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十篇

时间:2023-03-31 23:23:13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篇1

一、招生专业与科类

2017年我校艺术类普通本科招生专业为动画专业和设计学类专业(含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艺术设计学四个专业),文理兼收,学制四年。

二、招生计划与范围

2017年我校面向河北、山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等12个省(区)计划招生235人,分省(区)招生计划数以各省级招生机构公布的院校招生计划为准。

三、报考条件与要求

1.符合2017年各省(区)规定的高考报名条件,且身体健康,无色盲、色弱。

2.考生须参加各省(区)组织的美术类专业统一考试,并达到各省(区)专业统考本科合格分数线。我校认可并使用各省(区)专业统考成绩,2017年不组织专业校考。

3.考生高考文化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区)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

四、录取原则

1.我校根据各省(区)招生计划按考生的综合成绩(省级专业统考成绩+文化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若省级招办有规定的(平行志愿)投档综合成绩折算办法,按其投档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2.考生的文化成绩按各省级招办认定的考生投档成绩计分。(外语成绩不低于60分,按总分150分计)。

3.凡艺术类专业录取的学生,入学后不得转入非艺术类专业。

五、收费及监督

1.学费收取标准按2017年湖北省物价局核定的标准执行(2016年我校学分制收费标准,学费包括专业注册学费和学分学费,专业注册学费按学年缴纳,每学年为6750元,学分学费按当学期所选课程的学分缴纳,每学分为80元)。

2.我校未委托或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进行专业考试及招生录取事宜。

3.新生入学后,按照教育部规定进行专业复测,凡不符合教育部招生规定或有弄虚作假、舞弊行为者,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4.我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录取,由学校监察部门全程参与和监督。纪检监察部门电话:027-87651423。

六、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205号武汉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

邮编:430070

咨询电话:027-87859017、027-87858399

网址:zs.whut.edu.cn/

七、其他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篇2

浙江省玉环县是全国百强县之一,在汽车摩托车零部件、水暖阀门和海洋资源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产业优势。几年来,玉环县与武汉理工大学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共同推动实施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载体,致力于双方优势的发挥和技术转移,着眼于玉环汽摩配产业群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合作。通过建立科技合作运作机制,制定科技合作政策,构建科技合作体系,开展系列的科技活动和创建嫁接科技平台,不断促进企业科技进步,使校县科技合作氛围在玉环逐步形成并稳步发展。

玉环县人民政府和武汉理工大学组成共同建立科技合作协调小组,下设由玉环县科技局和武汉理工大学科技部人员组成的科技合作办公室,负责具体合作事宜。每年十月下旬双方举行一次专门会议,互通科技合作进展情况,议定科技合作重大举措,商定并落实合作项目,解决合作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负责科技合作重大问题的决策。

双方确定以推进区域块状经济、特色经济的发展和提升汽摩配产业群核心竞争力为工作重点,合作建立一批特色研发中心和设计中心,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在先进制造、新材料、交通物流等领域实施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形成玉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并协助推进玉环县机电产品,特别是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品进入世界机电产品和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全球采购系统。并将科技合作的内容和方式细化为七个方面。

1.武汉理工大学利用其智力资源优势,组织相关专家,围绕玉环县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纲要的实施,提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汽摩配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宏观决策咨询服务。帮助建立玉环汽摩配产业高峰论坛,为玉环县汽摩配企业进入主机厂采购链提供便利。

2.玉环县人民政府和武汉理工大学共同推动玉环汽摩配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及重点骨干企业与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骨干研究所共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汽摩配产业技术开发中心、产品创新设计中心、技术孵化器,联合申报国家、省级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共同承担国家、省级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产业化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新产品试制计划等国家和省级各类以汽摩配产业产业化为主要内容项目。

3.为了加强技术转移工作,武汉理工大学在玉环县设立武汉理工大学玉环技术成果转移中心,武汉理工大学鼓励校属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在玉环县建立创业(孵化)中心、专项技术孵化器及示范基地、研发中心、实验室等,独办或联办高科技企业,推动校属高科技产业向玉环县延伸。

4.武汉理工大学根据玉环汽摩配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和企业的技术难题、技术需求,组织科研力量开展关键技术开发和难题攻关;每年将组织上百名教授专家赴玉环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活动,聘请武汉理工大学资深专家、学者到玉环县担任各级政府的科技与经济顾问,到企业、事业单位兼(挂)职、任职;支持武汉理工大学在玉环县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毕业生实习基地、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鼓励武汉理工大学的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来玉环县工作。学校邀请玉环汽摩配产业重点企业到武汉理工大学参观、考察、洽谈并提供信息服务,每年将为汽摩配产业企业骨干举办1~2期培训班,从总体上提高汽摩配产业管理水平,加速新知识和共性技术的推广普及,武汉理工大学招生录取时对玉环县推荐的生源进行政策性倾斜。

5.为了加速武汉理工大学的科学技术成果在玉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玉环汽摩配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为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玉环县人民政府设立玉环县与武汉理工大学汽摩配产业科技合作专项资金,专项资金额度300万元;此外,玉环县人民政府每年提供30万元工作经费用于汽摩配产业科技合作项目组织管理、专家评估和技术培训等工作。武汉理工大学将学校和玉环县的科技合作项目纳入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基金资助范围。

6.玉环县政府将促使武汉理工大学高新技术与玉环汽摩配企业嫁接,对武汉理工大学具有较高产业化程度、较好市场前景的项目,通过技术要素入股、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培训等多种合作形式加快汽摩配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7.建立信息网络连接。为方便武汉理工大学科研人员及时掌握玉环县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和玉环县相关单位了解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动态,武汉理工大学将玉环县人民政府网站作为学校推荐站点之一,玉环县人民政府将武汉理工大学网站作为推荐站点之一。同时编制双方科技合作工作手册。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篇3

关键词:会展人才;会展企业;高校

引言:随着世界会展业与会展经济的飞速发展,武汉市会展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机博会、光博会、农博会、食博会、华创会等一批在全国有着影响力的会展品牌正在形成,这让人看到武汉作为“中部会展之都”崛起的潜力。但让人遗憾的是,与产业高速发展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会展教育发展的滞后。武汉高校中开设会展专业的相对较少,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却又不被会展企业所喜,这是如何造成的?同时通过哪些措施能有效扭转这种失衡?这成为了笔者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

一、武汉市会展人才供需现状

(一)武汉市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现状。第一,学历教育以高职为主,人才起点较低。从国外会展教育的经验来看学历教育是会展教育的主体。会展发达国家重视会展人才培养,并形成会展教育体系,如美国会展教育以硕士、学士为主。武汉市会展教育处于起步阶段,2014年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武汉仅六所本科院校招收会展专业,分别为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武汉商学院,其中武汉商学院只在专科招收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这六所高校无一为985、211院校。专科学历招生层面,武汉市共10所高校有着会展专业的招生计划,其中高职院校共9所,分别为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科技职业学院、湖北青年职业学院、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占武汉市高职院校总数的

28.12%。硕博层面,湖北大学开设会展节事管理方向、武汉纺织大学开设会展与项目管理方向。人才学历层次上以高职院校为主,人才起点低,缺乏高学历人才,完整的会展教育体系尚未建立。第二,专业招生规模小,人才培养数量受限。从近三年会展专业招生情况来看,招生人数有限,招生规模多为1-2个班级,

同时部分高校的招生状况出现一定波动,如武汉纺织大学在

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停招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在2011年招收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后,2012-2014年连续三年停招该专业。招生人数少,招生规模偏小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才培养数量受限,高校人才培养周期长,本科培养周期为四年,专科培养周期为三年,较长的培养周期、较小的培养规模,使得武汉市会展行业的人才供给出现了严重不足。第三,依托专业门类分散,专业定位不明晰。我国会展学历教育最早以专业方向的方式进行招生,后经教育部批准,在《普通高等学科本科专业目录》公布设立“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艺术与技术”等本科专业。我省公布的《湖北省省属高校普通专科(高职)专业目录》中允许高职高专院校层次开设“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在会展专业开设中,体现多学科、依托多种专业门类进行培养的特点,如武汉商学院会展专业开设在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江汉大学文理学院会展专业开设在人文学部,湖北青年职业学院会展专业开设在艺术系。这反映出高校在会展人才培养上的差异性,也说明我国会展学科在归属和门类划分上出现了不确定性,导致人才定位、培养方式等内容上不明晰。第四,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制约专业人才培养。武汉市会展教育正逐渐兴起,但会展师资力量却仍显薄弱。当前教师的理论水平有限,我国2004年正式出现第一批会展相关专业,现任会展教师在教育背景上有管理学、旅游学、社会学、广告学、艺术设计等多门类、多学科,缺乏对会展理论的系统性掌握,理论水平欠缺;教师实践能力有待考量,会展行业对实践具有极高的要求,而任课教师却往往缺乏实践经历,造成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讲授空洞,无法使学生对会展行业及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掌握。

(二)武汉市会展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在会展企业看来,会展人才可分为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助人才、会展支持人才,其中会展核心人才可从事发展战略、高层策划、市场营销、业务管理等工作,会展辅助人才主要从事会展物流运输、展示设计、展台搭建、器材生产与销售等工作,会展支持人才则主要为会展活动提供相关服务和产品,如旅游接待、展会翻译等。为弄清会展企业的人才需求,笔者对58同城、赶集网等招聘网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招聘信息进行了分析。

信息梳理中发现目前会展企业招聘的多为招商专员、销售专员等岗位,而高校着重培养的会展策划人才招聘较少,企业对此类人才有着较高要求。同时不同岗位的从业人员也具有一定的需求共性,具体表现在:

第一,对工作经验有着一定的要求,工作经验的时间要求多为1-3年,这意味着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较少,当然,企业这是从人力成本的角度考虑,希望聘用的员工能尽快“上手”,节约企业的培训投入。第二,对专业技能有着一定的要求,如文字写作功底、计算机基本技能、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其中部分岗位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除熟练掌握OFFICE外,还需熟练掌握平面制图软件,如CorelDRAW ,Photoshop等。第三,良好的自身素养,具体体现在团队协作精神、敬业、责任感等方面,当然,这些自身素养需求在当今被大多数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所看中。

二、会展人才供需匹配间的矛盾

会展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方面高校全力培养、精心打造,另一方面企业大呼“高校培育的产品与需求严重脱节,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已是不争的事实”,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失衡?笔者通过对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现状以及会展企业人才需求现状进行分析,试图对这种矛盾进行解释。

第一,高校毕业生无工作经验,会展企业需要工作经验。对会展企业而言,招聘过程中希望招聘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这样可节约企业人力成本,但对高校毕业生而言,往往无工作经验,这种工作经验的空白却无法受到会展企业的青睐,这种矛盾其实并不仅仅体现在会展行业中,在其他行业里也同样存在。第二,高校毕业生希望从事策划等管理岗位,会展企业缺乏大量销售人员。会展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希望从事会展策划等管理岗位,当然这与目前大多数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相一致,如诸多高校将会展专业定位为会展经营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并试图通过会展策划师之类的考试,加强学生的就业信心。遗憾的是,会展企业大量缺乏的是营销类人才,许多毕业生毕业后所面临的岗位选择是招商专员、招展专员,这与策划师、管理者的定位相差甚远,容易造成学生心理落差与消极情绪。第三,高校课程设置重理论,会展企业工作重实操。课程设置上,高校对理论知识颇为重视,如湖北经济学院主干课程中涉及了诸多管理学、经济学的通识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涉及了会展经济学、会展项目管理、会展运营管理等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专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则更为丰富,实操元素更多,但却无法深入,如仅凭一名课程展览设计,是否学生就会真的学会如何设计展览了呢?这是值得思考的。会展企业的要求很简单,文字功底好、计算机过关、英语熟练、自身素养过硬,对是否是会展专业反而没有过高的要求。当然,高校会展课程设置上,也无法使该专业学生具有特别的优势。

三、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策略

第一,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会展学历教育,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博士递进的会展教育体系。硕士、博士以及研究型大学本科主要培养会展高端人才,侧重管理、运营,主要面向大中型会展企业、会展研究机构、高校,应用型本科应着力培养会展实用人才,高职与中职院校将培养会展基层人才作为主要定位,同时积极与国外的会展教育体系相靠拢,学习、借鉴他国的教育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实施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推进会展教育学历层次体系的同时,在保证培养质量基础上,适当扩大培养规模,施行“宽进严出”,为会展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量的人才储备。第二,推进多种培养模式。在中职与高职层面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边学习边工作,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真正了解行业性质、行业需求,掌握职业技能,并及早进行职业规划,制定个人发展方案。本科层面推进“产学研”培养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将行业资源、企业资源与高校资源相结合,通过实训基地、孵化平台、成果转化研发平台等内容的建设,促使学生获取长足的进步。第三,改进人才培养方案。首先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会展人才应该是熟练掌握会议、展览的策划、组织、运作与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的会展设计、管理的实践操作技能,熟悉会展业的政策法规,了解国际会展市场运作的惯例,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协调能力,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和良好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并将这种理念向学生进行灌输,指导学生制度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其次围绕定位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在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同时,增强专业实操部分,如项目运营、现场管理、案例分析,鼓励学生将社会实践纳入学分体系,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适应会展企业需要。第四,加强专业师资队伍。教师教学是人才质量培养的关键。目前高校会展教师多非科班出生,这造成了课程教授是“重理论轻实践”,因此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颇为必要,并可从以下着手:第一,推动高校教师企业“回笼”,借助挂职锻炼、校企合作等方式,让教师下到企业,了解行业动态,掌握会展一线工作技能;第二,促进教师队伍主体多元化,引进行业人士担任专任教师、客座教授,建设一只精通会展理论、具有实践能力、年龄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会展专业师资队伍;第三,加强师资培训,一方面加强理论培训,与高校、科研机构、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合作,以座谈会、知识讲座、课题申报等方式,加强教师理论建设,另一方面邀请行业专家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行业培训,以促使专业教师紧跟行业发展,促进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际,推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提升。

四、结语

高校应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会展业人才,并跟随者企业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教学及人才培养方案,但现实是这种培养与调整却出现滞后,培养人才无法真正适应企业需要。笔者在此对高校教育的会展人才供给与会展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了分析,试图找出其中的失衡,并提出措施对失衡进行“拨正”。当然在撰写的过程中,存在着立足于武汉,资料梳理有限等问题,这也是笔者后续研究需要不断改进之处。

参考文献: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篇4

[关键词] 信用管理企业竞争力体系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买方市场普遍形成,企业的竞争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信用交易已成为企业获取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和经营方式。然而,由于宏观信用管理体系的不健全,以及传统企业管理方式的落后,企业间的交易行为呈现出一种严重的信用失控的混乱局面,突出表现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银行之间货款或贷款的拖欠,它源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两个方面,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会使企业丧失许多市场机会,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武汉信用工程分为政府信用工程、企业信用工程和个人信用工程三个部分。政府信用工程已率先启动;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信用工程是“信用武汉”的重中之重,也拿出了总体框架,并已启动;个人信用工程在策划中。

一、目前武汉企业信用管理状况

1.目前武汉企业的总体信用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据统计,由于武汉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企业信用销售坏账严重、账款拖欠时间长,武汉企业逾期账款时间平均为90多天;此外,武汉企业的信用销售能力也较低,武汉企业平均信用销售率在50%以下,信用缺失行为普遍。 有关专家指出,武汉目前企业失信、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虽经多方努力,但和全国同类城市比起来,其信用建设仍显滞后。有人甚至指出,武汉企业在国内的信用度有下降的趋势。据统计,由于信用缺失,全国每年40亿元经济合同中,只有20亿元最后履约,履约率仅为50%。而全国每年因逃废债、欺诈行为、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损失至少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也有2000亿元。

2.武汉企业和政府对信用管理的认知程度有所增强。几年前,武汉大部分企业还不了解信用管理这个概念,而在近三四年的时间,企业开始重视信用管理,注意学习信用管理知识,并逐步改善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在信用管理学习中,民营企业明显快于国有企业。武汉市有关方面已经感到危机,并着手尽快建立武汉信用体系。从2003年起,武汉市政府开始提出“建设武汉信用工程,打造诚信武汉”的口号,2004年年初召开的武汉市政协第十届一次会议,提出了《关于将“武汉信用工程”纳入政府重要工作日程的建议》,该提案被列为今年市政协督办的第一件重点提案。武汉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李宪生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形成失信惩罚机制,构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诚信武汉’。”

二、武汉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从全国范围来看,武汉企业信用管理水平仍然很低,市场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企业信用外部约束机制有待完善。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尚在起步阶段,在许多方面还不完善,比如,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缺乏企业和个人信息的正常获取和检索途径,企业信用等级的建立和评估缺乏统一的标准,信用立法滞后,信用评级机构缺乏公信力,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信用数据不通用等等,还不能从外部形成对企业信用的约束机制。一项调查显示,六成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在商务活动中,跟人打交道“需要提防”;三分之二以上的企业经营者在购买原材料和生产设备时,要“经过调查再买”,或直接去生产厂家购买,而选择去市场购买、参加展销会、朋友介绍等购买方式的比重,仅在1%和12.7%之间。此外,拖欠货款、合同纠纷等信用缺失行为,往往让投资者望而却步。

2.企业普遍缺乏内部信用管理体系。目前武汉大多数企业中没有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主要由销售部门或财务部门来承担,由于这两个部门在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的职能。

3.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在目前信用销售业务管理上,武汉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缺乏客户资信方面的资料,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日常信用销售业务管理中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应收账款回收上缺少专业化的方法,使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呆坏账比例不断增加。

4.缺乏经过专门训练的信用管理人员。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信用管理跨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商法等学科,是一门典型的应用交叉学科,这就要求信用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营销、管理、统计、信息、法律、公关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也必须具有出色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陆续开办了信用管理课程,但是供需缺口仍然很大。由于缺少专业信用管理人员,大量缺乏专业知识的人员被配置到了信用管理工作岗位上,致使信用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

三、强化信用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为加快推进武汉企业信用管理,使管理机制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范围发展,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动态数据库。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构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是建设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工商、海关、法院、技术监督、财政、税务、外经贸部、银行、证监会等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依法将自己掌握的企业信用数据和个人公共信用数据以一定的形式向社会开放,使企业的客户资信调查和评估的档案可以同政府的信息系统相连结,通过信用数据库,考察客户企业的资金状况、组织结构、以往的商业信誉等,减少企业在交易过程中,由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问题。

2.建立信息披露和惩戒制度,形成信用的社会监督和约束机制。通过信用信息披露为守信者和失信者正身,实现市场的净化功能和信用机制的良性循环。将信用中介机构的征信服务与国家法律和政府监督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失信约束惩戒机制,促使企业加强信用管理。

3.改造企业组织结构,建立信用管理部门。一套科学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是企业信用管理目标得以实现,业务流程和方法得以顺利运行的基本保证。企业实施信用管理,首先必须在原有的业务管理体系中,增加信用风险管理职能。其中,大型企业可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小企业则考虑设置一名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掌握和评估客户资信状况。

4.建立企业内部科学的信用风险控制制度。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最根本的效能,在于在企业内部形成对信用销售行为和交易决策的约束机制,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对每笔信用交易的价值和风险进行独立的、科学的、定量化的审核,对应收账款发生和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控。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应收账款,而且会使企业的销售管理体制从目前的以对销售员的管理为主,拓展到最终以对客户的管理为主这样一种现代销售管理模式上来。

5.引进推广国际上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针对当前武汉企业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落后的状况,应积极学习和引进国际上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比如,通过建立客户信用分析模型来分析、预测客户信用风险的大小,判断客户的真实偿付能力;通过科学、规范地划分客户的信用风险等级,对客户进行资信管理;通过制订科学、稳定的信用政策,明确企业的信用销售目的,规范信用销售行为。

6.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信用意识。强化信用管理不是企业内部一个部门或几个人能够做到的,必须得到全体员工的支持和配合。企业领导人应强化现代管理意识,转变过去只注重销售业绩,忽视信用风险管理的倾向,把信用管理当作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来看待。销售等业务部门人员必须向客户详细介绍企业的信用政策,并严格按照信用政策的规定,进行信用交易。财务部门在资金运作和账务管理中,应认真作好应收账款和现金分配工作。信用部门在调查、审核、批准、保障、监控、追收等各环节,要按程序管理,注意协调与各部门的关系,定期检查各部门的信用执行情况等。

四、培育信用管理,任重道远

武汉信用市场的形成,仅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是不够的,信用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其关键还是要培育信用管理机制。

武汉政府已经认识到新一轮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政策竞争转向包括信用环境在内的投资软环境的竞争,从而纷纷加大信用工程建设的力度。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信用工程是“信用武汉”的重中之重,信用管理行业的职责是,为各类信用活动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以市场化方式对不良信用行为给予惩罚,给诚信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当前,武汉非常缺乏一个成熟的信用管理行业。构筑社会信用体系,要加快发展信用管理行业,加快发展各类资信调查和评估公司,加快发展专业化的征信公司。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最基础的就是将市场经济的主体公布于众,让全社会来共同监督企业的经营行为,以便在投资、采购和消费时,能够取得信息优势,减少风险。

专家认为,信用市场的建立必须依赖四个主体:企业、居民、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目前,武汉企业间的交易与合作,经常在一种不信任的氛围中进行,甚至有欺诈、赖账等失信的行为。武汉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为什么容易短命?一些企业红火一二年就烟消云散。专家认为,重要原因就是这些企业不讲诚信,因而缺乏持续性,企业的成长带有很强的投机色彩。武汉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虽然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该市一些企业普遍存在着基础较差、积弊较深、观念滞后、人才匮乏等不利因素,其信用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必须从基础、源头抓起。近年,武汉市有关方面加大了信用建设的力度,出台了一些具体措施。武汉市工商局面向社会推出红盾网,将一些失信企业定期向社会公布,受到多方好评;2005年,将武汉钢铁公司、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武汉有机三家企业,确立为现代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试点企业。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篇5

关键词:双学位;武汉;校际办学;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32-03

一、引言

学位是标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我国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出现的辅修双学位教育主要是在本科阶段授予的学士学位,属于本科教育的范畴。双学位是指在校本科生修读本专业的同时,跨学科辅修另外一个学科门类的专业,成绩合格,经学校审核,同时颁发的两个学士学位。辅修双学位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学位制度出现,虽在我国只有短短十几年,且仍属于探索阶段,一般属于自主办学范畴。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高速,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特别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世界上许多重大科学技术的突破都是多学科的,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攻克难题,很多的职业也需要融合多学科的知识体系才能胜任。因此,培养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重任,双学位教育正是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种重要模式。本文主要就武汉地区的双学位教育进行调查,得出相应的分析结论。

我国在本世纪前后各大学区都涌现了各种各样的校际校内双学位,武汉也在2010年新出现了南湖片区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为核心的十校联合双学位体系。国内影响力大、规模大、参与高校最多的武汉地区双学位教育的开展给湖北人才培养模式开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同时也为全国各地区有意开展校际双学位教学的高校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际经验。

据调查,武汉地区教育部直属七所高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根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办学理念,从1999年开始联合办学,学生可以跨校跨学科辅修第二学位。从客观的条件上面来说,能够在一座城市里面聚集如此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是这种办学方式存在的先天优势和必然结果。

二、调查结果

1.武汉市开展校际双学位的优势。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坐落在中国的中部教育大省湖北省内,优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加上浓厚的学术氛围,让这里素来就是人才汇集之地。“惟楚有才”是人们对这块充满智慧的土地最精练的诠释。

从教育改革之后的局势上面来看,武汉市是为数不多的具备开办规模巨大的校际修读双学位的城市之一。因为,只有极为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才能托起如此大的一个工程。

进入21世纪,我国的高校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定格之时再观武汉――由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这两所知名985高校领衔,武汉市有7所211高校,8所部属院校,还有数百所省属高校和民办高校。就是这一所所高校汇聚了武汉市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教学实力,属于教育资源极大丰富的城市之一。全国能与之媲美的仅有北京,上海等少数几个城市。所以,武汉市具备开展校际修读双学位的基本条件。

从武汉市立市的长远规划来看,武汉市以三足鼎立的方式进行职能分工――青山区以发展工业为主,汉口区以发展商业为主,而武昌区则重点是在于教育。绝大多数高校都坐落在这里,形成了高校群。即使在没有地铁的今天,高校之间的路程也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这必然是另外一个称为发展校级双学位的优势,否则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被消耗在学习往返的路途中,对于一个选择校级双学位的同学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隐性成本

2.武汉市双学位教育的发展现状。1994年武汉地区5所部属高校在湖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开展了联合办学的探索。1994年,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原武汉地区的5所高校,即原武汉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在湖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开展学生互相选课、辅修专业和攻读双学位的联合办学。2000年高校体制调整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与原武汉大学合并成立新的武汉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与原同济医科大学等学校合并成立华中科技大学。随着高校体制调整的完成,学科交叉与渗透已在较大程度上得到了保证。在这种情况下,五校联合办学变为三校联合办学。为扩大联合办学的规模和成果,2001年华中科技大学提议,开展由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部属7校参与的联合办学,进入了第二阶段。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武汉地区高校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竞争与合作,另一方面希望利用武汉地区部属高校集中的优势,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相互促进”的开放式教育格局,拓宽人才成长的途径,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在2010年,由湖北省教育厅主导,武汉市南湖片区十所高校组成了新的十校联合办学联盟。本次参与联合办学的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十所高校,各高校在不改变现行管理体制、隶属关系、和学籍管理的情况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这是湖北省充分发挥和利用武汉市部属省属高校的优势学科资源,提升整体办学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一个重要举措。这也是双学位发展上的一个新里程碑。

在此基础上,更多有资源有远见的高校同时已经开展了自己校内跨专业的双学位的修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武汉变得愈发盛行同时也愈加成熟。

3.双学位修读动机调查分析。经过调查发现,选择辅修双学位的同学遍布各个专业,并没有明显的专业方向上的表现区别,但是原因显出多样化。

从2000年以来高校不断扩招,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在校辅修双学位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时间利用率,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日后获得得一个好的职位做好准备。虽然对双学位毕业生没有明确的毕业待遇规定,但通过对企业招聘人员的调研和采访发现,95%以上企业认为具有双学位的毕业生与普通毕业生相比还是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甚至部分企业认为优秀的双学位学生的待遇应该相当于硕士研究生水平。调查显示,约76.5%的参与双学位学习的学生是出于此目的。这也说明我们的新生代大学生感受到了时代的压力,有时代紧迫感。

在调查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表达了对自己本专业没有兴趣或者缺乏相关能力达到优秀的专业水准,试图通过双学位这一途径解决这种问题。这大部分是来自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带来的后果。双学位毕竟是一种系统的专业教育,能够帮助那些试图“跳槽”的同学提供知识基础和专业经历。比如学化工的同学可以有自己的律师梦,修读机械的同学也可以向往成为一名翻译。双学位就是这样一种能够满足这类需求的途径。

还有一小部分同学填报双学位的原因比较简单,仅仅是因为周围的同学或者好友选择修读,同时,学校的老师比较鼓励这种行为,学长学姐也很多做出了这种选择――如此在身边的小环境里面形成了一种修双学位的氛围,出于从众和跟风心理而选择报读。

三、结论分析

双学位教育的发展是教育体制完善的重要方面,适应了现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发展了国内人力资本资源,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应大力鼓励学生理性选择学习第二学位,不论从兴趣的角度还是从知识结构的完善方面都值得倡导。

参考文献:

[1]刘崧.关于“主辅修、双学位”模式教育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7,(10).

[2]陆晓阳,谭玲玲.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发展取向研究[J].科技资讯,2009,(6).

[3]陈学敏,漆玲玲,刘焰.双学位本科教育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4]王新庄.双学位本科生培养的理论模式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

[5]边士洪.完善辅修双学位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2).

[6]许晓东.武汉地区高校联合办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5).

[7]申沛,等.武汉七所部属高校联合办学学籍管理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7,(8).

[8]曾小龙.武汉市高校社科类专业双学位教育现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3).

[9]徐敏.英语双学位学生之需求与满意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

[10]王凤玲,孔林涛.本科辅修双学位深入发展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1,(4).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篇6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旅游管理专业 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高职教育是中国教育部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德国、美国、新加坡等制造业发达的国家的高等教育模式,结合中国国内的实际,从高等教育中独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高职教育从官方正式设立到如今时间较短,比不上国外几十年的发展经验,但是由于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制造业和相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国内家长对高等教育的渴求,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大力支持,国内的高职教育蓬勃发展。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政府决策者的重视,教育部多次在会议中指出要把高等职业教育做大做强,高职职业教育要占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很多本科学校也要在大形势下转型成职业教育,在招生和考试的改革中,高职职业教育要独立于本科模式,形成技能优先的独特模式。

1武汉地区高职旅游管理与区域经济融合存在的问题

1.1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与区域经济不协调

武汉地区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雷同现象,很多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没有经过专业的市场调研和专家认证,很多直接从网上直接下载而来,没有考虑本地区的区域经济特点和学校实际。还有很多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老旧,很多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依然开设,如旅游经济、景区旅游规划等等。当今高职教育是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并且课程的教育与岗位对应,通过课程为载体来提高学校的实践技能。

1.2专业与区域经济结合不密切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充分发挥院士高端引领作用,加快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步伐》讲话中指出高职办学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要积极面向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接区域产业布局,关注产业结构调整,树立服务社会的理念,不断满足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践行服务功能。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不仅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生产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通过以上的谈话得出,国家大力支持高职教育是为了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样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要紧密贴合武汉地区的旅游的实际,包括课程的设计、课程的内容、实践教学体系等等。武汉地区的高职旅游管理在以上各方面与武汉地区的旅游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

1.3专业教师能力局限

高职教师的素质是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保证,高职教师素质要求比传统的教师有着明显的差异,不仅要有相关的理论和研究能力,更重要的是相关的职业能力和先进的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武汉地区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普遍学历学位较高,很多学校基本是全体硕士以上,职称结构也较合理。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实践能力的不足,尤其是武汉地区旅游行业的所需要的实践技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1.4学校与区域企业融合有待加强

武汉市中国区域的中心城市,武汉地区的旅游企业众多,按照分类主要有:酒店、旅行社、景点运营等等。武汉地区很多高职学院没有积极的与区域的企业合作,根据调查武汉地区高职学院的很多旅游专业的学生去了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如浙江、江苏和广东。武汉高职学院培养的旅游管理的人才纷纷外流。武汉地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负责人要积极与武汉地区的旅游企业合作,在政府的协调下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

1.5高职办学条件制约与区域经济的融合

武汉地区很多高职学院由于经费有限,在专业建设方面费用分配不是很均衡,大部分资金流向了很多对设备比较高的工科专业,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室建设方面显得有些不足,很多学校的客房、餐厅等设备不足,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有少数学校当初申办旅游管理的专业初衷就是对师资和硬件的要求较低,没有达到专业教学的需求就上马进行专业的开设,招收学生,办学条件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才的培养质量。

2武汉地区高职旅游管理与区域经济融合的建议

2.1通过武汉旅游市场调研,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合理的高职培养方案是需要一些的步骤,最后通过论证而来。为了更好的制定武汉地区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成立专业调研团队,通过实地的走访企业,收集相关政府的数据,与企业的人事经理问卷调查,得出武汉地区旅游行业缺口最大的行业方向,对该方向进行仔细研究,得出学生所需要的实践技能,最后转化成相关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

2.2专业方向与区域经济的融合

武汉地区的旅游行业除了传统的旅游形式外,出现了一些新的旅游方向,如会展业务。而武汉会展业,在2012年之前都是在百万方以下,在2012年突破了百万方,比如去年糖酒会,参观观众带来了15万人,未来像这样大型的展览会在武汉会越来越多。武汉展览面积很有希望在2015年突破200万平方米。会展业在武汉未来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将成为下一阶段内的经济发展大势。会展行业有很大(下转第29页)(上接第25页)的带动作用,有关专家就提出会展行业的带动是1∶9,会展行业1倍的投入将带来9倍的经济价值。会展行业也是武汉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武汉地区的旅游管理专业要积极调研武汉的会展行业,开着会展相关的方向,为武汉的会展业培养合格的人才。除了会展外,武汉地区的邮轮行业也有一定发展。武汉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船员培养基地之一,伴随海员培训的海乘培养也是旅游管理中一个特色方向。

2.3专业教师素质与区域经济的融合

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武汉地区的旅游管理专业要缔结一个类似的旅游管理师资协会,通过协会的指导来创造一些机会。一方面可以多开展一些师资的经验交流会和课程的观摩会,通过专业建设实力强的学校来带动薄弱的学校,尤其是实训的建设。协会也可以开展一些集体的企业调研活动,并且可以做到企业的资源共享。每个学校要健全相关的教师实践顶岗的政策和经费的保障机制,积极把教师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推向市场和企业。

2.4校企合作模式与区域经济的融合

为了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武汉地区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和企业有一个长期的互动机制,形成良好的合作共赢关系。最常见的模式就是校企订单班模式,目前武汉的很多高职院校和武汉地区的旅游企业开展订单合作,进展情况良好。除了传统的订单班,还可以积极尝试在用工高峰期的顶岗实习。除此外,高职学校的师资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则将可以成为企业的员工的在职培训基地。校企合作是一个尝试阶段,目前合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在边摸索中得到解决。

2.5专业实践教学环境与区域经济的融合

区域经济内的企业为专业提供校外实训和实习基地,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方面可以有效缓解部门单位的人员不足,学生实习可以得到有力的补充。校内的实训环境也要紧跟区域经济,专业教学环境除了基本的多媒体教室外,还需要有其他相关的支持,如精品共享课的建设、专业图书资料室、实训室的建设等等。其中实训室是最重要的环节。为了服务武汉的区域经济发展,实训室的建设要突出武汉特色,武汉导游课程中,可以模拟建设一些武汉一日游中的场景,让学生在每个场景前有针对性的讲解。在餐厅实训室中可以较多的出现武汉地区的特色饮食等等。还有武汉的两江游产品都可以在实训室里得到体现。教学环境的建设不是一日建设,武汉地区的高职学校要支持旅游管理专业的硬件相关的建设,逐步改善专业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玉华.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大湘西高职旅游专业建设思路与对策[J].读写算,2013(30).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篇7

1、武汉市卫生学校:始建于1962年,是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湖北省首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部德育实验基地,护理专业是教育部首批示范专业,武汉市文明单位标兵,职业教育先进学校。2、武汉市第二卫生学校:四十多年来,学校在拼搏中求生存,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学校面貌焕然一新。3、武汉市蔡甸区卫生学校:位于武汉市蔡甸区齐联里一号。有四十余年的办学历史。设有大专部和中专部,开设的专业有临床医疗、中西医结合、药剂和护理专业。4、湖北省黄冈卫生学校:坐落在长江中游之滨的黄州古城,紧靠京九铁路线和106国道,交通便利。校园环境幽雅,是有志于医学事业莘莘学子学习深造的理想场所。

5、武汉市第二卫生学校武昌校区:位于武汉市武昌珞狮路322号澳新学院B栋,东与华中农业大学相望,西邻武汉理工大学,北边靠近美丽南湖,地理位置优越。

(来源:文章屋网 )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实习基地

武汉商学院在1986年开始开办专科酒店管理专业的基础上,于1996年新增专科旅游管理专业,该校旅游专业已有17年办学积累,已累计为社会输送了1500多名旅游酒店专门人才。近年来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稳定在100人左右,其中,2010级学生130人,2011、2012、2013、2014级学生人数均超过了150人。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声誉好,先后有20多家兄弟院校来我专业观摩交流;多家酒店企业主动与我们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专科本科实训基地。笔者就高等职业专科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有效 共享实习基地谈点浅见。

一、基地共建单位的基础条件

(一)寻找本地优质企业集团(纽宾凯集团)为校企合作者

纽宾凯集团旗下拥有20多家全资及控股(合伙)子公司:纽宾凯酒店集团(武汉)有限公司、武汉瀛洲轩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纽宾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十里新航置业有限公司、新航盛置业有限公司、东湖华都酒店投资有限公司、武汉东急百货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国商联商用物业投资有限公司、致达商联置业顾问有限公司、武汉星聚点KTV管理有限公司、纽宾凯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旺斯达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武汉中金汇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元经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及合伙的丰泰置业有限公司等。

共建纽宾凯集团实习实训基地是双方的共同需求,对于企业而言,培养和造就大批的高素质人才已迫在眉睫;就武汉商学院的酒店管理、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而言,拥有完整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有着广泛的校企合作办学经验,但急需与省内具有更大影响力的行业骨干(龙头)类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以搭建影响力更大、合作水平更高、接纳学生能力更强、实训内容更具综合性的管理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切实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武汉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情况

1.专业历史与规模

武汉商学院1986年开办酒店管理专业大专,近30年来已为社会输送了5000多名专业从事酒店服务与管理的人才。2004年开始和江汉大学合办旅游管理本科,2013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武汉商学院后,开始独立开设酒店管理本科,2013年招生108人,2014年年招生102人。目前酒店管理专业拥有酒店管理本科、酒店管理(专科),国际酒店管理(专科)等3个专业及方向,在校学生700余人,其中本科生310人。

2.师资概况

师资队伍情况:现有专职教师2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硕士以上学历 19人,并建有兼职教师资源库,常聘酒店职业经理人、能工巧匠6人以上。专任教师中有部级服务大师2名、武汉市职教名师2名、武汉市学科带头人3名,武汉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楚天技能名师1名,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2名。专业师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突出。

3.科研情况

设有旅游经济研究所,下设旅游规划、酒店管理、礼仪文化三个研究中心,形成年龄结构合理,职称、学历结构协调的学术梯队,近5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各级教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部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20余项;承担政府、企业管理咨询项目10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40余部。

4.教学设施

校内实训实验基地方面,建有旅游与酒店实验(实训)中心,该中心隶属于中央财政支持的部级实验(实训)基地――餐饮技能与服务实验(实训)中心,拥有前厅实验(实训)室、客房实验(实训)室、餐厅实验(实训)室、酒吧实验(实训)室、形象设计实训室、酒店信息管理实验(实训)室、服务礼仪实验(实训)室、酒店会务会议实验(实训)室、实验(实训)茶餐厅、酒店现场模拟实验(实训)室等10个实验(实训)室,建筑面积2000多平米,设备总值1800多万元,可同时容纳300余人进行专业实验(实训)。

(三)学校与基地共建单位已有的合作基础

本专业从2013年开始与纽宾凯酒店集团进行校企合作,武汉商学院把纽宾凯酒店集团作为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纽宾凯酒店把武汉商学院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双方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基础,进行多方面的合作探索和实践。

其一,人才输出与人才容纳的基础。纽宾凯集团拥有酒店、餐饮、休闲娱乐、旅游服务等一流的子公司和相关场所设施,也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涌入,本专业的开设能有效节约企业在人才培养的成本,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酒店管理专业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从2013级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开始与纽宾凯酒店联合创建酒店管理创新实验班,按照企业实际需要,双方一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行业技能需求,创设教学实训条件。

其二,社会服务的合作基础。我校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从2013年开始多次为纽宾凯酒店开设管理人员培训班,讲授课程10余次;专业教师参与开纽宾凯集团转型提升项目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

2013年时武汉商学院(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与纽宾凯酒店集团有限公就已经签署校企合作协议,2015年武汉商学院与纽宾凯酒店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共建湖北省高校实习实训基地的协议,双方就资源共享、项目合作、人才培训、学生实习就业、横向课题研究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

二、有效共享实习基地平台

(一)确立目标

1.基于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深化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合应用型专业教育的一套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彰显武汉商学院办学特色鲜明,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2.实施实践教学、教学手段、实习评价机制的创新改革,与纽宾凯集团共同制订实习实训阶段的考核标准,构建科学的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体系。

3.校企共建一支与专业人才培养相适应、双师结构优良的实践教学团队。聘请纽宾凯集团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举办讲座和进行实习指导,接受武汉商学院教师到基地挂职锻炼或顶岗工作,提高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武汉商学院充分利用智力优势和教学资源,为酒店提供管理培训。

4.合作开展科技攻关。学校积极了解纽宾凯集团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管理咨询,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不断提高提升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的能力。

5.增进实训基地教学条件建设,提升实习实训装备水平,保障和提升校外实习实训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

6.做好安全和保密工作。学校会同纽宾凯集团做好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的人身安全、劳动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

(二)科研合作

现阶段武汉商学院已经承担了《武汉纽宾凯集团十三五规划》项目,在技术创新应用、职业资格认证、科学研究方面都有着较大的科研创新空间。近年来,纽宾凯集团拥有重点业务板块,发展十分速度,在现已开展科研合作的基础上,我们将在酒店连锁管理技术创新与应用、企业筹备筹建管理、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度科研合作。

我们将面向区域经济构建行业技术服务与创新体系,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参与,协同创新,促进新技术转化应用。以我校经济研究所咨询机构为平台,充分发挥师资科研优势,通过承接国家有关部门的科研项目和行业企业的科研合作,不断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及实际效用。力争每年完成行业企业咨询管理项目2-4项,每年完成企业培训项目5-6项,充分彰显我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对区域经济的智囊作用。

(三)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平台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篇9

2009年7月,平安银行(原深圳发展银行)武汉分行组织筹建时期的招聘考试,一万多人报名参加考试,周斌是其中之一。

那时的周斌,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5年,离而立之年还差一岁,在宁夏银行工作过3年,有兴业银行武汉分行两年的从业经历。

其实,在进银行工作之前,周斌在读书期间有过一段光辉的创业经历,他创办的武汉雅阁教育培训中心高峰时发展到3家连锁店,正式员工15人,兼职400人左右。曾与某高校合作,在东湖边上的400多亩民办大学校区,办起了独立的四年制成人教育学院。当年招收1500名左右的学生,当起了某高校东湖校区大学校长。独立招生、管理教

学、自负盈亏。 他被媒体誉为校园创业明星。毕业时,他获得了中南财经政法

大学经济学、中南民族大学法学的双学士学位。毕业之后,他将武汉的一切成绩归零,2004年7月进入宁夏银行工作。在宁夏银行举办的“金鸡报晓首季开门红百日存款竞赛活动”中,在举目无亲的城市,他以“3个月、3万多张名片、新增3000多万元储蓄存款”的绝对优势,成为宁夏银行百日存款竞赛“揽储状元”。

凭借不断地努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他在宁夏银行经历了由会计柜员到客户经理、法务科科长、风险管理部经理的升职之路。

带着在宁夏银行学到的“一身本领”,2007年6月,周斌回到武汉成为了兴业银行武汉分行风险部的一员,负责组织落实分行不良资产的风险化解、保全、核销、清收工作。

他曾在180天内3次往返于武汉与荆州,为兴业银行武汉分行顺利收回1200万元资金。

后来,平安银行武汉分行招聘考试结果公布:周斌,第三名,他成功被录用。

管理致胜

进入平安银行武汉分行后,周斌表现出来的敬业、专业、执着等特质得到了该行上下的认可。2009年 10月 ,他被任命为平安银行武汉分行办公室主任。

他给自己树立了好员工的标准:做好份内的事,无可厚非;把事情做完美,那是称职;主动请缨,为领导分忧解难,那也只能算是好员工的表现;而只有具有全局、大局观念的人,才是真正优秀的员工。

在办公室主任的岗位上,周斌总是身先士卒,几乎将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工作,他始终坚持每天提前一个小时上班,提前安排好一天要做的工作,下班后独自留在办公室处理繁冗公务到深夜,周六周日更是加班加点,力图将办公室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办公室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上传下达的中转职能,关键时候绝不能出现信息不畅通的状况,所以他不仅自己做到二十四小时待命状态,也要求办公室工作的人员努力做到这一点。

在周斌的努力下,平安银行武汉分行办公室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为该行其他条线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办公室下辖合规室,内控合规是金融管理重要的一环,在合规工作上,周斌以身作则,集思广益。部门重大问题,他能做到认真分析,全盘考虑,准确决策。

在周斌的带领下,平安银行武汉分行案防合规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2012年该行业务平稳运行,无风险事件发生,实现了“零案件、零罚款、零处罚”目标。得到当地监管部门认可,监管评级由2B级上调至2A级,为武汉分行开业以来业务稳健发展,连续三年综合考评得分全行排名第一,作出了积极贡献。

细节营销

开始负责行政事务之后,周斌并没有放松业务上的充电,银行平时关于业务的培训他都会尽量参加,“因为我始终有种危机感”,在他看来只有不停的学习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

周斌不仅在管理上游刃有余,在营销上也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2011年周斌为分行提供了6个重大项目线索,其中一笔同业业务的达成为武汉分行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2011年4月,周斌路过洪山宾馆,发现电子屏上滚动着“热烈祝贺城市商业银行论坛在武汉召开”的标语,他灵光一闪,觉得“商机”来了――“老东家”宁夏银行的领导肯定来这里了。

周斌心想,一定要抓住拜访老领导的机会,促成两行同业业务的合作。

很快,周斌就联系上了原来的老领导李建华行长。在论坛期间,周斌热情地招待了李行长并表达了两行同业业务合作的愿望。

在论坛结束时,周斌得知李行长是携家人一起来武汉的,而主办方并没有安排专车送他们一家去机场,周斌马上把这一情况反映给了平安银行武汉分行领导,最后在该行领导的陪同下把李行长一家送到了机场。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篇10

关键词:国学教育 国学热 武汉大学 国学班

进入新世纪后,国学一时间变得炙手可热。在这一背景下,国内高等学校也开始恢复或者重建国学教育。从教育的主客体角度看,高等学校开展国学教育可以分类三类:一是在本科生乃至研究生阶段开设国学专业,二是以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旨归,面向全校开设国学通识课,三是模仿MBA的办学模式、打造高端国学教育品牌。在这三类中,武汉大学最有特色、最富有成果的是第一类。

一.武汉大学国学教育的发展阶段

(一)孕育期。武汉大学向来是国学教育的重镇。建国前,一批国学大师曾在此任教,特别是章黄学派对武汉大学滋养颇多。随着新中国学科体系的调整,武汉大学的国学教育和研究分散到了文史哲等各个单位。九十年代,武汉大学的教学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1993年,武汉大学在全国范围首创人文科学实验班,在文史哲学科融合和学生知识的综合拓展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二)创立期。2000年,四校合并为新的武汉大学。在此背景下,武汉大学在2001年开办国学试验班,旨在“改变时下我国大学文科教育分科过细、不重视原著经典的状况,创造文科教学的新模式”。[1]首届国学试验班面向全校本科生招生20人,这是国内首个开办的国学试验班。武大国学试验班开办后,在师资力量、教学形式、课程体系、授课教材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发展壮大期。进入2007年后,武汉大学国学教育进入了研究生培养的新阶段。文学院的国学与汉学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同时,哲学院也在积极整合力量,筹备国学硕士和博士点,于2009年正式招收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的研究生。在经历了十年的国学教育实践和经验积累后,武汉大学于2010年3月成了国学院,并在6月份正式挂牌。国学院专门的国学教育与研究机构,从此武汉大学国学教育有了行政上的依托。

二.武汉大学国学教育的现状

(一)相对整齐的师资队伍。武汉大学分布在文史哲艺等单位从事国学研究的教师及科研人员有100余人,其中仅教授就有40多人,资深教授有2人。这是一批经受过专门学科训练的高素质导师队伍和研究队伍,是武汉大学国学教育长盛不衰的重要师资力量,为国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外,学校还经常聘请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前来讲学或者从事学术兼职,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种导师资源。

(二)构建了完整的教育序列体系。经过10年的发展,武汉大学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国学高等教育体系,本科阶段有国学试验班,授予哲学学士学位。在硕士阶段,自主增设了国学、国学与汉学两个二级学科,分别授予哲学硕士和文学硕士学位。在博士阶段,自主增设了国学专业。本硕博三个阶段前后衔接,层层深入,为国学教育的逐渐深化建立了学科上的基础。如果从宽泛的意义上讲,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哲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等学科也隶属于国学范畴,如此算来,武汉大学俨然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国学学科群”。

(三)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学体系与教学理念。武汉大学国学试验班设置了一整套严密科学的课程体系,开设了大量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另外注重外语的训练,要求学生学习英、日、德等外语科目,并在有条件的课程中开始试点实施双语教学;硕士博士专业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学科通开课、研究方向必修课、选修课等。武汉大学国学教育形成了小班教学、研讨式学习、注重经典等有特色的教学理念。

(四)国学研究机构众多。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是部级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古籍整理研究所是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联系的全国重点研究所之一,该所推出了《汉语大字典》、《故训汇纂》等重量级的工具用书;简帛研究中心是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校级重点研究基地;新成立的国学院更是武汉大学国学教育史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国学研究机构为武汉大学的国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给养,也给学生提供了实践训练的平台。

(五)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建树。武汉大学成立了珞源国学社、国学教育启蒙俱乐部、博士生论坛等学生社团组织,在校内校外不遗余力得从事国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工作。国学教育启蒙俱乐部走出校门在武汉三镇开展国学启蒙工作。学生还成立了《志学》等学生刊物,以刊物为载体推动国学在学生中的研究热情。武汉大学从事国学研究的学生总体就业形势向好,就业率在90%以上,就业质量普遍较高。

三.武汉大学国学教育的特点

(一)低调务实,苦练内功。十年来,武汉大学国学教育从起步到壮大,在实践中探索前行,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研究、教材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做出了扎扎实实的成就。武汉大学对当前国学发展面临的困境,有清醒的认识,不畏惧困难,勇于拓新进取。

(二)实施小班授课,研讨式学习氛围浓厚。武汉大学国学试验班每届的招生规模控制在20人左右,国学、国学与汉语专业的硕士班招生人数一般为10人左右,合理的班级人数为高质量的教学地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课堂上,任课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在课堂上,学生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大胆提问,相互研讨,共同启发。

(三)注重经典,加强学术方法的训练。武大国学班注重国学经典著作的研读,经史子集各部皆有涉猎并有所侧重。武大的国学教育不仅注重于知识的学习和传授,还注重研究方法的学术训练,在国学与汉学硕士专业中开设了考据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语言研究方法、海外汉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课程。

四.发展之困

(一)国学基础教育长期缺位,高等教育为启蒙教育补课。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及商业化大潮和大众文化的百年冲击,国学衰落下去了。在现阶段,中国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中,对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本的国学知识和国学精神的传授几乎绝迹。我们在高等学校重拾国学教育时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问题:大学生甚至国学班的学生多数没有系统地研读过一本文化典籍。国学试验班倡导读原典是无奈之举,因为不得不为基础和中学教育应有的国学教育内容补课,高校的国学教育面临着启蒙教育和系统地研究教育的双重重任。这迫切要求国学基础教育的普及,在大学前便能给学生夯实国学基础。

(二)文史哲艺的学科分立破碎了国学教育的格局,国学学科的独立性有待探讨。以西方的学科门类为参照系,我国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学科门类体系,国学研究相应地被分解到了文史哲艺等学科中去,国学也因此被肢解了。国学是一种综合视野,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要充分调用音韵训诂、历史、哲学、美学、艺术、民俗、考古等方面的知识。在这种学科门类的体系下,国学学科的独立性和合法性遭到质疑。国学面临着这样一个尴尬一方面要争取进入国家学科目录,得到合法化的承认,另一方面由不得不面临着学科研究对象、基本内涵和特征、知识系统、观念和方法的是否有独立性的等方面的质疑。[2]

(三)对现有国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发挥集群效应。在上述中提到的学科分类体系,在中国已经通行半个世纪之久。我们大学讲堂中的中青年骨干教学力量是在这种学科体制中培养出来的,他们接受的是分科式的学科训练。在他们从事国学教学时,很难做到“精深而通博、通博而精深”,这对融通性很强的国学教学效果造成影响。此外,研究机构与教学之间的整合也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当前我国学科的评价体系往往侧重导师科研能力,忽视教学的重要性,难以实现研究成果和课堂教学之间的良性互动。

(四)国学专业毕业生的出路问题。随着国学人才培养的增多以及人才层次的提升,他们的出路问题成了要解决的当务之急。国学试验班及国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工作职业与文学、历史、哲学等学院的毕业生没有太大差别。这意味这辛苦培养的国学教育人才的流失,不利于国学学科的长远发展。人才流失是由于在于社会对国学人才需求的有限性造成的,这需要政府对国学基础教育的倡导与重视。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国学的复兴是大势所趋。在国学热退潮之后,国学教育和研究者还要继续面对被边缘化并且长期被边缘化的现实。国学的复兴、重建与发展需要长期的投入,国学高等教育是一项系统而长远的工程。武汉大学国学教育有强烈的担当意识,为国学在新时代的发展探索道路,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国学人才,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贡献应有的力量。

注释:

[1]《国学热只是表面现象:武大郭齐勇教授一席谈》,载《湖北日报》2007年12月27日。

[2]南开大学刘泽华、宁宗一、冯尔康、魏宏运、刘健清、李喜所六位先生在《中国社会会科学报》(2010年2月11日)撰文《把国学列为一级学科不妥》,引发了较大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