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31:11

水污染论文

水污染论文范文篇1

据统计,广州市每天有近100万t的工业废水排入珠江,废水中含有对人体危害严重的汞、福、铅、砷、铜、六价铬等重金属化合物,含有挥发酚、苯环系列及多环芳烃系列可疑致癌助癌物质;广州市内有14条较大的河涌通往珠江,这些河涌每天将100万t以上的城市生活污水排入珠江,且排放量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其中含有种类繁多的有机污染物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广州市郊的养殖业特别是养猪业日排放污水总量超过500万t,汇入珠江成为广州水体环境主要有机污染源之一,造成水体(划D、BOD、氮、磷的超标;尚无法统计的是江上行船的污染物,四面八方农业用水中残余的化肥、农药也汇入了珠江。由于管理上的问题,珠江为广州人向下游输送130万t/d左右的城市综合垃圾。事实已经证明,今日的珠江已经负荷深重,面临着更为严重的污染。珠江水的溶解氧浓度下降到了3.2mg/1,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砷化物等出现超标现象。80年代初期,石门等水厂水质可达2一3类标准,80年代后期水质仍有3一4类标准;进入90年代只能达到4一5类水质标准,珠江水质的恶化已严重影响芳村、河南、石溪、员村、黄埔等自来水厂的供水,有时甚至波及到广州最大的日产100万t的西村水厂。

水体污染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首先是降低了水体使用功能,使原来的取水点不符合取水要求,此时要么增加水处理设施,增大药耗和运行费用;要么将取水点向上游迁移,增加工程投入和输水费用。其二,直接影啊工农业生产,污染的水体造成工业产品不合格,农业减产。污染成分停留在工业产品内或被农作物所吸收,再通过工业品,“米袋子”、“菜蓝子”波及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进入人体,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其三,水污染造成城市惶恐,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之一。毫无疑问,珠江水被加重污染将会阻碍广州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广州市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因此,必须及时采取果断措施,从广州市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整治珠江水污染。

珠江流域污染控制是一次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流域、区域和污染源治理的三个层次上协调整治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在流域层次上强调宏观调控,在区域(城市)层次上强调在流域调控指导下的水污染控制规划,在污染源治理的技术层次上强调清洁工艺和革新替代技术的应用。

2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污染物的最少化,走经济和环境持续发展的道路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的长期承载能力,使环境和资源既能满足经济发展目标的需要,又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既满足当代人的现实需要,又足以支持后代人的潜在需要。与此同时,对环境保护工作,也要充分考虑到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下的经济支持能力,采取积极可行的环境政策,配合和推进经济发展进程。也就是说,走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清洁生产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措施,也是实现环境一经济协调发展的最根本的措施。广州市企业的现状是:国营企业、合资企业、集体企业同步发展,新、老企业,大中小型企业并存,多层次产业和平共处,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其中,相当多的企业技术水平比较落后,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率的状况依然存在,企业生产运营管理水平低,物料流失现象严重,既浪费了资源、又增加了污染。因此,针对广州市企业的现状,逐步地全面地推行清洁生产是缓解珠江水质污染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我国一些地区的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工作,通过清洁生产审计,说明企业源头治理的潜力很大,仅仅依靠加强管理和生产技术上的革新,就可使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0%一50%。事实证明,通过清洁生产削减污染物的费用大大低于末端处理费用。为此,我们建议在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在广州市企业范围内全面开展清洁生产教育,企业领导要接受清洁生产培训,掌握清洁生产技术原则。然后广泛开展全民宣传教育活动,争取企业各部门和广大职工的支持,使清洁生产审计、实施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更大的成效。

清洁生产要从污染大户入手。广州绢麻厂、广州氮肥厂、广州造纸厂、广州紫泥糖厂、人民制革厂、广州味精厂等12家大型企业,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市排放量的47%,是珠江广州河段的水污染大户。政府应当在政策上鼓励这些企业优先推行清洁生产,在企业改造的过程中加大技术投入,摒弃传统落后的工艺,确立清洁生产的目标,如日能耗、日排放量、吨产品能耗、吨产品排放量、原料转化率、综合利用率等,建立统计制度,全面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3有步骤地调整工业布局,使产业结构合理化

在宏观经济政策上,比如产业政策,要把节约资源、能源的无废少废技术和清洁生产作为广州市未来企业发展的指导原则,这意味着广州市需向节水型经济的战略方向转移。位于市区或水厂取水点附近的污染型企业必须有计划地迁移到工业区,便于废水集中处理,或者通过改变产品结构降低废水的排放量。广州市内对一些资源利用效益不高、经济效益不好、环境效益差的产业、行业、企业坚持实施“关、停、并、转”的措施;对资源利用效益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效益亦有利的产业、行业、企业,坚决给予支持和扶植,鼓励其发展;对资源利用效益高、经济效益较好或出口创汇,但生产过程中排出一定的兰废污染物的产业、行业、企业,则给予相应的环境治理投资,扶植其发展。

通过调查研究与分析,制定相对完善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规划,并向社会广泛宣传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的科学依据,使投资者、生产者、管理者取得共识,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实施产业结构性综合治理,改善广州河段的环境现状,从而导致“资源一经济一环境”系统的良性发展。在深化城市改革的同时,调整好工业布局,使产业结构合理化,有规划地将污染企业集中,排废得到更加有效地治理。根据水质功能区和水质目标的要求合理地布设排污口,从而减轻广州河段的污染负荷,恢复水体自净功能。

4控制面源污染,城市排污有序化

广州市所辖范围数千平方公里面积,每日排出巧150一180万t的生活污水,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没有纳入城市下水道而是分布在四面八方,无序地通过各种渠道流向珠江,每逢大雨来临,情况尤为严重,形成了无法控制、无法集中治理的面源污染。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目前的城市下水道建设不完善,历史上欠帐太多。西方发达城市人均占有下水道长度超过20m,而广州只有2一3m,相距甚远。这也是考核广州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面源污染来源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①城市雨水污染负荷;②农田、草原和林地径流中的肥料和农药;③人的尿和禽、畜的粪便的流失;④降雨和空气中颗料物干沉降带来的污染物;⑤其它交通运输、矿山、卫生填埋场的渗漏液。由非点源带入的BOD、氮、磷是点源的5一6倍,氮占受纳水体的80%,磷占50%,不亚于点源污染。因此,珠江水N氏一N普遍超标与来自农业的面源污染有关,为此建议:①推广科学施肥方法,调整施肥成分的比例,增大钾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减少氮肥用量;②提倡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人和禽畜粪尿产生沼气和制作有机肥料。

面源污染的控制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必须结合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提前考虑,必须投入资金逐步完善城市下水道的建设,使绝大部分的污水得到集中处理,有计划地排入珠江,在城市扩容建设中注意保护土壤植被原有的生态平衡,从根本上解决珠江水污染的问题。

5大胆创新,改造河涌为多功能污水处理设施

广州市内有14条大的河涌通向珠江,每日输送数万吨的各种污水。河涌不仅仅是向珠江输送污水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广州市市容市貌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因为现在的河涌水污染严重,河涌恶臭扰民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成为广州人的一块心病。我们对改造河涌的初步构想是:在理顺河道的同时于河涌内分段建设氧化沟好氧处理设施;上游段建设生化处理系统,作为污水进入城市综合污水处理设施的初期处理;下游段以利用生长期长,除磷脱氮功能较强的水生植物的栽培实现根系植物处理系统;在河涌附近修造土地渗滤设施,进一步处理经好氧处理后的污水,实现地表水达4一5类水质的标准。将仅作为输送污水功能使用的河涌改造为多功能的污水处理设施,加上河涌两侧的绿化造林,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征地和污水处理设施费用,而且有可能发展成为美化城市的观赏胜地,一举两得。关于这方面,建议组织有关专家对现场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掌握河涌水流规律或称水力学特性,先行试点研究,再行示范工程,在稳妥、可靠、科学的前提下推广。

6增加资金投人,建好管好城市综合污水处理设施

目前,广州市环保设施与城市的高速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偌大的广州市只有一座日处理量为15万t的大坦沙综合污水处理厂在运行,历史上欠帐太多,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来增加资金投入,拿出广州市国民生产总值(GNP)的1.5%以上作为污染治理投资,力争在十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在广州市内每个区建设一座以上的较大型综合的污水处理厂。目前应分几条腿走路,即作为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建设大型的综合污水处理厂筹集资金,同时加强建设区域(或生活小区)集中式的污水处理站,对污染大户亦要求单独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逐步由分散走向统一,每年均确保资金的投入。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根据城市排污的分布特点而设置。在增加资金投入的同时提高水处理技术水平,建好、管理好,高效率运行。

7完善环境立法,提高排污收费标准,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企业领导应该站在维护国家法律的高度上把环境责任纳入生产的全部过程,视环境指标与经济指标同等重要,这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浓度双控制和颁发排污许可证的法律制度,配套收费,所征收的排污费要略高于由排污单位自己治理污染所需费用,从而实现节约用水,大家治理的目标。广州市应当在深入研究基础上制定出适合于本市使用的有关法律条文,使保护珠江的工作有法可依。

8领导重视,管理跟上,紧紧依靠科技进步

领导重视指的是省、市、部属领导有专人抓环保工作,企业领导有专人负责,环保部门密切配合行动。建立珠江流域水管理机构,完善职能,在流域范围内实施用水、排水、污水处理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确定合理的水质功能区和水质目标,同时,通过应用现代化的高科技信息系统进行水质变化过程的监测和预测,及时反馈,预防污染事故的发生。珠江的综合治理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优先选用革新替代技术。末端处理要从单纯的净化处理转向尽可能回收利用和再循环使用,要打破行业框框,吸收先进、实用、有效的技术,以最低的资金投入来实现最好的环境效益。

9结语

珠江是我国的四大水系之一,以她丰沛的水量而养育着两岸千千万万的人民,改革开放以来,流域的经济在高速发展,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广州河段显得最为严重。结合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特点,极早规划,综合整治已是势在必行,避免因生态破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通过治理,还碧水于珠江,造福子孙后代,是我们这代人共同的义务。

水污染论文范文篇2

全省卞要水系有辽河、浑河、太子河、大辽河、绕阳河、大小凌河等,大中小河流有20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干支流45条。全省有大中小型水库896座,其中大型水库22座。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687mm,70%-80%降水量集中在6-9月,多年平均地表水量324.7亿m3,加上地卜水量后,水资源总量为362.9亿m3,水资源量在地区、年际、年内分配也很不平衡。辽宁省水资源知缺,人均水量不足900m3人均为全国的1/3左右,是北方严重缺水的省份。

2水污染现状

依据省水环境监测中心2001年监测的水质资料,得出全省河流水污染严重。其中以位于中部城市群的下辽河(包括辽河中下游、绕阳河)、浑河、太子河(包括大辽河)水污染最为严重,其次,辽西沿海(大小凌河等)污染也较严重。

(1)废水排放量。全省监测260余个排污曰,有50.4%排污口直接排入干流,49.6%的排污口排入支流,间接流入干流。排污口下辽河约50个,浑太河100个,(其中有抚顺三宝台,沈阳细河2条最大排污沟),辽西沿海50多个,鸭绿江39个,辽东沿海20多个。

全年各河流接纳废污水排放量29.5亿t,其中排入浑太河17.2亿t,占全省排污量的58.3%,排入下辽河2.70亿t,辽西沿海3.18亿t、辽东沿海3.94亿t,鸭绿江2.51亿t。

(2)接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全省共接纳污染物排放量177.97万t。其中生化需氧量29.8万t,氨氮5.32万t,悬浮物56.3万t,高锰酸盐指数86.5万t,挥发酚486t。

(3)水质评价。2001年全省监测29条河流,57个河段,评价河长2356.1km,污染严重的V类水质及污染极严重的超V类水质河长为1294km,占评价河长的54.9%,其中,下辽河评价河长476.6km,有河长367.0km为V类及超V类水质,占评价河长77%,是污染最严重的河流。

浑太河评价河长822km,有河长624km为V类及超V类水质,占评价河长的75.9%,也是污染最严重河流。

辽西沿海评价河长650km,有239km为V类及超V类水质,占评价河长的36.4%是污染严重河流。

辽东沿海评价河长290.5km,有64km为V类及超V类水质,占评价河长的22%为重污染河流。

鸭绿江评价河长111km,均为III,11类水质。

全省主要污染物严重超标,有的河段最大超标倍数较大,其中:生化需氧量以排入大凌河的海州为26.7倍;氨氮海州为24.9倍,浑河黄腊佗38.1倍;高锰酸盐指数海州7.0倍;挥发酚以小凌河锦州147倍为最大,下辽河马虎山55.6倍、太子河木溪56.6倍为次大;总汞大凌河沈家洼子为8.2倍;氯化物以大辽河营曰23.3倍为最大。

3水污染变化趋势

依据省水利厅1997一2001年水资源公报中水质资料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分析:

3.1用基木资料统计数据进行趋势分析

(1)全省河流接纳废污水排放量。5年来在28.1-29.7亿m3之间变化。2001年29.5亿m3略有上升,其中辽东沿海、鸭绿江排入污水量略有上升,浑太河稳定在17.0-17.4亿m3,下辽河在2.60-3.30亿m3之间。

(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用1998-2001年资料分类统计排放量。2000年,2001年分别是166万t,177万t,较1998年207万t,1999年245万t,每年偏少70万t左右,分析原囚是对水污染较轻的悬浮物排放量近2年减少50万t左右,还有生化需氧量也减少10-20万t所致。挥发酚排放量从1998年的1300万t,下降到2001年的486万t。

(3)河流水质评价。以枯水期及全年污染严重的V类及超V类水质为例。1997年枯水期评价河段58个,河长2441.1km,V类及超V类水质河长1292km,占评价河长52.9%。1998年评价河段60个,河长2396.1km,枯水期V类及超V类水质河长1208km,占评价河长50.4%;全年V类及超V类水质河长1204km,占评价河长50.2%。1999年枯水期评价河段58个,河长2396.1km,V类及超V类水质河长1374km,占评价河长57.3%。2000年评价河段57个,河长2356.1km,枯水期V类及超V类水质河长1399km,占评价河长59.4%;全年V类及超V类水质河长1554km,占评价河长66%。2001年评价河段57个,河长2356.1km,枯水期V类及超V类水质1395km,占评价河长60%;全年V类及超V类水质河长1294km占评价河长54.9%。5年中水质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是下辽河,2000年枯水期评价河段10个,河长476.6km,仅有开原一个河段为1}类水质(囚上游清河水库放水),其余为V类及超V类水质,V类水质1个河段,超V类水质8个河段,河长417km,占评价河长87.5%,几乎达到全流域水质极为严重污染。还有污染最严重的浑太河,1999年枯水期评价河段22个,河长822km,V类及超V类水质河段19个,河长658km}占评价河长80.0%,这两河系枯水期的水己丧失了使用价位。丰水期河水污染受洪水稀释形响,小于枯水期,5a的V类及超V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30.6%-38%之间波动。从以上资料看出,严重污染的V类及极为严重污染的超`i类水质河长明显呈上升趋势。

综上5年资料分析,表明辽宁省水污染明显呈上升趋势,虽然废污水排放量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数量变化不大,也是上升趋势,其污染浓度在增大,由于主要污染物超标严重,使排污量中浓度加大,导致河流水质类别上升,V类及超V类水质的河段数及河长增加,水污染程度加大。

3.2用肯达尔检验法进行趋势分析

辽宁省河流有显著的季节性特点,且水污染受多种因素影响变化较大等原因,采用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法进行趋势分析。其方法是将历年各月主要水污染物数据进行比较,其特点是不考虑相对值的数据排列,统v量几乎不受漏测值或小于检测限等的影响,减少奇异值对趋势的影响。选用全省29条河流50个站点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挥发酚3种主要水污染物,监测资料进行分析计算如下:

(1)化学需氧量的趋势分析。分析计算50个站中,有27站呈上升趋势,占54%;21站无趋势,占42%;2站下降趋势,占’4%。

旱上升趋势的27站中,从河流分布来看,辽河干支流监测111站,有6站呈上升趋势,其中4站呈.显著上升趋势;太子河干支流11站,有7站旱上升趋势,其中5站旱显著上升趋势;浑河干支流8站,只有抚顺站呈上升趋势;大小凌河12站,有8站旱上升趋势,其中7站旱显著上升趋势;辽东沿海诸河6站,有4站呈显著上升趋势。

(2)氨氮的趋势分析。分析的48站中,有15站呈上升趋势,占31%;有7站呈下降趋势,占15%;有26站无趋势,占54%。

呈上升趋势的巧站中,有辽河沙宝台、工宝庆,大辽河二岔河,太子河唐马寨,浑河抚顺、浑河大闸,大凌河沈家洼子、上窝堡、海州等9站,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余6站是大东山堡、海城、东洲、沙里寨、桓仁、梨树沟呈上升趋势。

(3)挥发酚的趋势分析。分析49站中有4站呈上升趋势占8%;10站呈下降趋势,占20%,35站无趋势,占72%。呈上升趋势的4站中有营曰、上窝堡、哈巴气3站旱显著上升趋势,沙宝台一站呈上升趋势。对以上3种水污染物趋势分析成果,采用叠加法统计法分析后,50个站中有34站旱上升趋势,占68%(其中呈上升趋势的有7站,呈显著上升趋势的27站),呈下降趋势一站,无趋势15站。可以明显的看出,水污染呈上升趋势。

综合以上两种趋势分析结果,说明辽宁省水污染呈上升趋势,顶测近期将继续呈上升趋势,水污染形势严峻。

4水污染防治对策

水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关键因素,近年来辽宁省水污染己危及人民生活、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在严重缺水供水关系紧张和水污染双重压力下,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水环境,显得特别迫切和重要,不但有现实的重大意义,更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建议对策如下:

(1)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大力宣传积极认真贯彻落实《水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规。当前辽宁省水污染首先是由于工业污染继续加重,农业生活污染也日益突出,水污染程度与日俱增,由少到多,由轻到重,由点到面l迅速发展,危及人民生活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普法教育宣传,增强广大人民法治观念和保护水环境意识,提高对水环境恶化危害的认识。

对那此污染严重,又治理无望的企业坚决实行关、停、井、转,绝不让继续污染水资源。有关部门应对污染源加强监督侣·理,严格执法。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加强水质监测评价工作。统一管理水资源,要对水量、水质井重。水质监测是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和改善水环境的重要基础工作,是尖兵、耳目。要加大投入,充实培训利技人员,充实加强设备,加强资料分析和利研,进-步调性规划健全水质监测网络,加强污染源调查,建立健全排污口档案,加强河流水库和排污口水污染的监测评价。根据水污染主要变化适时、定期监测评价,及时全面地掌握水质污染变化动态,为上级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水质评价信息。

(3)实施排污总量及主要污染物超标控制,严格排污管理。工业污染物排放是造成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严格控制重点排污口废污水排放总量,控制卞要污染物最大超标倍数,是治理水污染的根本途径,采取按排污总量及主要污染物超标排放收费,限期达标治理。对新建、扩建、改建项目,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防止出现新的污染源。

(4)加大投入,加快污水处理{建设。根据所需建污水处理数量多,规模大、任务紧的实际情况,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多方集资,加速减轻河流水污染,增加可利用水资源,早日实现辽宁省大中城市污水处理,改善水环境。

水污染论文范文篇3

1.1微量成分

铜、锌、铅、铬的特点是除铜外,其它检出率皆超过50%,检出率较高;但除11号点下邪村(参见图1)铅检出超标(国家饮用水标准,下同)外,其它皆未超标(表l),整个市区所取样点没有检出汞和镐。

酚的检出率较低,但超标率较高达24%。其检出最高值为0.29mg/l(赖山新河纸厂),超标1朽倍。氰普遍检出,但含量一般在标准的一、二个数量级以下。调查中发现,一些距工业区甚远的地区水井中酚、氰含量较高(潘集西北部农村),表明其不完全来自工业污染,很可能是长期引用水灌溉日渐累积造成的。区内化学耗氧量最高达9.smg/1,超标近4倍,反映出局部有机污染较重。

1.2常蟹组分

(l)硬度和硫化度75个水样点统计表明,矿化度最大值为1.859/1,超标率为6.6肠;硬度最大值为49.7H“,超标率为8%。两者超标率相当,且分布规律一致,于区内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分布面积(图1)。

(2)州值统计表明,1987年市区浅层地下水PH平均值为7.578,其中淮河以南为7.567,淮河以北为7.619;1990年PH平均值为7.171,其中淮河以南为7.129,淮河以北为7.340。可见,pH值变化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淮河以南大于淮河以北。由此可见市区地下水污染源大多属酸性。1982年市区曾测得弱酸性酸雨说明地下水从补给源开始已遭到了酸的污染。

(3)三氮三氮含量较低。硝酸根含量最高为14.97mg/1,远低于45mg/1.但NH+及NO3-离子普遍检出,且局部超标,进一步说明了区内存在有机污染。

1.3地下水化学类型

市区地下水化学类型较为复杂。按舒氏分类法有11种类型,其中多数是以HCO3为主要阴离子类型(图2).局部地带如位于山前地带的山王镇工农村3号点,HCO3却降为次要阴离子,而Cl一成了主要阴离子,显然是污染所致。

上述可见,市区浅层地下水微量成分含量表明,个别点或局部地段已严重超标;常量组分大都具明显的异常表现。浅层地下水污染已具一定规模,局部已相当严重。

2浅层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

2.1评价方法及原理

地下水质量评价方法很多,在评价模式、评价标准和质量分级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文在认真分析了区域地下水污染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了模糊集理论与综合水质指数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1)模糊集理论法首先建立各评价参数相对于不同水质级别的隶属函数关系,构成模糊矩阵,并对诸评价参数配以适当权重,通过复合运算,求出不同水质级别的隶属度,然后根据隶属度大小确定水质级别。

(2)综合水质指数法该法是通过计算出每个监测点单个指标的污染指数和权重大小,考虑多个指标复合而得到综合水质指数(PI),然后据水质分指数的检出和超标情况确定PI的分级界线来进行评价的。

2.2参数及地下水分级

淮南市城市特点,决定了市区浅层地下水污染是以工业、煤矿生产影响为主,兼有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考虑区内所取的分布较为均匀的97个水样点所检的37个水化学成分的检出及超标情况,选取了酚、氰、氟、COD、三氮、氯、硬度、矿化度等8个评价参数。

分级考虑的基本原则是地下水饮用卫生标准和区域本底浓度。通常国家饮水标准考虑了各指标对人体健康危害的限量,是正常生理活动的卫生标准,只要参数含量接近或超过饮水准,便可认为地下水已明显受到污染,并以此作为三级水。而把区域本底浓度作为地下水开始受到污染的起始浓度(据区域检测数据计算)确定为一级水标准。据此限制条件并参照前人评价标准,把本区浅层地下水水质分为5个级别(见表2)。

2.3权重的选取

权重选取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采用国家饮水标准与主观分析判断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根据水质指数Ci/Si(Ci为实测值,Si为国家饮水标准)的大小确定权重。Ci/Si大权重亦大,反之就小。因为国家饮水标准已考虑了各参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限量,含有一定的权重因素,另一方面,考虑各参数本身地球化学特性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人为地对各参数赋予权重大小。考虑上述两方面因素将所得的两种权重(ai.bi)进行代数积并归一化,得到修正后的权重Ai,即

2.4综合评价

(l)模糊集法综合评价是通过复合运算实现的。鉴于本次评价的8项参数主因素控制并非突出的特点,选用了一次型作为隶属函数模型。用Q表示综合评价结果(1x5)阶行模糊矩阵,则Q=A·R。式中A为经归一化得到的一个(lx8)阶行权重模糊矩阵;R为由单个评价因子行矩阵组成的一个(8x5)阶模糊关系矩阵。最后通过复合运算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2)综合水质指数法综合水质法指数(月)是通过下式计算得到,即

式中俄为评价参数权重(同上),Ii为水质分指数,C为实测值,C0为评价标准值。评价的水质质量分级方法是将水样点的计算值PI依大小顺序排列,列出表格,并写明各水样点的水质分指数,据各样点的乙检出和超标情况确定PI分级界线。据上述原则将该区地下水水质分为5级(表3)并与表1的水质级别相对应。由此可得出每个水样点的综合评价结果

3评价结果分析

3.1两种评价方法比较

(l)两种评价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所得出的水质级别都具有中间多两头少的特点(见表4、表5)。说明评价结果是可信的。

(2)“模法”是一种主因素突出型的评价方法。“模法”评价的分辨率比综合水质指数法高,能较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本次评价按水质指数法没有划出一级水质,不太合理,如69、70号样点(图5),其评价参数水质分指数没有一个超过0.5,指数法定为I级水,显然不合实际。此外水质指数法评价中往往掩盖了较大值的存在,从而使地下水恶化程度降低,造成评价上的错误,如87、33号等样点的评价参数中有两项超标,水质指数法却定为I级水,显然有误,而“模法”定为I级水较为有据。

由于“模法”能较好地处理这类不确定间题,因而本次评价主要采用该法的评价结果。只是在“模法”评价中出现了确定级别较为困难的4个样点时,采用了指数法评价的结果。如80号点(0.45、0.45、0、0、0)、73号点(0.46、0.46、0、0、0)等,考虑到指数法评价出水质级别偏低而上述4个水样均处于I、l级水准,故4个水样点均取l级。

3.2评价结果分析

据综合评价结果(图6),淮南市区浅层地下水水质状况具有如下特点。

(l)在92个评价水样点中,从I至v级皆有分布,其中1级水最少(4个)。说明本区地下水大多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污染。总体看,I、l级水点居多,占65.2%,W、v级水点较少,占30.4%;从分布面积看,l、,级水点占面积的72.74%,IV、v级水点约占24.5%。可见本地下水大都处轻污染状态,重及严重污染的水分布较为局限,但已具一定比例(表4)。

(2)淮河以北和淮河以南的水质级别统计资料表明,两区域I至v级水皆有分布,但污染程度和规模有明显差别(表6)。淮河以北l、l级水质点27个,占71.79%;重及严重污染点9个,占23.08%。而淮河以南l、皿级水质点32个,占60.38%;N、v级水质点19个,占35.85%。明显淮河南面较北面污染严重。这与南面厂矿企业集中(建有矿井九对,工业企业800多家)、北面厂矿企业少且分散(三对矿井,乡镇企业为主)以农村环境为主的城市功能分区有关。

(3)淮北南质变好该严与此区块长期引用北面的茨淮新河劣质水灌溉有关。靠近淮河因受淮河污水(全市工业企业排放废水的90%以上进入淮河)影响,水质渐差。特别于河道弯曲地带,因地势低洼,水质明显变差。如段湾、祁集两地(图5)。泥河两岸的地下水质受泥河污水影响不甚明显,仅在下游有所反映,可能与该河上游切割不深,下游水位较低河道开阔有关。

(4)淮河以南总体看,受厂矿企业布局的控制,水质分布较北面复杂的多。西部地区为淮南市主要煤炭开采区,建有大小矿井七对,大量工矿企业废水的排放使得该区块浅层地下水不仅污染重而且水质分布复杂。其中西南面山前地带和东南面李一、李二矿附近水质严重污染,前者与寿县化肥厂及淮南矿务局化工厂排污有关,后者与附近矿区的矿井水排放有关。中部地区,从泉山至田家庵一线,主要为机关、学校及居民生活区,地势较高,受污水影响小,水质较好。但在淮河的弯曲地段,如安成镇陆塘村,地势低洼,水质变差。东部地区,出现了水质严重下降的两个区块,一是窑河至大通一线,一是本区东南角。经调查,两者都与长期引用窑河及高塘湖劣质污水灌溉有关,前者还与九龙岗、大通矿(已报废)长期开。

水污染论文范文篇4

【论文摘要】汾浏是山西第一大河,同时水质污染也最为严重。根据现存水质除测资料,采用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法对汾浏重点水质控制站,要污染项目进行了趋势检验与分析,得出了汾浏近to午的水污染趋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汾浏水污染治理的对策建议。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山西省第一大河。整个汾河谷地是山西省经济人II最发达的地区,据史料记载,“汾河雨季可行舟,常时有鱼虾”。20世纪so年代,汾河下游基本处十无污染的自然状态。近40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人II的急剧增长,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汾河,使汾河中下游水质不断恶化。而近年来汾河的断流更加把汾河的水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汾河近10年污染趋势分析

根据山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1993年至2000年水质监测资料,选取汾河源头、上中游、下游具有代表性的水质控制站,运用现在通行的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法进行水质变化趋势检验并进行分析。

1.1水质测站选择

选择汾河上、中、下游卞要水质控制站进行研究。汾河上游及源头选取宁化堡、静乐为研究站;汾河中游选取小店桥、义棠为研究站,其中小店桥为太原出水水质控制站;汾河下游选取赵城、临汾、柴庄、新绛为研究站,其中临汾站为临汾市市区出水水质控制站,新绛为河尾站。

1.2分析项目

选用高锰酸吉时旨数、氨氮、挥发酚、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等5项汾河卞要污染物(指数)进行分析,

说明汾河的水环境状况。

1.3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采用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法。

季节性肯达尔检验的原理是将历年相同月(季)的水质资料进行比较,如果后面的值(时间上)高于前ICI的值记为“+”号,否则记作“一”号。如果加号的个数比减号的多,则可能为上升趋势;加号个数小于减号个数,则可能为下降趋势。如果加、减号个数相同则表明水质资料不存在上升或下降趋势。

众所周知,河流流量具有一年一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河流水质组分浓度大多受流量的周期性变化的影响,北方典型季节性河流更是如此。因此,汛期与非汛期的水质资料缺乏可比性。季节性肯达尔检验定义为水质资料在历年相同月份间的比较,这避免了季节性的影响。同时一,由十数据比较只考虑数据相对排列而不考虑其大小,故能避免水质资料中常见的漏测值问题,也使奇异值对水质趋势分析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1.4趋势检验成果

河流水污染物卞要有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挥发酚、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在8个站点中,汾河上游的宁化堡、静乐与下游的新绛3站所选的5项污染物基本无趋势变化。其它站点污染趋势均有明显变化,其中小店桥、临汾、柴庄站溶解氧呈下降趋势;义棠站五日生化需氧量、赵城站挥发酚呈下降趋势;义棠溶解氧,赵城、临汾氨氮以及柴庄高锰酸盐指数呈上升趋势;小店桥、临汾、柴庄3站近10年整体污染呈上升趋势,尤其以柴庄站污染上升最快。

2汾河沿程各污染物变化分析

肯达尔检验成果反映的是污染趋势的变化,但不能反映河水的污染基数高低及河流受污染的程度。为此,根据各站点上、下游关系,用1993年至2000年各站污染物多年平均浓度绘制汾河沿程水质演变曲线图,与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木项目标准限值》111类及V类水质标准限值进行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出,无论各站分项目污染趋势如何,从河流受污染程度看,汾河静乐以上受污染程度低,各项目均优于GB3838-2002III类水限值。自小店桥以下污染严币,但沿程各地污染状况又不相同。受太原市各大、小工矿企业及市区排污影响,小店桥站污染非常严币,大多数水质参数严币超标,所选的5个污染物项目除溶解氧略优十V类水限值外,其余项目值均远远超过V类水限值,属严币超V类水。义棠站位于晋中介休市下游,水污染依然严币,主要是由于汾河沿岸晋中各市县排污严币,各污染因子没有得到有效稀释就又与下游污染物混合,从而使多数项目检出值大大超过环境V类水限值,有些项目甚至高于小店桥站检出值。汾河水出介休后进入灵霍峡谷,沿途少有大中城市及大型排污企业排污,又有山区泉水等汇入,原河水得到稀释,使汾河水在峡谷内的水污染程度大大降低,义棠到赵城段是汾河自太原以下水质最好的河段,多数项目水质检测值可以达到III类或V类水水限值,但赵城段氨氮污染依然严币,多年平均值仍高出V类水限值近0.4信。赵城以下汾河进入下游河谷盆地,沿岸市县经济较发达,工业化指数高,纳入临汾市城市污水后污染程度更为严重,临汾、柴庄所选监测项目检测值均接近或高于V类水限值。汾河出临汾后污染程度逐渐降低,但总体污染状况到新绛站时依然严重。

3汾河水污染产生原因

3.1天然径流小,河道稀释作用不明显

河流的污染程度取决于污染物入河量与河道天然径流量的比值。据水文方面数据知,汾河柴庄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1亿m3(1993年至2000年),多年平均流量为16.3m3/s,1993年到1999年实测最小流量为0.011m3/s<1992年6月10日),而2000年5月1日汾河柴庄段断流,并持续了28d,2001年断流时-间提前至4月14日,断流持续57d。河道天然径流的减少,使汾河多数时间失去了对污废水的稀释自净作用,下游多数河段成为了“排污渠道”。

3.2工业污染严币,污废水处理效率低

汾河中下游河谷盆地是山西省经济最发达地区,沿岸有太原、晋中、临汾等大中城市,太钢、山焦、山化等大型企业,还有无数的中小型企业分布在汾河两岸。但是多数地区生活污水、土业废水处理效率非常低,甚至直接排入河道。据统不一,2001年汾河流域年入河废污水量达33541万t}其中土业废水11796万t,生活污水8117万t,混合废污水13628万t,污染物COD年入河量73628t,氨氮年入河量11579t。大量的废污水排入汾河,自上而下逐段逐级祟积,污染越积越重。

4汾河水污染治理方法对策思考

4.1分类指导,狠下工夫,加快水污染治理步伐

对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要进行分类处理,处理生活污水要建污水处理厂,但污水厂的运行必须要有配套的城市地下管网系统做支撑,大型污水处理厂每吨水运行费用约为0.87一1元,因此,考虑先在沿岸几个重点排污城市增扩建污水厂,扩大处理规模,中小城市也应因地制宜地建设合适规模的污水处理厂或污水处理设施。

工业废水较为复杂。由于工业行业非常多,几个行业企业所产废水不完全相同,因此在处理方法上也不完全一样。应当根据各个企业的产品及所产废水性质区别对待,经过处理的废水,有回用条件的应该回用,不能回用的也要实行达标排放,应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从污染源上治理汾河水污染。

4.2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加张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由于山西省缺乏适当的投融资机制,排污收费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有偿使用制度极不健全,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和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与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省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因此,政府应该鼓励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投入的多儿化,对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要走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路子。

4.3积极宣传,强化执法,依法保护水资源

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提高全民的环境息识和法制观念。人民大众是环境污染的最终受害者一,也是环境保护的主力军,要通过扩展环境权益来提高环境息识,把人的环境息识的提高过程与对人们切身利益的保护和改善联系起来,使公众了解企业污染对自身利益造成的影响与威胁,自觉参与环境管理。同时,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加大《水污染防治法》的实施力度,依法保护水资源。

参考文献

[1]何大伟,陈静z匕崔树彬.黄河下游“断流”浏段水量与水质的关系[JJ.环场化学,2002,21(5):423-428.

水污染论文范文篇5

根据山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1993年至2000年水质监测资料,选取汾河源头、上中游、下游具有代表性的水质控制站,运用现在通行的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法进行水质变化趋势检验并进行分析。

1.1水质测站选择

选择汾河上、中、下游卞要水质控制站进行研究。汾河上游及源头选取宁化堡、静乐为研究站;汾河中游选取小店桥、义棠为研究站,其中小店桥为太原出水水质控制站;汾河下游选取赵城、临汾、柴庄、新绛为研究站,其中临汾站为临汾市市区出水水质控制站,新绛为河尾站。

1.2分析项目

选用高锰酸吉时旨数、氨氮、挥发酚、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等5项汾河卞要污染物(指数)进行分析,

说明汾河的水环境状况。

1.3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采用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法。

季节性肯达尔检验的原理是将历年相同月(季)的水质资料进行比较,如果后面的值(时间上)高于前ICI的值记为“+”号,否则记作“一”号。如果加号的个数比减号的多,则可能为上升趋势;加号个数小于减号个数,则可能为下降趋势。如果加、减号个数相同则表明水质资料不存在上升或下降趋势。

众所周知,河流流量具有一年一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河流水质组分浓度大多受流量的周期性变化的影响,北方典型季节性河流更是如此。因此,汛期与非汛期的水质资料缺乏可比性。季节性肯达尔检验定义为水质资料在历年相同月份间的比较,这避免了季节性的影响。同时一,由十数据比较只考虑数据相对排列而不考虑其大小,故能避免水质资料中常见的漏测值问题,也使奇异值对水质趋势分析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1.4趋势检验成果

河流水污染物卞要有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挥发酚、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在8个站点中,汾河上游的宁化堡、静乐与下游的新绛3站所选的5项污染物基本无趋势变化。其它站点污染趋势均有明显变化,其中小店桥、临汾、柴庄站溶解氧呈下降趋势;义棠站五日生化需氧量、赵城站挥发酚呈下降趋势;义棠溶解氧,赵城、临汾氨氮以及柴庄高锰酸盐指数呈上升趋势;小店桥、临汾、柴庄3站近10年整体污染呈上升趋势,尤其以柴庄站污染上升最快。

2汾河沿程各污染物变化分析

肯达尔检验成果反映的是污染趋势的变化,但不能反映河水的污染基数高低及河流受污染的程度。为此,根据各站点上、下游关系,用1993年至2000年各站污染物多年平均浓度绘制汾河沿程水质演变曲线图,与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木项目标准限值》111类及V类水质标准限值进行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出,无论各站分项目污染趋势如何,从河流受污染程度看,汾河静乐以上受污染程度低,各项目均优于GB3838-2002III类水限值。自小店桥以下污染严币,但沿程各地污染状况又不相同。受太原市各大、小工矿企业及市区排污影响,小店桥站污染非常严币,大多数水质参数严币超标,所选的5个污染物项目除溶解氧略优十V类水限值外,其余项目值均远远超过V类水限值,属严币超V类水。义棠站位于晋中介休市下游,水污染依然严币,主要是由于汾河沿岸晋中各市县排污严币,各污染因子没有得到有效稀释就又与下游污染物混合,从而使多数项目检出值大大超过环境V类水限值,有些项目甚至高于小店桥站检出值。汾河水出介休后进入灵霍峡谷,沿途少有大中城市及大型排污企业排污,又有山区泉水等汇入,原河水得到稀释,使汾河水在峡谷内的水污染程度大大降低,义棠到赵城段是汾河自太原以下水质最好的河段,多数项目水质检测值可以达到III类或V类水水限值,但赵城段氨氮污染依然严币,多年平均值仍高出V类水限值近0.4信。赵城以下汾河进入下游河谷盆地,沿岸市县经济较发达,工业化指数高,纳入临汾市城市污水后污染程度更为严重,临汾、柴庄所选监测项目检测值均接近或高于V类水限值。汾河出临汾后污染程度逐渐降低,但总体污染状况到新绛站时依然严重。

3汾河水污染产生原因

3.1天然径流小,河道稀释作用不明显

河流的污染程度取决于污染物入河量与河道天然径流量的比值。据水文方面数据知,汾河柴庄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1亿m3(1993年至2000年),多年平均流量为16.3m3/s,1993年到1999年实测最小流量为0.011m3/s<1992年6月10日),而2000年5月1日汾河柴庄段断流,并持续了28d,2001年断流时-间提前至4月14日,断流持续57d。河道天然径流的减少,使汾河多数时间失去了对污废水的稀释自净作用,下游多数河段成为了“排污渠道”。

.2工业污染严币,污废水处理效率低

汾河中下游河谷盆地是山西省经济最发达地区,沿岸有太原、晋中、临汾等大中城市,太钢、山焦、山化等大型企业,还有无数的中小型企业分布在汾河两岸。但是多数地区生活污水、土业废水处理效率非常低,甚至直接排入河道。据统不一,2001年汾河流域年入河废污水量达33541万t}其中土业废水11796万t,生活污水8117万t,混合废污水13628万t,污染物COD年入河量73628t,氨氮年入河量11579t。大量的废污水排入汾河,自上而下逐段逐级祟积,污染越积越重。

4汾河水污染治理方法对策思考

4.1分类指导,狠下工夫,加快水污染治理步伐

对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要进行分类处理,处理生活污水要建污水处理厂,但污水厂的运行必须要有配套的城市地下管网系统做支撑,大型污水处理厂每吨水运行费用约为0.87一1元,因此,考虑先在沿岸几个重点排污城市增扩建污水厂,扩大处理规模,中小城市也应因地制宜地建设合适规模的污水处理厂或污水处理设施。

工业废水较为复杂。由于工业行业非常多,几个行业企业所产废水不完全相同,因此在处理方法上也不完全一样。应当根据各个企业的产品及所产废水性质区别对待,经过处理的废水,有回用条件的应该回用,不能回用的也要实行达标排放,应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从污染源上治理汾河水污染。

4.2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加张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由于山西省缺乏适当的投融资机制,排污收费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有偿使用制度极不健全,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和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与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省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因此,政府应该鼓励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投入的多儿化,对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要走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路子。

4.3积极宣传,强化执法,依法保护水资源

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提高全民的环境息识和法制观念。人民大众是环境污染的最终受害者一,也是环境保护的主力军,要通过扩展环境权益来提高环境息识,把人的环境息识的提高过程与对人们切身利益的保护和改善联系起来,使公众了解企业污染对自身利益造成的影响与威胁,自觉参与环境管理。同时,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加大《水污染防治法》的实施力度,依法保护水资源。

【论文关键词】水污染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法治理汾河

【论文摘要】汾浏是山西第一大河,同时水质污染也最为严重。根据现存水质除测资料,采用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法对汾浏重点水质控制站,要污染项目进行了趋势检验与分析,得出了汾浏近to午的水污染趋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汾浏水污染治理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何大伟,陈静z匕崔树彬.黄河下游“断流”浏段水量与水质的关系[JJ.环场化学,2002,21(5):423-428.

水污染论文范文篇6

知识经济时代革新了大规模能耗、物耗的传统生产方式,传统意义上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的排放将大幅度削减,完全有可能在某些领域实现废物的“零排放”。同时,生产的网络化和虚拟化将大幅度降低社会物质流的密度与频数,有利于环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知识经济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全面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合理、高效、综合地利用和开发资源,清洁工艺、清洁生产自是题中应有之义。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以及有益于环境的高技术产业等的产值将全面超过汽车、石油化工、家电、钢铁等传统支柱产业,污染将大大降低,环境压力将大大减轻。此外,知识经济的劳动力结构与传统工业经济相比有很大改变,从业人员知识层次高,属于智能型劳动力,这就有利于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的增强和提高,有利于自觉地规范环境行为,参与环境保护。

二、环境保护的市场化之路

环境保护市场化,就是要改变计划经济时期环境保护过多地依赖政府,而市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局面。要遵循经济规律,建立环境保护的宏观政策调控体系,寻求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投资方式,利用市场作用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环境职能。在市场的引导下,使环境保护活动成为社会公众自觉参与、自我发展的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行为,逐步走上产业发展的道路。

长期以来,环境污染治理的一条原则就是“谁污染谁治理”,实际上这是很难做得到的。如污染甚为严重的乡镇企业,受自身规模、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每个企业都能建设污染治理设来处理自身排放的污染物,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企业负担过重,运行也不经济。但其污染和破坏了环境,是一定要承担责任,也一定要有相应补偿的。因此,现行的政策将改为“谁污染谁付费”。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降低成本,发挥投资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避免环境保护的盲目投资、到处布点、重复建设。环保设施建设,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通过吸纳商业资本、银行、国内外企业和个人等多元化投资,并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在企业化运作下,政府可将环保投人引进资本运行领域,成为营运资本,在运营中不断保值和升值。这样既能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又能实现投资的滚动发展。

推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这是要改变环保事业在一些地方的长期附属地位,使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运营,由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独立法人来承担;要通过新机制的建立,逐步造就一批专业化环境治理公司,形成运营服务市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投人产出机制,使环境保护活动成为企业平等竞争、自愿参与的市场行为;才能改变环境污染治理社会化服务程度低、小生产式运行的局面。通过市场化运行,促进投资者、经营者自觉动用资源价值、环境成本、经济机制,兼顾环保治理效果与运营管理者效益,形成环境治理的良性循环。目前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环境设施运营服务业已在逐步兴起,国家环保总局也在部分省市进行了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化管理的试点,取得了较好效果。为了规范这项工作,国家环保总局还颁发了(环境保护设施运营资质认可管理办法》,今年下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环保设施运营资质认可工作。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管理,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广泛关注,认为这种方式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保护发展的需要,也对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利,可使企业获得一个长期的、稳定的歪保服务市场。由此可见,以发展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为突破口,推进环境保护的市场化,企业拥护,社会关注,市场需要,顺应形势,这个选择非常正确。我们应该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出成效,促进其正常发展。

三、发展高技术环保产业,培养高技术环保人才

水污染论文范文篇7

1.1微量成分

铜、锌、铅、铬的特点是除铜外,其它检出率皆超过50%,检出率较高;但除11号点下邪村(参见图1)铅检出超标(国家饮用水标准,下同)外,其它皆未超标(表l),整个市区所取样点没有检出汞和镐。

酚的检出率较低,但超标率较高达24%。其检出最高值为0.29mg/l(赖山新河纸厂),超标1朽倍。氰普遍检出,但含量一般在标准的一、二个数量级以下。调查中发现,一些距工业区甚远的地区水井中酚、氰含量较高(潘集西北部农村),表明其不完全来自工业污染,很可能是长期引用水灌溉日渐累积造成的。区内化学耗氧量最高达9.smg/1,超标近4倍,反映出局部有机污染较重。

1.2常蟹组分

(l)硬度和硫化度75个水样点统计表明,矿化度最大值为1.859/1,超标率为6.6肠;硬度最大值为49.7H“,超标率为8%。两者超标率相当,且分布规律一致,于区内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分布面积(图1)。

(2)州值统计表明,1987年市区浅层地下水PH平均值为7.578,其中淮河以南为7.567,淮河以北为7.619;1990年PH平均值为7.171,其中淮河以南为7.129,淮河以北为7.340。可见,pH值变化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淮河以南大于淮河以北。由此可见市区地下水污染源大多属酸性。1982年市区曾测得弱酸性酸雨说明地下水从补给源开始已遭到了酸的污染。

(3)三氮三氮含量较低。硝酸根含量最高为14.97mg/1,远低于45mg/1.但NH+及NO3-离子普遍检出,且局部超标,进一步说明了区内存在有机污染。

1.3地下水化学类型

市区地下水化学类型较为复杂。按舒氏分类法有11种类型,其中多数是以HCO3为主要阴离子类型(图2).局部地带如位于山前地带的山王镇工农村3号点,HCO3却降为次要阴离子,而Cl一成了主要阴离子,显然是污染所致。

上述可见,市区浅层地下水微量成分含量表明,个别点或局部地段已严重超标;常量组分大都具明显的异常表现。浅层地下水污染已具一定规模,局部已相当严重。

2浅层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

2.1评价方法及原理

地下水质量评价方法很多,在评价模式、评价标准和质量分级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文在认真分析了区域地下水污染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了模糊集理论与综合水质指数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1)模糊集理论法首先建立各评价参数相对于不同水质级别的隶属函数关系,构成模糊矩阵,并对诸评价参数配以适当权重,通过复合运算,求出不同水质级别的隶属度,然后根据隶属度大小确定水质级别。

(2)综合水质指数法该法是通过计算出每个监测点单个指标的污染指数和权重大小,考虑多个指标复合而得到综合水质指数(PI),然后据水质分指数的检出和超标情况确定PI的分级界线来进行评价的。

2.2参数及地下水分级

淮南市城市特点,决定了市区浅层地下水污染是以工业、煤矿生产影响为主,兼有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考虑区内所取的分布较为均匀的97个水样点所检的37个水化学成分的检出及超标情况,选取了酚、氰、氟、COD、三氮、氯、硬度、矿化度等8个评价参数。

分级考虑的基本原则是地下水饮用卫生标准和区域本底浓度。通常国家饮水标准考虑了各指标对人体健康危害的限量,是正常生理活动的卫生标准,只要参数含量接近或超过饮水准,便可认为地下水已明显受到污染,并以此作为三级水。而把区域本底浓度作为地下水开始受到污染的起始浓度(据区域检测数据计算)确定为一级水标准。据此限制条件并参照前人评价标准,把本区浅层地下水水质分为5个级别(见表2)。

2.3权重的选取

权重选取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采用国家饮水标准与主观分析判断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根据水质指数Ci/Si(Ci为实测值,Si为国家饮水标准)的大小确定权重。Ci/Si大权重亦大,反之就小。因为国家饮水标准已考虑了各参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限量,含有一定的权重因素,另一方面,考虑各参数本身地球化学特性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人为地对各参数赋予权重大小。考虑上述两方面因素将所得的两种权重(ai.bi)进行代数积并归一化,得到修正后的权重Ai,即

2.4综合评价

(l)模糊集法综合评价是通过复合运算实现的。鉴于本次评价的8项参数主因素控制并非突出的特点,选用了一次型作为隶属函数模型。用Q表示综合评价结果(1x5)阶行模糊矩阵,则Q=A·R。式中A为经归一化得到的一个(lx8)阶行权重模糊矩阵;R为由单个评价因子行矩阵组成的一个(8x5)阶模糊关系矩阵。最后通过复合运算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2)综合水质指数法综合水质法指数(月)是通过下式计算得到,即

式中俄为评价参数权重(同上),Ii为水质分指数,C为实测值,C0为评价标准值。评价的水质质量分级方法是将水样点的计算值PI依大小顺序排列,列出表格,并写明各水样点的水质分指数,据各样点的乙检出和超标情况确定PI分级界线。据上述原则将该区地下水水质分为5级(表3)并与表1的水质级别相对应。由此可得出每个水样点的综合评价结果

3评价结果分析

3.1两种评价方法比较

(l)两种评价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所得出的水质级别都具有中间多两头少的特点(见表4、表5)。说明评价结果是可信的。

(2)“模法”是一种主因素突出型的评价方法。“模法”评价的分辨率比综合水质指数法高,能较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本次评价按水质指数法没有划出一级水质,不太合理,如69、70号样点(图5),其评价参数水质分指数没有一个超过0.5,指数法定为I级水,显然不合实际。此外水质指数法评价中往往掩盖了较大值的存在,从而使地下水恶化程度降低,造成评价上的错误,如87、33号等样点的评价参数中有两项超标,水质指数法却定为I级水,显然有误,而“模法”定为I级水较为有据。

由于“模法”能较好地处理这类不确定间题,因而本次评价主要采用该法的评价结果。只是在“模法”评价中出现了确定级别较为困难的4个样点时,采用了指数法评价的结果。如80号点(0.45、0.45、0、0、0)、73号点(0.46、0.46、0、0、0)等,考虑到指数法评价出水质级别偏低而上述4个水样均处于I、l级水准,故4个水样点均取l级。

3.2评价结果分析

据综合评价结果(图6),淮南市区浅层地下水水质状况具有如下特点。

(l)在92个评价水样点中,从I至v级皆有分布,其中1级水最少(4个)。说明本区地下水大多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污染。总体看,I、l级水点居多,占65.2%,W、v级水点较少,占30.4%;从分布面积看,l、,级水点占面积的72.74%,IV、v级水点约占24.5%。可见本地下水大都处轻污染状态,重及严重污染的水分布较为局限,但已具一定比例(表4)。

(2)淮河以北和淮河以南的水质级别统计资料表明,两区域I至v级水皆有分布,但污染程度和规模有明显差别(表6)。淮河以北l、l级水质点27个,占71.79%;重及严重污染点9个,占23.08%。而淮河以南l、皿级水质点32个,占60.38%;N、v级水质点19个,占35.85%。明显淮河南面较北面污染严重。这与南面厂矿企业集中(建有矿井九对,工业企业800多家)、北面厂矿企业少且分散(三对矿井,乡镇企业为主)以农村环境为主的城市功能分区有关。

(3)淮北南质变好该严与此区块长期引用北面的茨淮新河劣质水灌溉有关。靠近淮河因受淮河污水(全市工业企业排放废水的90%以上进入淮河)影响,水质渐差。特别于河道弯曲地带,因地势低洼,水质明显变差。如段湾、祁集两地(图5)。泥河两岸的地下水质受泥河污水影响不甚明显,仅在下游有所反映,可能与该河上游切割不深,下游水位较低河道开阔有关。

(4)淮河以南总体看,受厂矿企业布局的控制,水质分布较北面复杂的多。西部地区为淮南市主要煤炭开采区,建有大小矿井七对,大量工矿企业废水的排放使得该区块浅层地下水不仅污染重而且水质分布复杂。其中西南面山前地带和东南面李一、李二矿附近水质严重污染,前者与寿县化肥厂及淮南矿务局化工厂排污有关,后者与附近矿区的矿井水排放有关。中部地区,从泉山至田家庵一线,主要为机关、学校及居民生活区,地势较高,受污水影响小,水质较好。但在淮河的弯曲地段,如安成镇陆塘村,地势低洼,水质变差。东部地区,出现了水质严重下降的两个区块,一是窑河至大通一线,一是本区东南角。经调查,两者都与长期引用窑河及高塘湖劣质污水灌溉有关,前者还与九龙岗、大通矿(已报废)长期开。

水污染论文范文篇8

在全国统计的523条河流中,有436条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较重污染。全国有2400公里的河流因污染而鱼虾绝迹。平原湖泊80%受到污染,其中有26.3%富营养化。生活用水质量不佳,有55%的重点城镇水源地达不到饮用水标准,有29%的人饮用不洁水。经调查,我国人群患病的88%、死亡的33%与生活用水不洁直接相关。

废水直排是造成水污染的直接原因,全国每年废水排放量约400亿吨,大约有80%的污水没有处理和处理不达标直接排向江河湖海,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水环境。据专家分析,1吨污水能污染20吨清水。保护水体,控制废水排放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严重任务。为此,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知识经济给环境保护带来机遇

知识经济时代革新了大规模能耗、物耗的传统生产方式,传统意义上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的排放将大幅度削减,完全有可能在某些领域实现废物的“零排放”。同时,生产的网络化和虚拟化将大幅度降低社会物质流的密度与频数,有利于环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知识经济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全面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合理、高效、综合地利用和开发资源,清洁工艺、清洁生产自是题中应有之义。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以及有益于环境的高技术产业等的产值将全面超过汽车、石油化工、家电、钢铁等传统支柱产业,污染将大大降低,环境压力将大大减轻。此外,知识经济的劳动力结构与传统工业经济相比有很大改变,从业人员知识层次高,属于智能型劳动力,这就有利于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的增强和提高,有利于自觉地规范环境行为,参与环境保护。

二、环境保护的市场化之路

环境保护市场化,就是要改变计划经济时期环境保护过多地依赖政府,而市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局面。要遵循经济规律,建立环境保护的宏观政策调控体系,寻求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投资方式,利用市场作用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环境职能。在市场的引导下,使环境保护活动成为社会公众自觉参与、自我发展的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行为,逐步走上产业发展的道路。

长期以来,环境污染治理的一条原则就是“谁污染谁治理”,实际上这是很难做得到的。如污染甚为严重的乡镇企业,受自身规模、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每个企业都能建设污染治理设来处理自身排放的污染物,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企业负担过重,运行也不经济。但其污染和破坏了环境,是一定要承担责任,也一定要有相应补偿的。因此,现行的政策将改为“谁污染谁付费”。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降低成本,发挥投资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避免环境保护的盲目投资、到处布点、重复建设。环保设施建设,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通过吸纳商业资本、银行、国内外企业和个人等多元化投资,并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在企业化运作下,政府可将环保投人引进资本运行领域,成为营运资本,在运营中不断保值和升值。这样既能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又能实现投资的滚动发展。

推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这是要改变环保事业在一些地方的长期附属地位,使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运营,由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独立法人来承担;要通过新机制的建立,逐步造就一批专业化环境治理公司,形成运营服务市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投人产出机制,使环境保护活动成为企业平等竞争、自愿参与的市场行为;才能改变环境污染治理社会化服务程度低、小生产式运行的局面。通过市场化运行,促进投资者、经营者自觉动用资源价值、环境成本、经济机制,兼顾环保治理效果与运营管理者效益,形成环境治理的良性循环。目前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环境设施运营服务业已在逐步兴起,国家环保总局也在部分省市进行了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化管理的试点,取得了较好效果。为了规范这项工作,国家环保总局还颁发了(环境保护设施运营资质认可管理办法》,今年下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环保设施运营资质认可工作。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管理,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广泛关注,认为这种方式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保护发展的需要,也对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利,可使企业获得一个长期的、稳定的歪保服务市场。由此可见,以发展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为突破口,推进环境保护的市场化,企业拥护,社会关注,市场需要,顺应形势,这个选择非常正确。我们应该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出成效,促进其正常发展。

三、发展高技术环保产业,培养高技术环保人才

水污染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城市生态危机传播危机识别信息危机应对信息内紧外松政绩意识

经历过2001年美国9.11事件、2003年中国非典疫情,我们对于“危机传播”的概念已经熟悉,这是指危机事件发生之前、之中以及之后,介于组织和其公众之间的信息传播。2005年11-12月发生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的传播,属于城市生态危机传播,是危机传播的一类,它指针对城市生态系统面临的重大威胁事件所进行的传播。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往频率高,空间感染力度大,如果传播的信息是虚假的或是滞后的,都可能带来进一步的灾难。危机管理的核心就是危机信息的公开化问题,这是本文讨论的要点。

本文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为分析对象,构建出其危机传播信息流流程,并对阻碍信息流的主要因素进行相关分析。

一、事件报道回顾

2005年11月13日,吉林省吉林市的石化公司双苯厂胺苯车间发生爆炸,成百吨苯流入松花江,最高检测浓度超过安全标准108倍。随着下泻的减缓,污染带从80公里蔓延到200公里,导致下游松花江沿岸的大城市哈尔滨、佳木斯,以及松花江注入黑龙江后的沿江俄罗斯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等面临严重的城市生态危机。这是我国首例城市生态危机事件,并殃及外国。本文截取了《黑龙江日报》、《吉林日报》、《北京青年报》以及《第一财经日报》这四家报纸的相关报道,辅以其他传媒的报道作为分析对象。

我国传媒关于这一事件的报道可以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1月14-18日,这四家媒体的报道限于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件本身;第二阶段11月19-21日,因为没有新的新闻源,四家媒体处于共同的沉默期,其中《吉林日报》的沉默持续到11月23日;11月22-28日为第三阶段,三家媒体的报道对象由吉林转向哈尔滨,关注哈尔滨宣布四天停水的事件,并逐渐与吉林的爆炸联系起来。《吉林日报》在这一阶段报道主题是吉林的环保和支援哈尔滨的情况。12月3日公布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后,报道进入第四个阶段,关于松花江污染段的流向和沿途的防范情况逐日公布,信息基本公开化。

二、该事件中信息流流程

危机传播的信息流中,核心环节是危机识别信息和危机应对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城市集中化的生存方式使得信息流动速率很高,一旦所需信息缺失或被有意无意地歪曲,信息空间将很快被不确定信息或错误信息填补,从而维持信息流的链条完整。城市生态危机对市民的生活带来直接的具象感受,他们渴求真实信息以消除恐惧,渴求具体的摆脱危机的方法信息。鉴于城市居民较高的整体素质,他们在接收和理解信息的能力上不会存在很大障碍,能否及时获得真实的危机识别信息和应对信息,就成为他们能否作出正确判断的关键环节。

按照整个事件的缘起和发展顺序(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胺苯车间爆炸发生→11月18日吉林方面通告哈尔滨方面松花江可能污染→21日哈尔滨政府发出停水公告→23日起停水四天),信息流的源头也应该从吉林开始,信息流流程如下图所示:

在这个危机传播流程中,吉林市的爆炸现场是总信源。在第一阶段,《吉林日报》作为信宿接收信息后,又作为信源将信息分化为危机识别信息和危机应对信息,由于吉林省政府实际上是《吉林日报》的信源,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将省政府看作是信息的信源,与此相对应,吉林市民是信宿,哈尔滨政府也是信宿。当哈尔滨方面获知松花江被污染的识别信息后,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的媒体(以及省市政府)就由信宿转变为信源,哈尔滨政府通过媒体传递出危机识别信息和应对信息,哈尔滨市民作为信宿接收这两类信息并作出相应反应。同时,中央政府应及时将这两类信息通报受到牵连的俄罗斯方面。在此次城市生态危机传播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吉林省和吉林市政府、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政府,他们是权威信源,而他们也是此次危机的直接管理者。作为权威信源,他们的核心任务之一,便是及时地收集“征兆”、“迹象”信息以识别危机,科学地分析危机以制定应对之策,适时地信息以组织动员力量克服危机。

媒体是信息流中特殊的信宿与信源集合体。政府作为权威信源,通过媒体来实现信息的流动、散布以及反馈,从而达到危机管理的目的。在这个事件中作为省级机关报的《吉林日报》和《黑龙江日报》,它们在相当大程度上与政府共同掌握着危机的原始信息,媒体表现与政府传播基调基本保持一致;而《北京青年报》和《第一财经日报》在此次危机的报道中,它们的信源既包括两省政府,又独立于两省而拥有更多的信源,这些信源通过它们报道得以体现。它们的信宿既包括两省受众,也包括全国其他地区受众。

三、危机信息流障碍因素分析

当信息准确,传播、接受和反馈通畅,并且传播、接收、反馈均很及时的时候,危机传播的信息流应该是有效的,有利于减轻危机,甚至避免危机的发生。在这个时候,信息流障碍趋于零值。但在现实中,信息流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因为出现准确与否、及时与否的问题,从而产生信息流障碍。

1.第一、二阶段的危机信息流,障碍源于“内紧外松”的传播策略和由地方保护主义主导的信息封闭策略

在第一阶段,这四家媒体都在爆炸发生后及时报道了这一事件,其中,《吉林日报》从11月14日到17日的报道重点依次是:省领导赴现场部署救援,事故不影响主业生产;事故处理有序进行,生产整体正常;应急预案措施得力;通报要认真吸取教训,加强安全生产。关于爆炸所引起的吉林松花江段污染问题只字未提,只提到没有造成大气污染。但是,位于吉林市松花江下游的吉林省松原市,在没有告知原因的情况下连续停止供水7天,直到11月23日;与此同时,吉林市上游的松花江丰满水库的排水量被加大。这个事实说明,吉林石化公司和吉林省政府对于爆炸后造成松花江污染是知情的。《第一财经》11月24日社论提到,“环保总局在《新闻通稿84号》通过一组翔实的数据清楚地告诉我们,此次受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故影响,松花江已经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消息还说,吉林石化公司爆炸发生后,监测即已发现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造成水质污染。”[1]《吉林日报》在11月24日头版新闻中也承认:“11月13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苯胺厂车间爆炸事故发生后,我省严密监控环境质量状况,及时发现苯类污染物流入第二松花江。”[2]《北京晚报》引述当地一名媒体工作者的话:吉林石化爆炸造成水污染在吉林已是公开的秘密,但是媒体从没报道过。

因此,在第一阶段的危机识别信息应该是两个,一个是爆炸本身带来的危害,包括疏散等信息,其信宿或者利益相关者是现场附近的市民;二是有关松花江吉林段的污染情况,其信宿是吉林市和吉林市松花江下游城市市民,尤其是松原市市民,还有更下游的黑龙江省松花江沿岸各城市市民,尤其是哈尔滨市市民。关于第一个危机识别信息,《吉林日报》通过偷梁换柱的方式,以政府积极作为和石化公司宣布没有污染,替代了这一危机信息,危机无从识别,以次来消弭爆炸可能带来的恐慌和波动。关于第二个危机识别信息,吉林省政府和《吉林日报》作为信源予以回避,当地媒体无一报道,哈尔滨媒体当时前往采访,也被告知松花江的水质“未受污染”。因此,与之对应的危机应对信息自然也就不存在。信息流在第一阶段的总体特征是危机识别信息缺乏,从而造成信息流障碍。由于第一阶段如此,造成整体无言的第二阶段。

沿袭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内紧外松”的传统的传播策略,是出现危机传播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谓‘内紧外松’,是指某些信息只在内部流通让内部紧张行动起来,而对外保密、封锁信息、保持外部平静的氛围。‘内’通常指的是组织内、系统内。‘外’指的是组织外、系统外的社会。‘内紧外松’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词汇,是中国几十年来经常采用的危机传播策略。具体表现在,当国内或者国外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以政府为代表的组织内部可能会紧张地开会、磋商并布置行动措施,但广大公众借以获取信息的大众媒体通常会被要求保持沉默,政府也选择沉默。‘内紧外松’使大部分没有特殊信息渠道的公众认为事件没有发生。”这一危机传播策略曾经被认为在经历了非典事件后得到了“逐步的修正”,[3]但是,吉林省政府第一阶段的危机管理手段,仍然是典型的“内紧外松”传播策略:在发现污染情况后,“全力防控”,加大丰满水库的放流量,以稀释污染物,却不通过媒体向吉林百姓告知污染实情,反而以大量负面新闻正面报道的手法,营造出“有序”、“有效”的虚幻事实。松原市市民连续停水7天却不知情、无以应对,就是这种“内紧外松”传播策略导致的结果。松原市停水7天可以瞒住,在于该市太小,只有几万居民,但是到了800万人口的省会城市哈尔滨及附近地区,情形就不一样了。

地方保护主义导致吉林省对邻省黑龙江将会遭遇的生态危机采取封闭传播的策略。对利不关己和有损自身利益的危机管理的不作为,导致在危机信息的传播上也处于不作为状态,具体表现为对传递危机识别信息的信源角色的极力回避。吉林省的地方保护主义在此次危机事件中表现明显。吉林省饮用水基本不从松花江取用,而哈尔滨90%的饮用水来自松花江。吉林省境内的第二松花江边有不少化工企业,几十年来不断对松花江造成污染,两省间曾为此多次协商。爆炸发生后,“吉林丰满水库曾经开闸放水,但19日在污染带流入我省[黑龙江]境内后,吉林减少了丰满水库的放流量,后经水利局协调再度加大放流量。”[4]《第一财经》在哈尔滨宣布紧急停水的当天(21日)采访吉林化工,“吉林化工方面否认爆炸污染到松花江水源”。[5]

地方保护主义不仅影响到政府行为,使吉林政府不愿意承担污染责任,甚至不愿意分担处理污染的责任,并且直接体现在媒体对本地利益以外事件的冷漠和麻木。下面是《北京晚报》记者与吉林市《江城日报》新闻部的通话:

江城日报新闻部:据我所知我们这边水源没有污染。

记者:那你们知道污染了其他松花江流域了吗?

江城日报新闻部:中央台新闻不都播了吗?我们也不比他知道的多!

记者:那你们为什么不报道?

江城日报新闻部:我们报道什么呀?往下走了,我们这边没继续污染,我们没什么可报的呀!

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吉林省政府和吉林省的媒体在回避自己的信源角色上达成默契。当信源作为主体,意识到承担这个信源角色可能威胁或损害到自身利益的时候,有可能回避这种角色,以保证自身利益的完整。当地方保护主义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主导意识时,传播主体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危机信息的信源角色处于一种近乎于本能的排斥反应中。失去信源,危机传播的信息流就成了无源之水。

对于这样的问题,外国人也注意到是地方负责人在阻碍危机信息的及时、准确的传达。世界自然基金会主席克洛德·马丁25日接受瑞士媒体采访表达了他的看法:“中央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法律,问题是中央政府在迫使地方政府执法时遇到了阻力。”

用本文前面信息流流程图来归纳第一、二阶段吉林省政府的传播管理模式,如下图:

(“‐/‐”表信息流中断)

2.第三阶段的危机信息流,障碍源于以“经济安全为重”的政绩意识和对人民知情权的无视,信息纠错使得信息流回归常态

这一阶段危机管理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政府(以下简称“哈政府”)通过媒体对水污染和停水信息的控制上,具体表现为三次停水公告。

公告一:11月21日,公告哈政发法字(2005)25号:“为了保证市区单位和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市人民政府决定对市区市政供水管网设施进行全面检修并临时停止供水,……自2005年11月22日中午12时起,对市区市政供水管网设施进行全面检修并临时停止供水,检修并停水的时间约为4天(恢复供水时间另行公告),请市区内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个体户和居民以及供水经营单位做好生产、生活用水储备,保证正常生产、生活需要。”[6]

25号公告公布之前的18日,黑龙江政府就已经得知吉林爆炸污染到松花江,《北京晚报》23日在报道中引述哈尔滨市政府紧急工作会议的解释说,由于正处于招商引资关键时期及旅游旺季,所以当时没有公布,直到考虑到为市民生命健康负责,才作出停水决定。显然,25号公告是黑龙江政府从瞒报到谎报的危机处理结果。

当黑龙江政府作为信宿获知危机信息后,正常的信息流环节应该是由信宿角色迅速转换为信源角色,将危机识别信息和相应的危机应对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信宿哈尔滨市民。但是政府方面以经济安全为重,截断信息流,导致停水前期的瞒报,使哈尔滨市民无法适时进入危机识别信息的信宿角色。

2003年非典报道前期出现瞒报、谎报的情况,很大程度上考虑的是局部的经济安全和实际利益,这种考虑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实际上是政绩意识。因为考核和比较地方政府作为的主要标准就是经济发展水平。这次从瞒报到谎报,出于同样的考虑,历史在这里重演。

瞒报行为直接阻碍了信息流,而当污染危机越来越逼近,对市民生命健康将造成直接威胁时,瞒报演变成谎报,以“供水管网设施进行全面检修”来解释停水决定,这个过程中政府担负起信源角色了,但传递的是对应急措施的虚假解释信息;哈尔滨市民作为信宿接收到的不是危机识别信息,而是噪音。噪音形成于发送端时,不可避免地导致其他的信息流环节都随之失去精确性和清晰度。哈尔滨的媒体将25号公告传输出去后,各种怀疑、猜疑和谣言不断在对公告提出怀疑,如“零下10度,寒冷的冬天维修管道,根本没有操作性”、“现在正是供暖期,维修4天,让百姓生活在冰窖里,稍有理性的人也不会这样做,除非发生重大事件”、“管道维修从来都是一段一块进行的,全市停水,而且是4天,损失有多大,难以估量,这不符合常规”等等。网上流传的关于停水原因的说法有两种:饮用水网中被投入了可以导致2亿人死亡的剧毒氰化钾,及氰化金钾;吉林的水源头被有毒的苯污染。与此同时,地震的谣言也疯传开来,出现市民储藏食物、夜间不敢睡觉、搬家躲避的现象。

黑龙江政府的行为重复了非典前期的传播套路,百姓对政府的不信任,谣言和社会恐慌随之而来。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后来解释说:“我们以‘管道维修’为由的停水公告,对此我们是颇费斟酌的:我们顾及别人的感受,不希望产生‘你污染,我治理’的压力;还顾及群众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承受不了;也顾及涉外问题,担心给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造成影响。在中央的支持下,不到10小时,我们就纠正了这个‘善意的谎言’,向群众公布了真相,得到了群众的谅解。”[7]即使这样的正面解释,仍然无形中透露出省政府领导人的心态:担心外省和外国的责怪,高于对人民生命安全的考虑,他没有说出的还有一点,即政府对人民处理危机信息能力的不信任。

[page_break]

这个“善意的谎言”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给人印象如何呢?法国《费加罗报》11月25日的报道中指出:“事件尤其突显了中国政府缺乏以冷静和透明的姿态应对重大危机的能力。在哈尔滨,一方面是地方政府试图严格监控新闻传播,另一方面是各网上传闻﹑手机短信﹑小道消息大行其道。直到本周初,哈尔滨地方当局见事态无法掩饰,才通报市民可能发生松花江污染。”法国《世界报》24日的文章甚至称这次事件是“化学切尔诺贝利事件”。这对于中国的国际上形象,是一次极大的损害。吉林、黑龙江的政府和传媒,只本位主义地考虑眼前的利害得失,而在世界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这样的教训,实在不该再重复了!

公告二:11月22日,公告哈政发法字(2005)26号:“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胺苯车间发生爆炸事故。据环保部门监测,目前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水体未发现异常,但预测近期有可能受到上游来水的污染。为确保市区内人民群众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用水安全,哈尔滨市政府决定,22日20时左右,市区市政供水管网将临时停止供水,停水时间约为4天(具体停止供水和恢复供水时间另行公告)。”[8]

公告三:同一天偏后,公告哈政发法字(2005)27号:“根据省环保局监测报告,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爆炸后可能造成松花江水体污染。为了确保我市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市政府决定于11月23日零时起,关闭松花江哈尔滨段取水口,停止向市区供水,具体恢复供水时间另行公告。望市区内广大市民群众及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给予谅解。”[9]

26号公告证实了政府之前的谎报行为,同时起到了信息纠错的功能。信息纠错在危机信息管理中至关重要,尤其是来自危机管理者方面的。处于危机信息流链条上的利益相关者在接收外来信息时自然会努力减少噪音,但是作为信宿,他们只有接收信息的权利而没有办法掌握信息源,因此结果就像25号公告后那样,以噪音(人际传播间)抗拒噪音(官方媒体)。消除噪音还要依赖权威信源,即危机管理者的信息。信息纠错使信息流中的噪音减弱,准确信息占据主导地位,信息流恢复常态运行。26号公告是此次危机传播中哈尔滨政府作为信源首次危机识别信息,哈尔滨市民作为信宿接收后,对水污染时间、影响范围以及影响时段有了认识,这是公民行动的重要依据,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26号公告是进步的表现。

但是,这两个公告属于来迟了的危机识别信息,不是危机应对信息。有了危机识别信息不等于就自然获得了危机应对信息,尤其是在没有先例可循的危机中,认识到危机的即将到来或已经到来,却不知道该怎么应对时,恐慌的程度并不亚于不知情时。“由于政府在开始的公告里,仅仅要求大家自己储备水,而政府会采取什么相关措施,却没有给出,一时间,哈尔滨市出现了种种恐慌,在当地流传已久的地震传闻,也在加剧着恐慌。虽然当地政府否定了地震的可能,记者采访的不少哈尔滨市民都坚信,近期大庆可能会有一场地震。”恐慌之下,“人们纷纷扑向超市,紧急从超市抢购物资,主要是抢购饮用水和食品。导致商场的饮用水一夜脱销,并且在大街小巷出现了黑市;火车站、飞机场人山人海,就像春运一样,火车票很快销售一空,飞机票也往往只剩下几张头等舱。很多人不得不纷纷用各种交通工具,转到其他城市再飞往其他地方。而且各种谣言四起,传说黑龙江要有地震等等。”[10]

从11月23日起,《黑龙江日报》才开始在报道中涉及危机应对信息,并在11月24日2版开辟《关注松花江水污染特别报道》版,相关报道逐渐增多,恐慌、谣言和疯狂抢购行为逐渐平息。但是对政府处理危机行为不当的批评和社会恐慌的报道,《黑龙江日报》只字没有,而是出现在其他省市的报纸上,如同《吉林日报》关于吉林石化公司爆炸导致哈尔滨停水的责任、吉林省副省长前往哈尔滨道歉等不利于本省形象的报道一概“失语”一样。

在此次危机传播中,还有一个信宿是容易被忽略的,那就是俄罗斯方面。松花江注入黑龙江的苯污染带到达俄罗斯远东地区时,苯含量预计超标7-10倍,拥有150万人口的哈巴罗夫斯克市和附近区域将成为直接受害者。对于俄罗斯政府来说,及时获得危机识别信息对于提前做好危机应对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据《第一财经》报道,环保总局直到24日才通报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25日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且解释:“……我们认为,吉林省政府的做法是可行的,保证了群众没有受到影响。至于向俄方的通报问题,我想,从现在开始,这个受污染的水流流到黑龙江(俄罗斯境内)还有14天左右的时间,影响程度会有多大,目前来看,它是在减弱,影响的程度会越来越小,所以现在把这个情况如实地、详细地向俄方通报,我们认为时间也不算晚。”[11]承认污染到黑龙江,意味着可能承担巨额的赔偿(据俄罗斯新闻网报道,俄罗斯议会要求中国赔偿黑龙江水污染。杜马(议会)副主席亚历山大•扩萨里可夫发表声明说,中国应该对黑龙江支流松花江水的污染给予俄罗斯赔偿,以便俄罗斯采取避免生态环境灾难的防护措施。扩萨里可夫表示,赔偿金额不少于几百万美元。“肇事方应该负责消除这场环境污染带来的一切费用。”),但是早通报可以减少赔偿,晚通报会加重赔偿,这个道理被掩饰责任的惊慌心态遮蔽了。到无法遮掩之时(10天后)才通报俄方,表现了国家环保局在国家关系层面上与吉林、黑龙江省政府遮掩事实有同样心态,至少缺乏国际环保责任意识。中国是国际减灾协会成员,有及时通报灾情给相关国家的义务。

总结《黑龙江日报》和哈尔滨政府在此次危机传播的表现,参照本文前面所显示的此次危机信息流流程图,可以归纳为下图:

(“‐/‐”表信息流中断,“”表信息流畅通)

四、总结与分析

在城市生态危机传播中,危机识别信息必须及时、公开传播,它不仅是危机管理者决策的依据,更是公众行动的重要依据。政府作为权威信源,负有提供危机识别信息的责任。媒体作为危机信息的信宿与信源共同体,不仅是政府的“危机信息代言人”,更是社会环境的“守望者”。在此次危机事件中,《吉林日报》和《黑龙江日报》仅仅充当了前者而丧失了后者的职能。

城市生态危机事件影响到数量很大且极为密集的人群,对危机信息的隐瞒和和谎报,都将阻碍信息流的正常运行,产生大量噪音,导致社会恐慌和失控行为。保证危机识别信息及时公开的传播,是遏制噪音的第一步。

危机识别信息的传播还远不是危机传播的终结,正如哈尔滨政府在公开危机识别信息后社会反而进入更加混乱的恐慌阶段所揭示的,与危机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危机应对信息,在危机处理中相当重要。这种应对信息能否及时传播并被信宿所接收,是权威信源的另一核心管理内容。

英国学者迈克尔·里杰斯特指出:“只有进行有效的传播管理,才能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12]这句话是对危机传播本质特征的精道把握,也揭示了这次哈尔滨水污染停水危机中没能进行有效危机管理的根本原因。这次事件说明了如下的道理:不论是危机前的信息预警、危机爆发后的新闻和公众沟通,还是危机后期的形象修复等,无一不需要调动一切信息传播手段来进行。正如美国学者费姆-邦茨(K.Feam-Banks)所说,“一个有效的传播不仅能减轻危机,还能给组织带来比危机发生之前更为正面的声誉,而低劣的危机处理则会损伤组织的可信度、公众的信心和组织多年来建立起来的信誉。”[13]

政府历来都是危机管理者,也是权威的信源,如何充分发挥信源角色,是进行有效传播管理的关键。危机传播理论中有个著名的“3T”原则:“Tellityourown(告知你所知道的情况);Tellit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itall(提供全部情况)。”[14]3T原则的满足,也就是对知情权的满足。

在此次危机事件中,吉林和黑龙江省的政府没有及时透明地传播危机信息,当地传媒对涉及本省的问题保持沉默,显然主要不是传媒不愿报道,而是多年来存在的一种潜规则在起作用。现在各地出现了一个专用名词“控负”,这成为地方宣传机关的主要职责。一些领导评价本地区本单位宣传工作好坏的标准之一,便是要将本地区本单位的负面信息控制为零。

尽管这次两省政府和传媒初期采取的封锁、歪曲危机信息的模式在历次公共危机事件中被反复证明是无效的,甚至是破坏性的,为什么仍然不断重演?问题在于长期以来对“政绩”的考核标准被扭曲了,使得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危机管理意识,“控负”成为危机传播中政府的习惯性思维,尤其是危机事件局限于某一地区时,侥幸瞒天过海的心理往往占据上风。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的知情权必然成为牺牲品。

11月24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在回答《华尔街日报》记者关于信息的提问时回答说:“信息的我们理解有几种方式,向公众是一种方式,向地方政府和沿线受影响的一些企事业通报也是一种方式。”[15]这里谈的是松花江污染事件,涉及社会的整体利益,不仅直接受害的城市市民,而且全国的公众,甚至国际社会都有权了解情况,如果这样的知情权成为依形势需要而定的选择项,知情权的丧失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如何保证政府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来承担传播与己不利信息的信源角色,不仅是传播学的思考,更是社会学、政治学的思考。参与制定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法学家周汉华谈到,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16]这才是公共危机传播的国际惯例。

在此次危机传播中值得反思的另一主体是大众媒体。“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载体的危机传播被公认是危机管理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17]因此,是否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应该是大众媒体取舍信息的重要尺度。可是在此次危机传播中,《吉林日报》和《黑龙江日报》并没有履行应有的信息沟通职能,只是被动地传递政府需要传播的信息,对各自地方政府不希望传播的信息则讳莫如深。与之相比,《第一财经》对危机事件的关注程度和角度,远远超过这两家与当地市民休戚相关的媒体,并且大胆地对政府的处理手段和的信息真实性提出质疑。这可能与《第一财经》为异地媒体,几乎所有稿件都是由该报派驻吉林和哈尔滨的记者采写而成有很大关联。其他异地的报纸也发表了相当尖锐的批评。《中国经济时报》认为,如果个别领导人不负责地撒谎,那么这是对社会犯下的一个严重罪行,因为任何流言都可能会引发一场社会灾难。上海《东方早报》说,由于没有向公众通报实情而导致的恐慌和连锁反应将极大地损害政府的信誉。拖延并掩盖真相和疏忽大意,都会导致灾难迅速恶化。但是同为异地媒体的《北青报》,几乎所有稿件都是转载于新华社,在评论方面也没有明显的作为。这种异地监督的现象,为如何保障舆论监督的有效性,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无论是地方媒体,还是全国性媒体,如果面对广大人民面临的重大生态危机麻木和冷血,面对危机管理者错误的决策无动于衷,习惯性地与之达成传播的默契,完全不履行传媒的社会公共职能,无疑是媒体的悲哀。

注释:

[1]《第一财经日报》11月24日A2版《追究环境灾难的法律责任》

[2]《吉林日报》11月24日头版《高度重视全力防控》

[3]钟新《危机传播研究》第123页,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5年

[4]《黑龙江日报》11月25日头版《答疑》栏

[5]《第一财经日报》11月22日头版《哈尔滨紧急停水4天原因待查》

[6]《北京青年报》11月22日A13版《哈尔滨今起全城停水四天》

[7]《北京娱乐信报》2005年11月26日4版《停水曾“善意的谎言”》

[8]《黑龙江日报》11月22日头版《哈尔滨制定紧急供水方案》

[9]《哈尔滨日报》11月22日头版《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正式停止市区自来水的公告》

[10]《第一财经日报》11月25日A2版《哈尔滨停水事件政府危机管理透视》

[11]《第一财经日报》11月25日头版《环保总局定性石化爆炸为重大污染事件》

[12]迈克尔·里杰斯特《危机公关》第3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版

[13]廖为建、李莉《美国现代危机传播研究及其借鉴意义》,《广州大学学报》2004年8月P20

[14]廖为建、李莉《美国现代危机传播研究及其借鉴意义》,《广州大学学报》2004年8月P21

[15]《吉林日报》11月25日头版转2版《国务院举行新闻会》

水污染论文范文篇10

本研究将理论研究和实例应用研究相结合,以Ge0MediaProfessional3.0为GIS系统开发平台,以VB6.O为系统二次开发语言,以MicmsoftAccess97为数据库系统,并以重庆市三峡库区凤嘴江为实例,开发了水污染控制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及其软件WPCPGIS,并在重庆市渝北区御临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成功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l、水污染控制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研究

WPCPGIS空间数据库设计采用了基于现象的矢量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中的地理实体中的实体进行抽象,利用GeoMedia

Professional3.0完成河系及相关实体数据结构和组织设计。并用特征类(rea*ureClass)来管理空间数据。

在WPCPGIS中,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存贮在ACCESS的不同数据表中,并通过主键属性进行数据表间的联接。利用visualBasic6.0和GeoMediaProfessional3.0中的数据控件实现对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调用。

本研究针对水污染控制规划的系统性与综合性、空间相关性、数据的动态性和适时性、数据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特点,阐述了水污染控制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建立了W代PGIS数据库,为规划决策提供了切实可行、方便灵活的数据资源。该数据库系统具有动态更新能力和高度的信息共享性,充分体现了空间信息系统数据库的特征。

2、水污染控制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模型库研究

通过水污染控制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模型库的研究,系统地归纳、分析、完善了整个水污染控制规划过程的各种计算模型,并开发了水污染控制规划过程的实用计算模型,包括模糊影响系数环境容量计算模型,污染负荷分配模型,规划方案环境效益计算模型等等。将模型库技术引人水污染控制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中,开发了WPCPGIS模型库系统。该模型库系统能够很好地对水环境系统和规划方案进行模拟,为规划人员和决策者进行污染源分布及排放强度、河流污染负荷、水质状况、水体环境容量、规划水平年水质预测情况、各规划方案的经济技术比较等研究提供决策支持。模型的计算结果能在wPCPGIS软件中以数字地图的形式直观地显示出来,使得W】丫PGIS能够直接用于水污染控制规划决策。模型库采用结构化设计,是一个开放(open)的系统,系统开发人员可以根据模型的发展和实际需要,添加新模型或修改已有模型。

3、水污染控制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本研究在水污染控制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和模型库研究的基础上,将Gls技术应用到水污染控制规划的每一个过程,并实现了GIS软件、模型和数据库三者数据同步,达到了对象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动态管理,适时更新,并且使得wPcPGIS系统能够自动响应信息变化,这对于污染源的动态管理特别有意义。在WPCPGIS软件中可修改污染源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通过数据库输人模型库计算,系统再将模型的计算结果存人数据库,被GIS软件调用,并以数字地图的形式显示出来。同样规划人员可以直接修改、添加数据库中的数据,通过模型库计算,在WPcPGIS数字地图中显示出来。本研究将模型库技术、数据库技术租G巧技术相结合,实现了水质状况的动态显示。通过隶属度加权综合平均水质级别法进行了水域水质级别计算,使得水质评价结果直接与(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联系在一起,能够给规划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准确的水质污染信息,并将水质级别以专题数字地图的形式显示出来,超过水质目标的河段用红色警示,将抽象的水质状况以非常直观的形式显示出来,让决策者能够一目了然。

4、实例研究与应用

以重庆市三峡库区的凤嘴江为算例,进行了水污染控制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并开发了凤嘴江WPCPGIS系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然后又在重庆市渝北区御临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应用了WPCPGIS。将渝北区御临河流域内的污染源、城镇信息、污染治理设施规划和水质规划等众多信息用GIS数字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得原先枯燥复杂的综合治理规划非常直观的展示在专家和领导面前,得到广泛好评。、

二、项目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