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英文十篇

时间:2023-04-06 08:26:14

聚会英文

聚会英文篇1

i hope [you and fred] haven’t any plan for the weekend of [july twenty-fourth] as we’d like you to spend it with us at [far acres]. it’s simply beautiful here now, with everything in bloom!

i think we can promise [fred] some good fishing this year. the fish are biting better than ever! so bring your fishing clothes; and be sure to bring your tennis things, too, because [the owens] are coming and i’m sure you’ll want to get out on the courts with them.

there’s a very good train [friday night]; i’ve marked it in red on the timetable. it gets you here about [seven-thirty] which is just in time for dinner. you can get a late train back [sunday night], or there’s an early express that [bob] usually takes on [monday morning].

聚会英文篇2

关键词:双语课程;教材;互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3

双语教学是指将母语外的另一种外国语言直接应用于非语言类课程教学,并使学生同步获取外语与学科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1]。在世界科技水平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了解国际上前沿的科学发展资讯,提高专业技能,更好地把我们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教育部多次发文鼓励双语教学的开展。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校应积极推动以英语等外语进行的教学模式,明确要求各高等院校在3年内开设5%-10%的双语教学课程[2]。

2007年教育部了《关于启动2007年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7号),提出从2007年至2010年,共支持建设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不仅包括双语师资的培训与培养、聘请国外教师和专家来华讲学,还包括双语教材的引进、双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优秀双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双语教学经验的总结等等,其资助经费为每门课程10万元。清华大学的《生物化学》、北京大学的《应用分析》、华中科技大学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武汉理工大学的《船舶辅机》等等高质量的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将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中国高等教育实际相结合,为探索适合中国大学生英语和专业知识水平的双语课程教学积累了经验,对提高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分子材料是由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构成的材料,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塑料、橡胶等等,它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同是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材料。为了培养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高分子材料技术人才,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特开设了《聚合物形态与结构》等高分子材料类双语课程,从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化学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聚合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

本文从专业双语课程与专业英语的关系、教材的选择、中英文混合讲授和互动式教学等方面介绍了《聚合物形态与结构》双语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和认识。

一、专业双语课程与专业英语

英语教学是贯穿整个大学本科的。通常,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是安排在学生完成了基础英语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之后的,属于英语教学的范畴。而随后进行的专业双语课程教学是属于专业教学的范畴[4]。开设高分子材料类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专业词汇,培养学生阅读专业技术英语文献与撰写科技英语论文的能力,其重难点在于大量的专业术语、名词性词组、合成新词以及复杂的被动语态长句。高分子材料类双语课程是将英语作为一种获取高分子学科专业知识的工具来进行的专业学科的教学,其主要教学目的不是英语,而是专业知识的学习。

因此,专业英语课程是实现专业双语课程教学的铺垫和基石,专业的双语教学是专业英语教学的延续和提高。

二、教材的选择

教材的选择对于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充分地掌握课程的精髓是至关重要的。原版英文教材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思维方式和研究动态,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教材的编排上,原版的英文教材和经典的中文教材有很大区别。原版英文教材通常采用演绎的方法安排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趣,然后再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来讲述专业知识[5]。而通常国内的中文教材是采用归纳的方法安排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强,条理清晰,学生容易理解。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了以原版英文教材为主,辅以经典的国内中文教材,使教学内容即符合教学大纲的深度和广度,又能让学生汲取外文教材中的精华。J.M.G.Cowie著的《Polymers:Chemistry & Physics of modern materials》一书共有17个章节,从高分子链构造、构型与构象,凝聚态结构,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离子聚合等方面对聚合物的形态、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内容深入浅出,结构安排合理,论述层次分明,图表简明清晰,是一本经典的高分子材料学科类教材,因此我们选择该书作为《聚合物形态与结构》课程的英文教材。

同时,我们还选用了Joel R.Fried 著的《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George Ordian 编著的《Principle of polymerization》作为英文参考书。中文参考书我们选取了在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上编辑得很好的国内高分子学科经典教材: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潘祖仁主编的《高分子化学》和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何曼君等著的《高分子物理》。

但是由于教材出版周期较长,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不能及时地出现在教材上,因此,为了让学生掌握最新的聚合物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插入了近两年权威期刊上如《Nature Materials》、《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Macromolecules》上相关文献的内容,紧跟高分子学科发展前沿,结合教材上的基础知识,讲授文章的知识点和创新点,以达到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的目的,让学生不仅学会从课本中获取知识,还会主动地从网上获取更多更新的专业资讯,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三、中英文混合讲授

中文和英文在授课过程中的比例一直是双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6]。《聚合物形态与结构》双语课程教学的首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形态以及物理、化学性能,为开发和设计新型高分子材料打下基础。由于学生对于很多专业英语术语感到生疏,因此,如果教师从课件到板书再到讲述全部采用英文,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将很容易不自觉地集中到对这些生僻单词的理解上,从而本末倒置,忽略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降低了学习专业知识的效率。同时,如果汉语过多地出现在教学过程中,那么学生将很难脱离母语环境,达不到培养学生用英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在首次授课时复习专业英语课程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介绍一些在高分子学科专业英语中常用的单位、常数、词缀、词根以及高聚物的名称。例如:通过对macro-+molecule(分子)macromolecule(高分子),poly-+ethylene(乙烯)polyethylene(聚乙烯),hydro-(水)+-philic(亲……的)hydro philic(亲水的),nucleo-(核)+-phile(亲……)nucleophile(亲核试剂)等词汇的学习来复习词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二)在每次课临近结束时把下节课最重要的专业词汇用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提前预习。例如,在讲述《逐步聚合》这一章内容之前先将step-growth polymerization(逐步聚合),polycondensation(缩聚),functional group(官能团),functionality(官能度)等重要单词列出,授课时加以强调,并进一步地解释逐步聚合的反应机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授课时不受到生僻单词的影响,还能让学生在课前对讲课内容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掌握授课的重点,加深印象。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将图、表、视频资料和文字相结合,用英文和中文双语讲解最重要和最难理解的词汇、物质的结构和知识要点。如图1所示,在讲授自由基聚合链引发反应的时候,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授课内容。

(四)在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讲课的同时,适量的传统板书可以避免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疲劳,还能有效地调节课堂节奏,因此我们不能忽略传统板书在专业双语课程教学中的作用。通常,学生在学习公式推理较多的章节时容易觉得枯燥、注意力不集中,如果只用多媒体课件将整个推导过程展现给学生,学生将很难及时跟上教师的分析和推导过程。因此,在讲授高聚物的分子量、高分子溶液的热力学性质等章节时,不妨采用英文的传统板书来进行公式的推导和演算,再加以中文强调重要步骤的讲授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四、互动式教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合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和教师一起营造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简单易行,适时地提出“Why?”,“What is……”,“How to……”和“What do you think?”等问句,鼓励学生用英文回答,不仅可以起到提醒学生主动思考的作用,还能让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据此调节课程的进度。

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主题演讲和撰写小论文是国外高校在本科生教育中很普遍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聚合物形态与结构》双语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将2-3个学生分为一组,让他们在给定的范围内自己选择论述主题,拟定小论文的题目,撰写论文。论文的内容很广泛,论文的格式要求和正式出版的文献一样,由摘要、背景介绍、论述、结论和参考文献等几个基本部分组成。教师在课程结束后留出一部分时间,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像老师一样站在讲台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来讲述自己的论文。演讲完成后,教师或其他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论文和演讲完成的情况将作为平时成绩最重要的依据,而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论文的合作撰写点燃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主题演讲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另外,演讲的主题囊括了从聚合物发展历史,聚合新方法到聚合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工业上的应用等等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论文和演讲相结合的方式也为本科生大四毕业论文的撰写和毕业答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email、qq群以及教学博客也是增进师生间互动的重要工具[7]。这些新颖的交流方式很容易被学生接受,为师生间课后交流(特别是羞于当面问问题的学生)提供了便利,让教师能随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对该课程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地调整教案和教学方式。

五、结束语

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性[8],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等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我国双语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的经验和认识还比较不足,希望能开展更多的校际交流和国际交流活动,让双语教学水平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齐民华.地方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J].广东化工,2011,38(4):237-238.

[2]王小伍.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几个关键因素[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9):157-159.

[3]张琳琪.“高分子科学技术导论”双语课程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2010,(25):12-13.

[4]陈冬纯.论专业英语教学与专业“双语”教学――走出双语教学的误区[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6):30-33.

[5]高琼芝,王正辉.《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04,31(8):56-57.

[6]刘国生.推进双语教学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4(7):121-125.

[7]喻湘华,鄢国平,李亮,等.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化工时刊,2011,25(3):68-70.

聚会英文篇3

灾难事件因其突发性、时效性以及重要性成为各国新闻媒体关注和报道的对象。灾难事件有三个报道侧面:灾难性事件本身,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以及灾难性事件所引发的政府或社会行为。英雄作为重要的叙事母题之一,也是人类的古老叙事形态—神话的主要构成部分。在新闻报道中,各种各样的英雄形象通过不同的叙事视角与聚焦被刻画出来。然而,中美两国的新闻媒体在灾难事件的报道中往往构造出不同的“英雄”形象,这与中西方历史中的原型沉淀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的灾难性事件报道为例,从新闻叙事的视角与聚焦方面来分别探讨中西方媒体不同的英雄叙事,并从历史的原型沉淀角度分析造成其差异的原因。在报道内容上,分别选取了《中国日报》在2010年4月15日到25日期间对青海玉树地震的报道以及《纽约时报》在2010年8月26日到9月6日对艾琳飓风的报道。

二、《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英雄叙事策略

2.1《中国日报》灾难报道中的英雄叙事策略

通过对《中国日报》关于玉树地震系列报道,可以看出地震这场灾难被构建成“非法者”,“坏人”或者“恶势力”。而抗震救灾的过程成为建构英雄的过程。通过选取特定的视角与聚焦,报道从特定的角度构建出了特定的英雄形象。这里,首先要区分一下新闻叙事当中的视角与聚焦。新闻叙事文本内的视角和聚焦有其特定的意义。在新闻叙事中,叙事视角表现得时“谁看”,聚焦则强调“什么被看”;对二者进行选择与调整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前者尽可能体现的是新闻的客观与公正,力图展示出一个“真实的世界”,后者则将叙事眼光投射到新闻事实的“有意味”处,从而叙述出一个“意义的世界”,二者相辅相成,并以此引导接受也就是引导舆论。纵观《中国日报》的报道,从报道数量的对比来看,其中抗震救灾占据了报道的多数内容,报纸用了大量笔墨来建构“英雄形象”。我国的灾难报道通常是重“救灾”而轻“灾情”。因而对于灾情场面的具体刻画则十分有限。通过对英雄的构建,媒体发挥其在灾难中鼓舞人们士气的舆论导向作用。另外,就英雄的选定而言,《中国日报》在报道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呈现出两种报道主体:一类是政府行为,占73%;另一类是非政府(包括救援集体和个人)行为,占27%。在政府行为的刻画方面,全部为正面描写,突显国家领导人、政府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作用。这反映出中国媒体的报道往往将英雄聚焦在处于权力阶层的政府或官员身上。

2.2《纽约时报》灾难报道中的英雄叙事

2008年美国的艾琳飓风对美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作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纽约时报》也对其进行了连续报道。从报道的数量和比例来看,《纽约时报》议题选择方面趋于平衡,但是报道主题聚焦于灾情的刻画。与《中国日报》的英雄建构不同,《纽约时报》在对抗灾救灾的刻画中,没有以政府官员作为主体。在对灾难的具体刻画当中,媒体会从各方面描述灾难造成的影响,同时还会提出警示。因此英雄的形象没有得到凸显。媒体及记者就会通过其报道行为自觉扮演起英雄的角色。这也显示出了美国媒体的“英雄自恋情结”,大众传媒在美国以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被誉为是在立法权、行政中美灾难新闻报道中的英雄叙事对比——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王阿菊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灾难性事件因其突发性、时效性和重要性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往往包含英雄的诞生。英雄作为古老的叙事母题之一,在在新闻报道中也屡见报端。本文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报道为例,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中美两国灾难性报道中不同的英雄叙事模式,并从原型角度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关键词:灾难新闻;英雄叙事;叙事学;原型权和司法权之外的“第四权力”。《纽约时报》更多的是通过媒体视角来聚焦灾难,即把媒体本身作为“潜在英雄”来进行建构。何为“潜在英雄”?进行灾难叙事的媒体有时会故意弱化“建构好人”的环节,而往往进行“灾难(构建坏人)—教训与预防(可能的英雄叙事)—责任追究(惩罚坏人,构建未来英雄)”的叙事。因此,美国媒体的灾难报道中,主要以媒体的视角出发,聚焦灾情的影响与教训。灾情作为美国媒体灾难叙事的主体,则可以追溯到历史的原型沉淀。

三、灾难新闻叙事中的“英雄”原型

原型不仅仅体现在文学叙事中。它还体现为社会心理和历史文化的力量。“灾难”和“救世”是人类古老神话的主题的重要组成。中国神话中关于洪水灾难叙事的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大禹治水”,西方可以追溯到圣经中的“诺亚方舟”。通过分析这两个神话,可以发现东西方灾难新闻的叙事模式的不同缘于沉淀于东西方民族意识中的原型不同。在“大禹治水”的叙述中,发动洪水的共工被构建成了“坏人”形象,禹采取各种办法治理洪水的过程则是构建“英雄”的过程,毫无疑问禹便是其中的“英雄”。神话的重点则聚焦英雄的构建而非灾难的描写。这个典型的神话具有上古神话的普遍特点:一、洪水灾难的原因不清楚;二、治水和救世的内在含义也不是十分清楚;三、上帝在“灾难—救世”神话中的作用极其模糊。而《圣经》的描写当中,上帝控制了洪水的爆发与退去,其对灾难的描写也是煞费笔墨,这说明人类的祸福是由上帝决定的,即便是诺亚也只能是听从上帝的安排。

聚会英文篇4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英语国家 宴会宴席文化

基金项目:上海理工大学校核心课程建设“实用商务英语”,上海理工大学人文重点项目“培养卓越工程人才”背景下的三维一体商务英语教学研究,上海理工大学校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自贸区背景下实用商务创新实践”

宴客是人们联络感情、疏通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在说英语的国家中常见的宴请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宴会(seated dinner)

宴会一般比较隆重、正式。主人在宴客时采取哪种形式,就要看客人的身份以及主人想要达到的目的。一般宴会有国宴、正式宴会和便宴之分。

国宴(state banquet)顾名思义就是在官方国际交往中,款待来访的国家元首、政界领导人而举行的正式盛大的宴会,宴会厅内悬挂国旗,乐队演奏国歌及席间乐,席间有致辞或祝酒。

正式宴会(banquet or dinner or feast)有时也叫“盛宴”(grand banquet或magnificent),一般是为某些重要人物或重大事件而举行的,而且款待规格较高,十分讲究,需要备有纯银的刀、叉等餐具、酒杯以及瓷器用品,还要有训练有素的服务员,每个服务员招待六名客人。参加宴会者男士须穿礼服、女士着晚礼服。席间常见的酒有雪利酒(sherry)、白葡萄酒(a white wine)、马丁尼酒(martini)、威士忌酒(whisky)等,另外还有啤酒(beer)、果汁(fruit juice)。菜肴一般包括汤(soup)、鱼(fish)、肉(meat)或家禽(fowl)、色拉(salad)、奶酪(cheese)、甜点心(dessert)。

便宴(informd clinner)比较随便,多见于亲朋好友或同事之间。其规格讲究不如国宴和正式宴会正规。尽管许多人现在经常穿晚礼服去朋友家吃饭,但是真正正式的宴会已经很少见了。今天英美国家人士的生活方式更崇尚4―12人的非正式晚宴,或10―35人的冷餐会。

二、冷餐会(buffet dinner)

今天,英美等国家越来越崇尚那种自由自在、不受礼仪缛节束缚的聚会形式。所以现在流行一种自助或半自助餐的宴请形式,即自助餐(buffet dinner)。自助餐一般不设席位,菜肴以冷餐为主,主人宴请时,将准备好的食品和各种饮料放在餐桌上,由客人自己随意选用。客人则将喜欢的食品放在一个盘子里,拿着自己的饮料,找一个地方坐下或站着,一边吃喝,一边与其他人交谈。

三、招待会和欢迎会(receptions)

一般规模较大,也较正式,但不如banquet正式,常见于各种庆祝活动,如开幕式、闭幕式、庆祝代表访问和文艺、体育表演等。招待会有冷餐会(buffet或buffet dinner)和酒会(cocktail)两种形式。这种招待会带一种官方式或半官方的性质,比较正式,也有特定的礼仪规范和讲究,有特定的部门和个人组织和实施,而家庭或个人举办招待会宴客的情形很少。

四、午餐宴客(lunchenos或luch parties)

午餐宴客也是英语国家常用的一种社交形式。一般有两种:工作午餐(business luncheons)和社交午餐(social luncheons)。人们口头很少使用luncheon,而多用lunch, luncheon仅用于书写和请柬中。工作午餐一般款待商业客户或有各种业务关系的人,有些商务宴请也邀请家属。大家可利用进餐时间边吃边谈,气氛轻松、随便,利于交流工作感情。

五、聚餐会(BYOB and BYOF=bring your own bottles and bring your own food)

这是一种自带饮料,自带食物的聚餐会,通常有野餐(pichic)和野外烧烤(barbecue)。这是一种英美人喜爱的娱乐休闲方式。周末或假期,全家人或亲朋好友、同学同事开着宿营车,远离城市的喧闹,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分享购买或自制的啤酒、饮料、凉菜、色拉或烧烤,其味道远远超出豪华酒店的美味佳肴。

六、聚会(party或get-together)

聚会是师生、同学、朋友、同事之间聚会的一种交际活动形式。其种类繁多、数不胜数,简介如下:

鸡尾酒会:(cocktail party)是主要以鸡尾酒招待客人的酒会,有时也泛指各种酒会(drinks parties)。鸡尾酒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酒掺入鲜果汁或果子露香料、苦味剂配制而成的酒,酒色宛如公鸡美丽的尾巴五颜六色而得名。这种酒会既可作为庄重的酒会宴请政府首脑、社会名流、达官要人等,也可以作为熟人叙旧、结交新友的社交手段。鸡尾酒会花费花时不多,经济实惠,而且还可以作为还“人情”债的回请方式,因此也叫Pay-back party。

雪利酒会(sherry party),雪利酒是西班牙东南部所产的一种白色或暗褐色的烈性葡萄酒,酒会只借其名。雪利酒会一般安排在星期五下午,时间从4:00至6:00。席间主要饮用各种饮料,给与会者提供一个轻松、愉快、开诚友善的交际环境。

茶会(tea party)是一种很简单的招待方式。“来喝杯茶”一般由女主人当面或打电话发出邀请,非常随意。它通常在下午举行,主要是为了欢迎来访的名人、新搬来的邻居、过夜客人,庆祝乔迁之喜或其他重要事件,或干脆招待自己的亲友。其食品多为小甜饼、点心小吃和咖啡,更重要的是为客人准备热茶。有些茶会干脆就叫coffee,客人可站立、可坐地在板上,无拘无束,自由交流。

家常聚会(potluck party)是一种风俗古老、流行于乡间的聚会。以往是在收获季节前后来招待帮工、邻居。如今随着科技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家常聚会已成为一种家庭主妇们展示自己烹调手艺的场所,通常人们带上自制的精美食品,摆放在长桌上供客人享用。

男人交际会(stag party)是男士们在周末举行的交际会,参加者一般不携带妻子或女友,话题多围绕国家大事、事业、家庭、人际交往及男士感兴趣的话题,与之相对应的是女人交际会(hen party)。

家庭招待会(house party)通常在乡间别墅里举行,可持续一夜或数夜。

暖屋会(house-warming party)是指乔迁之喜举行的庆贺会,时间一般在周日下午。参加者常常带上一两种小礼物,大至炊具,小至火柴,都是家庭生活中实用的东西,以庆祝主人乔迁之后开始新的生活。

摘苹果郊游会(apple pickinp party)最早流行于美国。每当秋天水果收获的黄金季节,不少学校邀请外国留学生、外籍老师一同前往郊外果园,边摘苹果边品尝谈笑,这是秋季过节假日的一种方式。

圣诞树装饰会(christmas tree-decorating party)是圣诞期间重要的聚会形式。每逢这一佳节,人们都要举行形式不同的圣诞树装饰会。参与者需带一两件装饰品,既可是购买的手工艺品也可是自制的剪纸、绸带、纸花等。在这一聚会上,人们在装饰完圣诞树之后,围绕圣诞树边喝边跳,尽情享受圣诞节的欢乐。

此外,英语国家常见的聚会还有:游园会(garden party)、妇女边做针线活动闲谈会(quiltry party)、生日会(birthday party)、告别会(farewell party)、新春联欢会(spring party)、欢迎会(welcoming party)、钓鱼郊游会(fishing party)等等。

以上介绍了英语国家常见的宴会宴请方式,我们了解了有关文化风俗,不仅能扩大知识面,而且在商务跨文化沟通实践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郭琳.宴会口译略论[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8-69.

[2] 李鑫.“感性”与“理性”――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05:110-112.

[3] 李岩峰.从宴客角度探究中西方文化理念的差异[J].世纪桥,2011(3):152-153.

[4] 林子露,杜茂林,潘秀峰.中餐礼仪―餐桌文化[J].科技创业家,2012(17):226.

聚会英文篇5

300岁生日快乐

“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1719年,丹尼尔笛福出版了第一本英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1709年,《Tatler》诞生了。”

今年的11月,英国老牌贵族杂志《Tatler》迎来了自己300刷年的华诞。300周年,这对以本杂志来说实在是个惊人的数字,而这个比某些国家历史还长的数字代表的也已经不是历史本身。《Tatler》正是用这个数字说明了自己无可代替的贵族气质和无可比拟的骄人成绩。正如现任主编Catherine Ostler在11月号杂志的卷首语中写到的那样: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1719年,丹尼尔笛福出版了第一本英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1709年,《Tatler》诞生了。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罗列,但它足以说明一切。

而为了庆祝300岁生日,11月号的《Tatler》在从封面到内容的安排上都煞费苦心。最后他们选中用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唯一的一张官方肖像作为本期的封面,其意不言自明

只有女王陛下才配得上当这场庆生会的主持人。而这张英女工的侧面像最初是为给她塑像而拍的,后来这尊雕像被印在英国邮票上。至于本期内容,则包括英国各个名门望族的故事、英国最佳餐厅的介绍、戴安矧王妃在上世纪80年代拯救《Tatler》的轶闻趣事和以杂志诞生之年1709年的大事件为主题的时装大片……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10位富可敌国的公爵的聚会。

最昂贵的聚会

虽然与会者只有10位,但他们的总资产加起来超过20亿英镑(约人民币218亿),房产面积达34万英亩(13.8亿平方米),而10个家族的贵族史加起来则已有4505年。

不知道除了《Tatler》,还有哪本杂志拥有这样大的面子,能请动全英国最有权势和身份的这帮老公爵。这场专为庆祝杂志300大寿而策划的公爵聚会请来了现今英国仅存的24位非皇室成员公爵中的10位。有人已私下评估过,说这是自1953年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加冕礼以来,英国最体面也最昂贵的一场宴会。要知道,就是在君主制最繁盛的乔冶时代,英国也只有40位非皇室成员公爵,而现在这个数字变成了24位,而且英女王已不打算再授予更多的公爵称号,也就是说这次聚会请到的公爵们都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这24位公爵中,因为有些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另外一些则身在国外无法及时归来,最终其中的10位欣然出席了在伦敦俱乐部举行的这次聚会。

主编Catherine Ostler兴奋地说:“我们想用这种方式纪念300周年,今晚最棒的是,这个房间里坐满了真正的公爵!”另一位与会的非公爵成员历史学家安德鲁罗伯兹也同样激动,他说自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礼以来,还从没举办过如此盛大的公爵聚会。而负责记录这一历史时刻的他坦言现在这些公爵的确已是“濒危动物”:“我当面对他们说,不管是否礼貌,‘你们要多多生养,让家族可以延续下去’。”

而出席该聚会的公爵们也确实都拥有惊人的背景和财富。其中年纪最大的是94岁的第8世威灵顿公爵亚瑟-威尔斯利,最年轻的则是41岁的第13世阿盖尔郡公爵坎贝尔;至于公爵头衔最悠久的要算是家族于1483年获得封号的第18世诺福克公爵爱德华费扎兰霍华德;身家最显赫的则是第13世贝德福德公爵安德鲁罗塞,他拥有4.89亿英镑的身家,房产23000英亩(9300万平方米);而世袭马塞尔伯爵的诺福克公爵则是英国政治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目前仍是英国国会开幕的召集人和君主加冕事务的负责官。如果把这10位公爵的家产做个总算的话,其资产总值超过20亿英镑(约人民币218亿)、房产面积达34万英亩(13.8亿平方米),而这10个家族的贵族史加起来则已有4505年。

老牌杂志的贵族之路

上流社会,当然是上流社会!

最初的《Tatler》是由Richard Steele于1709年4月12号创立的。当时这位爱好在各大贵族出没的咖啡馆里看报纸打发时光的先生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Isaac Bickerstaff”,并用它在自己这份杂志上撰写文章。他一改之前17世纪以第一人称叙事的习惯,用新闻报道的口吻,把那些从伦敦高级咖啡馆里听来的有关上流社会的新闻和闲话登上版面。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信息来撑满版面,他还雇佣了多位“记者”,安插在英国各个城市的高级咖啡馆中。同时他的杂志还会介绍一些上流社会的礼仪、文学知识或者某个希腊咖啡馆中有关历史学的讨论……很快,这本一周出版3次的杂志就获得了英国人的青睐,一时之间许多模仿品也纷纷冒了出来,诸如《LondonTatler》、《North Tatler》,甚至还有一位夫人出品的《Female Tatler》等。然而两年之后的1711年1月2号,这最早版本的《Tatler》就宣告停刊。期间的1710年,还出版了一本精选集,名叫《Isaac Bickersta先生作品集》。

现代版的《Tatler》则是由Clement Shorter在1901年7月3号正式通过The Sphere出版社发行的。这一次它变成了一本周刊,其内容从上流社会的新闻和图片、慈善活动、赛马大会,狩猎聚会到各种时尚和闲话类的咨询无所不包。1968年,《Tatler》被lllustrated CountyMagaziRe的老板Guy Wayte收购,但1980年这个“留着八字胡的花花公子”就因欺诈罪被捕了,这个消息在当时直接刺激了《Tatler》的销量,让这一数字从15000份飙升到了49000份。

聚会英文篇6

[关键词] 都市;神话;宗教性

 传统宗教的强大影响力在现代科技和消费经济的冲击下日趋衰落,难以继续维持其过去至高无上的精神统治地位。然而,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弱耦合关系决定大众只能在自我心中或虚拟环境下得到心灵的慰藉,他们急需找到心灵和精神的依靠,于是他们走上了世俗的朝圣之路,对超验的追求转化为对现实意义的追逐,传统神话已经成为无稽之谈。“凡是宗教失败的地方,崇拜就应运而生。”①当代审美文化依托现代科技和消费经济,能够比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都能造出各种现代神话,各种新的世俗神话闪亮登场,这种神话是着眼于人自身的生活的欲望,为大众提供类似于宗教感的激动、幻想和痴迷,在上帝缺失的时代增补精神的空白。然而它们却是以一种商品的形式出现,失去了宗教对世界的解释和超越,以现实的有限的幻象取代了精神意蕴。当代都市神话就是都市审美文化中宗教意识的留存,细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宗教和审美文化在消费社会中也依然如故地延续着它们与生俱来的互动性,只是其内涵已经有了变化。

有学者认为,当代审美文化已经通过其自己的独特方式成为新宗教的代言人,不过这仍然处于理论探究阶段,实际情况还有待观察。那么,我们可以把活跃于都市的都市神话看做是审美文化与宗教合作的成功案例。现代都市作为“文明的风暴中心”②,在有限的空间中汇聚了众多文化形态和思维观念,生活在都市中的大众欲望登达顶峰,压力也升至极点,人们一方面受到金钱、时尚、商品、符号等的诱惑而难以自拔,另一方面又要承受外界和内心的双重压力,需要寻找精神寄托,如何协调两者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同时也为审美文化与宗教皈依在世俗层面的合作构建合法环境。

都市是一个巨大的物质存在。都市中各种物质资料充裕,吸引了众多的人口,这些都市大众的来源地、社会地位、知识背景、生活习惯、以及艺术品位等都具有明显的差异,最终造成都市生活的异质性。都市大众在享受物质便利之余却承受着更甚于肉体之累的精神压力和生存危机,“城市病”在都市大众中蔓延。这种病症促使他们表现出都市特有的精神状态,如:病态、逃离、怀旧和寻找。都市的喧嚣和杂乱挤占了所有空间,也包括大众的私有空间,大众被迫在心中开辟一个宁静的洞穴,成为现代穴居人,心灵其实已成病态,表现出孤独、幽闭和偏执等症状;巨大的压力和心理失衡需要精神的支柱力量,都市生活的异质性要用具有普泛性的精神寄托来化解。在原来的统治者上帝退场的时候,都市神话的上演充当了弥合人们异质化心理的黏合剂,起着沟通与聚合的作用,用带有宗教意味的文本为都市大众指引了一条心灵皈依之路。它能给丧失安全感、无所依赖的大众提供一个有效的心理满足,在潜意识里缓解自身能力有限所造成的心理焦虑,英雄情结让大众在消费和享受科技成果中感受到了被救赎的,同时也获得相应的“群体主义”深层意识,也是他们实现自我和皈依宗教的明确表现。可以说,“城市病”为宗教与审美文化在世俗层面的合作提供了契机,都市神话可以达到娱乐和皈依双重目的。此类文本不胜枚举,最为典型的莫过于英雄神话和爱情神话。

聚会英文篇7

【关键词】英语屯堡文化发展性 保护传承平台

基金项目:2013年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型工程建设与黔中聚落文化保存对策研究”(13ZC168)成果

引言:目前,我国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而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已势不可挡。在此状态下,中小城市聚落村寨的土地会因城镇化大型工程的建设而被大量征用,聚落群体会面临解体与移居,聚落文化会面临遗失的危险。黔中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千百年来凝聚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灿烂文化,特别是带有江南文化底蕴的“屯堡文化”的融入,给黔中聚落文化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因此,城镇化建设与黔中聚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矛盾显得十分突出。如何在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完成对黔中优秀聚落文化的保护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每一个黔中文化人的肩上。

一 以艺术发展方式留存

黔中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千百年来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夜郎文化”、“屯堡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的交溶下,黔中地区形成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独具特色的文化环境。近年来,随着黔中地区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与黔中聚落文化传承与保护矛盾的不断加深,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已经把黔中聚落文化的保存对策研究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各个民族及各个聚落村寨正顺应政策,按自己应有的方式推进着优秀聚落文化的留存。

镇宁县通过多年与安顺学院及安顺艺术团体的精心打造,将与其为中心的布依族优秀文化遗产“布依族铜鼓十二调”搬上了舞台,借助黔中丰富的旅游资源平台,配以英语解说及字幕,展示地方文化于诸多国内外旅游者的眼帘,这样做,一方面提升了聚落文化的艺术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达到了以艺术发展的方式完成对地方优秀聚落文化留存的目的,值得借鉴。

紫云县格凸河地区若干年来一直沿袭着徒手攀岩到几百米高的燕子洞采摘燕窝的习俗,这一习俗已经形成了格凸河地区独特的一种文化形式。随着紫云县对格凸河地区旅游产业的开发,以攀岩运动为契机推动格凸河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理念逐步形成。经旅游部门多年的努力,紫云县格凸河国际攀岩大赛规模已初步形成,并举行了几届较为成功的国际攀岩大赛,吸引了较多的国际攀岩高手参与,格凸河燕子洞也已成为国际攀岩比赛基地。这样的方法,一方面使聚落文化得到了保护,另一方面也得到了发展性的传承。紫云县格凸河能够成为国际攀岩大赛的基地,充分体现了国际交流中的英语在搭建平台中的价值和作用。

屯堡花灯是“屯堡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六百年来在江南特色与安顺地方元素的交融中,形成了自己独具个性的特点,一直深受黔中人民的喜爱。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随着旅游产品的不断推出,屯堡花灯逐步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在我国推进文化大发展的今天,黔中普定马官屯以英语教师蒋文武为龙头的一群花灯爱好者,在原始传统花灯的基础上,溶入新元素,将花灯创作与演充分发展及创新,建立了以马官屯为中心的花灯基地。他们以演出收入为依拓,在场面和形式等方面上对花灯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革,闯出了一条聚落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新路,深受黔中人民和国内国外旅游者的赞叹和喜爱,为黔中聚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闯出了一条新的路子。

二 博物馆方式留存

黔中“屯堡文化” 已经享有黔中文化瑰宝的美称,“屯堡文化”中的屯堡地戏、山歌、花灯、服饰、脸谱、建筑等艺术独具特色,深受地方人民和国内外游客的喜爱。如何让聚落文化免招城镇化建设的蹂躏,使之得以传承,已成为目前聚落文化保护和发展传承的大问题。安顺西秀区以独特的方式,在“屯堡文化”中心腹地云峰屯建立了“屯堡文化博物馆”, 以图片、文字、音像、实物等形式展示“屯堡文化”的内涵,集中诠释“屯堡文化”的精髓,近年越来越多地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前往。

屯堡文化的展示,越来越多地借助英语作为平台,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外游客的肯定。近年来,云峰屯堡文化博物馆以逐年上升的态势接待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屯堡地戏因此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国外友人的首肯而多次跨出国门为外国观众演出。云峰屯这种博物馆方式留存的形式,一方面使地方聚落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另一方面也为聚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结语

对于种种原因对面临遗失的聚落文化的保护,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等进行针对性的对策研究,可采用不同手段、不同方法进行,以达到在发展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保护和传承,这才是聚落文化保存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刘媛 袁仁钢・安顺普定马官屯堡花灯音乐的流变及创新【J】贵州民族研究 2014(4)

[2]刘媛 袁仁钢?安顺屯堡文化中的音乐元素【J】艺术教育2014(2)

[3]袁仁钢・黔中原生态民族聚落文化的抢救与传承【J】读写算 2013(18)

[4] 翁家烈・夜郎故地上的古汉族群落――屯堡文化【M】贵州教育出版社 2002.8

聚会英文篇8

【关键词】金融业 金融集聚 因素

一、推动市场主导型金融集聚运动的阶段因素

金融集聚运动作为一种客观现象其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无论企业还是产业均具有一个从生到死、由盛到衰的生命历程,这个过程可分为初创、成长、成熟和衰退阶段。但是本文认为,在金融集聚运动过程中并没有所谓的衰退阶段,它是运用了扩散效应作为过渡,启动了新一轮集聚的开始。本文根据各阶段中金融业所处地位及发展特点,将某区域内的金融集聚运动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集聚产生、集聚发展、集聚饱和。

1、金融集聚的产生阶段

这一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规模较小,物质产品不丰富,资金流通速度较慢,金融交易需求淡薄,金融业仅仅属于辅助产业,发挥基础保障作用,虽是产业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门,但所占的比重较小,产值低,一些区域凭借其特定的优势因素脱颖而出。

(1)地理优势(因素A)。金融业在产生之时就进行了地域选择,独特的地理位置是推动金融业乃至金融集聚产生的天然优势。金融企业选址对地理位置的要求较高,一般设立在金融需求聚集地,从世界各金融中心的分布来看,金融中心的所在地常常是拥有天然地理优势的贸易枢纽、中心的所在地,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各类商业活动的展开,有利于衍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如货币结算要求、融资和投资的需求等,吸引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产生与集中,为金融集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例如,在伦敦金融集聚运动的产生阶段,地理优势功不可没,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跨泰晤士河,距离泰晤士河入海口88公里。水路、陆路交通发达,其来往于全国各地都较为便利,有利于国内贸易的起步与发展,同时,它离16世纪就已闻名的欧洲商业和金融中心安特卫普最近,通过它可以与西欧、北欧、南欧进行贸易。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发现后,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贸易范围的增大使得伦敦在贸易、金融上地位越来越突出。

(2)政治稳定(因素B)。政治是否稳定影响着本币币值的稳定、投资者的信心、工商业的繁荣、金融机构的区位选择、经济的发展与稳定等众多方面。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发展需要的角度来说,只有政治稳定的国家和地区,才能给与投资人信心,才可能保证资金的自由、正常的流动,为社会中各行业的正常运作提供保障,一国或地区政局不稳将影响整个经济的全盘运作,付出惨痛的代价。19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使得英国成为工业(尤其是新兴工业)发展最慢的国家之一、失去了其第一贸易大国的地位。工业方面:以1920-1929年的工业生产为例,美国增长39%,法国增长77%,德国增长87%,英国只增长15.6%,英国被远远抛在了后面,贸易方面:传统工业品出口减少,发展工业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使进口增长,入不敷出,国际收支出现逆差,1913年英国的贸易逆差为2.435亿英镑,1924年达4.487亿英镑,1931年达4.068亿英镑,这些都从根本上动摇了英镑的国际地位和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3)实体经济的发展(因素C)。实体经济是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各经济实体的生产能力增强,各类产品的丰富促进了商业,国内、外贸易活动的展开,资金流通速度不断加快,交易量不断增加,整个社会经济运动起来。可以说,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对资金、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都有迫切的需求,人们可以将闲置的资金存入银行、购买债券或者直接投资参与到实体经济运动中,企业可以通过直接筹资等方式为自己的再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国家可以进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社会经济有条不紊的健康发展。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业不再是辅助产业,它逐渐在社会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8-19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伦敦金融集聚运动的一个充分条件,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生产力跃居首位,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工业品生产国和输出国,英国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到处扩张、创业、建立联系,对外贸易迅速扩张,殖民地遍布全球,伦敦的海上贸易和货物运输、借贷(高利贷和银行借贷)、信托股票交易、信托投资、保险等活动活跃,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到18世纪末,伦敦城就已经聚集了一定规模的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以及信托业机构,以绝对的优势取得了国际金融领域的统治地位。

可见,金融业是以生产力水平为后盾、工业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商业贸易活动为载体而产生的;随着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之相伴的各项金融业务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金融业不断发展起来,当特定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达到一定规模时,金融集聚运动应运而生。

2、金融集聚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金融业独立运作、追求效率、规避风险等特征逐渐突显,金融业逐渐摆脱辅助角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大,对其他产业的带动能力不断表现出来,成长为主导产业,金融集群对集群外各种金融资源的集聚力逐渐增强,这一阶段促进金融集聚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金融业自身发展(因素D)的完善和提高。随着经济对金融业依靠程度的增加,对金融业本身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加快金融业自身的发展是必须的。这方面的建设可从金融人才、金融机构的集聚、金融创新的加快以及金融环境的自由化和规范化方面入手。第一,金融业属于高技术、高人力资本、高附加值的产业,人力资本是核心生产要素,其规模和质量是金融集群可否持续发展的关键。金融人才集聚为金融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最具活力的要素。第二,金融企业所需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均较强,且金融服务产品具有非物质化和不可分性,金融机构纷纷集中于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需求较大的区域,向金融集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第三,为了满足金融需求者不断更新的金融需求,金融企业应以新技术为基础,设计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基金、期权、期货、期指等),提供新的金融功能,吸引了更多的需求者进入,不仅使自己在一定时期内获得了超额创新利润,而且随着这些金融工具的不断应用,相应的各类金融市场不断涌现,可完善金融市场,摆脱单一的金融结构,提高了资金的聚集和使用效率,为提供多元化、有效率的金融服务做到了质的突破。第四,金融自由化和规范化是资本自由、有序流动的保证。政府一方面不断减少对金融交易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和不当干涉,提供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例如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利用税收优惠等方式吸引各国的资本供需者,鼓励金融活动。另一方面加强注重规范化,杜绝投机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建立健全金融体制,包括金融法律体系、金融监管机制、竞争机制、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等。体系的规范保障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有序地发展,经济的公平竞争、良性发展。

在金融集聚运动实践中,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和两次金融“大爆炸”就是伦敦金融城进行金融业自身建设,缓解其金融地位衰败的有力证明。欧洲货币市场的建立打破了各国金融市场分割的局面,不仅满足了借贷人的需求,也为伦敦吸引了大批经营欧洲货币借贷业务的银行和中介机构;以金融自由化、统一监管为特征的两次金融“大爆炸”加快英国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使本土金融机构优胜劣汰,创新积极性得到调动,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增强,传统、复杂的金融监管体系得以简化,减少了金融审批和监管机构,重新修订了金融法律;统一了金融活动的标准,使英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统一金融监管的国家。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伦敦金融城活跃起来,进一步稳定了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2)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因素E)。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通讯、商务用楼、住房、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建设。除了要有天然的地理、商贸优势之外,是否拥有发达健全的基础配套辅助设施是许多跨国公司、国内外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在决策时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便捷的交通可使得人员、货物快速流动转移;发达的通讯保证了信息的传送与反馈快捷、灵敏,保证了信息的有效收集,为分析和运用信息争取了时间,促进了金融活动的高效进行;充足的商业用楼和住房用楼、健全的卫生医疗体系、优质的教育等为企业和员工解决了后顾之忧,可见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利于金融业的发展。

(3)虚拟经济的高速发展(因素F)。金融集聚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生产力水平、工商业的发展水平、贸易的繁荣程度,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实体经济拉动了金融需求,启动了金融业。到了集聚快速发展期,在实体经济不断稳步发展的同时,虚拟经济发展起来,规模甚至已超过了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适应实体经济需要而产生的,为实体经济服务。随着经济全球化,仅仅依靠传统的直接投融资已经无法满足资金供求双方的利益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经济货币化、资本证券化等程度不断加深,金融业务交易额和产值迅速增长,虚拟经济越来越受重视。对资金供给者来说,他们不再要求实物上的拥有,只需要进行证券化投资取得权益凭证即可以参与虚拟经济这项以钱生钱的活动,进出行业、市场更为方便。对企业来说,可以通过各类金融市场进行间接筹资,可以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提供的套期保值等服务、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规避风险以及资本优化等。对整个社会来说,虚拟经济中的资金、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参与到了实体经济的各个环节,使有限的经济资源流向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实体经济部门,提高了配置效率、运行效率。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金融业、实体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一股中坚力量。在伦敦金融集聚地虚拟经济规模巨大,就以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和衍生工具市场为例:国际股票交易的43%在伦敦股票交易所进行,2004年该交易所的成交量较2003年成长了30%,达到47000亿英镑,日平均成交量为186亿英镑,较2003年成长了29%。该交易所2004年共有293支初始股上市,共融资72亿英镑;得益于欧洲货币市场的建立,在外汇交易方面稳居世界最大的外汇市场的宝座,04年日交易量6370亿美元,多于纽约和东京之和;伦敦的衍生工具市场,自2001年以来平均日成交额约6000亿美元,占全球1/3,居世界第一。根据英国国际金融服务业快报,2005年英国金融业实现的贸易顺差达到了191亿英镑,且对金融业产值的贡献主要来自伦敦(42%),其金融业产值占总体GDP比重由2001年的5.5%增加到2005年的8.5%。一些专业服务,如会计业、法律服务、咨询管理等占比由2.6%增长到3.6%。这些都显示出伦敦金融城正在以一种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向世人证明自己在世界金融发展中不可取代的地位,积极重返国际金融集聚地第一梯队。

3、金融集聚的饱和阶段

这一阶段,金融业成为支柱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较大份额,产值(贡献)较为稳定,本区域内金融资源高密度集聚,集聚规模和效率接近饱和,虽更有利于金融创新等多方面进一步发展,但随着竞争的加剧、相关成本逐渐上升,边际效益递减,发展新业务区域等因素的影响,集聚的向心力在与离心力较量中优势逐渐减弱,本区域内的集聚运动达到饱和,集群内的金融企业、机构在坚守已有市场的同时不断向周边地区扩散,引导新一轮的集聚运动。

实际上,完成金融集聚的发展阶段达到饱和阶段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一方面是由于对金融资源集聚规模、集聚密度有一个很大的、无法用定量数据来量化的量上的要求,不是短时间内能达到的;另一方面,对各层次金融资源的不断创新不仅是金融集聚发展阶段向饱和阶段运动的动力,也是延续金融集聚发展阶段的内在因素,只要创新不断,金融集聚就还有发展的空间和余地,就不会达到饱和,这也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个已经达到饱和阶段的金融集聚地的原因,但是,根据金融业自身的特点,还是可以做以下分析,在金融集聚饱和阶段有维持集聚的因素,也有促进扩散的因素。

(1)路径依赖(因素G)。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道格拉斯・C・诺斯用“路径依赖”概念来描述过去的绩效对现在和未来的巨大影响力,他指出“一旦一条发展路线沿着一条具体进程前进时,系统的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以及历史上关于这些问题所派生的主观主义模型就会增强这一进程。”本文认为路径依赖的产生在于引导效应,引导效应是指由于存在理解、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对于信息、机会的收集、分析、解释、把握可能会受到制约,同是追求稳妥的心理因素的存在,在人们找不到最优方案或找寻最优方案的成本过高时,跟随值得信任的人和大多数人的决定是有利的,这种方法虽然不会帮你找到最好的路径,但是它总能可以使你避免采取最差的方案。这一效应在金融集聚过程中同样存在,金融活动中的各类交易无论是从规模和价值来说都是庞大的,况且开发新的路径、放弃现成的优势并不容易,进行决策需要十分的谨慎,所以,到了集聚的饱和期,虽然一些集聚不经济的情况慢慢抬头,但是路径依赖因素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推动金融集聚的作用。

(2)资本的趋利性(因素H)。一方面,金融企业作为一个追求利益的主体,它需要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腹地空间范围,为自己的产品、服务寻求足够大的客源、市场;另一方面,扩散是为了更好的集聚。虽然集聚是为了获得成本优化等有利效益,但这些效益并不能毫无限制的增加,在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资本过剩、人口稠密、交通拥挤、经营场所、住所的过度需求等原因,会造成一定的集聚不经济,引起成本费用的升高或收益、效用的损失。出于以上的原因金融企业将业务、分支机构、办事处向周边其他地区扩散出去,表现为中心区域金融发展水平高,呈平稳状态,金融企业的业务、投资超出了本区域,资金流向周边地带,在此扩散效应的作用下周围区域开始加速发展,区域差异逐渐缩小。

二、市场主导型金融集聚运动的图形描述

为了突出各阶段中对金融集聚运动有主要影响的因素,本文人为的将因素A-H分别归于金融集聚运动中的某一阶段,但是我们不能机械地认为第二阶段的因素在第一阶段产生发展时并不存在或对其发展无影响,或者说第一阶段的因素在第一阶段发展完成后作用就减弱或消失了,实际上,这八个因素是共同作用于金融集聚运动的全过程。

用Y表示某区域内的金融集聚程度,可知Y=f(A、B、C、D、E、F、G、H、T、I),此函数中因素A-H前文已提到,T为时间因素,I为其他因素,因素A-G和T与Y正相关,因素H与Y负相关。设集聚产生阶段在t0-t1内形成,因素A、B、C随时间不断改善,促进了金融集聚的产生,且其成长加速度逐渐上升,即dy/dt0,d2y/dt20,得到一条递增、向下凸的曲线――ab段。集聚发展阶段在t1-t2内形成,因素D、E、F结合第一阶段已有的有利条件,使得集聚加速度大幅度上升,即dy/dt0,d2y/dt20,得到一条递增、呈向下凸的,比ab段更为陡峭的曲线――bc段。集聚饱和阶段在t2-t3内形成,在此阶段内一定时期,在对市场的观望态度、业务扩展前期准备等原因的作用下,因素G会处于优势地位,集聚的加速度在惯性作用下仍有一定的提升,表现为dy/dt0,d2y/dt20,为图中cd段,在做好了扩散准备后,在因素H的积极推动下,各金融资源会向周边流出,可得dy/dt

【参考文献】

[1] 黄解宇、杨再斌:金融集聚论――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与实践解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 彭琳、艾冬青、陈梅:区域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聚会英文篇9

谈话切忌拐弯抹角

在英国谈正事或工作的时候,最好直接切入主题拐弯抹角地说话,会被视为浪费时间。英国人说“no”的时候,并不是要开始与你讨价还价,而是表示他们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同时,英国人是很有幽默感的,在严肃的谈话中,也会穿插一些轻松的笑话。但他们在戏谑的时候,外表可能看起来很严肃,你可别以为他是在生气。

社交从酒吧开始

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觉得,英国人虽然有礼貌,却很冷淡。的确,英国人不喜欢过于亲热,觉得这样肤浅而且不真诚。太多的热情和关注,会让英国人感到奇怪和不自在,所以和他们建立友谊,确实要花些时间。

隐私对于英国人来说十分重要。个人问题,例如婚姻、恋爱关系、财政、健康等话题,应当避免,除非对方是很好的朋友。另外,酒吧是英国人喜欢与朋友相聚的社交中心。中国学生可能会被邀请“出去喝一品脱”(go out to have a pint),作为与英国学生社交的开始。

吃饭、聊天交替进行

到英国人家去做客,应准时赴约,不要早到,更不能迟到,并准备一些小礼物。吃饭时,吃完自己餐盘里的所有食物是礼貌的行为如剩下食物,在英国意味着客人不喜欢这些食物。

英国人喜欢在吃饭时聊天,但这时需要注意吃东西和说话应交替进行。吃东西时张大嘴和说话,是很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吃饭时,最好只往嘴巴里放少量食物。如果你必须张大嘴巴,最好用一只手遮住它。在英国文化中,饭后留下来进行社交谈话,被视为礼貌的行为,因此聚会可能多延续几个小时。

有事要预约

在英国,与人交往时还要注意拜访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对方,不速之客会让人讨厌。应当尽量避免在晚上10时后打电话到别人家,而晚上11点后打电话,则很可能被英国人当作有紧急事件。英国的许多服务都需要提前预约,如看医生、理发、美容、配眼镜等。如需要取消预约,就必须提前24小时通知对方,否则可能须支付取消费。

多学俗语用处大

在英国生活,中国学生可能会遇到许多不熟悉、甚至不明白的俗语。提前了解一些俗语,会给初到英国时的生活带来很大帮助。

例如,“Loo”指厕所(WC),“Tube”指地铁(metro),“Tea”在某些情况下指正餐,“Pants”指内衣裤。人们说“flat”(公寓)而不说“apartment”。“To let”的意思是“供出租”。在非正式场合,常用“Cheers”代替“Thank you”。而当人们说“lovely”、“brilliant”、“magnificent”的时候,意思是“yes”。

付小费,不砍价

在英国餐馆里,给侍者小费是很普遍的事,因为账单里不包括服务费,通常按账单的10%左右支付。在英国的自助快餐店中,顾客应当自己收拾吃剩的东西,而不能像在中国一样,把残羹剩饭留在桌上。

中国人在买东西时,都习惯讨价还价,而“砍价”在英国的商店和市场中却并不常见,即使是在地摊上。因为英国地摊上的东西价格已经很便宜,一般摊主都不会同意再降价。如果“砍价”,会被视为不可理喻。

接打手机看情况

聚会英文篇10

1.申请英国学校:

网络收集资料,电子邮件申请。

和许多欧美国家一样,英国的学校也有公立、私立之分。英国本地居民以及来英国工作的外国人,包括访问学者的子女可以按照居住区进入公立学校就读,而像克拉这样的“小游学生”就只能申请入读私立学校。

很多人问我是如何给克拉找到学校的。这首先得益于我和爱人都曾经在英国生活过,对英国的情况还算了解,而且还有朋友可以给予我们一些帮助,所以在找学校的问题上,还算有些线索。

不过,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资源,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找学校:先确定合适的居住城市和区域,然后在这一片区域里找合适的学校。而英国政府的学校选择网站 http://schoolsfinder.direct.gov.uk 可以帮助你查询各个地区的学校。你可以挑出一些备选学校,找到学校的官方网站,就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学校的概况了,并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进行入学申请。

2.签证申请:父母可以申请陪读签证

去英国学习不受年龄的限制,尤其是小朋友,连语言测试也不需要。只要有英国相关部门认可的学校接收,并缴纳至少一个学期的学费,而你也可以证明你有稳定收入能够支付小孩子和监护人在英国的学习、生活费用,即可申请签证。当然,小朋友申请的是学生签证,而监护人则申请陪读签证。

3.生活准备:租房是最大的困难

有些人担心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国外生活会有诸多不便。不过我倒觉得,带着孩子在英国生活其实比我想象的容易很多。总的来说,英国治安还不错,尤其像剑桥这样的小城市,非常方便又安宁,特别适合家庭生活。而在饮食方面更是不用担心,英国有越来越多的亚洲超市,很方便买到各种中国食物。

不过要说最难的事情其实是租房。在合适的地区租到合适的房子真的是要讲运气的。我自己的体会是,在去英国前,可以通过网络先找一个服务公寓短期租住,然后到英国后,再换一个合适的普通居民住宅。不过,即使这样,可能也找不到满意的房子,尤其是如果你只在英国住半年以内,那么在伦敦、牛津、剑桥这类城市找房子就更加困难了。

4.语言准备:和老师的沟通以及就医

去英国游学,需要小孩和父母达到什么样的英语水平呢?

我觉得,小孩子一句英文都不会也没有关系。不过父母的英语水平确实要能应付生活,而且要有能力或者有办法解决和老师沟通以及就医等特殊情况时遇到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方面,一般学习过英语的人都可以勉强应付生活。不过在和老师交流方面,以及就医方面,确实对父母的英文是一个考验。不过如果你可以在当地找到一个能在最需要时帮你翻译的朋友,或者在国内有一个能随时接听电话帮你解决语言困难的人,那关于语言的各种问题就迎刃而解。实话实说,我的英文水平也不过能应付日常生活,而当有次去医院急诊时,是找了当地的朋友帮忙翻译,才能和医生顺利沟通。

4岁去游学

在英国,小朋友满4岁就可以进入小学。不过,4岁入学时就读的年级叫做reception,相当于小学预科。读完这一年的课程,小朋友从5岁起进入正式的year 1 年级就读。虽然是小学预科,不过小朋友已经开始上课,并且要受到各种纪律的约束,我以为这和幼儿园是有很大的区别。

其实,我最开始是计划让克拉就读一所在英国排位百名之内的学校,因为很好奇英国名校的教育到底有何不同,所以很想借着孩子读书的机会多了解一下不同国家的教育文化。但当我们1月份向学校申请9月入学时,才知道我们已经错过申请时间。英国那些热门的学校都要提前一年申请,甚至更早就进行申请排队,而在新年前后就已基本确定了当年9月份入学学生名单。

好在我和爱人在英国结交了几个好朋友,所以很快,我们就找到一家尚有入学名额,当然也不算热门的私立学校。这一次,我们很顺利地申请成功。

在英国的学习内容

1.英国学校的课程设置

在英国,每个私立学校的课程设置都各有特色,尤其低龄小朋友的学习,都是根据学校的特色各有侧重。

在克拉就读的小学,预科学生每天都会上英语课和数学课、活动课(一般性的体能游戏),每星期还有两次体育课(系统性的体能训练)、1次户外观察课(课名为探险课,接触大自然),此外外语是这所学校的特色,所以他们每周各有两节西班牙语课和中文课,而放学后,还可以选修法语课。

对四五岁孩子进行这样系统的教育,还真是挺让我吃惊的。而这期间,我曾经参观了剑桥最好的学校,当我看到那里六七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简单的电路知识,五岁的孩子可以自己书写简单的读后感,更让我意外。可以说,外国孩子并不是我们以为的小孩子只玩不学,大部分孩子一样早早开始系统的学习,只不过他们学习的方式可能更有趣味些。

2.利用校内的课外学习

英国小朋友课后学习也不比我们少。克拉的很多同学在课外都开始学习钢琴、舞蹈、游泳以及外语,而一些课外学习则可以在学校内进行,尤其是一些条件好的私立学校,会有丰富的课外学习课程提供。当然,这部分学习是要额外支付费用的。不过我觉得游学期间利用校内的课外学习,是很难得的机会,而且也特别便利。

克拉的学校在课后可以学习法语、乐高、舞蹈、国际象棋、球类等,他几乎每天放学后都参加一个课程的学习,不仅是提高英语的机会,也和同学有了更多交流。特贴心的是,学校还会有一些一对一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利用中午休息或者课间时间,非常方便家长。我从第三个学期起给克拉增加了英语强化,老师隔天午餐后给克拉补习20分钟。而克拉的同学则在学校就可以学习一对一的钢琴课。

除了学英语那些事儿

克拉在英国学习了一学年,三个学期。

英国中小学一学年分三个学期:从9月份到圣诞节前为秋季学期,从新年后一直到复活节前为冬季学期,第三个学期则从5月后一直到7月初,是春夏学期。

我最初计划带克拉在英国读完一个秋季学期就回北京。但当第一学期快结束时,克拉却向我央求说想继续留在英国读书。我想了下,这时已近圣诞,而在北京,新年之后幼儿园就开始放寒假一直到3月1日,这两个月克拉在北京也没什么事情,能继续留在英国读一个学期到4月份也不错。于是,我们便留了下来。

而等到第二个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我倒突然舍不得带克拉回北京了:因为这时克拉在英语学习方面突然进入飞跃式进步期。我觉得如果不能趁热打铁继续学下去是挺遗憾的事儿。于是我和克拉商量后,又继续在英国学习了一个学期。这第三个学期里,克拉的英语还真是突然就跳跃式地进步,从刚来时几乎一句话都听不懂,到第一学期结束可以简单日常会话,而三个学期后,他能够用英语和小朋友简单交流、看动画片、读简单的英语学习课文。

说实话,克拉并不是一个主动学习的孩子,而我也没太刻意督促他英文的学习,所以他英语的进展其实还应该有更大空间。不过我很感激这一年的英国游学经历,除了英语的提高,在游学的生活里能给我们更多的体验,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游学期间,你能做的事情

1.利用open day参观英国的学校

在英国,每年的10~11月是来年入学报名、招生的时间,所以很多学校在这段时间都会举行open day的学校开放日活动,任何人只要提前预约都会受欢迎参观学校。利用这个机会去参观一些热门学校是相当有意义的活动。

如果赶不上open day,而你又恰好真有想法带孩子去英国读书,那么不妨写一封电子邮件给学校请求参观,绝大部分学校都会回复你邮件,并且帮你预约参观,给你介绍学校的情况。我曾经给四五所学校写了预约申请的邮件,都得到回复,而且还安排了和小学部负责人的见面。这几次的学校参观,让我领略到了不同的学校风格和面貌,是了解英国教育的难得机会。

2.参观博物馆

在英国参观博物馆也是游学中最不能错过的内容。在这一年里,我尽我所能带克拉去参观各种博物馆。而一些他特别喜欢的博物馆,我们去了甚至不止一次。仅在伦敦,就有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交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值得一去再去,而皇家植物园、动物园等也是孩子们的乐园。众多的美术馆也是很多孩子喜欢的地方,这些美术馆也都特别用心地设计一些小游戏吸引孩子欣赏美术作品,即使不喜欢绘画的克拉,有时也特别喜欢仔细研究一些作品呢――记得有一家美术馆印了一些小彩页,上面是一些作品的局部画面,让你以此找到作品。克拉因此真的是看完了所有的展览,还问了很多关于绘画的问题。

3.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

游学期间,一定不要错过小朋友的生日聚会。英国的小孩子很讲究生日聚会,虽然他们的生日聚会并不奢侈,但是家长却安排得非常用心。而你可以从一个又一个生活聚会中看到其他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可贵。

我带着克拉参加的第一个小朋友生日聚会是他的同学Max。让我特别感动的是,在生日聚会的第二天一早,我收到了他手写的感谢卡,上面有他的照片,还手写了一句感谢的话,谢谢我们送给他的熊猫,他非常喜欢。对于一个才5岁的孩子,我猜想这一定是他的妈妈先帮他把所有的感谢信写好,然后他一一对着抄写。那一天有20个孩子参加了他的生日聚会,他完成这20张感谢卡至少要整整一个晚上。也就是说,生日聚会后,他几乎都在写感谢卡。我和很多朋友都念叨过这个细节,我从Max父母那里学习到该如何从点滴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家长的心理准备

我带着克拉在英国学习的时候,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一定要去英国呢,难道在国内上幼儿园不好吗?就算想学英语,去国际幼儿园不就可以了吗?而当我们一年后回来了,还是会被问道:“为什么回来呢?在英国学习对孩子不是更好吗?”

该怎么回答这些问题呢?我觉得,我的答案对其他妈妈来说未必就正确,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价值观念,但是我觉得最核心的一点是:无论你是否决定带孩子去国外游学,你都不能把“为了孩子”当作考虑问题的一切出发点,而是要权衡这对你自己的人生究竟有何意义。因为只有当你自己觉得这样的生活有意思时,你才能从辛苦的异国生活中体会到极大乐趣,并影响孩子,这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个见识更多的妈妈,才能养育出更有眼界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