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的英文十篇

时间:2023-03-30 02:3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聚会的英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聚会的英文

聚会的英文篇1

inviting a classmate to a reunion

july 25, 20XX

Dear XX,

It's three years since we left no. 1 high school. have you ever thought of seeing all of your old classmates again some day? here's a chance for you to meet them.

The reunion is on sunday, august 10, 20XX at 10 a. m. be sure to come on time and we'll stay for a whole day. bring something interesting to surprise everybody if you like. we're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you!

The address is no. XXX taiping street. take bus no. XXX and get off at taiping street. you can't miss it.

Please note: if you can't come, write to this address or call me up(tel: XXX)and leave a message. any good suggestion should be sent to us by next weekend.

yours,

XX

英语同学聚会邀请函二

How time flies. As you know, we have agreed that on every July 5th we will stay together in the same classroom, for Class 1 Grade 3. The day is near, I am so proud of being one of the organizers. I am here to send this invitation to you, to join such a significant meeting.

On that day, we could have free talks and discussion, and share our stories of the passing year.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this. Wishing you all could come and join the meeting.

Time: July 5th,20XX

Add:

Organizers:

Charge of activity:

英语同学聚会邀请函三

Dear xxx,

How time flies! It is time for us to say "Good-bye" to each other. The time we spend together is worth to remember forever.

So,in honour of our friendship we are going to organise a party before we leave our school,which will begin at 6:00 p.m on this Sunday at the XXX restaurant.

聚会的英文篇2

关键词张谷英村;文化生态;保护;发展;湖南岳阳

AbstractThe related concepts,background,and general situation of Zhangguying Village were introduced.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suggestions for it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were proposed,so as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in Zhangguying Village.

Key wordsZhangguying Village;cultural ecology;protection;development;Yueyang Hunan

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全球化的影响日益加深,在这个“同一化”过程中,原生态的民族聚落和城镇人文景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城镇形态风貌日渐趋同,个性逐步淡化。因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张谷英村始终与外界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显得闭塞保守,习俗古朴且风景秀丽。随着它独特的历史、文化、经济、旅游价值为人们所认识,在城镇化进程中,也被现代化的强势逻辑所要挟。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寻找新的视角对张谷英村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文化生态的概念及背景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借用生态来研究特定文化存在和发展的资源、环境、状态及规律的科学[1]。1955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斯图尔德首次提出文化生态概念,并从文化生态变迁的角度研究人类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的过程,创立了专门的文化生态学学科。文化生态学的核心命题是:人类的行为和文化是对特定环境相适应的创造性结果,特定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特定的文化,文化在其特定的环境背景中取得发展[2]。文化生态学突出强调受特定生态环境影响的文化发展与变迁中的差异性,“文化生态学它寻求阐明不同地域的特定文化的特征和型式的起源”[3]。文化生态学主张的生态批判“带有强烈的学科转向特点,具体表现为:从文本形式研究到内容本体追问的转向;从研究的概念化模式向关注实在性存在的转向;从语言中心的文本解读向生命中心的文本阅读转向”[4]。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怀特所说:“无论在什么地方,文化都绝非文化特质的单纯相加或简单汇聚,文化要素总是组成为系统。每种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一体化和统一性,它依赖于一定的基础,按照一定的原则或系统组织起来[5]。”人类文化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文化要素的研究不能孤立地进行,除了要研究其本身如何适应自然环境外,更要研究整个文化圈内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

2001年6月25日张谷英村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名村是文化遗产的密集区,同时也是受破坏的重灾区。在对张谷英村保护与发展的研究中,采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体系,能全面地认识诸多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张谷英村,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启发。

2张谷英村概况

张谷英村位于湖南省岳阳市以东的渭洞笔架山下,地处岳阳、平江、汨罗3个县市交汇处,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体现聚族而居的明清时期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张谷英村因建筑规模之大、建筑风格之奇、建筑艺术之美,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相传明代江西人张谷英沿幕阜山脉西行至渭洞,见这里层山环绕,自然环境优美,他经过细致勘测后,选择了这块宅地,便大兴土木,繁衍生息,张谷英村由此而得名。张谷英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经明清2代多次续建而成,总体布局依地形呈“干技式”结构,主堂与横堂皆以天井为中心组成单元,各个单元自成庭院,各个庭院贯为一体。目前保留了1 700多座明清建筑,内拥有206个天井,60多条巷道,1 732间房屋。整个建筑由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大群体组成,其布局之妙,巷道之幽、排水之奇、空间之活、雕饰之美、用材之雅、石桥之玄,制作之精,堪称“八绝”。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连片大屋和村落环境与自然山水和谐与共,形成一个天衣无缝的整体,在全国古聚落中具有其独特的存在和保护价值。

张谷英村作为一种具有独特自然景观特征和人文内涵的乡村人文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在旅游开发后的10余年间,古村风貌遭受严重破坏诸如乱建乱盖、盲目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景观,大屋内千疮百孔,景观“百步三桥和龙泉井”虽然风韵犹存不减当年,但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生气;民俗文化逐渐瓦解等。同时,这座名村旅游开发的品牌意识淡薄、管理的模式不规范等都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当前历史保护与社会进步对立,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诸多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困难,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对当今张谷英村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保护与发展的文化生态学建议

聚落向现代化迈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迈进的过程中,究竟如何让历史与先辈们创造的财富和优秀的文化遗产在不断前进的历史长河中发扬光大,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现从宏观出发、以文化生态学视角,谈几点建议。

3.1引入文化生态学,指导张谷英村的保护与发展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整体、全面、动态的社会文化研究,而不是孤立地考察文化因素的某一项内容或某一方面。文化生态学认为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因此要把文化放到整个社会环境中去考察其形成、发展以及变异的过程。由于社会制度、组织形式等也为文化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了文化的创造,所以文化生态学主张从自然、社会、文化的整体结构、作用及相互关系来研究不同社会、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态和模式。只有把各种复杂的文化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够说明环境因素对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以及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强调从全局去考虑文化因素与环境之间、文化因素之间关系的视角,为张谷英村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张谷英村作为一种聚落景观的载体,凝聚了村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它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与明清时期的自然环境紧密相连,与当时生产力水平同步,与民俗生活和宗教信仰相互融合,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等多种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因此,它与其他聚落景观一样,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文化背景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的,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文化传统作为聚落景观重要的文化生态基础,彼此间的关系又是全面的、动态的、联系的、发展的。由此可见,对张谷英村的保护与发展研究迫切需要文化生态学这样一种整体的、系统的理论。

3.2加大政策支持,保持传统景观的异质性

文化生态系统具有竞争、演替及文化入侵等变化过程。传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互动过程中实现自身演替。历史文化村落通常具有独特性,如大屋梁柱上刻有太极图,屋内隔屏大多以喜鹊、梅花等图案的雕花板镶嵌,栩栩如生,这些精美绝伦的雕刻工艺体现了张谷英村民居的传统风貌,是体现地域特征的传统文化景观。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生态环境与聚落空间的结构形态相对封闭、稳定,聚落的发展缓慢,始终和村民的传统习俗、生态环境保持着良好的均衡关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村镇聚落的社会结构受到强烈的干扰,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张谷英村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价值观念转变等多种原因也逐渐走向衰落。当地村民开始改建原有的传统民居以适应现代化的生活习惯,村落结构逐渐失去了特色,村民乱建乱盖现象比比皆是,盲目建设破坏了聚落景观和人文内涵,如进村的农田全部建成了水泥地面、当大门前的停车场取代了绿色田野、建到一半的半拉子房子、到处搭建的房屋和游乐设施阻隔了原本可以远眺的视野。

因此,当地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担负起张谷英村保护与发展的政策制定、规划制定、资金投入、统筹协调等工作。同时,注重地域文化的承载力,减少外来文化的不良干扰,防止具有历史特色的文化群落衰退,保持聚落景观的异质性。不可因个别建筑物的外在品质,如简陋、粗糙而拆除,必须从它在整个张谷英村的系统性功能来认识其意义和价值,将其保护,例如古井、古墓葬、铁匠铺、土地庙等。没有它们,过去农村的生活、生产就不可能维持。虽然它们在当今已经失去了原有功能,但作为历史的见证,是必不可缺的。

3.3推进教育建设,重塑村民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所处工作环境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城镇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各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其中村民价值观念变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加快教育建设,重塑村民的价值观显得尤为迫切。

该村山林面积超过133.33 hm2,植被丰富。退耕还林以后得林场逾66.67 hm2,林木生产已成为该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村里存在着不少偷偷砍伐山林的现象。张谷英村有干部并不重视该问题,对于这种现象如果不及时加以规范,一旦泛滥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可以得出,从各种渠道或方式引导村民正确认识他们青山环绕的自然环境是张谷英村保护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现在张谷英村的一些民间手工艺濒临失传,后继无人,正是因为在传授过程中没有重视村民价值观引导。在教育过程中要加强他们特色文化自豪感的培养,让其都明白每一个民间艺术文化都是聚落存在的根基,它最能够彰显聚落的特征,是自己文化身份的标志。对其掌握的各种民间工艺,应该感到自豪和骄傲。

3.4尊重聚落演变特征,延续文化的多样共生性

聚落景观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仍在继续发展和不断变化,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也依赖于多种文化、多种智慧的渗透。应该尊重聚落景观的演变特性,延续聚落的文化脉络,维护现代社会文化的多样共生性。面对全球文化同质化的趋向,文化生态学的多样共生观为人们指明了对待张谷英村的正确态度。

张谷英村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自发性特点,其文化传统发展具有独特性。近年来,随着张谷英村为外界知晓、旅游业等的开放,外来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向该村渗透。在新文化物种的入侵过程中,村中原有的文化生态平衡正在逐渐被打破,如村民在大屋范围内搭建起现代化的建筑、越来越多的村民走出张谷英村等。历史性聚落的保护一方面要复兴和保护这些面临消失的文化,遵守文化物种的多样共生原则,保护文化物种的多样共生性和文化景观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更要使张谷英村传统的人文精

神与现代生活相互适应,在发展中促进文化生态的平衡。

4结语

对于张谷英村的保护与发展,作为一个文化生态,其需要结合时代的要求,以发展的眼光和动态开放的观点将张谷英村放到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的大环境中来进行全局认识和整体把握,全面考虑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变迁、价值观、伦理观、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等各个因素,才能为张谷英村创造一个共生、协调的文化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张谷英村的可持续发展。

5参考文献

[1] 戢斗勇.文化生态学论纲[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5):1-7.

[2] 王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当代西方生态思潮的核心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37-46.

[3] 黄育馥.20世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文化生态学[J].国外社会科学,1999(6):19-25.

聚会的英文篇3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语言形式;中介语;“聚焦于形”

一、高职英语教学面临的尴尬处境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似乎处于尴尬局面。学生在经过至少六年的英语学习后,在听读时理解偏差很大;说写表达时往往也力不从心。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通常需要学习英语至少一学年。那么,在高职学院学习一年英语后,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否有提高呢?就笔者接触到的校的英语教师看来,答案是不乐观的。经过对二年级高职学生的调查,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他们的英语水平并没有提高,甚至有一小部分人认为其水平尚不如高中阶段。有人也许会认为,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学习动机造成的,但也有学习动机强的学生也向老师抱怨怎么努力都学不好英语,所以单纯把问题归结为学习动机或学习策略等原因是片面的,深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研究或许能对高职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二、中介语理论和聚焦于形

(一)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是一项特别针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理论。与学习者的语言产出相关的研究理论即中介语理论最初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Selinker)提出。中介语指二语习得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由母语发展而来的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的语言系统,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语言体系,其研究重心在于语言学习者本人所使用的语言。中介语阶段是学习者学习外语的一个必经阶段。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可渗透性、过渡性及倾向于僵化性几个主要特征。中介语的系统性和倾向于僵化性意味着中介语一旦形成很难改变。而其渗透性和过渡性则表明其并非不可改变。外界影响,如有效的语言输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断增加或删减语言规则并重构中介语语法,能够改变该语言系统。高职学生已经学习了6年以上的英语,基础仍差,其实是其中介语系统已形成并且已趋近于僵化的表现。如何改进他们的英语学习呢?增加学时数或鼓励学生多花时间学习英语?塞林格认为:“语言的僵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格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因而可以说,高职学生英语学习成效低的问题远非增加学时数或增加学习量就能解决的。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会影响其语言学习的两个重要阶段:语言输入和输出。塞林格认为,中介语是抽象的系统的语言规则,它决定了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和输出。试举高职学生在语言输入环节的一例:《希望英语》(上)第五单元中有这么一句话:ItiscertifiedlongbeforethediscoveryofAmericaaroundtheyear1000inthecityofNaples。同学们参照生词表做出的翻译五花八门,竟无一正确。以下是高职学生输出环节一例:Whenchanges,itonlyneedchangethenumberi-calcontrolprogramcansavetime.(注:摘自学生写的产品介绍)不难看出,无论是输入还是输出环节,学生的中介语体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学生们在母语影响下首先关注实词及其意义,输入时按照单词出现顺序猜测大概意思,输出时按照要表达的内容也主要通过实词意义来组合句子。不难看出大多是没有对语言形式给予足够关注的结果。在经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调查了解之后我们进一步发现,许多学生学习完课文之后,自己依然读不懂课文,学生不仅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更多地是关注意义,在每个单元的语法练习中仍然是主要关注意义;在学生整个语言学习中,从词汇学习到篇章理解,从记单词到写作文,对形式的关注都很少。这或许是交际教学法打破了语法教学系统性而产生的结果。交际教学法的倡导者之一Wilkins本人也说“不言而喻,对一种语言语法体系的习得依然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法是获得语言运用创造性的手段。”由此可见,对于语法知识远远不够的高职学生,给予语言形式的充分的关注,可以成为渗透其中介语系统的一个教学突破口。

(二)聚焦于形

“聚焦于形”是这样一种以“形式”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指在实施一项交际任务语境下对语言形式的处理方式(RodEllis,HelenBasturkmen,ShawnLoewen,Doingfocus-on-form,2002)。这里,“形”并非仅是指传统的“语法”。在Ellis看来,“形”包括任何语言形式———语音、拼写、词汇以及语法。聚焦于形,并非仅侧重于对语言形式的教学,而是指形式与意义结合,在关注意义和交际的教学中,短暂地将关注重点转移到语言形式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达(Long,1991)。与传统的把形式作为教学目标的语法教学以及认为意义高于形式不强调语言准确性的的交际教学有着很大不同。聚焦于形不排斥意义,意义是其关注的焦点,能帮助学习者进行语言学习的输入和输出。

三、聚焦于形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培养学生“聚焦于形”的意识

Schmidt的注意假说认为,某个语言形式习得的关键是注意到输入当中的形式,只有被有意识注意到的东西才能被吸收。互动假设也认为,只要激发学习者注意两者之间信息差,学习者的中介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距离是可以留意到的。也就是说,只有学习者意识到他们的中介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不一致,他们才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调整以缩短其目标语与中介语之间的距离。因此,对于高职学生,培养其“聚焦于形”的意识是必要的。培养学生“聚焦于形”的意识方法有很多。反馈是课堂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之一。Vigil和Oller认为不同性质的反馈会对学习者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的最佳反馈组合是肯定的情感反馈和否定的认知反馈。一方面,研究者认为通过否定证据可以使学习者关注目标语特征,尤其是目标语与中介语形式之间的差距,为引起学生关注语言的“形式”,必须要进行否定的认知反馈,指出学习者对目标语的假设的不正确或不完整等;鼓励学习者积极改善中介语系统以向目的语系统靠近。另一方面,否定的反馈往往会打击学习者积极性。因而,整个课堂反馈还需结合肯定的情感反馈。面对自信心不足且焦虑感较强的高职学生,教师须把握好这个结合点,这对于保持并提高学习者的自信心和促进其语言发展至关重要。

(二)“用”与“聚焦于形”

任庆梅认为,聚焦于形区别于其他教学法的根本要求在于其要求学习者在认知活动中同时关注形式和意义。用法理论认为,语言的实际运用对认知结构具有塑造作用,并强调任何语言现象的习得研究都必须和其使用频率联系起来(Bybee,2006)。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须引导学生在语言输入和输出中这两个语言学习的环节有意识地用所关注的“形式”。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对于语言输入材料,教师理解了告诉学生意思,这对学生而言,绝非是有效的输入。须由学生借助于“形”来完成对语言材料的解码方能完成输入。这其中,教师的引导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决不能由教师进行翻译来完成,否则输入是无效的。语言输出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学习环节。根据Swain的研究,语言输出能引起学习者对自身语言问题的注意,刺激更合适的输入,是对输入的必要而有效的补充。Grass(1997)和Skehan(1999)也认为语言输出具有提供反馈,形成自动化,从意义加工转向句法加工,优化语言输入以及培养话语技能和发展个人语用风格等功能。语言输出,如说和写,对高职学生来说尤其艰难。首先需要学生有“用”“形式”和用所学到的知识的意识。再有,教师需协助学生用。用的方法则需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采取多种手段,如仿写课文段落,话题作文,故事接龙等。“用”所关注的“形”意味着学生是主体。因此,在语言输入和输出两个环节中,必须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由教师协助,学生本人来“用”。

(三)小组教学法

小组学习是把课堂交给学生的一种方式。通过小组学习,将学生置于具有相同感受共同目的的群体中,能有效减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焦虑。在小组中,同学们会发现大家都和自己一样,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学习上的困惑或错误,不再有独自面对困难的孤独,因而能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心理学家特利普里特(M.Triplett)研究证明,他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实施小组教学过程中,可以少一些个人评价而更多对小组这个整体进行评价以避免学生产生孤独感。教学中的尝试证明,同学们少了“出风头”“错了好丢脸”的顾虑而非常积极踊跃地为小组争取荣誉,从而能够放松且积极地关注形式并不断对其中介语系统进行反思和调整。

(四)“形”有主次

“形”有很多,从语音、词汇、短语、句法到篇章。高职英语学习时数有限,做不到面面俱到,因此有必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针对其难易程度将“形”进行主次之分,如作为句子框架的句型结构,词类中主要词类之一动词的用法包括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用法,文章中出现频率高的介词短语,词与词之间关系如词的派生、转化和合成,乃至语音与词语之间关系都应作为学生主要关注的“形”。而冠词,代词,形容词,副词等则可以作为次要关注的“形”。将“形”分主次的好处之一,是缩小了学生关注的范围,从而减轻了关注的难度,能够让学生短时间内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另一好处是便于教师开展教学。需主要关注的“形”可以通过有计划的“聚焦于形”来进行学习和使用。而需次要关注的“形”则可以采用随机的“聚焦于形”来处理。有计划的“聚焦于形”,要求学习者在交流过程中反复关注此形式并成为语言使用者,对于单一的语言形式学习效果明显。随机的“聚焦于形”指遇到什么“形”就关注什么“形”,若用于主要须关注的“形”,效果是难以保障的,但它也有其短时间内覆盖面宽的优点,用于对学生难度较低的次要的“形”的教学却是很适合的。

四、结语

中介语理论为提高高职教学水平提供了一个突破点,而“聚焦于形”或许是教学中进行突破的工具。如何把形式聚焦融入到以交际为中心的课堂学习,对高职英语教学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虽提出了一些如何实施这一理论的建议,在课堂教学中也有一定成效,但尚很肤浅,实属抛砖引玉。目前,尽管已有不少研究者对“聚焦于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它仍需更多高职教师进行研究并加以应用。

作者:苏品芳 单位: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华娟.中介语僵化现象与高职英语教学[J].咸宁学院学报,2010(5):134-136.

[2]BillVanPatten.Fromimputtooutput:ATeacher'sGuideto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McGraw-HillHigherEducation,2007.

[3]任庆梅.构建外语环境下的中介语发展认知心理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陈奕曼.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和中国英语教学[J].宜春学院学报,2010(9):164-166.

[5]李中芳.“输入假设”与“输出假设”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01-402.

[6]马志刚.英语长距离疑问句原型度和二语水平的交互效应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8):10-20.

[7]林梅.国外“形式聚焦”理论综述[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FLLTP),2008(4):82-87.

聚会的英文篇4

弱水三干,只取一瓢饮

网海无垠,作为WEB2.0大潮下的一颗新星,如何能发出自己独特的光彩吸引用户的眼光,华声在线不再像传统的新闻网站那样将海量新闻进行简单转载,而是提出以用户“阅读、滋味、品位”为标杆,在互联网的海量新闻资源中选优集粹,由经验丰富的编辑团队采用互联网最新搜索和聚合技术,提供快捷而有效的信息。

CEO毛钊介绍说,华声在线聚合了全国1000多家报纸、200多家电视台以及各大新闻网站提供的新闻信息,把新闻资讯整理和加工为“电子文摘”,来满足社会精英群体对新闻资讯质量和有效性的需求。用他的话来说,“华声在线不一定是新闻最多的,但一定是最精彩的;华声在线不一定是新闻最全的,但一定是最专业的”,“集粹中文媒体精要”是华声在线的奋斗目标所在。

网海弱水三干,华声在线秉承的理念是坚持为用户选择他最需要的,最合适他的那一瓢,争取让用户每天只需要花10分钟,就能从杂乱无章的网络信息中及时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丰富而有效的新闻资讯套餐,这就是华声在线所倡导的“十分钟阅读”编辑方针。

如果说互联网改变了世界,搜索改变着互联网,华声在线改变的则是传统的搜索方式,以新闻聚合网站的形式有效地满足用户在海量信息时代的有限需求。

聚合,集萃

如何在内容上实现真正的选优集粹,将“十分钟阅读”变为现实?毛钊说,华声在线的具体做法就是:聚合,再次聚合和多次聚合。所谓聚合,就是从包括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及各网站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内容等等新闻资讯中凭借“拿来主义”来选择;然后将同类新闻资讯进行分类提炼,实现再次聚合;多次聚合则是根据自创的热度分析标准,按照华声在线的编辑理念和视角萃取各类媒体的精华内容,以文字、图片、Flash、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现,形成融合为华声在线独特的品味,呈现给用户。同时,华声在线充分尊重媒体新闻原创,网民通过华声在线浏览内容时又将流量带回给被选内容的网站,增加其点击数并扩大影响。

内容创新必须依靠技术创新的支持,华声在线在技术创新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在采访中,华声在线CEO毛钊介绍了新闻热度分析系统、新闻辩论系统、图海系统等六项技术产品。新闻热度分析系统用来准确地选择网上热点新闻;新闻辩论系统不同于现有网站的评论跟帖方式,而是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从大量的重复评论中提取出来,更直观地呈现给网民,较大地节省了时间;图海系统则能自动按关键词聚类组合成图片专集,过滤不健康的内容,方便网民浏览。

毛钊强调,互联网是有效工具的组合,这些技术产品的应用,避免了重复劳动和低效流程,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为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条件,成为聚合新闻网站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保障。

当然,人才更是华声在线实现有效聚合的关键。目前网站的几十名编辑全部是拥有三年的平面媒体工作经验,熟悉媒体工作流程与规律,了解新闻传播的本质。毛钊认为,这些素质是保证华声在线新闻聚合品质的根本所在。

自2006年9月下旬正式上线以来,根据网民调查数据,华声在线不断修正内容聚合的标准,经过三次改版,信息量已经有了明显增长,聚合层次得到了提升,确立了“跨媒体聚合和跨媒体运营”的发展思路。内容聚合、再次聚合和多次聚合的做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媒体向华声在线主动推荐稿件和专题,有的已经探讨合作专题,合作共赢的内容模式被证明是可行的。

精英博客,网上精神家园

在各个网站的博客争相斗艳之时,华声在线不动声色地推出了自己的实名制精英博客服务。在采访中毛钊表示,匿名参与使得博客一定程度上成了现实生活中情绪的发泄渠道,各种不适当的内容甚嚣尘上。作为中国首家实名博客经营管理者,华声在线力主承担媒体的两个最基本责任: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倡导“净化博客”的理念,对注册博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资格审核,采用网站邀请、专家推荐、个人申请经审核后开通的注册模式,通过实名的机制,营造理性的文化氛围,突出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意识,为中国精英群体提供一个“自媒体”平台。

华声在线推荐候选博客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候选博客通过他们的文章和其他方式为社会和公众做了些什么。李国忠通过博客文章呼吁救治小冬香、胡卫民在博客中大声呼吁社会关注民生,人大代表翟峰通过博客与社会各界人士沟通如何推动人大工作,商讨人大提案……凸现的是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积极的参与精神。

目前精英博客已经聚集了政治、经济、外交、学术、军事、文化、艺术、传媒、教育、法律、公共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上万人,每日上传的文章和摄影作品有1000多篇,组建了传媒圈、学术圈、文化艺术圈、外交圈、商界圈、摄影圈、职场圈、心理咨询、健康服务圈和综合圈等网络社区。其中传媒圈主要为中央媒体、国内主要省级报纸媒体和地市州盟媒体的中高级管理者和编辑、记者。随着精英博客群体的扩大,精英博客运营中心也开展了不少互动交流活动,进一步拓展博客的知名度。

聚会的英文篇5

“小时候我就喜欢拍照,而不是被拍。” 本科在国内学习法律,后在英国读完管理学硕士,目前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宋聚强这样说道,“好像潜意识里就喜欢。”

摄影已经是宋聚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英国居住的三年,他拍遍英伦三岛;回国后,尽管工作很忙碌,但在工作之余,他还是喜欢摆弄相机,即使出门旅游,也要大包小包地背着摄影器材……

对于胶片时代,宋聚强记忆比较模糊,印象里只是小时候用过的一些傻瓜相机。作为“80后”,大学时期的宋聚强身处电子热的狂潮:随身听、MP3、数码相机……当狂热散去,最终留在他身边的是数码相机。

宋聚强的第一台相机是索尼F707。随着对摄影的深入了解,他的摄影器材也在不断升级。接触了越来越多的数码器材后,宋聚强才重新开始了解胶片。在他看来,回归胶片是摄影的一条必经之路,因为在数码时代,这种回归代表着对摄影全面深入的了解,是一种记忆和感觉。他现在常用的一些相机如哈苏、徕卡等在色调和质感上也接近胶片,尤其是在拍摄人文主题时,对弱光的表现能力非常好。但他同样认为,从胶片时代到数码时代是摄影的历史发展,数码相机在性能上的优越性是胶片相机无法媲美的。

除此之外,宋聚强对摄影的意义也颇有思考。《飘在英伦》是宋聚强的第一本摄影画册,是他游走英伦三年中,记录人文风光的作品集,分为风光、建筑、小品和人文四个方面。“这本作品集更像是我对摄影经历的记录,是一种分享和总结,它很全面,但也很杂。”

回国后,宋聚强也一直坚持拍摄,随身携带相机已经成为他的习惯。不过对于他而言,照片是拍了不少,但真正谈得上是创作的却不多。“虽然我一直在拍摄,不论是风景还是人文题材,但一直缺乏主题的延续。说到底还是年轻,见识不够广,对社会的了解不够深入。尤其是人文摄影,它有更深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思考和经历。我希望自己能多积累,拍出真正意义上的好照片。”

非职业并非不专业

其实热爱摄影的宋聚强并不是没有考虑过学习摄影专业、成为职业摄影师,但经过深思熟虑,他还是决定成为一个非职业的专业摄影师。“我喜欢用灵感控制快门,无压力地创作。而一旦成为职业摄影师,可能就会限制自我,我不希望给灵感戴上枷锁。”

非职业化反而给了宋聚强更广阔的摄影空间,他涉猎的题材非常广泛:风光、人文、人像、商业、体育……在他看来,每一类题材都有不同的特点和意义:拍摄风光需要等待打动人的时机;拍摄人文需要把握瞬间的动感;风光是平民化的共鸣,人文是内心深处的颤栗……即使是商业创作,宋聚强也敢于尝试和突破,寻找自己简洁自然的表达方式。为汽车品牌凯迪拉克在66号公路上拍摄的商业片,就得到了业界广泛的好评。

宋聚强还热衷于收藏摄影器材,手中有不少玩家级的藏品,他还经常与同是摄影器材控的刘展耘一起探讨学习。

非职业并不意味着不专业。不论是技术上,还是对摄影的理解和追求上,宋聚强都表现出了专业性。这或许是他在摄影之路上能走得更远的原因。

哈苏带来更多灵感

在宋聚强看来,他拍摄的大多数照片只是一种记录,而不是创作。“记录性的拍摄风光和风光片创作不同。我在旅游时拍摄的几乎都是记录性的,风光片的创作需要周密的计划和充足的时间。你可能需要长时间的等待,也需要运气。”

身为器材玩家,宋聚强坦言,他并不常使用哈苏相机,因为日常拍摄的照片多用来记录,而哈苏更适合用来创作。“众所周知,哈苏是中画幅相机,所以它的对焦速度比一般的单反相机慢,这意味着我有更多思考的时间。每当我拿起哈苏相机,脑海中就会涌现出更多的灵感。”

谈起对哈苏的选择,宋聚强说道:“促使我选择哈苏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哈苏大师谢墨,一个是刘展耘。谢墨老师带给我的是作品上的震撼,哈苏相机拍出的那种质感和细腻让我有学习的冲动和欲望;而刘展耘对镜头的理解没人能比得上,他对哈苏非常满意,所以也多次推荐我购买哈苏,哈哈。”

只有真正接触,才能了解和热爱哈苏。“以前我没用过中画幅的东西,也就不了解。中画幅相机因为技术的原因,在兼容性上有它的局限性。但这些都不能抵消它的优点—它的画面质感和锐度是单反相机没办法比的。”

“选择哈苏意味着你的摄影上升了一个层次,更具有专业性。它附带着一种潜在的价值,是一种见识和品质。”

聚会的英文篇6

【关键词】词汇联想测试;刺激词;二语心理词库

一、引言

心理词库源于心理语言学,指词汇知识存储于大脑的心理表征。二语心理词库是大脑中对二语词汇知识的长期永久记忆。心理词库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大脑中所有关于词形、词义及其用法的一个巨大仓库(Singleton,1999;Richards& Schmidt,2002;Navracsics,2007)。词汇联想反应是指被试对刺激词的立即联想反应。依据研究目的,词汇联想测试分为一对一的单次自由联想、一对多的连续自由联想、限制性联想、间断性联想等联想模式;根据被试的语言水平,词汇联想测试分为听—说、听—写、写—说、写—写等实验方式。Schmitt认为这种研究方法基于的假设是自动产出的联想反应词包含了心理词库中与刺激词联系最紧密的词。[1]由于联想词是一种很不稳定的心理过程,它与被试的经历、喜好、情绪、实验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词汇联想实验对个人心理词库的提取有所不同。本文试图通过对由14名被试参与的实验结果的分析,挖掘二语心理词库的联想模式。

二、研究背景

近年来,借助词汇联想进行的二语研究方向主要从社会文化、语言熟练程度、词汇深度和心理词汇的组织四个方面对母语者和外语者进行比较。在国内,词汇联想也开始广泛服务于第二语言教学与研究。例如,白人立根据词汇联想测量结果讨论被动词汇的问题;张淑静、孙蓝和张珊珊等用它来比较双语者二语心理词汇和对应母语者的不同,并来诊断英语学习者词汇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谢家成使用词汇联想测试探讨英语词汇学习中与文化有关的问题。[2]

三、实验设计

(一)被试

本实验的被试是10名英语专业研究生和4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他们都是接受国内正式的课堂教育,通过高考正规录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有英语研究生都有至少十年以上的英语学习经历,他们在实验中被定义为高级英语学习者;4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有7—9年英语学习经历,在实验中被定义为一般英语学习者。

(二)工具

本实验使用的测试工具为看—写式自由词汇联想测试,即在样卷中给出刺激词,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写出10个以上的与刺激词相关的反应词。这些反应词被分为聚合型、组合型、语音—其他型来进行统计分析。聚合型反应是指反应词与刺激词词性相同,并能在句子中执行相同语法功能的词,如assisthelp。组合型反应是指反应词与刺激词构成某种修饰关系,两者有序列或搭配上的关系,如cherishfriendship。语音及其他反应包括一些语音反应以及一些无法归类的反应。语音反应中反应词与刺激词读音相似,但没有语义联系,如beneficialartificial。[3]前两类属语义反应,后者为形式反应。

(三)刺激词

两组被试使用相同的刺激词。笔者参考了《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最后选出40个刺激词,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各10个。

四、实验结果和讨论

(一)实验结果

从图1看出,不论是高级英语学习者还是一般英语学习者,产出的反应词多为语义反应(聚合反应+组合反应)。但高级英语学习者产出的语义反应高达69.7%;而一般英语学习者的语义反应和语音及其它反应比例几乎各占一半。另外,高级英语学习者的聚合型反应高于其它两种反应,其组合型反应与语音及其它反应比例相近;一般英语学习者的语音及其它反应远高于聚合型反应和组合型反应,组合型反应比例最低。由此可知:一般英语学习者二语心理词汇本质上是语音的, 而高级英语学习者是语义的。即:学习者二语心理词汇的发展模式是由形式反应逐渐发展为语义反应。

对学习者的二语心理词汇性质及发展模式有所了解后,可继续分析高级英语学习者的二语心理词库四类词性的性质。

从图2可知,刺激词的语义反应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名动形副。名动形的形式反应相近,均在20%到30%之间,而副词的形式反应却接近40%。可得:高级英语学习者的二语心理词库中,四类词性词汇知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词汇间的联系也是不平衡的。对副词的记忆很多是没有意义的,即使记住了副词的词汇解释,也很难将其用于实处。

(二)发现与讨论

①整体而言,英语学习者给出的反应类型主要是语义反应;②一般英语学习者的心理词汇存在大量语音反应,说明语义联系并不十分紧密;。高级英语学习者的二语心理词库中,四类词性词汇间的联系是不平衡的③词汇知识深度与心理词汇的联系方式相关。心理词库的发展模式是从语音联结到语义联结的变化,从横组合反应到纵聚合反应的增加。④语音及其它反应词的产出可能是因为被试对这些词不熟悉;但也有可能是被试熟悉这些测试词,却还没建立起有意义的、较强的二语联系。如果一个词汇网络未形成或很脆弱,对该词的词汇联想反应则会出现以下情况:a.语音起支配地位,如cabletable.b.无语义语音联系,如footdeep.c.不符合英美人的语义联系或搭配,如faintdark。[4]⑤二语学习者不仅要能孤立地听出或读懂单词词义,还要注意和接触词义的其他方面,比如内涵、社会、感情,否则,可能造成二语词汇的聚合甚至组合能力差。其结果可能是被动词汇量不小,但在使用时感到吃力。

(三)不足

1.检索抑制

被试在多词联想中容易出现连锁反应和检索抑制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二语心理词汇性质测试的准确性。连锁反应是指被试给出的反应词并非对刺激词的直接反应而是对他前面给出的某反应词的反应。这也是导致语音及其他反应比例较高的原因之一。检索抑制是指当被要求为同一个刺激词连续提供多个反应词时,后来提供的反应词会被检索通道抑制,发生松散联想。

2.刺激词的选择

研究表明,人们对不熟悉的词往往会产生语音联想,对有点熟悉的词会产生组合反应,对非常熟悉的词会引起聚合反应。[2]笔者未预先注意到低频反应词与高频反应词的差异,选用的测试词多为高频词,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结果。

五、结语

本次词汇联想测试,通过比较高级英语学习者与一般英语学习者的反应词类型探讨了二语心理词汇的性质和模式。另外,二语学习者语义联系不紧密,主要是跟二语学习中语言输入不足,一语的中介作用及词汇教学方法等因素有关。语言交际的实质是运用语言词汇交流思想。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根据相关的语境,基于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认知结构把词汇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以词汇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建立二语词汇语义网络。

【参考文献】

[1]张萍.词汇联想与心理词库:词汇深度知识研究现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3).

[2]袁登伟,李德高.词汇联想及其可操纵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

聚会的英文篇7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珀西瓦尔;大英帝国;美好理想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038-0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作家之一。她所创作的意识流小说,如《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等,早已为世界读者所熟悉。在这些作品当中,其高度抽象化、程序化的作品《海浪》无疑是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创作的顶峰。关于《海浪》中人物的研究历来不乏其篇,但大多流于对六个“显性”人物的研究,对作品中另一重要“隐形”人物―珀西瓦尔的研究往往是一笔带过、浅尝辄止。因此,笔者试着对这一重要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的解读和研究。

一、大英帝国的“代言人”

英国自1688年的“光荣革命”后,开始了一系列疯狂大规模的殖民扩张。到维多利亚时期,大英帝国扩展到顶点,号称“日不落帝国”。然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英帝国由盛转衰,尤其是在一战期间,大英帝国遭受重创,民众对大英帝国由先前的自信转为怀疑的态度。从小生长在与英国殖民地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庭中的伍尔夫,自然而然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谢江南教授所说“大英帝国由盛转衰是伍尔夫生活的时代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她本人感同身受,必然在作品中折射出自己的帝国想象。①”

而珀西瓦尔正是伍尔夫精心塑造的“大英帝国之魂”。在《海浪》里,伯纳德想象出珀西瓦尔在印度施展才能的英雄行为:“我看见一对阉牛正拉着一辆低矮的大车,车轮陷在了辙沟里,当地的土人围着它只知道叽叽喳喳,却没有动手去干;但是现在,瞧,珀西瓦尔过来了,珀西瓦尔骑着一匹叮满跳蚤的马,戴着一顶太阳帽。经过实施西方的行为规范,经过运用他所习以为常的粗暴语言,那辆阉牛拉的大车不到五分钟的时间里就搞定了。有关东方的难题解决了。他骑着马继续上路;人群包围着他,把他看作―他其实就是―一个神②”。 伯纳德感到如果珀西瓦尔能够活下来,他将会出入宫廷,会一马当先统帅一支部队,去某个万恶的暴君,然后再凯旋归来。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无误地看到,这位来自宗主国的“他者”肩负着在印度启迪蒙昧,把印度人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拯救出来的使命。伍尔夫通过这一情节的描写,显现出了大英帝国对殖民地印度的统治,而珀西瓦尔正是大英帝国的化身,是大英帝国统治印度的桥梁。

然而,不幸的是,这位大英帝国的“代言人”却在印度坠马而死。他的死,从某种程度上讲,宣告了大英帝国在殖民地统治的土崩瓦解,同时也宣告了大英帝国光华的历史风貌荣华不再。

二、美好理想的“化身者”

在《海浪》中,除了一直在内心独白的6个人,还有一个神秘的沉默者珀西瓦尔。由于他的“出镜率”实在是少之又少,他几乎快被读者忘却了。他是这6个人物的同学,不断出现在大家独白的叙述中,很少发出自己的“嗓音”,而且很快就坠马死于印度,从此在众多人物这个大舞台上销声匿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作者在小说中设置的一个“缺席”、“不在场”的人物。然而,正是这一个“缺席”、“不在场” 的人物,却成为这6个“存在”、“在场”人物的暗中趋向,成为这6个众语喧哗人物精神世界的灯塔。

那么,这个珀西瓦尔到底是何样的人物?从散落在6个人物的独白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身强力壮,热爱生活,天生就是众人的领袖,派头气十足。伍尔夫巧妙地利用神秘的珀西瓦尔作为一条联系六个人物的无形纽带,使一个个分散的灵魂聚集到一起,对严酷的现实作出共同的反应。他在学校中若隐若现,虽然没有做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但他的出现总能给人带来希望、爱、和谐以及勇气。

在小说中为他们共同的朋友珀西瓦尔的饯行聚会上,表现了这一点,同时也完成了一次对珀西瓦尔的“理想性”造型。6个早已毕业的人物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来到伦敦,在一家饭店等待,感到是自己喜庆的节日。在珀西瓦尔走进的片刻,奈维尔感到“我的树开花了。我的心情振作起来了。所有的烦闷全都消失了。所有的障碍全都解除了。笼罩着我们的沉闷气氛结束了。他使一切恢复了正常的秩序。③” 他们开始回忆人生过往的点点滴滴,过去的一切是那么美好,即使是那些不愉快的经历,现在看来也是那般饶有情趣。他们在一片美好的氛围中,感到了自己的成熟以及生命的意义。因此,这次聚会实际上在两个层面显示了它的意义(同时这也是珀西瓦尔的意义):“一是实体性的,如为珀西瓦尔送行、这6个人对珀西瓦尔的崇拜等;一是象征性的,珀西瓦尔在聚会中与其说是一个主角,不如说代表了一种意义,一个氛围。前者只是物质性的引子,后者才是真正的精神内涵。④” 如路易所说:在聚会中“有某种东西已经形成。”珍妮说“保持住这片由珀西瓦尔、由青春和美形成四壁的小天地。”伯纳德说,“我们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团聚在这个特定的地方。我们被一种共同具有的、深沉的感情所吸引,加入了这次圣餐。我们可不可以为了方便起见,把这种感情称为‘爱’?⑤”我们可以看到,珀西瓦尔其实就是美好理想的化身,对珀西瓦尔的礼赞实际上是对理想本身的礼赞,在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这次聚会实际上就是美好理想的一次实现。

然而,珀西瓦尔却很快死了。他的死,出乎了这6个人的意外。除了前面我们论及到的大英帝国的瓦解以外,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他在小说中的默不出声本来就表达了美好理想在日常生活的“缺席”,而他的死彻底使美好理想成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向往。从此,这6个具有不同性格和不同身份的人物彻底迷失方向,在巨大的生活压力面前最终失去自己的心灵归属,产生了严重的孤独感与失落感。

三、结语

人们一般认为《海浪》所表达出的情感是悲观与绝望的。的确,小说中人物的内心独白确实充满了类似的体验。“但珀西瓦尔的出现,却成为令人眼前一亮的一缕光,成为苦难现实生活的一种对照。这也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本人的内心渴求。尽管人与人之间会有隔膜、误会、敌意、不和,但总该有理想的明灯高悬在黑夜的天空上。”因此,从实体上的意义来讲,珀西瓦尔是“缺席”的、“不在场”的。但从人类精神深处来看,珀西瓦尔又是一直在场的,所以才有了小说中6个人的赞美、向往、聚会、追念,以及伴随着的喜悦和痛苦。多年后,当这6个年过中旬的人物再次聚会时,我们还能从他们各自的内心独白中听出“珀西瓦尔不来了”的凄凉与悲怆,和他们对友谊、和谐的人际关系无限留恋。

这正是珀西瓦尔所留下的“遗产”,是他精神上的永存。从这个意义上讲,珀西瓦尔作为美好理想的“化身者”,将指引着他们一路前行,他们将永远沐浴着珀西瓦尔所散发的璀璨光芒。

注释:

①谢江南: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的大英帝国形象[J].2008.

②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138.

③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123.

聚会的英文篇8

辅导机构名称:南京市聚智堂教育

免费费咨询电话: 

江宁区 南京江宁校区  400-0066-911 转分机 99669 秦淮区 南京大光路校区  400-0066-911 转分机 99670 建邺区 南京河西校区  400-0066-911 转分机 99671 白下区 南京水西门校区  400-0066-911 转分机 99672 白下区 南京新街口校区  400-0066-911 转分机 99681 鼓楼区 南京中山北路校区  400-0066-911 转分机 99683

(温馨提示:家长您好,先拨前10位数字,听到提示音后再拨后 面5位分机号,专业老师将为解答相关课程设置、校区地址、师资、收费标准请情况,仅供咨询相关课程)

苏州市聚智堂名师课程辅导:

小学一二三四五六年级 数学 语文 英语 小升初;

初中一二三年级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化学 中考;

高中一二三年级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化学 政治 历史 地理 生物 高考

 

聚会的英文篇9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衣食住行

从一名高三学生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是影响其英语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所以,在面对这一问题的前提下,应引导高三学生更多的关注中西方文化中关于衣、食、住、行方面的文化差异,让学生不再禁锢于用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思考西方民族的交际行为,避免偏见的产生。同时,加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也可让高中生在英语学习时,不再出现中式英语问题,并可轻松的记忆英语课文,翻译英语。

一、衣

从中西方文化中的服饰文化角度来看,两者差异较大。即中国服饰讲究的是“天人合一”。服饰发展初期,它追求的是御寒、蔽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饰的功能开始由最初的御寒、蔽体转换为民族文化标志的彰显。包括政治文化、习俗文化、经济文化等等。同时,中国服饰更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以服饰文化来体现人的“气质”、“神韵”等等。此外,在中国服饰设计过程中,注重遵从色彩和谐,款式呼应的原则,增强服装的社会功能。同时,中国服饰中的色彩也是有所讲究的,其中,青蓝、赤红、黄、白、黑主要是用来彰显人的尊贵气质[1]。西方服饰与中国的“天人合一”理念有所不同,讲求的是个性解放和人文主义思想。即西方服饰作为西方文化中的一种,它写实性较强,主要为了彰显人的个性,并注重通过服饰色彩、造型等的设计,突出人体胸、腰、臀等形体。中西方文化中的服饰文化差异性较大,所以,作为一名高中生,在国际交往中必须意识到这一问题。

二、食

饮食文化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种体现。其中,中国饮食文化讲究是“全”。同时,从请客吃饭方式角度来看,中国注重的是饮食共享,并把聚餐作为了一种交际行为,旨在利用聚餐寻找人际交往中的归属感。而西方则不同,西方的餐桌多数是长方形形状的,这便可以看出,西方聚餐不注重寻找归属感和集体温暖。同时,西方的聚餐不会按照长幼顺序对座位进行安排,更强调的是“人人平等”聚餐氛围。此外,从菜名角度来看,中国饮食的菜名也讲究集体主义。例如,“烧全鱼”、“四喜丸子”、“桃园三结义”等等,均是饮食中“全”的一种彰显。而在座位安排时,注重选择一个圆形桌子,并按照长幼顺序,安排座位。这样一来,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凝聚力,而西方聚餐就显得十分冷清,如同每人一盘“自扫门前雪”一样。除此之外,从付账习惯来看,中国习惯于争前恐后的付账,而西方则是倡导AA制消费,各付其账,体现个体独立性。

三、住

中西方居住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中国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了集体理念,并注重把“儒、释、道”渗透到建筑中,采取花园式、庭院式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这种建筑设计方式,会让人们产生集体意识,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居住氛围。同时,在中国建筑设计时,倾向于采取全封闭的设计形式。而西方,与中国不同,建筑的个性更加明显,倾向于把建筑设计成严密的几何形态,呈现“院包房”建筑设计形式[2];第二,中国建筑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整个建筑较为沉稳、含蓄。如,紫禁城、四合院等建筑的设计,均采取了较为含蓄的设计方法。西方则不同,它的建筑会给人一种与自然相对立的感觉,个性过于明显。

四、行

中西方的出行文化也是有所不同的。在中国,人们外出旅行时通常会考虑“家庭”、“集体”对这一种出行方式是否感到舒适。同时,中国有句俗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3]。所以,在外出时,人们更在意与他人之间的交往,想要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共同完成出行计划。即对于中国人而言,外出旅行中的团体构成比游玩更加重要。只有是和好友在一起,才能体会到旅行的乐趣。而西方则与中国完全不同,它倡导追求个体的生活享受,以出行经历为主,不太在意身边是什么人。认为,只有个体生活品质提高了,才能算是一次相对满意的出行经历,个体主义较为明显。

五、结论

综上可知,对于一名高中生而言,了解中西方文化中衣、食、住、行的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让学生不再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阻碍,产生文化冲突等交际问题,学会包容、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为此,应提高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性问题的重视,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差异之处,而后,运用自身已掌握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内容,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善于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孙萍.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2):85-86.

[2]李智.文学作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J].名作欣赏,2014,13(08):111-112+125.

聚会的英文篇10

The decision was made in a strategic vacuum because of the unresolved differences on how to defeat the Germany.

中译英部分

我们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全面把握彼此的战略意图。

上述两部分分开评奖,参赛者可任选其一进行翻译。译文请在2012年7月10日前在网上提交,网址:省略/dy.asp;或者用稿纸誊写工整,寄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东三街2号欧美汇大厦19层《新东方英语》编辑部“翻译擂台”收,邮编:100080,截止日期为7月10日(以邮戳为准)。我们将隔期刊登有关译文的详细评点,并评出若干名最佳译手(奖品:《影响你一生的47部电影》)和潜力译手(奖品:《一书一世界》)。快来一试身手吧!

研究翻译的西方学者发现,一个文本经过翻译之后,长度通常会有所增加。这是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经常会在译文中增加一些成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这种现象在西方语言的互译过程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已经为多数学者所承认。在国内,有学者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发现,这种现象在英汉互译中同样存在。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增译”本来就是一种常见的翻译技巧。但总体而言,译文的扩增现象是就整个文本来说的,具体到每一个句子,却不一定都要增译。对于有些句子,用“减译”法,省略原句中的个别成分,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就本次翻译擂台的题目来说,参赛者就可以用“减译”法来译。题目原文中有些意思相近的词语完全可以只译一个,不必全部译出。这是因为作者用两个词并不是要表达两个不同的意思,而是为了强调同一个意思,翻译时如果逐词翻译,就会显得比较啰嗦。当然,如果译者处理得当,能够区分两个词语的细微差别,并且在句子结构方面也能巧妙安排,两个词都译出来也可以。

2012年5月号翻译擂台英译中评点

英译中题目

British behavior often seemed supercilious to Americans, resulting in what appeared to be condescending and patronizing attitudes.

翻译要点

本次英译中题目的句子不难理解,但句中的关键词“condescending”和“patronizing”给参赛者的翻译造成了一定障碍。在原文中,“condescending”和“patronizing”是一对近义词。根据《新牛津英语词典》,“condescending”的意思是“acting in a way that betrays a feeling of patronizing superiority towards someone”;“patronizing”的动词原形“patronize”的第一个义项是“treat with an apparent kindness which betrays a feeling of superiority”。也就是说,这两个词都有“故作平和但实际显露出优越感的”之意。事实上,“condescending”的解释里就用到了“patronizing”这个词,这说明两个词的意思非常接近。具体到题目原文,作者的意思是说,美国人觉得英国人在他们面前流露出一种优越感,但这种优越感又表现得不是那么直接,表面还是比较客气的。很多参赛者并未真正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使得译文有误。参赛稿中除了这一问题外,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问题一 参赛者没看出“condescending”和“patronizing”这两个词属于同义反复,也不了解汉语中同义反复的构造规律,将其当做完全不同的两个词来译,使译文失去了原文中强调的意味。还有参赛者虽看出了这两个词属于同义反复,但比较拘谨,不敢采用“减译”法来译,只好把两个词分别译出,但又想使用两个略有区别的中文词语来译,最后也导致译文有误。

例1:英国人的行为举止常常在美国人看来很高尚典雅,这也就导致了英国人有一种看似屈尊俯就和谦虚的态度。

评析:同义反复的基本要求是各个词不仅意思接近,而且结构上也大致相同或相近:在英语里,最好是构词性质一致,比如本句中用了两个用作形容词的现在分词,词的长度也接近;在汉语中则要求词长一致,这样词的结构才平衡,读起来才有一种美感,才能起到强调的作用。参赛者将原文“condescending”和“patronizing”译为“屈尊俯就”和“谦虚”,译文词长不一致,词意也不一致,这表明参赛者没有看出两词之间的同义反复关系,也不了解汉语中同义反复的构造规律。另外,将“patronizing”译为“谦虚”属于错译;把“supercilious”译成“高尚典雅”也是错译。

例2:对于美国人来讲,英国人的行为通常表现得傲慢和自大,这使他们的态度显得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评析:该译文将“condescending”译为“居高临下”勉强说得过去,表达出了“condescending”所包含的“显露出优越感的”之意,显露时的态度可能很高傲,但也可能故作和善。将“patronizing”译为“盛气凌人”就不对了,尽管“patronizing”也有“显露出优越感的”那层含义,但没有“盛气凌人”那么恶劣,“盛气凌人”与“patronize”第一个义项中的“apparent kindness”明显不符。同时,“盛气凌人”的态度过于外露,也不符合英国人含蓄隐晦的作风。参赛者虽看出了英文中两词的同义反复关系,但是在译成中文时未遵守同义反复的要求,使两词的意思有了较大差别,从而造成了误译。另外,译文把“supercilious”译为“高傲和自大”,意思正确,但“和”字很啰嗦,也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问题二 参赛者不理解“resulting in”的意思,误解了主句和作为状语的现在分词结构之间的关系。“result in”是个常用词组,意思是“结果是……”“导致……的结果”。原文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在美国人看来,英国人举止似乎很傲慢,这种感觉的结果是他们觉得英国人有一种屈尊俯就的态度。也就是说,主句和现在分词结构是因果关系,主句是因,现在分词结构是果。有些参赛者不了解这个词组,把意思译错了。

例:对于美国人而言,英国人总表现出盛气凌人和屈尊俯就的态度,令人感觉行为举止傲慢自大。

评析:译文把原文现在分词结构的内容提前,并用了“令人感觉”几个字,显然是把因果关系理解反了。

问题三 参赛者漏译或误译了“seemed”或“appeared”。这两个词在原文中非常关键,原文的意思是说英国人未必真的傲慢,更不一定对美国人有一种屈尊俯就或是居高临下的态度,这些都只是美国人的感觉,而且是不太确定的感觉。漏译或误译这两个词,就会让人觉得英国人真的很傲慢,意思就走样了。

例1:英国人对美国人总是表现得举止傲慢,因为他们的态度看起来就是故意屈尊和以恩人自居的样子。

评析:该译文漏译了“seemed”一词,并把“often”译为“总是”,似乎英国人故意举止傲慢,这样翻译就扭曲了原文的意思。“resulting in”译成“因为”,颠倒了主句和现在分词结构之间的因果关系。把“patronizing”译为“以恩人自居的”也不妥当,因为“patron”并非我们通常认为的“恩人”的意思。“patron”的意思是“a person who gives financial or other support to a person, organization, cause, or activity”,有时也译为“赞助人”。

例2:英国人的举止在美国人看来是高傲自大、目中无人的,这会使人表面上认为他们态度傲慢,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评析:该译文把“seemed”和“appeared”两个词都译出来了,但却误译了“appeared”。在某些语境中,“appear”可以译为“表面上”,比如在“He appears to be happy”中。但在这个译文里,“表面上”后跟的是“认为”,意思是说美国人内心里不一定真的这么认为。这样一来就改变了原文的意思。另外,在该译文中,参赛者把“supercilious”译为“高傲自大”和“目中无人”显得啰嗦;把“condescending”译为“傲慢”也不够准确。

问题四 参赛者误解了“seemed”一词。

例:通常,英国人比美国人的处事态度似乎更为傲慢,从而显得自命不凡和高人一等。

评析:在该译文中,参赛者以为“seemed”和后面的“to”可以看成是一个词组,相当于词组“compare to”,但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而且“seem”和“to”也构不成词组。

获奖译文:英国人的行为在美国人看来多为傲慢,这也就使得他们看起来摆着一副居高临下、屈尊俯就的态度。(陈巧欢)

评析:该译文基本避免了上面提到的问题。译者用“多为”来译“often”很简洁,意思也正确;对“seemed”和“appeared”的理解也没有问题;把“resulting in”译为“使得”也不错;“居高临下”和“屈尊俯就”都是四字成语,可以看成是同义反复结构,与英语原文意思也比较接近。

参考译文:在美国人看来,英国人经常举止傲慢,因而好像是抱着一种屈尊俯就的态度。(韩子满)

评析:对于该题目,我们也可以采取“减译”的方法,“condescending”和“patronizing”只译一个就可以。“resulting in”译为“因而”显得更简洁。

2012年5月号翻译擂台中译英评点

中译英题目

我们一定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翻译要点

本次的中译英题目整体不难理解。原文后半部分的“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是一种同义反复结构:“聚精会神”和“一心一意”在句中都是“全身心投入”之意,“建设”和“发展”意思也比较接近。这种在分句层面上的对仗和同义反复在英语中比较少见,如果参赛者按照原文把每个词都译出来,译文就会显得比较啰嗦,但许多参赛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减译”方面出了问题。除此之外,参赛译文中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问题一 参赛者没有意识到翻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时,应采取“减译”的方法。

例1:We must concentrate the whole nation’s wisdom and strength to make the construction wholeheartedly, seek the development devotedly.

例2:We have to the pool wisdom and strength of the whole nation, concentrate on construction and focus on seeking development.

评析:在两个译文中,参赛者都把“聚精会神”和“一心一意”一起译了出来,区别只在于第一个译文用了副词来译,第二个译文用了更加灵活的译法,用动词词组来译,意思大体都没有错,但译文读起来显啰嗦、不自然。如果译者大胆采用“减译”的方法,只翻译“聚精会神”和“一心一意”中的一个,译文就会顺畅很多。同时,译文不自然也与译文用词不当有关。比如,在第一个译文中,“make the construction”译得就比较生硬;第二个译文中的“focusing on seeking development”也属直译,参赛者误以为“谋发展”中的“谋”字一定要用一个词翻译出来,其实直接说“focusing on development”就可以了,“专注于发展”自然包括了“谋发展”的意思。

事实上,原文中的“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和第一个分句中的“集中”在意思上也有重复。原文的意思是说我们要把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都集中用于建设和发展,后两个分句表示的是第一个分句的目的,“聚精会神”和“一心一意”的意思都已经包含在“集中”里了。如果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集中起来了,那么每个人自然都“聚精会神”并“一心一意”了。因此,参赛者还可以把第一个分句中的“集中”和后两个分句中的“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合起来译。

问题二 译文的句子结构安排不当,未正确传达出原句的意思。

例1:We must centralize the power and wisdom of the whole country, concentrating on constructing and development.

例2:All the Chinese people’s wisdom and strength must be concentrated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

评析:在这两个译文中,参赛者对原文后面的两个分句采用了“减译”的方法,只用了“concentrate”一个词来译“聚精会神”和“一心一意”,这一点值得肯定。但第一个译文中用“concentrate”的现在分词形式却是错误的,这种形式表达不出原文表目的的含义,如果改用不定式“to concentrate”,效果会好得多。在第二个译文中,参赛者把原文的主动语态改为被动语态,译法比较灵活。这种译法可以有效去除汉语中不必要的个人色彩。但就此次的题目来说,题目中的个人色彩非常重要,表明了说话人坚强的决心和庄严承诺,改为被动语态后,这种决心和承诺都不见了,这显然不妥。同时,用“must”来译“一定”,使得整句话更像一个命令,语气很生硬。除此之外,第一个译文中用“power”来译“力量”也不合适,“power”与汉语的“权力”一词意思更为接近,而“力量”在原文中其实指的是“能力”。

问题三 参赛者误译了个别词。除了上文提到的“一定”和“力量”外,“集中”和“建设”也是常被误译的词。

例1:We should by all means centralize the wisdom and strength of the whole nation, so as to construct and seek development with full attention.

评析:参赛者把“集中”译成了“centralize”,完全偏离了原文的意思。“centralize”的意思是“bring under central control”,虽然有的词典也译为“使……集中”,但其本义还是“集中管理/控制”的意思,也有“中央集权”的意思,这就完全背离了原文的意思,“集权”显然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参赛者把“集中”译为“bind”或“focus”,也是错误的。

例2:We ought to concentrate on society’s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via gathering nationwide people’s wisdom and energy, and lead economics’ development.

评析:参赛者把“建设”译成了“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即“基础设施建设”,这明显缩小了原文词语的范围,因为原文所说的“建设”肯定不局限于基础设施方面。即便删掉“infrastructure”这个词,译文还是不妥当。“建设”这个词在汉语中用得很频繁,有时是“修建,建筑”的意思,比如“道路建设”,但其更多情况下是表示一种较抽象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创立新事业;增加新设施”,所以我们在翻译时就不能简单地译为“construction”,有时需译成“building”“development”或“organization”,这要由具体的语境来定。就中译英原文来看,“建设”指的是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改善,不妨用“improvement”来译,如果前面加上“national”一词,意思就更明显一些,而且这样与“development”也有所区别。

获奖译文:We must concentrate the wisdom and strength of the whole nation on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周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