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语录十篇

时间:2023-04-05 11:17:46

小时代语录

小时代语录篇1

1、路灯跳动了几下,像是快要熄灭的样子,但是几秒后,又恢复了正常。一整条大街灯火通明,繁华得让人觉得很幸福。

2、我们都知道,电影里总会有让我们惊讶的桥段。但是,当我们拿着爆米花可乐坐在电影院里的时候。都知道无论多么惊险,蜘蛛侠都会打赢章鱼博士;无论多么曲折,最后王子也很会和灰姑娘在一起。但是生活不是这样,它轻轻地把一颗炸弹放到你手心之前,其实早就把一张诅咒的符,贴上了你的后背。

3、这是一个以光速往前发展的城市。旋转的物欲和蓬勃的生机,把城市变成地下迷宫般的错综复杂。这是一个匕首般锋利的冷漠时代。

4、在我们平凡而又微茫的生活里,并不是只有轻松的欢笑和捧腹的乐趣。在时光日复一日的缓慢推进里,有很多痛苦就像是图钉一样,随着滚滚而过的车轮被扎进我们的心中。

5、沿海无数的天价楼盘沐浴在上海昏黄色的雨水里,有寂寥的贵妇人在第十二次拨打老公手机听到的电话依然依然是被转语音信箱之后,茫然地抱着蚕丝的抱枕,靠在床边看窗外的江面。翻腾的黄色泡沫像是无穷无尽的欲望的漩涡。

6、每一天都有无数的人涌入这个飞快旋转的城市——带着他们的宏伟蓝图,或者肥皂泡的白日梦想;每一天,也有无数的人离开这个生硬冷漠的城市的摩天大楼组成的森林——留下他们的眼泪。

7、其实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地转动过去。秒针、分针、时针,拖着虚影转动成无数密密麻麻的日子,最终汇聚成时间的长河,变成我们所生活的庞大的时代。

8、如果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以前另一种未知的可能性的话,那么在大学围墙范围内,这一场追逐大战,谁先遇到谁,都可以导致完全不同的结局。这就像有人在转盘里撒下一大把钢珠,在转盘没有停下来之前,谁都不知道最后的赢家会是谁。

9、这才是悲剧的最强音节——弥漫在整个空旷天地间的,低沉提琴的巨大悲鸣。

10、如果我们的生活是一部电影,或者说是一部高潮迭起的连续剧。那么,在这样的时刻,一定会有非常伤感的背景音乐缓慢地从画面上浮现出来。那些伤感的钢琴曲,或者悲怆的大提琴,把我们的悲伤和难过,渲染放大知道称满一整个天地。在这样持续不断的,敲打在人胸腔上的音乐中。

11、白光四下流淌,逐渐炎热起来的空旷街道像是一步黑白默片。无限膨胀开来的寂静。

12、上海没有秋天。往往是夏天一过去,下几场大雨,然后整个城市就开始飕飕地冒汗气。冬天迅速地在地上打几个滚,于是一切都变成冷冰冰的样子。

13、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流逝告别。我们慢慢地走向一个被上帝作记号的地点。

14、各种各样的人以电波为介质,通过这个我们暴露在身体之外的心脏,寻找到我们链接上我们,轻易地摇撼着我们原本平静的世界。

15、顾里想了想,说:“那还是琼瑶剧吧,郭敬明的主角哪个不是死了的,他的心里一定极其阴暗变态,他的童年一定充满了阴影和扭曲。”

16、很多时候,我们的人生,就像是电影里配乐的叙事片段镜头从我们身上一个一个地切过去,然后转了一圈,又切回来没有对白,没有台词,我们沉默地出现在这些被音乐覆盖着的镜头里。

17、我坐在客厅里流眼泪,虽然没有哭出声,但是中途差点被渗透到鼻腔里的眼泪给活活呛死。

18、如果我们都是孩子,就可以留恋在时光的原地,坐在一起一边听那些永不老去的故事一边漫漫皓首。

19、巨大的月亮把白天蒸发起来的欲望照的透彻。银白色的月光把一切丑恶的东西都分刷成象牙白。

20、当我们都认为,人生已经出现坏的不能再坏的局面的时候,上帝总有办法超越我们的想象,把一切弄得更加腐烂。我们这群人,从小一起,分享着彼此的秘密、喜悦、悲伤、痛苦

21、“我并不是因为你从小就有宝马车接送而喜欢你,我也不是因为你的LV包包而喜欢你,我更不是因为你送了我D&G的靴子而喜欢你。就算你没有一分钱,我也喜欢你。”

22、源源不绝的泪水混合着无法排遣的沮丧心情,不断地从我身体里流出来。我觉得自己像是一座超过水位线的巨大水库。(经典语录 )整个身体里都是满满的泪水。

23、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漂浮的宇宙尘埃和星河的光尘,我们是比在些还要渺小的存在。你并不知道生活在什么时候就突然改变方向,陷入墨水一般浓稠的黑暗里去。你被失望拖进深远,你被疾病拉进坟墓,你被挫折践踏得体无完肤,你被嘲笑,被讽刺,被讨厌,被怨恨,被放弃。但是我们却总是在内心里保留着希望,保留着不甘心放弃的跳动的心。我们依然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地努力着。这种不想放弃的心情,它们变成无边黑暗里的小小星辰。我们都是小小的星辰。

24、心脏上像是瞬间破土而出一颗疯狂生长的巨大食人花,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就用它肥硕的枝叶遮盖了所有的光线,巨大的黑暗里,无数带刺的藤蔓缠绕攫紧我的喉咙。

小时代语录篇2

【关键词】学科团队 教学管理

教育专家魏书生创造了民主管理的“神话”。高效率的班级管理,是魏书生教学成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魏书生的教学离不开管理,没有他成功的班级管理就没有他今天的教学奇迹。他的民主管理的境界是:人人参与管理,民主管理制度,平等与尊重。当我第一次听说这种管理理念的时候,就很欣赏这种管理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把它“移植”到学科管理上。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学科教师,想要赢得全班同学对英语学科的无限热爱,除了教师的特色教学之外,特色的管理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特色的管理就是每个英语教师要组建自己的学科团队。让学科团队发光发热,照亮学困生那黑暗、冰冷的世界。团队的组建,教师的眼光不能只聚焦于优秀生,更要善于使用学困生。实践证明:学困生组成的团队,其魅力丝毫不亚于优秀生组成的团队。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困生组成的英语团队,选择学困生做课代表或秘书,首先体现了教师对他们的信任,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其次作为课代表或秘书,因为职责所在,学困生想让别人完成任务,自己必须完成学习任务。再次作为课代表,如果想把自己的“活”干好,自己必须在教室内督促其他学生,想“乱逛”而不得空,久而久之,无形中有效地转化了英语学困生。组建特色的英语团队也是我实现英语教学无差生的重要途径。

英语团队由英语课代表团体与英语秘书团体构成。英语学科总课代表统率英语课代表团队,英语总秘书统帅英语秘书团队。下面将从校内英语团队与校外英语团队展开说明。

一、校内英语团队

它包括课堂英语团队与早读英语团队。

1.课堂英语团队。课堂英语团队主要由英语秘书团队与英语课代表团队组成。首先选取一个英语总代表,该生不负责收发作业,他只负责安排课程的进度。这类学生最好是英语学优生。课堂总课代表与课堂总秘书负责统领课堂的整个英语团队,他们最好是组织能力很强的学生。

(1)课堂课代表团队。在课堂总课代表之下,有收发作业课代表、最美秘书、作业批改课代表、改错课代表与优秀作业课代表这几个成员。他们都是由学困生组成,职责是负责收发作业。

1)收发作业课代表。因为小组内有四个层次的学生,所以需要四个课代表,每个层次段的学生自主推选本层次的课代表,分别是组长课代表、学优生课代表、中间生课代表与学困生课代表,他们分别负责收发每个组长、学优生、中间生与学困生的的作业。这四个课代表各行其责,互不干涉,这四个秘书收缴作业之后,都直接交给最美课代表检测书写。

2)如果某个学生的书写不合格,最美课代表有权力命令其重写。如果一周内作业因为书写不合格被打回两次,要受到“惩罚”。“惩罚”方式有:一是本周星期天作业要增加“练习书法”2张,并由家长签字盖章有效;二是被“惩罚”学生所在的组长写出检讨(不是被惩罚的学生)。

3)经过最美课代表把关之后,把作业交给作业批改秘书,由该秘书负责换层次批改作业。

4)作业批改完后,各个课代表负责把出错的作业,交给“纠错课代表”。由“纠错课代表”把作业分发给出现错误的学生,进行改错。然后再次把作业上交。

最后以一月为单位进行统计,得到“best”数量最多的前30名学生的作业,就被评为“优秀作业”。

(2)课堂秘书团队。在课堂总秘书之下设有课前汇报秘书、单词识读秘书、课文秘书、课堂归纳秘书与才艺秘书。除了总秘书之外,其余都是由学困生组成。

1)才艺秘书两个,分别是才艺男秘书与才艺女秘书。在评价表演的观点上,男孩与女孩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为了评价标准的折衷与公平,设置了具有性别差异的两个秘书。这两个秘书分别负责记录展示才艺时表现比较好的小组。评价标准:一是看展示的才艺程度。二是看是否紧扣本课的知识点。三是看本组学困生所占的表演部头是否很大。评选时,要两个秘书记录的交集。按照交集的次数,从高到低依次录取前1/2的小组为优秀才艺小组。

2)单词识读秘书两个,分别是单词识读速度秘书与单词识读质量秘书。单词识读速度秘书的任务是记录识读单词较快的前2/3的小组;单词质量识读秘书的任务是记录识读单词时读得比较准确的前2/3的小组。评选时,取两个秘书记录的交集。按照交集的次数,从高到低依次录取前1/2的小组为优秀单词识读小组。

3)课文秘书两个,分别是课文速度秘书与课文质量秘书。课文速度秘书的任务是记录处理课文较快的前2/3的小组,课文质量秘书的任务是记录展示课文比较好的前2/3的小组。评选时,要两个秘书记录的小组的交集。按照交集的次数,从高到低依次录取前1/2的小组为优秀课文小组。

4)课堂归纳秘书两个,分别是归纳速度秘书与归纳质量秘书。归纳速度秘书的任务是记录归纳知识点较快的前2/3的小组;归纳质量秘书的任务是记录归纳知识点比较全面的前2/3的小组。评选时,要两个秘书记录的小组的交集。按照交集的次数,从高到低依次录取前1/2的小组为优秀归纳小组。

2.早读团队。早读团队由一个早读总秘书、“记录团队”、“督查团体”与 “护驾团队”组成。早读总秘书一般是优秀生,职责是负责布置早读任务;“记录团队”一般是由中间生组成;“督查团体”一般是由学困生组成;“护驾团队”一般是由学优生组成,这三个团队的的职责是督促完成早读任务。

(1)“早读记录团队”。早读总秘书下面有一个“记录团队”。“记录团队”的下面有三个附属秘书,分别是早读单词秘书,早读课文秘书与早读短语秘书。早读单词秘书负责记录谁没有把单词听写下来;早读课文秘书负责记录谁没有把课文背诵下来;早读短语秘书负责记录谁没有把短语听写下来。如果学生当天早晨把任务完成,立刻去三个附属秘书那里报到“销号”,没有“销号”的学生说明没完成任务,负责该项的秘书必须进一步督促没“销号”的学生完成任务。

(2)“早读督查秘书”。他们的职责是在每个英语早读课上,督查谁没有大声背诵或谁没有认真背诵。一个督查秘书负责一天,所以,我需要五个督查秘书。

(3)“护驾团队”。早读如果有听写任务,我安置了5个“护驾团队”。每一个“护驾团队”共三个人,一个学困生负责提问,两个学优生负责“逮”听写时“偷看”的学生。每个护驾团队在星期几行使职责是固定的。

二、校外英语团队

校外英语团队主要是指双休日英语团体。它由四个双休课代表与四个双休秘书组成。“双休日总课代表”一个,下面有三个附属课代表。附属课代表分别是“口语课代表”,“课辅材料课代表”与“互动作业课代表”。“双休日总秘书”一个,下面有三个附属秘书。附属秘书有三个: “双休试卷编辑秘书”、“双休督查秘书”与“家长评价表秘书”。双休团队组成结构简易图:

“口语课代表”负责收发双休的口语作业; “课辅材料课代表”负责收发双休日布置的试题;“互动作业课代表”负责收发双休日家长与学生互动作业。

“双休试卷编辑秘书”负责收集并把关学生在双休日出题的质量与数量;“双休督查秘书”负责记录双休作业的完成情况,甄别书面作业的抄袭与否和辨别互动作业的真伪。“家长评价表秘书”是收集家长评价表的专职秘书。双休课代表与双休秘书一个月统计一次,并把结果分别上报英语学科总课代表与英语学科总秘书,由他们做好每个月的双休日作业的记录,并载入评价史册(评价史册在以后的章节有详细地论述)。

最后,课堂、早读与双休日的总课代表与总秘书将结果汇报给英语总课代表与英语总秘书,由他们进行综合评定,把结果汇报给英语学科领导人。由英语学科领导人与教师选出本学期的“双十佳少年”

在校内外的英语团队的紧密合作下,英语学科的学习,呈现出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活力,每个学生都乐在其中,即为管理,也为知识。学困生因为被赋予神圣的职责,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并且通过管理,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小组内的每个人努力地学习,小组的合力才会强大;再者,通过赋予他们职责,束缚住学困生好玩、“乱逛游”或“找不着人影”的劣行。孩子们的智慧助推着英语教学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就像教育专家魏书生所写到的:学生自己能干的,教师一定不要代劳,要大胆放手,把一些具体事务派下去,建立层次分明的立体型管理体系,分层管理。

实践证明:学科团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了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此外,这样的管理模式既有利于教学的轻松进行,又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完善,是教师教学的有力助手,每个老师都应建立自己的学科团队。

参考文献:

小时代语录篇3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一单元 亲近文学

一 为你打开一扇门

二 *繁星

三 冰心诗四首

四“诺曼底”号遇难记

五 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泰戈尔诗三首

写作 有感而发

语文实践活动 我爱文学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二单元 金色年华

六 往事依依

七 幼时记趣

八 十三岁的际遇

九 *伟人细胞

诵读欣赏 现代诗二首

写作 说真话,抒真情

口语交际 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名著推荐与阅读 《汤姆 索亚历险记》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三单元 民俗风情

十 社戏

十一 *端午日

十二 本命年的回想

十三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

*我的思念是圆的

诵读欣赏 对联六副

写作 从生活中找到“米”

语文实践活动 走进图书馆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四单元 多彩四季

十四 春

十五 三峡

十六 济南的冬天

十七 *夏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写作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口语交际 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五单元 关注科学

十八 斜塔上的实验

十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十 *宇宙里有些什么

二十一 《梦溪笔谈》二则

诵读欣赏 《论语》八则

写作 简单地说明小制作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语文实践活动 模拟科技新闻会

专题 狼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六单元 奇思妙想

二十二 天上的街市

二十三 *七颗钻石

二十四 蔚蓝的王国

二十五 皇帝的新装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附录一 应用问示例

附录二 名家书法赏析

附录三 字词表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知识要点

b《社戏》作者是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有散文集《朝花夕拾》。

本文体裁是小说,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行文,详写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戏后的余波。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无私的美好的品德,展示了自由自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b《端午日》节选自《边城》,作者沈从文,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本文以时间为序,按“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略写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三种习俗,龙舟竞渡写得最详,赶鸭竞赛次详。表现茶峒人淳朴的民风和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b《本命年的回想》作者刘绍堂,现代作家。本文体裁是散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十件事,再现了京郊运河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b《十五夜望月》作者王建,唐代诗人。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乌鸦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不仅指庭中桂花,也有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反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若改为“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b《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宋代诗人。上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b《我的思念是圆的》节选自《艾青全集》,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此诗写于艾青晚年,因亲人朋友多不在身边,有的已离世,诗人写此诗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猜你感兴趣:

1.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目录

2.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目录

3.初一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4.2017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

小时代语录篇4

关键词:禅宗语录;语法;世俗文献

禅宗语录是汉语史研究的宝贵资料,近几十年来禅宗语录语法研究受到学界重视,已有不少成果。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充分了解禅宗语录在汉语语法史研究方面的价值,进一步推动禅宗语录语法研究工作的开展,下面就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禅宗语录作为汉语史研究资料的优势

汉语发展到唐宋时期,发生了不少重要的质变,现代汉语不少语言成分、结构形式都以唐代为产生时期。遗憾的是,唐宋时期文言文的统治地位仍很牢固,流传下来的可用于考见实际语言状况的语料不多,大宗的只有三种:禅宗语录、敦煌变文、宋儒语录。对汉语史研究而言,这三种大宗语料中,禅宗语录有优势,主要体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一)唐以后历代均有编撰,自身构成一个系统

敦煌变文大致属于晚唐五代的语料;宋儒语录主要有北宋的《河南程氏遗书》和南宋的《朱子语类》,亦仅限于宋;禅宗语录则自唐历宋以迄于清,历代均有编撰。台湾的蓝吉富教授广事收罗,编成煌煌100册的《禅宗全书》(外加总目引一册),所收禅宗文献计570余部,集中文禅宗文献之大成。全书分为史传、宗义、语录、清规、杂集等5部,其中以语录为最多。

唐宋时期重要的禅宗语录有:敦煌写本《坛经》(初唐)、《神会和尚禅话录》(盛唐)、《祖堂集》(晚唐五代)、《景德传灯录》(北宋)、《古尊宿语要》(南宋初年)、《五灯会元》(南宋晚期)。

元明清时期重要的禅宗语录有:《蒲室集》(元代)、《密云禅师语录》(明代)、《指月录》(明代编,32卷,收录至南宋)、《续传灯录》(明代编,36卷,收录至于元代)、《续指月录》(清代编,20卷,收录南宋至清初)、《宗门宝积录》(清代编,93卷,收录《五灯会元》未载的宋、元、明88位禅师语录)、《祖灯大统》(清代编,96卷,收录至清代)。

由于禅宗语录代有编撰,自身构成一个有继承、发展关系的系统,因此,我们可以也应该将禅宗语录语言作为汉语的一个子系统,研究禅宗语录内部语言的发展演变,撰写禅宗语录语言发展史,探究演变动因和发展规律。

这种研究应以《坛经》为起点,重点考察唐宋时期的禅宗语录。元明清的禅宗语录就像唐宋汉译佛经一样,总的说来语言已经程式化,因此没有太大的考察价值。但既然文言性质的唐诗宋词也仍然透露了活语言发展的一些信息,那么,元明清的禅录也应该不会与实际语言完全绝缘,我们不妨选择这三个朝代少数几部禅录加以考察,应该还是能从中探寻到语言变化的些许痕迹。

(二)语言口语化程度高

与宋儒语录相比,禅宗语录还具有更通俗化的优点。

试看《祖堂集》的一段:

师见沩山,因夜深来参次,师云:“你与我拨开火。”沩山云:“无火。”师云:“我适来见有。”自起来拨开,见一星火,夹起来云:“这个不是火,是什摩?”沩山便悟。(《祖堂集》卷十四“百丈和尚”,370页)

晚唐五代的禅宗语录中就有如此口语化的语料,实在难能可贵。

再比较同为南宋文献的《五灯会元》和《朱子语类》:

乃往参雪峰。峰问:“甚处来?”曰:“大日山来。”峰曰:“日出也未?”师曰:“若出则熔却雪峰。”峰曰:“汝名甚麽?”师曰:“玄机。”峰曰:“日织多少?”师曰:“寸丝不挂。”遂礼拜退。才行三五步,峰召曰:“袈裟角拖地也。”师回首。峰曰:“大好寸丝不挂。”(《五灯会元》卷二“温州净居尼玄机”,94页)

问:“人之死也,不知魂魄便散否?”曰:“固是散。”又问:“子孙祭祀,却有感格者,如何?”曰:“毕竟子孙是祖先之气。他气虽散,他根却在这里;尽其诚敬,则亦能呼召得他气聚在此。如水波样,后水非前水,后波非前波,然却通只是一水波。子孙之气与祖考之气,亦是如此。他那个当下自散了,然他根却在这里。根既在此,又却能引聚得他那气在此。此事难说,只要人自看得。”(《朱子语类》卷三,47页)

《朱子语类》已与文言文面貌很不相同,但《五灯会元》与之相比,口语色彩显然更浓厚了。

总之,禅宗语录确实是汉语史研究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对探究汉语在唐宋时期的面貌及唐以后的发展演变轨迹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二、禅宗语录语法研究的作用

禅宗语录语法研究的作用大致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揭示新兴语言现象的始见时间或流行时间

由于禅宗语录口语化程度高,因此它或者能够早于其它文献记录下新兴语言成分、语言现象的始见时间,或者能够反映新兴语言成分的高频使用,显示其流行时间。

1.始见时间

例证之一:“什么”的前身“是物”、“是勿”、“是没”。

汉语问事物的疑问代词古代是“何”,后来出现双音的“什么”,一直沿用至今。“什么”的产生经历了如下过程:

是物、是勿、是没(8世纪)甚、甚没、甚谟(9世纪)甚摩、什摩(10世纪中叶)甚么、什么(10世纪后半)

这个变化的音变轨迹大致说来是:九世纪时,由于第一音节受第二音节声母m的同化而带上了-m尾,于是出现了“甚”“甚没”“甚谟”等标写形式;十世纪中叶,伴随人声的消失,第二音节换用开音节的“摩”,出现了“甚摩”,而由于人声字“什”韵尾弱化为-b,在鼻音声母字前读sim音,因此,“甚摩”又可写作“什摩”;十世纪后半,大概由于这个疑问词的第二个音节因轻读而自ma变为mo,于是标写形式换成了“甚么”“什么”。

“是物”“是勿”“是没”始见于《神会和尚禅话录》,例如:

(1)问:“既无,见是物?”答:“虽见,不唤作是物。”(69页)

(2)问:“是勿是生灭法?”答:“三世是生灭法。”(60页)

(3)问曰:“此似是没物?”答:“不似个物。”(87页)《神会和尚禅话录》为我们提供了“什么”的前身“是物”、“是勿”、“是没”出现的最早时间。

例证之二:语气副词“莫不”。

近代汉语时期有一个表测度的语气副词“莫不”,意为“该不是”、“恐怕”。《辞源》未收。《汉语大词典》列出的最早书证是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你莫不枉相思,枉受苦,枉烦恼?”何金松《虚词历时词典》列出的最早书证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上:“和尚今往何处?莫不是再往西天取经否?”《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成书时间大约是北宋或晚唐五代。实际上,盛唐的《神会和尚禅话录》中已出现1例“莫不”,《祖堂集》中也有“莫不”用例:

(1)问:“若无明自然者,莫不同于外道自然耶?”答:“道家自然同,见解有别。”(《神会和尚禅话录》,117页)

(2)师问侍者:“昔日灵山会上,释迦牟尼佛展开双足,放百宝光。”师却展足云:“吾今放多少?”对云:“昔日灵山,今日和尚。”师以手拔眉云:“莫不辜负摩?”(《祖堂集》卷十二“龙迥和尚”,335页)

《神会和尚禅话录》的例子,其上文说:“无明与佛性,俱是自然而生”,所以这里问:如果“无明”(无知,众生原始之愚痴)属于自然,岂不是与道家的自然相同吗?“莫不”意为“岂不是”,不是表反诘,而是表示测度。《祖堂集》的例子,《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婺州明招德谦禅师”、《五灯会元》卷八“明招德谦禅师”都载有与之类似的公案,《五灯会元》例见下:

中夜问侍者:“昔日灵山会上,释迦如来展开双足,放百宝光。”遂展足曰:“吾今放多少?”者曰:“昔日世尊,今宵和尚。”师以手拨眉曰:“莫孤负么?”(《五灯会元》卷八“明招德谦禅师”,441页)

两例相较,可知“莫不辜负摩?”同于“莫孤负么?”,“莫不”同“莫”,表测度。

由上可见,最早载录语气副词“莫不”的是禅宗语录。

2.流行时间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起源和发展是汉语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产生于唐代,但在成为第三人称代词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它还是一个弱者,经历了缓慢的发展过程。请看表1:

由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字发展出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后,内部要与“他”的“别的”、“别人”义竞争,外部要与另两个第三人称代词“渠”、“伊”竞争。中唐以前,无论内外,它一直都处于弱小地位。直到晚唐以后,第三人称代词才发展为“他”字的主要用法,在外部它也才最终压倒“渠”、“伊”,这样,“他”作为第三人称代词的地位才巩固下来。而显示“他”确立第三人称代词地位的文献就是《祖堂集》和《敦煌变文集》。也正是考虑到晚唐五代的《祖堂集》和《敦煌变文集》反映了新兴语言现象较为流行,使汉语整体呈现出与以前不同的面貌,吕叔湘先生定晚唐五代为近代汉语的上限。

(二)印证某些语言现象

现代闽方言中有一种句末“在”,例如:

我家离市场远在。

还无见过这么恶毒的人在。

你不是接着伊两张批在?(你不是接到他两封信吗?)

三张尔尔,怎样还写未好在?(三张罢了,怎么还没写好呢?)

这种“在”表达什么意义,语法性质为何?

这种“在”初盛唐的《游仙窟》中即已出现,宋代朱熹的《朱子语类》中有不少用例。例如:他家解事在,未肯辄相嗔。(《游仙窟》)

今物未格,知未至,虽是要过那边去,头势只在这边。如门之有限,犹未过得在。(《朱子语类》卷十五,298页)

意诚、心正,过得此关,义理方稳。不然,七分是小人在。(《朱子语类》卷十五,299页)

禅宗语录中,这种“在”使用很多。不与“有”同现、确凿无疑为语气词的“在”《祖堂集》中有59例,《古尊宿语要》中有40例,《景德传灯录》和《五灯会元》中也很常见。例如:

(1)石头云:“大庾岭头一铺功德,还成就也无?”对曰:“诸事已备,只欠点眼在。”石头曰:“莫要点眼不?”对曰:“便请点眼。”(《祖堂集》卷五“长髭和尚”,142页)

(2)师曰:“汝见目前虚空么?”曰:“信知常在目前,人自不见。”师曰:“汝莫认影像。”曰:“和尚作么生?”师以手拔空三下。曰:“作么生即是?”师曰:“汝向后会去在。”(《景德传灯录》卷七“怀恽禅师”,105页)

(3)师以竹篦头上打云:“这汉,向后乱做去在。”(《古尊宿语要》“承天和尚”,10页)

(4)黄檗与师为首座。一日,捧钵向师位上坐。师入堂见,乃问曰:“长老甚么年中行道?”槃曰:“威音王已前。”师曰:“犹是王老师儿孙在。下去!”(《五灯会元》卷三“南泉普愿禅师”,138页)

通过禅宗语录中的“在”与世俗文献中的“在”互证,我们知道,唐宋时期,汉语中确存在一种句末“在”,其性质为语气词,作用是表达肯定。吕叔湘先生早年就是通过禅宗语录,认识了这种“在”。他写有《释中在、著二助词》,认为这种“在”是句末以表达肯定语气为特征的语气词,“其所表语气大致与今语之呢字相当”,“以祛疑树信为用”。

(三)显示禅宗言语社团的特殊语法现象

一个社会操同一语言的不同言语社团,其语言会有一定的特殊性或言个性。禅宗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语言自然会有自己的某些个性。于谷根据禅宗在语法方面的个性提出了“同行语法”的概念,具体分析了禅宗一些独特的语法形式。

禅宗语录语法方面的个性大致有两种具体表现形式:

1.某种语法现象为禅宗语录所独有

如有一种句末语气词“好”,主要用于祈使句中,禅宗语录中使用不少。《祖堂集》20句,《景德传灯录》61句,《古尊宿语要》31句,《五灯会元》102句。例如:

(1)惭愧!大须努力好!(《祖堂集》卷七“雪峰和尚”,204页)

(2)有老宿见日影透窗,问师曰:“为复窗就日,日就窗?”师曰:“长老房内有客,归去好!”(《景德传灯录》卷六“惟政禅师”,93页)

(3)僧欲礼拜,师拟拈棒,僧约住云:“莫乱打人好!”(《古尊宿语要》“首山和尚”,11页)

(4)僧问:“如何是玄妙之说?”师曰:“莫道我解佛法好!”(《五灯会元》卷七“天皇道悟禅师”,369页)

这种“好”字句同时及前后的世俗文献中很难找到,是禅宗语录的特有句式。此类情况是禅宗语录语法个性最典型的表现。

2.某种语法现象不是禅宗语录所独有,但它在禅宗语录中高频出现,远非世俗文献可比

如有一种“如何是……”句式,其中的“如何”作主语,禅宗语录中比比皆是。例如:

(1)问:“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祖堂集》卷十四“百丈和尚”,372页)

(2)僧便问:“如何是子湖一只狗?”师乃吠三声。(《古尊宿语要》“子湖和尚”,3页)

(3)僧曰:“如何是解卜底人?”(《五灯会元》卷二“崇慧禅师”,66页)这一句式世俗文献如《朱子语类》中也多见使用,例如:

今要见“仁”字意思,须将仁义礼智四者共看,便见“仁”字分明。如何是义,如何是礼,如何是智,如何是仁,便“仁”字自分明。(《朱子语类》卷六,110页)

问“比周”。曰:“……武三思尝言:‘如何是善人?如何是恶人?与予合者是善人,与予不合者是恶人。’”(《朱子语类》卷二十四,582页)

不过,《朱子语类》前18卷有32句,据此推算,朱书(共140卷)总共应不会超过300句。而《古尊宿语要》篇幅大概只有朱书的1/7,其中竟有1101句;《五灯会元》的篇幅还不及朱书的1/2,这一句式的使用频率竟高达3070次。此类情况使禅宗语录语言呈现出有别于世俗文献语言的风貌,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禅宗语录语法的个性。

三、禅宗语录语法研究的方法

这里重点谈谈比较方法的运用。禅宗语录语法研究的比较方法可概括为:两个维度,四种比较。两个维度是历时纵向比较和共时横向比较,四种比较是禅宗语录内部的历时比较、禅宗语录与汉译佛经的历时比较、禅宗语录与世俗文献的历时比较、禅宗语录与世俗文献的共时比较。

(一)历时纵向比较

1.禅宗语录内部的历时比较

前面已经说过,禅宗语录自唐迄清,代有编撰,自身构成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内部有继承、发展和演变,因此,我们应该进行不同时代禅宗语录的纵向比较,探求历代禅宗语录语法的演变轨迹。如句末语气词“么”,《祖堂集》中全写作“摩”,《古尊宿语要》中全写作“么”。这只是标写形式的变化,但它却也反映了音变的背景:音节因轻读而自ma变为mo。又如,询问事物的疑问代词,《祖堂集》主要用“什摩”(1072次),《景德传灯录》和《古尊宿语要》主要用“什么”(分别为1624次、1066次),《五灯会元》则主要用“甚么”(2377次),这种变化也是很有意思的。

禅宗语录内部的历时比较可以以总集为单位,进行不同时代总集的整体比较,也可以以禅师个体为单位进行个别比较。因为禅宗语录有一种现象,就是同一禅师语录被不同时代的总集收录,不同时代的总集编者会进行一些整理划一的工作,因此不同时代的总集中同一禅师的语录会有不同,能透露语言变化的信息。还以“么”为例,请看下列例句:

问:“曹溪一路,请师举扬。”云:“莫屈著曹溪摩?”“与摩则群生有赖。”云:“汝也是老鼠吃

盐。”(《祖堂集》卷十三“山谷和尚”,356页)

问:“曹豁一路,请师举扬。”师日:“莫屈著曹豁么?”曰:“恁么即群生有赖。”师曰:“汝也是

老鼠吃盐。”(《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漳州行崇禅师”,447页)这两例是山谷和尚(俗姓郑,讳行崇)与徒弟的同一段对话,“莫屈著曹溪摩”《祖堂集》句末是“摩”,《景德传灯录》则换成了“么”。

2.禅宗语录与汉译佛经的历时比较

由于唐宋以后的汉译佛经已经程式化,元明以后的禅宗语录也陷入程式化,因此这种比较指的是将汉魏六朝汉译佛经与唐宋禅宗语录进行比较。禅宗语录与汉译佛经同属佛教文献,思想一脉相承,语言也自然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比性强,二者的比较,应该能较充分地反映继承、变化之迹。我们进行过汉魏六朝汉译佛经和唐宋禅宗语录带语气副词的测度问句的考察,对比二者,我们发现,变化是很大的。表2是我们调查的汉魏六朝70部汉译佛经中带语气副词的测度问句的情况,表3是南宋两部禅宗语录总集带语气副词的测度问句的情况:

基本情况是,汉魏六朝汉译佛经主要使用“将”系(“将”、“将非”、“将无”、“将不”)语气副词,唐宋禅宗语录则不用“将”系,主要使用“莫”系语气副词(“莫”、“莫是”、“莫不”、“莫成”、“莫不是”、“莫非”)。我们还分别考察了汉魏六朝和唐宋世俗文献,证明这些情况不是汉译佛经或禅宗语录的特殊现象。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汉语表测度的问旬,由汉魏六朝至唐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禅宗语录与世俗文献的历时比较

禅宗语录的语言虽然带有某些行业色彩,但它毕竟是汉语书面语文献的一个子系统,就其基本的方面来说,必然与一般大众语言相同。因此,在汉语史研究中,我们宏观上是要将其纳入汉语发展的总格局中审视,这样,纵向的比较自然应包括与世俗文献的比较。这种比较有时候应向两头延伸,将禅宗语录产生前的世俗文献、现代汉语普通话、现代汉语方言与禅宗语录贯通起来,探索禅宗语录某些语法现象的历史来源和现代走向。如前面提到的句末表肯定的语气词“在”,禅宗语录中使用很多,它后来的走向如何呢?通过对其后文献的考察,我们发现,元代开始衰落,至明代就很少见了,现代只保留在一些方言里。

(二)共时横向比较

共时横向比较具体指禅宗语录与世俗文献的共时比较,这种比较有两种结果,一是发现“同”,这种结果可资相互印证;一是发现“异”,这种结果显示禅宗语录的个性。

相互印证以带语气副词的测度问句为例。我们考察唐宋禅宗语录带语气副词的测度问句时发现其主要用“莫”系,那么,这是当时的普遍现象呢,还是禅宗语录的特殊情况?换句话说,这种情况反不反映实际语言状况?这时,我们利用《朱子语类》进行共时比较,考察的结果见表4、表5。

根据《朱子语类》的情况,我们认识到,主要用“莫”系不是唐宋禅宗语录所独有,当时的世俗文献亦如此,因此它是当时汉语测度问句的普遍现象,是实际语言的反映。由此我们也可明白,秦桧以“莫须有”之罪陷害岳飞,“莫须”是当时表测度习语,意为“大概”,绝不是时所理解的“不须要”。

显示个性以“且置”式复句为例。禅宗语录中有一种“且置”式复句,例如:

(1)问云:“夜中树决定信有,其树影,为有为无?”仰山云:“有无且置,汝今见树不?”(《祖堂集》卷十八“仰山和尚”,467页)

小时代语录篇5

关键词:石涛;画语录;艺术成就

1 石涛生平及《画语录》简介

(1)石涛生平简介。石涛(1641~1718),广西全县人,俗姓朱,名若极,出家为僧后,法名原济。号石涛,他的号别很多,有苦瓜和尚、瞎尊者等。他是中国山水画的大家,是中国画坛上的一位奇才,国画“黄山派”的创始人。由于他自幼出家为僧,对佛学及禅学有极深的研究,并在文学、诗词等各方面也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绘画艺术成就,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至今还广为赞誉。

石涛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并对禅学有着极高的悟性,因此他得以用禅学思想写出了划时代的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石涛的艺术成就是前无古人的。如果人们对禅学有一定的认识,再读此文,定会感到文中的妙处实在不可多得,堪称千古绝唱之奇文。

(2)《画语录》简介。《画语录》又名《石涛画语录》、《苦瓜和尚画语录》,是石涛著的画论专著。《苦瓜和尚画语录》十八章内容,意深词涩,玄之又玄。其中“一画”、“尊受”、“蒙养”、“资任”等概念尤为常人不解。历来山水画论解析者不少,然大多浅尝辄止。由于石涛在《画语录》中运用了一些与众不同的范畴概念,在行文中常常更换近义词,而且偏爱使用对偶语句,因而读者在阅读和理解《画语录》时会不时遇到某种困难和障碍。

石涛《画语录》全文共计十八章:一画章第一,了法章第二,变化章第三,尊受章第四,笔墨章第五,运腕章第六,氤氲章第七,山川章第八,皴法章第九,境界章第十,蹊径章第十一,林木章第十二,海涛章第十三,四时章第十四,远尘章第十五,脱俗章第十六,兼字章第十七,资任章第十八。石涛还有另一部《画谱》,同样十八章,各章标题和《画语录》相同,但较简约,学者们认为《画语录》是《画谱》的定稿。

石涛《画语录》阐述的是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主张“借古以开今”,反对“泥古不化”,这些绘画思想对近代有重大影响。《画语录》其画学思想体系可称为“一画”论体系。石涛把“一画”作为自己画学体系的元范畴(或中心概念)。其他一些概念,如形与神、蒙养与生活、识与受、笔与墨、有法与无法、心与物、氤氲、资任等等,都与“一画”相联系,以“一画”为出发点并以“一画”为归宿。

其中有许多部分玄妙难懂的章节,并以佛学与禅学思想作了一些通俗的解释。对石涛《画语录》目前众解不一,其原因主要是,对《画语录》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同。如:以道学思想解释《画语录》,必然会将其解释附着道学思想。以世俗思想解释《画语录》,同样会附着了世俗的见解。若想全面地分析石涛《画语录》的写作思想,以道学及世俗观点解释,都不能将其解释得十分准确。因为石涛所处的年代,正是清朝康熙大兴佛教时期,石涛本人又是正宗和尚出身,并具有深厚的佛学与禅学功底。以他所具备的这种修养及当时佛道互不相碍的佛观,无论从石涛本人所处的特定环境,还是《画语录》写作的主导思想,作为石涛本人,以佛学及禅学思想指导写作《画语录》都是必然的。所以,今人以佛学及禅学思想研究石涛的《画语录》,方能准确地再现《画语录》的本来面目,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其绘画艺术思想。

2 《尊受章第四》原文及翻译

(1)《尊受章第四》原文。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识然后受,非受也。古今至明之士,籍其识而发其所受,知其受而发其所识。不过一事之能,其小受小识也。未能识一画之权,扩而大之也。

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

然贵乎人能尊得其受,而不尊,自弃也;得其画而不化,自缚也。夫受:画者必尊而守人,强而用之,无间于外,无息于内。《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乃所以尊受之也。

(2)《尊受章第四》翻译。艺术上感受与认识的发生,应是感受在先,认识在后。如果认识在先,然后感受,感受到的就不是最初的纯粹感受了。古往今来的聪明之士,无不是借助认识加深感受,而在感受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高认识的水平。若画家局限于一时一事的感受和认识,那不过是小感受,小认识,未能认识到一画及其权变的作用,尚需发扬光大。

世间万物无不在一画中体现为艺术活动。绘画时,画面因墨而产生,水墨缘笔而运行,画笔凭腕而动作,手腕随心而运动。其自然而应和之状,犹如天地繁衍万物成形。这就是受的道理。

3 总评与启示

石涛造型观中突出的颖悟是发觉了平面分割的重要,他充分利用了画面和面积,以白计黑或以黑计白,黑白间的对照、协调在其作品中都有体现,可有可无或不了了之的空白不存于他的画面中,空白处的题款的位置、形式、疏密等等都属于他画面严格结构的整体。他着重在款识与绘画的形式及内涵中求得如鱼入水之美,郑板桥和潘天寿也特别重视这种综合艺术体裁的推敲。

艺术创作是需要动脑筋的、用精神、凭感觉的,从这方面谈艺术创作,就形成了艺术认识论和艺术心理学。石涛《画语录》的《尊受章》实质上就是以其生特有的概念讲述艺术认识论和创作心理学。“受”与“识”是石涛这方面的概念。石涛在“重识”的前提下“尊受”,因此本章的题目是“重识尊受论”。

石涛重识尊受。不论从石涛的整个美学思想体系来看,还是从《画语录》或《画谱》的文字来看,石涛都主张把“识”与“受”辩证地统一起来,在“重识”的前提下“尊受”。这从他所说的“古今至明之士,借其识而发其所受,知其受而发其所识”句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中外许多大画家在识与受辩证统一问题上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美国画家只贝茨说:“在艺术创作中,直觉与理解并存,如同一枚银币的两面。”倪贻德在论述石涛的“一画”论时说:“过去一般画家,总是偏重于感受、感觉方面,而忽视理性思维方面。石涛却不然,他既是一个敢于感受的人,又是一个善于深思的人。他说:‘夫画贵乎思,思其一,则心有所著而快。’他在观察自然时绝不仅仅停留在视觉感受上,更不局限于直观视野中所能看到的局部现象上,而总是形象思维伴随着逻辑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那样辩证地进行观察认识。”在石涛的感受中,就成为天地运行透露信息与艺术运作中得心应手的一体化过程,绘画艺术的创造过程如同天地化育万物一样的自然而然。其机枢是心,其关键是腕。心中物象通过腕的运作迹化于纸上,艺术品即告完成,而画家的心灵也就通向了自然山川之美景的再创造——俨然一种上帝造物的机制和感受,岂不值得珍惜!

参考文献:

[1] 王宏印.《画语录》注译与石涛画论研究[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2] 石涛,杨成寅.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小时代语录篇6

关键词: 泰安 叫卖语言 定性 语音特征

1.引言

商品叫卖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形式,商贩为达到商品交易目的,以叫唱方式与顾客建立某种联系。叫卖语言不像口语那样,有单一而确定的交际对象,而要跟所有人交际;也不像口语那样,有较为理想的交际环境,而要在嘈杂的公共场所吸引潜在的顾客,因此商品叫卖语言必定有不同于一般口语的特点,其直接表现形式――语音则必定有自身的特点。

随着时代和科技发展,以往行商已经逐渐被坐商替代,沿街吆喝声逐渐由广播声取而代之,因此,商品叫卖语言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陈章太对叫卖语言进行了初探,但侧重从叫卖语言的词汇特征进行分析。胡士云单独针对叫卖语言的语音特点进行了分析,但受时代限制,研究的对象仅是20多年前行商的吆喝声。

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分析录音的方法,从定性分析角度研究如今泰安超市、街道等地行商和坐商的商品叫卖语言,从节奏方面具体分析商品叫卖语言的语音特征,本研究对现代商品叫卖语言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2.研究设计

2.1调查范围

本研究者走访了泰安市内及肥城市的主要街道、商场,涉及的行业种类较多,主要有美食城、衣服店、生活用品店、卖烤地瓜和卖菜的等。

2.2调查工具

随身携带Shinco微型高质量录音笔,对以上行商和坐商店铺的叫卖语言进行录制,录制内容形式包括广播叫卖与员工叫卖,前者指预先录制好的叫卖声的重复播放,后者指员工在店铺门口的口头叫卖。对于店铺的广播叫卖,研究者在得到商家允许后录制;而对于员工叫卖,研究者预先秘密录制,以保证录音的自然和真实性,其后告知叫卖员工,若员工同意录制则予以保存、研究,否则,及时删除录音。通过连续一周的走访调查,共录制120种不同的叫卖语言。

2.3数据收集与分析

录制结束后,研究者对这120种语言的反复试听与分析,根据听觉感知发现如今泰安叫卖语言在节奏方面有特定的语音特点。

3.节奏特点

商品叫卖语言的语音特征主要表现在节奏方面。节奏一般指音乐或诗歌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在商品叫卖语言中,这种现象同样存在。而泰安的叫卖声尤其注重节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停顿

停顿指说话中话语的短暂停歇。停顿在口语表达中起着书面语中标点符号的作用。商品叫卖语言同样很注重商品吆喝时的节奏,不同音节长度的叫卖词或短语,往往有着不一样的停顿。而商品叫卖者吆喝起来常常以两三个音节为一个“节拍群”。例如:

(1)双音节叫卖语的停顿――“X/X”式

桔/子(卖橘子的)、烤/串(卖烧烤的)、豆/腐(卖豆腐的)等。

(2)三音节叫卖语的停顿

①“X/XX”式

卖/豆浆(卖豆浆的)、收/头发(收头发的)、烤/地瓜(卖烤地瓜的)等。

②“XX/X”式

老婆/饼(卖老婆饼的)、运动/鞋、月亮/饼(卖小吃月亮饼的)等。

(3)四音节叫卖语的停顿――“XX/XX”式

五香/瓜子(卖瓜子的)、白面/馒头(卖馒头的)、骨肉/相连(小吃摊卖骨肉相连的)等。

(4)五音节叫卖语的停顿

①“XX/XXX”式

香辣/鸡腿堡(快餐店)、香酥/鸡肉饼(小吃店卖鸡肉饼的)、冬季/新棉服(服装店)等。

②“XXX/XX”式

九块九/处理、紫水晶/鞋店(鞋店卖鞋的)、快补水/面膜等。

(5)七音节叫卖语的停顿――“XX/XX/XXX”式

包子/豆浆/肉夹馍(卖早点的)、香蕉/菠萝/大柚子(卖水果的)等。

3.2衬字

衬字通常指曲子在曲律规定字以外,为了行文或歌唱的节律需要而增加的字。而叫卖语往往采用叫卖歌或叫卖调的形式,因此常常插入某些衬字以调整音节,增强节奏感。例如,三音节词语在商品叫卖语言中使用较为常见,若没有三音节的词,叫卖者会在最后一个双音节词后加“啦”等衬字。例如:

“羊脸/羊肚/羊蹄啦”、“油菜/韭菜/豆角啦”、“西红柿/黄瓜嘞”等。

可以看出,在叫卖语言中较多地使用衬字,使叫卖的节奏感明显增强。

3.3拖音

拖音指叫卖时将某一个字的音拖长,也叫拖腔。在叫卖语言中,拖音与停顿的关系较为密切,停顿的字音往往要用拖音表示。例如:

“真甜嘞――冰糖葫芦嘞――”,泰安街道随处可闻的冰糖葫芦的叫卖声。“硬面儿――馒头”,这是泰安肥城馒头坊的叫卖声,其前半部分较缓,后半部分急促,富有节奏的变化。

3.4重音

重音指的是词或语句中念得特别重的字音,重音可以增加语音的强度以便扩大声音的传播范围和延续时间。在叫卖语音中恰当运用重音,能使顾客清晰地听到商品或服务吆喝的重点信息。例如:

“乌龟――卖乌龟喽!”这是街头卖乌龟的叫卖声,小贩们往往要强调叫卖的对象,便将商品名称用重音突出。“芝麻糊――又甜又香的芝麻糊!”这是超市卖芝麻糊的吆喝声,为了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叫卖者将商品的性质――“甜、香”以重音表达。有意思的是,有些词语在日常生活中该念轻声的,而到了叫卖时却往往念成了原来的声调,而且比我们平时说话时听到的声音还要重些。此外,叫卖者还会用反复的手法以实现语音上的节奏美感。例如:“拖鞋――拖鞋――”“油条――卖油条――”综上所述,停顿、衬字、拖音、重音和反复等在商品叫卖语言中是常用的手法,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上述几种技巧的综合运用。

4.结语

本研究通过运用观察和分析录音相结合的定性研究方法,从叫卖语言的语音节奏方面对叫卖语言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大部分叫卖语言已被广播叫卖所代替,其中肥城市里的广播语言较少,而泰安市里较多,新型的叫卖语言有自身的节奏特点。接着,本研究从节奏方面对叫卖语言进行了详细分析,为商品叫卖语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助于促进商品叫卖语言良性发展,进而促进商品销售。

本研究调查的地区有限,仅是泰安市里及肥城市的主要街道,且录音只有12种个,无法有效全面概括整个泰安商品叫卖语言的语音特征,这一局限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建议通过扩大研究范围提高本研究的准确性。此外,本研究运用的是观察和分析录音相结合的定性研究方法,可以增加问卷调查法以构成三角验证,增强本研究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

[1]曹炜.商品叫卖语言的构成、类型及发展演变[J].江苏大学学报,2006(2).

[2]曹炜,吴汉江.商品叫卖语言[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6.

[3]陈章太.叫卖语言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3).

[4]胡士云.叫卖语言的语音特点[J].烟台大学学报,1989(2).

[5]刘旭青.浙江商贩文化中“叫卖歌”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1).

[6]任佳佩.浅析南阳叫卖调[J].大众文艺,2011(2).

小时代语录篇7

关键词:禅宗语录 词汇 研究综述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它不仅满足了平民阶层的需要,也反映了唐宋之交中国的社会面貌。禅宗在讲法过程中,不喜拘泥于经典权威,善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佛理,因此禅宗语录中含有大量的方言口语成分,并师徒相传存留至今,成为唐宋时期词汇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

一、研究概况

(一)研究价值

禅宗语录记录的是禅宗师徒之间进行的宗教性对话,其中有大量流行于当时的口语化词汇,生动地反映了唐宋时期百姓的生活方式。这种对话体的运用与禅宗基本的宗教理念是分不开的:首先,“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是禅宗用语的重要原则,禅宗反对书面文字以及艰涩的佛教用语,推崇口头语及非教理的俗语;其次,禅宗在主客机锋应对之际随机应变,因此师生之间的对答自然反映当时的口语;再次,禅宗提出“平常心是道”,主张将禅理寓于寻常事务之中;最后,禅师为了教化民众,有意使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

(二)研究资料

禅宗以“顿悟”为教义,注重口耳相传,因此有语录流传至今。禅宗语录主要指以对话为中心的语录,但也包括由传记集成的灯史,主要反映了唐末五代至北宋时期的口语情况,是这一时期词汇研究的重要原始语言资料,主要的作品有《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但是,宋以后的禅宗语录由于收录繁杂、版本混乱导致可信度降低,所以不能作为词汇研究的可信资料。

(三)研究历程

鉴于禅宗语录的语言学价值,语言学学者早于宗教学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进入这一研究领域,但当时对相关佛典资料的研究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学者们最初探讨的主要是禅宗语言的语义和语法问题。随着“禅宗热”的兴起,90年代后关注禅宗文献的学者逐渐增多。由国内从事语言研究的100多位学者共同成立的“禅藉俗语研究会”是禅宗语录相关研究走向初步繁荣的标志,研究会会址设在日本京都的禅文化研究所,同时还创办了专业性会刊《俗语言研究》。与20世纪相比,近年来的禅宗词汇研究更为全面系统,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四)研究面临的困难

1.研究基础薄弱。禅宗语录大多是唐代以后的文献资料,根据吕叔湘先生的汉语史分期可知,禅宗语录属于近代汉语部分。词语的研究向来重上古汉语,轻近代汉语,因此前人对禅宗语录的研究较为薄弱。

2.文献资料整理存在困难。禅宗语录的部分文献资料由日本传入,出现时间晚且整理困难,因此文献整理相对缺乏,文字错讹多,版本也存在不少问题。还有一些资料的产生年代也不容易搞清,需要慎重对待。

3.语言情况复杂。唐五代时期政权对峙、社会动荡,使得当时的汉语与方言、其他民族的语言之间呈现出复杂的情况。这要求词汇的研究必须关注时的口语、方言及其他民族的语言,存在一定难度。

二、研究成果

(一)词语考释

传统语言学主要以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献资料为研究对象,重书面语,轻口语词,重僻字僻义的考释。“五四”以后,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的正统地位,口语词和常用词开始占据重要地位。禅宗语录为词汇研究开辟了新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汉语词汇研究的重点是词语考释,研究者在词语考释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使得禅宗词语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也对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做出了补充。考释禅宗语录词语的专著中有代表性的是袁宾撰写的《禅宗著作词语汇释》(1990),这本书是禅宗语录词汇研究取得初步成果的标志,在禅宗方俗词研究方面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价值。此外袁宾的《中国禅宗语录大观》(1991)一书中选录并翻译了中国历史上从南北朝到清代的400余名禅师的上千条禅语,其中,唐末五代是禅宗的鼎盛时期,也是研究的重点时期,该书对此期间有创造性的、体现禅宗精神的词语进行逐条阐释。体例上以时间为轴,兼顾禅宗师承、疑难词语的阐释,为禅宗精神的体悟扫除障碍。《禅宗语录辑要》(1995)、《禅语译注》(1999)进一步对禅宗语录的重点词语进行补释,收录了日本典籍《大正新修大藏经》所辑禅宗语录中的疑难词语,是研究中国禅宗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异文比勘的重要语料,为解释疑难词语提供了新的路径。

见于各类报刊杂志中的论文以《祖堂集》为要,《祖堂集》是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一部禅宗文献,因而最早受到关注。蒋绍愚最早注意到《祖堂集》的词汇价值,并在《词语试释》(1985)中对其进行词汇考证,之后关于《祖堂集》词汇的考释工作相继开展起来,如吕幼夫《词语选释》(1992)、鞠彩萍《词语训释》(2007)、詹绪左《词语札记》(2008)分别考释了《祖堂集》中的几则疑难词语。其次关注的是对《五灯会元》的词语考释,主要成果有袁宾《词语续释》(1987)及相关考释文章、董志翘《语词考释》(1990)、滕志贤《词语考释》(1995)、黄灵庚《词语扎记》(1999)等。对《景德传灯录》的词汇考释则相对薄弱。另外还有对禅宗系统中的词汇做出的词语考释,例如卢烈红《禅宗语录词义扎记》(2005),雷汉卿、马建东《禅籍词语选释》(2006),雷汉卿、孙艳《禅藉词语考释》(2006),邱振强《释词二则》(2007),何小宛《禅宗词语释义商补》(2009)等。考释工作对解决唐宋典籍中的疑难词语、辞书的编纂和修订都有借鉴意义。

(二)特殊词语

俗字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关系尤为密切。有些词语很普通,但是由于人们不熟悉就成了疑难词语,一旦认出其俗字,疑难就迎刃而解了。禅宗语录中有很多俗语词,也有很多特殊词语,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俗语词研究代表性的论文有:袁宾《唐宋俗语词札记》(1986);雷汉卿的《禅籍俗语词札记》(2004),创造性地结合了现代方言,将俗语词置于广阔的农禅语境下来省察,对“雅诂旧义所不能赅”的词语,尝试联系现今的方言词进行对比证明。另一方面,对禅宗妙语、谚语进行辑录的著作也有不少,专著有:钟学梓《禅语三百则》(1995)、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俗语佛源》(1993)、日本秋月龙z著、汪正求译《禅海珍言》(1997)。单篇论文有:董志翘《语词考释》(2001)、周裕锴《禅籍俗谚管窥》(2004)、范春媛《禅籍谚语研究》(2007)、薛春华《禅宗语录熟语研究》(2011)、李涛贤《禅宗俗谚初探》(2003)、张泰《成语研究》(2009)等。以上论著都涉及了禅籍俗语,但是关于俗谚的相关问题仍需进行深入研究。

(三)辞书编纂

辞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断代词典,其中包括唐代禅宗词汇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有五部:龙潜俺编《宋元语言词典》(1985);刘坚、江蓝生主编的《唐五代语言词典》,该词典对唐五代的词汇搜罗全面、诠释详尽,注重发掘唐代的口语词和方言词;袁宾编《宋代语言词典》,其中所收词语以宋代新词新义为主,主要是宋代的口语词、习用语,其中包括禅宗类;李崇兴编《元代语言词典》,其特点是收录了大量的口语词、俗语词。如果说前几部词典尚在初始阶段,那么后几部词典就已臻于完善。另一类是专门性的禅宗词典,如袁宾主编的《禅宗词典》(1994)比较集中地汇集了这一方面的成果,《禅宗词典》与由袁宾、康健主编的《禅宗大词典》(2010)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两部研究禅宗方面的专门工具书。在日本,从江户时期开始,就出现了一股训释禅籍的风潮,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阐释禅宗词汇的专门性工具书及相关专著。具有代表性的有安藤文英、神保如天编《禅学词典》(1915),山田教道《禅宗辞典》(1918),中川涉庵编《禅语字汇》(1956),柳田圣山编《训注鉴济录》(1961),驹泽大学禅学大辞典编纂所编《禅学大辞典》(上下两卷和别卷)(1978、1985),柴野恭堂《禅语惯用语俗语要典》(1980),平田精耕编《禅语事典》(1989),入失义高、古贺英彦编《禅语辞典》(1991)等。

(四)语料分析研究

标点禅宗文献的难度较大,一方面因为禅宗具有特殊的教义,往往不为人所明晰;另一方面是因为禅宗语录多为古代白话语录体,包含了大量当时的口语词和口语语法现象,若不明其中缘由就容易出现误断、误校等现象。以下几篇论文就是针对语料整理工作中出现的失误作出的修正:鞠彩萍《禅籍点校匡补》(2005)对《祖堂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古尊宿语录》(中华书局,1994)、《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中校勘或标点的遗误之处进行了匡补;雷汉卿在《近代俗语词研究与禅宗文献整理漫议》(2014)中对文献校勘和标点方面出现的错误进行了总结,分析出由于不明俗语词而误校误改例、误解词义例、标点致误例三种可能造成遗误的原因,并对《祖堂集》《五灯会元》《古尊宿语录》《景德传灯录》中部分俗语词的误用进行了校勘;李彬在《上海书店本语词训释商兑》(2016)中对词语释义方面一些值得商兑的地方作出了修正;以及张美兰在《高丽海印寺海东新开印版校读札记》(2001)中揭示了校读《祖堂集》原典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专书词汇研究,如柳田圣山《祖堂集索引》(1980)、詹绪左《词语研究》(2016)等;词汇分类研究,如张子开《禅宗语言的种类》(2008);词汇比较研究,如雷汉卿《试论禅语言比较研究的价值》(2011)、苗玮《与词缀比较研究》(2013)等;构词法的研究,如齐焕美《词缀研究――兼及汉语史词缀使用的若干问题》(2006)、陈前瑞与张华《从句尾“了”到词尾“了”――中“了”用法的发展》(2007)等。

三、研究方法

1.异文比勘。禅宗语录的流传过程漫长而复杂,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版本。将同一文献资料进行不同版本间的异文比较,有助于发现语料整理方面的失误、破解疑难词语的词义,也能反映出在传抄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经手人在词汇和语言风格方面的差异,是词汇研究的基础工作。

2.词例归纳。文献中的词汇数量众多且繁杂无序,在整理研究词汇的过程中发现词汇规律、科学地分类归纳,更有利于发现禅宗系统的词汇特点,理清词汇的发展脉络,为进一步做史的研究带来便利。

3.共时和历时相结合。将传统的文献和“活”的语言结合起来,如利用方言这个语言的“活化石”,引进亲属语言和其他语系的语言,扩大研究视野,寻找共同的词义理据。

4.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这使得检索资料更为方便。因此,与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可用语料更为丰富。例如大量的语料库、数据库都可以参与到文献的整理、校对、分析工作中。

四、研究意义

1.禅宗文献是佛教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以与敦煌文献比肩的佛教文献宝藏。对禅宗语录词汇的研究可以为其他佛教典籍如敦煌文献、魏晋佛教文献等的研究提供借鉴。

2.禅宗的繁盛时期是唐五代至宋代,也是词汇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记录的当时的口语和方言,是研究初期近代汉语的重要材料,也是划分近代汉语和中古汉语的重要依据,对汉语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3.对禅宗语录进行词汇学的研究,挖掘其中的口语词、方言词、俗语词等的内涵,从而描绘出这一时期的生活图景,揭示唐宋时期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五、研究评述

1.研究角度。禅宗语录词汇研究不仅仅是词语考释,应该包括更多的内容,如构词法研究、常用词演变研究、各阶段词汇系统的研究、近代汉语词汇发展史的研究等。一方面,尽管词语考释是基础性工作,尤其是对疑难语词、特殊语词的考释,但较少有人从汉语史的角度探讨语词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词语与词语之间内在的联系以及词义系统等问题;另一方面,汉语词汇中占绝大多数的是基本词汇和常用词汇,因此应加强对常用词的研究,不对常用词作史的研究,就不能窥见一个时期的词汇面貌,也不能发现不同时期之间词汇的发展变化。

2.研究方法。虽说词汇的研究方法因研究角度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但也有共通之处。从已有成果来看,禅宗词汇研究很好地吸取了传统训诂学的优良传统,从语言材料出发,注重实证。但是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尝试运用有关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例如语法化、词汇化、认知语言学等。理论的利用和总结应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得到更多的重视。

3.跨学科研究。可以将禅宗思想研究和禅宗词汇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随着在中土的不断发展,禅宗逐渐形成了不同于中国传统典籍用语的独特语言形式,它吸收了唐宋时期的俗语、方言、官话、文言、白话等多种语言形式。禅宗的主要叙述方式是对话体,因此其语言逻辑有时是跳跃的,甚至是混乱的。超常出格的语言不仅表现为使用动作语、棒喝语、隐语、反语等,还表现为有意识地运用方言俗语词。同时,禅宗语言还逐渐形成了某种约定俗成的宗教语言和行业语言,其中部分语词的暗示性很强,是圈内人的默契。所以说禅宗词语研究不仅有语言的障碍,更有文化的隔膜。

六、研究展望

1.资料整理。这是词汇研究的基础,基础打不好,进一步的研究就无从谈起,但是对书面材料的整理问题比较复杂,有时代问题、真伪问题、文白夹杂问题、地域方言问题、宗教行业语问题等等。尽管在此之前已经做了一部分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仍要对复杂的语料进行词汇方面的鉴别。

2.参证方言。在这方面,近代汉语比古代汉语的条件更为便利,近代汉语的词汇有很多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方言中。现在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了禅宗词汇与汉语方言研究之间的紧密关系,已有部分作品关注了词汇中方言的遗留问题,或者涉及到了方言词汇研究的内容。

3.上下贯通。~汇研究尽管属于“近代汉语”范畴,但是把它限制在“近代汉语”的范围内也是不太合时宜的。因为语言的发展是割不断的,向上追溯很多词汇现象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的佛教典籍,向下衔接,其与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在研究时应注意上下贯通。在词义研究上,不仅要考释单个词语,更要对一组词或一类词作整体的史的研究。

禅宗语录词汇研究作为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词汇研究的新领域,也是当代词汇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研究者仍需要共同勤勉不舍,体会禅宗文献词汇的精妙之处,挖掘其中的词汇研究价值,进一步推动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前瑞,张华.从句尾“了”到词尾“了”――《祖堂集》《三

朝北盟会编》中“了”用法的发展[J].语言教育与研究,2007,(3):63-71.

[2]邓海荣.禅宗语录词语札记二则[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

科版),2004,(3):436-438.

[3]董志翘.《五灯会元》语词考释[J].中国语文,1990,(1):

64-68.

[4]段观宋.禅宗语录疑难词语考释[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1,

(1):52-55.

[5]范春媛.禅籍谚语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6]方一新,刘哲.近二十年的古汉语词汇研究[J].中国语文,

2015,(1):73-86.

[7]方一新.20世纪的唐代词汇研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

(6):7-15.

[8]冯卓.近十年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成果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50-52.

[9]何小宛.禅录词语释义商补[J].中国语文,2009,(3):

269-271.

[10]黄灵庚.《五灯会元》词语札记[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9,(3):22-26.

[11]蒋邵愚.《祖堂集》词语试释[J].中国语文,1985,(1):

142-148.

[12]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述[J].古汉语研究,1990,(2):

1-11.

[13]蒋绍愚.近十年间近代汉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古汉语研

究,1998,(4):37-44.

[14]鞠彩萍.《祖堂集》词语训释[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1):77-79.

[15]鞠彩萍.禅籍点校匡补[J].语言科学,2005,(3):81-89.

[16]雷汉卿,马建东.禅籍词语选释[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5,(6):71-74.

[17]雷汉卿,孙艳.禅籍词语考释[J].佛教研究,2006,(1):

58-62.

[18]雷汉卿.禅籍俗语词札记[J].江西社会科学,2004,(2):

48-52.

[19]雷汉卿.近代俗语词研究与禅宗文献整理漫议[J].燕赵学术,

2014,(1):1-11.

[20]雷汉卿.试论禅语言比较研究的价值:以词汇研究为例[J].语

言科学,2011,(5):551-560.

[21]雷汉卿.试论禅宗语言比较研究的价值[J].语言科学,2011,

(5):551-560.

[22]李彬.上海书店本《景德传灯录译注》语词训释商兑[J].南京

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6,(3):173-177.

[23]李崇兴.元语言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4]李涛贤.禅宗俗谚初探[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25]李壮鹰.谈谈禅宗语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8,(1):65-71.

[26]刘坚,江蓝生.唐五代语言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27]龙潜俺.宋元语言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28]卢烈红.禅宗语录词义札记[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1).

[29]吕幼夫.《祖堂集》词语选释[J].辽宁大学学报,1992,

(2):46-48.

[30]苗玮.《祖堂集》与《五代史评话》词缀比较研究[D].杭州:

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

[31]齐焕美.《祖堂集》词缀研究――兼及汉语史词缀使用的若干

问题[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2]邱振强.《五灯会元》释词二则[J].中国语文,2007,(1):

68-71.

[33]沈氏雪娥.禅籍方俗词三题[J].钦州学院学报,2013,(1):

33-37.

[34]谭伟.《祖堂集》文献语言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5.

[35]滕志贤.《五灯会元》词语考释[J].古汉语研究,1995,

(4):90-91.

[36]徐时仪.试论古白话词汇研究的新发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1):47-52.

[37]薛春华.禅宗语录熟语[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11.

[38]袁宾,康健.禅宗大词典[Z].武汉:崇文书局,2010.

[39]袁宾.《五灯会元》词语续释[J].语言研究,1987,(2):

125-134.

[40]袁宾.禅语译注[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41]袁宾.禅宗词典[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42]袁宾.禅宗语录辑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3]袁宾.禅宗著作词语汇释[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44]袁宾.禅宗著作词语释义[J].中国语言学报,1991,(4):174-184.

[45]袁宾.宋代语言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6]袁宾.唐宋俗语词札记[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4):72-78.

[47]袁宾.中国禅宗语录大观[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

[48]詹绪左.《祖堂集》词语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9]詹绪左.《祖堂集》词语札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65-70.

[50]张美兰.高丽海印寺海东新开印版《祖堂集》校读札记[J].古汉语研究,2001,(3):79-84.

[51]张鹏丽.禅宗语录语言研究述略[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9-62.

[52]张泰.《景德传灯录》成语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2-116.

[53]张子开,张琦.禅宗语言的种类[J].佛教研究,2008,(4):56-70.

[54]张子开.系统地、多角度地研究中国禅宗文献语言的开拓性之作[J].h字化,2000,(4):49-52.

[55]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俗语佛源(增订版)[M].上海:中西书局,2013.

[56]钟学梓.禅语三百则[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57]周裕锴.禅藉俗谚管窥[J].江西社会科学,2004,(2):42-47.

[58]曾昭聪,刘玉红.佛典文献词汇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09-115.

[59]安藤文英,神保如天.禅学词典[Z].无我山房,1915.

[60]柴野恭堂.禅语惯用语俗语要典[M].思文阁,1980.

[61]驹泽大学禅学大辞典编纂所.禅学大辞典[Z].大修馆书店,1978.

[62]柳田圣山.训注鉴济录[M].其中堂,1961.

[63]柳田圣山.祖堂集索引[M].东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0.

[64]平田精耕.禅语事典[M].大展出版社,1989.

[65]秋月龙z.禅海珍言[M].汪正求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

[66]入失义高,古贺英彦.禅语辞典[Z].思文阁,1991.

小时代语录篇8

苏教版初一语文目录上册

第一单元 亲近文学

一 为你打开一扇门

二 *繁星

三 冰心诗四首

四“诺曼底”号遇难记

五 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泰戈尔诗三首

写作 有感而发

语文实践活动 我爱文学

第二单元 金色年华

六 往事依依

七 幼时记趣

八 十三岁的际遇

九 *伟人细胞

诵读欣赏 现代诗二首

写作 说真话,抒真情

口语交际 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名著推荐与阅读 《汤姆 索亚历险记》

第三单元 民俗风情

十 社戏

十一 *端午日

十二 本命年的回想

十三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

*我的思念是圆的

诵读欣赏 对联六副

写作 从生活中找到“米”

语文实践活动 走进图书馆

第四单元 多彩四季

十四 春

十五 三峡

十六 济南的冬天

十七 *夏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写作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口语交际 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第五单元 关注科学

十八 斜塔上的实验

十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十 *宇宙里有些什么

二十一 《梦溪笔谈》二则

诵读欣赏 《论语》八则

写作 简单地说明小制作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语文实践活动 模拟科技新闻会

专题 狼

第六单元 奇思妙想

二十二 天上的街市

二十三 *七颗钻石

二十四 蔚蓝的王国

二十五 皇帝的新装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附录一 应用问示例

附录二 名家书法赏析

附录三 字词表

苏教版初一语文目录下册

第一单元 人物风采

一 童年的朋友

二 一面

三 *我的老师

四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五 赵普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周,你在哪里

写作 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口语交际 做一回小记者

第二单元 童年趣事

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七 月迹

八 *三颗枸杞豆

九 我们家的男子汉

十 *柳叶儿

诵读欣赏 两小儿辩日

黄纱巾

写作 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口语交际 劝告

第三单元 建筑艺术

十一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十二 巍巍中山陵

十三 *凡尔赛宫

十四 短文两篇 黄鹤楼

于 园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二)

写作 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

口语交际 话须形象才动人

第四单元 动物世界

十五 松鼠

十六 *松树金龟子(节选)

十七 国宝——大熊猫

十八 黔之驴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写作 抓住特点介绍动物

语文实践活动 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

名著推荐与阅读 《西游记》

第五单元 信息传播

十九 三个太阳

二十 录音新闻

二十一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二十二 新闻两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诵读欣赏 七子之歌

写作 写消息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语文实践活动 网上读写与交流

第六单元 诗词拔萃

二十三 毛泽东词二首

二十四 古代诗歌三首

二十五 现代诗二首

二十六 *歌词三首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写作 自由作文

语文实践活动 赛诗会

附录一 应用文示例

附录二 语法简表

附录三 字词表

看了“苏教版初一语文目录”的人还看了:

1.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目录

2.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目录

3.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课本目录

小时代语录篇9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专业改名;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8-0020-04

2010年初,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2011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以下简称《专业目录》)并向相关部门对《专业目录》中的调整征求意见。新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将已称呼多年的“教育技术学”改为“教育信息技术”,这引起了教育技术学界的广泛关注。南国农先生、何克抗先生、杨开城教授、焦建利教授等新老教育技术专家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何先生在比较“教育技术学”和“教育信息技术”两个专业名称内涵的基础上,对改名的基本论据进行了批驳,对改名可能的不良后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系统表达了他的反对观点。口]诸位学界前辈、专家的观点明确,论述有力,但许多讨论都是从学科内部进行的审视,作为“教育技术”学界的一员,笔者试从《专业目录》中所调整的专业的横向比较、教育技术改名历史的纵向分析以及命名的语言学意义分析等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一些补充,以期引起同仁更广泛的思考。

一 《专业目录》所调整专业的横向比较

《专业目录》是高等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指导文件,反映了一定时期国家教育行政机构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每次修订都会有些专业发生变化,而不同专业的变化背后体现了相似的原则,因此各专业的变化在横向上具有思路上的一致性。审视新颁布的《专业目录》中进行了调整的专业,可以看到这些调整在整体表现出两种取向:“口径放宽”和“突出重点”,然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名称的调整与这两种取向很不统一。

1 专业数量减少,口径放宽

本次《专业目录》调整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具体专业数量的减少。虽然从专业门数上看,《专业目录》增加了艺术这一大的门类,从专业类别上看也由原来的73个增加为91个,但具体专业数量却由原来的621种调整为443种。

这种专业数量的减少主要是通过小专业撤销,相近专业整合两条途径实现的。首先,《专业目录》体现出清晰的“削枝强干”的思路,一些人才口径狭窄的小专业都被撤销了。如98年专业目录中的“林木生产教育”(代码040304W)、“特用动物教育”(代码040305W)等12个属于教育学专业类别下的小专业以及“影视教育”(代码050421W)这1个原属于戏剧影视学类别下的小专业撤销了。其次,《专业目录》还体现出“集中做大”的思路,一些联系密切、内容相近的专业被整合为一个新的大专业。这种整合的专业比较多,如03年专业目录中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类别的三个专业“对外汉语”(代码050103)、“中国语言文化”(代码050106W)和中国学(代码050108S)因为都是面向外国人了解中国语言、中国文化的,专业知识之间有许多内在联系,因此整合为“汉语国际教育”(代码050103);再如教育学专业类别中的“教育学”(代码040101)与“高等教育管理”(代码110306W)研究内容在逻辑上是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新的《专业目录》将其合并为“教育学”(专业代码040101),这种反应学科整合的集中做大更有利于学习者个体的发展和学科整体的进步。

通过狭窄专业的撤销、和相关专业的合并,新修订的《专业目录》中专业数量的减少了178种。专业数量的减少必然导致专业口径的放宽,这种大口径的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培养是有积极意义的。一方面,宽口径的培养方略能赋予高等学校更多的办学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传统和优势,选择专业中的部分方向着重突破,利于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另一方面,从更宏观意义看,这种宽口径的专业定位也符合当前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体现了学校从培养“专才”到培养“通才”的调整思路,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 小专业名称调整,突出重点

除了专业数量的变化外,也有一些专业的名称进行了调整。这些调整大都保持了原有的研究范围,而更加突出专业的某些特点。例如,财政学类别中传统的“税务”(代码020110W)改名为“税务学”(代码020202),新名称在保持原来研究范畴不变的基础上,更突出了专业的学术性;再如“民族传统体育”(代码040205*)改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代码为040304K),在原有研究领域“民族传统体育”不变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武术”这种传统体育的项目。

限于对不同专业认识的不足,我们不能详细揣摩各个专业名称修改的深层意义,但比较这些名称变化了的专业,还是可以看到这些名称修改有两个基本特征…:首先,成熟学科专业名称保持稳定。名称局部调整的专业往往是往年《专业目录》中加注了特殊标示,需要控制的小专业,而对于那些“比较成熟、布点较多、稳定性好、共识度高”的专业则很少有调整,只有“教育技术学”、“社会体育”和“大气科学”三个专业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基本目录》中的内容(相比“教育技术学”,“社会体育”、和“大气科学”都是98年才进入当时的“专业目录”的,是更年轻且分布点较少的专业)。其次,修改后专业口径不缩小。如“大气科学”调整为“气象学”;“运动人体科学”调整为“运动科学”等修改实际上是扩大了研究的领域和范畴,这一点与上文提到的“专业数量减少,口径放宽”在逻辑上是一致的。

3 本次教育技术学专业改名的逻辑偏失

通过对《专业目录》修改调整情况的横向比较,可以看到将“教育技术学”专业改为“教育信息技术”技术在逻辑上与整个《专业目录》的修改思路是相悖的,在逻辑上是存在一定偏差的。

首先,“教育技术学”改为“教育信息技术”实际上缩小了专业的培养口径。我们知道,对一个概念的限定越多,其概念范围越小。因此,当修订的《专业目录》在“教育”和“技术”中间加上“信息”这个定语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口径将会减小,一些跟“信息”没有直接关系的专业方向可能面临身份的尴尬。对比其他专业名称修改的专业口径的扩大,从“教育技术学”到“教育信息技术”的专业口径的缩小更显得与《专业目录》整体的思想格格不入。

其次,“教育技术学”改为“教育信息技术”实际上是人为矮化了“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地位。专业名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业的成熟度,一个成熟的、共识程度高的专业是不会频繁更名的。经过许多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多年努力,“教育技术学”已经成为一个囊括本科、硕士、博士不同教育层级,

遍布师范、非师范各类院校,有多本专门研究刊物,有二百多个本科专业点的成熟专业了。对这样成熟专业的名称进行修改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专业已有的成果,是对专业地位不自信的表现。

二 教育技术学专业名称修改的纵向分析

当前“教育技术学”这一专业名称的确定也是对过去“电化教育”这一传统专业名称修改的结果,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专业目录》中也曾将进行过专业名称的修改(以下简称“旧改名”),在纵向上回顾这次专业改名的得失,有利于我们从整体把握当前专业改名可能的问题。

1 “旧改名”的合理性

今天再来回顾1993年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学”专业名称的变化,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专业改名的合理性,尽管这在当时也是“学界的一场重大争议”。

首先,“旧改名”扩大了专业的口径。“电化教育”这个专业名称暗含了其关注的内容主要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一种方式方法,仅仅在教学中起到辅助或局部的作用,在实践理论上,只能从属于教育内部的其他领域或其他分支学科。而教育技术不仅包括物化的媒体技术,也包括非物化的教育设计、开发、管理、评价,因此“电化教育”只是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一部分,那么这种由小范畴到大领域的改名实际上是扩大了专业的口径,有利于学校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人才。

其次,“旧改名”有利于学科专业的国际交流。当时快速发展的国际学术交流要求专业有一个国际通用的名称,因此,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的过渡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最后,“旧改名”有较充分的准备与讨论。早在1990年,北方地区开设电化教育专业的14所高等院校召开学科建设研讨会时,北京师范大学就正式提出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名称,并引发了后续的系列讨论。因此,“旧改名”有更坚实的研究基础。

2 “旧改名”的“不合情”及得失分析

虽然“旧改名”是理性的,但专业名称的修改还是让人觉得有些“不合情”――不合国情,不合感情。一种代表性的观点主张不要改名,因为电化教育是我国独创的名词,符合我国国情,只要在这个名称下扩展概念外延就好了。而且,从感情上来看,电化教育已经发展多年,许多“电教人”已经视“电化教育”为自己的毕生的工作领域了,一旦改名会伤感情。也许是因为这种“不合情”,至今仍有研究者拒绝使用“教育技术”这个名称,也屡屡有研究者反思当年改名的必要性。

经过多年的发展,“旧改名”基本已经尘埃落定,“教育技术学”已经成为这个领域最具共识的专业名称了,但通过回顾这段历史,可以更清楚的看到这次改名的得失。从积极的一面看,这次改名基本实现了支持者当初的理性预期:专业领域更扩大,培养方向更具特色;国际交流更通畅;而且由于改名引发的广泛学术争论也激发了研究者的学科专业意识,促进了人们对于该学科的“元理论研究”。但消极的一面也不容忽视:许多传统“电教人”的感情挫伤,大量研究精力虚掷于一些意义不大的概念解释,打造多年的专业品牌的消失,种种问题都是专业改名带来的负效应。

3 本次教育技术学专业改名的情理困境

通过对此次《专业目录》修改调整情况的纵向分析,可以看到将“教育技术学”专业改为“教育信息技术”技术在“合情”上同样面临“旧改名”的困境。而在“合理”上却找不到“旧改名”的正当性。这样的改名实际上缩小了专业的口径,不利于学科的发展;这种改名违背国际惯常,不利于学术交流;这此改名缺乏广泛而周密的讨论,缺乏理论的铺垫:特别的,这次要改的不再是“电化教育”那个中断发展多年,起步不久的不成熟的专业,而是一个经过多年发展,正稳步前进,甚至雄心勃勃要成为一级学科的稳定专业,改名的困难可想而知。

三 教育技术学专业名称修改的语言学思考

专业名称的修改,不仅仅是专业的事情,从本质上看是名称修改的问题,在根源上是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从语言符号发生的角度分析“教育技术学”相关名称修改,有助于我们从根源上厘清改名的问题。

1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理据性

在语言学研究中,关于语言符号的发生和发展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任意性和理据性。任意性的观点来源于语言学家索绪尔,他认为用一定的语言形式(能指sigllifier)表示一定的事物(所指signified)是没有原因和不可论证的,是“大家看法的一致”,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一种约定俗成,是任意的。理据性则认为语言的发生发展是有依据或动因的,在语言形式(能指)和其代表的事物(所指)之间存在一种可以论证的关系,也就是说不能任意赋予某事物一个不相关的名称。语言的任意性和理据性是语言哲学中一个基础性的论题,至今仍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做出不同的论证。虽然我们很难从学理上对这个语言学难题进行深入探讨,但任意性与理据性可以作为我们分析专业改名的一个框架。

2 本次教育技术学专业改名的语言学困境

从语言学的意义上看,在各专业的命名上,任意性和理据性的观点都有所反应。

审视《专业目录》,其中许多专业名称的确定都表现出名称的任意性思路。例如专业目录中的心理学,虽然我们都知道思维的器官不是心而是脑,从理据性出发,心理学应改名为“脑理学”,然而大家已经对原名称熟悉了,也就不再修改了。再如数学这一大的专业门类,其内容包括矩阵、几何、黎曼几何等许多非“数”之学,但数学这个名称已经叫习惯了,也从不曾再修改。由这两例可见,任意性强调已有专业名称的不变性:如果大家都已经习惯用某个名称称呼某个专业了,就没必要修改。而“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教育信息技术”以及其他各专业名称都是一种语言符号,因此从语言学的任意性出发,“教育技术学”改名似无必要。

在新的《专业目录》中,也有一些专业的改名体现了理据性的追求。如“运动人体科学”改名为“运动科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改为“海洋资源与环境”,“社会体育”精确化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都从名称上更准确地反应专业包含的内容和范围。但“教育技术学”的改名却不在此列,何克抗、杨开城等诸多学者已经对两个专业名称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解读,充分说明“教育技术学”这个名称的更合理据性。因此,从语言学的理据性出发,内涵更深刻的“教育技术学”更能反映专业领域的内容,不应修改。

小时代语录篇10

关键词: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088-01

宗仪(1312?-1403?),元末明初人,字九成,号南村(南),今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清阳陶人。他出生于官宦之家,是台州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年少时曾参加科举考试,未中后即放弃科考转向潜心学术研究。陶宗仪一生编著有《南村辍耕录》、《南村诗集》、《沧浪棹歌》、《书史会要》、《古刻丛钞》、《说郛》等宝贵著作。

有关陶宗仪与《南村辍耕录》前人已有不少研究成果。近现代时期,最早对陶宗仪作专题研究的学者是法国人伯希和,但他关注的对象不是陶宗仪的专著《南村辍耕录》,而是其编纂的《说郛》。将《南村辍耕录》纳入人们研究视野的是张习孔,他于1961年在《人民日报》中以《陶宗仪著辍耕录》为题,提醒学者重视对陶宗仪与《南村辍耕录》的研究。一年之后,叶藻又在《天津晚报》中提出这个问题。接下来,笔者以所能收集到的汉文(或翻译成汉文)资料为基础,简要概述国内学者对陶宗仪和他的著作之一《南村辍耕录》的相关研究成果。

一、有关陶宗仪的研究

(一)生平

1.生卒年

有关陶宗仪的生年历来存在争议,国外学者如法国伯希和、日本渡边幸三分别提出陶宗仪生于1320年前后、1335年前后。台湾学者昌彼得考证认为陶宗仪生于1316年。这种说法影响很大;上海市松江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著的《松江县志》中认为陶宗仪生于1329年;陆林认为陶宗仪生于1312年,晏选军赞同这种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论据,管彦达认为陶宗仪生于1322年,卒于1410年以后。

陈文林《陶宗仪生年和早年求学新考》一文,根据《元钱伯全札》、《南村草堂记》、《南村辍耕录后叙》等文献资料推测陶宗仪生于1320年。并参加过两次乡试,否定孙作在《沧螺集》卷四《陶先生小传》中“少举进士第,一不中即弃去”的说法。

2.籍贯

管彦达《陶宗仪籍贯解释及辨误》一文认为,陶宗仪的籍贯,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域来划分,应该是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清阳陶人。

3.亲友考证

台湾昌彼得《陶宗仪与赵孟\的亲谊关系》一文,对“陶宗仪是赵孟\的外孙”的观点进行纠正,认为陶宗仪是赵孟\的外孙女婿,孙作《沧螺集》卷四所载《陶宗仪小传》中称赵雍为舅氏,是陶宗仪随其妻的称谓。

此外,台湾昌彼得《陶南村先生年谱初稿》一文,对陶宗仪的生平履历进行了较全面的考证,其对陶宗仪身世和生平的研究分为甲乙两篇,甲篇列有陶氏世系和亲族关系表,乙篇是陶宗仪的正谱。此文对陶宗仪一生主要活动进行了文献方面的考证。

(二)陶宗仪的为人处世

晏选军《守常与处变》一文,联系当时元代的社会背景,分析了陶宗仪出处进退的心态。

周松芳《论陶宗仪的仕隐心态及其在诗歌中的表现》一文,从陶宗仪的诗作分析他的仕隐心态和仕隐行为变化的轨迹及其原因。

徐永明《陶宗仪的故乡情结》一文,记叙陶宗仪在他的著作中留下了许多关于家乡山水和人物的记载,从中看到了陶宗仪对家乡的热爱。

(三)陶宗仪的学术成就

周明初《元明黄岩籍作家和陶宗仪》一文,高度赞扬了陶宗仪作为一位诗人在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肯定了陶宗仪在黄岩籍作家中的领袖地位。

叶哲明《论陶宗仪治学的特色及其在学术上的地位》一文,认为陶宗仪治学的特色主要有三:(一)学术文化的研究领域广阔,钻研深刻,有很强的实用性。(二)具有开放、自由的学术思想,不拘泥于经史典籍的研究,而重在实践应用。(三)有良好的人格品质。这也是传统儒生关注天下的本性使然。

杨光辉《陶宗仪佚作考》一文,将陶宗仪散落在各书中的诗文分为佚诗、佚文两部分进行辑佚校记。一部分是佚诗考,第二部分是佚文考。在佚诗考中,作者从《珊瑚木难》《南村辍耕录》《沧浪棹歌》《大雅集》《南村十景图》等辑录佚诗九题二十首,并对不同版本诗作进行校记。第二部分佚文考中,作者从《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元曲选》等辑录题跋等七篇。

二、《南村辍耕录》的研究现状

陶宗仪的著作之一《南村辍耕录》(以下简称《辍耕录》)虽然不是卷帙浩繁的煌煌巨著,但堪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可谓是一部小型的元代历史书。从不同角度研究《辍耕录》的文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书中所记载的音乐史料的研究

1.达达乐曲

对《辍耕录》卷二十八“乐曲”条中记载的达达乐曲进行解释考证的有两篇文章。

乌兰杰《元代达达乐曲考》一文,对《辍耕录》卷二十八“乐曲”条所列的三类达达乐曲的曲名的确切含义进行考证解释,认为这些达达乐曲曲名的命名,大致有四种情况:“一是用那些被蒙古人所征服的民族或国家的名称来命名的;二是用元代归入中国版图的地区之名来命名的;三是用乐曲所表现内容来命名的;四是以某些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来命名的。”经过考证作者指出,这些达达乐曲,“并非都是蒙古乐曲,而是包括着蒙古人所统治地区各个民族的乐舞。”

2.戏曲

对《辍耕录》卷二十五“院本名目”、 卷二十七“杂剧曲名”、 卷二十七“燕南芝庵先生唱论”诸条,历来是研究戏曲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

赵景深《元刊本》一文,比较元刊本和明刊本《辍耕录》中所记载的卷二十五“院本名目”条、卷二十七“燕南芝庵先生唱论”条等有关戏曲方面的资料相互对读,查漏补缺。

(二)语言学方面的价值

侯水霞《词语札记》一文,对《辍耕录》中提到的一些字、词等的释义进行勾稽整理,从而弥补《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对这些资料的失载或所取义项的不准确,肯定了《辍耕录》的重要文献价值。

鲁国尧先生曾发表过几篇文章,从语言学和语言学史的角度研究语言现象。其中以《与元代吴方言》一文为代表,辑录、疏证《辍耕录》中有关吴方言词语的条目,并征引文献记载,结合其他相关资料,从语言史的角度探索吴方言的变化发展。

胡正武《陶宗仪的语言研究――读》一文,将《辍耕录》各卷中所载语言文字材料分为三类,即词语释义类、翻译词语释义类、文字形音义辨别考释类。

(三)其他研究

从《南村辍耕录》中的某一点出发展开深入讨论与分析。

1978年至1983年间,学者们开始侧重对《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扶箕诗”条所载的一首“扶箕诗”与农民起义的关系问题的探讨。

《从到 “落语”》一文,以《辍耕录》卷八“飞云渡”条讲述的故事为例,是为了证明“神话领域之外,故事,从口头传承到文献,从文献又到文献,继而又变为口承文学的具体例子”。

余敏辉《谈陶宗仪对工艺革新的崇尚与重视》一文,赞扬陶宗仪对工艺技术保存的贡献,认为他在介绍工艺技法、褒扬能工巧匠、鉴赏工艺精品方面,为后世保存了重要的史料,“是一位重视工艺革新的文学家”。

笔者以为目前学界对《辍耕录》中有关音乐史料的价值还未予以充分重视,这是接下来需要学者们共同努力的,笔者的其他研究也将就此问题逐步展开探讨。

学者们对陶宗仪与《南村辍耕录》的研究角度主要集中于以上几个方面。限于笔者的能力,难免挂一漏万,敬请方家指正。