作出兑现“白条”承诺,稳定蔗农的情绪。

(五)努力化解改制糖厂债务,降低改革成本

充分利用商业银行加快化解不良债务的有利时机,积极主动与债权银行及其他债权人协商,消化不良债务,降低改革的成本。

(六)积极引入新的投资主体参与糖业改革

从1999年开始,引入了民营企业参与糖厂的租赁经营。2002年开始,对地方保留的15家糖厂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引入大华糖业公司等一批民营企业参与承债转让或购买改制的糖厂。2004年引入了上市公司广东甘化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建国糖厂的产权拍卖,这些新的投资主体为湛江市糖业的改革成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同时,各级法院以法律为依据,积极指导、支持改革工作,加快了改革进程,为改革工作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三、振兴之路

我市糖业企业脱掉国有体制的沉重外壳后,新的投资主体开始增加投入对企业进行更新改造,改进食糖生产工艺,注重从原料甘蔗一直到成品的各个环节上降低成本,同时糖业企业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以专业户、专业村、专业公司为单位实行连片开发和机械化耕作,实现甘蔗种植的产业化。改制后,各制糖企业注重技术创新,积极开发新产品,延伸糖业产业链,增强了行业发展后劲,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还创出了6个省著名商标、2个国家免检产品,逐步形成了大华、金岭、中谷以及湛江农垦等几大龙头企业,产业的集群效应开始初步显现。

湛江糖业正迈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继续在全国三大产糖区中占据重要的一席。2004跨2005年度榨季是糖业全面改革完成后,由民营资本经营的第一个榨季,全市糖厂压榨甘蔗量820万吨,产糖91万吨,甘蔗平均收购价格207元/吨,国库糖税收入约1.3亿元,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接近历史最好时期的水平。

从今年开始,湛江市蔗糖生产将向年产100万吨的目标奋进,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路。

(一)在经营模式上组建集团公司,实现集约化经营

要在管理机制上、经营模式上创新,以大型制糖企业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采取联合、收购、兼并、控股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糖业集团。

(二)在技术层面上加快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工艺水平

湛江市制糖企业目前大部分主要采取“亚硫化”工艺生产,白糖质量未达国际标准,难以参与国际竞争。各制糖企业应加快企业技术改造,采取“双浮化”、“碳化”或“两步法”等先进的生产工艺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白糖。

(三)在原料甘蔗种植上,大力推进“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发展良种良法种植基地

1、大力推进“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不断降低原料甘蔗成本。鼓励农民以甘蔗地和糖厂合作,签订购销合同,糖厂通过贴息扶持等方式为农民提供种植甘蔗所需的资金,共同发展甘蔗种植,要积极探索工农互动的有效形式,促进产业化的健康成长。

2、加快发展良种良法基地,发展高产高糖的优良品种,提高原料甘蔗的产出率。大力培育和推广高产、高糖的优良品种,要充分利用湛江已列入全国优势甘蔗区域的机遇,用足用好政策,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推广甘蔗良种良法的步伐。

(四)加快对糖业下游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蔗糖的化学式篇10

甘蔗作为制作蔗糖和提炼乙醇的原料,具有优良的经济效益,由于其本身偏爱温热性气候,近年来在我国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的种植与推广。本文对甘蔗的双高栽培技术应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提高甘蔗的含糖量和产量,为甘蔗种植提供参考,以此促进蔗农增收。

关键词:

甘蔗;双高栽培技术;应用

甘蔗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我国糖料总种植面积中的占比高于85%,产糖量在食用糖总产量中的占比高于90%,因此,甘蔗种植行业成为了南方地区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据数据统计显示,受干旱天气和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我国食糖于2015~2016年呈减产趋势,而国内的食糖缺口为600万吨,与此同时,全球的糖业缺口在2016~2017年为780万吨,因此,采用双高栽培技术提升甘蔗品质,就成为了我区甘蔗种植的重点内容。

1甘蔗的双高内涵

“双高”指的是高含糖量且高产的甘蔗,南方地区作为适宜甘蔗种植的先天优势区,在经过建立甘蔗培育基地,采用良种选择、夏天以及强化种植管理等甘蔗种植综合措施,能够有效改善甘蔗种植和生长的环境条件,从而使甘蔗的亩产值达到5t,而含糖量则为14.5%。通过基地种植的经验总结,得出了适宜复制和推广的双高栽培技术,这就为甘蔗的创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甘蔗的双高栽培技术应用要点

2.1选择良种

选取含糖量高、产量高、抗病性强、适应性高、宿根性优良的甘蔗品种,进行甘蔗种植,比如柳城05136桂糖42号,新台糖22等甘蔗品种进行种植。

2.2选地

高产甘蔗适宜的种植区域需选取海拔低于1200m且冬季微霜或无霜的地段进行种植。这是因为甘蔗抗寒性低、耐涝性薄弱,为了保证双高甘蔗的品质,同时还需确保甘蔗种植地具备良好的排灌功能、可耕性优良、交通便捷、土层较厚、肥力较好、连片性高且向阳等优势特性,并采取轮作栽培(水旱轮作)的方式加以栽培。

2.3整地施肥

在进行甘蔗播种之前,需要先采用机械化设备对蔗地进行深松、深耕作业,使活土深度达到30cm,并确保基肥充足,在施用基肥前,需将有机肥与化肥相互搭配使用。通常而言,在二者配比中,每公顷蔗地农家肥的用量为10t,钙镁磷的含量为1300kg,氯化钾为270kg,尿素为150kg,以此原料相互混合得到基肥。而化肥在施用时,需将其均匀地施放于蔗地种植沟中,并确保肥料和土壤进行均匀搅拌以后再进行播种作业,从而避免肥料和蔗种之间的直接接触。

2.4催芽

选取无空心、蔗茎粗、无虫害、蔗芽饱满的蔗茎作为蔗种进行浸种催芽工序。一般而言,蔗种需选择茎部生长点下部50至67cm的蔗梢段区域作为浸种对象,然后将其用利刀分解为单芽段或是多芽段,在分切过程中,必须确保切口的平整性,从而避免蔗种破裂情况出现。与此同时,由于浸种作业能够有效加强种苗本身的吸水能力,从而促进蔗苗发芽,并消灭种苗中存在的部分虫害,有益于蔗苗的未来成长和发育。在此,可选取多菌灵50%溶液,或是800倍的甲基托布津液浸种5到6min。而催芽时,则可选取堆肥酿热和蔗种堆积这两种催芽法,对蔗种进行催芽,催芽时间为1周,若种苗出现根点突出或蔗芽胀起的情况时即可继续接下来的下种作业。

2.5下种

通常而言,甘蔗下种可分为大田直播与育苗移栽这两种方法,在下种时,需根据下种时机的不同,划分成春植、秋植与冬植等不同的栽培方法。其中,春植的下种时机需选取在立春和清明之间的时间段,并采用适当早植的方式提高甘蔗产量;秋植则以立秋和霜降期间的时机为宜;冬植则需选取在立冬和立春两点较高温度时种植为宜,在温度较低时,需采取地膜覆盖的方法,确保蔗苗能够安全越冬。与此同时,采用深沟栽培法能够有效确保种苗萌发前期以及后期的土壤水分蓄积量满足种苗成长发育的需求,提高种苗抗旱性。目前,深沟栽培主要包括以下三类方式:①深沟浅种。沟深控制在40到50cm之间,在下种时再挖深7到10cm,并在施用底肥之后施行下种作业,用土覆盖蔗种10到15cm。②深沟板土。这种方法采取边开挖蔗沟、边种植的方式进行下种作业,在挖好第二排蔗沟时,将其开挖出的湿土覆盖在第一排蔗沟的种苗上,再进行压实作业;③槽植法。在下种时,沿着等高线进行深开沟作恶,再使其闭垄形成沟槽,沟槽的深度和宽度均为30cm,且每间隔10至20cm,则需保留一处宽度为20cm的隔离埂,使之呈槽状。

2.6合理密植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种植面积,可采取合理密植的方式进行甘蔗的种植,通常而言,密植的行距需保持在110cm,下种量则需控制在每公顷播种的有效芽数量为11~12万。在蔗种植入后,需采用芽前除草剂进行蔗种喷施作业,且每公顷可采用3kg敌草隆25%的溶液进行喷雾作业,然后对土壤进行封闭处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先喷洒种植沟,在盖膜以后再喷洒剩余地面。其中,宿根蔗需选取上年高产、无虫害以及蔗株分布均匀的区域进行种植。并在蔗叶砍后7至10d内将其隔行换填,同时破垄松蔸,在施用基肥以后用地膜及时覆盖,并采取化学除草的方式进行除草作业。

2.7种植管理

①破膜。在对田间的出苗情况进行巡查时,需根据蔗苗的发育情况,适时人工接膜,以防出现高温烧苗的状况发生。对于焦躁中职的蔗苗需在分蘖的中后期进行及时的破膜处理。②补苗。在接膜之后需对断垄超过40cm的区域进行蔗苗补种作业,一般需在阴天或是小雨天气中实施,最佳的补苗叶龄是3到4片叶子的苗种,在移栽时,需将苗木生长点下部4到5cm的区域的蔗叶切除,并在浇水时确保水分浸透根部,提高蔗苗成活率。③追肥。为了促进蔗苗的茁壮健康成长,必须抓好追肥工作。在春雨期间追施每公顷230~370kg的尿素,促进蔗苗分蘖,提高分蘖的成茎率。当进入到6月份甘蔗的旺盛发育成长期时,需采取每公顷1200kg专用复合肥进行施肥作业,同时采取防虫除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土作业。在8月下旬以后,需采用每公顷硫酸钾112kg、普钙300kg以及尿素300kg进行混合拌匀施肥,同时需进行培土辅助作业,以此实现甘蔗种植过程的全面管理,确保双高甘蔗的成功种植。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以甘蔗的双高内涵为切入点,并通过选择良种、选地、整地施肥、催芽、下种、合理密植、种植管理这七方面内容重点探索了甘蔗的双高栽培技术应用要点,从而提高甘蔗的含糖量和产量,以此促进百姓增收。

参考文献:

[1]劳创波.旱田地甘蔗高产栽培技术问题探讨[J].南方农业,2016,10(6):8-9.

[2]宁开德.甘蔗的双高栽培技术应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7(1):279-280.

[3]马锦铮,龙朝晖,梁克奎.“双高”基地甘蔗机械化种植与传统人工种植比较试验的探讨[J].广西糖业,2016(2):10-12.

[4]黄冰.“双高”甘蔗栽培技术[J].农村新技术,2016(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