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糖生产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20:31:16

蔗糖生产

蔗糖生产范文篇1

一、2008年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2007/2008榨季蔗糖生产经营情况

我县2007/2008榨季自2007年12月10日勐养糖厂率先落蔗开榨,至2007年4月18日勐养糖厂停榨,历时120天。

1、蔗区基本情况

2007/2008年榨季,全县蔗区(含邻县江东乡、王子树乡、护国乡、油松岭乡)共有12个植蔗乡(镇),82个植蔗村委会(办事处),522个植蔗村民小组,植蔗户23621户,蔗区人口11.76万人。其中:县内有8个植蔗乡(镇),62个植蔗村委会(办事处),462个植蔗村民小组,植蔗户21005户,县内蔗区人口10.18万人。

2、甘蔗农业生产情况

2007/2008榨季,全县蔗区(含邻县4个乡)甘蔗农业总产量493176吨,比上榨季450105吨,增43071万吨,增幅为9.57%。甘蔗农业总产值9631.73万元,比上榨季的8720.33万元,增911.40万元,增幅为10.45%,蔗区人均4.19吨,比上榨季的3.49吨,增0.7吨,增幅20.16%;蔗区人均甘蔗收入819元,比上榨季的675元,增144元,增幅为21.34%,其中:县内甘蔗农业总产394145吨,人均产蔗3.87吨,人均甘蔗收入755.8元。

3、制糖生产情况

2007/2008榨季共入榨甘蔗460164吨,比上榨季的386474吨,增73690吨,增幅为19.07%;生产白糖53591吨,比上榨季的44114吨,增9477吨,增幅为21.48%;产糖率11.62%;生产酒精3593吨,比去年的3254吨,增339吨,增幅为10.42%。

4、糖酒销售情况

由于2007/2008榨季食糖销价由上榨季的3700元/吨,回落至3200元/吨,1/3左右的糖、酒还没有销售。

5、蔗款兑付情况

2007/2008榨季甘蔗款的兑付,由于白糖价格大幅度回落等原因,蔗价兑付十分困难,至6月27日止,××蔗区尚欠蔗款89万元。

(二)2007/2008年蔗冬春蔗种植情况

2007/2008年冬春蔗种植工作,县四套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在认真贯彻执行德政发〔2007〕192号文件的基础上,通过调研与论证,出台了梁政发〔2007〕288号文件,实行了县直机关挂钩一个植蔗村民委和以村民委为考核单位,凡完成乡下达种植任务的,县政府奖励每亩3元的政策措施。2007/2008年县下达冬春蔗种植任务25000亩,其中:水田15000亩,旱地10000亩。通过认真丈量统计,全县共完成冬春蔗种植18204亩,其中:水田蔗10383亩,旱地蔗7821亩,并顺利的通过了州级抽查验收。

2006/2007年度州政府下达××甘蔗种植考核任务28000亩,其中:2007年秋甘蔗8000亩,2006/2007年冬春甘蔗20000亩,实际完成28485亩,占考核任务的101.73%,完成了州政府下达我县的甘蔗种植考核任务。

(三)加强甘蔗科技培训,提高蔗农科学植蔗水平

县蔗糖办始终把加强甘蔗科技培训,全面提高蔗农科学植蔗水平为己任,2008年上半年共举办专业技术培训会2次,培训科技人员、甘蔗辅导员110余人次;组织召开冬春蔗种植现场会10场次、召开中耕管理培训会6场次,组织召开宿根蔗管理现场培训会50场次,培训乡、村干部和蔗农8600余人次;发放甘蔗实用技术资料10000余份;投入科技资金3.56万元。2007/2008年度冬春蔗种植采用地膜覆盖等丰产栽培措施的占新植蔗面积的96%以上,宿根水田蔗铲兜、地膜覆盖技术达90%以上,冬春种甘蔗良种率100%。

(四)加强甘蔗籽种协调供应,积极推广优新良种

县蔗糖生产办公室在县人民政府的具体领导下,加强了冬春种植蔗种的协调供应工作。在冬春蔗种植期间组织调运良种17600余吨,推广一、二类良种种植面积18204亩,占新植冬春甘蔗面积的100%。

(五)认真抓好统计上报和信息工作

县蔗糖生产办公室在2006/2007年度冬春蔗种植期间,认真做好冬春蔗种植统计和种植进度通报工作,及时为县委、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联系领导提供准确的数据,半年来统计上报了统计报表15期,蔗糖工作简报6期,草拟县政府信息3期,做到了及时准确的上报冬春种植进度和通报相关冬春种信息。冬春种结束后及时统计、测算出冬春蔗种植直补资金2609991.2元,其中:企业补助1938239元,县政府补助671752.2元,为兑现直补工作提供准确数据。

(六)积极申报项目,争取上级立项扶持

县蔗糖办历来十分重视蔗糖项目的申报工作,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我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机遇,在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精心组织撰写上报了《云南省××县“双高”甘蔗糖料生产基地建设》、《××县甘蔗良种繁殖体系建设》、《××县“吨糖田”综合技术示范建设》等项目,现得到立项扶持的有《云南省××县“双高”甘蔗糖料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400万元。

(七)认真抓好挂钩扶贫、禁毒防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我办挂钩扶贫、禁毒防艾工作,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安排专人到挂钩点曩宋乡弄别村委会开展扶贫和禁毒防艾工作,进一步巩固了所挂钩的弄别村县级命名的“无毒村委会”称号。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我办紧紧围绕州级文明单位建设标准,认真开展州级文明单位建设工作,促进了全办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存在问题

1、企业兑现政策与承诺不及时。蔗款未能做到一车一付,广大蔗农厌声载道,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诚信度,严重的打击了广大蔗农的种蔗积极性。

2、蔗区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蔗园生态环境脆弱。我县山多坝少,运蔗道路较差,有相当一部分运蔗道路晴天时也无法拉运甘蔗。蔗区灌溉设施投入更少之又少,高稳产蔗园比例相当小,甘蔗生产基本上靠天吃饭。

3、企业对原料蔗生产服务不到位。公司未及时发放甘蔗生产预购定金,部分蔗农缺泛甘蔗中耕管理所需的化肥、农药,造成蔗园脱肥,蔗农意见较大。

三、下步工作思路

1、加大与公司的督促与协调力度,积极与公司搞好协调,及时兑现2007/2008年冬春甘蔗种植直补资金。

2、加强甘蔗中耕管理,提高单产。加强甘蔗中耕管理,把甘蔗中耕管理工作作为重要工作任务来抓,及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植蔗乡(镇)开展甘蔗中耕管理宣传发动和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工作。

3、积极抓好2008年秋蔗种植准备和2008/2009年度冬春蔗种植任务安排工作。及时出台2008年秋蔗种植政策和2008/2009年冬春甘蔗种植政策。组织相关部门认真抓好2008年秋蔗种植的宣传发动、任务落实、技术指导、面积丈量、农用物资供应等服务工作,确保我县2008年秋蔗种植任务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组织深入调研,合理安排2008/2009年度冬春蔗种植任务,为顺利完成全县新植蔗任务创造良好条件。

4、及时召开2008年度全县蔗糖工作会议,及时兑现相关奖励资金。

5、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扶持,改善蔗区基础条件。充分利用我县被列为云南省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大好时机,组织力量撰写项目材料,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扶持,建设一批优新良种示范园,“吨糖田”综合技术栽培示范园,提高园区示范效果,并以点带面,逐步改善蔗区基础条件。

蔗糖生产范文篇2

县委、政府决定召开2011年蔗糖生产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会会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10年全县蔗糖产业发展情况,安排部署2010/2011年榨季工作和2011年的甘蔗生产,稳步推进我县蔗糖产业健康发展。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2010年蔗糖产业发展回顾

2010年的蔗糖产业,在产业争地矛盾日趋突出,前期旱涝急转、后期低温冷冻气候增多,以及制糖成本持续攀升的不利情况下,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制定出台了巩固蔗糖产业的系列措施,通过全县各级各部门、企业和广大蔗农的共同努力,进一步稳定了甘蔗种植面积,巩固了蔗糖产业的发展。白糖蔗区种蔗1.4万亩,占计划的108%,其中,新种面积0.42万亩,占计划的105%。/2010榨季,全县收榨甘蔗4.2万吨,实现蔗农收入1200万元;生产白砂糖4700吨,酒精390吨,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35万元,上缴税金380万元。从总体上看,蔗糖产业呈“两稳定、三到位”的特点。

两稳定:

一是种蔗规模趋于稳定。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完善生产扶持政策,缓解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压力,调动了蔗农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种蔗面积,新种蔗面积是近几年来效果较好的一年,巩固了产业发展的第一车间。同时,狠抓榨季服务协调工作,严厉打击白糖蔗区擅自收购、贩运甘蔗原料和“小机榨”等现象,维护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秩序,增强了第二车间动力,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是企业生产趋于稳定。面对蔗糖产业的严峻形势,为着力营造榨季期间以及龙头企业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2010榨季,县政府筹借1000万元资金,切实帮助企业缓解了流动资金不足的困难,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企业原料收购贷款,保证了甘蔗原料收购“不打白条”。蔗区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和龙头企业强化协作,密切配合,严格归口经营管理,甘蔗原料调度秩序井然,确保了企业制糖加工生产的正常运行。企业坚持主业与辅业经营相结合的理念,采取积极有效的营销策略和手段,克服了资金不足和市场竞争激烈的困难,最大限度盘活资源,挖掘制糖产品的增值空间,变被动为主动,为产业的稳定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三到位:

一是政策到位。县委、政府审时度势,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盘活县级财力支持企业搞好产品营销,完善甘蔗原料收购价格政策,继续实行新种蔗每亩300元的直补政策,有效调动了蔗农种蔗的积极性,统筹兼顾了企业和蔗农利益,确保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措施到位。围绕“甘蔗收榨平稳正常和种蔗面积巩固发展”的总体要求,各级各部门和企业一手抓榨季管理,一手抓生产目标任务的落实,宣传到户,责任到人,规划到点,目标到户,全面落实了计划种蔗面积。县政府直接投入扶持资金近200万元,县直挂钩部门共派出工作人员60多人次,直接投入资金50多万元,蔗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原料基地发展得到扶持、甘蔗收购平均价达到280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三是责任到位。各种蔗乡镇、县直挂钩部门和企业,紧紧围绕全年目标任务,严格“一把手”负责制、部门和企业股东挂钩制,县、乡、村三级联动,工作早计划、早落实,进一步稳定了宿根面积,确保了新种面积的落实。龙头企业牢固树立生存发展理念,千方百计搞好生产服务,抓好田间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积极为蔗农排忧解难,公司+农户的生产体系更加和谐、紧密,甘蔗生产下滑的局面得到遏制,进一步巩固了蔗糖产业的发展基础。

2010年的蔗糖生产,在巩固中发展、在发展中巩固,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蔗糖产业仍然面临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降、一弱”:

两降:一是原料基地生产水平下降。受蔗农投入不足、外出劳动力增多、部分种蔗区域基础设施滞后等因素的制约,甘蔗生产的田间管理相对较为粗放,随着种蔗区向低糖份区域转移,高糖份区尤其是江边河谷地带电站建设和比较效益等因素的影响,群众增收途径增多,种蔗面积受到冲击,导致甘蔗单产和糖份有所下降,影响了种蔗质量和效益。二是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益下降。由于原料规模的萎缩、流动资金的短缺、蔗价的大幅度提高,制糖辅料价格上扬,龙头企业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经营效益降低,蔗糖产业的巩固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弱:即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实力较弱。受白鹤滩电站建设日益临近的影响,产业规模效应无法体现,市场竞争的风险扩大,蔗糖产业仍处于弱势。尽管近两年糖业市场行情有所好转,但糖价的涨幅与其他产业相比仍显不足,产业竞争的优势还不是十分明显。受糖业市场波动、龙头企业流动资金紧缺、产业竞争矛盾突出的影响,企业整体经济实力较差,带动产业发展的实力仍然较弱。

二、精心组织,平稳收购,认真抓好新榨季各项工作

2010/2011年榨季各项工作即将全面启动,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按照“收购不打白条,生产经营秩序平稳、正常”的要求,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做好管理及服务工作,确保“三个到位”,促进蔗糖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一要确保收购政策执行到位。今年,实行高糖份区每吨380元、低糖份区每吨370元的收购政策,平均糖价高于6000元以上,以计税全年平均销价依据,每超100元,联动补助蔗农5元。这个蔗价,基本保证了蔗农收入的持续增长。各级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扎实做好收购政策的宣传工作,动员广大蔗农积极交售甘蔗。企业要克服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市场竞争激烈带来的双重压力,从维持产业发展、企业生存和维护广大蔗农根本利益的角度出发,不折不扣地执行好收购政策,禁止打白条,确保蔗农的种蔗收益。金融机构要大力支持企业申请贷款,切实缓解企业流动资金紧缺的压力,巩固发展蔗糖产业。

二要确保协调服务落实到位。蔗区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要加强收榨管理工作的领导,及时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层层落实责任,解决好甘蔗砍运和收购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辖区内收榨秩序平稳。交警、交通、运政等部门,要严格甘蔗准运证管理制度,开通“绿色通道”,确保蔗区道路安全、便捷、畅通。白鹤滩食品有限公司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强化服务蔗农就是体现企业增效的发展观,确保甘蔗及时运输入榨,确保广大蔗农满意。

三要确保经营秩序维护到位。各级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站在维护经营秩序就是维护蔗农切身利益的高度,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收榨工作氛围。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要组成强有力的执法队伍,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坚决依法打击扰乱、阻碍、破坏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各种违法行为,从严从快查处并取缔在白糖蔗区私设“小机榨”或收购、贩运甘蔗原料的非法活动,依法维护和管理好生产经营秩序,确保蔗农长远利益和企业的合法经营。

三、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全力抓好2011年的蔗糖生产

蔗糖是我县的传统特色产业,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尽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较多,但也具备巩固发展的有利因素:一是良好的发展基础。通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县的蔗糖产业已初具规模,产业化经营的格局相对稳固,蔗区农户普遍掌握基本生产经验和技术,群众基础好。二是丰富的资源优势。“两江”流域河谷地区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甘蔗单产及糖分含量均高于其它区域,生产的白砂糖品质优越,拥有良好的信誉度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三是稳定的市场保障。随着国家东糖西移、北糖南移产业政策的推进,食糖消费趋向刚性增长,国内食糖价格已连续两年保持上升趋势,而进口糖的成本已超过7000元,这是难得的市场机遇期,为我们巩固发展蔗糖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在今后及一段时期内,蔗糖产业仍然是我县群众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蔗区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务必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千方百计巩固好蔗糖生产规模。

2011年,全县蔗糖生产的目标是:确保白糖蔗区种蔗面积巩固在1.1万亩以上,收榨甘蔗4.3吨,实现农民收入1500万元以上。这是今年蔗糖生产的底线,大意不得,疏忽不得!蔗区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和企业,都要围绕这个底线来科学谋划、狠抓落实,确保目标任务圆满实现。

一是要巩固种蔗面积。县委、政府制定出台了稳定提高蔗价的政策机制,全县各级各部门和企业的干部职工,要自觉把宣传政策作为抓生产落实的重要举措,坚持广泛宣传与落实生产任务相结合,创新宣传方式,确保政策家喻户晓,让蔗农放心发展生产。蔗区各乡镇要盯紧、盯死种蔗面积底线,合理规划布局产业基地,把种蔗面积量化到村、组和农户,县、乡、村三级互动,确保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及时到位、甘蔗生产用种保障到位、种蔗面积核准到位,各项生产措施落到实处。白鹤滩食品有限公司要按照“巩固宿根面积、积极拓展新种蔗”的要求,如实规划到户、丈量到地块,全面加强和落实合同种蔗管理,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全力巩固现有种蔗面积。

二是要着力提高单产。针对当前种蔗产量低、效益不突出的现状,县蔗糖产业领导组办公室、蔗区各乡镇和白鹤滩食品有限公司,要把提高单产作为重中之重,充分用好种植1亩甘蔗政府补助1包专用复合肥的政策,督促指导蔗农搞好以施肥为重点的田间管理措施,确保施肥、灌溉、田间耕作、病虫害防治“四统一”,力求甘蔗单产有新提高、蔗农收入有新增长。企业既要加强与乡、村的紧密配合,又要提高内部机制的运行水平,全面落实提高单产的目标责任制,加大对生产部门和乡镇生产办公室的考核力度,组织抓好增产措施的培训和指导,努力提高甘蔗生产的整体水平。

三是要狠抓责任落实。县蔗糖产业领导组各位挂钩领导,要带头深入挂钩乡镇和村组,指导基层研究、制定并扎实抓好生产措施的落实,帮助基层解决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县热开办要严格落实干部职工“片区责任制”,针对榨季生产秩序、种蔗面积、单产提高、蔗区基础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大检查指导力度,促进各项生产措施顺利推进。蔗区各乡镇要强化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做到工作早研究、早布置,定目标、定责任、定人包村抓落实,形成真抓实干的良好工作格局,确保生产有人抓,问题有人管,措施有落实,产业巩固有新进展。

四是要强化协作推进。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产业发展和扶持蔗农的意识,在移民搬迁、蔗区原料建设、金融支持等方面,尽最大限度地广开方便之门,为企业摆脱困境提供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作用。龙头企业也要努力克服自身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与蔗农同呼吸、共命运,立足生产一线抓服务,在蔗区道路维护、种子调运、甘蔗砍运、种蔗物资供应等方面,让广大蔗农更加满意。同时,要从企业生存发展的高度出发,加强多元产品的开发应用,积极探索多种经营模式,努力开创传统生产经营与创新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五是要严格责任考核。甘蔗生产纳入今年“争先创优”考核的核心内容,就是种蔗面积和单产这两个硬指标。完不成目标任务的乡镇,县委、政府坚决从责任乡镇的财政预算经费中据实扣减,并从严处以公司罚金,所扣罚的资金全部作为甘蔗生产发展资金。县蔗糖产业领导组挂钩各乡镇的领导,与乡镇和公司同奖同惩,希望引起足够的重视,沉下身子指导挂钩乡镇抓好各项生产措施,协调解决生产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县直有关部门和公司,也要健全产业发展责任考核制,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确保各项工作措施、生产措施落实到位,推动甘蔗生产稳步发展。

蔗糖生产范文篇3

关键词:蔗糖供应链;供应链风险;风险识别

一、引言

食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必需品,中国是世界第三大食糖消费国和除欧盟外的第四大产糖国,蔗糖作为食糖生产的主要原材料,约占比88%,因此蔗糖安全影响着我国的食糖安全。我国蔗糖主生产区集中在广西、云南两地,受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以及产区和物流不确定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蔗糖的供需矛盾凸显。为促进蔗糖行业健康发展,提高蔗糖物流效率,避免出现蔗糖供需失衡和蔗糖供应链中断的问题,对蔗糖供应链风险进行识别是十分必要的。蔗糖供应链是由原料蔗种植、收获、运输、压榨以及蔗糖的储存、分销等环节组成。农户负责甘蔗的种植与收割,糖企从农户手中收取甘蔗作为原材料进行制造加工,并提供一定的设备支持,糖企将加工完成的成品糖流向分销商,分销商面向零售商和消费者进行食糖售卖,物流企业则起到连通作用,提供运输、仓储等服务,为农户、糖企、分销商、零售商保驾护航。因此供应链上各主体间的联系十分紧密,若糖蔗料种植收割、生产加工、物流等某一环节发生风险,都会使蔗糖供应链变得脆弱。同时,蔗糖业属于农业,有受自然因素和政策环境影响较大的特征,若外部环境发生不利改变也会影响蔗糖供应链的正常运转。因此,对蔗糖供应链风险因素进行合理识别,可以有效规避不必要的风险,从根本上保障蔗糖供应链的安全运行。

二、蔗糖供应链风险识别

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供应链风险划分标准,本研究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将从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个方面对蔗糖供应链风险进行分析研究。选取的指标尽可能完整地反映蔗糖供应链风险的各个来源,即具有全面性,尽可能地将各个风险影响因素所涉及的维度纳入其中;其次是每个指标要精确地表达其所代表的风险影响因素在整个供应链风险中的情况,使其具有层次性;还要遵循客观性原则,选取的指标要有代表性地客观反映蔗糖供应链风险特征。涉及蔗糖供应链风险的相关文献较少,因此可将前人学者对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的相关研究作为指标选取的参考。1.蔗糖供应链内部风险识别。(1)生产风险。蔗糖供应链生产风险主要包括糖蔗料品控风险、糖蔗料产量风险和生产技术风险等。糖蔗料品控风险是指原料甘蔗质量不佳导致成品糖优良度下降及不合格率上升等,以及糖蔗料在供应链上流通时变质、损耗等造成的质量风险;糖蔗料产量风险主要指供应量不足产生的风险,产量不足会使蔗糖供应链上的甘蔗种植户、食糖加工企业、批发零售商等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生产技术风险主要指种植技术、制糖技术水平、新品种研发技术三方面,种植技术和新品种研发技术直接关系着原料的产能和优良度,制糖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糖料转化率。(2)物流风险。蔗糖供应链物流风险包括蔗糖物流体系不完善、运输风险、库存风险等。目前我国蔗糖供应链物流体系还处于待完善阶段,糖蔗料运输成本仍然较高,蔗糖供应链上各企业物流合作程度还不够深;运输过程中,受地形、天气等影响,运输常会出现中断或延迟情况,会造成糖蔗料损毁;糖蔗料不同于一般货品,要求物流设施能提供其适宜的存储环境,库存软硬件成本随之上涨,而受计划量准确性和需求量影响,库存往往不那么精确,这就造成了库存风险。(3)组织管理风险。组织管理风险包括合作风险、财务风险和信息风险等。合作风险指蔗糖供应链上建立合约关系的企业在受利益驱动和风险威胁时,合作一方或双方会出现不履约行为,此时蔗糖供应链稳定性将受到破坏;财务风险指供应链上的企业出现资金断裂、融资困难等问题;信息风险往往来源于信息滞后、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准确等,将使供应链上各主体做出错误的判断,使糖蔗料出现质量、供应不足或过量生产等问题,对蔗糖供应链造成威胁。2.蔗糖供应链外部风险识别。(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包括市场预测风险、需求波动风险和价格水平风险等。糖蔗料的价格水平上升或下跌,对应着市场需求量的减小或增大,而蔗糖供应链上各主体又根据市场预测情况做出相应的产能计划,若产量过高或过低,也会导致价格水平下跌或上涨,这就要求企业和农户对蔗糖市场预测要十分精确,若预测失误,将对蔗糖供应链造成严重影响。(2)环境风险。蔗糖供应链外部环境风险主要包括政策风险、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三方面。我国是农业大国,蔗糖产业乃至整个农业都受农业税收及用地政策、环保法律法规等影响,蔗糖产业还不够完善,尚处于发展阶段,一些基本的软硬件设施还主要依赖于政府相关部门,因此承担着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压力;自然风险包括极端天气、地震、海啸等,有着强烈的不可预测性,若自然灾害发生,势必会在短时间内使得甘蔗产量骤降,以至危及整条蔗糖供应链;经济风险来源主要是经济周期带来的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这将造成蔗糖消费量下降以及糖蔗料成本上升。

三、蔗糖供应链风险指标合理性验证

根据上述分析研究,本文搭建了蔗糖供应链风险指标体系,如下表1所示:本研究邀请了30位专家学者,他们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对15个具体指标进行了打分,风险若发生其影响力所对应的分值为“基本无影响1分”“影响较小2分”“中等影响3分”“较大影响4分”“极大影响5分”,每个指标所得平均分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专家打分表可以看出,蔗糖供应链各三级风险指标平均得分在3.63~4.40。其中,糖蔗料产量风险平均分最高,意味着若此风险发生,蔗糖供应链遭受的损失将最大。蔗糖供应链风险指标不仅要有全面性、层次性,各指标之间也应相互独立,为验证选取的指标是否合理可取,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对各得分指标进行K-S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15个风险指标对蔗糖供应链影响程度平均得分为3.94分,标准差为0.21,以平均值加减3倍标准差得出一个取值范围(3.58,4.57),若指标得分超过这个范围则剔除,而通过表2可看出,每个风险指标平均得分都处于此范围内,因此保留所有风险指标。渐进显著性值为0.141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接受原假设,说明蔗糖供应链风险指标得分服从正态分布。

四、结语

文章以蔗糖供应链风险为研究对象,从其源头甘蔗种植农户到直接接触消费者的分销商进行了研究分析,从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个角度出发,归纳总结了生产风险、物流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市场风险、环境风险五大二级风险指标,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三级指标的识别,并进行合理性验证,成功构建蔗糖供应链风险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张跃彬.我国蔗糖产业安全问题与发展对策[J].中国糖料,2019,41(01):66-68.

[2]欧伟强.基于南宁糖业的供应链管理优化策略[J].物流技术,2015,34(17):227-229+239.

[3]刘乔,沈欣,孙栩.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价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1,33(09):32-35.

[4]陈珏,陈畅.供应链风险模糊综合评价———基于供应链运营参考模型的分析[J].求索,2010(08):31-32+22.

蔗糖生产范文篇4

*/*年度,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各部门、各制糖企业以及蔗糖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科技人员和蔗农的共同努力,全州蔗糖生产得到进一步恢复增长,工农业生产双双取得显著成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秋、冬春蔗种植连续两年超额完成任务,为*/2008年度蔗糖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刚才,孟州长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年度全州蔗糖工作取得的成绩,站在全局的高度,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食糖形势和我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各县市、各部门、各制糖企业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年度全州蔗糖工作作总结,同时安排*/2008年度蔗糖生产任务。

一、榨季生产完成情况

(一)制糖工业生产情况

全州甘蔗收获面积80.35万亩,比上年增加14.84万亩,增22.65%。其中水田蔗面积39.1万亩,比上年增加12.13万亩,增44.98%。农业总产量422.64万吨,比上年增加96.09万吨,增29.43%。甘蔗平均单产5.26吨,比上年增加0.28吨,增5.62%。

*/*年榨季,于*年11月26日开榨至*年5月19日收榨,榨期历时175天,全州13座糖厂14条生产线全部投入生产。共入榨甘蔗370.87万吨,比上榨季增加87.01万吨,增30.65%;平均甘蔗含糖份14.07%,产糖率12.21%;食糖总产45.33万吨,比上榨季增加10.31万吨,增29.44%;产酒精3.05万吨,比上榨季增加0.65万吨,增27.08%;吨糖耗蔗8.19吨,比上榨季增加0.09吨;生产安全率99.46%,比上榨季提高0.03个百分点。主要技术指标完成情况较好。

(二)蔗款及运费兑付情况

*/*年榨季,全州应支付入榨蔗款78519万元(不含企业支付蔗农的部分蔗种款和蔗种补助费),比上榨季增加19231万元,增32.43%。其中:应付蔗款73062万元,比上榨季增加18127万元,增32.99%,已兑付72929万元,未付133万元(蔗农未到糖厂进行结算所致);平均蔗款兑付率达99.82%,比上榨季下降0.14个百分点;应付甘蔗运费5457万元,比上榨季增加1106万元,增25.42%,现已支付5381万元,未付76万元,平均甘蔗运费兑付率98.03%,比上榨季提高2.51个百分点。全州甘蔗平均收购价格每吨197元,比上榨季增加3.33元,增1.71%;平均吨甘蔗运费14.71元,比上榨季降低0.64元。各制糖企业做到了交蔗付款,不打白条,真正取信于民。

(三)工农业总产值实现情况

截止8月30日,全州已销售食糖351153吨,平均产销率77.47%,库存食糖102099吨。全州预计吨糖平均含税完全成本3109.41元,比上年下降291.65元,降幅8.58%;吨糖平均含税销价3446.11元,比去年同期下跌838.93元。已销售酒精26149吨,平均产销率85.74%,库存酒精4350吨。预计吨酒精平均含税完全成本3653.87元,比上年下降351.19元,降幅8.77%;吨酒精平均含税销价3956.78元,比去年同期下跌273.41元。全州预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2.71亿元,比上榨季增加2.2亿元,增10.73%。其中:农业总产值8.33亿元,比上榨季增加1.83亿元,增28.15%,蔗农人均甘蔗收入达1225元;工业总产值14.38亿元。预计实现利税总额比上榨季有所减少,实现各项税收1.5亿元。本榨季食糖、酒精产量虽然比去年有大幅增加,但由于国际国内食糖市场价格回落,对全州制糖工业经济效益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甘蔗种植完成情况

(一)*年秋甘蔗种植情况

*年全州共下达秋甘蔗种植计划7万亩,考核指标5万亩。实际完成8.66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23.67%,完成考核指标的173.13%。分县市完成情况为:潞西市计划任务20000亩,考核指标14000亩,实际完成23591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17.96%,完成考核指标的168.51%;梁河县计划任务12000亩,考核指标8500亩,实际完成19596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62.32%,完成考核指标的230.54%;盈江县计划任务10000亩,考核指标7500亩,实际完成10005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00.5%,完成考核指标的133.4%;陇川县计划任务14000亩,考核指标10000亩,实际完成18354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31.1%,完成考核指标的183.54%;瑞丽市计划任务14000亩,考核指标10000亩,实际完成15020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07.29%,完成考核指标的150.2%。

(二)*/*年度冬春甘蔗种植情况

*/*年度,全州共下达冬春甘蔗种植计划23万亩。其中:水田蔗16万亩,旱地蔗7万亩。考核指标17万亩。其中:水田蔗12万亩,旱地蔗5万亩。实际完成41.07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78.55%,完成考核指标的241.56%,比上年种植面积增加48857亩,增13.5%。其中:水田蔗完成27.99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74.98%,完成考核指标的233.31%,比上年种植面积增加46422亩,增19.88%。分县市完成情况为:潞西市实际完成83073亩,完成计划任务54000亩的153.84%,完成考核指标40000亩的207.68%。其中水田蔗完成44489亩,完成计划任务37000亩的120.24%,完成考核指标27000亩的164.77%;梁河县实际完成43925亩,完成计划任务26000亩的168.94%,完成考核指标20000亩的219.63%。其中水田蔗完成28174亩,完成计划任务16000亩的176.09%,完成考核指标12000亩的234.78%;盈江县实际完成83798亩,完成计划任务60000亩的139.66%,完成考核指标44000亩的190.45%。其中水田蔗完成63435亩,完成计划任务43000亩的147.52%,完成考核指标32000亩的198.23%;陇川县实际完成141901亩,完成计划任务60000亩的236.5%,完成考核指标40000亩的354.75%。其中水田蔗完成97725亩,完成计划任务44000亩的222.1%,完成考核指标29000亩的336.98%;瑞丽市实际完成57963亩,完成计划任务30000亩的193.21%,完成考核指标26000亩的222.93%。其中水田蔗完成46145亩,完成计划任务20000亩的230.73%,完成考核指标20000亩的230.73%。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年度全州共完成秋、冬春甘蔗种植面积49.72万亩,再创我州种植历史新高,为蔗糖产业实现恢复性增长,再创辉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是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各县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州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州和各县市蔗糖主管部门、各制糖企业和广大蔗农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领导重视,认识统一

2005/*年榨季,全州蔗糖生产再次出现了百万吨甘蔗大减产,这一情况引起了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蔗糖产业是我州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蔗糖产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州70多万蔗农的切身利益,影响到全州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为此,州委、州政府及时调整思路,强化政策扶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蔗糖产业,进一步确立蔗糖产业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发展蔗糖产业作为全州经济工作的重要工作来部署;各县市委、政府思想认识统一,加强了领导,强化了措施,加大了组织力度;各级蔗糖主管部门和各制糖企业认真组织、精心安排,积极会同县、乡、村各级领导狠抓落实,确保了蔗糖生产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责任挂钩,目标明确

州政府与各县市政府签定了甘蔗生产目标考核责任书,各县市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定责任书,乡、村、组层层签定《甘蔗生产目标责任书》,及时分解甘蔗种植任务,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抓具体、负实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职能部门全力以赴、制糖企业积极主动、相关挂钩部门大力支持,组成甘蔗种植工作队和督导组,深入村社,大力宣传引导,全力抓好协调服务,扎扎实实开展工作。州蔗糖办领导班子成员分别挂钩联系到各县市,组织科所干部深入到县市、乡村进行督促、检查、指导生产。为顺利完成甘蔗种植生产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政策到位,措施有力

根据州政府的要求,*年初,州糖办先后组织到保山、临沧、版钠、红河、开远等地考察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深入县、乡、村和企业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对蔗糖工作的意见和政策建议,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上报州政府。州政府反复研究后于8月及时出台了《德宏州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蔗糖产业稳步发展的意见》(德政发〔*〕206号文件)。政策的出台,给我州蔗糖生产注入了新的动力。各县市政府在认真贯彻执行州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下,相应出台了适合本县市蔗糖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糖业公司积极响应,制定生产扶持办法,加大对甘蔗生产的扶持力度。一是实行甘蔗收购最低保护价180元/吨(禁种品种除外),实行良种加价政策;二是以企业为主对蔗农实行甘蔗种植直补政策(德宏力量公司、德宏英茂糖业公司、德宏奥环集团公司和陇川农场对所属蔗区农民都实行了甘蔗种植现金直补或以物抵资扶持政策。在*/*年度秋植、冬春植甘蔗生产中,各糖业公司共投入资金6313.5万元。其中:德宏力量公司1358万元、英茂公司4712万元、奥环集团196万元、陇川农场扶持地方部分47.5万元。梁河、潞西两县市政府直补蔗农投入294万元。其中:梁河县政府投入211万元,潞西市政府投入83万元)。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州政府设立甘蔗种植任务完成奖。通过实行价格、扶持、直补、奖励等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蔗农的种蔗积极性,也激发了各级抓蔗人员的工作热情,确保了全州甘蔗生产任务顺利完成,有效遏制和扭转了全州甘蔗生产下滑的局面。

(四)狠抓“吨糖田”建设,确保蔗农种植效益

去年,州政府下达“吨糖田”建设任务25万亩,其中超“吨糖田”建设任务7000亩。通过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科技人员和各制糖企业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经州糖办、州农业局、州财政局、州发改委等单位组成考核验收组实际测产,达到了考核目标。“吨糖田”平均单产达8吨以上,甘蔗含糖份达14.5%以上;超“吨糖田”平均单产达10吨以上,甘蔗含糖份达14.8%以上。“吨糖田”、超“吨糖田”的建设,带动了全州平均甘蔗单产的提高,提高了亩积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全州高产稳产水田蔗不断得到巩固发展。

(五)加强科技培训,提高种管水平

通过组织召开甘蔗种植动员会、种植技术培训会和现场推进会等多种形式,开展种植先进技术培训,推动科技兴蔗,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提高蔗农种植、管理甘蔗的技术水平。针对我州宿根蔗管理粗放、地下害虫危害严重、宿根年限短、单产低等突出问题,一是抓培训、强素质。由州糖办组织在瑞丽市召开宿根甘蔗管理现场会,查找宿根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对策,组织现场技术实作,统一、规范了宿根蔗管理的相关技术要领。二是抓防治、灭虫灾。及时组织开展病虫害对甘蔗的危害情况调查,开展甘蔗病虫害综合防治。一方面,开展甘蔗地下害虫综合防治技术培训,让蔗农掌握防治技术。另一方面,加强综合防治的宣传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蔗农的防治意识和能力。通过各种防虫、灭虫措施,减少了虫口数量,甘蔗地下害虫危害得到有效防控,降低了甘蔗生产损失,收效良好。

(六)发挥职能作用,倾力抓好服务

为按质按量地完成州政府下达的甘蔗种植任务,州、县市蔗糖办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上下配合,齐心协力,全力以赴,狠抓甘蔗生产服务。在甘蔗种植过程中,州糖办专门成立了以主任、副主任分别为组长的三个甘蔗种植督导组,定期不定期地到各县市、各糖厂蔗区督促检查指导工作,与县市糖办、乡镇、糖厂领导共同召开生产分析会,一起研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全州蔗糖系统的干部职工、科技人员和糖厂农务人员,适时深入乡村、深入生产第一线,做好宣传动员、引导、服务工作。受到广大蔗农的好评。

(七)依托龙头带动,推进基地建设

各糖业公司注重原料基地建设,始终把甘蔗生产作为公司发展的“第一车间”来抓。在生产过程中,适时组织安排调运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物资供应,把技术、生产物资送到蔗农手中,搞好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在蔗区基础设施建设上,多数企业按照州政府规定每入榨一吨甘蔗由制糖企业提取3元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用于本蔗区道路建设、技术培训、项目配套资金使用,多数企业执行是到位的,有的企业还加大了投入力度,为蔗糖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注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挥了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

(八)强化内部管理,提质增效保安全

为圆满完成榨季生产各项任务,确保生产安全顺利运行。一是认真做好榨前各项准备工作,按质按量地完成了技改、检修工作任务;二是精心组织,做到适时开榨,确保了4月30日前蔗农生产的甘蔗全部收购入榨;三是开展内部挖潜,稳定工艺控制,提高产品质量。去年10月1日,白砂糖新的国标正式实施。根据州政府领导的指示,州蔗糖办、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州科技局及州制糖工业研究所共同举办了白砂糖国家新标准学习培训班,使专业人员掌握了白砂糖国家新标准知识和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为严格执行好新国标打下了基础。*/*榨季,各制糖企业严格按新标准组织生产和销售,全州白砂糖优一级品率达92.94%,比上榨季提高0.1个百分点;四是注重节能减排,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各制糖企业按照国家节能减排降耗和环保治理的要求,实行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五是狠抓安全生产。各制糖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州政府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要求,企业内部各车间、班组做到层层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员工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州蔗糖办、州安监部门经常深入各糖厂进行安全生产督促指导,实施重点检查,现场排查,消除安全事故隐患,确保了榨季生产安全顺利地运行。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全州蔗糖业发展仍然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甘蔗生产粗放,种植管理水平低。传统耕作习惯的束缚,新技术接受推广慢,生产技能差,生产管理不到位,甘蔗单产低,平均亩产值不高,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发展中,仍然对甘蔗的稳定发展是一种较大的制约;二是甘蔗品种结构不尽合理,良种推广速度缓慢。甘蔗品种多、乱、杂、含糖份不高、宿根年限短的问题,依然是困扰我州甘蔗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三是蔗区基础设施条件差。甘蔗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利化程度不高,蔗区道路、水利设施、排灌系统不健全,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四是甘蔗病虫危害日趋严重,导致单产降低,农民减收;五是制糖工业生产综合利用、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等方面工作力度不够。在制糖新工艺、设备更新、技能培训、环境污染治理和职工福利等方面还需深化;六是局部地区存在跨蔗区收购甘蔗、非法小机榨生产红糖现象,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正常的蔗糖生产经营秩序。

四、*/2008年度工作任务

目前,蔗糖产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州上下要按照州委、州政府的工作要求和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蔗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以提质增效为主线,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遇,狠抓落实,继续推进蔗糖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制糖企业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好领导、指导、监督、协调、服务等工作,确保新一年的蔗糖生产各项任务的完成。

(一)目标任务

*/2008年度,全州下达秋、冬春甘蔗种植计划26万亩。其中:秋甘蔗5.6万亩,冬春甘蔗20.4万亩(其中:水田蔗15万亩,旱地蔗5.4万亩);考核指标21.6万亩。其中:秋甘蔗4.8万亩,冬春甘蔗16.8万亩(其中:水田蔗11.8万亩,旱地蔗5万亩)。分县市为:潞西市下达种植计划6.1万亩。其中:秋甘蔗1.6万亩,冬春甘蔗4.5万亩(其中:水田蔗3.4万亩,旱地蔗1.1万亩);考核指标5.2万亩。其中:秋甘蔗1.3万亩,冬春甘蔗3.9万亩(其中:水田蔗2.8万亩,旱地蔗1.1万亩)。梁河县下达种植计划3.5万亩。其中:秋甘蔗1万亩,冬春甘蔗2.5万亩(其中:水田蔗1.5万亩,旱地蔗1万亩);考核指标2.8万亩。其中:秋甘蔗0.8万亩,冬春甘蔗2万亩(其中:水田蔗1万亩,旱地蔗1万亩)。盈江县下达种植计划6.5万亩。其中:秋甘蔗0.8万亩,冬春甘蔗5.7万亩(其中:水田蔗4.7万亩,旱地蔗1万亩);考核指标5.3万亩。其中:秋甘蔗0.7万亩,冬春甘蔗4.6万亩(其中:水田蔗3.8万亩,旱地蔗0.8万亩)。陇川县下达种植计划6.4万亩。其中:秋甘蔗1.2万亩,冬春甘蔗5.2万亩(其中:水田蔗3.8万亩,旱地蔗1.4万亩),考核指标5.3万亩。其中:秋甘蔗1.1万亩,冬春甘蔗4.2万亩(其中:水田蔗3万亩,旱地蔗1.2万亩)。瑞丽市下达种植计划3.5万亩。其中:秋甘蔗1万亩,冬春甘蔗2.5万亩(其中:水田蔗1.6万亩,旱地蔗0.9万亩);考核指标3万亩。其中:秋甘蔗0.9万亩,冬春甘蔗2.1万亩(其中:水田蔗1.2万亩,旱地蔗0.9万亩)。

*/2008年度,全州下达“吨糖田”建设面积25万亩,其中“超吨糖田”样板建设面积3万亩。分县市为:潞西市下达“吨糖田”建设计划面积6万亩,其中超“吨糖田”建设面积0.7万亩;梁河县下达“吨糖田”建设计划面积3万亩,其中超“吨糖田”建设面积0.4万亩;盈江县下达“吨糖田”建设计划面积6.5万亩,其中超“吨糖田”建设面积0.8万亩;陇川县下达“吨糖田”建设计划面积6.5万亩,其中超“吨糖田”建设面积0.7万亩;瑞丽市下达“吨糖田”建设计划面积3万亩,其中超“吨糖田”建设面积0.4万亩。

(二)工作要求

1.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巩固发展好蔗糖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调查研究解决好蔗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继续宣传贯彻执行好德政发〔*〕206号文件、德政发〔*〕192号文件。各县市政府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指导蔗糖产业发展。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县域经济中,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产业,认真考察配置好土地资源,在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培植扶持好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推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协调发展。

2.进一步明确责任,制定措施,狠抓落实

今年,州政府将继续与各县市政府签定甘蔗生产目标考核责任书,实行甘蔗生产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层层落实。近两年,我州蔗糖产业通过政策调整、蔗价提高、扶持加大、企业带动,加上生产目标考核等措施,卓有成效地促进了产业的较快发展。这样,各级政府、蔗糖职能部门、各制糖企业更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制定措施,结合县情、乡情、村情,认真研究,安排部署,抓好落实,确保今年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3.进一步加强管理,提质增效,巩固发展

州和各县市糖办、各制糖企业要切实抓好蔗糖生产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把加强管理,提质增效,巩固发展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认真做好新一年的甘蔗种植管理工作。要不断总结经验,深入实践,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和政策宣传力度,精心组织,搞好工作协调和生产服务。各制糖企业要及早计划、安排、落实好生产中的蔗种、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物资的就位与供应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州和各县市糖办、各科研所(站)、各制糖企业,要高度重视科技,走“科技兴蔗”之路,要认真研究解决甘蔗单产低、宿根年限短、地下害虫危害严重等突出问题,继续实施甘蔗“吨糖田”、超“吨糖田”样板示范园建设,加大甘蔗品种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品种选育、繁殖、推广速度,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提高甘蔗优良品种率,提高甘蔗单产水平。大力推广甘蔗与适宜作物间套种生产,提高亩积综合产值,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糖料基地(盈江县在水田蔗套种马铃薯取得高效益,经实际测产,亩产值达到4000多元,纯收入2000多元)。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思路,扎扎实实地抓好糖料发展工作。

4.进一步做好榨季生产准备,确保制糖生产安全顺利运行

*/2008榨季是我州甘蔗原料总量创历史新高的一年,多数糖厂将达到规模榨量,有的糖厂将超负荷运转。各糖业公司、各糖厂一定要充分做好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榨季制糖生产安全顺利完成。一是要认真做好甘蔗原料估测产工作,合理安排榨期,确保适时开榨,确保明年4月30日前收榨。二是要认真组织检查维修好蔗区道路,制糖企业要安排必要的资金,投入蔗区道路建设和维修,确保道路通畅,甘蔗原料安全进厂。三是各制糖企业要按照技术规程要求,按质按量地抓好工厂设备检修和技改工作。四是要树立“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意识,建章立制,层层落实,责任到人,不留死角。五是各制糖企业要依法、诚实、守信经营,合理安排甘蔗砍运榨工作,坚持做到交蔗付蔗款,不打白条,切实维护蔗农利益。坚决禁止串榨行为,坚决禁止非法小机榨生产红糖。各县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榨季生产的监督管理和协调服务,及时帮助蔗农和企业解决生产中出现的矛盾纠纷问题,共同维护好生产经营秩序。

5.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狠抓产品质量,提高综合效益

蔗糖生产范文篇5

近年来,广西蔗糖产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了一些比较典型的大型企业。产糖量超过10万吨的企业达到18家。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的产糖量甚至达到了50多万吨。这些大型制糖企业既是当地的利税大户又是污染大户,它们既受青睐又遭诟病,为摆脱困境,这些企业先后发展了循环经济,如今其循环经济建设已达到了一定水准。有了前车之鉴,东糖、永鑫、永凯、湘桂、丰浩等后来兴起的制糖企业也在积极探索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贵糖(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广西最早实行循环经济的制糖企业,也是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01年,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建设示范园区获得批准并开工建设,这是我国第一个以大企业为龙头的生态工业园区。贵糖就是贵港生态工业园区的核心企业。经过多年发展,贵糖已建成制糖、造纸、酒精(乙醇)、轻质碳酸钙循环经济体系(见图1),蔗渣、废糖蜜、滤泥等制糖工业曾经的废弃物全部实现循环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的产值已达企业总产值的70%以上,这个数值远高于主业制糖所占的比例,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显著。与此同时,其它制糖企业也通过拓展产业链的方式,走上了循环发展之路。如,南宁糖业(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实施“稳糖进纸”等工程项目,逐步优化了制糖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打造了“甘蔗、制糖、蔗渣、制浆、造纸”、“甘蔗、制糖、废糖蜜、酒精、酒精废液、复合肥(或酒精废液浓缩燃烧、钾灰制复合肥)”两条主要的产业链,成功实现了从农产品“甘蔗”到工业产品“化肥”再到“甘蔗”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促进。而蔗渣造纸、废酒精生产化肥本身就是废物再利用。2010年,企业的销售收入超过了40亿元。来宾东糖集团是广西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秀。来宾东糖集团2003年由东糖集团入资,在原迁江糖厂、来宾一糖、石龙糖厂、凤凰糖厂、来宾市造纸厂等5家国有企业基础上改组而成,拥有涵盖40多万人口的原料蔗生产区,日榨原料蔗2.85万吨,年产45万吨机制糖。目前东糖集团已形成“甘蔗、制糖、糖蜜、酒精、酒精废液、复合肥”和“原料蔗、制糖、蔗渣、造纸”两条生产链。实现了多种副产品多途径、多层次循环利用,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也对区域环境整治做出了贡献。东糖集团已基本建立“原料蔗、制糖、造纸、酒精、生物肥-原料蔗”循环发展的产业链。据测算产业链延伸将会使东糖集团总产值增加到17亿元,远远大于现在机制糖12亿元的产值。广西南华糖业集团和南宁东亚糖业集团是我国最大的两个糖业集团,它们的核心企业均在素有“中国糖都”之称的广西崇左。这些企业也已经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项目逐步形成了以甘蔗为原料的精制糖、蔗渣造纸、糖蜜做酵母、滤泥产复合肥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以打造农业生产全产业链出名的央企中粮集团也正在崇左市推进甘蔗制糖循环经济项目建设。相信广西蔗糖产业循环发展将因此而进入一个新阶段。从这些大型企业的情况来看,广西蔗糖产业循环发展模式的雏形已经出现,基本形成了“甘蔗、制糖、糖蜜、酒精、酒精废液、复合肥”和“甘蔗、制糖、蔗渣、发电、制浆造纸”两条主要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拓展制糖工业内部循环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循环促进。但,大多数规模较小的制糖企业仍旧依靠生产机制糖和制造生活用纸维持经营,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还在加剧。全区蔗糖产业循环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广西蔗糖产业循环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构想

1.原料蔗种植方面的财政支出政策。首先,农原料蔗种植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2010年西南5省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干旱,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作物的收成,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凸显。建议加大蔗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财政支出力度,降低气候因素的不良影响。其次,目前原料蔗种植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生产,作为生产原料的甘蔗的种植效率并不高,制糖企业原材料采购成本比较高。甘蔗种植主要采用一家一户式的方式,规模有限、种植技术欠缺科学性,单位产值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建议推行生产基地建设,走集约化生产道路,提高原料蔗生产效率,增加单位产值。可以考虑选择采用以下模式中的一种予以解决:第一种模式,制糖企业从农民手中租赁或承包土地集中生产,实现原料蔗生产机械化、科学化,提高原料蔗单位产值。第二种模式,在不改变现有的家庭承包土地的模式下,以制糖企业为主,以财政补贴为辅,尝试建立农业(原料蔗)生产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应对自然风险,如干旱、霜冻等对原料蔗生产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在适当的时机对原料蔗种植进行财政补贴,尽量避免不可预测的因素挫伤农户或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一方面保证了原料蔗生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带动了与制糖产业密切相关的生物复合肥产业的发展。2.企业生产方面的财政支出政策。蔗糖产业链涉及制糖、造纸、酒精、生物复合肥等多个行业。蔗糖产业循环发展不仅要求企业充分利用原材料,而且要求企业生产环保型产品,要求企业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环境污染的最小化。这对蔗糖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企业必须提升生产技术,改造现有设备或者购买先进设备,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每一个具体的企业,其资金实力总是比较有限的。没有财政支出政策的大力支持,制糖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也不会很高。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是蔗糖企业实现技术升级的两个途径。技术开发方面,建议采用以下形式进行补贴。在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先由财政拨付前期研发费用(具体形式可以是各类科研项目)开发技术,再由企业购买研发成功的新技术,这是第一种形式。另一种形式是由企业直接支付技术研发费用,购买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同时由财政给予企业一定额度的补贴。技术引进方面,若企业购买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用于循环经济建设,财政也应该考虑给以予一定额度的补贴。财政支出政策上的这三种做法都可以鼓励企业大力采用高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实际操作中的财政支出政策可以选择使用其中的某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某几种。生产设备方面,财政支出政策也可以有所作为。由于购买先进生产设备需要大量资金,这个时候有关企业可能都会或多或少遇到资金周转困难,地方财政可以考虑在建设初期给予一定额度的直接补贴,或者在企业向银行贷款时,由财政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或者由财政直接授权专门银行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采购设备时给予一定的优惠贷款利率,这些政策安排也都有利于生产企业采用先进生产设备和工艺,有利于制糖企业延伸产业链,实现相关资源的循环利用。3.产品销售方面的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在产品销售环节的作用主要通过政府采购体现出来。从产品的最终去向看,各级政府机关的消费也会在产品的总销量中占有一定份额,这就为通过政府采购手段支持某些使用循环经济技术生产的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可能。原因是这些产品的生产成本一般高于同类产品的生产成本,单纯依靠价格竞争这些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将会处于不利地位,尤其在这些产品投放市场的最初的那几年,产品的销售形势可能非常不乐观。为此,建议采用立法的形式,要求通过政府采购购买的产品,应优先采购用循环经济方式生产的产品,而这些企业的名录财政部门一般可以查询到,操作具有可行性。或者也可以考虑明确规定,每年的政府采购预算当中循环经济产品的采购率达到一定比例才能审核通过。必要时,可以考虑对某些产品进行补贴,帮助其打开销路、迅速占领市场。政府优先购买符合节能、节水、节约资源的绿色产品,其实也是向市场发出了一种积极信号,这也将对于那些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造成压力,客观上也在敦促其改进生产技术。政府采购循环经济产品时,其采购量比较大,货款支付也比较及时,企业资金容易回笼并能较快用于扩大再生产;政府采购为循环经济产品开拓市场提供了重要平台,这必将使蔗糖产业链中的各个生产者加快循环生产的步伐。企业因产品销售遇到资金困难需要贷款时,也可以考虑为其提供必要的财政担保,以解企业的燃眉之急。由此看来,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对企业减小库存压力也大有裨益,它可以加快相关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加快生产节奏,局部来看,其作用于企业生产销售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生产和产品销售,全局来看,其将促进整个蔗糖产业循环发展。

三、广西蔗糖产业循环发展的税收政策构想

由于我国已经取消了农业税,本文只从企业生产和产品销售环节讨论相关税收政策。1.企业生产相关的税收政策。对循环经济投资给予税收优惠。对投资蔗糖产业循环发展的企业,在一段时期以内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措施。建议采用税前扣除、延迟纳税、加速折旧、投资税收抵免、亏损结转等税基式优惠手段,鼓励蔗糖产业循环经济投资。构建新型的所得税体系。充分利用国家的有关税收法律和税收政策,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九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对本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中属于地方分享的部分,可以决定减征或者免征”的规定为法律依据构建适合广西蔗糖产业特点的企业所得税体系;结合国家的有关税收政策,如《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和《资源税综合利用目录》、《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等,结合广西本地实际明确税收优惠方向并加大税收优惠的力度,给予蔗糖产业的相关企业切实的税收优惠。建议考虑给予循环经济园区内的以糖蜜、酵母提取物、酒精(乙醇)等制糖副产品为原料的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在有效推动蔗糖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实现循环发展。鼓励企业技术改造。综合运用上述间接税收优惠手段,同时,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行消费型增值税。2009年1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正式施行,我国的增值税从生产型增值税转向消费性增值税,而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企业当期购进的固定资产在当期的商品和劳务总额中进行一次性扣除。这实际上减轻了企业外购机器设备的税收负担,有利于企业改进生产设备,也有利于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建议加快推行消费型增值税以鼓励蔗糖产业相关企业进行技术改造。2.产品销售有关的税收政策。建议国家调整相关的出口退税政策。将符合循环发展要求的企业生产的高技术产品与非循环发展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出口退税方面有效地区分开来,可以考虑提高循环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降低蔗糖产业中非循环经济产品退税率。建议国家完善消费税。从扩大征税范围来完善消费税,将非循环发展的消费品纳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如,可以将原浆纸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对资源消耗小、循环利用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不征收或者少征收消费税。抵消非循环方式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优势,为循环经济产品的推广创造有利条件。可以尝试在蔗糖产业中试行这一做法。另外,还可以考虑对于在广西就业的高级专门人才给予个人所得税退税等优惠政策等,以形成良好的人才储备机制,为蔗糖产业后继发展积累人力资源。还可以考虑开辟绿色通道,缩短相关企业各类减税、免税、退税业务的办理时限。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尽量减轻中小企业承担的税收负担,能免税就免税,能退税就退税。

四、结论

蔗糖生产范文篇6

今天,州委、州政府在这里召开*年度全州蔗糖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州党代会精神,认真总结*/*年度全州蔗糖工作,安排部署新一个榨季的工作任务,继续签订蔗糖生产目标考核责任书,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开拓创新,促进德宏蔗糖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会上,还将兑现*/*年度全州甘蔗种植任务完成奖,表彰奖励在蔗糖生产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蔗糖产业拉动全州经济运行作用明显

我们经常讲蔗糖业是我州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是德宏经济的“半壁江山”。在这里,我想简要通报一下一至八月全州的经济运行情况,让大家从中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蔗糖业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今年以来,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州委五届三次全会的部署,围绕年初州人代会审议通过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把握机遇、开拓创新、突出重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十个确保”。1—8月,全州国民经济呈现出较好较快发展的运行态势,表现为八个方面:一是国民经济运行良好。据统计,上半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34.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82亿元,同比增长9%,拉动GDP增长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01亿元,同比增长27.6%,拉动GDP增长8.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29亿元,同比增长9.5%,拉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上半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9.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12%,增速同比快6.6个百分点。其中甘蔗生产完成总产值8.33亿元,同比增长28.15%。三是工业生产快速增长,重点行业拉动突出。全州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3.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32.7%,增速同比快22.9个百分点。其中:制糖业完成产值13.28亿元,同比增长29.1%,拉动全部工业增长14.8个百分点;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产值3.57亿元,增长58.6%,拉动全部工业增长5.7个百分点;水泥、石灰、石膏制造业完成产值1.75亿元,增长21.2%,拉动全部工业增长1.4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业完成产值2.15亿元,增长20.9%,拉动全部工业增长1.4个百分点。从这些数据大家可以看出,制糖工业在全州工业经济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四是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州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0.79亿元,与去年同比增长33.4%。五是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州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3亿元,与去年同比增长12.2%。六是对外贸易增长提速,旅游业平衡发展。全州完成进出口总额32961万美元,与去年同比增长16.4%。其中:进口4623万美元,同比下降37.2%,出口28338万美元,增长35.2%;全州接待海外旅游者3.74万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6.3%,旅游外汇收入915万美元,下降11%;接待国内旅游者218.18万人次,增长18%,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5.61亿元,增长17.3%。七是财政收支快速增长,金融运行良好。全州累计财政总收入8.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8%;一般预算收入5.2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8%;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4.8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4%;8月末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39.68亿元,比年初增长9.6%;各项贷款余额为89.3亿元,比年初增长22%。八是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根据抽样调查,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7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34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2%。

从全州经济运行情况可以看出,蔗糖产业的拉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蔗糖产业涉及到全州90%以上的农村人口共计70多万人。过去的几十年中,蔗糖产业在全州农民脱贫致富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榨季,全州甘蔗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甘蔗总产量达到420多万吨,蔗农种蔗收入达8亿多元,蔗农人均甘蔗收入在1000元以上,占蔗区人均总收入的40%以上。据州蔗糖办的初步统计,*/2008榨季全州甘蔗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预计产量达480万吨以上,按上榨季的甘蔗收购价格计算,全州农民甘蔗现金收入将超过9亿元。可以肯定地说,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蔗糖产业仍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制糖工业也是德宏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业,目前全州共有4家制糖企业、13座糖厂、14条生产线,日处理甘蔗能力3.3万吨,拥有蔗糖职员工5000多人。*/*年榨季,全州糖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28亿元,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拉动工业增长14.8个百分点;预计可实现各项税收1.5亿元,尽管本年度食糖价格下滑,全州制糖业仍可实现利润1.5亿元左右,在全州工业利润中仍然占有相当的比重。

此外,蔗糖产业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对食品加工业、运输业、生产资料及贸易等产业都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二、团结一致,齐抓共管,蔗糖工作成绩显著

回顾*/*榨季的各项工作,通过全州上下团结一致,齐抓共管,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在政策的执行力上很下功夫,砍运榨秩序维护、蔗款兑付、企业的安全生产以及甘蔗种植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是甘蔗生产成绩显著。*/*榨季甘蔗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州收获面积80.35万亩,甘蔗单产达到5.26吨,农业总产量达到422.64万吨,农业总产值达到8.33亿元;二是制糖工业生产效益明显。全州入榨甘蔗372万吨,生产食糖45万吨,生产酒精3万吨。三是政策执行情况良好。各县市、各糖业公司认真贯彻执行了德政发〔*〕206号文件,各制糖企业依法、诚实、守信经营,榨季生产安全正常,秩序良好。在蔗款兑付方面做到交蔗付款,一车一付,使蔗农的利益和种蔗积极性得到了有效保护,广大蔗农对企业的信誉表示满意;四是职能部门工作有实效。各级蔗糖主管部门按照州委州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围绕全州工作大局,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深入基层、糖厂指导工作,切实为蔗农、为企业协调解决生产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五是糖业科技进步成效显著。认真贯彻执行新的白砂糖国家标准,组织举办了国家新标准的知识培训,提高了制糖企业规范执行新国标的水平。针对我州甘蔗单产低、种蔗效益不明显的情况,狠抓甘蔗“吨糖田”、超“吨糖田”建设,抓好技术培训,提高劳动生产力,注重甘蔗品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切实加强甘蔗地下害虫的防治工作;六是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进展。按照州人民政府*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工作和十件实事任务分解,各制糖企业紧紧围绕延长产业链、节能减排,努力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充分利用糖厂废弃物生产生物肥、复合肥,返回田间用于甘蔗生产。德宏力量公司芒市糖厂,利用酒精废醪液、锅炉冲灰水、剩余蔗渣等废弃物,添加生物菌,生产生物菌肥,既达到“三废”治理,最大限度减少废物排放的效果,又达到改良土壤、增加甘蔗单产、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另一方面积极申报燃料乙醇生产项目,德宏英茂公司景罕糖厂10万吨和德宏奥环集团糖厂5万吨木薯酒精生产项目被列入云南省100万吨燃料乙醇发展规划,目前正积极发展原料。此外,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根据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德宏奥环集团糖厂正在积极申请清洁生产专项资金。七是榨季生产安全正常运行。*/*榨季,安全生产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监督检查安全生产。州蔗糖办分别在榨前、榨季期间多次组织安全生产督促检查,各制糖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努力做到警钟长鸣,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确保安全顺利地完成榨季生产任务;八是全州甘蔗种植超计划完成任务。*年,州政府下达全州甘蔗种植任务30万亩,实际完成49.86万亩,超计划任务66.2%,实现全州甘蔗总面积95.69万亩,比上榨季增加13.16万亩,增幅16.22%,为*/2008榨季生产创历史新高奠定了基础。

总之,州委、州政府对*/*年度蔗糖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满意的。在此,我代表中共德宏州委、州人民政府,向战斗在蔗糖生产第一线的全体干部职工、科技人员、广大蔗农群众表示亲切的问候!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蔗糖业发展的各级各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州在蔗糖生产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部分蔗区非法小机榨问题突出。有的小机榨主违背国家四部委《糖料管理办法》和*年州人民政府公布实施的《德宏州糖料管理办法》,强行收购由制糖企业扶持种植的甘蔗,非法生产红糖出售,不仅严重影响了本蔗区制糖生产的正常秩序,而且也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希望有关部门采取措施给予协调处理,在新榨季有效制止非法生产小机榨红糖。二是食糖价格与甘蔗价格联动政策的制定相对滞后,价格主管部门必须尽快研究出台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价格联动的相应政策,真正建立起农工利益分配保障机制,切实保护蔗农的种蔗积极性。三是部份制糖企业在执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的相关法律法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各制糖企业在技术改造、污染源治理和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还需加大工作力度。

三、认清形势,增强信心,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一)国际国内食糖市场形势分析

从国际市场看,据有关资料显示,*/*榨季全球食糖产量为1.672亿吨,消费量为1.504亿吨,库存与消费比率为50.83%,为多年来的高点。新榨季以来,国际糖价基本上是在每磅10美分上下徘徊,比上榨季的每磅14美分以上的销价下降了4美分左右。进入8月后,虽不排除国际糖价在外部因素(如油价、美元贬值等)的影响下继续上涨的可能,但在印度原糖出口压力下,国际糖价上涨空间预计不大。由于本榨季偏低的糖价和玉米价格偏高的局面将对食糖消费需求产生积极的影响。

据有关机构对*/2008榨季首次预测显示,*/2008榨季全球食糖产量将远远超过消费量,估计食糖产量可达1.725亿吨,较上一榨季增加500万吨,同时,全球的食糖消费量也将增加,达到1.604亿吨,但食糖市场仍是供大于求的局面。不过今年国际糖价自*年的高点向下回落,反过来又促进了消费量增加。

从国内市场看,据中国糖业协会统计,*/*榨季全国食糖产量合计1199.41万吨,比上榨季的881.5万吨增产317.91万吨,增长36.1%。截止7月末已销售食糖1007.53万吨,销售率为84%。显然,本制糖期无论是食糖生产还是食糖销售均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业内有关人士分析,本榨季总糖源约为1260万吨左右,到7月底全国食糖总量还有292万吨,估计后期供求会基本平衡。显然,今年食糖消费量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其原因:一是经济增长的因素,上半年全国经济增长11%,对各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二是居民收入也有10%以上的增长;三是食品工业增长幅度超过了20%,肯定会带动食糖的消费;四是居民的消费习惯发生了改变;五是06/07榨季,玉米淀粉、糖精等替代品得到有效的控制,为食糖腾出了一定的消费空间。

由于多方面原因,各地糖料扩种幅度均较大,预计*/2008榨季糖料面积增加10%,全国食糖产量可能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400万吨,加上进口糖,可供糖源将会达到1450万吨。今年食糖消费增长了16%,增加了186万吨,下榨季预计国内的食糖消费量达到1450万吨左右,支撑食糖消费增长的原因:一是国民经济出现快速增长,居民收入得到提高,食糖消费得到实在的增长;二是糖价在3800元以下抑制了玉米糖浆的增长空间。

从以上国际国内食糖市场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希望,也感到了压力,应该说是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格局。希望大家要认清形势,增强信心,把握机遇,迎接新的挑战。

(二)当前必须抓好的几项工作

1.发挥好政府引导、协调和服务作用。当前食糖市场仍处于发育不完全阶段,蔗农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加上市场信息不对称,亟需政府参与协调、引导和服务,科学发展种植,搞好原料基地建设,确保良好的生产秩序。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一定要为蔗农着想,发挥政府引导、协调和服务作用,转变作风,千方百计解决蔗农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为他们提供最优服务,协调好利益分配,保护好农民种蔗的积极性。各县市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蔗糖生产的领导,一把手负总责,按照州和各县市签订的甘蔗生产工作目标考核责任书要求,逐级签订甘蔗生产目标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做好蔗糖产业各项政策措施的宣传和监督落实工作,因蔗区管理不到位而引发社会不稳定问题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法行政,加强对蔗糖产业的协调、管理、服务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确保蔗糖生产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2.认真执行好《德宏州糖料管理办法》,科学有效地规范甘蔗收购秩序。坚持“谁扶持、谁管理、谁受益”原则,创新管理方式,科学有效地规范甘蔗收购秩序。新榨季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坚决制止局部地区非法小机榨扰乱砍运榨秩序的行为,潞西市政府要加强领导,切实抓好这项工作,切实维护好企业和蔗农双方的利益。继续维护甘蔗价格稳定,避免出现甘蔗生产的大起大落。要统筹兼顾,有效保障榨季生产正常有序进行,不断加强领导及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确保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国家增税。

3.切实抓好甘蔗种植工作,确保种植任务顺利完成。*/*年度全州甘蔗种植超计划完成任务,甘蔗生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各制糖企业要继续强化服务意识,尽快落实就位各种农用物资,做到早安排、早落实、早就位,为蔗农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各相关部门要配合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加强产业政策的宣传贯彻,充分利用好政策的激励机制,确保甘蔗种植任务的顺利完成。

4.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强做优我州蔗糖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理清思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按照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科技兴蔗、优化结构,突出解决长期制约全州蔗糖业发展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加快转变蔗糖业增长方式,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实现糖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引导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实施糖业生态示范产业方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努力把我州蔗糖产业建设成为管理规范、竞争优势突出、经济效益稳定的大产业,实现由产糖大州向糖业强州的跨越。

5.提前做好榨季生产各项准备工作。*/2008榨季全州甘蔗产量将突破历史最好水平,我州3.3万吨的日加工规模,要处理450万吨以上甘蔗原料,需要实榨时间是140天以上。但甘蔗发展并不平衡,有的糖厂将超负荷运行,安全生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务必做好新榨季的各项工作:一是认真抓好设备检修和技术改造工作,根据上榨季生产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和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隐患部位,扎扎实实地搞好检修和技改,确保榨季期间设备安全正常运转;二是认真做好甘蔗估测产工作,合理安排好榨期。希望各县市蔗糖办和各制糖企业,一定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准确估产甘蔗总量,确保适时开榨,切实维护好企业和广大蔗农的利益;三是认真落实好砍运榨各项工作,尤其要落实好运力问题,有关部门要主动做好协调服务工作,确保新榨季砍运榨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四是根据生产需要、食品安全和环保要求,各制糖企业要做好原燃辅料的采购和准备工作,确保榨季安全正常生产;五是强化责任意识,确保安全生产。当前各制糖企业已全面投入设备检修和技术改造,各制糖企业一定要坚持“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和指导原则,实现安全生产与企业设备检修和技术改造、与榨季生产同步规划,同步部署,要抓源头控制,抓隐患排查,抓宣传教育,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注重运用正反两方面典型事例,增强宣传效果,强化法制观念,提高员工守法和用法维权的意识,强化事故防范;要切实抓好工人的岗前培训和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对特殊工种一定要坚持持证上岗,坚决杜绝无证操作,确保安全生产。尤其要强化对农民工的安全常识教育,增强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尽可能减少人员和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

6.认真做好信息统计工作。州和县市蔗糖办、各糖业公司要积极做好行业信息统计工作,及时、准确地汇总上报甘蔗生产、制糖生产和财务统计数据,为各级领导宏观调控提供准确的产业信息。

四、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州蔗糖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同志们,今年6月25日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干部进修班开班时的重要讲话强调: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我州蔗糖产业发展也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德宏糖业不能长期维持目前这样一种粗放的、低效率的经营状态,必须着眼长远、科学发展、做强做优,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才能保持我们的优势。就德宏糖业的长远发展,我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平衡总量。包括种植面积、产量等各方面都要平衡,既要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也要正确引导。甘蔗的种植面积要稳定在州人民政府“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85万亩的水平,保持总量的基本平衡,防止大起大落。政府要引导农业种植结构的合理调整,不搞单一化的大面积扩种,要在种植技术、良种研发、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多做研究,通过提高单产来提高效益。

(二)稳定效益。我们所指的稳定效益,包括制糖企业、农民、政府几方面的效益稳定。近几个榨季,“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的目标已经基本得到实现,但还要采取系列措施保持各方面效益的稳定,使糖业成为我州更具带动力、影响力的龙头产业,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提高综合利用。企业要站在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搞好综合规划,分步实施;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来提高糖业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的程度,拉长产业链。企业要随着市场的变化灵活生产,糖价较高的时候,就多生产食糖;原油、酒精价格较高的时候,就多生产酒精。造纸、肥料等方面应该多研究、多开发、多发展,提高综合利用率。制糖企业要有紧迫感、危机感,要有长远意识、战略眼光,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政府干预的手段会逐步减弱,主要还是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和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来发展。

(四)注重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健康、生命和切身利益,关系企业信誉,关系国家形象,必须高度重视。要把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一要从源头上加强管理,要对种植、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各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管,确保食品安全;二是白砂糖和食用酒精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组织生产,各项指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三要加快糖厂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速度,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把糖厂的节能降耗、综合利用、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希望制糖企业一定要从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全、爱护企业信誉和形象出发,严把产品质量关,坚决禁止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蔗糖生产范文篇7

[关键词]蔗田生态系统;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持续经济效益;投资收益率

一、论题的提出

广西是中国最大的蔗糖出口原产地之一,蔗糖业作为广西的重要支柱产业,蔗田生态系统每年给广西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甘蔗渣也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我国目前已经开发的甘蔗渣产品有酒精、饲料、纤维板、可降解的一次性快餐具(代替具污染性的塑料快餐具)等等。

然而,蔗田生态系统产品开发越多、经济价值越大,意味着甘蔗作为蔗糖生产原料从蔗田生态系统中被拿走,甘蔗渣也作为酒精、造纸、纤维板等产品的生产原料被充分开发利用起来,整个蔗田生态系统成了无渣的甘蔗系列产业的物质基。以1994~2003年广西蔗田生态系统产量、产值为例,我们发现蔗田生态系统给人们提供很高的生态经济效益,可是人们对系统的回报只是些许的化肥和少得可以在统计学上忽略不计的农家肥,这种近乎掠夺式的生态索取、以牺牲生态效益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最终导致蔗田生态系统生产力逐年下降。本文通过蔗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生态经济效益比较分析,提示人们应该对保护蔗田生态系统问题予以重视。

二、研究区域和方法

广西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壮族与汉族、苗族、瑶族、侗族、么佬族、京族等12个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东与广东接壤,西与云南相连,西北与贵州交界,北部与湖南毗连,南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相邻。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0°54’~26°23’,东经104°28''''’~112°04’,北回归线横跨广西中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资源丰富,且雨季、夏热与农作物生长期同季,有利于农业生产。广西年降雨量为1000mm~2800mm,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mm~2000mm;太阳年总辐射量达90千卡~10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平均气温≥10℃,积温为5,000℃-8,300℃,持续日数为240天~358天。尽管广西地形多为山地、丘陵,土壤贫瘠,但其独特的气候环境和自然条件给广西带来了独特的物产,适宜人居。广西人过着自然的生活方式,成为中国人中最不愿意离开故土的人群。

广西耕地面积为261.4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04%。其中旱地107.39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1.1%,旱地以种植玉米、甘蔗、花生、薯类作物为主。广西的耕地多数是红壤土,土壤的理化性质比较差,土壤的有机质如磷、钾等矿物元素含量低,而且大多数耕地土层比较浅薄,土壤较为贫瘠。近20年来化肥用量日益增加,绿肥种植面积和农家肥的使用量逐渐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氮、磷、钾比例失调。1982年广西土壤普查结果是耕地中缺氮的占83%,缺磷的占85%,缺钾的占87%;耕作的土壤有67%是酸性土,碱性土占33%。不断增加的人口压力以及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地力日益衰退。然而,近年来,随着制糖业的发展,甘蔗种植已逐渐成为广西旱地主要经济作物和农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我们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比较分析的方法,利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农村调查队的统计数据、广西南宁糖业集团香山糖厂的相关数据及广西崇左市农业局的相关统计材料,对广西蔗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持续生产力及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论是作为主要经济作物和农民主要经济收入原产地的蔗田生态系统238.85%的投资收益率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主要是对自然气候条件、蔗田系统地力的掠取,大自然恩赐的巨额生态经济效益支撑着广西甘蔗及蔗糖业的发展,占中国甘蔗种植面积一半多,是中国蔗糖业出口的最重要原产地。

三、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

(1)广西早地作物总面积107.39万公顷,1994~2003年,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年甘蔗产量及产值分别如表1所示。

(二)讨论

蔗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微系统。Honing(1986)认为生态系统是生物的有机体集合,在该集合中生物间内在的相互作用对其行为的决定性超过外部任何事件对其行为的决定性。无论是关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还是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一般是指一个最大空间尺度上能自我维持的实体。农业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一种,它和一般生态系统一样,是在一个同质区域中或有限范围内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把生物及其环境联系起来的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特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可分为农田生态系统、林业生态系统、渔业生态系统、牧业生态系统、农牧生态系统、林牧生态系统、农林生态系统等。

按照农作物的种类划分,从微观角度看,农田生态系统可分为稻田生态系统、蔗田生态系统、豆田生态系统、麦田生态系统等。蔗田生态系统是农田生态系统的组分,蔗田生态系统是指人们在旱地里以种植甘蔗为主,以获得其生态与经济价值为主要目的的单一农作物生态系统。甘蔗作为土壤物质的载体,主要是通过甘蔗的收获和土壤肥料的施用来实现,甘蔗是蔗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贮存库,甘蔗产量受到土壤养分的影响,甘蔗的收获也会带走土壤中的部分物质,使土壤养分数量减少,从而加速土壤物质循环的频率。农家肥作为载体可以增加土壤中物质的数量,直至维持土壤物质平衡的作用。

表1所示,1994-2003年广西蔗田种植面积、甘蔗产量和产值都有不稳定增长的趋势。表2所示,广西蔗田生态系统每年提供极大的生物量(NPP)和很高的生态经济价值,蔗农们以较少的农业资本投入,为蔗糖业的发展带来很高的生态经济效益。而且,蔗田生态系统的物产——甘蔗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和附加价值即甘蔗产量、蔗糖产量和产值也很大。特别不同于其他农田生态系统物产的是其废弃物——甘蔗渣可以直接成为一系列甘蔗副产品的生产原料,为蔗糖产业带来巨大的、持续的经济效益。

1、蔗田系统生态效益及其生态经济效益

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就是系统对其环境及其系统生态因子提供有便利或利益,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其服务价值由生物技术产品及自然生物圈给予人们提供的技术与服务价值所决定(Costanzaet.al,1997)。蔗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就是蔗农们运用农业技术、种子、肥料作用于蔗田,蔗田系统为人们提供的物产,即蔗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公务员之家

生态经济效益就是以市场行情所表示的生态价值,即系统生产力或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服务效益。生态系统生产力就是系统做功的能力,即能生产人类所需要的产品或者能否在系统内适应自然的变化能力(K.A.沃科特etal,1997)。蔗田生态系统生产力从生物量上看,就是系统的生态价值(NPP),从价值量上看就是系统的生态经济价值(BEE)。NPP和BEE都是蔗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可计算的部分,但是人类大部分的福利都来自于纯自然的公共物品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它们不需要一分钱而直接给人们带来福利,例如空气、水、土地资源、气候调节、废弃物净化处理、美感和健康。蔗田生态系统也与其他的生态系统一样,其生产力或服务效益除了为人类提供福利之外,还包括目前难以测算的价值,即系统为大气、环境所提供的服务和为人类生存环境、精神享受等方面提供的服务价值。我们有必要了解蔗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即经济效益、生态经济效益有其可持续经济效益。

2、蔗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及其持续经济效益

从经济学角度看,蔗田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BE)就是NPP产值(NPP×价格)扣除生产成本,即生态经济价值扣除生产成本部分,也就是蔗农的纯收入。然而,蔗田生态系统在收获甘蔗之后带来的价值比甘蔗自身价值更大,它可以生产出蔗糖(PS)、蔗渣以及蔗渣系列产品和副产品(Pi),它们的产量和产值就是蔗田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BP(PS+Pi)。从市场行情看,就是蔗田生态系统的持续经济效益。它是由蔗渣资源化利用生产出的酒精、纸张、纤维板、可降解餐具、饲料、燃料等蔗渣系列产品的产值扣除其生产成本构成的。

1994~2003年广西蔗田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BE)和经济效益(PS)如图1所示。

图1中的相关价格是按1995~2003年平均价格计算,以下图示相同。即蔗田生态系统的年生产成本是每千公顷256.88万元的肥料+135万元的甘蔗种子+13.5万元的人力资本,即每万公顷的成本为40.54万元;甘蔗的价格为200.6万元/万吨;蔗糖的价格为3064.35万元/万吨计算;甘蔗渣的价格为164万元/万吨;根据当地居民有以甘蔗尾、叶作为牲畜饲料或薪材用的习惯,其价格按广西类似牲畜饲料稻壳粉的价格200万元/万吨计算;甘蔗根则因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只在土壤中参与物质循环,其经济价值难以测算而忽略不计

图1显示两个特殊变化情况:一是1999年、2000年蔗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持续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二是2001年以后蔗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持续经济效益却显著提高。引起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1999年、2000年甘蔗市场价格下跌,糖厂收购了甘蔗却不能及时对蔗农进行支付,打白条现象比较普遍,蔗农的经济效益不能实现,来年生产资料的购买受到限制,生产积极性受挫。于是蔗农选择了减少甘蔗的种植面积,使经济损失尽可能减少,维护自身利益,从而使甘蔗的种植面积及其占旱地面积比率、甘蔗的产量和产值都分别出现负增长(图2)。其次是地方政府对甘蔗收购市场的管理政策和对蔗农利益的维护措施不到位。比如,对于糖厂对蔗农打白条的现象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保障蔗农来年的生产资料的购买,忽视了蔗农利益的维护,也影响了糖厂来年的产量和产值。2001年起,地方政府制定了维护蔗农利益的政策与措施,不准许糖厂对蔗农打白条,还规定了甘蔗收购的保护价格。同时,银行对农民开发了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小额度贷款项目,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经过一个生产季节(甘蔗为一年)的政策时延,2002年农民大规模地扩增种植面积,使种植面积由2001年占全国甘蔗种植面积的46%逐年递增为48.1%和50.3%,种植面积及其占广西旱地面积比率、产量与产值的增长率、投资收益率同步迅速提高,使广西成为全中国31个省、区的甘蔗产量、产值和蔗糖产量、产值最大的省区,中国最重要的蔗糖输出原产地。

3、巨大的投资收益率支撑着巨大生态经济系统及其相关产业

是什么原因使广西蔗田生态系统及蔗糖产业如此发达,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蔗糖出口原产地?从蔗田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经济价值与蔗农投资的比率分析(见图2),我们发现,尽管甘蔗种植面积增长率(EGR)和甘蔗年产量增长率(IROP)基本一致——几乎重合为同一条线,并且随着市场波动而出现不稳定增长的特征,但是蔗农的年均投资回报率即投资收益率(RRO)很高,因而种植面积占旱地面积比率(PDLA)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蔗田生态系统投资成本C由种子、肥料、杀虫剂、和人力资本价值构成。年均投资收益率(ROIV)则是年均生态经济价值(BEEV)与年均投资成本(CV)的比率。按2003年价格计算,近10年广西蔗田生态系统的年均投资收益率(RRO)为238.85%。

可是,巨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建立在极少的投资成本基础上,实际上就是对生态系统资源,尤其是对土壤养分的掠取。蔗田生态系统反馈的信息是每万公顷甘蔗产量逐年递减15万吨,按照生态系统价值评估的耗损计算法推算,以及农作物形成所需要的养分参数计算,蔗田生态系统每年每万公顷提前耗损300吨的氮、磷和450吨的钾。这就是土壤养分及气候、环境等生态因子过度耗损的信息。

四、结论与建议

1、蔗田生态系统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每年对广西人民提供巨大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带来极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近10年广西蔗田生态系统的年均投资收益率高达238.85%。

蔗糖生产范文篇8

[关键词]蔗田生态系统;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持续经济效益;投资收益率

一、论题的提出

广西是中国最大的蔗糖出口原产地之一,蔗糖业作为广西的重要支柱产业,蔗田生态系统每年给广西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甘蔗渣也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我国目前已经开发的甘蔗渣产品有酒精、饲料、纤维板、可降解的一次性快餐具(代替具污染性的塑料快餐具)等等。

然而,蔗田生态系统产品开发越多、经济价值越大,意味着甘蔗作为蔗糖生产原料从蔗田生态系统中被拿走,甘蔗渣也作为酒精、造纸、纤维板等产品的生产原料被充分开发利用起来,整个蔗田生态系统成了无渣的甘蔗系列产业的物质基。以1994~2003年广西蔗田生态系统产量、产值为例,我们发现蔗田生态系统给人们提供很高的生态经济效益,可是人们对系统的回报只是些许的化肥和少得可以在统计学上忽略不计的农家肥,这种近乎掠夺式的生态索取、以牺牲生态效益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最终导致蔗田生态系统生产力逐年下降。本文通过蔗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生态经济效益比较分析,提示人们应该对保护蔗田生态系统问题予以重视。

二、研究区域和方法

广西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壮族与汉族、苗族、瑶族、侗族、么佬族、京族等12个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东与广东接壤,西与云南相连,西北与贵州交界,北部与湖南毗连,南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相邻。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0°54’~26°23’,东经104°28''''’~112°04’,北回归线横跨广西中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资源丰富,且雨季、夏热与农作物生长期同季,有利于农业生产。广西年降雨量为1000mm~2800mm,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mm~2000mm;太阳年总辐射量达90千卡~10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平均气温≥10℃,积温为5,000℃-8,300℃,持续日数为240天~358天。尽管广西地形多为山地、丘陵,土壤贫瘠,但其独特的气候环境和自然条件给广西带来了独特的物产,适宜人居。广西人过着自然的生活方式,成为中国人中最不愿意离开故土的人群。

广西耕地面积为261.4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04%。其中旱地107.39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1.1%,旱地以种植玉米、甘蔗、花生、薯类作物为主。广西的耕地多数是红壤土,土壤的理化性质比较差,土壤的有机质如磷、钾等矿物元素含量低,而且大多数耕地土层比较浅薄,土壤较为贫瘠。近20年来化肥用量日益增加,绿肥种植面积和农家肥的使用量逐渐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氮、磷、钾比例失调。1982年广西土壤普查结果是耕地中缺氮的占83%,缺磷的占85%,缺钾的占87%;耕作的土壤有67%是酸性土,碱性土占33%。不断增加的人口压力以及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地力日益衰退。然而,近年来,随着制糖业的发展,甘蔗种植已逐渐成为广西旱地主要经济作物和农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我们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比较分析的方法,利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农村调查队的统计数据、广西南宁糖业集团香山糖厂的相关数据及广西崇左市农业局的相关统计材料,对广西蔗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持续生产力及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论是作为主要经济作物和农民主要经济收入原产地的蔗田生态系统238.85%的投资收益率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主要是对自然气候条件、蔗田系统地力的掠取,大自然恩赐的巨额生态经济效益支撑着广西甘蔗及蔗糖业的发展,占中国甘蔗种植面积一半多,是中国蔗糖业出口的最重要原产地。

三、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

(1)广西早地作物总面积107.39万公顷,1994~2003年,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年甘蔗产量及产值分别如表1所示。

(二)讨论

蔗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微系统。Honing(1986)认为生态系统是生物的有机体集合,在该集合中生物间内在的相互作用对其行为的决定性超过外部任何事件对其行为的决定性。无论是关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还是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一般是指一个最大空间尺度上能自我维持的实体。农业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一种,它和一般生态系统一样,是在一个同质区域中或有限范围内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把生物及其环境联系起来的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特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可分为农田生态系统、林业生态系统、渔业生态系统、牧业生态系统、农牧生态系统、林牧生态系统、农林生态系统等。

按照农作物的种类划分,从微观角度看,农田生态系统可分为稻田生态系统、蔗田生态系统、豆田生态系统、麦田生态系统等。蔗田生态系统是农田生态系统的组分,蔗田生态系统是指人们在旱地里以种植甘蔗为主,以获得其生态与经济价值为主要目的的单一农作物生态系统。甘蔗作为土壤物质的载体,主要是通过甘蔗的收获和土壤肥料的施用来实现,甘蔗是蔗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贮存库,甘蔗产量受到土壤养分的影响,甘蔗的收获也会带走土壤中的部分物质,使土壤养分数量减少,从而加速土壤物质循环的频率。农家肥作为载体可以增加土壤中物质的数量,直至维持土壤物质平衡的作用。

表1所示,1994-2003年广西蔗田种植面积、甘蔗产量和产值都有不稳定增长的趋势。表2所示,广西蔗田生态系统每年提供极大的生物量(NPP)和很高的生态经济价值,蔗农们以较少的农业资本投入,为蔗糖业的发展带来很高的生态经济效益。而且,蔗田生态系统的物产——甘蔗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和附加价值即甘蔗产量、蔗糖产量和产值也很大。特别不同于其他农田生态系统物产的是其废弃物——甘蔗渣可以直接成为一系列甘蔗副产品的生产原料,为蔗糖产业带来巨大的、持续的经济效益。转1、蔗田系统生态效益及其生态经济效益

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就是系统对其环境及其系统生态因子提供有便利或利益,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其服务价值由生物技术产品及自然生物圈给予人们提供的技术与服务价值所决定(Costanzaet.al,1997)。蔗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就是蔗农们运用农业技术、种子、肥料作用于蔗田,蔗田系统为人们提供的物产,即蔗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

生态经济效益就是以市场行情所表示的生态价值,即系统生产力或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服务效益。生态系统生产力就是系统做功的能力,即能生产人类所需要的产品或者能否在系统内适应自然的变化能力(K.A.沃科特etal,1997)。蔗田生态系统生产力从生物量上看,就是系统的生态价值(NPP),从价值量上看就是系统的生态经济价值(BEE)。NPP和BEE都是蔗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可计算的部分,但是人类大部分的福利都来自于纯自然的公共物品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它们不需要一分钱而直接给人们带来福利,例如空气、水、土地资源、气候调节、废弃物净化处理、美感和健康。蔗田生态系统也与其他的生态系统一样,其生产力或服务效益除了为人类提供福利之外,还包括目前难以测算的价值,即系统为大气、环境所提供的服务和为人类生存环境、精神享受等方面提供的服务价值。我们有必要了解蔗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即经济效益、生态经济效益有其可持续经济效益。

2、蔗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及其持续经济效益

从经济学角度看,蔗田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BE)就是NPP产值(NPP×价格)扣除生产成本,即生态经济价值扣除生产成本部分,也就是蔗农的纯收入。然而,蔗田生态系统在收获甘蔗之后带来的价值比甘蔗自身价值更大,它可以生产出蔗糖(PS)、蔗渣以及蔗渣系列产品和副产品(Pi),它们的产量和产值就是蔗田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BP(PS+Pi)。从市场行情看,就是蔗田生态系统的持续经济效益。它是由蔗渣资源化利用生产出的酒精、纸张、纤维板、可降解餐具、饲料、燃料等蔗渣系列产品的产值扣除其生产成本构成的。

1994~2003年广西蔗田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BE)和经济效益(PS)如图1所示。

图1中的相关价格是按1995~2003年平均价格计算,以下图示相同。即蔗田生态系统的年生产成本是每千公顷256.88万元的肥料+135万元的甘蔗种子+13.5万元的人力资本,即每万公顷的成本为40.54万元;甘蔗的价格为200.6万元/万吨;蔗糖的价格为3064.35万元/万吨计算;甘蔗渣的价格为164万元/万吨;根据当地居民有以甘蔗尾、叶作为牲畜饲料或薪材用的习惯,其价格按广西类似牲畜饲料稻壳粉的价格200万元/万吨计算;甘蔗根则因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只在土壤中参与物质循环,其经济价值难以测算而忽略不计

图1显示两个特殊变化情况:一是1999年、2000年蔗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持续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二是2001年以后蔗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持续经济效益却显著提高。引起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1999年、2000年甘蔗市场价格下跌,糖厂收购了甘蔗却不能及时对蔗农进行支付,打白条现象比较普遍,蔗农的经济效益不能实现,来年生产资料的购买受到限制,生产积极性受挫。于是蔗农选择了减少甘蔗的种植面积,使经济损失尽可能减少,维护自身利益,从而使甘蔗的种植面积及其占旱地面积比率、甘蔗的产量和产值都分别出现负增长(图2)。其次是地方政府对甘蔗收购市场的管理政策和对蔗农利益的维护措施不到位。比如,对于糖厂对蔗农打白条的现象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保障蔗农来年的生产资料的购买,忽视了蔗农利益的维护,也影响了糖厂来年的产量和产值。2001年起,地方政府制定了维护蔗农利益的政策与措施,不准许糖厂对蔗农打白条,还规定了甘蔗收购的保护价格。同时,银行对农民开发了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小额度贷款项目,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经过一个生产季节(甘蔗为一年)的政策时延,2002年农民大规模地扩增种植面积,使种植面积由2001年占全国甘蔗种植面积的46%逐年递增为48.1%和50.3%,种植面积及其占广西旱地面积比率、产量与产值的增长率、投资收益率同步迅速提高,使广西成为全中国31个省、区的甘蔗产量、产值和蔗糖产量、产值最大的省区,中国最重要的蔗糖输出原产地。

3、巨大的投资收益率支撑着巨大生态经济系统及其相关产业

是什么原因使广西蔗田生态系统及蔗糖产业如此发达,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蔗糖出口原产地?从蔗田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经济价值与蔗农投资的比率分析(见图2),我们发现,尽管甘蔗种植面积增长率(EGR)和甘蔗年产量增长率(IROP)基本一致——几乎重合为同一条线,并且随着市场波动而出现不稳定增长的特征,但是蔗农的年均投资回报率即投资收益率(RRO)很高,因而种植面积占旱地面积比率(PDLA)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蔗田生态系统投资成本C由种子、肥料、杀虫剂、和人力资本价值构成。年均投资收益率(ROIV)则是年均生态经济价值(BEEV)与年均投资成本(CV)的比率。按2003年价格计算,近10年广西蔗田生态系统的年均投资收益率(RRO)为238.85%。

可是,巨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建立在极少的投资成本基础上,实际上就是对生态系统资源,尤其是对土壤养分的掠取。蔗田生态系统反馈的信息是每万公顷甘蔗产量逐年递减15万吨,按照生态系统价值评估的耗损计算法推算,以及农作物形成所需要的养分参数计算,蔗田生态系统每年每万公顷提前耗损300吨的氮、磷和450吨的钾。这就是土壤养分及气候、环境等生态因子过度耗损的信息。

四、结论与建议

1、蔗田生态系统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每年对广西人民提供巨大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带来极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近10年广西蔗田生态系统的年均投资收益率高达238.85%。

蔗糖生产范文篇9

主要表现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县县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滞后。直接体现为“一根甘蔗”财政,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过于依赖蔗糖业。随着中国加入wto和蔗糖市场的放开,这根甘蔗还能支撑多久?去年糖价下跌造成的经济回落已敲响了警钟。只有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才能为县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动力支撑。

县境东与鹿寨县接壤,县县地处广西中北部。西与罗城、宜州毗邻,南与柳州、柳江交界,北与融安、融水相连。全县辖9个镇5个乡和2个农场,行政区域面积21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3万公顷,2003年末人口40.68万,其中农业人口34.54万人,近70%财政收入依靠蔗糖税收,个典型的农业县。谈农民,一整天,谈工业,一袋烟”这是对县工农业发展倒挂的经济现状的生动概括。县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就必须突破产业结构单一、农业比重大、过于依赖蔗糖业的怪圈,新的发展坐标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打造经济腾飞的双翼”

县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县县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问题分析

1、结构调整缓慢,难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近10多年来,蔗糖价格稳中有升,农民种蔗积极性高涨,至2002年,县甘蔗种植面积达46.54万亩;进厂原料蔗达278万吨,农民人均有蔗达7.56吨,分别居广西第三、第二位;财政和农民收入近70%依赖蔗糖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也意识到必须打破甘蔗一枝独秀的格局,走多元化经济发展之路,并于1998年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但由于种蔗基础较好,管理相对粗放,特别是投资少、见效快,因此对甘蔗带来的短期效益欲罢不能。从1990至2000年间,与制糖业迅速发展形成反差,其他工业产业几乎全线萎缩。老的产业如制药、化冶、机械、食品加工等逐步衰退,新的产业如缫丝、烤烟等培育不起、难成规模,县经济逐步步入“一根甘蔗”怪圈。由于结构单一,市场风险系数大,经济发展不能实现快速、健康、稳定增长;而且农民过于依赖土地,大量开发荒山荒地种蔗,一方面引发了很多土地纠纷,诱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2003年全县农村纠纷53.77%为土地纠纷;另一方面使土地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利于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生产要素的集聚。

2、产业结构层次低,工业带动能力不强。国内生产总值结构中,县县三次产业比例为43.22:29.94:26.83,农业比重过高,二产三产发展滞后,特别是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企业数量少,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不强,全县除制糖业上规模外,其他产业大多不成规模,2003年,全县工业增加值仅为5.9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08亿元。工业缺乏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非农化的带动能力和承载能力,更无力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使整个经济发展缺少主体支撑和动力支持,造成总体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增长处于低水平、低层次增长状态。

3、城镇化水平较低,阻碍二产三产发展。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基础。目前,县县城镇化水平仅为18.5%,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36%和广西平均水平32%,直接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一是农村人口不能随就业方式的改变而加快非农化,不能摆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束缚,农民增收缓慢;二是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抑制了消费需求。就业岗位不多、人气不旺,又影响了消费环境的改善,特别是抑制了农村消费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的增长;三是生产要素分散,区域集聚功能较差,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不利于工业化发展要求资金、技术、劳动力的集聚,缺乏投资的吸收力。

4、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不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要求。在县农村劳动力中,89%以上的农民只具备有初中以下的文化水平,由于文化知识素质不高,竞争意识、自主意识、创新意识不强,观念保守,缺乏闯劲,既不利于在本土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培育新产业;也不利于转移剩余农村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为工业化提供稳定的劳动力资源。今年上半年政府组织了4批共430人劳务输出队伍,离岗和回流农民达24%,不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是主要原因之一。

(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县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受蔗糖市场波动的影响,县经济运行处于不稳定发展状态,当前,各地纷纷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已成为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加快县发展的迫切要求。

1、解决结构单一问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是造成县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加快“两化”发展,就是加快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塑造以主体产业为支撑、以多元经济发展为动力、以城乡联动发展为基础的经济内在素质,促进城乡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配套关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工业企业和城镇就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非农化,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形成良性循环的经济健康发展模式。

2、解决土地矛盾问题,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两化”发展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而减轻农民对土地的附属,从根本上解决用地矛盾以及土地纠纷影响稳定和发展这个老大难问题,使土地等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集约使用、规模利用,加快农村社会化进程,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3、解决要素分散问题,形成区域发展合力。由于各产业、各区域发展不成规模,生产要素分散,集聚能力较差,难以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通过加快“两化”发展,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和合理配置,形成互相补充、互为依托的互动关系,迅速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二、县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虽然结构单一制约了县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但蔗糖业的强势发展也给县财政和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为加快发展积淀了经济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县县在产业定位、城建投入、政策保障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经济实力得到增强。2002年,县县gdp为21.02亿元,人均gdp5170元,分别居广西各县26、19位;财政收入达1.95亿元,财政收入占gdp9.29%,分别居广西各县18、16位;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33元,广西各县第7位;衡量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降为47.15%;城乡居民年末存款余额为8.66亿元。

产业基础得以巩固发展。依托基础产业和资源优势,按照“培育一批、扶强一批、改制壮大一批”的发展思路,制糖、制药、茧丝加工、化冶等一批产业初具规模和发展实力。其中,凤糖集团带动蔗糖业形成了较成熟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自治区先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日田药业公司、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鹏鑫源茧丝绸公司带动制药、茧丝加工业初具规模,新投资2700万元的广正大磷化工公司、新投资3000万元的亿博矿业公司、新投资3000万元的川东公司以及一批锌品加工等冶炼企业显示了化冶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县初步呈现出以制糖、制药、茧丝加工、化冶为支柱产业,果蔬加工、松脂加工、茶叶加工、黄桅子色素提取、石材开发等产业稳步发展的格局。

城镇设施大大改善。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来全县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5.5亿元,城镇服务功能日趋增强。县城城区面积拓展到9.5平方公里。城乡交通便利,宜柳高速公路、209国道二级路穿县而过,并通过马大二级路、县城出口二级路与县城连接;全县公路通车里程增加到478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形成了大埔电站、糯米滩电厂、皇后滩电站、九龙坝电站等一批水电产业,电力装机容量达11.01万千瓦,年发电量达2亿度,可为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电力保障;投资8573万元进行了农村电网改造,农村电网建设基本达到了“十五”期水电农村电气化的标准。县城自来水日供能力达8万立方米,各乡镇均建设有自来水厂,通讯网络覆盖县、乡、村。在城市用地日趋萎缩的情况下,县城河西工业区和六塘工业区储备了近2000亩的工业用地,一批项目已达成良好的合作意向。县城防洪堤和沿江风景区、商贸城以及房地产等一批开发项目的实施将较大提升县城品位和档次。

政策保障不断完善。近年来,县县开展了以行政审批、wto规则、行政许可法为重点的三次大规模政策清理工作,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07项,废止80份不符合要求的文件,营造了规范、高效的政务环境。并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政府工作做到“三多三少”: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多设路标少设路障,努力为投资者提供优越条件和优质服务,形成了宽松的投资环境。

三、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打造县经济腾飞“双翼”

加快县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既要遵循科学的发展观,又要打破旧的思维定势,扭转“一等二看三错过”的滞后发展局面,按照“融入柳州,接轨广州,面向东盟,承接转移,错位发展”的新思路,实现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内源”与“外源”并重,突破资源型经济发展思路

做好“内生资源”和“外生资源”两篇文章。既要立足于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又要打破单纯依托现有资源发展工业的思路,避免“从农业到农业”、“从甘蔗到甘蔗”的怪圈。要依托“内源”,整合工农业资源,延长产业链,不断开发新产品、培育新产业,避免趋同化,做大做强制糖、制药、茧丝加工、松脂加工、茶叶加工等产业。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大力支持凤糖集团对蔗糖生产,的综合开发,在河西工业区建成了广西最大的生物肥生产基地。目前,正在积极引进氨琦酵母开发、烷醇提取、黄桅子色素提取、石材开发、绢丝织造、淀粉生产等一批市场前景较好的项目。要整合生产要素,打破区域界限,加强乡镇土地储备,有计划地扩大生产基地,形成集中连片的规模发展。要依托“外源”借力发展,通过构筑工业发展平台,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再造成一个工业柳州”的大好机遇,拓宽培育资源的视野,从市场找资源、从企业找资源,积极引进外源型工业企业,变“外源”为“内源”,形成对县内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有效补充。如县县积极引进广正大磷化工公司和川东磷化工公司在六塘工业区投资建厂,其中广正大磷化工公司产值1.8亿元,川东磷化工公司产值2亿元,两厂生产原料均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调运。两厂的投产将带动县化冶产业迅速发展。

2、“内资”与“外资”齐引,突破建设资金不足的制约

广辟融资渠道,建设资金不足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瓶颈”必须转变依靠财政投资搞建设的观念。依靠市场运作,激活社会资金、盘活存量资产、引进外来资金,为工业企业、小城镇建设提供财力支撑。一是放宽投资领域,吸纳民间资本。除法律法规禁止的行业外,放开一切投资领域,以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和民间规模资本参与创办企业、小城镇基础设施改造等投资建设。2003年末,县县居民存款余额达1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6.8%为当年财政收入的5.18倍,说明居民理财观念仍较保守,未能形成投资消费、以财生财的观念,资金周转率低,而驱动社会投资具有广大空间。二是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制改组以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改革,促进国有企业民营化和城镇基本建设市场化,盘活土地、企业生产设备、城建公用设施等国有存量资产,使老企业焕发出新活力,使城镇建设实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滚动发展。如县县丝绸厂、制药厂原处于资不抵债和停产、半停产状态,改制为民营企业后,企业发展蒸蒸日上,已分别纳税764.3万元、347.57万元,并分别成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自治区先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三是加强金融支持。2003年末,县县贷款余额为8.92亿元,比上年增长32%银行有钱因缺乏好项目贷不出,而大多企业因资金短缺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因此,要加强向金融机构推介项目,对政府确定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发展潜力较大的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在贷款上应给予优先支持,并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投资咨询、财务顾问、项目融资以及业务等灵活便捷的服务。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根据当前县工业经济总量小的特点,通过项目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利用外部投资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做大做强企业和产业,增强工业竞争力。

3、规范与创新同步,突破“政策僵化”的束缚

一方面,按照wto规则、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取消不符合发展要求的文件政策,规范政府行为,整顿经济秩序,营造公平竞争、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保证质量与效益同步发展;另一方面,要创新工作思路,树立“发展是最大政策”的观念,在实践中深入研究政策,善于用活政策,敢于发展政策,决不能把政策当作枯燥的本本和僵化的教条,去束缚生动鲜活的实践。创新就必须破旧,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在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中,不搞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因此,只要政策没有规定不可以干,我们就要大胆地探索、实践、创新。既要用足用活西部大开发和国家产业发展等相关政策,又要根据实际适时制定政策。近年来,县在农业综合开发、国有企业改革、招商引资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营造“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的氛围,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服务环境、人文环境。近年来,全县干部职工踊跃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直接带动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规模经济;非公经济占工业经济份额达95.4%,为活跃多元化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蔗糖生产范文篇10

今年1-2月份,我市遭遇50年罕见的低温霜冻灾害,甘蔗受灾严重,导致宿根蔗普遍发芽慢、发株率降低,冬春植蔗出苗迟缓;同时,由于榨季延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甘蔗田间管理,当前的甘蔗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为此,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各部门要迅速组织广大蔗农,抓好当前的田间管理工作。

一、加强分类指导,提高管理成效

各蔗区要根据甘蔗生长不平衡的情况,在田间管理上做到分类指导,促进甘蔗平衡生长。要坚持“以肥等水、以水调肥”的原则,力争5月底前结束冬植蔗和宿根蔗的施肥培土,在6月中旬前完成春植蔗的施肥大培土。对苗数不足的蔗地,要多施肥,促分蘖,争取多成茎,提高单产。

二、加强甘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工作

各县(市、区)要切实加强甘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密切注意甘蔗病虫的发生动态,及时组织和指导蔗农做好防治工作,有效控制甘蔗病虫暴发为害。同时,指导蔗农正确选用蔗田除草剂,减少药害发生;要按照农业部门的甘蔗病虫测报要求,抓好甘蔗螟虫、蓟马和甘蔗梢腐病等病虫的防治工作。

三、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加大制糖企业反哺甘蔗生产力度

由于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扬,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蔗农对甘蔗投肥和田间管理的积极性。因此,各涉农部门农资市场管理部门要加强农资市场管理,确保农资的稳定供给,积极处置、防止各种哄抬农资价格的行为。同时,各制糖企业要进一步加大反哺力度,及时组织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供应给蔗农;对资金困难的蔗农,应给予一定的补贴或采取赊销化肥的方式,扶持蔗农做好甘蔗田间管理,以确保下个榨季进厂原料蔗总量不减少。

四、尽快把甘蔗灾后恢复生产扶持资金发放到蔗农手中

今年3月份,自治区下拨了1866万元的甘蔗灾后恢复生产补助资金,各县(市、区)要严格按照分配方案,加快冬春植蔗的验收速度,尽快将补助资金发放到蔗农手中,以促进当前的甘蔗田间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